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西方礼仪

中西方礼仪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10 13:43: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西方礼仪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西方礼仪

篇(1)

众所周知,礼仪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交往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而送礼,作为交际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因文化差异,各国对礼仪的理解各有差异,送礼的习俗和禁忌也各有不同。随着中国和西方国家各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因此,本文从“送礼”这一社会现象入手,具体比较中西方有关送礼的习俗,禁忌和对礼仪的不同理解,探究其深层文化根源,从而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礼仪概述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仁、仪、礼、智、信”,其中“礼”是中国儒家思想最经典、最辉煌的一页。它的影响深远,至今还倍受人们的推崇。随之送礼也就成了最能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所以中国自古就有“礼尚往来”, “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多人不怪”的说法。而西方社会,作为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同样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着人类对礼仪的追求及其演进的历史。

礼仪,作为人际交流的基本原则和工具,在日常交际中它 “协调着人际之间的关系, 规范着人们日常的行为, 影响着各色人等的社会文化心理, 从而使人类社会规律化、有序化地运转。”纵观全球,各国皆有送礼的习俗,但“礼多人不怪”这一传统观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将面临更多挑战,所以以下将就中西方送礼中所体现的礼仪差异进行对比研究。

三、对比分析

(一)送礼的场合。

在中国,送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逢年过节,日常亲朋,邻里间走动,托人办事或答谢等,礼物都会被派上用场,而送礼的场合也是名目繁多。从小孩满月、百日、周岁; 长辈或老年人,甚至年轻人和小孩的生日到日常的婚、丧、嫁、娶诸类重大活动和乔迁,开张庆贺等,应邀的亲朋好友自然要送礼。

相对而言,西方国家的日常送礼就没那么频繁,但在亲朋好友生日、订婚、结婚周年纪念日、乔迁、告别,大学毕业以及圣诞节等重要日子,或应邀到他人家中拜访时通常也会带些礼物。

(二)礼物的选择。

中国人在选择礼物时很重视礼物的价值,认为礼物越贵重就越尊重对方,其表达的感情也就越真挚, 所以赠送礼品时一般都会考虑到具体的对象和场合。而在生日,乔迁和日常的婚、丧、嫁、娶中,送钱则较为普遍,这在西方是非常少见的。但中国人不太注重礼物的包装,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包装也给予了更多关注。

西方国家在礼品的选择方面没有太多讲究,他们一般不送也不接受太贵重的礼物,因为这可能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礼轻情意重”,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赠送礼物人的心意和祝福,而不是礼物的价格。一束鲜花,一瓶酒,一盒巧克力,一块手表,一些房间的装饰物,纪念品,自制的手工艺品或卡片等都是很好的礼物。但西方人比较注重礼物的包装,无论买来或自制的礼物一般都要经过精心的包装。

四、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

礼仪在其历史演绎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带有其本土文化的特征。日常交际中不同的习俗和禁忌本质上都有其深层的文化根源,所以在理解和尊重这些礼仪差异前应对其文化根源有一定的了解。

(一)集体主义 VS. 个人主义。

根据霍夫斯泰德提出的五大价值维度之一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维度来看,中国文化属于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个人主义文化。

在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下,中国人群体观念较强,对群体有依赖性,认为每个人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复杂的群体网络中的一分子。因此,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重视处理人际关系,力图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中国人重“礼”,崇尚“礼尚往来”,希望通过互赠礼物的方式维系或加深与他人的关系往来和情感联结, 从而得到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

而西方最为推崇的却是个人的独立和自主,尊重个人权力,向往自由,崇尚平等。他们认为自己只是文化模式里松散的个人,相对独立于集体,对集体的依赖性较小,并把自己的利益和自我实现放在群体之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注重建立群体关系,所以送礼的场合相对于中国也少得多。

(二)面子观。

说到“面子”,Larry曾定义过“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的个人自我形象” 在中国,“面子”是构成人际关系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尽量避免“丢脸”,要“给面子”、“顾全面子”。因此中国人在选择礼物时很重视礼物的价值,认为如果送的礼物太便宜了不但丢了自己的面子,还得罪了别人。

在西方,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个体本身,人际交往中崇尚自由、平等。因此,送礼更多表达的是对对方的喜爱和肯定,并不十分关乎礼物的价格和双方的面子。

五、结论

总之,“送礼”这一日常交际中随处可见的社会习俗,是生活中人际交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与送礼相关的习俗和禁忌本质上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礼仪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随着生活中跨文化交往的增多,理解这些深层文化的本质和特征有助于双方加强沟通与认识,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可能引起的误解和冲突。

参考文献:

[1]舒安娜.交际礼仪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26.

[2]王爱英.中西交际差异对礼仪的影响[J].公关世界,2006,(7):54.

[3]刘甜甜.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各国送礼习俗的差异[J].时代,2008,(4):47-48.

篇(2)

[关键词]送礼 礼仪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1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098-01

前言

众所周知,礼仪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交往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而送礼,作为交际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人际交往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导致各国对礼仪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而在送礼过程中的习俗和禁忌也有区别。因此,本文从“送礼”这一社会现象入手,具体比较中西方有关送礼的习俗,禁忌和对礼仪的不同理解,探究其深层文化根源,从而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礼仪概述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中国传统的“仁、仪、礼、智、信”五德之中,“礼”是中国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一项美德。而送礼也就成了这一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人际沟通作用。所以中国自古就有“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多人不怪”的说法。而从西方社会的历史来看,作为历史上的几大文明古国文化的继承者,同样表现出人类对礼仪的不断追求及其演进的历史。

礼仪,作为人际交流的基本原则和工具,在日常交际中它“协调着人际之间的关系,规范着人们日常的行为,影响着各色人等的社会文化心理,从而使人类社会规律化、有序化地运转。”纵观全球,各国皆有送礼的习俗,但“礼多人不怪”这一传统观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将面临更多挑战,所以以下将就中西方送礼中所体现的礼仪差异进行对比研究。

二、对比分析

(一)送礼的场合

在中国,送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逢年过节,日常亲朋,邻里间走动,托人办事或答谢等,礼物都会被派上用场,而送礼的场合也是名目繁多。从小孩满月、百日、周岁;长辈或老年人,甚至年轻人和小孩的生日到日常的婚、丧、嫁、娶诸类重大活动和乔迁新居,店铺开张庆贺等活动,亲朋好友为表示心意自然要送礼。

相对而言,西方国家的日常送礼就没那么频繁,但在亲朋好友生日、订婚、结婚周年纪念日、乔迁、告别,大学毕业以及圣诞节等重要日子,或应邀到他人家中拜访时通常也会带些礼物。

(二)礼物的选择

中国人在选择礼物时很重视礼物的价值,认为礼物越贵重就越尊重对方,其表达的感情也就越真挚,所以赠送礼品时一般都会考虑到具体的对象和场合。而在生日、乔迁和日常的婚、丧、嫁、娶中,以金钱作为送礼的物品较为普遍,而这样的送礼方式在西方国家很少见。而且中国人在送礼的时候不注重对礼物的包装。

西方国家的人在选择送礼的礼品时没有太多讲究,而且大部分时候,他们一般不送也不接受太贵重的礼物,因为这可能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礼轻情意重”,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赠送礼物人的心意和祝福,而不是礼物的价格。一束鲜花、一瓶酒、一盒巧克力、一些用于装饰房间的小物品、旅游纪念品以及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或卡片等都是他们选择的礼物。但相对于中国人而言,西方人更加注重礼物的包装,无论什么样的礼物都要进行精心的包装。

三、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

礼仪在其历史演绎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带有其本土文化的特征。日常交际中不同的习俗和禁忌本质上都有其深层的文化根源,所以在理解和尊重这些礼仪差异前应对其文化根源有一定的了解。

根据霍夫斯泰德提出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价值维度来分析,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分属于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

在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下,中国人群体观念较强,对群体有依赖性,认为每个人都是复杂的群体网络中的一分子,而不是独立于群体之外的个体。因此,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重视处理人际关系,力图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所推崇的是个人主义,他们更加尊重人权与自由,崇尚人人平等。他们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人,然后才存在于一定的集体中,因此他们普遍对集体的依赖性小,而更加看重自己的个人利益和自我实现。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忽视了群体关系的建立,所以送礼这种交际方式的使用相对于中国也少得多。

四、结论

总之,无论东西方文化,“送礼”都是日常交际中的重要社会习俗,而且是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送礼的相关习俗和禁忌的区别,本质上是中西方礼仪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不同。随着在现代生活中,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往日益频繁,怎样理解和把握这些深层文化的本质和特征对于交际的双方加强沟通与认识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有效地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的误解和冲突。

【参考文献】

[1]舒安娜.交际礼仪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26.

篇(3)

Abstract: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the Western etiquette culture specifically in the massive instance's foundation for everybody the difference, the difference origin, so that everybody can a better study and grasps these differences. So that better work and study.

关键词:文化背景 价值观 平等 个体

Key words:Cultural context Values Equality Individual

作者简介:刘明哲 男 1981年出生 伊春职业学院教师 助教 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

一、由文化的背景影响的文化不同

中国和西方人之间的文化不同的理由之一是文化的背景。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孔子思想,道教和其他的观念学。当发展的不同观念彼此碰撞时, 中国文明的基本结构建立了起来。 然后孔子思想变成中国哲学系统的基石。 孔子思想的中心思想是仁的德行。 仁是什么? 仁有各种不同地翻译如仁慈,善意和人性。 简而言之,仁意谓爱。 它已经形成而且成形为中国的文明而且发挥极深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二千年来作用在了几乎四分之一之上的人类。

二、中国和西方人之间的文化由不同价值引起的

中国价值的观念是时常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被放在有方价值的反对派之内。 因此, 决定于人们如何定义西方价值。现代的西方价值系统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开始, 而且把它说成是社会的基准.通常的在那期间欧洲人遵守这个价值。 西方价值的核心是个人主义。中国价值的核心有和孔子思想的一些关系。 孔子思想的原则在人类关系的道德个性中是发现为孔子为他的疾病和邪恶提供了解决。 那就是众所周知的人的五关系: 统治者-部长 , 父亲-儿子, 丈夫-妻子 , 年长者-弟弟和朋友-朋友。 这被解释为应该有爱在父亲和儿子 ,在统治者和部长之间应该有正直责任感, 区分在男人和妻子之间注意行为,在朋友之间应该有信心。"在封建制度超过二千年期间,统治阶层用这关样的关系去安排每件事物, 然后形成了一个阶级社会。 在这种社会中,一个部长要忠贞他的统治者,一个孩子对他的父母尊敬。 结果是人性被疏忽而且人没有平等。

不同于中国的是, 在文艺复兴方面时期的英国, 人开始强调人类的尊严而且强调现在生活的重要, 他们宣述男人不只有权利的拥有者,完美人的信念充满他们的生活, 而且也有能力使自己更加完美而且运行奇迹.这是人性的基本。

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提及教义,个体的权利是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重视的东西。 大多数的西方人相信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身份和个性, 应该被辨认出而且承认。 因此, 一不能够不了解个人主义的人不能包罗万象西方人和他们的民族。 由对个人主义的认识,我们能了解西方人如何定义家庭,友谊和隐私.个人主义的核心是追求个人的成就.在基督教传统中,个体对社会和上帝是重要的. 个人主义从他们的祖先已经被传递下来。 因此,对西方人,个人主义不是自私。他们强调个人主义如此的很多以致于他们相信无法示范个人主义的人一定有毛病。 他们喜欢句子" 天助自助者。"然而对中国人,”个人主义”那个字如自我主义一样的贬义, 因为表现出自私。 在传统的中国信念和在孔子思想中,集体主义被感激。个人主义强调合作,在团体成员或个别成员之中成功是由于一个单位,一个组织或一个社区的职员集体努力的结晶。 个别利益为集体利益的牺牲被中国人高度称赞。

四、西方家庭主张平等

丈夫和妻子通常有平等的发言权, 虽然在特定的情况下,在孩子的问题上,也有一张选票的时候。 家庭成员被视为朋友和他们每日的生活是平等。 在西方人中,大多数的老人不和他们的孩子或亲戚居住在一起。 如果在金钱充足的情况下他们自己居住或他们将会在其他的老人居住的地方中买房子或公寓。因为年轻人代表希望, 能帮助他们制造一些方面的积极改变生活。 因为他们将得不到老人的荣誉,尊敬或注意,所以他们不喜欢变老。在中国情形是不同的, 哪里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中,家庭成员容易一起居住,而且年轻者应该尊敬和服从老人。 因为人相信一个老人是明智的充满经验的人,通常,老人接受荣誉,特权和满足。家庭成员支持仰赖彼此,他们要将忠贞展示给家庭成员看而且示范有品德的行为,以免全部家庭成员丢脸。 " 脸 " 的意义应该关于增益家庭的社会地位的损失看, 不仅仅个体。那是说中国文化有个体的生活和行为性质更强调集体的质量。 一般而言,华人跟西方人比起来有一个较强壮家族感荣誉。

五、民族主义

第五个理由是民族主义。 因为远古的中国 , 中国的国家形式也是由汉族独自建立地。 我们说的社会礼仪标准也是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独自建立地。 汉族在历史上通常和他们的祖先生活,在工作期间和社会的连络用语言表达。只是表达一个微小的行动就能表明一些意义敏感的意思。当你说一半批评或仅仅说一些事物的时候,人们能了解什么。

你想要说。如此当他们表达他们自己的感觉时候,人们不需要说出他们所有的意图。 在西方人中的时候, 举例来说例如美国是一个有超过二百年历史的移民国家。 然而,美国人一定清楚地表达他们想要的和需要的。 只有这样听话者才能很好得了解。 因此他们的语言一定说出他们必须说的。

参考文献:

[1]《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杨平泽著 国外外语教学 1995(1)

篇(4)

【关键词】红楼梦;唐顿庄园;餐桌礼仪;中西方文化差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57-02

饮食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同的人对饮食的认识、要求、用餐方式等各不相同,饮食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食礼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饮食,同时又约束着饮食活动。由于地域、文化、餐桌礼仪、文明发展等文化差异,中西方食礼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通过探究《红楼梦》和《唐顿庄园》中的餐桌礼仪,了解不同的食礼文化及其背后所隐含的中西方文化的根性。

一、从红楼梦看中国餐桌礼仪

中国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宴饮文化,至少在周代,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饮食礼仪制度,宴会中贯穿的礼仪、礼节,并非是对吃的情趣的束缚,而是表现人们的道德文化修养,在饮食生活中体现一种形式美、伦理美、人情美。《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经典名著之一,讲述了贾史王薛四大贵族家庭的繁荣与衰败,还原了当时贵族家庭的生活场景,对研究中国古代的餐桌礼仪具有极大的空间。

黛玉进贾府,是宏篇巨制《红楼梦》的开端,随着黛玉的进入,贾府的背景、人物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同时通过对黛玉进府过程的繁复描写,贾府繁紊的餐桌礼节也一览无遗,在贾母吩咐过传饭后,王夫人带着黛玉进去,已有很多人在此伺候,但却为何“在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脂砚斋在此处有批语:不是待王夫人用膳,是恐王夫人有失侍膳之礼耳。这是规矩。再而提到的是这侍膳的礼仪“李纨捧饭,王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而上桌的只有贾母、黛玉和三春而已”,在古代,根据满族重小姑的习俗,未出阁的女儿在家是姣客,身份是很尊贵的,所以女儿可以和父母一同吃饭,而媳妇则要在一旁伺候,待公婆和小姑吃罢才可以吃。最后吃饭的座次自然也值得一说,书中这样写道“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中国古代长幼尊卑,贾母自然是坐在正面,又有左右相对,左为尊的规矩,所以熙凤让黛玉坐左边第一张椅子。有王夫人、李纨等在场,黛玉自然是不肯,在知道她们不在这里吃饭后,方才坐了。此时“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也显示了古人以左为尊,尊者或长者坐上座,然后从左至右的吃饭座次的讲究,黛玉是客,所以礼让至左手一座,元春不在迎春居长,坐右手一座,接下去是探春惜春。孔子曰:“兴于诗,成于礼”,尽管这些封建礼仪十分繁缛,但表达了古人内心对长辈的尊敬及为人待客之道。

《红楼梦》中还有一段描写贾府中秋设家宴赏月的桥段。家宴是中秋节家人团圆的重要形式,贾府的家宴设在山之高脊凸碧堂内。为了达到阖家团圆的目的,能到的家人一律都到,连平时公务最繁忙的贾政也到了场。凡桌椅皆是圆的,特取团圆之意。坐法也有讲究,按照辈份,上面居中,贾母坐下。左边是贾赦、贾珍、贾琏、贾蓉,右边是贾政、宝玉、贾环、贾兰,团团围坐。宴会在圆桌上进行,座次仍是“尊卑有序”“长幼有序”。贾母是“老祖宗”,在上面居中坐下。贾赦是大房,所以成左;贾政是二房,所以居右。这是封建社会诗礼之家的一套礼仪。

封建社会的宴饮活动,不但座位安排很有讲究,“面东为尊”“左为上”;而且迎接宾客要打躬作揖,席间宾主频频敬酒劝菜,筷要同时举起,席终“净面”后要端茶、送牙签等等,礼仪十分繁缛。现在时代不同,过去那一套礼仪制度当然不适用,但我国是礼仪之邦,人们在宴饮活动中重现礼节、礼貌,几千年来已形成文化传统,其中展现中华民族伦理美,形成美的一些细节,仍沿袭至今。现在虽然没有古代这么拘谨,但每当重要节日或者特殊日子,人们依旧会以怀念的姿态去遵守这些古老的规定、规矩。当然平时的家庭饮食中,人们也会依旧以尊敬老人、师长、宾客为原则。

二、从唐顿庄园看西方餐桌礼仪

唐顿庄园讲述了发生在格兰瑟姆这个贵族家族的故事,主人公玛丽作为格兰瑟姆先生三个女儿中的老大,她的择婿决定着格兰瑟姆家族的财产将由谁继承,这成为了整个故事的中心。围绕这个故事,各色贵族穿梭于唐顿庄园。那么,在这座庄园一切礼仪就是来点缀这个故事的。

篇(5)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谈判策略;文化影响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已跃身进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自从加入WTO后,我国各个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日益进步的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仅仅依靠自身发展和建设还不够,要想更好的实现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首先就应该注重商务团体的合作性发展。商场如战场,若要想在商场当中取得胜利,首先就应该学会知已知彼。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需要经常与其他国家进行一些商务贸易等往来,只有这样才会更好的提升我国自身的综合国力。但在此过程来中也会经常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正是由于我国与其他国家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所以这也就导致了谈判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分歧,正是因为文化不同而导致分歧的出现,所以只有充分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性质和文化背景,才能够更清楚的掌握对方国家人们的行为习惯,这将会为我国与西方国家的谈判、合作等起到一个促进作用。

2中西方商务文化的差异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我国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注重走向国际经济贸易,注重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因为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完善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还能够让我国与其他国家有一些经济方面的外交关系,这样将会更好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例如文化差异最为明显。由于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就会导致人们对于同一件事物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念。这往往会导致人们在谈判过程中出现分歧,进而导致谈判失败[1]。3价值观及思想方式的差异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老祖宗为人们留下了很多具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久而久之,也就为人们形成了独到的价值观念。例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曾经指出,即使是在社会主义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也应该遵循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思想,正是有着这一传统思想,所以我国人民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例如在商务往来当中,一旦在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中国人首先想到的都是上报领导、团体组织或者是部门等,并不是私自解决,如果出现了矛盾纠纷,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制造一些舆论来支持这一观点,只有具有伦理道德,才能够进一步取得法律援助,这些都是我国文化背景下人们逐渐衍生出来的商务形式[2]。然而站在西方国家人们的角度上来看,这一点恰恰与我国文化有着截然相反的地方。西方国家的人们在商务事宜处理过程中,能够做到的就是重视个人自我价值观的体现,认为个人利益将会高于一切。一旦在商务交往过程中遇到某些问题,这些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法律武器来解决问题,而并不是通过制造舆论来解决问题。西方人的观点往往会被我国人们视为一种执着的心理,因为其并不注重一些外在因素,而是更加关注自己的实际情感。对于商务友谊的培养也并不重视,更多的是想要得到自己内心上的满足和自身观念的延续性[3]。

4礼仪礼节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的国家,与西方一些国家相比,我国是一个礼仪大国,无论是在说话还是言谈举止,人们都十分注重运用委婉、谦和、客气的话语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所以在其他国家人们的眼中,中国人对于礼仪文化有着较高的要求。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往往能够表现出含蓄、客气、谦和。而对于一些西方国家的人们来说,往往会表现得更为坦率,在接受邀约或者是工作中都非常直接,并不会像中国人这样拐弯抹角。例如在商务谈判中接受到了对方的邀约,中国人往往会表现出非常含蓄的回答方式,一般都会是我尽量来(I”IItrymybesttocome),这样的回答在中国人看来很正常,而在一些西方国家人们的眼中,这种回答是一种不诚恳的回答,可以就是可以,不行就可以直接拒绝,没有必要这样拐弯抹角,可见在礼仪方面中西方国家还是有着较大差异性的[4]。

5中西方商务文化差异

5.1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谈判过程是一个需要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并不是短时间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和沟通方式也将会推动着沟通风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站在宏观角度来看,中国人对待朋友往往会表现出宽厚善良、语言含蓄、善于推理和演绎,中国人习惯性的想要从对方的语言和动作当中去捕捉一些信息,这也是中国人较为擅长的谈判技巧。而对于一些西方国家的人们来说,则并不习惯于从内在来捕捉信息。例如德国人在谈判过程中,其语言往往较为谨慎,北欧人内向自律、君子之言如同正式合同,这些在我国人们看来并不适用。在美国人眼中,中国人善于寒暄、不果断,这些都是不值得信任的表现,所以也正是因为文化差异的不同才会导致中西方国家在谈判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最终导致谈判的失败[5]。

5.2注重结果与注重关系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还经常会反映在价值观的不同取向中,在西方国家,人们非常注重竞争的平等性和公平性,注重的是结果,追求的是实利。在西方人们看来谈判只是为了最终达到目的的一个阶段。所以西方国家的人们对一些利益和实质性的东西经常会看得很淡,并没有注重一些礼仪的东西。西方国家的人们会尽量避免将个人情感与工作联系到一起,因为人们认为这种做法能够影响到人们之间的合作关系,会影响洽谈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在与美国人谈判时,他们都会强调将人与事情分开来谈,这样是最有利于事业和商务发展的。西方一些国家的谈判员有些时候对于中国的这种谈判形式会表现出不理解,因为中国自古以来都非常注重人际关系的交往,鼓励和谐文化要共同发展。中国人在谈判之前都会尽量与对方拉近关系,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商务合作,认为这样可以更好的使得双方在某些方面达成一致[6]。

5.3集体与个人作用

在西方国家,人们在谈判时,往往会更加注重强调集体权利,强调个人责任,这种思想也就是分权思想。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加注重个人权利,比较强调集体的责任,也就是领导的一句话对于属下员工来说具有很大影响。在中国人们更加注重于“集权”思想。西方人在谈判时看似是一两个人出场,但是其背后却有着一个集体。在中国在谈判时,通常出席的人数较多,有些时候西方国家提出一个问题,中方迟迟不能够给予准确的回复,甚至在谈判中出现了内部互相扯皮的现象。西方国家的人们对于中国人的这种想法存在着诸多困惑,他们认为这种大张旗鼓的谈判声势不仅造成了沟通上的困难,也会导致谈判效率较低。

6商务谈判之策略

6.1对于价值观及思维方式差异的谈判策略

要想更好的处理好中西方国家之间的谈判问题,首先就应该处理好“义”与“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谈判桌上,中国人更加注重的是能否为自己脸上争光而不是企业利益。实际上这种谈判形式并不适用于西方国家。对于西方国家而言,谈判就应该心平气和,既不要虚张声势也不要寒暄。只有从根本上纠正自身的缺点,才会不断加强自身的谈判优势。另外在处理集体与个人关系时,人们应该注重去了解和分析对方国家的文化差异,这样才会更好的熟悉对方国家的心理。有助于进一步促进谈判的成功。集体关系与个人利益,在谈判过程当中,西方人们通常会表现出分权思想。而在我国,是众人谈判,一人拍板。所以为了解决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人们应该尽可能的保证处理好集体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树立个人在谈判当中的地位。

6.2对于礼节礼仪差异的谈判策略

对于礼仪差异的谈判策略,人们应该及时的进行纠正,实际上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一些国家,其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习俗并没有问题,只是由于不同国家人们之间都会存在着一些文化差异,所以在谈判和沟通时才会出现分歧。对于中国人来说,含蓄是谈判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状态,而西方国家的人们则比较坦率,在中国人看来,西方国家的人们不懂礼貌,而在西方国家看来,中国人较为虚伪。所以在谈判过程中,人们应该学会去了解对方国家的一些文化内容,不要盲目的去进行谈判,盲目谈判只会导致针锋相对的场面,这样不仅不利于谈判的长期发展,还会影响谈判的顺利进展[7]。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人们还可以利用翻译技巧来解决跨文化问题,对于礼仪礼节差异方面的策略。最好是可以提前了解西方人的表达思维,这样可以避免在谈判过程中出现尴尬的情况,一旦谈判过程中出现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问题,就可以及时的进行沟通,避免在沟通方面出现障碍,这样也更有助于谈判的顺利进行。

7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论述了中西方商务文化差异与谈判策略等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现代化的文化背景下,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正是因为受到了不同文化的熏陶,所以在面临不同问题时,我国人民与西方国家的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在谈判时,这些不同的态度将会严重影响到谈判的结果和谈判的效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应该学会去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在了解其文化的基础之上,才会更好的了解谈判者的内心想法。有些时候在言谈举止方面只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问题,才能够更好的理解,不至于走入误区,可见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容易导致谈判的失败,所以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够百战百胜。

参考文献

[1]陈猛然.日本人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体态语的表现形式及其功能[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4(09).

[2]杨伶俐,张函.从跨文化视角分析中美商务谈判风格差异[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4(09).

[3]王晓燕.中西方商务谈判的文化差异探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

[4]杨军德.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1).

[5]王腾宇.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J].山东机械,2014(05).

[6]谢军.国际商务谈判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J].聚焦,2014(12).

篇(6)

[关键词]婚庆礼仪;中西方文化差异;婚俗分析;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3-0308-01

婚礼是人生的另一个旅程的开启,从此夫妻之间要相互鼓励、扶持,相守一生。虽然随着经济和交流的全球化,许多的婚俗进行了中西方的混合,但是中西方的婚俗始终有着不可替代的差异,下面就对中西方婚礼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一、中西传统婚前习俗比较

传统中式婚前礼即为“成妻之礼”,有特定的步骤,称之为“三书六礼”。一是纳彩,即通过媒妁之言,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前往女方求婚,是说媒成功的标志;二是问名,由男方请媒人询问女方的姓氏和名字,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是否相生;三是纳吉,即男方将卜得吉兆的结果告诉女方,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四是纳征,即男方下聘礼,是成功达成婚约的标志;五是请期,男方请人占得吉日,请媒人告之女方,请女方定夺;六是亲迎,即迎娶,新郎前往女方家,在女方的祖庙,郑重地拜两次,新娘行至门口,新郎迎接,至大堂拜岳父母,拜女方亲戚长辈至此。整个过程都由双方父母安排,最后也由父母决定是否能够结婚。这一切正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

传统的西方婚前礼是国教婚礼,如在英国,其婚前礼也分为六步:首先是求偶,取得父母同意,男女才能恋爱,感情成熟后告之双方父母;然后是订婚,女方在报纸上登出订婚启事,仪式在女方家举行,由女方安排宴席,男方则要买一枚戒指,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戴在女方左手的中指上;接下来是办结婚证和结婚预告;再就是发请柬,女方的父母以他们的名义发请柬通知双方亲友,请柬一般为白色,配以金色的字和图案以示圣洁高贵。

二、中西婚礼服饰及色调比较

中国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所谓“中国红”。结婚的时候新人一般都穿红色的礼服,象征着吉祥如意,红红火火。在传统的婚礼中,新娘凤冠霞帔珠宝锦绣,着红袄裙,当然也少不了红盖头和绣花鞋,而新郎就穿着红色的长衫马褂,头戴红色大沿帽,胸前佩戴一朵大红花。家里到处都贴有红色的喜字,门两边要贴红色的对联,新人身上佩戴红花,新房里的物品也大都是红色。

西方的婚礼的主色调是白色。在西方婚礼中,新娘一般都会一直穿着白色的婚纱,头戴白色花,手捧白色鲜花。新郎则是笔挺的西装。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后来白色也是富贵的象征,到了本世纪初白色所代表的纯洁意义更远超其他。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西文化的融合,我国新娘也会穿上和西方新娘一样的白色婚纱来显示自己的纯洁美丽,小小的区别是中国新娘大多在白色婚纱上别上红色的鲜花。

三、中西结婚仪式比较

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为三叩九拜之礼。新娘被新郎接回家中,就开始拜堂仪式: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至此,三拜礼成,表示得到了天地祖先及父母的同意,正式成为夫妻。为了增加喜庆气氛,整个婚礼过程都在鞭炮声和欢快的乐曲声中进行。同时,在婚礼进行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按一般的情况,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祭祖、出发、燃炮、等待新郎、讨喜、拜别、出门、礼车、掷扇、燃炮、喜宴、送客、闹洞房、三朝回门。有此可以见到我国文化的热闹、繁琐。

而在西方,婚礼讲究神圣而简单,传统上为神前婚礼,因此婚礼一般是在宁静祥和的教堂举行,新人在牧师的主持下得到上帝的认可和祝福。首先新娘挽着父亲的手在花童的引领下,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步入教堂,父亲郑重地把新娘的手交到站在教堂前部牧师左侧的新郎手中接着新人要在庄严的气氛中宣誓:慕裉炜始相互拥有,相互扶持,无论是好是坏,富裕或者贫穷,疾病还是健康,都要彼此相爱、珍惜,只有死亡才能将两人分开。然后交换戒指,亲吻,至此婚礼到达最礼成后,当新人走出教堂时,教堂的钟声响起,意为驱赶不祥之物,以保新婚夫妇好运一生。

四、中西婚宴比较

在中国,传统的婚宴通常在中午举行,持续三天。对于新郎的父母而言,更是要宴请其所有的亲朋。宴席上,人们只是吃、喝、聊天,饭后各自回家。我国的婚宴往往是男方出钱,但宾客所给的红包也足以支付婚宴开支。

西方国家婚礼仪式过后,也会举行盛大的婚宴,叫做招待酒会。英美国家经常由新娘的家庭来支付,一般是自助餐形式,用很少的钱就可以办得很丰盛。婚宴以舞会结束。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宾客参加婚宴一般不需要送礼金,只送实物。在网络时代,宾客根据新人在网上的所需物品目录为新人选购礼物。

五、中西婚庆文化差异分析

(一)中西方人性格不同

中西方的历史积淀不同,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漫长的封建统治对中国人内在性格的影响不容忽视。基本的一些礼仪在中国人的婚礼中还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西方人崇尚自由,随心而动,所以在婚礼中他们的礼节没有中国的复杂。

(二)中西方不同

中国人大多信仰佛教,但更多人相信无神论,在中国人的心中祭神只是一种仪式。现如今婚礼婚俗中的拜神等多半是由于自古以来的传统,人们只是去沿用,而对这些仪式最初的对神的崇敬之情则有所减少。但是在西方,人们的是很明确的。他们每个人都有着坚定的信仰,在举行婚礼时也都按照自己信仰的教派的仪式来操办。

(三)中西方价值观不同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而“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六、结论

中国传统婚姻观念被融入了浓厚的封建色彩。所谓“天作之合”(婚姻乃承天地阴阳之性配合而成)、“五百年前结成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喜“五行相生,八字和谐”,忌“三、六、九冲”等等。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这些婚姻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于国人心中。

西方婚姻观念是为爱牺牲。在基督徒的婚姻观中,婚姻是神赐予的礼物。西方婚姻观发展到今天,已成为自由恋爱的婚姻伦理关系。它重视个人自由意志,男女在生活中由相识相知到相爱,因而甘愿将自我奉献给对方,将生命贡献出来,为爱情而努力甚至牺牲。

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已经出现了中式婚礼西方化和西式婚礼中国化的现象,这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西方文化走进中国的表现,是中西文化碰撞和融合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张建帮.中国古代婚俗文化特点述论[J].学术界,1996,(6).

[2] 常峻.民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3] 钟小佩.英国国教婚礼[J].世界宗教文化,2003,(3).

[4] 完颜绍元.《婚嫁趣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篇(7)

西方茶文化虽然源于中国,但中西茶文化在语言习惯、行为习惯、精神内涵及物质文化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西茶文化的差异尽管对语言及文化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却也为我国英语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素材,对于拓展英语教学范围,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英语教师应该将中西茶文化引入日常教学中,通过文化对比激发学生语言学习兴趣,提高语言学习效果。

关键词:

中西;茶文化;英语教学;应用

茶文化虽然源于中国,但是随着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茶文化已经与西方文明逐渐融合,形成了与中国传统茶文化截然不同的西方茶文化。尽管东西方茶文化存在很多差异,但毋庸置疑,它已经演变为联系东西方文化重要的桥梁之一,而茶文化这种与生俱来的跨文化特点也让其逐渐受到英语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被积极地引入到英语教育课堂中。在两种茶文化激烈的碰撞中,英语学习者可以形成对西方文化直观的认知,激发英语学习兴趣,这对于提高文化理解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通过中西方茶文化对比,探究其对于英语学习的意义,以期推进中西方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顺利应用。

1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分析

尽管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但是自从茶文化传入西方世界,并与西方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物理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与中国茶文化截然不同的西方茶文化,而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1语言差异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构成,更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而中西方不同的语言应用将中西茶文化的差异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两者语言差异主要表现为:首先,中西方茶文化词汇应用范围不同,代表不同的文化底蕴。我国茶文化历史久远,文化语境中词汇涉及囊括茶及茶文化方方面面,例如“明前茶”等与社会活动密切相关的词汇比比皆是。而西方茶文化历史较短,茶叶仅是从17世纪末才逐渐与西方上层社会有所接触,茶文化词汇数量较少,同时受到上层社会生活方式影响,相关语言中如“Royaltea”具有较强的阶级性。其次,词性和词义不同。我国茶文化相关词汇多为名词,而在西方文化语境中,词性变化较明显,甚至很多词在英语中多作为动词使用。另外我国茶文化中多数词汇词义简单质朴,指向性较强,而西方文化中相关语言具有“喻义”、“转义”的变化现象,语言内涵与西方文化语境结合,很多词汇成为特殊文化的符号。例如,“blacktea”(红茶)完全摆脱了中国茶文化关联,再如“teahound”(花花公子)直接暗示西方资产阶级其糜烂的生活方式,可以说西方茶文化词汇具有较强的时代烙印。

1.2行为差异

中西方饮茶习惯、饮茶礼仪等行为由于受到不同的传统文化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别。首先,饮茶习惯差异。我国茶文化一直遵循“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重视日常饮茶行为中对茶叶天然品质的保持,尊重茶的自然属性,以“清饮”的方式保持茶叶的单纯,旨在寻求人和自然的联系。而西方茶叶消费者一般推崇饮茶的个性需求及多重口感,将牛奶、糖等各种材料掺入茶叶中,以“混饮”激发个性化的生理感受。其次,饮茶礼仪差异。我国的茶文化中饮茶已经融入生活的各个阶段,不受时间的限制,而礼仪也遵循儒家思想自上而下的伦理要求,而西方社会大都根据贵族及宫廷礼仪传统,将饮茶视作社交行为,严格遵循西方绅士礼仪。

1.3内涵差异

我国茶文化受到封建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成为培养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我国茶文化凝聚了儒家、道家、佛家等诸子百家的学说内容,尤其天人合一、中庸自然的观念让我国茶文化超脱了物质的局限,升华为道德感悟和更高的精神修养。相较而言,西方的茶文化历史较短,没有与西方传统哲学和价值观形成密切结合,但是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茶文化具有典型的实用主义特点,茶更多的局限于物质层面,茶叶、茶具或茶俗等大都成为修养和财富的代表,阶级意蕴非常明显。

1.4物质差异

物质文化是揭示异质文化差异最明显、最直观的外在形式,中西方茶文化在物质文化层面的差异主要表现为:首先,茶叶选择不同。我国是茶叶出产国,无论种类还是出产量都远超西方国家,在我国,无论是六大茶类还是地方特种茶叶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总体上以未发酵的绿茶为主要消费种类。而西方世界,如英国受到气候和地理环境影响,更青睐于易储藏的发酵性的红茶。其次,茶具差异。我国的茶具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影响,以淳朴自然的瓷器为主,并且讲究器具的“雅趣”。而西方茶具大都以奢华为主要特点,茶具和其他辅器具具有典型的贵族和宫廷特点。

2中西茶文化比较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中西茶文化尽管在语言、行为、精神、物质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反而成为语言学习及文化学习中重要的资源,对于提高英语学习的文化性、娱乐性,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主要包括: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文化思维。通过中西方茶文化的学习,英语学习者可以在课堂学习中养成文化比较思维,尤其可以通过文化比较可以让学生形成对英语语言习惯、英语社会行为习惯较为直观的认识,以西方的文化视角理解西方民俗、礼仪及行为,进而培养英语思维及英语行为习惯。其次,扩充英语跨文化教学知识。中西茶文化的学习和比较,能让英语教师和学习者由小及大,以茶文化为基点探究其他文化领域的异同,同时茶文化内容弥补了英语跨文化教学语料缺乏的现实问题,让英语教学更加具体形象,形成对中西方文化辩证性的认知。最后,创新英语教学方法。中西方茶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极具趣味性的英语学习元素,尤其生动、形象的案例能极大激发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活动中参与跨文化交际和语言应用。可以说,茶文化教学有利于英语课堂摆脱传统的书本灌输模式和方法,形成以文化体验、体验式教学为主的现代教学方法。另外,茶文化中具体、形象的文化元素相较枯燥的语言知识,容易与现代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和语言交流的积极性,提高其语言实践能力。

3中西方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要想让中西方茶文化成为英语教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必须根据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和学生英语学习规律,选取合适的视角和内容,将其导入日常英语教学中,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3.1立足茶文化差异,强化学生文化认知

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习者探究中西茶文化差异,在教学实践环节中进行具体的比较,让英语学习者意识到是文化差异导致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而思维模式差异有直接导致语言风格和应用的不同。在强调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建立对中西文化的认知观念,以茶文化对比为基点,让学生去认识其它文化的异同,并由此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对英语语言习惯、语法规则、词汇句法全面的认识,以提高英语学习者语言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在讲解词汇是,教师可以通过“红茶”、“黑茶”与“Blacktea、redtea”的不同,讲述相关词汇的差异及其历史背景,由此延伸至“lowtea、hightea”(上午茶、下午茶)的行为习惯,加深学生对英语社会文化的认识和把握。

3.2选取茶文化作品,拓展英语学习范围

茶文化著作引入英语教学,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可以让其领略西方文学艺术的魅力,同时也能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对原版英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茶文化相关的英文典籍,拓展了英语教学的范围,既能帮助其理解原文内容,又能提升其英语语法、词汇及句式的认识,弥补了英语教学过于强调语法、句式的弊病。英语教师可以将英美文学中《简爱》、《傲慢与偏见》等涉及茶文化内容的名著作品引入课堂,通过文学作品中茶文化内容展示西方社会生活态度及行为方式,让学生感受英语社会民俗文化传统及与中国茶文化的不同,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同时提升学生语言理解能力。

3.3立足文化学习规律,重视学生认识能力

英语教学中以茶文化推动英语学习者学习质量时,教师必须重视对中西方茶文化学习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循序渐进,且勿生硬灌输,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应该首先,理解掌握英语及文化教学相关理论,让学生技能学习到英语知识,也能在教学活动中品味茶文化丰富的内涵。同时,教师应该善于总结茶文化相关语言规律,并与教学内容形成有机衔接,保障英语教学的完整性和目标性。其次,教师必须要保证中西方茶文化与英语教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立足英语教学内容,整合茶文化和英语学习的课堂教学体系,并要符合茶文化历史背景及现代跨文化交际需求。最后,教师应该以茶文化学习为起点,将其他更为丰富、形象、具体的文化内容引导到英语教学中,帮助学者着建立系统的语言文化学习体系,由丰富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学习能力,加深对语境、语法、词汇等元素的理解。

4结语

中西茶文化在语言、行为、精神、物质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虽然为跨文化交际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但是也为我国英语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源,对于提高英语学习者文化理解力及语言应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英语教学中,无论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高度将中西茶文化引入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由茶文化学习开始,逐步形成对中西方文化更大范围的比较和学习,提高文化认知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作者:施维 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勇.茶文化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6(7):255-256.

[2]吕春.中英茶文化的内涵差异分析[J].贵州茶叶,2014(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