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花园规划

花园规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24 05:50: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花园规划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花园规划

篇(1)

【关键词】屋顶花园;发展;规划;种植;

前言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加速,建筑用地的日趋紧张,人口密集区不断增加,以及人们工作居住环境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人们不得不充分、合理利用有限的生存空间,这就使得屋顶花园成为现代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1]。在寸土寸金的“钢筋混凝土森林”中建设屋顶花园,有效提高园林绿地的面积,拓展绿色空间,是促进城市生态平衡、优化人居环境,满足人们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值得提倡和推广。

屋顶花园是利用建筑屋顶的面积覆土种植花草树木,形成屋顶庭院,是园林建设的形式之一[2],屋顶花园是利用建筑屋顶的面积覆土种植花草树木,形成屋顶庭院,是园林建设的形式之一,,可以广泛地理解为在各类古今建筑物、构筑物、桥梁(立交桥)等的屋顶、露台、天台上建造的各种游园的统称。屋顶绿化不单单是为都市的居民在紧张工作之余提供一个休息和消除疲劳的舒适场所,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他更是保护生态,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遮荫覆盖,降低室温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美化城市,活跃景观的一种好办法。

1 屋顶花园的发展现状

1.1 国内屋顶花园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古代建筑屋顶上大面积种植花木营造花园的尚不多见。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古代南京城墙上曾在中国树木;距今500年前,明代建造的山海关长城上种有成排的松柏树;山西平定县的娘子关长城上亦有树木种植;另外公元1526年明嘉靖年间建造的上海豫园中的大假山上及快楼前均有较大的乔木;清乾隆二十年河北承德普宁寺大乘阁外,用砖石砌筑的平台上亦种有各种树木[3]。

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研究屋顶花园和屋顶绿化技术。开展最早的是四川省,60年代初,成都、重庆等一些城市的工厂车间、办公楼、仓库等建筑,利用平屋顶的空地开展农副生产,种植瓜果、蔬菜。20世纪70年代,我国第一个屋顶花园在广州东方宾馆屋顶建成。它是我国建造最早,并按统一规划设计,与建筑物同步建成的屋顶花园。1983年,北京修建了五星级宾馆――长城饭店。在饭店主楼西侧低层屋顶上,建起我国北方第一座大型露天屋顶花园[1]。近10年来,屋顶花园在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发展很快。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建成区中绿地面积不足的现象日益明显,建设屋顶花园,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1.2 国外屋顶花园

屋顶花园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古代苏美尔人最古老的名城之一UR城所建的大庙塔,就是屋顶花园的发源地,真正的屋顶花园是在亚述古庙塔以后1500余年才发现的著名的巴比伦“空中花园”[4]。

1959年,一位美国风景建筑师以开拓者的精神,在一座6层楼的顶父建造了一个景色秀丽的空中花园。他在屋顶上作了防水渗透处理后,上敷薄层土壤,配置乔木、花草,又曲折的甬道穿行其间,并设靠椅和小凳工人休憩,为楼顶绿化开了先例,被视为建筑与绿化艺术“杂交”的奇葩。

2 关于屋顶花园的规划设计方面的研究

屋顶花园的规划设计,应综合满足使用功能、绿化效益、园林艺术美和经济安全等多方面的要求。要坚持“适应、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设计指导原则。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到“实用”是造园的目的,“精美”是造园的特色,“安全”是造园的保证。要按营造屋顶花园的类型确定设计方案。

2.1 关于屋顶花园的分类方面的研究

2.1.1 游憩性屋顶花园 这种类型的屋顶花园,在国内外均为主要形式。其主要目的是为工作和生活在该楼的人们提供一处室外活动的花园。在设计上考虑到它服务对象的公共性,在出入口、园路、场地布局、植物配置等方面符合人们在屋顶上活动、休息等需要。

2.1.2 赢利性屋顶花园

多用于旅游宾馆、饭店。主要是为国内外游客提供夜生活的场所,开办露天歌会、冷饮茶座等,以达到多赢利的目的。一般场地窄小,又要摆放茶座,因此花园中的一切景物、花卉、小品等均以小巧精美为主。植物配置应考虑使用特点,选用傍晚开花的芳香品种。

2.1.3 家庭式屋顶花园

近年来,随着多层阶梯式住宅公寓的出现,这类屋顶小花园走入家庭。它一般面积较小,计算单位多为平方米,重点放在种草养花上,并且设置园林小品、假山、水体等。但可充分利用墙体和栏杆进行垂直绿化。

3 关于屋顶花园工程处理技术方面的研究

3.1 减少荷载问题:用于园林造景的屋顶应采用整体浇筑或预制装配的钢筋混凝土屋面板作结构层,有条件者,可用隔热防渗透水材料制成的“生态屋顶块”。一般情况下,要求提供350千克/平方米以上的外加荷载能力。同时在具体设计中,除考虑屋面静荷载外,还应考虑非固定设施、人员数量流动、外加自然力等因素。为了减轻荷载,应将亭、廊、花坛、水池、假山等重量较大的景点设计在承重结构或跨度较小的位置上,同时尽量选择人造土、泥炭土、腐殖土等轻型材料。

3.2 防水设施及排水系统:在满足承重要求之后,应对整个屋顶进行防漏处理,其防水层处理应采用复合防水设施,即设置涂膜防水层和配筋细石砼刚性防水层两道防线。涂膜防水层应用无纺布做一布二涂或二布六涂,在此基础上做刚性防水层,刚性防水层与屋面泛水必须一次做成,以保证其防水质量。涂膜防水层施工完毕后,还应进行一次防水试验。同时,在实施屋顶园林施工中,不管何种设施均不得打开或破坏屋面的防水层或保护层。紧接着就是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除溢水孔、天沟外,还应设置出水口、排水管道等,满足日常排水及暴雨时泄洪的需要,并做好定期清洁、疏淘工作。

4 屋顶花园发展趋势展望

4.1 在德国,种植屋面有相当可观并且在逐步增长的市场占有率。2003年,30―40%的新的平屋面是种植屋面;80%的绿色屋面是轻型绿色屋面覆盖;20%的种植屋面是重型绿色屋面覆盖(屋顶花园)。最早的绿色花园屋面已有120年的历史并且仍然发挥着植物根阻拦和防水作用。绿色花匿屋面是有利于环境且经济的,因为它可使屋面防水的寿命延长到普通条件下的两倍。注有添加剂的改型沥青卷材用作植物根阻拦的材料30年来仍然表现出很好的性能,然而竹子囱于其强壮的根状茎在德国并不太常见。并且在德国的屋顶花园中,竹子总是被放置在特殊的笼子或是容器中。

4.2 "屋顶绿化"目前在美国、西欧、澳大利亚等地区兴起,尤其“岛国”日本,寸金寸地,对这空间绿化计划更为重视。而荷兰、意大利、新西兰等一些国家对农村的住宅屋顶进行绿色和生态相结合的改革尤感兴趣。现代高科技为兴建“屋顶花园”、“屋顶绿化”奠定了物质基础,例如人造轻量土壤、防水布及喷塑夹层防渗漏技术等。肥料使用的是混合肥料及厨房废料的混合物等。"屋顶绿化"还为一些公司、企业提供了新的商机。以园林设计、建筑公司等为主,日本不少企业都在研究开发适合于"屋顶绿化"使用的土壤、器材及园林设计、绿化方法等。一家名叫“MAP”的风险企业开发成功"屋顶栽培系统",可在屋顶建花园、种植各种蔬菜。

参考文献

[1]殷丽峰,李树华。屋顶花园的功能与效果。园林。2004(6):25-28

[2]苏永强,李云胜,黄玲。以安全性为前提的屋顶花园屋面设计.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4(9):50-51

篇(2)

1、天河公园附近地铁站为地铁员村站,途径地铁线路为地铁五号线,从员村站C出口出来后向北走500米即可到达天河公园。

2、员村站是广州地铁五号线的车站,位于天河区花城大道东及员村二横路交汇的地底,西邻珠江新城,与琶洲隔江相望。

3、天河公园,是区属综合性公园,位于广州天河区员村,西靠天府路,南连黄埔大道,北接中山大道,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要特色,公园规划为五个功能区,百花园景区,文体娱乐区,老人活动区,森林休憩区,后勤管理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字】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

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人居环境质量亦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环境。对于我们来说,其理想的环境应该是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是一个以人为本,创造宁静、优美的自然生态空间。人们在其中学习和居住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舒适感,起到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重塑城市自然生态的功能和作用。

近些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也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本文着重运用生态学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探索能够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生态型校园之路。

第1章

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综述

21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随着城市的进步,现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城市地域不断扩张,加剧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大气、河川污染及热岛效应等不良现象接踵而来,人居环境矛盾突显……。城市渐渐成为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人们渴望绿地、渴望森林、渴望回归自然,城市生态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校园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同样重视生态建设,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已成为今后校园规划设发展方向。

1.1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丰富个性的空间,它应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

校园规划设计是要给青少年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使它既有视觉效果,又会使置身于此环境者产生心理联想,它尤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它们对青少年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他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根据校园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功能区,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师生服务。

1.2生态型校园特点

通过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布局,营造出生态环境优越的绿色网络体系,更适合师生的工作与学习。

生态型校园应具备以下的特点:

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校园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

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无公害材料;

校园内部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

绿化植物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生活服务娱乐设施齐全,方便师生购物与休闲;

整个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校园采取先进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收集与处理符合国标。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活环境。

1.3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基础与条件

校区基地环境、土壤、气象、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

第2章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2.1规划设计的思想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似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艺术式校园,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景观场所。

2.2规划设计的原则

(1)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以利师生身心健康。

(2)体现生态环境艺术式学校的原则

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

(3)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以生态理论作指导,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

(4)以人为本的原则

生态景观规划上要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这要求:A空间的组织与划分应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活动空间;B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的设施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应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C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感情;D绿化植物配置应选择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种能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比如,园路的设计走向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出入方便,大乔木的位置要考虑到是否影响师生日常生活的采光、通风及安全问题。

(5)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原则

做好平面绿化和景观并进行垂直绿化和布景,同时在一些建筑天台布置空中花园,组成一些立体图案,形成立体景观。

第3章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实践

3.1概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林校区是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总面积约80公顷。东临邰城路,南接陕西省饲料厂,北靠渭汇渠,西面为大片的绿地。整个规划地被城市主干道划分为三部分。

3.2规划的指导思想

运用生态学原理,力图在有限的环境空间中解决功能与形式美的矛盾,通过规划设计改善生态条件,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营造宜人的校园生存环境。

3.3布局手法

规划布局手法是条带加组团的布局方式。

道路交通

设东北两主入口,并有60M的景观道通入校园;连接两次入口的自然环路为车行道(14M),引导车流;教学实验区道路采用规则式棋盘式布局(7M);学生生活区道路自成体系,各组团均有或纵或横主路(20M)引向自然式环路;体育运动区道路将各场地整齐分割成各功能小区,相互联接,并有道路引向主环路。

建筑楼群

教学实验楼建筑群成条带状布置,为东西走向;宿舍楼为组团式布局。

3.4布局结构

总体布局可用“一心三带四区”来概括。

一心:为核心生态区。其内绿地连片布置,形成整个校区的中心绿岛,并与其它各功能区的条带状、环状、团片状绿地共同组成纵横交错的校园绿色网络系统。它由树木园、植物园、苗圃三部分组成。树木园、植物园内树种繁多,内置花架、铺装步道、坐凳;苗圃内设一大型温室。此区不仅满足了师生的教学科研需要,而且方便学生课余休息和晨读。

三带:全院三条主干道构成一横一纵一斜三带。一横一纵为东、北主入口各宽60m的景观带,其两侧配置高大乔木,构成林荫道,中间为宽20m的绿地,两景观带交汇处为一圆形广场,其内设置有升旗台、雕塑以及一圆形礼堂,产生对景的效果。此种设计使入院者视野开阔,心情不受压抑,并且高大乔木与绿地的规则式条带状布局充分体现了高等学府的严谨、有序、端庄、优雅的高品位、高质量。斜向景观带采用节点呼应手法,大学生活动中心、礼堂、信息交流中心分别位于其起点、中点和端点处,遥相呼应。大学生活动中心有建筑组合成麦克风型,内设影剧院、咖啡厅等活动场所,意寓此为大学生文化传播地,提高了学生文化生活质量。在信息交流中心旁边,为园林园艺和校园特色(植物标本馆、昆虫博物馆、校史馆等)两大展示大厅,供人参观欣赏并可由此加深对本校的了解。斜向景观带为步行道,植物配置采用渐变式,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使校园景色具有较高的园林艺术水平。

四区:按用地功能不同将其划分为四个区,分别为:

教学区

由条带状的公共实验区、公共教学区、各院系楼群和图书信息中心组成。其中以教学楼、办公楼为主体,并配置雪松和彩色植物图案。植物配置丰富,装饰性较强,其目的在于为全校师生教学和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体育活动区

分为对内对外两部分。对内使用的体育活动区位于校园西面,连片集中布局,通过其间道路分隔成不同的功能小区。以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各类运动场为主体,适当配置耐践踏的草坪、生命力强的植物,供活动后短暂休息。对外使用的体育活动区,位于规划地的东北角,由于此地濒临城市主干道,交通方便而设在此处。

学生生活区

采用组团式布局,各个组团镶嵌于大片绿地之间,通过道路、公共绿地,运用艺术手法将其内的建筑和大大小小的空地有机的组合,达到和谐的境界。从建筑的通风、采光、用材,植物的遮荫、减噪等方面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生态型设计规划理念。组团内又分别包括商业服务中心、食堂、浴室和休息运动广场,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教师生活区

篇(4)

关键词:南通大学启东校区;碧水连珠;五区相系;大学校园规划

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954(2013)21-0094-02

1 项目概况及用地现状

南通大学启东校区工程,选址于启东市滨海工业园内,是园内规划的唯一的一所大学,校区规划全日制在校学生规模为1万人,总体规划面积为1200亩,拟规划校区建筑面积为32.7万m2,主要包括杏林学院、实验实训区、科技园、学术交流中心、中科院研究所五个部分。

启东市地处长江入海口,属于江口沉积平原,三面环水,形似半岛,是出江入海的重要门户,也是长江北岸祖国大陆最东部,故启东有“启吾东疆?之意。启东滨海工业园是苏中苏北接轨上海的桥头堡,是上海北翼最大的现代化工业园。用地东临新海堤,新海堤外为黄海,西靠振海河,南北在东海路和南海路之间,东侧为东疆河。用地地势平坦,属沿海低平地区,地形略有起伏,西北向东南微倾。本文方案为启东校区总体规划投标方案。

2 规划构思

2.1 碧水连珠――一弯流水系五区

启东校区的规划难点在于如何将一个校区分为五个相对独立的板块却又不失科学有机的联系。经过多轮的论证比选,方案采用了“一弯流水系五区”的设计构思,利用内聚的蜿蜒水系将校区五个独立组团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一弯流水从北向南如同碧水连珠般,串联了杏林学院、科学园、实验实训区、国际交流会议中心以及中科院海洋分所等。校区浑然天成的被划分为五个独立板块,而各个板块之间又通过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形成一个既统一和谐又科学合理的功能布局体系。整个水系包括其滨水空间,作为一个核心灵魂穿插渗透在整个校园中,并联系了所有功能板块当中,创造了无穷尽的环绕式花园环境(图1)。

2.2 分散的功能与整合的规划

校区由五个相对独立的功能板块共同构成,在这种分散的功能体系下,规划利用化零为整的设计手法,采用两种交织的轴网系统以及环境景观的统筹设计,使整个校区融为一个整体。在方案中,五个板块各有独立的中心区,有独立入口,可各自运作,而整区杏林学院的中心广场作为心脏进行统领,以一弯流水作为骨架牵动其它中心节点,各个分区通过轴线控制互相呼应,有主有次,形成有机的整体。因此,规划的结果是,分散的功能保证了校区的合理运作,而整合的规划又保证了校区统一的景观。各个功能组块分别自行组合,又在统一的框架内得到整合;校园既形成了强烈的中心,亦各自成区,各分区分散但不凌乱,核心区空间丰富而秩序严谨。

2.3 多层次的水系景观

利用地形特色,方案规划的一弯流水贯穿校区,沟通了西边振海河、南边的海滨河以及东边的东疆河。整个校区由于水系的融会贯通,与环境一起够成中心湖、水溪、河流、大海等多层次的生态水系景观,大大强化了用地特色和校区个性。水系由北至南贯穿校园,首先穿过中心广场,在杏林学院中心区域营造了丰富视线景观。流水向南,到达各个板块中心,创造了滨水两岸的生态空间。整个水系既有婉转柔和自然驳岸,亦有直边硬朗的人工驳岸,并回转成为多个形态各异的水体院落,整体构成婉约变化、无法一眼望穿的水系空间。校园由严谨秩序的建筑形态与婉转灵透的绿色生态环境共同叠加营造,形成园林化、现代化的新型大学校园空间(图2)。

2.4 “一环加十字”的交通体系设计

与其它校园规划所不同的是,本校区交通不单纯服务于教学、生活的单一模式,而是有多种不同的使用者以及不同的交通需求。例如杏林学院,主要为全日制住校学生所服务,需要大量的步行绿化空间,交通必须以步行为主。而国际交流会议中心及科技园等,社会化功能很强,交通必须以机动车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方案采用了“一环加十字”的交通规划。一环,即服务于杏林学院的“人行内,车行外”的交通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形成安静舒适的校园内部步行空间。而在校区南部则采用十字形交通体系,使多个社会化板块拥有明确的用地划分,同时形成便捷的交通服务网络。这种特殊的交通流线设计科学而有效地组织了校区内的多种车流,保证了各板块内部的独立运作。

2.5 滨海景观优势

方案将生活区布置于校区东侧,充分利用滨海景观,形成宜人的生活区氛围。学生宿舍采用跌级绿化平台的处理,不但使大量学生可以在平台上享受大海景观,拓宽生活区景观视野和活动范围,也为滨海路提供了极具特色的优美的滨海建筑轮廓线。

3 功能分区

方案采用“一弯流水串五区”的空间格局以及“一环加十字”的交通规划,科学、合理的将校区分为五个板块,包括杏林学院、实验实训区、科技园、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中心以及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

杏林学院为整个启东校区的核心区,布置在校区北边,向校区北部、西部分别开设主入口,直通校园中心的图书馆,以便教学楼、图书馆、中心广场、体育场馆等向启东当地共享。杏林校区内由一弯流水间隔形成一水两岸、教学和生活相对分离的空间格局。由教学区环绕形成中心广场,生活区围绕弧形水岸展开,沿滨水散步道为商业服务设施。体育场与体育馆结合形成体育运动区,布置在西入口的南侧,有利于向社会共享。其它体育设施与生活区结合,以便学生日常的运动和锻炼。

篇(5)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人居环境质量亦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环境。对于人们来说,其理想的环境应该是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是一个以人为本,创造宁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人们在其中学习和居住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舒适感,起到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重塑城市自然生态的功能和作用。

近些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也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本文着重运用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探索能够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景观型校园之路。

1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综述

21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随着城市的进步,现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城市地域不断扩张,加剧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大气、河川污染及热岛效应等不良现象接踵而来,人居环境矛盾突显⋯⋯。城市渐渐成为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人们渴望绿地、渴望森林、渴望回归自然,城市景观生态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校园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同样重视景观生态建设,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已成为今后校园规划设计发展方向。

1.1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1]。校园规划设计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使它既有视觉效果,又会使置身于此环境者产生心理联想,它尤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2]。它们对学生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他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根据校园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功能区,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师生服务。

1.2景观型校园特点

通过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布局,营造出生态环境优越的绿色网络体系,更适合师生的工作与学习。

(1)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2)校园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

(3)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无公害材料。

(4)校园内部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绿化植物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5)生活服务娱乐设施齐全,方便师生购物与休闲。

(6)整个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7)校园采取先进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收集与处理符合国标。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活环境[3]。

2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2.1规划设计思想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型校园[4],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景观场所。

2.2规划设计原则

(1)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以利师生身心健康。

(2)体现景观型学校的原则。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5]。

(3)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作指导,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

(4)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平面绿化和景观并进行垂直绿化和布景,同时在一些建筑天台布置空中花园,组成一些立体图案,形成立体景观。

(5)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景观规划上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①空间组织与规划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的活动空间。②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设施的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③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的思想情感。④植物配置选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种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6]。

2.3规划理念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有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艺术式校园,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生态景观场所。

根据功能定位,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确定为:环境效益上追求大生态;绿化布置上追求大绿化;艺术构思上追求大景观。基本定位:“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四书•大学)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大学不仅提供用于传授知识的课堂,还必须提供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启发智力的场所[7]。随着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已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大学的职能已有了新的内涵:综合教育治学场所;科技研发中心和综合发展实验室;社会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艺术展示中心。

3校园景观设计决定因素

3.1气候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和日照时间,日照强度。气候是影响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

3.2规划

规划有助于设计形式区别化的调查。中心区要求景观形式和特征持久耐用,并且具有纪念性意义。而学生宿舍区以宁静,安全,社区形象为特征,运动场和娱乐场按游戏和竞赛规则设定其大小布局,停车场可以按规定标出管理区和便利区。

3.3环境适应性

环境适应性同样重要,因此也是一个设计决定因素。设计树木和草坪都要考虑生态问题。草坪就是校园的象征。要避免使用单一树种,苗圃尽量多样化。

3.4校园的面积,布局与周围环境

比例,周围环境,面积,布局是重要的校园景观设计因素。校园景观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形的[8]。校园所在地的面积,布局及周围环境的特征是决定校园景观的要素。

3.5风格

无论是校园整体景观还是局部景观,风格的选择是设计的一个决定因素。从风格上讲很少有校园是单一形式的。各部分景观表达形式各不相同,风格上的多样性也许具有教育价值。

3.6植被

气候影响植物的选择和利用,每一种植物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外观,颜色和质地。研究它们的特性,把设计理念与实际的视觉效果结合起来。树和草是校园景观中必不可少的。树木是“健体强身,放松神经和刺激灵感的工具”。绿色植被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9]。排列成行的树木能清晰表明大路,小径,界限的位置与方向。如果恰当选取树木,校园路线会更加明晰。在校园周围种植的树也许会像绿化带一样的密度,但树木形成的屏障可降低噪音,如同悬浮粒子过滤器一样提高空气质量。树木能加强建筑群的整体结构感,无论是按传统还是现代的观点,校园树木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4结束语

校园环境要求完整性、稳定性和统一性,要求一种具有严格理性和有意义的设计。校园环境应是恬静和充满文化气息的空间,它的设计应创造一个户外学习、休息、思考、交流和集会等适应学生要求的活动场所。现代教育理念提倡以人为本,注重功能、技术和使用特点,打破对人发展的禁锢,解放人的个性,由重“教”转到重“学”上。校园规划设计应本着人本主义原则、生态优化原则、创新开放原则及地方性原则等理念,为学生提供表达情感、启发智力、培养兴趣、提高素质的场所。

〔参考文献〕

[1]理查德P多贝尔.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M].北京世纪英闻翻译有限公司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李学忠.景观设计[M].台北:六合出版社,1998.

[3]张国强.风景园林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作品集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戴志中.高校校前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杨志疆.当代艺术视野中的景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6]《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编委会.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M].长

春:吉林文化音像出版社,2005.

[7]周逸湖.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篇(6)

关键词:历史保护;历史性城市景观;中心花园

1 概况与历史

中心花园是天津历史文化街区中最大的城市花园,布局精巧、特色鲜明。作为鉴证天津历史的城市花园,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特殊的历史纪念性、广阔的文脉延续性使中心花园超越了单纯的景观花园的范畴,可以视作历史性城市景观。

2 目的和意义

中心花园是城市开放空间的一部分,是城市居民体验自然景观、户外活动、聚会息憩的场所,也是人们体验城市空间、认知城市的主要媒介,成为人们了解认识城市历史、现实和未来延续性的窗口。人们通过公园的规划布局、植物景观、设施小品等,解读天津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进而了解城市的精神、城市的文化。

随着天津市十四片历史保护街区的保护规划出台,中心城区的改造与更新成为城市规划的新任务。中心公园街区的整体保护利用是历史保护中我们应当思考的新问题,中心花园历史保护街区由于涵盖了众多的历史建筑和历史性城市景观,那么中心花园的整体保护利用规划将为众多历史保护街区更新探索新路。

3 改造面临的问题

中心花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重功能,但是随着天津市的经济迅猛发展也给中心公园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对中心花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中心花园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问题凸显,难以满足现代新型社会大众生活及审美的要求,并且与历史街区保护有着功能上的滞后性。如何协调中心花园与现代大都市生活变化之间的平衡,己成为中心花园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4 保护原则

4.1 整体性原则

从功能布局、对外交通联系、植物景观和设施小品等整体设计。

4.2 原真性原则

保留法式环形放射的花园布局结构,恢复花园核心历史性景观。

4.3 地域特色原则

根据天津的气候条件和土壤地质条件,选择本地树种中带有法式风貌元素的树种进行种植,体现地域的识别性和历史风貌识别性。

4.4 以人为本原则

作为开放型的公共花园,在布局中多考虑公众的需求,从景观布置到休息设施都要以市民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4.5 生态性原则

因为地下空间开发的关系,公园内部不能种植高大乔木,规划中选择了就近移栽的方法,有效的保留了大量古树,并且在景观设计中使得绿化面积增大,活动区域更集约,合理利用土地。

4.6 时代性原则

作为历史性城市景观的改造更新设计,既要保护原有历史文化元素,还要在设计中体现时代赋予的新功能,两者综合考虑缺一不可。

5 规划定位及方案解读

根据综合分析将中心花园街区打造成为辐射周边的公共核心,充分考虑区位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利用,错位发展将街区定位为集中展示法式风貌特征,以精品商业、文化休闲和特色居住为主的综合型历史文化街区。中心花园则成为高端文化休闲为主的核心区公共开放空间。

(1)在花园历史风貌恢复方面出现过几种方案的比拟,起初想要恢复初始模样,但是无论交通流线还是功能格局都不符合街区的整体定位。而后提出恢复法式经典园林的设计构想,但过于奢华,不便管理和维护,且不符合公共开放型花园的风格。最终以法式经典园林元素为基础,结合路网格局和功能需求,形成了最终方案。

(2)在历史记忆的延续方面,以中心花园的核心景观为切入点,恢复其建成时的八角凉亭,让历史脉络通过主景观唤醒人们心中的中心花园历史记忆,强调了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和识别性,成为中心花园新的地标。

(3)功能分区组织方面注重与周边建筑的联系,强调功能上的互补。外侧人行环路为商业建筑提供户外休息空间,两侧高大乔木形成的荫郁让步行空间更加宜人舒适。外环路内侧形成6个节点,不仅是次要的景观节点,而且还是人们休息活动的开放空间,有效的将外侧人流引入到花园的主景观区。花园中心为核心景观区,主要是提供观赏和地域标示性作用。

(4)通过研究法国经典园林案例,结合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形成空间特征外高内低,强调绿化种植,几何放射的小尺度景观园林方案。外侧为高大乔木,中间过渡区为小乔木,内侧为灌木,核心是花坛。树种选择以法国梧桐布置于行道树及外侧;梨树、海棠、玉兰布置于中部过渡区;小叶黄杨、海桐、洒金桃叶珊瑚形成几何图案布置于内侧;核心区花坛因时节定期更换(图1)。

6 总 结

人文历史与地域传统对城市历史性景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根深蒂固的作用深刻地影响着不断发展变化的城市景观。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拥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和其所属的实体环境,共同构成了历史性城市景观。要在历史性城市景观设计中实现时空连续性,实际上就是要在设计中体现对城市文脉及地域的尊重。在中心花园规划设计中,尊重文化,保护传统,力求引出历史保护多项原则;同时也注重现代城市文化的发展要求,将现代与历史紧密相连,为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保护与更新提出一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植物配置,校园,园林

园林植物造景在学校的意义非常重大,不仅为高校学生提供休息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而且还为高校学生们提供浏览、观赏的艺术空间,更能改善高校的生活环境。近些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也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本文着重运用生态学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探索能够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生态型校园之路。

目前对大学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提高环境质量的诸因素中,搞好园林绿化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构成园林绿化的主要材料是园林植物,其主体是树木。作为一个高等院校,当然是园林树木品种越多,越能构成丰富多彩的园林空间。但是由于地域、气候、科技、经济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制约,园林树木品种的利用也受到了限制,已经应用的树木品种也不可能都非常理想。那么,对校园现存的树木品种制定一个标准进行选择,进而对园林树木品种进行科学应用,这对于发展生物多样性,建立起稳定的树木结构,形成高校特色和风格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高等学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摇篮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放在教育人、培养人的基点上。而校园绿化工作作为高校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的建设程度如何 ,不仅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做好环境育人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园林植物配置,不仅要体现育人功能 ,为高等学校的综合改革、建设和发展服务 ,而且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植物品种和配置方法 ,并且还要根据不同的空间区域 ,遵循不同的配置原则。

一、高校配置主要物种

高校植物配置中,主要采用的:

二、高校植物配置基本原则

1、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以利师生身心健康。

2、体现生态环境式学校的原则。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

3、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生态理论作指导,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

4、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景观规划上要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这要求:a空间的组织与划分应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活动空间;b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的设施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应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c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感情;d绿化植物配置应选择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种能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比如,园路的设计走向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出入方便,大乔木的位置要考虑到是否影响师生日常生活的采光、通风及安全问题。

5、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平面绿化和景观并进行垂直绿化和布景,同时在一些建筑天台布置空中花园,组成一些立体图案,形成立体景观。

三、高校植物配置基本要素

植物景观配置的基本要素包括但不局限于颜色,大小,形态,线条,质地和比例尺度等。因为这些基本要素的特征,植物被各自区分为个体或归并为类组。这些要素从来就不会彼此独立,而是交互作用成为一个整体。另外,要素特征的表述本身就与创作手法、创作原则要求密不可分。

1、植物颜色:在植物的四大要素特征中,颜色是植物十分重要的标识之一。 从一个作品整体来说,要获得和谐的颜色配置,首先必须有一个占统治地位的主色调,我们一般称之为底色或背景色。如果没有特别要求,主色调一般是绿色,特殊情况下,淡黄色、白色、灰色乃至黑色也可。背景颜色十分重要,我们即可以利用背景色来保持作品在颜色上的统一性也可以利用背景颜色来影响我们植物的配置效果,比如说,地面用草坪作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会淡化地面上植物的效果。而用松皮,松针,或沙石做地面背景会突出地面植物的效果,植物的数量还可以适当减少。植物景观配置的颜色一定要与环境背景颜色结合起来统一考虑。由于植物的变化特性,一定要在变化中,搞清楚需要突出的主要色彩。

2、植物大小:植物大小即植物三维所占据的大小,是植物要素特征中最直接最现实的空间特征。它直接关系着园林景观空间的占据与划分,也关系到园林景观建造的时效与经济性问题。植物大小要素是一个具有变化特性的要素。 所以植物设计上必须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植物成熟时的大小,二是植物初植时的大小。植物本身的特性对植物大小和应用有一定的影响,比如说植株生长快的,初植规格可适当小些;有些植株生长慢的,规格可以适当大些;甚至将某些生长特别慢的乔木当灌木来用;有时需要的话,可以通过修剪,平茬萌发的方式来控制植物的大小。

3、植物形状与形态:园林景观中所有要素和物体,不管是房屋、结构还是植物都有形状或三维大小,该形状及其相对尺寸及与其他元素的相互关系是园林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形状越极端或越特别的植物,越要作为一个孤植而不是群植来使用。并且背景越是平淡,其特点衬托得越是明显。

4、线条:关于几何线条与形状,与其作为一种植物要素特征来解释,还不如说是一种植物景观配置的组织手法。直线表现强烈的方向性、运动性,所以人们常用竖直或水平线状的植物群植来引导人们的视线到一个有趣点而避开难看的景致点。曲线使景观带有更多自然、温和,飘逸的效果。不规则直线会使作品显得精力十足。

5、质地:质地为植物外在所具有的粗糙或精细表象和整体气质的综合,它是植物大小、表面视觉、叶、枝形态等的综合表现。从远处看,它是植物的整体视觉效果,光与阴影的效果是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叶植物中,质地随季节而变。常绿植物全年质地基本相似。硬质材料的质地一般不随季节变换,并且选择面很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