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4 14:51: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黄山奇石教学反思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阅读教学;批注;积极作用
语文阅读教材中,如何指导学生批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文本理解的疑惑点;二是文本留有的空白点;三是文本内容的矛盾点;四是文本描写的精华点;五是文本描写的着重点;六是文本蕴含的丰富点;七是文本角色的冲突点。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如能按此线索,提出疑问,寻找答案,写上批注,对全文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现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粗略论述。
1、依据阅读节奏,指导学生有顺序批注
阅读是一个从浅入深,从表入里的层层推进、逐步感悟的过程。为了体现批注的层次性,依据阅读节奏,可让学生在三个时段进行有顺序批注,课前批注,初读感知;课中批注,再读感悟;课后批注,研读深悟。
1.1、课前批注,预习感知
学生初读课文后,一定有疑问,有思考,有感知,有初步的情感体验。比如《黄山奇石》一课,学生读了课题后在旁边两次质疑:一是破题质疑(黄山有哪些奇石?这些奇石奇在哪里?为什么称之为“奇石”?);二是破名质疑(怎样破解这些奇石秘密?观赏这些奇石之后,有些什么感受,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学生初读课文后又写了这样的批注:“黄山之石真是奇特呀!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站在了神话般的黄山之上。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啊!难怪古人会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课前批注,以扫清阅读障碍,初步思考课文后问题为主。
1.2、课中批注,复读感悟
课堂上,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有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有情意的体悟与对流,有美感的激发与生成,学生获得了精神滋养,就会流泻于笔端。同伴引发的批注,教师诱导的批注,自己再发现的批注,一定会相得益彰,精彩纷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例,一学生在课文中第二次描写爬山虎处写了这样一段话:在与叶圣陶先生聊天中,“我”感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小孩,而是一个大人,一个叶圣陶先生的老朋友。“我”感受到了叶老的认真、亲切、质朴,此时“我”再看爬山虎,自然就觉得它绿得浓郁,绿得可爱。绿着的爬山虎,象征着叶圣陶先生对下代的关爱,“我”难忘爬山虎!三言两语,却是学生钻研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亲切对话。
1.3、课后批注,深入研读
课后的批注是课堂对话的意犹未尽,也可以是对课堂对话的反思、提炼、总结。学了《幸福是什么》一课后,在谈“我的幸福”时,学生这么写道:幸福就是为村人挖一口井,幸福就是治病救人;幸福是学习中的一份满意答卷,幸福是课堂上老师的一个微笑;幸福是他人困难时伸出的一双援手;幸福是公交车上的让座,幸福是遮风挡雨的伞;幸福是偎依在妈妈温暖怀抱里的温馨。只言片语,却是学生对幸福意义的独特感悟,是学生积极的情感活动,是对文本主题的升华。
2、依据阅读个性,指导学生有指向批注
学生的阅历有深浅,理解有强弱,触角有长短,对文本解读的层次有不同,层面也不同,批注的指向也随之不同。依据学生的阅读个性,笔者认为可以指导学生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批注:
2.1、批注理文法
这是对文本表达方法的梳理。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文章的最后一句是这样的: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的。这与文章的题目表达的意思相同,有的学生这样批注:这是在篇末点题,与题目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密、严谨,可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给作者的印象是那么的深刻。作者难忘爬山虎,更难忘的是叶圣陶先生。以后写文章的时候,我也要用到这种方法。再如,这篇文章是写事的,为什么写在叶老先生家做客时,作者两次提及院子里满墙的绿绿的爬山虎?这景物描写的目的是什么?有学生这样写道:作者想到自己马上就要见到斐声国内外文坛的大作家,内心异常紧张。随着与叶圣陶先生的接触,叶老平和待我,使我紧张的心情顿时消失,正如“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甚至连火辣辣的太阳也变成了“绿色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作者在借描写爬山虎的绿,表达自己心情的起伏变化。这样的批注,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学生读懂了文本,感受到了语文的含蓄之美。
2.2、批注展联想
这是对学生知识储备的激活。如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学生在诗旁边写满了学过的表达离别之意,抒发惜别之情的诗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读古诗,叙别离,抒情意,此时让学生批注,激活了脑海中优美的诗文储备,强化了语言的积累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真切情感。这样的批注提升了学生的辨析能力,拓展了文本的内涵与外延,真真切切体现了语文是人文的语文。
2.3、批注话感受
【关键词】营造;轻松;课堂;氛围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良好的教态让课堂变得轻松
教态是教师讲课时的情绪的外在表现。比如:教学心情、表情、体态动作、神态、能唤起激情的语言等,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学生在课堂上会通过教师有声有色的语言很快的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教师的教态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教学气氛,让学生巧妙地感受到并积极的配合,便会很自然的形成一种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气氛。
教师的教态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当上课的老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开始,你的教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要用亲和、自然的教态去面对学生,跨进教室前请你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精神面貌,这样更有利于整堂课的效果。一堂新课的开始,教师可以采用和学生一起唱唱歌、猜猜谜语、背背古诗、和学生聊一聊等形式,做一些上课前的“热身”活动。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学生很快从课间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不但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1、及时调整心态,用微笑面对学生
微笑是人际们在交往、交流中一种最礼貌的方式,微笑可以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微笑可以让学生觉得你是一个很温和的人,孩子们就没有了哪种惧怕课堂的感觉,他们就能随性的在课堂上尽量的表现自己,这样整个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就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2、不能吝惜掌声,多给予孩子鼓励
教师的语言、表情、神态等举动对学生的刺激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教师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别,不但老师要积极的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而且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知道自己的长处。特别是面对后进生,教师一定要放弃严厉的批评、斥责,要多鼓励、多表扬,在他们获得欣赏,体验成功喜悦的同时,让他们也觉得自己能行,这样有助于孩子重拾学习的自信心。
3、向孩子们投去温暖、期待的目光
课堂上,根据不同的学生的表现,及时多给学生肯定的目光、鼓励的目光,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心灵的温暖与共鸣。特别是在提出问题而课堂效果表现沉寂的时候,我们要有一种期待,多给孩子时间思考,适当提示、鼓励,请准备好你的掌声等待孩子的完美表现吧。
二、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充分说明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学习和智力的发展。动手操作的过程,能够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起到手脑结合的作用。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动手操作能更好的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将语文学习变得更加形象,从而使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在小学低段,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动手,比如:一年级语文上册的实践活动,给了几个不同的几何图形,让学生自由拼接,拼出各种不同的图案。课堂上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有的自己动手,有的几个人一组共同参与制作,课堂氛围及其活跃。最后看到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完成的作品,我的内心有一种无法表达的喜悦。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平淡无味的课堂教学方式。将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文时,我考虑到作为农村的孩子,很少有人亲临黄山观光,为了能拉近孩子和黄山的距离,为了能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黄山的美景,我在网上寻找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黄山奇石”的图片,再配上动听的背景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的美。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学习语文,这样既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增进了孩子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了解,而且激发了孩子们对祖国的热爱。
四、 游戏融入课堂,活跃学习气氛
小学生天性好玩、贪玩,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教师将学与游戏有机结合,学生对喜欢的东西学得就快,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快乐、有效地学习语文。
教师在课堂创设游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找朋友、逛超市、识字摘果、猜谜语、你说我猜等游戏活动。通过游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并从中受到启发,获得亲身体验,寓教于乐,在教学中知识性和娱乐性有机结合。
五、巧设悬念,激发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课堂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格局,学生在教室听评书似的听讲,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较少。课堂上形成了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参与面小,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分隔开,拉大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教与学日益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得不到提高。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现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大都对“福尔摩斯探案”感兴趣,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上投其所好,精心设置一些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悬疑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时教师适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学习,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更能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现在的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日益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心理压力很大,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教师自身能力的不足。要让教学成为一种艺术,这不能一味的高谈阔论,还需要脚踏实地,从自身能力建设抓起,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从而有效促进教学健康发展。
教学艺术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应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知心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这样教学效果才能有所提高。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个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集体氛围。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欣赏学生,努力营造轻松浓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课堂上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抛弃以往把语文课堂变成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施舍知识的场所,认真反思,改变教风,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去真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才会喜欢语文,才能学好语文。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创新
本文根据初中语文教学方面的工作实践,对于目前在初中语文课堂有关教学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供了改革以及创新初中语文具体课堂教学的相关对策与建议,旨在为初中语文有关课堂教学方面的创新改革研究以及实践工作起到一定借鉴与参考的作用。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发展现状
目前有很多中学还一直沿袭着传统之中的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单调的进行内容讲解,利用黑板粉笔进行辅助。这样的方式非常陈旧,在有关语文方面的课堂教学时,往往教师只重视语言知识方面的输入,反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在语言方面的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导致学生拥有大量的知识却不晓得怎样有效的运用。与此同时在传统课堂教学当中,教师一直占据着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以及主体地位,忽视学生在教学当中所占有的地位,这种情况致使学生仅仅只是被动的接受教育,根本无法对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培养。并且中学生在心理方面还没有成熟,对所有的新鲜事物都会感到好奇,但是语文知识的单调性却无法满足中学生所具有的好奇心理,所以若想要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是对教师在教学方式应用上的一个考验以及挑战。
2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中需要创新的方面
2.1课堂教学的使用方法:对于教材选择来说,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学情、培养目标以及教学进度,从而灵活、正确的选择教材。这是能够使教学内容得到合理优化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教师应该依照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以及知识水平,合理的控制教学进度,并且还要做到教学内容主次分明,重难点突出。这也就是说教师实际在讲课的时候不能全盘托出所有的内容,必须要筛选其中的重点部分然后再给予详细准确的分析,合理的给学生留白,从而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进行思考,并主动对未知的世界进行探索。例如在讲解朱自清《背影》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不对其进行明确的界定,而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寻找脑海里有关父亲的背影,这样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
2.2课堂教学的内容:在语文课堂当中,如果教师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可以调节语文课堂的气氛,使其更加活跃生动。所以,教师必须要突破传统当中仅仅局限在黑板粉笔上的教育,应用多媒体相关教学设备,利用音频、图片以及视频等有关方式辅助教育,这样不但提高了课堂所具有的趣味性,同时还深化了学生在内容上的理解。与此同时,图片以及视频能够给予学生非常直观的视觉冲击,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音频更是能够为学生的朗读方面提供正确的模范。例如,在讲解《孔乙己》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合理、巧妙的附上图片,从而使孔乙己的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做能够有效的引起学生共鸣,提高学习效率。
2.3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教师在课堂的初始阶段应该合理的进行导入,这不仅需要本课内容的正确导入,同时还需要使学生的状态正确的导入。其有关方式有很多,例如讲解《黄山奇石》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导入有关的图片信息,让学生浏览一遍黄山的景象。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还能让学生们产生一种愉悦的感受,然后再合理的导入课文。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课堂当中适当的穿插一些小活动,从而促进课堂互动,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例如进行短文朗读比赛,由教师选取某段和课本之中的人物有关的材料,让学生们开始朗读比赛。这样做不但能够打破课堂当中沉闷的气氛,同时还能够对学生自身的课外知识进行拓展,并纠正其朗读上的错误,使学生对课本之中的内容进行深化理解。总而言之,教师必须要对教学环节进行精心优化,合理的设置有效的教学活动,从而提升课堂所具有的趣味性。
3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路
3.1创新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初中语文有关教学当中,作为老师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爱好以及兴趣,和善细致的强化沟通和交流,从而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探索以及学习;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以及练习,培养并鼓励学生自主的查找以及研究问题,从而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出准确的结论。
3.2创新初中语文自主教学的内容设置: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在讲完相关的课程规定之后,不能仅仅局限在参考书以及教科书的范围之内,还应该自主设置有关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以及接受能力,利用个性化课堂有关教学内容的设置,从而使学生能够进行个性化的认知与学习,稳步提高语文课堂实际的教学效果。
3.3创新初中语文的教学评价:在语文课堂的有关教学当中,老师应该使过程性相关评价和终结性相关评价进行有机的结合,使用多种合理有效的形式,利用师评,理解并尊重个性化之间的差异、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潜能;利用互评,培养学生在合作性学习以及互动流等方面的能力;利用自评,提高学生自身的反思能力,并主动对自身的不足进行改进。
3.4改革和创新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外延:对于语文教育来说,其是和日常生活之间具有紧密联系的学科,因此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学习,在生活当中进行应用。有关语文教学的相关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课堂之中的内容和实际生活合理的结合起来,从而组织学生们切身投入到相关的情景当中,和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讨论以及互动,进而妥善的培养学生互相协作以及主动思考。
4结束语
初中语文课堂有关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的思考,在教学改革方面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一定要敢于创新,依照学情以及教学进度,合理准确的实施革新。除此之外,对于课堂教学方面的开展,应该充分发挥教师所具有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切实做到“教”和“学”之间的有机结合。从而使课堂教学能够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有关方面更加完善、更加高效,进而妥善的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朱玲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作业形式;弹性作业;联系生活;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1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作业已不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而且是课程与教学的一种组织方式。作业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是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为了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丰富的作业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以多样性、富有趣味性的作业设计,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这样能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趣味横生的作业设计。对于一些故事情节强、富有趣味的课文,如《狼和小羊》、《奴隶英雄》可以让学生演一演。这样富有情趣的作业,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读读抄抄写写。为了丰富学生诗文词句储存量,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丰厚文化积淀,可以让学生诵读、摘抄、归类积累各种诗文、词句。
(三)说说写写练笔作业。有些课文适合学生转述、复述,可以布置相应作业,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例如教学《黄山奇石》《参观人民大会堂》等描写景物的课文时,可以设计让学生当小导游的作业,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创设写话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体验,激发学生练笔兴趣。学生对课文理解加深了,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得到有效训练。
二、安排弹性作业,发展学生个性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业设置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语文作业设置中出现的“众口难调”现象正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的反映。但它也是学生求异思维的发散点,创新思维的切入点。
(一)作业量弹性设计。作业量分层,即根据学生情况提出不同量的作业要求。对于学习能力强,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可适当减少作业,甚至不留作业;对于学习能力薄弱,自控能力差,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可适当布置一定量的巩固、提高性的作业。这样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基础薄弱的学生又能巩固基础有所发展。从而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二)作业难度弹性设计。例如教学《白鹅》时,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摘抄描写白鹅特点的词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白鹅的特点;3.收集有关鹅的图片和生活习性的文字资料,在班中展示;4.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介绍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样的作业布置由易到难,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三)作业规定弹性。作业内容不应整齐划一,可以设置一些多角度、可选则的题目供学生自由选择。如六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课后,我设计了三个辩题供学生练习:“小学高年级学生要不要在正式上课前集体唱歌”、“小学生应不应该帮助家长做家务”、“小学生是否可以网吧上网”。这样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生活实际和喜好自由选择,当然受到学生欢迎。
三、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及各学科间融合
(一)加强与生活的联系。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作业设计可以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也就是说,作业设计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到图书馆、大自然中去。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更应该注重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语文的意识。
1.加强与学校生活的联系。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舞台,如:学校举行的庆典、展览、报告会、班队活动等各类活动,文娱、体育等各项比赛都便于学生说一说,写一写。
2.加强与家庭生活的联系。家庭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第一场所,我们可以把学生家庭生活中有意义的内容利用到语文作业内容之中。
如教学《荔枝》、《地震中的父与子》等歌颂父爱母爱的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父母关心自己的事。学习《鲁本的秘密》等孩子关爱父母的课文时,则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自己应如何关爱父母的。
这样就可以使家庭生活与学生学习紧密联系到一起,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很好的实现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
3.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语文作业内容向社会开放,可以使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活动、社会现象、风土人情、等内容,比课本内容更丰富,更鲜活,更珍贵,更能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等课文后,可以布置学生开展对当地生态环境状况的调查研究。
(二)加强与其他学科间的融合。语文学科是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综合学科,我们可以从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中,找出综合点,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语文营养。
如编撰学生作文精选集时,可以让学生集文字编辑、美术编辑于一体,创作图文并茂的作文集,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
如学习《乌鸦喝水》《称象》《捞铁牛》等科学知识较强的课文时,可以布置学生动手进行科学实验的作业。
总之,作为教师,只有正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想方设法使作业设计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才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才能使学生享受到劳动的愉悦,促进了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学习动机。如此,语文作业设计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关键词: 教语教学 学习空间 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拓展语文教材,拓展语文课堂,拓展语文学科。
一、拓展语文教材
过去我们只管“教教材,考教材”,把教材看成“教材”,现在我们把教材看成“学本”,学生对教材有发言权、选择权、主动加工权。我们把课本彻底地留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学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成为教材的使用者、研究者和改造者。
1.将孤立的课文拓展整合为“大教材”。比如:人教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导语中有这样的提示:“从古到今,有许多品质优秀的人。有的人十分谦虚,有的人勇于承认错误,有的人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品质优秀的好少,年。”教学这一单元课文时,我们结合“课前三分钟演讲”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名人故事知多少”的活动,学生通过找故事、读故事、讲故事、评故事这样的活动,拉近了与故事中人物的距离,并自然而然地受到了人物良好品质的熏陶。教材中的单元导语都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延伸拓展,其主题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综合性学习更广阔的空间。再如:新教材中的每个栏目,如“课外书屋”、“趣味语文”、“阅读链接”、“资料袋”、“展示台”、“宽带网”等,都为综合性学习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如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小壁虎借尾巴》,课后的泡泡这样提示:“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它们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可以让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让学生当一回主编,引导学生自编教材。首先让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格言、名言、成语故事、谚语、歇后语、趣联故事等,从书报上选取适合儿童阅读的中外名篇,包括诗歌、寓言、童话,装订成册。然后制订学习计划,朗诵、背诵自编材料。最后全班学生交流自编教材,实现资源共享,不仅给孩子们字词句段篇这些量的积累,还让孩子们从心灵上感悟这些古今精品和人生格言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拓展语文课堂
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语文教师如果把语文教学仅局限于一本语文课本,那么语文课永远难“活”起来。拓展语文课堂,必须以课堂为中心,向课前、课后拓展延伸,教师要善于营造自主拓展的氛围,启发学生独立拓展、思考,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加强合作学习、交流,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真正做到主动地学、自主地学,积极构建“拓展式”的教学模式。
1.向课外阅读拓展。《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明确指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课外阅读不少于140万字。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教师必须将课外阅读与语文语文教材及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主动阅读,乐于阅读,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怎样才能丰富语文教材,使课外阅读成为教材的必要补充呢?第一,向“原著”延伸。学了《景阳冈》,读一读《水浒传》;第二,向“作者”延伸。读一读作者的其他一些代表作品。读了马克・吐温的《威尼斯的小艇》,再读一读他的《竞选州长》、《汤姆・索亚历险记》等。第三,向“主人公”延伸。学习《一夜的工作》之前,可以让学生阅读的故事,了解在住院动手术前一段时间的工作情况,从而深刻体会为了中国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第四,向“疑问”延伸。即针对课堂中的疑问阅读相关的自然、历史等资料。第五,向“相似”延伸。学了《黄山奇石》,再读《黄山奇松》,体会大自然的奇异;学了《鸟的天堂》,再读《蝴蝶王国》,体会鸟类、蝴蝶与环境的关系。
课外阅读还应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联系,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爱看的书进行阅读。语文教师要把引导学生走进书的世界,让学生在书的世界里流连忘返当做自己的神圣职责。
2.向生活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富有启迪性,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浓厚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教学,机智生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促进语文知识、能力的运用和提高。
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活动,进行一系列的采访和社会调查,加深感性认识,激感;带领学生到广阔的大自然中,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欣赏花鸟虫鱼的可爱,陶冶情感;带领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社会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中,触及社会焦点,追踪时事话题,表达个人观点,培植理性情感。例如:第一,倡导学生观察四季的景物、风鱼雷电、日月星辰等,主动写观察日记、随笔,练习语言表达。第二,要求学生结合各种节日进行训练的尝试,如“三八”妇女节到了,“我”给妈妈一个惊喜,讲一个故事,作一首诗,做一张贺卡,写一封信等;元旦时围绕“我在新年里想到了……”这一主题,可以做想象作文,也可作即兴演讲。第三,结合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如和灾区小朋友结对子,互通信息交流思想。针对环境的污染、资源的减少、新产品的诞生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社会调查。第四,要求学生为家中的新电器写使用说明书,为新产品写一段广告词等。第五,要求学生跟着爸爸妈妈外出旅游,参观游览时,先看一看、想一想、听一听,然后讲一讲、评一评、写一写,进行运用语言的多种实践尝试。
三、拓展语文学科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一般情况下,写人、叙事的文章与社会、历史有关,写景、状物的文章与地理、自然有关,它们都不是孤立的,在实践中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
1.学科内的整合。“课文无非是例子”,这些例子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效的语文教学呼唤整组甚至整册备课,呼唤融会贯通,呼唤整合教学,呼唤综合性学习。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就以第14课《荷叶圆圆》为中心,将课本13课的古诗《小池》、第15课《夏夜多美》与《古诗过级》中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江南》进行整合教学。除此之外,补充阅读文笔优美的文章,如《荷叶》、《荷叶上的小水珠》、《迷人的夏夜》,还有与课文同题的《夏夜多美》,等等。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收集有关夏天的古诗文。如:高骈的《山亭夏日》,白居易的《池上》,陆游的《初夏绝句》,李白的《夏日山中》,等等,学生自己会背之后,在班级推广背诵。这样的综合性学习并不是教材所要求的,但是学习的效果有目共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