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创文汇报材料

创文汇报材料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25 20:25: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创文汇报材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创文汇报材料

篇(1)

关键词:林风眠;调和中西;中国元素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033-01

一、调和中西

林风眠在欧洲学习西方绘画数载,刻苦研习西方名家名作,从不同风格的大师的画中学到了不同的优点并提取各家之长处用于己身。在林风眠的画作中,兼容了莫迪里阿尼的流畅线条、马蒂斯的装饰性、毕加索的分析立体主义、卢奥绘画中的厚重粗犷以及吸收了塞尚的简化原则。

二、褪不去的中国画元素

(一)表现

时期以及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林风眠对水墨和彩墨的静物画、风景画和人物画作了独特的探索和创造。他从传统绘画中汲取多方面的营养,但不在古人的面前固步自封。

第一、他兼用中西画法,以自然为师,在重视对客观事物的色彩、明暗、线条、结构和节奏的感受的同时,潜心捕捉客观事物的神韵与诗意;第二、对轻快流畅线条的运用。林风眠从中国的雕塑、绘画(敦煌壁画、李公麟的白描)、陶瓷、皮影画中提取精华,运线以光滑、速度、锐利取胜,把线条作为造型的、体现体面结构的手段;第三、林风眠的彩墨画的用色进一步发展了北宋绘画的重彩,体现了东方式的韵律与意境。他强调用色的单纯,把色与墨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画面中萦绕着淡淡的忧伤;第四、林风眠在自己的彩墨画创作中保留了中国画独特的留白传统(西方绘画中如果有留白处则被认为是未完整品),在铺满整个画面的景物中留少量的白,以破掉画面的呆板;第五、选用极具中国特色的元素作为绘画题材,如中国戏曲人物、中国历史人物或故事、着中国传统服饰或持中国传统物品的仕女、中国的美丽风景、关于中国社会现象的现实绘画;第六、选用方形构图。这种构图可以在汉代画像砖和宋代绘画中看到;最后,在绘画材料的运用上,以他多年良好的中国传统画基础,林风眠自如地使用毛笔、墨、宣纸等传统工具,结合自己多年的艺术研究,开创了个人风格。

(二)原因

1.扎实的中国传统画基础

林风眠自幼从父习画,后临摹大量的岭南画派佳作。加之,林的形象记忆能力极强,使之能默画出各种细节,且富有很强的创造性。多年练习中国画的经历,使林风眠渐渐地掌握了中国画的规律。

2.以改革中国画为己任

从20世纪20年代起林风眠开始探索中国画的现代化。“中国的国画,十分之八九,可以说是对于传统的保守,对于古人的模仿,对于前人的抄袭”,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做出创新。其中中国传统文人写意画,重抒情、轻写实的情况阻碍了国画的发展。为了中国画的发展与革新,林风眠在《我们所希望的国画前途》一文中指出:首先,把正确描绘客观自然对象作为绘画的基本练习,再讲究“写意不写形”;其次鼓励使用新的绘画材料或工具,寻求突破;最后保持中国写意画的单纯化,但不能违背客观事物的本体。

3.西方绘画体系的缺憾

林风眠认为西方古典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艺术,全以模仿自然为能事,反而令人觉得过于机械化而产生厌恶感。中国的传统绘画,重传神,以表现情绪为主,是印象的再现,倾向于写意,擅长抒情。他在回答《文汇报》编辑关于“抒情·传神及其他”的文章中提到:“我很少对着自然进行创作,只有在我的学习中,收集材料中,对自然作如实描写,去研究自然,理解自然。创作时,我是凭收集的材料,凭记忆和技术经验去作画的,例如画西湖的春天,就会想到它的湖光山色,绿柳长提,而这些是西湖最突出的东西,也是它的特性,有许多想不起来的,也许就是无关重要的东西了,我大概就是这样去概括自然景象的。”他在文章中也提到了《秋鹭》这幅画的创作过程。他在杭州西湖疗养时长时间的观赏周围景色的前提下,与后期杜甫的“渚清沙白鸟飞回”的诗句的启发,自然而然地创作出了这幅抒情传神之作,也体现了“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古代描述秋景的名句。

4.对中国艺术传统的传承

在欧洲的林风眠刻苦学习西方绘画技巧,但在进入瓶颈期后经导师点拨把目光再次转移到东方优秀的传统艺术。他从中国的雕塑、绘画(如敦煌壁画)、陶瓷、皮影画中提取精华,运线以光滑、速度、锐利取胜,把线条作为造型的、体现体面结构的手段。

篇(2)

一、20**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20**年是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年,也是全市广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辛勤付出、团结拼搏的一年,更是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奋发有为、成绩斐然的一年。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上级宣传部门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及各级关于宣传文化思想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按照“瞄准一个目标,突出两大战略,建设‘四基地一中心’”的总体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各项工作在整体推进中实现了新突破。

(一)紧密联系实际,理论武装工作实现了新突破。20**年,理论武装工作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宣传、一个服务、四大调研”。“一个宣传”就是做好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宣传。在全省县级市率先举办了党的十七大精神专题报告会,省委讲师团孙春山教授应邀为市五大班子领导及机关干部、企业负责人作了精彩的辅导和讲解。“一个服务”就是为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服务。制定了学习安排意见,收集整理各级主要领导重要讲话并汇编成册,作为市委中心组和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内容。《山东宣传工作》为此专门介绍了我市加强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经验做法,并获得山东省县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四大调研”就是开展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党员干部“学风”建设、和谐企业建设、“机关作风建设年”和“企业创新年”两大主题年建设调研活动。其中,围绕我市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成功实践,确定的调研课题被确定为**三市一区唯一社科研究课题。此外,我市理论研究和宣传信息工作也实现新突破。有2件作品获**市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宣传信息工作综合考核名列**三市一区第一名,同时被省委宣传部评为全省调研和部刊工作联系点先进单位,《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荣获全省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

(二)紧紧围绕中心,舆论宣传工作实现了新突破。20**年,全市共在地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发稿8000多篇,其中,中央级媒体52篇、《大众日报》36篇,市委宣传部新闻科被大众日报评为新闻报道先进集体。主要突出四个方面的宣传,一是全市重大会议精神的宣传报道。组织市内新闻媒体对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慈善月”动员会议等进行了及时准确的宣传报道,先后开设各类新闻专栏20多个,并通过刊(播)系列解读、评论员文章、记者感言等形式,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会议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二是“两大战略”的宣传报道。围绕“工业立市”战略,在对五大主导产业进行集中宣传报道的基础上,开展了“走齐鲁、看亮点”新闻采风活动,深度报道了我省“五区一县”各区(县)的发展亮点和成功经验。围绕“旅游兴市”战略,重点做好借青兴乳的宣传,抓住20**年青岛奥帆赛举办的有利时机,在青岛市区显要路段、主要公交线路、主流新闻媒体分别设立高炮广告、车体广告和投放电视宣传片,加大宣传力度和密度。同时邀请青岛九大主流媒体参加了乳山—青岛经济合作交流会的宣传报道。组织开展了乳山首届旅游纪念品评选及宣传活动。三是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的宣传报道。大力加强新型环保能源的宣传,继“核电宣传周”宣传后,又组织开展了“走进秦山、感受海盐”系列采访活动,市内新闻媒体分别开设了“核电城里看和谐”专栏,增进市民对核电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四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报道。成功组织举办了乳山首届“采茶节”,开展了乳山茶业发展研讨会、“采茶节”摄影展等系列活动。广电局在全省县级电视台率先开播了农村频道。市报社创新报道形式,突出产业特点,刊发了“关注农业富民产业”的系列报道,效果显著。

(三)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对外形象,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工作实现新突破。20**年,对外宣传工作以打造“母爱圣地幸福乳山”城市名片为重点,不断提高乳山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力。主要呈现五个特点:一是对外宣传领域广。先后与《香港文汇报》、《大公报》、《中国日报》等10余家涉外媒体建立了友好关系。邀请《仁川新闻》、《现代日报》等7家韩国媒体的主要撰稿人到乳山采风,增进感情,加深友谊,宣传乳山。二是外宣品制作档次高。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对外宣传投入不断加大,市委宣传部邀请中视金桥、《走向世界》杂志社等国内专业机构制作了以“母爱圣地幸福乳山”为主题的城市形象宣传片、广告片、音乐旅游形象片以及大型宣传画册,并在央视三大频道的黄金时段同步投放了10秒的广告片。三是城市名片的保护意识强。牵头组织工商、旅游、信息产业等部门,分别抢先注册了“母亲节”、“母爱圣地”、“母爱文化节”三枚商标,1个网站域名以及中国母爱文化网、母爱圣地、母爱文化、母爱之都四个通用网址。四是对外宣传管理严。成功开通乳山新闻网,加强了对市内各网站的管理,对不规范网站进行劝告和限期整改,确保对外宣传不出杂音。五是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多。去西安举办了“山东乳山市书画家作品展”,到韩国河南市举办了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在我市举办了青岛画家四人作品展、烟台市摄影家协会“百位百岁老人摄影展”、“母爱圣地,幸福乳山”绍兴——乳山书画家作品联谊展。

篇(3)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难 就业工作

0 引言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对我国经济和就业影响更加明显。据了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8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宏观就业形势趋紧。教育部从有关省市和高校初步了解到的毕业生需求情况看,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对一些地区、行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1]。各类高校存在实现初次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少、校园专场招聘会数量减少、毕业生普遍感到就业压力等现象,就业工作显得空前的困难。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能否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直接关系到每一位毕业生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意义重大,迫在眉睫。笔者就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引起一些思考并提出见解。

1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描述

1.1 毕业生总量压力继续增加、待就业人数累积

08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559万人,比07年增加64万人,增幅达12.93%;09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611万人,比08年增加52万人,增幅达9.30%。虽然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总数的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据报道,往年未能就业累积的大学生总数达150万,就业工作压力仍旧突显。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广东,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亦将是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形势最严峻的一年。2009年,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超过33万,加上历年延缓就业和省外来粤求职的大学生,估计超过50万名毕业生在广东求职。广东省2009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公布的数据显示,从已经举办的36场招聘会来看,进场用人单位数量相比去年减少20%以上,进场用人单位招聘岗位数相比去年也减少20%以上。可见,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高校的就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1.2 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

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是主要矛盾。结构性矛盾突出地体现为区域颁布的不平衡,大量毕业生过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城市,竞争数量和增量有限的就业岗位。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打着“宁可失业在城市,不愿就业在基层”的口号。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中青在线、中国校媒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7761名应届毕业生(其中本科生占58.6%,研究生占11.7%,高职高专生占29.7%)的调查显示,34.2%的人首选省会城市或发达的地级市,其次是普通地级市(26.4%),而24.7%的人选择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接下来依次是县城(8.2%)、乡镇(3.6%)、农村(1.8%)[2]。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基层却面临着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导致“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的状况十分明显。

从高等教育内部看,存在人才培养结构不适应社会需要、不同学历层次就业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学科专业的就业需求冷热不均、有些地区和高校仍然对扩招有较大冲动等问题。不少高校没有根据社会需求办学,而是片面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师资情况进行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设置,忽视市场行情走向,结果培养的毕业生在学历层次、专业层次、质量层次等与社会需求不接轨,造成大学生就业局部性、结构性失衡。

1.3 供需信息不对称、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在信息网络日益发达的社会,利用网络向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和信息,非常适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这不仅能有效地降低求职成本,而且能大大地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自2003年之后,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及高校陆续推出就业服务信息化服务体系,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就业工作水平,但目前存在新的问题与难点,一是招聘信息数量不足,一些信息服务网不仅获得的数量少,而且时效性差;二是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共享。各省市地区和高校建立的就业信息网存在“各自为政”现象,有些高校为防止信息扩散,甚至人为地在登录用户名和密码上设置障碍,信息共享程度不高。

1.4 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和家长就业预期与社会需求仍有一些差距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近年来就业压力的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有所降低,到中小企业就业、到基层服务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民营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学生择业观念和心态在发生积极的变化。据调查,广大毕业生对市场的分析和对大学生劳务价格的预测是基本准确的,对市场的判断力日趋成熟[3]。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尤其是家长的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跟不上社会就业方式的变化。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学历层次较高、专业成绩较突出的毕业生,其求职的期望值与社会可提供的待遇的落差更大,就业显得更为困难。

2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2.1 市场提供的就业机会太少

从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看,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统计,“十五”期间,我国新成长的劳动力数量已升至峰值(4650万),加上现有下岗失业人员(1750万),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人数达2300万人。以经济增长7%计算,每年新增加的工作岗位只有800万个,年度供大于求1500万人,同时,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有3000万隐性失业者。

尽管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增长的态势,却没有带来就业的平衡增长,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小企业发展不足[4]。全世界一般的就业规律是,65%-80%的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就业,一个国家一般中小企业占97%以上;一个国家非正规和正规企业的从业人数一般在10人左右,发达国家每千人企业数量50个左右。据统计,我国城镇中小企业总数为916万个。如果平均按照13人就业计算,城镇有11908万人在中小企业中就业,占目前城镇全部从业人员的47%左右,与发达国家全部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就业比重65%-80%相比,差距甚大。

2.2 高校的人才培养存在结构性问题

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是导致这一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一方面,一些大学的招生及专业调整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而是通过单纯追求数量和规模扩张达到发展的目的,且盲目开设热门专业,从而使得人才的批量生产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相错位。另一方面,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以传统的学科教育为本位的培养模式,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这些直接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剧和蔓延,具体表现在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巨大差距,应用知识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欠缺,工作责任感、职业操守素质不足,把握社会需求的能力、适应职业需要的能力缺乏。

2.3 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有误区

大学生在择业期的不当就业观主要有从一而终、过分强调专业对口、求大慕名、依赖他人帮助择业观等。“从一而终”择业观一般认为初次就业就是永久就业,受家庭背景、亲朋好友的影响居多,求稳怕变,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统包统分体制的色彩,因此这类学生总挑剔选择稳定可靠风险少的单位;“过分强调专业对口”择业观表现为“精英”人才意识浓,强调专业在求职中的重要性,过分强调专业对口,从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锻炼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求大慕名”择业观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名利,轻事业奉献,缺少吃苦耐劳精神和责任感,看不起落后地区和艰苦岗位的劳动;“依赖他人帮助”择业观一般认为考取大学后一定会有保障,不愁找不到工作,这类大学生缺乏进取和竞争意识,平时在校不注意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毕业时寄希望于学校、老师及家庭社会关系资本。

3 对策思考

3.1 毕业生应树立主体意识,进一步转变观念,夯实基础,锻炼动手能力,培养核心竞争力,提高综合素质。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回归,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现象将持续较长的时期,加上高等教育本身的结构性矛盾一时难以改变,就业难和薪资低迷也将在长时期内继续存在。大学生起薪下降、白领薪酬增长率下降成为必然。因此,大学生们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心理准备。一是树立主体意识,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适应市场的变化,随形势改变自己的就业观。打破传统的旧的“精英化”就业观念,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的就业观,从被动的就业观转向主动的就业观。要树立自主和多元化的就业、择业观,摒弃从众、博弈、攀比、依靠等心理。二是夯实基础,锻炼动手能力,培养核心竞争力,提高综合素质。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只有把自己塑造成具有真才实学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市场经济的规则是有能力和技术且积极主动的人就会有工作。要从自身情况出发,大一时就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各种文体比赛,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不断提高就业能力。三是客观定位。大学生要根据自身的综合素质、兴趣、爱好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客观看待自己,要有勇于放下“身份”到适合自己岗位上去工作的心理。对物质待遇和工作环境不提出超越实际的要求。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意识和习惯。

3.2 高校

3.2.1 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古人云“不患才不济,而患志不立”。以往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思想引导集中在最后一个学年,学生的思想难以扭转。避免这种情况的办法是坚持长期的就业指导引导工作,自入学起培养学生树立明确的就业目标,帮助他们认清人才激烈竞争的形势,合理规划大学校园生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市场社会调查活动的开展,在各类文体活动中引入就业竞争意识,开设求职材料准备、应聘面试技巧等系列指导课程。高等学校则要加强对毕业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去,服务群众、服务社会。

3.2.2 针对当前形势,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实习实践,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高校设置专业应遵循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突出特色、注重内涵建设的重点发展原则,与学科建设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规模兼顾效益的和谐发展则。在教学计划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践环节等方面做足做好功夫,不能“勿忙上马”。同时,高校应做好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与当今社会需求相适应,有必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计划中实施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增强岗位适应性。高职高专院校加强与企业合作,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顶岗实习,提高职业技能。

3.2.3 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工作制度,培养一支专业化、职业的工作队伍。

现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工作更为艰巨。要胜任如此艰巨的任务,各高校需要把就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职能部门和院系目标责任制,加强人员配备和条件保障,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工作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服务真正明确、落实到每一位毕业生,才能使就业工作质量有新的提升,就业指导和服务才能上一个新台阶。优秀的就业工作人员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要热爱就业工作,要有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同时,就业工作队伍有必要保持稳定性,因为就业工作需要经验和人脉[5]。

3.3 政府

3.3.1 提供环境,降低门槛,支持开设更多的中小企业。

本应是最大的就业渠道显得狭窄,就业问题极为突出,从数量上大规模发展中小企业,有利于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有利于解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就业及再就业问题。政府要放宽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创业的注册、市场准入和经营等管制;杜绝十几个部门对创业和经营的交叉、矛盾和恶意执法;让利于民,大规模清理和停止对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的收费和罚款,对创业和就业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还要建立切实有效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并提供创业和就业培训等[6]。

3.3.2 提供政策支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

在面向群众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领域,政府可以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进一步清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和限制,在档案管理、人事、社会保险办理及权益保障等方面提供服务,以形成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社会环境,促进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如面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逐步取消落户限制政策。

针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等自主创业,政府部门可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给予一定税收优惠政策及提供创业经营场所方面的扶持政策。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并保障其合法权益,如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

参考文献:

[1]周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力以赴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08年12月3日.

[2]陈彦青,韩妹.《哪里求职成功几率最大?应届生首选省会或发达地级市》.zqb.cyol.com/content/2009-03/10/content_2573931.htm.《中国青年报》.2009年3月10日.

[3]刘大允,蔡立彬,徐向东.《关于高校就业指导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第27卷第7期.

[4]周天勇.《怎样对待就业问题》.《学习时报》.2009年3月30日.第479期.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