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文翻译论文

中文翻译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18 12:34: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文翻译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文翻译论文

篇(1)

《管理工程学报》由全国高等院校有影响的管理科学与管理工程的专家组成编委会,涵盖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制造与运作管理、技术与创新管理、战略管理、电子商务、金融工程及人力资源管理等诸多研究方向,旨在反映我国管理科学、教育及科研的最新成果,提出重大管理问题,引导我国管理工程的发展。

投稿指南:

论文应观点明确、新颖,资料翔实、可靠,论证严密、科学,文字表述规范、通畅,篇幅一般不受字数限制。

1.保证稿件专投本刊。一是不存在一稿多投行为,二是不存在对自己已发表过的成果(包括论文、专著等)经过“改头换面”再发的行为。

2.本刊使用网络投稿系统,作者须网上注册提交,不再接受纸质投稿。

3.来稿应包括题名、作者署名及作者单位、邮政编码、作者简介、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以及对应的英文题名、英文作者名、英文作者单位、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基金资助产出的论文亦应对有关项目加以注明。

1.仔细通读全文,理顺文中的不规范、拗口的语句,并校正各种笔误及错别字。高度重视细节问题。格式杂乱和文字错误都会影响对本文的评审结果!

2.请作者按照以下要求,逐条修正,特别是标红色的地方重点修改!

(一)中文摘要撰写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字数控制在400字之内。

2.文字质量要高。摘要必须“字字千钧”。“意思重复的话”、“罗嗦的话”、甚至“废话”都应取消。

3.关键词控制在5个之内。

(二)英文摘要本编辑部特别提醒作者,尽量写好英文摘要,以利于被EI收录,增加论文的转引机率,扩大国际影响,并作如下要求:

1.英文摘要在3000字符左右,比中文摘要更详尽,放在论文最后,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

2.英文摘要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篇(2)

(一)毕业论文项目

完整的毕业论文由一系列项目构成,这些项目应包括:封面、中文内容提要及关键词、英文内容提要及关键词、目录、正文、注释、附录、参考文献、致谢,其中"注释"与"附录"是具体情况安排,其余各项均为必备项目。

(二)项目含义

1、封面

包括文头、论文标题、作者、专业、年级、学号、指导教师、分校。

2、中文内容提要及关键词

内容提要是对论文的概括性描述,自述在300至500字之间;关键词是从论文标题、内容提要或正文中提取的、能表达论文主题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一般不超过7个。

3、英文内容提要及关键词

它的内容提要(Abstract)和关键词(Keywords)由中文翻译而成。

4、目录

包括论文的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的名称以及对应的页码;附录、参考文献的对应页码。

5、正文

它是论文的主干部分,由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确标示,但各部分内容应以若干层次的标题来表示,正文字数在7000字以上。

6、注释

它是对论文中所应用的名词术语的解释,或是对引文出处的说明,采用脚注形式。

7、附录

它是对正文起补充说明作用的信息材料,可以采用文字、图形、表格等形式。

8、参考文献

它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文章、著作等名录。

9、致谢

它是作者对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的人员表示感谢。

二、编排格式

(一)版式与用字

文字、图形一律从左至右衡写横排。文字一律通栏编辑,适用规范的简化汉字,忌用异体字、复合字及其他不规范的汉字。

(二)编排式样及字体号

1、封面

(1)文头

封面顶部居中,3号宋体加粗,上下各空一行,固定内容为"东北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2)论文标题

论文标题用2号黑体加粗,在文头下居中,上下各空两行。

(3)论文副标题

论文副标题用小2号黑体加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4)其余项目

作者、专业、年级、学号、指导教师、分校的项目名称用3号黑体,内容用3号楷体,在正副标题下居依次排列,各占一行。

2、中文内容提要及关键词

另起一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上下各空一行;

"内容提要"的内容用5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

"关键词"三字用4号黑体,内容用5号黑体,一般不超过7个词,词间空一格。

3、英文内容提要及关键词

另起一页。"内容提要"项目名称规定为"Abstract",顶部居中,用3号Arial字体,加粗;

"内容提要"的内容用5号Arial字体,标点符号用英文形式。

4、目录

另起一页。"目录"项目名称用3号黑体加粗,顶部居中;内容用小4号仿宋体。

5、正文

另起一页。

(1)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加粗,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

(2)文字用5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1.5倍行距;

(3)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用5号宋体加粗,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用5号宋体加粗,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用5号宋体加粗,可根据标题的长短决定是否独占行,若独占行,则末尾不加标点,若不独占行,标点后面须加句号。

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用5号宋体,要求与三级标题相同;

篇(3)

单语和多语心理表征研究

精神分析中文翻译的问题

模糊痕迹理论观照下的释意

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研究不能“单打一”

控制结构的研究现状、问题和前景

汉语副词和形容词的程度语义研究

“汉语为非格标语言说”献疑

汉语“自己”语链照应机制研究

叙述与见证:多克特罗的历史写作

模糊回指的体现形式与语篇功能

论“幸福”非“日本造的汉语”词

地域文学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

奥巴马竞选获胜演讲归一性和情态分析

《夜色温柔》中的父亲伦理叙事

口译语料库的编码与标记:以SIDB为例

《构式语法及其在英语中的应用》述介

外语课堂教学三构件内联建模及例析

对康拉德小说中复仇现象的伦理学解读

场所编码的凸显层级:认知语法视角

钱冠连的反合论思想分析及其意义

情感动词语义成分在其句法运作中的投射

俄语语流重音层级体系和语调结构体系对比研究

唐宋元诗歌韵律式情感意义的态度系统分析

布伊尔新著《“伟大的美国小说”之梦》述评

双向阐释:苏州大学“世界文学国际研讨会”综述

“作者死了”“译者死了”与翻译批评乱象

从幽默话语的使用看英语教师语用能力的培养

扎根理论研究法在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

英语专业本科生军事英语词汇习得调查研究

语篇隐喻体现形式探究——英语小句省略

话语意义建构视域下的汉语条件句语义新探

汉语动词性成语带宾语情况的考察与分析

文学的多元化与国际化:美国现代主义思潮评析

永恒的纪念——写在许国璋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

农业类硕士论文英语摘要的时态特征及教学启示

传播学视域下中国文化“走出去”之译介模式研究

中国诗歌英译语言特征探析——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翻译与现代汉语对比类话语标记使用的历时变化

“另类”母亲:《大披肩》中母亲身份的伦理解读

汉-英中介语语法中英语存现义虚指结构的实证研究

最简递归之前景探索:生物语言学的优化合并与最简计算

汉英翻译递归性与翻译经验和翻译单位关系的实证研究

布鲁克林的疗伤功能——《布鲁克林的荒唐事》中的创伤复原

论图画书译者的基本素养——以多部引进版图画书为例

现代汉语“被”字句语义特征和结构容量的演化:语言接触视角

翻译与现代汉语中数量词的使用:基于历时语料库的分析

篇(4)

一、依托母体出版资源,形成特色出版

无论是科研机构出版社还是大学出版社,充分利用母体研究机构或大学的出版资源形成特色出版,是学术出版机构取得成功的经验。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也正是利用其母体冷泉港实验室的出版资源,在生物医学出版领域占据了优势。

(一)内容资源与作者资源

冷泉港实验室建于1890年,被称为世界生命科学的圣地与分子生物学的摇篮,名列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十大研究学院榜首。约有300多名科学家在这里进行生物学、遗传学以及癌症等方面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代表了世界生物医学科研领域的前沿,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充分利用了这些世界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并快速转化为出版资源,保证了其出版的图书内容先进。以其出版的经典著作《分子克隆实验指南》为例,书中的实验方法都是经过科学家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总结而成,有的甚至成为生物医学实验的“金标准”。由这些世界顶尖的科学家领衔编写的著作,更是以其权威性受到世界各国生物医学科研工作者的欢迎。

(二)学术交流资源

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是冷泉港实验室五大教育部门中最大的一个部门。冷泉港实验室每年举办大约几十场生物医学方面的学术会议,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7000多名科研人员参加。同时,冷泉港实验室还举办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每年约有8000多名科研工作者参加这些教育活动。各种会议信息、众多的培训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出版社的选题。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出版的品牌图书一一《实验室手册》系列就是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经验积累和实验技术培训教材的基础上开发选题,并不断更新完善而成的。它出版的另一系列品牌图书——《定量生物学年会》系列则是依靠大型学术会议,为学术会议出版论文集、专题讨论会的发言等,在科学家中积累了影响力。学术会议成果是产生原创性著作的重要来源,学术会议论文集具有出版快速、主题明确等特点,出版社应重视学术会议成果的整理和出版。

二、书刊互动

作为一家学术机构出版社,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除了出版图书,还出版5种学术期刊,分别是:Genes&Devel—opment(《基因与发育》)、Genome Re—search(《基因组研究》)、Prolein Sdence(《蛋白质科学》)、Learning&Memory(《学习和记忆》)、RNA(《核糖核酸》)。这些期刊均名列相应领域的前三名之列,具有非常高的影响因子。学术期刊的出版不但使出版社在选题策划方面处于科研的前沿,而且为图书出版储备了作者资源和读者资源,同时还有利于图书的宣传和营销。出版社书刊互动,纸质图书与在线资源互补,极大地提升了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在生物医学界的声望,吸引了大批优秀的作者和读者。

三、版权贸易活跃

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一方面通过国际化的营销渠道把英文版的图书销售到世界各地,同时还积极开展版权贸易,把优秀的学术图书通过销售版权翻译成多种文字,不但促进了生物医学科技成果的传播,而且树立了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在世界各国生物医学科研工作者中的形象,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其出版的经典著作《分子克隆实验指南》为例,仅其第二版由科学出版社引进翻译成中文出版后,累计销售就超过了4万册,其版税收入可见一斑。目前,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通过销售中文翻译版权出版的图书就有数十种,而且不乏像《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PCR技术实验指南》这样的经典名著。

篇(5)

翻译实践中可以利用的网络资源主要有搜索引擎、工具网站、双语对照网页和翻译论坛等几种形式,其中又以搜索引擎最为常用,下面分别介绍它们的使用方法。

1.搜索引擎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搜索引擎指自动从英特网搜集信息,经过一定整理以后,提供给用户进行查询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用户首先向搜索引擎提交查询命令(即检索词),搜索引擎接受查询并向用户返回资料,整个过程快捷而方便。目前最主要的搜索引擎有谷歌()、AltaVista()、百度()和Excite()等,此外,一些知名的门户网站也具有搜索引擎的功能,如雅虎()、新浪()、搜狐()等等。在以上这些搜索引擎中,最常用于翻译实践的是谷歌和百度,前者兼有中文版和英文版,后者则只有中文版。搜索引擎之于翻译的主要功能是辅助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和专业术语等等)的翻译。比如翻译下面这句话:1962年11月,廖承志、高碕达之助在北京签署《发展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备忘录》。总理出席签字仪式。其中的“高碕达之助”显然是个日本人的名字,对于不懂日语的人来说,要将它译成英语无疑是很困难的,即使利用人名词典也无法解决问题,但是借助于搜索引擎,我们却可以轻松找到答案。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将它作为检索词在百度上进行搜索,可以找到很多条包含“高碕达之助”的网页信息,我们注意到其中大部分网页都共有“”这个词,说明两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于是我们进入第二步,把“高碕达之助”和ZhouEnlai(即的英文拼写)同时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即可找到3条含有“高碕达之助”对应英译名TakazakiTatsunosuke的网页,问题至此得到圆满解决。在以上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检索词的选择。检索词选得准,就容易发现问题的答案,选不准则需要多花费一些精力,甚至做无用功。我们在翻译专有名词时经常采用“复合关键词检索法”,即同时使用两个关键词进行检索,其中第一个关键词就是我们需要翻译的专有名词,第二个关键词则是跟这个名词密切相关的某个词汇的对应译文,并且我们可以基本肯定该译文是正确的。两个关键词之间用加号(+)连接,这样就限定了二者为共现关系,如果变加号为空格,则二者是选择关系。关于更多的检索技巧,可以参阅邱锋祥(2004:98-99)、李育嫦(2002:92-93)和蔡筱青(2003:62-64)等的论述。采用“一中一英”两个关键词的目的是缩小检索范围,增大命中系数。因为网络就像一个巨大的语料库,如果检索词不加限制或仅使用同一语言检索词的话,检索结果往往多得让人无所适从,冗余信息太多而真正需要的信息却难觅踪迹,效率是极其低下的。这里尤为关键的是第二个关键词,它的选择不是随意而为之的,必须根据与待查名词的关联程度来确定,相关度越高则命中系数越高。以上我们所举的都是汉译英的例子,其实这种办法同样适用于英译汉的情况,我们只要在检索时把范围设定在中文网页上就可以了。除了辅助翻译专有名词外,搜索引擎还可以用来检验某种译法的准确性。在做翻译练习时,学生由于对某些词汇的用法不够熟练,很可能写出没有把握的句子结构或词汇搭配,这时用搜索引擎就可以验证其是否符合使用规范或习惯。具体做法和前面类似,即把自己的译法当成关键词输入引擎进行检索,通过所得网页上的信息综合分析,从而确定其正确与否。如果某种译法在网站上(特别是国外网站)有很多类似的表达,则说明大家比较认同它,基本可以采用。但是,“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词频和词频比较不能看成翻译选词的唯一标准”,(倪传斌、郭鸿杰、赵勇,2003:53)换句话说,很多人这么用并不能保证其正确性,必须经过严格细致的判断才能下结论。利用搜索引擎,我们还可以把已经译成中文的词汇或句子还原成英语,或者把译成英语的中文还原回来,这种回译现象在翻译实践中是非常常见的。例如,“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名言显然是从外文译成中文的,当我们要把它译成英语时,自己翻译肯定不合适,最理想的办法是找到原文,从而避免回译过程中的走样。我们都知道这句话出自托尔斯泰(Tolstoy)的《安娜·卡列宁娜》,于是将“幸福的家庭”连同Tolstoy输入搜索引擎,立刻就能检索到原文Happyfamiliesareallalike;everyunhappyfamilyisunhappyinitsownway。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列夫·托尔斯泰的这部小说是用俄语而非英语写成的,但西方已有它的英文版,所以我们把这个句子译成英语时要以该英文版为准,不宜“另起炉灶”重新翻译。搜索引擎的强大功能可以极大地方便翻译实践,也是当前翻译学习者必须掌握的技术,因为“学会如何高效地使用搜索引擎是网络化生存的必需”。(朱明炬、谢少华,2003:62)翻译学习者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其使用方法,逐步提高翻译的效率。

2.工具网站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这里所说的工具网站泛指那些可以在翻译中用作工具的网站,并没有明确的界定。翻译的自身特点要求译者应当是个杂家,即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种知识。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学科,做到真正的“百事通”,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尤其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包罗万象的网络可以担当我们“智库”的角色,随时为我们提供信息上的帮助。下面介绍几种翻译中经常用到的工具网站。第一类工具网站是在线电子词典,常见的有中国译典()、金山爱词霸()、海词在线()和句酷(或)等等。限于篇幅本文只以句酷为例。句酷是一个中英文双语例句搜索引擎,2004年初由北京邮电大学创立,经过几个版本的优化,现在据称已是全球最大的双语对照搜索引擎。句酷主要有三个功能,第一个功能是单词释义,即提供单词的中文翻译以及词形词性变化。第二个功能是提供地道的搭配。当输入的是单个词汇时,句酷会提供该单词前后经常出现的单词,单词越靠前说明两者搭配的使用频率越高,点击某个与之搭配的词汇,即可看到大量相关例句,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常见搭配涵盖了美国人经常采用的习惯说法,比如:handsome和salary的搭配。第三个功能是提供常见例句,包括英文例句、中文例句、例句来源等等。在机器翻译远达不到可应用的阶段,句酷率先提出了用搜索帮助翻译的概念,用户只需输入关键词或短语即可得到很多包含该词或该短语的中英文双语例句,为翻译出更地道的句子提供参考和借鉴。在翻译实践中,当译者对自己的译文没有把握时,就可以利用句酷来检验译文地道与否。如果说上面的双语在线词典网站能为翻译实践提供直接帮助的话,那么单语的英英在线词典网站则起着间接的辅助作用,其功能跟普通纸质词典类似,不过在词汇量、查询的方便程度、更新速度等方面相较于传统词典具有很大优势。常用的单语在线词典有剑桥在线词典()、韦氏在线词典(m-)、牛津在线词典()和朗文在线辞典()等等。[1][2][][]除在线词典外,也有专门的翻译网站,如Systran()。该网站提供多达十几种语言的文本或网页互译,虽然涉及汉语的翻译质量不是太高,欧洲各语种(特别是英、法、西、德语)之间的互译质量却相当令人满意。在翻译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不熟悉的缩写形式,这时缩略语查询网站AcronymFinder()就可以大显身手了。例如,2000年第4期的《上海科技翻译》举办了“欧瑞特杯”高科技征译比赛,参赛原文CyberDating中有这么一句话:InvirtualrealityyoulookforaSWFundertheageof25(or18ifthescenarioselectedismedieval)whoenjoyslongwalksintomeadowsfilledwithdaisies.这里的SWF指的是什么?对于英语文化圈之外的人来说是很难搞清的。但是如果我们利用AcronymFinder进行检索,很快就会发现它是singlewhitefemale的缩写。当然,检索的结果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止一条,这时就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结合语境找出最合适的答案。

3.双语对照网页和翻译论坛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如今,随着与国际社会交流的日益频繁,多数政府机构、公司企业、大学、正规出版物(如报纸、科技文献等)的网页都有英汉语对照版本,这些中英文对照的网页在我们的翻译实践中也能发挥不小的作用。只要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到了某个词语所在的中文版网页,再点击其对应的英文版,那么该词语的英文译法也就出现了。当然,有些网站(甚至包括中央机关的网站)的英文翻译质量较差,在引用时要注意辨别。例如,上至国家交通部,下至各省交通厅,基本上都在其网站上把“交通”译成Communications,却舍弃了英美国家广泛使用的Transportation一词。某些双语对照网页的语言质量没有问题,但仍然要对网页内容加以调整才能使用。比如,有篇文章涉及到《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英译,经过搜索我们在日本驻中国大使馆的官方网站上找到了它的中文和英文,可如果此时将它拿来就用,则会犯政治性的错误,因为两国代表在签署条约时都是把自己国家的名称摆在前面的,也就是说,日本使馆网页上的条约全称是《日本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平友好条约》(即《日中和平友好条约》),其对应英文为TreatyofPeaceandFriendshipbetweenJapanand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而真正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一致的英译文应该是TreatyofPeaceandFriendshipbetween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andJapan,虽然仅仅是位置上的颠倒,却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和尊严,容不得丝毫差错。除了双语对照网页,翻译论坛也能解决实际翻译问题。网络时代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容易,人们随时可以通过发帖、跟帖的方式对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译者遇到某个词语不会翻译,登录翻译论坛发个求助帖,极可能很快就得到回复。当然,参与论坛讨论的人语言水平参差不齐,所提供的译法也未必恰当,仍然需要以主观上的判断作基础。此外,译者甚至可以利用便捷的Email系统向原作者求助,就原文中不太好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进行请教。马爱农、马爱新在翻译当前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时,就曾联系其作者J.K.Rowling女士,以求证小说中的某些疑点。

篇(6)

摘要 翻译语言异化理论的盛行主要是受到20世纪以来解构主义的影响,解构主义消解了对传统翻译语言直译的认识,推翻了翻译界“翻译语言应是原文语言”的说法,为翻译语言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解构主义的后殖民主义倾向、消费主义观念为翻译语言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使人们对翻译语言的异化有了更为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解构主义 异化 本质认识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对中国近代翻译理论产生深远影响的,是严复先生及其提出来的“信、达、雅”翻译原则。他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严复的翻译原则对翻译语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尊重原文、搁置本民族的语言特色、放弃翻译家的艺术加工等等。后来有鲁迅的“宁信而不顺”与赵景深的“宁顺而不信”等翻译原则,实质上都是对严复“信、达、雅”翻译原则的继承和发展。

下面就举老舍作品的例子来说明“信、达、雅”翻译原则对翻译的桎梏。

王后:他们拿走茶具的时候,为什么你告诉他们还留下这些椅子呢?

(Why did you tell them to leave the chairs when they took away the tea?)

马格纳斯:我要在这里接见内阁。

(I shall receive the cabinet here.)

王后:这里!为什么?

(Here!Why?)

马格纳斯:那,我想这里的露天空气和斜阳会给他们一点安神的效果。在这里他们对我“讲演”,不能像在屋里那么容易。

(Well, I think the open air and the evening light will have a quieting effect on them. They cannot make speeches at me so easily as in a room.)

这是老舍先生1956年翻译肖伯纳的剧本《苹果车》里的一段。老舍先生被人民称为人民艺术家、语言大师,尤其是他的《茶馆》更是以语言诙谐、幽默著称。老舍在伦敦也生活多年,无论是从翻译语言的功底,还是作为一个作家对语言驾驭能力,都是无可挑剔的。但老舍先生的这段译文却生硬、难懂,而且还存在语法错误。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是因为在老舍先生那个年代,翻译界主要是传承严复先生以来的“信、达、雅”翻译原则,以尊重原文为最高的翻译理念。鲁迅对于这种直译的真正含义在《且介亭杂文二集》的“题未定草”中曾提高:“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丰姿。”可见,鲁迅并非不要顺,只是在两者不可兼得之时,才宁取信而舍顺。这种翻译理念和翻译原则影响了老舍先生的翻译创作,也使得老舍先生的译作成为今天翻译界的遗憾。

中国关于翻译的异化理论的讨论,开始于1987《现代外语》上登载的论文《归化――翻译的歧路》。这是中国翻译界第一次讨论有关异化的问题。1987年的这篇论文,对当时中国翻译界来说,可谓一股新流,在被传统翻译理论掌握的中国翻译界,人们对异化问题,感觉还是比较新鲜的。

一方面是西方新的理论已经开始在中国传播,中国和外国的学术交流在不断增多,使得很对国人来说还很新鲜的理论传入中国,并得到了中国学界的重视;另一个方面是传统的翻译理论已经不适应了新的时代,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里,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解读国外的优秀著作和论文,而传统的翻译理论已经很难承担起这项复杂的任务了,所以中国翻译理论界急需从国外吸取先进的经验。1987年开启了中国翻译理论的松动,异化理论的讨论、发展,使得中国翻译界开始了新的探索。

在西方最早出现有关翻译异化问题研究的,是美国学者文努迪。文努迪在他的著作《翻译再思》中,曾引述布朗绍名言:“翻译是纯粹的差异游戏,翻译总得涉及差异,也掩饰差异,同时又偶尔显露差异,甚至经常突出差异。这样,翻译本身就是这差异的活命化身。”文中提到的翻译差异,实质就是翻译过程中翻译语言的异化,这种异化是无法在翻译过程中得到消解的。

文努迪有关翻译语言异化的思想来源,一方面是德国的阐释学,另一方面是后殖民主义语境。后殖民语境有关翻译的本质认识,又可以追溯到解构主义对后殖民主义的影响。进而可以推出:翻译语言异化理论的产生、发展是受到近世解构主义的深刻影响,才发生转型的。纵观翻译语言异化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翻译语言异化的深层原因,是整个时代在认识世界过程中发生的深刻思考,这种思考不代表正确,也不代表错误,仅仅是一种对世界认知的探索,这种探索影响了几乎所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型,当然翻译理论也包含在其中。

20世纪中后期,法国解构主义学者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福柯(Michel Foucault)和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等人主张对翻译的本质重新认识。尤其是比较激进的罗兰・巴特认为:文本生成之后,作者就失却存在的价值(作者已死!)。解构主义学者对翻译本质的重新认识,使得翻译语言的异化,开始得到翻译理论学者的关注。翻译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翻译到底可否再现原文风貌等?翻译界受解构主义的影响,开始逐渐摆脱过去的直译翻译原则,“宁取信而舍顺”的翻译原则开始松动,翻译工作者拥有了对原文更大改动的信心。如下例:

原文: Lumber and boat and junk yard. The bare behind of industry, its dirty underwear, so beautifully disguised by winter.

译文一:还有木材,小船和废物场。这里是工业荒凉的后院,这些是它的残破的内衣,一切都被冬日巧妙地掩盖了(刘洪新 译)。

译文二:木材、小船,还有静静的船坞。工业的废污在冬的掩映下消失的无影无踪(黄娟 译)。

译文三:光秃秃的树木,木材,小船还有废料场,这些垃圾与污垢都被冬天的白地所掩饰(王丽英 译)。

原文中的暗喻the bare behind(光腚),以上的译者竟无一人照直翻译,而一概用了委婉语如“后院”、“废污”、“垃圾”等等。Underwear(衬衣衬裤)直译者同样寥寥无几。这种抛弃原文,开始采用具有后殖民主义的辞藻来的描述,一方面使得译文保持了形象、生动的意境;另一方面,在全球语境下,一些新的词汇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例如“垃圾”一词的后殖民语境使得这样描述,更具有国家的全球视野。

从对翻译工作认知角度来看,解构主义学者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与以往不同,致使作品更加尊重作者、读者,拥有更大的创作、阅读空间,使得翻译不再是一种孤立的、封闭的工作,而应是开放的、包容的工作。

解构主义对翻译语言直译的拆解,使得翻译工作被纳入一个丰富、复杂的体系中来。整个体系的理论基础建立在解构主义的一些倾向上,如:不可认知、无序等。但是笔者认为:翻译语言的异化存在解构主义的深刻影响,但却不是决定了翻译语言的异化,解构主义的影响在于影响了翻译工作者对翻译本身的理解,影响了原文与译文的关系。

例如:With determination, with luck, and with the help from lots of good people, I was able to rise from the ashes.

译文:凭着我的决心,我的运气,还有许多善良人们的帮助,我终于得以东山再起。此译文中舍去了凤凰焚身的形象,这个形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象征,舍弃了“凤凰涅 ”的形象就失去了对中国文化的表象张力。因此,倘若一味强调原文的“形象”和“洋味”,直译为“我终于灰烬中获得新生”。这就会让中国的读者很难理解,也显得没有生气。所以,解构主义对翻译语言异化的影响使得译作很贴近译语文化,让读者能更好的理解。

目前,对于翻译语言异化的争论还没有停止,学界的分歧还是很大,主要是翻译语言异化的度到底在哪里?异化到什么程度是最恰当的,翻译界还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标准。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首先,根本就不存在尺度一说,异化的夸大也好,异化的适中也好,没有异化也好,异化存在的关键是两种语言的冲突,两种文化的冲突,这种冲突存在具有必然性,没有办法避免。

例如:《红楼梦》第9回中有一段文字,一贯以忠实著称的杨氏夫妇,在他们的英译本中采取了并不忠实的“净化”译法。他们的译文如下:What we do is no business of yours.而另一位红楼梦全译本的译者David Hawkes却采取了直译的手法。他的译文如下:“Whether we fuck assholes or not,”he said,” what fucking business is it of yours? You should be bloody grateful we haven’t fucked your dad……”

一个是中国翻译家把中文翻译英文,一个是外国翻译家把中文成翻译英文,两者的差别不仅再于翻译的手法,更再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翻译工作者如何解读对自己的翻译。

对于《红楼梦》这部凝聚中国文化精髓作品的而言,翻译家翻译的优劣,关键在于翻译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而不在于翻译翻译尺度的把握,谁能更深刻的理解中国文化,谁的翻译就能越体现《红楼梦》这部著作的精髓。

就如罗兰・巴特所说的那样:作者已死!米兰・昆德拉也曾提到:我对自己作品的解读,也存在困难。我们可以发现,当今在翻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对英语中由动词派生的名词的直译,造成汉语译文句子结构的模糊;二是汉语词与词之间没有分隔,汉语译文中如含有前后都可组词的字或词就易产生曲解;三是计算机新词汇太多,国内无统一的汉译定名,而且不管水平高低什么人都可以署个“编译”草率出版,一个译者一个译法,读者也不知道说的是一个东西还是两个东西。因此,所谓的“尺度”,笔者认为很难理解,也很难把握。

再有,译言异化适用不同的作品。如果是一部严禁的学术著作或者科技论文,笔者认为针对这类的作品应该以“信”为主;如果是小说、散文等作品,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斟酌翻译。针对近年来的语言学发展,尤其是语法、逻辑学、阐释学的发展,对翻译理论的认知已经超越了翻译学自身的局限。

例如,从沈家煊的“语用否定”到徐盛桓的“含意否定”,再到孔庆成的“否定类型”(以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为理论框架)在英语翻译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为翻译语言的理论建设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理论支持。因此,不断完善的学科建设、理论创新、知识积累,已经为翻译研究打开了多重视角。我们要不断的去总结、摸索、开拓翻译理论。

最后,无论解构主义,还是单纯语法学上的突破,翻译过程中的语言异化是无法避免的,何种翻译是优秀的,何种翻译是劣质的,都需要读者去分辨,当然这也需要学界的同仁们进行指导。但是笔者相信:翻译理论固然重要,译者的素质更为重要,因为这是一个包容的时代,只有经历时代的淘汰,译者才能翻译出流传千古的译作,并打上深深的烙印。

参考文献:

[1] 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2003年版。

[2] 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 黄振定:《翻译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 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现代外语》,1987年第2期。

[5] 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篇(7)

【关键词】国内;狄金森;研究述评

引 言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诗人。她被誉为“公元前七世纪古希腊萨福以来西方最杰出的女诗人”。她影响了20世纪的庞德、艾米・罗威尔、威廉斯、桑德堡、斯蒂文斯、弗罗斯特、艾略特等一大批诗人,架起了通向现代主义的桥梁。但这么一位死后声名鹊起的女诗人在生前却默默无闻,发表的诗作寥寥无几。上个世纪30年代,狄金森的经典地位才最终确立。随后,狄金森的翻译与研究形成一股难以退烧的热潮。我国的狄金森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国内的学者才开始对其研究。21世纪以来,我国对狄金森研究在前人基础上取得了较大成就。

一、狄金森作品的译介

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狄金森的译本相继出现,如1984年湖南人民出版社的江枫译《狄金森诗选》,1986年四川文艺出版社的张云译《狄金森诗钞》等,这些译作都给狄金森的研究创造了基本条件,同时也为新世纪的译本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2001年作家出版社的《我们无法猜出的谜―狄金森选集》,2004年上海外语出版社《艾米莉・狄金森》,2008年江枫(译)人民文学出版社《暴风雨夜,暴风雨夜》这是在上个世纪的译作基础上翻译的。2010年北岳文艺出版社《狄更生诗歌精选》,2010年蒲隆(译)译林出版社《狄金森诗歌与书信选集》,这个版本可与江枫译本并驾齐驱。2011年周建新(译)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艾米莉・狄金森诗选》,2012年江枫译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狄金森诗选》,2013年康燕彬(译)漓江出版社《不是玫瑰,如花盛开》等。

二、狄金森作品的具体研究

新世纪以来,关于狄金森作品(包括诗歌和书信)的研究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就。2012年,北大出版社《狄金森与后浪漫主义诗学研究》,刘晓晖在这本书中详细地论述了狄金森在后浪漫主义中起的作用。2006年,在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狄金森研究》刘守兰对狄金森生平、诗歌等作了较为宏观的论述。在思想层面对狄金森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的是王金娥《孤寂的风景: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孤独意识》。研究著作无论是质量和数量都远远超过上个世纪。

上文笔者已列出了部分研究狄金森作品的专门著作,除此之外,据笔者不完整统计,以狄金森为其研究对象的硕士、博士论文有数十篇,这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前人。而同样可观的是发表在报纸期刊的论文有近千篇,核心期刊的有近百篇。这无疑说明中国学者对狄金森作品的研究有所加热。

研究狄金森作品的主要成果是论文,这些论文聚焦于主题思想、艺术风格以及狄金森与其他作家、文化思想的关系方面。

(一)狄金森诗歌主题有思想方面:范春香《美国诗人狄金森创作主题新论》一反“常态”,论述了狄金森诗歌与外面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在此指出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科学技术及南北战争对其诗歌有着重大影响,并且都对其诗歌有着不可磨灭的体现。朱莉在《对艾米莉・狄金森生死心理的现代阐释》中论述了狄金森对死亡的态度:她诗意化死亡的到来,意象化死亡的体验;追真求美追述死亡的意义。狄金森面对的最后时刻,“所做的是让出她在人世间所拥有的一切。”杨甸虹在《爱情・死亡・永恒――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解谜》一文中指不能简单的将她的诗歌分类,因为诗歌与诗歌之间内容是紧密相联的。傅柳在《神秘瑰丽的大自然的歌手――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作初探》则剖析了造就狄金森矛盾的自然观的原因。从诗中可获知狄金森认为自然对人类时而慈善友好,时而敌对仇恨,既带给人类愉悦与和谐,又给人类以巨大伤害。而傅柳从社会经济、超验主义思想的渗透、文学的思潮以及宗教文化意识四个方面对狄金森在自然主义诗歌矛盾的自然观进行探索。发表于2009年《外国语文学(季刊)》作者是向玲玲的《论狄金森死亡主题诗歌中的时间观》提供了狄金森死亡主题诗歌研究的一条新思路,具有较大的开拓意义。论文中提到狄诗往往存在着线性时间和循环时间的双维度,并得出结论:狄金森突破了人类时间(线性时间)与自然时间(循环时间)的二分法,且更青睐自主的循环时间。对于狄金森宗教观研究一直是狄金森研究的一个争论点,有的人认为狄金森信仰基督教,还有的人认为狄氏是宗教的反叛者。而顾晓辉在《上帝与世人――试论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宗教观》中论证了狄金森独特的宗教观――她弃绝了宗教仪式,而以自己的方式保持着。另外,薛春霞《艾米莉・狄金森的女性个体主义》提出狄金森诗歌“反崇高主题”特征,并且推测原因是“因她视传统自然为男性化的产物”。

(二)狄金森诗歌艺术研究:在诗歌艺术这一方面,成果远不及诗歌主题方面的研究,但还是有些许亮点。最值得一提的是刘晓晖这个学者,他的《文体越界与意义空白:解读艾米莉・狄金森的书信》非常翔实地论述了狄金森书信文体越界情况。刘晓晖认为狄金森的书信世纪成了虚构作品,并且指出狄金森“有意隐去相关背景,避免直接挂涉具体人和事。”在《从比喻手法看狄金森的认识论思想》中,刘晓晖论证了狄金森比喻手法与狄金森认识论思想的关系。李玲的《论艾米莉・狄金森的隐晦艺术》以狄金森的隐晦诗学理论为切入点,对她诗中的意象、不规则的语法和韵律、含糊的影射和特殊的修辞风格等隐晦艺术进行了梳理。

三、狄金森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方向

新世纪以来,狄金森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但也存在很多不足,而这些不足又是其他研究大问题的恶性种子。

首先,原著的引进和著作的译介存在着致命伤。狄金森诗歌和书信全集早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美国风行。但是直到今天,狄金森诗歌全集还没在出现在中华大地上,中文翻译的诗作还是少数,全集更是空缺。

其次,研究狄金森的方法和手段落后于国外。原因可能是研究者与作家地域文化差异较大导致的。未来关于狄金森研究,可以加大国内外研究交流,拓展国内研究的视野,学习国外最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最后,狄金森研究的资料过于陈旧。纵观国内十多年的研究不难发现国内学者采用的材料绝大部分还是上个世纪的,并且非常局限。未来同样可以加强国内外交流,国内互联网数据库第一时间更新最新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范春香.美国诗人狄金森创作主题新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2]朱莉.对艾米莉・狄金森生死心理的现代阐释[J].国外社会科学,2009(05).

[3]杨甸虹.爱情・死亡・永恒―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解谜[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03).

[4]傅柳.神秘瑰丽的大自然的歌手―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作初探[J].南京师大报(社会科学报),2000(4).

[5]向玲玲.论狄金森死亡主题诗歌中的时间观[J].外国语文学(季刊),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