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医生成长论文

医生成长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26 19:45: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生成长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医生成长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A文献编号:1671-4954(2010)07-524-03

doi:10.3969/j.issn.1671-4954.2010.07.034

阅读是人类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活动,是读者从作者的精神产品中提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心智过程。

西方著名学者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我国古代学者王充在《论衡》中有道是:“人有知学,则有力”。比尔・盖茨也说过:“你能得到多少,往往取决于你知道多少”。这些至理名言揭示我们阅读知识的重要性。

1 临床医生医学阅读的重要性

1.1不断阅读 完善知识结构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一个临床医生更应当具备不断阅读的求知精神。当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总量的翻番周期愈来愈短。可见,知识更新的快速和技术突飞猛进所带来的深刻变化是巨大的。同时,现代科学技术要求医生所具备的知识面较以往更加的宽广,也更加复杂。因此,现代临床医生尽管在进入临床前经过专业院校的培养教育,具备了一定的医学科学理论基础,但是仍远远难以满足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还必须结合临床实践及时地、不断地汲取新知识,不断地通过阅读弥补知识结构上出现的空白区。

由于医学的复杂性,医生所涉及到的知识就也复杂得多,需要量也大,医学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在不断地摸索、实践中才能够取得真知。这是由于医学实践性、探索性的特点,决定了医生的阅读是无止境的。临床医生既要掌握疾病的一般规律,也需要掌握每个疾病的特殊规律,对疾病特殊规律的把握需要不断地一个一个地去观察、分析和积累,这种积累几乎是无止境的,只要临床实践没有停止,阅读、观察、积累就没有终结。只有根据新的医学科学技术结合自己的工作,不断调整各类知识结构的比例,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才能适应新的发展着的形势,才能使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迅速成长

1.2隐性阅读 决定医生水平高低

对于一名临床医生,阅读是其隐性知识所在。当临床医生在会诊时,就会感觉到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因为在会诊时有时需要当机做出明确的诊疗意见,特别在处理急危重症时,哪时可能来不及查阅文献,可见一名医生的隐性知识多少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医生的水平高低,而隐性知识的积累通过阅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升途径。实事上,临床医生在针对病人进行临床诊治过程中,对病人病情发展中的预见性是非常重要的,所谓预见性就是根据病情的发展规律,预先想到病人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有了预见性,你就会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在处理病情时就会做到心中有数。而这种预见能力固然与医生受教育和程度、经验的积累和责任性有关,但这种预见性是离不开通过不断阅读学习而获得的。

1.3医学文献阅读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首先应该为自己定位,要成为一个学者,这里离不开对医学文献的阅读。医学涉及到的知识浩如烟海,当好一个医生需要阅读的医学文献很多,有教科书、专著、参考书和期刊杂志。学医需要阅读许多的书,要有这方面的准备。从青年时代就应养成勤读的习惯,并且终生坚持。因为时代在进步,医学在发展,医生的学习常常是终生的,没有终生读书的习惯,没有这种阅读的观念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落后于时代,医生的成长几乎没有捷径可走,如果说有捷径,这个捷径离不开阅读医学知识。

一名医生的成长,都要经过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精”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只有不断的阅读和学习,才能不断的提升和完善。一名医生在成长和行医过程中,如果你背上阅读的行囊,在阅读之旅必有丰厚的收获,将阅读所获知识用来解除病人的痛楚。临床医生在阅读之土壤种植阅读之树,勤浇阅读之肥,必将枝繁叶茂,摘到阅读成熟之果实。

2 临床医生医学阅读的意义

在医生的临床生涯中,总是与阅读医学文献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一,是从事临床诊治工作的需要;其二,是开展科研及教学的需要;其三,是个人成长、心智增长的需要。医生在临床工作的实践中及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获取知识与信息,也就需要不断地进行阅读。大凡阅读医学文献较深入扎实的医生,其学识和学术水平都具有相应的高度。临床医生进行医学阅读至少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2.1了解医学前沿动态

作为临床医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了解医学前沿动态。如近年来,对诸多疾病制订了诊治指南及共识意见,以便指导临床做到更为合理的诊治.这是循证医学发展带来新的曙光,可以照亮临床诊治的方向。临床上对诸多疾病有不同的诊治方案及不同的诊治观点、经验和习惯,需要规范化和达成共识,以不断改进和规范临床诊治方案,提高诊治水平。这些新诊治指南及共识意见就有必要阅读,以了解该方面的前沿动态。

2.2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通过阅读,了解医学动态,有价值的成果就有可能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医疗和预防疾病的实践中去,可以得到实践经验的借鉴,以深化临床认识,增长知识和经验积累,从而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2.3提高科研教学水平

通过阅读可了解医学科研信息,在阅读的过程中,随着思维的深化,启迪学术思想,可提高科研及教学工作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科研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2.4奠定职称晋升基础

目前医学论文的发表是是进行业务考核与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所以说阅读有利于奠定职称晋升基础。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一个善于阅读的医生一般来说有可能同时具备较好的写作能力,有利于医生撰写医学论文。

3 临床医生医学阅读与心智成长

医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为:①具有必要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基本知识;②具有较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数学、物理、化学知识及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知识);③能使用计算机并在本专业内使用现代化信息系统;④有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及其主要器官系统的知识,掌握人体异常结构和功能和知识(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以及其主要器官系统患病和症状的知识;⑤有自学能力、广泛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意识;⑥懂外语,有一定的交流本领,能参与社区保健和健康教育。可见,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

有人曾说临床医师要有“金字塔”型的知识结构,“金字塔”分为四层,第一层为一般学科知识,包括哲学、数学、逻辑学等;第二层为相关学科知识,包括心理学、伦理学、法医学等;第三层为临床医学知识;第四层为融现代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为一体的临床学科技术和基础科学研究。为了拥有“金字塔”型的知识结构,我们要不懈地努力,理性、执著、自律是必备的素质,不断的创新和高度的责任感是成功的关键。许多人徘徊在“金字塔”的中间地带,对第一层、第二层的学科知识知之甚少,对第三层的学科知识只知皮毛,不求甚解,对第四层缺乏融会贯通,望而生畏。

学者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在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心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临床医生,我们刚开始第一境,要不停地走下去,要执著,上下求索终不悔。

医生是特定的职业岗位的专业人才,医学阅读是医生职业的需要。医学教育包含在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3个部分。临床实践证明,医生仅凭在学校里学习的初步知识是不能胜任临床工作的,参加工作后还必须不断继续学习。当今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医生掌握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是职业的需要,这就要求当代医生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新医学知识。

现代医学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对病人负责的精神要求临床医生在做出临床决策前,必须掌握尽可能多的依据以确保决策的正确性。这些依据包括教科书及论著的记载、国内外循证医学文献的综合分析、高年资医生的意见和指导、个人的实践经验等。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这些依据,医生在掌握尽可能多的依据前提下做出对病人的临床决策才是科学实用的决策。医生这门职业,其本身存在着锻炼成长的漫长过程,这个成长的过程是一个持之以恒的学习过程。医学是一门科学,在学习时,除得到师长的指导外,还须自己虚心学习和刻苦钻研。一个医生一辈子仅靠自己积累经验是有限的,医学前辈留下的许多宝贵经验和教训,还需去学习和借鉴。所以,一个医生必须努力学习,博采知识,通过理论联系实践,才能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可以说选择当医生就是选择终身阅读和学习,将是医生成长的必由之路。

智慧需要累积知识,而累积知识最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莫提默・艾德勒与查理・范多伦所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写道:“人类的心智有着很奇特的一面,与身体是截然不同的。其中一个迹象是,在力量与技巧上,身体不能无限制地成长。我们的身体是有限制的,心智却没有限制。”一个医生在行医过程中,通过阅读,可获得医学资讯,这不仅是医生事业的有利支撑物,也是医生会觉得自己在动脑,也是医生的心智在成长,并显现了内在的生命力量。所以,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篇(2)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作为国粹之一的中医,由于创新不足,其发展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中医创新型人才培养已迫在眉睫。班主任作为特殊的教师,是大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和人生导师,作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直接参与者和重要执行者,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他们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在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学习成绩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等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创新型人才概念

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其往往具备健全人格、良好的智能和健康的身心三方面基本要素,可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其特征主要包括:(1)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2)有很强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3)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4)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5)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

中医创新型人才是中华优秀文化遗产中医的继承者、中医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中医创新型人才对中医的继承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2 班主任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研究

2.1 班主任在创新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

由于青年期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尚不成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班主任应该充分抓住该期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荣誉心和为中医奋斗的精神,增强其承受能力,促使其积极地投身于中医的学习、传承和发扬中。这些都是学生成长为科研创新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班主任在创新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中起重要作用。班主任可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对学生进行教育。

2.2 班主任在创新型人才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

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本文由收集整理的状态下,青年学生极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出现,如抑郁症、焦虑症、自闭症等,严重者甚至自杀。另外,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1]。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影响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焦点问题之一。现代教育要求班主任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更应当是心理医生,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和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的成败有决定性的影响。班主任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心理健康问题选修课、心理健康专家讲座、心理健康沙龙和集体心理疏导等,这样可有效地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

2.3 班主任在创新型人才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

大学生即将步入职场,应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将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班主任作为一名学生工作者,可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因为:①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实情况;②有助于树立正确的职业观;③有利于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

2.4 班主任在创新型人才学业指导中的作用

(1)学习方法指导

虽然大学生都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有些同学甚至有较好的学习方法,但大学毕竟不同于中学,其学习方法也有所不同,中学学生方法主要是由教师为主导“填鸭式”教学,学生听、做笔记和课后复习的方法学习,而大学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自学式,由于学习方法改变,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平时,班主任可与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以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氛围和环境。

(2)学习能力培养

学习能力强弱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是班主任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法中可引入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即基于问题的学习,该法于1969 年由美国的神经病理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mcmaster)大学首次引入医学教育领域[2],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参与度低、积极性不高”等弱点,采取“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该法具有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优点[3-5]。

2.5 班主任在创新型人才科研论文撰写中作用

学生要撰写科研论文,首先必须学会怎样查找所需的文献,可通过图书馆查阅相关期刊、杂志、专著,也可应用互联网查阅文献,其中,中文类文献可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百度、谷歌查找;英文类文献可通过美国国立图书馆(pubmed)、medline、springer、elsevier等获取。在查阅大量文献后,先撰写相关综述,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科研方向,并参与科研研究。其中文献查找相关工作可由班主任协作完成,另外,如果班主任是专业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或综述等。

2.6 班主任在创新型人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作用

参与科创大赛、学术竞赛是考验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其成长成才之关键环节之一。因此,班主任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可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科创大赛、学术竞赛来实现。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其措施又怎样?这些都有待详细研究。首先,班主任课带领学生参加各类各种领域科技创新大会,可了解相关领域最新动态,拓展学生视野;其次,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校内、校外各类科创大赛、学术竞赛,在实战中积累科研能力;再次,如有可能,特别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可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学生撰写相关的科研标书,这将有利于迅速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2.7 班主任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为学生服务的能力。

班主任作为一名教师,可通过自学、进修、高仿、出国留学等方法,加强专业学习、思想政治学习,不断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服务学生的能力。

篇(3)

 

一、临床医学生医学伦理意识教育现状

 

1.缺乏参考资料与师资力量

 

笔者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检索发现,极少有论文涉及临床医学生医德养成、医学伦理教育。与此同时,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团队师资力量薄弱,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不重视人文科学的发展,造成医学生医学伦理教育陷入困境。

 

2.重专业知识,轻医德教育

 

长久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过度重视培养技能型人才,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与培养,大多数医学院校都把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对非技术型人文素养的培养都不太重视。

 

3.考核检测重技能,轻医德评估

 

不少医学院将考核内容的重点放在专业技能操作上,目前涉及临床医学生的各种考试均着重考核医学生的技能操作,缺少与患者、家属的沟通,缺乏医学伦理方面突发事件的解决方法的考试与考核。

 

二、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策略

 

1.系统做好临床医学生德育工作

 

(1)重视入学教育及德育宣传。只有抓好入学教育,为新入学医学生提供良好的道德铺垫,才能更好地培养未来的医学人才。我们应在新生入学的时候,统一印发关于医学伦理学方面的宣传资料,组织新生学习。

 

(2)加强临床医学学生会建设,将伦理观念融入学生社团工作之中。临床医学学生会是在团委指导下,由临床医学生自己组织构建的学生组织。应当充分发挥临床医学学生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1]。学生会应当积极组织鼓励临床医学生参加医学伦理道德有关的活动、讲座,调动同学们学习医学伦理学知识的积极性。

 

2.重视医学伦理学教育,注重教学方法改革

 

重视医学伦理学教育可以满足我们的精神文明需求,同时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水平,最终达成培养临床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学人才的目标。但是目前医学伦理学教育方面存在教育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结合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开展多种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医学伦理学教学模式,更加贴合临床实践的需要。如采用讨论式教学方式,

 

就经典医学伦理学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加大学生的思考力度。同时可以设立模拟病房,让学生分别饰演“医生”“患者”角色,就一些医学伦理案例进行临床实演,并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医学伦理学的内涵。

 

(2)加强带教导师言传身教。相关调查显示,导师与上级医师的言传身教的医德教育成效最好(成效显著的占63%)[2],表明临床医学生非常认可带教老师言传身教在医学伦理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当采取措施,尽可能重视带教老师在医学伦理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督促带教老师在日常临床实践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学生灌输医学伦理学知识,将枯燥的知识灵活化、实践化。

 

3.重视临床医学生医学伦理学意识考核

 

改变原先仅有的书面考试模式,更多考查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伦理学医德知识。考核形式可以采用模拟情景进行考核,考核分数以一定的比例纳入出科考试总成绩。以此来增强学生重视提高医学伦理学意识。

 

总而言之,医学伦理学教育致力于培养临床医学生的医学道德,其内容随着医学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文化价值多元化、医学模式的转变,给医学伦理教育带来许多挑战,也带来了更多活力。学习、研究医学伦理学是临床医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对于成为一名优秀的新时代医学生意义重大。

篇(4)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自主体验;多样化与全员化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实验”、“探究”、“设计”、 “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感受生活,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判断活动效果如何,要通过对课程的科学评价来实现,特别是对学生的评价。多年来,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老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策略,通过评价,引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序发展。

一、建立规范,实现评价制度化

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是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基础。我们根据学校实际,先后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实施细则》、《综合实践活动小院士评比实施办法》等系列制度,并在课程活动中加以运用。如“综合实践活动小院士学生”评比制度,包括评选对象、评选条件、评选比例以及评选程序等四个部分。综合实践活动小院士评比的做法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家长和社会也是一个很好的导向,改变了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不理解不重视的倾向,也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理解和好评。

二、关注主体,实现评价全员化

长期以来,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往往就是“一张试卷”或“教师的几句评语”,因而造成了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式模式化且有局限性的种种弊端。可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评价主体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如何确定评价的主体呢?我们采取由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人员等相关人员担任评价者,负责对学生的活动做出评价。如社区干部、社区医院医生、商店老板等各类人员,纳入对学生的评价之中,每次到校外进行社会调查后,要求被调查者填写反馈表,对调查人员的态度、调查情况、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反馈表成为小组活动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评价主体的多元将有助于活动方案的实施与活动目标的达成,从而更有效地提升活动质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之后再可灵活地根据各级评价给学生发奖状,如:小导游奖、爱心大使、设计师、航海家、小小达尔文等,利用奖状这一评价工具,发挥它的魅力,激励学生前进,张扬学生的个性。

三、创设方法,实现评价多样化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在实践操作中,我们实行学分制制度,开展“学分制评价”与“成长记录评定”评价,取得较为显著效果。

1、学分制评价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学分制评价,是一种新尝试。就是以量化的分值形式,通过学分来记录及评价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个领域的成长经历,以此加强课程管理,促进学生发展。 每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由考勤学分(5学分)、基础学分(15学分)与奖励学分三部分构成(见表1和表2)。

学分制评价结果,重在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学分在学年期末评定时按一定的标准(见表3)转换为A(优秀)B(良好)、C(及格)、D(待及格)四个等级,记入《学生成长手册》。

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活动档案可以学生由自己保管,评价时由学生提供。

2、成长记录袋评价

成长记录袋也是当前综合实践活动经常采用的方法。开学初,学校给每一位学生发放一个命名为“成长足迹”的档案袋,期末有老师回收考核评价。通过收集表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

能够反映学生成长的轨迹。因此,成长记录袋中选择哪些内容并没有硬性规定。具体做法如下:

按教师要求选择作品放。如感受最深的一次采访,“我的新发现”,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有选择地放入一些作品,引导学生开始审视自己的作品。

有展示性的放。让学生说出放入这次作品的理由,如放入这张照片的原因是照片很美,这样引导学生开始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鉴赏。有时,让学生将作品当众展示。

根据档案袋栏目放。教师设计一些小栏目,如“采蜜卡”、“智慧卡”等,让学生根据小栏目自定目标、自设标准、自选形式、自组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独立性。

四、呈现结果,实现评价自主化。

在实践中我们的结果评价,充分实现评价的自主化。

1、成长档案袋。我们为每位学生建立名为“成长足迹”的档案袋,内容包括:“采蜜卡”(收集整理的文献资料)、“智慧卡”(创新设计和想法建议)、专题研究论文、作品照片以及小红花、综合实践活动优秀学生证书等资料。

2、最佳活动作品。学生把自己在实践活动中认为最好的作品交给老师,由教师针对其制作或设计的态度、效果进行评价。如果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可以与教师协商,暂不记录成绩,学生在经过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可再次参加评价。

3、三分钟活动反思。用学期最后两节课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说一说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体会,重点围绕“我那些方面得到了提高”“我在什么方面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我最喜欢参加哪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作口头陈述,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对学生作合理的评价。

篇(5)

然而,做有意义的事情并不难,难的是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好,做出个样子来。

隋丽丽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坚持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好的人。她说:“只要我认定的事情,不管多苦多难,我一定要把它做好。”

作为教师,教给学生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隋老师认为,学生是成长的主体,要始终把学生放在正中央,而学生在学校的成长要靠学校里各个学科的教育。作为数学教师,把数学教育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做好,就是要把真正的数学教给学生。

隋老师认为,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只是为了考试,而是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而提高生活的质量。那就意味着,数学教育要教给学生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这种本质层面的东西。隋老师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思考与探索,她认为,数学是源于生活的,最终也要用于生活。数学是很神奇的,简单的几个数就可以表达一类的事物,解决一类的问题。如欧拉方程,它把无理数e、无理数π、虚数单位i、数字0和数字1搁在一起,就能够解决一类问题。这其实就是一种建模思维,数学教学要做的就是把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教给学生。隋老师对于建模思想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进行了十多年,目前出版了一本数学建模方面的专著和多篇相关论文。

要想教给学生这种建模思维,教师自己首先得能够建模,这要求教师具有整体把握的教育观。教师要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或者系统地把握数学教材,对某一类数学内容进行系统化归纳。如“立体几何”,它培养的是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它的图形很抽象,看起来很复杂、很凌乱。隋老师说,整体把握观下,可以找到一个核心图形(长方体或者正方体)来理解整个立体几何的思想框架。长方体或者正方体中有平面与平面平行、直线与直线平行,有直线与直线垂直、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有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直线与直线所成的角、面与面所成的角,它涵盖了立体几何中的所有元素。再如中学数学的全部内容,在整体观下,可以分为五大主线,即函数主线、运算主线、应用主线、几何主线和概念统计主线。这种整体把握的教育观可以帮助教师建立模型,可以帮助教师把这种思维方式教给学生,使学生学到真正的数学。

作为导师,让年轻教师有自己的特色

她是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人,她不仅要求自己把数学教育搞好,还承担着培养年轻教师的责任。

隋老师说,每一个年轻教师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以每一个年轻教师应该有自己的特色。

其实,这种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过程,隋老师说,她原来不懂怎么带年轻教师,心里只想着好的东西就应该让大家一起学习。有很多次,隋老师认为有些会议或者活动非常具有价值,所以就要求所有数学教师都去参加。后来,有领导提醒她,每个教师的兴趣是不一样的,要尊重每个教师的兴趣,不能要求每个教师都学成一个样子。这些话点醒了隋老师,她想,应该像尊重每一个学生那样尊重每一个教师,在教师原有的基础上推动他。

现在隋老师带年轻教师大概遵循这样一个过程,刚入职的年轻教师要指导他们学会一些上课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要求,这个阶段的年轻教师要练好教育教学的基本功。基本功练好之后,就要根据年轻教师的兴趣来培养他们,最终形成各自的特色。如喜欢数学建模的教师,隋老师就教给他们数学建模的思想;喜欢数学竞赛的教师,隋老师就教给她们如何搞数学竞赛。当然,这只是一些工作层面的区分,隋老师认为,如果一个教师真正拥有自己的特色,就必须要做科研。通过科研,教师才能够真正懂得教育教学背后的东西,即“为什么”层面的东西。教师懂得了为什么,其教育教学就有了理论支撑,就会使无意识的教育教学变得有意识。有理论支撑的教育教学设计才是真正有特色的设计,上出来的课才是真正有特色的课,这样才能使教师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日常教学中,隋老师通过一些活动来提升年轻教师的专业能力,如教研活动、示范课、研究课,以及指导年轻教师参加一些说课比赛或者做课比赛等。隋老师认为这些活动对于年轻教师的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她个人比较热衷于市级层面的研讨会,这种研讨会对于年轻教师的思想冲击是巨大的,对其成长的推动也是巨大的。隋老师主持了几次市级层面的研讨会,她会抛出一些可能会产生争议的问题,大家各抒己见,进行思想的碰撞。她认为只要有思想的碰撞,教师就能够有收获,就能够成长。

作为公民,有社会责任感

隋老师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她积极践行一个公民应有的责任,参与社会监督,参加社会活动。

有一年,北京的一家报社开展了这样的一项活动:选择一位市民跟随一位医生体验其一天的生活。这样的一项活动其实就是给予公民一次行使监督权力的机会。隋老师看到这个新闻之后,马上就报名了。隋老师有幸被选中,真正体验了一把医生的生活。

隋老师原本以为会有很多市民一起跟着医生共同生活一天,但是事实是只有隋老师自己一个人,还有一位记者负责记录和采访。隋老师体验的是一位微创手术专家马医生一天的生活,她对此次的体验生活非常重视,早七点半就到了医院,不到八点跟马医生进手术室。手术室里有马医生庞大的博士团队和医疗团队,他们要给一位病人做微创手术。手术过程中,她认真地观察着手术的每一个步骤,精神高度集中,屏住呼吸。终于手术成功了,隋老师才深呼吸一下,紧绷的神经才放松下来。马医生给隋老师介绍了手术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工作流程,隋老师都认真记录下来,有不明白的旋即向马医生或者医疗团队请教。记者把隋老师一天的所见所闻都记录了下来,后来有整整一个版报道了隋老师在医院一天的体验情况。

隋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一个公民应有监督权利,这为其他市民更好地行使监督权利以及更好地了解医生的生活打开了一个窗口。

另外,隋老师还有一重身份,那就是区人大代表,她将自己关注的社会问题写成提案,呼吁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篇(6)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职业道德的问题越发受到关注。良好的职业道德离不开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同时,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也是解决道德缺失问题的根本办法。新时代的教育需要新时代的教育方式,职业道德教育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创新的方式促使道德自觉的生成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而这种生成需要道德体验模式的设计。

创新发展的时代,需要创新发展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亦是如此。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基础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人们的消费意识和生活观念也悄然发生着改变。这也意味着,我们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也需要必要的转变——从传统的“教会顺从”向“道德自觉”与“道德体验”的转变。而所谓职业道德,就是某一行业的从业人员所应当具备的思想品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某一行业领域中的特殊表现,是调整从业人员与从业对象、从业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医生有医生的职业道德,我们简称为医德。教师也教师的职业道德,我们一般简称为师德,商人有商人的职业道德,我们一般简称商德。职业道德也直接影响到行业风气的好坏与社会的和谐的稳定。简单的说,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包括: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服务的工作意识以及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当前,我们从媒体报道中经常可以看到有关医疗纠纷和教学事故的事件,而在这些事件中往往并不是简单的医疗技术或者是教学水平问题,很多情况正是由于从业人员的职业价值观偏差、责任意识淡化和工作态度不端正所造成的。特别是当前“小病大看”、“红包现象”“教育腐败”事件的频发,都是职业道德匮乏的结果。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快便已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政府和单位也都希望努力从政策和制度上解决这些“民生焦点”,用行政法规来遏制职业道德水平的下滑。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还要从职业道德在日常教育的培养方面入手,特别是高等教育,高等院校作为为社会提供人才的摇篮,有着提高人才业务水平的重任,但其任务不仅是培养具有良好技能的从业人员,还应该重视道德教育,因为职业道德培养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未来从业人员的素质、群体的团结协作、以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和整个社会的利益。所以说,道德培养是高等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教学部分。

一、道德自觉的习惯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造成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我国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从人类发展的历史上看,古今中外的杰出的、成功的、以及幸福的人的成长历程都离不开良好健康人格,而良好的人格教育又离不开道德情操的培养,而道德情操的培养不是普通的知识传授,它依赖于良好习惯的养成。事实上,道德自觉是道德主体在实践道德行为过程中其行为完全出自自发、自愿,而不是受外力压力所致使的。事实上,当代大学生并不缺乏对道德规范知识的了解,特别是高校学生对道德教育更不陌生。因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也一定是受到多年的思想品德的课程教育的。但是为什么还有相当多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很少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意义或是觉得课堂上的道德规范仅仅适用于课本与考试呢?原因只能是道德教育的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道德的自觉也绝非依靠课堂的传授所能养成的。他需要在生活的细节中,待人接物中以及小事上养成。这不仅需要社会环境的构建,同时也需要家庭、学校多方面的因素发挥作用。但对于我们的高等职业道德教育来说,在道德自觉地培养方面又应该做哪些工作呢?我们如何在德育的课堂教育模式上创新呢?笔者认为,道德的自觉需要道德体验。事实上,约束性道德教育只能确定施教者做了多少教导工作,保证被教育者获得多少有关道德的知识。但是,它却无法使道德施教个体本身与被教育者个体之间发生有效的情感关联,也不能使受教育个体把有关的道德知识与一定的实际道德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发生实际的体验,因而也就无法保证道德教育的实效。道德行为的本质上其实是一种自主、自觉、自愿、自律的主体行为。主体只有在不断反复的体验中才能真正做到“心领神会”。而道德体验是个体人置身于一定的关系情境中并与之发生的领悟,是一种含有价值判断的关系融通性体验。由此可见,道德自觉依赖于道德体验,道德体验是道德生成的基础,我们可以依靠道德体验的方式培养道德自觉地习惯,在习惯中形成新的道德体验,形成良性的循环。传统的约束性德育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合时代的发展,我们的职业道德培养需要构建一种主体式、参与式、创新式的“道德体验”模式来使得我们感悟道德、接受道德、发现道德以至构建新的道德。可以说,道德体验在道德培养中,更易被学生所接受所掌握:一是道德体验能够发挥学生个人的纯主观意识,激发学生对事物本身的认知与思考,加深了学生对医德的理解,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学习培养方式;二是道德体验尊重大学生参与医德教育的主体地位,通过反复的体验增强了学生与医德的“情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医德的主观能动性;三是道德体验是一种互动式的培养方式,通过各种创新的教育方法设计不同的教育场景,消融了道德教育过程中施教者与被教育者的二元“对立主体观”,形成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得道德的培养更具实效性。

二、道德体验的模式构建

道德体验并不是追求某种实体的存在,更不是与现行高校课堂教育的对立。而是作为一种教育意识、一种教育理念,通过设计出诱发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的感动的情景与情境,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思想的渗透。这种教育模式表面上淡化了教育色彩,实际上通过对教育情景的布置,使得德育培养的内涵更加丰富,是一种培养德育自觉性的过程。在医德教育的培养中,由于医学高等教育的学制长,理论性知识多,技术性操作要求高,使得高校医科学生在日常交往生活中相对较少的接触社会,较少进行情感交流。所以说,良好的医德培养对于整个社会具有重要性,同样也对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使学生在道德体验培养模式的构建下,通过道德实践活动产生主观感受,从而实现医德的自觉自为。我们可以把这样的道德教育理念、培养取向及其操作样式称之为“道德体验模式”,那么如何构建道德体验的模式呢?

(一)实践的创新

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道德秩序的构建、道德传统的延续以及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体现都离不开实践。道德教育不能仅仅通过一只粉笔,一张嘴式的教育模式,道德也不能仅局限在课堂的教授,学生对条文的背诵,考试的誊抄。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很难对道德有发自内心的认同感,甚至产生漠视甚至是抵触。戚万学在《活动道德教育论》一文中认为:“道德本性是实践的”。道德教育需要实践创新,在实践中形成道德认知,丰富道德情感,为学生的道德体验提供基础平台。道德教育工作者在实施到的体验的实践中,必须围绕着促进、诱发具有实效的思想道德体验开展工作,并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做到不断创新,依赖在实践中的外物刺激以及学生的亲历经历,致使学生对于道德产生反思、再产生经验、在反思的循环过程,可以说实践是道德体验模式教育产生的条件。

(二)校园环境建设

道德体验的发生,需要情景的设计。但良好的的道德体验,更需要良好的大环境建设。学习生活是学生从事的主要活动,而高校学生的主要学习及生活的活动主要都是在校园这个大环境中发生的,是与校园中人、物、事息息相关的。比如说校园文化是积极健康的,则有利于道德体验的发生。反之,消极的、不健康的校园文化则不利于教育主体产生道德体验。学生在公正、和谐的教育关系环境下,易产生道德体验。反之,则不会,甚至产生负向的道德体验。学校教育的内在精神应与外在表现具有一致性,被教育者才容易发生良好的道德体验,而生活在一种扭曲、畸形的校园环境中则不会发生。所以建设好校园风气、文化等方面大的环境背景,是构建正向的、良好的道德体验基础和保障。

(三)课堂主题设计

体验不仅是一种内心活动,也是一种对象间的意向流。主题体验设计是围绕一定的医德主题,或是针对当前职业道德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创造体验情境,以一定的引导为线索,以一种讨论或交流的方式,有意识的诱发和唤醒学生的思考意识,借助主题,可以诱发道德体验的产生与深化。在围绕主题讨论与交流的过程,首先要选好主题,主题可以来自当前社会上的职业道德的热点问题,也可以是施教者或教育者周围的发生的道德事件,还可以是被教育者自发提出的令他疑惑的问题。其次,施教者要对周围的条件、环境、资源充分运用,适当的借助多媒体的科技手段。在此过程中,施教者不再是简单的灌输既定的道德规范,而是要对所要传授的道德内容划分为主题,通过总体策划、场景设计、线索引导、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适合身心发展的道德传授的教学活动。围绕一定的道德主题,结合具体的道德案例,展开师生间、学生间的开放对话,相互探讨自身感悟,互相激励,共同体验。获得道德体验的深化,达到新的道德境界。例如我们可以让高校的学生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在面对职业道德与经济或情感利益发生两难境地时的抉择问题,让学生们在探讨与交流中感悟,从而达到到的体验。可以说主体设计是道德体验模式教育生成的灵魂。

(四)角色转变的思考

角色体验是让被教育者在模拟的情境中承担或扮演某一角色,从自身所承担或扮演的角色的视角去体悟周围关系的世界及自己在其中所应执行的道德义务。并以此为参照,反思自己以往的生活态度和平时言行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境界,感悟该角色的实际承担者所能达到和实际达到的道德境界。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角色转变,通过换位思考,来激活角色转化者的心灵,催化他的道德感知,来实现道德体验。例如我们可以让医学院的学生在医德培养中,让学生以作为患者的角度去思考医生的职业道德问题。通过角色转换,使学生达到“身临其境”,从而实现道德体验,最终求得心性的体验和人格的升华。可以说,角色转变是道德体验模式教育过程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王如才.主体体验——创新教育的德育原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篇(7)

【论文内容提要】校园“语言暴力”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校园问题和社会问题。本文结合具体实例和心理学知识。从心理层次剖析了校园“语言暴力”的危害性、产生原因以及解决对策。

人们对校园生活中的同伴暴力、体罚等暴力行为深恶痛绝,然而有一类无形的暴力还没有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2004年3月,“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在全国范围的小学生中开展了“你认为最急迫需要解决的校园伤害”的专项调查,其中“语言伤害”以高达81.45%的比例列居首位,“同伴暴力”、“运动伤害”居第二和第三。这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校园“语言暴力”的重视。何谓“语言暴力”?它是指诉诸于口头或者书面的语言暴力行为。比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直接或间接对学生使用谩骂、嘲笑等侮辱歧视性语言,致使学生的人格尊严、个人名誉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损害。口头语言暴力现象则更为普遍,如“笨蛋”、“傻瓜”、“没有出息”等语言。近日.有记者就此对厦门市两所小学的120多名六年级学生及相关人士调查采访,发现“语言暴力”确实已经伤害了许多孩子。老师的冷言冷语、家长的厉声呵斥、同伴的闲言碎语,就如同插在幼小心灵上的一把把无情的尖刀,悄然无声地带来了无法治愈的伤口。本文试图通过对校园“语言暴力”的心理透视,为减少乃至杜绝校园“语言暴力”提出一些建议。

一、“语言暴力”受害学生的心理分析

案例1:2004年4月,重庆市渝中区初三女生丁某因为上学迟到,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其间班主任当着其他同学的面裸地贬损丁某:“你学习不好,长得也不漂亮,连‘坐台’的资格都没有。”丁某遭此侮辱,一时想不开,写下遗书后跳楼自杀身亡。

案例2:某小学四年级的一位优秀学生明明(化名),在一次班干部选举中当选为小队长。但由于他的好朋友丽丽(化名)当上了班长,他就遭到了妈妈“连女的都不如!”的训斥,同学们也拿这件事笑话他。结果,一对本来很要好的小伙伴从此不再说话,他更是开始自暴自弃,最终导致失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案例3:小涛个头高,人长得靓。但从初三开始。他的脸上长满了粉刺,同学们喊他“麻瓜”,刚开始还只是几个同学开玩笑,后来所有同学都开始喊,连女同学也这样叫。每次被喊“麻瓜”,小涛虽然不吭声,但心里都不好受。一天早上,他突然跟母亲说,自己长得难看,体毛很长,要妈妈带去脱毛。还说自己鼻梁上有疤痕,要妈妈带他去北京整容。以后,小涛常低着头,掩着鼻子,不敢抬头看人,不打篮球,后来不愿上学,最后连家门都不愿意出了。上面几个活生生的案例足以让我们看到来自老师、家长、同学的“语言暴力”对孩子心灵的巨大杀伤力了。“语言暴力”不仅侮辱了学生人格,损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摧残学生心理健康,而且还导致学生心智失常,丧失生活勇气,引发厌学、逃学、自杀等严重恶果。可以说“语言暴力”是残害学生心灵的“凶手”。

据许多临床心理医生的总结,家长、老师或同伴侮辱性的语言是对孩子心灵杀伤力最大的软暴力。受到“语言暴力”伤害的学生,首先容易出现成绩下降、失眠、心跳加快、情绪不稳等表现,随即就可能出现抑郁、焦虑、紧张等心理症状,再接下来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相比成人,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思想单纯,心理敏感,感情脆弱。更何况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没有经受过多少挫折和苦头。因此,往往大人感觉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有可能对青少年造成重大伤害。严重时甚至危及他们的心理健康。当一个孩子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有了一种自觉的意识,有了一种自尊的感觉时,会慢慢筑起一道心理的防线,去保护自己那脆弱的心灵;而一旦这脆弱的心灵受到了有意还是无意的侵扰与冒犯,就很有可能变得尴尬窘迫、自我封闭、痛苦无助及至心灰意冷。最后是。哀莫大于心死”,再也提不起学习与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了,久之可能导致心理疾病,影响健康成长。

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皆渴望得到他人对自我的爱护与肯定。特别是得到自己生活中重要人物(通常包括父母、师长、领导、朋友、恋人等人物)的爱护与肯定。这是人性之本。也是人格成长的需要。青少年处于性格形成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在逐步增强,需要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与同伴和老师的交往,对他们成长有重要影响。如果青少年在团体中获得肯定、尊重,可以帮助他们肯定自我的价值。满足自我肯定的需要;面对缺点错误,他们需要的是师长的中肯批评和循循善诱,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恶语相向。

二、“语言暴力”肇事者的心理分析

事例1:据一位王女士反映,她的孩子属于顽皮和自尊型,并非老师眼中的好孩子。有一次孩子上课做小动作,被老师当场严厉训斥:“像你这样的小孩就不配来上课!”从此以后,王女士的儿子对上课读书充满了挫败感,对老师充满了恐惧。王女士为了调动儿子的学习积极性,只得将他转到另一家学校。

此事例其实反映了这样一个现象:近年来,随着师德建设的不断深入,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大大减少。但采用讽刺、挖苦、孤立、冷落、揭短、当众出丑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现象却呈上升趋势。

首先,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低下,心理健康欠佳。造成.“语言暴力”的内因是教师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其次,有的老师说出伤害孩子的话,归根结底是他们的教育观念过于陈旧。在他们眼里,孩子是未成年人。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人格,不必把他们当作平等的主体看待。

另外,这也说明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习成绩成了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衡量学生学习是否有发展前景的考核标准。在这种压力下,老师的心理也比较急躁。当。望生成龙”的希望化为泡影,当学生成绩成为教师评优晋级的重要指标,那些所谓的“差生”、“调皮生”便成了少数教师的。肉中刺”、。眼中钉”。一旦这些学生犯错,在目前。体罚”不准也不能的情况下,“心罚”便成了教师对学生施暴的。首选”。我们应该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彻底告别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

事例2:一位从事心理工作的家长说,他在小时候曾经当众笑话过一个同学长得过大的耳朵,当他的同学哭着冲出教室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后来。他当了家长,很早就告诉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要取笑别人。事例二告诉我们:很多老师和孩子在。出语伤人”的时候,根本意识不到这些语言会给别人带来多大的伤害。许多老师自身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不知道。你真笨”这些话对孩子有心理伤害作用。也许就是这些。随口说说”的话语,给思想单纯、没有设防能力的孩子带来了的心灵伤害。我们应该尽快让孩子周围的人特别是教师们了解到。语言”也会伤人。

事例3:笔者的一位好友是一位中学老师,据我了解他的脾气非常好,也很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很尽职很有耐心很勤勉的人民教师。但是在一次交谈中。他告诉我他也经常被一些非常不听教导的学生搞得很头疼,他们不但不听课而且在课堂上捣乱,忍无可忍的他只好扔给他们一句话:。滚!”

事例三启发我们:对于顽劣的孩子,适度的。惩戒”是必要的,但是问题是应该怎么“惩戒”。以往或现今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有些家长特地交待老师:“你能骂孩子。是对我的孩子更负责!”这是中国家长传统的意识、习惯。对于特别调皮不服管教的学生,通过一些反话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使其收心,努力学习,有一定的效果。但如何批评惩罚?我们认为,用激将法重要的是老师能真正站在爱学生的立场上,而不是一气之下的泄愤,更不是放弃这个学生。例子中笔者的好友对其学生的呵斥,就只是一气之下的泄愤,而没有讲究批评的艺术。不适度的批评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不可否认.还有些老师常以恨铁不成钢、出发点是为了激发孩子的自尊心、促其上进为借口,但骨子里暴露出的却是对孩子人格尊严的轻视。

在对。语言暴力”受害者和肇事者进行心理透视时。已经提到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了。其中。最重要的两点,也许就是下面两则事例给我们的启示。

事例1:某校开家长会,有位老师对一位家长说:。你的孩子很不遵守纪律,上课没能坐定三分钟,你要好好管教他。”这位家长听后很伤心。当她回到家里时,看到孩子正在等着她。这位孩子知道自己平时表现不够好。所以很想知道老师对自己母亲说了什么。这时,母亲控制着情绪,很认真地对孩子说:。老师表扬了你,说你以前上课只能坐定一分钟,现在能坐定三分钟了,并希望你以后要做得更好。”孩子听后很高兴,也受到很大鼓舞。第二天上学时,他去得特别早,也很遵守纪律。此后,这位母亲不断地鼓励他,后来这孩子成了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教师与家长要优化教育的科学方法与艺术,学会表扬和批评。教育者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遇事冷静,善于克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保持宽广的胸怀,和蔼、友善、热忱、耐心和平等地对待学生。教育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都表现出信心与爱心。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应该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这种控制应该建立在对孩子最真挚的爱心基础上。要告诉孩子:你不错、你行、你很棒、你没有问题、你只是小小的。心理感冒”等。

批评,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但使用它不可简单、粗暴、生硬。如果需要批评的话。教育者也应该充分考虑批评方式、受批评者的承受能力与效果。否则。会事与愿违,产生不良后果。教育者在实践中应不断积累、探讨,使批评艺术化。从而收到良好效果。

事例2:最近。广东江门新会一些小学,共同推出1O条教师禁用语。1O条禁用语主要是对教师日常教育学生时,容易说出的有伤学生自尊的话进行归纳。禁止使用。学校老师纷纷表示。将努力不使用1O条禁用语。

这个事例启示我们。学校教学管理中要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比如可以采用制定“教师禁语”等措施。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陆续推出了各种形式的“行业忌语”。如医生忌语、法官忌语、从警忌语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语言暴力”的发生。因此。教育管理部门也要有针对性地制订一些“教师忌语。把此列为师德考核的重要内容。有三类话应当成为教师的“职业忌语”:一是话题涉及到家庭、父母时。不可使用“缺少家教”、“有其父必有其子”等带有讽刺或鄙视的语言;二是不要对孩子的本性妄下结论,诸如“天生就是个蠢才”、。一辈子没有出息”等;三是不要对孩子的人格进行侮辱。如“你比猪还笨”、“你简直不是人”、“我像你这样早就跳楼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