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7 21:23: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学教育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人本化管理;中学教育;措施
在中学教育管理工作实施中,主要包含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两项内容,但他们都是人。所以,在所有中学教育管理措施实施过程中应站在人本化视角下,分析人本化管理方法,继而以人本管理形式,激发学生和教师内在潜能,让他们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一、中学教育管理中人本化管理的局限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人本化管理理念在中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观念方面。即在中学教育管理工作具体实施期间,仍然践行着“领导一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的管理理念。此种管理方法,充分重视了领导者意愿,由领导者意愿决定管理目标、管理计划、管理活动、教育内容等的制定。但忽视了对教师和学生爱好、兴趣等的关注,无法调动他们主观能动性,限制了教育管理工作的落实;第二,价值取向方面。即在现阶段中学教育管理工作落实过程中,始终贯彻“重物轻人”的价值观。如,通过结构工资、绩效评估等体制,监督教师教育行为。但此种价值观理念忽视了对人文因素的考虑,使得工作效率无法得到提高;第三,管理制度方面。即现阶段中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仍然践行着单向的“命令———服从”管理体系,此种“秩序至上”的管理形式,让教师和学生逐渐迷失自我,无法彰显自身主体价值[1];第四,管理方法方面。即部分中学学校,仍然采取“刚性管理”方法,此种管理方法将限制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无法真正落实学生管理和教师的管理工作。
二、人本化管理视角下中学教育管理措施
(一)建立民主化管理制度
在中学教育管理工作落实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管理工作效率,应注重突破单向“命令———服从”管理体系,构建民主化管理制度。即在民主化管理制度构建过程中,先贯彻“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然后,组织各项民主活动。此外,在民主化管理制度构建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体现和谐、轻松的教育管理氛围,应在学校管理体制中,明确界定“刚柔并济,软硬兼施”的管理方法,并把学生和教师作为教育管理主体,让他们在良好的教育管理氛围下,自身能动性、创造性等,能够得到充分激发。
(二)改善师生关系
传统的中学教育价值观念忽视了对人文因素的考虑。为此,为了更好的践行人本化管理理念,应注重在教育管理工作实施期间,改善师生关系。即在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进行教育过程中,应以“尊重教育”方式,让学生自尊心得到充分的尊重,而后,让他们自觉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此外,为了利用师生关系达到人本化教育目的,应注重在“尊重教育”实施过程中,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并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经济地位等进行了解后,以人格上充分平等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让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够得到充分激发。
(三)实施以人为本教学方法
在中学教育管理人本化管理理念实施过程中,注重采取以人为本教育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其一,研究性教育方法。即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师应采取研究性教育方法。因为,研究性教育方法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需要共同参与、研究、分析同一个问题。所以,可通过师生双方的平等互动,向学生灌输相关教育知识,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其二,主题活动教育方法。即在教育管理中,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可设置独立的主题活动。如,“祝福语”主题活动、“学会感恩”主题活动、“话家风,谈家训”主题活动等等,让学生通过对主题活动的合作探究,激发自身思维,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管理。综上可知,传统的中学教育管理体制在执行过程中表现出刻板、具体、强硬的特点,属于强制性管理体制,所以,产生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为此,为了突出人本化管理理念,贯彻“人”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应从建立民主化管理制度、改善师生关系、实施以人为本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入手,优化中学教育管理手段,并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让他们从心底里做到自尊自爱、自律。
参考文献:
中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师生沟通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若教师能在教育管理中维持有效的师生沟通方式,则能了解学生心理、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可以促进教学效率、教学质量明显提高[1]。所以,为了促进中学教育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应及时发现师生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对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教育管理中师生沟通存在的问题
1.重视应试教育
大部分中学教育管理工作均出现管理目标单一的情况,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仅对学生考试成绩、学习情况给予重视,对于学生素质教育、心理教育有所忽略。教师与学生之间均是在学习方面集中沟通,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且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导致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缺乏管理理念
少数教师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仅重视自己的主观想法,对于学生人格形成以及自尊形成的重要意义缺乏重视,对学生个性化发展产生忽略,导致教师与学生在实际的沟通中产生隔阂,从而降低师生沟通的整体质量。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会对教师产生害怕的心理,不但不敢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真实需求告知教师,还会不利于提高中学教育管理效果。另外,教师在实际的教育管理中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较为重视,并未重视与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的沟通工作,对学生均衡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3.缺乏合理的管理方法
大部分教师在教育管理工作中通过强制性的管理方式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没有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这种管理方式无法进行有效的师生沟通,对于学生在情感、心理方面的需求没有给予重视,容易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厌学的心理,对学生学习质量、学习热情产生影响。教师缺乏合理的管理方法,会限制学生个性以及个人能力的发展,教师对学生闪光点、潜力的发掘有一定的难度。
二、完善中学教育管理中师生沟通的相关措施
1.合理改变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期间不但要重视传授课本知识,还需要重视教导学生如何提升学习能力以及自我认知能力。教师开展教学不但使为了让学生获得优秀的成绩,还需要帮助学生了解针对性的技能以及知识,加快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速度[2]。所以,教师在中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开展提高师生沟通的有效性,可以使师生沟通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教师与学生应该改变为了考试成绩进行沟通的方式,并对学生内心思考方式以及想法进行关注,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可以让教师了解到教学期间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找到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2.重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教育部对于教师提出的要求较为明确,需要教师在教育期间对学生个性给予尊重,在中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需要将自己管理理念全面转变,禁止出现自己便是权威的想法,且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给予充分尊重。教师在师生沟通中尽量避免出现高高在上、严厉的形象,应该通过和蔼的语气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确保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能有效拉近,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全面了解,找到学生学习中的优点,并合理的鼓励。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学习自信心明显增强。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的优秀以及努力进行合理肯定,且鼓励其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积极帮助学习。对于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教师尽量不要采用一味指责的方式进行沟通,而是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找到自己学习、生活中存在的优点,并对其潜能进行激发,有助于学生共同进步。
3.帮助学生健全认识结构
一方面,教师在教育管理工作中需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来开展教学工作,学生在不同过程、不同阶段观察世界、解释世界的方法均有不同的特征[3]。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自身认知特点的区别,全面创新学科结构,确保能与此阶段中学生对于学习的需求互相符合。教师还需要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深浅程度能与学生自身认知发展水平互相符合,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能达到学生对于学习的需求,还可促进高效沟通得以实现,使学生整体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在中学的学习中主要是为了实现学习内容的内化,通过此来使自身知识结构得到改善,采用改组原有知识结构的方式,构成全新的认知结构。此过程的教育管理,可以让学生理解教材的情况明显加深,有助于学生知识内化的实现,还能促进学生自身学习技能明显提高,构成内在素养,为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提供帮助。
二是以业务培训为抓手,强化教书育人的技能。重点是抓继续教育,制订了一系列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和业务培训的制度,在时间上给予保证,经济上给予支持。还经常性地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等方式,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取经,通过网站听取专家讲课,不断拓宽教师视野,及时接受教育前沿理论的熏陶,教师的学历水平、业务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学校每天坚持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每天保持学生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学校从不办各类特长班、补习班和竞赛班等;同时,要求全体教师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发生,做到教学民主,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努力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
2、规范入学招生行为
学校招生工作严格执行《**市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及**区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认真履行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职责,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保障学校良好的教学秩序和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学校依照区教育局计划招生指标招收新生入学。包括计划内所有能适应学习生活的适龄残疾学生。切实保障适龄学生的学习权利。
(2)学校接受招生计划并收到新生名册及学籍档案后,在规定时间内发出《新生录取通知书》,明白无误地告知新生报到及入学教育的有关事宜。
(3)学校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依据就近入学的原则,认真做好招收外省市户口及外地进场务工人员适龄子女入学工作:
(4)各年级中途转学的学生,按照《**市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和区上级行政部门规定的原则执行。
(5)学校每学年的各类招生、转学工作,均由教导处管理、教务员经办,当学期的新生及转学生名单须报经校长室审核同意后方能最终决定。
3、规范收费行为
(1)成立领导专班
我校对规范教育收费工作历来十分重视,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总务主任为副组长,**、**、**副校长、**会计为成员的规范教育收费领导小组。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和管理水平,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小组成员学习相关文件3次以上;研究收费工作的相关会议4次以上;建立、健全了学校收费管理的各项措施。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学校与主要负责人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
(2)确保经费投入到位
我校一直实行教育经费预决算制度,相关批复、报表、教师工资表、年生均公用经费统计表齐全。
(3)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收费政策
近几年来,我校严格按区教育局下发的开学收费通知收费,并经区教育局检查合格。学校每学期都对收费工作进行总结、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使收费工作日趋规范。对收费工作,我们严格按上级政策要求,规范操作,落实到位。相关资料齐全。过去,学校曾有极少数教师参与有偿家教或接受学生家长的“谢师宴”行为,经过多次学习教育严肃查处,这些行为基本上已经杜绝。
我校的作息时间严格按市教育局规定的作息时间安排,相关资料齐全。近年来,我校对义务段非毕业班从未有过补课行为。除按教育主管部门规定订购必备教学书籍外,学校从未另订购其他学生用教辅资料。
(4)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制度
一、“无为”的哲学思想的概述
1.知常曰明,循道而为
道家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万物都是“变化”的,但万物变化所遵循的基本规律是不变的。“常”即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是不变的。“知常曰明,循道而为”的意思,就是说要充分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并遵循这些规律而为之才是明智之举。
2.物极必反,适度人为
老子主张“反者道之动”和“逝曰远,远曰反”,就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即“物极必反”。这说明,作为人的“为”一定要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相应界限,凡事应有一个“度”,否则事物发展必将走向它的反面,从而违背人“为”的初衷和目的。所以,要想事物在部分或整体都不改变其性质的情况下更好地发展,人为就应“适度”而非“恣意妄为”。
3.遵循自然,发展本性
《庄子》的哲学,目的在于为每个人求得“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的相对幸福。所以,它强调“天(自然)人(人为)合一”,而非“以人灭天”。“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也就是说,事物缘于“自然”的“短”和“长”,我们不得人为地去“续”和“断”,而要遵循并尊重这些事物“短”和“长”的自然本性,促进事物的自然本性充分、健康、和谐地发展。
4.保持清静,顺其自然
按照无为的学说,一个人应该把他的作为严格限制在必要的、自然的范围以内,但只有“清静”的管理者才能真正达到这种无为(少为)的境界。清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法令不可繁多,也就是法令要简练、明白、一目了然,杜绝政出多门和政令繁多;二是法令不可擅自变更,朝令夕改,也就是法令要保持相对稳定,老百姓才不会迷茫而有所适从。综上所述,管理者不得通过所谓的法令去过多地和变化过快地规定老百姓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而应尽可能顺其自然地管理,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及其治理的理想境界。
5.分职管理,不侵官权
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管理者应促成“百官各有所司,不侵官、不侵权和不生事”的治理的良性循环,只有百官做到了“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管理才能井井有条,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另一方面,管理者的职责是出主意,用干部,是一个帅才,而非事必躬亲。事必躬亲,他人就失去了在实践中学习、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势必变成唯唯诺诺、碌碌无为的庸才!
6.自正大度,无欲无求
自正,是说管理者要镇静,要心静而不动,要喜怒哀惧不形于色,能将自己的情感内敛于心,做到宰相肚内能撑船。大度,指管理者应有一种宽容、博大的胸襟。无欲无求,指管理者没有不应当的欲望和要求。“无欲无求”对于当今、贪污腐化等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无为”思想对中学生教育管理的启迪
1.教育管理应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知常曰明,循道而为”,要求学校的教育管理不得违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人发展的阶段来看,中学阶段属于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时期,常被称为人生的“锦绣年华”和“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学生个体生理上快速改变,心理发展中出现了许多质的飞跃,人生观逐步形成,人格日趋成熟。一般而言,中学生人格发展往往要面临“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惑、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自我探索中的迷惑以及父母过高期望”等问题。这都要求学校在中学生教育管理中必须注意并把握这些规律和特点,加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注重扬长避短。现行中学生管理的“成人化”和“功利化”倾向明显,在实践中教育管理者往往从成人的视觉,以既往的经验去确定中学生的培养规格和规定中学生的言行,其教育管理实效往往是不高的。
2.实施适度的教育管理
“物极必反”的观点告诉我们,人为的、过度的中学生教育管理,势必将教育管理本身推向反面。于是,新形势下“适度”的中学生教育管理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当然,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等毕竟还不成熟稳定,不严管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对他们的教育管理要坚守必要的原则和底线,否则会导致学生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的滋生和蔓延,导致学生集体观念淡漠和集体荣誉感丧失。其实,中学生的教育管理并非“非严即宽”或“非宽即严”,而是“严宽结合”,它要求教育管理者把握一个“度”――学生未违背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规定(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等),只要学生的言行未超出这个“度”的范围,我们就不应有太多的干涉。
3.教育管理要遵循自然,促进中学生本性的发展
“遵循自然、发展本性”的核心就是尊重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不干“断长”、“续短”之事。所以,在教育管理中,遵循中学生的自然本性,大力倡导在学校引导下的、学生关于自身成长的自我选择、自我规划、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不仅有利于“个性化”人才的培养,而且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但是,尊重自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不意味教育是无目的的,就像“教育完全是一种毫不加干涉的像植物一般自发、自然地生长”一样,去抹杀教育的历史性和阶段性。所以,在教育有目的的情况下促进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决定了教育管理者对中学生的成长不可能“毫不干涉”,那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什么呢?通行的方法就是:不用教育管理的手段(一刀切)去“堵塞”和“命令”,而是用思想教育的原则去个别“引导”和“说服”,以“无为”(少为)的形式,实现“无不为”的教育管理目的。
4.教育管理要促进中学生“自然”发展
“保持清静,顺其自然”,要求中学生教育管理制度要简洁和相对稳定,在制度设计时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促进学生“自然”发展,这是提高中学生教育管理实效的重要因素。所以,有人认为部分学校的现行制度,已束缚了中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制约了学生的“自然”发展。另一方面,目前学校的制度变化太快。这些变化有全国性的、全省(市、区)性的和学校性的,虽然这是与当前我国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相适应的结果,但变化太快而又不一定适应学生自然发展实际状态的制度,必将增加学生认可和接受的难度,成为其“自然”发展的羁绊。
5.教育管理应体现“科学化”、“现代化”的要求
“分职管理、不侵官权”,就是教育管理者要集众人之智,提高中学生教育管理的整体性、时效性和有效性,这其实就是教育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具体体现。但要真正实现“分职管理,不侵官权”,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教育管理者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以及优化配置教育管理资源的能力,这是实现工作高效率的前提;二是不同教育管理部门和人员的工作各司其职和紧密配合,这是实现工作高效率的基础。
6.教育管理者应具有高尚的人格,以促进廉政氛围的形成
“自正大度,无欲无求”是对教育管理者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自正大度,就是教育管理者应具备“镇静、果断、宽容、大度”的气质,要在面对敏感、突发、复杂事件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会因慌乱而影响自己的决策;对尴尬事情能迅速化解;对有损自己利益的他人言行能持宽容的态度等。无欲无求,可以有效遏制在教育管理中可能发生的腐败和不公平现象。没有“物质欲”,教育管理者就不会收受贿赂和因收受贿赂而对某学生予以特殊照顾,这在中学生“择校”过程中,对学校决策层(者)的自我约束意义尤其重大。没有“权力欲”,教育管理者便不会因为某中学生或其家长的“恭维”和“服从”,而将利益的天平向这个中学生倾斜;没有过分的“名声欲”,教育管理者就会多一份责任,做事就会光明磊落,少有勾心斗角等。所以,“自正无欲”是中学生教育管理者形成高尚人格,进而促进廉政风气形成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苗力田.西方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军从“精英化”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教育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管理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可以更有效地教育学生、管理学生及服务学生;促进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发展,使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管理的同时,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培养相对应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以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教育目标。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学生主体式教育,应当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权利与价值诉求,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并由此形成相对应的教育理念与管理体系。
1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的主要特色在于培养适应并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因此,教育管理工作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岗位技能同样注重,这就跟其他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区别,也使新时期高职教育管理模式与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发生了冲突。
1.1传统教育管理中的学生管理模式不适应新的社会形势
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管理具有导向作用。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高职教育价值观以社会本位价值观为主;在改革开放以后,在西方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影响下,逐步发展为个人本位价值观。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个人需要由社会需要决定,作为被管理者、受教育者,学生必须服从学校的管理。社会本位价值观过于强调社会集体价值,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个人本位价值观对个人的尊严与价值高度推崇。何为个人的尊严与价值?借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将个人当做目的,而不只是把个人当做满足社会群体意识及其余人的工具和手段,它的反面观点主张个人微不足道,个人在社会中只属于一个无关紧要的零部件或分子。个人本位价值观过于强调个人价值,不利于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人才。不论是在社会本位价值观还是个人本位价值观下的学生管理模式,对于学生的培养都具有不利的一面,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进行统一,才是科学的学生管理模式。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人们的个性与思想得到解放,传统的高职教育管理理念及模式已远远不能够适应新的社会形势,无法满足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需要,无法培养出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1.2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不适应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特点
新时期的高职学生通常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个性特征鲜明,对新鲜事物具有敏锐的感知力,且接受能力较强。同时,他们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都较强。然而,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发展成型,因此他们的是非判断力较差,合作意识比较淡薄。在学习中,高职学生体现出颇强的情绪化色彩,对于自身感兴趣的内容,他们往往表现得比较积极;而对于比较枯燥的内容,则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学生具有可塑性,面对新时期高职学生的诸多特征,高职教育管理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应学生主体性发展需要的道路,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管理理念,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价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诉求,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以此促进学校教育管理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高管理效率,推动高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1.3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人本思想的发挥
高职教育的鲜明特色在于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高技术性人才,注重实战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双重培养,但是在进行实际操作时,仍然会到处看到“应试教育”留下的痕迹。17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初,“传统教育”派别提出的“三中心论”(将课堂教学、教科书及教师当成中心)与“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至今还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产生影响。教师工作主要为向学生传送知识,学生个体化在最后被“成绩一刀切”,教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办法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个性化管理与培养。这类单向授课的方式使学生只能被动接收知识,而不是主动学习,师生缺少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及平等对话。这类教育管理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性与“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意识;而且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时,并没有以学生的能力当做标准,而是将学生成绩当做考核教师绩效的主要根据。
2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可行性
2.1符合新时期高职学生的心理需求
目前,大部分高职学生都是90后,表现出的特征主要包括:地区与家庭差异导致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较大;文化基础较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人生目标模糊,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不好;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个性特长突出;心理问题日渐突出。上述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特征,为实施学生主体式教育的管理模式提供了主观条件:要求高职院校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为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与实现自我发展提供相应的机会与平台。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重视与保障时,就能激发并维持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挥。
2.2“大众化教育”管理理念为其提供客观条件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的转变,这一转变为高职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高职的招生人数越来越多,办学规模也随之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这给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由于高等职业教育降低了招生门槛,所以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拥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各高职院校在生源上就有了更大的竞争压力。随着高职招录人数的增多,生源范围的扩大化,学生呈现出来的差异性也更加突出,这同样意味着高职教育管理压力的加大。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高职立足的根本在于开设的专业、师资力量与教学水平,以及这些能否适应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学生需要掌握过硬的知识与技能,用以立足社会、谋求职业与发展。相对应的,高职院校则需要开发出适应与满足学生需要的、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这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产生了冲突,为实施学生主体化教育的管理模式提供了客观条件。
3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创新点
3.1教育理念
高职学生主体式教育的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使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从而达到使学生成长与成才的目标,也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3.1.1高职教育管理者
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应当转变原有的管理观念,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机会与空间。同时,高职教育管理者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给予不同方式的教育与管理,充分发挥教育管理者的主导作用,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3.1.2高职学生
高职学生应当正确认识自己的双重角色,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作为管理者,高职学生应当有意识地改变原有的被管理的局面,对自身的自主地位与自主价值有一个自觉的认识,能够有效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唯有如此,才能够推动他们的行为自主化、合理化,进而确定自我实现的目标。
3.2管理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是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确定实践知识,再根据实践内容引申出专业知识。因此,高职教育管理应当运用启发式、探索式与研讨式等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主动获取学习内容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实现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主体性建构。教师应当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同时,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向课外延伸,通过课外阅读、组织开展课外活动的方式,使学生补充与巩固已有的知识结构,并且将所学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3.3管理体制
高职教育管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培养适应并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管理目标。针对高职学生普遍具有实践能力强、思维也较活跃的特点,高职学生主体式教育的管理模式,首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可以凭借班级与各种学生团体组织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性与主动性;还应当多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为学生实现自我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与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日常事务管理,例如充当学校日常事务的管理者,对教师的教学与业务水平等进行评估,以此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等;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各种实际操作类技能竞赛,以此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创业能力等。同时,还应当建立一个规范的学生自我管理机构,来督促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使其更为规范化,例如自律委员会、纪监会、学生评议联席会等。
3.4评价方式
3.4.1考核体系多元化
高等职业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观念,其核心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为目标,并将其作为评价学校教育管理成效的主要标准。高职教育管理的评价核心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考核体系应当多元化。一般情况下,考核可分为闭卷、半开卷与开卷3种形式;考核内容既要包括知识性题目,又要包括应用性题目,做到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答题形式包括: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
3.4.2发展性的评价
实施学生主体式教育的管理模式,应当以发展性的眼光评价学生,不拘泥于当下,而是将评价的眼光面向未来,注重发展学生的潜能,充分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状况,针对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差异:一方面,采用适当的方法肯定学生的进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遇到的困难,指导学生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总结经验教训,以此获得改进。评价不仅需要立足于现阶段,也需要面向未来,既关注学生当下的发展,又关注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当多予以肯定与鼓励,使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得到扩充。
4结语
大家下午好!
秋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金色季节,更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收获季节。今天新学期的第2天,首先,祝全体新老同学在新的学期里学习进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上学期,在校领导、老师及全体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成绩终究属于过去,在新学期,我们要有新的起点、新的目标、新的任务,新的希望。在此,就学校德育工作,我向同学们提一些要求:
1、在仪表、仪容方面:要严格按照《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化装、不染发、不佩带首饰、男生不留长发、怪发,女生不烫发、不染指甲、不穿高跟鞋。禁止穿奇装异服、披衣散怀、歪带帽子、穿拖鞋入校等。总之,不适合学生的仪表、仪容要坚决杜绝,学校在本学期要不定期的检查,违纪的学生除扣班级量化分外,对本人还要严肃处理。
2、在安全与卫生方面:一定要按学校的要求做,听从老师的管理,上楼下楼、出操、课间活动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珍爱生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同时注意交通安全,做到不闯红灯,不坐违规车辆,不违规骑车。卫生是文明的标志。坚决禁止乱扔垃圾,如纸屑、包装袋、果壳、瓜子皮等杂物。水房内不得冲洗拖布、倒脏水、倒杂物。做到见纸就拣,见脏就扫、拖。讲究个人卫生,比一比,哪个班卫生工作好,哪个同学卫生习惯好。
3、在校规校纪方面:我们要严格按照《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争做文明向上的好学生。学校是一个大集体,班级是一个小集体。在集体中,我们谁也离不开谁。班里有人干了坏事,有的同学不守纪,让班级扣了分,整个班级都会受到影响。班级里有同学得了荣誉,我们全班同学都会感到光荣。希望同学们自觉自愿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在学校里,见到老师恭恭敬敬地说一句:老师好,这是尊重别人的表现。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学习勤奋,这是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的表现。见到同学说一声:你好,这是与同学友好的表现。在公共场合,举止文明,不争不抢,这是对他人尊重和关爱的表现。诚实守信、助人为乐,主动帮助小同学解决困难,这是文明的体现。在这些方面,我们学校的大多数同学都会做得不错。但也有个别同学满口脏话粗话、不跟老师打招呼,拿别人的东西,在楼道里追逐打闹,大声喧哗等,这都是一些不文明的表现。所以本学期,要求全体同学做到:
“三个随手”(随手关灯、随手关闭水笼头、随手捡拾废纸)
“四个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取放物品轻)
“五个不”(不趴窗台、不串班级楼层、不乱涂乱画、不追逐打闹、不进网吧游戏厅)
“六个禁止”(禁止迟到、早退、旷课、私自离校;禁止吸烟、喝酒、赌博;禁止服用麻醉、兴奋等药剂;禁止携带匕首、管制刀具等入校;禁止以大欺小、敲诈勒索、打架斗殴;禁止早恋、拉帮结伙与社会人员勾结)
同学们,学校里多数是小事,但又没有小事,说它小,比如:弯腰捡起校园内的一张纸屑,听到铃声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整理好学习用品等,事情都很小,但都关系到同学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问题——是大事。
关键词:中学生;教育管理;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106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中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热情又浮躁、睿智且轻狂、独立并依赖,自强而脆弱。学校应针对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育管理方法,积极依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探索符合时代特征和身心特色的中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一、中学生的特点与运用心理学进行学生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从学生的家长角度上看,因为很多中学生,其家长通常在收入上面比较丰厚,而且条件上也是比较优越的,但是因为事业上面比较忙碌,往往从很早的时候就没有怎么顾及到孩子。另一方面,很多这些家长的文化素养也层次不一,有一些家长并没有接受过比较系统完整的教育,并且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家庭的结构也不一,离异的单亲家庭也比较多。这些都给中学生的身心造成一定的影响,通常有自闭、孤僻的心理现象。
其次,从学生自身的角度上看,由于很多中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差,而且行为上面存在一些不良的习惯,思想品德上比较后进,而且比较喜欢自由散漫的生活,缺乏一定的纪律性,而且由于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结果有时娇生惯养,出现对于事情的承受能力比较差。家长对于这些学生的期望也很高,而这些孩子们很多都是对于生活条件有比较多的追求。因而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对心理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综合上面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面对这些心理条件上比较落后的孩子们,如何让他们的心灵健全,这对于中学生教育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从心理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在中学生教育管理中,运用这些心理学上的方法。
二、心理学在中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1. 以心理激励激发学生动力。我们知道,激励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美国的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也就是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所谓的保健因素就是学生的一些基础需要,而激励因素就是一些学生渴望得到,但是还没能够真正得到,并且是可以鼓励学生不断努力的一些动力。因此,对于这方面,我们要针对这些中学生的这些特点,抓住学生心理,制订一些相关的激励方案。
第一,我们要注重对这些学生进行目标的激励。每一个到中学求学的孩子们其实都是有自己的梦想,会有自己想要争取的东西。因此,在引导学生们真正走出来,成为一个愿意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人之前,一定要让学生们真正树立起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这方面就需要细致的目标制订计划,让学生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组织出自己的目标,包括人生的最终目标,以及不同的时间里面的目标,比如年度的目标等。并且鼓励学生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可以开始着手制定出自己的人生计划,包括自己不同阶段的计划等。
第二,我们要注重对这些学生进行榜样的激励。树立了榜样,更容易刺激这些学生为了特定目的,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这个阶段的青年学生,还是比较渴望受到别人的肯定和重视,不愿意自己一直默默无闻。虽然这些学生所关注的地方不同,可能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于学校所评选出来的先进学生或者优秀学生都熟视无睹,不过这方面其实加以修改,使之能够更具备影响力。我们可以选取一些真正在学习方面、社会工作方面、生活方面以及思想品德方面都比较出众的同学成为这样的一批榜样,并且鼓励全体的同学去为了这样的榜样,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并且不断地奋斗努力。这是从激发学生斗志的角度上面来处理的。
第三,我们要注重对这些学生行为的激励。行为的激励主要是从两点去考虑。在学生的自我发展过程中,往往会有不同的行为。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当中,要注重良好行为的引导教育,让学生们摒弃之前不合适的行为。这就需要通过一些不同的方式去完成这样的教育工作。可以通过表扬行为符合规范的学生,来触动学生之间持续引起良性的行为竞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不同夸张的方式,以此强调着一些不好的行为是不恰当,进而在学生的脑海里面印出深深的印象。
2. 注重心灵沟通与尊重学生心理需求。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研究,人类的需求有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生存阶段,人类的需求就不一样。因此,要针对不同阶段里面,学生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心理特点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正如前文所分析的,当前很多中学生都是家庭环境比较好的,因此他们已经不再存在于生存阶段,更多是需要得到更高层次的东西,尤其是关注和尊重。这也是很多从条件优厚的家庭中出来的孩子所渴望的东西。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这些学生的心理渴求,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处理:
首先,可以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观察,尊重他们的非正式组织。作为教育管理方面,除了对这些学生进行正式组织的管理,包括如学生会组织、协会等,也要注重对于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关心。因为学生的非正式组织是随着学生个人的兴趣组合的,所以具备一定的倾向和不稳定性,学生的教育管理者要更多关注到这些组织的动向,不要一味地打击,要关心这些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原因,尊重这些非正式的群体,并且引导他们往正确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