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贸合作论文

经贸合作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06 19:33: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贸合作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经贸合作论文

篇(1)

[关键词] 两岸经贸合作 ECFA 贸易关系

一、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分析

(一)ECFA主要内容

ECFA是在2010年6月29日签署文本及5项附件协议,是目前两岸签署规模最大的经贸合作协议,主要涉及早期收获项目(以下简称早收项目)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开放等问题;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针对政策方面,逐步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和放宽对涉及行业比较广的服务贸易的限制;二是针对争端处理方面,建立适当的争端解决程序和投资保护机制,完善各种协议,包括货物、服务等,这些内容争取在不迟于协议生效后六个月内完成协定,并且在ECFA实施后组建“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为解决实际发生的争端相关事宜;三是针对协议生效后的事物处理,主要为三步对早收项目建立零关税政策。

(二)ECFA可能性争端

ECFA可能性争端主要表现在企业层面上三个方面:

一准入性:投资门槛降低,主要针对保护当地企业的投资政策的宽松使得外地企业大量进入本地,加大了本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引发了投资者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投资纠纷,甚至有可能给一些投机取巧的投资者机会进入危险性行业。

二运营性:劳动力供不应求,近年来国家一直出现民工荒现象,薪资待遇和劳动力的付出无法形成一个正常的比例,薪资的制度很大程度上不能激起劳工的工作热情,随着投资加大,单位用工需求量增加,可是地区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

三发展性:投资战略选择的差异,不同的行业和领域有着其特定的战略,企业目标不同的时候战略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企业为避免地区差异歧视,实现本土化的战略,一般选择合资的方式,但是合资存在决策高层领导的思想理念差异性,战略决策自然会不一致,造成企业人员缺乏长期运营的信心,这为后续工作的潜在不确定性纠纷提供了土壤。

二、两岸贸易关系分析

(一)技术研究投入相对强度比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一把双刃剑,提高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全力的追求。正确的技术引进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然而技术进步的引进和突破都是随机产生的,但大部分是针对市场存在的缺陷所做出的决策产物,其目的就是利用技术的改善提高劳动力生产率,而技术的增长与我们人力资本和投入的资源是成一定比例的,受市场的刺激而产生。我们从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两个方面分析技术研究: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台湾在技术研究支出方面远远多于内陆,不论是资本投入还是人力资本投入,但是明显可以看出,内陆在技术研究方面的投入也是一年高于一年,逐步增长的一个过程,表明我国提高了对第一生产力的重视度。加大技术研究的投入是增强经济发展的必然步骤,只有发展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产业结构一是指产业的构成比例二是指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产业结构的替演、转换是经济、政治等方面整体作用的结果。两岸经贸合作是互补的,在追求最大利润基础下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优化的配置,然而生产要素的配置影响着产业结构,20世纪80年代台湾产业转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趋势截然相反,此消彼长:

图2-1:大陆和台湾各产业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1996-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C1:大陆第一产业C2:大陆第二产业C3:大陆第三产业

T1:台湾第一产业T2:台湾第二产业T3:台湾第三产业

从图中可以看出台湾的第三产业对于大陆的第三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然而大陆的第一、第二产业相对应于台湾的一、二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产生这种比较优势主要是因为两岸产业结构的比例分布不一致造成的,然而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为需求供给、产业效益、经济发展、产业政策等,台湾人稠地少,第三产业相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来说不需要过多的土地,根据投入产出的效益的原则,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台湾而言是最佳的选择,ECFA的签订有效地改变了产业政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两岸产业间的贸易。

三、ECFA框架下争端解决的建议

(一)海峡两岸制定优惠的政策

根据ECFA协议内容,大陆各省应根据自身的产业结构和自然资源优势,结合自身经济目标,制定与台湾贸易的优惠政策引导,与台湾建立新的经贸合作机遇。针对无害或低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能源、服务业等产业加大政策扶植,减少税收壁垒,并且按照两岸协议中约定,在三年内实现早收清单的商品实施零关税,在ECFA争端解决机制应具备的协商优先、制度多元、提高效率、有效执行的四大原则下提出两岸经贸合作的优惠政策,只有全面有效地执行才能将合作效益提高。

(二)海峡两岸应针对投资的具体事项和计划加速展开磋商

ECFA的签订降低了投资的不确定风险,在以资本合理流动为导向的投资机制可以使资源整合达到最大生产率的目的,所以两岸应尽快建立完善的投资保障机制,提高相关投资政策的透明度和执行度,逐步减少双方因政策紧张关系的投资限制,最终实现相互投资的自主便利化。实践证明,两岸跨地区的投资是通过建立收购或者并购对方的公司来进行的,跨国公司能够使得两地地区的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从而降低了两国公司的生产成本,同时使得公司得到规模经济的发展,但其相对于市场而言,其使得产品多样化,加大了市场的竞争力度。为加大两岸投资度,我们应该针对两岸投资存在的风险给予政策保护,以及投资的硬件环境和其他具体事项展开详细的计划和磋商。

(三)两岸尽快成立经济合作委员会,加快推动两岸经济合作的进程

ECFA应赋予经济合作委员会处理贸易争端的权力,充当一个仲裁机构,若当事方通过协商无法达到最终满意结果,这时候可以交给经济委员会去仲裁。同时,经济委员会应以强化对两岸企业的知识产权、金融、海关和电子商务等合作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从而加强两岸合作的紧密度。经济委员会必须做好几项工作,首先是针对争端双方成立工作组,根据ECFA及相关协议的原则进行充分的磋商,并根据磋商结果制定出相应的惩罚措施,但是要注意到时间的限制,不能无限期的拖延,而对于委员会的成员必须有严格的规定,这是一个两岸联合仲裁模式,他们的裁定结果必须得到保障执行。

参考文献:

[1]白 艳,姜泽华.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演变历程与前瞻[J].经济纵横,2010.12.

[2]陈 雷,李坤望.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增长收敛性: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5.2.

[3]邓 敏,王敏娟.两岸履行与完善ECFA的博弈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1.5.

[4]樊 莹.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利益与特点[J].国际经济合作,2005.3.

[5]胡 勇.海峡两岸产业合作与发展转型研究[D].南京大学硕士论文,2011.

[6]华晓红,赵旭梅.对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经济依存关系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4.

[7]姜 雪.两岸经贸关系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

[8]李瑞林,骆华松.区域经济一体化:内涵、效应与实现途径[J].经济问题探索,2007.1.

[9]梁双陆,程小军.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07.1.

[10]林毅夫,易秋霖.海峡两岸经济发展与经贸合作趋势[J].国际贸易问题,2006.2.

[11]刘 亮,李卢霞,蒋静洁.论ECFA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基于双边自由贸易理论的分析[J].亚太经济,2011.1.

[12]刘旭峰.海峡两岸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之构建[D].中国政法大学,2007.

[13]路宇立.APEC合作的理论基础:新区域主义视角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4.

[14]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85页.

[15]潘泽山.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4.

[16]苏美祥.从内生动力看ECFA时代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J].亚太经济,2011.4.

[17]孙兆慧.ECFA 签署对两岸经贸的影响[J].国际经济合作,2010.9.

[18]王微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及模式选择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论文,2007.

[19]王威毅.关于建立“两岸共同市场”条件与效应的思考[J].亚太经济,2005.6.

篇(2)

论文关键词: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互补性

 

中亚五国与中国毗邻,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属于典型的大陆气候,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中亚五国在以土地密集型为主的农产品生产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如哈萨克斯坦的小麦,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等。然而,在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农产品生产上还比较欠缺国际贸易论文,尤其是反季节水果、蔬菜以及加工农产品等。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生产的优势不在于农业生产资源而在于农业生产水平高,因此,我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业合作领域,尤其是农产品贸易方面存在着十分广阔的合作前景。随着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和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布娲鹣·阿布拉2008)。总的来说,积极开展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加强农业区域经济合作,对于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和农产品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对于提高我国粮食安全和资源性短缺农产品的供给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期刊网。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一)农产品贸易总量与趋势

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由来已久,闻名与世的古丝绸之路就是双方经济贸易与文化往来的有力见证。在经贸交往的过程中,中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形成了较好的历史基础。自2000年以来,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给双边农产品贸易合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2003年《上海合作组织多边经贸合作纲要》规定把农业等领域作为经济合作的优先方向,并制定出了相应的实施措施和计划。2006年上合组织部长级会议也再次强调,要把农产品贸易和农业合作作为重大的合作领域。在近十年中,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得到的高速的发展。

2000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仅为10102万美元,其中出口2941万美元,进口7161万美元。到2009年国际贸易论文,双边农产品贸易总额已经上升到52386万美元,其中出口27335万美元,进口25051万美元。不考虑物价与汇率的情况下,总贸易额增加了4.2倍,年均增长17.89%,其中出口增加了8.3倍,进口增加了2.5倍。从贸易趋势来看,在过去的十年中,除2002年和2009年外,中国从中亚进口农产品要大于出口农产品,双边贸易一直呈逆差。从贸易总量来看,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规模还较小,农产品贸易额占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重不到1%。

表1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额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进出口额

哈萨克

斯坦

吉尔吉

斯斯坦

塔吉克

斯坦

土库曼

斯坦

乌兹别

克斯坦

中亚五

国合计

占中国农产品进口、出口及总额比重

2000年

出口额

13.49

2.97

0.27

2.09

10.59

29.41

0.18

进口额

47.30

7.16

3.43

3.71

10.01

71.61

0.37

进出口总额

60.79

10.13

3.70

5.80

20.60

101.02

0.28

2001年

出口额

16.55

3.50

0.51

2.47

11.68

34.71

0.21

进口额

49.22

13.10

2.12

1.12

2.99

68.56

0.03

进出口总额

65.77

16.60

2.63

3.59

14.67

103.27

0.05

2002年

出口额

29.28

5.60

1.14

2.42

11.77

50.21

0.27

进口额

17.32

3.04

0.77

0.42

24.66

46.22

0.21

进出口总额

46.60

8.64

1.91

2.84

36.43

96.43

0.24

2003年

出口额

34.81

7.90

4.12

1.49

10.17

58.48

0.26

进口额

48.05

6.74

13.60

3.50

162.84

234.72

0.77

进出口总额

82.86

14.64

17.72

4.99

173.01

293.20

0.56

2004年

出口额

30.14

7.80

2.27

1.66

15.46

57.33

0.24

进口额

51.90

13.56

3.36

9.91

339.40

418.13

0.99

进出口总额

82.04

21.36

5.63

11.57

354.86

475.46

0.72

2005年

出口额

53.83

21.90

2.38

3.07

15.38

96.57

0.35

进口额

42.90

17.74

5.49

16.90

389.98

473.00

1.05

进出口总额

96.73

39.64

7.87

19.97

405.36

569.57

0.78

2006年

出口额

54.12

60.05

3.78

1.80

15.92

135.67

0.42

进口额

61.45

28.86

7.42

9.40

512.28

619.41

1.20

进出口总额

115.57

88.91

11.20

11.20

528.20

755.08

0.90

2007年

出口额

85.19

74.79

6.68

2.59

24.81

194.07

0.50

进口额

35.22

34.17

1.45

21.48

320.15

412.47

0.63

进出口总额

120.41

108.97

8.13

24.07

344.96

606.54

0.58

2008年

出口额

123.62

90.67

9.23

6.71

39.57

269.79

0.81

进口额

26.72

42.76

3.82

24.73

291.60

389.64

0.45

进出口总额

150.34

133.43

13.05

31.44

331.17

659.43

0.55

2009年

出口额

127.16

94.01

12.12

6.31

33.75

273.35

0.67

进口额

19.19

10.50

3.28

27.65

189.88

250.51

0.33

进出口总额

146.35

104.51

15.40

33.96

223.63

篇(3)

关键词:三边对话 多边主义 竞合关系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081-02

一、中欧非三边对话的理论背景――多边主义的发展

冷战以来,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全球化的浪潮中,相互依赖日益增强,这致使各个行为体间的利益共同点增多的同时竞争和分歧也日益凸显。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如何使相互依赖的国际行为体在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有效地处理彼此间的竞争和分歧,成为国际实践中经常要面对的问题。与此同时,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使得任何单个力量都不能只按照自我的意志来安排国际事务,多边主义成为人类解决复杂多变的国际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多边主义的概念最早出自基欧汉的论文,认为“多边主义是指三个及以上国家组成集团通过特别安排或制度手段协调各国政策的一种实践。”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背景下,国家不再是唯一的国际行为体,还可以是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由此多边主义随着国际环境的发展不断完善,新多边主义是指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在多边环境中形成的互动结构,就是为了解决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只应用自身力量无法独自应对或通过互动才能够有效解决的全球性问题和争端。正如鲁杰所认为“二战后多边主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多边主义已经在全球政治环境中成为世界政治运作的模式之一。”国内外的学者普遍认为,在当代国际环境下各个行为体势必要参与直至融入多边主义进程,多边主义不是唯一的现实决择而是必然途径。

多边主义的实践最早出自欧洲大陆,欧洲一体化的过程更被看作多边主义实践的典范,欧盟有着悠久的多边主义历史和丰富的理论。冷战结束后的欧盟将有效多边主义提升到欧盟的战略层次,想运用功能多边主义战略来打造更符合自身利益的国际环境。在中欧关系中,欧盟积极建立中欧伙伴关系。在处理与非洲各国的外交实践中,鼓励非洲联盟的发展并和其进行各领域的交流及合作。欧盟的多边主义外交理念同第三世界国家倡导的在国际社会中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尊重各方自主性和差异性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相通之处,这成为中欧非三边对话的的重要战略基础。

二、中欧非三边对话的进程

(一)中欧非三边对话的动因分析

1.非洲的重要性上升,中欧在非洲展开激烈的竞争。非洲大陆在近现代的国际关系史中经历了深重的灾难,二战之前的几个世纪里都处于被殖民的位置,冷战时期又作为进行意识形态对抗的重要地缘战略地区。冷战后期,即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非洲陷入地区动荡、贫困疾病、自然灾害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到新世纪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源和市场,这片“被遗忘的大陆”在泛非主义的整合下焕发出新的活力,这片世界上仅存的唯一未被开发的土地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力图拯救曾经“失落的非洲”。中国作为新世纪一支正在崛起的新兴力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市场和资源,尤其是在面对中东地区动荡致使资源供应不稳、经济危机下全球经济受挫的情况下,非洲大陆在中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上升。中非友好的历史关系在新世纪里得到迅速的发展,尤其是中非合作论坛的建立促进了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不仅给非洲复兴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而且对国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在非洲的活动引起欧盟的关切,欧盟成立后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成员国的殖民遗产,将非洲视为其战略领导区,对其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地缘战略意义。中欧不可避免地在非洲大陆活动的一些领域出现了竞争,具体有:在对非援助方面是“不附加条件”还是以“良治”为标准;在经贸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和市场开发的竞争;在发展理念上“中国模式”和“欧洲模式”的吸引力问题。欧洲各界开始讨论非洲国家是否会在发展理念方面更倾向于中国模式,而且未来中国很有可能会影响甚至代替欧盟在非洲事务上的主导性。随之欧盟加紧了对非制度机制的调整。发展同非洲的合作,对中、欧双方都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随着非洲大陆逐渐融入全球经济发展中,未来对非合作关系的走势必定是一个利益纠葛与价值冲突交织、多方博弈的复杂过程,如何处理中欧非三边关系,对进一步深化中非合作和中欧合作乃至一种打破南北关系界线的多边主义世界秩序能否实现都具有重大意义。

篇(4)

关键词:外经贸、系统、电子商务信息化建设

电子商务就是基于互联网的商务活动。1997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商会的权威定义为:电子商务是指实现整个贸易过程中各阶段贸易活动的电子化。简言之就是网上做生意。目前,国际网络商业交易额正以几何级数增长,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电子商务的兴起是全球经济的一次革命。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建立,使世界市场变得进一步融合,促进了世界商品和服务的发展,扩大了世界贸易。中国“入世”,可以从根本上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经贸合作,有利于引进外资和扩大进出口,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入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经济发展又促使我们必须加紧发展电子商务。加入WTO后的中国,在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方面都会发生不小的变化,对刚刚起步的中国电子商务,既带来发展的机遇,又面临世界同行的挑战,但从世界领域来看,电子商务的大发展是必然的趋势论文。

中国加入WTO将打开国外直接在INTERNET方面投资的大门。根据中美双边WTO协议,国外服务提供者将能够涉及到INTERNET服务的所有方面。在经过同意的情况下,外方可以在合资企业中保持30%的股份,一年以后可达49%二年后达50%。中国同意按照竞争管理原则承担WTO文件中规定的所有义务。其次WTO将会使中国的法律制度增加透明度。服务贸易总协议(GATS)要求政府出版所有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并迅速或至少按年度地将新法律法规或方针告知服务贸易理事会。第三,中国将与WTO成员国进行更加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能与全球贸易伙伴互相影响,以便对电子商务形成一种统一的方法。

从1993年起,欧共体的贸易方式已正式大量使用EDI方式;1999年,欧洲15国又开通了国际电子商务网。在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的国际、国内贸易中,EDI电子数据交换已成为贸易信息传输的主要方式。1997年3月亚太经合组织40国在日内瓦签署了《信息技术协议》。1997年7月美国政府批准了《全球电子商务框架》。1999年1月1日美国政府采购全部采用电子商务方式。

外经贸部刘山在副部长在1999年初全国外贸工作会议上指出:“2000年,世界电子商务方式交易额可达3000亿美元,电子商务将成为未来世界各国经济实力较量的重头戏。如果我们不认识这个大趋势,不能及时调整对策,我们将被开除国际贸易的球籍。”

外贸行业远领先于其他领域的企业,原因可能是因为出口企业在与国际接轨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对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趋势的感受和认同相对来说是靠前的。调查也显示出口企业计算机的普及率、触网率都较高,对互联网的认识较有深度,对互联网的使用较为广泛,对互联网信息的需求很强烈。

从目前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的现状来看,国内出口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主要途径有两种渠道:一是大型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因其有着良好的商誉,加之本身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实力,使之能够较容易地把其原有的整个供应链移植到互联网上,并向其他公司包括中小企业开放它的这一渠道;二是新兴的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一个较为便捷的选择。对中国来说,因为我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型跨国企业,所以国际贸易方面的电子商务平台更多是将是新创的电子商务网站。事实上,这些新兴网站在目前和今后对外贸易电子商务方面已经和将要承担起十分重要的角色。经过有关媒体调查表明,42.6%的企业目前已是相关电子商务网站的会员,27.3%的企业正考虑在有关网站注册,另外有30.1%的企业目前还无此打算。在所注册的网站中,40.2%的企业是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注册,29.8%的企业是亚洲资源的会员,23.6%的企业在中国出口商品网注册,21.5%的企业选择美商网注册,15.4%的企业在阿里巴巴注册。

国内对外贸易电子商务要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有效结合起来。在中国开展对外贸易电子商务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模式、技术和经验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但仅仅学习和借鉴是不够的,盲目照搬就更会走入岐途。

2、在企业战略上要把市场运作与传统资源有效结合起来。中国目前的出口体制基本还是处于一种管制状态下,电子商务网站必须有效利用好传统体制资源,并且在市场运作上要不断创新。

3、在网站建设上把商务与内容有效结合起来。国内对外贸易电子商务网站一定要在完善电子贸易功能的同时,下大力气推进网站信息内容建设,这样才能增强网站的吸引力,从而拓展商机。

4、注意把技术与经营有效结合起来。电子商务企业不能忽略作为自己经营基础的技术研发与进步。真正成功的网站必须至少在初期阶段把相当大的一部分资源向网络技术创新方面倾斜。

5、注意把人才的使用与培养有效结合起来。互联网企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如何有效地发现、使用和培养人才决定了企业现实和长远的竞争能力。关键是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抓紧培养既懂外贸又了解网络的复合型人才。

机遇与挑战并存,外经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好处很多,简单地概括为四个字——“两增三减”,即“增加贸易机会,增强客户服务,减少库存,减少产品周转时期,减少经营管理费用。”外经贸企业将是国内最先进的开展企业与企业方式电子商务的企业,主要因为:

1、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正逐步普及电子商务,如不能利用电子商务,就可能失去贸易机会。具了解,上海、广州等地部分优秀的外经贸企业已迫切地需要利用电子商务增加贸易机会,减少成本,提高产品售后服务质量,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外经贸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基础条件好。外经贸企业员工授教育程度高,外语水平好,而且已普遍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企业管理。

篇(5)

一、中阿博览会带给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潜力

(一)拓展了中阿旅游的新机遇

宁夏是丝绸古道的要塞和中阿文明的交汇地之一,回族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世界有着共同的以及悠久的经商历史传统。比如,首届博览会签约项目涉及清真食品、基础设施、物流商贸、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签订国(境)外项目51个,签约金额980.99亿元,其中与阿拉伯国家合作项目31个,签约金额664.91亿元,这些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合作的新突破,给宁夏提供了更宽广的国际平台,以经贸促旅游,为把宁夏发展成为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另外,2012年10月国务院批准建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设立银川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两区”)均归功于三届宁洽会暨中阿经贸论坛对宁夏国际和国内地位的全面提升。宁夏地处新亚洲大陆桥,国内段中枢地位,是呼包银榆经济区的核心地段,最核心的是人文优势。宁夏与中东国家阿拉伯地区民族信仰相同、习俗相近,宁夏的回族特色非常适合阿拉伯人。首届中阿博览会促进中阿经贸合作,“两区”建设推动旅游先行,为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拉开了国际国内同步发展的大序幕。

最后,随着中阿博览会的召开,宁夏加速中阿博览会服务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中阿经贸论坛永久性会址——宁夏国际会议中心等投入紧张建设中;加密国内国际航线航班,实现银川至香港、台湾、麦地那、迪拜、首尔、曼谷直飞。8月13日,正式签署宁夏回族自治区博览局和阿联酋航空公司(简称EK)合作备忘录,更是增添宁夏一站式到达国际大城市的民航合作新航道,为宁夏旅游“进的来,出的去,出得快,走得广”提供交通保障。

(二)强化了中阿旅游的新版块

宁夏的国土面积为6.64万平方公里,2012年总人口647.19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35.56%,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宁夏的回族在全国所占人口比例最高,其伊斯兰文化主题最鲜明、回族宗教氛围最浓厚、伊斯兰宗教环境最和谐,是天然的中国穆斯林聚集中心。伊斯兰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是回族文化的核心和主流,在长期包容兼续地发展变迁中形成了一整套本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第二届中阿经贸论坛之后,宁夏旅游局分别与埃及旅游部、摩洛哥旅游部签署了旅游业战略合作协议,宁夏国旅还与埃及WALEED旅游公司签订了共同开辟中国(宁夏)阿拉伯旅游市场协议。

回族文化是宁夏面向国际,特别是面向阿拉伯地区及穆斯林地区最具特色的资源。宁夏不但有厚重的回族文化,还具备旅游资源多样化的优势,加上“两区”建设获批,更为宁夏向西开放提供强有力政策支持,宁夏依托回族文化打造特色鲜明国际旅游目的地是明智之选。特别是首届中阿博览会期间世界穆斯林旅行商大会的成功举办,在“中阿经贸”推动“中阿旅游”合作方面又上了迈上新台阶。目前,全球有16亿穆斯林,尚缺一个广大穆斯林游客最满意的客源地。强化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这块中阿旅游的新版块,有助于凸出回族文化,彰显回族特色。

(三) 优化了中阿旅游的新资源

全国十大类95种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中,宁夏占有类46种。古老的黄河文明,神秘的西夏历史,浓郁的回乡风情,雄浑的大漠风光,迷人的六盘胜景,美丽的塞上江南构成了宁夏旅游资源的六大特色。宁夏的“两山一河”(贺兰山、六盘山、黄河)、“两沙一陵”(沙湖、沙坡头、西夏王陵)、“两堡一城”(将台堡、镇北堡、古长城)、“两文一景”(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塞上江南景观)均展示了独特的自然风光且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外,“塞上江南·神奇宁夏”的旅游形象日益鲜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诸上宏观自然旅游资源的优势大背景为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全面发展做了铺垫。民俗旅游是指在有传统旅游资源(自然风光、古迹、国家公园等)的少数民族地区建立融少数民族地区风俗习惯于旅游者衣、食、住、行的旅游体系。

宁夏的回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正是中阿旅游合作的“新”资源。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经过700年的孕育,它具有多样性与神秘性、民族性与地域性的特点,属于一种高层次旅游形式,其主要观赏内容是民俗事象。宁夏回族自治区,早在元代就有“回回遍天下”一说。回族拥有丰富历史渊源和独特文化内涵,其服饰、饮食、婚俗、节庆、建筑、礼仪、民间艺术、民间娱乐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独一无二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最能吸引异国他乡和异地游客的特色旅游资源。以中阿博览会为发展契机,优化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使其成为宁夏旅游新的增长点。

(四)增加了中阿旅游市场的新客源

2007年至2012年六年内,宁夏接待海外游客人数及旅游外汇收入,接待国内游客总人数及总收入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具体数据见图1。2010至2012年宁洽会暨中阿经贸论坛的连续召开,扩大了宁夏的国内知名度,使得宁夏的国内客源逐年递增,且增幅较大。2012年宁夏的国内客源分布:来自宁夏本地的游客占总人数的52.2%;来自西北地区(除宁夏)的游客占21.4%;来自东北地区的游客占1.2%;来自华东地区的游客占3.5%;来自华中地区的游客占2.0%;来自华南地区的游客占0.8%;来自西南地区的游客占1.7%。

近年来,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均已成为宁夏入境游主要客源地。与此同时,全世界57个穆斯林国家和地区,拥有16亿人口、2万亿美元的消费市场,是中国也是宁夏海外游客潜在的消费群体。随着中阿博览会开幕,宁夏的国际美誉度再次攀升,势必给宁夏带来更多的旅游经济收入。从国内外的客源市场角度分析,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全面拓宽了中阿旅游的新兴客源市场,必将是宁夏扩充国内外游客的新焦点。

二、发展宁夏回族民俗文化国际旅游存在的问题

从民俗旅游视角来看,宁夏目前已开展了一些民俗文化旅游,例如参观银川南关清真寺、游览中华回乡文化园等,但是存在如下问题:

其一,从内容上看比较单一,对回族民俗文化的认知只停留表面状态。如参观清真寺仅停留在“到此一游”的表面状态,没有配备资深专业讲解人员讲述伊斯兰宗教知识,在弘扬伊斯兰建筑风格方面意识淡薄。

其二,回族民俗旅游项目创新意识不够,民俗旅游活动的策划方面还存在空白。如回族节庆活动,甚至处在开发蒙昧阶段,很多汉民混淆回民的三大节日,对于节日的来源及习俗讲究十分含糊。

其三,从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上看,层次肤浅,回族文化韵味亟待加强。如回族的八宝盖碗茶,是知名度较高的民族特产,但市面上的八宝茶,包装不够精美,无法表现回族文化品位和民族饮茶的养生之道。

其四,从国际化旅游视角来看:宁夏的交通问题仍然存在不足,“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需要进一步构建。譬如,银川至今没有开通高铁,银川至日本、新加坡的国际航线尚未开通。随着宁夏“两区”建设的铺开,如何实现宁夏向东、向西、向北、向南的全面开放,是宁夏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

其五,在打造“西部独具特色旅游目的地”和“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双重目标下,以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为突破口,还未形成与国际旅游目的地接轨的总体规划。以中阿博览会为国际旅游发展契机,挖掘宁夏丰富的回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并传承回族民俗文化,在树精品、上档次方面下功夫,深度开发符合国际化旅游要求的回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三、提升宁夏民俗文化国际旅游发展的途径

(一)提升中华回乡文化园的知名度

中华回乡文化园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是全国唯一以展示、弘扬回族、伊斯兰先进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综合景区。目前,其一期项目的主体大门、中国回族博物馆、金色礼仪大殿、阿依莎宫、中华回族第一街等全部落成。2008年开园以来,景区营业收入、门票收入及接待游客人次呈增长趋势(见图2),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华回乡文化园二期工程已被列为宁夏“十二五”期间旅游重点建设工程。需借鉴深圳锦绣中华等成功范例,以发掘、抢救、保护、弘扬回族文化为宗旨,以精品景区升华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的档次,把中华回乡文化园打造成为全国的王牌景区,同时要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使中华回乡文化园享誉国内外。

(二)开发纯正的回族民俗文化村

可借鉴海南三亚黎族村落槟榔谷的营销模式,将回族文化融汇到回族村落中,满足游客对民俗文化旅游的参与需求。中华回乡文化园可以从大尺度角度宏观展示回族民俗文化的磅礴气势,回族民俗文化村落可以从小尺度角度微观填补回族民俗文化的原生态和本土化。据此开发主题鲜明的回族家访线路,让游客“到民间去旅游”,到农村回族家里吃农家饭、住农家院、采农家果、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体验原汁原味的回族特色农家生活。在回族家访选址方面,要选择回族民俗质朴淳厚、交通生活比较便捷、回族人口比例较高的“纯”回族村落,比如永宁县纳家户、灵武市中北村、吴忠市穆民新村、泾源县冶家村等。在设计回族家访的体验活动时,要懂得“留白”,既要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又要给旅游者留有参与的空间,比如让游客学做馓子、学习剪纸、木球比赛、观看“掼牛”、娱乐“踏脚”、学唱“花儿”、欣赏回族武术、使用汤瓶“小净”、使用吊罐“大净”等活动,充分满足游客强烈的好奇心与参与意愿。

(三)举办清真美食文化节

饮食是人类共有的行为之一,宁夏回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有的饮食文化并以制作独特面食而著称。回族面食中尤以油香、花花、馓子、锅盔等油炸食品、烙蒸食品及手擀面为最。宁夏回族的牛羊肉风味小吃如碗蒸羊羔肉、烤羊背、羊羔头、香辣羊蹄、炖羊脖、烩牛肉等久负盛名。2010年宁洽会暨首届中阿经贸论坛上,签署了《清真食品产业标准互认合作协议》和《清真(Halal)食品合作谅解备忘录》,意味着宁夏清真食品第一次拿到了“国际通行证”。另外,中国烹饪协会为银川市颁发了“中国清真美食文化之都”牌匾,这些都为宁夏清真食品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保障。回族饮食文化承载着宁夏回族文化,自治区旅游局应提高“中国宁夏清真美食文化节”的规格, 为宁夏的百种回族菜肴和特色回族面点搭建宣传平台,通过“舌尖上的宁夏”推动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全方位发展。

(四)推出赏清真寺建筑风格之旅

建筑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古老历史的见证。清真寺不仅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穆斯林经济和文化的集中荟萃圣地,折射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回族文化。宁夏境内坐落着各类大小清真寺4200余座,其中最富盛名、最有代表性的是银川南关清真寺、永宁纳家户清真寺和同心清真大寺。银川南关清真寺是典型的阿拉伯建筑风格、永宁纳家户清真寺是传统的中国殿宇式建筑风格、同心清真大寺则是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阿拉伯地区的清真寺与宁夏的清真寺的建筑风格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值得中外游客观赏品鉴。可以将三种风格迥异的清真寺串联成一条旅游线路,满足特殊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五)开发传统民俗岁时节庆游

婚礼是人生仪礼当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宁夏回族婚俗旅游的开发尚处在探讨阶段,亦可借鉴彝族、侗族等婚俗旅游开发的成功范例,整理压缩回族婚俗资料,包装设计参与性较强的回族婚俗游,比如让游客观摩甚至全程角色扮演参与回族婚礼,使其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及早填补市场空白。“开斋节”、“古尔邦节”与“圣纪节”并称为伊斯兰教三大节日,宁夏需开发回族三大节日游,在节日之际举办丰富的节庆活动,比如播放专业编排的情景剧或3D记录片,帮助游客了解三大节日的由来,加深游客对回族节庆民俗文化的印象和理解。宁夏是花儿的发祥地之一,主要在六盘山区传唱,于 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应打造“六盘山花儿”品牌,除了举办年度“六盘山花儿大赛”,还应通过大众传媒的方式让游客 “听花儿、唱花儿”,感悟“花儿”文化,体会回族民间艺术的精髓。回族歌舞剧《月上贺兰》多次荣获国家大奖,宁夏文艺工作者还需不断推陈出新地编排更优秀的回族原创歌舞剧,打造类似“云南映象”品牌的“印象回乡”系列精品歌舞剧,与时俱进地增强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的神韵。

(六)创新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纪念精品

其一,开发设计回族绣花旅游纪念品。回族绣花是宁夏回族妇女擅长的一种群众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精湛的工艺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于2007年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此可开发手帕、桌布、杯垫、靠枕、窗帘、挂件、针扎子等日常家居用品和车饰用品等,使之成为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的亮点。其二,创回族精品服饰品牌。宁夏回族服饰作为一种生活模式和文化载体,沉积了历史底蕴和社会习俗,包涵了伊斯兰服饰文化与汉族主流服饰文化,树立了简朴素雅的民族审美形象,极富开发潜力。在已开发的日常生活服、演艺服、职业装、学生装、儿童装、婚礼服、礼服等七大系列基础之上,进一步将伊斯兰元素融入到回族服饰旅游商品中,注重美学要素地运用,创回族精品服饰品牌,刺激游客的购买欲望。其三,挖掘宁夏回族剪纸艺术。随着宁夏旅游业的发展,回族剪纸开始从家庭走向市场,除了塑封剪纸、摆台挂件等旅游商品外,还可将回族民俗剪纸运用到宾馆酒店、中阿博览会场等场所的装饰中,借助载体传递回族剪纸艺术。最后,汤瓶、口弦、牛头埙等也是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的丰富资源。

参考文献:

[1] 贺吉德.宁夏文化与旅游.宁夏2010年导游证年审培训讲义,2010.

[2] 梁向明等.宁夏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96~98.

[3]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0~79.

[4] 齐岳,何建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宁夏文化发展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418~423.

[5] 陶玉芳.对开发宁夏回族旅游文化资源的一些思考[J].回族研究,2002,(1):106~108.

篇(6)

论文关键词:山东省,韩国企业,投资

引言

韩国是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国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投资国之一。中国的山东省与韩国有着地理毗邻、文化相近、民间交往历史悠久等特点,这使得山东省成为了韩国在华投资最集中的区域。根据山东半岛各地市外经贸部门的统计,早在2002年韩国就已经成为了山东省的第一大投资国;另据山东省外经贸厅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底,韩国在山东省的投资已经占到了其在华投资的一半以上。

1.韩资企业在中国山东省投资的现状分析

1.1韩资企业在中国山东省投资现状

韩国企业在中国山东省的投资始于1988年,最初在山东省投资的韩资企业仅有3家,合同韩资额仅为416.3万美元。1990年10月,中韩两国互设贸易代表处后,特别是1992年8月的中韩两国建交,为双方扩大经贸合作扫清了最大障碍,韩国在山东省的投资也进入了大发展的新阶段。此后数年,韩国在华投资的数量、领域、地域范围均逐年递增,据2009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2008年底,韩国企业已在中国的30多个省、市、自治区投资。

从韩国方面看,据韩企划经济部公布的资料显示,韩国对与其贸易关系密切的几个主要国家投资的比重分别为:中国32.9%,美国14.4%,越南5.4%,香港4.8%,百慕大群岛4.2%,柬埔寨3.6%,哈萨克斯坦2.9%,印度尼西亚2.4%,乌兹别克斯坦2.2%。对中国的投资几乎占到了韩国海外直接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而在韩国对华投资中,对山东省的投资就占到了总投资额的50%以上。截至2008年底,韩国在山东省设立的企业已达到9000余家,占在华韩资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王杲(1984-),男,汉族,山东青岛人,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从山东省方面看,全省吸引外商投资正经历着一个向更高层次迈进的结构性调整期。据山东省外经贸厅调查显示,目前韩国的大企业从过去的“投石问路”正逐步转为战略性投资。截至2008年底,韩国前20位的大企业集团中来山东投资的已经达到15家。韩国前20位的大企业集团中来山东投资的包括三星、现代汽车、LG、SK、韩进、乐天、POSCO、锦湖、希杰、斗山、GS、晓星、大宇等大企业集团。2008年韩国企业投资占山东省全省利用外资的比重高达50%,位居山东省第一大投资来源国(地区),占全国吸引韩资总额的50%以上。

韩资企业在山东省的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投资地域相对集中

韩国在山东省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青岛、烟台、威海三个城市。截止2008年底,青岛市有韩商投资企业6000余家,烟台4000余家,威海3000余家,三市韩资企业项目数占全省的80.1%,利用韩资合同金额占全省总数的75.5%。

(2)投资行业重点在加工制造业

韩国企业在山东省的加工制造业投资,约占投资总额的85%左右。目前韩商投资领域涉及到建筑材料、电子、水产品加工、纺织、服装、食品、轻工、化工机械、餐饮服务、海上运输、房地产等。其中,第一产业所吸引的韩国企业投资占韩国企业总投资额的比例为0.7%,第二产业94.1%,第三产业5.2%。

(3)投资企业以独资企业居多

截至2008年底,在山东省投资的韩商独资企业已达近4000家,占全省韩资企业总数的44%。在对山东省投资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中,韩国独资企业所占比重最高。这些独资企业大多是原材料市场和产成品市场均在国外的劳动密集型组装加工业,如电器、电子配件组装,鞋类、皮革、服装的加工等。这类韩国独资企业主要是有运营上的便利,可以将韩国的生产及管理方法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相结合,同时又可以避免挤占外方所控制的市场。

(4)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企业投资转移

韩国对山东省投资的企业,过去大都以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局多。但是,近年来韩国的机电、汽车、化工等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对山东省的投资迅速增加。由此可见,双方的合作正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和“短、平、快”项目向技术密集型及大中型长线项目发展。

(5)投资主体趋向大型化

目前,韩国在山东省的投资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商社对在山东省投资表现出浓厚兴趣。1993年,韩国有影响的泰旺物产株式会社率先在山东省胶州市投资600万美元,建立了韩国在我国的第一家纤维生产企业,并仅用了4个月就建成投产。此后,高合、东国、大韩集团等也纷纷在山东落户。随着中韩经济技术合作层次的不断提高,韩国的大企业、大财团都把在华、在山东省投资列为集团长远发展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韩国位列前10位的大财团均拟在山东省寻求更大发展。

1.2中国山东省吸引韩国企业投资的原因

中韩两国经贸合作发展大环境的全面改善是韩国在中国投资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除主要原因外,山东省对韩国投资企业具有特殊吸引力的原因还有以下几点:

(1)拥有相当发达、完备的工业基础

山东省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中,经济总量,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均居前列,是中国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也是重工业、轻工业基础十分牢固的地区。

原材料和能源资源丰富,石油开采量和发电量分别位居全国的第二和第一位;轻工业位于第二位;重工业位于第三位。水泥、化肥、绵纱、造纸、小型拖拉机等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山东省的青岛、烟台、济南、淄博、潍坊等主要工业城市,利用外资发展了一批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发展后劲足的新兴产业,这大大缩短了与韩国在产业技术水平上的差距,使得山东省的产业结构和市场更易于与韩国对接。

(2)投资成本比较低

韩国的仁川、牙山、群山、木浦等城市与山东的青岛、威海、烟台,海运几个小时即可到达,地理上的优势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另外,山东省的土地价格、劳动力报酬以及其他费用和中国南方沿海城市相比较低,这使得韩国企业在山东省的投资节省了成本。

(3)投资环境日趋完善

近年来,山东省投入巨资对港口、公路、机场、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目前,我国与韩国开通的6条旅客定期航线中,山东就有烟台——釜山、威海——仁川、青岛——仁川3条;青岛机场、济南机场、烟台机场均已开通国际航班。另外,山东省的公路网在全国是最好的,并且山东省与韩国还专门开通了光缆通信通道。并且山东省各地的政府部门和市场都制定了一系列吸引韩国企业投资的优惠政策。

(4)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

山东省的石油储量占全国石油总储量的近1/4;矿物资源和农业资源丰富,黄金、石墨储量在全国位居上游,并拥有大理石、花岗岩等优质建筑材料。此外,山东省还是中国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盛产小麦、棉花、花生以及各种水果蔬菜。山东省的海产品产量占全国的1/5以上。并且,山东省拥有9450万人口,是韩国人口数量的2倍,对于韩方而言,这是一个庞大、现实的消费市场,而且还可以为韩国企业提供充足、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资源。

(5)山东省具有与韩国经贸合作的热情

自1988年中国中央政府允许与韩国进行非政治交流以来,山东省各地市就积极开展了与韩国的民间交流活动,并多次在韩国召开投资招商说明会,介绍山东省的投资环境。1990年,威海与仁川通航,这进一步拉近了山东省与韩国的距离。两国建交后,山东省与韩国双方相互考察访问的人员和团组交往日益频繁,除经贸外,科技、文化、工业、农业、旅游、新闻、医学、金融等各行业均有团队互访,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促进了经贸领域的合作,增强了韩国企业家在山东省投资的信心。特别是90%的韩国华侨都是山东籍人,这一历史渊源成为了双方经贸合作的天然桥梁和有利条件。另外,山东省青岛市还建设了韩国领事馆,这进一步促进了山东省与韩国的交流。

2.韩资企业在中国山东省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韩国企业对山东省的直接投资虽然金额大幅增长、范围逐渐增大、领域不断拓宽,但是与欧美、日本等国家的企业对山东省的投资情况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1)投资规模较小

欧美企业、日本企业在山东省投资规模多以亿美元计算,相比之下,韩国企业在山东省的投资项目超过亿美元的并不多见。这是因为韩国对山东省投资的企业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资本规模较小,投资领域多是一些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玩具业、工艺品、首饰、服装业等,商品附加值低,而且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各地市对其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发生在2007年下半年的韩国企业集体“逃离”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由于韩国对中国的投资大都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而其投资动机多强调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而随着中国加强对劳动力、环境方面的限制,同时两税合一、调低出口退税、人民币升值、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以及取消与调整对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造成劳动力成本与营运成本负担骤增,这些因素导致韩资企业从中国“撤离”的事件逐渐增多,而我国的退出机制不完善以及韩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创新力不足,也是导致韩资企业大规模非正常撤离的重要原因。

(2)企业的当地化水平不高

在山东省投资的欧美、日本等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均注重提高企业的当地化水平。不仅企业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多在当地筹集,就连企业的管理人员,甚至总经理也多采用当地人担任。企业的当地化,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韩国在山东省设立的企业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则多从海外进口。另外,韩国大部分企业从总经理到部门主管,甚至后勤部门和对外联络方面的负责人均为韩国人,中国人在韩企得到晋升和提拔的机会十分有限。韩国人由于语言和生活习惯上的不同,不仅与企业内中方人员沟通困难,管理上的纠纷也时有发生,这造成了韩国企业不信任当地人、当地人也同样不信任韩企的恶性循环。例如,一家韩国独资企业——在山东省东营市的韩森公司,它主要是从事工艺品加工,所需的原材料全部来自进口,他们的管理人员全部都是韩国员工,他们与中国职工缺乏有效沟通,管理制度也不切合当地实际,经常引起管理者与职工的矛盾与纠纷,以至于许多员工干了没几个月就辞职了。

(3)对技术领域投资保守

韩国在山东省设立了9000多家韩资企业,从这些韩资企业中可以归纳出两大特点:一是技术含量高的企业不多,多是以轻工、纺织等行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二是多为消费品生产企业,如纺织品、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饭锅等,技术水平与中国企业相差不大,有的甚至还要低于中国企业,所以它们与中国企业之间产生了摩擦和竞争,经营上陷入困难也是不难理解的。

例如,投资中国的韩资企业中份额最大的纤维服装类企业的赤字比率最高,达到了70.9%,具有代表性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赤字率也达到了62.2%,相对来说也比较高。而反观欧美、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则主要集中在能源、化工、汽车、电机、半导体等为中心的高新技术领域,在生产和技术方面与中国企业基本不存在竞争关系,并已在各自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4)对员工缺乏有计划的培训

韩国企业在对员工的培训方面投入较少,各种学习会、研修会很少。即使有这样的会也多是由韩国人士参加,中国职员很少能够参与进去。例如,东营韩森工艺品公司建厂两年以来,对其企业内的中国员工没有进行过一次系统培训,在提高员工素质方面也没有采取过任何具体措施。

3.韩国企业在中国山东省投资发展前景及建议

3.1韩国企业在中国山东省投资发展前景

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经贸合作关系发展迅速。2007年,中韩双边进出口总额高达1599亿美元,同比增长19.1%。其中,中国出口561.4亿美元,进口1037.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1%和15.6%。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2008年上半年,中韩贸易额仍高达816.5亿美元,同比增长28.1%。韩国对华出口450.94亿美元,同比增长27.2%,占韩出口比重的22.7%,中国继续保持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韩国则仍是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国、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虽然中韩两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未见大幅缩水,但是爆发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却着实对韩国在中国山东省的投资造成了很大影响。例如,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多家在山东省投资的韩资企业出现非法撤离的现象。在韩资企业集中的山东省青岛市,工人们一觉醒来发现韩国老板半夜逃逸的事情屡见不鲜,使韩国投资企业在中国出现了严重的信誉危机,一些悲观学者甚至就此认为中韩贸易会因此陷入长期低迷。

但是,从理智的角度来判断,中韩贸易并不会就此陷入深度萎靡。从产业内贸易结构来看,中韩两国处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阶段。根据我国统计部门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韩贸易中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没有明显提高;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在中韩贸易中比重越来越大,起着主导作用。以中国商务部2007年的统计数据为例,在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的产业内贸易中,中国向韩国出口17.4亿美元,同时韩国向中国出口额达到187.7亿美元,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差距明显。而在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中,在钢材类进出口贸易中,韩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是不锈钢板材,而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主要是普通钢板;矿物燃料的产业内贸易中,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主要是煤碳及其制品,而韩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是石油及沥青提取的油类及其制品等。由此可见,在相互贸易过程中,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而韩国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双方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依赖性,“长期低迷”对两国的发展都是无益的。而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毗邻朝鲜半岛,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是韩国企业在华投资的首选。因此可以说,韩国企业在山东省的投资发展潜力仍然很大,前景广阔。

从山东省来看,吸引韩国企业投资主要存在以下优势:

(1)韩国和中国山东省资源互补

韩国的本土资源就其经济发展水平来说,相对缺乏。韩国无论在发展重工业方面,还是在发展轻工业及食品工业方面都缺乏资源,而这些正是山东省丰富的物产。韩国的面积与山东省相仿,但可用于工业生产的初级产品却供不应求,可提供于工业生产的原材料也显不足。在选择了贸易立国的方针后,山东省就成为了韩国的首要贸易伙伴。距离山东近,又可以使其获得发展所需的原材料更加便利。

(2)产业结构调整

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完成了由发展中国家向工业化国家的过渡,80年代后就开始了向发达国家前进的步伐。韩国在此期间进行了产业结构方面的调整,而此时正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吸引外资、大量引进国外技术成为了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山东省吸引了大量韩国企业在此落户。如今,这些早期就在山东省投资落户的企业大都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流动性不大,而他们的存在对于吸引更多的韩资进入很有益处。

(3)中国山东省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韩国经济的日趋成熟,创业机会越来越少,获取利润的行业和机会更是寥寥无几,韩国企业家将资产投入第三世界国家,以降低生产成本取得更大利润势在必行。同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期,经济也处于增长中的起飞阶段,市场潜力巨大,各行各业都有许多机会。这使得韩国企业家不约而同地涌入山东省来开创自己的事业。

(4)文化背景相近

文化背景相近是双方容易结合的重要条件。中韩两国文化交往源远流长,早在中国的唐、宋时期就与韩国有文化、政治和宗教上的往来,双方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韩国人的生活习惯和社交礼仪中都能发现与中国人相似的地方。

在文字方面,韩国文字接受并保留了大量的汉字,这使得双方在今天的往来中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沟通的困难,可以达到心领神会、相互理解的境地,并为双方的精诚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企业管理方面,两国的文化没有引起太大的冲突,对对方行为与思维方式都有较好的了解,能够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3.2对中国山东省促进韩资企业加快发展的建议

(1)与韩国企业合作,重视政府的作用

韩国属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奉行“政府积极干预主义”,企业的决策不仅要受到市场的支配,而且还要接受政府的指导。一般而言,吸引外资最好以企业为主体进行,但正由于其企业与政府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的政府部门可以采取更主动的态度,通过建立协会、定期召开研讨会等方式与韩方开展合作。例如,山东省超过2/3的韩国投资来自于以汉城为中心的都市圈,其中55.3%的投资来自于首都首尔,10.6%的投资来自于京畿道。这样,我国各与韩国贸易往来密切的地方政府部门就应该特别注意与韩国都市圈的地方政府加强联系,增加沟通,建立互信。此外,要注意跟踪服务,为已在山东省投资的韩资企业营造良好的生活及工作条件。如开办韩语学校,为跨国投资者提供子女入学条件;在一些中学普及韩语教育,力争在语言环境方面为韩国产业转移创造得天独厚的条件等。政府还可以探索利用韩资盘活国有资产的有效途径,为韩国大企业并购国有企业提供政策建议和法律保障,降低韩商并购的风险,增强韩商并购国有企业的信心;同时,还可以通过政府交涉的方式,改善韩国对华贸易政策,使之朝着更加有益于中韩贸易发展的方向转变。

(2)对韩国招商,以引进韩国大型跨国公司为重点

韩国30家大财团的生产总值占整个韩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0%以上,而前5家大财团产值超过30家财团总和的1/2。所以山东省应瞄准韩国大型跨国公司,通过健全服务体系和完善基础设施的方式,吸引重大项目来此落户。

(3)把握主动,选择有利于山东省长远发展的韩国企业落户

近五年多来,韩国向山东省的产业转移大都集中在轻工业和机械电子行业。韩国仅把一些劳动密集型、附加值较低的生产工序向山东省沿海地区转移,自己专项进行附加值较高的生产工序以及产品技术开发、市场销售和贸易服务等活动,这种做法使山东省仅仅成为了其区域性生产体系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山东省的工业体系在国际性与区域性市场中的位次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只是抬升了韩国在国际性和区域价值链中的位置。另外,韩国把一些传统产业的技术设备直接向山东省沿海地区转移,但从这些企业运营情况来看,对山东省经济的带动作用并不大。山东省在引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也应着力培养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要注意发展深加工业。

(4)关注韩国企业所制定的对山东省投资的新战略

韩国产业资源部最近发表的一项报告中指出,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所产生的“奥运特需”使韩中之间的贸易规模得到了大幅度提升。2006年两国间的贸易额为1343.1亿美元,而到2008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599亿美元,基本抵消了全球金融危机给两国间贸易带来的影响。对华贸易的快速发展,也将极大的吸引韩企对华投资的欲望并提升投资者的信心。为此,韩国很多大型企业目前正在考虑制定和调整其对山东省投资的新战略,其主要内容有如下两点:一是从过去投资传统产业转向尖端核心产业,即高科技战略;二是改变过去把当地工厂当作单纯的生产基地的作法,转为在当地完成生产、销售、流通、再投资的全过程,即本地化战略。

3.3对韩国政府及企业促进韩资企业加快发展的建议

(1)韩国政府应针对其对华投资企业制定人力供给支援方案

进军中国的韩国中小制造企业中,大多数因中国人劳务费上升和中国政府减少税制优惠而倒闭或连夜逃走。因此,韩国政府应尽快针对进军中国的中小企业制定人力资源供给支援方案,并引导其将生产基地向山东省内陆地区转移,同时扩大和健全税务和劳务方面的咨询服务。

(2)韩国政府应适当调整遏制韩元过度坚挺的政策

韩国政府遏制韩元过度坚挺的政策,令那些希望推高韩元汇率的投资者们感到恐慌和不安。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政府遏制韩元过度坚挺会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对外贸易产生不利影响。

(3)韩国企业应将更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尖端核心产业转移

韩国产业资源部和韩国贸易投资振兴公社发表的对在中国投资的韩国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投资的韩国企业60%获得了成功。而在参与调查的所有获得成功的企业中,60.5%的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可以看出,韩国投资企业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及生产工序转移到中国,不但不会使其因技术流失而蒙受损失,反而会增加其投资成功的概率。

(4)韩国企业应加快实现企业自身的本土化管理

在山东省投资的韩国企业其所针对的消费群体大都是中国内陆地区,其使用的员工则多是当地居民。

因此,若要使企业的管理成本降低,管理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并且进一步了解消费者群体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为企业争取最大的利润,就应该坚定地使用本土管理人员对企业进行管理,并在销售部门使用更多本地销售主管人员。

参考文献

1 赵晋平.日韩对华直接投资特点及发展趋势[J].国际贸易,2003,(1).

2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Z].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09.

3 徐长文.韩国企业对华投资的现状及发展战略[J].亚非纵横,2002,(3).

4 黄汉民.中国对外贸易[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6.

5 程美秀.山东省利用韩国投资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山东经济,2006,(1).

6 王冠.中韩相互投资态势分析与对策选择[J].北方经贸,2006,(11).

7 高光锐.中韩企业合作发展态势探析[J].中国软科学,2001,(8).

8 张小济.中日韩之间存在着发展贸易巨大潜力[J].中国贸易报,2003,(6).

9 张占贞.山东省韩资企业技术现状、问题和建议[J].市场调研,2007,(29).

10 崔东原.韩国企业在华投资报告[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11 陈德民.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不平衡及调整建议[J].当代韩国,2006,(3).

篇(7)

论文关键词: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制造业,CGE模型

 

一 引 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进一步改变了全球资源配置的方式,使得世界经济竞争出现了许多新形式和新内容,东盟①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结果,他是东亚地区为实现本区域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联合起来在本区域内优化资源配置的形式,这是东亚自身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东盟作为中国重要的邻居,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自然非同一般。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政治经济交往实践,努力发展与东盟关系,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东盟国家快速发展的经济,将进一步拉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在1997年的前30年里,东盟平均经济增长率为6.2%,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东盟各国采取积极措施,经济步入复苏。2000-2004年东盟经济整体的年均增长率恢复至5.0%,至2006年东盟GDP达到5.8%的增长率,东盟10国GDP总额已达10643.69亿美元,外贸总额14426.57亿美元,占GDP的135.5%。无论从其经济规模还是从其贸易规模来看,东盟已相当于一个经济大国。其次,东盟是一个拥有10个国家经济论文,5.67亿人口的地区组织,可以成为中国理想的销售地,也是中国最具希望的经济合作伙伴;东盟国家大量的华人华侨对中国的投资,不仅可以为我国提供大量的资本,还可以为我国引进大批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再次,东盟国家可以成为中国急需的资源供应地。随着中国经济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对于自然资源和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东盟国家不仅自身拥有丰富的木材、橡胶等战略物资,而且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论文服务。中国海上石油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东盟国家的支持与合作。所以,中国小康社会的建设离不开与东盟国家在能源方面的配合;另外,东盟国家与我国的地缘优势,有利于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推动我国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现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的谈判正在加紧推进,谈判的主要目标是在2010年以前建立起包括中国13亿人口和东盟5亿人口在内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通过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是我国经济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保障。由于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行业,所以本文的分析集中在制造业方面,着重分析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

二 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现实基础

中国和东盟都是发展中或新兴的工业园,国际贸易是中国和东盟的长期对外策略和战略目标。国际贸易对于中国和东盟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助于双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双方进行产业竞争以增进本国贸易额的同时,产业间的互补性也进一步增强了各自的国际竞争地位。

(一)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情况

从贸易总量上看,双边贸易持续稳定增长。1975年中国与一些东盟国家陆续签订了贸易、航空、海运和投资保护协定,相互给与最惠国待遇,到1988年双方贸易额年平均增长18.8%。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和东盟各国家之间的贸易额以平均24.98%的增长速度稳步攀升。从表1中可以看出,1993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额仅88.64亿美元,到1997年达到226.51亿美元,比1994年翻了一番。1997年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在历史上第一次突破200亿美元,此后几年双边贸易额基本稳定在200~300亿美元之间。2000年,中国与东盟各国家的双边贸易大幅度攀升,全年贸易总额达323.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47.41%,2002年双方贸易总额突破400亿美元,10年间,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总额增长了4倍。2005年双方贸易额更是达到了1133.94亿美元,同年,中国成为东盟的第四大进出口国,东盟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出口国,第三大进口国,中国和东盟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见表2)。

表1①1999-2005年东盟与中国双边贸易情况(单位:亿美元)

 

项目

年份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金额

增长(%)

金额

增长(%)

金额

增长(%)

1993

88.64

——

45.28

——

43.36

——

1994

110.63

24.81

53.04

17.14

57.59

32.82

1995

133.31

20.50

62.01

16.91

71.30

23.81

1996

166.92

25.21

74.74

20.53

92.18

29.28

1997

226.51

35.70

91.68

22.67

134.83

46.27

1998

204.15

-9.87

92.03

0.38

112.12

-16.84

1999

219.23

7.39

95.91

4.22

123.32

9.99

2000

323.16

47.41

141.79

47.84

181.37

47.07

2001

319.15

-1.24

145.16

2.38

173.99

-4.07

2002

427.6

33.98

195.48

51.94

232.12

33.41

2003

553.16

29.36

270.44

38.35

282.72

21.80

2004

818.58

47.98

386.47

42.90

432.11

52.84

2005

1133.94

38.52

522.58

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