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0 12:54: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数乘法教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学目标:
2、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审题灵活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观察能找出正确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能找出正确的简便算法。
教学准备: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5×0.2
=
2.5×0.4
=
125×0.8=
0.5×0.2=
0.25×0.4=
1.25×80=
0.05×20=
250×0.04=
12.5×0.08=
2、简便计算:
32×25×125
79×21+21×21
二、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呢?
2、出示:观察并计算,下面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0.6×3.93.9×0.6
(0.3×2.5)×0.40.3×(2.5×0.4)
2.8×1.7+7.2×1.7(2.8+7.2)×1.7
3、通过观察、计算、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4、揭题: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5、你能用这些运算定律来巧算吗?
3.8×0.4×2.5
7.9×2.1+2.1×2.1
(1.25+2.5)×4
a.
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b.
让学生汇报:你应用哪条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
三、分层练习:
1、将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的积或两个数的差:
0.72=8×
(
)
0.72=0.8×
(
)
0.72=0.08×
(
)
9.9=10-
(
)
99.9=100-
(
)
0.99=1-
(
)
2、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3.2×25×125
6.4×99+6.4
64×0.99
3、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并说说理由。(书P17—练一练)
4、你认为怎样算简便?4.8×0.25
四、课堂总结: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五、思考题:
判断是否正确(机动)
8.3×6.2
+
0.83×38
=
8.3×(6.2
+
3.8)
=
8.3×10
=
83
六、板书: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乘法交换律:a×b=b×a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基本技能教学,它是学习应用题及其他知识的基础,具有一定的工具性,是数学教学的根本。因此,在数学计算教学中,不仅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注力,细致程度、书写的工整性和自觉检查的学习习惯。然而,现在的老师都觉得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大不如前,学生也认为计算课太枯燥,做计算题太烦,所以不感兴趣。计算能力的培养及提高是今后数理化学习的基石,因此非常重要。如何培养学生计算能力,优化计算教学过程,试述如下。
四、重组教材,活跃气氛
单纯的机械操作容易使学生思想僵化,思维缺乏主观色彩。计算课,教师不做充分准备,很多时候就可能上得枯燥乏味,学生也不是因为喜欢而学习计算,这样的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负担。设计《小数乘小数》时,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让学生主动地思考,批判、反思整个计算过程,预测和检验计算的结果。适当渗透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是必要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具有很浓的学习兴趣。于是,在课前设计时对教案作了适当修改。把3道口算题改成判断题3.16×2.8=8.844,1.13×26.84=303.292,1.25×3.2=4。第一个判断题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是正确的,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3.16和2.8的整数部分,而忽略末尾上的数字;第二题大多数学生判断也是正确的,而且对题目进行了分析和解释;最后一题,还是有很多同学认为是错的,教师让学生通过算一算来检验自己的判断,这样很清楚地发现自己判断失误的原因。运用判断题能让学生在第一轮学习中就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再出示两题:2.8×2.2,2.8×0.2,说说它们的乘积比2.8大还是小,并说明理由,第二题的结论还让学生进行了计算验证。以往的整数乘法的经验是一般乘积比因数大,现在在小数乘法中,居然出现乘积比因数小的现象,让学生探索及分析原因是用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两次练习,使本堂课在轻松活泼畅的氛围中展开。例题2让学生说说“1.4×0.6”是什么意思,算算其他家具的占地面积,本题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很感兴趣,所以都乐意计算,实现了预期目标。
总之,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任重道远。教师要精心培养,正确引导,充分发展学生思维,做好学困生辅导工作。对学生计算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要及时加以解决并认真分析错误原因,不断加强巩固练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性。
世纪之交,当中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旗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奠基工程”职责的时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必然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鲜明而紧迫地提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面前。于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2002年9月,我们太平区被确立为省级实验区,开始进行新课程改革实验。作为教研员,深知自己的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性挑战,一方面着手学习新理念用新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充实自己,另一方面在新课程实验中更好地发挥研究、指导、服务的功能。我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满腔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努力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并虚心向教师学习,在改革与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
我们区的新课程数学学科教学改革工作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迸发出极大的热情,我们在严峻的挑战中,在苦苦的探索又取得到了可喜的收获。为了实验的成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仔细分析当前学生的情况,采取五大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成效,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更新观念,教学“以人为本”,放手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
以前的教学,主要把教材放在第一位,教师围绕教材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他忽略了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个体。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教师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人,为此,教师必须放手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以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放手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放手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的过程
——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心得
——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
古人韩愈给为人师者的解释为“传道解惑”,几千年的师生关系定义在“师道尊严”里,这样,教师说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对老师讲的问题与结论从不怀疑,久而久之,学生慢慢地就不爱动脑,思维迟钝僵化,这样就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的学生,我们提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朋友加顾问的关系。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为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和身心都能得以舒展。
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好玩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华裔数学家陈省身向参加中国少年数学论坛的孩子们赠送了一幅题词:“数学好玩。”这一充满童真语气的题词其实包含了这位数学家的良苦用心:要用孩子们最能接受的方式,将他们引领进数学的大门。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向交流的活动,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是根本,是内因。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自我发展的需要。教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学生更有效地学。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知识的探究活动,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如在教学小数乘法(一位数乘小数)时,教师这样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我们主要研究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即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也就是说小数点在哪儿安家。”随后,多媒体画面展示“挥手致意”的漫画小数点:“嗨!小朋友们好,我是小数点,我的家在哪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时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也自然凸显出来。
再如,小学一年级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之后,我们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七巧板进行拼图,学生非常喜欢。由于有各种不同的拼法,学生拼了一种,总想再换一种,有了一种就想多拼几种的需求。接着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拼的图形像什么。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善于与他人协作,而且在与他人的相互交流中学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满足了一年级小学生好奇、好胜、好表现的心理特点。
数学好玩,实质上就是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爱数学,带领学生做数学,玩数学,从而在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和乐趣,以实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基本理念。
四、让学生走出数学围城,为学生架起“书本——生活”的桥梁
《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就说过“中国的教育太重书本,和生活没有联系。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生活化,如何让学生走出围城,教师怎样为学生架起“书本——生活”的桥梁呢?我们是这样做的:
1、走进生活,体验数学
教师要有资源意识,如书报杂志、计算机网络等媒体,博物馆、纪念馆、风景名胜等场所,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等都有可能成为数学学习中的信息。教师努力利用、开发好这些信息资源,组织学生走进生活,体验数学,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找到有用的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创造。
如,要学习“认识钟表”一课了,课前我们通过调查和平时的发现,大多数学生其实已经认识钟表了,会读出钟表上所显示的时刻了,或者至少是会读整时数了,因此课前组织学生自己了解有关钟表的知识,收集你看到的钟表上的时刻,课上学生自己分类,自己试读,让会读的同学有展示的机会,让不会的同学也随之进入氛围,同时也可以暴露出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继而围绕难点重点突破,结论也由学生自己来归纳。由于本课中的学习材料从例子到练习都来源于学生课前收集的生活信息,有钟面的认识,有时刻的读法,有时、分、秒的关系……学生对于这些觉得十分亲切,一堂课不仅认识了钟表,也收获了知识以让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心得外的许多东西。
2、结合生活,学习数学
数学和生活的结合并不只是外在的、形式上的结合,重要的是两者内在的、深层次的结合。因此教师在创设那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现实情境时,不仅应考虑这一情境是否暗示着某种现象或数学规律,还应让精心设计的生活情境贯穿教学的始终。只要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真正联系。
目前,我们的数学教材虽然增加了许多彩图,但有些情节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还是太少,我们要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味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在现实世界寻找生活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例如,教学“1米2厘米-6厘米”这道题时,习惯上,人们总是把它当作一道简单的名数、复名数的互化与计算来对待,而我们却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同学们,小明的爸爸原来的腰围是1米2厘米,经过一段时间的体育锻炼,腰围减少了6厘米,你知道爸爸现在的腰围是多少吗?”这时学生的活动已不再是单纯地为计算而计算了,而是融入生活,更多的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里,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有着无穷的魅力”。
1. 深入生活,运用数学
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口号是“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作为教师,必须潜心研究每一数学问题的学习价值,从价值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后延伸性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运用数学。
例如,学习了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后,指着门窗上的一块玻璃,问:如果这块玻璃破了,怎样才能配到一块合适的玻璃呢?让学生充分考虑,用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一生活问题。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
再如,在学生学习了“元”、“角”、“分”后,我们就设计了“计划购物”的活动。学生分成几组,每组有相同数量的钱,组内同学自己分工,自己计划购物,自己负责记帐。当同学们参加了活动,亲自去买一买东西,算一算价钱后,他们发现:“爸爸妈妈赚钱真不容易”;“做事情要齐心协力”;“处处有数学,买物品也要用到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计算”……这是以学生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活动为手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五、正视错误,解读学生,资源共享,把学生的问题当成一种课程资源
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时时发生错误,其出现的原因、形式、性质、层次是不一样的,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宁本涛教授分析的那样:总体来看,教师在上课时,一般都不希望学生出错。因为出错表示学生未掌握知识或存在能力、技术障碍,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教师教学的效果。另外,若出现错误多了,一直去纠正,原定的教案就完不成了。在不少教师的心目中,完成教案,尤其在“公开”、“示范”课上,比学生是否真的学到要重要的多。于是,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 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老师把问题提得很小,很碎,让学生在教师用碎石似的“问题”组成的跑道上小步走,以求步步不出轨,尽量不出错;当全班大部分同学出错时,老师用示范的方式给出正确答案或再讲一遍,很少去分析研究学生为何错,如何错。
在教学中,我们逐步意识到回避、防范学生犯错,本身是教师教学中的“错误”。我们要正视这个错误。另外,教师因为有了预设的答案,有了规定的思维行进路线,还可能把学生的不同意见、乃至一些创见当作错误而抛弃,其消极的后果更无须多言了。有了对“错误”的认识,我们就开始努力培养教师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努力从学生发生错误的角度,去解读学生,了解学生错误背后的学习障碍。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
教学“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时,教师先出示13*3=,请个别同学板演并说出计算过程(这是个位不进位的乘法,已经学过)。接下来,教师把13改成18,问:18*3=这道题你会做吗?请你试着做在练习本上。学生计算,教师巡视,之后请三名学生把计算情况分别写在黑板上。
18*3=34 18*3=54 18*3=324
18 18 18
* 3 * 3 * 3
—— —— ——
34 54 324
师:黑板上有几种不同的答案,对这一道题来说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吗?(生:不会)下面就请同学判断一下,你认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为什么?
全班交流:
生1:18*3=34是错的,他没有进位。
生2:18*3=54是对的。
生3:18*3=324是错的,18*3连100都不到,怎么会300多?
生4:我知道最右边的同学怎么会错的,个位上3*8=24就写下来,十位上1*3=3没地方写了,就写到24的前面去了,所以错了。
生5:我是用估算来判断的,把18看做20,3个20是60,所以18*3的得数应比60小一些,这里18*3=54是正确的。
【关键词】优质数学课堂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已经出版发行,广大教育界同仁又开始新一轮的教学思考与思想交流。面对各种新的理论,我也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了反思,但我对优质数学课堂的认识始终没有改变。我认为优质的数学课堂应是"三有"课堂,就是指有优秀的教学设计,有和谐有效的教学过程,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记得浙江省小学数学教研员斯苗儿老师说过:"简洁、扎实、快乐"就是上课的最高境界!具体阐述就是:"简单就是智慧,扎实就会有效,快乐就会前进"。再联想在温州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奖教师教学展示活动中,温州市小学数学教研员雷子东老师在活动总结时讲到,一节优秀的数学课应该具有"简约和灵动"两个特点。我们对两位专家的理念略加分析,可以发现他们的想法有一个共同点,也认为一节优质数学课堂应该是"三有"课堂:两位专家所指的"简洁"与"简约"就是指有优秀的教学设计;"扎实、快乐"与"灵动"是指有和谐有效的教学过程;斯苗儿老师所讲的"扎实就会有效"点出了优质课堂应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从上我们可以发现,我个人对优质数学课堂的认识与两大专家有异曲同工之妙。下面我就来谈谈打造优质数学课堂的几点具体想法:
一、有优秀的教学设计
一场好戏要有好的剧本,一堂好课也同样要有好的教学设计。何为好的教学设计?我认为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在文本细读基础上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在读懂学生基础上的教学设计;应该是脉络清晰的教学设计。
1.在文本细读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我之所以把在文本细读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放在优秀教学设计第一位,是由两种现象促成的。现象一:社会偏见与学科偏见。以前不少人认为教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尤其是教小学,只要初中毕业就可以胜任工作了;现在又变成,语文、英语、科学不会教,那就去教数学吧,加减乘除总会懂一点,认为教小学数学很简单。现象二:由于前一种思想作祟,我们许多数学教师也认为教数学很简单,很少有人真正地研读教材,很多人忙于不假思索复制别人的教案,年轻人如此,老教师如此,更为可怕的是我们一些骨干教师也如此。我并非排斥资源共享,但我想说的是,在享受别人资源时要学会思考与取舍,不要出现东施效颦的现象。下面让我们一起针对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来领略数学的不简单与读懂文本的重要性。
教龄两年半的翁老师上了这节研讨课,她是从课本第44页单元主题图计算游乐园各类活动的人数引入,采用书写50个3相加太麻烦了,引入乘法,最后进行巩固练习。从课的实施情况来讲,应该说翁老师也有自己的思考。课后,我根据个人对教材的理解,与翁老师采用问答形式探讨了3个问题:
(1)这节课用不用单元主题图?
翁:用单元主题图,让学生体验数学来自于生活。
池:单元主题图可以用,但不是用在这里,应该用于本单元教学任务结束进行综合练习时,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对于本节课《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来讲,动手摆小棒进行操作比观察图片更直观、有效,也同样能体现数学来自于生活。
(2)教材第45页,呈现同学们不同摆法的用意是什么?
翁:体现摆法多样性,同时为后面多条乘法算式的引出提供素材。
池:你刚才的想法都对,但除此之外,这里计算有些图形摆放小棒总根数的加法算式可以写成乘法算式,有些却不能,让学生体验计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写成乘法算式,不同加数的和一般不能写成乘法算式,教材这样设计也体现了乘法初步认识的课时特征。
(3)教材为什么先处理6×3这条算式,即先处理6个3的问题,而不是5个4,或3个5的问题?为什么不用50个3相加导入乘法呢?
翁:不是很清楚。
池:其一、先处理6×3(即6个3相加)这条算式,跟5个4、3个5相比,更能体验乘法的简洁性。其二、50个3相加,看似更能体现乘法的简洁性,但已经超出本节课初步认识的要求,对教材的度没有把握好。50个3相加不能一一呈现,学生不能直观感受50个3相加是多长的算式,这样改写成乘法算式,没有体现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的对应关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明确。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知道看似简单的内容,一句话可以讲完的内容,可真正要读懂它,上好它也是很难的。要想提高自身的教材解读能力,提议大家多阅读各种版本的教材(目前小学数学教材有人教版、北师大版、西南师大版、苏教版、浙教版、青教版等),多思考编者取舍的意图。
2.在读懂学生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没有进行教学前测,老师往往以想当然的姿态去设计教案。这样的教学行为放在平时关系还不大,只是苦了自己的学生,但要到大场面也是如此,那肯定会出丑的。
今年4月,在泰顺县举行的温州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中,由于很多老师没有做教学前测,不了解泰顺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学起点预设过高,第一天比赛的教师纷纷遭遇"滑铁卢",7位上课老师只有1人获一等奖。第二天参赛的教师,赶紧利用当天晚上的时间修改教案,调整教学起点,除了上午第一节课的老师,由于时间太仓促,对调整后的教案不熟,效果一般外,其他上课老师都比较成功,均获得一等奖。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预设必须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把握学生生活经验与知识起点。特级教师能在课前谈话中了解学生的情况,然后从自己头脑里的许多预案中,提取出最有效的一种,因此可以上得比较成功。但作为普通教师的我们必须在课前下足功夫,做到心中有学生,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3.脉络清晰的教学设计。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流行着两类的教学设计:一类是脉络清晰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教师能充分研读教材,有自己的想法,先有基本思路,再进行充实、推敲、磨练,一般设计非常紧凑,有利于提升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有一类是拼凑串联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教师一般没有充分研读教材,没有自己的想法,先到网络寻找资料,再进行拼凑、串联,一般比较混乱,脉络不清,不利于提升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今年温州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奖教师课例展示活动中,瑞安市实验小学金文钦老师与温州一位陈老师的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们的教学设计成为这两种类型的典型。金老师上《小数初步认识》这节课,充分考虑各个版本教材设计特点,推敲各个版本用货币单位与长度单位引入的优缺点,最后确定由货币单位引入,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起点与生活经验,同时为了体现长度单位引入的优点,金老师利用把1元换成10角,把10角用10个正方形框上,1角就相当于10个正方形中的1个,直观的表示出,1角就是1/10元,同样方式可以得出1分就是1/100元。这样的设计,既考虑了货币单位引入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考虑到长度单位引入更具直观性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也非常有特点,环节之间衔接紧凑,沿着"知识教学--巩固练习(蕴含新知识)--练习(渗透新知识)"这样的模式下来,学生学得轻松,也非常自然的把各知识点串联成了体系。由于思考比较充分,在课后交流环节,金老师表现得挥洒自如。陈老师上《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让人有点失望。虽然整节课老师上得比较大气,语言也比较流畅,应该说演绎得非常好。但我总感觉模仿、拼凑的痕迹比较明显,没有自己的思路,这一点在与评委的交流环节,表露的更为明显,陈老师对于评委的提问,有时答非所问、有时回答不了,这也是没有深入思考的结果。
我个人认为,这几年我们温州市只出现演绎精彩的教师,没有真正在全省叫得响的数学名师,就是因为我们的新秀与骨干教师功利性太强,追求拿来主义,盲目用名师的教案,只追求华丽的课堂演绎,没有研究教材,深入思考。这种只追求招式,没有内力的武功,看上去很美,但碰到真正高手就会一败涂地。对于新教师来讲可以先模仿把招式学得有模有样,但要成为优秀的教师,必须要两方面协调发展。因此,我想上课以前要先有自己的思考,磨过课以后,再去参考别人的资料。建议骨干教师用脉络清晰的教学设计,慎用拼凑串联的教学设计。
二、有和谐有效的教学过程
好的设计是成功的一大半,但还需要我们去实践,这就需要有和谐有效的教学过程。这几年,我们周围有一批课堂演绎非常精彩的老师,都有自己的心得,我就不进行详述,但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
1.教师的语言要精炼、恰当。教师的语言要精炼,提问要有启发性,点评要有激励性,点拨要在关键处。我们老师要记住(或形成)环节过渡语,关键问题的提问语,解决问题的关键语,还要有激励学生的点评语。这种具有简洁的过渡语,启发性的提问语,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得出数学结论(知识)的课堂,一定会显得非常流畅、和谐。
2.教师要有从容不迫的心态和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我们都说课堂是学生的,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课堂往往都变成教师的,我们很在乎自己的课堂表现,为了达成自己的教学目的,会为学生不切实际的回答而揪心,会为完不成任务而心急。但我们一定要知道,课堂是学生的,只有学生良好的表现,才是精彩课堂的体现,也要记住不是为了完成教学设计而开展教学,而是为了学生学好数学而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切记上课不要赶着完成教案,教师要有一份从容不迫的心态。
3.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符合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平等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思想的交流,进行朋友式的合作交流。我们要让学生学会生活,注重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和经验的获得,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富于创新,让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情境中健康成长。
要想有和谐有效的教学过程,提议教师:要多上课,多拍录像课,别人评价是虚幻的,只有录像中自己的表现才是真实的,通过自我观摩反思才能更好的解读自己,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扬长避短,真正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
三、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优质数学课堂的试金石,也是评价课堂差异的一大标准。如果一堂课上下来,过程搞得轰轰烈烈,结束后学生什么也不会,什么也没给学生留下,这也是白搭,算不上优质课堂。只有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经验等方面有所收获,才能当之无愧。但我相信如果有优秀的教学设计、和谐有效的教学过程,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正如斯苗儿老师所说"扎实就会有效",就是这个道理。
良好的效果,只有通过练习才能验证。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目标定位的准确,要根据教材特点与课时目标设计练习,不要刻意拔高要求,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要注意练习设置的层次性,既要照顾全体学生设计基本练习,检验学习效果,又要有所提升,照顾尖子生,真正体现因材施教。通过以上两个注意,我们就会发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是要求学生什么都会,也不是对所有学生统一要求。而是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真正体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标精神。
新一轮教育思潮即将袭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课堂教学应该从最基本的方面做起,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做起。课前要有优秀的教学设计,课中有和谐有效的教学过程,课后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才能打造真正优质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信心
备课时,要求教师心中装着学生,树立“为学生的学而教”的指导思想,使“教法为学法”服务。同时通过有效的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从“学会”到“会学”。
主体性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主动学习促进主体性发展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其实质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的要求。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实施主体性的课堂教学呢?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变“教案”为“学案”
通过反思自己以往的课堂教学,我意识到:尽管自己在教学中主观上很努力,但是由于将备课当成“背课”,将上课当成“演课”,将学生当成“容器”,忽视学生作为潜在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课堂教学缺乏活力,上课不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而是为教师的教案服务。要转变这种状况,必须变“教案”为“学案”。
要变“教案”为“学案”,在教学中就应当不拘泥于教材,要灵活地运用教材,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展开联想,开拓学生思路,启发他们探求多种多样的解答方法,使“教法”为“学法”服务。
例如: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6的乘法口诀》一节后有这样一道巩固题:元宵节,小明把12盏彩灯平均挂成4行,每行挂4盏,可以怎样挂?课上我先让学生自己在本子上用任意符号代表灯笼去画一画,学生受常规思维的影响,顿时卡住了。
这时,我说:“这道题如按我们平时想的话,它需要几盏灯笼?”
“16盏灯笼。”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我随手在黑板上画了图。
“但现在它只给我们12盏灯笼,少了4盏,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安静了2分钟,几只小手纷纷举了起来,“把正中间的4
盏灯笼去掉,也是每行4盏,有4行。”这时,有些学生还皱着眉头,我就让那位学生上来演示:
他将变成时,其他同学瞪着大眼,个个身体向前倾着,嘴巴张着。当大部分学生以为大功告成时,还有一部分学生的手还举着:“老师,我跟他想的不一样,我是去掉四只角的4盏,也就是每行4盏,有4行,并且只需要12盏灯笼。”“老师,我还有方法……”“现在老师给你们5分钟时间去想一想、画一画,
谁的办法最多?”学生顿时埋头画起图来。5分钟后,学生纸上最少有四五幅图,此时此刻,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解题方法超过十多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有意的注重学生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可以增强课堂教学氛围。
因此,在备课时,心中要装着学生,树立“为学生的学而教”的指导思想,使“教法”为“学法”服务。
二、变“学会”为“会学”
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更要关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还是自己主动探索获得的。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主阵地。因此,应通过有效的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从“学会”变为“会学”。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课堂情境创设如下:在学生观察三角形、房顶架、红领巾等实物后。师问:它们的大小、颜色、材料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特征?生答:它们的外形都是三角形。从而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三角形”。
小组合作学习用若干根小棒搭出三角形,然后用语言表述出三角形的特征,并验证用三根小棒一定能搭成三角形吗?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果,然后用于实践。如果请你来修椅子,你将把木条钉在什么位置?组织学生评议各种方法,用小棒验证,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让学生用纸片剪出大大小小的三角形,并试着符合以下条件:
(1)有一个角是钝角或有两个是钝角。
(2)有一个角是直角或有两个角是直角。
(3)只有一个角是锐角或只有两个角是锐角。
学生讨论:三角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如果按角来分类,三角形可以分成几类?
总之,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学习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而得到的,凡是学生能思考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获得,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就通过班级适当交流取得共识,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再适时指导、点拨,这样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
三、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发展服务
课堂教学不能成为教师上演“教案剧”的过程,而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教学时,不能仅仅是一味地走教案,而要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教案,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发展的引路人。
例如:在我们的义务教育五年制数学第七册的第八单元小数乘法中的求积的近似值。求近似值是很抽象的,虽然学生多次接触,但对其知识点很难真正把握。求积的近似值在生活当中运用最多的是在收付现款时,因此这节课可以从收付现款入手进行
教学。
出示例题:一种瓜子每千克5.2元,王成买了1.16千克,他应付多少元?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的结果是6.032元,讨论得出他应付6元,但少数人认为付6.03元。这时教师不要急着下结论,教师把条件改一下,如果王成买1.26千克,他应付多少元?学生又通过计算得出是6.552元,这时仍有很多学生认为他应付6元,他们的理由是它是以“元”作单位,所以只要付6元,这时教师加问一个问题:“如果王成到你家买,你收他多少钱?”这时就像一颗小石子投进平静的水里,荡起层层涟漪,学生议论开了,纷纷说:“要收6.55元”,问其原因“如果我收6元,应去掉小数部分的0.552元,这样一算,我不仅没赚钱,而且可能要亏本,这种生意谁会做。为了拉生意,收一两次可以,但现在不是搞促销,所以要收6.55元。”……甚至还有学生说:“老师,比元小的单位有角和分,这里‘元’为单位,那小数部分就有两位,也就是要保留两位小数。”你听,学生不是在不知不觉中概括出了知识点吗?
为了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践,教师又发问:“在生活中,我们已经很少用分了,那对于6.55元,你想收多少?”学生马上在小组内讨论开了,有的说:“应收6.5元”,有的说:“应收6.6元”,有的说:“我有时收6.5元,有时收6.6元。”
“那在什么情况下收6.5元,什么情况下收6.6元。”
“熟人来买收6.6元,陌生人来买收6.5元,熟人不会讨价还价,多收点没关系,陌生人收便宜点下次还会来买。”
“有钱的人收6.6元,不太有钱的收6.5元。”
“平时比较大方的收6.6元,小气的收6.5元。”
“很有钱的人收6.5元。”
“为什么?”
……
你听,学生们的回答多符合现实啊,这样,学生就在自己的思维中学会了知识,并且兴趣盎然。
上面的例子不是一个特例,它确确实实发生在我们的课堂上,在教学中,我们班的学生回答的很多问题都很现实,符合生活实际,学生对新知识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就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四、创设多种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学习是主动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吸收或接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实现小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学生在课堂上参与面或参与程度,对学生认识过程中的感知、理解、巩固以及在此过程中的行为、情感等均可产生影响。因此我注重创设多种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全方位、全过程的参与,如活动参与、思维参与、交往参与,通过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确立其主体地位。
因此,我们期待课堂上能有意外的生成,有时可能还会为出现精彩的生成而在课前精心预设。可有时,突如其来的生成却可能令老师措手不及,阵脚大乱。
案例一:“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断
课前教师预设,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由图说出几个7,再一步步归纳得出7的乘法口诀。可没想到课刚开始,一个学生就站起来,说:“老师,‘7的乘法口诀’我会背。”
随后,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有的甚至还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这可怎么办?老师一下愣住了。但他立马做出了一个决定,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就从学生的这个实际情况出发,重整教学流程。
于是,他说:“你们真厉害,连7的乘法口诀都会背,不错,不错。那——有不会背的同学吗?”
果然,几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
教师抓住挈机说:“还有这些小朋友不会,你们愿意帮他们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把‘7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
这下课堂沸腾了。会背口诀的学生,有的站起来指着黑板上的插图来教;有的用身边的小棒来教;有的索性拿自己的手指比划;还有的干脆直接来背口诀……
案例二:《圆的周长》教学片断
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这一内容时,教师课前预设了四个环节:猜想,实验,归纳,应用。第一环节,教师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就在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猜想的时候,出现了教师意想不到的小插曲。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知道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有关系,周长是直径的3.14倍!更准确的说,应该是3.1415926……”
3.1415926……这个神秘的数值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他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将老师的问题抛到一边去了。
而学生的直言不讳,使得教师原先精心预设的一连串巧妙环节面临着泡汤的尴尬!怎么办?老师灵机一动,对课前的预设做了如下调整。
老师说:“知道3.14的同学举举手。”
全班竟有小半的学生举起了手!是啊,学生有着广泛的信息渠道(包括教材)来获得这个知识,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在情理之中。真是为难了这些学生,上公开课为了配合老师的进度,虽然知道,也还在煞有介事地猜想。
老师微笑着对同学们说:“看来,同学们掌握的知识还真不少。你们怎么知道的?”
“在课外书上看到的。”“我预习课本的。”“爸爸告诉我的。”……
“你们还知道些什么?”老师继续问。
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其他同学也都跃跃欲试:
“它叫圆周率。”“它是祖冲之发现的。”“它是无限小数。”……
老师一一肯定后,说:“现代计算机已经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几千亿位了,还没有算完!”
“啊!?……”学生发出惊叹声。
“3.1415926……这么精确的数值是怎么得来的呢?”
老师这一问题问出后,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课堂慢慢冷静下来了。
片刻,一学生站起来说:“好像是用周长除以直径得到的。”
老师继续追问:“是用哪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是大圆,还是小圆?是祖冲之量的那个圆,还是任意的一个圆?”
学生小声议论,不敢肯定。
“同学们想不想亲手来做一做?”
“想!”学生响亮地回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
老师:“请各小组从带来的物体中任意选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形,准确测量,认真计算,看看大小不同的圆形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填写实验报告单。”
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开始新的探索。
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堂上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如今的学生,由于信息沟通渠道的日益丰富,使得他们的生命存在并不是白纸一样的空虚形态,而是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情感体验的丰满形态。作为教师要能正确理解并且尊重学生真实的生命状态,既不能因为尴尬而刻意回避,也不必为求精彩而一味迎合,被少数学生牵着鼻子走,而是要立足发展,放眼全体,以智慧来启迪智慧,以“生成”来应对“生成”。
案例一中,我们姑且不去评论这些学生“教”的方法是否可行,教师转变教学计划,使学生由“学数学”成为“教数学”,学习热情直升至极点。就这一点,这就是精彩的一笔。
新学期开始了,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课程改革,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定了2020年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师的工作计划,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年三年级数学教师工作计划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2020年三年级数学教师工作计划范文(1)一学期,我与学生们一起相处、教学相长过程中,也着实有不少的收获。为使下一阶段的工作更顺利地开展,现对下学期的工作情况作出计划。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我班共有27人,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完成作业,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少数学生 ,学习的自主性差,学习不主动.上课开小差,课后作业完成不及时,做作业速度很慢,准确率不高,有时甚至忘了做作业。这个学期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和提高学困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
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2.第三单元“乘法”
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第五单元“分数”
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
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第四单元“面积”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除了安排“森林旅游”“旅游中的数学”和“体育中的数学”等3个较大的实践活动外,还在正文或练习中提供了如下的实践活动:
1.到商店调查3种商品的价格,并做好记录。
2.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与同伴说一说。
3.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电费开支情况,并记录下来。
通过分析数据把你的感受与同伴说一说。
4.收集一些对称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5.用纸剪出一个喜欢的图形,通过对称、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图案。
6.设计旅游计划。
7.厨房铺地砖的设计方案。
8.制作七巧板。
9.调查你和同学的身高,计算你们组的平均身高约是多少。
10.在报刊上找出与平均数有关的信息,并与同伴交流。
经历以上一系列观察、操作、制作、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并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元、角、分与与小数”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会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对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绿色圃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第三单元“乘法”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第四单元“面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第五单元“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肯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四、教学措施: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本册教材的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
(二)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和建构自己的数学意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交流他们彼此的想法
(三)加强估算(测)能力的培养,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材的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一)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
学生只有理解例题,结合学生从看懂小数表示的商品单价,到会用小数表示商品单价,进而会比较商品单价(小数表示)高低贵贱的过程,就能评价他们是否初步理解生活中小数的意义及其大小关系,对小数的认识有什么实质性的发展。
(二)要恰当评价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与发展,为顺利进行后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评价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不能割裂数学知识与知识、知识与技能,对三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要特别关注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积极的态度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通过平时观察:学生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表现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观察是评价的最原始的方法,但不是惟一的方法,从学生的口头表达、书面作业、实践作业以及师生课外的交谈中也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情感与态度不能进行量化评价,要对学生个体的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作比较客观的描述性评价,更需要通过平时的教学过程了解学生的想法与行动的表现。
(三)重视评价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提出问题能力,主要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具体情境中数量信息的利用程度,提出问题的新颖性、合理性与复杂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要关注学生能否独立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毅力与思维策略的水平,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等方面。及时给学生提供评价,让他们知道老师的期望,明白自己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这对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1 2.22-2.23 始业教育
2 2.24-3.1 买文具、货比三家、买书、寄书
3 3.2-3.8 森林旅游、轴对称图形、镜子中的数学
4 3.9-3.15 平移和旋转、欣赏与设计、机动
5 3.16-3.22 找规律、住新房
6 3.23-3.29 电影院、练习一
7 3.30-4.5 整理与复习(一)、旅游中的数学
8 4.6-4.12 什么是面积、量一量
9 4.13-4.19 摆一摆、铺地面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10 4.20-4.26 练、分一分(一)、分一分(二)
11 4.27-5.3 比大小、吃西瓜、机动
12 5.4-5.10 练习三、整理与复习(二)
13 5.11-5.17 比一比、猜一猜
14 5.18-5.24 体育中的数学、总复习
15 5.25-5.31 总复习
16 6.1-6.7 总复习
17 6.8-6.14 总复习
18 6.15-6.21 总复习
19 6.22-6.28 总复习
20 6.29-7.1 总复习
2020年三年级数学教师工作计划范文(2)新学期开始了,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课程改革,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定本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19名学生。同学们基本上对学习和常规等各方面的习惯转入正规。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一部分学生上课纪律松懈,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肯及时完成,喜欢拖拉作业。
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一),面积,年、月、日,复式统计表,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一)”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统计表”这一单元。让学生在认识复式统计表的学习中,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体会数据所包含信息的作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数学广角----搭配(二)”,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学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能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具体措施
1.创设一个自由、开放、安全的学习氛围,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点击,学生的创新火花。
2.课堂上引入开放性的例题,使学生在探索中促进发散和求异思维的发展。
3.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组织形式,采用问题式教学与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揭示知识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问题与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流能力。
4.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5.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拓展练习,课堂上准备一些不同层次的练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力。
五、尖子生的培养和学困生的转化
1.学困生的转化
本班学困生刘星露、刘双平、张宇航、喻琦梦,他们口算能力差,解决问题不会分析,面对以上情况,准备采取如下转化措施:
(1)课上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多留心观察他们,提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他们回答。
(2)课堂练习中,督促他们认真完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大胆问。
(3)采取“一帮一、一对红”的措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尖子生的培养
(1)课上除完成课堂作业外,给他们留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2)发展他们的智力因素,开发非智力因素,多举办课外活动。
(3)开展争做小老师活动,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展示自己。
六、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一)位置与方向 (5课时)
(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3课时)
1.口算除法
3课时左右
2.笔算除法
9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三)复式统计表 (2课时)
(四)两位数乘两位数 (11课时)
1.口算乘法
3课时左右
2.笔算乘法
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五)面积 (8课时)
(六)年、月、日 (6课时)
制作年历 1课时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 (5课时)
(八)数学广角-搭配(二) (3课时)
我们的校园 1课时
(九)总复习 4课时
2020年三年级数学教师工作计划范文(3)新学期开始了,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工作任务根据教师自身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我班现有学生43名。他们已经不象刚入学那样,什么都不懂,经过一年的成长,他们初步有了自己的思想、意识,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从学生感兴趣的开始,初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每个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年、月、日的认识,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本册的重点。学生掌握好这两部分计算,就为以后学习小数乘、除法打下良好基础。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也是本册的一个重点。这部分内容是在前一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继续学习一些两步计算的应用题。通过解答所学的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些数量关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检验应用题解答的技能和习惯。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在前一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教学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以及24时计时法。
三、教学目标要求
(一)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二)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的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三)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四)认识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位,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五)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七)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八)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为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十)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十一)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一)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三)加强导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四)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
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六、教学任务、达标情况
本册教学内容: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统计、年月日、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力争在本学期使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有一个新的提高。
七、培优辅差
本班现有的学生中,依然不可避免地有学困生的存在,学困生往往缺乏自信心,知识欠账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家总是迷恋电视,好玩,不爱看书,注意力不易集中。对这些学生要倾注爱心,重点辅导,鼓励自信,结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失时机地加以指导,由浅入深地为他们弥补缺陷,扶起他们逐步赶上其他的同学。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安排,培优补差工作是其中的一项工作要点。现对学困生辅导采取如下对策:
(一)优生协助法。
为差生配一名优秀学生同座,让优秀生协助差生学习。
(二)当一回“小老师”。
当差生有了一些进步,或对某一知识掌握得比较好时,为了满足其表现欲,可以让他们当一回“小老师”。这样,他们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三)课堂提问。
差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是既不懂也不问,不问就更不懂,于是学习越来越差。为此,在每堂课中,留出时间,让学生发问。如果差生不提问,则老师加以启发:“你没有问题吗?那么老师问你一个问题好吗?”以促进他们动脑,主动提出问题。
(四)弹性作业。
学生在完成基本练习之后,可根据实际需要选做弹性作业,老师可在学生做练习时,腾出时间辅导差生,当其学有余力时,鼓励他选做一两道弹性作业。
(五)及时鼓励。
对于差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教师都及时予以鼓励,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成绩。
(六)家长配合。
对差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以便共同帮助孩子。
八、特长生培养
及时发现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特长发展,使学生全面发展,创造展示的机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九、德育渗透目标
(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二) 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三)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其能力,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十、具体措施
(一)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三)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五)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六)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七)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八)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2020年三年级数学教师工作计划范文(4)从上学期成绩分析看, 成绩较理想但还需继续努力,本学期要因材施教,分别对待。对于自己认为聪明得很,平时懒读、懒写、懒做题,成绩也不会好到哪儿去的学生,可以引导多自学,自己悟出道理,小组展开讨论,比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会更有效。对于基础很差、干劲更差,上课不遵守纪律,作业叮嘱再三都不能完成的同学,更要认真对待,发现他们思想、学习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与家长联系沟通,与优生结对子,力争使他们成为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三班共有学生38名,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掌握基础知识比较牢固,学习目的明确,上课专心听讲,遇到不懂的问题能主动问老师。有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但也有小部分学生基础比较差,上课听到的知识,课后又不会运用,作业的正确率低,个别学生不肯及时完成,喜欢拖拉作业。所以在本学期的数学课上,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思考,不怕错误,具有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快乐学数学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包括万以上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能进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和简单的两位数乘、除三位数的口算,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及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能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能结合实际进行估算;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24时计时法;认识直线、线段、射线,了解平面上两直线的平行和相交的位置关系,会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能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结合生活经验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组合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摆放物体。
本册教材通过优化单元知识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乘除法的口算、笔算、估算有机结合在一起,便于学生理解计算策略的多样性;通过解决问题学习新知识,体现知识的生成性,在学习“平行与相交”中,由“怎样画设计图”问题引入,通过探索实践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倡导多样化的教与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能认、读、写小数,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能认、读、写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对较大的数进行估计。
2、在现实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进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和简单的两位数乘、除三位数的口算;
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及两、三位数除一两位数的除法;会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斯则混合式题;能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
3、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知道24时计时法。
4、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
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及点到直线的距离;了解平面上两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位置关系,会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能综合运用平等与相交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5、结合生活经验,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组合物体的形状;
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摆放物体。
6、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
能初步用数和形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7、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探索、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表达自己思考的大致过程和结果,积累与同伴合作的经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措施:
1、在活动情景中发现大数的过程,能用大数表示具体的事物,发展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数感。
2、经历探索两位数乘除两、三位数计算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结合具体情景,在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在探索平行与相交的过程中,提高初步的观察、想象和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5、通过实验,初步体会统计的工具性,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6、课前做好备课工作,不但备教材,还认真备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主动学习新课程标准,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情况展开教学工作.
7、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吃不饱”的学生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可以做一些有难度的题。
8、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将计算融于解决问题的情境当中,让数学知识变得有味,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他们感到学有所用,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多列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比如:买东西和卖东西的例子,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算账,但出现在课本上时就不知道如何处理了。
9、补差内容:有些内容是难点,但教材中安排的习题与课时明显不足,在课后要及时反馈,让学生多做相应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达到预测的目标。
培养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10、在课堂上多下功夫,练习有层次性,课后个别辅导,利用自习课集中辅导,班内建立优帮差小组,努力使他们的数学成绩有提高
五、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 课时数
一、大数知多少——万以上数的认识 8课时
二、走进天文馆——年、月、日 5课时
三、家居中的学问——小数的初步认识 5课时
四、泰山黄金周——计算器 2课时
五、奥运——三位数乘两位数 12课时
六、走进商场——观察物体 3课时
七、农田里的数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2课时
综合应用——纸与我们的生活 1课时
八、我跟爸爸学设计——平行与相交 4课时
九、长大了我也去航天——统计 3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