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4 12:02: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与梅花有关的诗句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跟除夕有关的诗句《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玉楼春》【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跟除夕有关的诗句精选《卖痴呆词》【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唐】 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辛巳除夕与彭同年同宿道观中》【作者】:龚自珍
亦是三生影,同听一杵钟。
挑灯人海外,拔剑梦魂中。
雪色惮恩怨,诗声破苦空。
明朝客盈座,谁言去年踪。
《庆宫春》【作者】:姜夔
绍熙辛亥除夕,予别石湖归吴兴,雪后夜过垂虹,尝赋诗云:「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后五年冬,复与俞商卿、张平甫、铦①朴翁自封禺同载诣梁溪,道经吴松,山寒天迥,云浪四合,中夕相呼步垂虹,星斗下垂,错杂渔火,朔吹凛凛,卮酒不能支,朴翁以衾自缠,犹相与行吟,因赋此阕,盖过旬涂稿乃定。朴翁咎予无益,然意所耽不能自已也。平甫、商卿、朴翁皆工于诗,所出奇诡,予亦强追逐之。此行既归,各得五十馀解。
跟除夕有关的诗句推荐《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宋]姜夔 细草穿纱雪半消,吴宫烟冷水迢迢。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唐 王湮《除夜》
《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卖痴呆词》(唐)范成大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迎春》[清]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除夜》[宋]朱淑贞 休叹流光去,看看春欲回。椒盘卷红烛,柏酒溢金杯。残腊余更尽,新年晓角催。争先何物早,唯有后园梅。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唐 杜甫《杜位宅守岁》
《除夜》[宋]戴复古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柱清香拜九霄。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霄。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 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除夜》(唐)来鹄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 又将憔悴见春风。
《岁尽应令诗》[南梁]庚肩吾 岁序已云殚,春心不自安。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金薄图神燕,朱泥却鬼丸。梅花应可折,倩为雪中看。
《除夜》 [唐]曹松 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新岁》[宋]陆游 改岁钟馗在,依然旧绿襦。老庖供餺飥,跣婢暧屠苏。载糗送穷鬼,扶箕迎紫姑。儿童欺老聩,明烛聚呼卢。
《卖痴呆词》[宋]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诗歌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新课程下的诗歌教学如何进行,运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诗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及能力,是语文老师值得重视和思考的问题。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次语文诗歌综合实践学习,首先在导语中提出学习任务――以“了解诗歌”为主题,开展搜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等活动。提出活动建议,也提供若干必读材料,除了学习专题和必读材料要予以落实以外,学习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等等,师生有相当大的自,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学生通过小学六年的诗歌学习及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在朗读、欣赏古诗的同时,了解了更多关于诗歌的知识,知道了诗歌如何分类,知道了从古至今诗人辈出,还揣摩着如何欣赏名家诗篇。在大家的心目中,诗歌是那样神奇,那样美好,诗人是那么的了不起。学生通过对一首首古诗及现代诗歌的学习,也对诗歌产生了浓厚兴趣,有了“蠢蠢欲动”的创作欲望。
因此,在教学阅读材料《给诗加“腰”》这篇文章时,我根据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和学习目标,一改往昔的教授方法,先讲述贾岛“推敲”的故事导入活动,引出活动主题:孩子们,可见古人写诗用字非常讲究,真正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诗句的中心字,让诗句更优美、更传神,这就是诗中的“腰”。回想我们学过的诗词,你能举出一些有关诗“腰”的例子吗?紧接着学生列举出了《春夜喜雨》和《泊船瓜洲》中的“好”、“绿”因一个字而出了名的古诗,学生了解到古诗背后还藏着不少故事,诗人常常为了用上一个合适的词可谓绞尽脑汁。然后自然引入文本故事,我先让学生比较了坡、黄山谷、苏小妹三人给诗句“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所加的“腰”,体会苏小妹给诗加的“腰”好在哪里,当最后我提出让学生也来当一回诗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再给“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腰),说出诗眼时,学生顿时来了兴趣,有的学生可是在那儿摩拳擦掌,未完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大家你一字,我一言,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全班总共31人,参与给诗加“腰”的就有28人。讨论中,我还允许学生对自己所加的“腰”进行修改,达到自认为的最佳答案。在“轻风细柳”一句中,学生加入了“吻”、“抚”、“邀”、“唤”、“依”“挽”、“伴”、“托”等词语,而在“淡月梅花”一句中,学生又加入了“藏”、“颂”、“赏”、“思”、“衬”、“戏”、“绣”、“俯”等词语,这些拟人化的诗“腰”,赋予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以人的灵性,使诗意更显活力和深意。然后我又让同学们共同评议,点评哪个用得好:“伴”很真实,“邀”很生动,“吻”很自然,“戏”很个性,并评选出最佳答案,让学生领略、体味着诗的魅力。
细细品味三位古人所加的诗“腰”,再将同学们自己所加的诗“腰”与之比较,就会让人滋生一种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后生可畏之感。紧接着,我乘胜追击,对本教时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我又说出“美人()珠帘,深坐()蛾眉”,让学生给这两句中间各加一个字,作为诗的“腰”,组成五言联句。在“美人珠帘”中,学生又加入了“掀”、“绕”、“舞”、“挑”、“揽”、“拨”等词,在“深坐蛾眉”一句中加入了“皱”、“锁”、“拧”等词。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把自己对诗句的感受、理解完全融入诗中,写出了不同的句子,道出了不同的意境。对学生的遣词造句、审美、理解、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真是水到渠成。整个过程中我以“腰”为点,举一反三,不仅真正让学生体验了一次诗歌创作的乐趣,活而不乱,动而有序,学生有较大自,并寓教于乐、启智于趣,而且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达到了事半功倍、引人入胜的效果。
一、联系背景,激发古诗文之趣
在古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让学生记住某首诗的作者是谁,而不是介绍作者与写这首诗有关的背景,这样在刚学时学生还能将诗与作者相联系,但时间一长,就对不上号了,甚至出现了“唐人写宋诗”“宋人写唐诗”的笑话。某人写某诗机械重复的记忆对学生来说是不够牢固的,学生只有在感兴趣、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是深刻的。
比如,教古诗《鹅》时,我就这样介绍起作者创作的背景来:唐朝时,有个小孩叫骆宾王,他非常聪明,从小就很能写诗。有一天,他在池塘边玩耍,看到池塘里鹅在那自由自在地戏水,他灵感一动,就挥笔写下了一首诗,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鹅》。教师这样一介绍要比单纯地让学生记住《鹅》的作者是唐朝的骆宾王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品读感悟,感受古诗文之美
(1)格式美。我们小学阶段课本中选编的古诗,多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全诗两大句、四小句,每小句五字或七字,句句字数相等(词除外),给人的感觉十分整齐,也利于让学生背诵,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背诵古诗。
(2)音乐美。古诗非常讲究平仄和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犹如金玉之鸣、和谐悦耳,并且在同一首诗中停顿大致都在同一地方,节奏感更强。教师要抓住古诗的这一特点,把握好学生的“读”关。如在教授《送元二使安西》时,教师可先范读,再让学生跟着老师读,然后让学生仿照老师的读法去读,最后让师生讨论该怎样读、怎样停顿,等等。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绘画美。一首好的古诗,既是一首诗,又是一幅画。教本中选编的古诗,有的诗中配有插图,有的还有大幅的挂图,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它们来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要让学生达到学了一首诗后,能根据诗意画出一幅画来。如在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要通过教学,让学生眼前呈现一幅诗人李白独自站在黄鹤楼前,周围春光明媚却无心观赏,眼睛却望着那一叶逐渐东去的小舟,最后消失在视线的尽头,看到的只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水这样的画面。
三、紧扣字词,读懂古诗文之意
教师教古诗最传统的方法就是把每句诗的意思抄在黑板上,让学生跟着抄,抄后背,这样就算教完了。这种教法其实弊端很多,老师抄、学生记,这样就束缚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即便是针对效果而言,抄后背也会不尽如人意,往往诗句和诗意对不上,你叫他们写第一、第二句诗意,他们却写了第三、第四句诗意。这些都是学生对诗的理解不深,教师只单纯强调学生机械记忆所致。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诗意时,不必逐句讲解,而只讲那些重点词,然后让学生结合重点词的意思来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教师再针对学生说得不够准确的地方加以修改,修改后让学生进行比较,改正过来,改正后再说。
我在教王安石的《梅花》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时是这样做的:一方面,我先结合注释,讲关键词意;另一方面,我再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理解的诗意是怎样的。学生这样理解诗意:①墙角下有几枝梅花;②冒着严寒开放;③从远处看就知道那不是雪是梅花;④因为有幽香飘来。这时,我再针对学生说的讨论、修改。肯定①③④句意思是对的,②句在“开放”前应加上“独自”二字,因为在冬天开放的并无别的花,③④句的位置应调换一下,它们构成因果关系,是先闻到花香,才知是梅花(雪花并无香味)。最后,我和学生一起修改后再指名生说,这样生学得较牢靠,就不会忘记了。
四、进入意境,体会古诗文之情
观看一部电影,有时会让你义愤填膺;有时会让你潸然泪下;有时会使你啼笑皆非,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你进入了演员的表演所设置的情境之中,被气氛感染所致。那么,为什么在一首诗中同样渗透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而学生学习后为什么达不到看电影这样的效果呢?是因为学生没感情吗?不是。那教师应该怎样做呢?我认为教师在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还要精心制作的一些课件,来创造一个与诗歌意境相似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再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容易多了。
在教李白《赠汪伦》这首诗时,我是这样帮助学生体会意境的:播放李白和汪伦离别场面的幻灯片,并播放表达那种离愁别绪情感的曲子,在这种氛围中,让学生站起来朗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述说诗意,甚至表演李白与汪伦离别的场面,他们情感的闸门也就被打开了,对诗人的情感体验也就深刻多了。
一、初步领会古诗大意
对于一首古诗,只有领会了大意,才能谈得上欣赏。领会大意的内容包括:作者简介、作者写诗的时代背景、写作意图、诗的大意以及诗中所描述的事物或所表达的感情等。对于小学生来说,知识积累较少,阅历层次较低,一首新诗的大意往往需要教师在讲新课前作一番简明扼要的介绍。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交给了学生一把进入诗的艺术境界的钥匙。如果能讲一则与本诗有关的诗话故事,效果则会更好。
二、加深古诗字词理解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学懂字、词是进一步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重要步骤。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如《梅花》一诗,学生通过对“凌寒”、“独自”、“唯”、“遥知”、“暗香”这几个词的理解,很快就会知道这首诗是在赞美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散发着芳香。如果我们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就能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将“绿”换成另一个字,是否更好?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再告诉学生作者曾试用“来”、“到”、“入”、“过”、“满”等字,使学生领悟到这些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能动性,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
三、充分运用诗中图像
课本中有不少插图,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的观察能力,又便于导入诗境,应充分运用。如有位低年级的语文教师,教第二册《锄禾》一课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然后进行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边看边谈。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图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进行了词句教学和思想教育。又如教第七册的《江雪》时,借助插图,可以让学生很快地搞清楚“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句意。教《望庐山瀑布》时,让学生先看插图,就可以对“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等构成意境的语言有比较具体的感知。当然,课本中的插图,有的也还没有画到尽善尽美。如《登颧鹊楼》中的楼,很难看出它是三层的。《春晓》也不易看出“晓”来。像这种地方,在利用时应加以注意。除了书中现有的插图外,有条件的也可以自己绘制。如能利用幻灯绘成成组的画片加以显示,效果会更好。
四、利用电教激发兴趣
古诗虽字数不多,却不等同于儿歌,学生不能一读即懂。因此有的学生对古诗望而生畏,觉得枯燥,还没学首先就有了畏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变畏学为乐学了。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庐山的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然后播放瀑布奔流的视频;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至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六、倡导朗读再现诗意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书的重要性。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要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也便于学生熟记背诵。
七、把握诗歌语言之美
关键词:杨万里;七绝;句法;意象选择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3-046-05
陆游在《杨廷秀寄南海集》中说:“夜读杨卿南海句,始知天下有高流”“四百年来无复继,如今始有此翁诗”;他还在《谢王子林判院惠诗编》云:“文章有定价,议论有至公。我不如诚斋,此评天下同。”;范成大在《次韵同年杨廷秀使君寄题石湖》说:“文名藉甚更诗声”“句从月协天心得”,他们所评价的都是杨万里的诗歌创作。
杨万里的诗歌之所以受到著名诗人的推崇,归根结底是因为他自成一家的“诚斋体”诗风。对于“诚斋体”的具体涵义,大概自此概念提出之后就众说纷纭。近代以来,现代及当代学者对“诚斋体”的看法不断更新、补充,大有涵盖杨万里诗歌的全部优点之势。笔者认为,这样不加限定、毫无界说包括一切诗作特点的看法不符合杨万里诗歌创作的实际情况,而且过于宽泛的探讨“诚斋体”的内涵不但不会对杨万里诗风的深入认识,反而会使“诚斋体”的特征进一步晦涩难懂。所以。我们需要正确地理解“诚斋体”的真正内涵,恰当地界定具有“诚斋体”特色的诗作。
一、“诚斋体”的典型代表七绝
杨万里是一位长寿的诗人,在他八十载的人生经历中,诗歌创作有很明显的分期,即使在“诚斋体”诗风形成之后,就他本人的主观努力而言,仍在不断追求着诗风的变化,但是如果从整体特色看,诗人自己在“诚斋体”诗风形成之后的“求变”无疑是对“诚斋体”作完美的追求,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因此,以“诚斋体”诗风的是否形成为标准,杨万里诗歌的创作历程可分为模仿、探索、成熟三个时期,至于“诚斋体”诗风形成之后的“求变”完全可以认为诗人对自己诗风不懈的完美追求。
诚斋体的形成就是以其诗风进入“欣如”阶段为标志。杨万里在《诚斋荆溪集序》中说得十分清晰,“戊戌三朝,时节赐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诗,忽若有寤,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其中的“欣如”就是诗人自己诗风成熟的境界。至于“欣如”的含义,正如杨万里自己所说“试令儿辈操笔于予,口占数首则浏浏焉,无复前日之轧轧矣”,其中的“浏浏焉,无复前日之轧轧矣”,即是作诗时应对自如、诗思泉涌的“欣如”境界。达到这种作诗状态,是诗人一直所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诗人长期探索、积累的结果。“欣如”境界一旦获得,会令诗人欣喜若狂,创作大丰。因此,杨万里说:“自此每过午,吏散庭空,即携一便面,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诗材。麾之不去,前者未雠而后者已迫,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可见,至“戊戌三朝”,杨万里诗风已经,成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诚斋体”风范。而这一时期的结集主要就是《荆溪集》、《西归集》、《南海集》三本诗集。
梳理这三个集子,我们会发现其中的七绝数量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一点我们可以参看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的研究成果,他对杨万里各本诗集中绝句数量做了一一统计,通过整体的对比,七绝诗体占杨万里整个诗歌数量的一半以上。而具体到《荆溪集》、《西归集》、《南海集》三本诗集中,七绝更占有不小的比重,如在《荆溪集》中七绝占66%,在《西归集》中占72%,在《南海集》中63%,这些数字无可争辩的说明:七绝在诚斋体诗风的重要载体。
至于杨万里为何选择七绝的形式来创作“诚斋体”诗歌,笔者认为主要得益于绝句诗体本身具有的“七言四句”自由不拘的形式,这种诗体形式最能表达杨万里的心口,也是诗人进入“欣如”状态后最容易采用的,正如张瑞君在《杨万里评传》中所言的“在五七言诗的各种体裁中,七绝最容易写得富有情趣、活泼、灵动。它既不象古风那样讲究章法,也不象律诗讲究对仗而形成拘谨和板滞”,“就五绝与七绝而言,七绝因能巧用虚词、重字等更灵活多变”,这些分析准确概括了七绝较于其他诗体的优势,可谓精到,也再次说明七绝之于杨万里创作“诚斋体”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大致粗略地认为杨万里选用了七绝,而七绝成就了“诚斋体”。
二、杨万里七绝句法词法的运用
有人总结杨万里绝句的作法,依据对仗还是散句总结出若干结构,其实这种路数不是依据绝句总结结构,而是以结构去套绝句,因为结构是完全式的、具有绝对包容性的,以此全部结构模式去衡量绝句形式,当然总能找到例证,但是遗憾的是,这种分析总结路数无疑是削足适履,更不能加深对于绝句的认识,其实质就是先有概念,后找例证,也即是“主题先行”。因此,分析总结性探索应避免此类观念先入,在未有定论之前,科学的态度是先个别再一般,即从个别的特点走向一般的总结。所以,笔者结合杨万里七绝的创作实践,力求通过具体作品的归类分析,得出较为正确的“一般”性结论。细细梳理杨万里诗风成熟时期的七绝,我们可从以下四方面来把握其艺术特征:
(一)虚词的巧妙运用
诗歌以字少凝练见长,要求言短意长,因此篇幅十分有限,就七绝而言,一首诗作四句二十八字,可谓极其短小。一般情况下,诗人创作诗作要表达丰富的意蕴,必须多用实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丰富含义的传递。而杨万里则喜欢用虚词,而且用的很巧妙,一首诗的好坏甚至取决于一个虚词的点缀装饰,这无疑是“诚斋体”七绝的独特之处。具体而言,杨万里七绝诗句中副词、介词、助词、连词、语气词等虚词用的最为精当,可举诗例如下:
1.副词的运用。副词虽属虚词,但由于它具有表情态、程度、时间等方向的功能。所以杨万里喜欢在七绝中运用,其七绝诗句中常见的副词有“忽、乃、皆、曾、聊、犹、堪、自、复”等。例如:
一峰忽被云偷去,留得峥嵘半截青。(《入常山界二首》)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呜。(《宿灵鹫禅寺二首》其二)
忽开风起仍波起,乃是飞声与落声。(《净远亭晚望》)
路南路北皆秋水,净洗行人屦上泥。(《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十首》其三)
归舟曾被此滩留,说著招贤梦亦愁。(《过招贤渡四首》其一)
道边篱落聊遮眼,白白红红匾豆花。(《秋花》)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秋凉晚步》)
昼落无声夜有声,只堪醉听不堪醒。(《秋雨叹十解》其七)
我自愁吟无意思,蝉声移近入檐枝。(《秋热二首》其二)
春风也解嫌萧索,自送秋千不要人。(《晓寒二首》其一)
吹乱众红还复整,海棠却不怕春风。(《晓寒二首》其二)
2.介词的运用。在诚斋体绝句中,杨万里常用的介词有“于、从、与、和、替、将、向、以”等。例如:
梅于雪后较多花,草亦晴初忽几芽。(《雪霁出
城》)
上巳春阴政未开,寒窗愁坐冷于灰。(《上巳三首》其一)
待倩春风作媒却,西湖嫁与水仙王。(《水仙花四首》其二)
只有向南接天去,更和一线也无痕。(《过新开湖五首》其一)
问渠何故终不语,却倩滩声替佛谈。(《兰溪双塔》)
偶见群儿聊与戏,布衫青底捉将来。(《与伯勤、子文幼楚同登南溪奇观,戏道傍群儿》)
岂有心情管风雨,向人弹泪绕天流。(《罗溪望夫岭二首》其一)
莫以甘棠南国荫,便忘蓝草北堂别。(《送庆基叔德上犹二绝》其一)
3.助词的运用。杨万里在七绝中常用的助词有“得、却、煞(杀)、来、将、了、去”等。例如:
柳上青虫宁许劣,垂丝到地却回身。(《过招贤渡四首》其二)
野鸭被人惊得惯。作群飞去却飞回。(《登净远亭》)
上却城来忘却归,迎他来属送他飞。(《晚衙野望》)
到得欲开浑别了,玉肤洗退淡脂。(《瓶中红白二莲五首》其四)
夜来一雨将秋至,今晚蝉声始报秋。(《立秋日闻蝉》)
茅屋破时偏入画,布衫洗了晒枯桑。(《野望二首》)
无数菊苗齐老去。多时花径不曾来。(《雨后行郡圃》)
4.连词的运用。在绝句中,杨万里常用的连词有“与、及、和、且、若、虽、要、只有、又、而、况”等。例如:
无波可照底须窥,与柳争娇也学垂。(《垂丝海棠二首》其一)
七字全胜五字城,清於庾信及锺嵘。(《和昊盐丞雪中湖上访梅四首》其二)
从教三日风和雨,闭户烧香不看花。(《巳未春日山居杂兴十二解》其二)
见说前头山更好,且留好句未须吟。(《舟过黄田,谒龙母护应庙二首》其一)
野鸭被人惊得惯,作群飞去却飞回。(《登净远亭》)
若要顺风兼顺水,拖头背指谢家山。(《过凌献台,望谢家青山》)
若遭好月唤登楼,脚力虽慵不自由。(《清心阁》)
要寻疏影横斜底,拣尽南枝与北枝。(《雪中看梅》)
只有睡时愁可遣,眷愁又向梦中来。(《纷纭》)
秋风遣我疏团扇,又被春风遣唤渠。(《春暖郡圃散策三首》其二)
柔条如线长而细,不贯双鱼只贯珠。(《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十首》其十)
有得俸钱无吏青,如公官况世间无。(《和岩州添停赵彦先寄四鲍句》其二)
5.语气词的运用。在诚斋体七绝中,杨万里常用的语气词有“么、无、休、哉、矣、些”等。例如:
一年好处君知么,寒食千门插柳枝。(《清明雨寒八首》其二)
我昔属官今属我,子能略伴瘦藤无?(《送傅山人二绝句》其一)
莫笑山庄小集休,篇篇字字爽於秋。(《题山庄小集》)
荆溪老守底风流,哦就千诗一笑休。(《寒食相将诸子游翟得因十诗》其十)
闻道常山水壮哉,问途何惜小纡回。(《晨炊江山悬驿》)
今年老矣差无病,后夜中秋有月无?(《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二首》)
未论似得酴醵否,且是幽香野得些。(《入上饶界,道中野酴醵盛开二首》其二)
(二)句法的灵活多变
这是有关诗句中“句法”具体运用的问题,也是指诗句之间的关系方面,杨万里在《和李天麟二首》一诗中说“句法天难秘,工夫子但加”,说的就是诗句句法的功夫。至于杨万里所言“句法”的含义,笔者认为当是指诗作句子之间的组合关系与连接规则。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中国的文字尤其是中国诗的文字,是一种紧凑非常――紧凑到了最高限度的文字。这种诗意的美,完全靠‘句法’表现出来的。”诗作风范的确立离不开“句法”,同样“诚斋体”的形成也有“句法”运用的功劳,因此,句法的灵活多变无疑是“诚斋体”七绝的独特方面。结合具体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出杨万里在诗句的组合关系中使用了以下“句法”:
1.反问式的句法。在诚斋体七绝中,杨万里常用反问式连接诗句,以加强语势。例如:
不特山盘水亦回,溪山信关暇徘徊。(《过下梅》)
春光尽好关侬事。细雨梅花只做愁。(《甲申上元前闻家君不快,西归见梅有感二首》其二)
若无六代英雄骨,牛首诸山肯尔高。(《寒食前一日行部过牛首山七首》其四)
尽日舞风浑不倦,无人柰得柳条何。(《六月六日小集二首》其二)
尽日向人挥玉尘,知将何事语春风。(《宿南岭驿二首》其二)
2.设问式句法。在诚斋体七绝中,杨万里常用设问式联系上下旬,在一问一答中,使句间关系更为紧凑。如:
登山得似游湖好,却是湖心看尽山。(《同君俞季永步至普济寺晚泛西湖以归得四绝句》其二)
微躯所馔能多少,一猎归来满棱车。(《观蚁二首》其一)
如何对立烛光中。只见江梅白于雪。(《烛下瓶中江蜡二梅》)
郎峰好处端何似,笋剥三竿紫水精。(《江郎峰三石山在江山县南三十五里,礼贤镇望之极正,里人又呼为郎峰》)
平生山水看多少,最爱真阳第二峰。(《过真阳峡六首》其一)
3.倒装式句法。在诚斋体七绝中,杨万里常用倒装式,后句常常是前句行为或N"说的原因,即倒原因于后、变结果于前,如此更使语势跌宕。例如:
走上松梢绕却它,为他满插一头花。(《入上饶界,道中野酴醵盛开二首》其二)
花品已高香更绝,却缘韵胜得清愁。(《木犀落尽有感二首》其二)
荷衣芰制雪为容,家住云烟太华峰。(《德远叔坐上赋肴核八首藕》)
风掠水衣无处去,柳塘著在角头边。(《万安出郭早行》)
破晓篙师报放船,今朝不似昨朝寒。(《明发阶口岸下》)
梦中草草披衣起,爱看轻舟下急滩。(《明发阶口岸下》)
4.转折式句法。在诚斋体七绝中,杨万里常用转折式,前后两句形成矛盾之势,以化深化诗意引人惊醒。例如:
袈裟未着愁多事,着了袈裟事更多。(《送德轮行者》)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悯农》)
撑得篙头都是血,一矶又复在前头。(《过显济庙前石矶竹枝》)
也知渔父趁鱼急。翻着春衫不裹头。(《过百家渡四绝句》其一)
也知滩急船难上,仰踏桅竿卧着篙。(《过招贤渡四首》其四)
三、杨万里七绝意象与表达手段的选择
(一)物象选择“小”的意趣
在杨万里现存成熟时期诗作中,数量上七绝占一半稍强,其中更以众多的咏物诗为人们所关注。与其他诗人创作咏物诗不同的是,杨万里的独特性体现在物象的选择上。从某种角度说,物象选择的倾向是诗人诗风意趣的所在,因此,以所咏对象来考察杨万里七绝咏物诗也能窥测出“诚斋体”的基本风貌。
细析具体诗作,我们会发现杨万里的七绝咏物诗有以下三个特点:
1.选择大动物、大植物诗作数量较少,选择小动物、小植物诗作数量众多。
在诚斋体七绝咏物诗中,大动物如牛、马等很少单独描写,即使写到牛、马等大体格动物,也多是诗句中提到,而全诗的中心决不是围绕其展开,如《过大皋渡》一诗中“黄牛无数放春晴,船行非与牛相
背,何事黄牛却倒行”虽三句涉及到牛,但都是放到首句“隔岸横州十里青”以及诗题“大皋渡”背景展开的。至于大植物如柳、松、桑、枫等,虽然比大动物牛、马受关注的机会多,但其根本命运也未有主要的改变,其地位和作用在诚斋体咏物诗中同大动物一样,例如在七绝咏物诗中,柳树是杨万里选择最多的大植物,但其有关柳树的诗作多着眼于柳丝、柳条等小的部件。如“辇路金丝半欲垂,外间玉爪未渠开”(《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新柳》)“一巷海棠千架锦,两堤杨柳万窝丝”(《游翟园三首》其一)等等。
相比较而言,诚斋体七绝咏物诗更多的描写小动物、小植物。
小动物如鹊、莺、萤、蛙、蜂、蚁、促织、蝇、鸦、蜘蛛、啄木鸟、雁、子规、蝉、鱼、蝶、蜻蜒、鸡、水螳螂、蛩、鹅等,可谓为数不少。至于小植物更是数目众多,如梅花、海棠花、杏花、木犀花、李花、牡丹等反复出现,数量很多,占有咏物诗的绝大部分。
2.描摹动物的诗作明显少于描写植物的诗作数量。
细细梳理杨万里诗歌全集,我们会发现其中以咏动植物为题的各类诗体共有450首,而咏动物的诗只有6l首,尚不足13%,如果以诚斋体七绝咏物诗来考察咏动物的诗数量将更小。相对而言,不少诗作直接以植物命题,如《腊梅四首》、《木犀二绝句》、《神堂铺前桃花》、《野菊》、《黄菊》、《残菊》、《残梅》、《垂丝海棠》、《葵叶》、《道旁草木二首》等都是较为著名的诗作。
3.多用拟人化的描写来表现意趣。这种特点在诚斋体七绝咏物诗中反映的极为普遍,更极为突出,以至于任意捏来一首七绝咏物诗,都能说上它对意趣或日谐趣的表达。如《郎石峰》一诗:
四旁不与众山连。特地孤尖立半天。
碧落诸峰非不好,让他郎石一峰先。
这一诗言众山之中的一耸独峰――郎石峰单独直立说成“特地孤尖”而且“立半天”,且其有意识的“不与众山连”,典型的人格化;而且诗的前两句还可看作诗人站在“郎石峰”的角度来发言,而诗的后两句则站在众山的角度上说话,意为之所以郎石峰单独直立,不是因为其他山峰不好,而是其他山峰相互谦让,所以说“让他郎石-峰先”,其拟人化的谐趣令人忍俊不禁,而且又令人深思。再比如《鹅鼻铺前桃花》前两句是说自己归家较晚,而后两句则采用拟人手法,将桃花的盛开与自己的归家之喜连接起来,进而使人看到了桃花之喜,所以说“路上桃花亦喜。为人浓抹湿燕支”。总之,这种拟人意趣在诚斋体七绝咏物诗中随处可见。
(二)叙述、议论的完美组合
在杨万里七绝中,叙述与议论的完美组合也值得我们关注。按诗句所言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叙述句和议论句,任何一首诗都可分为这两个部分,都由两部分组成。叙述与议论的完美结合,也是诚斋体七绝的一大特征。以二者在诗作中次序不同,可分为三种形式:
1.先叙后议。即诗歌开头先进行铺叙、描写,或交待物象或言说事情,而后诗人则表达自己对物象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这种形式使诚斋体诗风更为平易,因为先叙述再议论的顺序很符合读者的接受阅读规律。如《余于沂流至安仁》一诗,前两旬“半篙新涨满帆风,两岸千山一抹中”点出了自己所处的水域环境,而后两句“惭愧棹郎能袖手,若非袖手更无功”则是由水域环境而发出的议论。以此考察杨万里的七绝诗作,数量不少,如《玉山道中》、《郡斋梅花》、《二月一日郡圃寻春二首》、《晨炊黄冈望海》等都是较为典型的先叙后议的诗篇。
2.先议后叙。即先发表自己对某事某物的看法和态度,随后在叙述当前的事情和物象,这与逻辑学中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规律较为相似。这种先议后叙的形式,有助于诗人表达自己对事对物的真正态度,从而较为明晰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如《过招贤渡四首》其三一诗,首句“倦游客子自无聊”即是议论。说出自己的因为倦游而百无聊赖,第二句“不是江山景不饶”以议论的形式说明了不是其他原因,总的来说前两句以议论为主,而后两句“危岸崩沙新改路,断渠横石自成桥”,虽然暗含一定的深意哲理,但如果以字面意思而理解为自己游山时看到的景象也是十分妥当的,因此可定为叙述。再如《正月二十八日峡外见子二首》,其两首诗都可看作先议后叙模式,当中最为典型的要数第二首,其前两句“不宿青枫学子规,不穿绿柳伴莺啼”完全是议论,而后两句“双飞只爱清江水。自喜身轻照舞衣”,可以看作叙述。在诚斋体七绝中,先议后叙模式的诗作代表还有《海岸七里沙二首》其二、《初四日晨炊横翠亭》、《榕树》、《南雄驿前双柳》、《蜡梅》、《过扬二渡》等。
3.叙议一体。即叙述与议论合而为一。很难分清哪是叙述、哪是议论,这是叙述和议论的真正结合,有助于诗人意绪的表达和物象、事情的融会贯通。如《过招贤渡四首》其四一诗,咋一看全诗从首到尾均为议论,其实是叙述与议论的融汇:前两句“岸上行人莫叹劳,长年三老政呼号”,既议论规劝行人“莫叹劳”,又叙述言说生活在此“三老”生活极为不好;后两句“也知滩恶船难上,仰蹈桅竿卧著篙”,既是言说“岸上难走水上却更难行”,以致于“仰蹈桅竿卧著篙”才能前进,可见其全诗是议论与叙述的融汇。《读严子陵传》“客星何补汉中兴,空有清风冷似冰。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全诗同样也是议论与叙述的合一。同类的代表诗作还有《题山庄小集》、《春晓三首》其二、《垂丝海棠半落》、《静坐池亭二首》其一、《红叶》、《蒲桃乾》等。
四、诗学意蕴
杨万里是位学者型诗人,他的诗作内容绝大多数是对平凡生活的吟咏,从而表现出独具特色的生活意趣。如前所言,“戊戌三朝”时节的七绝是杨万里诗风成熟的标志,也是其“诚斋体”形成的最初成果和典型代表。经过第三部分的分析,我们更能明确把握住代表“诚斋体”诗风的七绝的美学特征,而这些美学特征背后的理学观物态度的支撑,更值得我们去关注探讨。
正如前所论述的那样,杨万里在为数众多的七绝咏物诗中,十分侧重于对植物的关注,这体现了他的静的观物态度,而背后正是理学观物方法。
关键词:李白;诗歌;意象;特征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260-02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不朽的奇葩,而唐代诗人李白则是中国最富盛名的诗人之一。李白素有“诗仙”之名,他的诗歌飘逸潇洒,极具浪漫主义的创作色彩。李白的诗歌是唐代诗歌的典范,在他的诗歌中不仅意象丰富,而且寓意深远。可以说,内敛而平静的意境是李白诗歌创作风格的一项重要特点。在研究李白诗歌意象特征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注重李白诗歌浪漫、激越、奔放的特点,还应该研究李白诗歌意象中的含蓄之美,应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李白诗歌。
从总体上看,李白的创作变化多端,他打破了传统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达到了丰富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诗歌创作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对祖国山河和美丽大自然的赞美,其风格兼顾俊逸清新和雄伟壮阔。除此之外,李白的诗歌还常常使用想象、拟人、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搭配李白惯用的意象,往往能够描绘出诗歌里独特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李白的诗歌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远远超过同时代的绝大多数诗人,对后世文学的创作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无论是韩愈、李贺还是苏轼、陆游无一不对李白的诗歌创作交口称赞。
一、诗歌意象及其作用
(一)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描绘的具体形象,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创造意象并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是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方法。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对于意象与意境都是十分重视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象即是意境。当然,我们现在认为,在诗歌当中两者还是有着十分显著的区别的,尤其是在现代诗歌中。现代诗歌的创作通常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出现在诗歌中的形象也就是意象。诗人对于意象的使用往往能够有效地烘托出诗歌的意境,表现出诗人的主观意识与情感。由此可见,对于诗歌而言,意象其实处于诗歌中美学的范畴,诗人通过意象的塑造让读者与自己产生共鸣,甚至通过意象来表达出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而以此来丰富诗歌的内涵。由此可见,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找到诗歌中所描绘出来的意象,并充分把握其表现出来的特征,才能体会诗人蕴含在其中的独特思想情感,更好地进入诗人所描绘的独特精神世界。
(二)诗歌意象的特征
我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是表现诗歌内涵和表达诗人情感的重要载体,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首先,诗歌意象具有情感性特征。意象本身就具有固定的情感倾向,又兼具了诗人特定的情感。诗歌中的意象往往蕴含着诗人更深层次的情感,他们将自己的情感隐藏在意象之中,既能够符合古典诗歌含蕴的表达方式,又能够利用意象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其次,意象具有含蓄性特征。古诗中的意象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具有含蓄、暗示的特质。中国古代封建时期对于文化的禁忌还是很多的,尤其是涉及到皇家,因此在长久的封建统治时期,诗人约定俗成地使用了一些意象来含蓄的表达某种情感,既能够让人理解,又不容易犯了忌讳而招惹是非。因此,借意象抒情,融情于意象之中,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是历代诗人的一致追求。第三,意象具有丰富性特征。诗人的感受往往会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因此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诗人的笔下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往往也是不尽相同的。
二、李白诗歌意象探析
(一)李白诗歌意象的分类
李白诗歌中意象的分类大多数还是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的意象分类相一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一是草木类。草木类中的代表意象有梅、兰、竹、菊、青草、杨柳、松柏、梧桐等。草木类的意象主要经常用来表现人物的人品或者性格,例如松柏表示刚正不阿、梅花代表高洁不屈等。李白诗句中有“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里用桃花表现的就是与世无争,其乐融融的境界,桃花是春天的象征,是理想桃源的象征。二是动物类。动物类中代表意象的有大鹏、大雁、蝉、杜鹃等。李白诗歌中典型的意象是大鹏。代表诗句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另外“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诗中的大鹏是作者李白的自我外化,诗人将大鹏视为理想与抱负的寄托,赋予大鹏气贯长虹、直冲霄汉的人格力量,是诗人慕自由、尚洒脱的独特思想意蕴的体现。三是器物类。器物类中代表意象的有酒、酒杯、剑、船、镜子等。酒和剑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比较典型的两个意象,男诗人用的概率更大,而且在描写战争的时候,剑这个意象出现的比较频繁。关于酒的诗句,最出名的诗句之一就是李白的那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虽然诗人在诗句中并没有直接写到酒这个字,但是诗人却用“莫使金樽空对月”描写出了一幅豪迈喝酒的场景,显得十分具有英雄气概。四是气象景物类。气象景物类代表意象的有夕阳、雨雪、流水、白云、蓝天、青山等。这类意象通常都是抒情意味比较明显,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出现的相对较多。如《独坐敬亭山》中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诗句中的“孤云”是失意落魄的自我形象,又如《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其一》中的“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空卷舒”中的“云”是作者李白个性自由的精神写照。
(二)李白诗歌意象的特点
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诗歌意象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个性特征,主要突出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李白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丰富,变化多端。例如在《行路难》中,诗人写到“子青自弃昊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两个非同时、同地发生的事情,诗人把它们并列在一起,成为互相映衬的意象,揭示出正直之士的不幸命运,给人壮阔悲凉的艺术感受。
其次,李白善于利用意象表现其象征性,而这种象征大部分表现了诗人本身的仙风道骨及侠士风采。例如《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众所周知,黄河之水不可能从天上来,但是李白却用这样狂野的意象描绘了黄河的壮阔,让人身临其境。
第三,李白善于利用意象在自己的诗歌中营造一种奇突之美。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是有一定固有模式的,一般诗歌的意象都蕴含了自己固定代表的寓意。但是李白在使用这些意象的时候往往与其他诗人大相径庭,表现出自己的独到之处。例如在《赠汪伦》中,李白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水”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大多数表现的是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但是李白偏偏在这首诗歌中用潭水来表现与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不仅让人有新奇之意,而且借助“千尺深”的潭水,让我们也轻而易举地体会到了诗人与汪伦之间情谊的深厚。
(三)李白诗歌中典型意象的分析
李白的诗歌中出现的意象数不胜数,但是仔细分析李白诗歌我们也不难发现,虽然意象的数量很多,但是李白却对一些意象更为偏爱,所表达出的情感与思想也更为深厚,下面我们就着重分析几个李白诗歌中几个比较典型的意象,这也是李白诗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意象。
1.李白诗歌意象之“流水”。水无形无态,水又千姿百态。水最轻柔,软如丝绵;水最刚强,滴水穿石。水最有艺术的可塑性,水是李白诗歌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意象,据相关统计我们可以知道,在李白流传下来的九百多首诗歌中,出现了将近四百次有关流水的意象。其中比较熟悉的诗句有“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流水如有情,幽哀从此分”、“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等。李白格外钟情于流水这个意象,在诗歌中频繁使用,说明它与李白的思想情感紧密相联。笔者认为,李白诗歌中的流水意象其实是诗人比较隐秘的一种表现生命意识的情感。李白诗歌中的流水意象绝大多数并不是作者单纯的对自然景物进行描写,有的时候流水表达了时间内涵,而这一内涵正是折射出了诗人强烈的生命意识。用流水这一意象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并非是李白独创的,事实上流水这一意象经过中国数代文人的反复锤炼已经沉淀为中华文化中一个十分特殊的文化符号:和而不同,兼容并蓄。
2.李白诗歌意象之“剑”。李白不仅是一名浪漫的诗人,还是一名武功高强的侠客,因此在他的诗歌中频繁的出现“剑”这个意象,就显得十分自然。剑是我国最古老的兵器之一,代表的是力量与权威。在全唐诗中,李白笔下一共出现了一百零七次“剑”这个意象,由此可见他对“剑”这一意象的钟情。李白从小就学习剑术,对剑有着深厚的感情,甚至他在自己的诗歌中把自己的妻子也比作了“拙妻莫邪剑”。李白生活在我国古代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代民风开化,国威远扬,因此李白的个人理想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他在诗歌中频繁的使用“剑”这个意象,也表现了他想要建功立业的博怀。“剑”这一意象不仅寄托了诗人对于自由的渴望,还表现了诗人一生都想追求的报效国家的情怀。
古诗词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瑰宝。它们文辞优美,琅琅上口。诗词中有大量描写祖国风光、壮丽河山的名句,对中国人的影响很大。首先它说出了中国人的心声,使人在心灵上达到共鸣,如李煜的《浪淘沙》中“别时容易见时难”,柳永的《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其次它使人养成了简洁凝练的做事风格。如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表现了诗人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梅岭三章》中“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用借喻,指革命成功,人民解放。第三,有些诗词能激起大多数中国人的激情,如岳飞的《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陆游的《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不过,我要说的是,很多古诗词对学习初中地理帮助很大,可为丰富的地理教学提供载体,因为一些诗词中包含大量的地理事物现象,涉及很多地理知识,内容丰富,为地理教学提供真实背景材料。这些地理知识非常重要,对将来旅游,出行十分有用,它还会影响你的历史学习。很多政治家、军事家都研究历史,精通地理知识。本文就课本中的地理知识,该引用哪些古诗文作一简单介绍。
地理中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位置。如讲地形时用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形容山东泰山,泰山号称“五岳之首”,是山东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顺便提及我国的几大丘陵;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描述内蒙古高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景象,同时介绍我国的其他高原地理位置时;用曹操《观沧海》中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其中的沧海是指渤海。学习我国的行政区划时,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中蜀指四川;李白的《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天上”应当指青藏高原中的巴颜喀拉山脉。讲气候时,引用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述春天悄悄来临,万物焕发生机的景象;用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说明我国西北地区不受夏季风的影响,同时指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一个界线区。讲河流时,引用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借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与记忆黄河源头注入的海洋;王之涣《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和《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述黄河上游和中游的景观差异。
地理中的人文环境主要介绍人口的多少,农业发展,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支柱。其中许多古诗词描述了地理知识与农业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我国素称诗国,诗歌遗产常具科学价值。最早的记载就保存在《诗经・豳风》中。“四月秀@,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E。”讲的就是一定的季节,远志开花、知了长鸣、庄稼收获、草木凋零的现象。可见我们的先人早就注意到生物的行踪去迹与季节变化之间关系,并以此指导农事活动了。北宋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物候观测以生物为仪器,十分灵敏。例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形象地告诉人们平原和山上的气候不一样,物候也就不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里面就有物候学上的两个规律: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二是这循环是随着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刘禹锡《竹枝词》中的“江上朱楼新雨晴,西春水觳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足见从漠南到蜀东,人人皆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志。陆游《初冬》“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首诗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还有陆游的《鸟啼》“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雅舅,苗稚忧草茂”。陆游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他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一个诗人。
另外,下面的诗句也反映了物候特点:寒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正因为古代诗歌中富蕴宝藏,巧妙运用古诗词进行地理教学,对促进学生地理兴趣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美化学生的心灵、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应“以诗为证”,既能开拓视野,又平添一段趣味。在平时的备课中多收集有关地理教学的名句,深入挖掘地理信息,巧妙激起求知欲,侧重剖析地理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