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30 13:50:5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食品检测实训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传统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项目多年不变,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项目建设不全,滞后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发展,导致实践教学更新不能紧随企业生产实践发展。
(二)传统实践教学内容以单一性、章节性教学为主,理论与实践教学分离,各课程实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学生难以系统地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有些相近的专业课实验内容部分交叉重复,但由于教师工作量分配及课酬的原因,还保存着各自的实验课,存在“小而全”的现象,实验内容相似或相同,只是由不同的教师上课,难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四)在实验实训教学方式上,规定实验的具体内容和步骤、规定实验使用仪器以及规定实验完成时间的“三规定”制度尤为普遍。从实验效果上看,学生虽然做了不少实验,但不会设计实验、不会观察和分析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种被动式的实验教学方式,学生感到枯燥无激情,也激发不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创新欲望。
(五)课外实验内容非常少,形式比较简单,没有服务性学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职业训练型实验。
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根据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趋势及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在进行充分的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学生就业岗位群的分析和在行业企业专家的要求倡议下,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及专业建设,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根据分析检测技术自成体系,相对独立、标准化以及检验项目操作独立性强的特点,构建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以食品检测与质量控制为专业核心能力的项目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根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专业核心技能的要求,本专业确定了四个核心模块:食品理化检测技术类课程模块、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类课程模块、食品感官检测技术类课程模块和食品营养检测技术类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均采用项目式教学,由于我国食品检验的方法、使用的仪器、结果评价已经标准化,并成为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的考核标准,所以,各课程项目的设置及选取以国家食品检验工的考试大纲作为参照,各个项目的检测均使用国标法,并将食品检验技能鉴定纳入课程考核,达到了“课证一体”的教学目的。
在项目操作过程中包括了各检测项目应用的专业理论知识、标准的检测操作、数据处理与统计、检测报告编写、产品检测训练、检测人员道德要求等。并依据认知规律,项目安排由简单到复杂,采用项目导入、操作示范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现场教学,实行“教既做,学亦做”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规范学生操作技能。
为保证项目任务的顺利实施,需将学生按照3~4人一组分为若干项目小组,小组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学习情况、动手操作能力等进行分组。然后根据项目任务和教学目标,合理分配组员的工作任务,让他们搜集项目所需资料,确定实施项目需要的检测手段、试剂、检测仪器等。最后按照项目任务展开项目教学,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感受学习的过程。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适时穿插讲授项目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规范操作过程,并帮助和引导学生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配合和鼓励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后,每个小组针对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写出实验报告。
(二)食品检测真实工作任务一体,综合能力集成的校内综合实训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以前学生只是按照课程安排一门课接一门课进行实训,学生的学习缺乏系统性。通过改革,我们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校内综合实训由原来的各单项检测改为对各种食品的综合检测,并将检测内容分为食品营养成分检测、食品理化检测、食品微生物检测和食品感官检测四大模块,每个模块由两位教师负责。教研室通过调研、讨论确定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食品用于四大模块的检测。
首先将学生按照3~4人一组分为若干项目小组,然后向各项目小组下达检测通知单(以小麦粉检测通知单为例见表),学生按照通知单要求查阅资料,在教师指导下确定检测方案并在实验室完成检测任务,最后由学生撰写完整的检测报告。这样不仅增强了综合实训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提高了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企业的检测模式,使综合实训更接近企业的生产实际。综合实训时间安排在第5学期的9~11月进行。
(三)校企合作教学平台的构建
企业顶岗实训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工学结合、校企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要环节,是学校教学活动的继续和延伸,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性实践教学环节。
企业顶岗实训就是让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生产过程,感受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检验和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企业顶岗实训过程中,学生按照顶岗实训要求,结合课题及就业方向、个人专长与兴趣爱好,选定合适的顶岗实训单位,确定顶岗实训内容,制定实训计划,自我管理、独立解决实训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技术问题,完成实训任务。企业顶岗实训时间安排在第5学期的11月至第六学期的5月进行。
河套学院农学系与内蒙古中粮番茄制品有限公司、内蒙古恒丰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内蒙古泰盛兴业食品有限公司、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佳格食品有限公司、万野食品有限公司、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股份有 限公司、巴彦淖尔市北辰食品有限公司、巴彦淖尔市小肥羊肉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为本专业学生企业顶岗实训提供了良好的实训环境。
通过企业顶岗实训,学生开始正式步入职业生涯的实践阶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和认识,看到了企业的发展和对大学生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就业方向、就业岗位,进一步增强职业意识和岗位责任感,进而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到优秀员工的基本要求,实现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通过校企联动,本专业教师掌握了食品营养与检测技术的最新动态变化,行业、企业的最新要求以及课程内容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保证内容的实时性、先进性。
我们的顶岗实训得到实训企业的肯定和好评,既提升学校的声誉,又鼓舞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实习学生、实习企业、实习学校”三方共赢的目的。
三、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一)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近三年来,在构建和实施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本专业教师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实验课程建设,截至目前,已经建设了5门校级优质课、1 门校级精品课;编撰校本实训教材2本;申请高等教育研究课题1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同时,与巴彦淖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恒旭人力资源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欣欣心理培训基地等单位联合进行检验师、营养师等职业认证的培训工作,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近三年来,本专业的学生在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工的考核中过关率均达到99%以上。2012年12月,尚文婷等四名同学参加第六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荣获优秀奖。
本专业的毕业生有71%从事食品检测和食品质量控制工作,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培养起来的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勤奋的工作态度、富于合作与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结束语
构建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热点。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动手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充分利用我院实验条件,构建出项目式课程体系、校内综合实训体系、校企合作教学平台3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具有食品营养指导和产品开发、食品安全检测和监管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海燕,陈亮,马艳梅﹒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考试周刊,2012(62):15~16
食品检验应用型人才教育教学改革
食品分析与检验教学通过学生理论学习、检验实验、顶岗实训,掌握食品分析与检验基本原理与方法,为食品行业培养从事食品营养分析、食品质量检验的应用型人才。我国食品监管部门对企业产品的检验更加规范和严格,食品分析与检验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接轨已成必然,食品安全新局面和新要求赋予食品分析与检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新的建设内容。
一、加强食品检验职业道德教育
食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食品分析与检验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检验人员应当尊重科学,恪守职业道德,保证出具的检验数据和结论客观、公正、准确,不得出具虚假或者不实数据和结果的检验报告。把学校实验室当作食品企业的质检室,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质量检验,选用教材和教学内容都应严格服从于这个目标。培养学生树立食品“安全第一”的观念,食品安全与人民生命息息相关。因此,在食品分析与检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食品安全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食品质量控制和安全监管伴随着食品生产整个过程,学生通过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学习要树立食品质量安全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食品检验国家职业标准中职业守则要求食品检测人员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负责,严于律己,吃苦耐劳,勇于开拓;刻苦学习,钻研业务,努力提高思想、科学文化素质;敬业爱岗,团结同志,协调配合。
二、实现国家职业标准教学目标
国家职业标准对食品检验职业赋予明确定义,即能使用检测设备,采用抽样检查方式对粮油及制品、糕点糖果、乳及乳制品、白酒、果酒、啤酒、饮料、罐头食品、肉蛋及制品、调味品、酱腌制品、茶叶等各类食品的感官、理化、卫生及食品包装材料等指标进行检验的人员。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以食品检验国家职业标准(高级)的职业功能中各项工作内容所要求的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要求为依据,在对食品检验的工作岗位、任务性质和对应职业能力的分析基础上,设定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食品主要成分、质量安全基本理化指标分析的基本原理,通过系统学习食品分析检验方法,严格的操作技能训练,掌握包括采样、样品预处理及相应的理化分析方法、数据处理和结果表达及评价等全过程的食品分析检验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突出其食品检验操作方法与仪器使用基本技能训练的培养目标,实现学生能力培养与企业检验岗位要求相对接。
三、完善食品分析检测类课程体系
食品分析与检验是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生物化学、食品化学等的基础上集检验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一门技术性、应用性学科。食品分析检测类课程体系涉及面广,技术性和实用性强,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基础课程。在食品分析检测类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注入新要素,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地方区域性食品行业发展的需要。
食品分析是研究食物原料或制成品中各种成分的检验方法,由于待测样品中的成分可能是未知的,需要选择出最佳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检验方案。食品检测是用指定的标准方法检验测试食物原料或制成品的规定技术性能指标,食品检测指标在该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中已明确规定,检测仪器选择与使用、检测流程与操作需按照标准检测方法规定执行。
将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与前期课程和后续课程合理构建食品分析检测类课程体系,将使用大型分析仪器的食品检验项目纳入仪器分析实验课中,将食品分析类项目部分实验纳入食品化学实验课中,将食品微生物检验项目纳入到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中,将食品感官评价项目纳入到食品感官评价实验中,将肉制品、乳制品和粮油制品的特殊检测项目纳入各自加工与检验类实验课中。
在课堂教学上强调食品的典型指标的基本检测原理及方法要点的讲授,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讲解检测技术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课时数比例达为1︰1,在实验教学中,按基本技能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促进学生检验技能的提高,加深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食品分析检测类课程体系首先依托校内实验室开放,课程的教学任务不仅通过在校内教学实验室和检测中心实训室来完成,更需要在校外实习基地的食品企业的质检室中得以实践。学生在专业实习中完成“工学结合”与“学检交替”,可使学生的食品检验操作能力得以规范、熟练,完成检测能力的最终培养。
四、围绕国家检测标准授课
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讲授的检验方法多数为经法典委员会认证认可并形成国家标准的检测方法,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随着检测手段、检测设备、食品质量安全新要求不断发生变化。注重国家标准测定方法与现代食品分析技术的应用,掌握传统分析原理,熟悉先进分析仪器的使用。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增加学科发展的动态,融入国内外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的检测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展学生关注视野。教师教案与授课内容针对新出台的食品检测国家标准而不断进行更新,在强调更新测定方法或检测流程的同时,还要提及食品安全危害残留标准的最新指标。
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主要讲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基本知识、食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食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食品质量标准制定的原则和基本内容,有选择地结合不同类食品的分析特点进行深入介绍,并通过食品分析与检验实验,使学生掌握食品检测的内在规律,掌握食品检测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规范,养成良好的食品质量安全分析控制的意识与素养,明确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内容参考S.SuzanneNielsen编写的《FoodAnalysis》(4thEdition)设置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通用信息,包括食品分析、食品分析相关的政府规定和国家标准、营养标签、分析数据的评价、取样和样品制备。
第二单元:食品成分分析,包括水分和总固体分析、灰分分析、脂肪分析、蛋白质分析、碳水化合物分析、维生素分析、矿物分析。
第三单元:食物的化学性质与特征,包括pH值和酸度、蛋白质分离和鉴定程序、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免疫、食品污染物分析、残留物化学成分分析、异物分析、需氧量的测定。
第四单元:食品的物理性质,包括流变学原理与食品分析、热分析、色彩分析。
五、利用通用分析仪器开展教学
在进行一个在线操作演示项目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国家标准检测方法,项目结束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与总结,对被测物质结构和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作总结归纳,逐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从三聚氰胺事件的分析方法,引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操作的在线演示项目,解决学生熟悉的食品安全问题,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很多规范程序变得直观、易理解。要求学生熟悉先进科学仪器规范操作,如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红外色谱仪、物性测试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国际国内通用先进科学仪器设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学,善于独立思考,既重视食品质量分析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也重视基本技能的严谨训练,同时加强创新能力的基本素质培养。教师通过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建立起结构和分析方法之间联系。在开放实验和创新实验计划项目中,学生探讨被测物的化学结构、理化特征、存在状况与分析方法选择之间的关系,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食品检验技术综合能力的提升最终要通过在企业检验岗位长期的专业实习来实现,学生在能够在实习基地的食品检验岗位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继续强化提高综合检测能力。学生在望奎双汇北大荒食品有限公司、昊天玉米开发有限公司、绥化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实习,不仅熟练掌握了规范的操作技能,养成了遵章守纪、爱岗敬业、科学严谨、团队合作、爱护仪器等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在企业实习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下,以“学检交替”的形式,完成校内实训到企业实习的转换,完成从分析检验基本技术到检测职业能力的提升,完成学生到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食品检验工作规范.卫监督发[2010]29号.2010.
[2]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标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关键词: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实践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大多由于农兽药残留、添加剂等违用滥用所致。若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等各环节实施全程管理和监控,而实验室检测很难及时全面地监控各环节食品安全,因而快速、方便、准确、灵敏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1]。国家新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要采用快速检测方法对食用农产品进行抽查检测[2]。在此背景下,很多高职院校的食品相关专业开设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在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专业,它是一门必修的职业技术课。对应的职业岗位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员,工作地点包括大型超市、大中型农产品物流中心、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餐饮酒店及学校的食堂等。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往往对该课程不够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课时较少;②该课程的设置时间比较随意,可开设在高职生第2、3、4学期。实际上,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应开设在学生学习常规的理化检测和微生物检测后,这样可使学生对检测原理和方法更容易理解。因为大多数检测药品比较昂贵,也限制了一些检测项目的开设。另外,教学班级人数一般在40人以上,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笔者从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法等方面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进行了改革。
1教学条件改革
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强调教学做一体化、理实一体化,一些内容仍然是在传统教室中通过教师讲解来实现的,这样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一体化。由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必须依赖动手操作才能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1.1可实现理实一体的实验室
快速检测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因此要求实验室尽量简化。实验台最好为方形,台上不要放架子,可容纳3~4人。一些必需的玻璃器皿可以放在台下的柜子里。实验室要配有投影机和多媒体播放系统。同时,实验室要有良好的通风系统,因为有些实验会用到挥发性有毒有害药品。
1.2小班化实践操作教学
大班教学很难使每一个学生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因而在具体技能操作课上应采用小班化教学。一般每组2~3人,使每个人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如果资源有限,只能大班上课,可在实践课上多配备一个指导教师,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实训中出现的问题。
1.3配备适宜数量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
快速检测仪的检测原理同分光光度计,不同之处在于快速检测仪配有内置的标准曲线软件,每次实验只要做1个空白和1个样品,根据样品检测到的吸光度值,仪器会自动计算出样品中该指标成分的准确浓度,有的仪器也会有国标可供查阅,只要进行比对即可确定是否超标或达标[3]。一般每台仪器设置一个空白,先做空白试验,再进行样品检测。因为样品比色需要一定的时间,学生操作速度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2~3组使用1台仪器比较适合。如果多人使用同一台仪器,可能会出现有些样品的比色时间过长,影响试验结果,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内容改革
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农兽药残留等化学性危害、食品添加剂的滥用及非法添加或掺假等。结合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兽药残留快速检测、非法食品添加物的快速检测、易滥用食品添加剂的快速检测、重金属的快速检测、劣质和掺假食品的快速检测、生物毒素快速检测和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8个教学情境,并提出每个情境需要培养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通过快速检测项目来完成实训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4]。
3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讲授,而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却只被动地听讲和记笔记,不能积极思考问题;有些教师只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轻视职业能力与素质以及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5]。
3.1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对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的学生而言,由于没有开设食品安全课程,因而很多情境中都需要补充相关食品安全的背景知识,而这些理论知识十分枯燥。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程开始时就给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情境的导学。每次课前提前1周给学生提出问题、布置任务,让学生寻找案例,进行问题分析,并就相关知识点制作PPT,然后在课堂上讲解PPT,进行导学。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起指导作用,学生制作的PPT教师需要课前当面指导修改,修改后才可以在课堂上讲解。听课的同学要在导学小组同学讲解结束后对一些自己不理解的知识点进行提问,而导学的小组负责回答提问。这样听课的学生会带着问题认真倾听,导学的同学更需要认真准备,才能回答可能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学生导学结束后要进行必要评价,并解释有些学生讲解不到位的知识,补充一些遗漏的重要知识点。学生的导学和课堂提问都计算在形成性考核中。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发散思维,自己寻找问题,查找问题的答案。同时,在PPT讲解过程中学生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学习能力,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3.2带领学生小组参加预备实验,以生带教
每次实训操作前带领一个小组的同学进行预备实验。预备实验时教师会发现问题,如学生操作不规范、仪器使用问题及实训药品问题等,有时还可能出现时间不够等问题。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调整,避免类似问题出现在实际教学中,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做过预备实验的同学在正式上课时可以配合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做教师的小助手,操作时分配到不同小组给其他学生提供指导。杜磊[5]研究表明学生教学生的教学效果比教师教学生更好,这样也可以减轻教师上课的压力,在实际教学中实训课上教师十分辛苦,学生一旦发现问题就可以请教教师,教师常常不能兼顾所有学生。
3.3以真实的检测项目为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次的实训任务都是真实的食品检测任务,有些检测项目的样品由学生自己到市场进行抽样购买,餐具中大肠菌群的快速检测项目让学生担任安全检验员到学校食堂进行抽样并完成检测和出具报告,学生通过职业体验认识到职业的神圣感及技能操作的重要性,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
3.4简化实训任务工单,并进行面批
课程教学中采用任务工单,并配有实训指导书,有些内容在实训前预习时就已经布置学生完成。实训完成后只要填好检验报告单就可以上交教师批改,教师在学生实训任务结束后在课堂上就逐个批改,指导学生写检测报告的方法。
3.5通过PDCA的学习过程,逐步提升操作技能
每次实训过程包括实训前计划制定和任务安排(plan)、实训操作(do)、结果检查(check)和调整(action)。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同一个产品不同学生检测到不同的结果(有些结论可能合格,有些结论可能不合格),一般在结果出来后教师需要召集学生进行讨论反思,考察学生实验执行情况,发现可能存在问题的环节,总结经验教训,纠正错误操作[6-7]。必要时让学生重新做一次来验证检测结果是否具有重复性。通过反复实践,学生的操作能力大大提高;教师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可以熟练掌握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以便于指导今后的教学。
3.6结合教师的科研和学生的毕业实习,以研促教
专业教师在科研上分别承担了食品加工、检测、贮藏保鲜等方向的科研项目。每年每位教师都会吸收部分学生来参加自己的科研团队,教师一般带领高年级学生进行科研,完成毕业实习,而刚进实验室的低年级同学则作为高年级同学的助手,通过传帮带,高年级学生可指导低年级学生快速进入科研项目的研究。在具体教学中,这些毕业实习的学生还可以在实训课上担任指导教师。这样既能以科研带动教学,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8]。
4多元化教学评价方法的实施
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发生的变化,教学评价的中心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评价过程转变,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并对评价指标进行完善[9]。该课程的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和期终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期终结果性考核占40%,过程性考核占60%;期终考核采用实践技能考核的形式。一般采用实验室现场操作,具体考核项目2~3个,操作难度差别不大,具体由抽签决定。情境化教学的进程分项目考评,考评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导学、平时课堂表现、任务工单等及在实训过程中的操作情况、实训态度、实训值日等表现。考评时小组和个人成绩相结合,并考虑学生的团队合作、责任心、主动性、书面和口头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职业素养。实践技能考核的项目、标准和要求事先公示给学生。从学生的期末考核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好地完成考核项目的快速检测,且检测结果相对可信,稳定性较好。
5结语
以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学生食品安全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几年的建设,使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完善,教学资源库建设也已经基本完成,实训条件也有明显改善,学生的食品安全检测能力有了稳步提升。该研究来源于实际的课堂教学与实践,实用性很强,可适用于高职院校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王静,王淼.我国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发展现状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2):42-47.
[2]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A].2009.
[3]魏士刚.便携式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的研制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D].长春:吉林大学,2006.
[4]翟培,韩晋辉.高职餐饮食品安全专业《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5,6(2):723-727.
[5]杜磊.“学生教学生,学教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16(29):78.
[6]敖常伟,凌敏,林杨.《食品安全与卫生》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14(2):109-110,114.
[7]贾先文.基于3PBL理论的美国“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新范式及其启示[J].武陵学刊,2016,41(6):116-121.
【关键词】食品分析检验;项目化教学;课程设计
0 前言
项目化教学是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融“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素质培养”于一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通过科学合理的行为导向为法则,根据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学生的培养[1]。
《食品分析检验技术》是高职高专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围绕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而设立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大量的内容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感,知识内容掌握的并不牢固;而实验实训过程中,学生只按照实验操作步骤机械操作,缺少主动思考的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2]。同时,传统的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内容是分开的,“两张皮”,往往理论课上在讲这一方面的内容,而实验课在做另一方面的实验。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针对高职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设置,将项目化教学应用于该课程。
1 课程设计思路
职业分析是课程建设的前提,我们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进行了充分的岗位职业分析,确定职业核心能力,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国家标准为依据、课证融合为原则,并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力求课程内容与企业紧密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做一体化,建立多元化评价方案,全方位地进行课程设计。
2 教学内容
2.1 内容选取
由于食品种类繁多,检测方法多样,必须选择不同类型的产品来保证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的完整性,本课程经过行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本课程最终确定了6个学习项目,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因素:
2.1.1 项目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差异性
选取酿造酱油、果汁饮料、烤鱼片、火腿肠、糕点、乳制品为教学项目载体,这6个载体选取原则如下:
1)来源于企业真实检测项目,具有典型性。
2)分别对应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6门食品加工课程,具有代表性。使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同时,使本专业学生更加明确食品检验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以及食品检验环节在食品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3)项目的状态与采样和前处理方法不同,具有差异性。项目载体的差异性体现在样品的物质形态、样品前处理方法等方面的差别,使得学生在完成检测任务的同时,掌握不同样品的采样方法和前处理方法。
2.1.2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国家标准为依据、课证融合为原则,设置课程内容
根据岗位需求,以食品检验技术岗位的必备能力与素质为出发点,并以国家标准为依据、课程融合为原则,每个项目由若干个从易到难的典型检验任务构成。在每个检测项目中,选择该产品的主要检测指标作为检测任务来安排,力求做到各项目选择的任务中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互补,使食品检验的知识与技能融合到各个项目分析与检验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体系的重构。学生学完课程就能顺利通过食品检验工认证,增强了对国家标准的应用能力和执行能力,提高了实践能力,实现就业“零距离”。
2.2 内容组织――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
遵循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将课程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进行编排。学生通过学习简单的检测技术,并将这些技能应用到后学的内容中,使所学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与提高。
3 教学设计
3.1 采用“以典型产品为载体,实施项目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6人。在每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讲解学习项目,布置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按小组对样品的检验任务进行资讯;通过学生查阅资料,组织学生对本次检验任务进行计划;通过方案展示,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决策,制定任务实施具体计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检验工作,若遇到问题与老师协商讨论解决方案,然后继续检验工作。在学生完成检验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对各个实践环节进行检查,任务完成后,小组进行自评及互评,教师对任务进行知识深化、归纳总结,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完成的每个工作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标准收集方案制订仪器设备的准备样品抽取及制备试剂的配制样品的预处理检验测定数据处理鉴定结论报告编写”,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项目组织、实施,并完成检验技能的综合训练与提高。
3.2 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的课程,运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可视化法、关键词卡片法等。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与互相补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保障了教学目标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3 教学手段
3.3.1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实效
课程组编写了《食品分析检验技术》电子教案和课件,利用我院多媒体设备,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形式多样、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的优势,不仅省去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并且以更加整齐、美观、生动和可重现等方式展现课程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效果。每学期根据学生反映和教学要求,对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进行修改和完善,使之不断更新和升级,提高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3.3.2 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
建立《食品分析检验技术》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电子教案、课件、图片库、国家标准库、试题库等可供师生及相关人员查阅使用。
3.3.3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本课程向学生推荐了与课程有关的专业网站,提升了学生查找资料和跟踪食品检测技术发展的能力。
3.3.4 通过考核制度改革和技能竞赛促进教学
把过程考核纳入课程考核制度,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日常工作行为直接影响自己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定期举办食品检验技能竞赛,以赛促学,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巩固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技能。
4 总结
《食品分析检验技术》项目化教学实施以来,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查阅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为提高,通过分小组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经过调研,总体上来说学生满意度高、企业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也大为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当代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涉及科学、技术、政策等方面。技术涉及食品加工过程、分析及生物检测等技术,其管理过程涉及政策、法规、文化和消费观念等问题。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涉及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加工过程中污染、不当使用添加剂、添加禁用化工原料、包装材料、掺假等诸多方面。[1]食品生产、经营与管理机构中懂得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稀缺,这就迫切需要高等院校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食品安全监管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文章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现状出发,准确把握学科发展方向,遵循创新人才培养规律,用先进的教学理念,重点探讨食品安全检验课程群建设,研究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内容,从而为转型背景下应化专业建设提供一些方法与思路,这对构建地方性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
在西安文理学院应化人才培养方案中,质量检验方向培养目标是培养工业品质量检测、食品检测、环境监测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分离科学技术、近代工业分析、食品分析、环境监测等课程。专业转型过程中,西安文理学院也正在积极筹建食品检测中心,可以为学生的食品分析实践教学提供场所,建立一体化实训中心。依托校内外教学平台,构建“平台+双师”高校企业合作教学育人新模式,满足学生一体化课程教学、生产实训和顶岗实习需要,也为课程群教学多样化提供了保障。
食品分析课程体系的构建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将培养方案中的多门课程重新进行整合构建课程体系,发挥群体优势,突出特色,构建以食品分析为特色的质量检测方向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按照“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本着“基础型、应用型、技术型”的人才培养思路培养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通过与食品生产企业沟通、调研,根据食品行业需求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人才,搭建“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平台。
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
公共基础平台是为发展学生智能、提高综合素质、打好基础而开设的课程。如形势与政策、大学语文、英语、体育、大学信息技术基础、高等数学等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知识结构的基本骨架,是进行专业学习、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而开设的。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等。
专业核心课程围绕学科专业的要求和培养目标设置。如工业分析(工业分水质、化工产品、其他产品分析等)、食品分析、分离科学、色谱分析、化工原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分析化学前沿、食品理化分析、食品法规与标准等课程,整合后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质量检测的能力要求,又突出食品分析特色。学生应掌握食品安全检测及食品质量管理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在食品生产、流通、质检及消费等领域就业,从事食品分析检测、安全评价、质量管理、企业管理、科学研究及教育方面的工作。
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要体现专业性质和特色。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要求,选择开设如食品感官评定、功能性食品、食品质量体系与认证、食品添加剂、市场营销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等。
食品分析课程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食品分析实践教学是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容替代的环节。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基础化学实验平台,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课程如:基础化学实验1-5、仪器分析实验、综合实验等。
专业实践平台,根据区域食品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现状,联合校企专家对专业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学习课程。如食品理化分析实验、食品分析综合实验等。
专业实习平台包含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大一开设认知实习,大三专业实习,大四企业专业实习、企业导师岗位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专业实习采取校企合作,搭建企业操作平台,建立集“科研服务―实习―就业”于一体的实践基地;构建校企联合培养的“预就业”模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综合创新平台:指科技创新项目、课外学科实践,是课堂教育的延伸与补充,开拓学生视野和了解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实现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科研创新项目、第二课堂、各种资质技能培训考试等多种形式。激励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创新训练等。创设隐性课程,如开展“博士论坛、名师讲学、校友讲学”等系列讲学活动。
三、结束语
在n程体系构建中,还需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制定教学内容,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使课程体系逐渐趋于科学规范。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从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作为新建本科院校这一方面还有很多不足,需要不断进行学习改进。
【参考文献】
[1] 肖贵平,郑宝东.新形势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思考福建轻纺,2007.7.1-5.
[2] 许喜林,吴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2007.23(11)99-100.
[3] 王芳,王衍安,李滨,郭兴启.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的生物学系列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6.
[4] 姚芳,刘靖,张Z晶,唐劲松.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食品专业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01.
[5] 榻啵胡文忠,于基成,李婷婷,杜雄伟.民族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01.
[6] 张光杰,袁超,杜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安阳工学院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1.08.
一、调整与优化教学内容[2]
为进一步适应我院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转型的需要,为满足企业的需求,为使学生学以致用,教学组成员经过讨论,重新制订了乳与乳制品检测技术课程标准、乳与乳制品检测技术授课计划,加大了学生的实践课时,减少了理论课时数;学生本门课程分若干个项目一一进行,并且制订了每一项目的任务书、知识储备单、考核单、电子教案和PPT课件等,编写了项目指导书。为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乳与乳制品检测技术教学组全体老师不断进行教材的更新与完善,近期教学组老师正在编写十二五规划教材。
二、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乳与乳制品检测技术涵盖了检验项目中的乳品感官检验、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等三大内容[3],是乳品质量检验链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乳品企业受三聚氢胺事件重创之后,新的经济发展时期和新的国际局势赋予乳与乳制品检验课程新的意义,因此,为了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能理解有关乳品检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现代分析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要求,在课堂教学上强调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的讲授,更多地渗入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求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乳品分析技术的新发展,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中注重以下几点:
(1)课前:每一项目讲授之前,先给学生发任务书、知识储备单,让学生提前自己查阅资料,了解该项目所学内容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3名学生为一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2)课上:先随机挑选学生讲解课前所了解的该项目相关知识,并对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塞选,结合最优方案,老师进行讲解和补充。方案确定之后,老师进行演示实验,学生分小组练习,老师随堂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性、进行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创新性地学习和思维,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课后:有适当的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逐步接触本课程学科的发展前沿和动向。
(4)针对乳与乳制品检测技术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按授课知识点制作了乳品分析与检验课件,开展多媒体教学,针对国际国内乳品安全的新形势、新案例,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争取同步传递学科的发展成果和动向。
(5)加强实验教学环节的管理和考核,每一次项目结束后都进行记分考核,对学生进行综合式的、全方位的实验技能考核。
(6)在实验教学方法上,我们以注重取得实验结果的技能训练而不是实验结果的数据本身,注重学生主体对知识、技能的构建为目的,用新的理念组织教学,将平时单个实验串起来,达到前后连贯、融会贯通,特别是将乳品工艺实验结合进来,把乳品中的感官特性、营养成分、添加剂的检测等内容整合成一个大模块,让学生参与到从一个产品加工到对产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全过程中去,达到全方位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的目的。
(7)每学期末进行教学情况汇报,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教师写出总结材料,并对试卷进行卷面评析,找出不足之处,提出今后整改措施和方法。
三、改变考核方式,突出技能测试
改变了传统的期末考试,只考理论的形式。加强了过程考核记录,避免学生考前突击的形式,强化了技能考核,具体如下:
(1)项目考核和终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项目考核占50%(平时表现占20%,技能考核和口试共占30%),终期考核占50%。
(2)终期考核采用理论考试+实践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其中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的比例为4?6。
四、改变教学地点,新增实验仪器,强化实践技能
教学地点由教室转移到了实验室,对着仪器给学生讲解每一细节及使用注意事项,使学生更易于掌握。为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乳品分析与检验课相应的增加了实验课的学时数,也增加了实习实训项目,以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同时实验室增加了无菌操作台、高压灭菌锅、液相色谱仪、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等,以弥补以前学生多,仪器少,只能少数学生动手操作的缺陷。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模式的转型必然要求教学方式相应地改变。教学方式由以课堂教学为主向指导教师团队全方位技能训练指导、辅之以相关知识讲授的教学方式转变,这是现代课堂教学与现代学徒制教学复合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形式对教师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对教师的知识面要求更宽,对教师的适应性要求更广,这就使得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更加紧迫和繁重,要求有更多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和教师,将会使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大为提高。
[关键词]任务驱动;竞争模式;虚拟仿真实训;食品专业
[DOI]10.13939/ki.zgsc.2016.32.246
1 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的历史和现状
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随着国家食品行业的不断发展,食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对学生的要求逐渐提高。[1]不仅要求食品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掌握大型检测设备的使用和工厂的实际生产过程。这些要求都对高校食品类专业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有效还原生产、操作和管理岗位的真实场景,为学习者提供技能训练所需要的“真实”环境、“真实”工艺、“真实”工具等,从而有效提高技能教学质量。虚拟仿真技术是指使用仪器设备、模型、计算机虚拟技术,以及利用场地、环境的布置,模仿出真实工作程序、工作环境、技术指标、动作要求,进行科学研究、工业设计、模拟生产、教学训练和考核鉴定等的一项综合技术。[2]同时,可以降低教学成本、规避实训危险、降低环境污染、实现绿色教育。因此,虚拟仿真教学是深化教育教学思想、内容、方法、手段、模式改革,推动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为此,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3]
根据食品行业人才的需求和国家的战略部署,虚拟仿真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高职院校食品加工和检测课程的教学。[1-4]然而,我们在虚拟仿真实训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发现教学实践不足,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引入任务驱动的竞争模式,来实现虚拟仿真实训的教学效果提升。
2 任务驱动的竞争模式
任务驱动法具有“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1]它是将以教师传授为主的单一传统教学转化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互动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问题推进式的教学,教学内容蕴含在任务中,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习教学内容。[2]
实践表明,单独的任务驱动并不能很好地发挥激励的作用,只能导致学生片面机械地接受任务。在任务驱动的基础上,引入竞争的机制,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兴趣。
2.1 任务驱动的竞争模式在虚拟仿真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必要性
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可以分为3个阶段:①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刚开始接触虚拟仿真系统,对虚拟仿真系统还比较陌生,很多的功能还不熟悉,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②模块建立阶段。当学生对虚拟仿真系统熟悉之后,就需要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学习的侧重点对虚拟仿真系统的实验加以调整,做到可以提升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效果;③模块应用阶段。当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实验知识或仪器操作技能后,就可以通过所学的知识,探究虚拟仿真实训中实验知识的运用。[5]
虚拟仿真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完成相关的虚拟软件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够根据教学任务完成虚拟仿真的操作。在我校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先讲后练的方式,让学生机械地训练虚拟仿真软件的操作。由于虚拟仿真软件相对比较枯燥,部分学生会放弃练习,而部分同学也会因为老师的要求,机械地完成虚拟软件的操作。但让学生真正地操作仪器时,学生往往无从下手。虚拟仿真实训就没有达到“虚实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这就对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让学生对虚拟仿真软件感兴趣,乐于在练习中学习知识与技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把虚拟仿真软件中的操作运用到真正的实验之中。这也正是虚拟仿真实训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需要新的教学方法来改变这一现状。
2.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虚拟仿真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2.2.1 依据任务创设情境,设置竞争激励
在操作虚拟仿真软件之前,恰当地导入情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一个广阔遐想空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投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创设情境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学习任务的必要性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任务的动机。在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之后,引入激励机制。例如,以团队形式组建项目小组,优先完成虚拟仿真软件操作的小组,获得分数奖励或者其他嘉奖。
2.2.2 分析学习者特征,建立竞争团队
任务驱动的竞争模式是典型的合作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是:积极互赖,直面互动,责任到人,人际技能和小组建设。学习任务由小组团队成员合作完成,通过组员讨论来解决难题。小组成员面对面地交流、讨论,在小组中形成合作互助的气氛。要求成员的个人责任感强。通常将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混合编组,同时根据各组员的性格差异、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2]合作学习是以各小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以团队的总体成绩为主要奖励依据的。因此建立一支成员构成合理,能够融洽沟通合作的团队非常重要。每个团队推举1位基础知识扎实、热情、性格开朗、有责任心的同学来担当小组长。组长的任务为督促团队成员完成任务,协调团队成员共同解决问题,协助老师传达教学任务。
2.2.3 设计教学目标与任务
虚拟仿真软件中包含许多操作任务,每一个任务都应该明确地进行分解,务必让学生知晓详细的操作任务。学生接受任务后,教师先不讲解,让学生以团队形式讨论分析任务,思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积极思考把问题提出来,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此时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指导完成任务的方法。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交流,加深每个学生对解决当前问题的思考。实操任务是任务驱动的核心,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条件,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带领学生逐步完成任务。
2.2.4 展示交流,评价任务,实施奖励
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都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当学生完成虚拟仿真实训任务时,需要通过对其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分析点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和反馈。评价要从多方面进行,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学生之间互评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对完成任务的优秀团队进行奖励,并对他们的方法进行总结和评价,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再度提炼出来,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要熟练运用和掌握。
3 意 义
基于任务驱动的竞争模式实训教学法,一方面发挥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的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团队之间的竞争,让学生既看到自身取得的成绩,又看到自身的差距,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在虚拟仿真实训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任务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实训任务,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学生在教师任务的驱动和激励下,为完成任务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同一教学任务的要求下,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在同一团队,促进学生个体间的竞争与融合,达到最佳学习效果。从而全面提高虚拟仿真实训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将基于任务驱动的竞争模式实训教学法贯穿于虚拟仿真实训的全过程,有利于全方位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食品专业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该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左丽丽,富校轶,王舒然,等.食品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103.
[2]李冬,李敏,冯乔.浅析高职院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4(18): 157-158.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6(1):14-15.
[4]赵钢.虚拟仿真技术在食品加工教学中的初探[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0,4(3):70-73.
[5]邓鸿铃,王海波,吴桂贞.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专业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分析[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3(3):52-54.
[6]黄国平.食品检测专业数字化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4(1):153-155.
[7]王少康,孙桂菊,杨立刚,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物中毒虚拟仿真实验的构建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44):233-234.
[8]陈启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2(20):70-71.
[9]汪靖,林植,刘光蓉.基于任务驱动的分级竞争模式计算机实验教学研究[J].电脑学习,2009(3):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