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

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30 22:55: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

篇(1)

一、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①自主性。在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不是教师讲、学生被动的听,教师由舞台的主演变成“导演”与“演员”双重身份。教师所要做的是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设环境、提供学习所需要的材料,以及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与指导者。学生由被动的听老师讲以获取知识,变成自己独自或与同伴交流合作发现问题、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以解决问题的主人。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的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主动的寻求教师或同伴的合作,主动的搜集资料、分析问题以便解决问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教学的主体。

②探究性。探究式学习不再是传统的教师把现成的知识灌输到小学生的头脑里,教材也不再是唯一的学习资料。学生不再是等待灌输的容器,而是主动的探究者。学生要围绕着数学教学中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任务,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整个教学的过程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而是未知知识的发现,学生要主动的探究相对于自己来说未知的领域,要积极主动的参与整个探究的过程,并且在探究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发展自己的相关能力。

③重视学生数学科学素养的培养。所谓数学科学素养是指进行数学学习、探究、研究等所必须具备的数学学科所特有的素质。一般包括能动的建构数学知识;掌握数学学习、研究方法,提高数学探究能力;形成正确的数学态度和数学精神三个方面。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侧重的是小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概念的传授,因为数学学科素养是进行数学学习与研究的不竭源泉,数学学科素养是个体今后数学探究的最基本素养。

④全面综合性。小学生面对的数学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全面的、综合的,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与特色的探究方法才可以解决,因此,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过程是一个全面综合的过程。小学数学探究的内容不仅仅是从单一的教材而来,而是以学生的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具有挑战任务的主题形式进行,数学探究学习中所涉及到的知识面相对较广,学习内容不仅仅是数学一个学科,可能与科学、社会、自然、历史、地理等学科相联系,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与通常以获得知识、运用知识的教学活动相比,更接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社会实践,因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生活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般要经历创设学习情境、明确问题;选择探究内容、制定探究计划;实践探究、进行活动;交流探究、总结结果四个阶段的工作。

1.创设学习情境、明确问题。学生的学习最大的特点是间接经验的学习,学生学习的间接性增加了学习的抽象性和难度,创设学习的情境可以模拟知识发现的情境。在创设的模拟现实的特定情境中出现对其发展有益的数学探究问题,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调动小学生进行学习探究的欲望与兴趣,产生愿意探究、主动探究的积极情感体验;唤醒小学生与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有关的已有知识经验,实现新经验与已有经验的有意义联结,这样可以有效的缓解由于数学学习内容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发展仍然具有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使小学生改变原有知识结构的平衡状态,产生不平衡以进行进一步探究的需要与欲望;指明进一步数学探究方向,促进数学探究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当前数学探究性学习实践中,存在着形式上的情境创设和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表面肤浅情境创设的问题,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缺乏实效性与数学味,没有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应有功能。小学数学探究学习活动问题情境的创设时应以小学生需要探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并且以探究问题为主线,从小学生已有的跟当前数学探究有关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出发,遵循数学学科知识系统间的内在逻辑思维,结合与现代生活等有关的数学信息,合理组织与利用教材,整合数学教学内容,通过蕴藏小学数学知识的问题情境,引导小学生积极进行数学探究思维活动,带领小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认知境界。

2.选择探究内容、制定探究计划。数学教学的过程不是只是接受的过程,儿童数知识与数概念的获得是儿童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过程。传统教学中的接受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接受式学习虽然存在一定问题,但是也不是所有学习内容都适宜于以探究式进行。教师在选择适宜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类型特点和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学内容,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之前要慎重考虑与分析教育对象、教师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的特点,选择小学生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能够探究,同时也有必要通过探究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的内容,这种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才能够实现促进小学生探究能力、思维逻辑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才能使小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思维方法、形成数学认知策略、完善对于数学探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适宜以探究式学习进行教学的数学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揭示小学数学教学规律、探究并形成小学数学教学法则以及小学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与连接之中。在小学数学探究学习活动中,数学学习内容不是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以数学探究问题的方式间接呈现给小学生,所以教师首先要调动小学生的内在需求,了解小学生数学探究的内在兴趣。同时教师还要深入分析数学教材,明确数学基础知识与法则、数学公式与性质、数据处理与应用等基础性数学教学内容的背景、价值与内在联系,确定探究内容的关键点、相关数学知识之间的连接点以及教师自身的延伸点来科学地选择探究性的数学学习内容。

3.实践探究、进行活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进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知识获得和实践运用都是以抽象的文字、公式、符号、表格等间接的形式呈现,缺少问题情境以及实践探究和操作以建构数学经验的机会,缺少数学探究与建构的直接经验过程和真实的数学经验建构的积极体验。探究性学习就是给予小学生探究操作的机会,让小学生在数学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搜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合作共享、解决问题,是实践性很强的一种数学学习方式,小学生在数学探究活动中体验到数学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经验建构的成就感、享受数学探究的乐趣。通过这种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小学生会获得“怎么去建构知识经验”的体验,同时各种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也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智力也会在数学探究中得到提高。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多种数学实践活动,给予小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与机会。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探究

21世纪的竟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数学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它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加强数学教育教学的改革,使数学教育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特别是小学数学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后续全面、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人们也深刻认识到,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究与运用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1]。

1.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1.1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已有生活经验数学化的过程

小学生在儿童时期所积累的丰富的生活经验,如比大小、长短、高矮、多少,感受各种不同的形状,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数数,计算物体多少等,使他们获得了有关数量、形体的直观经验,这些经验虽然是模糊和零散的,但却为他们形成数学概念,理解数学算理,建构数学知识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其独特个人成长经历为基础的认知过程,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更多体现为他们对生活中数学事实与现象的再次“解读”,知识的理解带有明显的生活情境色彩。这是儿童数学学习与成人数学学习的不同之处,成人的数学学习更多表现为利用已有数学知识进行演绎推理,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角度来精确定义数学知识[2]。也正因为如此,课程改革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从而应用于实际。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起来备感亲切、生动、真实,也容易激发兴趣。

1.2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构造知识就是再创造。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去探索、理解、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任何一个知识的理解都打上了他们生长的印记,是他们对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同时,他们的经验又不够丰富,意志力较弱,学习能力不强,他们迫切需要教师为其导航,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游弋。因此,数学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有效的提问、讲授、鼓励,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探索数学的知识,获得数学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落到实处。

2.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探究的策略

2.1目标导向策略

在开展探究活动前,教师要制定清晰的探究目标,并对探究过程进行预设。探究目标决定了探究活动的方向,它是教师确定探究内容,设计探究活动过程的依据。具体明确的探究目标也能够指引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实现目标,获得成就感,激励学生不断探索。

2.2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问题”是探究活动的起点,探究的过程就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枯燥的数学问题,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数学问题情境就是提供给学生一组包含数学问题的必要背景和任务,学生通过对其进行探究和操作,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它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镶嵌于其产生和运用的实际环境中,在数学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建立一种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为学生的数学认知、数学理解提供必要的概念框架。

2.3营造民主宽松的探究氛围

探究教学的倡导者萨奇曼指出,课堂上学生感到自由和小压力是开展探究教学的两个重要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他们的思维才活跃,才会乐于探究。要营造民主宽松的探究氛围,首先需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以学生为本,相信学生都是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主体。其次,教师要珍视探究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教师要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尊重学生的探究结果。再次,教师要用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学生的探究活动,及时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及时进行鼓励和评价。

2.4帮扶策略

帮扶策略即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合作互助作用。在小学数学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做,还要及时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操作探究水平、拓宽思路、发展思维。在指导学生探究时,教师既不能满足于学生自发的探究水平,也不必追求科学家探究的水平,而应当着眼于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提高。在探究过程中,要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发挥学生的团体优势,集中大家智慧,使探究活动面向全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5多种探究形式相结合

探究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从教师指导程度来看,有指导探究、合作探究以及自主探究;从探究活动参与人数来看,有个体探究、小组合作探究以及班级探究;从探究活动的目的来看,有概念、原理探究和科学探究;从探究所采用的不同方法来看,有实验探究、实践探究、逻辑推理探究和网络应用探究;从知识形成的过程来看,有再现探究和再创探究。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教材的适用情况以及实际的物质条件灵活选择合适的探究教学的方式,并注意各种不同探究教学方式的结合。

3.结论

总之,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判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终标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应成为一个口号,小学数学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素质,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优化各个教学环节;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与课程资源开发,真正把关注学生发展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014-02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有学科的教学都与生活密切联系,小学数学教学尤甚。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由此,随着课改的进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进生活,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普遍要求。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1、数学知识根源于生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部分同学之所以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神秘难懂,原因之一便是由于脱离了生活实际,而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有赖于实践活动,若脱离了实践活动,数学知识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见,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土壤,数学知识扎根于现实生活。因此,“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重视他们对数学经验的积累,体会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将使得小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不再陌生,变“要我学”与“我要学”是非常必要的。

2、数学知识概括生活

数学知识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经验,但并不等同于对生活本身的临摹,它是对生活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提炼。数学知识概括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果较多地注重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而较少顾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的内在密切联系的教学,往往会忽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脱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背景,很难使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的意义,更不要说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数学知识回归生活

尽管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但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到、体验到的“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是朦胧又的,或者是无意识的。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只有把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引导小学生用数学知识成功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使他们真正感受、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激发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人们对小学数学教学最直接、最感性的认识就是“学好数学就是多做题”,普遍感到数学远离生活、远离大众。其实,只有生活中的数学才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广泛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的贴近小学生生活格外重要。

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形象思维逐步发展到抽象思维,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符合这一规律,它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及符号,变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它在油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中起了过渡作用,有利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经验化的数学问题,可引起小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而愉悦的情绪能引发小学生的有意注意,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因素的制约,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表现出明显的注意,并且对这些问题充满信心,还会主动地进行思索、探究,呈现出种种跃跃欲试的情态。

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细致的观察力,抽象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细致的观察力,能让小学生抓住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找出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便于分析问题;抽象能力是小学生沟通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的一种必备能力,小学生具备良好的抽象能力,就可以将生活中的问题看得清楚一些,再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就更容易解决;小学生会应用数学知识去成功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不仅能增强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还能使他们逐渐养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面大旗,对实现“教学将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相结合,真正赋予课堂教学以及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师必须重视挖掘教材中与实际生活有关的因素,尽可能让小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转变教师教育意识,课前预习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存在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教师应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实例为数学教学服务。很多教师并不重视上接对学生的课前预习的指导,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看教材,而不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意识,把“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真正用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实施生活化的课前预习,这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性,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原来就在自己身边。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课堂教学生活化

小学生学习数学前,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及知识积累,即便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也已具备一定知识背景,但它可能是离散的、不连续的,就如通常所说的是“一个一个有限的知识点”,但这些正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密切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则可以使他们感到亲切、可信,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情感,形成情感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知识背景出发,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事例做为教学内容,寓教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之中,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也可以从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喜欢看的图片和实物入手,给学生创设一个“现实”的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寻找到学习新知识的基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3、数学知识回归生活,课外体验生活化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不能单纯的以学生考试成绩、解答数学题的正确率来衡量,重点应放在学生能否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否通过数学教学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发展来衡量。”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特别是小学数学,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其特殊的运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能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首先,可以将“生活化”延伸到家庭。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场所,也是数学学习难得的资源。小学数学教师应把学生所熟悉的、有意义的家庭生活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受到强有力的感染。如,在学习了“统计”以后,教师可让小学生开展“统计丢弃塑料袋个数”的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并统计班上每个同学、自己家里一周内丢掉的塑料袋”。在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加深了小学生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而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让小学生感受到了丢弃塑料袋的行为对大自然所造成的污染,有利于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

另一方面,“生活化”可以延伸到社会。社会是广阔的数学学习天地,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数学教学资源。把数学学习的内容向社会拓展,能使小学生从小开始了解社会、参与社会,从而提高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关注小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赋予教育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这是当前教育改革必然的和迫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学习 教学策略

能否发挥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关系着小学生是否可以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育还得从娃娃抓起,要从小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小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探究学习,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教师要多给小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机会,作为辅助作用帮助学生进行学术的沟通和探究,在教学中要明确学生才是数学学习主体,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导演。所以,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注意观察好每一位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从而能够对症下药,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定式,把数学活学活用。当然教师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对小学生多关心,关注他们的情感世界,在课堂之上也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要以身作则,展现好榜样的魅力,俗话说,身教大于言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引导其走向正确的道路,为以后的数学乃至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

(一)浅析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现阶段的教学现状

我们知道,教学是两个方面的内容,"教"表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之上,老师对于学生知识的传授;"学"代表学生对于在课堂上老师所讲知识的融化理解,最终变为自己的知识。[1]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也是由这两个方向组成,经过笔者的走访调查,发现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以下现象:

1.1小学生数学学习状况

第一对于小学生数学的学习状况,表现为小学生在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对于老师的讲课内容提不起兴趣,不积极参与思考讨论,很少主动回答问题,即使有学生心中有疑问也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二小学生极度的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对于数学问题创新度不高,有很多学生做题只是读了题目就去看参考答案,根本不会依靠自己的能力寻找新的解题方法,数学是一门发散性学科,学习的知识越多,那么解题的办法就越多,但是学生都已被思维限制,习惯直接用老师灌输的知识,不去进行发散思考。[2]

1.2小学课堂教师的教学现状

课堂就是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只有这两个当事人主体,目前我国小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老师教学目标定位比较笼统,"大锅式"教学,对每个学生讲一样的内容,不考虑学生的数学基础,无法因材施教;授课内容过于单一、枯燥,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同时,得不到全面协调的发展;课堂角色分配不合理,教师教学是为了学生能够学到知识,所以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而在我国小学数学课堂之上,老师仍然主导课堂的进行,学生得不到自由发挥的机会,创造能力就无从培养。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的对策分析

针对上文提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几点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点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希望可以对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有所帮助。

2.1提高小学生主观能动性,开拓其创新新思维

关于小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关键在于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小学生还是心智很不成熟的,玩心很大,对社会的感悟还处于低层状态,作为一线小学数学教师,要适时的把握小学生的这一特点,[3]比如在教授应用题的过程中,要把问题情景多放在小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并感兴趣的事物上,像小孩子爱玩的玩具、爱吃的小吃、爱看的动画片等,要充分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是与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是相通的,那么就会首先攻下小学生的心理防线,让孩子从内心喜欢数学,兴趣是学习之母,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就会慢慢培养起来。

2.2教师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第一途径,第一步是否走好关系着今后的数学学习,有很多数学家都是从小培养起来的数学兴趣,这其中又有很多得益于他们的启蒙老师。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任重而道远。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多观察学生的特点,把学生分好组,进行分组教学,比如:对于数学基础好的学生要培养其举一反三的能力,而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就要掌握老师教的学习方法即可,逐步提高学习能力,注意因材施教。[4]

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重视程度,创新教学、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因材施教,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艳艳.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资讯

[2]王晓秋.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学科教学

篇(5)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兴趣

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小学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家给予了更高的重视。素质教育强调“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否能够很好的配合素质教育这个新倡导的理念,是素质教育能否顺利推行的关键,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小学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尤为重要和关键的。在小学阶段诸如语文、自然、科学、社会学科中,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数学比较抽象,大多数情况下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而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发育还尚未健全,许多数学概念让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学生对学习学习便慢慢的失去了兴趣。然而,数学是科学王冠上一颗璀璨的宝石,能否学好数学,不但影响着学生将来的全面发展,也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笔者通过多年小学的从教经验,提出以下几点,试图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大脑中的知识框架从无到有的构建阶段,构建的过程离不开数学知识做基础。然而很多小学生觉得数学课比较枯燥、没趣、不好玩,很多数学老师也觉得数学课不好上,不像语文课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音乐课有优美的弦律、体育课有多彩的活动……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的确,数学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的严谨、抽象,但是通过科学有趣的教学手段,数学课也不完全像有的学生感觉的那样:枯燥,没趣;也不完全像有的老师所说的那样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关键是老师要大胆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充分说明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因为兴趣是驱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原动力,促使他们爱学习从而主动地、积极地获取知识。

生活是学习知识的源泉,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知识和成长主要来源于直接生活经验,而我们的生活与空间、时间、数、量、形等息息相关,生活中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此,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将小学数学生活化,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这样,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能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

1.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年龄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2.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之,小学生的思维受成长所限,认识感知实际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培养其兴趣,尤其重要,特别是抽象的数学问题,更是如此。那么,如何就其特点,结合实际,引发兴趣,为他们搭建认知桥梁的方法就显得较为重要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己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

3.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这一点要求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做功夫,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4.获取成功喜悦,让学生体验学习兴趣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活实际;兴趣;意义;价值

随着数学学科自身的发展,数学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把教材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联系实际讲数学,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体验数学化”三种方式,使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使学有乐趣

学生生活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无数个充满活力的片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密切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使数学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焦点有机地进行融合,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性,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有意义

建构主义教学论把“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看成是教学的“灵魂”。因此,小学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建构认知结构,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取得经验。通过提供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内容进行相互作用,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得到深化,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积累学习数学的方法和兴趣。

例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算,如“260-98”。按一般方法教学,学生把98看作100后再加2还是减2容易混淆。接受了以前的教训,我结合学生都有到商场买衣服找过零钱的生活经验,进行如下的教学设计:妈妈带小刚去商场买衣服,小刚选中了一身运动服,这套运动服的价格是98元。妈妈的钱包里有260元钱,(展示两张一百元,一张50元,一张10元的钞票)妈妈该如何付钱呢?学生小议后,确定60元不够,只能拿一张一百元的钞票给售货员,售货员再找给妈妈2元,这样才正好。老师及时提问:“妈妈这时还剩多少钱?”生答:“162元。”

师:把刚才付钱的过程用算式写出来。

板书:260-98=260-100+2

明确算理:因为98接近100,减100就多减了2,所以还要再加上2。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具体的经验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的简便计算,同时,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撑,容易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思考过程,印象深刻。

三、生活体验数学化,使学有价值

学习数学知识,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书本上出现的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自觉地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加以分析、研究,选择合适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这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

如五年级刚学完《圆的认识》,我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汽车的式样可以多种多样,但为什么车轮都是圆形的。经过多方面分析比较,学生们意识到到“汽车轮子是圆形的,并且车轴安在车轮中心”这看似简单的生活现象其实大有学问,并能主动从圆的特征去思考车轮的设计原理,深刻理解了“圆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即半径)处处相等”这一圆的特征。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大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入课堂,创设有利于小学生学习的情境,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感受到数学就在大家身边。这样数学学习和学生生活相融合,学生逐步养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学生终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篇(7)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学习 学习方式

1.“生活中的数学”。小学数学与学生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生活中的数学”强调学生学习数学的生活背景,是小学数学的一种学习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有很多形式,如游戏活动、情境教学和课外活动等。“生活中的数学”体现了一种新的教学观点。这一观点有两方面的含义:①小学数学具有现实的性质,数学来自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小学数学内容的基础。②小学生应该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在身边的事情中发现数学,通过身边的事情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生活中数学”要求数学学习内容应当具备小学生所感兴趣的实际背景――他们熟悉的现实生活,有趣的数学史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并且让小学生在现实的背景中,从事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问题解决等活动。

以生活中的数学为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许多老师进行了研究、探索活动,基本的做法是把生活情境和学生具体的活动引入课堂教学中去。这种做法对改善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2.“Hands on”的活动。“Hands on”意思是动手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

什么是“Hands on”方案呢?这一方案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这一方案强调动手实践,强调从周围生活中取材。②这一方案强调学生主动学习,提出听过会忘记(“You hear, you forget”),看过能记住(“You see, you remember”),做过才能学会(“You do, you learn”)。③这一方案不仅强调对知识的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④“Hands on”提倡合作交流,强调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与同伴进行交流,向教师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及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以检验其观点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⑤“Hands on”活动是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的,每一个主题都应使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探索和交流。

“Hands on”活动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具体地说,在小学开展这一活动,有以下几个步骤:①让小学生观察一件物体或一种现象,或者操作某些学具。②小学生在研究所观察的物体或现象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与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以弥补他们在单纯的观察和操作活动中的不足。③老师按一定的顺序给学生们推荐数学活动,小学生可从中作出选择并实施这些活动,学生在选择中有较强的自主性。④这一活动可以以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生每周至少花两个小时进行同一个主题的活动,并应保证这些活动在整个学习进程中的持续性和稳定性。⑤孩子们每个人都记录活动过程。小学生通过这一活动,逐渐学会操作,同时加强并巩固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发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力。

“Hands on”活动主要有四种形式:①“Hands on”课堂活动,主要在学校内进行。②“Hands on”课外活动,如在社区或家庭中进行的“Hands on”活动等。③短期集中的“Hands on”活动,如夏令营等。④利用计算机或INTERNET技术环境等开展的活动。这四种活动可组合、交错进行。

“Hands on”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行动、提问、研究和实验,而不是死记硬背事实性知识。“Hands on”方法强调小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和思考,并为理解实验结果而进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学生们在活动中不仅增进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学会了活动的基本方法。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需学会做个人记录,学习构思工作计划并且能汇报自己所学知识。他们也有机会练习写作并学习制作图表,用一定形式呈现和报告研究结果。

在“Hands on”活动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并不是权威的讲授者。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活动,而不是替代他们去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或者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情况,提供示范、建议和指导。教师引导学生们大胆阐述并讨论他们的观点,让学生说明他们所获得结论的有效性,并对结论进行评价。

3.“小课题”与“长作业”。长期以来,小学生学习数学似乎是与进行研究无关,搞课题似乎是大人的事。我们的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目前,进行小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