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问题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12 23:40: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心理问题

篇(1)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近年,许多学者采用各种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比如,缺乏自信,自卑感强,情绪低落,感情脆弱,耐挫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有障碍,等等。

而这一切也让有关专家忧心不已,杨叔子院士曾经提出:“智商越高,情商出现问题,对社会的危害越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复杂、多变,具有独特性,其引发原因多种多样,在具体处理过程中应全面细致地分析其诱因,以便对症下药,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分析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已经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从历史文化方面。受中国悠久的文化和封建历史影响,使中国人在骨子里有一种含蓄和矜持,形成了内向的民族性格。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对心理学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造就了西方人张扬个性,提倡人权的特点。然而,进入新纪元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世界性的高度同步,中西方文化在新一代骄子们的思想中汇流。格格不入,甚至相互对立的文化特点,使大学生在人格与道德方面倍受冲击,而脆弱的心理防线也随之崩塌。使许多人产生了浮躁的心理,无所适从,有的人由于某些心理压力,产生了心理疾病也不懂得去就医,甚至不敢去就医。

2.从学校环境方面。高中时期的学习、生活环境与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不同。高中的学校教育模式只注重学生的成绩问题,只重视升学率。而将学生的生活能力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培养,品德的教育等问题放在次要位置,有许多中学根本就没有将学生的生活能力培养,心理素质培养,品德教育问题列入议事日程。这种高中教育的现状,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当受到过这种中等教育的学生升入大学后,角色、地位及学习和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有着极大的改变。必然对大学生活产生极大的不适应;而中学生中又有许多是独生子女,不论其家庭是贫是富,都是家庭的中心和宠儿,由于聪明、学习好,受到老师及亲友的过多关注。进入大学后,当这一切不复存在时,就会产生失落感,原本脆弱的心灵会变得更加多疑和敏感。加之这个年龄段正处于青春躁动期,渴望友谊、爱情,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而又不善于和人沟通、交往,不会主动地去理解他人。他们也必然会对大学的生活感到很不适应。第一,大学生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独立的处理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问题,但据调查,有相当多的学生以前在家里没有洗过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第二,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条件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而已包括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其他一些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秀而其他方面较差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其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第三,现在的大学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若几门功课不及格就会面临失去学位,降级甚至遭遇退学的危险,这就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加之大学中主要是靠学生的自学能力来进行学习,与以往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很不一样。使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不知怎样进行学习,而感到茫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情绪低落、失去自信、心理失衡、导致心理异常。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3.从家庭方面。家庭是始终伴随人类从婴儿,少儿一直到成人时代的重要外在因素。众所周知,人类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以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为基础。父母和睦的家庭孩子往往性格比较开朗,心理承受能力较好,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孩子的脾气也趋向于暴躁。而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和自卑是其共通特点。很多大学生家庭的不幸福,会使他的心理产生阴影,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逐渐显露甚至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同时,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也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过于依靠父母,心理承受能力偏弱的主要问题。

根据上面所述情况,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解决:

1.从历史文化方面,转变思想,老师应耐心地引导学生对外来文化仔细筛选,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让两种文化在大学生的思想中融会贯通。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即将产生的,或者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对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社会和学校要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关爱。

2.学校教育方面,第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充实高校课余生活,探索不同路径的教育模式。多方面多角度的加强心理的教育,打破模式化和形式化的束缚,走到学生当中去,走进学生生活中去,把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做细,做实,做好,给学生们更多的心理关怀。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普及和增强他们的心理卫生知识,以便于他们在产生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疏导。第二,辅导员在加强心理教育这个工程上,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大多数同学们的心目中辅导员是他们最可信赖的人,辅导员是他们心灵中的依靠,他们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辅导员。所以,辅导员来做学生们的心里教育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辅导员应该将思想政治工作,道德教育和心里素质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因此,辅导员应深入到学生当中去,贴近同学、了解同学,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做好学生们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及早发现,及时疏导,及时解决,是解决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篇(2)

[关键词]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大学校园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与生存状况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调查显示,不同的生活情境以及由此形成的性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会产生相应的影响,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强迫与精神病倾向等方面显著高于来自城市与小城镇的大学生。(1)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大学校园及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关注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义重大。

二、农村生源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上的困难

高中时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很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欠缺独立思考与自我学习的能力。大学老师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讲授内容灵活多变,不会照本宣科,逐字解读,部分老师与学生缺少交流,往往上完课就离开。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不适应新环境的教学方式,付出与收获不一定成正比,因此学生们对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常感到困惑与焦虑。大学校园强调学生自我管理,缺乏自控能力的学生在完成学业方面更显得困难,与高中时期班长上的佼佼者形成鲜明对比。据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的农村大学生存在考试焦虑。

此外,大学是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大学阶段的评价方式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学习成绩不再是是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教育理念的落后及其农村办学条件的艰苦使得很多农村学校的教育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的阶段, 素质教育很难在农村学校得以全面展开,学生无法得到绘画、音乐、舞蹈方面的系统训练。(2)由于这些客观环境的限制,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能力培养上有所欠缺,因而常产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的回避心理,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自卑与焦虑。

(二)生活上的困难

经济条件的限制是导致农村大学生生活上难以适应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大多靠父母肩挑背磨的血汗钱供给学费与生活费,平时生活比较节俭。几年前,在教育部主办的“高校可持续发管理论坛”上,专家们提出“一个农民13年纯收入才能供得起一个大学生4年花费”,如今依然是这样。(3)城市五彩斑斓的生活及城市大学生自如的消费方式逐渐让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感受到贫富差距。此外,当今的校园文化发展也受到了一些社会不良思潮的侵袭,比奢侈、比排场的攀比现象存在于各大校园,部分大学生价值观扭曲。而农村大学生很多需依靠助学贷款及国家助学金的资助完成学业,这些因素加重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三)人际交往的困难

城市大学生往往多才多艺、见多识广,走在时尚流行的前沿。这使得一些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既羡慕又自卑,他们既想融入群体又害怕被排挤,进而表现出孤立自傲来维护内心仅有的尊严,加深了双方之间的距离,不利于人际交往互动,易产生敏感、多疑、抑郁等心理问题。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在网络世界里寻找心理平衡,填补人际交往的缺失,网络使他们更难以融入现实社会,从而越来越自我封闭,导致不良的后果。良好的人际关系关乎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应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问题。

(四)情感困难

影响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情感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首先是农村保守的大环境使大学生对待生理发育与性问题神秘而羞涩,缺乏正确的认知及科学的知识。因此对性知识的需求及对性的渴望与自我道德规范的冲突导致强烈的心理矛盾与痛苦。农村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也是诱发农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五)就业困难

考上大学的辉煌与就业形势严峻形成的对比使农村大学生产生困恐惧与怨恨心理,就业过程复杂而现实的社会关系让他们感到无奈,农村大学生相对来说社会资源匮乏,加上就业过程中有些招聘单位没有完全做到公平公开,就业公平依然有待实现,这些社会因素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社会的埋怨。此外,他们在就业中定位不准确,“一步登天”的心理仍然存在,不能很好地正视现实也是导致他们就业难的原因。

三、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切实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帮助

首先应在经济上为农村生源大学生解决后顾之忧,完善相关的奖助学金评选制度,尤其是国家助学金应资助给真正贫困的同学,应鼓励农村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在不耽搁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情况下可以在校外做兼职,使资助与自助得到有效地结合。其次应加强任课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重视意见反馈,重视指导农村大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不再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而是真正有所收获,得到快乐。

(二)发展健康的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应努力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心理氛围和优美的校园环境。(4)首先,应针对农村大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开展相应的文体特长培训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其次,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可以向农村学生擅长的方面倾斜,增强他们的参与力度,比如班上可以开展“说家乡”等座谈会,让城市的学生也能增长见识,促进班上学生的相互交流。最后学校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让农村大学生在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了解社会。如“暑期三下乡”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的一个平台,应鼓励农村大学生积极参与,争取回到家乡为乡民尽微薄之力。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三)充分挖掘闪光点,建立自信

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大多出身贫苦,他们过早地挑起了生活重担,在成长过程中,他们没有消极地抱怨艰苦的客观环境,而是养成了坚忍不拔、勤奋朴实的优良品质。在大学里, 他们自立自强、勤俭节约,有的农村大学生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在学习之余, 利用各种机会勤工俭学。据一些大学老师反映,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更刻苦,成绩更优异,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谦虚好学,能够克服各种困难,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同时,多数农村大学生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中都能做到真诚待人,乐于助人,在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能主动给以帮助,还有大学生在评选国家助学金及其他资助项目时还能互相谦让,把机会留给更困难的同学,这些都是他们身上具备的难能可贵的品质。在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扬农村大学生身上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找准闪光点,树立典型,对他们取得的成绩给以及时鼓励,建立成就感,培养自信。

(四)逐步完善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

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应充分关注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教育的文件,据调查,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自己的心理咨询机构。但是部分心理咨询中心流于形式,很多大学生甚至不知道心理咨询的存在。部分高校心理咨询的专业性也受到质疑,由于心理咨询方面的人才匮乏,一些高校由担任人文社科方面的老师或辅导员承担心理咨询工作,大学生们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正确的疏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留下了隐患。因此,高校的领导、老师应真正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使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帮助农村大学生度过心理难关。

(五)指导运用心理自我调控策略

良好的情绪有利于促进农村大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而不良情绪容易导致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同时情绪对大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因此,辅导员、心理专家应通过讲座、谈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掌握自我调控不良情绪的具体策略,如转移不良情绪、宣泄不良情绪、升华不良情绪等方法,让学生形成自我调适的习惯,这有利于维护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豁达宽容的品质,增强环境适应能力。

高校及社会各界应多注重农村生源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对于“三困学生”,不仅要帮困,更要育人,逐步帮助农村生源大学生解决其面临的心理问题,使其成为身心健康的人才。

注释:

(1)齐玉龙.城市与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4):333。

(2)江立成,陶玉芳,唐轶.农村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许昌学院学报,2006(4):149。

(3)/edu/2009-01/23/content_ 10705426.htm。

(4)万敏.农村大学生适应性问题的分析和调适.校园之声,2010 (1):46。

参考文献:

篇(3)

【关 键 词】 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受到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婚姻观念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离婚率正逐年增加,单亲家庭逐年增多。部分单亲家庭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一些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研究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对解决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能起到重要作用。

一、单亲家庭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自卑

在单亲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由于他们缺乏对自己和家庭的正确评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他们害怕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不完整,害怕受到别人的歧视和嘲弄。久而久之,逐渐形成压抑忧郁的性格,他们不愿意与人进行交流,更不愿意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慢慢的,在他们的内心就会形成一种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心理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及身心健康。

(二)自闭

自闭是单亲家庭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由于许多单亲家庭大学生的自卑感使他们变得非常敏感,甚至觉得自己没有朋友,变得十分无助,使他们渐渐丧失了交友的勇气和信心。

(三)敏感多疑

自幼受家庭变故的影响,部分单亲家庭的大学生不敢交往或者在交往过程中敏感、多疑,喜欢把过于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总认为别人说话带着另外一层含义。听不进别人的劝告,把自己的内心封闭得很严,对关于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这种不良心态促使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抱以怀疑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际交往的困难。

(四)焦虑

焦虑是一种伴随着某种不祥预感而产生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绪,作为单亲家庭的直接受害者,他们都经历过失去亲人或父母离异的痛苦,因此在内心深处,他们更渴望一种安稳、稳定、温馨的家庭生活。但是他们细腻敏感的特性,在情绪上可能会显得忧虑。此外,一些特困生因家庭经济拮据、高昂的学费和城市的高消费,使得他们不得不精打细算,因而产生一种着急、烦躁、忧虑的情绪。

二、单亲家庭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通常被视作人类性格的加工厂,它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对家庭成员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着很大的关联。

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是建立在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上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和谐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人具有健康人格。反之,在缺少关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人,很容易使他们产生一种被抛弃感,直接影响到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正确认识,并随之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此外,由于缺乏与父母的正常交流,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得不到及时缓解,这也促进了他们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学校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高校在不断扩招,但师资力量一直很薄弱。在高校,常常是200多个学生配一个辅导员,许多辅导员由于精力和时间有限,在多数情况下不可能面面俱到。这种情况下,部分单亲家庭的大学生会误认为辅导员对他们不关心,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冷漠、孤僻、对立、消沉的心理。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即使有问题也不愿意主动与辅导员进行沟通。

(三)个人因素的影响

个人因素是产生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对任何事物而言,外因只是事物变化的外部条件,内因才是根本的因素。由于心理素质的不同、心理承受水平的差异,有的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有的人却没有受到影响。调查显示,凡是有心理问题的人,绝大部分的人的性格都是属于内向不稳定型,即他们的心理有一定程度的易损伤性和对生活事件的易感受性。

三、解决心理问题的具体对策

单亲家庭大学生在高校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缺少关爱和亲情,内心感到孤独,渴望与人交流,但他们往往自卑、敏感、时时戒备、不善与人交往,所以容易产生烦恼和困惑。如果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会导致他们行为偏差,甚至走向极端。因此,解决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需要学校、家长、个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1. 学校的努力。第一,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心理辅导工作。从学生进校开始,高校就要建立单亲家庭档案,掌握好单亲家庭学生的人数以及家庭情况,加强对他们的跟踪记录。根据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让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第二,构建理论教育平台。学校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心理学课程以及专题讲座,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增强心理抗挫能力。第三,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单亲家庭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社会阅历浅,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我意识,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第四,强化育人环境,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单亲家庭的学生,因缺少亲情,往往容易出现人际交往上的自我封闭倾向和自我保护意识。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班级、宿舍、社团的积极作用,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互助活动,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2. 家长的努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是子女能否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想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必须取得家长的配合。在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时,教师可以给家长以下一些建议:第一,建议父母可以通过电子信件、电话、书信、定期看望等多种方式对孩子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切忌只顾生活,不管其他,不能把孩子交给学校后就不闻不问。第二,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国内心理状况的调查显示: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离婚家庭的学生很少能感受到父亲及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尤其是父母离异的学生比双亲学生有较多的抑郁症状。因此,对于离异之事应该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解释,并告诉孩子父母不会因为离异而减少对他的爱。第三,鼓励孩子多与人交流。个别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和孤僻,应该鼓励他们多与社会接触,尽量多为孩子创造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

3. 自己的努力。首先,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单亲家庭的学生对父母离婚抱有一种消极的态度,从而否定自我、否定生活。因此,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可以有效化解心理困惑,消除心理障碍等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次,可以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学生借助平时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有意识、有目的地调整自己的一些不良心态。最后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当中。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而且还可以转移自己的不良心理情绪,达到调整心理状态的目的。

当前,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工作当中应该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关心、理解以及帮助,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走入他们的世界,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疏导。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想法,在工作当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让单亲家庭大学生重新正确地认识自己以及自己的家庭状况,努力调整心态,以正确的心态面对现实,释放心中的压力,让他们在大学这个大家庭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丁立华,王传君,刘富江. 浅谈高校特困生的心理教育[J]. 心理,2012(1):172-182.

[2] 李蓝江,张立亚,熊豫麟,陈莹,徐绍琼. 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J].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6):154-156.

[3] 李于雄,黄宇媚,陈月霄. 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2):125-126.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

摘要:随着社会转型加速,大学生作为特殊的青年群体逐渐暴露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且其心理障碍的发生率还在逐年上升,通过中医理论对心理问题的诠释,剖析了祖国医学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可能有效的干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中医; 干预方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转型的加速,人们要不断面临着新概念,新思维,新方法的考验,在世界开始由单一的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心理健康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然而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问题经受着严峻的挑战。19980920《北京晨报》透露,某大学在新生心理健康调查中发现:新生中有6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000年国家教委曾对全国12.6万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20.23%的人患有心理障碍。近期研究显示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总人数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占因病退学总人数的64.4%。研究还揭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1]。

主观上具备的生理、心理条件较差,思维方式的片面,个人人格的缺陷,客观上社会变化的加剧、家庭成长环境的局限,校园生活与想象的落差等等均造成大学生矛盾的心理状态,在需要与可能,需要与目标,压力与承受之间引起冲突,从而导致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1 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

1.1 环境适应问题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的一代,在家里过着无忧无虑的自由生活,而当他们离开父母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面对着的是陌生的校园,从未相识的老师和同学,崭新的教学生活,在没有父母的呵护帮助下,不同程度的烦恼、焦虑、神经衰弱就会接踵而来。

1.2 学习压力问题大多数跨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曾一度是中学时代班上或是学校的佼佼者,在习惯于引领的惯性驱使下,他们仍然希望能继续在大学学习中独占鳌头。然而大学的学习方式和竞争对手与中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较高的期望值与现实成绩的落差面前,很多同学开始产生自卑、嫉妒甚至愤恨的不良情绪,在一次又一次的竞争失败的恶性循环下,逐渐对大学生活产生了抵触厌恶甚至逆反的心态。

1.3 人际关系问题大学是社会的前体缩影,虽然没有现实社会的错综复杂,但人际关系之间的处理已远远不像中学时代那样简单直接。很多同学不知道如何与新同学沟通交流,在尝试某些相处方式的笨拙和无效后开始对交往行为产生恐惧,并寻找借口主动回避,不愿和家人、老师及同学在一起,甚至敏感、多疑、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然后逐渐变得孤僻冷漠,交际圈越来越小,将自己封闭起来。

1.4 恋爱和性的问题大学校园的环境,学校内志趣相投的异性,以及大学生所处的青年时期均给千百万年的爱情主题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同时大学阶段又是性生理成熟、性意识增强的时期,他们强烈的渴望同异性相处及浪漫的爱情。然而在性格上、世界观、价值观的差异甚至社会现实的问题造成很多校园爱情的夭折。加上大学生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生活经验的欠缺,甚至有些人受西方性自由思想的影响,常常给对方造成很大的身心伤害。有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杀仅次于事故而成为第二位的原因,其中为情所困而轻生的比例高达53.2%。除了上述提到的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外,这个特殊的群体还存在着认识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等。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伴随着的大学生教育的心理问题也日趋明显,国家教育部门和从事教育及心理的专家学者已将其作为大学生成长的必修课提上日程。通过开设“两课”,建立校内心理咨询,开展扩大学生交往的课余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通过药物治疗的手段帮助大学生恢复正常的身心健康……这些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同样,作为我国文化瑰宝的中国传统医学在此领域也有其独特的用武之地。 心理问题在中医中称为情志病,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已对情志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包括心理卫生进行了详尽阐述,提出了形神合一、脏象五志说、心主神明说、七情致病论等观点,奠定了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大学生以上各种心理问题属于中医的七情失常。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变化。不循常度、突然的、强烈的或持久的情志刺激会伤及人体脏腑而致发病。同样的,脏腑功能异常,气血失常也会表现相应的情志改变,也就是说正常情志活动是以脏腑气血为物质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影响。正如《素向・阴阳应象大论》所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恐、惊,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虽有七志,然将忧归为肺志,惊归为肾志。七情虽发于五脏,中医却认为其根本在于君主之官心。张介宾《类经・情志九气》在总评《内经》五志时指出:“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设能善养此心……则志意和,精神定, 悔怒不起,魂魄不散,五脏俱安。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为其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心所主之神分属于五脏,概括即为五志,即喜、怒、悲、思、恐。如果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五志通达,如果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则会精神萎靡,五志不宁,而且还会影响到脏腑的功能活动,甚至危及整个生命。在中医五行学说、脏腑学说以及病因病机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尝试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干预。

2 干预治疗的几种方法

2.1 心疗法主要是调摄心神,改易心志、移精变气。其理论基础即是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素问》 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大学生尽管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毕竟还没有完全成型,还有可塑的空间,所以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排除其内心的不满和消极情绪,使其具备正常的心神和情志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能够有效的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改善心理失横状态,即所谓“易心志”。

2.2 意疗法主要是有意识地运用正常言行或改变环境等方法,对其祝说病之由来以除去心理病因, 治疗病人隐性的精神创伤(即内在情态变化),如自卑、羞愧、悔恨、绝望、孤僻、厌世等等从而移易精神以达到和其志意,定其心向,调动病人遂情适性、治疗“心疾”的积极性[2]。《内经》中有:“精神进,志意治,故病可愈”之说。此法又称移精祝由法,治疗的根本在于消除病人内心的障碍根源。后有人将此法引申至借用药物治疗行为的心理效应,以治疗心因性疾病的心理疗法。典型医案是《名医类案・卷七・诸虫门》中的名医吴球治某男过疑致“痿膈”病案:“一人在姻家过饮,醉甚,送宿花轩,夜半酒渴,欲水不得,遂口吸石槽中水碗许,天明视之,槽中俱是小红虫,心陡然而惊,郁郁不散,心中如有蛆物,胃脘便觉闭塞,日想月疑,渐成痿膈,遍医不愈。吴球往视之,知其病生于疑也,用结线红色者,分开剪断如蛆状,用巴豆二粒同饭捣烂,入红线丸十数丸,令病人暗室内服之,置宿盆内放水,须臾欲泻,令病人坐盆,泻出前物,荡漾如蛆,然后开窗,令亲视之,其病从此解,调理半月而愈[3]。” 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对事物的敏感及知晓程度与同龄一般学历者相比较高,加上好强心理的作怪容易产生心结。因此无论是用言行还是用药物暗示消除问题的根由,其内心自然豁然开朗了。

2.3 情志相胜法根据中医根据五行相克理论,当某种情绪过甚时,可以用另一种“相胜”的情志来制约它,从而使过度的情绪得到调和。用一种情志有效地纠正另一种过激的情志。《内经》中具体论述了情志相胜治疗的程序,“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张从正对此在《儒门事亲》解释为:悲可以治怒,以恻怆苦处之言感之;怒可以胜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胜恐,以虑此忘彼之言奇之;恐可以胜喜,以祸起仓卒之言怖之;喜可以治悲,以欢乐戏谑之言娱之。” 治疗原则具体来讲为:喜疗,即让病人心中喜悦笑逐颜开,以克服其抑郁、忧伤等病症;怒疗,即设法让病人大怒,以控制另一种病态情绪的发展;恐疗,即以惊恐手段制止病人的病态情绪;悲疗,即利用“悲胜喜”和“悲则气消”的作用,以消散内郁气结和抑制亢奋情绪。思疗,即引导病人对有关事物进行思考,以解脱和对抗另一种病态情绪。治疗过程中首先要分清是何种情志引发患者目前心理问题,然后根据五行生克关系找到对该病理情志来说为相胜的情志,例如,若是因为大喜过往而造成的病态情绪,根据相克理论,胜过“喜”志的应是“恐”,即用使患者害怕的言语或事情使之产生恐惧心理,从而控制过度的欢喜。最为典型的是《范进中举》中,胡屠户用尽力气打了范进一嘴巴后,其受到惊恐,神志不久又回复正常,即是“恐胜喜”的例子。但此法使用要适度,不要因为矫枉过正而引发新的心理障碍。有时也可

以不拘泥于机械的固守五行模式而用文学阅读,欣赏美术和音乐作品等缓和的方式达到纠正不良情绪的目的。此法应用也较为简单,可操作行强,见效也很快,较前两法更适用于大学生,但也要注意的是此法治标不治本,在缓解患者的情绪后还是要注意积极开导,去除问题的根由。

2.4 中药疗法即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用中药进行脏腑的气血调理,恢复其功能。脏腑气血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所谓“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素问・举痛论》),脏腑气血失调、气血运行紊乱将会出现各种心身症状乃至精神失常而致病。《类经・情志九气》曰:“有曰血不足则恐,有曰肝虚则恐者,以肝为将军之官,肝气不足,则怯而恐也。”由此可见在四诊合参正确辨证的基础上对患者给予中药治疗也为一行之有效的办法,若能与前述心理调整之法合用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大学生比较怕麻烦,而且对于用中药方剂治疗心理疾病很陌生,所以要正确引导学生必要时服用对证中药,会收到良好的调理效果的,最难得的是中药方剂的调理是没有副作用的。 以上只是介绍了几种主要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临床上使用的还有中医的针灸、穴位敷贴、气功导引、顺意从欲法、脱敏法等等。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要靠自己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来解决,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

参考文献

[1] 齐 平. 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4,187(6):70.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知识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重要的建设者,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这便要求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可以适应社会的压力和在社会中遇到的挫折,但是当代大学生往往因为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一些心理上的问题,阻碍了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现实情况与自我预期不相符造成消极心理

现代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处于学校及家长的保护下,对一些事情的认识不正确,往往不是过于积极便是过于消极,对事情没有一个界定,处于两极之间。大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充满幻想,这些幻想往往是过于美好且不符合实际的。当大学生真正开始大学生活时,便察觉到大学的现实生活和自己所想的完全不一样,这样的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大学生不能更好地适应,从而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2.挫折产生抑郁,有自杀倾向,抗压性差

生活往往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处于家长的宠爱下,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当面对这些挫折时,大学生会产生焦虑、自我怀疑甚至自我放弃,采取一些过激的行动。

3.互联网的自由使大学生沉迷网络

当代大学生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对大学生来说充满了诱惑,网络环境是自由的,大学生可以把在生活中遇到的苦闷通过暴力游戏和对别人的恶意攻击抒发出来,随着这种习惯的逐渐形成,大学生会把生活和网络环境相混淆,从而做出一些自毁前程的事情。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现方式

1.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大学生对社会认识不深,社会阅历不丰富,心理承受能力较轻。为了改变大学生这种现状,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要联合家长鼓励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让大学生走出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在新环境中体会挫折,增加对社会规则的认识。如,鼓励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内打工、勤工俭学,通过勤工俭学让大学生抛开学生的身份,以一个社会人的身份体会社会中的酸甜苦辣。

2.丰富教师资源建立术业有专攻的教师团队

现今大学教师体系中,心理相关专业的教师较少,往往是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后,教师并不能及时发现,从而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学校要丰富教师资源,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或定向培养等多种方式,在大学校园中引进具有心理学知识的教师,做到术业有专攻。同时,要对普通的授课教师进行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如,对教师开展心理知识讲座或是开展关于心理健康的研讨会。普通的授课教师同学生接触的时间较长,为使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便需要授课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在教师生涯中也会遇到许多问题和挫折,有时也会产生心理问题。其次,学校要构建综合性互补的教师体系,通过将专业性教师同普通教师的教学活动相重合,让教师之间有话题可谈,增加教师之间的熟悉感,当教师授课时察觉到某些学生的异样时,可以与专业教师进行探讨,及时获得解决的意见、建议。

3.针对大学生普及心理知识

学校要通过各种手段向大学生普及心理方面的知识。首先,学校可以把大学生心理卫生健康以及心理学等课程引入学科体系中,通过把以上课程设置成大学生的必修课,使大学生了解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在进行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具体操作方法。如,在针对大一新生的期望与现实不符的问题上,授课内容主要应包括人际交往、自我探索、情绪表达与控制、网络运用、团结协作等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堂训练,让学生在课堂训练及不同角色的扮演中体会到新的感受,并将感受到的贯彻到自己的大学生活中。其次,要重视大学中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社团组织,学校要积极支持这些社团的各项活动,因为这些社团组织中的成员都是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对这一群体是充分了解的,这些组织进行的活动往往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规避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些敏感问题。

总之,当代大学生中仍存在许多心理方面的问题,但是我相信,随着学校的重视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定会使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卫生习惯,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篇(6)

大学生在心理问题上体现了其特殊性,大学生心理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1) 智力水平高,平均智商为116. 08,属于中上智力或高智力水平。(2) 考试焦虑,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3) 在自我评价上普遍存在光环效应和心理脆弱。(4) 大学生通常会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相似的人群,建立起同伴群体。[4]以上心理特点造成了大学生在心理上普遍敏感、脆弱、缺乏面对挫折的经验和方法。因此,我们应该针对这些特点去寻求大学生心问题的解决方案。

目前已发表文章中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案大多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又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水准不够、课程设计不合理等问题。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存在诸多悖论,例如大多数高校没有心理学相关专业,所以没有专业人才资源,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由思政老师、德育老师兼任。没有专业的老师自然难以设计出合理高效的课程,而国内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心理健康教材。另外,因社会发展迅速,学生的心理也在迅速发生改变,例如90后和80后的大学生心理特点就有着明显的区别。非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团队既要做到课程设计合理又要做到与时俱进确实非常困难。而因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让学校专门招募一个专业教师团队设置设立一个专业学院似乎更加不现实。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似乎是一条短时间内难以走通的路。

在以上观点基础上,本文就大学生心理问题提出三个解决方案。

一、鼓励学生加入社团

参加社团活动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满足兴趣爱好、社交等需求,而且可以让大学生体验做具体工作的过程,积累处理问题和面对挫折的经验。虽然大学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是心理健康的。参加社团活动有助于让没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在心理上更加健康,并协助一些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同学走出心理问题。

二、 培养思政教师的心理诊断能力

对于少数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应该由思政教师及时发现,并指导其接受治疗。目前国内普遍对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认识不足,甚至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5]这类情况往往会造成一些患有心理疾病学生的病情遭到延误甚至加重。与生理疾病类似,心理疾病也需要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将不良影响降至最低。因此,应该培养思政教师的心理诊断能力,让思政教师有能力判断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从而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三、 借助专业机构

学校的师资资源毕竟有限,不可能建立专业的心理诊疗机构,也不可能把思政教师培养成专业的心理医生。因此,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应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必要时学校应与专业心理健康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此同时,学校应做好存在心理问题学生和其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学生认识到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类似,人人都可能得,只要及时治疗完全可以被治愈。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接受专业机构的诊疗。

篇(7)

1.学习环境变迁无法适应

大学新生入学,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新的人际关系等,很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出现各种适应性心理问题。他们一时无法适应大学自主性强的学习特点,对自己缺乏约束,因而感到茫然无措,心理压力很大,失落和焦虑情绪油然而生;抑或感觉眼前大学与以前向往的理想化大学存在差距,造成心理落差,不免产生失落或盲目自信的极端心理。

2.不善交际导致自闭倾向

研究发现,因不善交际、缺乏与人有效沟通已成为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现在大学生多独生子女,一般个占主导地位本不善于与人沟通,再加上初级教育片面追求成绩而追求的封闭半封闭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更不懂与人交往的技巧和原则,以至于部分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不及时矫治容易酿成极端行为。

3.自卑与攀比

自卑是一种消极自我认识,自卑的同学往往没有自信,总以自己的不足来对比别人的长处,导致羞怯、畏缩,甚至心灰意冷的不良情绪。自卑情绪在贫困生中普遍存在,一些学生,在虚荣心驱使下,与人盲目攀比,在条件不允许情况下对金钱的渴望与日俱增,有的为了赚钱耽误学业,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4.沉迷网络

部分大学生因为交际困难而又渴望与人交际,于是在虚拟网络世界里寻找心理慰藉。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不分昼夜泡在网上,也逐渐和现实生活产生隔阂。长此以往势必影响他们正常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心理定位,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精神问题,严重影响着心理健康。

5.个人感情和性问题

大学生性生理已经成熟,性意识增强,渴望得到异性的友情和爱情。研究表明,由于大学生性知识缺乏、心理不成熟等因素,由恋爱引发的心理问题逐年上升。

6.就业焦虑症

随着社会竞争趋于激烈,大四学生面对就业难的问题,经常因对前途的担忧和茫然而焦躁不安。部分大学生竞争精神不足,承受能力差,加上社会上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公平竞争,让他们产生心里不平衡。许多学生对自己期望值很高,却又缺乏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不愿意从小事做起,无法完成知识和经验积淀,毕业前漫无目的只能抓瞎。

以上是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几个诱因。大学生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要参与者,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着社会稳步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认真研究大学生心理问题渊源,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1.学院应努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给学生心理调节的技巧,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家讲座,面向不同层次和心理素质的大学生,以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为研究对象分阶段进行指导和教育,以期帮助大家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有效缓解和消除心理困惑和压力。

2.完善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根据我国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基层学院应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办公室,全面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工作,并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科学心理健康测验和调查,掌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常见心理问题,分层次开展心理辅导,早发现、早治疗,争取把问题消灭于襁褓之中。

3.培养科学的恋爱观

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业和恋爱关系,正确处理恋爱与集体活动的关系,正确处理情侣间与团结其他同学的关系等方面;其次,加强大学生性道德教育,要引导学生反对,严厉批判性自由、性解放等极端行为和错误观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两性观念。

4.开展实践,砥砺意志

我们要积极带领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砥砺意志,磨炼身心,树立正确对待挫折,自强自立、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锻炼学生在面临苦难时积极向上,沉着应对摆脱困境的能力;引导他们认识到只有摆正心态,用科学的方法调节焦躁的情绪,遇事冷静,豁达大度,才能完善自己德才兼备,增强对挫折的应对和承受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应认真研究大学生心理特点,通过建立心理测试档案、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为祖国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泽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张啸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对策[J].中国轻工教育,2006(3):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