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师职后教育论文

教师职后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20 16:26:4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师职后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师职后教育论文

篇(1)

关键词:天津市中小学 音乐教师 职后教育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音乐教育在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作用。中小学音乐教师责无旁贷的成为普及基础音乐教育,实施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执行者、组织者。面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持续改革和发展,加强音乐教师入职后的再教育以及终身教育就成为不断地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全面提高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水平的必要保障和途径。因此,深入研究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后教育的现状,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后教育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职后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的统称,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首先要通过职前教育既高等师范的学习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从事音乐教学的基本能力如音乐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所要求的相应的学历学位。职前教育为新任教师进入教学角色做好了专业准备,然而再好的职前教育也不能替代真正的教学,尤其是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职后的教师教育通过对知识的必要的补充和更新以及教学能力的有针对性的提高,成为教师教育中更为重要的一环,它与职前教育构成了完整的教师教育机制,是教师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

2、加强音乐教师的职后培训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手段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是知识爆炸的世纪,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小学音乐教育已经在学科发展、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教师作为未来人才的缔造者,自身的专业素质,教育理念,教学能力,知识结构直接影响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人。因此教师加强职后的再学习和终身学习,不断地更新教育思想,接受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探求新成果,才能跟上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3、音乐教师职后教育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

首先,笔者对天津市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调查显示,在119人在职音乐教师中,专科学历10人,本科学历106人,研究生学历3人,本科以及以上学历占总调查人数的90%以上,其中70%是通过职后教育提高的学历层次。其次,现阶段的高等音乐师范教育在职前教育阶段,虽已取得从事教学相应的学历,但教学更侧重的是学生音乐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及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职后教育则提供了大量机会通过教学科研让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理解,消化,补充,更新教学理论,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职后教育更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可以说是事半功倍。职后的继续教育是教师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质量的提高都直接建立在教师职后教育的基础上。

二、天津市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后教育的现状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课程的创新与发展和教师自身的终身发展都是以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与科研为基础的。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能不能迅速地调整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职后教育能否跟上就成为了重要一环。为此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在职音乐教师职后教育和科研状况,能够更好地明确音乐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上有哪些需求和不足之处,以求更好地组织和实施继续教育工作。

1、本次调查的119位受调者全部为专职中小学音乐教师,其教龄10年以上的教师达到84%,中、高级职称分别为60%和30%,本科及以上学历占到90%,调查显示出我市音乐教师师资结构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等方面均比较合理。结果还表明,调查中60%的教师对自身学术水平有继续提高需求,有90%的教师经常参加学科专业会议,有93%的教师定期参与学校及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一线中小学音乐教师们非常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认识到继续教育的必要性,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意愿,并积极参与其中。

2、调查也显示了职后继续教育客观方面存在的不足。首先教育内容覆盖面的狭窄,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及教师的内在需求有所脱节。对音乐教师的培训内容,以教材教法和教育理论培训的居多,而调查显示现代化的教学技术、音乐制作技术如计算机音乐课件制作以及国外的教育音乐信息等是教师职后教育的最大需求。其次,由于各地区,各学校条件不同,教育培训内容和形式参差不齐,缺乏多样化,不利于职后教育的持续发展。对于音乐教师的职后教育应因地制宜,根据音乐教师对继续教育的不同需求,不同接受能力,采用多样的,多途径的培训形式,如脱产进修与不脱产进修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综合培训与专题研讨相结合;面授与远程教育相结合等。具体的如音乐教学公开课,音乐教育专家讲座,音乐教学论文交流演讲,进修性质的教学研讨等等。

三、天津市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后教育的实施对策

1、加强职后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学以致用是教师职后教育的重要目标。在职的教师希望通过教育和培训可以针对性的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将学到的新方法,新技术,新理念立竿见影的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当中。美国成人教育教授达肯沃尔特所认为的“学习与生存密切相关是成人教育的特征,……也是成人教育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①充分说明了教师的职后教育更多注重的是它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作为培训的组织者,实施者就应当密切关注在职教师的不同需求,关注当前教育的热点、难点,关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问题,有的放矢的加强教师职后教育环节。这种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教育培训,可以极大调动教师再学习的动力, 提高工作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注重职后教育的时效性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到来,知识翻新速度不断加快。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层出不穷。而教师接受新知识是有过程的,这就容易出现教育滞后的现象。所以,对于在职教师的培训要关注当前,关注国内外最新的行业动态,反映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实时有效的培训,以最快的速度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最新的教育技术,使其教学能跟进时代的步伐,永不落伍,才能确保完成21世纪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3、教育形式要多样化

教师职后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特殊教育活动,他的内容必须是实用的,科学的,完善的,和教学前沿密切相关的。多样的内容必须要有多样的形式与其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更好的教育作用。所以形式不要局限于教研活动,公开课等单一的形式,要扩宽思路,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因地制宜,将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如脱产进修与不脱产进修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综合培训与专题研讨相结合;面授与远程教育相结合等。

教师的职后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有计划,有目的,事关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工程,做好音乐教师的职后教育工作是保证学校基础音乐教学的关键。

注释:

①吴立宝、宋维芳、曾意:《教师继续教育的特征》,《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第18页

参考文献:

[1]刘丽主编潘海燕副主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版

[2]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篇(2)

论文摘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而教育者的素质恰恰是教育强国策略的关键。本文试图列举出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

1 我国教师专业化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1)教师专业化的理念未深入人心。许多人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就是老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积累和精通程度,似乎要成为某一学科领域的专才才可以称得上是“专业”教师,这一理解往往比较片面。不可否认,要做好一名称职的教师必须在自己学科方面有扎实的基础,对最前沿的研究热点和最新科研成果要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如果只具备这些学科知识,那教师的可替代性就大大的增加了。因此,作为老师光有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方法的知识。学生是个复杂的个体,特别是中小学生,他们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双重发展的阶段,学生的道德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价值观等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教育者的影响。如果教师只专注于学科知识的提高,而忽略了教育领域里自身的发展,那么,教师便沦为传授知识的工具。笔者认为教育事业是一项非常伟大的事业,这关系到整个国家未来的命运。教育者的职业认同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支撑着他不断地进步,只有这样发自内心的自我提升意识才能够真真正正地教书育人。

(2)现行的教师资格制度有待改进。教师资格制度在我国已经实行了十余年,尽管对教师自身素质和学校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其缺点也逐渐暴露了出来。在笔试部分,考试的范围仅仅局限于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方法三本书中,由于考题比较简单,应试者不必具备良好的教育学基础,只要死记硬背即可通过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在说课部分脱离了实际的教学环境。被试者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对所给的教材写一份教案,然后面对专家在20分钟内把自己一堂课的基本设计给描述一遍。教师教学的对象主要是学生,给专家说课与给学生上课有着本质的差别,如果不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下讲课难以测试被试者的课堂组织能力和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并且,仅二十分钟的面试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一方面无法准确测试出被试者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面试的成绩与考官的个人喜好也有一定程度的联系。

(3)教师的职前培养非专业化、职后培训形式化。我国大多数师范类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只有学科专业和教育学专业这两大部分,并且这两部分的联系比较少,未把教学学科和教育学有机结合在一起。除此之外,学科课程受到较大的关注,教育类课程并未引起重视,处于机械地完成教学目标额状态。当前,教育类课程的设置还停留在通识培训的水平,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代表了教育理论课的全部,实习和实践流于形式,教师教育的特色荡然无存。

较之教师任职前的培养,职后培训形式化的趋势更加严重。一些师资培训机构以盈利为目的,学员只要交钱就能顺利毕业拿到证书,根本不把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当做目的和宗旨。加之,教育行政部门“学历至上”的倾向愈来愈严重,导致教师在师范学校毕业后,专业理论和实践水平基本没有实质性的发展。究其深层原因是,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考核目前还没有一种很科学、完善的评估体系,而学历作为一种比较可见的杠杆自然也就被用于衡量教师专业能力的工具。因此,学历证书在教师任职资格、职称评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促进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促进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在法律制度、课程设置、职前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等方面有所改进。

(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教师专业地位。1994年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是首次从法律角度上明确教师的专业地位。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对取得教师资格必须具备的条件、教师资格的丧失和撤销作了明文规定,这标志着教师资格制度开始全面实施。但是,如今还需要国家在相关的法律制度中进一步明确教师专业的内涵,确认教师的专业地位,使教师专业化的理念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尤其是在提高教师待遇问题上,一个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与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密不可分,美国、韩国等国的教师待遇普遍好于其他国家,我国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的教师生活条件较差,所以当地的教师整体上素质较弱,更无专业化发展可言。

(2)建立起一个正规化的教师团体组织,维护教师专业地位。教师专业化要顺利开展,离不开专业团体的支持,为了谋求教师的合法利益、保障教师权利、提供教师学术交流机会、提高教师专业水准、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等,建立一个正规的教师组织是非常有必要的。美国的教师专业团体规模最大最完善,如:NEA(美国全国教育协会)、NETEPS(全国教师教育和专业标准委员会)和AACTE(美国教师教育学院协会)等组织,他们的职责包括:“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并促进教师的福利、加强教师教育,倡导未来教师都必须接受高等教育并经过教育专业的专门培训,招收和选拔新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并利用各项资源以加强教师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①因此,中国也应效仿这些国家一样,建立一些教师团体来切实维护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3)增设教育专业课程,提高未来教师专业化水平以及完善教师的职后培训制度。目前,我国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次改革“而是要对原有的课程和教学体系进行系统而深刻的反思、论证,以重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开放的、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②新课程改革中提出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形成更加合理的评价机制,因此,对一线教师来说更具挑战性,也需要高素质的教研人员。“加强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与实践,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以及新的评价理念的形成的有效途径和方法。”③总而言之,师范院校在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要加强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重,注重教育实践的设置,培养新型教师的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发展不是在几年或者十年能完成的,而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因此,教师的职后培训是专业成长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所描述的那样:“今天,世界整体上的演变如此迅速,以致教师和大部分其他职业的成员从此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即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我国可以仿效美国等国家,让教师清楚认识到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实践反思、提升自己的教学专业水平。“指导教师由单一的教学理论实践者向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双主体转变、由单一的课程实施者向课程的开发者与传授者转变,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新知识的学习和发现。”④要不断引导教师把职后培训看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阶段,使教师走出仅仅是追求资格认证和学历提升的误区。

注释

①蒋华钟,桃英.试析美国教师专业发展与终身学习[J].他山之石,2000(1):57.

②勇.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高师教育科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3(1):78.

篇(3)

一、顶岗实习是教师专业化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一)顶岗实习的理论基础

1.教师专业化理论。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思想浪潮,极大地推动了许多国家教师教育新观念的形成和新制度的建立。教师职业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所教学科知识,还应具有作为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明确提出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一个合格的现代教师不仅要有知识和学问,还要有与教师职业相应的品格和技能,要有对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的深刻认识,要有不断思考和改进教育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①。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策略,成为世界各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教师专业化需要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则需要师范生通过教育实践,在真实教育情境中获得。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由外而内的授受过程,它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和伙伴)帮助,以个体已有经验为基础积极地建构过程,即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据此,高师院校应重视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强调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对个体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意义,使师范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建构知识、能力。而传统职业教育的模式是重理论轻实践,对于实践在形成缄默知识、个体的教育信念、专业情意和专业能力方面的价值没有足够的重视。

3.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是最富有创造性的现代教育方法论之一。它的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应当是合一的。我们对这个问题所建议的答语是: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怎样教就怎样训练教师”。②也就是说教与学都应以“做”为中心,要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以“行”求知,“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教学做合一”思想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原则,为高师培养服务基础教育的实用型人才,进行实践环节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顶岗实习是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1.顶岗实习是实现高专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初等教育专业则主要是为小学教育培养合格的教师,即具有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必要专业知识的“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这就需要为师范生充分提供以真实教师身份接触小学教育教学的锻炼机会和实践平台。

2.顶岗实习是基础教育教师角色转型提出的要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要求教育培养出能“生产、创新”知识的人才,因而教师不仅要传递知识,而且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能力。教师角色要从过去那个复制知识的“教书匠”,转变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社会的需求、学生的需要,能不断调整、改进、更新教学方法,使师生双方都获得长足发展的“教育家”。面对基础教育的变革对教师角色转型的要求,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就需要转变教育观念,通过紧密联系中小学,产学结合,从封闭单一转变为开放多元的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服务并促进基础教育发展。

二、初等教育专业顶岗实习的实施

(一)分阶段、渐进式的全程教育实践

在反思、总结过去师范教育得失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原来的教育实习时间太短、太集中,不利于师范生职业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自2005年以来,我校教育与管理系初等教育专业进行了全程教育实践的探索和研究。该探索研究主要是把原来安排在大学最后一学期的一星期的集中见习和一个月的毕业实习,改为贯穿大学三年的具有过程性、阶段性和渐进累积性的全程教育实践。具体实施步骤为:

1.第一、二学期是认识性实习,进行教师职业感受教育活动。聘请优秀小学校长、优秀小学教师到校开展讲座活动;带领师范生到小学进行参观,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状况等,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一线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等良好职业意识。

2.第三、四、五学期每学期进行30个课时的专业性实习。组织师范生到小学当教师的助手,进行参与性观察,观察小学教育的诸环节、班级活动的开展、师生的一日生活等,并深入课堂听课,学会评课,尝试组织班级活动,进一步体会教师职业的特点。

3.第六学期进行8周240个课时的毕业集中实习。毕业集中实习在原有认识性实习、专业实习等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在大学教师和一线小学教师的指导下,以真实教师的身份全面担任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亲身体验、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的基本环节和一般过程。

(二)顶岗实习的具体实施

通过认识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集中实习,师范生有了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基本能力,有了对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认识和体验,因此,在第六学期七周的毕业集中实习结束之后,按照学生的就业意向,愿意今后当老师的学生,在学校的帮助下联系小学,进行近十三周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缺少老师的城市小学进行顶岗实习,有经济报酬;另一种是到比较偏僻的缺少老师的农村小学去顶岗实习,没有经济报酬。顶岗实习要求师范生以真实教师的身份全面参与所在学校、班级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独立处理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这种工学结合方式,有利于师范生将所学到的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激发其研究的意识和能力。顶岗实习延长了实习时间,让师范生以真实教师的身份参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突出了师范生的实践性和探索性,使其体验了教学中的隐性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师范生更好地完成由生到师的角色转变。

三、顶岗实习的效果

经过几年来实践与探索,初等教育专业的顶岗实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工学结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师范生在认识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集中实习的基础上进行顶岗实习,做到了工学深度结合。这种实习改变了以往师范生易脱离教育实际、“临床经验”少的局面,而且师范生还有机会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进行“没有依靠”的独立实习。因而每个师范生需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态度来对待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碰到问题时必须独立面对和处理,遇到困难还得主动向一线老师请教。通过与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百分之百的“面对面”、经历碰到疑难问题的质疑、思考以及反复钻研,师范生不仅能较快、较熟练地掌握教育教学的方法技能,培养了班级管理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工学结合方式的顶岗实习提高了师范生职业能力,促进了师范生的职前教师专业发展,也提升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很多毕业生由于拥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顺利走上了工作岗位。特别是2007届毕业生谭凌强和麦茜,参加桂林市秀峰区小学教师录用考试,均以优异成绩被正式录用。谭凌强工作后获得2007年桂林市和广西小学美术课现场执教比赛一等奖,自治区教学论文一等奖;麦茜在2008年广西全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暨首届教师教科书美文诵读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二)产学结合,服务基础教育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与一线教师重视对教育教学进行研究与反思是分不开的。顶岗实习让师范生全面真实地参与、体验教育教学实践,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职业情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师范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促进职前教师专业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实现高师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基础教育改革、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目标。

在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今天,师范生到偏僻农村小学去顶岗实习,有利于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于农村教育经费紧张,农村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不多,流动也比较少。同时,农村教师的教学经过一段时间后容易形成“高原”现象。相对而言,顶岗的师范生拥有较新的教育理念,较高的理论水平,能弥补农村小学教师的不足,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顶岗教师的不计报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缓解农村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顶岗教师能够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改变部分学生由于厌学而辍学的现象,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通过对农村教育情况的了解,顶岗教师还可对学校的管理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进而促进农村学校的发展。师范生通过顶岗实习,产生热爱农村教育的感情,进而也可能留在岗位上继续从事教育事业,这对于解决农村缺乏教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总的来说,工学深度结合的顶岗实习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对于高等师范院校说,也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内涵建设和发展,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适应并服务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

[注释]

①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99.

②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重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91.

[参考文献]

[1]许凤琴.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化[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3).

[2]冯晓燕.浅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现实意义[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4).

[3]王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2006(7).

[4]陈英,郭寿良.高师学生“顶岗实习”的社会价值探讨[J].教育探索,2007(8).

[5]吴文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现代教学改革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8(2).

[6]易联云,卜越威.探索与实施“顶岗实习支教”模式促进农村中小学师资更新[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篇(4)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教师; 专业化;特性;任务;策略

教师的专业化,从广义来说,不同于律师、医生和工程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里所说的教师职业是专业,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把教学视为专业,二是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教师专业发展是通过教师个体专业化和教师职业专业化两个方面来实现的。教师职业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探索来拓展其专业内涵的过程。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从狭义上来说,教师的专业化也可以理解为教师在教学生涯中教学经验的积累程度与教学的熟练化程度。

不论专家学者从什么角度对教师专业化进行论述,都明确地告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个时代命题,通过对教师专业学习,提高专业化认识,增强专业化意识,理解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一、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的特性

教师专业化是全国所有教师的共同任务,但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与其他教师相比又有其自身的特性,其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更加鲜明而突出。

(一)综合性

小学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功能的发展性、课程学习的自主性,对农村小学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新要求。 农村小学教师专业不仅仅是分科知识及相应技能,还涵盖了教育教学所需要的所有知识、能力和必要的理论与实践。这里的知识与能力是广泛的、无止境的,也就是说,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具有无限制性和不可代替性。教师必须要终身学习,既是一个职业者,又是一个学习者。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及时了解和吸取各方面的知识。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要学习宏观教育、现代科技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知识,以适应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当然农村小学教师要达到较高的教师专业水平是比较困难的,但可以通过职前教育改革、职后教育改革,提高广大农村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上具有可探究的方面,作为学校管理者,就要思考如何帮助农村小学教师教师实现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二)实践性

教师职业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及对所教学科的价值、认知、审美等方面的理解与把握,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经验等不断成熟,不断提升的过程。实践学习就是引导教师将学习、培训与教师自身日常的教学实践有机统一起来,把学习当作工作的新形式,运用理论对自身的教育或教学情境和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将工作作为学习的新载体,从问题性经验的批判分析中获取实践知识。这一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螺旋反复的过程

这里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综合实践对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要开展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农村小学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从而促使农村小学教师通过教育科研和学习进修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程度,即农村小学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才能开展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第二,在开展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中,农村小学教师为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必须不断的提高自身基本能力,适应综合实践教学的特点和基本教学要点要求,促进自己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三)发展性

教师职业专业化是教师群体专业化的发展和社会承认形式。教师专业化在本质上强调的是教师在学习中的成长和发展的过程。美国的布莱克曼曾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下了一个定义,不论时代如何演变,不论自发的还是赞助的,教师始终都是持续的学习者,此种学习就是专业发展。国内外不少学者专家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内在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专业发展的情景性,专业发展的多样性。

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也是很丰富的,主要体现在:知识系统,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能力,积极情感和高尚人格等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性具有目标的明确性、自主能动地发展,有刺激而开放地发展,按阶段、有计划划地发展,多种路经和模式地发展等等。

二、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任务

(一)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包括教学过程中多种要素(过去的教学经验、职业的信念、学习资源的信息和知识、学生现有学习情况、长期目标、课程指导原则、学校周边环境等)的综合全面处理能力、教学活动方法(必要的学习资源、相应的教学媒体、学习环境的营造、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等)设计能力、教学过程中评价的方式方法设计能力等等。

新的课程设置已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显现,科学课程(包含传统的理化生地内容)、艺术课程(包含传统的音乐美术等内容)、社会课程(包含传统的政史法等内容)、健康课程(包含传统的体育生理卫生心理教育等内容)等新课程暨将替代某些传统的分科课程,语数外作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每个中小学教师都将面临如何适应新型课程教学要求的问题。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先驱,综合实践教学活动首先将教师适应新课程教学方式的能力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给学生提供校内外联系起来的机会,使学生充分了解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社会的关系,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社会参与”和“实践体验”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在教室里完成的课题或是在学校、家庭、社区中进行的活动,都需以最终作用于社会为目的。面对教学作用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也必须进行相应调整,特别是针对综合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教学要点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进而在分科教学活动中改进常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

另外,当前所有学校和班级的教科书、教参和教学大纲,只有一个统一的教学要求,因此,要求农村小学教师必须根据所在学校所处地域、学生情况、教学条件、环境特点等多方面因素设计适合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案,并根据方案进行具有创新特色的农村小学教学实践活动。由于综合实践活动一般是以课题(问题)研究为基础而开展的,而关于社会、自然、科学和人类自我的课题(问题)又都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没有统一的学习内容和标准,教学活动中各方面的扩展空间十分广阔,信息量很大,不可控制因素繁多,农村小学教师的自由度和选择度都很高,所以要求农村小学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过程、教学策略等教学要素进行有效的设计。

(二)教学预测的能力

在综合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选择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预测性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综合实践教学更重视为学生提供有效的、高质量的问题,更强调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强求学习结果的统一性,更关心学习结果的个性化,因此农村小学教师就需要全面掌握有关这个问题的知识和背景,对学习过程的发展阶段有所预测,从而有效地调控学生,正确引导学习的顺利进行。当然,由于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特点,要十分准确地预测是比较困难的,可以在设计、实施、评价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预测。

(三) 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在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中,能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很重要的问题,同时也是综合实践教学内容之一。因此农村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必须足够强,不仅要能指导学生,还要自己能首先示范。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基础是应用信息的能力,包含四个层面:第一,对信息的判断、选择、处理能力以及对新信息的创造和传递的能力;第二,对信息化社会的特性及其对人类影响的理解;第三,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信息的责任感;第四,对信息科学的基础和信息手段特征的理解及相关操作能力。

(四)综合评价的能力

对综合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必须全面综合地考虑和检查学习活动的过程、成果、作品、讨论、合作、协调、笔记、论文、模型、创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对社会产生成效的程度、学生个体差异等多方面的因素,评价要对教学活动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要求农村小学教师具有综合评价的能力。

(五)促进学生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能力

综合实践教学活动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得,教学过程就要尽量使每个学生施展自己的特长,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实行个体化教育、差异化教育,培养学生新的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不是单纯的传递信息,还要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积极探究知识进行有效帮助,进而建构学生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体系。

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仅是活动中的某个环节,而是在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都要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保护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还要做到适度调控学生,让教学活动顺利完成。

(六)协作性教学的能力

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学习,往往采用协作学习的形式,通过学生个体间的相互影响,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而农村小学教师间的协作教学形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也是常见的,因为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中要解决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复杂的、涉及多学科知识的,单个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将明显的相对不足,就不能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教学活动,那么农村小学教师之间必要的协作就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了。

(七)教育科研和学习进修能力

由于综合实践教学与分科教学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小学教师仅靠原有教学经验开展综合实践教学将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必须通过教育科研和学习进修来研究新课程的规律,探究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在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互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更新,促使自己向教育科研型教师转化。

三、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任务的策略

(一)驱动策略:

驱动策略主要是为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任务创设外部环境

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长期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是一个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永无止境,农村小学教师培训.必须贯穿其专业生涯始终。要改变高学历就是专业化的片面认识,农村小学教师就必须要在自身的职业岗位上执着努力。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让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迅速成长。

1.建立促进教师成长的机制

农村小学教师的成长,专业化的发展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来推动。农村小学领导应在为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起引导作用,规划学校教师发展目标,让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广阔天地里,实现个人发展目标,体现个人价值,满足农村小学教师自我成长的需求。当教师一个目标实现时,学校管理者就要及时地给予充分肯定,对教师进行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肯定教师的成功。当教师实现一个目标之后,学校又要引导教师向新的目标努力,帮助教师走向更高的发展层面。比如,有的教师很有潜质,可他没有向上的动力,很容易满足已取得的成绩,这就需要学校领导不断地引导,激励他们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目标要求。

工作环境影响一个人的成长,良好的工作环境需要学校管理者去营造。农村小学要倡导宽松的环境,能给教师一种工作保障、心理安慰。教师与教师之间在专业方面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促使农村小学教师群体形成不断向上的发展氛围、学习氛围、研究氛围,使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不断走向成熟。

2.营造农村小学教师发展的心理与工作环境

教师工作富有创造性,教师在宽松愉悅的人际氛围中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探索教育规律,教师的心情是放松的,思维是开放的,工作的热情是高涨的,这样的氛围给教师带来的是无限创造力。会促使教师突发许多奇思妙想,在工作中会创造出许多业绩。根据动机理论,教师拥有自主发展的愿望,把教育工作看作为是一种责任与使命,教师焕发的工作动力就越大,教师就能把自己的专业学好,就能发挥专业作用,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教师的人格、职业修养得以升华。这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教师就会变被动的专业发展为主动的、能动的专业发展。

因此农村小学要给教师提供发展的空间,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支持条件,创设更多的机会,让教师去实践、去体验、去感悟。教师不再是被动地对待自己的专业发展,而把专业发展看作为是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需要,具有自主意识,从而达到一种职业的满足感。

3.制定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不断促进农村小学教师积极进取的激励性评价,其目的是培养敬业精神,激发劳动热情,启发教师专业自主和专业自由的乐趣,发展性教师评价是注重教师积极参与的自主性评价。尊重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自主权,学校师平等对话,形成合作互动关系;对教师的工作和潜能给予充分肯定。因此,注重农村小学教师内部动机来评价和激励教师的教学行为,构建全员参与,共同进步的教师评价模式。设计评价内容,扩大评价领域,建立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教育技能、教育科技能力、敬业精神、情感态度、教育教学特殊能力以及人格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多元评价模式。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评价是一种激励,它能开发人的潜能,培育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进取性。建立这样一种评价制度,对农村小学教师的自我发展是一种促进。

(二)互动策略

互动策略主要是为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创设团队氛围

1.创建学习型教研组。

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组织形式之一。它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教学心得,研究教学方法的途径。构建学习型教研组,是为了促进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成熟。教师的教学成果来自于教研组的团队合作,大家通过公开课、展示课、研究课的实践与反思,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提高自我的教学能力。教研组是学校教师经常互通信息、交流体会、相互切磋、分享经验的平台,是教师个性特长与教师群体优势的配合与发挥,也是团结互助共进的团队精神的体现。因此,建设好教研组,形成学习型教研组,有利于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是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因而,保障教师在教研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教研活动,解决教学过程中问题,从而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促进教师发展。应该说校本教研对教师有直接的帮助,教师之间讨论、交流、学习,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教研组的教学公开课,大家在评课中学到许多经验与方法。这对教师专业发展无疑是一种促进,也是一种引导。同时教师与教师之间在专业方面互相学习,相互交流,共享学习的欢乐,营造了浓浓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

2.鼓励非正式群体的合作研究。

农村小学教师的自我发展,自主交往,合作互助,是一种专业发展的形式。他们可以根据自我的需要,打破学科界线,探究学科领域的内容,完善自我的教学。拓展课程,开发课程,这就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这种研究可以是校内、校外,也可以是校际之间的合作,这一非正式群体的合作研究精神,需要我们大力提倡,并予以尊重。农村小学管理者要鼓励教师去研究课程、开发课程,构建校本课程,从而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与研究水平,这是现代教育对农村小学教师提出的要求。因此,鼓励教师大胆实践,勇于尝试,创造教育研究的新成果,这正是我们所期盼的,也是我们鼓励农村小学教师为之而努力的方向。

3.建立交流互动式校本培训格局。

校本培训是对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有效做法,它贴近学校教师队伍的实际,制订培训计划,开展系列培训活动。校本培训应当立足于一所学校,这一培训对把握教师“最近发展区”,引导和促进教师不断发展,是很有帮助的。在校本培训中,我们既要注重教学技能、教学模式,又要对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信念、教育境界进行引导。教师的教育思想是教育工作的方向与动力;教师教育思想的正确,势必对教育工作起到促进作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始终牢记教育的职责与使命,并自觉地为之而努力奋斗,这是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源泉。作为一个教师,应当要有理想、有事业心,它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内驱力。教育理想能激活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情感,教师要热爱学生,爱岗敬业,追求自我发展。教师就要用心教学、用心研究,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把理论转化为方法,这是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本领。

教师职业的生命在于学习,职业的价值在于追求。有的农村小学利用“德育苑”对教师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利用“教学窗”开展教学管理,利用“砺志阁”对教师进行激励管理,利用“谈心苑”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充分调动农村小学教师的积极性,挖掘教师的潜能,发展学校的教育,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群体专业化素养。有的农村小学还为教师的学习提供支持条件,购置有关教育方面的书籍,推荐有关教改的文章,为教师的学习搭建平台,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如举行专题报告会、开设教师教育论坛、组织教育经验交流会、开展教育故事演讲活动等,形成学习交流互动的格局,营造了农村小学校园浓浓的学习氛围、研究氛围,促进教师群体奋发向上,追求自我专业发展,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农村小学教师有效的激励经验。

(三)主动策略

主动策略主要是为农村小学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搭建阶梯。

1.引导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农村小学教师要发展,就必须要有规划。引导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是促进教师朝着目标前进的动力。对专业发展,教师应当有自己规划的权利。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追求,设计自我发展的方向,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学校管理者展规划,自身的目标定位要充分尊重,鼓励教师大胆规划,追求个性,帮助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探索来拓展自己的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学校管理者就要满腔热情地尊重、关心、帮助每一位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建立激励机制,成长机制,引发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认识,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使教师有一种工作的成就感。激励教师走向教育的成功。

2.开展分层次听评课研究

教育实践是教师成长、发展的最基本的途径。学校搭建实践的舞台,开展分层次听课研究。对骨干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听课提出要求。评课是教师学习课程标准,掌握课程标准的过程,听课也是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过程,是教师完善自我教学的好方法,也是教师自我教育,主动发展,提高专业能力、专业水平的过程,这也是自培农村小学教师的途径之一。

听评课的实践活动,可以使教师跳出学科来看教学,使新课程目标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它也是教师研究教学的时机,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才会提升,他们通过一堂堂公开教学课来提高自我专业化程度,促进自我专业发展。听评课是一种制度,也是激励教师的机制。

3.推进案例研究和个人行动研究

案例研究是科研的基础性研究,是帮助农村小学教师教学进步的一个很好的做法。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具有直接的感受,若能把课堂教学的过程通过案例形式撰写下来,加以思考、分析,从中找出有价值的内容并上升到课题进行研究,这就是教育科研。教师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一边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寻找问题,把问题上升到课题,又在工作过程中解决问题。教育科研能力,也是教师专业能力的体现。学校要重视案例研究,指导老师怎样做案例研究,如抓住日常的教育教学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录、整理。学校还可以请专家学者指导教师编写成有质量的案例集。

在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个人的行动研究。教师是教学的实践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遇到各种生成性的东西,不是教师事先预计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去研究,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个人行动研究,是实现自我发展的前提,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实践与研究,日积月累,才能使教师在教学上如虎添翼,体现个人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个人行动研究,离不开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经历,它通过叙事、思考、实践、提升,达到新的教育境界,使教师成为实践+反思=教育的成功者。

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是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学习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首要任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条件。鼓励教师学习,为教师的成长创设条件,保障教师的学习,是学校的职责。农村小学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到外省市学习名校名师的教学经验,扩大教师的教育视野;也可以邀请外省市兄弟学校来校开展教学交流活动,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水平;还可以通过推荐一些教师参加专题培训等。农村小学教师只有努力好学,才能取得较为丰富的知识。教师自身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