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18 05:29: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篇(1)

关键词:西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中图分类号:C2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9岁。此外,受计划生育和生育观念影响,目前我国“421家庭”(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模式已基本形成。这两种新情况交织在一起,造成我国养老问题突出。据2014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老年抚养比已经高达13.7%,并且这一比例仍呈快速增长趋势。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单个家庭,面临的养老压力日益加大,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在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还面临着“未富先衰”的问题,妥善解决养老问题对于西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以西安市为例,尽力为突破这一瓶颈提供建议。

一、西安市的养老现状及问题

(一)西安市人口老龄化趋势严峻

统计数据显示,西安市60岁及其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已超过10%,该市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如图1)。从2000至2008年, 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了26.68万人,平均年增长速度为3.9%。自2010年起,老龄人口急剧增长。以2010年和2015年为例,该市人口总数分别为782.73万和815.66万,60岁及其以上人口数量分别为106.3万和135.2万。人口总数增长率为4.2%,60岁及其以上人口数量增长率为27%,老年人口增长幅度远超过人口总数增长幅度。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30年来内,老年人口增长速度仍会继续加快,该市将由轻度老龄化进入重度老龄化。

(二)家庭养老功能受到冲击

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目前仍然是大多数老人的现实选择。然而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以及家庭结构的不断变化,家庭养老所依赖的基础越来越弱化,城市中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严峻考验。此外,由于受现代生育观念的影响,新生儿数量降低。“双低”(即人口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进一步加剧了养老压力,一对独生子女夫妻可能要抚养四到六位老人,同时还要抚养小孩,从而使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不能继续下去(如图2)。

计划生育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推行的基本国策,它所产生的作用日益显现,最为直接的表现是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西安市自1990至2010年间平均家庭户规模日益小型化。同一时期,西安市老年人口的家庭户数却不断增加(如表1),这就导致单个家庭的养老压力不断加大。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女性已经走出家庭进行工作而不能全身心地伺候老人,进而使家庭养老压力达到不可承受之重。此外,由于子女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他们不仅越来越难以更好地照料老人,反而需要老人帮助自己带孩子,减轻他们的压力。这对于低龄老人来说暂时尚可,但随着老人由低龄变为高龄,家庭养老困境将会凸显。这对日益小型的家庭而言,必然导致家庭生活水平和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下降。

(三)机构养老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因受社会环境影响,机构养老自身就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养老费用较高。机构养老发展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投资,养老又是一个投资大,收益慢的行业。许多养老机构为养老服务制定很高的价格,使大多数老人难以承受,往往不愿意入住,从而导致机构养老入住率低。其次,机构养老缺乏人性关怀。家庭有亲情,老年人更愿意和孩子们待在一起。而机构养老却难以满足这样的情感性需求。最后,机构养老服务质量参差不一。受条件限制,大部分机构养老目前提供的仅仅是生活照料和简单的医疗救助。由于缺乏统一养老服务标准,再加上缺乏机构监管,人们对于机构养老的认可度高。

就西安市来说,机构养老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非对称性失衡问题突出。根据市民政局提供的统计数据,到2015年底,西安市养老机构98家,拥有床位数21245张。全市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数仅0.55张,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数占老年人口总数比例仅为3%(见表2)。此外,养老机构在地域分布上也不尽合理,在城区中心分布养老机构数量少且规模小。而处于郊区的养老机构由于交通不便,配套设施不完善,人们又不会考虑,这就造成机构养老一方面拥有大量的床位没人入住,另一方面却面临社会养老压力日益增大的困境。伴随 “白潮”的到来,这种非对称性失衡也将变得越来越明显。

二、西安市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服湛尚行苑治

(一)社区居家养老的内涵

社区居家养老作为混合式的养老方式,在当今社会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欢迎。它既和家庭养老有很大不同,也和机构养老有较大差别。当然,社区居家养老更不是简单地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进行简单叠加。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在大部分行业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互联网的主导思想是开放、平等、创新、分享、免费,它是方便人们沟通和互动的网络平台,它以人为中心,充分考虑用户需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宗旨相吻合,这样,通过互联网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变得更有现实性。本文所指的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以社区建设为依托,以物联网、互联网、传感器等技术为基础,通过社区综合信息平台整合社区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心理陪伴等多样化服务的一种方式(如图3)。社区居家养老的推行关键在于社区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它通过其强大的信息存储、信息分析、数据利用等方面的优势,借助计算机、服务期、智能设备、传感器等物联网的结合,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包括生活照料、医疗保障、精神关爱等方面的个性化和人本化的服务。这一养老模式克服传统养老模式的缺点、借鉴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通过对社区内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增加老人的可获得感,从而破解养老难题。

(二)西安市政府政策保障

在2009年,西安市专门颁布《西安市资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实施细则》,这为西安市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提供了政策保障。该通知明确指出要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奖励机制,积极鼓励各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创新服务内容,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同时,还强调在充分发挥其在提供老年生活照料、医疗保障、精神关爱等方面的基本作用时,针对不同阶段的老龄人特点,尽力满足他们不同的养老需求。2012年,西安市智慧城市建设正式启动,市政府在其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着重指出,通过智慧城市建设,结合新型养老方式为日益严重的养老问题提供解决途径,这为社区居家养老发展提供了一次新的机遇。2014年西安市出台了《西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营奖励办法》,该办法对于社区居家养老运营做了进一步的详细规定,明确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标准、后期评估等方面的标准,从而使得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变得更具操作性。2016年西安市政府报告指出,以社区居家老年人服务需求为导向,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依托,推动社区居家养老快速发展。

(三)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西安市不仅在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各类政府信息资源整合方面有了重大进展,而且已经着手构建西安市大数据服务平台。这一举措促使西安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得到了质的飞跃,也为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该市在将近40%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立了养老服务热线,部分社区老人家里还安装了呼叫服务系统,这为社区老人在需要帮助时提供了便利。根据西安市调查结果,有156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立了老年人信息服务热线,占总数接近四成。此外,西安市采取社区呼叫系统、965668服务热线、健康档案等各种形式,努力为老年人建立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老年人养老需求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自2005年起,西安市政府大力支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开办了12345社区便民服务热线,向市民提供爱心电话咨询、预约服务、其中包含养老服务项目内容。通过这些已有的热线、网站等平台,已经收集了相当多的老年人信息。然而,这些信息大多比较孤立,需要进行系统性整合。

(四)社区居家养老需求市场广阔

2015年,西安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5.2万,占总人口的15.53%,可以预测的是未来20年,老年人口也必将会达到高峰。巨大的养老需求对于养老产业的发展则是一次重大机遇。由于家庭养老变得越来难以为继,机构养老发展缓慢,这一切就为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罗文萍教授按照老年人愿意选择的养老方式分为家庭养老、自立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见表3)。同时,她认为选择自立养老的那部分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不断下降,最终会选择社区居家养老。而由于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家庭养老也会有一大部分倾向于社区居家养老。

(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和网络建设不断拓展

西安市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专业化养老机构为抓手,通过新建,改扩建和购置等办法,扩大社区居家养老规模,提升社会养老服务设施水平。2009年以来,通过落实奖励和补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的政策,进一步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已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631个。通过在全市建立老年人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老年餐桌、日间照料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设施,为老年人生活提供更多便利。通过多年来的不断努力,西安市已经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全面、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这为西安市进一步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可能。

三、进一步推行西安市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制机制

养老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一部分,政府必须切实履行好保基本、定规划、强监管的职责。一方面,要从顶层设计入手,逐步形成政府主导、政策支撑、社区操作、社会参与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机制。此外,政府通过政策扶持、业务指导、搭建平台、督促评价等手段发挥其在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当前要着力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组织保障机制,组建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委员会,形成职责明确、权责清晰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管理工作制度;要设置专门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和专项工作经费,专职负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监督考核、实施信息收集工作。此外,要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针对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社区居家养老机构运行情况以及社区居家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质量进行定期监测评估,对评估的结果及时反馈,促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养老基础设施建设

统计,2015年西安市下拨各类养老资金5.6亿元。为了确保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得到顺利推行,政府必须持续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逐年提高其财政投入比例。此外,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要对所有新建社区强制性规定预留老年服务场所。在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覆盖面同时,逐步加大对内置设备、器械与运营经费的投入,完善服务功能。为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条件。

(三)破除信息孤岛,搭建信息平台

社区居家养老的关键在于信息的共享。政府要从满足老人养老服务需求出发,以社区为载体,通过协调区域内医疗、法律、教育等政府资源和餐饮、护理、维修等市场资源,将政府和市场收集来的相关信息全部反馈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来进行养老供需的无缝对接。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及时将老年人需求反馈给政府、社会和企业,同时也把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相关信息提供给政府和老年人,从而实现老年人、服务机构、企业、社会之间的信息畅通,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效率。另一方面,建议为老年人提供购买智能设备的适当补贴,通过这一措施更好地收集老年人健康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为老年人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四)推进专业化人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

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主要表现在生活、医疗、精神关爱三方面,尤其在医疗和精神关爱方面更为突出,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更多。然而目前,专业化人才和志愿者都非常缺乏,有必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解决:一方面,通过高校、企业合作的形式建立职业的培训机构,为社区居家养老培养大批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另一方面,通过直接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提高现有养老服务人员水平。此外,可将社区内低龄老人、青少年志愿者等组织起来,努力构建社区自身的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以此来协助专业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开展工作。例如,可以实行志愿养老服务工时制,对那些为社区做的工时比较多的志愿者设置相应奖励,可以将这些工时积累,当自己或者家里的老年人需要帮助时,可以用这些工时去充抵,以此来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

(五)引导社会参与,推进市场化运作

社会化养老是养老事业发展的世界性趋势。社区居家养老也必须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促进社会居家养老运行体制市场化。政府需要解放思想,通过政策扶持、制度规范、督促检查、指导服务等手段,积极引进和扶持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发挥他们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可以通过外包服务形式,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机构运营。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作上,坚持政社分开,指导不包办,引导不干涉,充分尊重中心的经营自。而该中心要优先保证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的服务质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政府搭建的平台发展有偿服务来实现效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对于吸引社会力量投入养老事业,培育发展养老服务产业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史文静.城市居民养老模式变革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西安社会科学,

2012(4).

[2]杨继瑞,薛晓.社区居家养老的社会协同机制探讨[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5(6).

[3]睢h臣,彭庆超.“互联网+居家养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J].新疆师范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9).

[4]王雪娅,刘奕.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6(8).

[5]罗亚萍,茹斯羽.我国发展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与对策――以西安市

社区老年餐桌为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

[6]赵立新.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J].人口学刊,2009(6).

[7]Yingying Zhou,Liping Hao,Wei Liu.Extencies-based Study on Evaluation

of Urban Community Home-care Service for the Elderly[J].Frocedia

Computer Science Volume91.2016.

[8]Mu-Hsing Kuo,Shu-Lin Wang,Wei-Tu Chen,Using information and mobile

techonology imparoved elederly home care services[J].Health Policy

and Technology.June 2016.

篇(2)

摘 要 2004年社区养老服务首次被列为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社区各项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都得到了不断地扩大和充实。发展社

>> 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的建议 保定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状况与完善路径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建议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昆明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及其评估的借鉴研究 城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探析 关于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 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构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责任探析 推进乌海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思考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不足及对策思考 城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现状及对策思考 探索与思考常州市社区居家养老 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与对策 居家养老服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建议 河北省老旧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与建议 关于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0] 新加坡国会. 赡养父母法令[EB/OL]. (2009-3-31)[2016-12-15]. http://statutes.agc.gov.sg/aol/search/display/view. w3p;query=Status%3Acurinforce%20Type%3Aact,sl%20Co ntent%3A%22parents%22;rec=0;resUrl=http%3A%2F%2Fst atutes.agc.gov.sg%2Faol%2Fsearch%2Fsummary%2Fresults. w3p%3Bquery%3DStatus%253Acurinforce%2520Type%25 3Aact,sl%2520Content%253A%2522parents%2522;whole= no.

[11] 任福荣. 国外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实践探索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2(28): 1-10.

篇(3)

【关键词】居家养老;社区服务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时展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问题,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城市面临居家养老问题。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延续至今,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庭养老都是最基本的养老方式,但是目前家庭养老问题突出,很多老人得不到良好的家庭照顾,为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城市养老社区服务应运而生,通过城市整体科学合理的规划,为老人提供社会化的服务,从而让老人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获取社会的关怀。

一、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必须要对城市居家养老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借鉴不同地区的社区服务经验,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服务资金短缺

开展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服务资金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来源,包括财政拨款、社会捐助、彩票公益金的资助与市场化的运作。这些服务资金可作为服务费用支付给接受服务的老年人,也可作为报酬支付给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服务中心的建设也离不开服务资金的支持。但很多情况下,出现服务资金短缺的问题,如服务站需要支付给护理工人工资,但工资额度较低,很多员工不愿意做,或提供的服务明显不足,但提升工资幅度,服务资金则更加短缺。城市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机制的不够健全,也妨碍了资金的筹集,地区居家养老补贴机制建立的同时,没能带来有效地评估机制的建立,评估机制需要分析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对服务质量与服务效果等相关内容进行调研,以筹集资金进一步有效的提升社区服务质量。

(二)缺乏专业的服务团队

随着市场化运作的发展,社区服务大多是政府购买服务,委托公司去执行。但公司运作时,服务得到认可也是一个过程。很多老人对公司服务持较为严谨的态度,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工作大多是无偿的,主要对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进行照料,但论及到部分有偿服务,老年人就很难接受,所以此类公司服务业务很难在老年群体中推广开来,低认可度严重影响服务中心工作的开展与推广。此外,公司提供服务缺乏专业的服务团队,服务人员分为接受薪水的工作人员与不接受薪水的志愿者,有偿的服务人员缺乏专业的培训,服务意识较差,存在服务内容不完善的现象。而志愿者的队伍不够壮大,志愿者参与度不高,严重影响了服务质量。专业服务团队的缺失造成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较为单一,服务偏向物质生活服务,缺乏对老年群体精神生活的关怀。

二、发展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

(一)构建专业人员同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团队

服务团队的质量影响服务质量,构建专业人员同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团队,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了投资建设资金。为了培养专业的服务人员,提出三方面的建议,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可开展一些老年社会学、老年人管理与服务项目的专业或课程,建立老年人员定期培训机制,构建有计划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养老服务人员掌握基本的康复、保健与护理的知识,从而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公开招聘、定向培养等方式引进养老专业的人才,也是扩充专业服务团队的有效方式之一。培养专业服务人员的同时,也要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发展社区志愿者,能有效扩充服务队伍,也能扩大社区服务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人参与社区服务中,提高人们对社会服务与关爱老人的重视度。

(二)丰富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

由于我国的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仍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需要不断得到扩充。通过对老年群体需求方面的调查,具体的老年服务包括家政服务、生活护理与精神慰藉,通过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满足老年人不断发展的服务需求。精神层面的慰藉是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最主要的部分,开办社区老年学校、让老年人学习各项新知识、扩充老年人的知识层面是丰富老年人精神世界的主要方式。此外,开展各项社区活动,扩大老年人的社交圈,让老年人交朋友能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部分专职、专业的老年群体,可在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促使老年人自我价值的实现。社区服务居家养老形式需要不断得到扩充,医疗服务层面,大力扩充家庭医生,做好老年人健康保健工作,以社区为单位,对老年人定期做好身体方面的检查,扩充服务范围,提高社区服务质量。

(三)扩充政府财政投入

为了促进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整体规格的构建,单靠基层财务补贴与社会募集的资金是不够的,必须要扩充政府财政投入,利用政府投入构建整体居家养老金预算制度,保证养老资金得以为断投入。社区服务需要构建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在当前社会化思潮的引导下,养老服务离不开多方的参与,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龄人口对社区服务的依赖性逐渐加强,社区服务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服务项目,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服务质量,社区养老服务需要不断得到外部支持,将市场运作融入其中,利用市场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服务项目的供需平衡,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利用,能从根本上改变社区的状况。企业提供有偿服务时,收费要尽量合理,在老年人所能承受的范围内进行收费,从而促进产业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三、结语

城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体系的构建关乎城市老人的生存发展,良好的服务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高人们对社会的整体认同感,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彭希哲,梁鸿,程远编著.城市老年服务体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篇(4)

[关键词]政府购买服务,居家养老服务评估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167-01

当今社会,家庭功能日益弱化,子女无法承担起传统的抚养老人的义务。社区作为居家养老的主要承接机构,直接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由此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体系,可以保障承接服务质量,使老人真正享受到社会福利。

1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支撑理论

理论差异性上,首先,从服务管理角度出发。章晓懿、梅强(2012)提出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其次,从服务质量角度出发,章晓懿,刘帮成 (2011)提出“根据客户服务的差异的客户对服务质量的认可与服务期待感与实际接受之间相差度”结论。陈竞,文旋(2014)提出构建和谐的服务供需关系,打造稳定的口碑网的概念。相比之下,前者客观公正,后者从二者关系出发,减少了评估的实际实施过程中矛盾的发生。最后,从服务时间角度出发,孙文灿(2013)提出评估时间理论。同人同地不同时的评估,分为准入评估和延续评估。

评估技术上,针对评估数据复杂的逻辑关系,刘晶(2005)提出数量化评估。赛明明(2013)提出网络化治理评估。在评估执行时,增加被评估人的选择机会。相比之下,后者通过管理技能和先进的数字化沟通使处于网络中的政府部门,私人组织及社会团体高效合作。

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实践经验

资金需求上,资金投入是所有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是否能实现正常运营的保障。现今,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学者建议,首先,机构开办前,孙慧峰(2010)建议政府依据机构规模给予资金作为开办鼓励,并优惠税金、生活费用。然后,服务提供中,董红亚(2014)建议制定补贴顺序及标准进行依分级补助。最后,胡光景(2012)建议评估后,实行资金奖惩,鼓励先进,督促落后,并二次验收。此方法实现优胜略汰,激励机制,机构间的竞争使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进步的更快。

另外,赛明明(2013)更建议采用网络化治理模型进行资金评估。共分为三层。筛选非盈利组织;政府出台正式的招标、评标文件;政府依据业绩考核,决定奖惩和是否续约。

服务的科学性上,服务评估方式上,第一,评估问题设计时,章晓懿,刘帮成 (2011),设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估维度。第二,评估执行时,江海霞,陈 雷(2010)提出根据分数设定服务,以确定机构和从业人员合格率。

此外,对评估者评估过程的监管必不可少。杨金志,万一,刘元旭(2006)建议应完善监督机制江海霞,陈 雷(2010)建议可以建立专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以此来降低评估过程中出现的徇私,片面性等现象。

综述所述,无论是哪一方面的评估,总结关键经验教训,避免受制于各自的主体利益和行动者的有限理性甚至非理性因素,避免许多地方做法各异,各自为政,产生许多冲突。

3 居家养老服务评估可持续发展

保障机制上,首先,杨春华(2009)提出“标准化”概念。其次,姚轶蓝(2014)提出四大标准化保障工作点:确保财政支撑;政府落实补贴、激励政策;加强评估执行者的职业化素养;评估流程标准化。最后,陈竞,文旋(2014)以资金保障标准化为例,提出政企共建,扩大服务资金来源。

方法创新上,孙泽宇(2007)提出,在建立结果导向评估,同江海霞,陈雷(2010)所述,政府开设监督管理和投诉受理部门并追究责任,让服务接受者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权益。章晓懿,刘帮成 (2011)构建服务质量模型。然而此方法对服务提供者的评估标准较笼统,缺少可操作性,未能做到因地制宜,维度统筹。

国内外学者思考以“服务提供方为受众”进行评估创新时,国内学者更倾向于条理性。孙慧峰(2010)把评估过程分为三个步骤:服务前,服务中,事后。运用政府全程监管,避免虎头蛇尾。陈竞,文旋(2014)创新提出社会与义工联动理论。

国外学者倾向于整体性,建议将各个评价要点汇总成网络。如Winglam W.L. (2009)介绍香港居家养老社会服务创新点:鼓励社会组织之间合作,营造竞争间合作机制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被评估者积极性,更有助于提高评估结果的可靠性科学性。

参考文献

[1]章晓懿,梅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12,24:73-75.

[2]杨鸿燕. 居家养老中生活照料评估体系研究[J].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03:61-66.

[3]刘晶. 城市社区生活不能自理居家老人生活质量评估和改善的研究[J]. 人口与经济,2005,02:67-71.

[4]赛明明. 网络化治理视角下的居家养老模式之构建[J]. 西北人口,2013,03:107-111.

[5]章晓懿,刘帮成.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模型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 中国人口科学,2011,03:83-92+112.

[6]张国平. 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以苏州沧浪区“虚拟养老院”为例[J]. 宁夏社会科学,2011,03:56-62.

[7]杨春华.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困境和出路[J]. 前沿,2009,08:161-163.

[8]孙慧峰. 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政府的职责定位研究[J]. 兰州学刊,2010,04:86-89.

[9]杨金志,万一,刘元旭. 上海:居家养老三大体系[J]. t望新闻周刊,2006,47:25-26.

[10]董红亚. 我国养老服务补贴制度的源起和发展路径[J]. 中州学刊,2014,08:82-86.

[11]胡光景.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估体系研究[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2,05:93-98

[12]孙文灿.力推养老服务评估,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J] 社会福利 2013,19-21

[13]姚轶蓝.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的系统化与政策保障――浙江杭甬典型社区调查 [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4,07:68-72

[14]陈竞,文旋. 社会组织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实践[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43-47

篇(5)

【关键词】社区卫生;签约服务;养老;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R9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223-01

根据调查,2012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2714万人,占总人口的9.4%,是全球老年人口的 21.4%,居世界首位[1]。中国老龄协会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经达到50%,85%以上的老年人有居家养老意愿,而选择在养老机构养老的只占 6%-8%[2],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推广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综合服务为依托、福利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已成为共识,它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的养老模式[3],居家养老也是最经济最便捷最现实的养老模式。兴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山东省城市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方案》和《山东省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的意见》要求[4],社区卫生签约服务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健康评估、转诊服务以及因地制宜的开展卫生工作宣传、服务巡诊制等个性化服务为主。

1内容、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内容 安丘市社会福利院创办的“人之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搭建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免费为老年人发放手机,公布服务热线,提供一键紧急呼叫服务、普通呼叫服务、全时定位服务、咨询维权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健康指导以及开展政府购买服务业务等8项无偿服务业务,依托家政服务部门开展上门理发、助浴助厨、居家保洁、水电维修、助购陪护、疾病陪护等低偿服务,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兴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由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公卫医师组成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团队人员的姓名、业务专长、联系电话、投诉电话等[5],连同《致居民的一封信》全部公示在服务辖区,且全科医师服务电话并与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对接,具体负责辖区签约居民中的慢性病患者指导用药、随访(孕产妇、儿童、≥65岁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电话咨询、就医问药、保健、精神病患者管理、个性化康复指导、中医健康、规范转诊等基本医疗服务工作[6];社区护士具体负责慢性病患者血压(血糖)测量记录、生活指导、家庭护理、协助全科医师开展相关工作等;公卫医师具体负责建立、更新签约居民健康档案、传染病防控报告与处置、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宣传、组织签约居民集中健康教育讲座、签约服务工作协调等[7]。

1.2 调查对象 安丘市人之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和部分居家养老人员 , 兴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1.3调查方法 采用调查表形式,包括居家养老人员的年龄、性别、职业、健康状况、本人及家属的经济来源、对服务满意度、还有哪些期望等。对老人及家属发放调查表,收集资料,统计数据;对兴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领导、相关业务负责人及工作人员进行专题访谈,掌握实施签约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下步打算;对人之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开展居家养老现状。对访谈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得出结论。

2结果

2.1兴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2年开始实施居民签约服务,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省增补项目,每年为65岁以上辖区居民免费查体一次,并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社区卫生签约服务的目的是要把80%以上居民的健康问题解决在社区,为辖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及全程优质的健康管理服务,提高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有良好的医疗条件,较社会办养老院、托老院有明显的医疗优势,既可以保证老人的基本医疗保健需求,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周边的大医院建立了良好的双向转诊制度,如遇重大疾病可及时转至附近大医院诊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如遇突发危重疾病可按手机一键紧急呼叫服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养老信息化服务人员可及时与当地二级以上医院联系,120救护车可及时赶到,这样可有效避免老人在家中养老由于疾病发现太晚而延误治疗的情况。

2.2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虽然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但是现行提供专业医疗卫生服务和社会服务的机构均按各自系统相互独立运行,安丘市将社区卫生服务、家政服务通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搭建的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平系起来,将社区卫生签约服务中老年人的健康保健、社区卫生照顾与康复的等重点工作有效落实,可以解决老人的基本医疗保健需求。家政服务有一批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可以为老人提供家庭照料服务。

3讨论

3.1我国于2008年由10个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居家养老模式仍然是目前我国的主要养老方式。根据国情,目前我国尚没有足够的养老机构来接纳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 况且不是所有的老人都能支付得起这方面的费用,家庭也是老年人感情和精神的重要支柱,所以居家养老是老年人养老场所的第一选择。发达国家的养老经验证明,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具有专业养老机构无法替代的积极效应, 因而养老服务方式正逐步由机构养老向社区居家养老发展[9]。居家养老具有减少国家社会投资、缓解家庭照料护理的困难等优点,同时老人仍可继续生活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 更容易得到亲情友情的关怀。安丘市人之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成立的,具体承担安丘市居家养老工作的专业机构。

3.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康管理的功能定位决定其在居家养老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有利于发挥社区卫生机构的优势,更好地利用卫生资源[10]。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面临着很多身心健康问题,容易产生悲观、抑郁等情绪;因受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影响,老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骨性关节病等慢性病患病率较高,有的老人可能同时身患多种疾病,由于行动不方便或经济上、陪护等方面原因,没有及时去医院诊治,造成恶性循环。有着专业知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通过签约这种方式来承担这一责任,他们采取入户或集中宣教等方式进行巡诊、慢性病随访管理、健康教育、健康干预、健康宣传咨询、提供老年护理、采送检验样本和结果等形式,为社区内行动不便的患者、老年患者和残疾患者就医提供便利[11],可有效缓解看病难问题,减少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

3.3目前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人员不足,专业水平不高,综合管理能力低下,只是负责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传递、工作安排等;社区卫生机构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还不信任,不愿接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健康管理。今后应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大政府层面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辖区居民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积极自愿配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的以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公共卫生人员等组成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要以签约的方式落实分片包干责任制,以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生活方式干预等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提高辖区居民的认可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居家养老体系中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爱民, 解江林,迟宓宓,等.全国全科医学培训工作调查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4,1(7):14-16.

[2] 张杰,田霖,浅谈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管理观察,2009,30(7):174- 175.

[3] 方娟,林梅.社区养老院老人睡眠现状调查及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10,8(11):8- 9.

[4] 孟仲莹,杜兆辉.某社区开展家庭医师签约服务的实践成效和问题[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10):26-28.

篇(6)

关键词: 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影响因素;电话订购意愿;上网订购意愿

中图分类号: C971 文献编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7.01.009

0 引言

随着老年人数量的日益增多,老年人的养老和照料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对养老服务的提供方式及现有的养老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养老设施和服务提供体系的建设迫在眉睫。老年人既希望能够独立、自主的在家中养老[1],又希望能够得到医疗、照护、保健、娱乐、维权等全方位、多方面、专业化的服务,这就要求多个部门、多个单位协同工作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而利用信息技术就能较好的实现这些目标[2],因此英国、美国、芬兰等国家提出了远程照料系统(Telecare system)、远程照料平台(TeleCARE platform)[3]、居家照料系统(home care system)[4]的概念,用来解决老年人的医疗保健(health care)和社会关怀(social care)问题。这些远程照料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1)在家中对老人的安全监测,如跌倒探测器;2)生命体征检测(monitoring of vital signs);3)通过电话和互联网提供信息和支持[5]等。

在我国,这种应用信息技术为老年人提供应急求助、便民家政、医疗保健、物业维修、人文关怀、娱乐学习等服务的系统通常被命名为“虚拟养老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等,让老人在家里按下呼叫按钮、打个电话或上网下个订单便可以轻松解决买菜订餐、洗衣送货、水电缴费、修理水电气等问题,使老人居住在家中就能享受到机构养老所具有的规范化服务,并且还能较好地克服机构养老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弊端[6]。然而,这种能够满足老年人全方位需求的养老模式是否受到了老年人的广泛采纳呢,影响老年人采纳的因素又是什么呢?

现有文献已经广泛的研究了远程照料系统的功能设计[7, 8],远程照料系统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9, 10]、生活满意度、健康状况[11, 12]等的影响,以及远程照料系统自身的优势,如降低医疗保健成本、提高临床诊断结果质量、减少对医疗服务的使用[13-16]等。但是关注影响老年人采纳远程照料系统、养老服务平台的研究还较少[17-19],而老年人是否愿意采纳是决定技术是否成功的关键[20],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影响老年人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采纳意愿及其因素,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搭建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本文在收集了山东省济南市286位老年人的有效调查问卷数据的基础上,应用交叉统计的方法分别刻画出了愿意电话订购和上网订购养老服务的老年人角色模型,然后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找出了影响老年人电话/上网订购意愿的因素,并根据研究发现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回顾了现有文献中对老年人采纳远程照料系统或养老服务平台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描述了数据来源,并用交叉统计和卡方分析的方法刻画出了愿意采纳养老服务平台的老年人角色模型,第四部分分析了影响老年人采纳意愿的因素,最后讨论了本文的研究发现、意义及不足。

1 文献综述

现有研究发现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收入[21, 22]等因素对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方式有着显著影响。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水平、时尚性[19, 23]等用户的特征对老年人使用信息技术有显著的影响。另外,对于技术本身及相关技术的使用经验[24, 25]以及对系统的新功能和新变化的了解[26]也是影响老年人采纳和使用技术的重要因素。

与服务相关的服务安全性、服务质量、服务价格等特征[6, 27]是老年人采纳社区养老服务时普遍关注的问题。另外,研究发现老年人对技术的使用意愿强烈的依赖于对该技术的感知有用性[18],在老年人接受远程医疗等电子服务方面,感知有用性也被证明是一个决定老年人采纳意图的重要因素[28]。而且,远程照料系统没有被广泛应用的原因并不在于技术的失败,而在于不被用户接受[20, 29, 30],只有当老年人对该技术感知有需求时,该技术才更有可能被接受[25, 26, 31]。除此之外,感知易用性对老年人采纳远程照料系统也有显著的影响[18, 26]。根据这些已有研究的结论,我们把影响老年人采纳社区居家养老平台的因素划分为用户因素和平台因素两个方面,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研究框架。

对上述已有文献分析可知,针对老年人采纳远程照料系y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定性研究的文献较多而定量研究的文献还较少;关注技术与用户生理、心理特征的文献较多而关注用户需求的文献还较少。本文希望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个人、技术、用户需求等方面的因素,探讨影响用户采纳社区居家养老平台的因素。

2 研究方法

我们开发了一份调查问卷来研究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采纳意愿。由于大多数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既可以通过电话(呼叫中心)接入,也可以直接通过登录网站接入,因而根据平台的这两种不同接入方式,我们将采纳意愿分为电话订购意愿和上网订购意愿,用0(不愿意)、1(愿意)来衡量被试的采纳意愿。

2.1 变量定义

我们将图1中涉及到的13个问题定义为13个变量,通过Logistic回归来检验这13个变量中哪些因素对老年人的订购意愿起到了影响作用。

2.2 数据来源

为了探究本文的研究问题,我们于2014年6月间,对山东省济南市的老年人进行了调查走访,共发放问卷387份,回收387份,剔除关键数据缺失的无效问卷和填写人年龄在60岁以下的问卷后,共得到有效问卷286份。

山东省济南市是山东省的省会城市。截至2012年底,济南市全市共有户籍人口609.21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100万(全国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6.4% (全国为14.3%)[32],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Aging society)的阶段。截至2012年底,济南市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为36 244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 57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为 20 032元[32],这些经济指标都略高于同期的全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情况(26 959元,24 565元,16 674元)[33],这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济南市城镇居民能够代表我国中高收入水平居民的一般情况。另外,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济南市已于2013年9月引入了山东省首个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计划逐步向全市推广。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济南市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应用基础,而要进一步推广应用就有必要了解老年人的采纳意愿如何,该情况也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在全国的推广、发展状况相似,因此,对济南市的数据调查和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国的整体情况。

2.3 描述性统计

对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调查者中包括150名男性(52.4%),136名女性(47.6%),其中60-65岁之间的有128名(44.8%),80岁以上的有18名(6.3%),29%的受访者曾经是工人,32.2%的人拥有小学及以下的学历,59.8%的人收入在3万元以下,38.5%的人与老伴儿和子女一起居住,有86%的人表示不需要人照料,31.1%的人表示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有63.6%的老人家中有电脑,43.7%的老人家中有智能手机。

从图2-图5可以看出,已经有近30%的老人表示会上网,接近20%的老人表示对虚拟养老院有所了解,有接近1/3(33.2%)的老人表示愿意接受电话订购养老服务,有接近1/4的老人表示愿意接受上网订购养老服务。这些数据说明,已经有比较大比例的老人具备了使用养老服务平台的相关知识和经验,虚拟养老院在老人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知晓度,并且已经有相当比例的老年人有使用养老服务平台的意愿。

2.4 愿意使用养老服务平台的老年人角色模型分析

人物角色(Personas)方法是目前人机交互领域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是作为用户模型能够代表的具体个体,人物角色的用户模型不是真实的人群,但他们基于人们真实的行为和动机,并且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代表着真实的人群。人物角色是在调查收集到的实际用户行为数据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原型(Composite Archetype),概括描述了用户研究的成果,通过刻画人物角色,设计师及研究者可以理解在特定场景下的用户目标。

为了对采纳养老服务平台的老年人特征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檠老平台的提供商和服务商提供借鉴和参考,我们根据描述性统计和卡方(χ2)检验的结果,刻画出了愿意电话/上网订购的老年人角色模型。为了更清晰的刻画老年人的特征,在老年人特征刻画时我们进一步将老年人的特征细分为:人口统计学特征、社会经济地位、身心状态和使用经验等四个方面加以描述。具体的刻画方法如下:在样本描述性统计和卡方(χ2)检验(见表2)的基础上,根据卡方(χ2)检验结果中愿意订购的比例显著的大于不愿意订购的比例的特征来构建愿意电话/上网订购的老年人角色模型。发现愿意电话订购和上网订购的年人特征分别如下:

2.4.1愿意使用电话订购的老年人的角色模型

愿意使用电话订购的老年人通常具有如下特征:中专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曾经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过或者当过技术人员,年收入在5-10万元间,能够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家中拥有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会上网。具体如图6所示。

2.4.2 愿意使用上网订购的老年人的角色模型

愿意上网订购的老年人通常具有如下特征:中专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曾经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过或者当过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年收入在三万元以上,家中拥有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能够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会上网,对虚拟养老院有所了解的老人。具体如图7所示。

2.4.3 电话订购与上网订购的老年人特征比较

比较有电话订购意愿和上网订购意愿的老年人特征,发现除了电话订购所拥有的特征外,“企业管理者、年收入在3-5万元和10万元以上、完全跟得上时展、拥有平板电脑、对虚拟养老院有所了解”这样一些特征的老人也显著愿意采用网络订购的形式。

3 老年人采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进一步找出对老年人采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我们采用电话订购意愿和上网订购意愿作为因变量,将图1的研究框架中列出的13个特征作为自变量,运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检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3.1 皮尔逊相关性分析

为了尽量避免回归模型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在进行回归分析前我们先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法对影响老年人电话/上网订购意愿的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参见表2)。相关系数R的范围一般在-1到1之间,当R=1时说明完全正相关,当R=-1时说明完全负相关,R=0时说明不相关,且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范围在0.3-0.5之间为低度相关,在0.5-0.8之间为显著相关,0.8以上为高度相关[34]。

从表3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选入的自变量中没有呈现高度相关(即大于0.8)的变量,说明自变量中的共线性问题不会严重影响回归分析的结果。另外,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X7使用过社区养老服务,X11服务价格和X13感知有用性与电话订购意愿和上网订购意愿都不显著相关,因此在下一步的回归分析中将其剔除。

3.2 Logistic回归分析

Logistic回归方法可以有效的检验二分类因变量(dummy variable)与一组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通常通过极大似然估计(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MLE)作为参数估计的方法。因为本文的两个因变量(电话订购意愿和上网订购意愿)均为二分类变量(不愿意=0,愿意=1),所以我们拟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对它们有显著影响的因素。

分析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向前条件回归的方法。表4反映了Logistic回归分析的部分结果,其中包括了最终引入模型的变量以及常数项的系数值(B)、标准误差(SE)、Wald值和Sig值。在Logistic回归中,Wald值越大,表明该变量越重要,Sig值越小表明该值越重要;因为没有线性回归那样的标准化系数,所以只能通过Wald值和Sig值的大小比较该变量在模型中的重要性。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对于电话订购意愿来说最重要的是会上网、其次是服务安全、再次为了解虚拟养老院;对上网订购意愿来说最重要的是文化程度、其次为会上网、再次为服务安全。

3.3 模型的检验

似然比是判断Logistic回归模型与样本的相似度的重要指标,似然比表示利用已有参数得出观测结果的可能性,似然比越高说明模型越好,而似然比值的变化说明了变量进入模型与被剔除模型在数据拟和度方面的变化。表4中显示了模型的似然比检验。习惯上,我们用对数似然比值乘以-2来测量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度,记做-2LL(-2 Log Likelihood)。好的模型的似然比值要高,而-2LL值要小。每引入一个新的自变量,模型的拟合优度-2LL都减小, -2LL越小表明模型的整体拟合越好[35]。另外,Cox & Snell R Square是Logistic回归中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变异(方差)的解释度的重要指标。从表4可看出,通过三次筛选后筛选出的因素对电话订购意愿变异的解释度达到了16.2%,对上网订购意愿变异的解释度达到了21.4%。

4 讨论及对策建议

4.1 研究发现

本文通过对286位老人的有效问卷调查分析发现,愿意使用电话订购养老服务平台的老人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中专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曾经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过或者当过技术人员,年收入在5-10万元间,能够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家中拥有电脑、智能手机设备,并且会上网。

愿意上网订购养老服务的老人则通常为:中专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曾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过或者当过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年收入在三万元以上,家中拥有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设备,能够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会上网,对虚拟养老院有所了解的老人。

从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互联网使用是老年人订购养老服务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36]。互联网的使用之所以成为老年人订购意愿的决定因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一个主要用途就是进行信息的搜索[37],会使用互联网的老人,经常能够从互联网等渠道了解到有关养老服务平台的情况及其他老年人使用养老服务平台的效果,增进了其对养老服务平台的了解度,从而增强了其使用养老平台的意愿;另一方面可能是会上网的老年人会感到上网订购是一种更方便、快捷的方式[38],从而消除了老年人对使用网上订购需做出很大的努力的顾虑。

服务安全也是决定老年人订购养老服务的重要因素,说明在采用养老服务平台时,老年人最关注的还是服务提供的安全性,这种安全性既包括了对养老服务平台服务效率和服务功能的信赖程度,也包含了个人的隐私和安全问题[39],这也与其他学者对老年人接受电子服务系统的结论一致[39]。

在电话订购意愿中,对虚拟养老院的了解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能是因为现有的虚拟养老院平台的主要接入方式就是电话订购,因此,了解虚拟养老院的老人电话订购的愿意也越强烈。

在网络订购意愿中文化程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文化程度高的老人对技术的态度越积极[40],也越愿意使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从而网络订购的意愿也越强。

4.2 理论意义

本文从用户特征与系统平台特征的角度,分析了影响老年人采纳社区养老平台的因素,发现网络使用经验、服务安全、文化程度、了解虚拟养老院等因素对老年人的采纳意愿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些发现补充和完善了老年人采纳远程照料系统、居家照料技术等的相关研究。

其次,服务价格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中被发现与老年人的订购意愿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一结论与已有研究中发现:高成本是社区居家老年人不采纳宅老化技术的一个主要原因[41, 42]的结论相违背。分析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采取政府购买的形式,老年人使用的呼叫器、老年机等很多设备都是免费配备的,老年人支付的服务费用也都普遍的低于市场价格,因此,在这里服务价格并不会显著的影响老年人的采纳意愿。

最后,感知有用性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中被发现与老年人的采纳意愿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与已有研究中发现感知有用性在影响老年人采纳远程医疗、远程照料系统等技术中存在显著的影响[18, 28]之间存在着不一致。从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有71%的老人表示国家或有关的政府部门应该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是有用的,但由于自己的身体还很好或自己的家人就可以照料自己,因此目前还不需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所以不愿意采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只有当老年人对该技术感知有需求时,该技术才更有可能被接受[25, 26, 31]的论断。

4.3 对策建议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我们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相关方给出如下三条建议:

第一,本研究发现,网络使用经验无论对电话订购意愿还是上网订购意愿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社区、老年大学等机构和部门可通过电脑培训、开设相关课程等方法,让更多的老人接触网络、学会使用网络,从而提高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平台的采纳意愿。

第二,服务提供商应对系统的质量、可信赖度和服务的安全性给予承诺,并建立完善的监督和投诉机制,消除老年人对服务安全性方面的疑虑,提高老年人采纳社区养老服务平台的意愿。

第三,社区等养老服务部门和机构应加强对社区养老服务及养老服务平台的宣传和介绍,通过其他老年人使用养老平台的案例介B等,让更多的老年人知道并了解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养老服务平台(虚拟养老院)的使用及操作方法,感受到社区养老服务的便利性、专业性等优势,从而增强他们的养老服务的订购意愿。

另外,养老服务平台/系统的开发商还应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认知等特征,开发出简单、易学、易于操作的系统,消除老年人对于系统操作复杂、不方便等的顾虑。

5 结论

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描述统计的方法刻画了愿意采纳养老服务平台的老年人角色模型,并且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发现影响电话订购意愿的因素主要包括:网络使用经验、服务安全性、了解虚拟养老院等;影响上网订购意愿的因素包括:文化程度、网络使用经验、服务的安全性等。服务价格、这些研究发现将会对养老服务平台的提供商和服务商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但是,由于本文只收集了山东省济南市一个地区的286份60岁以上老年人的有效问卷,还不能充分代表全国老年人的整体状况;另外,本文只是采用了Logistic向前条件回归的方法,对影响老年人采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对于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及路径等还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希望未来能够将调查范围扩大到全国,采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本文发现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及路径。

参考文献:

[1] Lanspery S, Hyde J. Staying put: Adapting the places instead of the people[M]. Baywood Publishing Company,1997.

[2] Barlow J, Bayer S, Curry R. Flexible Homes, Flexible Care, Inflexible Organisations? The Role of Telecare in Supporting Independence[J]. Housing Studies,2005,20(3):441-456.

[3] Camarinha-Matos L M, Afsarmanesh H. TeleCARE: Collaborative virtual elderly support communities.[C]. Citeseer,2004.

[4] Mcgee-Lennon M R, Gray P D. Including stakeholders in the design of home care systems: Identification and categorisation of complex user requirements[C]. 2007.

[5] Commission A. Implementing Telecare: Strategic analysis and guidelines for policy makers, commissioners and providers[J]. London: Audit Commission,2004.

[6] 刘红芹,包国宪.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机制研究――以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为例[J].理论与改革,2012(1):67-70.

[7] Lee T. Community-Based Home Healthcare Project for Korean Older Adults[J]. Osong Public Health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s,2013,4(5):233-239.

[8] Lin C, Lee R, Hsiao C. A pervasive health monitoring service system based on ubiquitous network technolog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2008,77(7):461-469.

[9] Doughty K, Costa J. Continuous automated telecare assessment of the elderly[J]. Journal of telemedicine and telecare,1997,3(suppl 1):23-25.

[10] Damant J, Knapp M, Watters S, et al. The impact of ICT services on perceptions of the quality of life of older people[J]. Journal of Assistive Technologies,2013,7(1):5-21.

[11] Botsis T, Demiris G, Pedersen S, et al. Home telecare technologies for the elderly[J]. Journal of Telemedicine and Telecare,2008,14(7):333-337.

[12] Barlow J, Singh D, Bayer S,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benefits of home telecare for frail elderly people and those with long-term conditions[J]. Journal of Telemedicine and Telecare,2007,13(4):172-179.

[13] Jerant A F, Azari R, Nesbitt T S. Reducing the cost of frequent hospital admissions for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 randomized trial of a home telecare intervention[J]. Medical care,2001,39(11):1234-1245.

[14] Alwan M, Sifferlin E B, Turner B, et al. Impact of passive health status monitoring to care providers and payers in assisted living[J]. Telemedicine and e-Health,2007,13(3):279-285.

[15] Bayer S, Barlow J, Curry R.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a care innovation: telecare.[J]. System Dynamics Review (Wiley),2007,23(1):61-80.

[16] Davies B. Securing good care for older people: taking a long-term view[J]. Ageing Horizons,2007,6:12-27.

[17] Peeters J M, de Veer A J, van der Hoek L,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doption of home telecare by elderly or chronically ill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J].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12,21(21-22):3183-3193.

[18] Huang J. Innovative health care delivery system―A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behavioral factors on individuals' acceptance of telecare[J]. 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2013,43(4):281-286.

[19] 窝Ь玻丁一. 北京市老年人网络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 “北京市城市老年人网络养老需求意愿” 调查数据[J]. 社会保障研究,2013,1:17.

[20] Demiris G, Rantz M J, Aud M A, et al. Older adults' attitudes towards and perceptions of'smart home'technologies: a pilot study[J]. Informatics for Health and Social Care,2004,29(2):87-94.

[21] 李敏. 社区居家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为例[J]. 人口与发展,2014(2):102-106.

[22] 张国平. 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的社会调查[J]. 人口与发展,2014(2):95-101.

[23] Evashwick C, Rowe G, Diehr P, et al. Factors explaining the use of health care services by the elderly.[J].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1984,19(3):357.

[24] 谢立黎.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老年人网络使用影响因素研究[J]. 老龄科学研究,2014(4):50-59.

[25] Hanson J, Percival J, Aldred H, et al. Attitudes to telecare among older people, professional care workers and informal carers: a preventative strategy or crisis management?[J]. Universal Acces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2007,6(2):193-205.

[26] Peek S T M, Wouters E J M, van Hoof J,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acceptance of technology for aging in place: A systematic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2014,83(4):235-248.

[27] 李敏. 社区居家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 北京社会科学,2014(1):10.

[28] Sintonen S, Immonen M. Telecare services for aging people: Assessment of crit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doption intention[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3,29(4):1307-1317.

[29] Levy S, Jack N, Bradley D, et al. Perspectives on telecare: the client view[J]. Journal of telemedicine and telecare,2003,9(3):156-160.

[30] Sixsmith A J. An evaluation of an intelligent home monitoring system.[J]. Journal Of Telemedicine And Telecare,2000,6(2):63-72.

[31] Percival J, Hanson J. Big brother or brave new world? Teleca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older people’s independence and social inclusion[J]. Critical Social Policy,2006,26(4):888-909.

[32] 济南市统计局. 济南市统计年鉴[Z].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3]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Z].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4] 陈晶璞,闫丽莎.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上市公司市场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12(24):132-134.

[35] 杨蓬勃,张成虎,张湘.基于 Logistic 回归分析的上市公司信贷违约概率预测模型研究[J]. 经济经纬,2009(2):144-148.

[36] 张硕.中国城市老年人电脑/互联网使用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北京市朝阳区的调查[J]. 国际新闻界,2013(7):51-61.

[37] Wagner N, Hassanein K, Head M. Computer use by older adults: A multi-disciplinary review.[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0,26(5):870-882.

[38]Lian J, Yen D C. Online shopping drivers and barriers for older adults: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4,37:133-143.

[39]Walker R H, Johnson L W. Why consumers use and do not use technology-enabled services[J]. 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2006,20(2):125-135.

[40]Wilkowska W, Ziefle M. User diversity as a challeng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medical technology into future home environments[J]. Human-Centred design of eHealth technologies. Concept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2011:95-126.

[41]Cohen-Mansfield J, Creedon M A, Malone T B, et al. Electronic memory aids for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persons: Attitudes, preferences, and potential utilization[J].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2005,24(1):3-20.

[42]Steele R, Lo A, Secombe C, et al. Elderly persons’ perception and acceptance of using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to assist healthca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2009,78(12):788-801.

(辑:龙蓉)

篇(7)

关键词: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问题

2016年2月,早对老龄工作的方面,做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指示,他指出,要在应对老龄化方面,政府应当做出有效的应对,因为这件事关系到国家全局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的福祉。据老龄委的一项数据显示,到2008年年底,中国整个老年人口已经增加到1.69亿。大约估计到202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即将到达2.48亿的水平,这种情况下,老龄化的水平就将达到17%。必须要去探索一条能满足大多数老人对养老服务新需求的满足的新的方式,于是,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这种服务形式就应运而生了。本文探讨重庆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覆盖面小

目前,除去参加社区组织的休闲、文体、娱乐活动之外,真正接受上门服务的老人较少,因而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较小。以渝中区的爱心援助服务中心为例,这个爱心援助中心主要是负责凉亭子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它上门服务的老年人就6位,其中就有5位老人是属于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只有1位老人是通过自费的方式享受到服务的,这位老年人选择的是每月400元服务费的共计20小时的上门服务。2013年,重庆市民政局做过一项关于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调查,调查对象是重庆市40个区县,得出的结论是:除了渝中、南岸、九龙坡、沙坪坝、风度、开县等少数几个县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外,绝大部分区县没有实质性展开这项工作。就算是在开展这项工作的几个区县,也只是选取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街道或者乡镇在试点。从这点可以看出: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处于试点实践阶段,政府购买此项服务更是很少,从而,能够享受到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就更是少。

二、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门性政策文件少

重庆市政府在2015年出台了一个关于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文件,其中包括购买养老服务部分,只列了某些大类项目,但是,有两个特点,第一,大致数量以及细分项目没确定,第二,总量的分配结构没体现,说明是至上而下,反映出需求调研工作开展的力度不够。有相关措施,说明在做这个工作很好,但是,怎么去分配好这些指标,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

三、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市场培育不足

首先,重庆市政府投入不足造成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基础设施不完善,无法满足养老需求。社会组织方面,截止2015年底,重庆市社会团体7221个,民办非企业单位8075个,城市社区服务设施合计5214个,其中社区服务指导中心11个、社区服务中心323个、社区服务站2342个、社区养老机构855个、社区互助型养老机构1683个,为老年人与残疾人提供收养服务的机构642个,床位84454张,这与重庆市城市社区老年人口的差距太大。第二,居家养老服务是要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的,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是必须的,这些多样化的服务应该包括提供家政服务、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安全援助健康护理、等服务。不过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比较的单一,大部分是局限于送餐和保洁等等家政类的服务。第三,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目前没有专门的工作经费的保障,导致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在开展的时候,社区和街道没有办法去展开这项工作。因为缺乏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所以基层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很难去推进。

四、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人才培育不成体系

重庆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这项工作尚未形成政府层面多部门联动的形势,基本上还是老龄部门和民政局在做具体的事情。这项工作由各个社区具体来承办,而社区的工作人员本身人手就比较紧缺,所以也没有专门的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某些社区是指定一名社保工作人员来兼任。另一方面,养老产业从业人员水平较低,缺乏专业技能。随着养老产业的蓬勃发展,对当前的养老服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老年护理技术和相应的法律常识,但目前养老服务人员平均技术水平差、理论知识单薄。与此同时,重庆市还没有专门培训养老服务人员的机构,养老服务提供者不足,质量不高。而且在实践中,在多数人的观念里,老年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不高,如果从事这项工作,会受到他人的歧视,所以很难吸纳到社会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专业人才来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所以,重庆市现阶段在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缺乏专业化的人才体系。

五、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作及评估机制不完善

在实际运行中,重庆市政府在购买养老服务的程序方面不规范,其主要表现有:第一,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方式缺乏公开性和透明性。在这方面不仅是重庆市各级政府出现这样的问题,而且在我国其他地方政府这一问题也是相当普遍,虽然在财政预算编制中将所需的费用作为专项资金列出,但从来没有向社会公布,因此而造成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信息部队称问题。第二,政府的购买过程缺乏足够的公开性和竞争性。多数情况下,政府和社会组织都是以私下协商的方式,或者根据社会组织以往的经验和知名度来决定提供公共服务的归属问题。这样一来,容易造成社会组织实力参差不齐。这些问题不阻碍了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良性运转,也不利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同时,监督和评价体系的缺失,服务成本难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