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艺术教育论文

艺术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09 05:18: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艺术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艺术教育论文

篇(1)

又检查读书笔记了,教师们忙碌起来,《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语文教学》、《数学教学》顿时抢手,我把教育当艺术。你圈我画,他摘我抄,刷刷点点,笔走龙蛇。不到两天,5000字的读书笔记一蹴而就。还有沉得住气的,欣欣然拿出去年的佳作,拂去尘埃,依然新颜。检查结果,领导满意,群众放心,皆大欢喜。然“大风”过后,仍读书的,已寥若晨星。

以上镜头,即为当今农村学校教师读书之概况。不知自何时起,也不知责任人是谁,在学校读教育专著的罕见,专心看教育报刊的也不在多数。教师忙的是应试教育。追求的是“方法”,是成绩,教学艺术无暇顾及。领导忙的是文山会海,各种表格,更“没空”读书。有个学校的校会令人瞠目:校长慷慨陈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教育论文《我把教育当艺术》。学习好可以光宗耀祖,父母沾光,乡亲得益,开轿车回家比骑自行车回家要荣耀许多……”听后真让人怀疑自己回到了1949年以前,他是否静下心来读过几天书?新的教育理念怎么这样与他无缘。有人说一头狮子率领一群羊能战胜羊率领的一群狮子。领头“羊”既然如此,他身后即使有“狮子”,又能猛吼几声呢?

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现代教育,日新月异。时代对教育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教师的知识储备应该是渊源泉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育理念应时刻是全新、务实的。教师钻研的应该是教学艺术而不仅仅是方法,教师追求的应该是做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决不可忽视了自我充电、自我改造。不仅要广泛涉猎各种教育报刊,还要敢于走进古今中外的教育经典,它们是中国教育的根,是教学艺术的源泉,把它们读懂了,再联系工作实际,有所发现,有所进步,这就是创新。

篇(2)

1.1课余艺术教育的含义

在本课题中,课余艺术教育是指除普通中小学艺术课程教育和专业艺术院校全日制专业艺术教育之外的由社会力量利用中小学生课余时间举办的旨在针对中小学生艺术特长和兴趣提升艺术技能的教育。由含义可以看出,本概念不包含社会力量举办的全日制艺术类学校及非全日制高考、中考艺术技能提升短期教育。

1.2课题指标选择

本课题主要指标为:课余艺术教育机构数量,艺术门类设置,师资状况,学生数量,学生流向,教学质量,现存主要问题等。

2统计分析方法及问卷数量

本课题对石家庄市的长安、裕华、桥东、桥西、新华等五个主要辖区(为方便调查,没有按照新辖区划分调查,居住人口较少的辖区也未列为调查区域)就课余艺术教育机构师资状况、学生流向、教学质量、现存主要问题等几方面以问卷方式分别调查教育机构及学生(家长)双方。对于收集到的数据,采取了分类统计,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方法。共面向教育机构及学生(家长)发出调查问卷各100份,回收教育机构问卷95份,学生(家长)问卷100份,回收率为97.5%,有效率为100%。

3现状分析

3.1取得的成绩

3.1.1弥补了中小学课堂艺术教育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质,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升了学生的艺术技能。

在笔者参与的另一民生调研课题中,调查结果显示,河北省中小学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为:艺术课时总数达标率偏低,艺术课程类型陈旧且偏少,课外艺术活动偏少,学生对所在学校的艺术课程安排满意率低。可见,学生及家长对于艺术教育的需求很强烈,而学校做不到的,只能转求于社会,社会的课余艺术教育正好弥补了学校艺术教育的不足,这在客观上扩展了学生的艺术兴趣和爱好,提升学生的艺术技能,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3.1.2作为社会教育的一部分,活跃了社会教育市场,为社会教育市场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调查结果显示,每门课余艺术教育课程一般收费为5000元/生/年,而一般艺术教育机构学生保有量在50人左右。据不完全统计,石家庄市现有课余艺术教育机构数量为210个左右,这样,每年课余艺术教育机构最低产值为5250万元。虽然,对于河北省的整体生产总值来说这个数字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要看到,这只是一个最低估算值,况且它的发展潜力是无法估算的。

3.1.3对于艺术技能的传承、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绝大多数艺术教育机构的主要目的为赢利,但只有做大做强,才能达到最大产值,为了达到做大做强的目的,艺术教育机构会在师资艺术水平、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等等方面殚精竭虑,不断创新,在客观上,这些对于艺术技能的传承、传播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1.4不断发掘艺术新苗,正成为艺术人才的摇篮。

课余艺术教育立足于中小学生,将发掘学生的艺术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提升学生的艺术技能作为首要任务。可以说,课余艺术教育机构对于中小学生的艺术教育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对于有艺术天赋和潜力的中小学生的开发和培养起到了伯乐的作用。据课题组调查,许多艺术教育机构当年的尖子生已到国家级专业艺术院校深造,有的毕业后已从事专业艺术表演或创作,而且,不少学生小学毕业或中学毕业就直接考入了省内外专业艺术院校从事专业艺术学习。由此可见,课余艺术教育机构也正在成为专业艺术院校的重要涵养生源基地。

3.2存在的问题

3.2.1构成复杂,管理难度大。

石家庄市的课余艺术教育机构构成比较复杂,经过调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第一,由社会力量举办的经过正规注册的艺术教育机构。这类机构整个石家庄市共有210家左右。第二,由青少年宫等国家群众文化管理机构举办的青少年艺术教育班。这类机构数量极少,它的优点是国家机构举办,场地固定,师资稳定,管理正规。第三,专业艺术院校的业余培训班。这类机构数量很少,但它的优点很突出,除具备与第二类相似的优点外,还有数量足够、力量雄厚的专业教学师资团队支撑教学,有专业教学研究团队支撑艺术创新,它的缺点是由于灵活性差,艺术门类设置不全面。第四,从事艺术行业的专职人员利用业余时间举办的艺术辅导班。第五,由琴行、画室、工作室等形式兼营的艺术培训机构,这类机构管理难度也较大,因为有些涉及超范围经营,做的很隐秘,因此,监管起来难度自然很大。

3.2.2教育机构规模小,艺术教学门类单一,专业发展不平衡。

调查发现许多教育机构规模较小,学生量保有只有50人左右,且教学门类单一,75%的教育机构只开设1门艺术课程,21%的教育机构开设2门课程,开设3门以上课程的只占4%。在开设课程中,主要集中在舞蹈、乐器、美术三类,其中舞蹈类占45.2%,乐器类占18.1%,美术类占13.8%。而令人不解的是演唱类只占2%,比戏剧类还低1个百分点。经过座谈及定性分析,归纳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教、学双方成本投入高;②学习目的不明确及见到学习效果时间长;③师资来源是不充足。

3.2.3社会力量举办的艺术教育机构发展缓慢,成员更新频繁。

艺术教育机构大多数发展不快,75%以上注册年限为5年以下,而5年以上的机构中有70%左右承认进步不大,部分声称勉强维持,在所有被调查的教育机构中有10%左右有转行或停业的想法。经过分析,发展缓慢、更新频繁的原因主要有:艺术教育为长线教育,投入大,见效慢,许多艺术教育机构没有足够的资金追加投资,只能无奈退出;社会的功利性决定了学生和家长的功利性,多数人选择投入少,见效快的专业,使乐器类、演唱类等传统艺术专业教育逐步萎缩;优秀师资缺乏导致一些新专业无法开办,旧专业无法吸引生源。

3.2.4高水平师资和管理人员缺乏,教学的规范性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课余艺术教育机构的举办者多为艺术类毕业生和艺术院校的教师、管理人员,他们或者具有某一门类专业背景,或者根本没有专业背景,而艺术类高水平师资的聘用费用相对较高,普通文化类教师的课时费为75元左右,而艺术类师资的课时费在100-200元不等,而学生的收费标准却相差不大,这就大大增加了艺术教育机构的办学成本,为降低成本,只能聘用一些专业水平不高、教学经验不足,但课时费相对较低的在校学生和新毕业生任课。

3.2.5缺乏行政监管和行业监管,导致许多行业问题的出现。

由于门槛不高,课余艺术教育机构数量庞大,无论是否具备足够条件,都想在这个行业分一杯羹,许多教育机构名为文化课辅导,实际也参与到艺术教育中来;许多机构不办理任何手续,租间民房就办班;许多个人因为从事的艺术工作或艺术教育工作,多年在家收徒上课。由于缺乏行政监管,地下艺术教育机构数量可能远远高于公开注册的艺术教育机构数量,他们灵活的授课时间,随意的收费标准给正规的艺术教育机构带来巨大冲击。由于缺乏行业监管,他们在教学上各行其是,自己学错的或理解错的东西再一直错下去,导致整个行业内的错错相传。

4参考对策

4.1行政层面: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市场准入机制,逐步规范课余艺术教育市场

对于行政管理机关来说,管理艺术教育机构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构成的复杂性、地点的隐蔽性、时间的随意性,都为监督、查处增加了难度,但所有事情不能因为难就不办或不好好办,而更应该想方设法办好,办好就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建议先易后难,先从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入手,把能把控的先规范起来,然后集中力量,多部门联合,重点查处不规范的课余艺术教育行为,采用引导、强制相结合的方法逐步规范课余艺术教育市场。4.2社会层面:成立课余艺术教育行业协会或艺术教育集团,制定行业规范,形成行业合力建议由掌握优质资源的专业艺术教育单位或发展规模较大的课余艺术教育机构树立大旗,像其他行业一样,成立起行业协会或艺术教育集团,行业协会或艺术教育集团承担起组织、规范、协调、交流的重任,力争做到:规范共守,难题共攻,资源共享,红利共分。这样,就能够做到通过修炼内功来不断增强自身实力。笔者刚刚听到一个可喜的消息,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已经着手申请成立河北省艺术教育集团,集团成立后将制定河北省艺术教育的规范及标准,这无论对于河北省课余艺术教育市场,还是对于河北省文化教育事业都将是一个令人得欣喜的举措。

4.3专业层面: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每个行业都应该有每个行业的评价指标体系,课余艺术教育市场也不例外,评价指标体系完备才能考核出机构的教学实力、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现在河北省课余艺术教育市场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行业管理机构,更谈不上行业评价指标体系,社会、个人对于艺术教育机构的认识只能是盲人瞎马。建议由文化艺术、教育管理部门牵头,由艺术研究单位、艺术教育单位、行业协会等共同制定课余艺术分门类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再佐以教育部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评估一样的行业评估,从教学、师资、教学效果等各方面对课余艺术教育机构予以督查、指导。

4.4个人层面:家长与学生要明确学习目的,端正态度,慎重选择课余艺术门类和艺术教育机构

艺术学习本身是唯美的超脱于现实社会的,不应该带有任何的功利性。但我国的社会现状、教育现状和艺术教育发展现状使艺术学习演化成了一部分人逃避社会竞争和高考竞争而走上成名、成功的捷径,这就为艺术学习带来了超强的社会功利性。于是,家长和孩子为了那些虚无缥缈的“明星梦”,为了那些触手可及的“大学梦”,纷纷投入了艺术学习的大军当中,创造出了让世界瞠目结舌的“艺考热”。

5结语

篇(3)

[关键词]创造力、艺术教育环境

广义的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是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起巨大的“催化”作用,具有育人的综合功能。它是技艺性、智慧性及愉悦性兼具的基础文化课。主要有音乐、舞蹈、戏剧、诗歌、书法、绘画、摄影等,其根本目的是要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人们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这也是新的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那什么是创造呢?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刘佛年曾说过:什么是创造?我想只要是有一点新意识、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可以称得上是创造。

现代创造学认为:人的创造力是在适当的条件下得以开放和发展的,没有适当的条件,人的创造力就会被扼杀。学校教育环境在学生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在学校营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能够使学生便捷而有效地获得创造美的能力。

学校艺术教育环境应包括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我们把其归结为显性艺术教育环境和隐性艺术教育环境。显性艺术教育环境指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的、听觉的,和艺术学科直接相关联的环境;隐形艺术教育环境随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却看起来和艺术学科无直接联系,在潜移默化中会对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环境,如教师的衣着、言谈、政策……显性环境和隐形环境并不独立存在,他们是相互关联的统一体。

小学生创造力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动态进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进行,小学生创造力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点:(1)好奇心强,喜欢提出问题。正是有了好奇心,才体现出对事物探索的热情。(2)善于大胆幻想。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创造力更多的带有幻想型的特点,同时,小学生创造想象和思维大多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情境激发的,思考问题是表现出一定的主见。(3)直觉思维和灵感在儿童创造力中起着重要作用。

校园是学生长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对学生的艺术素质有极大的影响,艺术化的校园环境是艺术教育的隐形课程。因此我们遵照儿童教育规律、儿童的身心发展及认知特点,对艺术内容充分挖掘,创造性的营造艺术教育环境。

1、在音乐、美术教室的墙面张贴一些古今中外音乐美术大师的照片、生平介绍、代表作以及他们的一些名言、观点,让孩子们从小与大师对话,从中吸取营养,接受艺术的熏陶。

2、在音乐美术教室开辟一块学生艺术专栏,专门展示孩子们自己的创作,如:儿童画、泥塑、工艺品、作曲作品、自己歌唱的磁带、表演节目的照片、录像等,还可以放一些自制的乐器,让他们在自我展示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保持对艺术学习的持久动力。

3、在教室的外墙上、走廊上定期更换,本校最有代表性的最突出的学生作品及作者简介,

使小作者得到鞭策、鼓舞,给其他的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指明努力的方向。

4、利用红领巾广播站、电视台在课间为学生播放精品音乐、诗歌,还有每天大课间的美文诵读活动,都受到学生的喜爱,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体验到美,获得了美的享受。

5、走进我们的校园,就能感受到一种艺术化和现代化的氛围。绿的操场、黄蓝相间的教学楼、立体绿化、做工精致的宣传招牌……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上这些方式能够从多个角度刺激学生感官,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奇的空间、一个七彩天地,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培养了他们的艺术感知力,激发了他们创造美的意识。

艺术教育必须进行必要的技术训练,不能停留在单纯的知识传授、感受美、鉴赏美的层面上,而是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因为学生的任何创造都是在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开始的。一般来说,基础知识掌握越扎实,基本技能越技巧越熟练,思维就越灵活。思路就越开阔,创造和发展能力就越强。

1、抓好艺术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

为确保艺术教育质量,我校严格按部颁计划开齐开足艺术课程,为培养学生创创造美的能力提供了一个最基础的平台。

我们在艺术学科的课堂中坚持基础的技能与情感并行发展,着力改变艺术学习中的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不以单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让学生广泛地了解、学习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艺术体验和艺术能力。我们坚持把音美课作为艺术教育的主渠道,严格按课程标准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重审美教育,培养学生不断提高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和兴趣,尤其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美的心灵的启迪和美的行为的培养,增强教学内容的内化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师是艺术教育的传播者,艺术教育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强调教师调整师生关系,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提高学习兴趣,以新的教育观念来影响学生;改变传统的整齐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思维活跃、表现风格多样的课堂模式,让学生很轻松地获得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2、抓好艺术兴趣队组,发展学生的创造美的能力

为适应社会未来的需要,丰富和发展学校办学的内涵,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陶冶学生情操,我们开设了艺术兴趣小组,让孩子们

在完整的艺术活动中掌握艺术知识,发展创造美的能力。(1)结合我市、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开设了合唱、舞蹈、器乐、绘画、书法等多个艺术队组,学生根据本人兴趣自由选择一个班参加艺术活动。

(2)把兴趣队组纳入课程管理,集中在每周五下午两节课专门用于艺术活动,打破班级、年龄界限参加艺术活动。

(3)为确保辅导的质量,我校广纳名师,面向社会招聘有名望的艺术人才,长期负责兴趣队组的辅导工作。

学校艺术队组的开办,为学生营造了艺术教育的最佳环境,它使艺术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活泼多样,使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更自然更容易。

每学期,学校都会有几个重大的活动。如开学典礼、散学典礼、特长展示活动、歌咏比赛、少先队大队干部竞选等等,在每次活动中,不管它与艺术活动有无直接关联,我们都应该让它艺术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比如:

1、在每次活动开始前,进行拉歌比赛或播放一些适合儿童特点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欣赏或跟唱;

2、舞台布置艺术化。如特长展示活动的舞台可布置或活泼或欢快型的;少先队入队的舞台可布置成庄重型的;竞选的舞台可以布置成严肃而活跃型的……

3、活动主持艺术化。主持人的衣着、谈吐、站姿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使学生的成长受到影响。

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孩子共同参与或出点子或参与实践,这样就会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了。

吕百斯(我国二十世纪杰出的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先生在《艺术教育》一文中指出:艺术教育是综合的教育,综合社会、家庭、学校三部的教育。我们也依此构建了以学校为主体的三结合艺术教育网络,全方位开展以培养创造力为中心的教育实验,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如:通过家长会或《家教导报》向家长宣传艺术教育方面的新理念、新方法,改变家长陈旧的艺术观;请家长同孩子一起参与艺术活动,家长或担任孩子的艺术老师,或与孩子一同参加艺术训练,既提高了家长的艺术素养,又培养了孩子们对艺术活动的兴趣,发展了孩子们的意艺术能力;在每学期一次的校际“特长展示”活动中,我们都会请社会人士对孩子们的表演进行真诚的评价与鼓励;和家长一起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美、欣赏美,带到社会中去寻找美,或进行艺术方面的探访等活动,真正构成了一个家、校、社会联动的艺术教育网络,营造了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形成了一个有创造意识,有创造力的群体。

总之,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使孩子们从小就对艺术方面感兴趣,激发孩子不断探索,从而使他们的艺术能力特别是创造美的能力得到发展、升华。因此我们要集思广益,勇于创新,尽力营造出充满艺术气息和文化品位的教育环境,给孩子们以艺术熏陶和美的享受,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环境的育人作用。

参考:《现代教育》高等师范大学公共课教材(扈中平、李方、张俊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4)

公共艺术教育在综合学科与公共艺术专业学科内容的基础上,对公共艺术各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分别地研究与学习,其中包含了公共艺术的艺术形式、本体形态、创作形式与观念、技巧、方法以及审美意识等内容。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施美学教育的重要途径以及最有效的途径。公共艺术教育内容丰富、情感浓厚,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精神与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同时还具有净化心灵、开启智慧、为学生实现艺术价值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公共艺术教育成为真正实施美学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并积极发挥其最大的培养潜能,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能力与审美人格。随着我国的高校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作为人文教育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艺术教育受到了高校的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不但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而且优秀的教育教学水平还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因此,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刻不容缓。但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脚步

二、通识教育背景下公共艺术课程的问题

1.缺乏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正确认识。通识教育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效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许多高校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并没有把这种教育理念真正地广泛运用到公共艺术教育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当前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没有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学校领导与相关负责人缺乏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正确认识。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也只是运用传统的教育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程的安排上也没有加大重视力度,并且在进行通识教育理念的施行过程中,只会呐喊着通识教育的口号,并没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真正地施行。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禁锢打不破,从而使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培养力度达不到教育的要求。

2.公共艺术课程的选择性不强。现阶段我国开设有公共教育课程的高校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学分要求并不高,只要2个学分就能够顺利结业,即学生只选择一门选修课程就可以了,加上学校的还有另一条选课规定,在选满2个学分之后,学生如果多选艺术课程是不计学分的,并且还失去了一次选课的机会。加上在这些选修的课程中,提供给学生选择的课程非常少,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是在音乐欣赏与美术欣赏这两方面提供学生选择。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很难按照自己主观意愿与兴趣爱好来进行选课,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大大地被降低,从而导致公共艺术教育达不到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

3.缺乏高素质的教育师资队伍。从我国高校当前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看来,大部分院校都有专门的教师进行公共艺术的教学,但是,大部分教师都只是掌握了某一方面的相关艺术知识,专门从事公共艺术研究的专业资深教师却很少,长期从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缺乏高素质的教育师资队伍。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学校在招聘教师的时候,只注重教师的专业技能,忽略教师的综合艺术素养,进而造成公共艺术课程只能片面性与单一性的开办,导致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成了专业技能培训的课堂,让学生很难接受。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方法

1.建立健全公共艺术教育体系。建立健全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要从艺术的具体内容以及艺术的类型特点来进行构建,某种艺术方面只能具体说明这个艺术方面的问题,不能说明整个综合艺术的问题。从艺术的内容上来说,艺术分为音乐、舞蹈、书法、美术、戏曲、话剧、工艺制作与影视欣赏等,这些艺术虽然内容各不相同却又相容相通。从艺术的类型上来说,艺术课程同样包含着应用基础与实践创造以及拓展等方面相关联层次的类型,具体包含了艺术的理论教学、欣赏教学、创作实践、技能训练与表演实践等。从广义上来说,在未来艺术与高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下,公共艺术教育逐步趋向综合性的发展道路,而科学与人文艺术、形象与理论的思维意识的融合渗透,推动了公共艺术教育向其他学科扩展的发展方向,比如市场艺术学、伦理艺术学以及社会艺术学等就是艺术跟其他学科交叉结合而形成的产物。如果对高校学生进行深入广泛、多门类相结合的公共艺术教学,将更广阔的艺术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建立健全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就能够让公共艺术教育得到更有效的实质性发展。

2.创建丰富的艺术教育课程。在普通高校中,支撑着整个艺术教学最重要的内容便是公共课程,其中,公共艺术的课程内容不仅仅只是琴棋书画与吹拉弹唱等技能化教育,也不仅仅是艺术概论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而是以学习艺术作为载体,通过对艺术相关文化的了解与感悟,让学生能够真正去感受生活、开阔视野、体验人生并且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因此,学校要重视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的设置,是提高公共艺术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着重创建丰富的艺术教育课程。首先,课程教育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其中包括文科和理科,必修课和选修课,并且要满足学生的艺术爱好需求,所设置的艺术课程还要区分少数的、面向全体艺术爱好者的必修课。这样才可以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公共艺术的基本教育,使学生在欣赏大量的艺术实践课程中完成个人的爱好课程选修。根据以往的艺术类课程经验,探索知名高校的办学经验,把学生的公共艺术社团活动等业余的艺术爱好正式纳入正规的教育课程中,从而丰富艺术教育课程,推动公共教育的发展。

3.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建设公共艺术团体。除了开设艺术类课程之外,学校还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与途径来展开公共艺术教育,比如,开展舞台文艺活动。多种活动形式可以活跃校园的艺术氛围,创造具有艺术气息的校园文化。让更多学生加入到其中,一起亲身体验艺术的魅力,鼓励在舞台中表演的学生展示自身的才华,调动观众的参与热情,使得台上台下的学生都可以体验到不同的艺术感悟。除此之外,校园的艺术活动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行安排组织的,活动中角色各有不同,有登台表演的、有负责导演指挥的、有舞台灯光音响与道具服装监管的。这样的活动极大调动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丰富的想象力,并且提高学生的动手积极性与参与的热情,锻炼学生自身的艺术活动能力,让学生进一步去了解公共艺术的魅力。同时,艺术团体作为推动校园公共艺术文化发展的主力军,在对其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人喜好与专长,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艺术潜能。并且艺术专业人才不会再被社会埋没,不再自己单打独斗,形成一个有目标、有组织、有力量以及生命力的艺术团体。比如我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各大高等院校的艺术团体,为学生搭建一个自由参与艺术与实践艺术的新平台,艺术团体的所有成员并非全部都是艺术特长生,有一些也是来自公共艺术课堂中的普通的爱好艺术的人。此外,艺术团体也积极吸收校园内每一个热爱艺术以及具有艺术思想的学生,这就加大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育范围,推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4.引导学生体会艺术的多元文化。从艺术产生的那一刻起,就与现实社会的生活紧密相连,在中世纪的西方国家是为了使贵族阶层的审美体验得到满足,在我国的古代则是实现社会规范教化与道德伦理的重要手段,或者是为宗教祭祀活动与民间交往活动渲染浓郁艺术色彩。到现在还有许多地区和现代的艺术文化与商品文化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商业文化,艺术在社会中一直发挥作用。通识教育理念为公共艺术教育铺设了一条发展的道路,把艺术引入一条宽大多元的文化道路,公共艺术教育事业不再仅仅局限于美育的范围中,与民族文化和社会经济产生更大的关联与互动,培养学生多元文化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观、人生观。把社会、民族、多元文化等元素植入公共艺术的认知理解和领悟反思中,使学生对世界公共艺术文化与民族公共艺术文化有更全面更细致的认知,同时也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和目的。

四、总结

篇(5)

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磨练学生的精神意志以及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的的;然而艺术素养的培育则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促进学生精神生活的健康发展。虽然体育与艺术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是二者的最终目的是相一致的。体育教学与艺术素养的提高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独立看待。美育与体育都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创新活动以及情感的表现都是艺术素养培育的有机构成元素。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使艺术能够在体育学习中得到表现,而且还是一种进行艺术创造的重要途径。体育课堂教学中往往都会产生进行艺术创造的灵感,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艺术素养的培育不仅是培养新型人才的素要,更是当前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在体育教学中进行艺术素养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体系的改革,我国体育教学中进行艺术素养的培育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但是,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艺术素养培育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高水平的体育艺术教材

在进行体育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基本上还是处在摸索阶段,没有一套科学、正规的体育艺术教材能够依照。通常都是在一堂体育教学课程中,一半时间用于进行技术体育的教学,一半时间进行艺术体育的教学。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体育艺术教材建设,是今后加强体育艺术课程教学的重要问题。

(二)体育艺术教学的师资队伍素质较低

在体育课堂中进行体育艺术素养的培育,这对任课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就我国目前的体育教学情况来看,体育教师往往存在着学历较低、职称较低的状况。除此之外,体育专业教师的专业构成比较复杂,有的是艺术体操、健美操等项目转项教师,有的是艺术院校、体育院校或师范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有的是社会外聘艺术及体育类学者。上述不同的教师在体育艺术教学中各自有其优势与缺陷的存在。基于这一现状,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强体育任课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完善自身所欠缺的知识能力,尤其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文化知识含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在我国大多数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严重的教学力量不足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再培训,另一方面要有专职的复合型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里来。

三、加强体育教学中艺术素养培育的几点对策

(一)加强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音乐元素

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动听的音乐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艺术情趣。当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进行体育锻炼时,就能够一边进行体能上的锻炼,一边接受优美旋律的熏陶与感染,这时体育教师在进行对音乐的讲解与渲染,就能够使学生在心灵与音乐自然而然的产生共鸣。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音乐元素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加入,能够降低学生在体育课堂锻炼中的疲劳感以及厌倦,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增强学生的运动感、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起着其他教学方式不能比拟的重大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本次教学的内容、性质以及学习要点等多方面因素,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融入恰当的音乐元素,这样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一边进行动作示范,一边配合音乐的乐律,从而为学生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营造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课堂氛围。尤其是对于那些课堂内容比较枯燥无味,或者那些需要加大运动量的耐久跑或者其他形式的身体素质练习中适当地听些比较激愤的音乐旋律,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被这些激昂的音乐旋律分散掉一部分的注意力,提高学生锻炼过程中的兴奋程度,延缓学生的疲劳时间。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剧烈运动之后,可以播放一些旋律比较轻柔的音乐,这样能够使学生的身心能够从紧张的锻炼中放松下来,有助于学生精神的放松。

(二)加强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美术元素

正是由于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美”,体育运动才会具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与魅力。由于小学生正在处于身体成长以及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对美的追求是比较迫切、比较强烈的,正是基于这一特征,笔者认为小学生的这一身心特点为我们体育教学中运用美育开展活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班级内部体育骨干的积极作用,让学生组织活动,给学生创新展示风采的空间,把学生从单纯的对美的欣赏转化成对美的追求,提高学生感受美和塑造美的能力。例如,可以给学生布置自行设计健美操动作的课下小作业,并让学生画出人体示意图,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表演,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而且还能够让学生们在自我设计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形体美,让学生建立完美的艺术形象,进而引起心理上的连锁反应。合理、科学安排融体、音、美于一体的优化教学法,让体育课堂焕发艺术光彩。

篇(6)

1.公共艺术教育目标不明确

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向学生讲授艺术的基本理论和鉴赏方法等,使学生在提高艺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品位,塑造人格。而一些高校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手段,而是以专业化的要求对待教学,使公共艺术教育变成专业化培训,其培养目标没有兼顾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当前高校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并且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研究不深,不能有针对性地结合专业性质和学生特点来开展艺术教育,传统的授课方式,忽视了学生个性,不能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公共艺术教育的原则

1.坚持积淀人文精神和提高艺术素养的结合

我国艺术教育先驱者丰子恺先生指出,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赏识自然与艺术之美,应用其美以改善生活方式,感化其美而陶冶高尚的精神”,因此,要通过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在让学生获取基本艺术知识技能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同时,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积极引导学生培养人文情怀,积淀人文精神,在艺术教育中汲取丰富内心世界的精神文化,努力塑造自己的心灵家园,培养健康进取和谐的人格品质。

2.坚持文化性和审美性的结合

马克思认为“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对美的追求和需要是人与生俱有的,只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能成就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当前大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和鉴赏能力普遍较弱,而文化底蕴和审美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再在对学生讲述学习艺术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以艺术之美来熏陶学生,以艺术之美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和精彩人生的热爱和追求。

3.坚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

创新能力是当今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和灵感等非智力因素的高度融合,要进行创造性活动仅仅依靠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形象思维、艺术思维的协同和配合。因此,要通过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让学生广泛参与艺术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他们在专业学习中发展起来的抽象思维能力相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提升公共艺术教育质量的途径

1.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重视公共艺术教育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充分认识公共艺术教育在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公共艺术教育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紧紧围绕“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强化理工类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

我国科学巨匠钱学森先生在晚年指出,大学要培养杰出人才,必须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努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理工类大学由于学科设置上的局限性,以及师资力量偏重于理工类学科的现状,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都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因此,理工类大学必须在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强化艺术素养教育,提升理工类学生积极的审美态度、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理工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尤其要特别关注理工类专业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父母受教育程度教低学生群体,创新教学方式,加强教育引导。

3.构建完善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要充分借鉴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本校实际,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之中,制定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明确质量目标和要求,建立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管理、考核与评价制度。

4.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灵活采用专兼结合方式,在稳定专职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同时,可以面向社会聘请艺术专家、民问艺人担任艺术指导教师,优化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同时,要制定艺术教育教师培训方案,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艺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通过“走出去”,如进修、交流、考察等形式,拓宽艺术教育教师视野。通过“请进来”,开展示范课观摩、聘请艺术家讲座等活动,加强学习借鉴,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增强公共艺术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

篇(7)

1.培养艺术兴趣的功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促进人的学习和发展。学生社团的性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自愿参加的一种组织。比如,有些初进社团的学生兴趣并不高,但一旦进入一个特殊的氛围后,很容易被环境感染,慢慢就有了兴趣,有些学生本来对某方面就有兴趣,经过跟大家的接触和交流,兴趣也更浓。有了兴趣,艺术发展才能成为可能,有了兴趣,艺术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学生社团为学生的艺术兴趣培养提供了环境,使他们的艺术兴趣得到进一步升华。2.发展艺术特长的功能。一些学生在某些方面本身就有特长,也有一些学生从小就学习了某种艺术,在学校,他们往往感觉到展现和表现才能的机会远远不够,但有了学生社团,他们就有了自己的舞台,因为在这里可以互相切磋,接受专业老师的指导。有了学生社团,他们可以如鱼得水地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艺术特长。3.推进艺术活动的功能。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载体,是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有效形式。有些教师没活动时没事做,而一遇到活动就累得趴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缺乏长远计划,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建设学生社团。有了社团,就有了源源不断的艺术作品,社团每天在活动,每天都处于“战备”状态,也就不怕为了一个活动而赶时间排练了。以我校的话剧社为例,我校话剧社已经连续开展了五年,剧社每周都有学习,每次学习都有练习和排练,因此,不管遇到什么活动和任务,话剧社随时都能拿得起,走得出,其他诸如舞蹈社、美术社等别的社团也是如此。正是有了这样的一些学生社团,学校的各种活动才得以更顺利地开展。

二、学校社团促进艺术教育的办法

1.制度先行,规范管理。“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没有制度约束的组织,只是一个涣散的组织,最终结局只能是解散。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社团的制度建设,制定了《学生社团管理章程》,其详尽地规定了学生社团的性质,学生社团的管理办法,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聘任办法,学生社团的考评及奖惩办法,等等。通过制度管理和指导社团工作,每个社团都有本社团的管理办法及考评制度。有了这些制度,学校社团活动可说是如火如荼,蒸蒸日上。2.注重引导,有序发展。学生社团不应只是一个兴趣班,一个训练场,而应是学生身心、艺术发展的摇篮,话剧社每天排练的剧本宣扬的是什么思想?同学们在一起都在做些什么?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那么这些问题还真没有确切答案,但有了老师的引导,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他们排练的作品不仅感动了别人,更教育了自己。3.借力登高,整合资源。以普通高中为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规定艺术有十二个模块,从理论上讲,这对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的帮助很大,但现实中很少有学校开齐这么多门课。学生社团恰恰可以成为这个缺憾的有益补充。学生社团可以依据课程标准这一纲领为支持,而课程标准可以凭借学生社团弥补自己的不足,二者结合,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可行的艺术教育之路。4.突出特色,办出风格。什么是特色社团?就是人庸我精、人无我有。个别实力很强的社团可以做到人庸我精,而对大多学生社团或学生来说这一要求似乎有点高,因为学生社团毕竟是以兴趣为主、大众参与的组织,主要目的不是培养精英,成员的能力良莠不齐,但他们可以走“人无我有”的路线,这是一大特色,在注重特色的今天,开展社团亦如此。

三、学生社团在艺术教育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1.指导教师不足。大多数指导教师主要是因为自己热爱这门艺术,才参与学生社团指导的,但热情不等于水平,教师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聘请社会上的专业教师需要资金。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社团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2.活动场地不够。学校除了教室外,空余的场地不多,随着学生社团的不断增加,活动场地也越来越不够用,诸如舞蹈教室、排练厅等专业场地就更少了,这个看似不大的问题却严重阻碍了社团发展。3.活动经费进展。一般的学校内活动的开展是不需要经费的,但有些艺术社团是需要的,比如美术社的外出写生,文艺类的服装、道具的制作和购买,有些还是一笔不小的数字。聘任指导教师的补贴等都需要经费,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社团的发展。

四、构建学生社团在艺术教育中的长效机制

1.领导重视,在政策上鼓励指导教师参与。我是一名音乐教师,近些年一直担任学校的团委工作,对此我深有体会:开展学生社团,不仅要在制度上管理学生,更需要在制度上支持指导教师,这需要让领导了解和清楚学生社团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制定出完善的指导教师聘任制度,考核和奖励制度,充分调动每一位指导教师的积极性,营造良好氛围。2.组建更多的学生社团,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艺术教育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这也是学校教育的目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爱好。组建更多的学生社团,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还能培养他们的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帮助他们树立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我更相信,学生社团里多一些学生,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就会少一些孩子,因为艺术教育是最好的心灵良药。3.进一步完善社团的管理制度。学生社团是青少年学生自愿加入、自发成立的群众组织,是一个动态的团体,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需要我们在管理上规范有序。社团的管理离不开制度,但制度总是落后于实际需求,这就要求管理者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社团永远向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