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4 20:01: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思想品德教学案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上帝”的权利》设计案例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是对中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的重要保障。加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国初中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了全面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质量,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转变学习方式,使思想品德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凸显学生主体性,发挥教师组织、指导、评价、服务功能作用, 我们对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教学进行探究,经过探索与反复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了情境导入和目标呈现———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成果展示与点拨拓展———反馈练习与总结的新授课型的基本环节的教学模式。下面我以《“上帝”的权利》为例来谈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一、情境导入和目标呈现。好的精彩的导入和目标呈现,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艺术,也为教学过程创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也为一堂高效的课堂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所以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重视课堂导入,每一节课我都精心设计导入。导入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图片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也可是时事导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导入等等。思想品德课新授课的导入方法很多,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习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设计和布局,为自己精彩高效的课堂增添艺术之花。在讲《“上帝”的权利》这一课时,我先在黑板上画出3.15的图片,一看到图片,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然后我提出问题:“3月15日这一天,我们会看到各大商场、超市有这样的标语‘天天3.15’,‘顾客就是上帝’。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的消费真的是‘天天3.15’吗?我们每一次消费享受的都是‘上帝’的待遇吗?作为‘上帝’,我们到底享有哪些权利呢?”引起学生的思考,导入课题,出示教学目标和学习提纲,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探究消费者应该享有的权利,这样的导入自然、贴切,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目标呈现一般是用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或者导学案的形式把教学的三维目标展示出来。《“上帝”的权利》这一课,我制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了解消费者应该享有的九项权利,理解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必要性。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学生的维权意识。并且通过导学案的形式展示出来。为能很好的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我在课前要精心设计了自学提纲,自学提纲包括学习目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探讨的问题,并且在自学前展示。
二、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学生围绕呈现的学习目标,或依据下发的导学案或自主学习提纲自学教材,整体把握课本内容,查阅资料,解答相关问题,标注重点,捕捉疑难问题。然后分小组合作探究自学中遇到的难题。为使学生做到高效的自学,我的做法是:(1)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动机产生于需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设计导入自学情景,可以是故事、问题等。其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自学的效果。在讲《“上帝”的权利》这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在市场经济尚不健全的今天,我们每一位消费者都有可能遭遇各种消费“陷阱”。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在消费过程中的自我保护能力,做理性的消费者,首先要了解消费者应享有的权利,进而拿起法律武器保障我们的合法权益。那么,作为消费者到底享有哪些权利呢?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很自然就把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起来。(2)对学生自学作出要求。如果没有要求,学生会漫无目的,无关紧要的去看或不去看书。要求是学生上课准备自学本,在自学本上做好读书笔记,记下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得到的收获。(3)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第一,粗读,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以及内容分几部分(角度)。第二,细读,找出教材中重要的概念、观点,具体问题。第三,精读,侧重对重要的概念、观点理解和记忆,设置新的问题。(4)加强对学生自学的监督和指导。教师应走到学生当中去,观察学生自学情况,监督不认真的同学,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向,把握自学的进度。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环境,精心设计内容,给予学生充足的合作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提高教学效率。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摸索出小组讨论的模式分为四个步骤:情景诱导——小组活动——交流反馈——归纳评价。 1.情景诱导。教师通过适当的讲述,问题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产生小组讨论学习的冲动和愿望。引导学生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小组活动之中。《“上帝”的权利》这一课中,我设置了以案说法——春风的消费经历这一故事情境,用幻灯片的形式将这一故事展示出来。接着我出示设计好的讨论内容,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消费者的哪些权利被侵犯了?对于这些权利,你是如何理解的?讨论内容既针对教学目标,又突出讨论的特点:并且具有启发性、思考性、探索性和开放性。2.小组活动。小组成功合作学习的前提是科学地组合小组成员。小组成员的分配一般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即根据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因素对全班同学进行均匀地分组。保证每组成员的水平大致一致,能够进行公平的竞争。同时小组成员中的合理分工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在小组中一定要分工明确:由谁组织,以哪种形式发言,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做什么,由谁进行归纳总结,由谁记录,同学记录其他同学做什么等等。总之要求小组各成员在任何时候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就要求选出一个有一定组织能力、负责任的组长,由组长来分配任务和监督学习。再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自始至终教师要参与其中,掌握情况及时调控,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地开展。 3. 交流反馈。小组讨论学习之后,针对各组的研究结果要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派代表发言,也可以演板,也可以相互交流互看互评。各组在交流过程中进行比较和辩论、审视和修正,自觉弥补不足和欠缺。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学习中有创意的想法,关注学生独特的见解,抓住契机适时引导和启发。 4. 归纳评价。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根据合作情况进行概括、归纳、补充,帮助学生统一认识,得出结论。并对各小组和组内成员的表现,给予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指明方向,指导行动。尤其要指出的是应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成果展示与点拔拓展。成果展示是把学生自学与小组讨论的成果告诉大家。其形式有很多,如由小组代表站起来发言或写在黑板上,大家批评改正。然而不管哪一种展示方式,教师都要作出评价,并有针对性的启发、点拔、拓展,设置新的问题和情景,把学习引向深入。
在《“上帝”的权利》这一课中,我采用的交流展示方式是各个小组代表抢答的形式,这样就把各小组发言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交流展示之后,我又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社会生活中还存在哪些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把你所经历过的或听说的或从电视上看到过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或尊重消费者权益的事例跟同学们进行交流。通过前面的抢答,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已被调动起来,学生纷纷争着发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传授、心理问题疏导、心理常识普及和自我心理照顾的一门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较为迅速的阶段,思想品德课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让学生从小就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
2.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步骤。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重要保证,也是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启明星。学生唯有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并能够正确分析自己的心理现状,在遇到心理障碍时能够通过自我剖析和自我缓解来解决心理问题,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发展目标。就目前的中学课程开设以及社会上的心理关爱机构的开设情况来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基本还是要依靠思想品德课的开展来推进。思想品德课可以系统地、完全地、定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也可以以最为熟悉和接受的方式从心理健康教育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步骤。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为了保证这种渗透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时,课堂上的活动以及一系列课外活动都应该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分。
1.教学案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教学案例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教学案例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性,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吸引力,可以使知识更加深刻地保留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同时教学案例来源于学生生活的环境当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学生较为顺利地发生知识迁移和情感迁移行为,让学生对教学案例中的行为有更深刻的体会。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学案例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知识传授、心理问题剖析、心理常识普及、心理游戏开展等模块,其中各个模块都需要生动的教学案例作为例证支持。如学生辍学的案例、家庭沟通问题的案例、学生沉溺于网络的案例,甚至是学生试图自杀的案例,这些案例所包含的心理健康知识将为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较为丰富的素材,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课堂教学开展的有效性。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平时多关注此类信息,积极与周围的师生及家长沟通以协助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课外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课外实践是思想品德课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社会发展展览馆等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样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将课外实践作为课程建设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实践包括带领学生进社区服务、开展社会小调查、参观心理咨询中心、与心理咨询师对话等多种形式。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静态知识转化为生活中不断变化和更新的动态知识。同时这种转化还需要实现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认知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服务能力,以帮助他人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课外实践中教师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不仅要当好课外实践指导教师的角色,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变化,做好学生心理健康道路上的引路人。
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死板,因而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创新了传统教学模式,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活跃课堂气氛。
一、初中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法的特性
1.针对性。
教师要因地制宜,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案例。首先,教师要注意案例内容的针对性。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要确保案例内容与理论观点相契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其次,教师要注意案例难易程度的针对性。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学习思维方面,他们摆脱了小学生的稚嫩,但却没有形成高中生的成熟认知。过易或过难的案例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难度太小,学生会感觉索然无味;案例难度太大,学生会感觉晦涩难懂。因此,教师要把握案例的难易程度,使学生能够从案例中得到启发,从而深入理解思想品德理论知识。
2.实践性。
新课程改革注重素质教育,强调教、学、用三方面有机结合。这就意味着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对知识的教授,还要重视对知识的实践,引导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通过对比、讨论和交流,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改正。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法能够从实践的层面,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提高道德素养。
二、初中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意义
1.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它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因此,教师要结合课本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深入浅出地讲解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实现师生有效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它可以将思想品德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解放学生天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案例教学法能够解放学生的天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思想品德理论知识。而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可以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独立思考,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反思,提出疑问。这样,学生就能在课堂实践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方式。
三、初中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在初中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搜集合适的教学案例。案例是初中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生动具体的案例可以将思想品德理论知识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选择案例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择的案例要与思想品德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通俗的语言,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二是选择的案例要契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要巧妙呈现案例。教师除了可以用文字的形式呈现案例外,还可以用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呈现案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15-02
平台互动课型是有效教育(EEPO)的重要课型之一。笔者认为,教师用平台互动方式组织思想品德课堂,首要任务是要确定关键项。关键项是指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关键知识点(重点、疑难点)、能力点、考点、信息点、方法点、思维扩张点、创造点、思品点、合作点等基本点,关键项是构建多向度平台、交互与强化、讲评与检测的基础。要实施有效的平台互动教学,必须确定有效的关键项,要明确“教什么”“学什么”和教学活动预期要达到什么目标。也就是说,要明确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学到什么知识,掌握哪些技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怎样的发展。关键项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此,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当前思想品德教师在确定关键项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教师确定关键项时存在的问题
当前,不少思想品德教师在确定关键项时陷入误区,导致关键项的确定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笔者主要通过以下教学案例对该问题进行分析。
《品质赢得市场,诚信支撑经济》教学设计
教材: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教科版)
课型方式:平台互动方式
课时:2个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具体分析典型企业事例,理解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品质,诚信是从事经济活动的前提。(2)过程与方法: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促进品格与能力的发展。(3)情感目标:感知在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中,不仅需要法律的保障,也需要道德的支撑,深刻领会诚实原则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品质与诚信是市场的通行证。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品质是市场竞争的核心。
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了解品质、品质对企业的重要性及以诚立市的重要性。(1)看视频:“三鹿奶粉”和“塑化剂”事件。(2)引导学生认识相关事件产生的危害和影响,从而认识品质和诚信的重要性。(3)导出课题:品质赢得市场,诚信支撑经济。
【平台一】
1.呈现一些企业崛起的案例和一些企业由成功走向失败的案例。让学生从中寻找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素。
2.提出问题:企业竞争力的来源有哪些?
(1)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认为的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写在学习卡上。
(2)四人小组交换学习卡,将各种来源进行归纳并表达呈现,然后把各种来源整合呈现在黑板上。
(3)四人小组选择产品的宣传力度、价格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声誉竞争等其中一个方面来进行深入探究,并用各自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得出品质是市场竞争的核心这一关键要素。
【平台二】
1.学生解读:教科书中的票号“汇通天下”的案例。
(1)探究:当时的票号为什么会“汇通天下”?
(2)四人小组分别从经商以诚为本、诚实与利益的关系、诚实对个人而言是最起码的品德、市无信不立、诚信是企业发展的法宝、人无信不立等方面探讨为什么要讲诚信,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呈现出来。
(3)全班交流,交叉点评。
2.教师补充并精讲,使学生懂得经济活动不仅需要法律的保障,也需要道德的约束,而且认识到“诚信”是人们普遍认同的最重要的商业道德。
【平台三】
1.组织策划:六人小组共同设计一个以“了解品质和诚信在不同类型市场的重要性”为主题的活动方案。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
2.分享交流,小组呈现活动方案并进行汇报。
3.师生共同点评和补充,通过合作,使学生品尝到合作实现双赢的甜美果实,从而提升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一员应具备的道德与法制的基本素养。
小结:(1)畅谈本节课的学习体会。(2)倡议大家做一名诚实守信的公民。
思想品德教师确定关键项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有比较明显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键项与教学目标没有互相对应
当前,教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大多能将教学目标的设置放在首要位置,所确定的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也比较清晰。但是,不少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关键项时,没有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造成了“有形而无实”的情况,无法发挥关键项对教学活动的控制作用,导致平台互动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如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将“企业竞争力的来源有哪些”确定为关键项,这与教学目标没有互相对应,没有突出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意图,可以说是未能突出重点,缺乏针对性。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品质是市场竞争的核心,教师将课堂关键项修改为“企业竞争力来源的关键”更为妥当。
(二)关键项过于笼统和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关键项的表述应该是具体而明确的,要做到可以测量、可以观察、可以评价。教师可以随时观测学生是否达成关键项,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将“了解品质和诚信在不同类型市场的重要性”为主题的活动方案确定为关键项,这实质上是某种抽象的内在的感觉,不具备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性质。在课堂上,教师很难评价某个学生是否达到了“了解品质和诚信在不同类型市场的重要性”的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避免使用这类抽象的语言来表述关键项。建议将“例举品质和诚信在不同类型市场的重要性”为主题的活动方案作为关键项,它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观测性。
(三)关键项过高、过大,不切实际
关键项凸显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这种要求必须非常明确,便于学生达成。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倾向于确立过高、过大的关键项。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确立的关键项是“设计一个以‘了解品质和诚信在不同类型市场的重要性’为主题的活动方案,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这究竟是要求学生做什么呢?这样的要求太模糊,过于宽泛。实际上,思想品德教育乃至学校教育都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这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就能够达到的目标。这样的关键项有“空话”“大话”之嫌。建议教师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对学生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
二、确定关键项的策略
教师怎样才能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呢?笔者认为,教师在确定课堂关键项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强化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
教师确立思想品德课堂的关键项时,不能忽略关键顶与教学目标的联系。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所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学的根本指向和核心任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课堂上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达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可见,教学目标是确定关键项的依据所在,是确定关键项的出发点,也是解决关键项的归宿,它影响和制约着关键项解决的进程。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强化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根据目标设计原则设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确定关键项、设计教学活动,并自觉地进行自查反馈,使目标贯穿于落实关键项的各个环节,才能增强平台互动教学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二)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
现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很多思想品德教师在开展平台互动教学的过程中有这样的经历:有时,自己辛辛苦苦地进行教学设计,认认真真地写详案,课讲得很细,学生却不感兴趣,甚至感到厌烦;而有时,自己只写简案,对关键项进行认真取舍,把功夫花在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上,学生的课堂反应良好,教学效果也比较理想。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与教师确定关键项时是否考虑了教学主体(学生)有直接的关系。教师确定思想品德课堂关键项时,要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爱好、经验等,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学习实际、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对新知识的需求出发,从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情感态度出发,注意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新知识,避免关键项过于笼统、抽象、过高、过大和不切实际。要给予每一个学生展现个性的时间和空间,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合适的学习条件,要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深入研究分析教材
教材是开展平台互动教学最重要、最基本的依据。教学目标的确定、关键项的选择、所要联系的实际问题等,都是由教材内容决定的。离开了对教材的分析,关键项的确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确定关键项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教师分析教材,首先应依据课程目标,通览教材,从整体上了解和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结构体系和教学目标。其次,根据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合理地制定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再次,根据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的结合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等确定关键项。第四,适当参照教师教学用书(参考书)中对教学目标的表述,纠正、充实、完善自己所制定的课时关键项。
(四)重视关键项的可操作性
关键项是评价平台互动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有效的平台互动教学更多地关注关键项的可操作性,有可操作性的关键项才是有效的关键项。因此,关键项应该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和评价。有些教师在陈述关键项时常常使用“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等不明确的语言,这样的关键项对实际课堂教学没有可操作或评价的价值,因此,也就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
总之,关键项的确定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了思想品德平台互动课的质量高低。教师应重视确定课堂关键项的问题,通过确定有效的关键项,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需要教师转变角色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看重知识点的讲解,却忽视了与现实结合的重要性。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出现改变了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了,出现了师生平等、师生互动的场面。如此课堂环境下,很多教师都发现学生变化很大,学生隐藏在深处的亮点也被发掘出来。新课程改革的出现不仅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还为学生提供了进行社会道德实践、体验情感的机会。因此,教师角色的转变对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倾向是教师的责任和目的。因此,纯粹地讲授和讨论相关知识已经不再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点,而是要辅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付诸道德实践。当然,在实际运用中必须以道德为目的,其中必须包含道德情感体验的、指向道德提升和完善的践行。
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并结合个人的工作经验总结发现,想要成功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和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先从以下三个转换出发:1.把日常教学中的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规范转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道德实践内容,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道德情感,感受道德情感体验的存在价值。2.把学生个体道德实践和情感体验转换为社会道德实践和情感体验,将要求递增一个层次,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服务社会的意识。3.使实践和体验有效结合与相互转换。要完成以上三个转换,首先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个人道德水平有所了解并进行归类,其次教师能够真正领悟道德规范的存在价值。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道德情境是促进学生自主实践的首要条件。课程标准提出:“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因此,响应课程标准,让学生意识到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从实践中领会什么情况下需要竞争、什么情况下又必须合作。只有充分理解其中的意义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懂得社会价值存在的意义。而且,绝对不能仅限于口头讲述,而应该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领悟其中的道理,从而使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何时竞争何时合作能够轻松驾驭,享受竞争中的乐趣,体验合作中的愉快。
三、案例选讲要生活化、乡土化
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道德实践和情感体验的整体水平,有目的地选择最佳的教学案例。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难点、重点,还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调动各种智能因素,提高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例如在讲解《我与父母交朋友》一课时,以父母与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因为某些原因产生小矛盾为例,经过教师的讲说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与父母曾经发生过的矛盾,以及自己与家人间的相处方式是否与案例中的主人公一样。从而教导学生应该孝敬父母、尊重长辈。
四、活动策划要有实践性、探究性
1.活动策划的实践性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智能结构,采用访问、调查等形式,鼓励学生亲自实践,参与其中,从而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建议教师多给学生留下时间,让学生自己组织课题小组,鼓励他们自由发挥。教师可以故意给学生设置对手,让他们相互竞争;可以出一道难题,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可以制造一个悬念,让他们自己组织讨论;可以提供一次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把握。总之,要把活动与解决问题、探索知识的能力有效结合在一起。
2.活动策划的探究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结合实际去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在交流、自省、语言组织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例如,逢周末或节假日休息时,动员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悟和理解社会道德价值要求,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而言之,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道德实践和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必须得到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的重视。
参考文献
不论是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还是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都需要重视课堂上的交流,通过交流可以锻炼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因此,教师需要成立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讨论和自主学习获得合作上的共赢,学生只有通过实践,通过说和做来体会到思想品德课程的内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寻找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素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热情,精心选取合适的教学切入点,围绕着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初中生可以通过激烈地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带动课堂氛围的同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收获知识。教师成立合作学习小组需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自愿地结成小组。教师还需要在小组中选择表现相对优异的人充当小组组长,形成“一人带动多人”的学习模式,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求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学生对思想品德问题的理解。如在讲解公民权利时,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讨论小组的作用,让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公民有哪些权利,并且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公民权利的具体概念,促使学生把自身融入到政治课堂当中,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本知识进行适当举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了培养初中生在政治课堂上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还需要借助具体的情境,以汶川地震作为讨论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分析在面对地震救灾时政府、社会团体以及学生应该如何去做。通过具体情境的设立,学生就能够很好地理解政府的定义以及政府的一些职能,体会到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服务的原则,同时了解自己不但有权利,还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可以培养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形成独特的思维模式。但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的同时需要注意,自主并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需要在讨论中起到具体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讨论方向,给予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和舞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寻找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优秀的案例才具有讨论的价值,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必须能够带动学生的思考和学生探究的热情。教师选择案例还需要依据课本的知识,不超过课本内容的范围,为学生所学的知识服务,通过具体的典型案例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通过对政治案例的讲解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案例中蕴含的逻辑关系,从主动探究中夯实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提高学生自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而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讲解《毅力的培养》一课中,教师需要选择典型的案例,讲清毅力是一种韧劲更是一种积累。为了把毅力这种精神具体化,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识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以邓亚萍的锻炼生活作为教学案例:邓亚萍作为乒乓球世界冠军虽然取得了荣耀,但是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训练。在练习全台单面攻时,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地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邓亚萍每天接球、打球1万多个,虽然辛苦,但是她却从来没有放弃。通过对邓亚萍锻炼案例的具体展示,可以让学生在她的身上感受到顽强的毅力。这不仅是对课本知识的延伸,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没有具体的案例作为政治知识的补充,教师的语言会显得苍白无力不具有说服性,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对课本上的抽象学科知识无法透彻理解,也难以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的理论知识。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案例的精确性、校本性以及科学性,因为一堂课就是局限的45分钟,教师既需要在短时间内讲完课本上的知识,还需要穿插着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案例时注意精准性,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融入到案例创设的情境,使学生对案例中蕴含的问题进行充分地思考和讨论。
三、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就是总结归纳,在总结归纳中才能够获得知识的提升。教师需要在课程结束之后对本堂所讲述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教师需要在这个环节中精心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帮助学生从横向拓展思维,从而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在两种思维的共同作用之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思想品德课程有其特有的知识结构,所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构建特有的知识结构,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能够把自己获得的知识系统化,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的总结能力以及评价能力。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地进行,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充当引导和补充的作用,通过课堂总结,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让学生能够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帮助学生战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师还可以以当堂训练来帮助学生总结、归纳知识,在设计问卷问题上可以选择归纳能力强的知识点,既可以以选择题的形式,也可以以问答题的形式。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在总结归纳过程中设置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新的思维解决问题。教师在导入课程和总结归纳时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语
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学科。它在中学生的发展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但随着教学内容逐步推进,或者由于教学方法不当,学生的兴趣就会逐渐淡薄,甚至最后有的放弃学习思想品德,因此,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设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下去,对学生要多表扬、鼓励,要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兴趣。结合多年思想品德教学的经验,我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应用多媒体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在课堂中用多媒体教学不只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丰富了学生学习内容,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音像的直观性使语言与语境有机结合,改变以往课堂上学生只能看黑板,听老师讲的单调模式,使学生身临其境,生动的画面能够吸引学生,使他们听课注意力更集中,图像和文字的演变紧扣学生思维动向,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系统变得丰富生动,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和谐的教学情境,学习兴趣极大提高。
二、应用丰富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课堂教学实践限制,学习形式单一,课堂内所学的知识不能很快的转化为技能,而思想品德课的时间与活动范围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正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教师可在班级开展课外活动,尤其是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内化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另外,可指导学生课外广播,收看新闻联播。一周用一点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一周重大新闻播放,对每一小组的情况进行分值量化,给优胜的小组每人加点操行分。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竞争中不知不觉地就学到了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应用优秀的教育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是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常用方法之一。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能够创设一个良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境,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弄清案件中出现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学生能深刻理解课文知识。而且案例来源于活生生的现实,给学生造成现实的感觉,内容生动有趣,没有那么多抽象的、复杂的概念、理论。让他们设身处地的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容易产生学习兴趣,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有很大好处的。
总之,教师只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这是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的较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