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幼儿园意识形态工作

幼儿园意识形态工作精品(七篇)

时间:2022-01-31 07:14: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幼儿园意识形态工作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幼儿园意识形态工作

篇(1)

为积极响应县委对各单位意识形态工作要求,县教育和体育局秉承以宣传强规划、以理论促发展,并紧密围绕抓教育、抓发展、抓改革、抓党建的精神,依照《关于报送2020年第二季度意识形态领域态势分析研判情况的通知》文件要求,现将全局2020年第二季度意识形态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县教体局坚决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局党组承担起抓好系统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要求局党组成员和学校支部书记,要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意义,认知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讲政治、讲纪律、守底线,树立风清气正的教育氛围。并通过强化教育培训引导,提升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教师队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通过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等方式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2020年的肺炎疫情来势凶猛、波及全国。疫情面前,全局充分认识到舆论引导对于疫情防控总体战取得成功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疫情防控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坚守初心使命,勇担重任、勇于战斗,牢牢掌握舆论主动权,有力的用正面宣传更好地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做好疫情防控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

因受疫情情况影响,全局根据藏族自治州教育和体育局《关于做好全州2019--2020学年度春季学期开学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全力做好全县2019--2020学年度春季学期开学工作。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在确保师生员工安全的前提下,分级分段、错时错峰、分四个批次陆续有序组织开学复课:高三年级(含已报名参加高考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年级学生)于4月1日报名,4月2日正式行课;初三年级于4月6日报名,4月7日正式行课;小学、初高中其他年级和中职学校于4月9日报名,4月10日正式行课;幼儿园于4月19日报名,4月20日正式行课。

第二季度来,全局在严控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下,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于6月8日至13日圆满完成了初中毕业生升学试验和体育考试,现正全力以赴筹备高考、中考和全州统考工作。

总之,全局二季度全面贯彻落实省、州、县委、政府及州教育和体育局统一部署和要求,严格按照县疫情指挥部的工作安排,以“外防输入”为重点,充分发挥联防联控的积极有效作用,切实做好了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目前,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有序推进,疫情形势平稳可控。

篇(2)

【关键词】学前儿童 品德教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232-01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由于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辨别能力弱,认知的方式建立在具体形象性思维上,因此幼儿园的德育应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之中,把思想品德教育具体形象化。

一、在幼儿生活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

日常生活中广泛多样的道德教育因素,为形成幼儿道德品质和良好习惯养成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途径。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只要教师多加关注,随时观察幼儿行为动态,抓住时机进行随机教育,就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契机无时不在,无所不在,教师给予的一个满意的目光,一句赞扬的话,一个微微的点头,都是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强化,美德的渗透胜于任何说教。

二、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到品德教育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在游戏中孩子们获得生活经验、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体验快乐。虽然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有很多种,比如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建构游戏、音乐游戏等等。游戏没有固定模式,但游戏的组织形式只有两种:一是由教师发起并组织的游戏,二是幼儿自由选择游戏内容和形式的自主游戏。

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尤为重要,教师应根据不同游戏的类型特点,以及孩子们的现实需要,选择侧重点,在游戏中采取适宜的教育行为,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品德影响。

三、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有多种形式(集体、分组、个别),这里主要指集体教学活动。《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

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素材。比如故事教学,哪些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强化,哪些应该给予弱化,是值得教师深思的。

品德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品德教育因素,使教育活动更有价值。在教学活动中调动孩子的情绪情感,"以情感人,移情育人"从而实现教师期待的品德教育目标。

四、重视环境对幼儿品德教育的影响

所谓环境,是指影响人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对于人来说,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真正给人的身心发展以巨大影响的是社会环境,它由人生活于其中的各种社会条件、社会关系、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经过改造的自然等因素构成,决定着人的社会化程度,决定着人身心发展的内容、方向和水平。实践证明,人的任何活动都与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幼儿园的环境有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物质环境,主要指幼儿在园的生活环境,其中设施设备安全,卫生是基本要求,在这里不一一赘述。二是精神环境,布局科学合理、安全美观,充满温情的园所环境,和谐、融洽的家园关系、师幼关系和生生关系无一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影响。

幼儿园的环境不仅有美化、绿化、儿童化的要求,而且有教育性和艺术性要求。比如:在幼儿园户外的墙壁上,画一些小动物一起游戏的图案,在走廊墙壁上张贴"谢谢"、"你好"、"对不起"等文明用语,以及有关于"家乡"的图片等,发挥环境对孩子的教育作用,使孩子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通过图片了解家乡,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情实感。

幼儿是善于模仿的,因此幼儿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为幼儿做表率,保持良好的语言习惯和行为习惯,亲切、和蔼、充满爱心的职业形象,有利于融洽师幼关系,使幼儿更有安全感。

不同的环境可以诱发不同的社会行为,因此建立团结友爱,活泼向上的班级常规也很重要。当幼儿中出现好人好事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宣传,引导幼儿争做好孩子。幼儿在正面积极的、和谐的环境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

家园共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发挥家庭、社会的影响力不容忽视。比如:节日里,久别重逢的亲人相聚,会让孩子感受到节日的快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浓浓的亲情交流中得到传承。

综上所述,良好的品德修养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受他人尊重和欢迎的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品德的培养是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从小培养,因此学前儿童的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需要通过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协作,从小事入手、从常规入手,从细节管理抓起,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注重教育的实效性,将"德育"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在良好人文环境的影响下,达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3)

一、以幼儿为本——创设充满童趣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建设是幼儿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环境是育人“土壤”,不但要注重“硬”环境条件的建设,还要更加突出“软”环境的培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幼儿园充分开发园本资源,在净化、美化、绿化和儿童化的基础上,努力营造整体化、生活化、人性化、开放化、多样化、现代化的幼儿园文化氛围,充满童趣的幼儿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幼儿的情操、美化幼儿的心灵、激发幼儿的灵感、启迪幼儿的智慧、提高幼儿的素质。

生活区、活动区的设计相对独立,体现幼儿园特色,如主题走廊,内容经常调换,开展相关活动,充分发挥幼儿园的隐性教育功能。活动室环境生动活泼,各班自己设计,体现各自的风格与追求,体现不同的集体和个人对园本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形成各班独特的人文氛围,使每一个区角都成为幼儿学习、探究、实践的课题和园地,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培植“软”环境,最为重要的是在各种活动中确立具有明确文化内涵的指导思想,通过幼儿园有组织的活动把“园本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出来,使幼儿园每一个人都能够亲历、参与和分享这种文化的教育功能。

二、以幼儿园为本——创设体现园本文化特色的精神

精神文化是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在建设园本文化时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领导班子的建设

在一个群体中,领导班子的素质及其影响力是无法估量的,必须以“讲政治”“讲学习”“讲奉献”为原则建设领导班子。一个团结协作,锐利进取,作风正派,严于律己,甘愿奉献的领导班子的形成,是各项工作顺利展开的保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提高领导班子的思想道德修养,自觉抵御社会不良文化的腐蚀和影响,以德治园,以理服人,是幼儿园管理的基本宗旨,要求教师做到的领导班子首先做到;要求教师不能做的,领导班子首先不能做。这样才能赢得工作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园风。

(二)注重教师群体精神

幼儿园基本是由女性组成的特殊群体,具有感情细腻,争强好胜,又极自尊等共性的特点,因此,必须重视了解每位教师的心理需要,情感需要,引导每位教师要有容人之短的雅量,团结与自己意见相左的教师。经常提醒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说自己应该做的,做自己所说的,查自己所做的,记自己做过的,改自己不足的。彼此间相互理解,长相处,不相疑,这样能使育人环境祥和安宁,形成凝聚力,向心力,活力和创造力,也是优质幼儿园的灵魂,生命的根基。

(三)走“科研兴园”之路

加强教科研工作,是提升幼儿园管理水平的引导性工作,向科研要质量,向科研要生源,已成为幼儿园全体教师的共识,幼儿园要以教科研为突破口,让教师在具体的科研研究情景中提高追求事业的精神和能力,使之自觉研究教学行为规范等,从而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给教师创造机会,增强机遇,让其才能得以发展,促使每一个人能够在自己的层面上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创幼儿园教育教学文化的亮点。

三、务实进取—— 打造教师专业化文化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研训理念,根据教师的不同发展需求,采用多元化的研训方式,立足于“园本研训”,致力于“行动研究”,落实于“岗位成才”,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优势,为其专业化成长搭建平台,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历程,为幼儿园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一)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促专业知识素质的提高

我们积极倡导建立学习型的组织,发展学习型的群体,鼓励大家争做“善于学习、勤于反思、乐于合作、敢于创新”的老师。通过园领导引领、骨干教师带头、全员参与的方式,每学期提供菜单式的继续教育培训内容,让教师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骨干教师做到五“精”:精心读书、精心写论文、精心上示范课、精心带徒弟、精心搞科研;一般教师做到四“要” :要有自我发展规划、要有读书笔记、要参与科研、要有教育文章。形成努力学习、勤于思考、勇于钻研的良好氛围,把握教育观念的制高点,使教师的素质得到最大极限的提高。

(二)以合作研究为载体,促专业实践智慧的增长

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从关注文本到关注幼儿,加强教育活动组织能力、监控能力、指导能力等教育实践智慧基本功的训练。为此,我们结合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的需要,积极倡导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有理论学习、专题讨论、课例解析、观摩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真正做到让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同行,加快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历程。

篇(4)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园校园文化,办园理念,继承与创新

幼儿园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纵向组成部分,也是由校园文化衍生而来的。最早关注“校园文化”的是W.Waller(1932),他将其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校园文化研究首先是在大学校园兴起,国外学者关于大学校园文化在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如大学的制度、功能、精神、使命等方面[1]。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开始注意到,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幼儿园校园文化在幼儿园可持续发展以及幼儿培育中的重要作用,文化建园、文化兴园的理念也应运而生。我们看到几乎每一所名园都有其文化的积淀,甚至可以说谁拥有了文化的优势,谁就拥有了发展的优势。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所有幼儿园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幼儿园校园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从广义上来看,文化是经过长期的物质活动和实践活动积累起来的、为某类人群共同认同的活动方式及其产生的物质成果和非物质成果,包括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总体,具有时代性,是动态的、发展的[2]。而校园文化是学校所有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3]。

基于此,我们可以把幼儿园校园文化定义为,经过长期发展和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为全园师生所认同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总和,是幼儿园办园理念、课程理念、培养目标、个性特色、环境氛围、管理制度、队伍建设、教育研究等一切外显与内在、显性与隐性的文化现象的总和,其核心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念、办园思想、教育理念、群体的心理意识等。

二、幼儿园校园文化构建的路径

幼儿园校园文化是社会大文化的一个亚文化系统,社会大文化的类型化理论构成了校园文化类型化分析的理论基础。将文化按其表现形式而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是文化人类学的一种基本分类。根据文明化人类学的分类标准以及幼儿园的具体情况,一般而言,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办园理念的厘定

幼儿园办园理念厘定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幼儿园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都应该以一定的理念为先导,同时文化也是理念实践的结果。作为幼儿园的灵魂所在,幼儿园办园理念应该是每所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指路明灯。幼儿园办园理念是一种精神、习惯和作风,她能成就幼儿园的发展,也能阻碍幼儿园前进,纵观国内外幼儿园的发展历史,无一不是有着清晰的办园理念。一所幼儿园只要存在,就有他的历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古语不仅告诉我们培养一代人需要漫长的时间,也告诫我们应该沉下心来办幼儿教育,办最朴素、最朴实的幼儿教育。

2.物质文化建设

幼儿园的物质文化指幼儿园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和环境设施,它们都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和育人功能。它对幼儿的知、情、意、行等人格要素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变化。如幼儿园的教室、区角、活动室、图书室、种植区等以物质形态存在于幼儿的学习、生活、活动中,并以独特的文化影响着幼儿和教师的思想和行动。

3.制度文化建设

幼儿园制度文化是幼儿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教师发展的保障,包括幼儿园内外特有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以及各种社团和组织机构及其职责范围等,起着激励、规范、凝聚人心的作用,对保障幼儿园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园制度文化的构建同时是在幼儿园师幼中培植幼儿园倡导的价值观的过程[4]。因此,应赋予制度以灵魂,着力于幼儿园制度文化的形成。

4.精神文化建设

幼儿园精神文化是幼儿园文化中最高层次的文化,主要包括幼儿园的历史传统和大多数教职工、幼儿及家长认同的文化观念及全园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心理素质、行为准则、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属于意识形态的内容,是幼儿园发展的不懈动力,是办好幼儿园的关键,是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重点。幼儿园文化本质上是办园精神的反映,幼儿园的文化管理,不是直接通过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而是通过价值观念、幼儿园精神、伦理道德和行为等方式,对教职工和幼儿的意识和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5]。

三、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幼儿园的总体规划,并引起全体教职工的高度重视;要注意对于幼儿园校园文化的整体设计,整体推进,不要有所偏废,或者只关注局部;要遵循幼儿教育发展规律,不断积淀和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和创新。

1.要学习借鉴国内外优质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

21世纪是个开放的世纪,这种开放性要求幼儿园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开放的,不能闭门造车,而是抱着兼收并蓄的态度,主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优质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推动文化建设的新发展。国内外一些幼儿园很注重各种仪式的创立和举行,注重荣誉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比如说新生入园式或者大班毕业式等等,有的还有自己的园史馆。有的幼儿园十分注重幼儿园发展愿景的描述和宣传,它是幼儿园文化的表征和灵魂,是幼儿园办园理念的高度概括,潜移默化地规范和指导师幼的行为举止。还有的幼儿园非常注意荣誉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想更好更高的目标不断努力,全面发展。

2.要十分注重文化活动的开展和丰富,调动和发挥师幼的积极性和创造潜能

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开展健康向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比如科技节、读书节、艺术节、新年联欢、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等,来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潜能,推动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要精心组织和策划每一项活动,通过活动的扎实有效进行来推动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可以在园内外有力彰显幼儿园的观念文化,让教职工在活动中认同、感受和践行幼儿园的文化,增强凝聚力和主人翁责任感,扩大文化建设的辐射范围,促进幼儿园积极健康的发展。

总之,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不是由口号、标语堆砌起来的,它应该融人到幼儿园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具体的实践中,幼儿园应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全方位地将文化建设落实到工作的各个方面,持之以恒,不懈努力,使之成为一种生机勃勃、催人不断奋发向上的组织精神。

参考文献

[1] 杨焕军.优质幼儿园文化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5.

[2] 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5).

[3] 杨达.民办幼儿园之文化管理[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9)

[4] 袁小平.幼儿园价值观领导的意蕴、过程与实现方式[J].学前教育研究,2011,(7)

篇(5)

关键词:创新能力;幼儿;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

一、 幼儿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研究意义

(一) 幼儿创新能力的内涵

所谓创新就是推陈出新,即抛开旧事物,创造新事物。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从事的产生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创新具有新颖性、价值性、先进性、连续性和风险性等主要特性。创新能力就是在前人发现和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改革新方案的能力。创新是科学追求的目标,是社会进步的源泉,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

(二)幼儿创新能力研究的意义

21世纪是人类更多的依靠知识创新,并使之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世界也将进入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主要依靠知识创新、知识创造性应用和知识广泛传播来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体系已经成为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和竞争力的基础,而知识创新的主体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现在的幼儿,就是祖国明天的栋梁,他们将肩负着建设祖国、繁荣社会的重任。幼儿时期,孩子的意识形态处于萌芽状态,对一切事物都是陌生的,充满渴望和憧憬,他们好奇好问,不受传统习惯势力束缚,敢想、敢说、敢为,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这些都为儿童的创新奠定了心理基础。儿童期是创新活跃阶段的起跑期,因此儿童时期是创新精神的养成,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实践的磨练的关键期。创新推动知识进步,创新创造财富、展现自我。保护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幼儿个性建构的重要基础。

二、幼儿创新能力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一)幼儿创新能力缺失的表现

目前大部分幼儿园大班阶段就完成了小学一年级的大部分内容,学生每天要做的就是完成作业,没有多少自由活动的时间。社会、家庭和学校对教育的功利化磨平了孩子的个性,抹杀了孩子的创新意识。

(二) 幼儿创新能力缺失的原因

功利教育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在看到它对于提高升学率的有效作用时,也必须看到它对于学生身心的双重损害。对于功利教育的危害,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认识:从表面上看,功利化教育损害的是学生身体健康和学习兴趣,这是功利教育的显性危害。但事实上,功利化教育的危害远不止这些,其更深层次的危害在于使孩子的个性被磨平,造成孩子创新意识的缺失,这是功利化教育的潜在危害。

三、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功利化教育长此以往将导致社会“创新意识的缺失”。在面对这样严重的危机时,教育部门应当确立素质教育的综合改革目标、家庭教育目标不要建立在父母的虚荣心上,更不要建立在功利心上。学校教育应当改变教育方式,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义。通过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努力将学生从功利化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以显现。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认为幼教必须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变教育方式,以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一) 创设鼓励创造的环境氛围。

幼儿富于幻想,创造萌芽刚刚绽露,十分脆弱,教育要提供一个友善和赞赏的环境,从而保证幼儿的创造力得以发展。物质方面,为孩子们提供了时间、空间和材料,提供场所,使儿童在参观、游览、玩耍时接触自然和社会,为他们提供各种材料和玩具,以此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精神方面,要形成一种宽松的、民主的气氛,给儿童一定的自由度,让他们自由的思索、想象、选择、做出决定。

提供丰富的感性刺激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

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凭借感性材料进行的。新的形象、新的设想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由对旧事物表象的选择、加工和改组构成的。因此,早期教育应通过各种活动,让儿童与身边事物积极接触和交往,以丰富孩子的生活,增长孩子的知识,扩大孩子的眼界,丰富他们的表象储备,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信息资源。

激发想象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产生幻想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也是成人进行创造型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这些幻想异想天开,看似天方夜谭,实质上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发明创造的前身,幻想能促使人追求未来的一切美好事物。要创新就要冲破常人的思维,不求全符合实际,只有大胆地想,才可能大胆地做,幼儿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我们可从多种途径引发幼儿的想象力,美术绘画、音乐、讲故事、游戏、对话、日常生活均可成为引发孩子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多角度观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引导幼儿认识周围事物、丰富知识时,要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种答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他们观察自然环境、社区环境等,使他们逐步认识周围世界,在参观中启发他们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和区别,加强他们对事物形象的辨别,提高观察能力。

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开展游戏活动也是推动幼儿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因为智慧离不开思维,思维离不开动作。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特点,活动恰恰是一种直观的动作思维,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同时活动本身使幼儿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活动中也接收了许多新的信息。

幼儿时期的好奇、好问、好动,萌发着可贵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抓住每一次机会,把它转化成强大的创造力,从平时的小事做起,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祖国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作者:桑敬民,北京教育丛书《功利教育对孩子的伤害》,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年Z2期。

[2]作者:杨顺利,《家庭教育功利化成因及其对策》,重庆市北碚区澄江镇小学,重庆教育周刊,2008年

[3]作者:姜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作者:徐刚,上海教育丛书,《幼儿园“生存”课程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版。

篇(6)

关键词: 幼儿 素质教育 误区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教育对象的基本品质与素养为宗旨的教育,其实质是要促进每个教育对象的真实发展。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前教育,由于缺少或没有直接的“应试”,使幼儿园在课程设置及教育实施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幼儿园由此成为实施素质教育态度最为坚决的阵地。但是,由于理论研究的滞后,在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还是明显地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过分强调认知性发展,忽视教育对象的人本意义。

教育是时代的产物,受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及意识形态所制约,但同时教育本身又是一种前瞻性的工作,具有发展的能动性。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应服从于教学主体,即拓展、提升、完善幼儿的整体素质,包括知识、能力、习惯以及精神品格,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是素质教育生存及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生命质量”。幼儿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工程,教育不仅应注重学生现在的发展,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重视学生现在的发展对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

但是,目前的教育模式往往偏重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较多地考虑幼儿学会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技能,过分强调“学以致用”,至于与幼儿个性心理品质休戚相关的人文素养,如人性的陶冶、身心的平衡等,却所提甚少。毋庸置疑,认知性目标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任务,浅者要讲清知识,深者要发展能力,但并非是唯一目的。教学活动的目标应该涵盖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内的全部人生体验,包括情感、意志、行为习惯、自我意识、交往技能等等。当然,这些目标不可能希冀在一次教学或一组教学中全部完成,但至少应该贯彻始终。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在人与社会的交互过程中起着平衡与协调的作用。素质化的教育教学目标只有统合具有社会价值的科学素养和具有个性意义的人文素养两个方面,这样的教育才是全面的教育。

误区之二:过分突出教师的干预功能,忽视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

素质教育的实施有赖于教法的改革与更新。时至今日,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具有探索意义的学习氛围已为广大幼教工作者所共识,启发式和“情境”教学的方法也为教学任务完成的效率和幼儿素质培养的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另一方面,不少教师在具体实施时却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为追求形式而“启发”,单纯地创设情境,过分突出了教师的干预功能,忽视了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例如角色游戏,有“责任心”的教师往往设计了多个场景,准备了足够的材料。幼儿在教师精心准备和策划的“舞台”上兴致勃发,场面则热闹非凡。但不能不思考的是,幼儿在这种任何材料均能随手拈来的游戏环境中究竟能迸发出多少创造的火花?又如教学活动,有些教师尽管准备了充足的材料,但操作活动草草了事,匆匆收场,不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有些教师习惯于按部就班地让幼儿一遍一遍地操作(尽管每遍操作的内容及程度不一),幼儿成了教师发送指令的“接受器”,这种程式化的操作无疑背离了素质教育“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要求。

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主动活动、自由活动和充分活动的机会和权利。素质教育要真正得到落实,教师就必须将创造还给孩子。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讲: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教师过多的“创造”实际上是对幼儿创造潜能的一种剥夺。

误区之三:过分强调现代技术的教育功能,忽视教学活动的生命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被不断引入课堂。不少幼儿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往往较多考虑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对教学活动本身的生命意义却日渐忽视。

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内容充实形象,符合学前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其辅助作用在于调动各种感官,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功效。正是其无与伦比的优点,使得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使用频频,似乎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便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便体现不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应该承认,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对课堂教学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不只表现为教学内容数量上的增多,手段上的更新,更体现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模式。但不管教学的手段如何先进,它的宗旨是还是为教学活动服务。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忽视幼儿的主体活动,应该是积极而有度的。

篇(7)

关键词: 人类发展生态学 幼儿园 家庭 社区 合作

一、引言

幼儿园处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中,它与家庭、社区有着密切的联系。近些年来家、园、社区合作共育的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家庭、幼儿园和社区是幼儿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家园共育合作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只有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世界学前教育组织(伽EP)和国际儿童教育协会(AcEI)在1999年召开的“21世纪国际幼儿教育研讨会”上,通过了《全球幼儿教育大纲》,指出:儿童的发展是“家庭、教师、保育人员和社区共同的责任”。教师要和家长“就儿童的成长及和儿童家庭有关的问题,经常进行讨论、交流”,教师要和心理学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健康卫生人员、工商人员、公共服务机构、学校、宗教组织、休闲娱乐机构及家庭联合会等建立合作关系。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家、园、社区合作共育。2001年,教育部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幼儿园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务。”

虽然我国通过制定有关的政策和法规强调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合作的重要意义。但是,从现实的状况来看,家庭、社区内部虽然存在较丰富的教育资源,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合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合作的单一性、合作地位的不平等性等问题。

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将对人的行为和发展的研究放置于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生态系统之中,探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态环境对人的行为和发展的作用,以及人与各种生态环境的交互作用。这为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共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有意识地将生态学的系统观引入到这个问题的研究上,将会有利于学前教育机构更好地运用整个生态系统的力量,更好地发挥其促进儿童发展的作用。

二、人类发展生态学的主要观点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创始人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人类发展生态学研究的是发展着的个体与其直接生长于其中的变化着的环境之间的渐进的、双向的互动,而这个互动过程又受到个体不同的直接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影响,并受到这些环境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制约。”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这一生态系统包括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

1.微观系统

微观系统是指由儿童及与儿童最密切接触的其他成员组成的微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儿童与他所处的环境产生最直接的相互作用,儿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生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双向影响的。儿童所处的微观系统包括儿童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如学校、家庭、社区等环境,这些环境是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对儿童产生的影响最直接。

2.中间系统

中间系统是由个体发展所在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构成,个体参与到微观系统相互关系中。中间系统对幼儿的影响很大,幼儿可能没有直接参与到中间系统相互作用的关系中,但是中间系统中的两个微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对幼儿产生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具体地说,也就是幼儿生活的场所(幼儿园、家庭、社区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对幼儿的影响是很大的。

3.外层系统

外层系统是指儿童不直接主动参与,但是外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儿童所处的微观系统对儿童产生间接的影响。外层系统包括父母工作场所、家庭生活条件、各种视听媒体等。

4.宏观系统

宏观系统是指由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联合建构所组成的社会文化背景,这种社会文化背景包括儿童所处社会中的某种文化或亚文化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信仰等。宏观系统不直接对儿童产生影响,而是通过影响外层系统对中观和微观系统产生影响,以至影响到儿童本身。如国家的就业政策影响到父母的职业状况,父母的职业状况影响到家庭的经济收入、家庭的生活质量,进而对处在微观系统中的儿童产生影响。

布朗芬布伦纳创建的生态系统理论,各个系统之间是整体联系的。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系统的变化都会波及另外一个系统,个体从出生就受到家庭生态系统的影响,由于个体的生成发展的需要,个体的发展扩展到幼儿园、社区,这时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社区环境,以及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个体的成长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人类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对家、园、社区合作共育的启示

处于社区环境中的幼儿,可以与家庭、社区具体特定的物理和物质相互作用,可直接面对和接触人或物,并发生一定的关系,并从中获得知识和经验,譬如家长、社区成员、操场、博物馆,等等。对于幼儿来说,中观系统中各微观系统间的互动质量越高,促进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

哈佛大学的怀特教授曾指出:“研究人类发展时,我们必须把人们周围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整个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样的道理,要想改变某个人的活动方式,我们需要理解和对待个人活动所处的各种情形。”以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作为研究学前教育的视角,我们要看到以下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我们要认识到幼儿园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共同对儿童产生作用。第二,我们要关注到幼儿所处的宏观环境对幼儿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如国家政策、规划的制定。以下主要探讨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对家、园、社区合作共育的启示。

1.充分协调好家、园、社区之间的关系

从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视角来看家、园、社区之间的关系,应该把这三者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充分利用家、园、社区的教育资源,将有助于最优化的教育合力的形成。

瑞吉欧・爱米利亚的儿童早期教育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样例。在瑞吉欧,“我,就是我们”,“我”只有在团体――“我们”中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发展。在瑞吉欧眼里,幼儿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不仅包括市长在内的政理论府力量介入到幼儿教育的管理中,由教师、教学协同建设人员、研究者、家长等组成的社区咨询委员,也参与幼儿教育的管理,充分体现了“全社会参与幼儿教育”的独特风格。

2.家、园、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

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是幼儿积极参与的环境,它们之间的关系构成幼儿发展的中间系统。中间系统中各个环境的相似性、联结、交流等是幼儿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幼儿园处于一个大的社会系统中,与家庭系统、社区系统发生千丝万缕的关联,根据生态系统论的观点,各个子系统只有相互协调、通力合作,才能发挥整体的最佳效果,产生1+1+1>3的增值效应。这一点启示是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幼儿园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中间系统对幼儿的发展潜力。

3.家、园、社区合作类型

EPstein(1995,1996)从学校为家长提供指导与支持的角度提出了六种类型的学校与家庭、社区合作的模式:(1)养育期,指学校对家长进行家教指导,帮助家长为儿童获得成功的学校生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2)交流期,指学校和家庭围绕儿童的发展和学校的教学方案进行有效沟通;(3)志愿者活动,指家长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学校的日常事务与教育活动;(4)家庭学习,指学校为家长提供相关信息和活动建议,帮助家长指导孩子的家庭学习;(5)决策,指家长参与学校的决策管理;(6)与社区合作,指将社区中的资源和服务整合起来,进而促进学校教学与家庭活动的实施和儿童的学习。

4.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性早期教育服务机构

目前很多国家正在推行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性早期教育服务机构,各国政府期望通过这种服务机构的运行,能将家长和社区纳入到早期教育中来,期望通过家长和社区的参与及服务机构对家长和社区的影响,为学前儿童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生态环境。因此,这些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性早期服务机构以更加开放、全面、上位的视角审视整合服务机构的价值:不仅指向婴幼儿的发展,提供婴幼儿服务内容,而且指向家庭支持、社区支持,为家庭成员、社区成员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内容,并将整合性机构作为解决国家所面临的家庭问题、儿童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在管理思路上,打破了从学前教育系统自身角度进行专业化管理的思路,政府在加强对服务机构在学前教育、健康等行政部门的专业指导的同时,力求建立和健全以社区为基础的早期整合服务的社会协调机制,将行业化管理和社会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保证学前教育机构的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李毅译.全球幼儿教育大纲.幼儿教育,2001.(4):6-7.

[2]转引自李生兰著.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3]薛烨,朱家雄.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5).

[3]洪秀敏.儿童社会往的生态学分析.学前教育研究,20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