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电气实习工作计划

电气实习工作计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28 20:55: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电气实习工作计划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电气实习工作计划

篇(1)

【关键词】高职;顶岗实习;实习管理

一、“2+1”顶岗实习的含义及意义

1.顶岗实习的含义

顶岗实习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的“2+1”教育模式,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即在校学习2年,第3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指定企业,带薪实习12个月,然后由学校统一安排就业。顶岗实习可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毕业后学生可通过双向交流、双向选择的优质平台,展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

2.顶岗实习的意义

(1)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就是让学生从大学生活、学习中切换到现实社会中去。

(2)增强学生岗位意识

岗位责任是一名员工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要增强岗位责任意识,就必须顶岗深入到生产一线进行脚踏实地的工作,兢兢业业的去做,只有这样,才能磨练和增强他们的岗位责任感,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克难奋进,不断努力,取得成功。

(3)增强学生社会经验

增强社会经验,也是增加工作经验。顶岗实习不仅仅是一种劳动锻炼,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增强工作能力,提高工作中的沟通和适应能力,增长做人的才干;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顶岗实习弥补高职院校学生在知识储备上略弱的劣势,这对今后走向社会,应聘岗位时,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二、电气自动化专业“2+1”顶岗实习学生存在的问题

1.实习期待遇低,心理不平衡

同工不同酬,是大部分企业实习生感到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在工作中,因为是实习生,对于企业来说实习期限短、再加上自认为是给予他们培训的平台,所以企业开出的报酬本身就很低。在相同的岗位上,实习生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即使和老员工一样,而得到的报酬却与老员工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实习生感到付出与所得的不平衡,从而心理上产生不公平感,也就无法激起实习生的工作热情。

2.职业素质水平不高,工作态度不够端正

事实证明,虽说大部分学生知道到企业实习并不是去享受,而是去锻炼,并且也做好了吃苦、扎扎实实学东西的准备。但是在没到企业且没有进入岗位之前,他们还是体会不了做企业辛苦的程度。一些学生进入岗位,独立顶岗操作过程中,对每一项工作全心全意完成的宗旨认识不够,对工作意识的理解也仅停留在字面上,而在较长时期的实习岗位上,工作态度就会产生偏离,怕苦怕累,不愿吃苦耐劳、拈轻怕重的思想就常常冒出来。

3.企业环境复杂,安全难保障

企业是一个环境复杂、人员流动性比较强的“小社会”。当前很多实习生缺乏社会经验,没有经受什么挫折,思想比较单纯,自我防范和保护能力也相对较弱,再加上大学生自律意识千差万别,总会出现一些违反安全规章制度,上当受骗的事情。再加上还有很多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员工宿舍离企业很远,再加上电气自动化行业的特殊性,学生上夜班、加班是常事,这无疑使得学生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4.简单乏味的劳动,让实习生感觉体现不了自我价值

实习生的岗位大部分都在车间、工厂等几个部门,而这些部门所要求的操作技能是简单和重复的,学生们普遍认为学不到任何东西,任何人都可以从事企业工作,再加上有很多企业处于以节约人力成本为出发点,不愿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轮换岗位。同时,由于企业培训的不系统性,让实习生感觉不到工作技巧的重要性,以为掌握简单的操作技能就是实习的全部,培养不了对专业的自豪感,从而否认了工作中的自我价值。所以,当实习在很快掌握了某个岗位的操作技能后,慢慢产生了对企业工作产生了排斥,在很大程度上消弱了对企业工作的积极性。

三、顶岗实习学生管理的对策

1.加强实习生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长期职业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而电子电气行业是作为对外窗口行业,每天出产的商品都会流向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实习生在企业工作中的一言一行不仅体现了自己的形象,更体现了一个城市和一个国家的形象。因此,实习前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2.加强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教育

从多年的实习经验来看,许多学生还存在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怕苦怕累,对电气行业不理解的状况。因此,对电子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的认识教育是一个最基本的工作,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不定期地聘请相关的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讲座,向学生介绍企业的特点、发展状况、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行业的前沿信息、就业状况以及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总之,让学生对该专业有一个清楚的、全方位的认识,为一年的顶岗实习做好良好的思想准备。

3.加强企业合作,建立稳定高效的实习基地

学校在选择实习企业时应对企业有较详细的了解或亲自到实习企业实地考察,实习企业一经确定若没有特殊原因最好不要更换,应保持相对稳定,以便不断完善实习管理。企业、学校双方应签定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管理责任,在实习时间、实习人数、实习要求、工作培训与考核、实习部门、轮岗安排、伤病处理、生活条件、工作报酬等各个方面以正式契约的方式予以规定,力争为实习学生挑选一个良好的实习场所,同时也确保实习生的人身安全。

4.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

篇(2)

一、       健全了工程训练中心的管理制度

完善了工程训练中心管理制度,明确工程训练中心各个岗位的职责以及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实现管理制度化、议事民主化,以“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开展工程训练中心的工作。

二、充分调研,积极探索并构建本科专业的实训教学体系

工程训练中心组织实训室主任和部分教师到同类院校调研实训教学情况,吸取先进经验,结合我院的特色和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构建“基本训练-综合训练-工程实践”的实训教学体系。

1、              与有关系部主任讨论,完成了本科专业实习教学方案的制 定,现已基本确定本科专业实习教学计划。

   2、 组织教师参观与学习了上海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四川大学等院校的工程训练中心。进一步完善了本科实训教学方案。

三、积极开展实验实训教学的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规范管理实训教学,积极开展“教学质量年”活动,成立教学质量评估小组,检查教学秩序,确保教学质量。开展学生评教活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1、          圆满完成了实验实训教学任务

XX年工程训练中心共完成了400个左右班级的实验实训教学教学任务和繁重的实验辅导任务。

2、          修定了专科专业的实训教学计划。

3、          改革了车工实训、钳工实训内容和教学方法。

4、          改革电气实训内容,增加了基本技能训练内容。

5、          重新制定了实训项目的评分标准,使其更规范、更合理、更透明。

6、          完成了第一届专升本学生的实训教学任务,并实行了层次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四、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提高实训装备的技术水平

实训装备的技术水平决定实训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实训室的建设必须适应社会的技术发展,XX年工程训练中心完成了数控仿真实训室、机械工程实训室、plc实训室、电气排故实训室的建设,新建的实训室都投入了使用。

五、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

XX年工程训练中心开展了学习安全操作规程的活动,使每位教师文明操作各种设备。并检查所有的设备,消除了安全隐患。

1、组织教师学习《上海市安全生产条例》。

2、开展学习安全操作规程的活动,并进行知识竞赛。

3、XX年4月份对工程训练中心所有设备的性能、管线的安装以及接地情况进行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人身和设备的安全。

六、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

1、          鼓励教师进修,不断提高学历。

XX年工程训练中心有4 人考取了工程硕士, 9人本科在读,4 人大专在读。

2、          鼓励教师参加技术培训和各种技能大赛。

XX年中心有10位教师参加各类技术培训,8位教师参加“李斌杯”技能大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3位教师参加了XX上海市职业技能大赛。有3位教师通过了中级技术职务的评审。

七、其他工作

1、做好电工电子实验室和计算机实验室的开放工作。

工程训练中心电子实验室每周一到周四晚上免费向全校学生开放。并配备实验指导老师和高年级学生作为兼职辅导人员。

2、规范管理实验实训仪器设备

对工程训练中心的实验实训设备进行了清理,

现中心的固定资产达1400万元,并做到了帐、卡、物相符率100%。对故障仪器设备建立“病历卡”,并建立了“仪器故障”“设备故障”等警示标志。

3、培训和鉴定工作

  XX年中心举办了8期维修电工(中级)培训班,共有600位左右的学生参加了培训,举办了4期数控中级培训班,共有170位左右的学生参加了培训。

4、做好语言文字工作

   工程训练中心积极贯彻学院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要求。做到每位教师讲普通话,规范使用文字。

5、开展了凝心聚力工作

工程训练中心建一如既往地开展“进教师家(家访)、知教师情(谈心)、解教师难(措施)、暖教师心(效果)”的活动,以提高工程训练中心的凝聚力,今年共家访了15位教师。

6、完成了“李斌杯”技能大赛的准备工作和XX上海市职业技能竞赛工作。

7、认真做好了档案管理工作。

篇(3)

关键词: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企业就业岗位 岗位能力要求

为掌握用人单位对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情况,找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切实做好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我们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及珠三角地区的大中型机电类企业进行了机电技术应用技能型人才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情况调查。

一、调查情况

2012年10月到2013年2月期间,根据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近几年的主要就业行业、企业工作岗位群情况,通过走访和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自治区及珠三角地区的28家机电类大中型企业,60余名企业生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查,其中区外企业11家,区内企业17家;国营企业5家,外资或合资企业7家,民营企业16家;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10家,占调查企业的35.7%;利用机电设备进行生产类企业13家,占调查企业的46.4%;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5家,占调查企业的17.8%。

二、调研结果分析

1.企业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岗位需求情况

(1)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的岗位需求情况。岗位需求依次为:自动生产线的操作(80%)、机电设备保养与维修(80%)、机电设备及机电产品检测(80%)、机电设备电气安装与调试(70%)、机电设备操作(70%)、自动生产线的维护与维修(70%)、生产线现场管理(70%)、机电设备机械安装与调试(60%)。

(2)机电设备生产类企业的岗位需求情况。岗位需求为:机电设备的机械维修(92%)、机电设备保养与维修(85%)、普通机械加工设备操作(69%)、机电设备机械安装与调试(62%)、机电设备及机电产品检测(62%)、机电设备操作(62%)、生产线现场管理(54%)、机电设备电气安装与调试(46%)。

(3)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的岗位需求情况。岗位需求为:机电设备电气安装与调试(80%)、机电设备机械安装与调试(80%)、楼宇的自动化控制维修(80%)、机电设备的电气维修(60%)、机电设备保养与维护(60%)、供用电线路运行和维护(60%)、机电设备的机械维修(40%)。

调查表明,不同类型的企业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有所不同。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和利用机电设备生产类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合度较大,其主要就业岗位群是机电产品制造、检测及自动生产线的维护和现场管理,机电设备使用、安装、调试、保养与维修,普通机械加工设备操作。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主要就业岗位群是机电设备安装、调试、保养和维修,楼宇的自动化控制、维护及维修,供用电线路运行和维护。

2.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专业能力要求

在调查所列的15项专业能力中,虽然机电产品制造、利用机电设备生产和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对专业能力的优先程度有所不同,但机电类企业和毕业生认为重要的专业能力相对集中,如机械制图和识图的能力、电气绘图与读图能力、使用机械测量工具能力、低压电器及其控制、电气控制电路安装调试、PLC的编程与应用能力等是企业和毕业生共同认为重要的专业能力,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企业认为重要的专业能力

图2 学生认为重要的专业能力

3.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基本职业素质要求

图3 企业认为重要的基本职业素质

(1)企业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基本职业素质要求。从图3可见,在调查所列的14项职业基本职业素质中,企业普遍认为计算机应用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小组工作合作能力、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

(2)毕业生认为重要的基本职业素质。从图4可见,毕业生普遍认为计算机应用能力、制订工作计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小组工作合作能力、独立学习能力、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是重要的基本职业素质。

图4 学生认为重要的基本职业素质

调查表明,企业和毕业生都认为计算机应用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小组工作合作能力、独立学习能力、文字语言表达能力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此外,企业认为毕业生要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还需具有人际交流能力、批评和自我批评能力;毕业生要满足自我成长需求,还需具有工作计划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挫折的应变能力、劳动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心。

4.企业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职业资格要求

在调查的28家企业中,部分企业对学生的职业资格提出了要求,维修电工证是各类企业的共同需求。此外,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对电工上岗证、电梯安装维修证、叉车证及电焊工证有一定的需求,利用机电设备生产类企业对电焊工证和钳工证有一定的需求,而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对电工上岗证和电梯安装维修证有一定的需求。

三、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思路

1.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从企业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岗位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岗位分布可以看到,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机电行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能综合应用机电技术专业所学知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良好的技能型技术人才和劳动者。基于上述的目标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就业范围广的特点及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学校可采用大专业、多出口的思路,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往两个专业方向发展:一是机电产品生产检测、调试、维修、生产管理和机电设备的维护与维修,二是楼宇自动化控制维修(物业设备维修电工、智能楼宇BA管理员和电梯维修与调验)。

2.开发理实一体化项目课程体系

根据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结构。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或项目,以任务或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形成与岗位对接,突出能力培养的模块化、理实一体的项目课程体系。根据各教学模块的能力培养要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

3.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篇(4)

1.1学生对毕业顶岗实习思想认识有问题

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没有意识到自己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有些学生在人际关系、工作纪律等方面有时存在问题而影响到实习工作。有的学生实习一段时间后,会发现顶岗实习与自己的理想有偏差,对顶岗实习失去兴趣。有的学生不守企业纪律,对实习工作缺乏敬业精神。

1.2学生对毕业顶岗实习进行专业学习有问题

顶岗实习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有的学生认为参加顶岗实习只是为完成实习环节的学分,对实习工作存在应付态度。有的学生甚至没有真实在单位进行实际实习;到实习结束,只是叫单位盖章了事。

1.3学校对毕业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存在问题

有些学校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缺乏实际管理或有效管理。一些学校不能适时地掌握学生在企业实习状况。有的学生没有真在在单位进行实际实习,学校也没有发现;发现了也没有及时处理。

1.4学校对毕业顶岗实习学生专业要求存在问题

有些学校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专业要求过低,也缺乏实际专业指导或有效专业指导。一些学校没有详细的专业要求,对学生专业要求仅仅限于毕业论文。

2毕业顶岗实习改革情况

毕业生顶岗实习被本校视为培养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会计专业学生职能培养上。因此,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2.1强化了安全与纪律教育

要求学生学习安全知识。顶岗实习安全生产知识学习材料,有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建筑施工安全知识、应急预案知识、安全使用电气设备知识、预防焊花引发火灾知识、使用危险化学品注意事项、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知识、《安全生产法》所明确的从业人员的义务、安全色、灭火器知识、用电安全知识、火灾类型和灭火器的选择知识和使用方法等,还有施工安全手册。要求完成安全作业试题。学生《安全生产知识学习》作业-试题,题型分为简答题(60分)、论述题(40分),简答题内容有哪些火灾不能用水救、发生火灾事故报警、在施工现场中行驶走、上下“五不准”是什么等,论述题有请列举学院顶岗实习管理关于安全生产方面的条款;请调查一下实习单位目前关于安全生产要求方面的有哪些制度,结合安全生产知识和岗位要求谈谈你将如何做来确保在顶岗实习中的安全。强调顶岗实习纪律要求。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工艺纪律、操作纪律、工作纪律。按实习单位的作息时间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有事向实习教师和班主任请假。尊重实习指导教师,注意自己的言行,维护学校的声誉。积极收集资料。查阅资料要注意爱护,不损坏、不丢失,并注意保密。实习期未满,不得擅自离开或调换实习单位。个别学生确因特殊情况,需中途调换实习单位时,须征得指导老师、所在系及原实习单位同意后办理相应的手续。如果自己的联系方式发生变动,要及时告诉班主任和校内指导教师等有关人员,并且确保提供的联系方式正确有效等。

2.2细化了顶岗实习专业要求

在顶岗实习系统网上平台,按系统要求逐项填列实习单位、联系方式等信息。实习期间,每周于周末在顶岗实习系统网上平台,认真记实习周记。实习周记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每天(一般是周一至周五工作日)实习内容,工作的经验教训、心得体会等。周记字数要求在300字以上,周记篇数会计方向不少于12篇。要求按时编制顶岗实习工作计划,并上传在顶岗实习系统网上平台“开题报告”项目;按时编制顶岗实习专业工作报告,并上传在顶岗实习系统网上平台“实习报告”项目(后来为方便统计,改为“毕业论文”处);还要求登记本顶岗实习手册所要求的顶岗实习日志等。请校外指导教师填写本顶岗实习手册所要求的有关表格(含实习月度评价表、成绩评定表、实习单位鉴定等)。实习结束,上交本顶岗实习手册、顶岗实习专业工作报告等。顶岗实习专业工作报告的字数不少于10000字(其中专业调查部分不少于2500字)。毕业顶岗实习专业报告装订要求:左侧装订,封面要求采用塑封。上交安全作业等有关其他要求。

2.3改革了开题报告与毕业论文等要求

开题报告方面。开题报告改为毕业顶岗实习工作计划。内容目前包括封面、毕业顶岗实习单位介绍、主要工作岗位及职责、主要工作任务及时间安排(分月或周)。笔者建议可以包括毕业顶岗实习目的、实习岗位及职责(实习单位、实习主要岗位、职责)、实习工作任务(指主要实习工作任务、内容)、具体安排(总时间段、分月或周具体工作安排)、遵守纪律承诺等方面。毕业论文方面。要求写毕业顶岗实习报告,而不是毕业论文。毕业顶岗实习主要书面成果是顶岗实习专业工作报告。毕业顶岗实习专业工作报告分封面、目录、正文,正文由四部分组成:实习单位介绍、专业工作情况、专业工作调查、专业工作体会。专业工作调查先要选定题目,选定调查对象,确定什么调查方法,调查哪些问题,统计调查数据,分析调查结果,给出合理建议。专业工作调查由学生根据实习实际情况来选定,系部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参考选题。计划和报告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得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毕业顶岗实习完成后,请将专业工作报告制成电子文本(用word格式),并根据要求放入顶岗实习系统,还要打印装订成册。

2.4整合了毕业顶岗实习任务、要求、内容

篇(5)

《中国电力教育》:我们注意到在2013年教育部公布的《2013-2017年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名单》中,成立了“电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而在此之前电气工程学科是以“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的分委会存在的。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这一调整的背景?

王泽忠:各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教育部聘请并领导的专家组织,有着明确的工作任务,那就是:组织和开展本科教学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就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实验室建设和教学改革等工作向教育部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制订专业规范或教学质量标准;承担有关本科教学评估以及本科专业设置的咨询工作;组织教师培训、学术研讨和信息交流等工作;承担教育部委托的其他任务。

在前两届的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电子电气基础课程等6个教学指导分委会设在“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下。2012年,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要求,教育部对1998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1999年印发的专业设置规定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新目录的学科门类由原来的11个增至12个;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增至92个。其中“电气信息类”做了重新的划分,划分成了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4个一级学科。电气类下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除了一级学科划分的更细,原有的很多相近或相关专业也进行了合并或调整。如新分出的电气类下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由原先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气信息工程、电力工程与管理、电气技术教育、电机电器智能化”几个专业合并而来。新目录分为基本专业(352种)和特设专业(154种),并确定了62种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顺应新目录的调整,在2013-2017年的新一届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设立了“电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旨在进一步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们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咨询、评价和指导作用,促进电气类教育工作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中国电力教育》:新成立的电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重点有哪些呢?

王泽忠:根据教育部的指示,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四个着力”,即着力推动教育理念转变,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着力研究制定国家标准,推动建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着力研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推动建设优秀师资队伍。那么,新一届的电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将围绕这4个方面重点展开工作:

第一,将利用多种形式推动各高校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首先,强化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其次,强化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的理论,把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第三,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追求;第四,强化以学生评价为先的理念,把学生评价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第二,将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认真听取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分步实施国标、行标、校标,初步形成适应大众化阶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第三,积极探索科学基础、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专业建设研究;完善高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研究。

第四,推动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过程中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为高质量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配合教育部门组织开展本学科专业任课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师德水平和教学能力;积极开展教学交流研讨活动,促进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专业类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中国电力教育》:刚才您谈到“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将是新一届教指委的一项重点工作。据了解,2013年教指委就已着手开始制定新的《电气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目前这个标准的编制情况如何?能否就标准中的一些核心内容做一介绍?

王泽忠:目前《电气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草稿)的编制工作刚刚完成,《标准》起草过程中参照并吸收了之前的专业规范、学科发展战略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全面细致地研究与完善。现在这一《标准》正在征求意见阶段,我们将广泛征求专家及社会各方的意见,并认真将各位专家反馈意见进行总结,进一步修改完善。2014年年底在上报教育部并经审定后,最终该标准将成为我国高校电气类设置本科专业、指导专业建设、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的依据。本标准适用的专业范围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3个特设专业: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光源与照明、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在《标准》中提出电气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规划设计、设备制造、厂网建设、系统调试、信息处理、系统运行、保护控制、状态监测、维护检修、环境保护、经济管理、市场交易等领域工作,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组织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除数学、自然科学和通识教育外,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理论、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等方面较宽广的技术基础知识和以电能产生、传输和利用为核心的相关专业知识;培养利用所学知识提炼科学和技术概念、解决工程问题和构建复杂工程系统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形成符合逻辑的思维方式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养。毕业后,经过实践锻炼达到工程师的职业要求。

具体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求学生经过4年的本科学习,在业务方面:①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②具有从事电气工程专业所需数学、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和管理知识;③掌握电气工程基础知识和电气类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电气类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④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⑤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⑥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⑦了解与电气类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⑧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⑨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⑩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此外,对学生思想政治、德育方面以及体育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对师资队伍提出的要求是:第一,数量和结构要求。电气类专业的专任教师不少于10人,且专业生师比一般应不高于18:1;年龄在55岁以下的教授及40岁以下的副教授分别占教授总数和副教授总数的比例原则上应超过50%,中青年教师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和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低90%,中青年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比例不低于60%;学科带头人学术造诣较高、专业分布合理,学科队伍阵容整齐,学术梯队的年龄及知识结构合理,有数量适宜的骨干教师,为专业发展所需的学科基础提供基本保障;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第二,背景和水平要求。专业背景――大部分专任教师在其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学历中至少有一个阶段是电气类专业学历,部分教师具有相关专业学习的经历;工程背景――专任教师应了解电气工程相关企业生产和技术发展现状,保证在教学以外有精力参加学术活动、工程实践,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主讲教师应具有工程背景,有企业工作经历或承担过多项工程项目的教师需占有相当比例。

此外,对实验室、实践基地等教学设施、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资料等信息资源及教学经费等教学条件做出了要求。为保障教学质量,还要求:专业应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特别是相关行业和企业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专业应将各个环节的内部和外部评价结果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

《中国电力教育》:在研究制定标准的过程中,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委员们对目前的人才培养标准有什么建议?

王泽忠:我们对电气类专业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在知识体系上,①通识类知识: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使学生在从事电气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②学科基础知识应包括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25%,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③专业知识应包括专业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0%,应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学校根据自身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专业课。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应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其次,专业类核心课程设置上。课程体系由学校根据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自主构建。构建电气类专业课程体系时,可参考标准附件专业类知识体系的要求。特别是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必须达到对核心内容的基本涵盖。课程名称不必与知识领域完全对应,可以将知识领域进一步划分并进行组合形成课程。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构建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理论课学分占80%,实践课学分占20%。在设置必修课保证核心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管理水平逐步加大选修课比例力度。

第三,对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建议。电气类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许多领域对电气人才都有需求,各学校服务对象不尽相同,因此建议设置电气类专业时要在坚持专业核心知识的同时拓展专业课特别是专业方向课内容,使专业毕业生更好适应就业要求。

《中国电力教育》:新一届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目前取得了哪些工作进展?下一步有怎样的工作计划?

王泽忠:首先,建立起完善的组织架构。为高效推进教指委的各项工作,圆满完成教育部“四个着力”的任务部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了发展战略研究、人才培养研究、评估认证、师资培养与学术活动4个工作小组及秘书组。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组主要进行专业发展战略、教育理念研究;人才培养研究工作组则是对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基地建设等进行研究;评估认证工作组主要职能是负责对专业规范、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工程教育认证进行指导;师资培养与学术活动工作组主要负责师资培养、学术年会、学科竞赛、创新活动、国际交流等。

第二,制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刚才已经对《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情况和一些具体内容进行了介绍。“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为保障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而制订的国家标准,是对客观条件(硬件)的最基本要求。制定标准是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指委会还同时为工学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3年版)提供咨询。

第三,举办大学生创新竞赛。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以竞赛为载体,推动大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将对深入开展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基础知识教育与综合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等方面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2013年8月5日-9日,我们在南京工程学院举办了第七届大学生自动化大赛暨自动化系统创新设计竞赛。目前,我们已经启动“第八届三菱电机杯全国大学生电气与自动化大赛”,大赛将于2014年8月1日-4日,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举办。

第四,举办专题教学改革研讨会。2013年6月14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电气工程学科研究生教学与教材编写研讨会,会上讨论了如何将近年来电力工业发展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融入教材;确定了第一批待开发的27种电气工程学科研究生系列教材,并明确了教材编写牵头院校。今年的1月2日-4日,在哈尔滨召开了2014年全国高等学校电气类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交流研讨会。会议上对电气类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与评价体系;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理念、目标定位及计划模式、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执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模式;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制与平台建设,实践基地与工程能力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五,建设专业导论精品视频公开课。通过联合东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几所高校,建成了专业导论精品视频公开课。

第六,建立教指委网站。希望能够通过此网络平台的搭建,加强学科间委员、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信息的共享,努力使研究的成果及时分享,及时获取相关反馈,使研究发挥积极作用。

篇(6)

关键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策略;信息反馈

作者简介:郑征(1965-),女,河南南阳人,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学院副院长,教授;陶慧(1979-),女,河南信阳人,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学院,副教授。(河南 焦作 45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教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1]-JKGHAD-0291)、河南理工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09JG068)、河南省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104-02

一、教学质量监控的内涵和意义

1.教学质量监控的内涵

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规模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是使教学活动尽可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但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结果具有多面性、长效性的特点,若用静态的指标来评判教学活动是对教学质量监控的滞后。因此,教学质量监控不仅仅是对教学结果的监控,而应该是对教学过程的严格管理和监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包括监控目标的确定、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信息反馈、调控等环节。[1]

2.教学质量监控的意义

通过教学质量监控可以实现对高等学校的监督和宏观调整目的,使之适应于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从而促进国家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对高校和教育工作者而言,教学质量监控使教学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不断促使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革新教学内容。同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可使学校相关部门及时、准确掌握教学状况,为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搞好教学建设提供可靠依据。[2]

河南理工大学的前身是1909年由英国福公司投资兴建的焦作路矿学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早在1958年重新建校之初,学校就已设立机电专业,专门培养机械、电气专业人才。自动化专业是在机电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文化积淀,第一次被正式称为自动化专业在是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工科本科引导性专业目录”中。目前,每年自动化专业招生人数稳定在300左右,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个领域,由于学校服务于煤炭行业,就业单位以全国各大煤业集团居多。自动化学科是一个覆盖面极为广泛的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已从传统意义上直接面向工业自动控制,逐步发展成以自动控制为中心并涉及很多专业的学科。[3]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控制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对涉及领域宽泛的自动化专业,建立符合本校特点的、科学有效的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至关重要。

二、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专业定位和培养方案的确定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指导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只有依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定位,建立科学完善、可行的专业培养方案,才能构建办学条件。而办学条件又可分为硬件条件和内涵条件,专业的内涵条件包含师资队伍、科研平台、教材建设等,其中师资队伍是监控体系的主体,其又可分为师资培训、课堂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是质量监控体系的核心,然后通过评价环节,把监测结果反馈给师资队伍和专业培养方案制定部门,教学评价结果,一方面使教师、管理人员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手段方法以及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同时,让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对学生实习、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等,及时了解现实需求,专业发展情况等,及时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微调。基于以上思想,建立的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策略如图1所示。通过建立院级、系级质量监控小组,对各模块进行动态的监控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行为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形成闭环的控制系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由图1可以看出,该监控体系涉及面广,关系到教学管理层、教师、学生、甚至企业等,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可以做深入研究的课题,如专业培养方案、课堂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等。近年来针对该监控系统,自动化专业已开展了大量的教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专业培养方案研究方面,所做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项目,2009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学团队建设方面,目前已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三电”基础课教学团队和省级教学团队、“信息类控制系统课程群”教学团队;教材建设方面,出版规划8部教材如《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微机控制技术》《自动控制系统》等;实践教学方面,目前与五家企业已签订了 “卓越工程师计划实习基地”,其研究项目“校企联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获得省教育厅资助等等。

三、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施

1.制订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学校坚持服务煤炭工业的办学方向和本校自动化专业定位,本院被确定为教学研究型学院,自动化专业的特色是结合学校的背景与区域经济特点,培养具有较强工程能力和一定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在课程制定过程中,要突出专业的综合性与工程应用研究性,课程体系除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外,还包括一定的通信技术、强电知识及有关行业中的基础课程等,以培养现场急需的既懂理论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自动化专业为教学研究型专业,自动化专业在三年级下学期开始逐步分为矿山自动化、过程自动化、传动自动化三个方向,每个方向各有特色,在课程设置上有不同的侧重点,如煤矿自动化方向有矿山设备控制、采煤概论及数字化矿山等课程;过程自动化方向,则设置有过程控制原理及应用,现场总线与工业网等课程;传动自动化方向则设置有现代交流调速,电气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等课程。[4]这种专业化分方法一方面使学生在低年级能掌握扎实的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融入工作。

确定了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条件应在此方案下进行建设和改进。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效果的检测与反馈,不断地修订和完善方案。

2.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

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是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实施的基础和可靠保证,建立了由教学院长为组长,系室主任为副组长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或者副教授为成员的监控队伍,教学质量监控队伍中的成员要求是教学或管理第一线人员,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在每学期开学之初,召开监控队伍工作计划会议,讨论工作方法及分工,针对每学期工作任务及特点,在期中和期末召开工作会议,制定合理的监控任务和方式,把监控工作落到实处。主要工作有:系室学期工作计划,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青年教师备课、授课过程,系室评讲及教学观摩活动,学生实验、实习及考核,科技竞赛创新活动,教学档案管理,毕业设计指导,在校学生反馈信息,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活动。并把上述工作总结成书面材料,反馈至系室,供系室对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甚至根据毕业生调查信息及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培养方案。

3.制订与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是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制度的建设与实施能保证教学与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以营造正常的教学秩序,保障人才培养质量。[5]由此本校制定了一系列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包括教学督导、教学检查、教学状态公示、教学奖惩等教学过程管理制度;考试管理、试卷分析、学风考核等考试管理制度;院(系)教学管理人员听课、教研室主任听课、同行专家评教、学生评教(含网上评课)等评教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社会信息反馈等信息反馈制度。此外还建立了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建议,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上述制度的管理与实施由学院教学院长、教务办以及自动化系室主任共同监督。

四、结论

通过十多年的专业建设和质量监控,目前河南理工大学自动化教学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教学队伍经过长期的建设,自动化专业拥有国家级“三电”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和省级“电气信息类控制系统课程群”教学团队。自动化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每年获得校级教学竞赛获奖、示范教师占全校获奖人数14.5%,获省级教学名师和校级教学名师3人。自动化专业自2009年开始在河南、河北、安徽和江西等省为一批分数录取,最低分数近四年超过省控线分数分别为4、9、11、15分,逐年攀升。近四年研究生考研率分别为20%,23.6%,25.8%,29.9%。且考取到221、985院校的学生占考研学生总人数的65%以上。全国大学生各类电子竞赛,参加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加,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11年获得国家级奖二等奖4人,省级一等奖12人,近几年有7人因学习成绩优秀,在科技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的学生,被保送到浙江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院校攻读硕士学位。在毕业生跟踪调查中,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河南理工大学毕业的学生吃苦耐劳、脚踏实地、业务能力强,在短期内已经凸显出能力,在单位逐渐成为技术骨干并走上领导岗位。

参考文献:

[1]周进军.高校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10,(1).

[2]王能河,邹卫东.高校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08,(4).

[3]张卫东,田作华.国内外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比较研究及其对自动化专业的启示[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6).

篇(7)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025-03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是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优质核心课程,是为加强学生对机电一体化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控制运行等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开设的综合应用型课程,是一门理论实践联系紧密的职业技能课。本课程内容集合了电工基础、机床电气控制、可编程控制、机电设备检测与控制等技术,并与国家职业认证融合,要求学生在完成本课程之后,参加相应的技能鉴定考试并获得一到两门国家专业认证。开设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综合的技能训练,使学生了解现代加工制造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和技术要求,并能根据具体项目完成机电一体化设备控制系统的设计维护和技术改造。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的出发点是实际生产中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岗位。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是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首要目标。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核心工作在于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课程建设。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高度重视课程建设。2011年我院与陕西军工、科研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组建了陕西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集团,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国防职教集团某理事单位建立了“船舶872校企合作工作站”,实现了依托企业、集团化办学的第一步,也为完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和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保证。

按照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要求,根据陕西及军工行业对机电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课程组分别对陕西的兵器、船舶、航空航天、能源、机械加工制造等行业的典型企业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课程组成员根据陕西地区现代制造业的人才需求,会同企业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行业专家、资深教师共同制定了《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标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与企业合作,选择目标明确、现实可行、有教育意义和典型性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课程内容,并针对企业岗位技术要求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进程重新进行有机的整合排列,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能力培养目标。课程开发思路如图1所示。

以任务为驱动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

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岗位群的特点,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依托陕西国防职教集团等三方平台,经机电专业指导委员会分析确定工作任务,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解和描述形成《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的学习领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递进式地排列教学内容。课程组将《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分解为6大学习情境、17个学习子情境(见表1)。

在实际课程内容实施过程中,我院又将17个学习子情境分解成若干工作任务,以具体工作任务为中心驱动项目化教学。例如,学习情境4物料传输分拣PLC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中子情境4.1为物料传输分拣系统中电机控制基础。在此子情境下,我院又开发了PLC控制系统基本指令练习、三相异步电动机PLC控制系统设计、步进电动机PLC控制系统设计等3个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工作任务将以项目书的形式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完成教师引导式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后,以工作团队的形式根据项目书的要求进行讨论并收集PLC控制系统设计的相关技术资料,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控制系统的工作要求,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任务所需的材料和工具,根据项目书要求,确定系统的初步方案,完成系统的程序设计、系统的硬件连接、系统的总体调试和技术文档的编写。在项目完成后,首先由各个工作团队进行自查,再进行团队间评价,最后由指导教师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结合学生在实际项目完成中出现的问题再次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改进方法。

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内容与任务均来源于实际生产企业的真实项目,并根据岗位能力考核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对学生进行导控,在教学结束后学生根据个人职业发展取向完成机电一体化高级认证、维修电工、机修钳工、数控设备维护等职业资格的认证鉴定,形成课程体系与专业人才岗位素质要求对接,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衔接,实现学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融合。最后,在专业学习中,通过典型军工产品或设备展开教学活动,在职教集团的国防企业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质量第一的职业观念。

教学质量评价与考核

在构建课程体系、实施教学改革的同时,建立一套有效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考核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学习、工作的质量评价标准,突出过程考核的重要性,实现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效果的校企“双教学监控与考核”。校企双方应聘请企业资深技术人员、学校理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组成考核团队,全面参与教学环节的评价与考核。校企双方应定期对学生的课程设置、管理流程、教学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在进行考核评价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主观性、创新性的体现。以考核促学习,保障教学效果(校企“双教学监控与考核”,如下页图2所示)。在课程实施结束后,通过对教学质量评价与考核结果的客观分析,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我院的省级重点专业,《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机电专业建设开发的优质核心课程。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课程改革关系到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在后续的课程建设中,如何进一步提高机电专业课程的整合性、知识的综合性、加强实践性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而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加大机电专业的教学改革,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使该专业的毕业生满足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吕栋腾,张辰亮,孙永芳.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初探[J].机电信息,2010(36):179.

[2]吕栋腾,张国政.高职院校《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经济市场,2010(11):123-124.

[3]吕栋腾,姜鑫.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制度探索与研究[J].大学教育,2012(11):26-27.

[4]吕栋腾.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初探[J].职业时空,2012(9):31-32.

[5]张利芳.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之技术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1(3):80-82.

[6]赵佑初,唐美玲.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2(9):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