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声乐教学论文

声乐教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03 05:56: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声乐教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声乐教学论文

篇(1)

(一)树立正确的声乐观念

伴随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强调音乐审美的重要性,以满足声乐教学的基本目标,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为充分发挥声乐教学的艺术性,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水平。

(二)改进和完善教学模式

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以往的教学方法是“一对一”,伴随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学模式应当由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可以从“一对一”转变为“一对多”。例如,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对多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师生之间共同歌唱,之后,对歌曲进行分析与点评,以不断提高声乐教学效果。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个别课的教学方式,对于部分相对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特殊培养,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教师也可以采用小组课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优化配置教师资源,还能够强化学生的音乐基础,以为学生学习音乐奠定稳固的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设疑的教学方法,以逐渐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以满足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调整和优化教师配置

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师生之间的配置问题,在第一学年之后,学生已经大致的了解声乐知识,演唱水平也不断提高,在第二学年之后,通常情况下,会进行小组课的学习,在此阶段,教师可以依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在师生配置方面,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意愿,选择教师,教师也可以依据学生之间的不同状况,选择学生,这种师生配置方式,不仅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以不断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四)强化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声乐教学效率,因此,教师的专业技能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逐渐适应并且接受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不断体提高学生的声乐能力。

二、结论

篇(2)

(一)教学条件不完善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各个地区基础不同、发展水平也就不同,有很多地区的教学条件还是比较落后,教学条件差极大的阻碍了学生对声乐方面的学习。

(二)教师专业素质缺乏

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影响者,教师专业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水平,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师资力量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亟待提高。

(三)教学方法落后

音乐专业的声乐作为一门学校的传统学科,教师在课堂上一般采取讲课、做题练习、下课的传统模式,没有真正的做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这种传统呆板的教学方法,极大的打击了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四)学生专业素质差

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学习基础比较差,成绩相对较差,专业素质水平也相对薄弱,每个学生学习考试之前都没有掌握自己的学习目标,只是盲目的看重点,复习也杂乱无章,对声乐的理解也不够透彻,因此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势在必行。

二、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改善教学条件

对于教学条件相对较差,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国家应该在经济上给予帮助,首先为学生对于声乐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对于经济条件比较的差的地区的学生们,国家政府可以给予他们经济上的帮助,鼓励世界各地的人们为他们捐款捐物,让他们有足够的生活水平学习声乐。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水平

一个学校教师的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水平,但是学校的有些教师专业素质相对比较薄弱,这样不利于学校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教师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培训课程或者宣传活动,在增强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的同时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另外作为教师,不只是学生的老师榜样,同时也应该关爱学生,善于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真正的想法,从平时做起一点一滴,为人师表、严以律己。

(三)改进教学方法

现在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创新的世界,中国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不被其他国家落下,同样作为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也一样,不能只是一味的使用传统、乏味的教学方法。真正的做到,让教学方法变得科学、灵活多变,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例如:

1、图片教学法

教师可以通过把要教授的内容画在图片上,采用色彩对比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更加的透彻。

2、视频教学法

上课的同时教师可以搜几个关于声乐的有趣的视频,通过视频传达给学生想要教授的内容,使整个课堂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完成。

3、故事教学法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个悠久的故事,以新颖的开头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样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因为好奇而极其认真的听课。

4、歌曲教学法

歌曲教学法是对于声乐的学习最直接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歌曲的风格,选择一些学生经常喜欢的流行歌曲来上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水平

篇(3)

教学方法通俗的说,就是“怎样教”的问题。因为声乐演唱是一门技术,所以声乐教学中多采用口传心授、讲述示范等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合理性和优越性的一面,但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以一首新歌曲的演唱为例。教师先要求学生在课下了解和熟悉作品,课上对作品进行讲解,并对一些技术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然后进行示范,课下学生进行演唱练习,再次上课时唱给教师听,再由教师予以点评。看似是一个科学而有序的过程,其实整个过程都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完成的,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节奏前进,而自身的一些想法、感悟等,则得不到探索和表现的机会,使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自然也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要求教师以探索的精神,主动将一些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入到教学中来。如对话式教学法。这是在国外声乐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法,即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引入更多的师生交流,通过师生之间平等和民主的对话,完成知识的构建。比如在讲解一首新作品时,教师先不进行讲述,而是给学生以表达的机会,阐述他们对于这首作品的认知和了解,然后教师再予以有针对性的补充和完善。在具体的演唱过程中,也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表现,然后通过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和全面的指导。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提升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地位,获得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又比如小组教学法。之前的声乐教学中,多采用集体教学和一对一教学。集体教学虽然使教学效率得到了提升,但是难以保证教学的针对性;一对一教学虽然能保证教学针对性,但是对教师、教学设施等教学资源则有着极高的要求。而小组教学方法则正好结合了以上两种教学法的优势,并规避了其劣势。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性别、性格和当下的演唱水平,将学生划分为一个个小组,每个小组人数以三到五人为宜。一方面,对于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采用集体解决的方式,由此大大节省了时间和资源;另一方面,因为小组成员不是太多,所以对于一些个性问题,仍然可以采用单独辅导的形式。所以说,教师要对教育界发展保持关注,并结合声乐教学实际,主动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引入到教学中来,以此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实施合理的教学评价

所谓教学评价,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所做出的价值判断,不但具有独特的导向、激励和反馈作用,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价值。但是长期以来,在中职声乐教学中,该环节却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要么是评价十分简单,要么是没有评价,使教学质量的提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应该予以及时的变革。首先是丰富评价主体。传统教学中,因为教师是整个教学的引领者,所以自然成为了唯一的评价者。但是一个人的评价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做到公平和全面。所以要在此基础上引入更多的评价者。如学生自评。可以给学生以自我陈述的机会,在演唱完一首歌曲之后,谈一谈这首歌曲应该怎样去表现,自己在歌唱技术还有哪些差距等。又如学生互评。引入学生自评,能够让学生对别人的表现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而观察和评价别人的过程,正是自我对照和改进的过程,由此获得了一个双赢的结果。其次是变革评价方式。量化制是传统声乐教学中最为常见的评价方式,学生们经过长时期的准备后,所换来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分数。如果这个分数与自己的心理预期相距甚远,那么很容易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所以应该在量化制的基础上,加入辅助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就是一种关注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方式,因为在最终的考核中占有重要的比例,所以有效避免了学生在临近考试前的各种突击,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由此形成的评价也更加真实和客观,使评价得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所以说,要对教学评价的作用和价值有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出其独具的作用,成为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

三、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篇(4)

一要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千万不能去造“声音”。

二要扎根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沃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早在2000多年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就有了声乐教学理论的记载:

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

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

这即是说,教唱歌应先看学生的基本条件,强调教以正确的歌唱方法和呼吸方法。

另据《史记·师乙篇》所载:

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旬中佝,累累乎端如贯珠。

这说明在当时歌唱就要求气息运用流畅,歌唱如线贯珠。

中国的京剧唱腔,声区统一,字正腔圆,既能婉转如歌,又能抒发悲壮之情。尤其在唱高音的时候,强劲有力,穿透力强,且高音可唱到小字三组的c-e,甚至更高。此种唱法及其训练之道,能否借鉴于中国声乐演唱训练,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三要借鉴“西洋唱法”的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过去有人说,“西洋唱法”声音宏亮、宽广、浑厚,有较强的戏剧性,不宜表现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其实,中国声乐艺术也同样要求声音的宏亮、浑厚、结实、宽广,我国北方一些民族性格粗犷、豪爽、奔放、热情、真挚,恰好就可用“西洋唱法”中一些特有的音质来表达我们的音乐。例如:滕格尔演唱的《蒙古人》等系列蒙古草原的歌曲,就不一定只能用粗沙、略带嘶哑的声音和通俗的风格来表现,完全还可以用明亮、宽厚、奔放的男高音来表现。

到底如何借鉴“西洋唱法”中的先进经验,中西结合,达到发展我国声乐艺术的目的,我们的先辈和广大声乐工作者已经作出了长期的、艰苦不懈的探索,也总结出了许多丰富的经验,总的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学生声音特点,因材施教,广泛汲取西洋唱法中先进的训练方法。第二方面是如何将美好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嗓音运用于风格不同的中国作品的演唱中。

二、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建立切合实际的发声体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人要做到能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了解嗓音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

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含假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气息怎样运动,路线如何,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舌根、舌头的运动,下巴如何运动,怎样张嘴,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

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除有男声、女声、童声,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另外,还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在练习时,每发一个音都必须符合歌唱发声原理;声音通畅,气息流动,音色优美,自然动听,有音量而不“伤嗓”(伤声带)是总原则。

有的同学急于求成,教师拔苗助长,在短时间内拔音量、拔高音、唱大歌,这样只会适得其反。结果,学生一开口全是毛病,有的毛病根深蒂固改都改不了。因此,初学声乐时,把中声区的基础打牢固,形成正确、积极、良好的歌唱状态是歌唱训练的原则性问题。

树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还有一个历史问题要克服,那就是唱法问题。过去人们把声乐分成“民族”和“美声”两大类,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至使长时期以来,不管生还是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常常说某某学生适合唱美声,而某某学生适合唱民歌;嗓门大的、粗犷的、宏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嗓门不大,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是民歌料子。在教学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东西,去“造声音”。其结果是将音乐教学引入误区。正确的发声体系,要尊重实际,尊重民族,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切不可人为的、主观的去认识。

更要强调的是,人的嗓音如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想办法去修饰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流畅、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尊重科学,稳步前进,切忌模仿。过去我们要学生多听人家唱,那是要求学生多听人家是怎样运用自己的嗓音,怎样把握作品风格,适合自己的便可以借鉴,但不可模仿。艺术就怕模仿――模仿就完了。

要建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老师是关键。初学者若不通过教师的指点,几乎不可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声音,自己听与别人听是有区别的。因此,老师必须有相当灵敏的耳朵和聪明的智慧,对学生美好的声音能自如把握、准确分析,然后让学生通过锻炼得以和稳定。

三、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一)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则

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限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

(二)坚持把握基础训练和秩序渐进的原则

声乐基础训练,就像修高楼打基脚,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是修不起来的。学习声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欢和别人比,老师也有拔苗助长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学习进步快,心里便着急,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结果误人子弟。声乐教学一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一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包括内心听觉和内心感觉)。二是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即能“张口就来”。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要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四是锻炼学生正确的运用歌唱气息。在气息练习中,有的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疆硬、不灵活、唱歌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

参考文献:

[1]李晓贰.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2]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3]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

篇(5)

声乐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艺术教学,其技术含量较高,难度较大。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来练习,在上声乐课的时候,老师会关上练歌房的门,有的时候会拒绝其他老师或者同学来听课。同学长期练习时适应了这种安静的、没有打扰的环境,一旦换一个环境很可能难以接受。一般的演出,台下都会有无数的观众,习惯了安静、独处环境的演出者就会在这种环境中感觉紧张。会出现忘歌词、忘手势、表情僵硬、声音干瘪等等问题。即使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教室里出现了陌生人,也可能会导致学生将以往练得很熟的曲子忘掉。如何克服这种怕生的缺点?这与我们的教学息息相关。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就鼓励学生多在众人面前表演,那么相信时间久了,在台上表演也不会引起学生的紧张和恐慌了。

二、如何在声乐教学中贯彻舞台表演

舞台表演注重的是“演”,即舞台表现力,不仅仅包括声音上的处理,还包括动作、表情等等方面。因此舞台表演可以说是一个综合能力的考核。

1.构造丰富的教学形式在过去,由于声乐教学的难度较大,老师多会选择一对一教学,这种教学虽然能够将每个学生的技术都指导到位,但是由于长期的独处,使得学生在上台表演时表现较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老师们引进了小组学习法。即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的学生在一起进行声乐练习,这样学生就有机会在多人面前进行表演,长期练习后可以有效克制舞台恐惧。对于分组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要将哪些同学分到一组,是老师要关心的问题。一般将好中差各个档次的同学融入到同一组中,这样学生就可以相互学习,由好的学生来带动其他学生工作同进步。但是老师也不能只采用小组学习法,要与一对一教学结合起来。小组学习法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早众多人面前表演的感觉,有助于舞台表现力的提升,而一对一教学则是为了针对每一个学生来提高其声乐水平。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必要的时候要针对个别同学做特别辅导。

2.丰富教学内容,为舞台表演打下良好的基础一场优秀的表演,是需要将情感、眼神、表情、手势、形体、声音等都发挥到极致。因此,表演不仅需要声音的美感,还需要其他各种因素的配合。在教学中,不能单一地对声音进行训练,还需要针对其他因素进行特别训练。为了培养学生对剧本的情感投入与理解,老师可以时常安排一些话剧表演,让学生自己领悟其中的情感,并且将各个组进行对比,学生可以从中发现最好的情感表达,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领悟能力。这种话剧表演可以经常出现在教学中,这也是一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对于学生的手势动作,老师可以进行视频教学,为学生提供各个声乐表演者的表演,从他们的表演中,让学生体会每一个动作所表达的意思情感。另外,由于很多歌曲都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涵义,老师需要对歌曲的背景进行介绍,对各个民族的特点进行说明,有助于学生对民谣的理解。学生在闲暇时间可以多了解一些其他民族的舞蹈,感受其感情特点。

3.声乐表演者的心理训练这类训练主要是在学生对歌曲理解的基础上,融入自己情感的过程。在舞台表演中,学生把握了歌曲的感情走向以后,还需要结合自己的动作以及表情表现出来。为了使表演更具感染力,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要进入到歌曲的情感中去,并将情感表达出来。那么如何使自己内心充满这种情感呢?主要来源于多次的练习,从各个表演中逐渐的积累经验。此外,学生的心理训练还包括舞台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有的表演者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在状况发生时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因此,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锻炼机会,让学生从中积累经验。

4.歌曲的选材这类技能主要是针对不同的场合以及表演者的特长来选择不同的表演曲目。一方面,学校要关注每一个同学,在实行一对一教学中,发现学生的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为学生的选歌提供意见;另一方面,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比赛形式,所选取的歌曲也是不同的,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培训,针对各种情况说明选歌的技巧。在学生登台演出时,个人技术水平是一个决胜关键,而选歌也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例如在公益类的表演中,不可以选取节奏过于火辣的歌曲等等。将学生的选曲能力培养起来,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将会又有一个提升。

5.增加实践机会老师对学生的培训不如学生自己的感悟印象深刻,因此,在学校的声乐教学中,可以经常举办一些声乐比赛,鼓励同学积极参加。这也算是一种实战演练,将所学到的舞台表演技巧运用到表演中,多次训练后就可以有自己的感悟,舞台表现力将会有很大的提升。在每次表演结束后,参加表演的同学可以做一个经验交流,将自己的感悟分享给大家,取长补短,使大家共同进步。为了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实战演练中,学校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例如参加者将会得到精美礼品一份等。通过这些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大家都能有机会进步。

三、总结

篇(6)

(一)心理因素

歌唱活动是心理、情绪、歌喉、肌体等各方面的综合活动,它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尤为直接。不稳定的歌唱状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客观环境的改变和思想上有压力的缘故。歌唱者对声音的控制主要靠高级神经中枢指挥相应的肌肉完成,高级神经中枢的指挥控制机能离不开形象思维功能。因此,大脑对声音形象的想象力是对发声器官指挥与控制的重要依据。发声器官中的任何一部分在人的心理状态处于不平衡时,就会导致学生原有的声音概念不由自主的消失了,声音的反复现象出现了。

(二)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是声乐教学的最基本条件。歌唱是由人体发声器官、呼吸器官、共鸣器官的协调合作来完成的。这些器官会受到疾病的侵害,使发声机能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如:炎症会改变声带的体积,使咽壁肌肉组织松弛,难以形成相应的紧张度。声音变得厚重,反应麻木,在无意中破坏了发声机能和大脑神经基本定型的平衡感。声音概念和歌唱机能的协调产生混乱,声音出现反复。

(三)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所引发的声音反复现象涉及声乐训练基础的、技巧的任何一个部分。归纳起来这一反复是在建立的正确平衡中受到了不正常因素的干扰,破坏了声音技术的正常发挥。任何对声音的过分的要求和控制;对技术认识的不正确;对声音认识的飘忽不定;不能准确的把握歌唱方法等都会使声音出现反复。

二、为了减少声乐教学中反复现象的发生,在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提高耳朵的辨别能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歌唱听觉是领会、想象、思考音乐形象的能力的重要基础。声乐学习中,学生通过听觉,逐步形成正确的声音概念和音响效果。提高听觉能力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这是因为它是声音训练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对比的教学方法进行示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改变听觉习惯,用自己的耳朵去辨别声音,这样才能使学生去追求一种科学的、合理的、符合自己生理特点的音响效果。

(二)培养歌唱的记忆力

记忆在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切歌唱活动都是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的。曾有人问卡鲁索:“作为一个出色的歌唱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卡鲁索回答说:“宽阔的胸膛、大的嘴巴、九十分的记忆力,十分的才智,长期勤学苦练。”由此可见,记忆对歌唱者来说是多么重要。歌唱的记忆内容包括:歌唱中身体各部分积极的工作与积极的放松;对演唱作品的音乐和语言的把握;对你内心深处想象的音色的追求;歌唱中的音准和声音的位置等等。由于每个人的感受不同,记忆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敏锐的听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在调整声音训练过程中,一旦确认是符合正确歌唱方法的就应该坚持,使学生用自己的肌体感觉牢牢地记住。当有了正确的记忆时,就要进一步把正确的记忆从感性状态提升到理性状态上来。在声乐教学中,师生应发挥和使用正确感觉的记忆,最后达到通过正确的记忆去工作,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学生心理发展、认识发展的规律,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歌唱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要由简到难,一步一步的前进。特别是歌唱技巧的训练要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在掌握教师布置和教授的这些练声区和作品时,都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以及与发声器官相互协调配合和大脑储存记忆各种信息的过程。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程度谨慎的选用发声技巧与音乐表现能力相适应的作品。不切实际的过高、过急要求,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妨碍学生的正常发展。在实际的教学和考试中有一种倾向:学生演唱的作品,往往都要超出自己的能力所及,造成学生盲目追求作品的难度,追求音量、音高。这种倾向是违反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突出表现,也是急功近利思想的体现,学生和部分教师中都有这种思想存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声音解释音乐的内涵,追求作品的艺术风格,而不是过分的追求音高和音量。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使学生逐渐拥有成熟的歌唱能力。

(四)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

在声乐教学中,人们比较注重歌唱的技能和技巧,对歌唱心理的问题容易忽视。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歌唱是由人体发声器官、呼吸器官和共鸣器官的协调合作来完成的,但所有这些都是受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控制并由此将它们协调起来的。因此,歌唱时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素质对歌唱训练和学习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应按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和爱好;其次要把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这一原则摆到重要地位;最后应注重于对学生感觉上、心理上的指导。

三、结语

篇(7)

(一)难以培养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只会唱歌是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音乐人的。要想成为优秀的音乐人,还必须培养优良的综合素质。例如歌唱、舞蹈,还有表演这三者是三位一体的,没有任何一种可以单个存在而发展到至高点。因此,要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人并非易事,它需要三者的完美结合。可现实往往相反,例如:唱功优良的学生在加入舞蹈后便会气喘吁吁,走音严重;而舞蹈完美的学生在加入歌唱后,舞蹈动作就会严重变形。二者的完美结合已成为一个瓶颈,大多数学生都是顾此失彼。即使二者皆能很好驾驭的学生,却在加入表演元素后临阵怯场,心理素质不过关,以上种种可以看出要培养出综合素质良好的学生并非易事。

(二)老师对新兴教学工具认识不够。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给学校提供的硬件教育条件也越来越完善。可是,一些老师却偏执地缺乏学习心态,依旧采用传统的口述方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效率低下也毫无新意,学生很容易因为枯燥而失去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尝试用多媒体教学,运用课件等一些方式让学生对声乐这个学科本身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好的艺术感受力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和开阔的思维,而多媒体的教学则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地打开思路,同时,也能在生动而趣味性十足的课堂上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高整个课堂效率。因此,老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物尽其用,促进声乐教学的发展。

二、关于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当今社会上无论是教育内容、考试内容还是教学方式,均在慢慢发生改变并不断地自我完善。音乐教育也不例外,老师应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而不再是被动地加入。同时,如果在教授过程中因材施教,因为家庭成长环境、年龄、性格等因素造成的学生知识接受率不同等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也更容易发现不同潜力的学生。而不仅仅是填鸭式地教授理论。同时作为学习的一方,中专学生们多为还尚未成年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上,因材施教的策略能让这个敏感年龄的学生觉得自己被重视、被欣赏,而更容易产生学习兴趣。

(二)加强日常训练。

上文提到,要将歌唱、舞蹈还有表演结合,完成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的加强。而无论是三个因素中的哪一个,都不能缺少日常的有序训练。例如,将歌唱与舞蹈结合,也就是边唱边跳时有一个呼吸支点,这个呼吸支点必须在不断的训练中体会,而无法通过理论知识获得。歌唱时气向下走,而舞蹈时却要求它向上提起,这就需要学生寻找到其中的平衡点,不断训练,才能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运用各种条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老师应该利用学校能利用的条件,创造丰富而充满趣味的教学环境。将共性教学与个性教学相结合,既保证学生的独特潜能不被埋没,又可以避免重复教学与教学资源的浪费。打破传统的教师一味灌输,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可以针对每个学生嗓音的不同而进行分组,在课堂上进行有趣的小组活动。不仅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中专声乐课堂的效率。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