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05 05:15: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1)

略。。。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包括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认识图形(三),米、千克的认识,表内乘法(一)(包括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口诀,求相同加数和的应用题),表内除法(一)(包括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重点是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这是学习一位数乘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掌握2~6的乘法口诀。

3、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乘除法的关系,能运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计算表内除法。

4、掌握乘除法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书写答案。

5、认识长度单位米和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米、1千克的观念。

6、直观认识圆柱和球。

7、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品质的培养。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教学进度

篇(2)

本学期执教的班级是二年级一班,共有19名学生,男生6名,女生13名。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学习后,课堂常规、行为习惯、基本知识技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都经过了一定的训练,但由于我们是新成立的班级,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来自东胜区和伊旗四小的孩子,书写规范,课堂常规良好。来自村小和矿区小学的孩子各方面都显得弱一些。其中有三个孩子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有两个男生,上课时小动作特别多,注意力很难集中,还有四五个孩子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书写极不规范。大部分学生对一年级学习的计算很不熟练,计算的速度很慢。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4、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

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法渗透。教师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篇(3)

第一学段(1~3年级)

1、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 内的数、小数、简单的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2、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 ,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情感与态度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 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这学期我担任三年级(1)班和(3)班的数学教学,两班共有学生90人左右。从性格方面分析,大多数同学性格开朗,爱好广泛,喜欢和别人交往是他们的特长。从学习方面看,大多数同学能按老师的要求积极做好课前准备,并能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良好。总体来说,班里同学相对比较听话,继续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是提高成绩的关键。

三、教材分析:

三年级数学上册内容主要包括: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九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一个总复习单元,其中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的重点。在数与计算方面,这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在空间和图形方面,安排了四边形的认识;在量的计算方面,安排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统计方面,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此外,教材还安排了"数学广角"和两个数学实践活动。

教材的编排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5、逐步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四、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

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的重点.

六、采取的教学措施:

1、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迁移类推能力;提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2、注重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学生学习内容的理解。

(1)加强直观演示,加深学生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2)加强开放性,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联系实际,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

3、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备好每节课的教案,做到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优化教学方法,设计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5、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6、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学生喜欢的游戏,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和敢于创新的能力及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7、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歧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分层设置作业,尽最大能力提高学习成绩。

8、加强书写训练,定期进行优秀作业展览,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

七:课时安排: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篇(4)

一、教学过程

(一)乘除法的对比教学:

1、教师边说边摆草莓实物图,学生观察是怎么摆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个一份,摆了3份

师:能解决什么问题?

生:一共有几个。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共有()个

学生独立列式解决问题,同桌互相交流怎么列式。

指名交流并说说是几个几。

师:合起来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

让学生回忆摆的过程:先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

2、教师摆6个桃子,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突出先看到的是一个整体。

教师把桃子平均分成3份,能解决什么问题?

生:每份是几个。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共6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

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让学生回忆摆的过程:先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

3、教师摆9个萝卜,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教师把萝卜三个三个地摆,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9个萝卜

每份摆3个,说说能解决什么问题?

师板书:9个萝卜,每份摆3个,有()份。

指名学生列式,师板书。

4、让学生比较三种摆法,说说摆的过程上有什么不同?

通过学生的观察总结得出第一种摆法是合的过程,第二、第三种摆法是分的过程。教师板书。

师:想想什么时候用乘法,什么时候用除法?学生总结。

(二)练习:

1、完成书本练习一第1题。

第一小题:教师用小棒摆两个三角形,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6根小棒,2个三角,每个三角有3根小棒。

师:你想解决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列式说说看的顺序。

第二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并说说看的顺序。

2、完成练习一第二题

独立观察图,说说看到了什么?根据文字提示看的顺序解决问题。

指名说说并列式

3、完成练习一第三题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三只小动物提出了什么问题,并根据情境图说出计算结果。

学生独立列式后指名交流。

4、完成练习一第四题

观察图说说获得了哪些信息。

选择自己喜欢的蔬菜列出相应的乘法或除法算式,并在小组中结合图意说说算式的实际意义。

指名交流

二、反思:

乘除法的对比练习,是一节复习课。所谓复习课就是把平时相对独立进行教学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相应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的一种课型。它的主要任务是:①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做到“横成行、竖成线”,从而构建知识体系;②针对复习的重点、难点安排相应的练习,并对学生学习缺陷进行弥补;③要延伸、拓展知识,以求温故而知新;④要着眼发展,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5)

一、 培养预习的兴趣

1.明确预习重要性

培养预习习惯,要注意培养学生对预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有的学生会因为对前面的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或对学过的知识产生遗忘,再学习新的知识,就感觉有困难。因此要求这部分学生预习以后能初步理解要学习的新知,从而产生成功感,这种成功感将促使他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提问,对自己的学习更有信心,从而对数学的课前预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激发预习积极性

培养预习习惯,还要注意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 “2的乘法口诀”后,可适时加以引导:“同学们想知道‘3的乘法口诀’吗?‘3的乘法口诀’又是怎样得来的呢?要回答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预习‘3的乘法口诀’。老师看谁预习得最好。”这简单的一句话,就能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3.问题设计有梯度

培养预习习惯,要科学地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学生的差异性。如指导学生预习“角的初步认识”时可设计如下问题:角是什么样的?角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找找生活中的角。设计问题时,还要变换不同的角度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二、指导预习的方法

笛卡尔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我们以前在布置数学作业时总是加上一句:“回家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笼统的一句话,容易使学生茫然不知所从,许多学生只好把预习简单地理解成看课本,走马观花,应付了事。那么,怎样的方法才能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呢?

1.明确预习任务

教师让学生进行预习时,要给他们明确的预习任务。学生在刚接触预习时往往不知该从何入手,因此教师要事先设计好预习任务,比如说复习与新课有关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并且做到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学生知道预习的任务是什么,怎样完成这些任务。教师要做到这些,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对教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细心推敲,提出的问题既要有价值,又要有吸引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兴趣。在形式上,尽可能多样化,使预习任务既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鼓励大胆质疑

要指导学生预习时学会抓重点,找难点。一般课本中的例题或概念就是这节课的重点,预习时就要详细理解例题或概念的分析过程,思考解题的方法。在预习时,还要动脑、动笔。有些问题看不懂,或似懂非懂,或完全懂了,要学会做相应的标记。教材中看不懂的地方,基本上就是重、难点,或是以前学习中的薄弱环节。预习时可以把这些地方记下来,课堂上要注意老师是怎么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这样,课堂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态度就会积极主动,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3.培养应用意识

配合课程有关内容,进行社会实践与动手操作活动。为了让学生从小就体会到数学的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安排,通过开展实践性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前,我就为学生和家长布置了一个购物的作业:休息日让家长和学生共同去商店买生活用品、学习用品,或去商店看售货员是怎样与顾客买卖货物的,从而认识人民币。上课时把自己如何买东西的或看到别人买卖时的情景演示给同学看。对这样的活动,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人民币的相关知识。而对于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则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首先直接丈量出篮球场的周长,然后丈量篮球场的长、宽,计算出周长,再进行比较后推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篇(6)

【摘 要】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培养学生从书本中获得知识的能力,提高阅读水平,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从而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 培养 阅读能力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是一种自主的学习能力,也是个体终身从事学习的最基本能力,是完成阅读任务的复杂结构的心理特征的总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教学一般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阅读教学不是语文的专利,《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材应具备可读性,易于学生接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教材的呈现应当在准确表达数学含义的前提下,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从而有助于他们理解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阅读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在数学预习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预习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一个重要策略。数学预习的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通过课前阅读第二天所要学习的知识,使学生对教材的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二是通过解决一些教材中能够独自解决的习题,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三是发现新教材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增加求知欲望。持之以恒的预习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但预习要有指导性,即老师要对学生提出恰当的阅读要求,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方向。例如,在要求学生预习《认识负数》这一课时,我给学生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①什么是负数?你是如何理解的?②负数与什么相对应,你能举一组例子吗?③0是正数还是负数?为什么?④零上4℃记作什么?怎么读?零下4℃呢?⑤你能举一组生活中关于正数与负数的例子吗?这样,通过教师这几个问题的指引,学生自主完成了预习任务。在整个预习环节中,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所要掌握的内容,培养了阅读的兴趣。因此,只要老师能保证阅读质量,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指导阅读,要求学生课前进行阅读,久而久之,必成习惯。

二、在审题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题是学习、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集中反映,对于一些高度概括知识要点的课题,我们可以从课题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这一节课时,我先出示课题,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题,接着提问学生:“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我知道这节课要用到2-6的乘法口诀。”于是我趁机让学生复习2-6的乘法口诀:有的学生说:“我从‘求商’知道要用除法计算,要列成除法算式。”还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这节课要用2-6的乘法口诀来计算除法算式。” 我因势利导:“那么你们能试着编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除法算式吗?” 在学生编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口诀求商。之后提高要求:“谁能编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应用题?”学生兴趣盎然,积极调动思维编出符合条件的除法应用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合作交流,提高知识掌握的效果。这种紧扣课题巧设悬念的阅读方法能使学生体验结论得出的过程,有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在推敲数学语言关键词句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篇(7)

于是,我在课前对自己所教的甲乙两个班级的学生作了初步的调查。我发现,总体而言,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用到的分数知识比较少,家庭或社会的其他教育机构也很少对分数进行系统的教学,所以,他们对分数的知识了解不多。学生对分数的概念、读、写方法,以及大小比较等知识的掌握基本上是空白。但是鉴于甲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强,数学素养好,又善于动手操作,而乙班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将思维过程用言语表达的情况,我设计了两套教案,期待着能“对症下药”,让他们学得轻松,学得高效。

一、量体裁衣,细化教学目标

针对甲班学生数学逻辑强,乐于探索的心理,我从数学知识内部结构发展的需要出发制定教学目标:(1)通过研究■,■,■,■这四个分数,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能根据分数以及它对应的图形,初步比较分数的大小并进行分数的加减运算;(3)感受分数与整数一样也可以进行大小比较和运算,经历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4)通过观察、操作、联想等活动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地思考问题和主动探究的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针对乙班学生活泼好动,善于观察,富有童趣的特点,我紧扣新课标“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拟定目标:(1)根据生活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探究过程,初步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3)体会分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二、,夯实教学内容

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起点的基础上,我对甲乙两个班级进行了不同的教学设计。甲班设计了这样一些教学环节:课前谈话,回顾以前学习过的计算方法(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再请学生列举一个除法算式并解释除法算式的意义)――借助除法的意义,引入分数■,并研究■的含义(把“1”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动手折纸,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用一张长方形纸逐次折出■,■,■,在此基础上联想出■)――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为例认识分数线,分子与分母,并引导学生指出分母“1”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分母8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除数,整个分数■表示商)――运用图形的直观性,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和简单的分数加减运算――回顾与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乙班学生具体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我就选择生活情境“分月饼”引入(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整个月饼的一半,也就是这个月饼的■)――着力弄清■的含义,为迁移做准备(读写■,寻找生活中的■,提供长方形纸折■,辨析■,)――结合不同图形认识其他几分之一,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如■,■等)――课堂练习――反例巩固,归纳解题的思维方法(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分,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虽然甲乙两班授课的切入点不同,教学过程也大相径庭,但是和我授课的目的是一致的:(1)通过突破■这个基础分数,引领出其他几分之一;(2)通过数形结合的形式,把对分数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3)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正因为牢牢抓住了这节课的主旨,我的教学就显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三、因地制宜,生成学习资源

我们的教学设计是预设性的,多少带有教师的主观色彩,而课堂、学生是动态的,所以我们要随时关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的学习资源。在甲班教学的第三个环节中,我要求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并用斜线表示出它的■。我预设着学生能横折、竖折或者斜折,突然,课堂上有个学生冒出来说,老师,我还有别的方法。我惊讶之余,把他的作品拿上来让其他学生判断对不对,顿时,课堂炸开了锅,意见不一。连问几个学生,发现他们无非就是不能断定有没有平均分。我灵机一动,拿出剪刀,沿着折痕,把这个长方形一分为二,然后把一半翻转过来,就发现完全重合。“是■,是■!”学生兴奋地大叫。我趁机让学生重新温习了如何得到分数■的,扎实了基础。

乙班学生在认识■的过程中,有个学生得到的是圆片,他通过对折三次,把它平均分成了8份,可是一不小心,就涂了其中的2份。于是,我把他的作品贴在了黑板上,问:涂色部分能表示整个圆片的■吗?学生纷纷摇头,我继续追问:不能表示■,还能用其他分数表示吗?请和你的同桌互相交流一下,再告诉我答案。结果就出现了两个分数:■和■。接着我再请学生说一说,分数■是怎么得到的?把圆片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2份,就是■。那么■又怎么得到的呢?我把每两份看成一份,整个圆,就分成了4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那么你能比一比■和■的大小吗?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通过观察涂色部分的大小,得出■=■。这不能不说是整堂课预设之外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