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1 07:44:5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全球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矛盾现象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矛盾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并反映本质特征的主要是竞争与合作、开放与封闭、整合与分化以及有序与无序等基本矛盾。它们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存在于经济全球化的始终。
1.竞争与合作。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行为主体是在有限空间、有限时间和有限资源的边界条件下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当时空边界和资源容量在最初阶段可以相对满足各自主体的基本需求时,它们就可能处于与外部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较弱、自给自足的相对封闭状态。但是,一旦各自的基本需求超出了时空和资源边界的容量,它们为了争得各自的生存与发展机会,向外扩展并相互展开竞争则是必然的,“全球化过程使竞争的作用从一种手段、一种经济行动的特殊方法变成一种意识形态,变成了为了继续生存以至于谋求霸权统治而积极追求的一个目标。”[1](P4)这表明,竞争是世界经济运行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动力和活力之源。然而,所有主体所共处的空间和资源是以地球为其边界的,而且由于不断进化,不仅人类社会自身的关系结构日趋复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也更趋复杂。这种条件下,由于自发的竞争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经常引起国际的经济冲突和世界系统的动荡;不仅如此,还日益受到自然生态资源环境失衡的严重威胁。这就使它们在竞争的同时,又强烈地意识到对于许多共同面对的问题,只有通过合作并在努力实现共赢的情况下才可能得以解决,才可能有生存与发展得更好的出路。所以,它们又有着强烈的合作欲望和倾向,在不断的博弈过程中采取合作的行为。这就是我们当今世界经济既存在激烈的竞争,又努力寻求相互间合作的客观现实。即“在一种意义上全球化被看作自由的全球范围的合作;在另一种意义上则被看作畅通无阻的竞争。”[2](P95)
2.开放与封闭。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共处在同一个地球的时空、社会及自然生态系统内,各国和各经济主体相互间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因此,他们越来越意识到只有融入到世界经济运行体系中,才可能使自身系统获取不断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才可能从世界经济发展中获取更大的收益。尽管融入此进程的主体有的是“先知先觉”,有的是“后知后觉”,甚至有的还是“不知不觉”。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各国的经济制度和各经济主体在总体上是不断地趋向自由和开放,如今这已逐步成为各自生存与发展的战略。与此同时,交通、通讯手段的惊人进步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更是强化和加速了这一趋向。但是,各国、各经济主体在某种方面和领域不断开放的同时,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它们在另一些方面又在不断强化自身的边界和意识,力求增强自身系统的独立性、稳定性和延续性,以保持自身系统质的存在和特征。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本土化”[3](P206-218)倾向就表现得更加明显。而且,即使发达国家在高唱贸易自由化、要求别国开放市场的同时,往往采取合法、合理和创新手段进行贸易保护。”[4](P23)这些实质上都反映出封闭性的倾向。此外,全球化竞争中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组织及联盟,企业组织间的兼并、联合和战略联盟等,也都体现出开放与封闭的双重特性。它们在体系内相互间表现出更加的开放性,而对于体系外则表现出体系边界的相对封闭性。所以,这种双重性既存在于同一个体,又存在于不同个体;在不同的条件下或针对不同的事物,就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总之,作为经济系统单元,开放与封闭本身就是相对的,因为边界标志着单元子系统的存在和个性,它是封闭的界限,又是开放的边线。所以,每个经济主体都会根据各自的利益自觉选择开放与封闭的程度和方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曲折道路也正是这种矛盾作用的集中体现。
3.整合与分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一个不断整合与不断分化同时进行的过程。就整合来说,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它是通过自组织机制以“无形组织”和“有形组织”两种方法进行的。首先,世界各层次经济主体及各种经济要素间通过自发、自主的行为,自组织地形成并扩展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全球性经济系统,这种方式与过程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加速演进,这是“无形组织”的整合。同时,各经济主体、特别是各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为了减少系统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又自发地通过谈判和协商在一定区域和全球范围,不断整合成具有一定约束力并能有效协调的有形组织和体系,这是有形组织的整合。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这类区域性或全球性的经济组织及形式不断涌现,迭起。比如,全球性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以及区域性的欧洲经济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先后形成的数十个这类经济一体化组织,就是典型的例证。就分化来说,主要体现在主体层次的不断分化、经济因素及要素的不断分化,和由此导致的系统结构层次的不断分化,这些就如进化之树不断分化和展开。比如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最初是以国家为单一层次主体,以后逐步向上和向下分化为包括国家、跨国公司、国内企业,以及国际性的区域或全球经济组织和机构等多层次主体,它们共同参与并影响着经济全球化的机制和发展[4](P22)。与此同时,经济领域也在逐步分化为贸易、生产、金融等各方面,并且它们又在各自的领域进一步不断分化展开。正是如此,经济全球化的构建和演进才不断呈现多层次、多元化和多极性。总之,“在整个历史上,整合与分化的动态相互影响伴随着生长与发展的过程”[5](P137)。
4.有序与无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一方面通过自组织和它组织过程的会聚和整合,使世界经济体系不断形成有序的层次结构和有序协调的经济运行秩序,从而促使世界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及相关因素依照一定的规律和秩序运行和演进。正如经济全球化历程中所表现出的那样,全球各层次经济主体及各类经济要素相互间通过市场的自组织和政府及国际组织或机构的他组织,使得有序的结构和秩序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从外在到内在不断扩展和深入。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这种有序性既体现在时间上也体现在空间上;既体现在静态上也体现在动态上;既体现在微观上也体现在宏观上。但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从广度和深度的扩展和分化,经济的各部分、各层次、各领域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关系更加复杂;又由于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具有自发性和随机多变性,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特别是在非线性作用机制下,这些会使系统结构和运行状态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断增加,因而时常会由于某个偶然局部失衡因素而导致整个系统的“蝴蝶效应”而产生金融或经济危机。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主体、各要素间相互结合与作用所导致的系统有序性与无序性并存是客观存在的,世界经济发展演化过程中有序的运行和危机的时而出现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矛盾现象的原因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种种矛盾现象并非是偶然的,既有内在的根源,又有外在的影响。如果把它当作一个系统来看,它是各参与主体的微观行为、它们间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组织机制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演化的必然结果。
首先,它是经济全球化参与主体自主自利行为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中不论是哪类、哪一层次的参与者,都是独立的自主行为主体,都有各自的价值取向并谋求自身的利益。因此,各主体的行为和倾向必然是千差万别的,而且即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刻和不同条件下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在微观层次,无论是某一主体的个体行为和倾向,还是所有各类主体的群体行为和倾向,本身都存在着矛盾的两重性。即它们的行为,不仅包含着竞争意识,也包含着合作的需要;既存在着对外的开放意愿,又存在着防外的封闭倾向;它既是有序之源,也是无序之因;既是整合的凝聚力,又是分化的推动力。总之,它是经济全球化演进过程矛盾性的微观基础,也是所有各类矛盾性的根源所在。
其次,它是经济全球化自组织演进内在机制的客观要求。经济全球化进程首先是根源于所有参与主体为谋取生存与发展机遇的自主自发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由参与竞争的各种力量所决定的。”[1](P8)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性经济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自组织的演化过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性质、特征、及运行机制都与此有直接的关系,自然它的矛盾运动也不例外。这是因为各类主体、各个要素相互组成不同类型的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子系统,尽管这些子系统通过自组织过程形成更大、更高层次的有序结构系统,但它们作为子系统的行为及演化趋势仍是各异的。它们在经济活动中既竞争又合作、既开放又封闭的行为,通过相互作用促成整个系统不断分化又不断整合、不断导致无序又不断形成有序;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从平衡——打破平衡——再到新的平衡而不断转化发展的。正是这种自组织的秩序和机制才使系统更具有不断进化的活力和动力。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矛盾运动,既是其内在自组织机制运行过程的体现和结果,也是其内在自组织机制运行的客观要求。
第三,它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客观规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竞争与合作”、“开放与封闭”、“分化与整合”、以及“有序与无序”等矛盾现象,表面上看仅仅是世界经济系统内在矛盾和内在运行机制的反应,但从更广、更深的意义上去认识,它们是人类社会这个更大系统演进客观规律的反映。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系统在一定阶段演化的表现,而世界经济系统进化又是一定阶段人类社会系统进化的一个方面或组成部分。所以,经济全球化“一直是人类生存状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展现在所有这些领域的动力都是长期的过程。它们涉及人类的基本需要,即全球化的动力产生与人们扩大它们自己创造的秩序范围,以便为它们的福祉增加货物、服务和观念的需要。因此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3](P212)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构成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大环境,经济全球化中主体的行为必须自觉适应这个环境,随其变化而变化。这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的演化机制和规律,影响并制约着经济全球化中主体的行为、相互作用的机制、乃至整个进程。科学的理论及历史进化的过程已清楚表明,以上分析的种种矛盾运动,本身就始终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演化的历史过程中,它们实质上是人类社会乃至自然生态系统运行及演化的客观规律。因此,世界经济系统的演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必然遵循和体现这一客观规律。
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矛盾运动的深层根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种矛盾运动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它是经济全球化演进的本质特征,它伴随存在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始终。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矛盾运动的发展
从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矛盾现象及其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矛盾及其运动产生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主体的微观自主行为,运行及演进的宏观自组织机制,以及所处人类社会这个更大系统的历史演进客观规律的约束。所以,它是客观的存在和必然的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这些矛盾运动的发展也将按照自身的演化轨迹和规律进行下去。但矛盾的某一方面成为主流趋势或具有主导地位是在转化和发展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今后矛盾运动的发展方向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演化趋势。
1.竞争与合作的矛盾运动中,合作将逐步取代竞争成为主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各阶段,过去竞争一直处于主导的方面,决定着进程的特征和性质。但合作因素也随着不断在增强,它与竞争的相对地位在不断发展着转化。特别是在人类社会面对地球资源迅速减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经济冲突导致的系统风险日趋增大等各种威胁不断加剧的情况下,要实现各经济主体自身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活动中加强合作、实现共赢是今后必然的选择。“一个有效的、开放的市场体系需要在各民族之间建立一个协调合作的全球框架,……只有通过把各种不同范畴内的许多社会——经济网络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他们以共同目标为取向,人们才能比较现实的希望实现社会公正、经济效率、生态的持续发展以及政治民主,从而避免一场(经济、宗教、政治或伦理的)全球自我爆炸的危险。”[1](P11)因此,竞争与合作在今后虽然仍将并存,但合作的倾向和行为将更趋强烈,最终将取代竞争占据矛盾的主导地位而成为主流,这必将成为竞争与合作这一矛盾运动的发展趋势。
2.开放与封闭的矛盾运动中,开放将继续保持其主流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历程中,开始阶段是封闭倾向占据主导,开放因素却是微弱的和受支配的,随着进程的发展,开放与封闭因素此消彼长,封闭倾向在不断减弱,而开放倾向却在不断增强。发展到现在,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主流。尽管两者在政治、经济与军事形势出现大的动荡时经常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一些经济主体会依据暂时的形势更强调封闭性。比如在几次世界性的战争、经济危机、以及政治冷战时期,各国各经济体制间的封闭与割据就曾相当严重。但不管经济全球化演进道路如何曲折,开放相对于封闭不断增强的发展趋势并没有改变。如今,开放已逐步成为这对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和主流趋势,这一发展趋势在今后也不会改变。
3.整合与分化的矛盾运动中,整合将逐步成为今后的主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虽然分化与整合的矛盾运动随着进程演化一直在延续,“但是这两种相反的趋势并非总是和必然平衡的: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一种趋势或另一种趋势往往会占上风。”[5](P137)特别是整合将会随着这种进程成为主流趋势,决定这一矛盾运动的发展。因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分化过程更多的是自发自组织过程;而整合过程,由于经济活动中人类社会处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除了自发形成“无形组织”的整合外,各国各层次经济主体通过自身组织扩展和联合形成更大、更高层次的组织,从而使有形组织形式的整合过程也愈加明显地增强。具有表现在,国家主体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这种整合过程,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演化中的一种潮流;同样,在企业经济主体这一层次,“我们可以把工业化社会过去200年的历史理解为:随着大型组织不断从先进技术中获得优势,我们设计大型组织的能力的提高,我们已经极大地拓展了组织存在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组织比市场更为有效。这个结论既适用于政府组织也适用于商业组织,因为后者遵循的是类似的设计发展轨迹。”[6](P59)所以,这种有形组织的整合过程今后还将得到更大发展,整合过程也将容纳并决定着分化,主导着这一矛盾运动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这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4.有序与无序矛盾运动中,有序化是主流趋势。经济全球化演进中,有序与无序始终处于对立转化、相辅相成的运动过程。尽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演进,世界经济系统的结构层次更趋复杂多变,不稳定性乃至无序性也在增加,这是客观现实。但是,各类主体乃至人类社会是理性的,他们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会不断做出相互合作、不断形成与扩展各层次组织、更加开放和协调以促成一体化过程等各种努力,这些都会促使这个系统朝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目标的要求有序运行和有序演化。因此,经济全球化的有序与无序矛盾运动中,有序化作为主导方面和主流趋势,过去和现在是如此,今后仍将如此,这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历史规律。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经济全球化中矛盾运动的客观必然性,使我们能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和面对这一现象;我们还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些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性,使我们能以科学的态度遵循和把握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与特征;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这些矛盾运动的复杂性,使我们能以系统演化的观点和方法,不断探求和应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种种复杂多变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从而趋利避害,努力寻求各主体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更佳途径。
〔收稿日期〕2002-05-08
【参考文献】
[1]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M].张世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2][加]拉波波特A.世界系统观念:一般系统研究的∫(积分)标记[J].闵家胤译.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1).
[3][美]詹姆斯·N.罗西瑙.全球化的复杂性与矛盾[A].全球化与世界[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策课题组.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七大趋势[J].中国经济信息,2001,(3).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新特征影响
1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分析
1.1经济全球化的涵义
对经济全球化的涵义,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现在还没有完全一致的界定。不同的国家、组织及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不同的界定。但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存在,已为多数学者所认同。经济全球化最一般的含义,是经济活动的全球化扩张和全球化联系,是资本、资源、信息、贸易的全球共享与优化组合。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全球化就是一种新的国际经济关系体制,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经济态势。
1.2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分析
(1)经济全球化不是各国经济同质化,而是世界市场的自由化:包括商品、服务、技术、信息、劳动力、货币资本的交易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全球化。
(2)由市场的自由化又伴生国际规则的全球化。国际规则从两方面产生,一是公开制定的国际公约,这样的规则,虽然仍是发达国家的影响占上风,但毕竟发展中国家做了抵消其支配性的努力;二是从发达国家做起的国际惯例,发展中国家国家只能是接受,而不可能作什么改进。
(3)在国际经济中,还有附属于经济全球化的所谓的文化全球化,实际上就是消费的全球化(包括精神消费),它是以商业的全球发展为背景的。这种全球化基本与发达国家率先开发的新型商品与消费倾向吻合。
(4)跨国公司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作为经济全球化主要载体的跨国公司数目剧增,这些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集生产、贸易、投资、金融、技术开发和转移以及其他服务于一体的经营实体,推行全球化经营战略,进行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的生产要素组合,推动了国际企业的合作与兼并,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动力。根据联合国研究人员收集的数据,跨国公司的国外分支机构目前分别占全球GDP的1/10和全球出口的1/3。
(5)金融全球化的速度超过了生产和交换全球化的速度,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波动更容易传导;现代金融体系的缺陷无法有效防止金融投机对实力不强的国家金融安全的威胁;各国金融屏障的撤消,便利了资金泡沫的发生与作用,破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稳定。国际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和收入的不平等将不断加剧。
(6)需要国际合作解决的全球性经济问题不断增加。经济全球化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冲破了国家界线,摆脱了国家疆域的束缚,诸如环境、贫困、人口、反走私等原来属于一国内的问题成了国际问题;原本完全是一国所独有的权力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共同拥有的权力;各国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遵循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来运用,相互协调解决争端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2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分析
2.1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分析
2.1.1积极影响分析
在西方化的国际规则体系和国际体制下,西方发达国家可以极大地发挥其优势而将其劣势保护起来,从而可以分得更多的利益和承担更少的成本。
(1)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随着经济活动的社会边界的不断扩展,使发达国家的社会分工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从而获得巨大的分工利益。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产业和技术优势等掌握着国际分工的主动权。尤其是跨国公司凭借自己的产品与技术优势,可以把一种产品的各个部件交给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子公司进行生产和装配,扩大了国际间的生产专业化。同时,跨国公司以世界市场为其投资和产品销售的目标,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投资和销售,使国际分工的内涵不断拓展,并源源不断地获得由这种分工所带来的巨大利益。
(2)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较低,从而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在经济全球化中,各国、各利益集团参与成本的多少和所获收益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经济规则与制度安排,即取决于经济全球化的规则和制度。然而,由于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全球化,从而也决定了支撑经济全球化的规则和制度必然也是发达国家起主导作用的。这种制度安排使发达国家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承担更少的成本。
(3)世界经济中的“集权”效应。无论是金融投资还是商品的生产、推销、全球化,都意味着把决策权上缴给超大规模的跨国公司、跨国银行、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等全球性的企业和机构。而跨国公司的扩张又造成了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的《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2001年,世界上前100家大跨国公司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1/3,而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贸易额又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约70%的国际技术支付是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世界上主要产品和服务的交易价格,基本上是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控制的。由于发达国家所具有各种优势,使得发达国家能够从全球化中获得远比发展中国家多得多的利益。
(4)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相对优势收益。应该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在经济全球化中“公平参与”和“公平竞争”的程度是大不相同的,尤其表现在进入市场之前的资源禀赋上的差异是很大的。如发达国家生产要素的高技术含量、先进技术的开发能力、完善的生产技术系统、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强大的资金实力,等等。由此可见,这种经济实力的不对称性决定了双方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是有明显悬殊的,其公平参与和竞争的能力高低也是不言而喻的。
2.1.2负面影响分析
(1)加剧了全球的金融投机和风险。国际巨额游资的自由流动和金融市场的投机性使发达国家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经济增长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的金融投机和风险。当前经济全球化奉行的是新自由主义原则,并且是在少数发达国家金融垄断资本的操纵下发展的,因而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金融泡沫急剧膨胀,金融投机频繁,金融风险丛生。甚至酿成金融危机、以至全面的经济危机。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金融资本和生产资本的矛盾还将更加尖锐,越来越多的经济泡沫,既损害经济实体的发展,又加剧危机的深刻程度。(2)贫富差距日趋拉大,收入分配严重不均,导致劳资矛盾加剧。据报道,有关经济全球化对社会各阶层收入状况影响的实证研究显示,美国贫富阶层之间的总收入差距从1979~2000年已经翻了一倍。就业压力不断增加,据西方国家的有关研究表明,西方国家的实际失业率已从10年前的1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20%左右。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社会压力很可能导致糟糕的经济和治理甚至可能导致社会分裂。
(3)政府实施再分配功能弱化,“福利社会”面临挑战。一般来说,政府要调节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税收及其政策来实现的。而政府实施再分配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税收收入的一部分向低收入者转移支付。然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随着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和国际资本的跨国界流动,以及国际货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也使发达国家的公司税和利润税的征收比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反而工资税和消费性增殖税的征收比率在不断提高。这说明,一方面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国家用于调节收入差距的再分配功能在不断弱化。
2.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2.2.1积极影响分析
(1)大量外资和先进技术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资金不足和技术落后的问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最大特征之一就是资本流动的国际化。发达国家利用雄厚的资本,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源掠夺和市场挤占的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吸收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创造了条件。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数据,200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为6510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25%,其中拉丁美洲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达560亿美元,增长了32%,亚太地区吸收950亿美元,非洲吸收110亿美元,中东欧经济转型国家吸收290亿美元。
(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产业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产业的转移是非常明显的,发达国家首先要将一些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还会将一些层次较低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当然也会有一些高新技术的转移。而且转移的形式主要是合资、独资、入股等,并伴随着对发达国家的许多优惠条件。因此,发达国家将那些传统产业包括资金和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时,势必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改进技术和设备,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3)促进了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贸易比重的逐步提高,以及发达国家逐步扩大向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这一切都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依据自身条件,开展本国的国际贸易,并在世界贸易市场中依据市场机制来调整本国贸易政策,以期获取更大利益。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民收入较低,故市场容量相对较小,在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就更加突出。而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面临一个开放的国际大市场,使他们可以在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同时,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不断解决产品的销售问题。
(4)经济全球化有助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尽管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起步较晚,但是,由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依据其全球经营战略,在发展中国家不断扩大规模,增加资本输出,带来更多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水平,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也由于经济全球化向着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因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经济全球化包括西方跨国公司发展所带来的这些机遇,组织本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生产,依据市场需求,扩大国际化生产规模,加快资本、商品的国际性流动,组织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参与经济全球化,提高本国经济的整体水平。
2.2.2负面影响分析
(1)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比发达国家要高得多。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和规则是以发达国家的制度与规则为基础的,或者说是发达国家经济制度与规则的进一步延伸。尽管也有国际间有关经济全球化制度与规则方面的各种各样的磋商和协议,但其结果仍然是发达国家起主要作用的。这样一来,使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接受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制度与规则,从而在全球化的利益分配和成本分摊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缺乏实施和运用这些制度与规则的实践经验,故存在较多熟悉、运用、实践等方面的成本,以及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交易成本,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
(2)发展中国家由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而遭受不平等待遇。在国际经济互存关系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的“金字塔”型结构,这种结构由权力-博弈关系构建而成。其中,有些国家对国际事务有较大发言权,另一些国家则显得微不足道。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世界外商投资报告》统计数据表明,排名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吸纳了全球对外投资总额的2/3,而世界上最贫穷的49个国家吸纳的外来投资还不到世界对外投资总额的2%,流入东欧地区的外来投资规模也相对较小。从中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不平等地位。
(3)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的发展会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落后国家的民族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竞争力不强。即便是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上也难以与发达国家相抗衡。而发达国家由于在技术、资金、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使也们在经济全球化中必然处于主导地位。因此,若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决策与选择失误,尤其是产业领域的选择失误,就会对民族工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4)国际资本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和冲击不容忽视。首先,由于跨国资本总有一种摆脱所在投资国政府控制的倾向,以谋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因而必然会与所在投资国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管理制度等发生不同程度的摩擦与对立。其次,由于跨国资本的自由流动属性,即“无国籍”与无民族认同感的性质,因而发展中国家大量通过贷款引进的资本,在一定情况下容易造成债务负担,进而引发债务危机。再则,跨国资本的大量进入还增大了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投机性和风险度,容易引起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容易给短期投机资本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以可乘之机。另外,国际资本的进入还带来了不良西方文化的冲击,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的影响就非常明显,使引进国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倾斜,制度建设与道德建设的难度更大。
参考文献
1[英]约翰·H·邓宁.全球化经济若干反论之调和[J].国际贸易问题,1996(3).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和影响下,国际商事仲裁日趋国际化和统一化,出现了仲裁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建立统一协调的国际商事仲裁制度,对国际贸易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社会从19世纪末,便开始了以此为目标的努力。仲裁制度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解决国际民商事争议的主要方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仲裁全球化趋势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国际商事仲裁所解决的争议范围非常广泛。在国际民商事领域,仲裁最初适用于海事争议,以后逐渐扩及到货物买卖及其运输、保险、支付中所发生的各项争议。本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在国际上兴起了各种引进外国资本的形式,仲裁又扩及到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合作开发等领域。与此同时,国际性的服务贸易、商事、租赁、咨询、工程许可、融资、银行、技术转让、知识产权的转让等民商事活动日益频繁,由此而发生的争议也逐渐采用仲裁的方法加以解决。
第二,世界各国关于仲裁的国内立法日趋统一。各国的经济贸易体制尽管千差万别,但在仲裁制度方面是趋于一致的。特别是在1985年6月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制定的《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对市场经济各国的仲裁立法产生了巨大影响,许多国家按照示范法的规定代替了原有的仲裁立法,有的国家甚至以示范法为蓝本只对其稍加修改而直接移植使用。从1985年到现在十几年间,世界上有二十多个国家修改或制定了仲裁法,掀起了仲裁立法的。
第三,有关仲裁内容的国际公约逐渐增多。一国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能否得到外国的承认和执行,直接关系到案件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也是影响国际商事仲裁发展的现实问题。因此国际社会首先从统一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入手,联合国在1958年6月制定了《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统一了对外国仲裁裁决的承认条件和执行程序。该公约组织截止到1998年9月己有145个缔约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该公约已经成为国际私法领域最成功、影响最大的国际公约之一,也为全球化贸易做出了重要贡献。仲裁领域比较重要的公约还有1961年的《欧洲国际商事仲裁公约》,1965年的《关于解决各国和其他国家的国民之间投资争端的公约》,1975年的《美洲国际商事仲裁公约》。
第四,仲裁机构及其仲裁规则、仲裁员的国际化。世界上许多著名国际商事仲裁机构,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修改并制定了具有国际性的仲裁规则,或者允许当事人选择其他仲裁机构的国际性仲裁规则,聘请了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仲裁员,以解决不同国籍、不同法律背景当事人之间的国际仲裁案件。
1.中间层次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和协定的影响
作为经济全球化组成部分的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截至2001年底,世贸组织得到通知的区域经济组织有200多个,其中150多个组织的协议仍在生效。
几乎所有的WTO成员都参加了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有些WTO的成员甚至成为10多个区域一体化协议的成员。目前,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参加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在区域范围内进行限制和约束,而且这种约束和限制比经济性世贸组织更强。
2.最高层次的全球性经济组织(协定)的影响
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经济协调是由全球性的国际经济组织负责的,例如,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尤其是世界贸易组织,其职能已不仅仅是协调国际贸易,而且几乎包括所有的世界经济活动。参加世贸组织的发展中国家在国内外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都必须严格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则,把许多经济让渡给世贸组织。这从最高国际层面上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行使。
3.最低层次的双边组织和协定
对于那些涉及两个国家的国际经济问题的解决,单独依靠其中一国的调节是不能发挥作用的,需要通过双方的组织(协定)来协调,参加这些双边协定的发展中国家,在双边协定和组织生效后,就必须遵守有关协议,从而使本国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
例如,中国加入WTO之前的中美最惠国待遇协定;2003年6月中俄两国签署石油管道的能源利用协定,这些都是裁定协定两国之间分歧、矛盾的准则,使两国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性、区域性及双边性组织(协定)的状况日益增多。这种状况从高中低三个层次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影响的职能范围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经济组织对参与其中的发展中国家的从多方面进行限制,也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内外经济职能从多方面有限度地(根据协定)转移到国际性、区域性或双边国际经济组织中。
1.经济法规、经济原则、经济制度的创建职能
过去经济法规、经济原则、经济制度的设立都是一国范围内的事,发展中国家把其看作是不受侵犯的重要体现。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这种职能部分转移到国际经济组织中,国内经济政策法规、国内的经济体制要同国际接轨,发展中国家要执行国际经济组织制定的经济法规、经济政策,甚至经济体制的市场化程度都要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例如:加入WTO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接受WTO规则体系,其中包括有《关贸总协定》在内的20多个具体领域的协定、议定书、决定、谅解等。WTO调整的领域从传统的货物贸易发展到服务贸易,从关税减让发展到非关税壁垒的限制和拆除。发展中国家国内制定的法规政策若与此有抵制的必须限期拆除。
2.监管职能
一般来讲,发展中国家有关制度的实施都是由本国政府执行的,是本国政府范围的事情,包括进出口关税的减让、国内贸易政策的透明化等。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这些监管职能转移到国际有关经济组织中去,由这些组织根据有关法则进行监督。例如:在经济方面,GATT、WTO都有自己一套有效的监督惩罚机制。这种机制实质上侵蚀了一部分国家的经济,由于其规则由西方发达国家制定,发展中国家受到的侵害更为严重。
3.解决争端职能
在国际社会中,发展中国家解决国家间的经济利益矛盾是在国家政府间协商的。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扩大,不同国际主体之间的经济争端增多,日益复杂化,因此,国家范围内调节的局限性突现,国际经济组织开始介入发展中国家的有关国际争端,代行某些国家职能。世界贸易组织在关于解决争端的规则与程序中,全面规定了其解决争端的政治方法(包括协调、斡旋和调解)、法律方法(包括专家组审议和上诉)、裁决的执行与监督、救济办法等,还专设了争端解决机构(DSB)。世界贸易组织在争端机制解决上有突出的三点要求:其一,DSB的裁决具有约束力;其二,有一常设上诉机构,受理关于法律问题的上诉;其三,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应当对违犯规则事件在多边争端机制下寻求救济,在裁决不能得到实施时可采取补偿和交叉报复的制度。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适用于该体制所管理的一切协议和决定,没有例外[1](P150)。
世界贸易组织解决争端具有安全、可预见、执法权威性等特征,从某种意义上代替了国家的经济职能,这将对发展中国家成员国的国家产生影响。世界贸易组织在成立后的前6年,受理了200多件贸易纠纷,其中大部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既有保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的好的结果,也有损害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良后果。这些解决争端的机制在区域性经济组织中也存在。例如,在发展中国家参加的北美自由贸易区组织中,就存在一个受理国家之间争端的制度,而且还平行地设有一个解决投资者和成员国之间争端的制度。在亚洲,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东南亚国家联盟,在1996年6月也成立了一个解决东盟各国内部贸易纠纷的仲裁机构。所有这些解决争端机构的设立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发展中国家职能的发挥。
三、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影响的二重性目前,对于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影响的认识,有一种较普遍的观点,就是意识到了挑战、侵蚀和冲击等负面作用的严峻性。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的事实。但是,我们认为这还不够,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还有另一面,即积极的一面,由于和国际经济体制接轨,加入国际经济组织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增强。我们把这两个方面的作用称作二重性。具体来讲:
1.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作用是促使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积极加入国际经济组织的动机之一,主要表现在:其一,平台作用。一个是国际经济组织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受到伤害时,提供了解决争端的场所。例如,加入世贸组织前,中美之间的贸易纠纷通过两国政府谈判解决。由于中国是处于弱势的经济实体,结果中国做出的让步很大,有的甚至伤及国家的经济政治权益。美国常常以中美经贸关系同挂钩来威胁中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虽然中国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纠纷、反倾销争端增多,但是在世贸组织的框架内,中国胜诉的次数也不断增多。
另一个是,在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内,发展中国家贸易争端机制的设立,提高了区域内发展中国家减少贸易摩擦,集体行使国家的能力,某些国家的平等让渡,获得了更大的国家权益,对发展中国家的行使也是有积极作用的。其二,提升作用。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建设存在着许多问题,其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内外职能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方面,例如,市场经济管理措施的缺陷,政府过多干预经济活动等,影响了国家的行使。发展中国家加入国际经济组织后,就必须同国际上先进的市场管理规则接轨,废除不符合国际惯例的法规、政策和制度,这固然会限制的作用,但同时也会使发展中国家抛弃原来旧的或存在缺陷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接受国际上流行的政策、法规和体制,从而强化国家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生产力的适应性,有利于提升国家的行使能力。其三,保护作用。尽管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组织中利用主导地位对发展中国家基本进行限制和侵蚀,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自身维护的斗争及其在国际经济组织中力量的增强,在国际经济组织中也有一些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条例。例如,世界贸易组织就有关于发展中国家市场准入和保护弱势产业的条款,发展中国家可以以此保护自己的民族产业。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中,就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对自己的弱势产业进行保护,例如,对汽车工业、农业等就采取了保护性的措施。在实践中,一些国际经济组织也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行了支持,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官方发展基金。尤其是作为世界银行“软贷款窗口”的国际开发协会,主要以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为贷款对象,向这些国家提供长期低息的贷款,以促进它们的经济发展。该协会在全球反贫困斗争中发挥着关键作用。GATT、WTO属下的各项多边协定,也规定了不少对发展中国家成员的特别措施。所有这些都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有侵蚀作用西方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也在国际经济组织中占据优势地位,它们往往用这种优势侵蚀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方法有:其一,规则侵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国际经济组织的创始国,也是规则的制定者,他们利用其地位制定的规则,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一开始就在国际经济组织中处于不平等地位,发展中国家的在先天就受到限制。其二,实力侵蚀。在国际经济组织的实践中,发言权的多少往往以经济实力做后盾。例如,在世界银行、货币基金组织中,就是以资金多少决定其投票决策权。因此,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国际经济组织往往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为自己利益侵蚀发展中国家的工具。有人指责IMF或其他国际金融组织制订的不合理的资金实施方案,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墨西哥和亚洲的金融危机,在这些危机中它们是真正的“幕后元凶”。其三,附加侵蚀。在经济全球化中,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短缺,为了经济发展需要,就向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请求帮助。但是,这些国际经济组织在援助中提出了许多附加条件。这些附加条件不仅仅侵蚀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甚至伤害了其政治。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任务只是监督国际货币体系,如今却通过多方面的活动使世界经济纳入自己的轨道运转[2](P58)。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非国家主体的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多层次、全方位和双重的。作为发展中国家对此必须有科学的认识。首先,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只有参与经济全球化,参加国际经济组织,遵守国际规则,让渡部分,才能获得国际规则的保护,国家也才能因经济实力增大而获得有效的保护。反之,如果发展中国家固守传统观,不参加国际组织,不让渡,不理会国际规则,就不可能真正参与经济全球化,也就无法分享国际间的各种成果,这样国家利益就会受到更大损害,到头来国家也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其次,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参与国际经济组织,必须认识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优势,认识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认识到自身的脆弱性。发展中国家要根据国情,逐步、分阶段地让渡,不能以牺牲国家的根本利益为代价;要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进行斗争,推动国际经济组织的规则向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转化。[]
参考文献:
[1]霄,吴丹.世界经济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雷新超.经济全球化与国家问题研究[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经济组织在层次结构、职能范围上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日益加深。这种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发展中国家应认真分析,积极应对。
论文摘要:过去二十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世界秩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所谓的“全球化”时期。在这种形势下,文化也会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和资本的全球扩张而进行世界范围的重构,无意识地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意识形态范畴和话语,接受资本主义制度观念的影响,甚至会失去原有的文化同一性和民族性。因此,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如何不失去本来文化的同一性和民族性,越来越成为经济文化全球化话语下备受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一
过去二十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世界秩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所谓的“全球化”时期。在西方,出现了所谓从福特主义到后福特主义的转变,也称作后期资本主义,后工业资本主义或跨国资本主义。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交通和通讯的日益快捷,这些必将进一步促进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形成一个“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在这种形势下,文化也会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和资本的全球扩张而进行世界范围的重构,无意识地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意识形态范畴和话语,接受资本主义制度观念的影响和全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入侵和破坏,甚至会失去原有的文化同一性和民族性。因此,一个民族和个人,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如何不失去本来文化的同一性和民族性,越来越成为经济文化全球化话语下备受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全球化进程中强势文化形成的超时空、跨地域的浪潮,正在有力地冲击着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世界文化存在的全部合法性和合理性,这就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全球化危机。”[1] 由于现在所指的西方文化往往是美国文化的代名词,全球化很大程度上就是美国化在全球规模的普及。美国文化正在侵袭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美国为了推行自己的强势文化,正在利用自己的科技优势和对信息技术的垄断,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其全球霸权主义利益服务。在当今世界,好莱坞,麦当劳,迪斯尼,美国电视节目,美国通俗音乐等美国大众文化形式深深吸引和影响着全世界的青年,甚至越来越深入到新一代的青少年之中,进而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美国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消费趣味,及其资本主义消费主义文化成为全球时尚风向标,人们在日常消费和吃喝玩乐中接受着美国的文明,并在无意识中受到美国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当对美国方式的模仿逐渐遍及全世界时,它为美国发挥行使间接的和似乎是经双方同意的霸权创造了一个更加适宜的环境。”[2]
对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环境的考察,对中国国家文化战略政策的分析和定位,还有对文化安全战略走向的正确把握和预测都要求我们重视和合理分析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关系和文化战略。对华和平演变战略,通过文化意识形态产业,诸如电影、唱片、软件、光碟、电视等,对中国的大量输出,通过文化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并通过文化影响来改变中国政治制度,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政府对华的一贯文化战略。这种支配性的文化渗透是美国输出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工具,以此来达成其全球文化霸权的目的。如何警惕美国的和平演变的同时,“清醒地认识和分析开放条件下中国面临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制订科学的国家文化安全战略”[3],加强我国自身综合文化国力的建设将是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国家战略和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
二
即使在商业时代,电影仍然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电影中所蕴涵、传播的意识形态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例如,电影所带来的视觉效果,常常会被人无意识地接受,形成某种内在的文化逻辑,很难先行通过批判再来吸收,即使边看边批判的人,也会无意识地受到某种影响,因为它们所表现的内容和它们的色彩、声音、图像,以及周围的环境会同时对人脑发生作用。“中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曾给出这样一组数字: 2000年至2004年间,中国从各个渠道进口的影片4332部,其中,美国影片占40%到50%,其中,在电影院放映的211部进口影片,53%是美国影片。”[4]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美国影视产品在我国文化产品消费市场中占据半数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美国好莱坞电影更是深得中国年轻一代的青睐。风靡全球的好莱坞大片成为美国文化和意识形态向全球传播和扩张的重要渠道之一。好莱坞在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还把美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文化理念通过电影的传播,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把美国的价值认同强行输到各国,从而使美国文化风靡全世界,推动其文化霸权主义理念继续向前迈进。“《蜘蛛侠3》于2007年5月2日登陆中国影院,在黄金周里一共收获了7410万的票房。”[5] “然而,‘蜘蛛侠’热潮蔓延的另一面,则是我国本土影片的尴尬,五一期间,《蜘蛛侠3》等几部进口大片就卷走了总票房的90%,《红美丽》、《明明》、《功夫无敌》等多部华语片只能分点残羹冷炙。”[6] 承载着浓厚的意识形态内容的《蜘蛛侠3》在中国国内各大中小城市的传播,是通过通俗文化形式构建的文化霸权和文化侵略。自从首部《蜘蛛侠》在中国上映,到如今《蜘蛛侠》的大热,中国的“蜘蛛侠”“粉丝”们,尤其是儿童小“粉丝”对《蜘蛛侠》电影的附属产品的消费和追捧达到近似疯狂的状态。蜘蛛侠服装,蜘蛛侠饰品,蜘蛛侠玩具等占据着中国文化产品市场的很大份额。人们在消费美国文化附属产品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消费美国文化和美国方式。逐渐地,美国大片里承载的意识形态,文化观念,价值理念慢慢地以不被觉察的方式植入我国青少年和儿童的思想里,融进他们本土价值观世界观之中,伴随他们的成长,并逐步取代他们原有的幼年时期形成的不稳定的传统的中国价值观。从这个方面看来,美国大片在中国的大肆传播不仅阻碍了我们本土电影的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可能造成对我国本土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动摇。
因此,在反思好莱坞大片对我国未来一代意识形态观念的不乐观影响的同时,我们更应反观我国现行文化战略政策的合理性和完善度,在加强我国经济实力建设的同时,加大力度提高我国的综合文化国力,以应对美国霸权主义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干涉。
三
从电影市场来看,我国的电影要致力站稳本国市场,发展本土电影、弘扬民族文化,制作更多反映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以抵制外来意识形态的大肆入侵。而上升到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把握和定位上,对本国国情的正确分析,对外国文化意识形态侵略的清醒认识成为我国文化战略所要把握的中心问题。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大规模的经济交流必然会引起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加,民族文化形式似乎正被美国的大众文化模式—电视、电影、服装、音乐等逐步取而代之。对这样一些文化的交流究竟采取什么态度,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持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同一性,无疑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强壮我国的文化实力,反抗美国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入侵和美国文化霸权主义在中国的扩张,要求我们不能实行一味的强行抵制政策,我们应该在文化产业上与美国文化产品竞争的过程中,吸取其先进因素,为发展和强壮我国本土文化产业之用。从我国政府坚决加入WTO所作的努力来看,我们一贯的政策是看到挑战的同时也要看到机遇。我们不能因为存在市场竞争就放弃把握机遇的机会。因此,在面对美国文化的渗透时,我们既要警惕又要在积极参与竞争,谋求进步。
中国要实现和平崛起的伟大战略目标,必须依赖于中国文化产业的战略性崛起。通过文化产业的创造力和影响力,促进中国国力在全球范围的影响,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因此,进行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制度创新,坚持中国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世界目光,将有助于我国文化战略策略路径的选择和目标定位的正确判断。最后,实现既保证我国传统文化的统一性和同一性,又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接轨。
注释:
[1].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
[2].转引自张骥,刘中民:《文化与当代国际政治》,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0页。
[3]. 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页。
[4]. news.xinhuanet.com/ent/2005-12/08/content_3891648.htm
关键词:全球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市场化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全球的热门话题。但是对它的本质,人们仍然众说纷纭。这固然是由于从现象到本质,需要一个认识过程,同时,也表明研究经济全球化本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只有准确地把握本质,才可能制定正确的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又叫世界经济国际化,即世界各国之间的服务、商品以及资本、劳动力、技术、管理、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充分与自由,并且各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进一步加强,各国家之间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从经济领域来看,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大国力为全球化提供发展的必备条件和充要条件,使全球化进程从可能变为现实。比如: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交流平台的不断创新使国家间的经济交往更为便捷,跨区域巨额资金调拨转瞬可成。所以说,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经济的繁荣,加速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全球生产力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新一轮调整。使企业的经营发展范围由本国家变为全世界,从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发展中国家可以更好地利用外资和国际市场发挥“后发效应”,这是一个较为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不难看出,经济全球化的整个进程都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一步步向前推进的,所以,从某种意义而言,经济全球化就等于是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全球化,当然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资本主义的印记,或者说在全球经济化过程中资本主义国家处在优势地位。
1.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全球化”
目前,世界上95%以上的国家和人口进入了全球化市场经济。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市场经济具有了全球化的局面。但任何事物都两面性,全球化市场经济也如此。一方面,它加速了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充分流动和最优组合,并且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 经济全球化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不足,虽然市场经济优越性这一点我们不能够否认,可是市场经济的消极面问题也不能小视,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在本国范围内可通过政府的干预加以控制。但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尚无全球宏观调控机构,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发全球性的动荡和危机,2008年全球的经济危机就是最好的证明。由此可见,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固有的弊端和矛盾影响着全球经济的运行。
2.经济全球化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动下的全球化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高举着平等竞争旗号,但实则是在推行他们的经济、技术的霸权主义,施行有利于本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并且目的明确地阻碍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如: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强国推行的全球经济贸易自由化,要求打破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实际上是向全世界推销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当代经济全球化中起主导作用,从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来:(1)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高科技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2)掌握着全球经济网络的跨国公司基本上是属于发达国家;(3)世界金融中心集中在发达国家,国际流通货币是美元、欧元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由于发达国家具有这些优势,所以,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不难看出,获利最多的当然是西方发达国家。
3.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向全球强制推行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游戏规则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组织成立了国际经济组织,签订经济协定,建立信息网络,直到今天,他们所建立的国际信息网络仍然发挥着主要作用,是各国经济贸易交往的基本依据。例如:现行的国际经济法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条件为依据的,那么,这些游戏规则必将冲击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民族经济,使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大潮中处于不利的位置。
4.经济全球化放大了资本主义本身固有的不公平原则
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凭借着自己的资源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实施资源不公平的配置,这必然导致南北差距继续拉大,使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从表面上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是平等的,然而事实上却是由于两者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过于悬殊,所以形成了不平等的经济局面,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与发达国家竞争的雄厚实力,必然要在全球化的较量中付出高昂的代价。
5.全球化导致破坏性极大的国际投机猖獗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枢纽,国际金融市场的急剧扩大,金融创新的增多及投资的自由化,在促进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国际金融投机活动的增多,这种传染性的金融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往往会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动荡,甚至演变为经济危机。
作为本刊主编,这些年被问次数最多的问题是《WTO经济导刊》怎么成了关注企业社会责任(CSR)领域的前沿媒体?言下之意是本刊“不务正业”或者是把杂志办“跑题”了。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回答是,本刊关注CSR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源于对WTO的深入理解。WTO作为经济全球化重要的标志,其倡导的多边贸易体制将全球的投资、产品以及服务等紧密联结在一起,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这种联结和推动需要以一致性的原则为基础,即非歧视性、透明度、公正和互惠等原则。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逐步进入经济全球化阶段,然而经济全球化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问题,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枯竭、环境恶化、贫富差距加大等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在这种形势下,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应运而生并逐步成为全球性的趋势和潮流。
当前,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以能源变革、技术变革、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周期。在这个周期中,经济全球化发展显现出新形势,贸易便利化比以往更容易实现,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入,各个经济体之间的联结更为紧密,也更需要规则的约束和引导。纵观CSR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我们更坚定了CSR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健康、顺利发展的风帆。
CSR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共同价值。CSR倡导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担负起环境和社会责任,对利益相关方负责。建立以责任为基础的共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经济体之间的投资、贸易更为顺畅。正因为如此,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人权、劳工实践、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议题被纳入投资和贸易谈判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SR是影响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基础标准。以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 26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指南为代表,全球出现了数百个种类繁多的自愿性可持续性标准,这些标准超越以往的技术性标准,与商业活动的结合日趋紧密,提供了透明、可追溯且可靠的机制,更多关注商业行为所产生的影响,突出自身作为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工具和方案的特性。没有这些基础性标准为规则,难以实现高品质的贸易自由化,也难以保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当前,自愿性可持续性标准已经开始出现在WTO的谈判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