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9 20:23: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人才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工学并行、岗能一体、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校企融合,使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零缝隙”对接,学生从学校到岗位“零距离”直通,充分凸显高职教育的优势和特点,如图1所示。首先,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设网上商店进行独立经营,亲身感受电子商务运营的真实过程。在电子商务运营过程中,结合实际的岗位和工作任务来开展教学和实践,真正实现“工学并行”。其次,通过学校与企业携手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课程、实施“工学并行”,让学生既可在企业现场完成项目任务,也可借助校内实训基地远程进行项目运作,实现学校和企业远程互动、双向渗透。再次,以全省、全国的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为依托,鼓励学生进行网络营销创业方案的策划、设计、组织和实施等综合实训,全面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网络营销、网络客户服务等专业策划和应用能力。最后,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围绕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结合最新技术组织教学,实现与电子商务应用的零距离。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在企业的工作实践过程,通过不断的应用、总结,了解电子商务的真实内涵,积累经验,从而达到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相适应。
“工学并行、岗能一体、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根据实际工作中电子商务岗位的细分,对不同类型的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以确定该岗位的基本技能要求,再结合本区域的发展特点,挑选相关的职业岗位,认真调查,系统科学地分析该岗位的职业技能,以便重新构建培养学生该岗位职业能力所需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可分为三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为主,第二条主线以商务运作为主,第三条主线以数据库应用为主。电子商务中的“电子”实际上是指“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中的“商务”是目标,对于任何商务活动都要了解其商务流程。将信息技术融于商务活动中则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使命。在商务活动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基本上是闲置的,如何将这些数据提取出来进行分析为商务决策服务,这是数据课程要完成的目标。
(二)推行工学并行、校企融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行经营网店和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工学并行,确保学生能够以实训、实习等形式上岗训练,而教师以企业部门经理或顾问的身份融入企业和企业专家一道参与教学,实现企业和学校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建立电子商务协会,并聘请许多行业专家和一线的工程师参与到教学中来。可以在课程改革阶段聘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的设置,形成方案后经过教学过程的实施和验证并反馈给行业、企业专家,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同时,聘请更多的一线工程师和行业专家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兼职教师,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和电子商务协会之间的联系,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在实践教学的具体安排上,应单独设置实践性课程,应改革教学内容使之更贴近实际,使学生能接受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职业能力和技能训练。同时,要改革教学方法,使每门与电子商务相关的课程都有二分之一的时间在网络环境中实习、实训,以先进的教学手段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搞好“电子商务实训中心”建设,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是完善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但仅此并不能满足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必须在产、学、研结合方面谋求新的突破。要保持与企业良好的关系,开发一批校外实训基地,形成产学合作的特色,逐步实现“校内实训、校外实践”的特色实训模式。
高校营销行业是一种社会服务行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汽车营销专业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因此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就要打造新教学结构模式,转变教育理念,坚定校企合作办学之路的信念,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汽车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高校汽车营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汽车营销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狭义上来说,汽车营销主要包括汽车产品的营销策划、市场调查、销售、广告宣传等内容。从广义上来说,汽车销售还包括汽车使用过程中的保险、售后服务、汽车租赁、汽车文化以及汽车转让等内容。2011以来,我国汽车市场进入了微增阶段,结束了快速增长的“黄金十年”,汽车销售增速明显放缓。高校对“汽车营销”的内涵认识不足,“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狭窄,着重于培养汽车销售、策划和精英人才,侧重于零部件、整车的销售,不利于毕业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在培养汽车营销人才上,大多数高校都重视汽车营销、金融方向的人才培养,但竞争力并不强,各高校之间缺乏特色,有很多雷同之处。而“汽车营销”专业的就业方面包括汽车销售服务企业、汽车租赁公司、金融保险企业、汽车市场、零配件企业等,面向整个汽车市场。“汽车营销”专业转型发展要求加大汽车后市场所需人才的培养力度。但是高校的“汽车营销”专业普遍存在着办学经验不足、开设时间较短、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尤其是一些《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使用性能与监测》等汽车技术服务类课程投入巨大,时间实训条件要求高。因此,很多底子薄、积累不够的高校,存在着师资、设备缺乏,实训场地不够、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汽车技术服务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三、构建高校汽车营销模式的建议措施
1.主动适应满足区域经济需求,重新定位,确定培养目标
近些年来,在汽车产业已经被列为区域经济建设的重点,汽车产业快速的发展。在整个汽车服务领域中,“汽车营销”专业涵盖面广、内涵丰富,因此,高校在汽车产品生产下线后,就要回收全过程中的技术服务和非技术服务,如:销售、使用、报废、转让等。同时为了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高校汽车营销专业要主动为高校周边地区培养汽车服务业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另外,要确定“汽车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定位的要求,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掌握汽车整车及配件营销理论、掌握必需的汽车基础理论,掌握汽车金融和保险等技巧,具有汽车鉴定评估、营销策划、推销技巧等能力,从而能够适合汽车营销、服务、鉴定等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2.确立特色建设防线,优化课程结构,培养市场需求的汽车营销人才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现代化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及优势,如何让其扬长避短、学有所长是保证人才培养成功的关键。兼任班导师的专业教师掌握着所带班级全体学生的第一手学习成绩资料,了解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情况及组织与领导能力,如班委的任命,学校社团任职的学生名单。班导师还可根据每位学生的素质学分选修情况,从而发掘学生的特长,例如经常去听科技讲座反映出该生的求知欲望及科研热情;又如经常参加人文活动或其他兴趣大赛的同学相对而言会更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此外,班导师还掌握着所带班级的生源信息,据统计,绝大部分学生愿意选择生源或邻近区域工作,班导师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将生源地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发展纳入考虑范畴,尊重学生的就业倾向。而作为专业教师,他可以通过所教授的专业课程以及参与创新实验的情况全面了解学生的科研潜质。在人才培养模式分类的过程中,需综合考虑以上各因素,在尊重学生自身选择的前提下,帮助他们从“应用型”、“综合型”及“创新型”三种人才培养模式中选择最适合每个学生的模式。
2兼任班导师的专业教师可辅助完善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
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还应制定与每种人才培养模式对应的选修课程方案,只有修满专业基础学分并修满一定数量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分,才算完成学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专业教师可根据行业导向、企业需求以及带领学生去企业实地参观的过程中所接触的新的专业知识,为此类学生开设实际应用知识方面的课程,学生通过选修该类课程获得相应的“应用”学分;同时,可将企业实习转化为学分,例如在本专业的相关单位实习一个月可获得1个“应用”学分,鼓励应用型人才提前熟悉生产线。综合型人才培养方面,班导师可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企业的暑期实习项目,专业不限,实习结束后根据单位开具的实习证明可获得相应的“综合”学分;此外,在班委或学生会任职一定期限且表现优秀者可获得“综合”学分,如任满一学年可获得1个“综合”学分;在校级获得综合型比赛奖励如“文学大赛”、“摄影大赛”等每项可获得0.2个“综合”学分,校级以上级别可适当提高单项综合学分值。对于创新型人才,要采取开放式教学,争取做到科研资源要向本科生全面开放,若有些课程在现如今不能做到开放式教学的情况下,可适度采用开放式考核方式———论文形式来发掘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其次,要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实验及学术会议,动手动脑,耳濡目染地去感受大师风范[5],借鉴博士的学术交流活动学分形式,将其纳入本科生“创新”学分的选修范畴,例如参加10次学术讲座可获得1个“创新”学分;再次,要对学生取得的成绩予以奖励,以建立他们的信心,例如对创新实验中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或发明专利的学生发放奖学金,并对其承诺在报考本校研究生时优先考虑,同时将学术论文的发表与“创新”学分相关联,根据所发表的论文期刊的等级及作者排名可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对于在全国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大赛中获得奖励的学生,可获得相应的选修学分,类型不限。
3兼任专业教师的班导师是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学生与企业的纽带
现如今,高校工科专业越来越注重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以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这也促成了许多产学研合作基地的建成。作为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专业教师,产学研合作基地的建成无疑为专业教师增加了新的科研平台,让专业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承担科研项目。作为实时关注且全面了解学生的班导师,可以第一时间将合作消息告知学生,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水平推荐他们参与到产学研的项目合作中来。因此,兼任班导师的专业教师在依托产学研合作项目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可发挥其主动性、时效性,为自己、学生及企业三方争取共同的成果。此外,与企业进行研发项目合作、带领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的过程可以让专业教师实时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专业教师还可从企业学习到一些与时俱进的先进技术,实时更新知识库,不断改进授课内容,让学生学到更多实际有用的知识。如此一来,学生毕业后便能更加顺利地找到工作岗位,并做好工作初期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作。同时兼任班导师的专业教师可作为联系企业与学生间的纽带,将有志于毕业后去企业工作的学生推荐到相关单位进行实习,为其毕业后就业做下铺垫,为应用型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
4兼任班导师的专业教师可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其引导以提高其综合素质
对于倾向于成为综合型人才的学生,班导师可遵循“以学为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不影响这类学生正常学习的情况下,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团体活动,如参加学校社团、志愿者协会等,以培养他们的沟通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甚至领导能力。对于已有明确未来规划的学生,比如立志从事销售或会计行业的同学,可鼓励他们在大学期间辅修相关的第二专业,以便其顺利就业。
5结语
从目前旅游行业的人力资源情况来看:一方面,行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缺乏,管理队伍学历水平不高,我国旅游行业基层员工包括一些中高层管理人员多数都是职高毕业,只有高中或中专文化水平靠操作技能突出得到晋升的。另一方面,大量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对旅游行业认识不够,就业定位不准,往往有很高的热情,但不愿吃苦,起步就想做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频繁跳槽,无法稳定工作,加之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不如职高生的操作能力强,无法适应工作岗位而使相当多的旅游企业在用人上不愿考虑聘用高学历学生,使旅游管理专业高校毕业学生处于无法就业的尴尬境地。这说明,在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中还存在着问题。分析其原因如下:
第一,部分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其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过分偏重理论知识,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与旅游企业用人的需求错位,而造成学生无法在本行业就业。
第二,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缓慢与行业高速发展不相适应。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是由经济管理、地理、历史、外语类专业转轨而来的,相当多的教师是转行来教旅游。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原专业的痕迹,使理论教学过多而缺乏实用性。
第三,高校旅游专业与旅游行业联系不够,目前高校旅游专业与旅游行业的联系较少缺乏长期协作,论文学校的教学实习计划,由于缺乏旅游企业的有力支持,往往流于形式。
二、培养可持续发展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的路径选择
(一)制定人才培养模式,设置课程体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课程体系的设置,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来自于旅游人才市场需求,应充分听取各层次旅游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意见。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深入旅游企业现场研究,建立由旅游行业专家和学术带头人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对该专业的指导、咨询、审议和协助活动,从而真正做到教学计划的针对性,培养人才的目的性;使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符合行业发展的需要,建立专业岗位群,使培养的学生岗位明确,定位准确。所开课程应充分考虑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突出专业技能培训课程,所选教材必须是实践环节充分,技能性强,符合高校办学特色的教材。
(二)用“嵌入式”实践教学体系强化理论实践结合
在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上应注重理论实践并重,建立理论实践充分结合的嵌入式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与实践学习紧密结合,培养出的学生既懂理论又懂操作,在旅游企业中“下的去、上的来、留的住”。笔者在长期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建设工作中,构建了以下理论实践嵌入式实践教学体系。
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嵌入式实践教学体系
该体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避免了目前一年级纯理论教学,二年级才刚接触专业,三年级完全没有理论教学的理论实践环节在时间上脱节严重的弊端,该体系在第一学年由于学生理论必修课多,采用第二课堂,节假日到旅游企业认知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一进入高校学习就能接触到专业实际;第二学年,通过校企互动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校内实训与校外短期定岗实习结合,职业资格学习,使学生能深入旅游企业的实践,参加企业活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第三学年,深入旅游企业的顶岗实习与专业综合知识培养的毕业论文结合,真题真做,使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不仅仅是技能训练,他们必须在实践中去观察发现企业出现的问题,查阅大量资料,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的方案,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敬业乐业精神,可持续发展能力。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嵌入式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使学生在三年学习中实践不断线,不仅能培养他们较强的理论知识而且使他们具有过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在毕业后的短时间内成为企业认可的行业骨干。从我校旅游管理03—06的4个年级毕业学生反馈情况看,该实践教学体系得到了企业的认可。
(三)理论教学应以职业能力为主进行教学
在理论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设计等方面应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划分出知识能力、技术能力、素质能力等不同的能力群组,每一群组由不同的具体项目组成,每一项目落实到具体的课程章节中,形成统一的规划和优化的体系。在教学内容上与旅游行业发展动态紧密结合,应根据发展调整充实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行业先进的理念与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一种能力,同时还是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以后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要求。因此把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重新定位,使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的主动探寻者转变。在我校开设的“旅游市场营销”课程中就能较好的体现这种转变。在该课程中教师主要以讲座形式展开教学,根据旅游企业实际营销案例,让学生设计解决方案为企业策划,学生分小组讨论企业情况,探索解决企业问题的方法,教师给予指导,案例分析与讨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设立校园旅游实训中心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学校应在校园内采取“自建”的方式建立旅游实训中心,如导游模拟讲解实验室、饭店客房操作室、模拟中西餐实训室、酒店吧台操作室、旅游景区设计实训室等小型的实习场所,一方面可以进行技能实训、展示;另一方面可以对外营业让学生参与管理与经营,学生可通过真实的担当服务员、管理员、客人等角色更好的培养服务意识,掌握专业理论,他们能及时对所上课程进行实践,使课堂理论与实际运用充分结合,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其爱业乐业精神的教学目的,这为学生的高素质就业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强化职业技能训练
1、科学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与企业紧密结合,实现高质量、高比率的就业
实践教学基地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是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与就业顺利与否的关键,以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为例,2003年以来,我们以上海、北京、广州、苏州、成都等地多家酒店以及旅行社、景区等众多旅游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分为低星级酒店—高星级酒店;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国内股份制酒店—国外先进的酒店三种类型,学生可根据自身特长、将来的就业方向,灵活选择实习基地。以我校学生在某五星级酒店顶岗实习情况来看,这家酒店的来宾几乎都是外宾,管理人员一半都是外籍人员,酒店就是一个国际社区。因此酒店对实习学生的要求不仅是服务意识、能力,还有外语水平,以及灵活快捷的反应、与客人沟通的能力、紧急情况应变能力等。该酒店对学生的实习培训非常重视,培训计划完善,除了职业理念教育、操作技能训练外,还有非常重要的成长发展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到国际知名品牌管理的酒店实习让学生更自信。实习完后学生能很轻松的就业,这对于学生的职业成长很有好处。
2、“顶岗实习2+1模式”强化实习过程管理
顶岗实习是职业技能训练的关键阶段,其教学实行过程控制很重要,抓好基础管理:做好实习前的教学准备,实习计划大纲、实习指导书完善;做好实习前的培训动员、安全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工作;提前将实习安排、达到的目标等情况告知学生家长,并签订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实习安全保证书,得到家长对顶岗实习的认可;建立实习生档案,学生每周填写实习日志,撰写实习报告;采用教师现场指导与跟踪指导两种方式,每位实习生指定专业教师指导实习、指导论文;使学生与实习指导老师及旅游企业管理人员的信息畅通,保证实习顺利进行。将旅游企业职业培训与高校教育相结合,学校参与旅游企业对学生的培训,提出人才发展规划,帮助企业进行科学的人才管理。教师指导与旅游企业操作能手指导相结合,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充分提高,使他们在就业时相比其他学生更具有择业优势。学生实习岗位技能学习与毕业论文结合。学生在实习工作中能第一时间发现旅游企业中的问题,根据生产中的具体问题撰写出毕业论文,真题真做,强化了所学专业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
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自招生以来,始终坚持教学模式必须从以知识发展为导向的学科中心.走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生能力中心模式,结合每届学生就业情况,深入就业单位调研,走访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评价,与毕业学生沟通座谈,全面了解行业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分析就业趋势变化,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方案。
2、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细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求,详细研究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注意课程设置的前后衔接及课时安排,对传统课程的经典内容加以强化。
3、加强实践环节针对性
发挥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作用,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家具设计》、《工艺与设备》、《模型制作》、《材料学》等课程的实践学习:组织学生参与行业设计大赛.真题真做。学生利用课堂学习时间、课外业余时间,用他们自己的计算机查找资料,进行作品设计,全过程组织学生进行典型结构分析,大赛作品案例分析,从小组讨论,到课堂全班讨论.从学校机房到下学生宿舍的计算机指导,教师通过课堂全面指导、下宿舍逐个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等,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应用,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强化,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不仅强化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学生自信心明显增强;每届召开专场毕业生人才供需见面会,企业与学生直接交流,双向选择,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完成毕业设计等.达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的紧密结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4、用人单位参与课堂教学
企业提前介入人才培养课程内容建设,根据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增加IE工业工程内容、出口产品全过程的检验内容的学习,聘请企业优秀技术员到校授课。课程内容中增加企业最先进设备视频教学等,课程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真正将校内与校外、教室与实验室、协会与企业都融为一个“大课堂”,缩短了学生与企业、社会的距离,做到“了解行业,适用岗位,创新发展”,校企建立共同育人、合作就业,完成了真正的教育和训练,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开放性.达到家具人才培养与家具企业人才储备目标相一致。
5、研促进教学
科学研究是教师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过程,革中注重把科学研究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环节,强调教师科研为人才培养服务,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协会活动,专业教师主持科研项目.教师参与专业评审,及指导学生进行专利设计、等。教师把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环节中,通过科研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市场调研、撰写论文、专利申请等,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增强。
6、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坚持产学研用
1.改革核心课程
按照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岗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的需求,将原有课程通过整合、补充和引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发建设园艺植物育苗技术、园艺植物花果管理技术、园艺植物景观应用技术三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编写特色教材。
2.创新教学模式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按照模块项目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任务实施过程程序化,任务明确具体,教学过程科学、合理、方法多样,经常与学生交流,对学生教学进行人性化管理。
3.创建“四段式”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体系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第1学期,主要是参观认识实习;第二阶段,在第2~4学期,在校内一体化实训室或校外企业实现“教、学、做”的有机融合;第三阶段,在第5学期,通过毕业综合技能训练,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四阶段,在第6学期,顶岗实习,学生直接参与专业的生产与科研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四个阶段,层层推进,循序渐进,不断深化,既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又使校企合作便于实施。
二、创新了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以学习目标为评价标准,坚持用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评价以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注重实践性引导,过程评价以鼓励为主。教学效果评价重点评价学习者的职业能力。从教师、企业、学生三个视角完成考核。四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成果
第一,形成了“园艺植物生产过程和景观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任务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四段式”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等创新成果。
第二,创新成果已全面应用于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得到有效的实践,使课程体系更加完善,校企融合更加紧密,师资队伍结构趋于合理,服务社会能力得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第三,“创新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探索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运行体制机制建设”已经作为教改课题立项,并且发表了多篇论文。第四,学生参加2012年高职高专“新神农”杯技能大赛,取得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2014年参加自治区专业技能选拔赛取得第三名。
第五,通过课程教育渗透、社会实践等途径加强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到93%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率达100%,有的学生取得2~3个工种证书。
摘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出发点,能够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有很多,教材的选择与使用是其中之一。当前,人们对高校教材的关注相对较少,但是对于广大的一线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而言,教材的好坏无疑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字高校教材人才培养定位务实精神回访机制
1高校教材使用现状分析
1.1现状透视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所教授的知识是学习各个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不仅内容相对较少,而且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的理论和知识。因此,国家教委可以组织全国的专家和学者统一编写,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也就相对少些。但是对于高等教育,一方面其涉及的学科和专业种类繁多、另一方面许多学科还在发展和研究当中,同时还有许多新学科和知识在不断产生,所以像中小学教育那样统一编写、使用教材是不太现实的。
目前,高校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由权威机构或权威学者编写的教材,另一种则是由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
权威教材数量相对较少,其中也有差别。通常由国外引进的教材在教师和学生中是比较受欢迎的,一方面在许多领域国外的研究水平是领先于国内的,比如管理学、经济学等;另一方面,在引进的时候也是选择了国际上相对权威和知名度较大的教材。而国内的权威教材则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除了研究水平的缘故之外,国内的学术环境还经常要受到与学术研究无关的因素影响,这也使得权威教材的认定事实上常常不是将学术水平作为最重要的依据。
高校中大量使用的是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则是良莠不齐。有许多教师本身就是该专业的研究者,他们将自己多年的实践研究成果写入教材,这样的教材不仅教师用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也觉得与实践联系紧密。但是也有不少教师为了评定职称或其他一些非学术的原因编写教材,编写的过程通常是东拼西凑、四处节录完成。使用这样的教材,教师要不时指出其中的问题甚至是错误,有些教材更让学生根本无法学习。
总体而言,当前让教师和学生满意的教材并不多。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反映在大学里不过是学到了学习的方法、毕业后就把教材卖掉等现象也充分体现了当前高校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1.2根源探索
笔者以为造成当前大量高校教材不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二是学术界务实精神不够,三是教育界对高校教材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1)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许多高校都已经开始考虑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但大多数高校都是一个定性的定位,即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满足这样需求的人才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应该掌握哪些技能等等一些具体且需要定量回答的问题却少有人提起,而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确定一个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即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
由于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晰,那么将直接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也就没有有效、规范和明确的监督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教材就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自然那些量多质次的教材就有了生存空间。
(2)学术界的务实精神问题。我国学术界务实精神不够的问题应该是老生常谈了,关于学者们的文章著作相互抄袭的报道是屡见不鲜。
并非中国的学术界不提倡不鼓励务实精神,而是无需务实精神同样可以在学术界生存,甚至可以得到认可和推崇。学者们相互抄袭的报道常常只能把学术界外搅得沸沸扬扬,但学术界内多半还是波澜不惊,权威还是权威、教授还是教授。
如此,专心致力于研究的学者就少了许多,而投机取巧沽名钓誉者则是源源不断。质量上乘的研究成果和专著自然也就不多,高校教材量多质次也就在情理之中。
(3)教育界对高校教材的态度问题。近几年来,高校发展很快,特别是在高校扩招后,而随之带来得问题也大大增加。因此教育界主要将注意力集中于资金投入、人才争夺、毕业生就业、教师待遇等较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而对提高教学质量这样一个牵涉面广、且需要长期努力的问题则关注相对较少。教材只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因素也就几乎没人在意,这就导致了高校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基本上是混乱无序的状态。
2对高校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建议
笔者以为高校教材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当引起教育界和学术界的重视。提高高校教材的质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2.1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
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也是编写和选用教材的根本依据。高校若能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则能够比较好的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
首先,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一般还都会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他们最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当前需求甚至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且,毕业生工作后,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指出所学教材中内容与实践脱节和错误的地方。因此,向毕业生了解的市场需求是一般而言最客观和正确的,甚至比许多专家的研究更有价值。
其次,毕业生往往都对母校有深厚的感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都是愿意为母校服务的,向他们进行回访和咨询成本是比较低的。所以,向毕业生了解市场需求也是非常经济有效的途径。
2.2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
相对于教材,许多学者更热衷于编写专著和论文。因为,教材多是讲述专业内相对成熟和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专著和论文多是阐述专业内比较前沿和先进的研究成果,它们更有利于肯定学者研究的价值。因此需要多多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
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其实是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入教材,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取前人的精华。高校教师一般都要承担本专业的科研任务,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可以尽可能的减小教学与专(行)业发展的脱节。教师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也要参考前人的成果,可以筛选精华、剔除糟粕。再者,教师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也能更好地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虽然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有可能产生更多质次的教材,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教材越多、教师的选择越多、学生的参考书越多,教材市场的竞争就越激烈,编写出优秀教材的可能性就越大。只要在选用教材的时候相关部门没有过多的限制,比如要求使用教育部推荐的教材,教师和学生最终可以使用在竞争中取胜的优秀教材。
2.3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
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优秀教材能够脱颖而出。
现在有许多教材评比,但那些获奖的教材也常常是错误百出、水平不高,总让人怀疑评比的标准和评比的过程是否客观公平。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