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校成长导师工作

初中校成长导师工作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03 08:54: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校成长导师工作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中校成长导师工作

篇(1)

我是XXX,原xx一中校办主任,我竞聘的岗位是xx中学一部部长

从事教育职业已经26个年头了。今天站在这里,我一方面感到非常荣幸,另一方面感到无限感慨,因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是在教育战线上度过的。正是出于对教育事业深厚的感情和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今天,我勇敢地走上竞聘演讲台,积极参与学校中层领导的岗位竞聘。

我今年44岁,本科学历,中师水平,中学一级教师,刚刚评上。26年,先后经历了城关三中磨练xx三中培养到xx一中成长,不管是最初当教师那炼狱般的生活还是到最后校办主任游刃有余的工作,都成了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财富,是我今天能够站在这里的丰厚资本和强大动力。26年,先后20年担任班主任工作和毕业班工作,多年的教研组长和级段长,多年在教育一线摸爬滚打,从教师到领导,既是教师又是领导,成为我今天竞聘部长这个岗位干好这项工作的坚定信念。六年的中层经历,有幸参加了各种提高培训,观念被更新,理念更先进,思路更开阔,方法更科学,为干好部长这项工作打下了厚实的积淀。担任校办主任的五年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是我早就有了干领导就要吃苦受累的心理准备。因此,我要在这里立下誓言,既然我选择了这个岗位,我会为它慷慨解囊,倾其所有,全身心的爱它敬它。

如果领导们信任我,让我走上部长岗位,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把老师当知己。从xx一中到xx初中,不单是位置的变迁,校舍的改观,规模的扩大,人员的变化,应该是从面貌到内涵,从管理到质量,从成就到影响,xx初中担负着擎举xx教育的重任,应该以巨人的姿态屹立在新安县的东方,矗立在新安教育的沃土之上。而这一切,仅靠校长一人身体力行、摇旗呐喊远远不够,靠在坐的中层披肝沥胆、前呼后应远远不够,要靠我们的老师,要靠像今天坐在评委席上长期在教学一线竞争拼搏不图名利、不计报酬的老师,他们才是创造xx教育辉煌明天的中流砥柱。[莲山课件]部长作为教师和学校高层的纽带,要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舒心的工作环境,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情感上理解,为他们搭建一个尽情展现人生才华的舞台,相信他们,鼓励他们,成就他们。

2、把学生当亲生。对学生,积极为他们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激发他们认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培养良好习惯作为学生成才的突破口,把家校合作作为学生成长重要桥梁,把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作为教育的最终理想。

3、把质量当生命。紧紧把握质量这股弦,加大教研力度,向学生要质量,向教师要效益。积极倡导师生改变学习方式,更新教育观念,引进高校课堂,创立富有本部特色先学后教合作学习教育教学模式,把老师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把学生从枯燥的学习生活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真正的幸福感。

篇(2)

关键词:江门二中;住宿部;管理制度

1江门二中住宿部概况

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住宿部于2015年正式成立,编制上隶属于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但其管理制度相对独立于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下文将从教学管理及学生生活管理两方面简要介绍江门二中住宿部的概况。1.1教学管理。江门二中住宿部采用小班教学模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招生时限制学生人数,至今招收初中学生两个年级,总数在150人左右。在班级分配上,每年级两个班,2015级学生每班35人,2016年扩招后每班40人。在教师配备上,初中13门学科教师均有配置,其中语文、数学、英语各配置2名固定教师专门负责住宿部的主要科目教学。而其他科目老师则为校本部教师流动教学。所有教师的课题活动及科研活动均在校本部进行。住宿部的行政管理上,仅设置主管一名,负责日常教学事务安排及住宿部校区的一切行政性事务。1.2学生生活管理。江门二中住宿部实行全封闭式寄宿制,为保证学生生活作息规律,学校为每个学生宿舍配备两名生活老师,负责督促学生进行早操及课间健身活动、看管晚自习以及在宿舍内部出现矛盾时进行协调。而学生日常生活则需要自理,以此培养学生自理自立。

2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江门二中住宿部成立之初,在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存在不少的漏洞和问题,在行政管理方面,主要问题在于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教学管理方面主要问题在于教师人员配置上;而在学生生活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一些细节问题。2.1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江门二中住宿部成立时日尚短,在学校的行政管理方面并没有完善的模式与制度,而校本部从建校之初至今近百年时间均为走读制学校,其行政管理模式与住宿制学校存在一定差异,且江门二中住宿部情况较为特殊,其校舍与英文学校共用,这也要求住宿部的行政管理不能生搬硬套校本部的管理模式,而需要打造一套适合自身使用的管理模式与相应的管理制度及条例。然而在笔者担任江门二中住宿部主管之前的职业生涯中,未曾进行过相关的制度设计,且学校领导秉承打造有活力有创新精神的住宿部的理念,也为了免除老教师们奔波劳碌的辛苦,为住宿部配备的教师均为年轻的新生代教师。这也使得住宿部的管理模式搭建无法借鉴前人经验,只能由住宿部全体教师共同摸索前进,在建立管理模式过程中难免走弯路,也出现了部分年轻教师产生畏难情绪,申请撤离住宿部的问题。2.2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由于江门二中是一所近百年的老校,其校本部坐落于江门市中心一字山上,校舍已无法扩建。而江门二中校本部为完全中学,初、高中六个年级近三千名学生已经将校本部校舍分配完毕,且住宿部校区校舍需要分为教学区及生活区两部分。因此,住宿部只能另行选址。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江门二中由广东省英文教育集团承办,而英文教育集团江门校区因缩小招生规模,空置了一批设施齐备的校舍,因此江门二中住宿部在多方协调下落址于英文学校江门校区的空置校舍。上文中提到江门二中住宿部在教师配置上,采用主科目固定教师、副科目流动教师的模式。使用此种模式原因在于,江门二中拥有一支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且群众对于江门二中的师资力量认可度较高。而学生报读江门二中住宿班的原因之一就是江门二中拥有优良的教师队伍。但江门二中近几年几经扩招,导致副科目教师人才相对紧张,而由于学校现阶段为民营性质,成本核算紧张使得无法分调出一支固定的教师队伍驻扎于住宿部,因此只能采取副科目教师于校本部与住宿部之间流动教学的方式,保证住宿部的教学质量。然而,这样的方式存在很多缺陷。首先,由于副科目的流动教师在住宿部仅仅负责教学,其科研活动和课题组活动均需要在校本部进行,且其行政关系仍然在校本部教师系统下,因此,流动教师几乎每日奔波在相距将近20公里的校本部和住宿部,其工作压力更大,也不便于校本部进行教师管理。其次,副科目教师的流动性和工作压力也使得教师们不愿意前往住宿部任教。更重要的是,副科目教师的流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住宿部学生学习该科目的积极性。2.3学生生活管理方面。由于江门二中住宿部与英文学校江门校区共用校舍,导致了一系列学生生活管理中的问题。首先,英文学校实行的是香港学制,其日常作息时间及假期均与实行内地学制的江门二中住宿部大相径庭。因此,在学生生活中,大到校舍设施使用,小到作息时间的铃声均有冲突,不仅使住宿部学生难以适应,也不便于学校进行管理。其次,英文学校江门校区招收的学生大多为华侨子女或即将随家人移民的孩子,其接受的教育与内地学生接受的教育并非完全一致。英文学校的某些课程在内地学生看来似乎就是玩耍,而江门二中住宿班的学生为12—14周岁的青少年,正是容易受外界影响或者发生青春期叛逆的时期。在和英文学校共用校舍时,容易受到英文学校学生的影响,对自身学业产生抵触心理。另外,因两校适龄学生家庭背景不同、学制不同等原因,学生之间容易产生冲突,容易酿成校园事故,也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另外,由于英文学校招收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其生活区校舍是针对年龄在6—10周岁的学生进行建设的,部分设施,如床铺、桌椅等并不是十分适合江门二中住宿部的学生使用。尽管在第一届学生开学之前就已经更换了一批床铺和桌椅,但部分硬件设施仍然不适合住宿部的学生使用。综上所述,在江门二中住宿部成立之初,学校管理的各方面确实存在不少的问题,笔者身为住宿部主管,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力求创建一个完善的管理体制,从而给住宿部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3针对各方面问题的改进措施及成果

篇(3)

一、开展高中生生涯教育的背景与意义

开展高中生生涯教育,关乎人的自我实现,不仅仅是为了“七选三”。 随着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试行,从2014级的高中学生开始,将面临着选课程、选考试、选专业、选高校等较原先更多样且复杂的选择。对于不少学生及相关的教师、家长来说,由于一直以来都缺乏生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因而在众多选择面前他们首先感受到的不是被赋予更多选择自由权后的如鱼得水,而是不知何处入手的迷茫与盲目。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改革唤醒了社会大众的生涯意识,倒逼家庭、学校重视生涯教育,倒逼学生学会“为自己做主”,这或许是其衍生的更为重要的影响,毕竟在一些西方先进国家,生涯教育在小学乃至幼儿园就已经被纳入教育计划。

所谓“生涯”,西方生涯大师舒伯将其定义为“综其一生,不同时期不同角色的组合”。如果简单地从字面上看,生涯即生命的边界。在生死两端,存在无数将两点连接起来的线条,但每个人最终只能划出一条生命线,这条线可以描得精美,也可以涂得随意。有广告语云“人生就是一场旅行”,路线不同,不仅看到的风景各异,而且旅人的收获与体验也完全不同。生活中的各次旅行,做过精心攻略的总归比那些漫无目的者更能畅享其间的乐趣。人生这场漫长的旅行亦是如此。

网上曾经流行过一个段子,说是单位的门卫才是十足的“哲学家”,因为对每一个想进单位办事的陌生人,他一般都会提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儿来?” “要往哪儿去?”,这恰恰也是生涯规划需要解决的三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每个人必须经常自省的人生哲学问题。我们做生涯规划,就是要一手拿着放大镜甚至X镜,去透视、发掘包括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在内的最深层、最本质的自我,去梳理自己所处的环境条件,一手拿着广角镜和望远镜,去眺望、想象、构筑自己的未来愿景。就是要在深入了解自我内外的基础上,明确自己这辈子想过怎样的生活,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该成为怎么样的人,进而选择一条与自己的外在资源、内在特质最为匹配的发展道路,然后通过有聚焦的行动执行将现在的我与未来的我对接起来。有了这样一种人生架构,我们在面临各种机会、挑战、选择时就能较为迅速而明智地作出决断,整个生涯进程也将更富效率和张力,也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我。

二、高中生生涯教育的定位

高中生生涯教育不仅是开设几次通识讲座或是几门单一课程。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出台和实施,使得生涯教育迅速成为不少高中学校首先关注的切入点之一,他们纷纷邀请专家为学生、教师、家长举行主题报告会,指定专人开发开设诸如“高中生生涯教育”“大学专业与志愿填报”之类的职业生涯规划校本选修课程,校园内外掀起了一阵热火朝天的“生涯教育”的热潮,大有不同学校的领导、教师碰面时都会脱口而出“你(校)生涯了吗?”的架势。这对于缺失已久的学生生涯教育而言无疑是件好事,但透过热闹的表象,我们依然看到了部分高中在开展生涯教育时表现出来的幼稚与急切:就是把高中生生涯教育窄化为开设几次讲座或是几门单一课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定位、有效实施高中生生涯教育呢?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起步早、覆盖面广、分层分类、阶梯式教育主题、全社会参与、学科渗透、有较为完善的计划和配套措施等是其主要特征。如美国的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早在1989年就组织制定并了《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该指导方针提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从6岁开始,他们把所有的人群分成四类,第一类是小学,第二类是初中,第三类是高中,第四类是18岁以后,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职业生涯分工。加拿大则把职业生涯教育重点放在中学阶段,所有中学均开设丰富的选修课,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要进行自主选课,而且一直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分阶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有相关的网站让学生参加网上测试和学习,了解自己和相关职业。同时,所有中学都设有专职的学习顾问,一般按年级配备,负责为学生在读期间的各种困惑提供咨询帮助。可见,建立完整的计划和完善的配套措施、营造浓厚的重视职业规划的文化氛围是取得生涯教育实效的关键,这也意味着生涯教育不是某一点、某一线、某一面,而是一个内容丰富多样的全方位系统。

在这样的系统中,处处可见生涯而又处处不仅仅是生涯,它表现为一个动态的、立体的融合与浸润的过程。 这一点,省内外不少高中生生涯教育的先行学校和教育界有识之士都达成共识并且在实践层面作了不逊于发达国家做法的探索。如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立了“生涯规划指导中心”,全面开设了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形成了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学生生涯社团、个人生涯咨询“四合一”教育教学模式;开设了100多门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实现从“考生培养”走向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人的教育”;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成长导师,通过完善制度和加强导师专业培训,充分发挥成长导师的引领、强化作用;跳出学科,走出课堂,开展生涯实践活动;家校合作,提高家长职业认识力和支持的有效性。该校的做法实质上是在着力构建一个具有丰富内容和立体网络的生涯教育体系,培育学校、家庭、社区共建的生涯教育文化,并且将生涯教育的终极目标指向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浙江省教育厅韩平副厅长在最近召开的第二届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国际论坛上明确指出 “职业生涯教育是教育,不是开设一门课程,是要融入高中三年,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的教育。”他同时还强调:“选择性教育是当前国内和国际教育的主要趋势,选择关乎学生的个人发展、成长成才、终身幸福。学校应当全过程参与、全员参与,重视学生生涯发展;家长要在引导的基础上,尊重孩子们的选择,与学校共同助力学生成长。”当我们认真学习领会韩厅长的讲话,我们对于近10年来浙江省不断深化高中新课程、率先施行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的良苦用心会有更深切的体悟,这一场高中教育改革是为了让广大高中生能够浸润、融合到一个更广阔深邃的生涯教育海洋中去。

三、如何实现浸润和融合

镇海中学在三个环节上精准发力。作为一所始终勇立浙江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潮头的高中名校,笔者所在的宁波市镇海中学一直重视生涯规划教育,视其为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早在2007年就开设了高中生职业规划选修课,2013年开始又施行德育导师制。新高考方案的实施使生涯教育和指导工作的作用、地位日益凸显。为此,从2014年9月开始,我们将生涯教育全面介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将德育导师制全面升级为成长导师制,由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发开设了多门相关的选修课程,邀请高校专家和本校教师对2014级、2015级学生以及全体教师开展了专题辅导报告,举办了第十三届“生涯规划”主题心理健康教育周,购置了由北森公司开发的生涯测评系统,组织全体2014级、2015级高一学生进行测评,等等。

在这两年里,我们还成立了学生生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学生生涯发展指导中心。在生涯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将之视为一项系统工程,目标是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将生涯教育打造为一门融合性、浸润式的学校基础特色课程。 纵观国际通行的生涯规划设计模型和生涯教育的一般策略,生涯唤醒、自我探索与职业世界探索、职业定位、计划行动是其中主要的环节。我们在设计、开发,开展生涯教育活动时,主要也是围绕这几个环节,并且尽量做到精准发力。

(一)生涯唤醒环节

对学生及学生家长的“生涯唤醒”旨在激发他们的生涯规划意识。这部分工作主要放在高一适应性学习阶段,邀请专家或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开设通识讲座,此外还可以通过国旗下讲话、校长寄语、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部分学生还可以选择专门的校本选修课程。 对于生涯唤醒,我们不仅仅停留在让同学们相较以往提前去思考专业、大学、工作等具体问题,而且更加重视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观,希望他们对生涯的思考、定位能有大视野、大境界,超越小我而臻至大我。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海防遗址和爱教基地资源、著名校友资源、优秀学子资源等,大力弘扬学校文化,让学生感知、认同、践行学校“梓材荫泽 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培养综合素质强,个性特长优,学业水平高,社会贡献大的优秀公民”的育人目标、“敬业奉献、博雅沉静、创新卓越、和谐自主、开放合作”的镇中精神,并且在文化熏陶、榜样示范、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学科渗透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所有这些“无用之功”看似与生涯教育并无直接相关,但却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内生动力,开拓了学生的人生视野,提高了他们的人生格局。这对他们的自我探索、职业定位等环节都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自我探索环节

所谓自我探索就是通过自我觉察、他人反馈、实践体验、心理测验等方式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从而更好地明了自己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擅长做什么、最想做什么,这在整个生涯建构中也属于基础性环节。对于学生的自我认知部分,我们学校和教师可以做、正在做的工作如下。

1.尽力帮助学生去缩小“未知我”的部分,修正他们的“开放我”与“隐藏我”部分。

2.对于四类自我特质的正式评估,学校引进专业公司的测评软件,提供专业的测评服务,提供个案咨询。这部分工作主要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职业生涯指导中心)完成,由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3.对于四类自我特质的非正式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表现、各种课内外活动、各种主题班会、主题教育等途径形成一个定性的评判,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学生家长。

4.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发现、发掘、培养、塑造学生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在这方面教师绝对不是无能为力,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5.学校、职能部门、班主任、课任教师一定要合力创设更加丰富、优质的校园活动、社团、课程,让学生在不断的选择和实践中逐渐认清自己,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三)职业探索与定位、专业志愿和大学选择环节

大多数高考生和家长认为应该在进入大学后再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先挑大学,后选专业,再选职业,即学生先选定大学和专业,然后进入大学读书,直到毕业时再决定自己要做什么工作。 这种选择路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招考制度下也许勉强够用,但情况已经发生变化。比较合乎逻辑的认识和路径或许应该是:要读大学哪个专业取决于以后想从事的职业。因此,先要去思考你大学毕业以后要做什么,你才可能知道到底要学什么专业及到哪所大学去学。知道自己学的专业,你才可能知道“七选三” 到底选考哪些课程。由此看来,职业探索与定位对生涯规划有先导意义。 对于职业、大学、专业的认知首先是一个信息接收的静态教育问题,学校应该提供相对正确、全面和及时的资讯。然而学生的职业定位和志愿选择更需要深入地观察、体验、整合信息进而作出取舍,这就更需要学校创设更多的平台、现场和活动机会,我们开展的主要工作如下。

1.施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导师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校友,提供关于职业、专业、大学方面的咨询。

2.通过相关社团、主题活动、社会实践(进入真实的职场)、职场报告会(校友或家长)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体验。

3.通过情系母校、高校行、大学教授(主任)进镇中等方式加强学生对大学、专业等的了解和体验。

4.开设专门的“高中生生涯教育”“大学专业与职业规划”等校本选修课程,开展较为详尽、专业和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

5.挖掘各自学科中的职业生涯教育资源,培养职业意识,储备职业常识,训练职业技能。整理各自学科相关的专业概况、大学推荐。

6.系统梳理各自学科相关的学业、专业、大学、就业等信息,使之成为学生的一个有价值的重要参考,也促进自己成为职业指导中某一切面的行家里手。

7.指导学生完成一份生涯规划书。

总体而言,镇海中学在开展高中生生涯教育时着力建设的点可以概括如下。

1.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以“奠定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抓手。帮助学生在“梓材荫泽 追求卓越”的学校文化氛围里,努力成长为“综合素质强,个性特长优,学业水平高,社会贡献大的优秀公民”。

2.成立一个领导小组,建立一个职业生涯教育指导中心,组建一支有一定指导能力的学生生涯发展导师队伍。

3.引进一套测评系统。

4.开发一门贯串高中三年、各年级有所侧重的校本课程,编写一本通识型的校本教材。

5.实施学生生涯发展讲坛制度。

6.各部门加强协调合作,充分利用镇中校友会的力量,为学生打开高校、专业、职场等的广阔世界。

篇(4)

军训是同学们中学生活的前奏,多年的实践证明,认真完成好学校交给大家的军训任务,不仅能增强同学们的体魄,提高国防意识,而且还有助于塑造大家坚忍不拔、迎难而上的坚强品格。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新初一新生军训动员讲话稿,供大家参考。

最新初一新生军训动员讲话稿1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告别了炎夏的不安与躁动,凉爽怡人的秋天向我们展开了笑颜;告别了假期的安静与沉寂,美丽典雅的~~九中校园又回荡起了琅琅的读书声。今天,我们隆重召开20~~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动员大会。在这里,我谨代表~~九中全体师生向你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欢迎你们来到这片人杰地灵的教育沃土;你们的融入,将使我们这个温馨的大家庭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向负责我们这次军训工作的各位领导和全体教官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升入初中,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初中,不是小学的简单延续,而是迈出自己迅速成长的第一步。然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并不像转变称谓那样简单;新的生活和学习面前,需要我们重新定位自己、打造自己、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人生并非坦途,同学们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拿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拿出“吹尽黄沙始到金”的毅力,拿出“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气,去迎接人生风雨的洗礼。今天是我和同学们第一次相聚,我想对你们说:

1、珍惜缘分。

能相聚在一所学校、一个班级,成为校友和同窗,是缘分,大家一定要团结友爱,共同构建一个和睦的班集体,和谐的大家庭。

2、展示自我。

无论你曾经是否优秀,都没有关系。初中是一个全新的起跑线,只要你在哨响时起跑,并且不要中途停歇,你不但不会错过沿途的风景,也一定会到达属于你的美丽目的地。

3、快速适应。

初中生活和小学不一样,环境、老师和同学都是新的,学习的科目多了,任务也重了……这一切都需要你去适应。不要怕困难,一定要不断调整自我,让自己愉快地融入初中的生活。

4、学习成长。

初中三年很快就过去了,但是三年间你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是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型期,你要在这三年中不断地认识自我,让自己健康充实快乐地成长。

5、约束自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的自由都是在规则的约束下的。如果你想让你的初中生活自由快乐,那么你一定要遵守学校、班级的规则,这是学会成长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同学们,九中是你们扬起人生风帆的开始。希望你们在这片教育的沃土上,一边告别昨天的幼稚,一边编织明天的理想,把在小学阶段养成的好作风、好纪律、好习惯、好品质带到新的学习和生活中来;在老师的指导下,严格遵守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向着一个又一个意识、品德、情操、知识的高峰攀登,将初中生活装点得更加绚丽多彩。

军训是同学们进入学校的必修课。通过军训可以锻炼意志品质,体验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解放军的好传统、好作风,了解国防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军事动作,培养集体主义意识。军训过程中同学们要做到:

一、服从命令听指挥。军训是要仿照军队的要求进行各项活动,军队的纪律首要就是服从命令听指挥,必须令行禁止、雷厉风行,不允许拖拖拉拉。

二、克服心理和身体的不适应。军事动作和平时的习惯不一样,要求整齐规范,强度也比较大,我们适应起来有一个时间,大家一定要咬牙坚持,苦尽才能甘来。需要提醒的是,如果身体确实有病,一定要明说,不适合军训的要有医院证明。

三、认真完成军训计划中的任务,不当逃兵,大家一定要保质保量完成。

四、树立集体主义观念。集体的荣誉是靠大家赢得的,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只有每个人都做好了,这个集体才是优秀的。为了集体的荣誉,每个人都要尽到自己的力量,为集体争光,为学校争光。

老师们,同学们,开学典礼为新的学习拉开了序幕,吹响了进军的号角。我相信,凭着老师们的顽强进取精神,凭着同学们刻苦拼搏的毅力,我们一定能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让我们全体师生为了美好的明天,用汗水来耕耘,用行动去创造新的辉煌!最后,祝愿同学们学习进步,健康成长!祝愿老师们工作顺利,生活幸福!祝愿我们的学校平安和谐、再创辉煌!预祝同学们在军训中取得好成绩,圆满完成军训任务。

最新初一新生军训动员讲话稿2尊敬的各位领导、教官、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在这个清新明媚而又成熟的季节,我们带着光荣与梦想,非常荣幸地即将成为牡丹江市第二十二中学军训营的战士。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所有受训战士,向老师表示感谢,感谢您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难得的军训机会和良好的军训环境,使我们渴望体验绿色军营生活的梦想变成现实。同时,也向即将与我们共度军训时光,为我们的训练付出巨大辛苦的教官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

我们从少年时代走来,即将踏入青年的第一个驿站,而军训就是我们在这个驿站中必须面对的第一个课题。在这里我们要告别娇气,塑造刚毅;抹去懦弱,锤炼坚强。通过军训,我们不仅要提高我们的体质,更是为了培养我们坚忍不拔的意志,百折不回的精神和宽广博大的胸怀。为此,我代表所有受训战士庄严宣誓:

一、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二、严格训练,磨炼意志;

三、团结互助,共同提高。

军训是磨炼意志的练兵场,是充满挑战的大擂台。我们做好一切准备,为圆满完成军训任务付出我们所有的努力。请老师和教官们相信:我们一定行!

最新初一新生军训动员讲话稿3各位领导、教官,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站在这里,代表初一新生发言,我觉得无比自豪。我要感谢学校领导和同学们给我这样的一个机会。

今天,我们来到了军训的地方,怀着好奇、激动的心情,充满着希望的五天军训生活就要开始了。

每个时代,都有支撑一个民族的精神品质。中国独特的、崇高的品质,值得我们去敬仰、去学习。从战火纷飞的战争岁月到改革开放的和平时期,不管称号换了多少,解放军一直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为了人民的利益勇往直前”的理念默默地为我们奉献着。

即将开始的军训生活,会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的军人精神。军训生活将是我们磨练意志品质的大好时机,这对我们的人生来讲具有长远意义。五天的军训生活将是我们人生中精彩的一页。

军训生活可以提高我们的军事素质和国防观念,培养热爱祖国、关心集体的精神和吃苦耐劳、严守纪律的`优良作风。

纪律是军人的生命,也是我们的生命。在这即将开始的军训生活中,我们会做到步调一致,听从教官的指挥,服从教官的安排,用自己的言行证明我们也有军人的风范。面对烈日,我们昂首挺胸,面对汗水,我们毫不在意,年轻气盛的我们一定不会服输,会用我们的坚强毅力和韧性,“鏖战”到最后一刻,让我们现在就准备吧,请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放心,在教官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完成这次军训任务。做到“流血流汗不流泪,叫苦叫累不掉队”,圆满完成每一项军训任务,以优良的精神风貌展现新一代初中生的风采。我们将把从军训中获得的吃苦精神、团队精神、组织观念等带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去。

军训,是一首诗,铿锵有力的步伐,演绎着和谐的节奏;

军训,是一幅画,站立转身的规范,展示着坚强的意志;

军训,是我们学生生涯中无法忘怀的记忆,是我们迈向人生之路的新的起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军训自然苦累,这种苦累中却蕴涵着成熟美。没有风霜雪雨的考验,就没有梅花的铮铮铁骨;没有艰苦的磨练,我们又何以从过去稚气中脱胎换骨。军训生活将赋予我们以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我们将在严峻的考验中走向成功,我们将在军训生活中成熟长大。当兵的人说,“当兵后悔三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我们说“军训,我们的期待,我们的梦”。我们承认,军训苦、军训累,可是军训带给我们眼泪和汗水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坚韧和永恒。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学校领导及全体同学由衷地感谢教官能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指导我们军训,同时预祝本次军训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最新初一新生军训动员讲话稿4尊敬的各位教官,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首先,向~~学校首批150名初一新同学表示热烈地欢迎!向一贯支持教育工作的县公安局巡警大队干警表示衷心地感谢!

~~县二中是一所具有现代化办学特色和开放意识的学校,以“为每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办学理念,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攀升。~~县二中的“翻转课堂”和“全员育人导师制”在省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校长周西政在全国各地讲学、作报告,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学校是~~县二中今年刚刚创建的初中部。~~县二中创建初中部,是二中发展中的一个新举措,也是一次新跨越。初中部的创建与发展,必将在二中的'发展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走进二中,享受成功!相信同学们选择二中,就会逐步迈向成功。

军训,是同学们提升素质的必修课,也是你们人生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课。在此,给同学们提三点希望:

一是,加强组织纪律性,一切行动听指挥。每一位同学都要严格遵守纪律,服从教官指挥,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像军人一样要求自己,完成各种军训任务。

二是,要有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军训是非常艰苦的,同学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要有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三是,坚持到底不当逃兵。同学们的初中生活刚开始,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养成坚持到底的毅力。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坚持就是胜利。

我相信,有各位教官的悉心指导,有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振兴学校的军训一定会顺利完成。

最后,预祝本次军训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

最新初一新生军训动员讲话稿5亲爱的同学们:

您们好!

今天是新学期正式开学的第一天,你们将跨入新实验,开启新人生。在这个崭新美好的日子里,我代表实验中学向你们表示热烈的欢迎!衷心祝愿你们在实验中学:生活愉快!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而实验中学正是要培养在未来能雄于地球的合格的初中毕业生。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必须从难、从严、从苦开始,那就让我们走进军训,去上好少年第一课吧!

军训不仅能强健体魄,健美体形,更能学到的好思想、好作风、好传统。从而,陶冶同学们的革命情操,锻炼大家坚强的意志,增强同学们克服困难的勇气,还能激发同学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刻苦学习的热情,促进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军训,还可以磨炼革命意志,体验严格有序的军营生活,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培养崇勇尚武的传统美德,树立起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有备无患有的国防观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同学们,从今天起,在军训期间我们就是一名军人,就要用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这次训练时间为6天,主要内容是:队列训练、内务卫生和军姿、军容、军纪训练。训练是很艰苦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从一开始同学们就要牢记“我是一个兵。”同学们很多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很多的同学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独立生活。军训之初,可能感到新鲜而有趣,随着时间的延长和训练难度的增大,大家会感到很苦、很累,但这正是考验我们的时候,我们要以教官为榜样,在和他们朝夕相处中,学习他们以苦为乐、吃苦为荣的高尚品质,和无私奉献、不求索取的博怀。我们的口号是“流血流汗不流泪,叫哭叫累不掉队”,在训练中,要严格认真,听从指挥,服从命令,严格遵守军训纪律和作息时间,不随便脱离集体。同时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尤其晚上要休息好,如遇到身体不适,要及早报告,及早治疗,训练中班主任老师和教官要注意安全,不出任何意外。

篇(5)

北安市第二中学创办于1962年,52年来,在国家投入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已建成了拥有2500余名学生的省级一类示范初中。50余年的发展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教风淳朴、学风纯正、育人氛围浓厚。新一届领导班子思想超前,与时俱进,又使其呈现勃勃生机,学校办学理念先进、育人目标明确、育人方法有效。学校教师甘于清贫,乐与奉献,默默无闻地为祖国培桃育李。如今学校已发展成为教育特色鲜明、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学生向往、家长信任、北安市域范围内的初中龙头学校。走进绿树成荫的北安二中,走进书声琅琅的北安二中,走进文风浓郁的北安二中,你就会感受到一个充满活力的二中,一个充满和谐的二中。

领导班子精诚团结抓管理,带领学校快速发展

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多年来,在不断发展充实的过程中,北安二中逐渐形成了“助人成功,敢拼争赢”的工作风格,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团结协作,保证了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能有条不紊地开展。为了使自己在教学和管理的天地里纵横捭阂,迟立强校长总是不断地追求新知,开阔视野。他以书为友,古今中外,广泛涉猎,用书本充实自己的头脑,近几年写出了《教子新理念》、《教子新方法》、《成功教育》、《心理咨询必读》、《与历史人物面对面》、《英语课本剧》等35册系列书籍和教材。从教学工作到德育工作,从教师思想工作到学生思想工作,从校园安全工作到校园文化建设,迟校长做到事无巨细,正是迟校长的榜样作用,北安二中才有了一个坚强有力的好班子。班子成员都是识大体、顾大局、懂管理的行家里手。他们以“精细管理、高效劳动”为准绳,为学生的成长奠基,为教师的发展努力,为学校的成名拼搏,在他们的带领下,学校正按照争创名校的要求,平稳、科学、快速地发展前进。他们凡事走在前头,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校领导每周二进行集中学习,每周五召开行政例会,各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校领导每天都会集体抽查全校上课情况,课间秩序情况,每个领导都能经常深入到自己负责的年组督促检查、听课,及时了解教师的课前准备及课堂教学情况,有效督促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严肃课堂秩序,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每天早6点,除正常值周代班的校领导外,还有“特殊奉献日”的一名校领导提前到校。学校评模评优,校领导把指标让给青年教师。晋职称,校领导把名额让给老教师。大搞卫生,校领导分楼层把关。集体活动,校领导亲自挂帅。师生身处困境,校领导一呼百应。他们以行动去感召,凭才干去征服,用情感去凝聚,赢得了师生的信赖,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在这个班子的带领下,北安二中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教师群体求实奉献抓教育,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要培养出品学兼优的栋梁之材,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思想进步,学历达标,教学适应,职称上档”是北安二中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学校确立了以教师为本的管理观,使教师在管理他人和接受被管理这二者上内化为自主双赢的行为。学校关心、关注,尊重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生活与发展。千方百计为每一位教师营造自主发展的空间,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增强“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意识,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坚持在政治上引导人,在思想上教育人,在业务上锤炼人,在体制上激活人,在生活上关心人,将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校注重对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每周二进行政治业务学习,每月进行一次师德讲座,举办师德师风演讲比赛,签订师德师风责任状,开展学生、家长评议教师活动,多渠道提升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二中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已蔚然成风。班主任每天都在学生到校之前来到学校迎接学生,放学后等学生都离开后才回家,坚持全天坐班;科任老师都提前来到学校,争相抢着上早自习;许多老师顾不上照顾自己年幼的孩子或家里病重的老人,一心扑在教育教学上……正是由于老师之间的相互感召,所以北安二中教风正、学风浓,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学校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学校通过推行“五个一制度”、实施“三项工程”,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从“适应学习型”向“创新学习型”的快速转变,实现教师的自我完善。学校大力推行“五个一制度”,即教师每学期读一部教育教学理论专著、订阅一份学科教学核心期刊、记一本听课学习笔记、上一节教改课、写一本教学反思,促使教师将学、教、研结合起来,形成学、教、研相促相长的工作学习机制。实施“三个工程”,增强教师专业化水平。一是“基础工程”,即所有任课教师通过三笔字、整合教学资源、制作教学课件、坚持写课后笔记等多种教学基础功的练习,形成自己的个人特色和专长,逐步达到一专多能的目标。学校坚持每学期都举办教学模式推进课,一人讲课,主管领导深入、同组教师共同研究课,在反复的试讲、评课,直到正式展示这一过程中,所有参与教师都得到成长。在学校坚持下,许多教师开始脱胎换骨,逐步由教书匠成长为学术型、科研型、专家型教师。二是“青蓝工程”,学校重视对青年教师的教育与培养,实施“青蓝工程”,学校领导和学年组优秀教师每人带一名徒弟,制订青年教师帮扶制度。开展了“一帮一”和“一对红”活动,每学期都要举办青年教师汇报课。几年来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和熏陶影响,青年教师不断进步,熟悉和服任自己的岗位,有些已经成为教育教学中的骨干。三是“名师工程”,学校尤其重视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再提高工作,选“名苗”,重点培养,评“名师”,展示榜样。与此同时,让在校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师,积极参加教师进修校举办的名师评比活动,打造了一大批有一定实力的地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名师,为学校后续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

群策群力勇于创新善改革,创办学校办学特色

管理是一门学问,北安二中早在建校初期就以“严格治校”闻名遐迩。历任领导不仅继承了这一传统,更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管理。学校各项制度汇编成册,使学校工作有章可循。在教学程序上,学校注重基础,因材施教。管理好教师队伍是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对待教师,北安二中一班人在工作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中关怀备至。正是在这和谐的环境里,教师你争我赶,积极进取,全校涌现出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名师。以校长迟立强为核心的领导班子,站在未来社会对人才发展需要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特色,他们不仅让学生学到学好书本知识,拥有健全的体魄和健康的身心,还紧紧抓住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全方位培养学生,进行德育模式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为学校快速、持久发展奠定基础,注入活力。学校在充分尊重中学生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分层分组,自主管理”的德育管理模式,极大调动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大大减轻了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负担,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能。如今的二中校园,学生上学、放学、课间秩序井然、大型劳动大家争先恐后抢着干、家长反映孩子越来越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各项活动学生积极踊跃参加、学校公物干净整洁、学生见到教师主动问好、好人好事越来越多,曾多次有人来到学校送来感谢信表达对二中学生拾金不昧精神的感谢与认可。近几年来,涌现出众多的孝亲之星、礼仪之星、学习之星、劳动之星、纪律之星、奉献之星。学生优秀率、合格率明显提高,成效显著。

基于德育模式改革,学校提出了“分层尝试,整体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差异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特长生实现全面发展,在培养探究性人才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今的课堂上,思维碰撞多了,鸦雀无声的少了;热情参与的多了,冷漠旁观的少了;全心投入的多了,心思旁骛的少了……课堂真正成为老师和学生交流知识技能、共鸣心灵颤动、演绎生命精彩的心灵家园。该教学模式的实施,使无论哪一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老师再也不用三番五次强调课堂秩序,学生每节课都有所收获,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校的课堂既守规矩,又张扬个性,在培养探究性人才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学校差生率明显降低。为了更好地运用该模式,教师在课前要深度挖掘教材,广泛搜集资料,认真参加集体备课,科学合理地设计各层次的教学目标,有力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迅速提升。市教育局以此为基础,在全市推行了高效课堂活动。

改革的是课堂,成长的是教师,受益的是学生。近年来,学校已有23名教师被评为省地市教学能手,有68名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并荣获特等奖和一等奖,获奖人数占一线教师总数的70%。青年教师孙俊代表我省参加第三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讲课与评课”大赛,荣获初中组一等奖,孙俊还被确定为省中考命题组成员。省级骨干教师王国民在东北三省物理课堂教学比赛中,荣获“十佳教师”称号。国家级骨干教师赵晶曾赴河北、河南等省市培训英语教师。6年来,学校中考成绩在北安市遥遥领先,年年打破历史最高记录。2009年,二中学生裴根极和孙秋实双双夺得全市中考状元,全市中考前10名二中占8名,前60名二中占40名,138名学生考入北安一中;2010年,范晓琳同学摘取全市中考桂冠,全市前十名均被二中学生夺得,140名学生考入北安一中;2011年,张焱同学夺得全市中考状元,全市前10名二中占6名,前60名二中占40人,161人考入北安一中;2012年,赵文哲同学摘取全市中考桂冠,全市前10名二中占7人,全市前60名二中占40名,182人考入北安一中。2013年,刘金麟同学再次夺得全市中考状元,全市前10名,二中占8人;全市前20名,二中占16人;全市前30名,二中占23人;全市前60名,二中占43人,考入北安一中216人;今年中考,郭腾同学夺得全市中考状元,全市前10名二中占8人,全市前20名二中占16人,全市前60名二中占40人,考入北安一中289人,为上级学校输送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为北安市高考成绩的取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近年来,北安一中高考优秀毕业生,多数初中就读于北安二中。北安一中高考理工类2008年第一名李佳滨、2009年第一名台玉琢、2010年第一名李梧桐、2012年第一名夏存言,2013年第一名段宏达、2014年第一名刘秋实,初中均就读于北安二中。特别是2009年的台玉琢同学以678分夺取黑河地区理工类状元,考入清华大学;今年的刘秋实同学以716分夺取黑龙江省理工类高考状元,考入北京大学。除此之外,每年高考的优秀毕业生中,中学就读于二中的学生占大部分比例。可以说,这些学生在北安二中经历了三年的初中学习生活,在学习了丰富的知识的同时,养成了踏实的学风,掌握了高效的学法,积蓄了成功的潜能,为接下来的高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他们高考的成功迈开坚实的第一步。中考成绩的逐年攀升,增强了北安二中对周边市县和农林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到二中参观取经的学校络绎不绝,到二中来就读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上下团结方法得当重务实,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北安二中从每个学年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每学期分别制定年组的德育工作目标和教育内容,突出重点,各年组德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强化班级集体建设,对各班实行“五星级”管理,分别设“纪律之星”、“学习之星”、“卫生之星”、“礼仪之星”、“各类活动和竞赛”之星,加强对各班日常行为规范和日常管理的检查、评比,促使班主任全方位管理班级,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政治处、团总支从教育实际出发,通过学生代表国旗下讲话、安全疏散演练、每周召开主题班团会、书信大赛,邀请法制工作者举行法制报告,邀请市“五老”报告团作报告、与市检察院和市法院联合举办了少年模拟法庭等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深化了“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和“养成教育”活动。重视家校联系,充分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学校不仅注重使德育教育网络遍布校园的角落,而且有意识地将德育教育向校园外延伸,借助社会多元力量,优化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立体网络。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学校规定每班每月要召开一次家长会,每逢假期开展“千名教师进万家”活动,家访工作求真求实。

篇(6)

山重水复:学校提升的困局

75中建校于1956年9月,是一所完全中学,有3000多名师生,属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管辖。1997年学校被评为广州市一级学校,2003年学校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学校的发展至2003年,已近50年时间,取得了相应的发展,获得了诸多的荣誉,尤其是获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使学校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繁华背后,75中还深藏隐忧。

管理之苦。作为广东省一级学校,有着近50年办学历史,学校的起点已经不低,但如何挖掘历史,继承传统,创新学校的办学理念,定位学校新的发展愿景?学校辖天平架、燕塘、云宁居三个校区,3000多名师生,一校三区,师生队伍庞大,步调如何统一?关系如何协调?责、权、利如何平衡?这既考验管理的思维和手段,更考验管理的水平与智慧。

生源之难。学校处于广州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天河,家长群体相对有着对教育更个性的理解和更高的诉求,而学校现实却是质量一般、声誉不高,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有实力的家长们大都不愿意把孩子送来学校,生源成为制约学校快速发展的一大桎梏。

硬件之殇。经过多年的建设,学校的硬件建设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水平,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无论是校室校舍,还是功能场室;无论是基础建设,还是相关设备,都已经远远落后于广州同类学校。硬件是基础,没有好的硬件设备,如何给师生们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去工作和生活?

师资之忧。学校的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水平高低不一。如何才能建设一种好的制度引导教师专业素质的共同提升,如何才能形成一个好的氛围促进教师队伍整体向心力的增强、凝聚力的提高呢?

文化之困。学校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化的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办学近50年的75中,还没有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这就使得学校的一切教育理想与追求表现苍白无力,一切的教育主张与实践显得杂乱无章,无法形成高度凝聚的精神内核和散发迷人魅力的独特气质。

75中就在种种问题与困难的煎熬中徘徊,等待……

当时间行进到2005年8月这个节点,一个人的出现,令到一切开始出现转机。这个人,就是程印贵,一位儒雅而坚韧的江西“佬表”。当程印贵以校长的身份第一次踏进75中校园的时候,他还没来得及感受履新的兴奋,压力就让他备觉不安,“用‘一般’来形容当时的75中最恰当不过,一般的生源,不好不差的师资队伍,不上不下的教学质量,不起不落的学校声誉……一切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一般得不能再一般,但3000多名师生呀,肩负着多少希望与重托。”

但是,属于75中的康庄大道又在哪里呢?困扰75中的核心问题又是什么呢?

在这个关键节点,以程印贵为首的75中新领导班子,以继承者的胸怀和眼光深入分析学校的现状与优劣,以改革者的勇气和智慧深度思考学校突围的路径与方向,以理想者的激情和投入谋划学校的未来与发展。75中人又一次在困局中看清了方向,点破了迷津――75中已经步入了学校发展转型时期的关键拐点。

拨云见日豁然开朗,75中果断提出“育人质量一流,人才培养多元,办学特色鲜明”的战略定位和“引领天河、影响广州、辐射广东”的发展目标,全面推动学校从普通学校向区域名校的转型升级。

看准问题不易,解决问题更难。

在名校林立的广州,要想独树一帜,谈何容易。前路漫漫,75中任重道远。

柳暗花明:推进转型的突围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难题就像一枚硬币,翻过艰难的一面,转型恰恰造就了75中突围腾飞的良机。而破解难题的过程,也将最终成为75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1.理念引领。

事非经历不知难。创新和转型,其先莫先于理念转型,其重莫重于理念转型,其难亦莫难于理念转型。75中的教育理念如何与时俱进?程印贵们给出的答案是在现实背景下进行解构,再在理想追求下重新建构,让75中的教育理念上接天气、下接地气,外显为校园内外的一言一行,内化为全体师生的精神气质。

办学理念――为每一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在指向上应该是面向全体,追求每一个受众与主体的成长。但在应试的大旗下,我们或多或少的对于成绩落后的弱势学生疏于关心、懒于关注、冷于关怀;教育的创新,学校的发展,最终都有赖于教师的全情投入,教师是教育最真实的存在和最个性的注解;教育不是学校关起门来就可以完成的,教育更不是孤立存在的,家庭和社会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力无法估量。所以,75中的办学理念中的“每一个人”是指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在内的“一切人”。“全面而自由发展”是指人自身内在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也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自我的和谐发展。中学教育毕竟只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因此,75中坚持遵循生命的成长规律,为每一个人的成人、成长、成才从思想、文化、能力等方面积极“奠定基础”。

管理理念――从最后一名抓起,抓到最后一刻;盘活优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为老师,我们习惯于将目光聚焦于最优秀的学生,其实,换一种角度思考,如果最后一名都学好了,学生素质还能差吗?作为学校,总是在放大先进教师的形象,其实,换一种思维解读,如果最落后的教师都提升了,教育质量能不好吗?所以,“从最后一名抓起”意味着从今往后75中不放弃任何一名师生。“抓到最后一刻”既包括抓好现时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一时刻、每一细节、每一项规范要求,又包括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培养。“盘活优质资源”既包括盘活教师资源、校产资源、校园文化资源等,又包括依托老校优势,盘活校友资源和社区资源,营造“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的育人氛围;努力把教育做大、做强、做优,实现教师、学生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是75中永恒的追求。

教学理念――激发求知欲望,倡导自主学习;坚持因材施教,全面提高素质。

理念中的“激发求知欲望”是教学的基本要求。75中从尊重学生、感受生活入手,引导学生体悟生活乐趣,找到自信,唤醒其学习需要,激活其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望;“倡导自主学习”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为“让课程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将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与探索式的、体验式的学习方式结合,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进而发展为愿学、乐学、会学、善学,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坚持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正确处理全面打好基础与发展个性特长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给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平台和“标新立异”的机会,培养全面之“才”、特色之“才”;“全面提高素质”是教学的基本目标。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应该是激发、鼓励、促进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引导者、促进者、咨询者、支持者,为培养合格人才、全面提高素质而不懈努力。

2.管理护航。

路径引领方向,实践决定未来。

科学描绘发展蓝图并非难事,难的是如何具体实施;合理规划美好的愿景虽然不易,但更不易的是怎样在现实中一一践行。75中在确定“引领天河、影响广州、辐射广东”打造区域名校的发展目标之后,大胆改革,锐意创新,使得学校思想理念为之一变,学风教风为之一新。

优化评价机制。一所学校的实力,关键不在校长,而在教师。但要引领教师群体由被动到主动,由自发到自觉,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对学校的教育主张全面支持,对学校的教学实践全情投入,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教学评价机制至为关键。75中大胆实行了教学工作“升、留、降、改”制度。以学生入学考试的成绩为基础,衡量期中期末是进步还是退步,按评分标准分了四个等级,即跟班上、留任、降级、调离岗位。制度推出一段时间之后,就有几位欠火候的老师“碰壁”,找了担保人,签了保证书,加强学习后才能返岗。一开始,有一些老师有情绪,但大家很快看到了制度实施后带来的显著成效,于是心服口服。75中的更高明处是他们强调的是评价形成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本着注重教师的未来成长与发展,注重学校教育教学的长期目标,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自省、自励、自强意识,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促使教师的自我调控,主动改进完善,促进专业发展,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快速提高。

深化管理体制。75中分为天平架、燕塘、云宁居三个校区,有着3000多名师生,一校三区,师生队伍庞大。针对学校校区多,难于集中管理的现状,75中立足实际广泛调研,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积极探索多校区管理模式,提出了“分级负责,处室统筹,人财统一”的多校区行政管理模式:“年级负责”即各年级成立由校长、中层干部、年级组长和在本年级任课的若干骨干教师组成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年级教师和班主任的选聘、培训、管理、考核及对应年级学生的纪律教育和常规管理等工作。“处室统筹”,即学校课程计划的执行、德育常规工作的落实、后勤服务提供保障等,均由各职能部门统筹安排,保证了各项工作的协调性。“人财统一”指凡涉及到学校重大的人事工作、财务收支等,均由集体研究,校长审批,保证了各项决策的公平公开。这样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学校管理秩序有条而不紊,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强化课程改革。教育的核心力量是什么呢?是课程。课程是学校教育理想的承载平台,是学生、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沟通媒介。但如何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真正改变学校内部教育生态,让学生学得更安全、更自由、更快乐,最终让学生能够有更丰富的情感体验,有更广阔的智力背景,有更活跃的思维状态,是75中一直以来的追求。基于这样的想法,75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在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激发求知欲望,倡导自主学习;坚持因材施教,全面提高素质”为目标,打通学科壁垒、实施综合性学习、覆盖学校全面生活的综合性课程改革,注重课程内容的探究性、实践性和多样性,以适应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需要,实现学生选课、学分认定和学籍管理的有机结合,开发了充分体现区域文化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3.师资提升。

为了盘活优质资源,75中探索出了以“学科核心组”为抓手增强师资的新路子。学校挑选任教三届以上高三、初三的骨干教师为成员,组建“学科核心组”,集中优质资源,带动学校整体师资的提高。“学科核心组”主要开展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实施考教分离工作,做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二是开展“培优治拐”工作,为毕业班开设大讲堂;三是编写教学辅导资料,组织本学科教师研讨教材、大纲、历年考题等,既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学习资料,也促使教师钻研业务,增强教学针对性;四是辅导学科竞赛;五是加强集体备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科核心组”的成立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受益匪浅。

完善机制,提升效能。为了提高学校集体备课的有效性,75中在集体备课上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力争将科组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反思,鼓励同伴合作,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及教研的基本能力。各学科以备课组长为核心,以学科核心组成员为骨干,不断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实现学科资源共享,着力打好学科教学团体战。确立集体备课模式。坚持一种模式为主,多种模式结合的原则,提倡“个人初备――主备人说课――集体研讨――修改完善――分头执教――教后反思”的集体备课模式,形成了个人初备作基础、集体研讨求深化、回头修改求完善、分头执教求效益、教后反思求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

明确要求,规范管理。75中对集体备课提出了明确要求,即“三定”、“五统一”、“两对路”。“三定”:定时间,每周不少于两次,每次不少于1个小时;定内容,每次集体备课要提前一周拟定好备课课题,严禁流于形式;定主讲人,要逐周安排好每次活动的主讲人,主讲人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精心编制说课文稿,其他人员要积极参与,认真讨论,提出修改意见。“五统一”:即学目标,学内容,学进度,统一作业训练,统一检测考试。“两对路”: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对路,讲授内容的深度、广度与中考、高考要求对路。通过落实以上要求,达到“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统一进度,齐头并进;统一备课,取长补短;统一练习,轻负高效”的效果。

突出重点,力求突破。学校重点加强毕业班各备课小组的备考工作,在以核心组的引领下研究教材,探讨教法,确立教学重点、难点和策略,备课组的工作既体现了统一,同卷、同练、同测,教学进度同步,又根据所在班的情况和老师特点体现各自的特色与亮点,坚持经常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好地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以高三为例,各备课组积极参加天河区高三区域集备和广州市组织的各类教研活动,有力促进学校高三教师水平的不断提升,保证了课堂的质量。另外,在坚持“全员参与、挑刺求精、教学效益优先”的基本原则下,学校每学期将集体备课活动、公开课活动、学案工作、“导师制”工作、论文评比等纳入学校优秀科组、优秀备课组评选,为学科核心组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4.责任渗透。

步入75中的校园,走进75中的课堂,靠近75中的师生,你会感受到一种如沐春风的氛围。学生会自然地信手捡起一片落叶扔进垃圾桶;老师端本子时学生会很主动地走上前去帮忙……整洁的校园、井然的秩序,处处散发着一种浓郁得令人怦然心动的人文气息:原来教育可以如此暖人心扉。而这一切,则源于学校“我的责任”德育教育理念的实施。

2006年,75中把“我的责任”教育确立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与主线,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学生的日常行为结合起来,立足班级,联系家庭,延伸社会,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开展“我的责任”主题教育活动。让师生在活动中将责任内化为自己的行动,自觉地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习惯。

“有一年的中考体育考试,我们有一个学生考仰卧起坐,她做了64个,但是计分员只算了她59个。虽然59个跟64个都一样,都是满分。但她的跑步项目不好,她希望能够从仰卧起坐这边补回去。她回来跟我说,希望我能够帮她说明核实一下。但是,我跟她说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她签字了,就代表她认可了计分员的报数。那么,也就应该为她的签字负责。”程印贵校长随口给记者讲了这么一个例子,而这无疑有力地体现了“我的责任”教育是如何地落实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而学生,确实也从“我的责任”教育中得到了成长。“责任,是懦弱者的包袱,是勇敢者成功的基石。抛弃责任,你感到了暂时的轻松,却丢失了一生的光彩。鲜花谢了,因为没有雨露之水的滋润;世界暗了,因为没有责任之光的照耀。我的人生我主宰,我的责任我履行……”75中的学生在文章中写下了这样的片段。或许,“我的责任”不仅仅是学校提出的德育理念,也不仅仅是学校的特色品牌,而已经成为学校文化的源头。

采访手记:教育是一个美丽的过程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优良的传统;历代的艰辛,夯实了厚重的基础;先进的理念,引领着新的征程;勤勉的探索,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75中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显著,教育科研硕果累累;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展示;“名校”效应日益显现,成为引领区域基础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动力,基本实现了由普通学校向区域名校的完美转型。

回顾与解读75中转型的过程,梳理和提炼75中成功的经验,对于我省诸多长期囿于“高原现象”无法实现自我超拔的学校具有极其现实的典型意义。

1. 在积淀中成长。

无论是一个人,抑或是一所学校,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都需要以时间为积淀,以智慧为积累。教育需要顿悟,但更多的时候,是厚积而薄发。解读75中的成长,其转型其实来得并不突然,50余年的办学历史,底蕴深厚;地处天河经济圈腹地,思维活跃;一直以来对教育理想最为朴素的坚守,相对成熟。当一切都已经就绪的时候,75中在正确的时候做了正确的选择,推动学校转型升级。于是,学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与境界,天地顿时为之一宽。75中的经验告诉我们,成长,首先是一个积淀的过程。

2. 在等待中开花。

莫疑春归无觅处,静待花开会有时。教育需要等待,成长也需要等待。我们不能违背人的成长规律,同样不能违背学校成长的规律和教育发展的规律。当然,等待不是漠视,不是置之不理,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无所谓的态度。真正的等待是对学生成长的耐心与爱心,是对教师提升的充分理解与支持,是对学校发展的信念与投入,是对教育理想的坚持与守望。所以,75中的成功还在于他没有在喧嚣的社会现实中迷失自我,拒绝急功近利,始终不急不躁,在等待中守候花开。

3. 在追求中前行。

篇(7)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只是服务于社会中的极少数人。随着中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高等教育已经开始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和过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均等性问题不存在了。当代高等教育并非匀质的系统,其中一部分高等学校办学条件优越,社会声誉卓著,毕业生更可能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精英。因此,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入学机会平等问题凸显于这类高校。

在法国,其现代高等教育包括大众化的综合性大学(Université)和精英型专业性大学校(Les Grandes Ecoles)两种。高中毕业生通过会考原则上都有资格上综合性大学,但要想进入专业性大学校,则需凭优异成绩挤进专门针对大学校的预科班,学习两年并通过严格竞试后才能进入大学校。如法国教育部材料所说,大学校是法国高等精英教育的场所,法国政治、经济、文化、工商界的领军人物,无论是高级管理人才还是技术精英,大多出自这个圈子,尤其是名牌大学校。有数据显示,大学校虽然数量多达500多所,但多数在校生数都在100至500之间,其在校学生一共占法国高等教育学生总数的比例还不到30%。[1]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大众阶层子女考取大学的比率约为1%,优越阶层和教师家庭子女的考取比率高达18%。[2]显然,能够进入大学校的学生大多出身于社会优越阶层,而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子弟基本上被拒之门外。大学校日益被指责为“精英集团再生产的工具,其招生考试是精英集团保护自己的手段,蕴含了极大的不平等”。[3]大学校入学的社会不平等问题也遭到越来越多的指责和抨击,日益受到各方的关注。尤其是针对近年来法国社会动荡的反思中,人们都认识到“在一个阶层、群体、种族构成愈加复杂的社会,这种‘精英再生产’的状况已不利于法国社会基础的更新,不利于一个不断变化的多元化社会的进步和发展”。[4]这一问题也受到了法国政府的深切关注,其高等教育改革委员会文件指出,“尽管三十余届政府都竭尽全力,大学校存在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仍在恶化。大学校学生中工人和职员子女的比例大大低于这些阶层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今天的状况已经是这样,一个在不利郊区环境中的儿童,实际上无任何机会进入名牌大学校。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许多社会阶层将无丝毫机会在某一天进入经济和管理精英行列,对于整个民族而言这一结果是灾难性的。”[5]

二、法国大学校入学机会不公平的深层原因:文化资本的影响

尽管上述入学不公平问题由来已久,但大学校的竞考制度使得该问题较为复杂,尤富隐蔽性。因此,随着当代高等教育民主化、平等化和大众化潮流,学者们才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刻分析。其中,对大学校入学平等性问题的深刻分析,最有影响的是法国著名学者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的文化资本理论。该理论指出,日常实践乃是习性、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每个行动者所占有的资本决定了他/她在社会空间中所占据的位置,而这一位置又塑造了他/她的习性(性情系统、判断图式和感知图式)。习性来源于早年的生活经验,并得到教育系统的强化或者调节。因此,由于包括文化能力、文化习性、文化趣味等内容的文化资本影响,大学校实际上是社会不平等的复制者和精英阶层再生产的工具。[6]

此后,学者进一步运用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对大学校的负向社会功能进行了更广泛的分析。其中,瓦里埃•艾尔鲍伊(Valerie Albouy)等人对1940年到1980年间考取大学校学生的社会家庭出身的细致考察表明,“文化资本”是导致大学入学机会公平问题的深层原因。[7]尤其是1995年,米歇尔•奥里亚特(Michel Euriat)等人的研究,使得对大学校入学不平等性的讨论,一下子成了当时法国社会学界和教育界的焦点问题。文化资本的有关影响主要如下。

其一,作为家庭文化资本的内容之一,家庭其他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对个体的学业发展存在着重要影响。2002年大学校录取者中,13%的学生的父亲具有大学校学历,12%的学生的兄弟姐妹具有大学校学历,34%的学生的家庭中还有别的成员具有大学校学历。[8]法国教育部的有关调查也发现,将来是否读预科班、备考大学校,80%的学生在初中一年级就已经拿好了主意。[9]可见,家庭文化资本对于个体学业生涯的重要影响。

其二,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获取有关大学校教育信息的途径存在重要差异。2005年法国政府对预科班学生获取教育信息途径的统计表明,干部家庭子女中有45%的学生表示可以从家庭中获取教育相关信息,而工人家庭子女中只有17%表示可以从家庭获取相关信息。而对于论坛和沙龙、学业定向介绍会、亲友这三个信息渠道,两种家庭背景的学生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10]但是,这很好地佐证了布尔迪厄的观点:即优越阶层的家长不但可以对子女进行直接的学业帮助,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从家庭中获取关于教育系统的知识和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学生的学业选择至关重要。

其三,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对各类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存在显著差别,而这些活动是学生积累自身文化资本的重要方式。2005年法国政府对15岁以上青年人的文化实践活动的统计发现,干部家庭的学生中每年至少听一次音乐会的比例达到50%,而工人家庭中这一比例只有22%;在看歌剧、参观博物馆、读书等方面,二者也存在相似的显著差距。[11]

其四,更值得注意的是,“共和国精英主义”素养,是进入这个封闭的精英小圈子的绝对原则。其考试通过笔试和口试方式不仅考查学生的文化、历史和语言知识,而且考查学生的演说能力、思维方式、举止气质等。因此只有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学生才能通过这样的考试。对于成长于社会底层的工人、普通职员,特别是移民家庭的子女来说,其文化资本是他们进入大学难以逾越的障碍。

总之,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各界不断的质疑和责难,大学校也逐步认识到了其入学机会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文化资本的制约性。因而,许多大学校已经开始实施一些新的招生制度和采取一些措施,试图从多个方面改善这种不平等现象。

三、法国大学校“文化资本补偿计划”的实施

在上述背景下,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法国大学校招生制度开始出现实质的革新,新近较为突出的举措,就是实施文化资本补偿计划。

1.总体进展

近些年来,大学校也逐步认识到了其招生不平等问题,并承认其在精英的社会再生产问题上负有直接的责任,因而开始实施文化资本补偿计划。

被称为法国“政治家摇篮”的巴黎政治学校率先开始了文化资本补偿方面的尝试。2001年以来,为帮助工人、失业者和移民家庭等弱势家庭的子女也赢得进入精英学府的机会,该校开始实施“优先教育公约计划”(Conventions Education Prioritaire),对“优先教育区”高中生采取特殊录取制度,即高中的优等生可以不通过该校传统入学考试,而只需通过一次“严格的口试”就可以直接进入该学校,接收学生的数量取决于他们的成绩和才能。该校还委托这些地区的高中教师在毕业班中挑选具有学业潜力的学生,并派出教师对他们进行特别辅导,并与一些赞助方合作,为这些学生提供听讲座、参观博物馆和看展览等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机会,以帮助获得通常只有富裕家庭孩子在课外才能获取的知识。

上述计划,得使社会舆论对其从批评转变为赞赏。此后,越来越多的大学校和大学校预科班开始仿效。到2005年1月,参加大学校联席会议(Conférence des Grandes Ecoles)的57所大学校签署了《争取精英教育机会均等》。近几年,已经有约40所大学校开始采取各种相关措施。

各个大学校在该方面的具体做法和侧重不同,但都重视通过文化资本补偿方式,解决大学校入学机会平等问题。据大学校联席会议的“社会开放”工作小组介绍,各大学校的有关举措可以概括为:(1)为有不利于学习的家庭环境的同学提供住宿;(2)为强化学生报考大学校的志向而对其进行必要的、充分的心理辅导;(3)与高中校方携手,帮助学生报考大学校;(4)评估并重视学生非学术方面的能力;(5)努力使竞试与年轻人的“社会文化实际经验”相适应。可见,这些举措是有针对性地帮助来自中低收入家庭的高中生,在高中三年中充分挖掘其潜力,弥补家庭所属社会地位给他们造成的“文化资本”的不足。[12]

2.具体运作案例分析:“大学校:为什么不是为我?”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法国最著名的商业类大学校――巴黎高等经济与商业学校(ESSEC)实施的“大学校:为什么不是为我?(Une Grande Ecole: Pourquoi pas moi?)”项目。最初该项目的实施集中于较为贫困的Cergy地区及其周边,现在已在法国各地不断得到扩展。因此,下面以此为个案,对文化资本补偿措施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该项目旨在为有弱势家庭背景的优秀高中生提供培训和影响,使其更好地认识自身的潜力,产生报考大学校的动机和抱负,从而“越过障碍而不是降低其高度。”[13]按照该项目的负责人蒂埃里(Thierry Sibieude)的说法,该项目的目的更具体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4](1)发展学生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2)培养学生的自信,培养流利表达的能力;(3)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个行业的知名企业;(4)使学生得到团队合作的经验,培养团队精神;(5)使学生掌握提高自身成绩的方法和工具;(6)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7)使大学校的招生更多样化,更一般来讲就是使精英教育的受众更加大众化;(8)使ESSEC的学生更了解法国社会的多样性。

该项目的参与者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高中学生,来自ESSEC的学生辅导员和教师辅导员。也就是说,该项目采用“双导师制”。在该项目中,高二学生每年的参与时间为100小时,高一和高三学生每年的参与时间为140小时。学生辅导员每周与高中生一起活动3个小时,教师辅导员主要指导参加项目的高中生如何在原有的高中学习和ESSEC项目活动之间合理安排时间。项目计划具体从7个方面帮助他们(见下图)。[15]据该项目2008年1月的统计,目前,高中生参与人数为160名(55名高一学生、55名高二学生、50名高三学生),这些学生分别来自8所中学;ESSEC有8名教师负责管理该项目的各个方面运行,24名教师担任该项目的教师辅导员;每年有大约40名ESSEC的在校学生担任该项目的学生辅导员,另外每年还有大约10名非固定学生辅导员参与该项目。[16]

参与该项目的高中生每个星期三的下午在ESSEC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听取各种为他们准备的课程、与ESSEC的大学生们交流、参观博物馆、听歌剧、写作和口语训练课,访问各类公司以及其他一些有助于他们中学课业学习的活动。这些活动,能够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演讲的能力、讨论和辩论的能力。

显然,所有以上的这些措施对于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尤其是大学校的考取,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法国大学校“文化资本补偿计划”的成就与影响

七年来的实践表明,文化资本补偿计划成效显著,已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尤其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计划实施的规模不断扩大,切实帮助弱势群体获得精英教育机会

总的看来,到2007年1月,已经有30多所工程师大学校和管理类大学校启动了与ESSEC类似的项目。这些项目分布在巴黎、马赛、图卢兹、雷恩、斯特拉斯堡等许多地方。由于这类项目的帮助,法国将有1万多年轻人得到迈入原先不敢企及的名校之门的机会。

例如,在巴黎政治学校,目前有约1 500名高中生参加了其特殊机制下组织的考试,其中264名学生被正式录取,且享受奖学金。这些学生中,有99人来自移民集中的巴黎北郊塞纳圣德尼省,56名来自倒闭工厂矿区和失业工人集中的莫塞尔省,超过半数的学生是失业者、工人或底层职员的子女。这些参与项目的学生即使没有被巴黎政治学校录取,其中有80%最终也都进入了大学校预科班。[17]

又比如,从2003年开始,参与巴黎高等经济与商业学校项目的高中学生人数一直在增加,2004年不到30人,2008年2月份这一数字已上升到160人。参与该项目的高中的个数量从最初的4所增加到了目前的8所。学生辅导员的人数从2003年的30人增长到了2008年的44人。另外,到2007年底已经有20多家企业参与到这个项目之中。据统计,2002年到2005年参与该项目的大约100名高中生中已经有77人成功进入了高等教育阶段。[18]

2.项目产生了后续的良性影响,使弱势群体在精英教育机构学得好

有意思的是,巴黎政治学校计划实施之初,曾引起社会许多人的指责。人们认为,这不符合大学校建校之本――“共和国精英主义原则”,很多教师工会和学生团体甚至指责这种做法是在廉价出售文凭。但几年的实践表明,前述特殊举措录取的学生成绩优秀,竞争力强,并不亚于通过传统考试录取的学生。以“优先教育公约计划”首届学生为例,每年能够通过各项考试顺利升学的比例高达90%,其中不少人还成为班中最好的学生。他们积极融入学校生活,多名学生成为学生组织的负责人,甚至创建新的学生组织。就是在就业市场上,他们的竞争力与基于传统考试的其他毕业生没有任何区别。[19]

3.最根本的成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和抱负

文化资本补偿计划为何迅速产生上述成效?最根本的一点是,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该计划使他们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自信,从而激发起去追求更有抱负的成才之路――读大学校之强大动力。而在这项计划开展之前,进入大学校甚至是他们想也不敢想的。

例如,2004年参加“大学校,为什么不是我?”项目的同学有23名。经过项目的帮助和指导,这23名学生都选择了更有抱负的学业目标,至少选择了比他们加入这个项目之初更有雄心理想的学业目标。在这23名学生之中,18人将来准备申请大学校。[20]正如一个名叫玛丽•劳尔的同学所说,“三年来这个项目是我每周都去上学的主要原因,每个星期三我回到家里似乎变成了一个新人,有一种坚持、追求、赢得成功的冲动。我的梦想是能够进入Compiegne的UTC大学校。”[21]

4.意外的收获:促进了处境不利地区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

应指出,文化资本补偿计划还意外地促进了处境不利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获得了自信,由于激发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很多学生从深层次上改变着在校表现:学生们抛弃了消极的价值观(“在学校学习一点儿好处都没有”),认可了学习的价值。一股真正的、积极的动力已在教育优先区的所有高中启动。[22]

文化补偿计划还对高中教师,尤其是相对困难地区的高中教师也起到了促其稳定的作用。教育优先区的教师人员流动性很强,但是随着文化补偿项目的进行,随着学生们学习状态的改善,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被逐渐调动了起来,他们愿意在工作岗位上贡献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队伍也变得更加稳定。[23]这一点对于处境不利地区教育质量的不断上升,显然具有重大意义。

六、对法国大学校“文化资本补偿计划”的进一步分析

综上所述,长期以来,多数国家在促进精英教育入学机会平等性上的措施和改革多集中于经济支持和有差别的政策倾斜,在文化资本方面的考虑和帮助还较少。法国大学校文化资本补偿方面的实践,有其新意,值得我们批判地加以借鉴。

法国大学校案例表明,家庭所属社会阶层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决定了家庭的文化资本,特别是通过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影响儿童的习性,从而影响其获取精英型教育机会的所需文化资本。同时,这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文化参与度,例如参观博物馆、听音乐会和观看歌剧的频率,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文化资本。尤其隐蔽的是,学生报考精英型高校大学校除了考查知识储备和智力水平,还需要信心和抱负、在公众面前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所谓“精英社会”行动准则的把握等等。显然,相比于家庭经济资本对学生学业发展的显性影响,家庭文化资本对学生的学业影响则是隐性的,但其影响的重要程度却是不容忽视的。

“文化资本补偿计划”对我国分析和解决教育尤其是精英机会平等问题,有独特的启示。如前所述,文化资本差异所导致的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平等问题在中国也是十分突出的,[24]其影响甚至明显大于家庭经济资本。[25]因此,从文化资本角度对我国精英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的研究将是非常具有价值的。在本论文中我们看到法国大学校采取的文化资本补偿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项目赢得了学生的广泛参与,培养了弱势家庭子女的自信,使他们有了更高的学业抱负,参加项目的学生最终大多走上了精英教育的轨道。该举措有利于社会阶层的合理流动,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该计划可以为我国进一步解决精英教育机会公正问题提供智力参考。

不过,应当指出的是,该计划仍然隐含这样的假设,即下层社会、边远地区村民、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的文化是落后的,是无力的。这实际上就容易产生文化中心主义局限,导致单向性的做法,即只重视使这些群体的子女习得上流社会的、都市文明的主体民族的“高雅文化”,而忽视甚至歧视这些群体的文化。这对于弱势群体子女进入精英校园后的良好适应和可持续发展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从长远来看,这对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的社会和谐的建设,也会产生弊端。所以,理想地看,高校招生时在考核内容和方式上应力求多样化,以尊重文化多样性。这是因为,从多元智能理论来看,不同文化场景的人们有其智能强项。[26]此外,我们还应主张不同文化群体的孩子应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

注释: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科)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学生所处生态文化场境与其学习指导:民族地区初中生的人类学研究》(课题批准号:CMA060083)

参考文献:

[1][3]孟雅君,郭晔丹,常永才.一个国家,两轨高教之迷―法国大学校社会地位的历史文化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8(1).

[2][7]Valerie Albouy et Thomas Wanecq. Les inégalités sociales d’accès aux grandes écoles[J]. Economie et Statistique, 2003(361).

[4][12][17][19]安延,白章德.“扶贫工程”为平民开启法国精英大学机会之门[N].中国教育报,2008-1-28:8.

[5]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德国、法国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55.

[6]布尔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5:6-26.

[8]Christian Baudelot et al. Les dossiers.Les classes préparatoires aux grandes écoles évolution sur vingt―cinq ans[J].La Documentation francaise,2003(12).

[9]刘芳.先帮穷孩子树立自信,再上名校[N].新华每日电讯,2005-7-25.

[10][11]INSEE.Annee des données. L’accès à la culture[EB/OL].,2006:2

[15]Report of ESSEC. Une Grande Ecole: Pourquoi pas moi? Programme Porte par la Chaire Entrepreneuriant social de l’ESSEC[EB/OL].,2006:3.

[16][18]Report of ESSEC. Une Grande Ecole: Pourquoi pas moi? janvier 2003-janvier 2008.[EB/OL].,2008:2.

[20][21] Report of ESSEC.Une Grande Ecole:Pourquoi pas moi?Succès pour la 2ème promotion et extension du dispositif au niveau national[EB/OL].省略,2006:2.

[22][23]Le rapport de l’Institut Montaigne,Ouvrir les grandes ecoles a la diversité,janvier,2006(1).

[24]王伟宜,谢作栩.不同社会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探讨[J].东南学术,2004(增).

[25]郭丛斌,闵维方.家庭经济和文化资本对子女受教育机会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