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历史旅游资源考察报告

历史旅游资源考察报告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20 17:01: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历史旅游资源考察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历史旅游资源考察报告

篇(1)

关键词:门头沟区介绍;旅游资源类型;旅游资源特色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方向;旅游资源保护与管理

1、门头沟概况

门头沟区位于东经115°至116°,北纬39°至40°之间。东西长约62公里,南北宽约34公里,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属太行山余脉,地势险要,“东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

地层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矿床,煤矿的储藏面积近700平方公里,是我国五大无烟煤产地之一。其盛产名特果品,东山京白梨,灵水核桃,龙泉雾香白杏,陇驾庄盖柿,妙峰山玫瑰花。

门头沟区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优良革命传统的老区。早在1万年前的新石器早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这就是北京历史上著名的“东胡林人”。1958年正式更名门头沟。

如今,门头沟区人正以“自强、求实、团结、奋进”的精神,按照“实施三大战略,紧抓四区建设,强化一项工程”的总体要求,扎实前进。

2、门头沟区旅游资源介绍

门头沟区是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古老民风为一体的经济发展区。境内风景瑰丽、气候宜人,文物古迹则记载了门头沟区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全区共有4A级景区2处,3A级景区5处,2A级景区4处,1A级景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市级森里公园4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3处,北京市市级风景名胜区2处,北京市最美乡村4个。主要旅游景点有“三山、两寺、一涧、一湖、一河”。

3、门头沟旅游资源评价

门头沟区旅游资源丰富,既有独具一格的自然风光,也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人们一提起门头沟便想到它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宜人气候。目前,门头沟区按照版块开发和精品带动的策略,以潭戒两寺为龙头,突出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两条主线,实施了旅游产业开发的“双十计划”。下文我将评价我的家乡——门头沟的旅游资源。

3.1一路与自然为伴,畅想美妙人生;一路与美景为友,领略大千世界;游在门头沟,乐在风光中,爱在山水间

“三山、一涧、一湖、一河”,让你尽情亲近自然,让你不出北京就能看到“小三峡”、“小漓江”。

北京高峰——灵山(2303 m)拥有高山草甸、牦牛、羊群,景色秀丽,是游人休闲、度假、避暑的胜地;百花山有“华北天然动植物园”美誉,各种名花争奇斗艳;妙峰山景区以“古刹、奇松、怪石”而闻名,山下千亩玫瑰飘香。

永定河呈“入”字形纵贯全区,沿河的小水库和坝区犹如串串珍珠,为山水增色。清水乡的龙门涧有长江三峡之峻拔,桂林山水之秀美,又有匡庐之飞瀑,黄山之叠泉,因此人称“燕京小三峡”、“京西小桂林”。

3.2 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让寺庙带你领略京都的宗教文化

门头沟的宗教文化独树一帜,其主要是受到古代佛教的影响,寺庙、摹刻等遍布全区各地。作为北京最大的寺院谭拓寺始建于晋代,有‘先有谭拓寺,后有北京城’之说。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戒台寺名列中国戒台之首,素有‘天下第一坛’的美誉

3.3 领民俗风采,品老区文化

门头沟的民俗文化之所以璀璨夺目主要是因为其内涵丰富。其中包括有‘香火甲天下’盛誉的妙峰山香会;民间剧种山梆子戏、蹦蹦戏;民间舞蹈太平鼓;民间音乐京西古幡乐;保存了古风貌的清代村落错落有致。

因为农业旅游资源的大力发展使得门头沟发展形势愈加多样化。其农业旅游主要是让生活在都市的人群能偶尔体验一下乡村农家菜、采摘水果、垂钓等山野式的娱乐方式,从中寻得心灵的净土。与此同时,土特产的销售业一定成程度上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灵芝秀茶庄就是依托门头沟山区茶叶、药材等而创办的成功企业,大山山货也是门头沟有名的土特产品牌之一,其销售的山核桃、柴鸡蛋、大枣成为市区人送礼的必备之选。

此外,该地区政府依托本地区丰富的物产,进而将财政收入更多的投入到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优势的特色产业,实现政府和农民的双赢。

总之,门头沟的旅游资源可以用几个词概括形容,那就是丰富、奇特、瑰丽、珍贵,

4、门头沟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我个人认为门头沟区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是存在明显的缺陷,那就是:旅游相关产业发展滞后。旅游景区关联性差,未形成组合优势。民俗旅游的档次较低,服务水平和质量亟待提高。所以,我具体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改善景区的交通状况。潭柘寺、灵山、爨底下等景区都是在比较偏僻的山区,通向这些景区的车基本只有一辆。所以,我建议区政府可以开通旅游专线,满足旅客的需求。

2.提高人们素质,提升民俗旅游质量和档次。纵观现在旅游业的发展情况,门头沟做得确实不如密云等区,我认为很大的原因在于门头沟人的素质。所以,要想搞好民俗旅游先要改变“人”。比如举办一些讲座,传授知识和经营致富的理念。民俗旅游还要做的有特色与众不同,比如妙峰山玫瑰园,就可以提倡消费者亲自采摘,自己动手制作玫瑰饰品、精油。

3.提高各个旅游资源地的关联程度。例如效仿江西婺源开发旅游精品路线,把门头沟的旅游资源制成“套票”形式,这样做既给旅客带来实惠又可以“套牢”他们,让他们为更多的景点掏腰包,也可以为不知名的景点带来收益与口碑宣传。

相信我美丽的家乡——门头沟会建设的越来越好,旅游也将会办的蒸蒸日上,成为不折不扣的北京后花园。(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

参考文献:

[1] 门头沟区委宣传部.诗情画意门头沟(中英文本)[M].中国旅游出版社.

[2] 北京山地生态科技研究所.门头沟生态修复论文集[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出版.

篇(2)

【关键词】甘南;民族民间美术;旅游经济;发展

甘南州位于我国甘肃省西南部,地处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地带,是一个旅游气候适宜,民族风情古朴浓郁的地区,甘南丰沛的降雨使甘南形成了丰茂的原始森林、高山灌丛和高原草甸景观,使甘南成为生态旅游的胜地。

1 甘南旅游经济现状

甘南旅游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受配套硬件设施的制约,初期的旅游业发展虽规模小,档次低,却已显示出相当好的发展前景,通过多年的开发努力,甘南旅游业已今非昔比。甘南旅游业无论在游客人数上,还是经济收入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资料显示从1993年-2004年共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532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0.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79亿元,年平均增长36.6/%、25.7%、46.8%。

2009年至2011年全州旅游人数达到520万人,旅游综合收入11.21亿元,其中:2011年18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71亿元,与2008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31%和379%,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10%。

2005年到今天是甘南旅游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宣传促销成效显著,行业管理不断提高,游客人数逐年增加,产业地位日趋显著。目前,全州有“农家乐”600多家,具有较高档次的“农家乐”287家,日接待能力达8500多人次,每户年均收入2.78万元,最高的年收入超过10万元。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在新世纪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甘南旅游业已成为甘南州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1年以来,甘南州七县市新增“农家乐”177户,目前,全州“农家乐”达到650家,另有宾馆饭店178家,国内旅行社7家,旅游景区漂流点3处、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的生产企业18家、旅游游艇服务公司1家,各类旅游从业人员达1.4万余人。

甘南州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一是,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进一步坚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二是,政府加大对旅游的投入;三是,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高等级公路主骨架正在形成;四是,旅游规划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地、县级旅游发展规划和乡村旅游等专项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已相继完成并启动;五是,旅游精品战略全面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六是,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旅游企业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工作全面推进。

2 甘南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

由于甘南自然条件复杂,生活环境特殊,地域文化独特,藏民族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以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构成了自己特有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空间,形成了独立的区域性特征,由此也形成了甘南自身文化特色,培育出众多带有鲜明特征的民间艺术形式。

2.1 甘南民族服饰

甘南是个多民族的区域,这里居住着藏、汉、回、土、蒙等24个民族,具有几千年的古老文明和独特的民族传统习俗,特别是民族服饰文化和服饰艺术。在这些民族中,特别是藏族服饰,工艺精美、种类繁多,在这里就以藏族服饰为例加以介绍,藏装的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直线宽边,色彩对比强烈。男女藏袍均习惯以粗纺厚毛呢为料,左襟大,右襟小,一般在右腋下钉一个纽扣,或是用红、蓝、绿、雪青等色布做两条飘带,穿时结上。无论喜庆欢宴,还是节日集会,甘南各族儿女总是身着节日盛装,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尽显风采。

2.2 甘南民族绘画艺术

(1)壁画

甘南壁画属佛教文化,所有寺院经堂、佛殿四壁,都绘有各种题材的壁画。甘南壁画吸收了中国、印度、尼泊尔和青藏的艺术风格,色彩鲜丽,对比度好,线条均匀,富于图案和装饰意味,并大量运用描金、贴金、磨金手法,使壁画满壁生辉。拉卜楞寺的壁画多绘在布幔上,悬挂或钉在墙上,多用矿物颜料,经久不变色。正月十三,将十几丈长的大佛像在山坡上高高挂起,叫“晒佛”,围观瞻仰的人人山人海,不计其数。

(2)布帛画

藏语称“唐卡”。唐卡画是彩锻装裱的卷轴画。唐卡画是藏传佛教绘画中的另一种工艺品,为藏民族所独有。甘南唐卡画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丰富。一幅画是一部故事、一部传说,被称为藏族“历史画卷”。

(3)工艺装饰画

装饰画形式多样,以实用性见长,将色彩对比强烈的图案、画面绘制在住房门、窗、檐、柱及柜、桌、橱上。内容丰富多彩。主要以传统的山水花卉、禽鸟虫鱼、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为主。绘画技法以工笔重彩为主,辅以中国水墨画的烘染、墨晕等技法。

总体来看,甘南少数民族绘画既多姿多彩,个性突出,又表现出共有的质朴清新、明朗大方的审美趣味。

2.3 甘南雕塑艺术

(1)佛像雕

甘南佛像雕塑可分为雕刻佛像、泥塑佛像、陶瓷佛像3类。各类铜制、泥塑、木雕的佛像一般都镀金并镶嵌珠宝、珊瑚、玛瑙等,光泽鲜艳,雅美华丽。各寺院佛雕的艺术造型有传统佛陀型、菩萨型、佛母型、明王型、空行母型、众金刚类。

(2)建筑雕塑

甘南雕塑广泛应用于寺庙建筑。其种类有镏金铜雕,如佛殿屋脊的吉祥兽、等;木雕;如梁、柱、斗拱、门楣等;砖雕,如墙面、墙头等;石雕,如柱基石、石兽等。民居雕塑多用于柱、门楣、掮等处及室内装饰等。建筑雕塑艺术工艺超凡,地方特色浓烈,造型古朴典雅。

(3)酥油彩塑

即“酥油花”。酥油花,是将酥油调上各种颜色,塑造成各种人物、花卉、山水、建筑、飞禽走兽及佛经故事。甘南各寺院酥油花集雕塑艺术之大成,不仅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风格,而且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多彩。酥油花工艺精巧,色泽鲜丽,棱角分明,比例匀称,形象逼真。

(4)洮砚雕刻

洮砚与端砚、歙砚同负盛名,为中国三大名砚,享誉国内外。洮砚具有石质坚细莹润、色泽雅美。绿色中含有水波纹,发墨细快,不损笔,倾墨不干不冻等优点。自古以来,深得文人墨土之称赞和珍爱。洮砚技艺自成体系,圆透、高浮、浅浮雕等综合统一的整套雕刻技艺,雕刻出融诗词、书展、绘画于一炉的宏观场景画面。深受中外游客的称赞,馈赠之佳品。

3 开发甘南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促进甘南旅游经济发展

为了适应旅游业发展,要注意综合性开发,达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从食、行、住、游、购、娱这6大要素着手,并通过政府支撑,市场运作,建立起“一个市场,三个中心”,即现代化旅行社市场、旅游商品购物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积极开发研究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作为旅游纪念品,进入旅游(下转第191页)(上接第192页)购物,促进甘南旅游经济的发展。

3.1 甘南民族民间美术在甘南旅游经济中的地位

在旅游中,除了欣赏歌舞,领略风土民情和大自然风光外,购买旅游纪念品也是旅游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之一。旅游纪念品的购买,丰富了旅游的兴趣,同时在返回之余,见物生情,能增加多少美好的回味。在社会和家庭现代化激进的今天,它为家庭的装饰又增加了一道风景。

3.2 加强甘南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研究,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甘南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对旅游产品中的美术工艺纪念品的开发应重点突出甘南民族特色,引进国外高科技的旅游商品设计、制作工艺,多渠道引进资金,全方位共同开发、研制,生产高品位,上档次,适销对路的旅游商品,促使甘南旅游纪念品上一个新台阶。因此在研制美术工艺品中应注意突出以下的特性:

(1)民族性

甘南民族民间美术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民族信仰、地域风俗上。甘南少数民族由于地理、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各民族之间呈现为相对分离的状态,其民族风俗大相径庭,不尽相同,由此而衍生的文化事物千姿百态,异常丰富,构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体系,因此它出现的很多工艺美术品也丰富多彩,有反映自然崇拜的,有反映图腾崇拜的,也有反映祖先崇拜的。因此,在选用民族工艺美术品作为旅游纪念品时,一定要考虑到工艺品的民族特性,比如藏族唐卡艺术,其内容、造型及设色最具有民族性。还有酥油彩塑、面具裱塑不仅有它的神秘性而且也是一种民族的信仰。

(2)古朴性

由于旅游的客人大多数都来自于繁华的都市,都市生活中高楼大厦,宽阔的大道和奔驰的车辆,滚动的霓虹灯和动漫的图画布满了整个脑子。他们从城市来到旅游之地,需要的是清新的空气、宁静的绿色、古朴的村寨。对于旅游工艺品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喧啸繁华的画面,而是古朴粗犷的符号。因此,美术工艺品的古朴是旅游者选择之首。

(3)实用性

对于旅游者来说所购的旅游商品除了有民族性和古朴性的个性突出,值得收藏外,而旅游品的实用性更是收藏的动态表现,因为实用,它使旅游品增加了又一道功能,而这一功能会使这旅游品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也是赠送亲友的佳品,如甘南卓尼的洮砚和民间刺绣等。

(4)纪念性

纪念性,旅游商品除了它的民族性、古朴性、实用性外,有些旅游商品还需标注旅游景点,而产生特有的纪念性,正如甘南的拉卜楞寺,甘南的尕海湖、则岔石林等,美术家可以利用当地材料资源设计一些工艺品,作为旅游景点的旅游商品,尽量与实用性联系起来,达到完美统一。

4 结语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甘南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甘南作为旅游资源丰富,西部旅游的热点之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着眼于甘南旅游资源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刻认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与旅游开发对甘南经济发展的意义。组织美术研究人员利用甘南民族美术资源和地方物质资源,精心设计,精心制作,开发甘南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作为旅游纪念品,打入国内国际市场,使甘南旅游业再上一个台阶,增加旅游经济收入,提高旅游纪念品收入所占整个旅游收入的比重,进一步推动甘南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甘南州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甘南州旅游业发展考察报告[R].2011-10-10.

[2]甘南州年地方史志办公室:甘南州年鉴1990―2000[M].合作:甘南藏族自治州出版社,2001.

[3]李振翼.甘南藏区考古集[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5

[4]杨晓辉.甘南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M].甘肃:甘南人民出版社,2006.

篇(3)

关键词:阿勒泰市;牧民定居;现状;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058-02

0引言

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定居是前提和基础。1987年阿勒泰市巴里巴盖乡实施了“2871”项目,率先安排379户牧民实施定居,开始了新疆牧区定居工作的篇章。2008年阿勒泰市全面启动定居兴牧工程建设,计划到2018年全面实现牧民定居工作。牧民定居工程与安居富民工程让牧民“定的下,稳得住,能致富”,是一直值得关注、探讨的问题。本文对阿勒泰市牧民定居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1阿勒泰市游牧民定居工程概况

阿勒泰市地处阿勒泰山脉南边,境内地形东高西低,呈典型的山地地貌特征,可分为北部山区、南部丘陵区、山间冲击平原区,是典型的温带干旱气候,天然草场分布广泛,畜牧业产值在当地农林牧渔业产值里占据重要的地位,是新疆畜牧业生产主要基地之一。

2005年中央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阿勒泰市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入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重点。同时紧抓新疆大开发、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把游牧民定居工程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经过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按照“定得下、稳得住和能致富”的总体要求和实现生态、经济发展可持续的总体要求,从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天然草场生态恢复及可持续利用、产业化示范工程等三方面综合规划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配套”和“四个不落后”建设,确保质量第一、功能齐全,保证10年、20年不落后,并结合当地民俗风情,对实施牧民定居工程的选址、住房布局等进行详细规划设计。

阿勒泰市1986年实施的“2817”定居项目开启新疆牧民定居的先河,经过二十几年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绩,探索出三种不同定居模式即:集中定居、插花式定居、分散式定居,而目前主要采取向城镇集中和连片集中定居。

2009年之前阿勒泰市各乡镇主要采取插花式定居模式,共计定居牧民1605户。除2009年建设阿苇滩镇640台地160户、阿拉哈克乡阿克齐100户、阿苇滩镇哈拉布宫60户、阿拉哈克乡窝依玛克64户、喀拉希力克乡窝依玛克村55户、红墩镇布铁吾尔格40户等6个定居点较大外,其他采取插花式定居。从2010年开始实施集中定居,2010年在克孜加尔(640台地)新建克孜勒别勒村、克孜勒喀巴克村和阿克别勒村3个牧民定居村,每村200户,并扩建阿苇滩镇毕依克哈巴克村,新增60户,共计实施牧民定居660户。2011年,实施牧民定居512户,其中640台地阿勒玛勒村200户、北屯镇300户、拉斯特乡斯德克村12户。多数牧民定居点户均配套50亩的饲草料地,少量的定居点配套100亩、80亩牧饲草料地。截止2011年底,全市统计在册牧民6859户,30067人,已完成定居2777户,11108人,定居率为40.49%。

阿勒泰市按照“定的下,稳得住,能致富”的思想指导工程建设,各年投入巨资严格按照“三通、四有、五配套”的标准建设牧民定居工程,基本上按照要求完成了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一些地方由于规划落后、自然条件恶劣,设施配套不齐全等原因,导致定居工程出现了一些不利定居和发展现象。

牧民定居工程资金数额巨大,主要是通过各级政府筹集而来,政府资金压力大,而牧民自筹资金数量相对较少,但相对于经济实力薄弱的牧民来说,筹资压力大,牧户主要选择如60、80、90、100平米的户型,价格一般都在3万、5万、8万、10万左右,许多牧民因缺乏资金而大量变卖牲畜,导致后续生产生活开展困难。

牧民定居后生产由传统畜牧业转向种植业、兼业、经商等行业,改变了单一的收入来源渠道,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大大改善了牧民的生活水平。在牧民定居建设现行成果下,对牧民在纯收入方面的差异将牧民定居点相对分为好、中、差,按照1:1:1的原则筛选定居点,在阿勒泰市牧民定居办公室专家的分析下,选取了巴里巴盖乡鲁旺塔斯村、切尔克齐乡坎格村、阿苇滩镇卡拉干德村。通过调研上述三个牧民定居点,发现牧民定居工程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总结出阿勒泰市当前牧民定居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2阿勒泰市牧民定居中存在的问题

2.1牧民自筹资金压力较大

2012年牧民定居政策补助力度加大,国家补助3万元,自治区补助1万元,吉林援疆补助1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万元,共补助7万元。而筹建80平米标准的居舍需要8万元左右,60平米的居舍需要6万左右。近年来,建材物资价格普遍上涨,房屋建设成本随之增加,虽然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了补助,但是牧民每年缴纳的资金逐年上升,极大的加大了牧民负担,挫伤了牧民定居积极性。目前阿勒泰市仍有许多牧户为无房户、危房户、重疾户和重灾户等,大部分牧户自筹资金较为困难。现已定居的年轻牧民是从父辈中分家而来,没有自己独立的生产资料、独立的经济收入或者拥有较少的经济收入;重疾户家庭由于家庭成员发生重大疾病,巨额的费用迫使牧民大量变卖牲畜,导致收入减少,通过银行借贷、亲朋好友资助等维持生计,筹集定居资金非常困难。

2.2人工饲草料地严重不足

当前牧民定居的基本思路是“定人先定畜、定畜先定草、定草先定地、定地先定水”,人工饲草料地是全面实现牧民定居的关键。各定居点定居时间不同,人工饲草料地数量也不同,定居较早的牧民家庭饲草料地为100亩,后定居的牧户多为50亩饲草料地,还有部分定居牧民家庭20-30亩。专家估算定居牧民走上致富道路至少需要100亩土地,而大多数牧户人工饲草料地为50亩;政府提供的土地较为粗糙和贫瘠,表现为地力不足、实行轮作,需要牧民投入大量资金开发,才会有较好的收益。饲草料地是制约大规模实施牧民定居工程的主要“瓶颈”,也是制约牧民定居后发家致富的重要因素。

2.3缺水问题严重

阿勒泰市属于温带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4.5摄氏度,降水年均191.3毫米,年均却达蒸发量1682.6毫米,属于北温带大陆性气候。牧民定居点人工饲草料地开发规模和人畜饮水都取决于水利工程,大量水利枢纽、开发草原、打机井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定居点水资源的缺乏严重影响牧民生产和生活。一方面是生活用水,定居点居民用水网建设不足;另一方面生产用水分为饲草料地灌溉水和牲畜用水。灌溉渠网在有些定居点建设中大量不足,渠道、干渠、支渠等引水工程渠道不防渗,硬化程度不够。此外,定居点饲养的牛羊也得不到饮水保障,这严重制约了阿勒泰市牧区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2.4定居牧民补助发放问题

在对一些牧民定居点调研时,定居点的牧民普遍反映政府在定居前宣传的一些补助政策没有得到有效实施,比如大棚补助、退牧还草补助等补助款近2年都没有发放,引起很多牧民的不满,渐渐对地区实施的民生工程——牧民定居工程不满。牧民由于在定居时缴纳了大量资金,本身可支配的资金所剩无几,缺乏足够的资金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补助款项对他们来说极为重要,是继续开展畜牧业生产、种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牧民致富之路必不可少的助推器。不少牧户,由于缺乏补助款,生活非常艰难,勉强度日,生产经营更是无力发展。

2.5定居点环保问题开始显现

建设定居点时政府都有考虑周边环境,向定居牧民提供拥有良好的生活、生存环境,但因有个别定居点离市区近,出现环保问题。如有一个定居点,离定居点大约四百米有一个砂厂,砂厂工作时砂尘遮天蔽日,砂粒直接飞到定居点各户家里,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并且砂厂工作时机器轰鸣,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使居民无法正常休息,影响大人与孩子的工作和学习,间接引起当地牧民对政府的不满,直接影响到牧民定居后续工作的开展。

2.6牧民定居经济增长缓慢,缺乏较强的经济增长点

牧民定居后,经济收入增多,但生产生活支出也增多,家庭纯收入变化不大,增长缓慢,没有获得定居工程预期带来的经济效益,引起一些牧民定居后又回到山里继续游牧。由于各种因素牧民定居点大部分都不太适合于农耕,也完全不适合于游牧,这从大体上造成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相当大的难度,加上政府和牧民改造生存条件有限,种植业和畜牧业是牧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但都走传统农业发展道路,尚未走上集约化、产业化农业,人均种植业和畜牧业收入不高,导致整体牧民收入增长缓慢,除了个别地域有主要经济作物,比如巴里巴盖乡的哈密瓜产品是当地主要的经济支柱,整个地区牧民缺乏强劲的可持续的经济支柱,带动牧民致富,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牧民定居后收入下降的状况。经济增长缓慢,严重挫伤了牧民定居积极性,也引起了已定居的牧民继续游牧,或者出现半定居状态,加大游牧民定居工程实施难度,也和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不适应,政府要考虑在当地实际情况,积极扶持一些优势产业,作为当地牧民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大幅度带动经济收入增长。

3对策建议

3.1各级政府加大牧民定居政策支持力度,重点是加大补贴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税收收入的提高,政府在财政上有实力加大补贴力度,减少牧民对定居工程的投入资金,使牧民在定居后留有较多的资金从事的各项生产、生活活动,尽量避免牧民因定居而大量变卖牲畜,导致定居后无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政府应该特别重视重灾户、年轻户等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专项措施研究具体对策,重点向中央多争取财政或者项目支持,设置专项资金解决问题。

3.2大力加强饲草料地建设

目前大多数定居点缺乏足够的标准质量、数量的土地,每户能够浇水灌溉的土地都不足50亩,土质差、产量低,直接影响到饲养牲畜的数量,关乎牧民的经济收入,影响到牧民的发展。市政府重点开发五个灌溉区,大力开发高产、平整化、条田化、林网化土地,满足对土地的基本需求;大力发展高效人工饲草地建设,扩大人工高产种草面积,推行圈窝地种草和半人工草地建设,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作物资源,建立饲草料基地,为舍饲圈养提供充足的饲草料,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保障,又能减轻天然草地压力,还能提高牧民收入。

3.3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根据牧民定居点人工饲草料地开发规模和人畜饮水需要,做好水利规划新修中、小型水库等蓄水工程和渠道、干渠、支渠等引水工程,搞好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对原有水利设施进行渠道改造,防渗、硬化,为饲草料地提供稳定灌溉水源;在人工饲草料地生产利用中推广高标准节水技术,实行以节水为主的方针,节约用水、高效利用,确保人工饲草料地高效灌溉;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须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为前提,不得过度开发,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并注意各水利工程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

3.4政府提升管理水平

政府必须按照牧民定居政策规定的要求,将补贴直接发放到牧民的手中,严禁各级政府截留、晚发或者挪作他用,对尚未发放的补贴尽快发放,并采取补偿措施消除牧民不满情绪;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本是政府部门的责任,定居点周边建设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的工厂等,损害了定居牧民的身体健康,与牧民定居政策的宗旨背道而驰,须采取实际行到来清除严重危害环境的污染源,保护牧民来之不易的生产生活环境。

3.5大力加强后续产业的开发

(1)为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政府必须大力开发相关产业,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持续开发后续产业,调整畜群结构、品种改良、科学饲养等措施,建立养殖小区,对牛羊牲畜实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大力开展牛羊育肥业,重点做大做强阿勒泰羊、阿勒泰牛,提升品牌市场影响力与号召力,扩大市场占有率,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2)实行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都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建立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实行“公司+合作社+牧户”战略,产业链上相关利益方结成利益联盟,共同维护产业链的发展壮大。种植业以巴里巴盖哈密瓜为代表,推广优良品种,建立农业协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畜牧业以阿勒泰羊为代表,选取优良品种,开展育肥,建立畜牧业协会,扩大市场竞争力,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3)以旅游业为代表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开发利用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如哈萨克民族风情、草原风光等,将阿勒泰市旅游资源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结合起来,综合开发精品旅游线路,促进区域商贸服务、信息物流、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的繁荣。

(4)实施科技推广与专业人员培训工程,加快人才流动与转移,重点抓好畜禽改良、快速育肥、暖圈饲养、疫病综合防治、草地改良、长草短喂、短草槽喂、“三贮一化”等实用技术和科研成果在定居点的推广普及,不断提高科技对畜牧业的贡献率。坚持“牧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在牧区利用冬闲时节深入定居点开展诸如“科技之冬”活动等形式多样的畜牧业技术培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懂科学养畜技术、有市场经济意识的新型牧民,成为农牧业生产中的骨干力量。目前牧民经培训产业转移的人数较少,工作途径小,加大牧民培训与转移,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未来30%的牧民转业从事非农工作。

参考文献

[1]蒋志清,朱美玲.新疆木垒牧民定居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研分析[J].价值工程,2012,(8):1-3.

[2]郭文慧,宗卫征.当前新疆游牧民定居及新牧区建设调查研究——以塔城地区额敏县为例[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32-36.

[3]宋哲.加快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切实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对新疆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调研[J].中国经贸导刊,2010,(23):54.

[4]闫海龙,张永明.关于推进新疆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1,(28):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