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助理会计师论文

助理会计师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18 13:18: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助理会计师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助理会计师论文

篇(1)

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定位应区别于学术型本科和高职专科,学术方面应低于前者,动手能力方面高于两者。培养目标应为面向大中型用人单位一线会计岗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基本素养,会计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职业技能突出,综合素质高的本科层次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1.1重视职业道德和基本素养教育

会计信息失真对社会的危害性有目共睹,诚然有多方面原因造成,但会计从业人员自身职业道德的缺失无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作为培养一线会计岗位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牢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使命。

Office办公软件在工作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会计人员经常利用办公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然而很多会计专业大学生基本的操作都不熟练,因此有必要开设Office办公软件操作这门课程以提高其基本技能水平。我们国家是礼仪之邦,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现代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并不乐观,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较强的专业技能,仪容仪表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同等重要,因此有必要开设商务礼仪与沟通课程以提高其基本素养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大学生读书越来越少,语言写作能力日渐衰退,虽然校内实践环节需要提交实习实训报告及撰写毕业论文,但抄袭现象严重,因此有必要开设财经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以提高写作技能水平。

1.2三证融合,以证促学

双证融合的概念在高职院校中已经提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要体现较强的理论水平必须加一证书即毕业证、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三证融合。在教学环节中,必须把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助理会计师证纳入培养方案,作为必修课程配以相应的学分。在校学生只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和助理会计师证书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也才有可能获得毕业证。

具体实施方案如下: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上学期集中培训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大二下学期集中培训学生参加助理会计师考试。这种模式对学生和老师均提出较高要求,教考分离,教学难度大,任务重,压力大,因此有很多人持反对意见,但笔者所在单位经过几年的运行,只要教师认真负责,加之良好的学习氛围,一次性通过率非常乐观。这两项证书在一定程度上即检验了教学水平又能反映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也为后续开展实训环节做好铺垫。

2.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确定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它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及培养模式的设计起到决定性作用。

2.1财务分析能力

财务业务的账务处理属于事后核算,是对企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专业记录,对企事业单位而言,其更关心如何通过对业务的分析调整,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当部分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在经过财务工作的锻炼后,进入到财务分析岗位,分析企事业单位成本费用的变化趋势、收入的环比变动等情况,为企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控制、进行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战略确定奠定基础,这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要注重财务分析能力的培养。

2.2财务决策能力

根据调查,有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经过工作的锻炼,逐步成长为中小型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总监,需要处理单位资金的筹集活动、进行资金投放的考量、单位经营业务调整与否的决策、利润分配比例和分配方式的选择。不同的筹资方式,企事业单位要付出的代价是不同的,引起的经济后果也不尽相同,企事业单位要做出最有效的判断。同样,资金投放的选择、经营业务的调整考虑、利润分配方式和比例的决策,都会影响到企事业单位的价值。因而,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时要关注财务决策能力的培养。

2.3信息处理及沟通能力

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在财务工作中都使用了ERP系统,用人单位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具有现代化的信息加工整理、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岗位竞争力。

3.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课程合并

3.1课程内容的设置

首先,基础内容是课程需要讲述的首要内容,需要进行成本管理会计目的的讲述,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成本管理会计方法为企业制定战略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其次,需要将成本核算当成是课程的第二部分内容。在这部分内容中,成本核算和产品成本计算将成为核心内容,需要对成本管理会计概念、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以及生产成本费用核算方法等内容进行讲解。再者,成本管理内容应该是课程的第三部分内容,需要将成本核算产生的信息当成是核心研究内容。

3.2课程教材的设置

从长期发展角度来看,教育部应该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会计系列教材的编写,从而为课程教学提供服务。但是,为了避免各高校出现教材重复和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各高校应该避免自行进行教材的编写。

篇(2)

【关键词】 高职; 会计电算化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培养“两张皮”、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欠缺的现象,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4年开始研究和实践“课证深度融合、四环双轨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课证深度融合、四环双轨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课证深度融合”是指把会计人员国家职业标准所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贯穿于会计电算化专业核心课程中,系统地形成基于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过程的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将职业证书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做到课程与工作过程融合,课程与职业证书融合,实现教学与职业能力要求“零距离”。

“四环双轨递进”是指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基础技能实训岗位虚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含毕业论文)”四个主要实践教学环节,采取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信息化处理能力训练“双轨”并行方式,“递进”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二、“课证深度融合、四环双轨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框架

(一)创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通过多次深入企业调研,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根据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岗位群的工作过程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明确了各工作过程中典型工作任务,并明确了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形成了会计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表。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整个课程体系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和综合素质培养四部分组成。专业学习领域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如图1。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会计职业证书深度融合,职业证书计入学分

会计电算化专业通过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应同时取得珠算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并通过校内外实践取得学校和企业共同颁发的会计岗位技能鉴定证书、企业工作经历证书,学生通过努力可拓展取得会计师证书、注册会计师证书、信息化工程师证书。职业证书计入学分,实现与相关课程学分互认,如图2。

(三)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平台,手工与计算机模拟双轨并行,改进毕业论文撰写方式

构建了“基础技能实训岗位虚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含毕业论文)”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了与实践教学方式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平台,模拟企业内外部职业环境分岗位角色进行混岗、轮岗实训。在实践组织方式上采取手工和计算机模拟双轨并行的方式,强化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改进毕业论文撰写方式,将毕业论文融入校外顶岗实习过程中。论文分“企业简介、实习岗位流程、存在的问题、改进办法”四部分,有效地改进了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抄袭现象严重的问题。由专业教师担任毕业班班主任,将企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就业指导和班主任工作完全结合起来,实行一条线包干管理,教导合一,责任明确,便于学生实习就业,如图3。

(四)将齐鲁文化和鲁商精神渗透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全过程

构建一个计划,优化两个环境,连续三年不断线,建设四个平台,形成以齐鲁文化为底蕴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图4。

三、实施效果

“课证深度融合、四环双轨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已在我校会计电算化及相关专业4 000多名学生中实施,学生满意度和就业能力明显增强,近四年毕业生双证书率达99%,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达99%以上,每届毕业生都被山东银座和建设银行等企事业单位提前一年预订300多人,专业招生报到率高达170%以上,录取最低分数达济南市本科三批线,学生在全国大赛中屡获佳绩。

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也取得了系列化成果,先后被确定为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国家示范院校中央财政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品牌专业。该专业有2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3门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3部,主编国家精品教材1部,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1项。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申报;评审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职称只设置了初级(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副高)三个级次,与其他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相比,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体系是不完整的,一直缺少正高职级。这种不够完善的专业技术职称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薪酬待遇、职务级别、晋升空间等。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对于高端会计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部分省份逐步探索开展了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在实际申报评审中,一些财会人员不熟悉申报条件和基本要求,没有能够及早准备相关申报材料,影响了正常的申报和评审。笔者在2015年通过申报评审取得云南省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结合接受财会同行咨询问讯的经验,指出在申报评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供拟申报参评人员借鉴参考。

一、开展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评审的意义

我国从2005年起全面开展高级会计师(副高)全国统一考试和评审工作。随着取得副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的人数逐年增加,财会人员对于更高层次的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向往和追求越来越强烈。正高级会计师是会计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最高级别,相当于高校教师系列的教授。自2003年深圳市率先开展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评审试点工作以来,全国至今已有辽宁、河北、江苏、内蒙古、云南等15个省份开展了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的申报和评审试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已有900多人通过申报和评审获得了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这是不断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体系,形成层次清晰、相互衔接、体系完整、逐级递进的初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职称改革的重大举措。其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结束了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系列没有正高职级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也让更多的高层次会计人才看到了更大的希望,将为广大财会人员提供更好的个人发展机会和专业发展的空间,为加快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步伐奠定了基础,并将极大地激发广大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热情。

二、申报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硬性)条件

(一)可以申报参评的人员范围

从多数省份试点情况来看,本省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中直接从事会计工作的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员可以申报参评,但不包含行政机关和参公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离退休人员和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专技人员也不属于参评对象。

(二)学历和资历要求具备的条件之一

一是获得博士学位,并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满5年;二是获得硕士学位,并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满5年、从事会计工作满8年;三是获得大学本科学历,并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满5年、从事会计工作满10年。需要注意的是,除达到破格条件外,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人员不能申报参评,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年限及从事会计工作年限应由所在单位提供相应的证明。

(三)其他应当具备的基本要求

一是有的省份要求申报者参加当年《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如重庆市、河北省等,其他大多数省份不要求考试或考核;二是履现职(聘任副高级会计师职务)期间的年度考核均为称职或合格以上;三是除符合免试条件并提供相应证明外,要求取得职称外语考试A级合格证书和计算机考试(正高级)合格证书,有的省份已取消职称英语和计算机的考试要求;四是持有有效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三、专业理论与学术水平要求

(一)总体要求

多数省份要求申报人员具有较高的会计专业理论水平,精通本专业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熟悉国内外科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具有指导(副)高级会计师工作的能力与经历,是本部门、本地区、本单位会计专业学术带头人。有人认为这一要求比较“虚”,难以具体体现和提供相应材料。实际上评委专家是很容易从申报者的工作业绩和科研学术水平中找到相关证明依据的,因此科研能力和学术成果显得非常重要,拟申报者应当提前3-5年潜心研究并积极发表成果,按照具体的要求来准备和组织科研学术材料。

(二)科研学术材料的具体要求

以云南省为例,一是要求独立出版专著1-2部;二是在省部级以上財会类专业学术刊物上独立发表会计专业论文5篇以上,其中全国核心期刊不少于2篇;三是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项,或获得省部级研究成果二等奖以上。需要注意的是,专著和论文的内容必须是会计专业方向,的载体是财会类学术期刊,全国核心期刊以时的“北大目录”为准,专著应有ISBN统一书号,字数不少于10万字;的刊物应当具有ISSN或CN刊号,在增刊和论文集发表的一般无效,每篇论文字数不少于5000字(有的省份要求3000字以上)。但实践证明,仅仅达到这些最低的基本要求是不够的,要让自己具有足够的竞争实力,完成的科研成果应当是质高量多比较好。

(三)怎样做好科研和学术研究工作

正高级职称对于参评者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水平要求很高,可以说大多数拟申报者就是在这方面难以达到相应的条件,以致不得不望而却步。当然,撰写专著和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要求申报者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和开展研究;所谓科研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对专业工作的认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如果你写出来的东西没有什么价值,又找不到地方发表,那就是再想“正高”也只能是个梦想。所以,拟报评人员应当提前3-5年积极撰写和发表财会专业论文或专著,并积极申请主持或参与省、厅、市等各级财会课题研究。如果论文或专著能够获得省部级奖项,也是最好的实力证明。

四、申报者应当具备的业务经历与工作业绩

申报者应当具有丰富的会计专业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有较高的专业分析水平、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会计实务工作中复杂、疑难问题的经历。这项要求从总体上看也比较“虚”,难以提供比较具体的支撑材料。但是,这项要求又是必不可少的体现个人专业技术水平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如果你在单位组织或参与过公司上市、企业改组改制、重大投融资等方面的工作,或组织指导过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大中型单位开展财务会计业务工作,或主持完成省级以上重大会计科研课题,或被聘担任过省级以上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经济论证、咨询专家,或负责主持起草地方性会计法规、全省性财务会计管理办法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成绩突出、成效显著、获得较高评价的,就可以总结出来经所在单位签章证明后作为支撑材料提交。

五、申报参评材料应当全面完整

申报评审材料是评委会评定申报人是否具备相应资格条件的重要依据,拟参评人员应当慎重对待这一环节的工作。实践证明,申报者用足够的时间来认真梳理、组织、撰写、整理和报送一套全面完整的参评材料是非常有用和值得的。申报材料应当分为三个部分来组织整理和装订报送。

(一)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申报评审主表

要求填写和报送一式二份,手写或打印均可,表格部分的内容根据自身情况据实填写。其中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是难点,要求撰写聘任副高职以来从事会计专业技术工作的主要情况,因有字数(一般2000字以内)限制,应当抓住重点,突出亮点,分层次列出小标题予以总结,主要反映申报者的工作业绩、能力水平、突出贡献以及典型事例等,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目的在于让评委会专家能够客观、公正、全面地对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做出评价。

(二)各种学历证书、奖励证明及反映个人业绩能力的材料

提供复印件并加盖所在单位人事(职称)部门审验公章,按照目录顺序编制页码,制作封面单独装订成册。在向评审委员会报送该册材料的同时,还需要提交原件以便现场对应核实。

(三)科研论文及学术成果证明材料

此项材料一般较多,宜单独装订成册。主要提供聘任副高职以来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和学术成果复印件,每篇文章均应复印期刊封面、目录、正文和封底,每页均需加盖单位职改部门审验公章,并在报送该项材料时提交期刊杂志原件和成果结题证明以便现场对应核实。

六、申报评审的主要环节和程序

根据各省份当年的关于报送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评审材料的通知,符合条件的财会人员可直接组织材料申报参加评审。各省份评审委员会一般按照“资格审查-面试答辩-组织考察-评审表决-授予资格”的程序来安排并通知申报人员参加各阶段的评审。资格审查在报名参加评审时由评委会根据上述基本要求核实是否符合要求,其余环节和程序由评委会按期逐项开展。

(一)参加面试答辩

面试答辩是多数省份开展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考评的重要环节,一般采取自我简介和专家提问的方式进行,最后由答辩小组根据申报者的综合表现予以评分。自我简介应当简明扼要,主要介绍自己的专业成长、业务能力、工作业绩和学术水平等,突出介绍自己的亮点和重点,一般不超过10分钟;答辩组专家结合申报者的自我介绍和申报材料的有关内容,一般提出3-5个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要求申报者就自身情况、申报材料、论文观点和当前财会热点等主题来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一般不超过30分钟。对于国际国内涉及财会领域的经济热点问题,没有事前的充分准备和广泛的新闻阅读是难以应对和回答的。需要提醒注意的是,申报者应着正装参加面试答辩,切不可随意应付,这既是对评委会专家的尊重,也是举止仪表的一个综合反映。

(二)评委组织考察

面试答辩结束后,由评审委员会根据申报者得分确定进入下一环节人员名单,同时评委会人员将分组到申报者所在单位对报评者进行全面考察。考察内容主要是申报者的政治素质、廉洁自律、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在单位及行业的影响力,以及申报者申报材料的真实性等。考察组到达申报者所在单位后,主要走访单位纪委监察审计部门、组织人事财务部门、分管财经工作的领导等,最后形成考察报告提交评审委員会。

(三)评委会表决评审

根据资格审查、面试答辩、单位考察等环节的综合评分和评价情况,由评审委员会组织开展最后的评审工作。评审工作由该省份本届正高级会计师评委会全体成员参加,通过对每位申报人员的测评和考量,最后由评委会对申报人员进行投票表决,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二评委投票同意的则通过评审,授予正高级会计师职称任职资格。任职资格从表决评审通过之日起算,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及兑现相应待遇则应从所在单位聘任之日起算。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社保厅,财政厅.云南省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评审办法(试行)[M].云人社发[2013]143号. 

[2]蒋建林.教授级高级会计师是怎样炼成的[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2(06). 

[3]耿成兴.申报高级会计师资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会计之友,2012(03). 

[4]余红燕.正高级会计师资格评价制度有望出台[J].中国会计报,2010-03-05(01). 

篇(4)

关键词:职业能力;会计;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271-02

职业能力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和人生发展影响很大,会计专业学生要想在求职竞争中取胜,必须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时应着重于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会计职业能力的内涵

会计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在不同会计岗位上有不同的具体表现。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和完成职业活动的条件来分析,会计职业能力是完成会计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而从职业能力构成要素来看,会计职业能力是由多种元素复合而成的综合职业能力,它包括会计技能、会计职业经验、会计职业道德和身心素质等诸多因素。

二、依据会计职业岗位群明确会计职业能力

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机构和社会团体,在资金往来、成本计算、资产核算与管理、会计报表、内部审计、财务预算等岗位从事会计实务工作。会计职业岗位群一般包括:出纳、会计核算、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会计监督等岗位。

在明确会计职业岗位群的条件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首先搞清楚职业能力具体包括的内容。职业能力中的所谓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职业的”能力,构成会计职业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会计职业岗位密切相关的能力,即“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是虽与会计职业岗位关系密切,但可以迁移、泛化到其他职业领域的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者有机结合,构成了会计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体系的核心(如表1)。

三、基于职业能力的模块化会计课程体系设置

在基于职业岗位的会计职业能力体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不同能力要求的知识结构体系,反映“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体现”这一基本规律。因此,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问题,在设置相应的课程时必须考虑相关的职业能力有哪些课程或课程模块与之对应。为此,在基于会计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设置时,我们采用集群式模块课程设置,并融入“多证书”教育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时既分模块又结合专业资格证书教学,按功能不同将会计课程分成五个模块:文化基础模块、德育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任意选修模块,每个模块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关系。

(一)会计专业能力与课程体系构建

会计专业能力是会计人员胜任本职工作的核心本领,会计专业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会计专业能力包括:获取和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对整个会计过程的管理意识和能力等。为此,在课程设置时可通过设置专业基础模块来强化专业能力的培养,向学生传授从业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职业技能,具有基础性、整合性、实践性和必须性的特点。专业基础模块课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税法、审计等。

(二)会计方法能力与课程体系构建

会计方法能力包括制订会计工作计划,编制财务预算,对新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理解和处理能力,综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财务决策能力,会计信息的运用、评价、传递和披露能力,会计全局与系统的思维,会计整体与创新思维,会计决策与迁移能力等。为此,在课程设置时可通过设置实际操作课程和选修课程来强化方法能力的培养。如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培养学生自我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设“会计学习方法”课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具体来说,可包括专业技能模块课程和选修模块课程。

1.专业技能模块课程。专业技能是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须的专业基本操作技能,学校开设这些课程就是将在毕业后到实际工作岗位才能接触到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前移到在校学习期间就可以通过专业技能模块课程进行演练,缩小学习与工作的差距,实现零距离就业。专业技能模块课程主要包括出纳岗位实训、采购销售岗位实训、成本核算岗位实训、ERP原理与应用、报税实务、纳税筹划、基础统计、专题讲座、综合实践活动、会计学习方法等课程。

2.选修模块课程。适当广泛地开设与会计职业岗位相关的课程作为任意选修课,以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对于选修课采取分模块进行的模式,主要设置能够提高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和扩展学生各方面素养及能力的课程,为其继续学习、胜任工作及更好地生活奠定基础。此类课程可相对广泛开设,由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选择学习,以便学生根据自身性格、兴趣的不同任意选修其中的某个模块,发展长处或弥补不足,在就业时更有针对性。如可开设会计制度设计、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管理基础、经济基础、财经英语、预算会计、税收相关法、税务实务、财政金融、会计文书写作等课程。

(三)会计社会能力与课程体系的设置

会计社会能力包括人际交往与协作能力、塑造自我形象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自我营销能力、谈判能力、组织与执行任务能力、竞争能力、敬业精神和公民责任等。主要通过方法、思维课程进行培养和锻炼,如依靠设置社交礼仪、演讲等人文选修课模块和大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协作能力;通过开设思想品德、大学生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心理咨询活动,增强学生在竞争中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心理与职业道德素质;通过推行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协作、沟通能力等。在课程设置时,可通过设置文化基础模块、德育基础模块和人文选修课程模块来强化社会能力的培养。进行会计社会能力培养的公共必修课可包括办公自动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社交礼仪、演讲、诉讼法律知识、社会调查与实践、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

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既要考虑专业的要求,又要考虑个人的后续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讲解时要考虑和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师等资格证书的考取,有的课程作为资格证书考试的辅导科目开设,也可将资格证书考试成绩作为课程的结业成绩,从而将知识的学习、课程的评价与职业证书的考取统一起来。

四、基于职业能力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说明

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课程的设置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一方面,某门课程被安排在某项能力的培养中讲授,并不意味着其他能力的培养不需要这门课程的知识,只能说该门课程的知识点是该项能力培养最必需的;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能力都有明显的课程与之对应。有些能力的培养,如团队意识、沟通能力等,需要学生在第二课堂或完成某项技能训练任务的过程中来完成。

参考文献:

[1]邓亚丽.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篇(5)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人才市场 高职会计教育

一、会计电算化人才市场现状

1、会计电算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稳中有升

建设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企业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数量急剧增加,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增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加快了知识、信息的扩散和传播,电子商务企业、网上公司、中介服务公司等新的经济组织形式的兴起,导致会计处理技术发生了重大变化,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重要性,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覆盖面和升级率在急速扩大。同时,会计电算化软件在安全、稳定前提下,软件功能也在不断扩大。可以说,会计电算化现在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

2、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

目前,市场上相当多的企业非常看好“拿出去就能用”的专科层次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的知识、技能、态度有如下要求: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熟练的电算化操作技能、终身学习的能力、良好的沟通及创新能力,尤其对会计人员诚信品质、计算机及网络运用能力、税收专业知识和沟通协调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会计职业准入制度成为确认会计人才的门槛

我国《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这些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形成了我国会计行业的一套职业准入制度。多年来,我国包括从事一般财会工作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电算化会计证书和专门从事中介服务的注册会计师资格,一直都是通过严格的资格考试来认定。财政部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对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的条件、考试科目、从业资格的注册与登记、检查与管理等有关内容作出了全面规定。全国统一的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是职业准人认定的前提,它不仅是对考生接受职业教育和专业知识水平的考核,还是对会计发展趋势和职业技术要求的导向。因此,这一准入制度不但是确认会计人才的门槛,也是高校会计教育的方向和内容。

4、我国会计改革迅速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会计准则频繁出台和修订、审计准则以及税收法律法规也不断推陈出新。财政部[2006]3号:颁布38项企业具体会计准则,并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我国会计改革的迅速发展,迫使企业需要大批掌握新的会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会计电算化人才。

二、高职会计教育目标

高职会计教育如何适应会计人才市场,也就是说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如何定位、专业课程如何设置、教学模式如何选择。

1 、高职会计教育宏观层面中的环境决定了培养目标,这个环境实际上就是会计人才市场。会计职业资格就是会计人才市场这一环境的一个现实表现,但不是全部,因为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中国加入wto,跨国公司的进入,客观上形成了它们所需要的会计人才与国内企业相互争夺。目前,“洋证书”如加拿大的cga、英国的aia、acca等一系列高级的职业资格证书,逐渐成为到企业求职的“硬通货”。会计职业资格除了以证书形式表现外,还表现为各种经验,比如企业经验、行业经验等。因此,会计职业资格应该是一个广义的,而且是变化的概念。会计职业资格的变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会计教育的取向。

2 、高职会计教育目标必须与现实相符,并具有前瞻性,而且随着社会变化不断进行修正。会计高职教育的目标,主要取决于社会环境或者说会计电算化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范围及其结构的判断与界定。在我国,通常认为会计电算化人才的能力与知识包括:(1)基本技能:记账及编制报表的能力、财务分析的能力;(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财务软件的能力,掌握互联网技术;(3)交流能力:对下达任务的理解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4)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独立思考能力、对机会和风险的判断能力、资源配置中的筹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决策能力;(5)一般的工商、法律和经济知识。这样,与之对应的会计高职教育目标实际上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报税与审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企业财务会计核算、财务控制税务处理、审计查证业务的基本技能,熟悉计算机数据库语言和微机系统维护技术,能运用计算机熟练处理会计业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适应会计电算化人才市场要求的高职会计教育实践

既然会计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那么会计高职教育的微观层面: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要求和实践教学改革等都要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其中培养模式的确立是关键。

1、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高职教育适时地把握住把“工学结合”作为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从而带动会计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其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以及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按照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路,我校构建并实践了符合会计职业要求的“43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4个专业核心技能:根据实际会计工作岗位的需要,提炼4个专业核心技能:会计核算(手工核算和电算化核算)技能,成本核算技能,财务管理与财务分析技能,报税与审计技能。(2)3种工学结合方式:会计教学中与会计职业准入制度结合,实施3种工学结合方式:“学中做”方式:第1至第4学期,主要进行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学习,开设的会计类课程按照“14:5”的比例分配课堂教学与集中实训的周数,前14周

主要进行课堂教学,后5周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集中进行实践实训;“做中学”方式:第5学期主要进行会计实训课程的学习,开设的课程有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初级会计电算化、中级会计电算化、erp沙盘模拟对抗、电子商务、数据库,按照“5:14”的比例分配课堂教学与集中实训的周数;“做中考”方式:第6个学期按照“15:4”的比例分配校外实习与毕业考核的周数,安排15周时间进行校外顶岗实习,4周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和会计综合技能考试。(3)2个证书:结合会计职业的特点,将学历教育与会计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获取“双证书”。会计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第一学年),助理会计师证书或会计师证书(第二学年),会计电算化技能证书(第三学年);学历证书(第三学年)即专科毕业证。

2、高职会计教育课程设计

在高职会计教育课程设计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理论“够用”原则、加强技能训练原则、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课程一般分为公共课、专业理论课、专业理论含实践课、专业实践课。按照这样的要求,我校从2004 级会计电算专业开始,设置了一套符合会计岗位任职要求的“专业教育与会计职业资格教育、行业需要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与农牧业企业财务专家联合开发课程,课程知识具系统性、连贯性,又涵盖了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全部内容和农牧业企业会计核算需要的技能。

3、高职会计师资要求

会计高职教育要求教师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目前,高职学校已普遍重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但因很多原因而没进行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建设。这方面我校的成功作法是(1)聘请在职的社会财税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目前,我校分别从财税管理部门、财税中介机构聘请了8名固定兼职教师,分他们的职称大多是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等,职务大多是会计主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等。(2)采用人事形式从社会上公开招聘具有实际企业财务工作经历2年以上的人员为专业技能课教师。学校对这些教师按照国家政策从工资待遇、职称评定上分别制定了一定的激励措施。(3)制定激励措施鼓励专业教师获取“双师”证书。一方面,让专业教师参加国家财政部历年组织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教师获取法定的资格证书;另一方面,这些获取证书的教师再到企业或业务对口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锻炼半年以上,真正达到“双师”素质。目前,在会计电算化专业16名专任教师中具备“双师”证书的“双师”型教师是12名,达75%。

4、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

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我校实施的实践教学模式是 “会计单项技能训练与会计分岗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实践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会计单项技能训练。细分农牧业企业会计核算的主要技能,根据培养计划将会计单项技能分散到会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

第二阶段:会计分岗综合实训阶段。采用“会计分岗综合实训”方式是会计实践教学的创新,它弥补了目前我国会计教学以会计理论为主线,单科会计专业课程讲授为主,从而与企业实际财务工作操作流程相脱节的现实。实训贯穿与学生的每个学期,共由三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环节:分岗实训。学生在会计模拟实验室实训。按目前企业中财务办公室的设置,将会计实训人员(学生)进行分岗,并按岗位设置职能,按职能安排实训流程,学生模拟企业中会计人员的人事安排和实务传递,更接近于财务的实际操作,主要培养学生会计岗位职业能力。

第二环节:综合实训。主要在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将企业所有经济业务不按实际岗位,由一个学生独立完成,主要培养学生的手工账务处理技能、电算化账务处理技能、纳税及报税技能,财务管理及分析技能。

第三环节:实岗实训。校内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训。主要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流程,企业各个部门(生产、供应、销售等)与财务工作的相互联系与协作,真正感受会计实岗的财务工作流程和操作技能。

四、结束语

应该承认,我国的会计高职教育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笔者认为:我国会计高职教育首先要关注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育目标,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发展会计高职教育;另外还要考虑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加强校企合作,学校的教师要走出去,企业的管理者要请进来,共同提高会计教育质量;最后要强调的是高职学校要切切实实做好教学改革工作,尤其是实践教学,以期锻炼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 陈至立.我国加入wto对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中国教育报.2002年01-09.

篇(6)

论文摘要:本文指出,在现今社会,应通过加强函授学员的思想教育和沟通。严格教学过程管理和考试管理,提高函授教育质量。

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函授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特殊的学习方式,为各行各业的在职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近年来,在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生源质量在逐渐下降,这势必影响着函授教育质量。本文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主要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加强过程管理,提高函授教育质量,赢得良好社会声誉,为函授教育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在全体教职员工中强化质量意识

我校在抓好全日制教学的同时积极发展函授教育,制定了专门针对函授教育的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考核评估制度等等,形成了一套质量保障体系。这样教师、学员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有章可循,更加明确了教学活动的目的,使教学质量有了根本性的保证。我校办学目标明确,校领导非常重视函授教育质量,深知质量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部门领导组织下属的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函授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注重质量意识教育,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因严格管理、严把质量关而造成部分生源流失的矛盾,坚决制止函授教学质量滑波的局面。

二、从实际出发.加强函授学员管理.进行思想教育、沟通、理解,建立了一个和谐的学习型团体

1.新生人学时,给每位学员发放学生手册,举行开学典礼,进行始业教育,学习有关的方针政策及管理制度,让学员明确函授教育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管理方法、教学原则、专业课的设置,完成学业的总体进度以及学制、学费、文凭之类问题的有关规定,使学员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人学初各班班主任还要组织学员进行学习方法的培训,使学员能尽快了解函授教育的特殊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讲究学习方法、注重学习效果。

2.函授学员由于主客观原因在学习上都面临很多困难。如家庭经济负担较重;工作繁忙,工学矛盾冲突;生活不便等等。班主任每学期开学初与学员联系,及时掌握学员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困难,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克服困难.帮助他们正确解决好函授学习和本职工作之间的矛盾,确保学员顺利完成学业,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学校也经常与函授学员所在单位联系,妥善处理好学员学习与工作的矛盾,使函授学员更加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保证到课率,遵守课堂纪律,提高学习效果。我校是民办高校,由横店集团出全资创办,有着地域的特殊性,90%学员是横店集团员工,在每学期开学初,学校与学员所在单位领导联系,通过发邮件、寄课程表等方式,让他们了解下属有多少职工参加了业余学习及他们的学习情况,从而取得他们对职工参加函授学习的信任与支持。大部分单位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还都是支持职工参加学习的。少部分学员经济有困难,学校同意由本人提出申请,一年的学费可以分两次交清。对于女学员怀孕、哺乳期等特殊情况,允许她们请假,但是要求她们平时比其他人多自学,多做作业,到期末要检查,检查合格不影响平时成绩。

3.领教材、课程表、复习资料等学习资料必须由学员本人签名,这样,哪些学员开学了还没来报到过就一目了然,期末阶段哪些学员没有按时来复习过也很清楚,这便于及时电话联系,了解情况,掌握学员的动向。有时个别学员可能本来要放弃函授学习,一个电话也许让他很感动,下了决心继续读,第二天就来办理报到、注册等手续;期末了,又有些函授学员工作忙,没有按时领期末复习资料,电话联系一下,提醒他,他就可以好好复习,不会错过期末考试。有少部分函授学员一个学期下来,跟他们电话联系可能会有两三次,开学、期中、期末都要联系。实际上这部分学生,由于工作等原因,坚持三年函授学习困难很大。如果我们不及时沟通,就可能半途辍学,于私于公都是损失。而通过我们的督促、做工作,他们坚持到了毕业。有些学员来拿毕业证时,很感激学校,说多亏了学校的鼓励和支持。

4.利用课前、课间、课后,班主任抓住时间对学员进行正面教育,鼓励学员的学习积极性,结合组织纪律教育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收效极为明显,学员不仅在函授中学到了文化知识,而且回工作岗位后的工作也能明显突出,受到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三、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是教学质量的保障

1.认真执行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等环节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施执行。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健全的教学管理机制,做好备课、面授、辅导等工作,积极稳妥、保质保量地开展函授教学。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严格考核评估。一个教育部门,以教学为主,如果教学质量上不去,那它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我校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特别是熟悉函授教学的教师任教。在开学初,专门召开任课教师会议,使他们明确函授教育应不同于脱产班学生的教育,函授学员的年龄悬殊、原有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水平有差异、工作岗位和社会经历明显不同,教师上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备好课,深人浅出,举一反三,使每个学员都能掌握,并得到进一步提高。其次认真组织对教师的考核评估,并要求任课教师课后写出授课总结报告,汇报自己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听课情况,期末阶段对面授教师要进行教学质量评价,通过上述措施,保证了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3.加强面授课的教学检查。面授,是函授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它是教师与学员联系的桥梁,对学员学习起指导和推动作用,是学员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基本保证。我校对教师上课纪律管理严格,平时教学管理人员督促教师严格按照课表保质保量地完成授课任务。严肃面授教学纪律,按时上下课,规范课堂教学秩序,任何教师不得随意调课,必须按照课程表进行面授教学。未经批准调课者按教学事故处理。

4,加强考勤管理,提高到课率。任课教师每次上课让参加面授的学员本人在点名册上签名,这可以保证出勤的真实性。每学期期中,班主任根据任课教师记载,详细统计学员来校面授情况,对于那些缺旷课严重的学员电话联系,了解学员生活、学习、工作等情况,查明缺旷课的原因,对有可能取消考试资格的学员及时提醒、督促,并要求按时来校参加面授。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到课率。

5.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员的兴趣。由于函授学员都是由在职人员组成,明显不同于全日制的学生,任课老师不能以全日制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他们进行教学。在开学初,任课教师对所任班级的学员组成情况和工作性质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譬如,对于专升本会计专业的班级,要了解一下他们班上有多少人已有助理会计师或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等职称,如果有学员已有注册会计师职称,上某些课按照常规上教师就有点压力,教师不妨可以和他们多交流,从交流中发现自己平时上课时存在的问题,使教学过程轻松一点。如果发现某些学员工作经验较丰富,能力也较好,可以让一部分内容由学员来上课,师生角色互换。当然,让学员走上讲台,并不意味着他将可以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这恰恰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把握课堂气氛的能力,教师只要在此基础上对某些不足的地方进行总结、修正和补充,这样教师授课就更具有针对性,也激发了学员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增加了学习兴趣。

四、加强考试管理.是保证函授教育质量的关键

1.试卷的印发、保管由专人负责,严防试题泄密或丢失。

篇(7)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实践教学 质量

1实践教学

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即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企业的高级技术工人。其质量标准也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是以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其标准。因此,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教学,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专业知识与应用技能相结合、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践锻炼相结合的理念,使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得到“专业化”(即能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和“职业化”(即在技能、观念、思维、态度等方面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二者兼备的熏陶和训练,以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1)实验教学。在实验室中,通过实验验证帮学生对基础理论进行形象理解,并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初期培养。(2)实训教学。让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实际操作,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实训中得到验证、核实和把握,将理论知识具体化、实际化。同时培养学生动手的规范化、工作工艺化、程序化。实训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尤其有利于学生具备训练有素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3)实习教学。使学生进入真实的社会工作和生产环境。在实习单位第一线,接受全面的实际锻炼,使学生完成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对接,培养和运用从事本专业相关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

2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

(1)强化实践教学,使技能型的课程直接进入车间、岗位,使训练与岗位工作交融,这样,学生毕业走向岗位时,能缩短或消除适应期,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因此,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的整个教学工作中意义重大,实践教学质量已成为衡量一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既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又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

(2)现代工业心理学研究表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不仅仅是系统的科学知识,有近一半是与实际工作过程有紧密联系的介于学科理论知识与经验性知识之间的“劳动过程知识”,是在劳动过程中通过实践获得,具有重要的作用。Ⅸ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总学时的40%,二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30%。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3.1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习场地、设备、材料乃至实习氛围的有无,是影响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物资基础。只有具备了这些物资条件,教师高水平的理论传授和示范表演才会切实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通过听、看、做、练,不断提高其专业操作技能,才能真正收到“加强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动手能力”的效果,使学生就业后尽快进入角色,缩短“后熟期”,赢得用人单位的好评,提高学校的声誉,增强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或具备得很少,专业知识的传授只能让老师“在黑板上种庄稼、开机器、动手术,……”,则提高学生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将成为一句空话或收效甚微。职业院校既要尽快落实实验实习条件,使老师有用武之地,学生有练武之所;又要注意起点要高,增加其科技含量。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各项专业技术都在不断发展前进,要想使你的专业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你的专业建设就要与时俱进,甚至要“超前一步”,因此要注意新仪器、新技术的引进与学习,注意实验实习与高科技园区建设的结合。目前有些职业院校,实验、实习条件往往不能或不能较好地落实,或实验、实习条件依旧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甚至五、六十年代的水平上,尤其对一些“银根紧张”的院校,这个问题更显得突出一一有限的资金用在校容校貌的改变或其它方面较多,但对更新实验仪器、增加实验材料却不肯较大的投入,亟待这些院校领导提高认识,加强对实践、实习的领导和投入:(1)学校本着自力更生、分步到位、重在利用的原则,逐步添置和更换实验实习设施;(2)学校要加强与生产、服务企业单位联系,在校园以外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生产实训基地;(3)学校要努力开展产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的活动,把实验实习设备与生产、经营、培训、技术研发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实习设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学校要主动争取其他职业学校的支持,利用联合办学形式,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一批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行资源共享,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2努力提高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性

企业是推进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于扩大职教规模,现职教特色,强职教活力,有重要意义。为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政府职能不能缺位。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有关师生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明确相应法规,确保行业企业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议精神;提供政策优惠,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也可以将支付学生的实习报酬以及相应的实习投入计入生产成本,计入教育培训经费总额,以税前扣除。二是倡导在企业中建立习型组织,树立终身教育理念,重视成人教育和岗位培训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贯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衔接。三是鼓励行业企业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合理有效利用学校优势资源,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创造条件。四是严格执行职业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强化劳企双方履行职前教育或培训的制度,减少企业用工的随意性,维护劳动力市场的正常秩序。

3.3更新考核方式

根据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的考核不能沿用传统以笔试为主的单一、死板的考评方式,应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评方法。如采用书面考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或职业资格考试与学校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高职高专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鉴定书和市场就业的通行证,已初步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将职业资格考试与学校考试相结合,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使学生结合所学专业进行职业资格能力方面的学习,提高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使他们在校期间就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而且大大提高毕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如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如果会计实务、经济法这两门课程通过助理会计师考试取得合格证,可不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如果会计软件课程通过财政部门组织的会计电算化考试取得会计电算化证书,可不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等。

3.4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一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师一方面由于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特殊性认识不够,习惯于过去的普通高等教育的思维定式,从而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另一方面许多职业院校缺乏专业教师,绝大多数任课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胜任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专业要求,也使得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本位”原则很难得到有效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