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教育课堂总结

大学教育课堂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10 06:39: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教育课堂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教育课堂总结

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36-01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体验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还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采用案例教学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案例教学的界定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作用

教学既包括教师的教,又包括学生的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作用则通过学生、教师及师生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来,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的教学目标。运用案例教学能够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 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有助于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一)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案例教学对教师的影响

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有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案例教学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1.有利于体现教学中“双主体”的作用,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学中的互动关系。

2.有利于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案例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性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也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授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搜集选择教学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重要元素。教学案例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要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必须有高质量的案例。课前,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素材、精选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趣味性、丰富性。此外,案例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案例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案例时应采用幻灯、教学录像、图片等多种方式,这样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科学地计划与安排教学环节

案例教学具有相对稳定的操作模式。一是在课程开课之前制定一个具体、周密的案例教学总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案例的总个数、各个案例实施的时间等。二是教师还要为每个教学案例制定一个具体的案例教学组织计划, 内容包括:案例来源、案例类型、向学生呈现案例的时间、案例讨论的组织形式、步骤及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案例的总结评价等。教师是案例教学的组织者, 需要周密地安排教学,在每个教学环节都实时发挥着组织者、催化者、引导者的作用, 切实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针对案例设置问题和引导学生讨论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心理调试的方法和能力。因此,案例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对案例设置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案例提出不同的假设,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并对假设的论证,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把握主题、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系统地阐述问题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对案例设置的问题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引导,并尽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果断性、独特性。据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问题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分析案例中主体的心理和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探究案例的延伸,开展讨论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入案例, 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处理案例和案例中的问题,以此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四)教师的总结评价

教师的总结评价在案例教学中尤为关键,是案例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总结可以是讨论进行中的适时的阶段性小结,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结束时的点评总结。教师的总结评价包括:一是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的评价,主要表现在对讨论中积极发言与自主探究的同学给以肯定、对学生讨论观点的视角正确与否的合理评价、对有独特见解的同学给予鼓励与表扬、对学生讨论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进行的概括和提升,让学生有顿悟的感觉,从中获得启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二是对案例本身所蕴涵的道理或问题进行评价,表现在归纳案例中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以及其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这是对学生知识内化和提升的一个关键,目的是调整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树立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正确认知,提高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或现象时的分析能力和积累解决的经验,进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126-127.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有了新发展C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培养出与社会接轨的全能型人才是我国各大高校面临的首要难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发展的前提,如果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健康心理,那么全面发展即是空谈。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科学性、有效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不合理之处

1.教学目标忽视发展性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心理教育课程是以问题导向式教学为主,没有与发展性目标进行良好结合。一般来说,高校从预防心理问题、普及心理知识、治疗心理疾病三个不同等级入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也分成了三个级别: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是针对全体学生开展的,主要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二级目标是以普及心理问题为主,教师通过对学校普遍心理问题的调查,面向全体学生予以针对性教育与辅导,从而达到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目的;三级目标是以治疗为主,对患有较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独立的、针对性的诊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通常是二级目标,即以问题导向为主,主要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心理疾病的产生,而忽略了发展性目标,也就是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起到开发大学生心理潜能的作用,不注重对大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等思想品质的培养。

2.教学手段单一

据调查,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取理论教育的形式,并没有创设一些情境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即缺乏体验式教育的引入。心理教育本来就与其他专业课不同,不是记住基础知识就能解决心理问题的,该课程应该着重于学生真实的体验。而单纯的理论教学使课堂毫无生气,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导致不能发挥应有的心理教育效果。

3.课程设置有待优化

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是选修课或者是活动课程。部分学校有心理专业,开设的心理课程也相对较多,但是很多内容都很深奥,对于非心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过大,加上部分教学内容没有逻辑性,知识层次混乱,导致课程教学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方法

1.教学方法多元化

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以大学生为主导的,教师起辅导作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多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总结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该进行针对性指导,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促使其更好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将游戏教学、情景教学、心理测试、影片分析等环节加入课堂,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教学应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为了提高心理学教学质量,应该将书本教学与课外知识挂钩,教师应该在课堂之余,多组织学生参与专题讲座和社团活动,并与课堂内容相融合,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

3.将课堂学习与学生课后反思相结合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堂学习外,还应教会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也就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复习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自我教育可以强化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4.进行有效的课后评价

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教师应该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后评价,不仅包括心理知识的掌握,还包括课程目标的实现。很多学校都是用分数评价教学效果,这是不全面的,并不能反映问题。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说,应采用作品分析、行为观察、心理测量等方法来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从而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通常自我认识不足,缺乏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发展。我国很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设置、教育方式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所以,只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将理论课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学生课后反思相结合,并进行有效的课后评价,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心理课堂;团体实训;教学方法

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需要与渴求,心理健康素质与能力对成长中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创业与人生中的不可或缺和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促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丰盛餐桌上一道营养美味的大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与发展得到了学生、老师、学校和教育部门,乃至社会用人单位的一致肯定,但也给我们的心理课程建设尤其是心理课堂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不得不激起新的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 心理课堂特性与现代教学观念描述

1.整体性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在内容设计、目标设置、评价指标等方面,不仅涉及一定的科学知识,还包含学生建构经验的活动和经验的增长,知、情、意、行的统一。

2.动态平衡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心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服务于学生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在实际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把握好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活动建构经验之间的平衡,在心理健康课教学计划的设计和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动态平衡。

3.体验性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应让学生充分体验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师借助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促使其去探索、体会和感悟,从而促进其反思自我,建构自己的经验,提升其心理品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目标---自助。

4.生活性

在心理健康课的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选取学生自身或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教学材料,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资源,即充分体现出生活性,学生们往往会对此十分关心和感兴趣,将会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心理体验,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情境中通过自主认知、体验、反省来提升其心理品质。因此,笔者认为,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的主

题,应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最后又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实践中提升其心理品质。

* 好的心理课堂教学的标准与学生课堂心理需要反馈调查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或者叫心理健康活动辅导课)的标准应该是什么呢?

在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处理中,我们不难发现,好的心理课堂必需包涵如下内容与环节,也是心理课堂教学的标准--

一. 心理教学目标明确,心理特色明显专业;

二. 心理知识讲解适度,心理技能训练到位;

三. 心理活动设计合理,心理体验恰到好处;

四. 心理参与全员受益,心理感悟心灵放飞;

五. 精彩开头满意收尾,旋律优美节奏分明;

六. 亮点突出前后呼应,气氛和谐效果良好。

在调查问卷归纳的第7主题项目的选择中我们也发现了学生对心理课堂的团体实训的教学方法最受欢迎有5种,这也是我们多年来心理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的比较实用的团体心理辅导课的教学方法。

* 高职高专心理课堂团体实训教学方法的研究探讨与提炼

一.心理课堂专题游戏法

心理课堂专题游戏法,是在心理健康活动辅导课课堂中针对要学习和训练的心理知识技能,设计和选择相关的简短的游戏,为突出主题并为主题服务的教学方法,游戏的内容应该是心理专业性强,心理特色浓,目的是让学生在主题心理得到体验与感悟,形式上要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可以分为群体游戏,小组游戏;表演示范游戏,对照PK游戏。游戏要有设计准备阶段、实施体验阶段、感悟交流阶段和总结提炼阶段。学生非常喜欢这种心理课堂团体实训教学方法。

二.心理课堂主题角色扮演法

心理课堂主题角色扮演法,是心理健康活动辅导课课堂中为心理主题设计一个或几个生活与交往情景,让学生去扮演特定的情景人物角色,通过表演者对情景人物的矛盾激化与化解的内心表白、情景对话与行为表现,来引起学生的共同情感共鸣,从中体验、感悟心理成长历程,学会心理调节与自我提升,这种方法的设计与实施,要求了解学生,正确选拔角色扮演对象,并让扮演者对主题和表现目标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最后老师要渲染人物表现与作品意义,以达到为课堂心理训练目标的和谐完成。

三.心理课堂实训团体心理拓展法

心理课堂实训团体心理拓展法,是心理健康活动辅导课课堂中常用团体心理拓展训练,要求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团体参与,团体拓展,全员体验,全员受益。团体心理拓展可以设计成为团体同一性参与活动,也可以设计成为团体多向性参与活动。同一性是所有成员都做同一样的活动,比速度,比正确,比标准,比效果;多向性是分配不同的人做不同的步骤,比反应,比技巧,比协调,比创新。心理课堂实训团体心理拓展法,要严格控制纪律和时间,要注意团体活动后的讨论、总结与提升。

四.心理课堂心理测试自我评价法

心理课堂心理测试自我评价法,是穿插在心理课堂中用于学生自行测试与评价的教学方法,相对于其他的心理团体训练方法来说,此方法在课堂上表现为比较静态,让学生自己动笔动脑,回忆自己以往经验、表现和实际情况来完成对表格题写与选项,在老师的指示语与暗示下顺利完成,因为是群体全员同时参与完成,它也是心理课堂团体实训的一种相对安静的教学方法,很多心理课堂不可或缺,而且效果很好,学生测试完先自行评价或与小组分享,然后老师引导性解读一些典型个案或者挑选个别例按分析讲解,达到教学心理训练目的。

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知能力,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观念,养成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习惯与有效学习、和谐交往、快乐生活、成功创业与幸福人生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我们力图通过不断实践试验,探讨、总结与提炼出心理课堂团体实训的科学实用、学生喜欢、课堂活跃、教学轻松、寓教于乐的灵活多样与趣味盎然的教学方法与形式。让知识更有趣,让学习更期待;让气氛更活跃,让学生更可爱;让课堂更轻松,让教学更精彩。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072-02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改革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走过了近五个年头,形成了一套适合地方高校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即“五位一体”的创业创新教育架构,真正构建起了一个基地――创业实训基地、两个课堂――第一课堂和创业实训第二课堂、三类活动――以创业竞赛、社会实践和党团活动为特色的“123”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存在的问题

担负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高校对责任认知不足 创业教育在多数高校流于形式,甚至是空白。此外,大学生创业的政府责任认知亦明显不足,忽视了政府在创业激励与引领、创业政策与服务、创业环境支持、创业教育等方面的社会责任。

大学生创业教育手段落后 各高校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运作,大学生创业运行机制(如创业激励机制、公共政策与法规机制、创业流程机制、行政管理机制)明显匮乏,创业宏观政策、创业服务引领体系明显不足,存在政策空白、政策冲突、政策模糊、政策误读等。

大学生创业教育孤立运行 重理论,轻实践,少教育,缺服务,高校、政府、企业三联动的大学生创业运行机制没有落实,对创业教育如何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接轨的问题缺乏实证研究,缺乏高校创业教育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设计等,致使大学生创业脱离实际、缺乏政府和企业界的支持,可操作性差。

创业理论本土化研究与实践明显不足 创业教育研究带有明显的外来文化基因,在整体上尚处于起步和评述西方研究成果的阶段,以介绍借鉴研究为主,理论本土化及实证应用研究未有明显突破,以致理论研究对创业教育实践缺乏实际指导价值,立足于本土的创业教育新模式尚未形成。

创业创新教育实施过程

建构创业教育课程新体系 创业教育课程新体系由创业类公共选修课(如增设《创业管理》课程)及创业类限选课(含定期举办的就业与创业讲座)构成。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使其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创业类限选课是指以我国高等学校专业目录的学科划分为基础,为学生开设在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开展创新创业的针对性教育的课程,目的是启发学生将创新创业与所学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挖掘本专业应有的创新性、创造性教育内容的同时,融入或渗透有关创业教育的理念。我院将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技能提升”、“实践强化”三大模块并贯穿教学全过程,同时,推行“三三三”制教学,即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实践教学各占1/3课时。理论教学由就业与创业教育导师承担,侧重就业与创业理论教学,培养就业与创业意识;现场教学以企业家为主、就业与创业教育导师为辅,进行就业与创业实务的示范性教学,体现真实性和感染性;实践教学以学生及技术专业导师为主,企业家、就业与创业教育导师为辅,强调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自主设计的实践性和体验性。

建构“四互动”的创业课堂教育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种互动创业教育中:一是第一课堂内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少讲、精讲,节省出大量时间进行多种多样的实训和案例分析研讨,让学生大量参与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和思考,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的互动。二是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互动。考虑到第一课堂教学受时数和场地及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空间的限制,我院尝试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联系起来,第一课堂指导第二课堂,第二课堂补充和强化第一课堂,通过分层次、分类别的创业指导,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通过举办“名派创业大赛”、指导学生参加“佛山市青年创业大赛”等活动,强化课堂教学效果,通过举办多场次、多方面的课外讲座,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点面结合,开展个别辅导,完善课堂教学的细节,实现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三是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互动。学生创业指导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良性互动。为此,应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实现学生创业教育的全方位、多渠道,提升创业教育指导的效果。四是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民间组织)的互动。由学校学生处(办)、团委、学生会、党支部等构成的学生工作机构是学生创业指导的正式机构,负有义不容辞的指导职责。此外,积极吸纳校内的各种学生社团作为非正式组织(又称为民间组织),利用它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与这些非正式组织积极互动,采取社团合作、工作指导、总结评比等方式,引导它们为学生的创业指导服务。

建构创业教育实践服务体系 我院在深入研究创业教育的实践服务体系方面,提出了在地方高校建立创业实训平台,在企业建立创业体验基地、设立创业基金,引入风险投资,与企业界倾力打造校园“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领航基地”的构想。同时,由名派办公家具有限公司每年出资10万元设立“名派创业”大赛,将创业教育实践服务体系与内容体系及课程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创业实训、行业实训、专业实践、资格证书实训等一套完整的创业教育实训机制,深化创业教育和服务体系,以提升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几年来,学生的创业实践证明,在创业教育实践服务体系的支持下,我院的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果实。

形成广东地方高校“五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架构 创业教育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主体、企业(企业协会)为支撑、全社会关注、家庭支持的“五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新格局。一方面,主动联合政府、企业,全面拓展校外就业与创业实习基地;另一方面,把政府和企业请进来指导校内就业与创业基地建设。同时,倾力打造校园“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领航基地”,在校园内开辟固定基地供大学生开展就业与创业实践,突出就业与创业培训、政策帮扶和技术指导,真正落实我们所倡导的“123”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123”创业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实施效果

本项目研究明确提出了建构广东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与服务体系这一新的创业指导工作发展观,为新时期地方高校创业工作提供了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是科学人才观在高校领域的具体实践。

课程体系初步形成,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创业管理》等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体系初步形成,互动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我院将创业教育课程分为通识教育阶段、技能提升阶段和模拟创业阶段三个阶段并形成体系,建构了“三三三”创业教学模式,使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本土化。跟踪调查的结果表明,90%以上的学生认为该模式具有特色,通过学习能拟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从事与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相关的工作实践,获得职业岗位感性认识及实际工作经验,职业规划的能力可得到培养和提高。

创业大赛等活动孕育校园创业文化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创业创新大赛,营造了我院学生浓厚的创业意识和氛围,孕育了校园创业文化。在2008年“金钥匙”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团体赛)上,我院共有三个项目获奖;“消费地图导购引擎”项目获2009年第一届广东大学生“U势界”创业项目大赛创意奖;“Z客4+1”等两个团队获2010年“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入围奖;在2011年佛山市青年创业大赛中,我院一名学生的“准妈妈舒心家园”获得一等奖,同时获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囊括了“最具创意奖”、“最具市场前景奖”、“最佳团队奖”三个单项殊荣。“名派创业”大赛吸引了336支团队参赛,近1000人参与。我院与顺德名派办公家具有限公司等160多家企业(组织)合作共建创业实习基地,组织了4000多人次进行创业实践。

毕业生创业素质和能力显著提升,社会效益明显 通过与政府和合作企业举办创业培训、行业精英与专业精英实训等工作,毕业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在参与过程中得到了质的提高。如在2010年获得名派创业大赛一等奖的我院某毕业生,在佛山创立了自己的公司“优评网”,并担任了总经理职位;获二等奖的某学生在广州一家科技公司任主管职位,实现了在岗位创业。据统计,近年来,我校学生自主创业企业年产值超过1亿元的有3家,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有3家,年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有近20家,毕业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社会效益明显。

“123”创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通过高校、政府、企业三方联动构建的创业教育模式和创业运行机制,该模式强调创业教育是高校、政府和企业的共同责任,提出创业教育要形成合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主体、企业(企业协会)为支撑、全社会关注、家庭支持的“五位一体”创业创新教育新格局。以“五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架构为核心,建构创业教育课程新体系,建构“四互动”创业课堂教育模式,建构创业教育实践服务体系,改革课程体系和创新实践模式,可以使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地方高校实际,从而更具本土化色彩,该模式的创立既升华了创业理论,又丰富了社会实践,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佘敏.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优劣势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2]纪玉超,沈文青.以融合的理念建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

[3]毕馨爻.传媒视野下的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研究[J].中国报业,2011(14).

[4]夏春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4(6).

[5]胡建英.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9(2).

[6]胡明山,钟建华,陶知翔.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27).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2011年,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并进一步规范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安排。而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凸@,笔者在本文中梳理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优化教学的策略,以期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输出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高职院校应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理念,突出分类指导和因材施教,发掘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潜能,着力塑造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活、自信乐观、和谐向上的良好人格品质。

高职院校在学制上多采取“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两年的校内学习中提高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再完成一年的顶岗实习并上交毕业作品。由于时间紧迫,课程繁重,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高等教育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第二次断乳期”,能否顺利地度过,对高职学子顺利走向社会、顺利实现角色转换,顺利对接产业发展,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助推作用。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意义深远。学生在学习、实习、就业过程中会不断转变自身角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授课时间

多数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遍安排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开设32~36学时。毋庸置疑,这样的课程安排可以使许多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学生较快地适应大学新生活。但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在第一学期主要完成角色转换、适应性改变等心理目标任务,如果一味灌输课程模块中的内容,学生难以消化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待到学生步入高年级,对生命教育、完善自我意识、情绪掌控、人际关系处理、恋爱与性心理、乃至职业生涯规划等有深入的认知时,前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就会熵减。心理教育课程不能实现与学生成长的同步跟进,已成为影响课程教学实效性的一个瓶颈问题。

2.授课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多数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与同类的公共思想政治教育类、公共计算机类、公共英语类课程一样,都属于通识类课程,采用班级授课的教学模式,且多为大容量的班级授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行为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课程。大容量的班级授课制,很难保障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度,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这一综合性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面对将近百人的班级规模,教师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把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很多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导致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少,严重弱化了教学效果。对于教学体验活动,也难以很好地实施,只能选取时间地点均适宜的小部分体验活动(团辅活动),以此调动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知识,学生也只是记录在教材上,或者拷贝教师的PPT 讲稿。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导致一些学生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查看其他学科的书籍或浏览其他学习网页。由于长期不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建构知识、体验教学的需求会逐步弱化,乃至于最后不再关心课堂学习,消极应对,这样的课堂教学渐渐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

3.授课内容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主要涵盖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自我意识与培养、人格发展、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性心理及恋爱心理、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职业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等内容。教材中存在一些瑕疵:首先,教材过于同质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以来,各大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都基本涵盖了教育部文件中要求的课程内容,但较为雷同,且很多教材的封面虽标注“高职专用教材”字样,内容却与普通高等教育毫无差别,真正符合职业教育的高水平的教材凤毛麟角。其次,教材缺乏个性。高职学生由于所学专业不同,需要有个性化的教材。如果以符合行业化、专业化特点的教材作为学习的专用读本,就能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心理健康的要求,使其伴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再次,教材中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过多,实践问题中解决途径类的知识点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这样的授课内容、教材(讲义读本)阻碍了课程的有效实施。

4.考核评价

多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价基本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又多分为课堂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学期结束后把各项成绩与期末考核成绩按照比例进行分数核算。这样的考核评价形式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初衷难免有背道而驰之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能力的一门课程,是培养学生优质心路历程的课程,如果采用上述传统的考核评价模式,也只是完成了知识点中重难点的简单背诵(复述),难以实现对学生行为表现与心灵感悟的培养。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摸索一条契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符合高职学生特点,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考核评价模式。

5.授课教师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课程的专业任课教师在一段时间内较为缺乏,只有少数教师有教育学、心理学的学科背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校只好委派临近学科的教师授课。这样的“兼职”教师队伍,缺乏良好的专业化训练,对于课程教学的目标也不能很好地认知,课堂上一味讲授,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心理需求,最终导致课程教学效果效能偏低。专业化程度不高的授课教师队伍也是阻碍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优化策略

1.因地制宜,灵活安排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适应和融入新的学习生活中,面临角色转化的心理任务。这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新生开展团体辅导、课堂讲授、名师讲座等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尽快消除学生的陌生感,使W生尽早融入新的环境中;第二学期学生会遇到适应学习生活、处理人际关系、深入认识自我等新问题,面临自我统合的心理任务。大学二年级会遇到恋爱和协调人际关系等问题。大学三年级在顶岗实习阶段会遇到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等问题。在学生的每个成长阶段,都会遇到一系列“单方”或“复方”的心理问题,需要承担不断复杂化的心理任务。学校应结合学生心智发展和专业发展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同步讲授,不断深化,为学生心路成长保驾护航。

2.学思结合,切实优化课程模式

⑴注重体验式教学,融合多种教学方法

认知是体验的基础并渗透在教学体验中,学生可以通过控制情绪情感来完成体验,并分享过程学习的心得,由此进一步自省、反思,构建新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并不断完善自我意识。从教学形式来看,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变传统的单边讲授形式为师生之间的多边互融形式。例如:在讲授《大学生人际交往技巧》一章时,可让学生自编情景剧《我的大学宿舍》,自主创设问题情境,然后探讨如何解决宿舍中常见的矛盾和问题。这样,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团队合作意识,吸引所有学生参与其中,积极出谋划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又如:在讲授《自我意识》一章时,可以通过“优点轰炸”和团体辅导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意识到个体的独特性,逐步摆脱自卑、自负、自私等心理,树立起悦纳自我的意识。

⑵采用信息化手段,“线上线下”相融合

基于班级容量、教学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因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可尝试“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师在课前应选取适合于“线上线下”教学的专题,给学生布置探究题目,让学生在网络课程平台上自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上教师进行分组教学,认真听取各组关于问题的解决途径汇报,做出正确及时的点评和反馈。这种“先学后教”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应推广课堂即时评价,让学生通过手机APP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这样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地变换教学策略,将教学时间用于心理问题解决思路的引领和技能的培养,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3.因材施教,高效对接课程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行教材的内容多为雷同,且每章的内容都包含了大量的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知识,缺乏趣味性和普及性。高职院校可结合本校开设专业的特点,组织专家学者、行业企业专家、院内授课教师成立教材编写组,努力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学的内容与专业学习、行业工作等结合起来,编写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材和具有行业专业特点的心理发展读本。

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培养多元智能的人才要求、能力本位的教育要求和全面发展的能力要求;读本的编写要符合职业属性的专业要求、工作过程的课程要求、技术应用的教学要求。“双轨制”的教材和读本,有理论、有实践、有案例,能够体现时代性,富有实用性,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满足学生普适性学习的需求,也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渴望,对各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会有极大帮助。

4.知行统一,多元改进课程评价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采用情景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考核。组内的学生按照自身不同的分工,自主选取关注度较高的心理健康案例,然后自编自演,由课程组的教师担任评委,把集中评判的分数作为期末考核成绩。也可以采用策划书的方式,结合“5・25”心理活动日,安排部分学生进行策划书的调研、撰写、总结工作,然后现场答辩,以答辩成绩作为期末考核成绩。还可以采用团辅活动、案例教学等方式,既考查学生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又锻炼学生的活动策划能力、与人沟通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5.多措并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⑴组织教师进行培训

定期组织、遴选教师参加“专业理论与规范”“教学理论与技能”“信息技术与应用”模块的培训,培养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与研究等能力。通过专题讲授、实时教研等途径,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资格准入标准。

⑵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研

定期组织、遴选教师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和挂职锻炼,全面了解企业员工的心理发展状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要将心理健康教师培养成既懂得心理健康知识,又熟悉企业员工心理的“双师型”心理学教师,逐步建立起一支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教学理念,高等职业院校务必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要针对企业特点,对接人才发展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调试心理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孙福兵.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8).

[2]刘海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

[3]毛智力.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8).

篇(6)

作者简介:卿扬(1974― ),男,四川宜宾人,上海大学直属党总支书记,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理论、音乐美学、大众文艺理论等。

一、国内类似课程推行情况

据目前国内调研情况看,从我国目前音乐素质教育的总体状态分析,在开展实施面向所有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的高校中,将音乐会作为一种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的基本形式,是极其罕见的。但近年我国个别高校不仅逐渐具备开展高水平普及性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表演团队等基本条件,而且愿意把音乐会形式融入针对普通大学生甚至社会公众的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中。2012年“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第二批上线的“走进交响音乐的世界”便是一例,它很快成为网友评论参与程度较高的12门课程之一。何平教授还有意识地总结了自己建设课程的一些经验,认为在内容上要注重学生的需求,有理论、有历史、有欣赏;形式上要有可听性、亲切感、现场感;教学上不照本宣科。

另一个典型的实践便是2014年上海大学音乐学院推出的“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该课程从表演、讲解、录制三大课程团队建设到改革选课模式,为学生提供“菜单式”音乐会系列备选课程,赋予了学生充分的学习主动权。一则将音乐会变为一种课程形式,不仅能教育课堂现场的学生和观众,而且可以录制下来成为社会共享资源。二则既有的实践也为音乐素质教育课程创新模式的探索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上海市乃至全国其他高校没有这样做,一则可能是没有这个理念,二则可能是没有这个能力。就后者而言,实施该课程的教育改革难度极大,至少需要三个教学团队相互配合:①比较专业的音乐表演团队;②较高水平的主讲团队;③前期策划、课程录音录像和后期制作等课程后勤保障团队。

二、音乐会课程的主要目的

(1)核心概念。①所谓“音乐素质”,是指学生个体可以进行一般音乐鉴赏或音乐实践的内在能力。这种能力一般处于可以进一步升华为音乐专业技能的萌芽状态,在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维方式中凸显艺术素养的精神关照,对学生个体独立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着潜在的催化作用。因此,针对普通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主要表现出注重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和艺术气质的特点。②所谓“音乐素质教育”,是普通高校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以教学实践活动为主体和主导的教育行为的总和。它不仅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代教育融合艺术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有效形式,在艺术教育中传递浓厚的人文关怀。③所谓“音乐素质教育课程”,是普通高校实现音乐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和形式。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立足“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寻求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提高课程实践的有效性为重点、音乐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互补为导向的课程模式,集中探索音乐会作为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的条件和作用。

(2)课程目标。“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目标主要有两个:①探索实现课程目标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目标一致的有效途径。音乐素质教育课程创新模式应该是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探索课程创新模式即应以学生为本。构建音乐素质教育课程创新模式的第一步是发现那些有利于提高普通大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能力、效率等方面的具体方法;其次才是从这些方法中提炼既能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又符合现代社会“立德树人”要求的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模式。②构建兼具上海市地域特点和市属普通高校特色的音乐素质教育课程模式。提高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的方式,是从具体的教学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生长出来的,音乐素质教育也是如此。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作为普通高校实现音乐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要想具备持久的生命力,就应当立足于上海大学自身的特色,依托上海市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资源,建构可推广的课程创新模式。

三、音乐会课程实施的情况

(1)课程团队的建设与管理。音乐会系列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公共音乐艺术欣赏课程,无论是教学计划的制订,还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实施,都不可能由哪一位甚至某一类专业教师独立完成,需要建立优秀的团队密切合作才能很好地完成。从课程分工上来看,有表演团队、讲解团队、录制团队。从成员来源上看,有校内人员、校外人员,或专业教师、专业学生。选择表演人员,严格而不苛刻,有分别地对待。本校专业教师和专业学生是表演团队的基本力量,校外人员是补充力量。为了尽可能充分利用本校资源,适当放宽条件,具有准专业以上演奏水准的非音乐专业学生,也可以加入课堂教学表演团队。讲解人员一般由音乐理论功底扎实和教学能力过硬的教师担当。校内讲解教师事先进行统一培训,相互探讨、相互交流,明确讲解的内容和方式。外请专业教师,由教改负责人与其进行充分的沟通,表明课程设置的缘由和意义、希望讲授的内容等。上海大学音乐学院本次课程改革外请教师虽然风格各异,但其所授内容以及上课的方式基本符合课程的预设,有的外请专业教师水平很高,上课的把握尺度和效果超过了预期。录制团队,主要负责策划及录音录像和后期制作等课程后勤保障与技术支持。

(2)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实施。虽然一场音乐会可以包含音乐艺术的多项内容,但音乐会系列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与单一的音乐艺术教学不同。如“走进交响音乐的世界”专门就交响音乐进行教学,它只是把交响音乐表演引入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现场体验感,其教学重点还是在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音乐知识。而音乐会系列音乐素质教育课程却不仅是这样,它是要借用音乐会的形式,在音乐会上展示专业的讲解,试图以“短平快”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某类音乐知识的强烈兴趣,引导其自觉地在课外进行深度学习。具体说来:①以学带教,“选”“学”并举。音乐会系列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给予了学生方面很大的主动权,我们的音乐会场次、数量远多于一个学生需要选修的数量。这不仅意味着学生的选择余地很大,而且即便其他场次没有选择修读,也可“免费”旁听。②寓教于乐,“演”“说”结合。课程把专业表演和专业讲解有机结合起来,让广大师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体会音乐带给人们的美好与快乐,让观众不仅仅理解表象的音乐旋律,还能深入理解构成旋律的内在音乐元素与结构。③通过高标准的团队协作,在教学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该课程从本质上讲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使得形式更加容易让人接受,其教学质量的源头在于讲解与表演团队,而这两个团队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④创新选课及预约方式。每学期在学校选课系统中选课(每学期限选1000名学生左右),选课成功后即有选择参加音乐会的资格;从音乐学院网站“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预告中了解一学期中5场音乐会的具体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场音乐会进行网上预约(每场限约300名学生),网上显示预约成功后即可在观摩音乐会时考勤;在音乐会演出前,必须使用本人学生证在考卡机上考勤。⑤学生成绩的考核与评定。音乐会系列音乐素质教育课程设定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考试不可能采取严苛的闭卷考试形式,也不采用开卷考试考知识点的形式,而是让学生书写听课感想与总结,让他们从总结与回顾中梳理自己的所思所想,使其逐步发现自己的兴趣点。

(3)课程实施的主要阶段。①2014年3月―2014年5月,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先期进行了三个月的策划和调查,初步确定了实施方案。随后通过表演、讲解和录音录像三组教师团队的联合与协作,音乐学院举行了三次“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新型授课活动。课堂效果与方案预期非常吻合,每次课程结束后,音乐学院即安排有工作人员对观众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75%的观众十分希望将此类音乐会列入选修课程;对于此课程的教学管理方式,805%的观众表示认同。②2014年6月―2015年6月,正式实施了22场音乐会课程。每次上课,安排专人统计实际到场人数,包括选课学生和旁听观众。每次课后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学生意见、上课效果等信息。在此过程中,适时结合上海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实施,引入了音乐学院创新项目成员参与调研。③其后该课程仍然继续实施,截至2016年5月,共计顺利举办34场。

四、课程实施的特点和成效

(1)讲演并重,风格各异。课程将讲课和现场演绎相结合,主讲人一边讲解,一边由演奏者现场演奏相关片段,再进行乐曲的完整演绎。担任课程主讲的老师们讲授风格各异:有的严谨,专门就某个专业学术知识或演奏技术难点进行较深入的探讨;有的平实,讲解深入浅出,侧重音乐知识的普及;有的幽默风趣,将艰深的演奏技巧和理论难点融于生动的比喻和直观的现场演示中。

(2)形式多样,精彩纷呈。课程涵盖的音乐知识丰富且平衡,西乐(弦乐、管乐、键盘)、声乐、民乐、舞蹈皆占一定比例,其中包括以本校学生为演出主体的声乐、器乐综合音乐会,基本涵盖了中外各种音乐艺术形式。这些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在吸引观众眼球、激发观众浓厚兴趣的同时,在艺术知识的普及方面基本做到了由浅入深、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知识点较为平衡。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浸润式;教学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普遍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传统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忽视了大学生积极性的培养和潜能的激发使教学成为一种机械式的活动,师生间很难产生思想的碰撞。因此了解大学生实际心理需求,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而浸润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根据作者在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浸润式教学创新模式为切入点,对其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与分析。探究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心灵对话的平台,使师生可以互换潜能、共同成长。

一、浸润式教学的内涵

“浸”,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义为“泡在液体中”“逐渐”。“浸润”则解释为“液体渐渐渗入”,“渐渐发生作用”等意思。浸润式教学的含义是指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氛围,使得教学主体“浸润”在教学环境中,使得教师的知识教学,情感态度逐渐渗透到学生内心的教学方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浸润式教学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特点和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情景、语言和情感等实施方式,营造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渐渐融入到课程的学习环境中,掌握并学会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沟通能力,潜移默化地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浸润式教学实践探索

1.情感浸润

情感浸润方式是利用情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方式。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很少重视情感因素,把教学局限在固定的知识传授的框架之内。情感具有感染性,可以使师生之间通过情绪的相互感染而迸发出情感的共鸣,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促使学生心情愉悦地接受知识进而领悟知识。因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要把认知和情感有机协调,用情感浸润课堂,使情感成为教学的灵魂,使学生在乐于接受,乐于学习的状态中有效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从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心理特征,深入挖掘教材之外的情感因素,通过自己积极的情感体验,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把学生摆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关系和学生相处,尊重其人格,以平易近人的教态、亲切感人的语言等方式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教师真挚的情感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采用情感浸润方式,通过教师之“情”感化学生,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2. 语言浸润

语言浸润是指通过教学语言这一载体,艺术性地组织教学,用语言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自觉沉浸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语言作为师生情感传播的载体,在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情境及良好的课堂氛围等都离不开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教师的人格魅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艺术化的语言感染学生的情绪和行为。课堂上抑扬顿挫、饱含情感的语言可以使学生不自觉地跟着教师的引导而实现主动地学习。夸美纽斯曾说过:“一个能明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进入学生的心里,并把知识一道带进去。”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很多学生认为老师上课就是照本宣科、死记定义这样一种模式,很难对课程产生兴趣,就会出现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局面。要想吸引住学生,使他们能主动沉浸在课堂气氛之中,发自内心喜欢上心理上课就需要教师掌握语言艺术,用艺术性的语言雕琢课堂。教师可以用幽默、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兴趣,教学语言还要有启发性,阐述问题时不是直接灌输,而是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快乐中,从而产生学习的满足感和喜悦感。

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会被教师艺术的、情感的、思辨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再好的教材都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才能传授给学生;再博学的教师只有掌握和运用好教学语言才能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再科学的教学方法也也必须通过教学语言才能施展。

3. 情境浸润

情境浸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浸润式教学的重要实施方式。教师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渲染融洽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感受和领悟,从而激发学生知、情、意、行等方面的潜能。情境浸润的教学方式可以点燃学生心中的学习火焰,变教师外在说教为学生内在需求。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要巧妙、恰当地设置情境,同时注意把握情境创设的“度”,避免流于形式、走马观花而偏离正常的教学轨道。

教师可以通过亲手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重现现实生活中的情境,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具体。图像、动画、声音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产生感官刺激,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活动程序,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情境,使呆板的知识变得生动和丰富,使学生个融入到情境中去,亲“心”体验其过程,从而主动建构知识、产生感悟,实现课堂教育的目的。另外浸润式教学改变了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现状,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在情境体验中分辨是非善恶,优化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健康人格。情感、语言、情境这三种浸润方式相互联系,有机的统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浸润式教学以情感为主线,以艺术化的语言和灵活巧妙的情境创设为途径,可以使学生浸润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本文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浸润式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环节的改革措施,进一步研究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对浸润式教学方式的内涵、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情感、语言和情境等浸润式教学方式的具体实施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谷建英.浅谈“浸润式”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科技信息,2008. 23.

[2].朱梅.高中思想政治课浸润式教学研究.苏州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