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8 08:01: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2007年,《百家讲坛》被评为年度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央视十大栏目之一,巧的是,在那年年底,钱文忠先生开讲《玄奘西游记》,直到今年春节开始热播的《钱文忠解读》,居然已经是先生第四次登上百家讲坛了。
第一次见到先生是在今年2月,杂志要做一期有关作家的专题,碰巧他在北京刚刚做完其讲座的同名图书――《钱文忠解读》的签售,辗转中联络到先生,也才有幸做得访问。
访谈的个把小时很快过去,先生只着随意一件墨绿色长袖抓绒T恤见客,却是风趣之外平添的几分亲和:从最近出版的新书,到自己的老师季羡林,再到对一支老式橡皮头铅笔的情有独钟,先生柴米油盐生活中的状态,开始在镁光灯的围攻下清晰起来。
其书: 有心
早在访谈之前便细细看过《解读》,最直观的感触即是用心:上到编辑加工下到印刷,无论装帧或校对,信手拈来的,都是出版社之于作者、读者的责任。从先生口中得知,考虑到《三字经》这一启蒙学题材,因更偏重于对孩童的接触认知,在印刷和出版上不仅采用优质纸张,更添加某些词条的基本义校注,为的是“尽量做到准确无误的解释。”先生如是说。
新书上市不过短短三周,随之而来的,便是喜忧参半的媒体围攻―― 一边是蝉联畅销书榜首的捷报,一边则是针对图书提出的众多质疑,“《三字经》里所谓三纲五常的迂腐陈旧思想,对于当代中国还有什么值得借鉴?”“难道解读仅仅是对于《三字经》的字面解释?”……质疑层出不穷,矛头直指先生和他所解读的《三字经》。
让笔者略感意外的,是先生面对四方批评时足够的宽容,“我更感谢这些愿意说出自己对于传统经典真正想法的读者和观众,正是他们的存在才让我的讲解有了意义,也才让《百家讲坛》能够有力量越做越精确。”先生说这番话时上身略略前探,加倍的专注,让人无法不去相信眼前一个正备受争议的人物,发自心底的真诚。
“《三字经》小时候背过,现在讲授时拿起来重读,的确有些个人感悟。但千万请别以为我讲它是在做启蒙者,其实我是在和大家一起,接受再启蒙。我们中国人普遍对这本童蒙读物的看法太轻率了,以为它就是给小孩子的,大了还读它干什么。这是误解。”
就在先生说完这番话时,突然想起去年10月那场轰轰烈烈的“莎士比亚戏剧季”,参演的8部莎剧,仅3部来自异域,却以最忠实原著的精准表演,还原了戏剧最原始的美感。这其实和百家讲坛策划的一系列经典阐释的节目相类似,我们总是热衷于对形式的翻新和对观念的探究,往往是适得其反,忽略了对于文本的理解,甚至熟知,而逐字逐句建立起我们对于经典的重新认识,钱文忠其实走在了前端。
其人: 有趣
先生研究的梵文巴利文方向虽说冷僻,也极少碰到能在同一语境酣畅对话的人,这却练就了先生健谈、风趣和极富亲和力的真性情,他能在早上和头头脑脑的领导们正襟危坐,照样也能在晚上和相识多年的老友下水摸鱼,外在的皮囊虽然多变,但未曾改变的是先生对于新鲜事物始终保持的童贞般的好奇心。
比起时尚、博学和富有,我更倾向于用有趣来形容眼前的先生,采访进行到一半,先生突然问一句,“你知道现在北京哪里还有卖带橡皮头的人民大会堂专用铅笔吗?”在场的人都被先生的“突然袭击”给蒙住了,连连摇头,谁知先生面色竟有些失落,“我上海的家里有很多,都是到处去搜集的,平时写字标注、做读书笔记,很好用。可惜了这个有意思的小玩意儿,以后估计很难再见到了。”
先生家里的藏书,六万多册,书房更是不局限于我们理解中的一间,而是整整一层。藏书多是精装版本,平时在复旦上完课,总会在附近的季风书店闲逛,同时保持着的日日买新书的习惯,也已经数十年有余。
而说起先生平日里的饮食起居,更可以用“传神”概括:尽管钻研佛业,却对吃喝并无忌讳:在四座皆食素、动辄便“有机、乐活”的人群里,先生对于荤素酒香更是来者不拒的豁达,“对于身体的调养,我更看重自然而为,想吃便吃想睡便睡,更不需要讲究什么忌讳和年龄,我现在的体力也很旺盛啊,即便是看一个晚上的书再搭一次早班飞机,我也并不觉得自己的精神受到多大影响。”
祖籍无锡的先生,身上还能看到整个钱氏家族之于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印记,老派的绅士作风时刻保持自己强烈的存在感,小到一支限量版的钢笔,大到于众高僧面前讲佛念文时的泰然自若,无一不是对先生与生俱来的强大气场一次又一次的证明。
采访快要结束时已经是夜里了,先生准备穿衣出门,因为听自己的司机师傅讲到北京的“簋街”,听上去像是“鬼街”,便嚷嚷着一定要在离开前,去探个究竟。
其事: 有料
本以为有着江南血统的先生,对于喝酒诸事必定是头痛不已,聊完天也才知道,原来先生对于酒的爱好,并不亚于北方的豪爽大汉――有桌有酒有人,先生的饭便会吃的十分愉快,同时,先生还力图纠正我们“南方人根本不能喝酒”的观念,“其实真正的南方人喝酒是最厉害的,比如黄酒,典型的南方酒样,味道醇后劲大,一桌子人吃饭,一般都能喝掉十几斤的黄酒,照样稳当。”
除了好酒外,每每提到先生的介绍,总不忘一句“师从季羡林”,其实这一称呼对于先生而言是个尴尬的存在,既不能轻易将其拿去,更不能仰仗师傅的光芒开辟自己的学术道路,因此一言一行,比起旁人更多了几分妥帖和谨慎,为的便是筛去不明就里人士们的风言风语,而骨子里的先生,其实是个遵循传统的人,从自己在高中阶段开始和季老的渊源以来,二十余年的师生义祖孙情,早已经超越了常人能够理解的范畴。
而最近季老的书画、信件的不断丢失或流失,也一再激起了看上去温和儒雅的先生的义愤,“季老已写了全权委托书,让儿子季承找北大要家里的房门钥匙,但至今北大还不给。天底下有这道理吗?北大做出这件事情,很荒唐!而我作为曾经的北大学生,更多是觉得羞耻。”
访谈录:1989年时任职台湾五南图书公司,委请钱文忠教授为约稿代表,文忠兄才华及口才当年已锋锐扬溢,替五南约到不少好稿。时隔二十年透过明清兄再次访遇,聊及传统文化已渐根基深业成大师,对白更见精华,尤盼国学之门透过文忠兄解析能引大众,深入浅出喃喃上口,慧根开启思源不断。
书香: 从您的人生经历来讲,《三字经》有什么印象深刻的话让您很有感触的?
钱文忠: 这个问题很好,但是这个问题没有办法回答。《三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词解,传统文化的关键词对于我们来讲是什么呢?是我们生命的血液,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们更传统。但是如果我们是美国人,或者在美国长大,他可能非常爱国,但是他接受的教育已经是美国化了,我们之所以认为我们是中国人,是因为我们共享一种文化,我们凭这个文化来认同。也许你的外貌让人看到感觉你是日本人,但是你一开口就知道你是中国人,这不仅是因为你说汉语,还因你的文化也是中国的。《三字经》每一句话就像我们身体中的血液,血液我们都知道,人没有血就死了,但是谁能够回答每一滴血的作用?血重要吗?重要,没有血我就死了。但是如果谁问我钱文忠你哪一滴血最重要?这个我就没有办法回答了。所以《三字经》里每一句话就像我们身体里的每一滴血,所以它每一句话都是很重要的。所以《三字经》进入我们体内很深很,真正深入多少我们都不知道。我们是由细胞组成的,我们感觉不到我们的细胞存在,犹如基因,但是我们感觉不到基因的存在。
书香: 您觉得现在人对《三字经》最大的误解,经常是在什么方面?
钱文忠: 我觉得是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觉得我熟悉,很熟悉;第二个层面觉得我了解,完全了解。这是现代人对《三字经》最大的误解。要说《三字经》大家会觉得没有人不知道,你要说《论语》,大家会觉得有可能不知道。但是提起《三字经》没有人不知道,大家都觉得自己很熟悉,而且随口都会来两句,“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往下就不知道。我曾经问过很多朋友,每个人的社交圈子是有限制的,我的朋友基本上受过高等教育,而且毕业于名校,基本是学的人文,但是基本上背不上《三字经》十句。你说熟悉吗?不熟悉。
我讲的过程中也发现,这样的误解我不是说别人,我本人也有,我也许可以背多一点,当时我觉得《三字经》我也没有什么不懂的,但是准备讲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当时自以为是的,自以为理解的东西实际上不懂。我认为在《三字经》这个当中,没有启蒙和被启蒙,我觉得不存在这样的人,只有存在被启蒙者,我和大家一样,都是在接受《三字经》和它背后的传统文化的启蒙。所以我想最大的误解就是自以为熟悉,第二就是由之而来的自以为理解。
书香: 我觉得您讲《三字经》比“西游记”的时候平淡了一点,但是你讲《三字经》很稳健。
钱文忠:我的感觉正相反。因为讲西游记的时候,题目要比《三字经》小很多,加之多年的专业训练,我对这个问题的把握性也会比较强。但是讲到《三字经》我发现简直是浩如烟海。《三字经》最难的地方,和最要命的是深入浅出:表面很浅,但是背后蕴含的东西实在太多,所以你如何讲的大家喜闻乐见、老少皆宜?我只坚持一点:你讲的问题如果是真的明白了,你肯定能讲明白。如果不是这样,说明你没想明白,所以讲《三字经》的时候,我努力配得上它的深入和浅出,而在电视和图书里主要展示给观众读者们的主要是浅出,但是这个“浅”极难极难。过去有一些比喻,说好象有一潭水,有的水一眼看下去很浅,但是你跳下去几十米,里面的小鱼和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三字经》就是这样,你看得容易,但是你跳进去,你才发现它很深。
我讲出来,努力做到刚理解的孩子,四五岁的孩子愿意听,让孩子的父母也要听,让他觉得我跟孩子讲的有点问题。在电视机旁边,比如退休的老人,或者在安度晚年的七八十岁的老人突然想到自己的童年,我在有意识往这个方面努力,但是我不知道是不是做到了,但是我确实是有意识在努力。
书香:《三字经》为什么拿“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作为开头呢?
钱文忠: 实际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逻辑上是有矛盾的。但是我是这样解释,“人之初、性本善”这六个字在《三字经》的作者以前所有儒家大师的作品都没有注解,没有人讲“人之初、性本善”,孔子是不讲的,因为孔子碰到比较玄比较怪的东西都不讲,“人之初、性本善”基本上反映了《三字经》对人性的一种期望,期待,和一种盼望。其实如果天性都相同了,还教育什么?正因为《三字经》的普及,导致大家都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但是和我们的日常经验是违背的,还有,如果“人之初、性本善”,那么还要有红绿灯吗?
“人之初、性本善”这样的话在儒家传统文化中没有依据,所以我把它认为是《三字经》的作者对于人性所抱有一种美好的愿望,是他的一种期盼和期待,这背后更多的是无奈。他先把美好的图景告诉大家,然后告诉大家“性相近,习相远”。这部书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价值一直被低估了。
书香: 听说您精通好多种语言,对学习语言有无特别的经验?
钱文忠: 季老曾经说过,学语言就是要最聪明的人,下最笨的功夫,简言之,就是必须背。
钱文忠《潜艇宣言》
一.当我们和其他人的FANS有冲突时,别忘了我们是潜艇,和钱老师一样,我们是有素质的一群;二. 如果你是学生或从事某种事业时,别忘了我们是潜艇,和钱老师一样,我们是勤奋的一群;三.当别人有困难或需要帮助时,别忘了我们是潜艇,和钱老师一样,我们是有爱心的一群;四. 当我们的人生,事业,家庭,爱情等不顺利时,别忘了我们是潜艇,和钱老师一样,我们是坚强的一群;五.当想到和某人的所谓“深仇大恨”时,别忘了我们是潜艇,和钱老师一样,我们是理智的一群;六.当我们的家人年已老迈,别忘了我们是潜艇,和钱老师一样,我们是孝顺的一群;七.当我们取得某些成绩时,别忘了我们是潜艇,和钱老师一样,我们是谦虚的一群。
关键字:中职德育;读经习拳;素质
一、当前中职生素质与社会、企业要求存在差距
中职生作为未来产业大军的主体和骨干,是社会中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其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中国社会能否继续保持稳定与和谐,“中国制造”能否在世界立足,中国经济发展能否继续领跑世界。
中职教育面临的任务十分神圣,从社会层面来看,中国社会的稳定、有序和谐,离不开大量明事理、遵公德、守法纪的公民群体。和谐社会需要中职教育培养出明事理、遵公德、守法纪的合格公民。从企业层面来看,生产安全事故高发不下,企业员工心理素质问题等,需要中职教育培养出有技能还得有良好行为规范意识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劳动力资源。
当前职高生素质与社会要求存在明显差距,中职教育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在职业学校里,德育工作是基础和核心,成才先成人思想已成为职教人的共识。各职业学校也各显所能,在德育管理模式上不断拓展和创新。职业类学校在强化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之时,更要寻找内化式的德育模式,来助推中职生的素质提升。不妨尝试一下“读经习拳”这种内化式的德育新模式。
二、“读经习拳”模式助推中职生素质提升
读经,就是读中华文化最有价值、最有用的经典。针对中职生文化层次,主要是让学生读中华民族经典中的《三字经》《弟子规》及《四书五经》等,这些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常理常道。
1.读经,有助于学生从典故和经义中明事理
以《三字经》为例,这部仅有一千多字的著作,在我国流传了数千年。它的思想本身就是我国儒教文化的高度浓缩。其思想对我国人民的影响,可谓深刻。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以说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不可避免的含有糟粕,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为人们所公认,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而不断流传。
2.读经,有助于孝文化的传承,培养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
百善孝为先,《三字经》《弟子规》中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些典故对于学生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培养有很大影响。《弟子规》中,也以浅显具体的说理告诉我们为人子女,应怎样敬重父母,“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告诉我们做子女的通过应、行、听、承来表现对父母的恭敬之心,表达对父母长辈的人格尊重。现今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呵护中长大,在重智力教育,忽视道德伦理教育中成人,从父母那里索取被认为理所当然,孝敬父母在他们眼里是感性而模糊的,更不要谈如何孝敬父母,如何为人子女了。所以,学习《弟子规》,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孝悌自觉意识,还可以使他们知道孝悌之行为。
3.读经,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形成
良好的日常习惯与生活方式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然而,在今天的校园里,很多学生的日常习惯与生活方式让师长瞠目结舌,感到不可思议。学生德育教育要从人的基本行为礼仪与文明举止抓起,要培养学生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形成文明礼貌高雅而富有教养的行为举止与生活态度。《弟子规》具体而全面地阐述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朝起早,夜眠迟”,要求弟子珍惜光阴,养成勤勉学习的生活态度。
读经典,是一种心灵的教化,对于学生健康人格养成不无积极意义。
习拳,就是让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太极拳。我觉得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学一种能使自己终身受用的健身强体的锻炼方法。而太极拳作为一项讲究自然和谐的有氧运动,人人可练,不受场地和器械限制,随时随地都能练习,据专家考证和实践证明,其健身强体效果不比游泳锻炼差,而且行云流水般的动作,“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阴阳调和,以柔克刚”这些要诀对于陶冶性情,消除紧张,抑制浮躁作用明显,这跟我们追求的让职高生能静得下心来,祛除身上的浮躁和戾气,不谋而合。太极的阴阳调和、以柔克刚等核心思想融合了中国儒家、道家和易经等博大哲学内涵,练习太极的孩子更易理解中国文化,性情更随和、气质更儒雅。学练太极拳不但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益智强体,而且能使学生从中汲取祖国传统文化的营养,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养成良好的心理品格和行为习惯,值得我们推广和学习。
三、“读经习拳”在中职类学校实施的可行性及设想
“读经习拳”的作用不言而喻,在中职类学校实施具有较大的可行性:教材、师资、时间都能够得到保障和解决。读经教材易找,无论是书籍还是电子文书都很方便找到,程度低的还可使用注音读本;对经义解读资料也很多,有“弟子规文化网”“弟子规公益网”等网站,里面资料比较健全,有蔡礼旭老师(40集)、杨淑芬老师(65集)等大师对弟子规的视频讲座。百家讲坛有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44集视频、解读《弟子规》22集视频,这些专家讲座可缓解学校师资问题。时间上中职类学校为提升学生内在素养也舍得挤出时间。
设想和建议:将读经纳入校本课程体系,作为语文课、德育课的拓展部分。每周安排1~2节课,其一是早读课时间。内容由浅入深,学校规定《三字经》《弟子规》在校必须选修到相应学分才允许毕业,程度好的班级学生鼓励其选读《论语》。学校层面每学期组织经典读诵比赛、读经感悟征文活动、名人名家讲座等形式以激发和调动学生读经的积极性。太极拳纳入体育课考核项目。学校层面将其设为大课间活动内容,组织每日一练。为调动习拳积极性,每学期组织太极拳团体和单人表演、比赛,不定期组织与高手交流等形式。
关键词 书香校园 育人 成长
作为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笔者认为办学兴校,第一资源:师资;第一任务:就是打造老师队伍。现在流行一句话为: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那么,同理,有什么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建书香校园的第一要务,就是书“香”教师队伍,从而建设教师的精神家园。余秋雨先生曰:“没有文化理念的商人将走向死胡同,没有文化理念的农民将走向死胡同。”那么,没有文化理念的教师也将走向死胡同。建书香校园,就是给教师造就一种坚定读书的氛围。
只有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书是教不好学生的。只是期终平均分,及格率考得好,不算是优秀教师。弟斯多惠曰:“教会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的教师才是好教师。有影响力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楷模教师或教育家,不只是他所学生的平均分高,及格率高,而是他仍真心诚意地热爱教师事业,热爱所有学生,全身心奉献于教育事业。用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感动一批、几批、几十批学生。使一批的学生终身受益,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为社会,为人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般,有作为的学生,怀念自己的老师时,并不是因为曾经这位老师使他数学得了100分,英语得了100分,语文得了98分。最能学生难忘的是,某一次思想工作,某一句话,某一次班会课影响了他。最主要是,这一位老师的人品和一贯的教育思想,文化内核影响了他,从而使他走向了成功。
我们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了育好人,就要有一定的内涵。“一个人的品位,是由他的内涵和境界所决定的,一个人的内涵和境界是由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所决定的。”
为此,我们的书香,坚持“香”教师,也就是坚持教师的读书活动。前几年我们读了《红楼梦》、《英才是怎样造就的》、《当最好的教师》、《这样当班主任》、《论语》、《道德经》、钱文忠教授的《三字经》、《弟子规》解读。每读一本都要求每个教师必须写心得体会。写了后,要人人交流。这期我们要求教师读《知心姐姐卢勤》。
书香要“香”学生。学校按时开放图书室,规定学生看哪些种类的图书。开展以班为单位的读书演讲活动,每期搞两次,以此调动学生读书积极性,培养一种读书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的情怀。今年我们就开展读“雷锋同志的故事”,培养学生的一种品质,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当今的留守儿童较多,问题学生多,通过读书活动,激励学生有自信心,有健康之心。习惯,健康心理尤为重要,行为习惯,健康心理比知识更为重要。
好成绩出了社会不等于为好公民。
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的高才生,在校期间驾车撞人又杀死伤者,一中国去日本的留学生,就一个月的生活费没有到位,追到中国杀母亲。
在学校管理中,教育比教学更重要,育人比教书重要。肯定一个学生,首先要肯定他的品德。
2011年《感动中国》的大学生孟佩杰,主委会的颁奖词为:“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持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着每一个细节。虽然艰难填满了她多个日日夜夜,可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这是赞扬她的高尚品德,并没有称她的学习有多优秀。
学校以传统的经典沁润学生的心田。胡市镇中心学校读《三字经》、《弟子规》,读优秀人物的故事。发挥图书室的作用。书香,要“香”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培养孩子从小爱书,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每天必须读书的一种习惯。这种阅读习惯,可以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成长。
书香要“香“家长。
当今的学校教育在转型,光靠学校教育远远不够。“一对好父母胜过100所学校。”有教育家曰:“欲造伟大之国民,必自家庭教育始。要改变中国教育,也必须着力改变家庭教育。”先打好“家长教育”这个地基,建好“家庭教育”第一层“楼房”,才能建设好“学校教育”的“高楼大厦。”
【关键词】国学教育;习惯养成;研究
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各种思想观念相互冲击和碰撞,这对职业中专学生而言,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据调查发现,极具个性的职业中专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并不理想,如果能够将国学教育引入教学实践中,则会促进他们的良好习惯养成,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良好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思想特点分析
对于职业中专学生而言,他们作为学生群体的一部分,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上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特点一:学生思想比价活跃、而且性格非常的叛逆
对于职业中专学生而言,他们的年龄段都比较小,多数为95后青年,基本上都是在读完初中以后,因没有高上高中而进入职业中专院校学习。在当今社会形势下,这些学生正处在思想逐渐成熟阶段,尤其是性格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虽然思想比较活跃,但是很不稳重;而且性格非常的独立、叛逆、好胜心比较强。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更希望能够得到学校、老师、家长以及社会的认可。然而,较之于大学生同龄人而言,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稍微差一些,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他们无形中产生了一种精神压力,技不如人的包袱导致他们自暴自弃,甚至产生抵触、叛逆心理。
特点二:学生区分识别以及自控能力
对于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而言,其中有很多的学生想着尽可能的离开家庭的束缚,可以独自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然而,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依然有很强的依赖性。同时,职业中专的学生阅历非常的浅,加之生活经验不足,以致于很多学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比如,整日沉迷网络,逃课、考试作弊以及盲目攀比、抽烟喝酒和打架斗殴行为屡见不鲜,同时这也是个人素质低的一种表现。
特点三:缺乏自信,自律性差
对于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而言,成绩不好、学习能力差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同时也是他们难以启齿,缺乏自信心的根源。日常学习中的失败太多,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没面子,甚至害怕失败。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学生不意学习、产生了厌学的心理,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通过QQ聊天等方式麻醉自己;久而久之,便为所欲为,养成了抽烟、喝酒的坏毛病,甚至部分学生还吸食。
2、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应用实践
国学经典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精髓所在,同时也是华夏沃土之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文化。国学教育是学生思想根基教育的基础,只有打好了根基,学生才能学好传统中国文化,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和品位。
2.1国学教育对学生道德品质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正所谓“是故君子先慎乎德”,这是对德行修养的重视。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的心性本善,国学教育的核心自傲与要求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正如《三字经》中所讲的那样,“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论语》中的:“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以及“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等。这些都是传统国学经典,通过强化国学教育、学习,可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基础上,对照个人的行为举止,会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重新的审视和定位,这样可以实现德行弥补智慧之不足。
2.2国学教育有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对于多数职业中专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自律性相对较差。对其进行国学教育,可以有效培育这些学生的善心、善念和善行,不断纠正他们的偏差思想观念以及错误言行举止,从而正确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讲述“朝起早,夜眠迟”,来告诉中职学生应当早起晚睡,刻苦学习;通过讲述“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来引导学生注意穿衣戴帽礼仪;通过讲述“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和准确定位自己的身份,不要盲目的攀比;通过讲述“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来引导学生作自主学习,注意个人形象;通过讲述“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让学生知道只有学好专业知识、做好实训实践,才能实现自己的认识目标,远离歪门邪道,走上人生正途。
2.3国学教育中的文明行为习惯培养
实践中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不认真完成或者无视老师布置的作业。针对这一现象,应当对他们积极开展说服教育工作,让这些学生背诵“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等国学经典,以此来有效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让他们真正的懂得何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同时,很多学生在看到其他人的好东西时,总是想着占为己有,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不及时予以制止和引导,则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针对这一问题,建议通过《弟子规》之国学经典的教育,即“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内容的讲述,教育广大学生,一定要严于律己,从小事做起。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很多学生逐步改掉上述不良习惯。通过国学教育,全面贯彻落实新颁发的学生规范和要求,在整个学校范围内形成一种人人践行文明的良好风气。
2.4国学教育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习惯对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习热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学习策略的形成和学习质量效率的提升,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习惯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将国学教育教学引入到职业中等学校教学实践之中,可以让学生真正的领悟到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比如,《弟子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三字经》:“口而诵,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即读书方法很重要,不仅要用口读、背,而且还要用心思考;白天用功的同时,晚上也要精进,只有这样才能熟记知识不会忘记。正所谓学而不恩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学习过程中应当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多思而善问。其中,多思就是将知识要点、学习方法与日常最熟悉的生活实际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认真的去思考问题,最终形成一个合理而又完善的体系。正所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即邀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且还要虚心地向同学、老师以及他人进行询问,以此来提高自己。不要认为这是一种不好意思、甚至卑微的事情。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应当不耻下问。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养成善问善学的好习惯。
结语:总而言之,包括职业中等职业学校在内的各类学校,一直秉承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办学宗旨,以生为本以及和谐发展成为现代学校的办学理念。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品位,应当以国学教育为突切入点,全面推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在当前新的教育教学形势下,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提升他们的个人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国学教育所用面临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何燕.新形势下职业中专学生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墩育教学研究,2012(03).
[2]宝平,樊水龙,安惠敏.对开设国学教育课程认识的调查分析[J].人民教师论坛,2D10(07).
内容提要:结合自身开展经典诵读的切身体验,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开展经典诵读对于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的有效性: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本着“细致”、“有序”和“激励”的原则,有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最终帮助小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关键词:经典诵读;自律;培养;价值判断;行为选择;道德信念
注:此论文属于国家级课题《促进小学生自主发展的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FFB108119
【中图分类号】H019
斯蒂芬.康威说:“没有纪律的人只是情绪、欲望以及激情的奴隶。”的确,不懂得自律的人往往很难享受到掌握某种具体的技能所带来的快乐。自律能力的高低常常决定着小学生适应学校学习生活的水平,决定着他们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进而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抓紧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让我们先来考察自律能力形成的心理机制。从本质上讲,自律能力是一种出自个体内心意愿的自觉行为。其形成往往需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了解外部的影响和要求(他律),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二是将外部要求转化为自身内部的需要,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三是形成一定的道德信念;表现出一定的道德自律能力(自律)。简言之,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就是要解决如何让孩子从他律走向自律的问题。
几年来,我校坚持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学生们通过诵读经典,受益匪浅。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惊喜地发现:一群自律能力较差的孩子随着活动的开展竟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这次偶然促成了我对利用经典诵读促进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的思考。有几点心得总结于下:
首先,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从“细”,有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建立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时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首要前提是要在孩子头脑中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而经典诵读正是帮助孩子们明白这个取舍标准的有效渠道。因为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明确了建立规矩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一个“律己”的人首先要注重小节,要从小事做起。反之,则“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此在《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启蒙经典中,教育孩子为人处世的警句可谓俯拾皆是。这些经典的教育指向性虽各有侧重,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从“细”处入手,和小学生的生活情境紧密相关。以《弟子规》为例,大到为人处世,朋友交游,小到站立坐行,吃喝拉撒都作了明确细致的要求。孩子们通过不断地诵读,懂得了应该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这些训诫言语浅近、字字玑珠,孩子们慢慢地就会将其中的训诫跟自身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找到自己言行的准则。认识到这一点,完全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
有一天,一个孩子的课本被小朋友胡乱涂画,另有两个小女孩来向我“告发”说是我班一个叫小宇的男孩画的。小宇的确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孩子,打人,对人吐口水,翻别人的书包,随意破坏别人的学具,和小朋友的关系非常紧张。对他的教育可以说已成了我的头等大事,然而收效并不明显。现在听两个小女孩一说,我几乎立马就相信了。但我还是追问了一句:“你们是亲眼看见的吗?如果不是亲眼看见的可不能乱说啊!”本是不经意的一问,没想到旁边的一个小男孩突然冒出一句话来:“是呀!‘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此言一出,配合当时的场景真是贴切无比,两个“告状”的孩子一下就不作声了。我抓住时机,赶快表扬这个孩子,说他不仅《弟子规》读得好,还会照着做,真了不起!孩子们一听,个个神情专注起来。我又说:“为什么‘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呢?谁能讲讲这个道理?”孩子们高兴极了,马上你一言我一语地当起“小老师”来。两个女孩脸红了,主动来跟我认了错,并向小宇道了歉。已经习惯了被同学申讨的小宇突然得到了真诚的慰藉,他的眼睛亮了。第一次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还冒出一句话来:“老师,我以后一定做一个好孩子!”我听了真是欣喜不已!连忙说:“孩子们,小宇今天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们相信他一定能够改正,对不对?”孩子们齐声答对。我说“这不就是‘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吗?”大家听了都笑出声来。
这件事发生以后,我第一次对经典诵读可能产生的作用作了认真的思考,经典训诫何以能如此深入到孩子的心田?跟反复诵读强化记忆固然有关,经典与孩子们日常生活的细密联系更是其中机枢。这让孩子们觉得经典不是高不可攀的。另一方面,经典的细密性促使老师在讲解经典时也必须“细”。老师的细致要求会对孩子形成鲜明的价值导向,第三个“细”表现在老师的价值评判越细致到位,越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得到孩子的响应。孩子们通过这样的诵读培养,逐渐获得了辨别是非美丑的内在心理尺度,从而形成了自己正确的价值判断。为培养学生自律能力奠定了的基础。
其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从“序”,有助于小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当一个孩子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判断时,毫无疑问,培养其自律能力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说前一个环节还基本属于他律的范畴,那么强调经典诵读活动的“序”,就是要想办法让孩子们将外在刺激形成的价值判断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选择。
我总结的这个“序”表现在两个层面,一个是内容层面的“序”,经典诵读的内容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由浅入深、合理安排,比如低段孩子长于背诵而理解力相对滞后,诵读内容就要浅显易懂,便于背诵。随着学生心智的逐渐成熟,再安排相应难度的文章。这样,他们的阅读兴趣较易保持。另一个层面的“序”体现在方法层面上,我带领孩子们诵读一直坚持这样的原则:首先要求读正确,其次要求会背诵,再次要求自己讲,(老师适当点拨),最后结合身边现象评一评,可别小看了孩子们,当我把经典诵读的主动权给了他们后,孩子们热情高涨。有的孩子为了把意思讲明白,自己开始问家长,查资料……有的为了评一评别人,当一当小小评论员,开始关注身边的小事……在这读一读,背一背,讲一讲,评一评的过程中,全班孩子极易形成基本统一的认知背景和价值取向。如果有小朋友做事越出了规范,别的小朋友逐渐就学会了运用经典中的规范来进行评价,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而这样的评价反过来又能让评价者形成一种行为的警觉。这样。随着这种自评和他评地日渐展开,一面积极的舆论之墙就在集体中建立起来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大家心里都有了底。渐渐的,即便是孩子个体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面对正反两种行为选择的时候,他也开始有了警觉,当这种警觉反复出现,且强度随着一次次诵读不断加深时,孩子极有可能就会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尤其是当这种选择适时的获得了某种外界的鼓励与嘉奖时,这种正确的行为选择就完全可能保存下来,这时的孩子就处在了一个自我管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上。
再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从“励”,有助于小学生坚持正确的道德信念。
有了正确的行为选择,接下来就要想方设法使之上升为孩子心中坚强的道德信念。因为孩子此时的行为选择还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不稳定性,没有顽强意志力的支撑,自律只是一纸空文,而强大的内心,坚毅的品质固然离不开磨炼,但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实际,更要重视激励的作用。我的做法是从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着手,本着激励的原则,培养其意志;
1、坚持《弟子规》对照评比
在开展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我在班上一直主导这样的思想:会读会背才开头,会学会用才最棒!鼓励孩子们做活学活用的小明星。坚持一段时间后,一星期一次的讲评时间成了孩子们的向往,被大家讲评时表扬最多的孩子就可以评为该周的文明小使者或劳动小标兵,这样一来,正确的价值判断下做出的好的行为及时地得到了肯定,优秀必然吸引来更多的优秀。孩子们参与评比的积极性更高了。要求进步的决心也更大了!班上的澄澄每天都会给父母捶背,那天我刚好要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因为言语浅近,孩子们自己就讲得很明白了,我接过话茬,就大力表扬了澄澄孝顺父母的事。并当众宣布评选他为校级“文明小使者”。孩子们一听,个个佩服地竖起了大拇指,澄澄更是兴奋不已。从那以后,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的孩子越来越多。
2、多层次激励,强化自律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孩子在障碍中学习,这是锻炼孩子意志力非常有效的方法。为了帮助孩子们心中树立起坚强的道德信念,我始终鼓励孩子们不断去挑战自己,每做到一次自我管理就给予一个特别表扬章,对不同的孩子设计不同的要求,比如对最不会遵守纪律的小宇,我希望他征服自己的起点是一节课,只要一节课做好了,就能来盖一个特殊表扬章,并得到老师的特别精神嘉奖。由于激励措施针对性强,灵活有效,老喜欢冲撞的陈超逐渐学会了“宽转弯、勿触棱”,缓步出门,安全礼让。总是因为桌子的事情跟小朋友争执的小潘学会了“言语忍,忿自泯”。总之,只要发现有孩子能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我就大力表扬,让他们一点点累积小小的胜利,进而拥有了抵制诱惑的勇气。长时间坚持,孩子们的自律能力确实提高了不少。
总之,长期坚持有效的经典诵读,既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更是对他们自律能力的一种有效培养和提升。是实现小学生意志品质自主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就这个课题而言,其间还蕴藏着极大的教育潜能,等待更多的教育者去挖掘。
参考文献:
1、黄颖《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互联网
2、宋祥水《关注学生的知情意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2010—7—11
3、佚名《小学生自律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2011—8—13
4、《自律是效率的基础》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