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0 06:00: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普职教育工作要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逐步下放管理权限
安徽逐步下放管理权限,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市级统筹权。今年2月印发的《安徽省2016年中等职业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要求“强化市级统筹,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就要落实职业教育市级统筹职责与权限,研究出台加强职业教育市级统筹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市级政府在统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统筹职业教育各类资源、统筹学校布局、专业设置和功能分工、统筹职业教育经费保障、统筹职业教育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具体职责和权限,此外,还要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规范各类中职学校类别名称,并在学费标准、编制标准和职称评聘等方面逐步统一政策。完善全省各类中职学校网上统一招生录取平台,将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招生、技工学校招生全部纳入招生平台,全面推行中职网上统一宣传、统一招生,进一步规范招生行为,禁止封闭生源、有偿招生。统一普通中专学校和职业高中职称评审标准,启动中职学校设置正高级职称改革试点。
统筹整合职教资源
近年来,安徽省滁州市、淮北市等不少地级市均在职业教育市级统筹改革方面做了尝试和探索。其中,滁州市在职业教育规划布局、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学校管理、中高职协调发展等方面,加大力度做好市级统筹。尤其是打破市级部门界限,实现了学校整合。全市中职学校数由2008年的28所减少到现在的12所,在校生规模增长了72%。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县政府认真贯彻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坚持“”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职业教育有了新的发展。
一是积极宣传引导,扩大职教招生。县教体育、人力资源和社保局等部门认真宣传贯彻《职业教育法》,着力营造全社会重视职教、支持职教的良好环境。面对社会上对职业技术学校能否学到真本事,就业能否保证等种种疑虑,全县上下通过对职业技术教育优惠政策、人才需求形势、就业信息和劳务需求信息方面的宣传,使一部分群众和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逐步改变观念。同时,各职校每年还组织教职工集中时间深入学校、学生家庭,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政策,动员职教对象参加职业教育,千方百计增加生源。
二是面向市场办学,拓宽发展空间。为了使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结合经济发展需要,开始逐步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力求开设具有市场空间、就业前景看好的专业。目前县职教中心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工艺美术、电子电工、机械加工、汽车检测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和现代农艺技术、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农村电器技术等专业。在省市中职技能大赛中,县职教中心有人获得省三等奖、人获得市一等奖人获得市三等奖,学校获得市团体三等奖。
三是开展短期培训,注重技能培养。非学历的短期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的重要形式。据县人力资源和社保部门统计,在政府和行业企业的推动下,近三年职业技能培训达人次,培训工种涉及缝纫、电子电工、数控机床、黄酒酿造、焊工、钳工等,为我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技能服务支撑。
四是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县职教中心,借助原中学的教学资源,加快学校转型。经过两年多来的努力,学校于年月通过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验收。民办江南职校自年创建以来,投入余万元,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校园面积已达万平米,校舍面积万平米。新的实训大楼和教学大楼正在建设之中。县人力资源和社保局还积极向上争取万元实训器材为职校提供实训服务。在师资建设方面,职校通过脱产培训、自我转型、社会聘用等多种途径,着力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努力打造一支适应职教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如职校先后有名教师参加了汽车维修、机械、工程、数控、旅游管理等5个专业的国家级职业中学教师培训,名教师参加了省级教师培训,选聘名优秀技术员和工程师来校长期培养年轻专业教师和担当实训指导教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校招生难和企业用工难现象较为突出。据统计,我县每年初中毕业生余人,除有相当一部分进入到普通高中学习外,再加 上外出务工、县外职业学校的争抢生源,实际进入县内职业学校就读不足人,普职比远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年县职教中心和职校两所职校实际招生只有人。同时,随着开发区落户企业的迅速扩张,企业用工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是:一方面企业用工在数量上缺口较大,招工难问题开始凸现;另一方面县内职校学生毕业后首次就业到县外占有较大的比例,加上所学专业、课程与企业不能有效对接,人才需求进一步脱节,企业在当地难以招到满意的技能工人。
(二)技能教育仍是职业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主要是“双师型”教师不足,实训设备缺乏,严重制约了技能教学的开展。特别是县职教中心由于教师多数是从普高改行,专业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不足,难以摆脱普通教育“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校和企业、产业和专业、岗位和课程、车间和课堂等没有有效对接,加上我县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办学规模较小、水平较低,特色不明显,在全省、全市还处于落后的位置,职业教育的质量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三)职业教育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统筹。我县职业教育学校创办于世纪年代初期,虽然起步相对较早,但中途几经折腾,发展几乎停滞。目前,我县有公办、民办所职校,专业设置趋同,重复建设现象普遍,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降低了办学效益。
三、几点建议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将我县剩余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必然选择,推动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大量适用技能人才的迫切要求。为此,提出如下建议意见。
(一)更新办学理念,提高办学效益。坚持对接产业,服务经济。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职业教育,做到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相结合,实现专业对接产业、课堂对接车间、课程对接工艺。坚持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原则,全面推行订单培养、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和工作岗位“零距离”,促进校企、产教对接,实现校企双赢,合作共赢。建立职业教育与企业对接的信息定期机制、育人用工机制,实现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共建共享。
(二)整合职教资源,打造职教品牌。建议建立由县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职教
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好全县的职业教育。对我县现有的职教资源和两所职校,建议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划转等形式,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打造精品、特色专业,形成规模发展、集约发展、优化发展的强大合力。大力扶持龙头职业学校,创造条件提升我县职业教育的等级,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实验设施,切实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一、我市职业教育工作基本情况
(一)我市职业教育资源基本情况。
目前,在哈中高等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共有227所,其中中职类204所,分别为职业高中47所(其中城市25所、农村22所),中专119所,技工学校44所,在哈高职院校23所。从城乡分布情况看,城市200所,农村27所。从办学主体看,属于政府兴办的47所,行业兴办的146所,企业兴办的27所,社会力量兴办的7所。我市中高等职业技术培养培训机构设置的专业共有116个,其中中等专业90个;高等专业26个。
(二)我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
几年来,市政府认真执行《职业教育法》、《省职业教育条例》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相继出台了春秋季招生、注册制、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新的招生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我市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近年来,市本级财政加大了对职业教育资金投入,2002年—2004年市本级共投入职业教育资金27414万元,2003年市本级专项资金由以前的每年80万元增加到780万元,在市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各区的职业高中都有了较大的发展。道里区在2002年新建第十二职高后,今年又将第十三职高列入改造规划,拟新建一座3000平方米的教学楼;道外区第一职高2003年建设一座5000平方米的实验楼后,今年又进行了新的规划,并制定了全区职教资源整合方案,拟定下半年组建区域性职教集团;动力区依托第十五职高成立了“蓝领学院”;南岗区第二职高去年新建的3万5千平方米的教学楼投入使用,成为教学环境一流、教学设置优良的示范性学校;香坊区将郊区学校151中并入该区职教中心,建成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这一切都为全市职业教育大发展、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六大做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政府从2004年初开始组织力量,对我市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为振兴我市经济发展服务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听取了各方面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组织有关人员赴沈阳、大连、长春进行实地考察,摸清了我市职业教育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今年4月20日,召开了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哈尔滨市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即将出台。总的看,我市职业教育正面临大发展的趋势。
二、我市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不浓。调查表明,有95.2%的人认为,由于当前社会人们普遍认为上大学尤其是上名牌大学才是成才的最好出路,特别是高校扩招引发的“普高热”以及“精英”教育的观念,导致了社会人才观和择业观的偏颇,从而造成了社会、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轻视。一些单位用人标准的唯学历倾向以及不严格执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企业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和担心培训后技术工人“跳槽”、“雁南飞”、“为人做嫁衣裳”的顾虑,致使一些企业不愿意在培训技术工人上花钱。另外,主流媒体对职业教育的宣传乏力,也直接影响了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是职业教育多头管理、缺乏统筹。当前,我市职业技术教育。从管理主体看,存在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和其他20多个行业管理部门。从管理层级看,主管职业教育的既有市、县(县、市)级部门,也有省级部门。由于多头管理,难以形成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牟全市一盘棋。职业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未能发挥最大办学效益。
三是职教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落后。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要求完成“普九”任务的地区,教育费附加的20%应当用于职业教育,按此规定,我市尚有较大差距。《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企业应当承担职业教育经费”有明确规定,按此规定,以2002年为例,全市企业用于职教的支出经费应该是1,824亿元,而实际支出是7900万元,尚有1个多亿的教育经费没有落实。在调查中,有些单位反映,职业学校学费收入的15%被截留用于地方政府的整体规划,违背了《省职业技术教育条例》的规定,由于投入不足,各职业学校实训基地数量不足,条件落后。职业高中大多数没有象样的实训基地。中专、技工学校虽有实训基地,设施设备也十分陈旧落后,75%的实验实习设备是企业淘汰的,多是六七十年代的设备。
四是职业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模式陈旧,专业设置不合理。一些职业教育机构不能做到学校围绕市场转,按需培训,而是学校有什么条件就开什么专业,专业设置重复,办学模式陈旧,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比重过高。以2003年为例,我市中职学校招生1.7万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专业招生比为1:5;社会培训机构培训1万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专业招生比为1:20;高职院校招生1.3万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招生比为1:5.5。近百个专业中,具有竞争优势的仅有18个,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衔接不紧密,有限的毕业生中,还有一部分不能取得就业岗位。这就表明,我市培养的职业技术类人才在数量、类别和质量上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五是教师队伍素质偏低,“双师型”教师匮乏。职业教育教师有50%以上都是从原普教岗位上转移过来的,绝大多数教师缺少专业技术知识。由于近年来职业技术院校不景气,学校没有能力吸引优秀专业人才到学校任教,加之一些优秀人才被经济发达地区“挖”走,导致职教师资队伍不能适应实际需要。
六是农村职业教育薄弱。调查显示,有92%的人士认为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与农村义务教育相结合,互相促进方面大有文章可作。
三、几点建议
今后几年是我市职业教育面对哈尔滨老工业基地振兴迫切需要而加快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紧迫感。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其他多种有效方式,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首先要使全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充分认识到,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职教就是抓小康,抓职教就是抓素质,抓职教就是抓效益,抓职教就是抓社会稳定。要向社会宣传我市乃至全国人才市场紧缺技能型人才的实际情况,要宣传我市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急需职业技术人才的实际情况,宣传职教毕业生就业有路、致富有方、升学有望、创业成才的典型事迹,宣传和表彰发展职业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抓住每年高中升学高峰特别是在每年中考、高考前的机遇,对社会、家长和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的引导,使他们了解职业教育并产生兴趣,使他们认识到职业教育是青年走向成功的高速路,是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光明大道。要通过宣传,使全社会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教育,是推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教育,是促进农村教育更好地为“三农”服务的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教育。从而使全社会形成一个支持、鼓励、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切实加强领导,把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我市已经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等工作正在进行中。建议政府趁热打铁,继续加大统筹力度,尽快出台《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实实在在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的具体问题。应明确职业教育方向,以坚持为振兴我市老工业基地、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办学方向为根本,以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设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提高教育质量,使毕业生有抢手出路为关键,以加大统筹力度并用改革的思路去解决职教资源和基本保障条件问题,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略。真正统筹解决办什么学校和怎么办的问题,解决职教主管部门和职业学校对社会职业教育需求变化信息不畅问题。建议市教育行政部门真正对全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教学改革等实际问题进行统筹,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预测规划,特别是要切实发挥市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管作用,责任落实到人,按目标考核奖惩。应加快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重点解决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知识老化问题,充分发挥我市地缘优势,采取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教师比例等办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职教“双师型”师资,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逐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真正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的20%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当加大对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和增加教学设备设施,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按职工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经费,对于不按照规定实施职业教育的,政府要收取其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深化企业用工制度改革切实落实劳动准入制度。各级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劳动者就业或上岗前必须接受职业培训制度。劳动部门应监督企业用工情况,要求用人企业必须按规定接纳职业学校毕业生。农村乡镇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必须经过职业学校的培训,建议政府支持教育和劳动部门试办一个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劳务市场,吸引企业招聘专业技术合格人员,以提高社会各行业劳动者的素质。增加在城市举办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融通的综合高中的数量,并积极推进城市、农村联合招生合作办学,鼓励、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用人单位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探索跨地区、跨国度合作办学路子。
我校自2007 年开设中药专业以来,积极探索高职高专中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人才市场对职业岗位知识技能需求的调研与分析,逐步修订完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在《2006 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中指出“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把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一项主要任务,研究制订从根本上有利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政策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也指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就是要求学生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促使学生工学相长,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这种模式既具有国际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具有中国职教特色。我校自2007 年开设中药专业以来,就实行了2+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及问题进行分析,将对以后人才培养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 中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效
2.1 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确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后,为了做到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校内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工作所需知识的一致性,校内培养的素质能力与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的一致性,学校成立了由学校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为了使课程内容的选取更为科学、合理,更符合工作过程的要求,对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进行整合,教学内容以理论适中、够用为度,以强化技能为核心,以学生从事的具体工作任务为依据,确定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构建“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2 建设了“双师型”师资队伍
我校中药专业虽然开设时间较短,但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企业聘请一批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同时把理论课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定岗实践,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建立了一支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解决了中药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目前中药专业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比例达80%以上,专兼职教师比例基本上达到1∶1。
2.3 改革了人才评价方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以理论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唯一评价依据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由学校自主评价方式转向学校、社会、企业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既有学校的理论、实践考核考试,又包含企业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考核评价。这样的评价考核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职业能力,能使学生得到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
2.4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通过顶岗实习,学生了解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对人才的需求,既锻炼了专业能力,又增强了自信心。通过“工”与“学”的交替,使“学”的知识在“工”时得到实践验证,“工”的体验在“学”时得到升华。通过工学结合,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 100%,并且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中药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来,成效显著,但是在工学结合方面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3.1 实习内容单一
由于学生是带薪顶岗实习,部分合作单位由于受到利益的影响,学生适应某个岗位后,一般不会安排轮岗实习,因此实习内容相对单一。同样道理不同实习单位之间的轮换也有一定困难。而我们中药专业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对中药的生产、经营、使用和炮制加工等一线技术岗位,顶岗实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的针对性和实习效果。
3.2 学生分布广泛,难以做到工与学的有机结合
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分布在各地中药的生产、经营、使用和炮制加工的一线技术岗位,我们会安排专业教师和企业骨干为学生提供集中辅导和授课。由于学生比较分散,难以集中辅导和授课,难以做到工与学的有机结合。
3.3 部分学生对顶岗实习认识不到位
高职高专院校要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专门人才。然而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一些学生不能为自己准确定位,不愿意到生产一线,怕苦怕累,不愿意做基层一线工作,不愿意去艰苦的岗位,过多考虑薪酬的高低,甚至不服从企业的安排,这为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教育带来了挑战。
3.4 缺乏专业教师与企业骨干的协同合作机制
学校专业课教师教学工作十分繁忙,学校教师很难有时间到企业与企业的专家、骨干相互交流,基本上无法参与顶岗实践,导致讲授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工作联系不是十分紧密。同时由于行业企业的专家是企业的技术骨干,人员数量少,节假日较少,聘请的兼职教师无法按时到学校完成系统的教学任务。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企业、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多赢。我们要进一步完善高职高专中药专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科学的工学结合机制,培养出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基本情况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职中)。该校隶属于教育局管理,是一所集中等学历教育、成人本专科函授教育、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于一体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占地82.2亩,校舍建筑面积达到2.04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员工188人,其中在职141人,专任教师115人。XX年春季学期有30个教学班,在籍学生2835人。开设有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等16个专业,累计为社会输送XX0余名各类技能人才。XX年以来,先后被省相关单位确定或评为“512工程合格学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基地,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省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州广播电视大学咸丰分校,学校可进行专科和本科函授教育。
(二)湖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市分校(以下简称农广校)。该校隶属于农业局管理,现有10个教学班,在籍学生675人。现有教职工34人。农广校还没有自己的教学场所,暂租借县委党校教学。开设有北大青鸟aptech计算机软件应用、电子应用、平面设计、电子商务、文秘等专业。XX年与巴东农广校联合办学,XX年学校与北大青鸟集团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并与多家国际知名企业联办实习基地。XX年届毕业生已分别安置到珠海伟大集团和苏州成方电子有限公司就业。XX年以来,先后被确定为“清华大学远程教育培训咸丰工作站”、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品牌基地、县退耕还林农村技能培训学校、县库区移民培训学校。学校设立有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三)民族技工学校(以下简称技工学校)。该校隶属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管理,于XX年3月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新成立的民办全日制中等民族技工学校,学校占地20余亩,总建筑面积1XX余平方米,教学区、生活区、实习区、运动区相对独立,教学条件优越。现有教职工26人,其中,专任教师16人,实习指导老师4人。在籍学生429人。开设有电气自动化、文秘与办公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现代物流等12个专业。教学用计算机达200余台,模具、数控设备和场地价值达80万元,汽车维修设备、机电、电器、电焊、氩弧焊、车、钻等设备齐全。学校已与富士康、比亚迪等多家“世界五百强”集团签订了《校企业合作人才培训协议书》,实行“订单式”办学。经县政府批准设立“旅游人才培训基地”,扶贫开发办确定为“雨露计划培训基地”。
二、主要成绩
(一)领导重视,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进行谋划。一方面坚持以公办教育为主,县政府多次专题研究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职中现场办公,解决征地和扩校问题,对职中的发展提出了明确意见;另一方面积极支持民办职业教育,技工学校在筹建过程中,县领导多次实地考察,解决建校过程中的征地和建设问题。XX年4月,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国发〔XX〕16号文件,鄂政发〔XX〕37号文件要求,城市“三税”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近三年来,职中多渠道争取投入4462万元,改善办学条件。三所职业学校都落实了贫困生国家资助政策,仅职中就发放各项资助金800多万元。这些政策的落实,有力地促进了我县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整合资源,职教规模不断扩大。XX年,县政府将原二中、职业高中、农机学校整合为咸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XX年将县教师进修学校、成人中专合并到职校,扩大了办学规模,完善了职教职能。XX年秋,县编委发文认定县内13所初中学校为该校分校。XX年春季,全县职业教育共开设52个教学班、30个专业,在籍学生达到3939人。几年来,全县各类职校共为社会输送各类技能人才51500余人。
(三)创新机制,职教办学形式多样。一是走政府、部门、民办职业教育之路。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的原则,按照“积极鼓励、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独资或以股份形式合资办学;二是走校企联办劳动就业市场对接之路。充分发挥职校理论教学的优势,学校完成理论教学后,由企业提供实习场所和实习设备,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后可留厂就业。托宽了就业渠道,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课程,实行“订单式教学”;三是走强校联办之路。县职中与恩施州职校、农广校与巴东农广校联合办校,实现了强校联合,资源共享的目标,走出了一条“优势互补、工学结合、带薪实习”的路子,为我县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农广校丁寨籍学生郭萍带薪实习5个月,获打工收入13200多元,扣除学费后,给家长退款达5000多元。带薪实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减轻了贫困家庭负担,很受学生家长欢迎。
三、存在的问题
(一)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现象突出。从社会层面看,“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思想仍然存在,认为职校招录的学生都是“淘汰生”,用升学率评判职校,用能否考上大学来衡量学生,忽视了发展职业教育是执行国家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从学校层面看,“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实训”情况较为突出,专业教师难招聘,实训操作无设备,学生厌学,老师烦教,忽视了职业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一特性;从家长层面看,“重学历,轻技能”现象相当普遍,认为读职校低人一等,读高校让人高看,职校毕业生是打工仔,高校毕业当干部,千方百计想让自己的子女上普高读大学,其结果大学没考上,职校不愿读,没有任何技能就去打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成才之路。
(二)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奇缺。我县职校专职教师大多数是由基础文化课教学和普高转行而来,有实践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或“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从普高转行的老师专业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不足,难以摆脱普通教学模式,实习指导老师高校分不来,社会聘请实训指导老师又没有教师资格证,职校仍延用“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技能实训为辅”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没有技能,毕业生仍是普通的打工仔。因此,职校专业教师、实习指导老师的奇缺,严重地影响了技能教学质量、职校生源、实用型人才需求与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有效对接。
(三)特色不突出,专业课程设置缺品牌。全县3所职校,专业课程设置大多雷同,所设专业课程基本上是教学成本低,不需任何实训设备的专业,有实训设备的只有计算机专业。因此,学校没特色,专业缺品牌,学生无专长,毕业生就业只能当普工,不能当技工,更谈不上当技师。如教学成本相对较高机电专业的毕业生,技术含量高,社会需求量大,劳动就业市场竞争能力强,毕业生每月工资都在5000元左右,但因缺乏专业指导老师、实训设备而没有开设,或开设得不完全。一个机电专业的车、刨、钻、镗、铣、钳、电焊、氩孤焊等工种的毕业生,只要精通上述1-2门专业技能,就可享用终身。
(四)招生不规范,有偿招生愈演愈烈。中职招生管理不够规范,招生计划、学籍档案管理规定执行不严。一是有偿招生现象突出。我县每年有初中毕业生约4700人,除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每年招收2800人外,大部分被招生贩子以每生XX元-800元不等的价位招收到外地就读,导致当地部分职校“吃不饱”。如技工学校今年秋季应招600人,实招200余人,缺口400人;二是招生秩序混乱。由于中职、中技招生实行自愿进校,导致招生贩子有可乘之机,“自愿”逐步演变成无序竞争,招生工作越来越困难;三是冒牌招生现象突出。社会各种良莠不齐的短训班,打着职校招生的幌子,走村窜户虚假承诺招生,学生在不明真假的情况下报名入学,上当受骗。甚至的有乡村干部也帮了冒牌招生的倒忙。
(五)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前几年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了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欠帐太多,职中负债近800万元,部门办、民办的职业教育政府基本上没有投入,办学条件较差。目前,办学条件除民族技工学校比较好以外,职中缺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实验场地、实验设备。县农广校无办学场所,租借在县委党校,教学、实验、生活场所十分拥挤,必需另选校址,才能达到办学条件。技工学校除计算机教学设备外,有车床和钻床供学生实训,职中除计算机外,实习车床、钻床都是老式淘汰设备,驾培专业虽有场地,但只有5台大车4台小车,必须改造升级为二类驾校才能达标。3所职校存在不足的共性(除计算机专业外)都是实训设备不足。其它无实训设备的专业只能进行理论教育,在没有实训设备和没有投入的前提下,要办好职业学校是不可能的。
四、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领导,规范投入与管理。一是要继续落实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落实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督促相关各职能部门认真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职责,继续把职业教育纳入全县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统一谋划,把职业教育放在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位置去实施;二是要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按照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设立职业教育专项发展经费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定额从年人均30元提高到人50元”。把这些经费集中起来,用于职中的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实验楼的建设,用于3所职业学校的教学仪器、实训设备添制;三是要加强管理,建立职业教育管理工作新机制。教育主管部门要将资金保障、设备购置、师资配备与培训、日常管理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不断提升我县职业教育水平;四是要进一步规范职校招生行为,继续将中职招生计划下达到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保证各职校生源。对有偿招生,买卖生源等现象,相关部门要联合调查取证,对违反招生规定的学校及个人进行严肃处理。
(二)正确引导,转变观念。职业教育是我国执行劳动预备和就业准入的重要制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是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帮助学生树立“一技在手、就业无忧,身有特长、成就有望”新的成才理念和“以特长成就人生,以技术服务社会”新的价值观念。因此,要着力解决社会存在的“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能力”的问题,正确引导家长把学习基础理论差,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送到职校进行职业教育,发挥其所长。各职校要因人施教,真正做到“以课堂知识传授为辅,技能实训为主”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过硬的技能本领,有理论基础知识,深受社会企业欢迎的实用型人才,努力把理论上的差异生培养成为动手能力强的特长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艺术专业 就业素质
一、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高等艺术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艺术人才的重任,与普通高等艺术教育相比,高职艺术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而与中等艺术职业教育相比,它又突出了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出现弥补了艺术专业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之间的空档,使整个艺术教育教学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一些新组建的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学院在教育模式、教学方法上或是沿袭普通高等艺术教育,或是将原有艺校中专模式进行扩大延伸,其办学理念及模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其管理体制更有待进一步理顺。
高等艺术职业教育院校以培养高级技术与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其目标,强调人才的实用性和技能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模式,是一种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和学术型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上提供多层次、多学科的、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所开设专业课程的设置均与职业岗位的技能知识要求紧密结合,技能训练的实战性强,使学生成为既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熟练掌握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实践技能的艺术人才。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与良好职业道德,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今后的职业需求。在人才培养上力求贴近社会,张扬特色,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实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在教学、实习、实训等一系列环节上和企业打通,共同培养适用人才,逐渐形成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办学思路与职业教育理念。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要积极探索双纲导师、双师执教、双堂施教的培养模式,确保毕业生上岗就能发挥作用,真正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二、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和学生就业素质培养
高等艺术职业院校要想在就业工作上有所突破,首先要根据市场需求,做好人才预测工作,只有所培养的学生“适销对路”,学校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要推动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提升,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以就业教育为主,切实推进艺术类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指导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要先就业再择业,提倡以创业带动就业,对学生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专业特征,采取富有特色的美术设计与音乐表演类高职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专业上真正能得到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形成从课堂到就业的“流水学习”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工作室及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通过“顶岗实训”来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并逐渐由老师带队进入公司“定岗实习”,为学生毕业后及时就业提供条件。
在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中,应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大力拓展就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给学生美术设计专业、艺术表演类专业的知识和就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优化的知识结构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三者之间互为依存、互相补充,文化艺术知识的传授蕴涵了文化素质的养成,文化素质的提高又会成为艺术创造能力提高的条件,就业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又回过头来成为综合素质提高的动力。
就人才培养的目标而言,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主要是要为社会和企业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艺术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审视我国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地推进高等艺术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素质教育的过程要始终贯彻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原则,从根本上解决高职艺术院校学生“要学什么、能干什么”的问题。
综上所述,无论从我国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现状,还是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来看,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就业率偏低的问题还是突出的。固然有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冲击,但是,高职艺术院校毕业生不能适应具体的岗位要求,教学中缺少以就业为导向进行的教学改革和对学生就业素质培养的研究,职业教育没有体现职业特色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参考文献
【关键词】艺术教育 高师 舞蹈教育 人才培养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教育部了[2014]1号文件《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文件中明确“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学校艺术教育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发展”。在师资问题方面指出“师资培训要依托高等学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艺术教师”,同时文件中也提到“鼓励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担任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兼职教师,指导学生教学实践”。这份文件的出台,给综合大学和高师的舞蹈教育带来极大的鼓舞,教育部把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列入2014年工作要点的举措,激励舞蹈教育工作者思考如何更好地去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为此,本文对照高师舞蹈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分析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在办学中的地位及作用,并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旨在进一步完善高师舞蹈教育工作,使其达到对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背景下高师舞蹈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决定一个专业培养的人才类型,培养人才类型的不同,意味着专业定位的差异。所以,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对高师舞蹈教育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它高度融合人的形体美和情感美,生动鲜明地表现人的情感,使人们获得最为直接和强烈的审美体验。由于舞蹈艺术的特殊性,高师舞蹈专业办学应该更多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旨在为社会培养目前和未来学校艺术教育中迫切需要的具有舞蹈教学、编创及组织能力的师资人才,更好地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要求。
我国舞蹈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性的舞蹈高等教育院校,即专业艺术院校,以1954年最早开设的北京舞蹈学院为首,专门培养“高、精、尖”的表演性人才;另一类是综合性、师范性大学中的舞蹈学科教育,即高师院校舞蹈专业。与专业艺术院校不同的是,高师舞蹈教育培养目标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鉴赏力和参与力,培养适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全方位的舞蹈教育工作者,以满足各中小学对舞蹈教师的需求。它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教学法的掌握以及舞蹈动作的示范、讲解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为学生今后的教学打好基础。高师舞蹈教育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因此,在高师舞蹈教育中要注重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鼓励学生进行舞蹈教学实践和艺术创新的能力为主。
自1996年福建师范大学开设了舞蹈教育本科专业之后,我国大部分综合性师范院校都逐渐开设了舞蹈本科专业。在这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各地综合性师范院校舞蹈专业为当地用人单位输送了大量的优秀舞蹈教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国家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在教育部大力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形势下,国家对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师资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作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的舞蹈也不例外。这无疑是对高师舞蹈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挑战,同时也预示了培养普及型应用型舞蹈人才有着广阔的发展远景。
以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专业为例,该专业强调培养“通舞艺、懂舞论,能教会编”的普及型舞蹈师资人才,重视全面的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文化素养的提高,让学生掌握多个舞种素材和技能,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舞蹈理论和实践基础较扎实,知识结构较全面,创新和应用能力较强的特色和优势,符合现代社会对舞蹈高等人才的要求。实践证明,这样的办学定位能适合学校舞蹈艺术教育的需要,所培养的学生在就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得到社会上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由此证明,明确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是使办学更具有特色、具有优势的关键因素。
二、围绕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按照门类顺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体系。
(一)课程设置要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相匹配
目前很多专业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的定位、培养目标与专业舞蹈院校有很大的区别,但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却与职业舞蹈院校雷同,由此造成专业课程面铺得广,技能课占得多。有的技能课在程度上过于精、深,势必占用过多的课时量,而普及型舞蹈师资人才所必需的一些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及教师教育所需要的一些知识和手段的传授,在课程设置中没有给予合理的安排,最终造成培养出的学生“四不像”――做不了演员、当不了编导、教不了学生、带不了团队,最后变成了无用之才,这对于社会、家庭和个人都将是个悲剧。这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课程设置与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的不相匹配,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要求,无法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对学生就业问题产生一定影响。《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对于舞蹈高等师范院校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作为从事舞蹈教育的工作者和管理者有必要对目前的工作做些反思。
目前,各门课程之间往往缺乏内容上的衔接和沟通,如理论课与技能课之间缺乏合理的搭配及同步性,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和呼应,无法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及效率。笔者认为,要对照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重新梳理专业必修课程,使课程设置更具严密性、逻辑性;充实选修课程,对课程进行理性地舍取,使其更具合理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要求, 适当调整课程结构
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学生就业时存在一个共同问题:由于国家教育体制原因,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还没有设置正式的舞蹈教师岗位,也没有正式将舞蹈纳入校本课程中,这一直是舞蹈高等教育的一块心病。高师舞蹈教育缺乏正式的与之相匹配的出口,迫使舞蹈专业学生就业时必须要参加音乐教师资格证书(国家考试)和入编考试,而舞蹈专业学生对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求具备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差甚远。在课程设置上,相关音乐与教师教育类课程所占的比重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师资在音乐理论及教学实践能力的要求,从而造成考试通过率很低的现象。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如对乐理、钢琴、声乐等方面课程尽可能在课程结构中给予合理的安排,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其次,向国家有关部门强烈呼吁,在教育部大力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形势下,国家对中小学校舞蹈教育师资的迫切需求下,尽快确立舞蹈教师在中小学中的岗位设置问题,这样会有利于舞蹈高等教育的正常发展。再次,高等师范院校中的舞蹈专业应该充分利用好师范院校的资源优势,充分汲取校内资源,加强对舞蹈专业学生师范技能的培养,强化学生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学习,注重学生职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技”和“道”的培养,体现师范的特色,使每门课程要实现的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呼应。
(三)注重专业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并举
高师舞蹈教育主要培养从事舞蹈普及教育人才,即学校艺术素质教育师资人才。所谓素质教育是让学生通过舞蹈课程了解和掌握舞蹈的基本要求、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提高对舞蹈的鉴赏力和审美能力,把欣赏中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更充分地发挥艺术的审美功能和现实作用。
高师舞蹈教育应该树立专业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并举的办学理念,课程类型既要注重舞蹈技术技能类课程及实践体验类等课程,也要加强舞蹈理论知识的提高。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符合中小学舞蹈师资人才培养的需求,推动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比如上海师范大学舞蹈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基本功训练、舞蹈素材、舞蹈创作、舞蹈实践和舞蹈基本理论五个模块构成。基本功训练模块:通过芭蕾基训、中国古典舞身韵、现代舞三门训练课程,开发学生的身体表现力;舞蹈素材模块:通过中外代表性民间舞、踢踏舞、流行舞、社交舞等课程,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别舞蹈的技能,也为舞蹈创编提供素材;舞蹈创作模块:编舞技理课程为舞蹈创编提供技术理论和基本技能;舞蹈实践模块:通过舞台实践和教学实践两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舞蹈表演和舞蹈教学的能力;舞蹈基本理论模块:通过艺术概论、中外舞蹈史课程了解舞蹈史论知识;通过舞蹈解剖学、舞蹈生理学、拉班舞谱课程了解舞蹈人体科学和动作科学知识;通过舞蹈教学论课程了解舞蹈教育理论知识。
这种课程体系设置与专业舞蹈院校有明显的不同。专业舞蹈院校办学以培养“高、精、尖”舞台表演等专门人才为主,并按舞蹈种类规定专业培养方案。高师舞蹈教育的课程体系则是根据社会对普及型舞蹈人才的需求,打破传统舞蹈办学单一模式的框框,致力于培养“通舞艺、懂舞论”的普及教育中所需要的舞蹈通才。
三、实施开放教育,加强实践环节,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
上述教育部文件别提到“鼓励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担任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兼职教师,指导学生教学实践”,由于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是培养普及型、应用型舞蹈师资人才,所以要密切关注社会需求。目前,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存在人才培养的渠道比较封闭的现状,要改变这种状态,就需要在办学过程中打开校门,定期聘请有相当经验的舞蹈行业专家、教师进入课堂,担任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兼职教师,指导学生教学实践,直接传递社会需求的一手教学内容、丰富的教学手段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舞蹈编创和相关音乐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综合艺术能力进一步提高。总之,要善于利用社会力量帮助学生将来能够更好更快的步入岗位,改善目前人才培养的渠道比较单一、封闭的现状。
另外,舞蹈高等师范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应该注重实践,更多地为学生创造在校内外的教学和艺术实践机会,从中更好地掌握专业能力。根据上海师范大学舞蹈专业多年办学经验来看,舞蹈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一是表演实践。以班级舞蹈晚会、毕业舞蹈晚会、舞蹈团三个舞台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大量舞蹈表演实践的机会,并从中培养学生组织、策划、宣传等各方面能力。二是教学实践。第一阶段,通过教学“见习”和舞蹈教学论课程中的教学实践活动环节,使学生对舞蹈普及教育有初步的感受和体验。第二阶段,通过毕业教学实习,进一步体验舞蹈教学的各项环节,学会独立设计教案、独立授课,并进行教学总结和教学反思。三是创作实践。编舞实践环节是编舞技理课程的补充和延伸。在班级舞蹈晚会、毕业舞蹈晚会和舞蹈新作品发表会,以及对校内外共建单位的舞蹈普及活动及校园舞蹈活动中进行舞蹈创编实践。①
高师舞蹈教育要在实践课程实施的安排上注重实践环节的改进,达到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实践环节有效性提高的目的,进一步优化实践环节,加强实践训练。
四、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师资队伍转型
专业办得好与坏,师资队伍是核心与关键。高等院校的教师身兼双重身份――既是专业的授课人,又是学术科研工作的主体。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的提高,才有利于专业的发展。尽管目前国内大多数高师舞蹈教育专业的师资都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丰厚的专业背景,但由于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尚属年轻专业,并且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有待探索实践,所以对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要求绝不能忽略。
首先,教师要转变理念,有意识地由纯技术型教学向教师教育培养方式转型,由单科艺术类师资逐步向师范教育类师资发展,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纯技术型教学多用于专业舞蹈教学中,往往以技术训练为主,永无止境地探索追求身体表达的最高境界。从事高师舞蹈教育就要相应转变这种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能力和艺术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能力以及艺术活动的组织能力,以更好的担负起未来中小学舞蹈教师的重任。
教师理念的转变,必定带来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对于高师舞蹈教育工作者来说,教师要及时了解当下中小学舞蹈教材和教法并进行分析研究,提取精华,适量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及时了解和学习。在技能课的教学中,除了训练学生舞蹈技术技能和舞蹈表现力外,教师还要将教学法的内容,以及针对不同教学对象所使用的教学手段方法的知识等同时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大胆尝试课堂与课后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课堂学习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查阅了解不同风格的舞蹈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舞蹈及其音乐的风格特征等,对以上资料进行重合组织,并向大家进行解说和表演。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最后,相关的理论课也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填鸭式”、平铺直叙的传统的授课方式。例如在舞蹈史的教学中,可以配合讲课的内容要求学生到现实生活中拍摄相关的舞蹈影象,然后根据每人的见解编辑制作成舞蹈纪录片回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样,既改善了理论课传统单一讲课的方法,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途径。
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吸取更多先进方法,尝试运用当下广泛运用的“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课堂外完成知识的学习。如舞蹈技能课,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熟悉动作的组合和风格,课堂变成师生间互动的场所,将原本用来教授新动作、新组合及知识性的信息时间节省出来,更多地用在包括技术技能的训练、个别错误的纠正和艺术表现力的提升方面,从而提高效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将授课时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授课空间从教室扩展到网络媒体上,不仅加强了课前预习和课后知识的拓宽、巩固,还将有限的课堂时间发挥最大的作用。
结语
当今,国家对于学校艺术素质教育给予越来越高的重视度,鉴于舞蹈艺术在提升人的艺术修养、加强人类文明、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和谐身心、和谐社会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在未来的学校艺术教育中将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培养师资人才的高师舞蹈教育工作者要意识到肩上的重任,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担负起时代和国家赋予的职责和使命,共同努力,做好中国高师舞蹈教育工作。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