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5 17:54: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存货成本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企业存货在发出时要对发出成本进行结转,会计上成本的结转有多种计价方法,不同的计价方法,对企业损益、资产负债表甚至纳税额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在设计软件进行存货管理(通常称为进销存软件)前,必须加强成本计价方式的理论研究,以提供完美的存货管理解决方案。
据实选用成本计价方式
一般说来,当存货发生实物流转后,也就产生了成本流转。理论上,存货的成本流转额按照成本计价的原则,应当等同于购入实物的成本额。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存货品种繁多,流转额非常大,成本流转额很难完全匹配实物流转额。因此,在发出存货时,就要按照一定的计价方法来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最终使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尽可能接近存货的采购成本,使因采用不同成本计价方式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变得最低,尽可能减少对企业正常运营的影响。
通常来讲,存货发出时有两种成本计价方式:实际成本计价法和计划成本计价法。前者又包括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五种计价方法,后者包括计划成本法、毛利率法和零售价法。软件工程师在设计存货管理软件前,要结合这几种成本结转方法的管理特点和计算机管理的优势,综合考虑。一般说来,这几种方法在软件设计中都应该提供,用户在使用软件时,自行选择适合于本单位使用的成本结转计价方法。
现在市场上相对成熟的存货管理软件往往仅提供一种成本结转方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即一种平均价格。对于这种管理模式,一般的进销存企业尚可使用,但如果对购入成本相当敏感,或对成本核算要求较高的企业,这样的软件就显得不足了。如目前现代企业管理中广泛流行的成本管理,其对成本极为敏感。再如在医院,仓库存储部门要对各医疗科室领用的各种存货成本进行精确计量,因此必须采用成本计价的另一种方法———个别计价法。
主要方法的比较
既然用户有这种需求的多样化,在开发软件前,就要仔细调研,对会计学要有相当的理解,这样开发出来的软件才会既有功能上的完整性,又具有充分的适应性,而有些软件开发者往往只了解存货管理的皮毛,就贸然动手,一发现问题,再重来,导致开发成本一再增加。现针对常用的成本结转方法,作一介绍,供参考。
1.先进先出法:先进先出法是先购入的存货先出货,其成本属于实物成本,计算机处理时成本价格应由计算机自动分析获得,其单位成本价格应不具有可修改性,出货时用户只录入出货数量,不录入成本单价,由计算机自动分析获得成本单价。为此,计算机必须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录购货数量及成本额。该方法的出货成本是按最早的购货价格确定的,用户不能随意挑选存货价格以影响当期利润,因此其存货成本最接近现行的市场价格,能较好的反映资产负债表存货的价值。
2.后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是后购入的存货先出货,和先进先出法一样,其成本应由计算机自动分析获得,其单位成本价格应不具有可修改性。为此,计算机必须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录购货数量及成本,出货时由用户录入出货数量,不录入成本单价,由计算机按照和先进先出法相反的顺序分析获得成本。该方法的出货成本是按最近的购货价确定的,用户也不能随意挑选存货计价以影响当期利润。由于后期的价格在正常情况下可能较早期高,因此计价成本可能较高,故可使本期利润降低,但该方法也因此符合会计上的稳健性原则。
3.个别计价法:个别计价法对出货成本进行个别计价,适合于对成本较敏感的企业,如大型医院,存货部门购入存货后,要由各部门领用,在成本核算较严格的情况下,各部门的领入成本直接和效益奖金挂钩,这时候必须对成本进行个别计价,即必须按照部门所需产品的市场价格进行计价。在计算机处理上,必须使用户既能录入数量,又能录入成本单价。该方法最接近会计上按成本进行计价的原则,但相对也比较复杂,即使采用计算机,工作量可能也比较大,适用于一般不能互换使用的存货或容易识别、存货品种数量不多、单位价格较高的产品。
4.加权平均法:是一种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它是根据期初存货结存和本期收入存货的数量和进价成本,于月末一次计算存货的全月加权平均单价,以求得本期发出存货成本和结存存货成本。这种方法必须到月底才能获得成本价格,和计算机即时即得的管理特点相违背,因此没有采用其管理的必要性。
5.移动加权平均法:这种方法因为其简单性,是计算机软件设计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软件工程师在设计存货管理程序时,可能不知道这种管理方法的会计学名称,但都采用该方法的管理思路。按照这种方法,在入库时,计算机增加存货的库存量和库存额,在出库时库存额除以库存量即为单位成本。该方法是手工管理下非常繁琐的一种方法,但在计算机管理下却是程序设计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因此大多数软件供应商都把这种方法作为存货管理的主要方法。
6.计划成本法:这种方法按计划成本进行度量,在每一种产品上设置该产品的单位计划成本额,出库时由计算机自动获得该成本。计划成本法下计划成本额的确立需要相当的可操作性,必须建立在充分调研使之具有充分可行性的基础上,但确立的存货计划成本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在存货管理软件中和实际管理工作中并不多见。
一、成本管理概述
成本管理是指是企业根据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预算,依靠企业现有的成本会计系统,统筹安排成本、数量和收入的相互关系,在收入的增长的同时力求成本收入比降低,以实现成本的相对节约。在当代社会,随着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要求企业管理者牢固树立全面的、创造性的成本管理理念,综合考虑成本形成的整个过程,力求在降低成本运营的每个环节,而不是单纯的制造成本的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进行成本的精细化管理,深入分析和优化企业成本管理的全部过程,让企业生产经营的人、财、物及信息都能得到最佳配置,最大限度的使用企业的现有资源,并采用一系列影响成本形成的各种因素,确保企业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电力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不够完善
电力企业成本预算管理中普遍存在预算编制方法简单、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和预算监督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由于电力企业大多为国有企业,基本还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成本管理的习惯,普遍缺乏科学的成本管理观念,对成本的事前管理不足,更鲜于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在编制成本预算时还没有建立起健全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电力企业普遍缺乏权威的、独立的协调监督机构,导致电力企业编制成本计划或预算时成为生产或财务部门“一言堂”现象。在编制成本预算时,电力企业往往认为企业经营品种单一,受市场影响相对较小,而只是在上年或往年实际数据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修改,没有进行“零基预算”或“弹性预算”的编制,使电力企业的成本预算适用性差,不能随着市场变化而进行相应的预算调整,预算编制执行工作流于形式。在预算监督上,由于在预算编制上的不科学导致监督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由于预算编制方法单一,无法进行实时监控,削弱了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
2.存货成本管理不严存货成本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目前多数电力企业对存货成本的理解不全面,单一从市场价格角度来控制存货成本,认为现阶段我国物价增长较快,应多储存存货以赚取价差,因此积压了大量存货,严重占用了企业资金,造成电力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同时过量的积压存货导致电力企业存货储存成本和存货损失大幅度上升,如果在市场价格变动走低时损失更为严重。当前,电力企业普遍还没有全面执行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存货的内部控制尚处于较为松散的状态,存货领、耗手续不健全,存货管理中“跑、冒、滴、漏”现象突出,使存货的价值不能完全和真正的转移到产品中,造成了许多无谓的损失。
三、如何加强电力企业成本管理
当前,随着我国电力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大,竞价上网打破了电力企业长期处于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电力企业运营过程越来越透明化,成本管理的突出地位越来越显现,如何提高电力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成为摆在电力企业经济管理者面前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 成本管理;效益
近几年来,国企改革、国有资产股份化,把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推向市场。这些企业如何在市场的冲击中立稳脚跟,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在开拓外部市场的同时,应更加强内部的成本管理,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助于加强成本管理、降本增效的成本管理方式。
成本决策根据成本的可控范围分为生产成本决策和费用成本决策。该决策是以核算对象为目标,层层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将成本严格控制在目标范围内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生产成本决策包括生产制造成品决策和存货成本决策。费用成本决策分为管理费用成本决策、财务费用成本决策、销售费用成本决策。而成本决策又涵盖了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两类决策,不可控成本决策仅指在国际的法律和税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所能选择的对企业相对优惠的政策,它所产生的控制影响是相对局限、不能为企业所左右的,可控成本则是企业所能控制的、主宰的成本。不同企业实施成本决策的方法,其基本决策程序是相同的,但有些企业如商品流通企业则没有制造成本决策。实行成本决策管理,首先要明确决策的对象,以对象为中心辐射到各个相关生产经营环节,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职权和经济利益,以成本的可控程度和可控范围划分责任中心,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有利于调动责任人的积极性。
因成本决策包含两层概念,一是成本控制,二是成本降低,成本控制是管理问题,成本降低是技术问题,故目标成本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结果。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生产发展情况来控制目标成本,以便决策在执行过程中能够顺利进行。目标成本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根据本类企业客观实际和过去时间充分研究后制定出来的,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并具有纵向横向的可比性。
生产成本包括生产制造成本决策和存货成本决策。按可算对象对成本决策进行明细划分,可算对象不同,其具体的实施措施不同。生产直走成本决策可算对象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构成产品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燃料和动力、制造费用。根据上述四项目标成本,将其分解到责任人,明确其责、权、利。以农药生产企业为例,生产一种农药,需要很多生产流程,牵扯到许多化学反应,设计到温度、浓度、催化剂量的多少等化学问题,如果工人一旦发生疏忽,温度、投的料的多少等一旦掌握不好,就会导致坏料的发生,使该批料作废,使该批产品单位成本上升。有时温度掌握不到位,直接影响收率,也会导致成本上升。如果以收率为考核小指标,比目标成本上升一个点奖励多少奖金,下降一个点罚多少奖金。或在同等时间内以生产合格产品的批数作为考核指标。这样便可在企业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合理、有效、充分地利用现有生产工艺,生产出最低成本的产成品。同样对制造费用等其他成本的考核,如提高煤气比(一顿没生产出多少吨汽)降低蒸汽的成本,如对电机的保养降低其自身的耗电量,降低动力成本。上述所论的是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成本决策,是一种相对微观的控制,事实上对产品成本的控制,还有一种宏观上的成本决策:对产品品质进行优胜劣汰,选择有市场潜力或毛利空间比较高的产品;产品数量在固定成本确定及资金允许的情况下选择最佳生产批量;生产工艺方面,是改进工艺还是采取现有工艺,采用投资决策来核算成本降低的幅度及毛利情况。有时在存货跌价的情况下,还应该考虑出售多少原材料、生产成品销售、半成品销售哪种跌价最少?针对这些问题,在生产制造成本决策中,应全面考虑,从中选择最低的资本,获得最大的利润空间。
存货成本决策核算的对象是存货,包括原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半成品、产成品、包装物等。其在企业资产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因保证生产和销售的需要和受价格波动的影响,必须留有存货。其目的是在存货成本与存货效益直接作出权衡,达到两者的最佳组合。其设计订货成本、购置成品、存储成本、缺货成本。因该成本组合内部存在此增彼长的关系,故现行财务管理引入了经济订货量的模型。但这个模型受市场风云的影响会有所变化,所以对企业自身来说,具体操作相当具有灵活性。当经济订货量模型的假设条件成立时可采用上述模式。如假设条件不成立时,订货成本、购置成本应合并考虑,纳入比价采购策略,保证货比多家,质优价廉。储存成本涉及资金应付的利息、仓库费用、保险费用、存货的破损及变质等,预测储存成本与缺货成本的高低,作出决策。企业在该项工作中,如果在现金充足、物价下跌时可采用零库存。
费用成本决策分为管理费用成本决策、财务费用成本决策、销售费用成本决策。其程序及制定目标成本同生产成本决策,其实施措施不同:管理费用成本决策可算对象是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因其内容较多,根据其支出的弹性程度分为可控费用与不可用费用。如无形资产摊销、工会经费、劳动及待业保险、职工教育经费、存货跌价等不可控费用,招待费、办公费低值易耗品、工资等可控费用。其决策中心为可控费用。其主要控制是落实到责任人,结合本企业的利润目标,制定详细的费用计划,每月计划与实际对比,并与责任人的工资、奖金挂钩,确保利润目标实现。
现金资产是非盈利性资产,企业存留现金过多,仅能获得很低的利息,企业就损失了这部分现金用于再投资的机会成本。现金成本决策的一个重要决策,就是保持企业一定时期与生产规模相使用的最低现金持有量。企业向金融机构取得贷款时,其贷款利率、借贷时间、贷款渠道、贷款方式、票据应用等因素都会影响贷款成本。企业在交易往来中发生的应付账款,应收账款,都存在着与资金使用相关的成本。应收账款视同自己贷款供别人使用,制定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客户的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手掌政策,规范应收账款日常管理,把应收账款总额压缩到最小限度,这样降低坏账损失和收账费用,也降低自己的资金使用成本。相反,应付账款视同无息贷款。若能及时用现金,可以享受现金折扣优惠,降低进货成本;若延期支付,失去现金折扣,进货价格就相对提高;若长期拖欠,更会造成企业信誉下降,给企业再生产带来严重后果。所以在整个经营运行中,应把握各种尺度,是财务费用成本降至最低。
[关键词] 大型企业;ERP;物料;价格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041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3- 0081- 02
1 价格简介
价格是存货价值的体现,是存货在企业内部移动时财务记账依据,在存货移动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价格标记,一般包括采购订单价格、结算价格、调拨价格、销售价格。订单价格可以是收货价格、验收价格、入库价格、合同价格等。结算价格一般又称为发票价格,是供应商开具发票时的最终结算价格。调拨价格一般是以库存价格为依据进行物料调拨时的价格,与库存价格相同。销售价格是企业原材料或库存商品对外销售时制定的价格,一般是按市场的行情变化制定的,是客户购买物料的价格。
2 价格的分类
存货价格在ERP系统中一般采用移动平均价/个别计价或计划/标准价格,移动平均价/个别计价采用实际成本法核算存货成本,计划/标准价格采用的是标准成本法核算存货成本。
移动平均价是指以每次入库的成本加上现有库存存货的成本,除以进货数量与现有库存存货的数量之和,计算存货的平均单位成本,并按此价格进行出库和库存成本的核算。
个别计价是存货的价格按批次记录每次存货入库的价格,并按此价格进行出库和库存成本的核算。
计划/标准价格是按固定不变的价格核算存货成本,在物料移动的过程中,物料的价格固定不变,并始终按此价格进行出库和库存成本的核算。
3 移动平均价
移动平均价是ERP系统利用实际成本法计算存货成本的方法,价格信息记录在物料主数据的工厂视图下。移动平均价的计算方法为“最新移动平均价=(库存原值+变动价值)/(原库存数量+变动数量)”;每一次库存数量增加时都会对现有的价格进行计算,得出最新的移动平均价,实时反映存货的平均单位成本。
4 评估范围
移动平均价的计算要给定一个计算的范围,如果在一个什么样的组织架构内进行移动平均计算的,也就是说把同一物料的哪些库存放在一起进行计算,这就必须指定一个范围,这个范围就是评估范围。以SAP系统为例,系统设计了“公司代码”和“工厂”两个组织架构级别的移动平均计算。“公司代码”级评估,就是“公司代码”下的所有工厂下的所有库存地点的同一物料的价格都要参与移动平均计算,也就是说在“公司代码”下的同一物料平均价是相同的。“工厂”级进行评估,就是工厂所有库存地点的同一物料价格都要参与移动平均,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工厂同一物料的价格可以是不同的。对于想实现库存地点级的移动平均价,就需要进行增强开发来实现了。选择什么样的评估范围要依据企业物资的管理需求来设定,不同的评估范围,可以满足企业不同的价格管理需求。
5 价格差异
移动平均价虽然采用的是实际成本法,在特定的条件下,也会产生差异,与计划/标准价格不同,移动平均价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产生价格差异,发票价格与采购订单入库价格不一致时,且库存数量小于发票数量时就会产生差异。差异系统通常会将差异金额在“存货”和“采购价差”科目上按比例分摊。由于收发票时库存数量小于发票数量,因此收发票时的价差,在“存货”和“采购价差”科目上按比例分摊,其中 “采购价差”科目所分摊差异=总差异×(发票数量-当前库存数量)/发票数量,“存货”科目应分摊的差异=总差异×当前库存数量/发票数量。
6 结 语
ERP系统中采用移动平均价,还是个别计价,或是计划/标准价,取决于企业所在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的管理需求,移动平均价适用于企业物料数量庞大,管理上没有个别计价的需求,又需要进行实际成本管理,这样的企业采用移动平均价比较合适。在实际的管理中,采用什么样的计价方式没有本质的优劣,完全取决于管理要求,只要处理好每种计价方式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借助ERP系统都能达到企业管理的需求。
企业存货在发出时要对发出成本进行结转,会计上成本的结转有多种计价方法,不同的计价方法,对企业损益、资产负债表甚至纳税额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在设计软件进行存货管理(通常称为进销存软件)前,必须加强成本计价方式的理论研究,以提供完美的存货管理解决方案。
据实选用成本计价方式
一般说来,当存货发生实物流转后,也就产生了成本流转。理论上,存货的成本流转额按照成本计价的原则,应当等同于购入实物的成本额。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存货品种繁多,流转额非常大,成本流转额很难完全匹配实物流转额。因此,在发出存货时,就要按照一定的计价方法来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最终使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尽可能接近存货的采购成本,使因采用不同成本计价方式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变得最低,尽可能减少对企业正常运营的影响。
通常来讲,存货发出时有两种成本计价方式:实际成本计价法和计划成本计价法。前者又包括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五种计价方法,后者包括计划成本法、毛利率法和零售价法。软件工程师在设计存货管理软件前,要结合这几种成本结转方法的管理特点和计算机管理的优势,综合考虑。一般说来,这几种方法在软件设计中都应该提供,用户在使用软件时,自行选择适合于本单位使用的成本结转计价方法。
现在市场上相对成熟的存货管理软件往往仅提供一种成本结转方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即一种平均价格。对于这种管理模式,一般的进销存企业尚可使用,但如果对购入成本相当敏感,或对成本核算要求较高的企业,这样的软件就显得不足了。如目前现代企业管理中广泛流行的成本管理,其对成本极为敏感。再如在医院,仓库存储部门要对各医疗科室领用的各种存货成本进行精确计量,因此必须采用成本计价的另一种方法———个别计价法。
主要方法的比较
既然用户有这种需求的多样化,在开发软件前,就要仔细调研,对会计学要有相当的理解,这样开发出来的软件才会既有功能上的完整性,又具有充分的适应性,而有些软件开发者往往只了解存货管理的皮毛,就贸然动手,一发现问题,再推翻重来,导致开发成本一再增加。现针对常用的成本结转方法,作一介绍,供参考。
1.先进先出法:先进先出法是先购入的存货先出货,其成本属于实物成本,计算机处理时成本价格应由计算机自动分析获得,其单位成本价格应不具有可修改性,出货时用户只录入出货数量,不录入成本单价,由计算机自动分析获得成本单价。为此,计算机必须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录购货数量及成本额。该方法的出货成本是按最早的购货价格确定的,用户不能随意挑选存货价格以影响当期利润,因此其存货成本最接近现行的市场价格,能较好的反映资产负债表存货的价值。
2.后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是后购入的存货先出货,和先进先出法一样,其成本应由计算机自动分析获得,其单位成本价格应不具有可修改性。为此,计算机必须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录购货数量及成本,出货时由用户录入出货数量,不录入成本单价,由计算机按照和先进先出法相反的顺序分析获得成本。该方法的出货成本是按最近的购货价确定的,用户也不能随意挑选存货计价以影响当期利润。由于后期的价格在正常情况下可能较早期高,因此计价成本可能较高,故可使本期利润降低,但该方法也因此符合会计上的稳健性原则。
3.个别计价法:个别计价法对出货成本进行个别计价,适合于对成本较敏感的企业,如大型医院,存货部门购入存货后,要由各部门领用,在成本核算较严格的情况下,各部门的领入成本直接和效益奖金挂钩,这时候必须对成本进行个别计价,即必须按照部门所需产品的市场价格进行计价。在计算机处理上,必须使用户既能录入数量,又能录入成本单价。该方法最接近会计上按成本进行计价的原则,但相对也比较复杂,即使采用计算机,工作量可能也比较大,适用于一般不能互换使用的存货或容易识别、存货品种数量不多、单位价格较高的产品。
4.加权平均法:是一种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它是根据期初存货结存和本期收入存货的数量和进价成本,于月末一次计算存货的全月加权平均单价,以求得本期发出存货成本和结存存货成本。这种方法必须到月底才能获得成本价格,和计算机即时即得的管理特点相违背,因此没有采用其管理的必要性。
5.移动加权平均法:这种方法因为其简单性,是计算机软件设计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软件工程师在设计存货管理程序时,可能不知道这种管理方法的会计学名称,但都采用该方法的管理思路。按照这种方法,在入库时,计算机增加存货的库存量和库存额,在出库时库存额除以库存量即为单位成本。该方法是手工管理下非常繁琐的一种方法,但在计算机管理下却是程序设计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因此大多数软件供应商都把这种方法作为存货管理的主要方法。
6.计划成本法:这种方法按计划成本进行度量,在每一种产品上设置该产品的单位计划成本额,出库时由计算机自动获得该成本。计划成本法下计划成本额的确立需要相当的可操作性,必须建立在充分调研使之具有充分可行性的基础上,但确立的存货计划成本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在存货管理软件中和实际管理工作中并不多见。
[关键词] 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管理;策略
企业物流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日益凸显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和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物流成本明显偏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统计,美国、日本物流成本占GDP比例分别为10.5%、11.4%,而我国则为18.6%。另外,我国企业物流成本占货品总成本为30%,比西方发达国家高3倍。由于物流成本90%消耗在流通环节,在生产环节只占10%,因此,探讨现代企业如何加强物流成本管理已迫在眉睫。
一、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
目前,物流的权威定义来源于美国物流管理协会(1998)。该协会认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美国物流管理协会采用1997年日本《物流成本计算统一标准》中的按功能划分方式来划分物流成本,分为仓储作业成本、存货成本、运输成本、管理成本4类。1.仓储作业成本包括装卸成本、检货成本、物流加工成本、补货成本、进货入库成本和验收成本。2.存货成本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把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加入物流成本,这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费用计算的最大区别,它把降低物流成本与加速资金周转统一起来。3.运输成本包括公路运输和其他运输费用及货主费用,货主费用包括运输部门运作和装卸费用。4.管理成本也称物流管理费用,包括订单处理成本和采购处理成本。在美国是按照美国的历史情况由专家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仓储作业成本、存货成本和运输成本的总和得出来的。
二、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物流成本没有分列记账。物流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一般是将企业所有的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因而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作出明确、全面的计算与分析。
二是对于物流费用的核算方法的失误,不能从外部把握企业实际的物流成本。在通常的企业财务决算表中,所表示的物流费核算的是企业对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费或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相反,对于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设备折旧费、固定资产税等各种费用则是与企业其他经费统一计算,因而,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看,企业难以从外部正确把握实际的企业物流成本。
三是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分散进行。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各企业通常是分散进行,也就是说,各企业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物流成本,这样就带来了一个管理上的问题,即企业间无法就物流成本进行比较分析,也无法得出产业平均物流成本值,因而无法真正衡量各企业相对的物流绩效。
四是对物流成本的组成不能清楚地划分。在一般的物流成本中,物流部门完全无法掌握的成本很多,例如保管费中过量进货、过量生产、销售残留品的在库维持以及紧急输送等产生的费用都是纳入其中的,因此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
五是不能从销售关联角度清楚地划分计算分类项的物流成本。从销售关联的角度看,物流成本中过量服务所产生的成本与标准服务所产生的成本是混在一起的,例如许多企业将销售促进费都算在物流成本中。
六是没有从物流的“效益递反”规律来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管理。由于物流成本是以物流活动全体为对象,所以它是企业唯一的、基本的、共同的管理数据。另一方面,物流成本中各项目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亦即某些项目成本的削减,又可能引起其他项目成本的增加,因此,物流成本间各项目是相互关联的。此外,对物流成本的乘数效应不了解,没有充分应用该效应来改进物流成本的管理和控制。物流成本削减有乘数效果,例如,如果销售额为100亿元,物流成本为10亿元,那么物流成本削减1亿元,不仅直接产生了1亿元的利益,而且因为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10%,所以间接增加了10亿元的利益,这就是物流成本削减的乘数效应,但是企业在物流成本管理上表现出来的却往往忽视了这种乘数效应,以至于对物流成本的控制不力,不能体现出物流成本削减所带来的巨大的乘数效益。
三、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改进策略
1.创新物流成本管理机制
第一,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强化物流成本意识。在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将个人利益与物流成本管理绩效挂钩,推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年薪制”,克服“月薪制”造成的人员短期行为,对贡献突出的人员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政府可以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工资福利和住房等方面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
第二,实施TCM战略,建立物流成本管理组织体系。全面成本管理(Total Cost Management)战略强调企业全员参与成本管理,将员工个人目标融入企业整体目标之中;TCM突出“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综合利用系统观点、现代管理技术和目标管理策略,对物流成本进行整体管理和控制,从而有利于克服物流成本的“二律背反”现象。为此,企业应加大TCM宣传力度,强化决策层的物流成本意识,使全体员工树立成本效益观,积极参与成本管理,为TCM的实施营建群众性的良好氛围,并应加强对成本管理的领导,确立物流成本管理的应有地位,组建权威的管理机构,全面负责和协调物流管理工作,研究和规划物流成本管理的远景任务和目标。
【摘要】降低物流成本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通过物流成本的国际比较,找出物流成本分布规律,提出以物流成本管理创新来降低物流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同时认为,政府政策的正确导向对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词】物流成本;国际比较;管理创新;政府导向【中图分类号】F252。2【文献标识码】AInnovativeStudyoftheManagementofLow-costMaterialFlow
WangHua,DengMingran,LanFei
(ManagementCollegeof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Wuhan430070,Hubei,China)
Abstract:Reducingthelogisticscostisanimportantresearchinmodernlogistics.Onthebasisofbeingperfectlyclassified,thepaperdescribestheresearchonthestructureoftheinternationallogisticscostinordertofindouttheruleofthecost-itemathomeandabroad.Finally,itnotonlyanalysesthedeficiencyofthelogisticscostathome,butalsoputsforwardsomemeasuresofmanagementinnovationtolowerthelogisticscostinordertoimprovetheprofitoftheenterprise.Howeverpropergovernmentdirectionwillalsoplayacriticalroleinreducingthelogisticscost.Keywords:Logisticscost;Internationalcomparison;Managementinnovation;Governmentdirection1引言经济全球化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物流成本,据统计,中国国内产品物流成本约占总成本的5%到6%,而国际性产品的物流成本则占总成本的10%到25%,这要随公司所在国别、地区、物价水准等因素而变动。中国的物流业始终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据测算,中国产品平均直接劳动成本所占总成本比例不到10%,而储存、运输支付的费用却占到生产成本的40%。中国在物流成本的确认、分类和报告等方法上,其主要的缺陷在于采用的标准会计成本的方法,无法真实反映实际物流成本,所以并不能完全满足物流成本国际比较的要求。物流水平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而物流管理理念体现了各个国家经济模式的差异。日本注重物流成本测算,英国致力于构筑综合性物流体制,美国则以物流机械的现代化作为物流管理的切入点。因此,本文从比较分析国际的物流成本,找出普遍存在的高成本项目,再针对中国的情况,提出降低总体物流成本的管理创新方法和政府导向创新的有效途径,这对构建中国现代物流体系将有所裨益。2物流成本的国际比较2.1物流成本的构成目前,物流的权威定义来源于美国物流管理协会。该协会认为,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要而进行的原材料、中间过程库存、最终产品和相关信息从起点到终点之间有效流动和存储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管理的过程。这里把物流成本定位于实现物流需求所必须的全部开支,并采用1997年日本《物流成本计算统一标准》中的按功能划分方式来划分物流成本,分为:①仓储作业成本:装卸成本、捡货成本、物流加工成本、补货成本、进货入库成本、验收成本;②存货成本;③运输成本;④管理成本:订单处理成本、采购处理成本。2.2物流成本构成的国际比较欧、英、美、日、加各国物流成本比较如表1。美国的物流成本以运输成本占45%为最高,仓储成本及存货成本次之,各占21%及25%,管理成本则占9%。英国的物流成本以运输成本占42%为最高,仓储成本及管理成本次之,各占21%及20%,存货成本则占14%。欧盟的物流成本以运输成本占41%为最高,仓储成本及存货成本次之,各占21%及23%,管理成本则占15%。从表1中可发现,各国的运输成本都分布在40%以上,以美国的45%为最高,属于比重最高的项目。仓储作业成本以英国所占比重24%为最高,其余各国都分布在20%以上。各国的存货成本基本上不低于20%,尤以欧盟23%最高。而管理成本随各国的不同情况变动,除了英国达到20%以外,均分布在10%左右。由此可见,物流企业应重点控制运输成本,同时加强仓储作业和存货成本的管理,也不可忽视管理成本的控制。表1国外物流成本分布状况表成本项目日本①美国加拿大欧盟英国运输成本94.4%45%44%41%42%仓储作业成本5.6%21%23%21%24%存货成本/25%25%23%14%管理成本/9%8%15%20%资料来源:国际经贸消息2001年10月13日,①日本的物流成本统计获取不完整,不具可比性,不参与比较。3基于降低物流成本的管理创新企业从第一利润源,到第二利润源,再到第三利润源的不断创新挖掘利润,使创新成了企业获利的关键所在,因此,降低物流成本与创新始终是分不开的。虽然物流成本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各种因素均会直接影响到物流成本高低,但物流管理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及独特的运作模式,尤其在企业创建时期,物流管理创新已成为企业快速积累资金的捷径。3.1企业物流管理创新3.1.1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加强物流成本管理(1)采用新的物流管理方法,就是依靠运作驱动的方法,包括物流运作、资金运作及市场运作。这要求在物流的每个环节中,通过完善销售、采购网络,依靠先进的预测方法进行预测,尽量减小库存或实现零库存,提高物流运作的速度,缩短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产品进入消费者手中的时间,加速资金运作,从而大大减小资金占用成本。从物流作业角度来看,要做好以下工作:①要根据物流对象的物理特征、运输难易建立企业的物流活动一览表;②要根据物流活动一览表制作企业的物流现状图,并分析物流现状;③评价并确定合理的物流方案。(2)标准化物流作业。在物流标准化改造中,应按国际惯例和国家通行标准制定物流设施标准,规范物流设施和有关技术设备,对每个环节都实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技术管理标准,并规范物流用语。物流标准化包括商品包装的规格化、系列化,物流信息的条码化,装卸、运输、储存作业的集装单元化,托盘、集装箱、卡车车厢尺寸的标准化等。此外,还要注意环境对物流标准化的制约以及物流标准化对环境的影响。(3)进行产业重组,整合物流供应链资源,这主要有三个途径:①通过改造途径,优化运送模式。这要通过改组、改造传统批发企业、储运企业,建立单体物流中心或综合物流中心;②利用联合途径,合理化物流通路。可由企业之间联合建立物流中心,如中小零售企业联合投资兴建,实行配送共同化;也可以是系统或地区规划建设,达到本系统或本地区内企业的共同配送;或多个企业系统、地区联合共建,形成辐射全社会的配送网络;③借助联合重组,优化物流资源。这要求联合重组目前那些无规模、无效率的物流中心,使其向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从而获得规模效益。3.1.2使用新的物流技术,健全物流信息系统一方面要建立整合性信息系统,开发物流信息资源,并运用从外部的POS、EDI、EOS、VAN到内部作业的RF、HT、AS/RS及CAPS等新技术手段,降低物流成本。物流信息化的关键,是要解决物流信息资源的采集问题。这不仅要收集包括订货单、存货单、应付账、交易条款、用户情况等大量内部数据资料和信息,还要收集外部的供应链上各参与方的信息。此外,还要求在包括定货、采购、维修、服务、交易、存储、运输等各个环节,采用最新的信息技术,缩短运作时间,减小运作成本。另一方面要建立数据仓库平台,支撑物流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数据仓库应以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不同时间的数据集合为主,要能有效地提供集成化和历史化的数据,支撑各种决策分析,以提高物流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此外,物流企业要加强信息机构的网络化建设,通过客户和供应商的信息共享,增加供应链的信息覆盖率,实时掌握供应链信息。3.2树立新的物流管理理念,实现“双赢”目标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就是要树立“客户需求至上”的物流理念。这就要求制造商改变以前以规模效益为获得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的思想,建立适合于需求多样化的新的制造模式——大量订制化生产。在大量订制化生产的环境下,小批量生产甚至单件生产不仅可行,而且很经济。树立“客户需求至上”的理念的关键,是要协调物流企业与用户的关系。这需要从几方面着手:①要处理好物流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可通过利润分享、市场开拓和信息传递等手段,使两者形成战略协作伙伴关系。②要合理布局物流企业的地理位置,为用户提供方便优质的服务。③要完善物流企业与用户的信息网络设施。达到点与面的合理结合、优化结构,提高供应链之间网络化性能,保证物流企业与用户之间信息畅通,加快对市场的反应速度。④要增加物流企业物流基础设施的合作投入,合理分摊费用,进而降低各自的物流成本。3.3成本管理制度的创新3.3.1拓宽物流成本的包含范围,反映物流实际成本物流成本的概念必须拓展,因为库存支出不仅仅是仓储的保管费用,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它所占有的库存资金成本,即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理论上还应该考虑因库存期过长造成的商品贬值、报废等代价,尤其像电子、电器等产品周期短、竞争激烈的行业,商品的生命周期短,容易贬值。此外,物流成本中还应包含资金周转速度的内涵,才能真正反映物流实际成本。目前,中国现行的财务制度还很不适应这样的要求,应该逐步向国际接轨。3.3.2以成本会计为基础,完善物流成本的分类物流成本的分类方式计有:按物流领域、支付形态、物流功能、归属标的、成本性质及营运管理等标准划分。我们在合理利用现行成本会计的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拓宽了一种典型的物流成本分类方法,归类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日常费用等三大项。直接成本是为完成物流工作而引起的费用,运输、仓储、原料管理、订货处理以及库存的某些方面的直接费用是能从传统的成本会计中提取出来的。间接成本是难分割的,它是作为一种物流运作的资源分配的结果,一般是在固定的基础上分摊的。间接成本和日常费用的归属方式加入了会计师的猜测和估计。3.3.3建立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分配制度,恰当分配物流成本虽然以成本核算中心为基础的传统会计方法仍是首选的核算技术,但其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是不完全的,进而影响了物流合理化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应导入作业基础成本制,将所有与完成物流功能有关的成本纳入以活动为基础的成本分类中,将间接成本和日常费用等资源成本正确地分摊到各类作业上,进而计算出物流服务的成本,以作为成本控制的标准。有效的成本确定,首先要求对包括在一项分析框架中的特定费用做出确认,其次是要特别指出相对成本的时间维,最后成本必须分配或分派给与评价相应行动相关的特定因素。总之,遵循的总原则应当是,一项特殊的成本,除非它是置于物流组织管理控制下的,不应该分配给物流各影响因素。此外,应该注意到由于成本分配的主观性,使同行业的企业所报告的物流费用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也许并不同物流运作的实际效率直接相关。4降低物流成本的政府政策导向创新在宏观上实现全社会物流的合理化方面,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改革物流体制,提高物流中心的社会化与专业化水平:二是合理规划与配置物流中心布局,协调物流各环节的相互关系;三是增加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物流手段。4.1政府机构职能的创新,减少外部协调成本在发展物流产业中,政府的责任在于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标准制订和数据调研。从国外的一些经验来看,我们建议设立一个综合的协调机构,比如包括水陆空各运输部门、邮政、相关行业协会,建立一个办公对话机制,统筹调整国内物流的产业发展政策。①改善交通运输环境,降低运输成本。据有关研究结果显示,运输成本占流通业的物流成本的40%以上,受不良运输环境影响颇大。②政府要完善通讯及网路设施,开放通讯设备,降低信息处理成本。国内要开放无线电台给流通仓储业,准许使用高功率无线电。③政府应放宽物流业进入工业区的限制,降低物流中心的土地成本负担。虽然物流兼具物流加工的功能,但目前仍难被认定为工业或制造业。因此,对物流中心大量的土地需求而言,如果无法取得工业区土地,无疑是一大负担。④政府及企业应共同推动物流EDI的建立,加强数据交换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