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德国教育

德国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10 13:16: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德国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德国教育

篇(1)

一、工作严谨

德国人的严谨我早有耳闻。在德国,学生放学时,全由教师陪伴走出校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形象的教具小珠子生动地演绎了一、十、百、千的关系,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我们还看到,教师、学生都有随手关门的好习惯,最后一个离开房间的人一定会把门带上。在蒙特索里小学,校长给我们介绍完学校的情况后,带我们去参观校园。等我们都走出会议室,一位副校长就把门带上了。等我们参观完校园再次回到会议室,她又拿出钥匙把门打开了。

在生活方面,我们也感受到德国人严谨的作风。我们一下飞机,刚走出法兰克福机场大厅,负责接待的人员马上就把我们领到了一辆早已停在不远处的汽车旁边。这位司机是个德国人,她见我们有许多行李箱,就说:“你们把行李箱都放在一起,让我看看应该怎样放最合适。”待我们把行李箱都放在车旁,她就一个人根据箱子的大小把箱子恰到好处地放到了行李仓里,其间还特地补充一句:“请放心,我会放好的。”我们站在车旁,看着这位女司机把行李箱一个一个地放好,合理地使用了这辆车的空间。她说这是她的工作要求。

二、设备实用

德国学校的教育教学设备重在实用,他们没有因为国家富裕而增添许多奢侈的用品。在百威州市政厅教育局,他们为我们介绍情况时使用的是普通的投影仪,他们认为这样的设备已经能够满足教育的需要了。他们用的幻灯片也是自己做的:一张地图,一个表格和一串数字,他们逐一地为我们介绍。但他们选择会议室却别有一番宣传意义。在会议室四周的墙上,有9位伟人的画像。他们特意介绍了对百威州教育影响最大的两位人物。市政厅教育局用这样的设备,学校也用这样的设备。蒙特索里学校校长给我们介绍情况时,连普通的投影仪也没使用,她只是按照先前的安排介绍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情况。在我们的互动问答中,她发给我们每人一份学校的课程设置表。在她们看来这样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不需要用其他的手段了。在科隆的特殊学校,教师的教具和学生的玩具都是学生做的。学校里配有车、铣、锯、钻等设备,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根据需要上机床操作,制作积木等。自行设计、自行制作的教具或学具对于本校的学生来说很实用,而且在制作过程中,他们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三、行为理性

德国学生的理给我的心灵以震撼。在麦当劳店里,我透过玻璃窗看到一群学生在外面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可他们一进店门,便很有秩序地排起了队,几个小个儿的学生选择合适的位置坐下来,轻轻地说着话。整个大厅里非常安静。几位用完餐的学生则把自己的餐桌收拾干净,并把餐盘放到了垃圾仓,随手又把桌子擦了一下。学生如此,成人亦如此。在夜间,街上很少有行人,酒吧和咖啡吧是最热闹的地方。然而,他们的很多酒吧和咖啡吧都是简易的,在街两旁商店的檐下搭个棚,有的甚至连棚子都没有。他们就在这样的地方休闲,两三个人一桌,安静地喝着啤酒,小声地说着话。他们驾车文明,在街道两旁停车有序;他们行驶有序,不会在两个车道上并排出现三辆车。在慕尼黑,我们正好碰上因举办啤酒节而实施的交通管制,我们的车和其他车一样绕道而行。车辆虽然拥挤,但不堵塞。一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警车从我们的后面鸣笛疾行,在警车前面的车非常整齐地靠左边停下,待警车驶过再继续行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道特殊的车道风景,还有他们严守交通规则的理性。如果没有良好的学校教育,就不会有这样挤而不堵的行车,更不会有如此特殊的风景。

四、接待简单

篇(2)

德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发展概况及特色

德国高等教育产生于中世纪晚期,最早的大学是海德堡大学,建于1385年。到18世纪末,德国的高等学校已经超过40所,在欧洲首屈一指。1810年,威廉・洪堡创建柏林洪堡大学,并提出了“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办学理念,崇尚“学术自由”,提出高校可以自行决定聘任教授和招收学生,要求师生要致力于学术性研究。柏林洪堡大学的创建,彻底改变了中世纪大学的传统办学模式,确立了科学研究和学术民主在大学的地位,成为德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此后,德国高等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不断显现,在欧洲逐渐赢得了声誉。

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实践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建立培养实践技能人才的新型高等学校成了当务之急。1968年10月31日,德国政府通过了《联邦共和国各州统一专科学校的协定》,决定成立三年制的高等应用专业学院。各州在原有的技术中专、工程师学校、示范学校等中等专业学校的基础上,纷纷组建了高等应用专业学院,适应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德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整体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2004年,德国政府提出“精英大学计划”。提出精英大学非终身制,施行五年一轮滚动制评选,旨在促进大学不断提升科技研究能力和学术创新水平。据统计,2012―2017年,德国“精英大学”共11所,其中包括理工类3所和文理类8所,其中不乏慕尼黑工业大学、海德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图宾根大学等世界名校。

应该说,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德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也不断改革,既保留着优良的传统,又融入了新的时代特征,逐步形成了德国高等教育管理自身的特色。

崇尚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的理念产生于19世纪初期的德国,时任德国教育部长的威廉・洪堡提出“尊重自由的科学研究”,并作为发展大学的基本原则。学术自由的思想极大地推动了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对欧美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一百多年来,德国高校一直秉承着“学术自由”的传统,虽然高等教育历经变动和改革,但是科学研究的地位却始终没有变。正是由于这种理念的支撑,德国大学的学术研究和科研水平才会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管理职责清晰 德国高等教育的管理职权主要属于各州政府,联邦政府对全国教育进行宏观管控。联邦教育与研究部是代表联邦政府行使教育权力的机构,主要有三项重要职能:一是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主要包括制定教育规划,制定教育相关法律和高等教育政策,促进高校间国际交流等。二是高校建设。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与全国各州的州长每年开一次会议,确定高校建设方案,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各自出资50%,用于高校建设。三是相关资助工作,主要是资助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和有天赋的学生,资助青年科学家等。各个州政府对本州高等教育的发展负有全面的责任,主要负责在联邦政府高等教育总体框架内制定本州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筹措高等教育经费。除不干涉具体学术事务外,高校的人事、财务、招生规模等,都由州政府管理。

中介咨询机构发挥重要作用 德国有一些全国性、独立性的教育咨询机构,它们在德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中介机构主要是为政府的相关教育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相对独立的教育中介机构,往往能够获得比较全面、准确、公正的信息,从而有利于政府作出科学的决策。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大学校长协会和科学委员会。大学校长协会是大学和其高等教育机构的一个自愿性组织,代表高校的利益,主要负责对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高等教育决策提供政策咨询,协调高校之间的利益,向成员高校及有关部门提供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信息,向社会进行宣传。科学委员会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咨询机构,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资助,但地位上是独立的。作为科学家与决策者之间的一个中介组织,也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的一个中介组织,其主要任务是对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发展提出建议,包括高校研究机构的发展、教学科研结构的选择、学科专业的管理,直接影响政府的相关决策。

教授拥有绝对的学术权力 根据德国法律,高等学校实行自我管理,同时接受各州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在德国高校内部,教授是公务员,由州政府任命,直接从政府获得工资及研究经费,对大学没有财政上的依附关系,拥有很大的学术权力。校长是学校的代表,评议会是学校最主要的管理和协调机构,除进行学术决策外,还负责确定校长候选人和批准教授候选人名单。在学校的各重要联席组织内,有关学术事务如教学、科研和教师聘任,教授的席位和表决权占绝对优势。学校设学院或系的,院务会和系务会一般由全体教授组成,负责学术事务。各基层的教学和科研组织是具体的学术机构,教授在其中也具有绝对的支配地位。

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近几年,我国高校升格,特别是专科升本科等现象很多,高校之间的合并也屡见不鲜。应积极学习德国高等教育的经验,努力保持各层次、各类型高校的稳定,不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应该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培养特色人才上下工夫,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各种类型人才的需求。

科学定位高校发展 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合理分工是一个国家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德国高校之间层次清晰,类型简明。综合大学根据学科专业设置的不同,分为理工型、艺术型院校等;应用科学大学也大致根据专业设置划分,主要分为普通类的高等应用专业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在德国,每所大学都彼此恪守自己的办学理念,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保持学校品牌和文化。因此,我国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科学定位学校发展,明确人才培养的合理分工,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重视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的建设 在德国,存在着许多教育咨询、协调和合作等中介机构,这些机构对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类中介组织是政府与高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一方面,它们虽然接受政府拨款,有的主要成员也由政府任命,但运作方式是独立的;另一方面,它们得到了政府、高校、社会的普遍认可,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我国应积极借鉴这种中介模式,大力支持中介组织的发展,委托中介组织参与和介入高校建设相关事宜,既有助于克服高等教育的行政化倾向,又有利于增强高等教育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符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非常值得探索和实践。

注重提升学术人员价值 师资质量是一所大学水平和声誉的重要标志。在德国高校内,大学教授拥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和非常大的学术自由。我国高校也应该注重提升学术人员价值,充分尊重学术自由,鼓励探索与创新。注重提升“教授”等学术职称的价值,坚决杜绝学术腐败,真正体现学术人员的价值,体现学术的公正性。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尊重广大教师在高校的主体地位,不断健全完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学术人员和优秀教师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

篇(3)

1.德国的组成

要了解德国的职业教育,首先需知道德国的基本国情。德国是一个联邦政府,由16个联邦州组成。各州基本是自治的,不同于我国教育统一由教育部管理,而是由州的教育机构管理。在德国,各州的教育体系是不同的,各有各的规则和法律,协调各州的专门机构“行业协会”便应运而生了。

2.德国教育体系

德国教育在中学前和我国基本相同,到初中时,德国教育开始分为四类:文理中学、综合中学、实科中学、职业预校。高中的教育种类分得更细:文法高中、专业高中、中专、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前三种具备大学的入学资格,后两种学习一门专业的职业教育。当然,后两种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各个学习的通道都是打通的。中国需要在这方面上努力。

二、德国职业教育

1.德国职业教育的构成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由企业、职业学校和跨企业手工行会构成的。企业在双元制的学生读书前与学生签订合同,读书时,提供正式员工的三分之一工资给学生。职业学校则负责学生的理论学习。对于实践,双元制的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理论,在企业工作外,遇到企业不能提供的实践,就需要到跨企业手工行会去进行实训。

2.德国双元制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

德国双元制教育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就是企业在学生学习阶段就介入,而我国的企业是要到学生毕业或者实习时才开始与学校联系。

德国企业比我国企业至少早2年介入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教育中,为学生学习阶段提供了经济保障。2-3年后,如果学生或企业不满意对方,双方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德国双元制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还有就是相关法律的保障。

三、职业教育的教师

首先,要明确一件事,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地位比中国要高。在德国教育中,高等学校的教师不属于公务员。而职业教育的教师和小学、中学教师一样属于公务员,其中职业教育的教师还是高级公务员。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师地位别说和大学教师相比,连中小学教师的地位都不及。

正因为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地位比中国要高,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必须掌握四种能力:教学、教育、评价、改革。职业教育教师的成长比中国也要艰难。教师的成长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在大学之前或期间,经历过企业实习,并接受过职业教育;完成大学学业,并且需要完成两个专业的学习,一个是专业的学习(如机械专业),另一个是学科专业的学习(如数学专业等);大学结束后,需要在一所职业学校见习两年;最后才能进入教师工作,并不断职业化,不断进修完善自我。

四、启示

此次德国之行,不但让笔者对德国的职业教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且,通过对多个职业学校、跨企业手工行会、企业、行业协会以及有双元制教育的大学(如柏林经济法律大学)等的走访,笔者对德国的职业教育有了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此行对笔者启示颇多,似乎从中为目前国内职业教育改革中大力推行的一些相关的政策和举措找到了推行的原动力。

首先,职业教育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德国双元制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企业在学生学习阶段就开始介入。由于国内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措施为企业在学习阶段就介入提供任何的法律和政策上的动力和保障时,让学校重视、加强“校企合作”算是一个能马上上手的办法。

其次,师资培训需要重视教师的下厂锻炼。这和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师成长必须有企业经历有关。在中国由于没有这种硬性的规定,教师只能在成为职业教育的教师之后,利用“下厂实践”来弥补了。

最后,加快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德国从1994年开始了这种职业教育的改革,改革的目的和举措和我国大同小异。但是,中开始推行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比德国晚了至少10年,所以需要加快一体化的教学改革。

篇(4)

 

一、德国教师见习制度的历史沿革

 

德国的教师教育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经过了长期的历史改革最终形成了德国教师教育的一大亮点。见习制度最早开始于19世纪初期,此时的德国正面临着重大的民族危机,为了唤醒人们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政府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教育大臣洪堡提出应该进行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事业来培养优秀的人才,缓解国家危机。同时,国家重视教育事业,将教师与教会分离,使教师成为独立的群体,提高了教师的地位。《1810年法令》规定,师范生必须经过教学训练才能成为正式老师,由此开始建立严密教师教育制度。见习制度开始于1892年,正式设置见习期,并在1908年制定了见习运作条例,对见习期的目的、持续时间、见习阶段管理、见习教师承担的职责、考核方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见习期的考核制度随后逐渐演变为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制度。随着时代的进步,德国教师教育见习制度也不断改革,逐步形成了当前较为系统和稳定的见习制度。

 

二、德国教师见习制度的几大特点

 

1、见习生应的准入条件非常严格

 

德国师范见习生准入制度改革,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已经不再是师范生进入见习期的唯一条件,新型硕士学位的获得也成为其准入条件之一,这样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德国政府减少了对教育的干预性,同时给予高等教育机构更多的自主权和办学权利,来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德国除了为本州的师范生提供见习条件,也接受来自其他州的师范生的见习申请。这样的开放政策有利于师资的流动和均衡,也便于实现师范生的职业理想,更加尊重教师的选择。

 

2、见习的运作方式具有严格的程序性

 

师范生要成为见习生有一套严格的程序,首先必须获得见习准入资格即通过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或者获取了硕士学位。然后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向、兴趣爱好和学习成绩等情况向州文教部主管见习期事物的办公室申请,提交书面文件和材料。主管部门根据申请人的综合条件进行客观的评估,结合本州各地区的师资需求现状,挑选合格的实习生进入本州实习。见习生分配到哪个学校,其从教学科、从教阶段,都是由文教办公室综合权衡后安排,接收见习生的学校也会安排专门的导师对见习生的见习活动进行指导,包括理论学习、教学实践、小组研讨等。见习生也不必担心生存问题,德国政府规定,见习教师享有正式教师一半的工资和津贴,保证了见习教师的生活来源,全心全意投入见习活动。

 

3、见习期限较长且见习时间统一

 

当前,德国教师教育见习时间为12—24个月。相比去其他国家,德国的见习时间非常充分,见习生可以用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与从教学科的磨合,对在校学生的身心特点也会有很明显的感知。对于教学中的特殊问题的解决也有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在见习生走上岗位的时候便能很快融入自己的教学生活中,减少因新手老师经验不足引起的问题。

 

4、不同的见习阶段需完成不同的任务

 

德国的见习教师在见习过程中除了教学实践,还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培训。见习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见习教师的职业初感受,导师帮助他们适应教师的角色,树立他们的岗位意识,培养职业素养。第二阶段是教师的教学实践,学校提供给见习生独立教学的机会,让他们锻炼教学能力,为将来的优秀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针对见习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考核,检查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在见习期间的水平。这样丰富的见习任务使得德国的见习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胜人一筹。

 

5、见习阶段的理论学习非常丰富

 

理论学习是德国见习教师在见习阶段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学科、专业学科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及学校法等的学习,部分州还提供本州教育基本问题、教育政治学、学校发展、小组活动等学习内容。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加强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见习学校也会邀请从事教育研究活动的大学教师或富有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以及富有教育管理经验的教育管理人员来校开展教学和研讨等活动。

 

三、对我国的启示

 

1、延长实习的期限

 

我国本科师范院校的实习时间一般为大四第二学期,也就是3—4个月时间,相比德国的12—24个月的见习服务时间,明显少很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习生只能粗浅的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独立教学的时间很少,有些实习生几乎没有独立教学的机会,实习内容仅限于辅助指导老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实习生也就很难得到真正的锻炼,将来走上正式的教师岗位也会带来很多问题。

 

因此,我国的师范学校应适当延长实习时间,并且借鉴德国的平时实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模式。即在大学前三年时间每年都安排一定的实习时间,也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推动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大四的时候组织集中的长时间的实习,这时师范生已经系统的学完了所有的课程,在对教育教学理论非常熟悉的情况下进入实习环境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结合之前的实习经验,实习生可以最大效率的提高教学水平。

 

2、建立双导师制

 

我国师范生在进入学校实习的时候,没有专门的实习生指导老师,而是学校的任课老师指导其实习活动,任课老师本身承担着学校繁重的教学任务,并不能全力指导实习生的实践和学习。德国的带教老师都具有双重身份,是从中小学选的优秀教师,在学校承担一半的教学任务,同时又是大学教育学的老师,这样的带课老师既了解实习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又有一线的教学经验,在指导实习生时便能游刃有余。

 

根据我国目前的师范院校情况,可以为师范生建立双导师制度,即在师范学校有课程导师,在中小学也有一个相应的实习指导老师。对实习指导老师也要有相应的培训,减轻其在学校的教学任务,更好的指导实习生,确保师范生实习过程切实有效,提高我国师范生素质。

 

3、制定严格的实习评价制度

 

德国的师范生实习考核十分严格。考试内容由毕业论文、120分钟的书面考试、80分钟的试讲、短期见习等四个方面组成。而我国师范生实习结束后只需向学校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内容简单,不能反映出实习生的真实实习效果。因此,应制定严格的实习评价制度,丰富评价内容。例如,教学研究论文,教学技能考核,实习表现等,这样可以客观地体现出实习生的实习成果,也可以提高实习生对实习的重视。

篇(5)

>>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对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实践教学对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的启示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教育与管理及其启示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模式研究及启示 德国高等教育办学特色对我国大学发展的新启示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分析及借鉴 德国亚琛应用科技大学办学方式及启示 瑞士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及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考察与启示 应用科技大学在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学特点及启示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校企合作的启示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究与启示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教学体系的探析与启示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校企合作的探析与启示 德国乌尔姆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对 地方高校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哈佛大学办学理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全人教育办学理念及其实践 美国社区学院办学特色及其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研发体系简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1.

[2]KMK(Hrsg).Das Bildungswesen in der Bundesre Publik Deutschland 2008. Bonn:KMK,2009.

[3]李其龙著.德国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4][德]皮希特.德国的教育危难.载瞿葆奎,联邦德国教育改革(教育学文集第21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Die Fachhochschulen in Deutschlend[EB/OL].Berlin,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d,2000.

篇(6)

关键词:早期教育 内容 智力 非智力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053-02

暑假,应是众多学生休息、放松的日子。但是,目前的暑假对于一些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可不是一个轻松的日子。假期里,我曾对一所县城幼儿园做过一个初步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对许多幼儿园孩子的家长、老师来说,明确早期教育的内容、任务仍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我们这些孩子的父母和教育者来说,早期教育究竟要教育什么,教育者们应对孩子进行怎么样的早期教育呢?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而新颁布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但是在《规程》和《纲要》颁布并实施多年后,很多幼儿园教师头脑仍拘泥在传统观念之中,偏重于灌输,习惯于“上课”。她们仍然认为幼儿园只是一个幼儿接受智力教育所在。调查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时值七月底,酷暑难当,但幼儿园中却仍有不少三岁左右的孩子留园“上课”,而且绝大多数是刚入幼儿园的小朋友。疑惑之下,我为此询问了老师。一位当班老师告诉笔者:“他们是来上预备班的。”预备班?上幼儿园之前还需要上预备班?望着我不解的神情,这位老师更进一步解释说:“不上预备班,开学功课怎能跟得上班?”这句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九月份要上幼儿园小班,还怕功课跟不上班,要提前两个月到幼儿园来接受“园前预备班”?望着一群本该在快乐玩耍的小朋友,却像个小学生似的在老师指挥下,望着黑板上的字,在一五一十地鹦鹉学舌,望着他们那沉重的大书包,望着他们面前摊开的作业本上或“√”或“×”的符号,心中不禁为他们过早失去的童年悲哀。

其实,幼儿的智力发展的确有着极大可塑性,经过家长、老师一段时间的“强化”,效果可能十分明显。于是乎,教育者们被认为是“教育有方”,而这个孩子也可能被认为“神童”。但是,儿童智力的发展最终会受到规律的限制。当今流行的许多“神童”教育的方案所提供的实例佐证仅仅是在接受教育的孩子三岁后、五年后如何,其长期效果如何却没有一个方案给予结果,许多的研究表明,许多所谓“神童”,实际上仅仅是“早慧”儿童,即他们的智力或才能发展较早,或者说,在婴幼儿期智力或才能发展比一般儿童迅速。但是到了成熟年龄,其智力或才能并不一定出众,后来的智力水平未必超乎常人。因此,有人提出应区分“早熟”与“天才(超常)”。

通过训练与灌输,人的智力虽然可以人为拔高,但人的社会性却不能拔高。在现代管理学上有个“木桶”理论,即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其盛水量的多少取于构成核木桶的最短的那木板的长度。不管哪一块木板短小或缺失,木桶都不再可能装满水,水都会从缺少的那块木板位置上流走,对孩子来讲,亦是如此,孩子内在的各种素质要素,如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等就像一块块“木板”共同构成了“木桶”的整体。为了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增大“盛水量”,教育者“加长”的同时不能忘了“补短”和“补缺”。片面地去加长“一块板”或放弃“一块板”都不利于增大“盛水量”。以童年的天真、快乐、游戏为代价换来的“神童”可能从某一个方面看他是完美的,但是一块缺失的“木板”最终使他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木桶”。许多例子证明超前的“拔高教育”仅仅是提前结束了灿烂的童年,把孩子提前变为一个成人,而为达到这种早熟所付出的代价可能太大了。从很多家长对孩子所实施的“超前教育”来看,许多教育内容实际上根本无必要提前进行。如美育婴专家冯德・歌柏就举了一个例子,许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间就教孩子数数:“来,数数你有几只手指?一、二、三、四……”父母们认为这是一种学习。但是你想想,学会数手指有什么意义呢?每一个正常的人,到了一定的时候,都会明白自己有几只手指,何必在孩子玩耍的时候硬把他拉来数手指,弄得他厌烦,自己也烦燥呢?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格塞尔双生子爬梯实验,实验对象是双生子T和C,T从生后第48周起每日作十分钟爬梯训练,连续六周。在此期间,C不作爬梯训练,直到58周才开始作爬梯训练。实验结果表明,C只接受两周的爬梯训练就能赶上T的水平。因此,他得出结论是: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而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这一实验对于我们研究教育(训练)和发展的关系很有启发。如果要使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就要使教育适合于儿童发展情况,要求太低固然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要求过高也无益。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毕生致力于观察研究智力超常儿童的成长情况。他选择了1528名智商超过130的中小学生(男857人,女671人),对他们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踪。特尔曼去世后,心理学家西尔斯等人继续他的事业,一直追踪到被研究者平均年龄超过60岁时为止。这项旷日持久的研究表明,智力与成就并不总是成正比。有才能、有成就的人常常不是当年老师和家长认为十分聪明的孩子。在男性被调查者中,成就最大的20%和成就最小的20%的明显差别不在于智力的高低,而在于个性品格的不同。即非智力品质的不同,所谓非智力因素是人的意志、情绪、行为习惯、自控意识、求知欲望等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非智力因素往往在成才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谨慎、有进取心、自信、不屈不挠、坚定性最终成就了那些成功者。

在《中国教育模式反思》中,作者反思到,美国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是知识的吝啬鬼,严格限制孩子得到知识的数量,一个月只允许孩子得到一个知识,孩子每得到一个知识都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在这个过程中,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孩子对知识总是有渴望的感觉。而中国的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是一个贪婪鬼,把知识当成了免费的黄金珠宝。中国教育者不知道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总是让孩子直接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美国教育的聪明就在于:先让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知识就变成了智慧;由于开始的时候,知识都特别简单,比较容易得到感悟,知识也就容易变成智慧。智慧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创造力。

学习有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感悟――知识,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美国教育让孩子走完三个阶段,才能得到知识;中国教育是让孩子通过感性认识得到知识,或者直接得到知识。美国教育一个月的知识量只相当于中国教育一天的知识量。相差29天,这29天就是感悟的时间。美国教育通过让孩子感悟比中国教育多产生了一个东西:智慧。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多产生了一个东西:创新能力。而这是我们教育上最为欠缺但现代社会最为需要的品质。

德国人获得诺贝尔奖人数占总数的一半。但联邦德国《基本法》(即宪法)其中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通过国家介入,德国宪法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因为他们认为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二是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三是培养孩子的情商,特别是领导力。

与他们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早教的广告天天告诉我们,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北京的早教中心,9~16个月的婴幼儿上课时间竟长达45分钟,这一现象差点把来访的德国幼教专家惊得险些从座椅上跌下来。

既然中国的教育者花了那么大力气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上,把孩子提早教育了那么久,那么是不是人们该有理由担心,德国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但事实如何呢?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换句话说,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

实际上,单纯地提前学习时间并不能加快儿童成长的速度。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生长的时间表,不应该人为地提前或推后。已经有无数的事实证明,违背教育的自然规律是会受到惩罚的。有时一个错误的教育理论将会导致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营养不良”。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人的成长是一次长跑,起跑线上的输赢不能决定孩子最后的输赢。

因此,早期教育应以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真正的童年为目的。早期教育不仅仅是智力教育,教育者更应从多方面入手,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想象力、语言能力和好奇心,让孩子快乐地享受童年,让孩子真正成为孩子。

参考文献

[1] 杨文泽,李雁宁,主编.中国孩子成长手册[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

[2] 木村久一.早期教育和天才[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3] 美国小学是知识的吝啬鬼[EB/OL]..

[4] 德国专家看中国幼儿园教育[EB/OL]..

[6] 夫唯.你不聪明[J].科技文萃,1994(12).

[7] 林佩昌.联邦德国为何立法禁止学前教育?[N].羊城晚报,2012-01-21.

[8] 中国教育模式反思[EB/OL].百度文库.

篇(7)

关键词:成人教育学;历史思考

作者简介:王宏(1962-),男,江苏江都人,上海开放大学副校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基本理论;王一凡(1983-),女,河北石家庄人,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7-0038-05

人们在追溯成人教育学之源时,或以德国社会学家兼成人教育学家尤根·罗森斯托克(Rosenstock)首度公开使用成人教育学(Andragogy)术语为开端,或美国成人教育学专家马尔科姆·诺尔斯(Malcolm Knowles)最先建构成人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为标志,而此前有关成人教育学思想生成的历史过程,鲜为人所关注。事实上,成人教育学并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有其漫长的思想生成的过程。因此,将其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不仅可以加深对成人教育学发展历程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其未来发展。

一、成人教育学的前奏与尝试:成人“教育”之学

成人的终身教育思想历史悠久,孔子与柏拉图都表达过类似的观点。《论语·为政》篇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这句名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一条脉络清晰的践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人生发展轨迹。

在西方国家现实社会中倡导成人的终身教育,可以从柏拉图(Plato)的古老教育思想中得到更为充分地体现。其在《理想国》中对人生到死的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看法。通过优生、胎教、早期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及任职后的继续教育,来塑造优秀的治国者和永保完美的统治者形象,这是柏拉图的教育理想所在[1]。柏拉图在教育史上做了划分教育时期的首次尝试,而就是在这首次的尝试中,成人教育作为一个明确的教育分期阶段被正式提出。

如果说古代的成人“教育”之学出现于孔子、柏拉图那里,那么,近代成人“教育”之学应该从被誉为“近代教育之父”的夸美纽斯(eninus)开始。因为正是夸美纽斯开始将成人教育作为刚刚诞生的教育学的一个理论范畴。在其颇具影响力的“泛教育思想”中,他主张对所有人均应依据其天性而给予全面的教育;将人的教育分成胎儿、婴儿、儿童、少年、青年、成人、老人七个阶段,并为每个阶段规定了具体所属的学校形式(见表1)。

在夸美纽斯看来,老年学校到达人类智慧的顶峰,在那里老人幸福地抵达世间生活的极限并安详地进入不朽的生命,或者是享受生活的果实。依据南斯拉夫成人教育学者杜桑·萨瓦西维克(Savicevic)的观点,“这些想法事实上均可视为是现代成人教育学概念的缘起”[2],“夸美纽斯的初衷是为个体提供全面符合人道主义的、全面的教育和学习,并且敦促人们要为成人建立特殊的机构、采用适宜的教育形式、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以及培育教师,由此,他被称为成人教育学的建立者。”[3]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夸美纽斯所关涉的一些成人教育思想对现代成人教育学理论仍具有启发性。然而,不管是夸美纽斯本人的理论旨趣,还是后人对其理论的演绎,都明显地偏重于儿童与青少年教育,以致夸美纽斯的成人教育学思想以及因这些思想而获得的重要的成人教育学身份逐渐被人们遗忘。

同样险遭遗忘的还有德国的教师亚历山大·凯普(Alexander Kapp)。作为一个德国文法中学的教师,他被认为最有可能发明了“Andragogik”(德语的“成人教育学”)这一术语,因为迄今学者们仍未发现其更早的使用。凯普于1833年出版了一本论述柏拉图教育观点的著作,名为《柏拉图的教育理念》(《Plato’ Educational Ideas》),书中使用了“Andragogik”这一术语。凯普在其著作中论述了人类终身学习的必要性,他用了240页左右的篇幅阐述早期儿童教育;在其后谈及的成人教育问题上,凯普认为,柏拉图提出的“P?覿dagogik”这个概念是指通过科学教化年轻人的思想,通过体育强化他们的身体,通过艺术启迪他们的心灵。“Andragogik”的目的则不同。科学和艺术教育对于成年人而言已无必要:成年人应当关注了解自我和培养性格。而这样的学习不仅通过教师得以发生,更应通过自我反思与生活经验发生,其内涵决非“教成人”这个概念所能囊括的。既然科学与艺术更适合于教年轻人,而成年人最应关注的对于自我的认知与性格的培养更主要的是通过自我反思与生活经验获得,那么,“Andragogik”的主体应当是通过理性方法和雄辩术进行职业培训[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