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家乡发展变化调查报告

家乡发展变化调查报告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05 23:47: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家乡发展变化调查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家乡发展变化调查报告

篇(1)

九年级《思想品德》(全一册)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中,有一重要内容: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为了使学生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更好的理解,我提出研究型课题《从实际出发,建设阳原县》,设想引导学生关注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让学生从社会实际中获取知识,更好地把握国情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关系,明确立足国情的意义;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思想

1 指导思想。一是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课题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实践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二是问题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有关知识,带着问题参加实践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社会性,密切关注阳原县的历史、地理、经济发展状况,并了解县政府的有关路线、方针和政策。四是实践性,引导学生从社会实践中得出结论,强调“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五是全程性,关注学生研究学习的全过程,不包办,也不放任自流,对学生及时引导。

2 操作思路。动员准备;实施调查;结题及评价。

三、具体操作过程

1 动员准备。宣布课题研究方案,布置任务。首先,向学生宣布研究型课题《从实际出发,建设阳原县》,要求学生把调查阳原县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状况作为课题重点,同时选出具体的参观考察地,即代表阳原县农业发展状况的东井集农业区;代表阳原县工业发展状况的县第一瓷厂;代表阳原县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县城商业区。根据考查地确立三个小型考察课题,即《阳原县农业发展状况》《阳原县工业发展状况》和《阳原县第三产业发展状况》,把一个班分成三个课题小组,选出小组长负责结题,对每个小组的课题任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程序以及怎样结题等做了说明。最后根据小组课题及相关材料,要求每位同学完成有关课题《从实际出发,建设阳原县》的论文或调查报告等。其次,联系采访对象,为了对阳原县委县政府在发展本县包含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内的三大产业的政策及发展思路做进一步了解,在老师的指导下,三个课题小组自主联系县委县政府有关三大产业管理的联能部门,并制定采访计划。再次,熟悉材料。根据课题熟悉教材有关内容:“三步走”发展战略;“两个100年”的目标;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个体、私营经济的地位与作用。为课题的顺利开发研究做了知识准备。在各小组组长的安排下,同学们分工合作,就阳原县三大产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县政府对本县的发展政策和思路为内容,从乡土地理材料、本县网收集材料,了解并记录有关阳原县建设的辉煌历史。

2 实施调查。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利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同学们面对融入社会的机会都很激动。跃跃欲试,由于之前做了充分准备,同学们有条不紊对所确定的考查地进行考察和走访,进行得很顺利,得到有关部门的欢迎和支持,对本县三大产业及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情况有了一个基本了解,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地位作用和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 结题及评价。学生在调查采访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学到了许多书本没有的知识,还有待人接物的许多道理。我及时引导学生整理、分类、筛选,通过分析综合,写出论文调查报告及自己的感想等,对学生的研究成果给予充分肯定。

四、意义与思考

1 意义。第一,作为以思想品德课为主导课程的研究型学习,让每一位学生经历了研究型学习的过程,参与了社会实践,得到了某种精神世界的体验,增强了对学习的亲近感,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给了学生一个了解国情、认识国情的机会,明确了制定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都必须从国情这个实际出发,使学生更加理解并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生认识到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人民群众需求的多样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等方面的因素决定我国不能实现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通过对阳原县历史、地理和三大产业的发展状况的深入了解和学习,看到了阳原县可喜的发展变化,使学生更加热爱家乡。

篇(2)

重视升国旗仪式

国旗是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象征,人人都要养成对国旗的崇敬和热爱,而学校所进行的升旗仪式正是养成这种心理的重要方式。我们学校从1981年就开始进行升旗仪式,并为旗手专门制作了服装,每周一的升旗义式,学生都身穿校服。实施《国旗法》以后,学校认真组织学习,并依法进行升国旗仪式。爱国不是抽象的,要从爱集体、爱校做起。我们学校有校训、校徽、校歌。校训是:求实、创新、勤奋、献身。我们的校徽是从全校同学设计的37个方案中投票选中的。

我们的校歌是发动全体教师集体创作的。师生们履行校训,佩戴校徽,高唱校歌,有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

善于捕捉激励爱国热情的有利时机

时机和效果的统一,是一个教育原则。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屹立在神秘的银色宝库一一乔治岛上,中国人民为南极勇士们的这一伟大壮举而振奋不已。学校请来了南极考察队的党支部委员给同学们报告英雄们的光辉业绩,随后又举行了“学习南极精神”?演讲会。?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前后,学校围绕着“我为亚运做贡献”、“弘扬亚运精神”等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树立亚运意识,发挥亚运精神,为振兴中华而拼搏。

高教育于参规游览的活动之中

活动是一种符合青少年心理、性格特征的动态教育。我们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到甘肃、青海的名山大川去游览,或开展夏令营活动,使学生对这些美丽的山川名胜产生一种倾心的爱。学校还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组织他们参观兰州科学院、兰州大学、兰化公司的生产厂、刘家峡水电站和龙羊峡水电站,让他们了解祖国科学技术和生产建设的伟大成就。

寓教育于体育之中

体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课堂。这几年我们逐步探索出三条教育途径。

一是学校对优秀运动员采取鼓励政策。1986年,我校田径代表队主力运动员郎秀花选入国家青年女子垒球队,又于1987年到美国参加国际比赛。出赛前,校长和体育教师都先后写信鼓励她为国争光,并用她的事迹教育全校学生。二是由体育教研组编写了《中国现代体育简史》,作为体育室内课的爱国主义教材。三是从1979年开始,学校每年举行一次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象征性长跑。如1979年开展了“由兰州经西宁过唐古拉山口登上世界屋脊一一珠穆朗玛峰”的象征性长跑,198l年开始“从兰州到台湾”的象征性长跑,1985年开始“从兰州到香港”的象征性长跑,1989年开始从“兰州到北京亚运村”的象征性长跑,激励同学们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举行各种报告会,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

学校以多种形式开展国情教育,陆续举办了“中国历代著名科学家”报告会,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讲到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认张衡的地震仪讲到李四光的第四纪冰川,从四大发明讲到人造通讯卫星上天,教育学生不能数典忘祖。

学校还举办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爱国人物和事件”专题讲座。“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报告会,“一二,九”报告会,观看“老山英模报告团报告”录像等,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开展评论活动,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化遗产学校通过文学艺术的评价活动,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教育。l986年有一段时间,学生中流行歌曲特别盛行。于是,我给全校学生作了一个以谈音乐美为主的艺术报告,从《苏武牧羊》讲到《阿里山的姑娘》,从《鲜红的太阳永不落》讲到《十五的月亮》……。我们审定了40首富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古今中外的优秀歌曲,录制成《校园歌声》专辑。每天在校园播放,并提倡学生学唱。

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中学历史教材中有不少章节的史事记述,我们采用正反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的比较和对照方法讲述,不仅使学生辨善恶、明爱憎,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继承前辈的爱国主义传统,为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祖国进步献身的精神。还如初中语文课本中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就是爱国民主志士的宣言书和绝命书。他那“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视死如归的忠诚的爱国之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珍宝,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

开展军事训练,树立国防观念

军事训练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真刀真枪的刻苦训练,体验军人的生活、军人的感情和军人的追求,?从而树立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思想感情。我校从1985年夏开始了学生的军事训练。军训学生与部队官兵同吃、同注同练,不仅受到了正规的军事训练,而且受到了艰苦奋斗的教育,增强了国防观念和爱国意识。

经常进行形势教育

形势教育也要以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国家的安危进退为宗旨,使大家经常了解国家所处的环境,国家的发展变化,把自己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教育的方式要多样,要广开言路,平等对话,要置疑解难,点拨诱导。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民俗;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积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效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关注民俗,进而走出课堂,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一、以教材为切入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本单元选取的《端午的鸭蛋》和《春酒》两篇文章饱满了作者对儿时端午节和春节的深沉的怀念,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典型材料。《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通过鸭蛋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怀念,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课堂上我因势利导,引导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家乡的端午习俗,大家畅所欲言,归纳出了“包粽子”“插艾蒿”“插桃枝”“桃木剑”“挂纸葫芦”“挂小扫帚”“带五彩线”等习俗,除了“粽子”这一特殊的节日食俗,更多地反映了生活中人们的信仰,一种趋吉避凶的愿望。通过盘点端午习俗,我们对这一节日习俗的起源、文化内涵及发展变化有了全面的了解,在西方洋节日势头日渐高涨的今天,对青少年加强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是迫切而必要的。《春酒》中琦君介绍了春节的风俗。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通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同学们搜集了辽宁省内各地的春节习俗,除吃饺子、贴春联、守岁、拜年等共通习俗外,更有一些习俗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望,如在院子里铺芝麻秸,寓意“芝麻开花——节节高”,正月二十五在院子里用草木灰画出粮仓放入五谷,寓意五谷丰、粮食满仓。此外一些口耳相传的民间歌谣也反映了人们忙碌的节前准备:“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小年过大年。”“二十三糖瓜蘸,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刀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倒酉,三十晚上守一宿,初一早上走一走。”同学们通过实地调查、走访乡里老人,了解现行的或已消失的民俗,了解了民俗的演变及其社会历史原因,同时记录自己的节日故事,丰富了写作的素材。

二、以教材为媒介,引导学生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

吆喝是一种口头文化,主要通过特殊的唱腔语调或者押韵、反复等语言表现方式吸引消费者的注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声音将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我们应抢救这种具有独特价值的传统文化。以《吆喝》一文为契机,同学们搜集自己身边的吆喝声:“磨剪子来抢菜刀”“收头发,收长头发”“两块钱,这里的东西全都是两块钱,两块钱,你买不了吃亏,两块钱,你也买不了上当。”“本店商品9元,19元,29元。”吆喝这种招徕语是行商坐贾招揽生意的方法,这些吆喝收集起来就是一部生活教科书。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行业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而与之相关的一些吆喝也渐渐被人们所遗忘。引导学生记录并整理街头的招徕市声可以重温那些已经消失的民俗风情,为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做贡献。

三、开展语文实践性活动,关注民俗中的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我们要开拓语文学习新渠道,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家乡风情”为主题,让学生了解、关注当地的民风民俗。经过实地调查、参观民俗博物馆、查找文献资料、走访高龄老人,搜集了各种广泛流传的民歌、民谣,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反映民间信仰的民谣。迷信治疗小儿夜哭的民谣:“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哭夜郎,过往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2.反映民间游戏的歌谣。跳皮筋歌谣“学向阳,坚决不投降,敌人来打我,我就跳高墙。高墙不管用,我就钻地洞。地洞有枪子,专打小日本。”“拉大锯,扯大锯,姥儿家门口唱大戏。接闺女,叫女婿,小外甥也要去,没水喝,给他泔水喝,没饭吃,给他羊巴巴蛋吃。”3.反映节日习俗的歌谣。“二月二,吃豆芽,丫头小子往家爬”。同学们搜集的民歌、歌谣涉及到年节习俗、儿童游戏、信仰习俗等各个方面,这些歌谣记录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情形,描述了儿童游乐的情景,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画卷。民俗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婚丧礼仪及节日习俗并撰写调查报告;记录春节祝福短信、春联,并且对这些语言材料进行分析,了解其语言特点及民俗寓意;开展“我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演讲及正文比赛;制作民俗知识手抄报;开展“我看民间风俗”辩论大赛,在辩论中提高我们的辨识能力,摒弃迷信,吸收健康优秀的民俗文化。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因素,使学生受到优秀民俗文化的熏陶,并且合理开发教学资源,让学生们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曲彦斌.民俗语言学(增订版)[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篇(4)

问题一:实践活动氛围不浓厚

【原因】不少校长、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不到位,认为要耗费较多时间和精力,会对其他学习产生冲击,影响考试成绩,因而不愿去开展,即使偶尔开展,也只是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附庸或陪衬,因其目的指向含混模糊,而失去了综合性学习的意义。此外,客观上受办学条件、活动经费的限制,以及受中考激烈竞争的影响,综合性学习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纳入评价与考核体系之中,也是导致开展时学习氛围不够浓厚的重要原因。

【对策】只有充分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产生的背景,读懂《语文课程标准》的精髓,领悟其宗旨,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开展活动的价值所在,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不管城市农村,在大背景下目标是一致的,农村的学生同样要面向广阔的社会,同样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从大语文观的角度出发,重新认识其作用,真正从观念、行动、素质上加强实施综合性学习教学的主动性,切实把每一次活动落到实处,提高教学实效。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体系中应有综合性学习的一席之地,要改革语文试题的内容和形式,在综合性学习的考题设置上加强情境性和有效性,突出考查学生发现、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真正体现活动开展与否与得分高低的正相关关系。此外,学校还要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浓厚氛围。

问题二:活动安全问题困教师

【原因】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开放性,要求学生走出校园,在大自然、社会中亲历实践。在目前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必然会遇到安全问题的严峻挑战,安全出了问题,学校、教师都担待不起。因此,“少活动,只在校内活动,或者干脆不活动”成为时下不少学校、教师消极对待这一活动的负面策略。此外,由于受时间、地点、人力、物力的限制,有些活动需要家长的配合,而农村学生家长大多外出打工,把子女送到学校就算尽了义务教育责任,有的连孩子在哪个班、班主任是谁都不知晓,更谈不上配合和参与综合性学习了,因而也导致一些活动难以开展。

【对策】任何活动,都可能存在不安全的因素。真正对安全起保护作用的决定因素是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和能力,这必须通过学校、家庭、社会长期坚持不懈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来实现。在活动实施中,最好的安全保障就是充分考虑各种安全因素,有针对性地制订严密的活动安全规划和应急预案,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家校配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保障,教师要千方百计争取家长的合作与支持。具体做法:1.以宣传转变观念。利用开学初召开家长会或平时电话联系,宣传综合性学习的先进理念,转变家长认为的只需学好语文知识等考试内容的旧观念,重视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2.设计“亲子交流本”。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内外的活动情况,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帮助其健康成长。3.举办成果展示。展示手抄报、实践日记、活动图片、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调查报告、文艺作品、生活作文等活动成果,让家长欣赏,以赢得肯定和支持。

问题三:忽视资源开发与利用

【原因】很多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开放性特点,以及它与传统的语文活动的根本区别,仍然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把课堂视为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使综合性学习囿于一个狭窄的范围之内,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之中,特别是在图书匮乏、网络不畅的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显得更为紧张,更束缚了教师的视野。

【对策】要加大课程资源整合和开发的力度。由于教材要考虑全国通用的问题,在内容设置上,有些活动城市味太浓、地域性太强,因此教师不能照搬照抄课本的具体内容,要因地制宜对教材作灵活处理。例如,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关注我们的社区”,虽然农村没有人群集中的社区,但可以引领学生去探寻家乡发展变化的过程和原因,发现家乡人民思想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并对家乡的未来发展提出设想和建议,这种在熟悉的生活领域里展开的综合性学习,更具亲和力和认同感,因而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教师要拓宽语文课程的视野,既要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又要关注学科间的整合,还要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社会――自然”这条线索,结合本土文化挖掘本土课程资源,当地自然景物、民情风俗、人文景观、传统文化、学校活动、家庭生活、社会热点、流行时尚等,通过组织加工、优化整合,都可成为创造性学习资源。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到民间采风去”,作为农村学生就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教师可以放手让他们去广泛搜集周围的民风民俗,如传统节日文化、婚丧嫁娶风俗、衣食住行习惯等,使之成为有价值的探究材料。

问题四:活动指导不力效果差

【原因】目前农村初中很多语文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还不能完全满足开展综合性学习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缺乏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系统知识和规范设计活动的经验、能力;缺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很多教师不能熟练使用电脑、不会上网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缺乏跨学科知识,当学生研究的问题超出语文学科范围时,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的优势。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很多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很多综合性学习根本无法开展,即使开展,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或因教师的指导不力而放任自流,形同虚设;或因过分追求热闹、娱乐而流于形式,为活动而活动;或因教师把它当一般的语文课来上,把内容当课文来讲,而失去了综合性学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