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30 14:17: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体育系毕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相关研究
卢宇刚《对我院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调查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学生选题方向偏向于技战术分析类,选题方式偏于文献综述类,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于媛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论文选题方向偏重于专项类,但近几年来呈下降趋势;学校体育类、社会体育类论文呈增长趋势;学生的理论知识修养不足。
魏祝颖《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天津体育学院2008—2011届学生为例》中发现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上学校体育类和运动训练类的所占比重未50%〜60%,其中学校体育类的比运动训练类的少,社会体育、心理学、生理学及其他方面共占40%。大部分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确定选题,来源单一,缺乏创新性。赵永才在《高校体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情况的调查研究得出:体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教学训练类选题较稳定,社会体育类和基础理论类的选题有增多趋势,传统技战术分析的选题有下降趋势,学生选题呈方向多元化,但学生选题方式更多依赖于教师建议,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单一的方式,而体育专业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成为了困扰学生选题的主要原因。
周小平在《湛江师院体育系毕业论文选题热点与走向》中得出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研究仍然是广大体育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随着社会与体育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消费和产业的开发也成为广大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从上述文献我们可以看出,从20世纪80年代至现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各方面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也产生了些许变化,例如:在选题方向上,技、战术类的比重开始呈下降趋势,体育教学训练类、社会体育类的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选题方式上,学生依旧趋向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的途径或是指导老师的建议获取选题,通过思索创新进行选题的比重少;在研究方法上,大量集中于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学生研究手段仍然比较单一。
2.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及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
胥志敏《浅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一文中列出了学生在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实践性,针对性不强,论文成果一般。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朱少华,龙昆等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一一以南昌大学2008—2010届毕业论文为例》表明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偏重于体育教育方面,研究方法单一,实验研究能力严重不足,并且在论文结构、规范性、逻辑性等方面均普遍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建议。
戴卫东在《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中提到高校本科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有:论文的选题过于理论化;论文抄袭,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相关的论文写作技巧;指导教师投入不够;未形成论文质量考核体系。并提出高校教学部门的失范,师生对本科毕业论文的不重视,学生论文写作系统训练的缺乏等原因。
从上述文献可了解到,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一直都存在,并且普遍呈下滑趋势,大部分研究主要是从选题和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选题存在陈旧、重复,缺乏创新等问题,如何提高学生选题的质量,完善过程管理体系方面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热点。
3.非体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质量问题相关研究
夏光祥等在《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S大学2010-2012届为例》提出:学生部分选题脱离专业培养目标、缺乏实际应用价值、选题研究内容“撞车”、选题陈旧,个别选题范围过大,可操作性不强。董秀茹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文中阐述学生选题出现大而广,题目越大越好写的误区。鼓励学生在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选题,但选题不能过于陈旧或追求热点问题,选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宜。
张菁《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问题探讨》中提到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存在态度不端正认真、论文质量低劣等问题。郭剑平、姜艳《论如何提高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中提到学生论文存在选题重复、缺乏新意、过于宽泛等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包括学生无暇专心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毕业实习定位出现偏差、图书资料方面的缺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大部分本科生的选题研究方向与本身专业关联紧密,能够围绕本专业的特色展开研究,不足之处仍然是有的选题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创新点,或是题目太大,学生亦难以把握其深度和广度。同时论文撰写时间的安排与学生考研、找工作的时间冲突、师生的态度等亦是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原因。
4.结语
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模式内涵
实践教学概念不尽相同,实践教学主要与理论教学相对而言,狭义的理解为实验教学,广义实践教学是指高校根据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组织学生通过基本技能训练、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专业训练、实际动手能力设置的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活动为辅的教学活动和形式。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相对于理论教学独立存在,但又与之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大学完整的教学体系。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有军事训练、社会调查、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科研训练、学术活动、创业活动、毕业论文、生产劳动、科技发明与创新、普通话水平测试、演讲比赛、普通话朗读,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教育见习与观摩、资格证书的考取、微格教学、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证书等等。内容虽然很多,根据实践地域不同将其分为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根据实践教学空间分布可分为课堂实践、集中实践、课外实践三部分。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若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课程目标加以整合,以此为依据对课程内容、实施和评价做出整体的设计,并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方案,对这种总体实施方案称之为课程模式。实践教学模式是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各高校的实际,设置一定的实践内容体系,辅之相关的管理制度、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模式。
二、我国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1.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类型特点济宁学院从基础层次、提高层次、综合层次以及教学模块、裁判模块、实习模块、第二课堂模块构建了三层次及四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贵阳学院形成了理论课程课内实践、专业技术课内实践、集中实践环节以及创新性实践学习四个模块;宁波大学采用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中小学共同合作,协助共同组织大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山西大学形成了课内、校内与校外三个领域与四个层级相结合的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台州学院实施了全程实践教学模式;沈阳大学建立了课堂实践、集中实践、课外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石河子大学建立多方位的实践教学模式。上述高校7模式方面具有系统性、全面性、一体化的共性。在实践教学时空方面具有自始至终,从一年级至四年级实践教学内容不间断的特征;在空间方面,拓展了实践教学的空间范围,实践教学既包括课内、课外还包括校内与校外不同领域。另外,实践教学模式它具有特色性、地域性特点。由于各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师资力量、地域环境的不同,实践教学模式各具特色,各有优点,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色相辅相成,在共性中保持自己的个性。
2.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体系分析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教学模式的具体化,是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载体。7所院校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各学校实践教学体系都包括教学技能、实习、毕业论文、裁判实践等部分,济宁学院重视学生课外竞赛实践,台州重视学生行为规范、人文素养培训及各类资格证书的考取。宁波大学重视学生思考能力与动手能力,开设了专题讨论、教学反思等环节。沈阳大学课程体系较为全面,包括理论课、实验课、技术课教学实践,还包括毕业论文、教育见习与实习、专项技能训练、教师基本功训练、参加体育竞赛以及各类资格证书考取、课外体育工作。上述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共性特点:注重课程整体性与系统性。内容既包括课堂教学内容还包括校外实践、课外实践等内容,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训练,避免了学生实践能力单一、片面的不足。
三、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与体系思路与途径
1.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目标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子目标,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必须与专业课程总体目标一致。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明确规定,因此,实践教学目标要以体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组织创造能力、保健能力、健康管理能力、指导锻炼的能力及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与行为规范为主体进行构建,并结合联系中学体育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理论转化为实践的综合能力。
2.设置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目前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建设又可以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教学目标定位为中心,通过设定教学目标,进而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另一种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开设模式,通过培养社会需要的某种能力为核心,进而确定实践教学内容、途径与方法。因此,实践教学体系在培育中小学体育师资为目标,围绕着体育教学能力、运动竞赛能力、指导健康能力、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进行设计,具体可括实验课与技术课教学实践,毕业论文及科研创新、各类教育见习与实习、专项技能训练、教师基本功训练、体育竞赛组织以及各类资格证书考取、课外体育工作、与中小学的接轨活动、行为礼仪与规范、社会调查等等进行构建。
3.注重实践教学活动系统性、完整性实践教学模式构建需要考虑实践教学整体系、系统性、完整性。整体性需要考虑实践教学的时间贯穿于大学四年培养过程。需要考虑知识与能力培养的系统性,从理论与实践,从听说到读写,到教学科研、生产实习到社会实践都要兼顾。注重实践知识掌握的层次性,遵循实践知识学习领域与能力提升的层次性并对课程设置进行分层设计。遵循实践教学活动的完整性既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一系列元素构成又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能力的培养。
4.注重实践学习场所情境性与针对性实践教学主要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进行,注重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它需要在体育行业第一线进行,需要学生体育课堂上所学知识与技能在真实的环境进行演练。因此,实践教学场所或者是实习基地的选择必须考虑学生就业的途径,如中小学教师、体育俱乐部、体校、体育事业单位等,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系统方法;系统的结构;系统的功能;系统科学方法;竞技体育;复杂性;三元结构;四维视野
中图分类号:G80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8-1146-03
系统思想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古希腊和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中,已经把自然界看为是一个整体,看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阐明了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这种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整体思想是现代系统思想的渊源。
系统方法,即把研究对象视为一个系统来解决认识和实践中的各种问题的方法的总称。系统方法要求人们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整体,把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看成一个总体过程,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地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把握住研究对象的内环境与外环境的相互关系,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对象的研究方法。
体育运动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一种实践行为,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竞技活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竞技运动的审美观念也逐渐形成,竞技体育逐渐与宗教、军事和生产劳动分离出来,成为一种更具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现象。
运用系统的思想审视竞技体育的结构和功能,是系统论方法在体育领域的实际运用,将体育与其它社会文化现象并行陈列并予以横向分析,进一步加深对竞技体育训练和参赛的规律性认识和理论升华,从而更有效的反馈到指导实践的行为过程中。
1系统及其分类
系统是指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之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换而言之,系统就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根据不同的需要和研究目的,可将系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照在时空中的存在状态,系统分为动态系统和静态系统、稳态系统和非稳态系统。动态与静态的区分以系统状态同时间的关系为参照:动态系统是指系统的状态变量是时间的函数,即系统的状态变量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静态系统则是指表征系统运动规律的数学模型不包含时间的因素,系统的状态不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稳态与非稳态的区分以系统状态同外部干扰的关系为参照:稳态系统在特定范围内具有保持某种平衡状态的恒定性,即在外部干扰作用下,能够从初始偏离目标状态恢复到平衡状态;而非稳态系统在受到外部干扰时,便会发生目标偏离而无法恢复常态,这时系统既可能趋于新的稳态,也可能趋于瓦解。
按照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系统分为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凡是能够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就是开放系统。开放系统的外部特征是存在不断的输入与输出,内部特征是自身不断进行物质成分的合成与分解,因此这种系统与外界的交换制约着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发展;相反没有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被称之为封闭系统。
由于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局部或子系统构成,因而根据构成系统子系统的多少可将系统分为“简单系统”、“复杂系统”和“极其复杂系统”三种。
分类标准是相对的,所以不同类型的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与交叉,而且它们之间的界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2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系统科学方法的作用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相互依存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表现。结构与功能也是相互制约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对结构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由于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使系统的功能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作用于系统,就会造成系统结构的改变。
系统与结构之间的这种辨证关系,具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一,系统结构虽然相同,但是由于组成系统的要素不同,系统表现出不同的功能;第二,组成系统的要素相同,但结构不同,系统的功能也不同;第三,组成系统的要素和结构都不同,但可以获得相同的功能,这种情况即所谓的异构同功。另外,同一系统结构往往不只是具有一种功能,而可能有多种功能,因为功能是通过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系统与环境中的不同事物发生联系,或者联系的方式不同,它所表现出的性质也有所不同,因而使其功能具有多样性。此外,由于系统具有层次性,所以功能与结构的划分也具有相对性,功能和结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系统科学方法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点:1) 世界上的事物和过程是复杂的,是由多种因素或子系统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系统科学方法提供了认识、调控、改造和创造复杂系统的有效手段;2) 帮助人们制定系统最佳方案,实行优化组合和优化管理,从而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3) 突破了传统机械分析的方法,指导人们从总体上进行思维,建立综合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促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探索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思路。
3竞技体育参赛结果系统内部的三元结构
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看法正经历着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转向多重性、暂时性和复杂性发展的根本变化。当我们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回归到现实社会中时才发现,稳定、可逆、线性、平衡、永恒只存在于简单、封闭的少数系统中,在开放、复杂的系统中,不稳定、不可逆、非线性、非平衡和暂时性才是社会的主旋律。
运用系统的思想审视竞技体育的结构和功能,是系统论方法在体育领域的实际运用,将体育与其它社会文化现象并行陈列并予以横向分析,进一步加深对竞技体育训练和参赛的规律性认识和理论升华,从而更有效的反馈到指导实践的行为过程中。
对竞技体育系统,主要包括训练和参赛两大子系统,在与系统外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换过程中,训练过程表现出系统的相对封闭性,参赛过程则表现相对开放的特征。因此讨论对比赛结果影响因素予以施控的问题,属于探索和研究参赛复杂性的范畴。
田麦久在1988年提出运动员参赛的结果取决于三大因素。即运动员自身在比赛中的表现、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和参赛结果的评定行为[1],首次揭示了运动员参赛结果多系统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特征。
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胜负状况或所取得的名次,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原因是自身在比赛中表现出的竞技水平,除此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竞赛对手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同时还受裁判行为的影响。裁判行为包括:裁判员的道德和业务水平,参赛结果的评定方法,以及竞赛规则三个因素。[2]
从美学角度来理解竞技体育,属于艺术美的范畴。“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它是由心灵产生的再生的美。”[3]既然如此,裁判员对参赛结果的判定过程中,势必受到裁判员自身心理活动的影响。
4对竞技体育系统复杂性结构的四维视野
“由许多的平面系统交叉而成,具有多系统、多输入、多输出、多功能、多变化特点的系统,则称之为‘极其复杂系统’,也可称之为‘立体式系统’,竞技体育系统就是一个由许多分系统构成的极其复杂的立体系统。”[4]对复杂性问题进行研究的有效方法是分形与分维,田麦久1986年所提出的项群理论本身就是研究竞技体育复杂性问题的创始性标志。
由于任何一个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要与内外环境发生一定的联系。这种在外界环境控制作用的影响下,能不断改变自身状态的系统称之为“动态系统”,为了实现这种改变,至少要改变系统内一个以上的变量或子系统的局部状态。竞技体育大系统,训练和竞赛两个子系统,以及子系统内部更小的系统内部及其相互之间,无时不刻地体现出这种动态特征。
“人体是具有社会和自然属性的,世界上最复杂的有机体,是由多层次、多系统组成的统一体,是一种高度有序的结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程度稍有差别,就会在宏观上表现出功能的差异。现代运动训练体系中,处于人为架构的具有特定目标和逐步专项化的运动机体,本身就是一个逐步远离自然平衡状态的多重复杂系统。促成运动员竞技能力由现实状态向目标状态转移的顺利实现,无疑要紧密依赖于具有自组织功能的人体和非衡系统特性的运动训练体系多重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和协作。同样是一个经历着各种相关时间和空间因素结构,从相对无序到高度有序的质变过程。”[5]
参照A・D.霍尔运用系统方法的三维结构,结合竞技体育系统本身的运动属性,分别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展开分析,得出图3。其中空间维度是以运动训练的核心要素出发,分别在知识维、逻辑维和环境维上展开坐标轴。
对图3的四维坐标轴进行运动训练学解析,见表1:
“由于系统科学方法突破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界限,从复杂系统的整体与部分、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考察事物,从而体现出整体性、综合性和最优化的基本特点,达到客观、全面的分析、解决问题有效途径。”[6]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过程[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4:41.
[2] 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过程[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4:40.
[3]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商务印书馆,4.
[4] 徐本力.体育控制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13.
[5] 张英波.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时空协同[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毕业论文,1998,4.
阳光体育豫北地区中学开展现状对策
一、豫北地区中学足球运动开展存在问题
豫北地区中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状况一般,学生普遍对“阳光体育”认知不足,虽然大多数学生参与了“阳光体育”,学生在活动项目上选择的前三分别是乒乓球、篮球、跑步,足球参与的学生相对较少。豫北地区中学领导对足球开展还是比较支持的,只是很多学校受到场地的制约,社会上能踢球的地方也很少,这就直接制约了在中学中足球运动的开展。中学生对足球运动的了解和认知严重不足,课外活动参与足球运动的时间和次数偏低,再加上中国足球近几年的负面新闻太多,所以很多中学生都不怎么喜欢足球运动。缺乏足球专业的体育教师,只有少数老师参加过专门的足球培训课程或者在职研究生继续学习。豫北地区中学生家长多数不支持自己的孩子从事足球运动,主要原因是怕运动受伤,其次影响孩子学习。
二、豫北地区中学足球运动发展对策
1、提高教育主管部门认识程度,统一思想,加强宣传,明确方向
我国足球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是由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组成,这几年教育系统对我国足球人才培养体系也存在很多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对学校足球的开展不重视,有的学校重视足球竞赛工作,看重比赛成绩,主要也是为了增加学校知名度,根本上就没有重视到足球的普及工作,在被调查的足球试点学校中就能体现出来。这就严重制约了豫北地区中学足球运动开展。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提高思想、改变观念,统一认识,开展足球运动的目的在于给学生创造一个锻炼身体的活动方式,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一个锻炼的平台,然后才是为我国培养足球后备人才。
2、认真做好体育教师业务能力的培训工作,提高足球教师专业技能发展
所调查的豫北地区体育老师足球专业师资匮乏,专业知识不完善。加强足球教师的业务能力培训,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相互协调,经常性的多组织足球教师参加培训班,邀请一些国内知名的学校足球专家讲课。在培训中主要考虑教师的实际需要制定培训内容,学习新的足球教学观念,提高题课程的教学内容多样化,方法手段多样化,使培训工作具有真正的可行性。
3、认真做好中学足球课的建设
所调查的豫北地区中学足球课开展情况差,许多学校足球课受场地设施等因素制约,即便是场地设施条件好一些的学校,学校足球课开设的系统性也不强.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必须抓紧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学校足球工作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个学校应该加强学校足球课程的建设,使学生全面发展。
4、认真做好训练与比赛工作,抓比赛、促训练,组建中学足球俱乐部
训练离不开比赛,以赛代练是最好的训练方式,教育相关部门要和相关足球部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共同促进我是足球运动的发展,因此,要在教育主管部门和足球相关部门的合作下,建立一个完善的中学生足球竞赛体制,与全国中学生足球比赛接轨。
在具体实施方面,组建学校足球俱乐部,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利用“阳光体育”中学生每天一小时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中学生足球俱乐部活动和比赛,从中选取优秀的入选学校代表队训练,代表学校参加各区比赛,各区选拔赛原则上安排在双休日进行,参赛队较为分赛的地区也可采用赛会制进行比赛。
5、做好中学足球运动的媒体宣传,营造有利的足球发展环境
中学足球运动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需要家庭、球迷、新闻媒体的的拥护,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从事足球的动机来源于社会、家庭等。
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可以提高学校领导对足球运动开展的重视程度,激发足球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这样就可以促进学校足球运动的普及,所以,学校相关部门应该多与媒体合作交流。
6、完善中学生家长对子女参与足球运动的态度
一个国家的足球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这个国家的足球普及程度,如巴西等一些足球强国,就有广泛的足球基础,加上足球运动拥有良好的社会形象,所以,更多的家长愿意子女从事足球运动,而在我国,足球运动受到太多的负面影响,家长担心孩子从事足球运动会让孩子学坏,所以很多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从事足球运动。其次,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只有努力读书,学习文化知识,孩子才能有前途,他们认为,从事足球运动会影响孩子学习,加上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只有考取文化课才会上大学,而不像国外那样要求全面的素质教育,即便是有的家长希望孩子通过体育锻炼身体,但他们还是会选一些身体接触少、无对抗、不容易受伤的运动项目,所以,很多家长不支持孩子从事足球运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s].
[2]姚治前.解读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意见的关键词[N].常州日报2007-9.
[3]王月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06).
[4]赵昀.成都市中小学师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与期望调研[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353 文献标识码: A
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体育教育(师范)专业本科(四年制) 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的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
1 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现实意义
1.1 素质教育依然是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面对21世纪挑战,全面实现教育自身现代化真正内涵的有效途 径,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开发受教育者的特长和潜能,使之能够更好掌握知识和获得技能,懂得如何思维,如何做事和如何做人,创造性地进行工作,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由于体育专业学生入学时的文化成绩普遍较低,文化基础差;入学后又因专业技能训练耗费大量时间和体力,影响文化课的学习;教学实践中往往强调专业知识的教育,忽视人文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加上实践教学环节时间短,所学知识得不到“内化”,结果是相当数量的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体育专项技能,但对包括自己民族传统文化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却知之甚少。更有甚者,在就业择业时不同程度的表现出语言表达不畅、教态与教法组织不良、自我学习能力较差等劣势。这些不足,使该专业学生往往会给人一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主观偏见,不利于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渴望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体育师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基础教育为推进素质教育而实施的一次极其深刻的变革。在这次改革中,新的课程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行为、新的课程评价观念的出现,强烈冲击着现有的体育教师教育培养体系。首先,新的体育课程体系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构成了身体运动和健康两条主线,融合了包括体育、生理、心理、卫生健康等在内的多学科知识领域,因此,要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体育师资;其次,新课程要求不仅使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以及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等一系列综合能力;再次,新课程提出的积极地、因地制宜地利用课程资源,体现课程弹性和地方特色的要求,也对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期望;最后,新课程改变了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并将人文教育融入课程之中。这样,面对新课程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又将如何改革,无疑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综上所述,社会需要“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然而,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创见、创立、创新来源于实践,“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现实意 义便在于此。
2 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理论模型及其构架依据
“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阶段性实践教学环节,而是一个系统的、全方位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与实践过程。它是将教育教学实践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即: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将实践内容落实到1-8个学期的每门课程,在不同学期的不同课程 教学中侧重安排相应的实践内容,并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形成“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学训练与竞赛强化相结合” 的“课内外一体化”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旨在多角 度、多层次、开放性、综合性地培养学生的“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行业适应能力。
就实践教学形式而言:从分布在各课程内的微格教学实践到教学基本功大赛的强化实践 ,再到综合性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改变毕业前的一次性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为“全程性实践”。
就实践教学内容而言:从课程单项实践裁判考级实践外出观摩优质课体育基本功 、体育教师基本功考核教育见习以公共体育学生为对象的校内实习专业教育实习。集 “行为规范、课堂教学见习、实习,多项裁判工作实践,教师基本功实践,班主任工作实践 ,社会体育工作实践,社会调查实践,人文素质检验”等内容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从重视课堂教学实践到重视综合的体育教师基本功、体育教师基本素养实践,扩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内涵。
就实践教学平台而言:从以各课程为实践平台到以社区、乡镇、企业、校内公共体育课、中小学等实践基地为实践平台,拓展了实践平台的外延,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
就实践教学的时间而言:从每生课程内的3-15分钟实践到全堂课教学实践,从原半学期左右的实践到一个学期的实践,增加了实践的时间。
“智力生态环境”是人才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告诉我们,人类在独立思考、创造思维方面的能力仍然是很弱的,当客观世界和科学发展需要长时间等待一个新思想产生的时候,通常需要在外部刺激下,使它实际产生。一个重大的突破要 有环境,新思想的产生也好,学术水平的突破也好,重大贡献也好,不仅靠钱、人,还要营造一个氛围,一个环境,这个环境可以叫“外部刺激”,我们称之为“智力生态环境”。
早在1937年 7月撰写的《实践论》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阐 明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 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 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 要的飞跃。并深刻地指出,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 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爱因斯坦关于“智力生态环境”的论述和的《实践论》及现代教育的特点无不为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3 体育教师教育“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
3.1 创新与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模式的实施,归根到底要依赖于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同时,课程的内容又对教学过程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因此,构建和优化与“全程实践教学” 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无疑对该模式的实施具有先导作用。
第一,创新与实践能力相关的课程内容。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提出了“增大学校课程设置自由度”;“增加课程门类,力求课程形式多样化,课程设置合理化,课程结构弹性化,课程形态多元化”的课程改革思路,这为创 新“全程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提供了条件和依据。因此,本着“少而精、新而实、薄而通”的原则,增加实践性、应用性、小型化、专题性课程,在课程设置上突出文 理渗透,注重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利于激发和形成学生自信心为主的教学效能感培养的课程。
第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顺序。长期以来,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过分强调各 课程内容的完整性,缺乏相互间的渗透和衔接,缺少优化统筹,课程庞大琐碎,教学效率低下。一方面不同课程中往往涉及较多相似内容,另一方面某些课程间具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特点,如果各科任课教师只注重课程讲授的纵向深入,忽视了课程与课程之间、专项与专项之间的横向联系,无疑既浪费教学时间,又不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因此,优化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顺序,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提炼出各学科课程中与实践能力有关的课程内容;二是,依据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规律以及学科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对提炼的课程内容讲授顺序进行优化,使之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行,帮助学生将课程目标不断再现、巩固、反馈,最终“内化”为教师技能。
3.2 全力为学生创建教学技能“实践场”我国现行的教育方式、考试方式和学习方式导致了“惰性知识”的产生,学生在学校中所学习的知识仅仅是为考试做准备,不能有效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而在无背景的情境下获得的知识经常是惰性的和不具备实践作用的。对此,情境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知识和互动不能与这个世界分割开来,我们不能只看到情景或是环境,也不能只看到个人,真正起作用的是人们和环境的相互协调,所以只把重点放在孤立的方面是破坏互动,是抹杀情境对认知和行为的作用。由此而构建的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事实和规则的云集,而是一种动态的建构与组织,同时还应该是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并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环境的能力。
3.3 实现学生“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融合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到理论提高,再回到实践中加以验证的往复循环的过程。由于体育学科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在运动技能教学的某些领域,如情景多变、紧张应激、事物结构高度复杂、关键信息不明确等学习情景中,传统课堂教学所具有的感知不 强的劣势便表现出来,此时,内隐学习比外显学习更具优势。学生在尚未进行相关理论学习时,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情景的复杂感知,同时又无意识的将这些感知加以运用,可以对日后进行的有目的的、受意识控制的外显学习创造机会。
4 体育教师教育“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实施步骤
为了营造人才成长的智力生态环境,促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将知识“内化”为做人和做事的基本心理品质,且具备比较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勇敢的创 造精神,笔者制定了“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保障体系和实施步骤。
4.1 以人才培养计划为保障,强化实践教学地位1) 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中安排30学分,保证了各课程都包含25 %的实践教学课时。2) 在各课程组充分研讨、达成共识、确定本课程学生实践技能培养 的基本内容之基础上,拟定《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方案DD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各课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依据。并从培养时间的阶段性和空间结构的层次性两个维度建立“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3) 将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 践教学”培养模式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行为。会同校教务处,形成体育院(系)与学校教务处共管,体育院(系)技术和基础部门及各课程组老师共抓,举全院(系)、全校之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2 课内外一体化,落实实践教学任务
4.2.1 实践教学融入课堂第1-4学期:实践类课程内实习。例如,在课内学生自带准备活动方面,由任课教师提 出课堂教学内容后,要求带队学生对该专项该堂课相关的技术动作进行系统分析,不但要认真考虑相关肌肉运动特点和能量供应特点,还要“挖空心思”地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准备活动内容,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改进,并最终实施。
第1-5学期:裁判工作实践。一是利用术科教学组织课内教学比赛,让学生轮流进行裁 判实习;二是利用校内每年举办的田径运动会,篮、排、足球赛等各单项比赛,组织并指导 学生制定竞赛规则、编排秩序册及临场执法;三是学校联系本地、市体育局、教育局,派遣 学生组织执法各部门系统及中小学比赛;四是各运动项目裁判员考级实习辅导。
第5-6学期:《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等教学类课程 课内教学实践。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把学生分组,将部分难度较浅的内容实行组间分配,根 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编写准备教案,课前由任课教师审阅、修改,再由学生实施讲解,教 师课后简单小结并给予评分,计入考评。
4.2.2 走出学校,步入教育实际第5学期:外出观模优质课。要求学生到中小学观摩优秀教师教学,让学生熟悉中学教材、教学大纲,熟悉体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如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了解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并与体育教师一起进行体育教学、训练等。
第6学期:教育见习。
第7学期:教育实习。利用本学期一半以上的时间到教育实习基地进行教育实习,实习内容是全面地、独立地承担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
第7、8学期:毕业论文习作。
4.2.3 强化各类技能考核第3学期:体育各运动项目基本功大赛和文化基础知识大赛(英语、计算机、三笔字等)。
第7学期:面对全校公体学生进行两周试教,组织体育教育教学基本功大赛。包括:教师着装、精神面貌、教态、队列、口令、口哨、基本徒手操、广播体操、课堂常规等。
每年在院(系)内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娱比赛(包括辩论赛、演讲赛、迎新、新年晚会、卡拉OK比赛等);学院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文体表演,鼓励学生创建各种俱乐部(如轮滑、健美操、跆拳道等),并将其列入评奖、评优及入党参考条件。
5 结 论
1) 虽然在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下,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逐步呈现 出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现代化的特点,但却存在实践教学不足,培养 方式呆板等诸多缺陷,导致学生综合能力的畸重畸轻。面对素质教育、知识经济、市场经济 的诸多挑战,创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2) “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阶段性实践教学环节,而是一个系统的、 全方位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与实践过程。旨在多角度、多层次、开放性、综合性地培养学生 的“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全面提高学生的 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行业适应能力。
3) 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基础,认为体育教师教育“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包括:创新与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全力为学生创建教学技能“实践场”;实现学生“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融合;多渠道开发学生多种智能;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M].国发[2007]14号文件.200 7,5,18.
[2] 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1):1-6.
[3] 蒋心萍.体育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体育与科学,2005,26( 1):60-63.
[4] 黄双成.高师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 (7):96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