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声乐课程论文

声乐课程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23 01:08: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声乐课程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声乐课程论文

篇(1)

关键词:高师声乐;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一、高师声乐学科发展的现状

高师声乐学科是一门有着一定特殊性,技能技巧特色鲜明的学科,回首高师声乐教育曾走过了一条简单模仿、学习音乐艺术院校,向音乐艺术院校看齐、攀比的道路。无论是招生方式、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施教内容、考试评分等都以学生向音乐艺术院校的学生一样能上舞台为标准。然而,高师的培养目标鲜明地指出应培养合格的高、中等学校的音乐师资,需要具备的是站好讲台所要求的能力与素质。突出高师声乐教育的师范性成为学界的共识。

现象一:学生在高师四年声乐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对于演唱技能的比赛获奖非常重视,同学乐于奔波于各种声乐赛事,以取得奖项为荣。然而,同学们对于科研创新的意识却普遍比较淡漠。

现象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不高,答辩过程流于形式。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是高师学习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衡量学生是否符合学士学位标准的依据,是对学生四年来学习成果的检验。

现象三:部分高师声乐教师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认识不足。有些教师平时对于本学科发展缺乏关注,认为声乐教师只要具备培养学生演唱技能技巧的教学能力就可以了,满足于能够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演唱比赛的奖项;或认为声乐学科不需要进行科研创新的研究工作,那都是理论学科老师的事情。这些错误的观点导致一些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理论研究水平迟迟得不到提高。

二、改变观念,正确理解高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1.在大学科背景下理解高师声乐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高师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体现为: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一流的师资;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基础学术型人才及应用型人才;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

笔者认为,只有在大的学科背景下理解高师声乐人才培养目标,才会使我们的视野更为开阔。在大学科背景下,每个具体的研究方向都会具有一定的个性,当然学科之间也会有一定的共性。如果陷入本专业的特殊性中,对于认识当前的教育形式与潮流非常不利,也无法发现现有教学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2.声乐学科人才需要进行技巧训练及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的综合培养

在高师的声乐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本科四年的学习成果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大学本科毕业前须完成学院认定的毕业音乐会、教育实习与本科论文答辩。毕业学生音乐会是从表演的角度考查学生对技能技巧的运用;教育实习搭建了学生从学到教的桥梁,着重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而毕业论文写作,则是从知识创新的角度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然而,从学习知识到学术研究需要通过严格科学的训练才能掌握,但高师声乐教学中对声乐学科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等方面并没有相应专门的课程安排。一些学校也只安排课时很少的讲座或教师指导。由于对这一工作重视不够,训练不足,声乐本科毕业生的科研能力水平无法达到社会的要求。构建高师声乐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三、构建高师声乐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遵循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为了实现其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而实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式样。教学模式作为当前教学论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迫切课题。各国课程学者针对传统课程及其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致力于探索和构筑新的教学模式,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和提高教育效率,培养富有个性、创造性、合作性的身心和谐发展的,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

1.课程设置方面加设声乐科研方法选修课

声乐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声乐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应在现有声乐技能课与声乐理论课程的基础之上,在声乐本科学习第三学年开设声乐科研方法选修课,为期一年,从课程上保证给予学生系统科学的训练。除了理论方法的传授外,要更为注重学生实际写作水平的锻炼与培养。在一定的理论方法学习与训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学术研究的轨道,培养学生坚持科学的精神及重事实、重资料、重调查研究的品格与习惯。

尽管我们的课程建设还十分薄弱,但我们要坚信论文写作并不是不可教、不可传授的;另一方面,论文写作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强调其实践性,即无论理论上如何进行学习,还必须动手写才行。

2.开设课外学术论坛,积极参加学术会议

改革一贯的课堂灌输模式,变“课堂教”为主为“课外学”为主,变“课内紧课外松”为“课内轻松,课外紧”。鼓励学生自主定期组织本科声乐学术论坛,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广读博览,带着问题与思考来到论坛进行学习心得体会交流、学习方法讨论、新书阅读评论、声乐比赛观摩评价、教学优质课观摩心得交流等。

学术会议中往往汇集着一些学术热点,其中既有引起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有专属某一领域的热点。参加学术会议的人员中不乏一些学界的大家名师,在热烈的学术讨论中,学术问题得以提出或者解决,对于同学们而言,这是非常难得的培养学术兴趣与学习的机会,所以,在各方面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学生应该多参加学术会议,开阔视野。

3.开展教师评学工作

教师评学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估。具体来讲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对学生个体学习状态、效果、进展、变化进行系统分析与价值判断,以期达到一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它不同于课程考试、评优评先等传统的评学方法,而是一种更加系统、全面,并且侧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的评价方式。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教师评学制度。教师评学,对于学生声乐技巧的学习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均具有重要作用。

4.严把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关口

按照高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创作共安排了6~8周的时间,本科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研究方向选择指导教师。由于本环节是本科生四年来学术训练的总检阅,指导教师一定要在与学生充分沟通的基础之上,指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兴趣选择有利于学习、有利于学术训练,难度恰当适宜,具有操作性的题目,坚决杜绝把别人的论文简单生硬地拼凑,毫无个人观点的毕业论文出现。对有创见、有价值,获优秀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学校均应给予认可与奖励,充分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师生共同努力打造精品毕业论文。

综上所述,声乐学科的确是一门有着一定特殊性,技能技巧特色鲜明的学科,但我们声乐学科的教师与同学应在保有专业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地汇入大学科发展的潮流,而不应该拿出种种特殊性的理由回避这一能力的培养。我们要克服畏难情绪,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应当相信,通过科学严格的学术训练,我们一定可以把声乐学科的学术工作做得更好。

基金项目:由中南民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校评教评学制度研究”(项目编号:JYX10010)资助。

参考文献:

[1]李晓贰.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人民音乐,1999.

[2]杨咏.高师音乐教育与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7.

篇(2)

〔关键词〕声乐表演艺术硕士人才培养创新性

近年来,随着创新型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我们对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有了进一步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已逐渐成为我国现阶段艺术教育的重点,而各艺术类高校只有不断地对声乐表演艺术硕士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创新,才能达到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符合时展的总体目标。

一、声乐表演人才培养原则

1、以行业需求为培养导向。市场经济中的一项重要发展原则是供需平衡,在声乐表演的人才培养中也应遵循这一特点,达到市场的供求平衡[1]。现阶段,我国声乐行业就业不仅局限于文艺表演演员,同时还包含高校的声乐教学教师等行业,因而,艺术高校在对其进行培养时,应按照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对其进行目标结构整合,建立完善的教育体制,不断促进开放式教学的发展,不闭门造车,逐步实现市场需求与教学供应的相互结合与统一。

2、以声乐演唱为教学重点,同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声乐表演能力的培养是艺术专业培养的重点与核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技能性。在艺术专业教育中,声乐表演能力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不仅是教学的课程要求,还是考核和评价专业学习的重要手段。因而,专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时,应注重对学生专业素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可以使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2],同时还可以使其在其他教学活动中发挥积极效用,促进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3、声乐表演艺术硕士人才专业的培养目标。声乐表演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将学生培养为现代化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内容,掌握演唱与表演专业技术,具有较强音乐认知度以及鉴赏能力的新型高素养的综合性人才。具体要求是在马克思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同时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良好的人文素养、专业知识以及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具备艺术教育的基础素养,掌握艺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拥有基础理论实践能力[3];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使自身拥有国际学术交流的基本能力。

二、声乐表演艺术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标准设置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对声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人才标准的设置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改。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社会中各类型事业的发展都与市场建设发展有相应的关联性,声乐表演专业的发展也逐渐由艺术性慢慢变得市场化,因而现代艺术高校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时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其培养标准做了相应的调整。在对专业人才进行教授的过程中不仅重视对其专职声乐表演能力的培养,还对学生的其他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将声乐表演专业人才打造为综合性人才。

2、教育培养方式及手段落后等问题。声乐表演专业教学落后首先表现在教师职业能力与教育理念的落后,教师综合能力的欠缺导致声乐表演专业教学无法与时代需求相融合,而年轻的教师虽接受新教学理念的熏陶,但却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无法对学生实施高效优质的教育。同时,教师教育理念的落后往往传达给学生消极过时的教育观念,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会使学生过分崇尚外来声乐表演文化,轻视本土优秀的声乐内涵,这样不仅不利于我国声乐表演专业的发展[4],同时还对我国声乐文化造成相应的危害。

三、声乐表演艺术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型研究

1、改变教学方式,增强实践能力。作为现代声乐表演艺术硕士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性,以及对声乐表演专业的创造性,该专业的课程培训注重其实用性以及学术性,因此在对硕士生进行培养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应该考虑知识体系的综合调配与各内容知识体系的衔接。具体教学方式如下所述:

导师在开展课程教授之前,应该对开设的研究生课程进行细心准备,同时在课程教学结束后按照相应的规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评。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应该根据各个研究生自身的具体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同时还可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学术活动或者相关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自主性,避免将自己的思维观点强加于学生,尊重学生在知识的探索中一步一步实现并获取正确的观点,这样有利于研究生创新思维的进一步拓展。

2、建立“双师型”教学模式。声乐表演专业教师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所以各高校应重视教师的特色发挥,提高教师团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教学培养过程中,可以采用“双师制”形式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教育,将教师与社会艺术团体相挂钩,聘请校外的资深艺术家或者其他高校的导师,外聘的教师可以主要负责学生的校外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声乐表演艺术硕士生可以不定期地进行专业社会实践,参与演出,增强其职业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3、注重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声乐表演艺术硕士的培养,需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层次、技能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其中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6],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以及解决问题能力。

现阶段,我国高校受到传统艺术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对研究生的培养中缺乏一定的创新性,教育模式基本是依照传统的本科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对研究生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因此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本科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在培养模式中,艺术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本科生有着本质的区别,本科生注重对艺术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而艺术研究生是艺术的研究工作者,因此,应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教师应强调专业知识的理论性与实际应用性相互结合,对学生培养计划的实施进行严格监控,注重学生之间合作能力的培养,不断培养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体现自身的创新理念。

同时,教师应该将创新能力的培养置于专业的重点培养计划中,在教学中尽量避免传统硬性的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于教学中产生的问题与学生进行相互探讨,这样可以激发和引导学生对新观点的探究,掌握最新的艺术发展趋向。学校还应将促进该地区的文化经济发展作为学生的培养基点,在对学生进行招生调控与培养时,都应将地方文化经济作为发展重心,并在此大的发展环境下制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不断促进艺术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4、企业研究生研究工作站的建立。大学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主要是学校与企业之间达成协议、共同合作建立的学生实践基地,该基地的建立有利于研究生艺术专业能力的提高与创新,实现对研究生研究能力的不断提升,不断满足社会对综合人才的需求。艺术高校的全日制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分之后对企业工作站的相应职位与工作进行申请,之后在企业内开展工作并在完成基础工作的基础之上获得相应的学分,同时,研究生在完成自身的基础工作时,还可以对相关学位论文以及声乐表演专业展开研究。

结语

现阶段,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是我国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硕士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还不够高。因此,我国各艺术高校应该对其进行不断的探究,完善课程设置、对教学模式进行相应改革,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之上,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硕士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责任编辑:杨建)

参考文献:

[1]严姝璐.论综合性大学表演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D].安徽大学,2014.

[2]李晓艳.国外声乐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综述与分析[J].北方音乐,2011,05:35-36.

[3]王滔.通俗歌曲演唱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

[4]周曙.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5]龚维.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方音乐,2014,14:156.

[6]平丽华.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措施[A].华章(2014)[C].:,2014:1.

[7]平丽华.声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之我见[J].才智,2013,03:136.

篇(3)

关键词: 声乐教学 师资队伍 发展思路

为了顺应我国声乐教学的发展趋势,积极贯彻教育部“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最大限度地实现高等院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职能和宗旨,充分挖掘、组合我院自身的资源优势,努力创造自己特色的精品声乐教学发展之路,立足本地,放眼全国,也为了更好地贯彻我院“促进音乐学院教学科研一体化运作的探索”方案,借他山之石攻我院之玉,现提出我院声乐教学的发展思路。

一、规范教学软硬件,确立教学指导方针

声乐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特殊学科,它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规律,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特别的要求。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同样,声乐艺术也如此,只有在正确的观念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有的放矢和有针对性的实践,才能突出综合高校艺术教育的师范性、规范性。因此要从观念上改变和提高声乐教师的理论素养。

1.参照教育部有关艺术类音乐专业的教学改革方案,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教学大纲。只有规范了教学大纲、教材教法、教学时值、教学设备、教改方案、考试制度、教学器材使用规则等指导性的框架结构,我院的声乐教学才能有章可循,有本可依,避免和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规范、修订教学大纲、教材、教法,提高教学的指导作用和规范化建设,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参照国内相关综合高校音乐学院声乐专业的使用教材,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充分了解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编撰相关声乐教材,经常补充和调整时下流行的经典曲目作为学生选唱的新曲目。把教师在中论述的创新性的观点纳入声乐教材,丰富教材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使我院声乐教学的曲目更丰富、更能引起学生兴趣。教师参与编撰教材在学生中会产生极大的吸引力,无形中增加学生对教师的敬仰和爱戴,同时这种看得见的榜样力量,将会激发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进行积极大胆的探索的兴趣和意志。

2.加强课程建设,以教学为龙头,突出特色教育。为了拓宽声乐学生的视野,在条件成熟时,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在院里开设第二课堂,可以是点式短暂的公开课形式,也可以是与专业课平行的课程。根据赣南地区的音乐特色,引进本地相关音乐的教育教学(福建师范大学的南音、江西师范大学的瓷乐与人声艺术在全国都享有盛誉),配合作曲教研室推出自己的声乐作品,形成该音乐艺术教学和研究的权威和中心。在低年级中开设声乐基础课,普及加强我院声乐专业学生的声乐基础知识。

3.加强教学任务和科研目标的相互转化。依据学校主课题的相关规划来确定我院分课题的开设情况,把主课题分解为若干个子课题。声乐教研组可以选择相应的子课题,以确定自己的科研主题。根据我院的学科特点,立项“声乐教学中的ABC”形式的课题名称等。完成课题的过程就是对教学新目标任务的尝试过程。声乐教研组根据本学科的子课题,明确教学科研方向,并规划好学期的教研计划,写好年度工作总结。

二、抓骨干带队伍,培养打造自己的名师

目前我国不少知名大学都有自己的名师队伍,如“黄河学者”、“长江学者”、“泰山学者”、“井冈名师”等。这既是对自己卓有成就的教师的认可和褒奖,又为其他教师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和典范。划定“名师”评判的尺度和标准,通过抓名师,培养名师梯队力量来抓精品课建设,营造名师生存发展的氛围和条件,实行倾斜政策,引入竞争意识,挖掘培养自己的骨干力量,在全院、全校、全市、全省推出自己的拳头产品,这样可以点带面,提升我院声乐教学的知名度,形成良性发展轨道。

打破传统声乐教学“从一而终,以一贯制”的观念和做法,实行双选制,即教师选学生,学生选教师,这样做对师生都是一种挑战。“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师只有认真钻研业务,与时俱进,积极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加强基本功建设,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技能,才能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专业技术过硬、有竞争力的学生,从而赢得学生的爱戴和青睐,也能很好地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的宗旨。声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配合的教学活动,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适应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效率等,而这种教学机制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又为“名师”或“准名师”准备了教学对象的自由选择空间,使得学生不再为不适应某位教师方法而苦闷,他们的学习要求可以得到及时满足,学习情绪可以得到及时调整。

三、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策略

“请进来”就是邀请省内、国内知名声乐教育家、歌唱家来我院讲学指导工作,引进高精尖教学人才。聘请省内外知名学者教授担任我院特聘教授,特别是省内声乐专家。由于我院地处赣南腹地,交通不甚便利,国内诸多知名专家来此不多,我们充分利用知名学者来江西省,特别是来南昌市讲学之便,与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等我省声乐教学和实践水平较高的大学建立友谊关系,实行资源共享。

“走出去”则是教研室每年申请一定的专项经费供声乐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参加学术会议,开阔艺术视野,改变教学观念,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如:在江西省或邻近省份举办的国内有影响的专业比赛、研讨会、大师班等。积极参与这些活动,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声乐教学的良性循环。

四、举办读书报告会

声乐专业教师普遍看书少,时常为撰写专业论文犯难。我院举办读书报告会,让那些阅读多,并能掌握书中精髓的教师把他对书中的体会、感触、想法介绍、推荐给大家,弥补大家阅读量少、缺乏系统学习的不足,同时该活动也促使教师必须认真阅读相关书籍,而别人介绍的书籍若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大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浏览书籍,客观上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思想的平台,也营造了一个讲学习、爱学习、好学习的良好氛围。因为同是看一本书,有的人可以发现有很多宝贵的知识点,而有的人则一无所获。教师只有不断借鉴别人阅读书籍的视角、方法,把书由厚读薄,再由薄读厚,这既是功夫,又是能力,还能锻炼教师对理论书籍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对提高教师的讲课艺术大有裨益。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多读才能见识广、阅历深、分辨强。教师要立足专业、拓宽思路,注重多学科的结合。既要阅读声乐类的书籍文献,又要看音乐美学、音乐欣赏、音乐史、文学、生理学、心理学、哲学等书籍杂志。把读书笔记作为一个介绍纲要,与同事分享,大家在学习、讨论中发现知识点、兴趣点和可写点。

五、实行教研量化制度

1.定期举办教师公开课。制定相关的评判尺度,聘请相关专家参与对公开课教师的评定,把公开课纳入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使之既当作观摩课,又作为竞技课,参与教师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升。为了规范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程序,鼓励其既要个性张扬,又要遵守声乐的教学规律。教师把自己的备课程序、手段等制作成课件,这样可以加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的转化功效,把教案立体化、形象化,有利于积极促进教学、科研目标任务的落实,还可以作为公开课抽样选拔的一个重要依据和凭证。

2.规定听课量化标准。为了加强和促进声乐教学中老中青教师彼此间学习、切磋,实行一定的听课制非常必要。可以规定技巧课教师每年要听一定数量的理论课教师课,并邀请理论课教师,特别是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为青年声乐教师和学生举办论文写作课(从选题、材料搜集、切入细分、文献驾驭、归纳总结等方面批讲)。

3.为了培养和提高声乐教师的科研意识,促进教学、科研的良性循环,除了将公开发表的论文作为量化目标任务外,还要把教学笔记(自己上课的教案、学生笔记摘要)、听课笔记(包括声乐专家、本校教师)作为一项教学任务来落实,每年要检查声乐教师的两本教案(课件教案和笔记教案)。每年通过整理这些随笔和记录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科研方向,再通过分析、汇总、归纳、提炼、选题、组合、撰写等手段把其整理成体系并进行相关信息筛选,积累下大量的一手资料,为日后科研和教学提供借鉴依据。

4.成立课题攻关小组。由高学历、高职称、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带头人,申请和主持厅、省、部乃至国家级课题,带动提高其他声乐教师的科研热情。在申报科研课题时,从全院实际出发,既鼓励强强联合,又加强促进“传帮带”作用,理论老师帮带技巧老师,老教师帮带年轻教师,将其作为一项衡量教师完成科研任务的杠杆和尺度。在科研工作中教师既要学习有关科研知识,又要能解决实际问题,用科研技术转化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声乐学习的能力,这种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科研工作中得到的宝贵财富,把这种财富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就是教学目标任务落实的过程。

5.视教师每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格和质量进行科研目标任务量化落实。把学术论文与教学挂钩,根据的级别折合成课时或奖金。

六、每年举办青年教师或学生专场音乐会

把青年教师音乐会作为本年度的教学任务来抓。划定一个界限,讲师以下、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每年要举办一场音乐会,作为完成全年的教学任务量。

音乐会可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敢登台、可登台、能登台的展示机会,既可促进和巩固他们对专业技术的驾驭能力,又可为我市大型文艺演出锻炼选拔人才。音乐会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某个教师独唱、若干教师联袂演出、师生音乐会等。

每年年底进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拔学生音乐会的入围人员,哪一位教师的学生入围多,也作为教学任务超额完成的量化标准。

七、举办教学科研成果“推广周或月”活动

每年年终或学期结束前,拟定为我院教学科研评比竞赛活动月,声乐教研室与我院其他专业教研室一起在每年特定时段进行教学科研成果推广周或推广月活动,主要通过教学示范、骨干交流、课件展示、课题评价、演出会等形式。通过公开观摩、说课评课等形式,亮出教研观摩课,在活动周或月中,各教研组交流各自的科研情况,校学科带头人就本学科科研情况,进行座谈。这样不仅能促进科研项目与项目之间的联结,不断清晰各项目组对总课题的认同,而且能触类旁通,各取所长,对如何调动教师全员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促使课题研究的规范化,丰富研究方法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教学科研成果推广周或推广月活动后,院里进行全面评估,资料汇编,评选出优秀课题组和优质观摩课。

八、奖励有特别贡献的师生

篇(4)

关键词:艺术教育;儿童音乐艺术

迄今为止,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对儿童艺术各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儿童动漫、儿童影视、儿童广告、儿童游戏、儿童音乐、儿童美术等方面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使得儿童艺术越来越成为儿童精神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从近些年看,针对儿童音乐艺术的研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缩水现象。造成儿童艺术整体研究结构上的失衡。以下将简要评述儿童音乐艺术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

一、从审美与快乐角度进行的研究

“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音乐与幼儿生活的联系,注重幼儿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有机整合,提倡幼儿自主地感受、体验、探索和创造音乐,鼓励幼儿独有的个人感受和个性化的表现方式,并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帮助幼儿形成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等等。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为该课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成果有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李亚丽《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法的探索》、金亚文《音乐教学审美功效研究》、周洁嫦《音乐教学要善于创造美》、林白玲《从审美的角度调动学生音乐的兴趣》、程英《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初探》、陈岚《谈音乐审美教学法》、郑丽《幼儿音乐游戏中的审美体验》。

二、从教学策略角度进行的研究

在儿童音乐领域,如何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一直是儿童音乐领域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这方面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可以说也是最多的。为了能更清楚地呈现,笔者对其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归纳:1.以国外著名教学法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覃晓宁《铃木音乐教学法给音乐教育的启示》、李琦《浅谈奥尔夫的元素性音乐教育》、刘文靖《奥尔夫教学法浅识》、娜仁其木格《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中小学音乐教学》、梁燕《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影响》、徐颖《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给我们的启示》、陆建珍《美国综合音乐感在教学中的运用》、崔伟《探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音乐教育观》、谢春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幼儿的启发》。察觉民《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构成》。2.以针对目前儿童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刘莉萍《音乐教育存在问题及创新途径研究》、张卫民《点击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的异化现象》、张占春《音乐课程改革中的“反音乐教育”现象》、赵大刚《谈幼儿音乐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误区》、吴欣光《小学音乐教学误区》、侯杰《对综合艺术课程改革的几点反思》。3.以教材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赵继红《幼师音乐教材改革初探》、韩天寿、吴霞飞《从幼儿音乐教材视角谈学前教育管理缺失――对当前幼儿园音乐教材错误问题调查分析》、《小问题、大思考――对当前幼儿园音乐教材错误问题的调查分析》、王信东《云南省小学音乐美术乡土教材建设与研究》。4.以儿童舞蹈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夏珊珊《浅谈幼儿舞蹈能力的形成与培养》、吴婉媚《儿童舞蹈教育浅探》、陈波《浅谈幼儿舞蹈的童趣性》、王萍《浅谈幼儿舞蹈的学与教》、赵焕生《浅谈幼儿舞蹈的编排技法》、齐娟《幼儿舞蹈教学新探索》、商策《浅谈幼儿舞蹈的创编艺术》、杨秀敏《幼儿舞蹈教学的生命线》、樊星《论基本功训练与幼儿舞蹈教材开发》、文畅《兴趣培养―幼儿舞蹈教学的成功所在》、朱宝仙《少儿舞蹈活动的几点思考》。5.以儿童钢琴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张应辉《儿童钢琴现状思考》、康晓蕴《浅谈儿童钢琴教学》、姜晓琳《怎样培养儿童的钢琴兴趣》、张丹宁《儿童钢琴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初步研究》、陈宇兰《谈儿童钢琴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杨振《谈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的儿童钢琴教学》、罗魏《论儿童钢琴教学中创造性音乐思维的培养》、海宏《儿童钢琴教学中的几个心理问题》、李斯娜《学前儿童钢琴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薛瑾《儿童钢琴学习心理问题初探》。6.以儿童声乐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田丹《儿童声乐教学中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臧欢《儿童声乐快乐教学初探》、魏桂珍《谈儿童声乐教学》、唐建平《儿童声乐教学的作用与训练方法》、赫嵘《关于从事儿童声乐教学工作的初浅探析》、张郁《儿童歌唱教学与训练》、李福《论赏识教育在儿童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宁馨磊《声乐早期教育中的快乐教学》、秦玮蔚《儿童声乐教育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李宝秀《浅谈儿童歌唱教学及兴趣的激发》、陶小卫《儿童学习声乐的教学体会》。

三、从儿童音乐心理角度进行的研究

儿童音乐心理研究是儿童音乐教育的基础课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的:1. 从幼儿自身审美心理建构的角度,来说明幼儿音乐审美心理功能的发展与培育。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杜悦艳《论学前儿童音乐审美经验的建构》、薛瑾《钢琴教育与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郭蓉《关于音乐审美心理过程几个问题的研究》、宁晓芬《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魏欣《论音乐审美教育的心理功能》、尹娟《浅议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化教学》、孔起英《论儿童审美与艺术行为的心理机制》、印小青《论儿童审美心理结构发展的三个标志及特点》、张富生《音乐美育中的心理因素分析》。2.从幼儿智力发展的角度,来研究音乐教育对于幼儿智力发展的作用。王子婴《幼儿音乐创造力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郑虹《儿童音乐创造力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霍华德•加德纳《艺术•心理•创造力》、张琴《儿歌教学如何启迪幼儿智力》、何化均《音乐―开发幼儿智力的一把钥匙》、陈瑞委《音乐训练可以促进幼儿智力发展》、李芳《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杨望舒《幼儿多元智能中的音乐领域》、肖庆玲《舞蹈教育与多元智能发展的关系》、武艳《多元智能理论对舞蹈教育的启示》。3.非智力因素对儿童音乐心理的作用与影响。张静《在音乐活动发展幼儿非智力因素》、张双琴《歌唱于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王诗春《浅谈钢琴学习对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孙伟《幼儿民间艺术教育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李馨怡《幼儿钢琴教育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分析》,余红梅《挖掘音乐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4.从美育的角度探讨音乐教育对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的作用。修海林《美育与音乐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秦艳《幼儿音乐素质的结构与要素分析》、沈建洲《幼儿艺术教育的性质》,李小琰《童心•童话》,张殿柱《美育与儿童的全面发展》。

从上述研究成果看,我们可以看到从教学策略角度研究儿童音乐艺术教学的研究者是最多的。可以说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一般的选题范围。因为这一选题的研究者多是从事普通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在自己的研究或工作范围内选题,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从研究内容上看,大家研究的内容多是对儿童音乐艺术教学实践的思考与反思。当然,这其中不乏研究角度新颖、论述精彩的论文,但数量少之又少,绝大部分感觉难有新意。因此,要想在这一领域进行突破,必须要求研究者避免材料的堆积,避免对问题表面的分析,应突破传统儿童音乐艺术实践的研究模式,过于阐述具体而细微的问题,而忽略将儿童音乐艺术领域中的理性思考纳入到实践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去,利用理性层面的辩证性思维来看待儿童音乐艺术感性层面的问题,从而获得客观、深入的结果。其次,从审美角度进行的研究成果也是很多的。“审美”是这些年来音乐教育领域出现的热门词语,可以说针对音乐教育中审美层面的研究超过了任何一个时期,这是人们对音乐教育本质了解越来越清楚的表现。很多研究者纷纷从审美的角度展开对音乐教学的分析,其中又以对基础音乐审美教育的研究最多。在“审美”这个热点、焦点上选题,这本身就意味着更受人关注,因而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更大。我们看到在2004年郭声健博士撰写的《音乐教育论》书中,就对审美教育做了深刻的分析,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此后,更多的著作与论文开始对音乐教育中的审美价值展开研究,获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针对这方面的研究虽然数量很多,但往往多是泛泛而谈或者说是现象罗列。许多论文有人云亦云,跟着别人跑的感觉。因此,如要从审美角度进行思考,必须要求研究者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或者在别人不同的层面上选题,或者要从新的角度选题。从学科边缘或交叉点上选题,已成为未来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的一个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试图从两门甚至更多的相关学科上进行较深较独到的研究,也形成了一批有一定水准的科研成果。比如郭蓉《关于音乐审美心理过程几个问题的研究》、宁晓芬《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等论文中涉及的学科就包括了心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等知识内容。其实,在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里,完全可以将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这样会有效避免撞车,较易获得突破和取得成果。比如湖南师范大学吴跃跃教授国家教育部课题《音乐教育对少年犯的教化功能及实践研究》将音乐教育学、犯罪心理学结合起来。魏豪扬硕士论文《社会音乐教育之音乐艺术培训市场营销研究》是将音乐教育学、文化策划学、市场营销学结合起来,对社会音乐教育活动中包含的客观存在的市场经营管理实践和现象进行解释和阐述。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当然,这类选题要求研究者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跨学科综合与分析。否者,就会感觉一知半解而生拉硬扯,牵强附会。最后,从冷门和盲点上选题,也是目前儿童音乐艺术研究的一个方向。冷门和盲点,或是因为远离当时的焦点、热点,或是一时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问题。或是尚未被绝大多数人意识到的问题。这样的研究成果在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有,但还不多。比如以上列举的论文张琴《儿歌教学如何启迪幼儿智力》、何化均《音乐―开发幼儿智力的一把钥匙》、陈瑞委《音乐训练可以促进幼儿智力发展》、肖庆玲《舞蹈教育与多元智能发展的关系》就是这样的体现。这样的选题由于有其本身的价值所在,一旦其价值被人发现,研究出成果,便会向热门和焦点转化。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相信这类选题还不少。

综上所述,从审美与快乐角度进行的研究和从教学策略角度进行的研究,占据着勿庸置疑的主导性地位。这样的研究成为热点,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从国外儿童音乐艺术研究的内容来看,艺术与多学科知识的结合,特别是将心理学的实证方法运用于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已成为研究的常态。因此,开阔我们的研究视野,增加更多有价值的学术研究生长点,是我们儿童音乐艺术研究者急需要做的工作。毕竟,儿童艺术的发展,需要丰富的可能性;儿童音乐艺术的研究,亦当如此。

参考文献:

[1]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

乐出版社,2006

[2]郭声健.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幼儿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篇(5)

关键词:新时期;声乐艺术;发展;高校;音乐教育;启示

1声乐艺术发展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启示具有的现实意义

? ? ? ?近年来,我国对于在普通高校进行音乐教育的研究成果较多,而致力于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方向的专门研究则相对较少。通过对国内音乐学术期刊的查询,主要论文有《歌唱教学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的灵活运用》,在文中作者分析了普通高校声乐教学和专业音乐院校声乐教学的主要不同点,提出普通高校的声乐教育要与音乐欣赏、艺术实践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普通高校声乐选修课的尝试》,文章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在理工科大学中开设声乐选修课的问题,提出以声乐演唱技巧为辅、注重声乐欣赏,着力培养学生对声乐艺术的兴趣的观点。《浅谈普通高师声乐选修课教学的几个问题》一文则根据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普通高校声乐选修课教学中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声乐技巧训练、声乐教材的选用及考核办法等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上述论文多是从自身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阐述了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一些理论,并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出发,集中探讨在普通高校开设声乐选修课的重要性,从性质与特征、功能与意义、目的与任务、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课内外教学实践一体化、教师素养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力求为广大高校一线声乐教师提供具有一定合理性的理论指导和可行性的教学建议,为促进我国普通高校声乐选修课的发展、推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作出一些理论性的探讨。

2声乐艺术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 ? ?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已具有庞大的规模,纳入教学计划的音乐类选修课程,是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主要渠道,音乐学科的细分是必然的趋势。越来越多的高校也从单一的理论课扩展到理论、实践、欣赏多种类型并存的课程,有的学校还根据学生的水平分成了基础类与提高类课程。近年来,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大力提倡教育改革,音乐教育专业也融入了改革的大潮,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而达到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的目的。音乐教育专业是当前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这一专业涉及面非常广。其中,声乐课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教育改革为音乐教育打开了新的局面,所以当前的音乐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声乐艺术是用人声唱出的带有情感的音乐,它是音乐艺术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声乐艺术是人的本能创造,最能直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使人的情感得到自由而畅快的抒发。人声的歌唱是最真实自然、最完美、最动听、最富有表现力的音乐,这也是任何乐器演奏出的音乐都无法比拟的。难怪我国自古就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意思就是说人声的歌唱是音乐中最美的声音。中国汉代的音乐理论著述《乐记》中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歌唱给人带来温馨、愉悦的精神享受,给人带来无穷的力量和生活的信心,激励人们愉快地工作和生活。因此,声乐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声乐艺术的学习是一种审美活动过程,人们在对自身优美声音的追求中,在声乐艺术给人带来的温馨、愉悦的精神享受中,逐渐培养起自己健康的审美观、高雅的审美情趣、活泼的个性和审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对声乐艺术的学习,可以使人直接感受和领悟到音乐艺术内在的美,使人的情感、心灵得到升华,塑造和培养一种超越实用功力的人生态度。从普通音乐教育的整体上看,声乐艺术是整个音乐教育中的自然基础,声乐艺术的教育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器乐、音乐创作、音乐欣赏的音乐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歌唱。歌唱活动直接与情感相关联、与心灵相沟通,无须进行机械操作,技术负担最少,因而简便易行、易于收效。在学习歌唱的进程中同时指导学生音乐欣赏、锻炼听觉,运用乐谱,了解音乐知识,增进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正确的歌唱教学是培养学生获得良好音乐素质的最佳途径。技能训练中,包含音乐知识、歌唱技巧、识谱能力的综合运用。通过歌唱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知觉、感受能力,各种不同表演形式的歌唱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歌唱本身是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歌唱教学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集体形式的歌唱还可以培养学生和谐一致、团结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

3声乐鉴赏发展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意义

? ? ? ?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对学生审美体验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强调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参与能力。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必须发挥声乐审美教育的作用,在专业课程中开设综合了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优越性的声乐作品鉴赏部分,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声乐文化传承能力,这是十分有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雷默把对音乐(包括声乐)的鉴赏和文化理解放到了音乐教育中重要的地位,指出:教授艺术的内容和过程不仅来自许多重要的学科,而且从教育学角度来讲,“理解、鉴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艺术价值是等同的……从美学上讲,艺术作品体验与艺术作品创作同样有意义”。梅里亚姆在《艺术与人类学》(1964)中也讨论了艺术(包括声乐)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问题。他认为艺术包含四重组织模式:观念、观念导致的行为、行为的结果(声乐作品)、结果对观念的反馈。通常情况下,我们只对声乐作品这一结果做各种详细的研究,而忽视了作品源起的观念与对当代与未来社会的影响。然而,日常教学中经常存在这样一些现象:人们认为西欧古典的音乐实践本质上是超过摇滚、流行音乐或先锋音乐的,是高雅的、经典的,而民间音乐的本质是自然的、简单的,说唱(Rap)的本质是坏的。再如,把流行音乐做好和坏的简单区分等。事实上,每一种声乐文化都是对特定环境的一种特定适应,在声乐艺术的观念、社会组织、曲库、音乐物质文化等方面,各文化之间是不同的,而正确评价一种声乐艺术则要求具有与之相联系的文化和社会的某些知识。只有当声乐艺术置于社会的和民族文化的语境中并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时,它才能获得最佳的理解。

4结语

? ? ? ?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出现各种问题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态度去解决这些问题。当前,多元的文化发展趋势要求我们的民族声乐教育也要以开放的姿态,在观念上和措施上都能够做到兼容并蓄,而不是故步自封。也唯有如此,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推动高校音乐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建民,赵世兰.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我国高师音乐学院(系)音乐表演专业的现状与思考[J].人民音乐,2005(6).

篇(6)

论文摘要:目前,在高师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把音乐的术科与音乐的理论学科课程设置得比较科学、合理。然而,大部分学生忽视一方面,而片面强调另一方面的现象非常严重,作为声乐专业的学生应明白音乐理论课与专业技能训练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会依托的关系。教师更应清楚高师声乐教学的方向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唱技巧能力,忽视学生的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以及声乐理论水平、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因此,为了适应未来中学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体现高师声乐教学的师范性特点,我们应该平衡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术科理论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

长期以来沿用着专业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模式,注重声乐演唱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其他理论科目的重视。然而,在高师声乐教学大纲中对教学目的和任务这样规定“要求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能分析一般声乐作品;有一定的范唱能力;胜任中等学校音乐课的唱歌教学和课外声乐活动辅导工作”。可见培养高师学生的目标是培养中学教师和社会教育机构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以提高国民音乐素质,进行音乐文化的普及教育。因此,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具备高素质、高水准的演唱技能,还必须有扎实的音乐文化基础知识,声乐的艺术表现是依靠丰厚的理论知识与声乐基础技巧的结合。

音乐理论与专业技能训练是相辅相成的,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工作者,在掌握高超专业技能的同时还需具备良好艺术修养。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在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中似乎形成这样的现象,对音乐理论感兴趣的同学认为,只需要把理论知识学好就可以了,根本就不懂得演唱技巧方面的内容,甚至瞧不起从事声乐技巧研究方面的人;对声乐技巧感兴趣的同学认为只要会唱,能炫耀的声乐的技巧有多高深,一味地勤学苦练技巧,忽视了理论研究在术科学习中的重要性。因而,应注意课程结构上的综合性和均衡性,合理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理论水平。

一、注重学生理论方面的学习

优美的旋律,美妙的声音是通过娴熟的歌唱技巧来获得的,然而要想营造一个较高的艺术境界,则需要其他音乐理论知识来润色。在进行声音技术训练中,对其他音乐理论学科的学习与声乐技巧的掌握是相互依托的,精湛技巧的掌握需要理论的支持,理论的领会也需要技巧去充实与体会。对主修声乐的同学来说,我们必须对与声乐技巧有关的理论知识作充分的了解和学习,如基本乐理、和声、作品分析和中外音乐史等方面的知识,如果缺乏了对音乐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我们只能做一个单纯的声音的模仿者。我们只有通过对音乐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我们才能提高对音乐欣赏和理解的能力,提高专业综合水平,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声音艺术上的加工与创新,以适应声乐教学、创作、表演鉴赏的需要。同时还有必要对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作研究,掌握其与技术的关系,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努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注重学生综合技能方面的训练

声音技巧的掌握是歌唱的根本问题,是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之一。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如果能够通过声音把鲜明的音乐形象让听众产生共鸣,对于歌唱者来说,就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修养了。如果没有掌握良好的歌唱技巧,完美的音乐形象就无法表现出来,就无法表现舒展的、紧张的、高亢的、低沉的音乐情绪,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情绪需要用不同的技巧来表达。只有这样,学生要真正掌握歌唱的技术要求和音乐的表现力,做到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断提高分析和处理作品的能力。

高师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综合型的音乐教学人才,学生除了具有演唱方面的能力,还应具备其他能力方面的训练,如:教学能力、分析、理解、处理作品的能力、艺术实践的能力等等。我们在进行声音训练时,我们必须认真分析作品并对其进行正确的艺术处理,首先我们了解作品的背景、风格、创作意图、演唱情绪等,还要对作品的曲式结构、节奏特点、调式调性,以及其歌词韵律、作品、声音色彩都有必要解读。“声音作为一种物理现象具有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等要素,音乐的创造者把这些要素纳入一定的体系中(如调式、调性、节拍)使之系统而有序,并在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完善与丰富,从而成就无数动人心弦的乐曲,是音乐艺术在人类的生活中产生无法取代的作用”。

三、加强舞台表演的实践

为符合高师声乐教学的目的,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师范性,因此,在对高师声乐专业的学生教学过程中,声乐课堂的教学不仅仅是规范声音技术问题,而是必须重视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表演演唱水平。舞台表演的好坏直接反映学生综合专业的学习情况和演唱技巧掌握运用能力,这也在于对学生演唱技巧的实际应用。声乐学习是一门集艺术性、技术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学科,学生不但要会唱、会教还有要会演,即加强学生的声乐表演技能的教学能力和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学生要不断地参加艺术实践,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学生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与他们平时的学习积累及生活中的真实情感体验分不开,精彩完美的舞台表演是声乐课堂上理论与技巧的的体现。

在声乐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应把理论学习与技能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要掌握在实践过程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又要在实践中联系理论,要学生知道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音乐理论与声乐技能之间相互依托、支撑,只有真正了解了与技术有关的理论,掌握与技术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懂得艺术的奥秘。同学们只有具备全面、扎实的知识以及能灵活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市场的需要,也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12.

[2]石惟正.声乐教学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7.

篇(7)

论文关键词:民俗 艺术 表演 声乐 教学

论文摘要:从声乐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入手,分析当前百色学院艺术系开设的民俗文化艺术表演专业在专业建设上存在的弊端和不足,进而提出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对声乐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音乐表演(民俗文化艺术表演方向)是百色学院艺术系开设的特色专业方向之一,百色学院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开设此专业方向的高等院校。从2007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至今,艺术系教师经过几年的艰苦探索和实践,在民俗艺术表演专业的教学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教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艺术系学生在参加全国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以及CCTV青年歌手大赛等许多赛事中,都凭借民俗艺术表演节目屡屡获奖。然而,也正由于是全国第一个开设此专业方向的高校,没有任何先例可以效仿,完全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进行专业建设,其难度可想而知。在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也栽过不少跟头,吃了不少苦头。

目前,民俗文化艺术表演专业方向在教学模式、师资配备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不健康因素,对此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不仅制约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影响到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勿论突出特色、打造精品专业了。声乐课是音乐表演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专业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民俗艺术表演方向中亦是如此。在声乐课的教学过程中,百色学院艺术系的声乐教师同样遇到了上述的一系列问题,笔者将以声乐教学模式为例,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进而探讨在民俗文化艺术表演专业下,对如何进行声乐教学模式改革提出自己的思考,以期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

一、民俗文化艺术表演专业下声乐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师资配备来看,百色学院艺术系现有专任声乐教师8人,都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其中美声唱法教师3人,民族唱法教师5人,而8位教师中,对民俗声乐表演比较了解的教师只有1人。从学生情况看,音乐表演专业学生4个年级共有213人,主修声乐的学生有179人,占学生总数的84%,其中民族唱法学生最多,有163人,占声乐学生的91%。从授课方式来看,声乐主修生上课采用“一对一”的小课授课方式,每周每人一节,非声乐主修生上集体课,每周2节。从课程设置和教授内容来看,与一般音乐院校(系)开设课程和所教内容基本一样,只有一门“原生态歌舞表演”略显与众不同。从教学实践环节来看,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三年级每年下乡采风一次,其他实践主要是参加各种舞台演出活动。以上就是当前百色学院民俗文化艺术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基本情况。

作为百色学院艺术系的特色专业之一,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亲身体会到这样的声乐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和缺陷,不仅背离了百色学院人想要办出特色的初衷,而且如果长此以往,形成定式,不仅偏离了专业轨道,而且对本专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1.目标不明,定位不准

百色学院最初开设民俗文化艺术表演专业方向,主要是为培养具有较强的民族歌舞和原生态歌舞表演能力,较为全面地掌握民俗文化概况和具有一定的民俗文化研究能力的人才。然而,在现实的声乐教学和实践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真正认清这个目标,或者说即使认识到了也没有真正朝这个方向迈进和努力,授课内容与上课方式等都与普通音乐院系基本一样,在师生思想定位上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2.教学内容与教材使用中民俗文化内容过少

由于目标不明,定位不清,所以声乐课的教学内容仍然是在教授美声或民族唱法的发声方法,上课练声、演唱作品,演唱的作品也大都是传统的声乐教学作品,与民俗文化艺术表演基本不搭调。在教材的选择使用上,目前选用的教材多是仿习正规音乐院系选用的教材,大部分内容是创作歌曲,还有一少部分的民歌和美声歌曲,真正意义上民俗文化的作品极少。在此需要强调一点,笔者并不是反对要教授美声或民族的发声方法,相反,还认为这样可以提高和改良民间原生态唱法的音色,但如果偏废了一方,照目前民俗文化艺术内容极少的情况发展下去,离当初办出民俗文化特色的宗旨只会越来越远。 转贴于

3.课程设置与教学形式缺乏创新,师资配备不均衡

目前,百色学院艺术系开设的课程也仍然是沿袭专业音乐院系的课程设置,尽管“原生态歌舞表演”一门课程有所创新,但仅此一门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且这门课程仍处于摸索阶段,还有待改进和完善。在声乐课教学形式方面,仍采用传统的“一对一”小课形式,虽然这样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解决他们个人歌唱技术上的不足,但对于学生之间的协调配合训练明显不足,而好多真正的、民间的民俗艺术表演都是由于相互配合得好才更显魅力的。关于师资配备,如前所述,目前艺术系专任声乐教师有8人,但真正比较懂得民间歌唱艺术的只有1人,这样的师资配比对于民俗艺术表演专业而言显然是很不合理、很不均衡的。

4.教学实践环节民俗艺术方面内容相对薄弱。

在教学实践环节方面,艺术系比较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的演出活动也较多,但与学生参加的各种活动相比,有关民俗文化艺术的内容仍然偏少,除每年一次的采风活动之外,基本没有其他民俗艺术实践活动,要么就是参加比赛、展演时,由教师临时组织排练一些具有民间民俗特色的作品去参加比赛,活动结束之后又回归常态,如此一来,学生对真正民间民俗艺术的了解只流于表层,民俗文化知识更是微乎其微,对于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民族民俗文化艺术人才相距甚远。

鉴于以上的种种问题,我们首先应客观看待,冷静分析,找出原因,然后制定出适合本校本系特征的改革策略和措施并付诸实施,从而保证声乐教学乃至整个民俗文化艺术表演专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二、民俗文化艺术表演专业下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策略与措施

1.明确目标,转变观念,找准定位

艺术系要统一全系师生思想,同时加大宣传、营造氛围,明确培养民俗文化艺术人才的目标,找准定位。教师应转变观念,真正扑下身子去了解学习民族民间、民俗原生态歌曲等,从中汲取营养并运用到自己的声乐教学中去。此外,还应帮助学生转变思维方式,促使他们认清民俗文化的巨大价值以及从事民俗文化研究和走专业特色化道路成才的良好机遇。

2.改进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大量增加民俗文化艺术内容

明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后,要对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革新,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内容的课程,在教材的选用上,应多采用从民间采风回来得到的“鲜活教材”,从而不断加大学生对民族民间、民俗艺术知识和信息的占有量,真正为进行民俗文化艺术研究做好准备。

3.改革声乐课上课方式,完善师资结构

改变声乐课传统的“一对一”上课方式,采用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相结合的上课方式。个别课主要训练学生如何发声,借鉴科学的发声方法,美化学生的歌唱音色;小组课主要训练他们的协调配合能力和互相间的艺术默契感,体会民俗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集体课主要讲授一些民俗民间的音乐文化知识以及让学生体会民间艺术在集体活动中的呈现方式。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措施,完善师资结构,聘请校外优秀民间民歌手担任原生民歌演唱的教学工作,同时派出本系声乐教师走出校门,深入民间进行“接地气”般地采风学习,尽快扭转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方面师资薄弱的局面。

4.加强教学实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民俗文化艺术表演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加强教学实践,同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要增加学生采风次数和时间,除了系里组织的采风必须参加外,还要求他们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田野采风,深入学习民间文化知识。二要训练学生对采风回来的材料进行加工整合,改变被动的学习方法,多采用研究型的学习方法,提高创新思维,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最终成为有一定民俗文化研究能力的人才。

三、结语

声乐课是音乐表演的主要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也直接影响到民俗文化艺术表演的专业建设,针对百色学院这几年的声乐教学中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应解放思想,克服困难,切实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课方式、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对整个声乐教学模式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本专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终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