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职校企合作

高职校企合作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21 05:35: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职校企合作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职校企合作

篇(1)

1.从校企合作的广度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还停留在个别的专业试点上,而绝大多数专业还是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上。既使是走在全国前列的高职院校,其校企合作教育也没能覆盖全部专业。

2.从校企合作的深度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仍然停留在表层形式上。虽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或专业指导委员会,但专业培养计划实际上都是以学校为主制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也以理论教学为主,很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还是停留在专业培养计划上,并没有得到企业的通力配合和认可。

3.从校企合作的时间上看,绝大多数的校企合作教育都是在高职院校的单方热情下,一事一议,一时热一时冷,缺乏稳定的校企合作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校企合作教育难以深化的原因

1.政府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完全到位

首先,中央政府、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引导、鼓励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政策,仍然停留在宏观政策层面上,还没有建立起权威的、完整的校企合作教育的法律法规,更没有具体的规则或指导手册等操作层面的东西。特别是对校企合作教育中企业行为、企业责权利如何界定,更没有明确规定。其次,虽然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承诺,由国家财政拿出140亿元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地方政府还有配备资金出台,但是这些资金主要用于职业院校的实训中心建设,对校企合作教育的资金支持没有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国家还没有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护校企合作教育中企业的利益。第三,各级政府还没有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教育的组织协调机构。仅仅依靠教育主管部门的沟通是不够的,因为校企合作教育涉及到众多的企业,从而牵涉到众多的政府主管部门,因此必须由政府出面来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2.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首先,企业过分强调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责任。企业普遍认为,人才培养是院校的责任,企业只需要从高校毕业生中挑选人才即可。而一旦挑选不到动手能力强、操作技术成熟的人才时,企业宁愿花高薪去“挖”其他企业的人才,也不愿意与高职院校合作来培养实用的人才。第二,企业过分强调眼前的利益,还不能用长远的眼光来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因而不愿意在人力资源上进行基础性的投资。第三,企业对校企合作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学校在校企合作教育中决不仅仅是企业利益的“索取者”,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者”。因为高职院校可以在人才、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给企业以强有力的支持。因此从长期来看,校企合作教育应该是双赢的,而不会是以一方利益受损为代价。

3.高职院校的服务功能不健全

在推动校企合作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说高职院校是积极主动的一方。但这并不能认为高职校企合作教育难以推进,高职院校就完全没有责任。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不能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准确对接,导致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合企业需要,而企业需要的人才高职院校又不能及时培养。第二,一些高职院校由于自己条件的限制,还不能为合作的企业提供人才、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支持。第三,高职院校的学制改革相对滞后,弹性学分制还有实质性实施,从而制约了校企合作教育的灵活运行。

三、深化校企合作教育的对策

高职校企合作教育的深入推进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构建协调、稳定、长效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政府的引导、推动。

1.观念的转变

首先从政府的角度看,中央政府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推动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态度的转变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在需要的是地方各级政府的深入推进,并将中央有关职业教育的精神落实到实处,真正形成整个社会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风尚。其次是企业必须认识到,积极参与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企业要办成“百年老字号”,人才是最重要的支撑力量。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教育,不是无偿的付出,而是对企业自身未来发展的最有效的投资。

2.利益的协调

利益是一切合作的基础,高职校企合作教育也是如此。从短期看,高职校企合作教育似乎是有利于高职院校而不利于企业。因为校企合作教育的有效运行,企业肯定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这些投入不可能立即取得经济效益,高职院校也没有足够的财力给企业以补偿。这时,需要政府出面来调节校企双方的利益关系。可以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做法,通过立法的形式,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企业以利益激励,从而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从长期看,随着高职院校服务能力的增强,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的服务也会越来越多,同时企业的人力资源效益也会逐步显现出来,再加上政府的政策支持,长效的校企合作教育机制就能建立起来。

3.各方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

如果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都认识到了高职校企合作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通过政府的引导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那么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就能够顺利地推进。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有关各方必须建立起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并制定相应的规则,为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首先,各级政府应成立校企合作教育委员会,制定出校企合作教育的规则和具体指导手册,以规范校企合作教育行为。其次,校企双方应在各自内部先行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组织协调机构,明确各自一方在校企合作教育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最后,校企双方应联合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管理委员会,并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以保证校企合作教育行为有章可循,使校企合作教育能够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教育发展研究,2006,5.

[2]李芹,谭辉平.政府在高职产学合作教育中的角色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06,04.

[3]张传龄,廖克玲.当前高职院校产学研的实现途径与存在问题.教育与职业,2006,6.

篇(2)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企业文化;校园文化

当前,高职院校在进行校企合作时,更偏重于专业教学、技能培训、师资力量、设备引进、实训基地等“硬件”方面,忽视了对合作企业中先进文化元素等“软件”的吸收。导致高职学生缺少必要的企业文化理念和职业素养,就业后不能快速适应企业工作环境和岗位要求,频繁辞职或跳槽。使用人单位认为高职学生难以融入企业文化氛围和工作进程,会影响其生产和管理;进而怀疑高职学生的工作能力,不愿招聘高职学生,最终造成高职学生就业难,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时只有“软硬兼施”,才能培养出“形神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

1.高职校园文化

高职校园文化是在高职院校形成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高职校园文化通常由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精神文化层构成,精神文化层是其核心。

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有鲜明的自身特点:其一,高职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层更突出职业特色,学校环境布置不仅要求美观、优雅、体现人文主义色彩,此基础上还加入了某些具有职业化特征的环境因素。其二,高职校园文化的制度文化层更注重借鉴吸收企业制度和行业规范,以便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企业管理方式和行业要求,试图做到“学校人”向“企业人”的直接转变。其三,高职校园文化的精神文化层是以经世济用、开放协作和职业情怀为主要内容的,在企业“以服务为宗旨”的基础上,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价值取向。

2.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由企业领导者长期倡导,并被全体员工积极认同、付诸实践所形成的共同信仰追求、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管理风格、行为准则、经营特色以及企业传统习惯的总和。

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也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第一层是企业物质文化。这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企业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载体和外在表现。企业物质文化具体地反映了企业及其员工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是企业展示给社会的外在形象。第二层是企业制度文化。它是企业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必须适应企业精神文化的要求。具体包括企业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等。科学规范的企业制度文化,能够有效地约束、规范员工的行为,有利于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形成。第三层是企业精神文化。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原动力。是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在社会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文化观念和精神氛围。具体包括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企业思维方式、企业道德规范、企业行为准则及企业员工素质等。而企业价值观又是企业精神文化的核心。

3.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1)二者的联系

首先,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一致。两者都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并都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两者都是通过提炼有自身特色的精神文化、完善内部的制度文化、构建基础的物质文化来保障高职校园活动和企业运营管理顺利进行的。其次,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建设原则一致。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建设原则都是“以人为本”。两者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组织文化,只有在建设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充分调动高职师生和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凝聚起巨大的精神动力,推动高职院校和企业不断向前发展。再次,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点是就业。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通过就业共同完成了人的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社会责任。高职学生带着校园文化的元素进入企业,赋予了企业文化新的内涵,企业文化又渗透到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两种文化通过就业不断相互影响带动,获得了共同提高。

(2)二者的区别

从构建主体来看,构建高职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校领导、教职员工和在校学生,成分较复杂、关系较微妙;而企业文化的构建主体是企业员工,成分较单一、关系较单纯。

从建设目标来看,高职校园文化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本质上是以社会效益为最终目标,利益冲突较少、竞争意味较淡的教育文化。而企业文化的建设目标是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一种注重利益、强调竞争的经营文化。

从作用过程来看,高职校园文化弹性较大,提倡因材施教、保护并鼓励个性发展,强调个人奋斗。而企业文化要求严守规章制度、服从上级,注重团队协作、集思广益,强调组织利益至上。

二、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文化合作的意义

1.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高职院校奉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努力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文化合作,让高职学生在校时就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文化元素熏陶,当高职学生真正处在企业生产、管理、服务、建设第一线时,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唯有如此,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完成社会赋予其的任务,才能提高社会认可度,才能使高职院校在日益激烈的招生大战中占据一席之地,才能真正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2.有利于高职院校铺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

目前,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主流,但目前高职院校的通行做法是仅在物质层面进行校企合作,片面地强化高职学生专业技术硬能力,却对爱岗敬业、合作创新等关键的职业素养软能力视而不见,这显然是不可取的。事实上判断一个高职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是看他是否能顺利的融入企业。因此,只有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校园文化合作,才能更好地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3.有利于提升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品位

高职校园文化一贯重视对学生良好学风和素养的培养。一批批的高职学生不断地走进企业,给企业输送了新鲜血液,带去了新理念,必将影响企业文化的建设。高职学生将校园文化中所强调的公正、公平、民主精神带入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中的偏颇不足进行修正完善,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调和必将造就一批又一批遵纪守法、平等待人、客观民主的企业新员工,这无疑会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提升企业文化的品味。

三、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文化合作的思路

1.以物质文化作为校企文化合作的切入点

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时,应处处突出合作办学企业的特点,尽可能将校园教学环境设计成教学工厂,融教室、实验、实训场所为一体,营造出与合作办学企业相似的仿真职业氛围和环境,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时刻提醒学生要有企业质量意识,只有保证现在的学习质量,才能保证今后的就业质量。实现高职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与企业文化环境的无缝连接。

2.以制度文化作为校企文化合作的落脚点

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应当合理引进、利用合作企业的先进制度文化理念。规章制度的设计与编制不仅要符合高职院校教学需要,也要符合企业的管理要求。通过把学生变为企业的准员工,使其体验企业严格的管理、领悟企业文化的内涵,更能使学生的组织精神、纪律观念、服从意识、精神风貌、时间观念等发生根本性改观,为就业后实现“零距离”适应企业奠定基础。

3.以精神文化作为校企文化合作的着力点

高职院校在坚持先进办学理念、保持自身文化特色、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还要加强与合作办学企业的衔接,吸纳、借鉴企业文化中核心的价值观念、战略理念等。并且以高职校园文化中正确的金钱利益观、端正的社会道德观,纠正企业唯利是图的错误观念,提升企业精神文化的高度,使企业在获利同时更多的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刘大纶.论高职校园文化的企业化[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2]顾明远.职前就业训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59.

[3]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3)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interviews, case analysis, from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bj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aspects, the success Guangdong vocational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s are summarized, and the joint-stock cooperation and others innovation modes in the future are outlook.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useful experience for perfecting the system of vocational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exploring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ath, and point out the direction for innovation of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for the domestic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 校企合作;高职;创新;模式;广东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vocational education;innovation;mode;Guangdong

中图分类号:G7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2-0263-02

1 广东高职校企合作的成功模式

1.1 校企合作对象 广东高职院校凭借珠三角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通过借助大型企业的平台、依托行业的优势、联合当地企业的力量等方式,广泛开展校企合作。

1.1.1 与大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2] 大型企业经济实力雄厚、管理制度健全、设备先进、保障措施完备,因此,许多高职院校选择与大型企业校企合作。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与中国邮政EMS合作建立了校内“一公里速递”教学企业;广东工贸职业学院与思科、华为、锐捷等大企业合作,建立思科网络技术实训室、华为技术实训室和锐捷技术实训室;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与南方航空公司、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等民航企业合作办学,培养高技能的航空运输人才。

1.1.2 与行业协会开展校企合作 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深圳市汽车行业协会、深圳市汽车维修行业协会、深圳市汽车经销商商会、深圳市二手车行业协会、深圳市保险行业协会等众多行业协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成立了以行业协会为主导的专业管理委员会[3];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广东省轻工协会、广东省涂料行业协会合作建立广东轻工信息网和教育培训中心。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自身的行业特色,大力推进基于行业标准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教育新模式,取得了很大成效。广东省内各种行业协会汇集了大量的行业信息,拥有丰富的资源,高职院校看到了行业协会可以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纽带作用,纷纷与之合作。

1.1.3 与当地企业产学结合 广东高职院校围绕服务地方经济来发展职业教育,充分利用当地企业或社会资源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如广东外语艺术职业技术学院以“生产性实训、校企共管、利润均享”为宗旨,与广东省中国旅行社合作建立实训中心;广东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广州花都粤宝丽工业园建立了花都工学结合基地,采用“前店后校、校企合一”的形式进行人才培养[2]。

1.2 学校与企业的关系 广东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时,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基本有3类。

1.2.1 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同属一个经济体 典型代表是广州华商职业学院与广州太阳城大酒店开展的“小学期制”合作,上述学校和企业均隶属于广东太阳城集团。这种合作关系在广东民办院校比较普遍。如在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东松田职业技术学院等均有类似的校企合作关系。校企双方人事、经费、资产不分家。

1.2.2 校企双方以股份制形式重组学校,或共建专业

如广东轻工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与南方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校企共建南方物流学院就是这一模式[4]。这种合作关系在国内其他高职院校也有成功先例,如福瑞达公司与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股份制形式重组生物学院[5]就是这类校企合作典范。校企双方共同投资,共同负责招生、教学、就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1.2.3 校企双方分属不同的经济体,通过订单、协议、合同等方式开展合作 广东公办高职院校与各类企业广泛开展的校企合作大多数属于这种类型。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与东莞铭丰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框架协议,合作项目涉及专业发展规划、课程设置、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教材开发、学生就业等[6]。这种校企合作关系是广东高职校企合作中的主流。

1.3 校企合作模式

1.3.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即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佛山市高明顾地塑胶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人才,达到校企共赢。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与广州海印酒店管理公司合作开展“海印酒管班”订单式培养[7],该班由双方共同负责招生、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指导顶岗实习。

1.3.2 “2+1”模式 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与生产实习,后一年到企业顶岗、毕业设计。这一模式易于操作,有利于就业过渡,被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纳。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华商职业学院等院校的旅游管理或酒店管理专业纷纷与当地酒店采用“2+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采取企业人员和学校教师联合现场教学的方式,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求“零距离”接轨,校企合作共同完成第三年的教学任务,形成“企中校”的实践教学形式,实现学生能力和岗位要求之间的“无缝连接”。

1.3.3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 这一模式已在广东高职院校普遍推广使用。一般由学校提供场地和师资,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人员,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并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如广东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民航运输专业与深航金鹏工贸有限公司、芒果网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分别建立了民航运输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供民航运输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岗位实习、实训;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与河源万绿湖旅行社合作开办旅行社营业部,共建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模式,打破了部门、行业的界限,实现了资源共享,能够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生产和实训的一体化作用,实现学校和企业互助互利、双赢共进。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类型有:

①直接以企业的生产车间、职能部门或工作场所作为校外实训基地;

②将生产线引入学校作为校内实训基地;

③企业与学校共同规划和建设技能培训或生产、服务基地,地点可以设在学校,也可以设在企业。

1.3.4 “教学工厂”或“教学企业”合作模式 “教学工厂”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YP)首创并成功用于教学,是NYP办学特色之一,也是NYP卓越办学的主要手段,享誉世界。“教学工厂”理念起源于“教学医院”(或叫“教学诊所”),“教学医院”理念向工程教育类专业延伸发展而成为“教学工厂”(或叫科技创新中心),“教学工厂”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则称之为“教学企业”。“教学工厂”合作模式成为目前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向。其典型代表是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与东方海外珠海分公司共建了“货讯通”单证中心教学企业,该教学企业由学校提供场地,东方海外珠海分公司负责装修,并配置基本设备、专用工具,校企双方互聘互派师资参与企业业务的运作,来培训学生职业技能。该校还与广州豪森威市场调研公司合作在校内建立了豪森威CATI访问中心教学企业,与珠海市利安德财务公司合作建立了利安德教学企业。

2 广东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创新趋势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学校和企业观念的更新,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继续进行新的模式创新,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2.1 校企股份制合作模式 通过对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资产进行核实,双方建立合作关系,形成股份制的互利双赢的合作关系。按照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投资比例,来成立董事会,对学校和企业进行统一的管理。这种校企股份制的发展模式,能够将学校的发展和企业的经营结合在一起,对于学校和企业双方都是有利的。

2.2 实训室进入企业模式 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依托企业建设校企共用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整个基地由企业提供实训设备,学校和企业共同投资,基地不仅是教学的场所,也是生产的场所,在这里进行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训,并与企业的成产进行对接。

2.3 生产车间进驻院校模式 职业院校将企业引进到学校,由学校提供符合企业审查会你要求的场地环境,企业来建设生产车间。学生按照企业的生产要求,进行生产活动和实训实习,并将实训的课程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麦强盛.论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未来[J].现代企业教育,2011,(2):24-25.

[2]刘合群,赵丽洁.广东高职校企合作的良好态势及发展走向[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0,(1):1-5.

[3]余群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研究[J].高教探索,2010,(2):99-103.

[4]李超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研究-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物流技术,2012,(06):152-155.

[5]王文槿.关于校企合作的企业调查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23-26.

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经济发展迎来新的突破和飞跃,这也给人才的需求带来了一定的变化,社会需要更多具有高新技术的人才、更多的功能性人才。

所谓的功能性人才也就是广义上的技能型人才,而从这一类人才的供求关系上看,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在某些方面可以直观地反应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过去的死读书所培养出来的人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中应运而生,这在我国现今教育体系中算是一个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对于广大高职院校来说,增强职业性教育,广泛实行校企合作,是当下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一个不二之选。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学习时就能够做到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这对他们的学习有着较大帮助。实行校企合作后,校企间的资源能够共享,从而达到资源利用的最佳,另一方面,也能使学校培养人才更具方向性,向企业输送更多具有针对性技能的人才,补充了企业的劳动力,同时也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1现阶段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所暴露的问题

1.1理论与实践不能达到高度统一

广大高职院校的教师、教授、领导大都是从学校走出来的,没有足够的实际操作的经验,他们更多的是钻研理论知识,并没有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可行性,所以在课程教授中,也很难做到契合企业的需求,久而久之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称之为理论性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相去甚远,真正到了企业中,他们不能做到“即插即用”,还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效益。

1.2企业自身的问题

众所周知,企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规划,这也就具有了一定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对于参与开发课程的专家来说无疑增加了选择上的难度。除此之外,参与开发课程的专家不能草率地从企业中选择,能够参与到课程开发的人必须具有充足的一线操作经验,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思想,对于所从事的工作乃至整个行业有着较深的认识,做好能够对行业未来发展有着预见性的见解。在开发课程时还需要考虑到学校的教学环境,兼顾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认识能力。只有具备以上的能力,才能保证开发出来的课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对于企业来说,在课程开发方面的经验不足,不知从何编写。很多企业更是认为,教材编写,人才教育是学校的事,学校要做的就是给企业培养出可用之人。这种认识是极为片面的,在当今社会,学生的培养早已不是学校能够保障的,必须企业和学校通力合作才能真正培养出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即便企业能够参与到课程的开发,但是企业毕竟利益至上,如果一个没有工龄的毕业生和一个有着几年工龄的中专生来应聘,他们必然会选择有工作经验的一方,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企业并不是非大学生不可,这就导致在校企合作时,企业并不能全力投入,学校也很难和一家企业做到长久的合作,这就使得校企合作流于表面形式,缺乏实效。

2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参与开发课程的专家尽量多元化

学生、企业、教师,三者立场有着不同,对于课程上的要求也会有着变化,在开发课程时,应该做到统筹兼顾。企业就需要安排有着充足工作经验的来到学校,来表达企业在人才方面的要求,教师则需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根据企业的要求,给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就业建议。至于学生,则需要认清自身情况,更具自己的学习情况,来慎重选择就业的方向。

2.2多方参与,通力合作

校企合作牵扯到诸多问题,同样需要政府的参与,为校企合作制定较为全面的机制,提供足够的便利,促进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在利益上,学校和企业会有着明显的不同,在这一点上就需要政府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校方和资方间成为重要的调解部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同时制定相关机制对学校进行补偿,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等等,让双方在合作中都能有所得,才能使得校企合作变得稳定,实现长期合作共赢。

2.3校企合作要具有创新性和时效性

我国的经济在以大踏步的方式向前进,这就导致企业的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企业肯定会为了发展而进行变革,因此,校企合作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开发出来的课程要尽力做到与时俱进,同时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做铺垫。这样一来,高职院校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技能型人才,企业也能从中获利。

3结语

总而言之,校企合作作为现阶段高校教学新模式势在必行,在这种合作下的课程开发应该兼顾到多个方面,力求切实提高校方和企业的双重利益。

基金项目:2014年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高职《统计基础》“课程项目化”教材研究,项目编号:2014ZCY100。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职;校企合作;模式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是什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明确指出:“弱在校企合作!这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是我们应当下大功夫、也是必须下大功夫去探索和解决的难点。”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认识到要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高技能人才,必须依靠校企合作,并且把其作为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旅游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试点试验工作,大胆突破体制、政策、观念的制约和限制,由点到面,逐步全面推开,建立了比较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品牌效应逐渐显露。2008年,旅游管理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建设重点专业;2010年,该专业又被确定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

一、上下求索、突破瓶颈,构建完备的校企合作体系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头热”的现象,即学校很积极主动,但企业参与热情不高,这也是制约工学结合顺利开展的最大瓶颈。为什么企业热情不高?根源在于利益驱动不够。如何突破瓶颈?必须解决好企业提出的3个问题:一是企业资源为什么无偿给学校使用的问题;二是学生顶岗期满,岗位由谁来顶替的问题;三是学生能否胜任岗位工作的问题。

针对第一个问题,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相互交流、加深了解。主动聘请企业的专家和骨干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来,对教学规律也有了了解。同时组织教师到企业去,了解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企业是如何设置岗位的,如何用人的,对职业技能有怎样的要求。第二是服务企业、互利双赢。学院要主动了解企业在产品开发、品牌建设、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的需求,以自身的优势为企业解决困难。

企业提出第二个问题的确有自己的苦衷:学生顶岗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刚刚培训好一批熟手,就又会换一批新手来实习,而企业的工作又有时间和质量要求。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探索实施了“岗位承包制”,实践证明这是解决顶岗期满不断流的有效途径。安排学生轮流到岗,保证这些工作岗位一年12个月始终有学生,保证在企业的实训实习学生不断线。

第三个问题直指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在校企合作中,我院实施了教学紧盯企业的办法。第一,坚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过程和质量考核与评价等环节,从总体设计上保证培养的学生能胜任工作岗位。第二,坚持与企业共同进行课程建设、改革和开发校本教材。第三,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每学期至少聘请3位企业兼职教师承担我们的实践教学,另外组织青年骨干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技能培训。

通过积极探索,旅游学院构建起了完备的校企合作体系。合作企业从纵向上看,既有港中旅集团这样的国内旅游行业的龙头企业,也有山东蓝海酒店集团这种省内领先企业,又有凯莱旅行社这样的日照旅行社领军企业;从横向上看,有旅行社,有休闲企业,有旅游景区(点),有酒店。从合作方式上看,有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实习就业基地、实施订单式培养、合作生产经营管理、开展企业职工培训、企业课程嵌入、企业出资培训、企业设立奖学金等。

二、立足日照、放眼全国,扩大开放的校企合作平台

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日照市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大的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这为我们在区域内开展有影响力的校企合作带来了一定的限制,要求我们必须放眼全国做旅游教育,扩大校企合作的平台。学院应该让利于企业,取信于企业,通过市场拉动、学校主动、政府推动、企业互动造成多方连动,合作多赢,这才是校企成功、顺利合作的基本保障。

1.主动适应、靠前服务,有所为造就大作为

旅游学院在扩大校企合作平台中,放下高等教育的架子,主动出击,积极接近政府、融入社会、联姻企业,合作共赢、共谋发展。在校企合作中,很多条件等也等不起、要又要不来,旅游学院发动教师积极联系企业,毛遂自荐,扩大了校企合作范围和平台。万豪国际集团位列全球十大酒店集团第二位,市值超过66亿美元,我院为与其开展校企合作,主动找上门去,先与其管理的北京国航万丽五星级酒店开始合作。三上北京,用诚意打动企业派人来考察,考察的结论是我们的学生能力不错,但外语应用水平还有欠缺,另外酒店要求至少实习9个月,我们的实习期只有6个月。怎么办?千辛万苦争取来的机会就此轻易放掉?为了满足企业的要求,我们调整教学计划,主动提出学生去酒店实习和就业之前进行1个月的英语强化训练,把实习期由6个月延长到9个月,并提出为了减少企业的管理负担,我们派出1位教师一同实习并管理学生。我们的主动适应、靠前服务,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双方很快签署了合作协议,第一批实习生顺利派出。实习生的表现非常突出,有的获“优秀实习生”荣誉称号,加上双方在合作中不断磨合,我院的主动服务完全赢得了企业的“芳心”,双方的合作如鱼得水,迈入融洽阶段。

2.订单培养大获成功,校企合作摆脱“一厢情愿”

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订单培养是旅游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开放合作平台的重要武器。2007年,旅游学院与杭州两岸食品有限公司就人才培养达成一致意向,建立了两岸人才培养基地,当年就开始了第一届“两岸咖啡班”。企业与学院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校本课程中加入了两岸咖啡企业文化、咖啡厅领班与主管实务等与企业相关的课程;同时,企业还定期派出一线骨干到校给学生授课,并在学生实习时,安排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在工作中的学习任务。实习期间,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公司高度评价,不少学生“拿到毕业证之时,就是领到工作证之日”。企业合作态度有了显著转变,开始主动联系学院,邀请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捐赠了教学设备并共建实训基地,双方的合作日渐深入,组建了新的订单班。

三、依托行业、引领行业,走向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

旅游学院坚持以“依托行业”为起点,以“引领行业”发展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互赢互利为原则,与行业、企业之间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交互参与和良性互动关系。

1.订单式人才培养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挑选学生组建的定向班,由学校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对该班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从2006年开始,旅游学院先后组建了“银座泉城班”“两岸咖啡班”“蓝海班”等,合作的专业涉及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涉外旅游、文秘等专业,共培养学生150余人;企业为学生提供工作装,企业为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经双向选择,企业优先接收“订单班”学生就业。通过订单培养的形式,使旅游学院与有关企业建立了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了学院与企业的互利双赢,不仅有利于企业形象、企业产品等在学院的宣传,也使学院获得了企业提供的实训资源,为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培养了符合社会、行业需求的人才。

2.校企双向介入式

校企双向介入式是由学院邀请企业专家,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并由双方出资或提供一定的设备设施进行配套的教学资源建设,同时学校的教师参与企业的横向课题研究或者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旅游学院的职业情境模拟实训室中的软件,如鲁南森林公园三维导游情境等就是与旅游景区合作开发的。我院在与多家旅行社的合作中,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为企业提供咨询和服务,如《民俗旅游实务》《旅游市场营销》《计调与外联》中许多案例,均是教师带学生完成的企业横向课题。通过校企双向介入式合作,企业进一步了解了教育教学规律,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入。

3.职教集团合作模式

2009年底,山东省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成立,我院被选举为副理事长单位。旅游职教集团定位为“山东省旅游的教学基地、研究基地和培训基地”。省内相关职业院校、著名饭店、旅行社、景区加盟,其中包括5所高职院校、10所中职学校和50余个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我院自参加集团以来,致力于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大力加强与集团内部企业合作,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人才技术交流和项目合作研发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校企融合模式

“校企融合”是发挥学院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模式。校企双方互相支持、渗透、融合、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我院和日照市旅游局共同牵头,双方共同制定准入退出标准,组织凯莱旅行社、平安旅行社等4家“日照十强旅行社”入驻我院,我院提供场地等服务。我院为入驻旅行社提供教师和学生等人员支持和智力支持,旅行社开展业务时,优先使用我院的师生,每个旅行社每学期为我院承担48课时以上的理论和实习教学任务。在校企融合模式中,教师与旅游社管理、业务人员、学生与员工基本实现了身份趋同、岗位一致、责任共担、利益共享。

四、政行企校、合作共赢,打造优质的校企合作品牌

旅游业是政府主导型产业,旅游类专业要走校企合作之路是不能抛开行业主管部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但政府不能以行政命令强迫企事业与院校合作,也没有出台鼓励双方合作的有力政策。旅游学院不等不靠,用好用足自身优势,立足区域发展,瞄准行业动态,贴近企业需求,扎实推进校企合作,努力拓展校企合作中“校政行企”合力机制,打造优质的校企合作品牌。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政府主导;行业引导;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3-0175-02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教育发展规划相关纲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在加强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在职业教育中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鲁昕认为在新时期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应该坚持校企一体化教育、集团化教育以及订单培养等多种教学模式,促使职业教育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实现全面革新。基于此,各地区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办学实践中加强对政府主导和行业指导的重视,希望能够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行业指导的作用推进校企合作,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1 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政策困境

从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方面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和应用存在一定的政策困境,政府政策缺陷问题严重限制了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化应用,对校企合作办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1.1 尚未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

虽然近几年国家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加强了对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视,并在不同地区设置了相应的试点工程,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但是现阶段政府部门针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校企合作政策一般都是宏观指导性的,可操作性相对较低,也没有针对校企合作的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奖励和惩戒制度建立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政府部门无法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实施科学的管理,校企合作办学发展遇到困境[1]。

1.2 尚未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具体结合行业需求对运行机制加以完善,进而合理协调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之间的关系,构建科学的合作机制,但是从当前我国国家政策方面看,国家支持职业院校构建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希望能够提升企业参与学校办学的积极性,但是实质上国家的支持并未对企业参与过程和相关影响因素等加以明确,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模式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成效不理想。

1.3 尚未形成系统的宏观管理体制框架

在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职业教育管理主体的统筹流于形式,严重限制了职业教育宏观管理体系的发展,对联席会议制度的贯彻落实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1.4 校企合作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校企合作评价体系也是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要条件,但是在当前校企合作办学中,政府部门尚未组织建立相关组织和机构发挥第三方监督评价作用,对校企合作办学工作的顺利推进产生不良影响。

2 政府在推进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在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中扮演着支持者和统筹者的角色。一方面,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只有在政府的政策牵引下行业企业才能够与高职院校形成良好的合作,进而转变高职院校办学主体单一发展的局面,构建高职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格局,促使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推进也需要政府的统筹规划,需要政府制定科学的校企合作法规政策,对行业企业实施科学的引导,促使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能够在法律的规范下执行,接受第三方监督,实现持续稳定发展[3]。

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政府在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中发挥着一定的主导作用,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并保证教育政策的贯彻落实,并且政府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社会上的教育资源,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为校企合作办学的合理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主导校企合作办学的优化开展。

3 政府主导行业指导破解高职校企合作困境的政策 性策略

在政府主导和行业指导下为高职校企合作办学提供一定的支持,促使高职院校摆脱校企合作发展困境,相关政策性策略的制定可以从政府主导和行业指导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3.1 政府主导政策性策略

政府主导政策性策略的制定主要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下面就结合主要内容进行细化分析:

其一,对财税信贷政策加以完善,为高职校企合作提供相应的财政政策支持。财政政策的支持是政府主导高职校企合作工作的重要政策性策略,对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优化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一方面,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在财政预算中设置相应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专项发展资金,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并且政府应该注意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专项资金量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政府财政支持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促使职教校企合作办学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4]。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从税收优惠层面鼓励企业加强与职业院校的合作,为吸纳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支持,如减免与职业院校实施合作办学企业的土地税、针对合作企业制定专门的税收方案等,借助税收政策支持促使校企合作办学取得良好的发展。此外,金融政策也是政府为校企合作办学提供政策支持的重要方面,政府通过制定一定的金融政策,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对自身金融服务加以改进,设置专门服务于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信贷服务,推动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发展。

其二,对顶层设计加以完善,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管理。在顶层设计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对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管理,支持校企合作办学的开展。具体来说,首先,政府应该积极组织建立相对完善的组织机构,全面主导职业教育工作中校企合作的开展。即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实施行政管理的基础上,各地区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构建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从国家层面对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加以完善,加强对高职校企合作的管理。其次,积极构建决策工作体系,统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各方利益关系。政府部门承担着统筹校企合作工作的重要责任,因此为了实现校企合作模式中各方利益的均衡,就应该加强产业部门、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的联合,构建决策工作体系,对各部门管理职能加以规范,为校企合作办学协调发展创造条件[5]。最后,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协商工作机制,协调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之间对话,加强职业院校与行业和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信息交流,为校企合作办学的优化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效提供相应的保障。

3.2 行业指导方面的政策性策略

在加强政府主导的基础上,还应该重视行业引导策略,借助行业指导策略促使高职校企合作办学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一般来说,行业指导方面政策性策略的制定应该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其一,加大资金投入,促使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得到逐步的改善。具体来说各地区政府应该加强对行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积极鼓励行业加大资金投入,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办学资金的获取创造条件,促使职业院校可以自主选择采用民间融资、吸引外资或银行借贷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支持校企合作办学的开展。其二,行业应该指导学校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使学校在行业指导的支持下能够实现对双师型队伍的构建,为校企合作办学提供相应的师资保障[6]。其三,行业指导教学管理,促使教学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相关行业可以积极配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联合高职院校设置相应的竞赛、评比项目,为校企合作办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持,为受教育者职业竞争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其四,联合学校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学校校企合作办学声誉。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困境,在行业指导下学生可以结合行业支持打造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输出基地,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便利。

以某地区职业院校为例,该高职院校隶属苏州地区,面对苏州经济的转型发展,其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结合行业主导,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校企合作模式加以创新,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专业设置以及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进行合理调整,形成了双主体的办学模式[7]。具体来说,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该校从2009年到2013年逐渐与苏州创展模具有限公司、苏州奕光薄膜科技有限公司、大智精密有限公司等进行联合办学,校企合作办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且在近几年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的发展目标。从该校在行业指导下取得的校企合作办学成果可以看出,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不仅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整体性的提升,社会相关行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也得到了明显的增强,极大推动了职业教育改革深化发展。

4 结 语

在政府主导和行业指导的支持下,高职院校能够逐步冲破现有校企合作办学的困境,促使校企合作办学在新时期获得新发展,在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同时,也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契合性,促使高职院校结合企业需求加强人才的培养工作,逐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人才供给提供一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蒋永业,吴艳.高职校企合作困境的经济学解读与对策[J].东方企业文 化,2015(5):213,215.

[2] 夏伟.校企合作中的民办高职院校教育困境与对策[J].中国商贸,2014

(7):157-158.

[3] 胡茂波,吴思.博弈论视野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 与职业,2012(23):11-13.

[4] 赵永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困境与探索[J].成人教育,

2011,31(8):93-94.

[5] 龙俊.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困境与对策[J].江西教育,2016(21):

10-11.

[6] 赵世均.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困境与发展对策[J].人才资源 开发,2015(6):199-200.

篇(7)

关键词 后发地区 校企合作 意愿 影响因素

当前,转型升级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后发地区由于创新资源、人才储备等方面的劣势,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更大的困难。加强与高等院校特别是当地高职院校的合作,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后发地区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校企合作中存在企业与职业院校一头冷一头热的现实。本文通过对河源企业进行调研,摸查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意愿并分析影响因素,探讨推进校企合作的路径,从而更好地为后发地区加快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科技等资源保障。

1调研样本分析

本次调研的对象为河源地区的工业企业,共发放调查问卷135份,回收119份,有效问卷107份。有效样本中,电子信息类企业46家、机械制造类企业39家、服装制造类企业11家、其他企业11家。

2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意愿

2.1校企合作意愿

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的意愿及其强烈程度,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基础。调研发现,河源的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的认同度相当高,而且意愿较强烈(见表1)。调研结果与校企合作现状中企业一头冷的现实大相径庭,反映出校企之间存在的利益分歧,需要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也说明当前校企之间的合作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未来充满希望。

2.2校企合作类型分析

如表2所示,当前实践中,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方式主要包括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参与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参与开发课程、参与编写教材、安排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员工培训、共建实训基地、联合技术攻关等。调研发现,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是当前河源的企业最期待的校企合作形式,员工培训、联合技术攻关等方面的合作意愿较弱,而其他方面合作的兴趣不大。从结果看,从调研结果看,虽然企业对与高职院校合作的意愿强烈,但却局限于浅层次合作,对开展深层次合作的兴趣并不浓厚。

3企业参与高职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

3.1高职院校资源与能力

高职院校本身的资源与能力能否满足企业的需要,是影响企业与其合作的重要因素。调研结果显示,89家企业认为选择校企合作对象时,首先考虑高职院校自身的资源与能力,如实践条件、科技资源、学生与教师的能力等。在对企业的访谈中,不少企业表示,如果高职院校的师生能力不强、实践条件差、科研服务能力薄弱,将不会考虑与其合作。虽然当前大多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都相当注重适应于企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一些高职院校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企业自然缺乏校企合作的意愿。在联合技术攻关方面,很显然,高职院校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储备将决定服务企业的能力。然而高职院校更注重教师的职业技能,人才队伍的研发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因此当地企业往往寻求其他科技创新资源来提高自身竞争力,如河源的企业大多数是与广东工业大学在河源设立的协同创新中心寻求支持。

3.2当地政府的支持

校企合作必须得到来自政府方面的支持,如行政管理与服务、资金扶持、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调查发现,97家企业认为来自政府的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对校企合作非常重要。当前,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校企合作的条例,但总体上对职业教育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滞后,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服务尚未顾及校企合作层面。特别是对于河源这种后发地区,由于财政资金紧,地方政府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薄弱,难以推动校企双方建立健全、确定的合作运行机制,造成校企合作不深入、难持久。此外,当地政府部门往往忽略人才发展规划与发展战略的制订,而且忽视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导致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脱节,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当地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

3.3信息渠道的畅通性

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条件。信息畅通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及时地从企业获知合作需求,从而提高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同时,畅通的信息渠道也能方便企业寻找符合要求的高职院校进行合作,降低协作成本。调研发现,87家企业认为畅通的信息渠道能有效促进校企合作;同时,对当前校企合作的合作渠道上,90家企业认为不够畅通,主要是信息渠道少、环节多。在与企业的访谈过程中了解到,虽然企业有校企合作意愿,但往往不了解如何与高职院校联系进行,最后也就不了了之。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渠道不畅会形成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导致校企之间难以在供给和需求上达成共识,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成效。

3.4制度文化差异大

虽然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期望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成功。但由于学校和企业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如制度、运作机制及校园文化等方面,二者很难真正融合,导致校企合作在运行的过程中矛盾凸显,制约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形成。特别是由于高职院校在制度文化方面仍比较僵化,难以和企业达成利益契合点,建立不了持久的合作关系。

4深化校企合作的建议

4.1高职院校要提升自身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要从自身出发,着力提高办学水平和实力,基于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及时创新,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探索与当地企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要鼓励支持教师与企业交流、联合科技攻关,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提高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

4.2建立畅通的校企合作渠道

高职院校必须与企业建立畅通的合作渠道,以此降低协作成本,实现校企合作双赢。高职院校应加大宣传力度,展现自身优势,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与工业园管委会的对接,通过其牵线搭桥了解企业需求、建立合作关系,避免个别教师孤军奋战寻求校企合作,从而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和效果。此外,高职院校要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运作机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力求在校企合作中达到双赢,从而推动校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4.3当地政府应鼓励支持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