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文化功能论文

文化功能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28 09:11: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文化功能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文化功能论文

篇(1)

对于“仪式”的定义,有人认为,由于仪式所涵盖的现象实在太广泛,所以很难得到一个令众人信服的明确的解释。在西方,现有文献大都采取亚里士多德的定义方式,比如“仪式指人们在不运用技术程序,而求助于对神秘实务或神秘力量的信仰的场合时的规定性正是行为”、“仪式是一种由文化来构建的象征流。它由模式化的、有秩序的一连串词语和行为构成,经常在多媒体中得以表述,其内容和安排表现出各种不同程度的正式化、模式化、集中和循环往复。”、“仪式是由社会来规范的、重复的象征行为”、“‘仪式’这个概念,指的是一系列多多少少都带有不变性的正式的行为和语言的表演,其符码并非完全由表演者们来设定”。〔1〕以上这些定义都带有模糊和多义的特征。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把“仪式”和“庆典”、“礼仪”等互换使用,而且其概念和定义也没有严格的区分。斯皮罗认为:“礼仪是仪式行为的最小的重要单位;庆典是由最小的配置礼仪构成的而具有意义的仪式整体”〔2〕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仪式也越来越成为一个涵盖一切的术语,有的学者甚至以为既然它包揽了一切内容就等于什么也没说,这个词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有的学者建议把传统的庆典称为“礼仪”,其它的叫做“仪式化”。荷兰著名的仪式文化研究专家扬•斯诺克则坚持仪式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在明确仪式内涵之前,他罗列出了有关仪式特征的若干词条,例如:行为、实践、表演,打破日常生活的节奏、隔离的、边缘的、反结构的,重复的、稳定的、范本式的,宗教的、神圣的,象征的、有意义的,交往性的、文本化、非功利,结构化、模式化、秩序化等等。这些词汇虽然不是全部,但还是包含了涉及仪式概念的大部分特征。在这里,扬•斯诺克首先明确了“仪式行为”的概念,他认为:“仪式行为是一种与日常行为有别的特殊行为方式。它的表演者同时也是观众。一般来说。所有的人类行为都可以成为仪式行为,包括语言行为。不过。绝大部分在传统上得到维持的,都是正式的仪式行为。大部分仪式行为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举行。和多数普通行为相比,它们大多数被美化过,经过结构化和规范化的处理。大部分仪式行为都基于一个文本的规定。对于参加者来说,多数仪式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目的性,而且带有象征意义。”〔3〕扬•斯诺克还逐步明确了有关“礼仪”与“庆典”等词语涵义的差异。他把类似“仪式”的行为指认为就是带有和仪式行为相似性的普通行为;对礼仪的解释为“对仪式行为中的一个不可除的组成部分的表演”;一个“庆典”就是“由多个或多个礼仪构成的系列,再从普通转化为仪式和从仪式返回到普通过程中被共同地框架化了”。〔4〕综合以上学者的思考,本文认为,仪式应该是对一个特殊的系列行为和庆典的规定和意义设计。而在监所工作和生活中所展现的仪式行为应该理解为,与监所工作生活相关的为表达监所目的所设计的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和行为范式的各种活动和礼仪模式。

二、仪式的功能

在整合仪式研究专家的观点时发现,对仪式功能的指认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迪尔凯姆认为仪式功能在于维持共同体的生存前景,“重新加强社会成员个人从属于社会集体的观念,使人们保持信仰和信心。因此,仪式是一种手段,社会集体通过这一手段来定期地重新肯定自身”。〔5〕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则赋予仪式功能为集体的社会力量和道德力量的集中体现,在仪式身上聚合了组织和强化这种力量的手段,并且能生产和再生产这种道德力量。综合泰勒、斯宾塞、弗雷泽、特纳、列维•斯特劳斯、道格拉斯、涂尔干、佩尔尼奥拉、柯林斯等学者的研究,根据监所文化活动的特征与现实需求,总结出仪式的四大功能。

1.社会控制功能。一般来说,社会控制是指利用社会力量来维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使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社会控制是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得以建立的基本力量。在古代中国,国家祭祀仪式象征着等级森严的权力内涵,各种社会力量和各阶层的权力等级都在国家祭祀的宏大叙事中等到表达和整合。但随着社会思想与行为模式的变迁,社会控制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仪式的社会控制功能转化为具有象征性的虚拟表演形式,这种表演活动内蕴着社会及社会团体对秩序维护的整体性吁求。虽然外在的强制性的现实权力等到弱化,但内在的控制功能依然存在,只不过仪式的社会控制功能有显到隐,起着潜移默化的潜在性力量。对于这一点,德国学者辛格霍夫认为:“借助仪式,人们能够克服社会存在的差异,建构社会秩序和共同的归属感。仪式使人们有可能在共同的行动中邂逅、相知并相互融合。”〔6〕在监所中,仪式的控制功能表现为监所文化活动所熔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仪式活动所设定的情景使被教育矫治者逐渐接收到它内蕴的集体意识和团结精神,从而达到提升教育矫治对象的社会秩序和共同的归属感。

2.文化传承功能。仪式在社会发展与变迁中,其所保存的传统文化含量和价值意义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更迭,表达模式和意义结构会随着时代语境的嬗变而翻新递变,但文化的繁衍深入不会随之减弱,其发展功能通过教育的实现得到很好的表达。在无文字时代,仪式的象征性表演不仅负载着人们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更要担负着呵护族群心灵归属的精神信仰和价值标杆。到现在的新技术时代,高度发展的科技与文化理念祛除了民族传统仪式的神圣性,可以说,现代科技理性的祛魅行动弱化了仪式的文化传承功能,“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而这就意味着为世界除魅。”〔7〕韦伯的担忧正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神圣性对现代精神生活的重要意义,而恢复我们的敬畏意识,赋予仪式以神圣的传统文化内涵,强调仪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功能,这在监所文化的建构中也具有突出的价值。“仪式不仅表现的是对神圣物的尊敬,而且也建构了跟神圣物一样的对象”〔8〕毋庸置疑,被教育矫治者正是失去了对秩序、责任、道德与法律认知和尊重,甚至失去了对法则、人生、生命神圣性的敬畏意识。对此,监所主体在如何重新恢复教育矫治对象的秩序认知能力和生存魅力方面投入更大的精力,而仪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功能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相比较而言,在对罪错行为矫治教育方面,比起其他的管教行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情感聚合功能。前面讲过,仪式作为文化的载体,深蕴着传统文化中浓厚的价值理念和情感内容。仪式作为一种象征符号不是直接表现为实际的文化内容,而是重在创设一种现场和情景,使仪式中的人在这种氛围中激发强烈的情感和想象,从而产生心灵共鸣,进而实现精神上的洗礼和灵魂上的更生。“仪式旨在重构一种情景,而非再现一个事务。”〔9〕情景的设置需要借助象征的手段,仪式通过象征来达到与现实世界和社会生活的联系,而“象征在情感层面发挥作用,它触动我们的内心,理智并没有参与其中”〔10〕事实上,情感除了唤醒人们的存在感和崇高感,还激发人们对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等精神归属感的认同。涂尔干认为:“仪式作为自发的、集体性的、规范的社会情感或是‘集体意识’,这两者都是表达和重新唤醒了社会和谐及其道德的强制力。”〔11〕情感会产生道德的作用,这一点在西方学术界已经得到一致确认,因此哈里森说:“人类的集体情感实质上就是道德,也就是说,这种情感让人类团结起来,我们已经看到,合唱队舞蹈正是源于这种情感。”〔12〕情感与道德互化互生,情感是道德产生的基础,道德是情感激发后的结果,二者统一融合,集中表达了仪式的结构功能。仪式的这种情感聚合功能为监所文化的矫治教育赋予了一套有效的模式方法,监所文化的仪式活动在唤起被教育矫治者内心情感的同时与道德建立起了深刻的联系,反过来又为自身注入了情感与善的生气和能量。

4.心理调节与整合功能。仪式具有一定心理调节的作用,仪式通过特别的空间设计,运用场景的模拟和象征,深挖语言的暗示功能,以期对客体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与观念整合。现实生活中,仪式会及时出现在我们人生成长的关键时刻;比如成人仪式,加入某种组织的宣誓,结婚仪式、丧葬仪式等等,仪式的加入强调了某种生命节点的重要意义及发展前景。著名的仪式研究专家佩尔尼奥拉认为:“仪式、庆典和机构不但一点儿也没有对生命的迹象和成长造成妨碍,相反却是生命的存在条件。”〔13〕正是仪式独特的话语范式和象征意义在我们的灵魂内部不断维护与支撑着我们生存的勇气和信念。“仪式就一直在帮助人们处理自己的感情和经验”〔14〕,“仪式也是感性的粮食:灵魂、精神和整个人类存在的粮食。如果没有仪式,生活将会是一团糟,没有任何支撑,无聊之极。”〔15〕辛格霍夫也认为人类在仪式中获得了人生的导向,生活的灵感和生气不仅来自比如节日庆典等重大过渡性质的仪式,也来自生活中的小型仪式,它为我们赋予了静谧的时刻。然而仪式必须为个人的心理留出空间,让履行仪式的人慢慢地领会其意义,逐渐实现自我的心理调节。对于容易冲动和暴躁的犯人来说,仪式的心理治疗和整合效果非常明显。“人类在仪式的长期教养之下,逐渐学会抑制自己迫切的欲望冲动,在仪式对于实践的模仿中得到满足。”〔16〕这种模仿实际上与艺术联系起来了,在监所生活中,文化项目包含各类艺术活动,比如戏剧、小品、写作、演讲、辩论等等,艺术的调节与整合作用在于一方面实现了对犯人生活时间的有效控制,另一方面赋予了他们生存意义的心灵栖居。哈里森在认真研究了仪式与艺术的关系认为艺术来源于仪式,“艺术并非直接源于生活本身,而是源于人类群体对于生活需求和欲望的集体诉求活动,即所谓仪式。”〔17〕艺术利用仪式的设计而发挥效用,仪式通过艺术活动抵达终极的目的。因此说,监所文化中的各类艺术活动的规划和设置应充分尊重仪式的范畴与规则,仪式在内容上也应该突出艺术的本质。其实,“艺术、科学和哲学,最终殊途同归,都与世俗功利和个人物欲分道扬镳,而科学家、哲学家也和艺术家一样,最终都通过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获得了同样的心灵的宁静。”〔18〕

三、监所文化活动中的仪式类型或实施思路

目前,监狱和戒毒所在改造罪犯、矫治罪错行为方面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积极肯定,但毋庸置疑,对人的罪错行为的教育转化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很难在短期内顺利实现,这需要监所机关认真研究其中的教育矫治规律,制定出既符合矫治规律又符合人性发展的教育模式,使教育矫治对象在走出高墙、重新步入社会后能够把监所内所接受的矫治行为自觉地延续下去,把被动矫治转变成为自主性的自我控制、约束和教育的自律行动。对此,监所文化活动成为监所整个工作系统中的有机组成,它为以上目标的实现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不难看出,监所文化活动中仪式功能的强调,极大地激发出文化活动本身的现实效用和教育能量,因为在这里,仪式不是外在的独立的文化现象,它既是监所文化活动得以展开的实体空间,又是其所抵达教育目标的精神导向。那么,监所文化中的仪式活动具体分为哪几种类型?或者说是有哪些实施思路来完成其目标。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认识一下仪式的象征符号体系。仪式的符号形式体系基本上可分为语言符号系统、实体符号系统、行为符号系统和声音符号系统等几种符号传达系统。通过以上的符号系统,可以表达出仪式规划的几种类型,仪式的符号象征系统能够为监所文化活动的实施提供现实的理论依据。

1.语言仪式与仪式语言。很多仪式学家都已经关注到,语言本身也是一种仪式。语言仪式指的是一个人类群体的语言符码,也就是经过统一规范后的日常用语。它包括口语、文字和以文本形式存在的象征与意义传达符号。监所生活中的语言仪式表现为语言在监狱和戒毒所这种特定场合和情景下的带有强制性和规范性的话语特征,也包括在具体活动中制定的话语准则。如被教育矫治者入监时就进行的话语仪式洗礼,活动中的规范用语,见到警官等管理者时的招呼语,场所内部张贴的标语等等,不管是口语还是宣传用的文字,都应该充分挖掘语言的暗示功能,在严格的考量和推敲下凸现语言仪式的力量,这些语言文字需要伴随着教育矫治对象从矫治开始到结束这整个过程。如果说语言仪式侧重语言的规范性和仪式化色彩,那仪式语言则对仪式中语言的实践过程,前者是静态的制度化形式,后者是动态的功能强调和意义挖掘。这需要监所民警、监所管理者和教育实施者在举行仪式活动时加强与被教育矫治者之间的语言互动和心灵交流,比如在举行文艺晚会、颁奖典礼、外籍罪犯的礼拜活动、生日庆祝、指导罪犯排演节目、体育比赛等活动现场,管理者和教育实施者应该敏锐地捕捉教育时机,善于把握双方语言交互碰撞所产生的仪式情景来发挥语言的渗透力量。当然,有时候和蔼的表情,亲切的问候或者一个善意的动作也会起到仪式语言的作用。不管怎样,语言是最基本的最简单的仪式行为,监所管理和教育实施者须充分重视语言仪式和仪式语言的现实效用,认真研究其特征规律,统一谋划,并把二者紧密结合,以期达到效果的最大化。

2.仪式化行为。在仪式的行为符号系统中,仪式化指向的是看似表面无意义却暗含实际功用的行为,它包含人们的日常行为甚至下意识的举动和身体表达,其不一定必须和神圣、敬畏、牺牲或永恒等概念联系在一起。这就说明,仪式化行为可能存在于每一个行为主体之中,反过来,每一个行为主体都有可能通过仪式化行为对自身进行表达。如此看来,监所机关对仪式行为的理解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被教育矫治对象无意识征兆与行为方式之间的体系化关系特别加以关照,因为这些可能就是潜在的仪式行为。“由于其生态学和心理生理学根源,仪式对于生存具有重要意义。仪式化行为既是生存所必需也可能是造成疾病的原因。其生态学根源决定了不能简单地将其看做是一种无意义的装饰行为。”〔19〕有意义的是,教育矫治对象的仪式化行为有可能把自身的“病因”呈献给监所教育者,当然,这可能有生理上的疾病根源,或是有心理上的罪错“症候”,对此,监所教育者应仔细捕捉对象的行为范式,认真鉴别,深入诊断。第二,在监所文化活动中设置展现仪式化行为的情景和空间。游戏、艺术剧(包括话剧、曲艺)等表演类节目活动最能够表达仪式化行为的现实功能。这些集体参与的带有公共性特征的广场活动能够充分借助仪式的情感聚合功能和心理调节功能,激发犯人的心灵共鸣,使他们在集体狂欢式的想象空间里凝聚起情感的正能量,这种情感力量能穿越时间的冲刷,在游戏、广场艺术活动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通过仪式化行为矫正着教育矫治对象的精神方向。如果这样的艺术活动长期坚持,甚至日常化,那么仪式化行为的就会潜行于教育矫治对象的灵魂深处,形成集体或个体无意识,从长远来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抵抗与牵制着罪错行为的再次萌动。因此,仪式化行为一方面给监管与矫治主体带来暗示性的“症候”式线索,另一方面则通过无意识行为表达了仪式的情感聚合和心理调节功能,给监所矫治教育工作带来生机。

篇(2)

文化生产方式与媒体技术应用的双重变奏——电化教育的生动实践

顾明远先生认为文化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人类的活动方式(动态的)和活动所取得成果(静态的)两个方面。③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是人类自身再生产活动的结果,包括人与人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生产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人类生存生活的理念和方式。不同的文化生产力水平决定不同形态的社会文化,也使文化生活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其中文化生产方式是文化生产力水平的决定性因素。④语言、文字、印刷术、影视媒体被认为是深刻促进人类文化生产方式变革的四种媒体技术,它们改变了人类保存、传播和创造文化的根本思想和方式。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通过口头语言、体态语言或直接经验进行交流,受到时间和空间局限,文明发展缓慢。人们根据观察和经验,创造文字或符号来指称事物,用语言描述事物的属性及变化特征,阐述事物发展的规律,语言中的字、音、词、义以及丰富多变的语法结构,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符号化的客观尺度,表达了人类经验的全部范围,能够书写的文字更是促进了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保存与发展。印刷术尤其是活字印刷术诞生后,突破了文字书写速度慢、效率低的障碍,人类文化得以更好、更快、更广泛地传播。摄影术、电影诞生后,人类文化不再仅仅是被抽象地保存与传播,更能直观、生动地再现现实,使人类的认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展了认识的眼界,更改变了认识的角度。电影不仅能有效地保存文化、传播文化,还能生动地辅助文化教育,提高文化教育的效能。如孙明经先生在《中国中的一个小实验中》所述,“有了文字,人类不必再结绳记事,获得了记录的自由。有了现代的影音工具人类可以不必再受文字的限制,获得进一步的记录自由与传播自由。高度发展的现代文化,才得留真历久,深入广传,拓破语言文字的隔膜,超出时间空间的限制。”⑤文化生产方式与媒体技术相互推进的中介是文化教育,是文化教育的需要促成文化教育中变革因素即媒体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文化生产方式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呈双重变奏的方式,文化与技术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向更高层次发展。通俗文化教育是电化教育最早实践领域,现代传媒的特点使电影教育在教育领域独领,成为生动体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造功能的先进教育方式,引领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人们将目光集中投向引发文化变革的媒体技术时,对电影的研究热情高涨,形成独特的技术研究领域——教育电影。随着教育电影的推广普及,电化教育完整理论和实践领域最终形成,当文化生产方式发生转型,人们的文化观念和文化生活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新时代宣告诞生。电化教育的生动实践就体现在这种文化与技术的双重变奏上。

新教育的理想——电化教育在其文化功能中升华

中国电化教育是以现代媒体为条件,开展广泛的新教育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促成现代文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体现了民主主义教育思想,也寄托着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理想追求。电化教育在其文化功能中得到升华。民主主义教育极力批判教育与生活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的不合理,认为儿童应该通过具体的活动,不断思考并取得进步。成长是一个逐步习得、富有意义的思想过程,学校要为这个过程负责,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控制他们成长的过程。为了使儿童成长过程与社会发生联系,课程应建立在相关社会作业的基础上。为了使教学同生活、活动、经验发生联系,直观手段的教学受到重视。电影、幻灯等媒体的诞生为这种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条件。民主主义教育启迪了人们新教育、新社会的理想,从而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和教学改进,追求教育效率和效果。电化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形式体现了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后,中国在推广普及教育时较多地使用了电影、幻灯等直观教学手段。30年代后中国电化教育有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出现关于电影和播音教育的书籍。当时的中国各方面基础还较为薄弱,电化教育发展缺乏充分的经济和技术支持。尽管如此,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已深入人心,人们对民主社会与民主教育理想的追求,使电化教育发展拥有了持久的动力。教育现代化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早期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包括教育的世俗化、实用化和科学化。1921年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大力推动教育的世俗化、实用化和科学化。1923年陶行知等人开展平民教育、农村教育工作,力求教育的世俗化;“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大学”的教育实践,力求教育的实用化;中华教育改进社开展心理学研究,改进教育研究手段,力求教育的科学化。由于电影、幻灯等媒体的传播功效,用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均有重大辅助和改进作用。关于电影、幻灯、播音等的系统研究,也逐渐形成了一门专业——电化教育。电化教育是当时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当时的教育现代化,追求教育世俗化、教育实用化和教育科学化,也追求教育效率和效果。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普及电化教育,就旨在提高教育效率和效果。⑥

篇(3)

【关键词】中国特色政论文 生态视角 语言特点 英语翻译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052-02

近几年,中国奥运会和世博会等一系列大事件后,中国文化让世界都着迷了,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和中国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及各国人民都对中国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世界想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政策、文化和生活,所以政论文就成为他们了解中国的一个途径。政论文的翻译对译者的文化功底和翻译技能要求都非常高,而生态视角与语言翻译的结合所建立的新翻译策略就能够很好地帮助译者做好翻译工作。

一 中国特色政论文的语言特点

1.政论文概述

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它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政论文论述的中心一般都是政治性问题。从政论文的性质来讲,中国政论文是带有中国时代特色的、具有政治倾向性的议论文;从政论文的内容来说,它论及中国的国家机制和方针政策;从表现形式上看,政论文的出版和发行都是由政府机关负责的,如《人民日报》。

2.政论文的特点

政论文的主要功能是宣传、号召、表达、劝说。政论文的功能也决定了政论文的特点。与其他文体相比,政论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劝说力。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政论文在政治体系中表达出的力量是非常之大的。由此可见,政论文在国家维持秩序稳定、解决社会矛盾时起到了重大的引导作用。这些都要归功于政论文的强大劝说力。

二 生态翻译学

将生态视角和翻译学相结合催生出了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有九个研究理论视角:(1)生态范式;(2)生态理性;(3)关联序链;(4)翻译生态环境;(5)译者中心;(6)译有所为;(7)适应与选择;(8)“三维”转换;(9)事后追惩。

1.生态范式

生态翻译学曾多次对译论范式进行定位,笔者最同意的一个定位是,生态翻译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是从生态理性和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研究的,其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的性质被定位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

2.翻译生态环境

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翻译所涉文本、文化语境、“翻译群落”以及由物质和精神构成的集合。翻译生态环境在其范围上分为大环境、中环境、小环境。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分为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对译者来说,除自身之外的一切环境的集合就是翻译的生态环境。

三 生态视角下的翻译策略

政论文中的术语所含范围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覆盖面很广。由于政论文的特点,对译文的客观性要求很高,在翻译时译者就不能翻译得太主观,要求有很高的忠诚度。有些中国特色的政治术语在英文语境中是找不到相应意思词汇的,这就要求译者能在保持忠诚度的基础上进行发挥。既要内容丰富,又要求表达准确,这一点对译者来说是一大挑战。

翻译生态理论强调不同语种翻译之间的平等和文化交流的平衡,力图“将其他种语言的‘不洁’拒之门外,保持本族语的纯净”,注重“语言的生态学,即清洁性、伦理性和绿色性”。其具体翻译策略介绍如下:

1.直译

第一,逐字翻译。一些缩略语,它们所表达的意思都是字面上的,这样的句子适合使用逐字翻译法,可在保留其原来的形式的情况下进行直译。

如,“生命至上,安全第一。”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生命和安全都是第一位的。所以可以这样翻译:“Life and safety first.”这样,既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也做到了译文以最简练形式表达出来。

第二,保留形式,原文释义。有些政治术语是具有节奏性的,形式整齐,内容丰富。如,“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就可以使用此译法:“We must see to it that there are laws to go by,the laws are observed and strictly enforced,and law-breakers are prosecuted.”

2.直译+意译

政论文中有许多地方都有其深层含义,不能使用逐字翻译的方法,这样会使意思表达不明确,外国人在理解时会出现问题,运用生态翻译理论也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保留形式+结构内释义。结构内释义是只对结构进行细微改动,有技巧地将浓缩的意思表达出来。如:“两纵十横、六河连通”,可以翻译成:“Two Vertically Running Rivers,Ten Horizontally Lying Water Systems,Six Rivers Connected”。

第二,保留形式+结构外释义。结构外释义是指有些原文是有中国特定文化背景和文化特色的,在翻译这部分时可根据翻译生态理论的要求将原文中没有提到的背景和特色按照英语的习惯翻译出来,在翻译时保留中国特色。

3.意译

在政论文中,一些专业术语是带有数字的,而在翻译时含义的重要性显然大于数字,其数字在翻译中是可以不显示的,这样就可以意译。

第一,使用原意代替数字。比如“三农”一词,在翻译时就可以使用这种策略:“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这也是官方的翻译方法。在翻译时也会发现,有些句子是非常适合这种翻译方法的。

第二,补译。专有名词是可以用补译法的。比如“中南

海出海大通道”等。

四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对几点原则的把握:精确、最简化、重视、完整、自然。

综上所述,在翻译时,要看看能否直译,在保留原文含义的基础上,保留其表达形式。直译的要求就是,在表达精准的同时做到最简化。在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要以直译优先。如果直译不能做到对原文翻译所要求的水平,就可以考虑直译+意译的方法。当然,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1.翻译时的语言属于机械转换类型

语言翻译是把两种文化和思维模式在语言中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一种再创造的劳动,而不是机械转换,机械转换这种翻译方式也是生态翻译法着重要纠正的一种翻译方法。因此,在翻译之前做好准备,搜集好资料,是准确翻译和传达原文含义的重要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翻译前的准备工作可以帮助译者了解和理解原文背景和含义。理解是翻译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能准确理解原文,又怎么能忠实地将它翻译成目标语呢?在日常生活中,译者要注意积累词汇和翻译技能,运用时代的产物(网络)和其他途径查找出可以表达原文意思的特色方式。

2.逻辑分析能力在翻译能力中是占有很大比重的

大多时候,政论文的独特特点都需要译者对原文的结构、逻辑、含义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最后才能决定使用什么方法和策略去进行翻译。在翻译学习的过程中,要多阅读些翻译家的作品,找出最适合的翻译方法。

五 总结

译者在对政论文进行翻译之前,要对政论文的特点、意义和风格有所掌握,深入体会生态视角翻译理论的精髓,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在经验中不断揣摩、研究,最终达到在翻译过程中能够选择最佳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周伟龙.当代中国特色政论文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2)

[2]刘丽曼.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政论文本翻译策略[D].兰州大学,2013

[3]周彦军.谈政论文的英译――以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河西学院学报,2009(4)

[4]罗小波.政论文英译:顺应论的理论与实践[D].湖南工业大学,2010

[5]李红霞.目的论视域下的政论文英译策略研究――以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外国语文,2010(5)

篇(4)

 

人称的非常规用法反映了使用者根据不同社交场合对语言的灵活运用,接收者需要正确理解使用者传达的社交意图。学术论文中“是否选用人称代词能揭示出作者如何看待自己在某一研究中的作用及表明作者与读者、同行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解释该语言现象,选择“社交指示语”来统一称谓。

 

一、语料收集和分析结果

 

本文从语言学、数学和机械领域共30种期刊上选取180篇学术论文。汉语语料搜索“我”。英语语料搜索“I”,“me”,“my”,“mine”,“we”,“us”,“our”,“ours”。结果显示汉语语料中仅语言学论文有3处使用第一人称单数,英语三个学科均有使用。汉语语言学领域第一人称复数的使用达到77%,数学领域和机械领域依次靠后。英语论文检索结果表明三个领域对第一人称复数的使用基本持平。

 

二、第一人称社交指示

 

本节结合语料讨论第一人称社交指示用法。

 

(一)第一人称单数

 

汉语仅在语言学论文出现三处第一人称单数的使用,英语论文大量使用第一人称单数。

 

1.So far as Ican tell,neither way of thinking is uniquely targeted by a significant problem.

 

2.我个人认为,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文体学的发展,因为我们所谓的文体学……

 

使用I强调作者本人的贡献,也体现作者承担个人责任的意愿,尤其是作者认为自己的陈述可能存在不足。目前提倡用“主动的”第一人称来进行论文写作使表达更加清晰自然,而国内学者依然避免第一人称以保持客观和谦虚。

 

(二)第一人称复数指作者

 

学术论文中经常出现第一人称复数作单数的情况,使用“我们”来指代自己。

 

1.另外我们猜测项链图的嵌入分布为强单峰的,并且其单峰点的位置为其不可定向平均亏格的上取整或下取整……

 

2.We present the solution of crack problem by introduction of a set of potential functions.

 

这些论文均由单个作者撰写完成,该种编者“We”的用法体现作者的谦虚与礼貌。田海龙指出“我们”表示“自谦的人际功能在汉语文化中有着牢固的根基”。同时亦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造成了移情的语用效果。英汉论文中该用法均最普遍,但英语不同领域的论文使用次数基本持平,汉语论文语言学使用最多。这是因为国内理工科领域避免使用第一人称指示语。

 

(三)第一人称复数包含读者

 

语料中也发现第一人称可以用来指称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

 

1.由于R一p互T一Q,我们有……

 

2.Furthermore,we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of creating such a multina-tional exposure database……

 

上边的例子都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创建了“共同处境”,将读者带入自己的思路,对学术语境下交际的成功产生积极作用。中英文论文作者对第一人称共称现象的使用差异不大。

 

(四)第一人称复数泛指

 

论文中也存在第一人称复数用来泛指的例子:

 

1.架构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之中,反映我们的价值取向。

 

2.It is true that when we signal our inferences in discourse we do not have always the goal of presenting an argumentation to someone else.

 

上例所有的第一人称复数均可换成“people”,该用法让读者感到更加亲近。英汉论文中该用法均较少,英汉语言学领域的使用均多于其他两个领域,汉语另外两个领域未有该用法。这可能是三个领域研究内容所致,语言学领域须更多讨论泛指的话题。

 

(五)第一人称复数指读者

 

英汉论文中均发现了第一人称复数指代第二人称即读者的例子:

 

1.In the first case(8a),which is the most frequently found kind of enthymeme and—as we shall see—the most interesting as regards cultural variability…

 

2.我们知道,文学文体学主要系统研究文学语言和文学体裁。

 

(1)中意图是为了表达“你们将看到的”含义。(2)其本意是为了提醒读者作者很熟悉的理论,但作者避免使用产生距离感的第二人称,产生了拉拢读者的“移情”效果。该用法在英汉论文中使用频率均较少,汉语论文仅语言学领域出现,英语论文基本持平,体现英汉论文写作理念差异。

 

第一人称单数用法体现了作者负责的态度,在国外学术论文中逐渐提倡。第一人称复数四种用法避免了主观的单数“我”从而增加了论文的客观性与权威性,产生的移情效果让论文更具说服力。学术论文第一人称的灵活运用达到一些共同的社交功能,即论文的客观,谦虚和说服力。英汉论文对第一人称单数的使用差异巨大,汉语论文受东方文化影响几乎不存在该用法。

 

英汉论文三个领域在第一人称代词复数使用上差异较大。英语三个领域第一人称代词使用频率基本相同,汉语论文中语言学领域使用最多,数学领域和机械领域次之,这是由于国内数学领域和机械领域坚持传统所致。英汉论文对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差异主要是由于文化因素和写作风格导致,不同的领域的研究内容并不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因。英汉论文在第一人称使用上的差异是不同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文化因素制约着英汉学术文本写作风格。

 

作者:陈瑞哲 来源:亚太教育 2016年20期

篇(5)

关键词:文献综述英汉学术论文分布

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232-02

近年来,体裁和体裁分析成了语言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对各类语篇进行体裁分析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中对学术论文的体裁分析尤为突出。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论文的其他部分(如:摘要、引言和讨论部分),而对作为学术论文重要组成部分的文献综述的研究甚少,其英汉对比研究更为少见。学术论文中的文献综述具有特定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并在语篇结构、文体风格、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具有特定的体裁特征。文献回顾能够体现论文作者对研究问题的理性认识,论证研究必要性的能力,以及宏观综合文献的能力,是整个论文中最难写的一部分。[1]鉴于文献综述在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本文以Swales学派体裁理论以及Connor的对比修辞理论为基础,从分布特征对英汉论文文献综述部分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同一体裁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的异同。

一、数据和分析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的语料库总共包括40篇应用语言学领域的实证性学术论文。根据Nwogu(1997)提出的建立语料的代表性(representativity)、声望(reputation)和可读性(accessibility)的原则[2],确立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4种杂志:《外语界》《现代外语》《AppliedLinguistics》《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这些杂志均出版于2013和2014年。运用WolframMathematics60软件进行随机抽样,从4种杂志中分别任意抽取10篇论文,从而构成了本研究的语料库共40篇文章。

本研究中文献综述宏观结构对比,主要是针对所建立的语料库论文中文献综述的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应用语言学领域实证性学术文章的宏观结构主要包含IMRD(Introduction,Method,ResultsandDiscussion)四个部分。[3]文献综述在论文中呈现的最主要的形式为引用,占据了文献中综述篇幅的大部分。Swales(1990)将引用分为两种类型:融入式引用和非融入式引用。在整合型引用中,研究者的姓名是句子成分的一部分。而在非整合性引用中,研究者的姓名以括号或上标数字加批注等形式出现。[4]运用PDF转Word转换器软件统计这两种引用在英汉论文中四个部分(引言、方法、结果、讨论)中的字(词)数。英语论文的篇幅长度是以单词数为单位计算的,而汉语论文的篇幅长度是以中文字数为计算单位,因此不能仅通过统计英语论文的单词数和汉语论文的字数得出文献综述的分布比例。为了使本研究更具有说服力,文献综述的句子数和出现频率也作为分析的依据。在统计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分析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分布特点。

二、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宏观分布对比分析

1文献综述在论文各部分及整篇文章中所占的比例

表1是文章各部分文献综述字(词)数占相应各部分字(词)数的百分比。由表1可以看出,英汉论文都是引言部分的文献综述最多(英语论文中引言部分文献综述单词数24527,占引言总单词数的637%;汉语论文中引言文献综述字数16650,占引言总字数的495%),结果部分的最少。引言部分和方法部分的文献综述是英语论文多于汉语论文,而结果部分和讨论部分则相反。对于文献综述在整篇论文中的比例而言,英语论文略高于汉语论文(英语论文中文献综述总词数38401,占英语论文总词数的266%;汉语论文中文献综述总字数33667,占汉语论文总字数的225%)。除了上面说到的英汉论文篇幅以不同的单位衡量的原因外,这样的结果不能足以比较文献综述在两种语料中的分布情况,因此有必要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检验两语料文献综述在各部分及整篇文章中所占的比例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表2显示了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在论文各部分及整篇文章中的统计分析的结果。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在论文各个部分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t=1615,1953,0215,-1870,1875;df=38;p>005)。

2.文献综述的句子数和出现频率

表3和表4是文献综述在论文各部分的句子数和出现频率对比。从表3可以看出,英语论文中文献综述在论文各部分的句子数都多于汉语论文,其中引言部分和方法部分最为明显(英语论文中引言部分的句子数771,汉语论文中为275;方法部分英文论文为185,汉语论文为50)。文献综述在论文中的出现频率与句子的比较结果相似,也是英语论文多于汉语论文,引言部分和方法部分差距较结果和讨论部分要大。为了使研究的结果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同样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检验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在这两方面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表5和表6的统计结果显示,英汉论文文献综述的句子数和出现频率在引言、方法及整篇文章中有显著差异(p值均为0000,小于005)。研究表明,英语论文文献综述句子数和出现频率在引言和方法部分明显多于汉语论文,结果和讨论部分也是英文论文居多,但差异不明显。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文献综述在英汉论文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引言部分的文献综述分布最多。英汉论文文献综述在论文各个部分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就句子数和出现频率而言,英语论文文献综述句子数多于汉语论文中的句子数,出现频率亦是如此。这两方面在引言、方法及整篇文章中有显著差异。总的来说,英语论文作者更加重视文献综述的写作,尤其是在引言和方法部分。这可能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写作习惯差异。中西方对于“礼貌”的理解不同: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伦理道德,人际交往讲究“客气”。西方人似乎无暇“客气”,人与人之间交流往往直截了当。[5]因此,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写作时,中国学者常常采用委婉、含蓄、迂回等间接的表达方式;而西方学者则倾向于直接、明快的写作风格。英汉论文文献综述部分的不同之处比较清晰地反映出了英汉作者不同的写作习惯。文化习俗和写作风格都会影响篇章的形成。本研究对于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写作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有助于学术写作者了解不同语言文化各自的写作修辞特点,提高跨文化意识,加强学术交流。

参考文献: 

[1]王姿懿,高桂珍.中外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文献综述体裁对比[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8:104-106. 

[2]Nwogu,K.N.The Medical Research Papers:Structure and Functio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97,16:119-138. 

[3]杨瑞英.体裁分析的应用:应用语言学学术文章结构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0:29-34. 

[4]Swales,J.M.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篇(6)

论文关键词:耕地多功能性,价值测算,补偿

引 言

耕地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事关我国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稀缺的自然资源,耕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1]。尽管我国政府实施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耕地资源还是存在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的趋势,近年来耕地资源向非农用途转变的速度明显加快[2]。为了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对国外的粮食依赖,政府和学术界都已认识到必须保护耕地这一重要的战略资源。但是,传统经济学对耕地价值的认识仅停留在狭义的经济价值上,忽视了耕地资源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等非市场价值,从而缺少对耕地资源应有的保护和投入。要从根本上解决耕地问题,实现耕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必须全面地认识耕地资源的价值,特别是其非市场化的多功能价值。

贵州省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强烈发育区,山地多、平地少,土层浅薄,土壤贫瘠,土地垦殖率低项目管理论文,水土流失面积已由20世纪50年代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4.2%、60年代的19.9%、70年代的28.4%上升到目前的43.5%,石漠化面积已达2.25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2.8%,目前石漠化每年仍以508.2km2的速率递增;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使耕作层变薄,甚至基岩裸露(石漠化)、完全丧失农用价值[8],耕地保护更显得重要和必要。

1.耕地的多功能性

1.1耕地多功能性的概念

耕地多功能性是从农业多功能性演化而来的,是指耕地除具有经济生产的基础功能外,还具有社会保障、生态服务、文化传承等多种延伸功能。近年来,由于人们对耕地资源的多功能价值认识不足,耕地资源过多向非农用途转变,从而导致耕地资源农业利用的比较收益低下,耕地资源得不到足够的保护。

1.2耕地多功能性的基本内容

(1)经济生产功能怎么写论文。进行适当的生产活动,保障农产品的供给,特别是粮食的供给,是耕地资源的最主要的功能。耕地资源与人类劳动相结合,产出了人类生存和生产所必需的食物和原料,这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农、林、牧、渔服务业作为基础产业,不仅为我国人民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须的粮食供给,还为二三产业提供原材料,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基础支撑作用,突显了耕地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社会保障功能。耕地是农业发展的载体,农业作为一个产业能吸纳我国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缓和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当前,城市化和工业化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还比较差,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还需要农业的发展提供就业岗位,以减轻社会就业的压力。耕地这个载体为他们提供了退路和生存保障,成为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耕地还是农民养老的保证,是人民生活与社会安定的基本保障。

(3)生态服务功能。耕地及其中的生物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生态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耕地对生态环境的支撑和改善的作用上。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持、气候调节、营养物质贮存与循环、土壤肥力的更新与维持、环境净化与有害有毒物质的降解、植物花粉的传播与种子的扩散、有害生物的控制、减轻自然灾害等许多方面。耕地的生态功能,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保持生物多样性、防治自然灾害、二三产业的正常运行和分解消化其排放物产生的外部负效用等,均具有积极的、重大的作用。

(4)文化传承功能。土地本身构成的自然和人文综合景观能带给人们的休闲、审美和教育的功能项目管理论文,以及维护原有乡村生活形态、保留农村文化多样性遗产、承传传统历史文化的功能。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古书、古典、古迹极其丰富,各地形成的种植方式、耕种技艺、农具农器等都充满了人类发展所凝聚的智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耕地是农业文化的起源,是农业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且对农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起着支撑作用。

2.耕地多功能价值测算思路与方法

(1)经济生产功能价值。耕地资源的经济产出价值是耕地年经济收益的提前支付,通过收益还原法(贴现法)求耕地资源年收益的现值就获得耕地资源的经济产出价值,即:VC=a/r,式中:VC是耕地资源的经济产出价值,a为耕地资源的年收益,r为贴现率。其中,r是一固定值,r=2.1%。

(2)社会保障功能价值。耕地资源的社会保障主要指就业保障价值,公式为:Vs=VS1*KS ,VS1=Ca/Aa,VS1为就业保障价值,Ca为人均固定资产原值,Aa为被评价地区人均耕地面积;KS为修正系数,KS=P0/Pi怎么写论文。其中,P0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农业人口人均非农业纯收入,Pi为评价地区农业人口人均非农业纯收入。

(3)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耕地资源的生态服务价值为:VE=VE/r,VE=VA*KE。其中,VA是我国耕地资源生态服务的年价值,为5140.9元/公顷(全国平均值),KE=b/B,KE为生态服务价值修正系数,b为被评价地区耕地生态系统的潜在经济产量,B为全国一级耕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平均潜在经济产量,据王万茂等研究成果显示,B值平均为10.69t/hm2,b值在各农业区域各异。

(4)文化传承功能价值。耕地资源的文化传承价值主要指以耕地为载体的乡村旅游价值,可计算为:Vw=Vw1*Kw,Vw1=L*kw1。其中Vw1是耕地的文化传承功能原价值,Vw为修正价值。L为评估区乡村旅游年产值,Kw为修正系数,kw1是以耕地为载体的乡村旅游产值系数(比例)。

(5)耕地资源的总价值。耕地资源的总价值(V)为耕地资源的经济产出价值、生态服务价值和社会保障价值的总和:

V耕地多功能价值=VC+VS+VE+VW

3.耕地资源多功能测算评价与案例应用

本研究分别选择具有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贵州省普定县、丹寨县为对象,以2007年数据为基础初步测算耕地的多功能价值。

3.1 经济生产功能价值测算

根据《贵州统计年鉴》、农村经济统计表,测算得到普定县耕地年净收益为19592.50万元,耕地面积16420公顷,则单位耕地年净收益为19592.50/16420=1.193万元/公顷;测算得到得丹寨县耕地年净收益为11590.50万元,耕地面积为7288公顷,则单位耕地面积年净收益为11590.50/7288=1.59万元/公顷项目管理论文,因此,耕地经济生产功能价值为:VC普定=a/r=1.193/2.1%=55.82万元/公顷,VC丹寨=a/r=1.59/2.1%=75.73万元/公顷。

3.2社会保障功能价值测算

根据《贵州统计年鉴》,普定县固定资产原值为25182万元,总人口为42.26万人,耕地面积为16420公顷;丹寨县固定资产原值为18496万元,总人口为16.81万人,耕地面积为7288公顷,则耕地就业保障功能价值计算如下:

人均固定资产原值Ca普定=25182/42.26=595.8826元/人,人均耕地面积Aa普定=16420/42.26=0.0389hm2/人,VS1普定=595.8826/0.0389=15336.18元/公顷,又普定县非农业总收入为163858万元,全国非农业总收入为221434.9万元,全国人口132129万人。修正系数为:P0普定=221434.9/132129=16758.99元/人,

Pi普定=163858/42.26= 3877.38元/人,得:

KS普定=P0普定/Pi普定=16758.99/3877.38=4.3,则:

Vs普定耕地就业价值=VS1普定*KS普定=15336.18*4.3=6.63万元/公顷

同理:

人均固定资产原值Ca丹寨=18496/16.81=1100.3元/人,人均耕地面积Aa丹寨=7288/16.81=0.0434公顷/人,VS1丹寨=1100.3/0.0434=25378.70元/公顷,又丹寨县的非农业总收入为32958万元,全国非农业总收入为221434.9万元,全国人口132129万人。修正系数为:P0丹寨=16758.99元/人,

Pi丹寨=32958/16.81=1971.33元/人,得:

KS丹寨=P0丹寨/Pi丹寨=16758.99/1971.33=8.5,

则:Vs丹寨耕地就业价值=VS1丹寨*KS丹寨=25378.70*8.5=21.58万元/公顷。

3.3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测算

根据王万茂等人研究结果,B值平均为10.69t/hm2,推算得普定县耕地潜在经济产量为b普定为10.7t/hm2,丹寨县耕地潜在经济产量b丹寨为13.9t/hm2,r取值2.1%,则耕地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计算如下:

VE1普定=Va普定*Ke普定,Ke普定=b普定/B,Va普定=0.514万元/公顷,Ke普定=10.7/10.69=1

VE1普定=0.514*1=0.514万元/公顷。则普定县的生态服务价值为:

VE普定=VE1普定/r=0.514/2.1%=24.48万元/hm2。

同理

VE1丹寨=Va丹寨*Ke丹寨,Ke丹寨=b丹寨/B项目管理论文,Va丹寨=0.514万元/公顷,Ke丹寨=13.9/10.69=1.3

VE1丹寨=0.514x1.3 =0.6683万元/公顷。则丹寨县的生态服务价值为:

VE丹寨=VE1丹寨/r=0.6683/2.1%=31.83万元/hm2。

3.4 文化传承功能价值测算

耕地的文化传承功能价值评估可用替代成本法,即用“以耕地为载体开发的乡村旅游价值”来代替,通过调查评估区乡村旅游年产值,测算以耕地为载体开发的乡村旅游产值即可。根据调查,普定县2007年乡村旅游产值为53万元,以耕地为载体开发的乡村旅游点产值占30%,可得普定县耕地文化传承功能价值为Vw普定=53*30%=15.9万元。同理,丹寨县2007年乡村旅游产值为61万元,以耕地为载体开发的乡村旅游点产值占36%,可得普定县耕地文化传承功能价值为Vw普定=61*30%=18.3万元怎么写论文。

3.5耕地多功能总价值测算

据公式:V=VC+ Vs + VE+VW得耕地多功能总价值分别为:

V普定=55.82+6.63+24.48+15.9=102.83万元/公顷,

V丹寨=75.73+21.58+31.83+18.3=147.44万元/公顷。

4.结论与讨论

4.1耕地多功能价值的区域差异

从测算结果看出,贵州省西部、东部耕地价值呈现区域差异。由于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区位优势的不同,耕地资源的多功能价值在丹寨县、普定县两个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呈现出丹寨县生态服务价值与社会保障价值均高于普定县,丹寨县耕地总价值明显高于普定县耕地总价值的特点。

普定县总面积16420公顷,总人口有42.26万人,县内耕地面积广,人口基数大,农作物生产劳动力耗费量大;而丹寨县总面积只有7288公顷,人口基数比普定县也小很多,因此普定县的经济产出高于丹寨县。而丹寨县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气候,自然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密度均高于普定县,民族文化、自然景观、人为景观也比普定县略胜一筹。据资料显示,丹寨县生物资源中野生植物已定名的木本植物91科230属519种,草(藤)本植物43科230种,丹寨县森林覆盖率62.78%(属贵州省最高),野生动物和珍稀植物也很丰富,因此丹寨县生态服务价值高于普定县。耕地资源的社会保障价值是由人均耕地面积与人均固定资产原值所决定的,丹寨县人口将近普定县1/3倍,而普定县固定资产原值为25182万元,丹寨县为18496万元,普定县固定资产只是丹寨县的一倍多。因此丹寨县人均固定资产原值远大于普定县,社会保障价值也高于普定县。

4.2耕地多功能价值与现行征地标准

根据有关规定项目管理论文,贵州省征地补偿标准为耕地年收益(经济价值)的8倍,则普定县、丹寨县征地的补偿标准价值为:

VC普定征地= 55.82*8=446.56万元/公顷,VC丹寨征地= 75.73*8=605.84万元/公顷。

通过耕地多功能价值评估后修正为:

VC普定征地=102.83*8=822.64万元/公顷,VC丹寨征地= 75.73*8=1179.52万元/公顷。

现在的征地标准与耕地价值重建后比较,耕地价值提高了很多倍,耕地资源的价值重建表明,农业用地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外部效益,本文试图全面认识耕地资源的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等多功能价值,把耕地资源的外部性进行“内化”,这样一方面提高了耕地的比较利益,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耕地征用的价值补偿标准,抑制了乱占耕地的行为。耕地资源的价值重建利用了市场价格来评估,可以阻止耕地面积的大幅度下降。但是,我们在保护耕地的同时,也应注意控制人口基数的增长,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加固定资产的投资,为发挥耕地的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创造发展基础和条件。

参考文献

[1]余庆年,王万茂.中国耕地面临四大挑战[J]. 生态经济,2002(1):67~68.

[2]金建君,刘学敏.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及其评估方法分析[J].ECOLOGICAL ECONOMY,39-41

[3]齐仲锋.自然资源价值问题的再探讨[J]. 石油知识,2005(1):30~31.

[4]胡静,陈银蓉.中国农地资源价值思考[J]. 商场现代化,2006,480:343~344.

[5]徐中民,张志强等.生态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应用[M].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

[6]王万茂,黄贤金.中国大陆农地价格区划和农地估价.自然资源,1997,19(4):1-8.

篇(7)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便捷和多元化,搜索引擎、虚拟社区、门户网站等不断分流着高校图书馆的用户。在这种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突出自身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用户粘性,促进图书馆不断发展。建立特色数据库便是高校图书馆提供主动知识增值服务的一种体现。特色数据库是指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对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处理、储存,并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将特色资源数字化,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信息资源库[1]。特色数据库应根据本馆馆藏特色、地方特色或本校的重点专业,集中各类文献而建立,能充分反映文献馆藏信息资源和数据资源特色的总汇。宁夏大学图书馆依托地域特色和学科特色,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化手段,对现有的回族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有序的整合,构建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回族历史文化数据库的建设,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特色资源的利用价值,为读者提供系统、全面的回族文献信息服务;另一方面,能够借此集中各方力量搜集整理与回族历史文化相关文献,将形式各异、观点鲜明的资源集中于一个平台,形成百家争鸣的格局,促进回族历史研究的不断进步。

2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总体规划

根据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目标,我们应全面搜集各种载体相关信息,将这些相关信息整合规范到一个系统中。建设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的总体规划是:一方面对本馆、本校和兄弟院校的回族历史文化纸本资源进行搜集、开发与整合;另一方面对有关回族历史文化的各种格式的网络文献资源进行挖掘与整合。最终将这些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划分成若干个子库,统一在同一检索平台,在WEB服务器上。可以进行目录检索、分类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实现读者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

3回族历史文化数据库建设前期准备工作

3.1成立专门建设团队

由馆领导牵头组织,成立由回族研究学者、图书情报人员、计算机技术专业人员共同组成的特色库建设团队。总结和借鉴已有建库经验,确定数据库建设内容、软件平台、相关数据规范标准、数据收集范围,对资源采集、资源整理、资源加工、资源入库等工作进行合理分工。

3.2确定信息源与数据收集范围

数据是数据库的核心,数据收集是数据库建设的基础。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收集所有载体的回族文献。关于回族文献,我们秉承以下定义:凡记录、存贮和传播有关回民族知识的一切载体,统称为回族文献,它不仅包括内容具有回族属性的文献,而且涵盖文献作者(主要指著、画、写、刻、译等)具有回族属性的作品,如萨都剌的诗、张承志的小说。此外,回族文献不等同于伊斯兰文献,如《古兰经》的译本,回族学者的汉译本为回族文献,而维吾尔语译本则不为回族文献;同为记述清真寺的文献,广州的怀圣寺属于回族文献,而记载新疆的艾提尕大清真寺就不能称作回族文献[2]。在此数据收集范围的界定基础上确定建库信息源的种类,包括图书、期刊、图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和视频等载体类型;然后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和组织,以确保数据库中文献的含金量。筛选、整理和组织文献的过程是知识管理的过程,这一过程关系到整个数据库的质量,需要在学科专家的建议和指导下,由专业人员和图书馆建库人员共同来完成。

3.3确定数据规范标准

高校特色数据库具有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建设而形成并可供共享等特征。因此,我们在建库过程中应注重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从而建立兼容性强、标准化高的特色数据库。参照CALIS特色数据库建设相关标准,将是一个捷径,如《CALIS资源数字加工与标准》《信息资源名称规范》和《CALIS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命名规范》。CALIS针对数据制作标准制定了相关规则或规范,包括《CALIS描述型元数据规范及其著录规则》《CALIS管理型元数据规范》[3]等,用来统一规范特色库的建库标准和服务功能。其中《CALIS描述型元数据规范及其著录规则》选定了11种规范格式及其著录规则,作为元数据规范格式,包括古籍、舆图、家谱、拓片、地方志、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电子图书、音频资料、网络资源的描述元数据规范及其著录规则。本馆根据实际情况,据此规范制定了图书、学位论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图片、视频六种元数据格式,以图片元数据格式为示例一,见表1。

3.4确定特色库建库软件平台

本馆在建设和中采用通过CALIS二期认证的方正DESI系统作为资源建设和的平台。DESI系统是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所开发的一套数字图书馆制作软件。分为采用C/S模式的信息制作系统、信息资源系统和采用B/S模式的信息系统,此系统可以将各种纸质资源数字化,统一成符合国际标准格式的电子资源,能同时管理文字、图片、多媒体等信息并提供全文检索服务,支持网页的动态,一个程序界面便完全实现了数据加工、审核、,是一个面向内容管理的应用和信息软件。DESI系统具有以下基本功能:(1)纸质文献数字化,并进行图像处理和文字识别;(2)文档格式转换,支持DOC、PDF、PS、JPG、TIF、TXT等格式转换;(3)支持文档的拆分、合并功能;(4)进行元数据标引、分类、目录制作、多媒体链接等深度数据加工;(5)内容加密使之无法随意拷贝、打印、散发;(6)支持电子资源的字段检索、全文检索、全面检索和关联检索;(7)支持网络、光盘,并可进行各种统计;(8)加密入库及安全管理引擎,授权限定范围内的用户下载阅读;(9)提供FAQ、新闻、公告栏论坛等辅助功能;(10)对加工的电子资源添加水印。基于以上功能,DESI系统能够很好地满足我们的建库需求。

4用方正DESI系统建设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

4.1创建数据库

DESI中启动方正DESI客户端,新建资源库。DESI系统内置了27种资源库模板,其中包含《CALIS描述型元数据规范及其著录规则》中规定的11种格式的特色库模板。根据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的需要选择特色库图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图片和网络资源等六个模板。每个模板具有不同的字段,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或修改字段信息。对于建好的各个子库还需要进行相关设置,主要包括子库是否需要完成除元数据标引外的数据分类、目录制作和多媒体链接可选工作;是否分配不同人员来完成不同工作;是否数据审核后才能够。数据库框架如图1示:

4.2数据采集

对于本馆收藏的有关回族历史文化的纸质文献资源通过扫描、图像处理、OCR文字识别等手段形成数字化文档,文本以pdf格式保存,图片以tiff格式保存。利用文件上传功能将数字对象转入DESI系统相对应的子库中,最终文本数据转换成方正DESI使用的CEB格式。CEB作为DESI系统的特有格式,是完全高保真的中文电子书格式,其将不同的源文件格式转换成统一格式,并保留了源文件中的字符、字体、版式和色彩的所有信息,该格式对文字图像等进行了压缩,节省了数据存储空间。对于本馆收藏的电子资源和搜集的网络资源,需要进行预处理,使之符合《CALIS文献资源数字加工与标准》:文本格式的数字对象为pdf格式;图像格式的数字对象为jpg格式或者tiff格式;视频资源建议采用Mpeg或AVI(MPEG4)保存。在收集这类资源的过程中,利用Excel或access等软件将各类型资源的元数据根据定义好的规范收集整理,利用DESI系统的资源导入导出功能批量将元数据和数字对象导入系统相对应的子库中。

4.3资源加工

入库的记录要经过数据加工,才能最终到网上。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的数据加工过程主要包括元数据标引、数据分类和数据审核3个方面的内容。

4.3.1元数据标引

元数据标引是对文档元数据进行标引的工作。元数据标引是数据加工阶段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标引的准确、详细程度也直接决定数据库的质量。在此环节中,直接从原文中拖选需要的内容,操作简单,对于无法拖选内容的资源也可以直接输入。如果利用系统资源导入导出功能入库的资源,元数据信息只要保证在入库时已经完整准确,就不再需要手工标引程序。在特色数据库建设中,数字化对象的标引和分类工作量通常很大,可将这些标引工作分配给不同的工作人员,多人并行工作。

4.3.2数据分类

数据分类是将相关资料分到某种分类法的某一种类目之中。DESI系统在分类模块中预制了标准的中图法分类体系,同时也允许用户自定义分类体系。用户可根据自身需要创建相应的导航树结构,将库中的记录进行分类,以方便数据的管理和访问。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采用学科导航分类法来进行数据的分类管理。

4.3.3数据审核

在具体的建库过程中,我们设定数据审核,检查元数据标引和文件是否准确无误,分类是否合理。对于元数据标引、分类信息准确无误的任务标记为“任务正确”,只有“任务正确”后才能审核通过,对于有错误的信息可以通过不同的错误类型进行分类标记,如元数据标引错误、文件错误、分类错误。对于审核有错误的任务,在弹出的“错误信息”对话框中输入错误原因,以待进一步的修改。数据审核是数据库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对建立数据库起到了质量保障作用。

4.4资源

数据处理完毕后就可以到数字资源平台上,供广大读者查询、检索、借阅、下载;供管理员进行推荐、上架下架等操作。在DESI系统中时有三个选项可供选择:一是仅元数据,只一个任务的元数据,而不会其他相关的数字对象文件;二是覆盖,遇到重复的资源,自由选择是否需要覆盖已经的资源的元数据和相关文件;三是时资源文件加密,对要资源的数字对象ceb文件进行加密,加密后的ceb文件在读者下载到本地后不能拷贝到其他电脑。为使后的资源文件更加安全,我们选择“时加密资源文件”,遇到重复的资源,选择更新资源的元数据和相关文件。在过程中会有进度条显示情况,在结束后会生成日志文件,以txt格式保存。txt文档中展示了过程中是否有失败的情况,若任务都成功就代表完成了资源。若有失败的任务则根据文档中提示查找失败原因,方便修改后再次。资源成功后,用户便可以根据权限在数字资源平台访问回族历史文化资源库。目前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的是IP限制的方式来控制用户权限,只有校内用户才可以访问本资源库,全面开放共享将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