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影视艺术论文

影视艺术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01 13:12: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影视艺术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影视艺术论文

篇(1)

(一)影视是艺术和科技的综合影视艺术的发展

从本质上说就是影视科技的发展,这一本质体现在电影从无声、黑白、传统摄影发展到有声、彩色、电脑动画,其发展过程始终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影视艺术中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拟音、仿真技术、变焦组合镜头和数字式录音等高新技术。由此可以看出,科技的发展不但能为影视艺术提供物质条件,促进其发展,还开拓了影视艺术的表现领域和表现能力,所以,影视是艺术和科技的综合。

(二)影视是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影视艺术

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借鉴了其他艺术的表现手法来丰富自己,如借鉴了文学艺术中对复杂生活进行表现的叙事方法,绘画、雕塑和建筑中的造型结构和造型技巧,音乐艺术中的音效节奏感,戏剧艺术中以调动等手段展现戏剧冲突的表现手法及戏剧演员的表演特长。因此,影视是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其不但包含了语言、造型和表演等传统元素,还包含了录音、摄影和剪辑等新的艺术元素。

二、影视艺术具有视觉性

(一)影视艺术的视觉性特点

影视艺术视觉性的表现之一在于影视能够以动作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戏剧中同样也有这样的特点,但因为观众距离舞台较远,且视角比较固定,观众很容易忽略某些细小却重要的动作,观众的观看和体验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因此,演员在表演时会有夸张的肢体动作,以便能让后排的观众看清楚。例如,《卖花姑娘》这部影片中,得知母亲死讯的妹妹跌倒在地时双手做出了向前抓的动作,极致地表现出妹妹对母亲的爱及在失去母亲后的悲痛,具有极强的威慑力及感染力。

(二)影视艺术的视觉性

情感影视艺术视觉性的另一个表现是影视能够借助镜头把人物脸部的细节、表情和眼神等进行放大,进而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在影视作品中,由于可以借助特写或大特写的镜头表现形式,其人物普遍具有比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更为细致的细节、表情和眼神,因而更加贴近生活,具有更强的表现力。例如,在《归心似箭》这部国产影片中,玉贞赠送了一管小烟袋给魏得胜,用以表达感情。由此可以看出,影视艺术中通常以物件等细节展示人物的感情,而采用以物寄情的手法能够最大限度激发观众的观影兴趣。

三、影视艺术的审美鉴赏

(一)影视艺术审美鉴赏的策略

(1)做好心理准备。观众看电影时总是会带入个人喜好,或是追求情感的平衡或释放,从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观赏主要强调的还是其娱乐功能,目的在于消遣和调节。如果从影视鉴赏的角度出发,观众的目标会更为鲜明,心理也更为紧张,在视听信息的获取上表现得更积极,思维也更加活跃,有些会自己与作品进行同化和融合,有些则会出现游离状态,即突破原先的剧本模式,通过思考、分析、联想和判断,挖掘出影片更深刻的艺术内涵。

(2)做好影视作品的信息准备。影视作品的信息主要包含作品故事的梗概、作品人物的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主创人员的风格和特点等,其来源主要是媒体,鉴赏观众通过这些作品信息能够对作品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了解和把握,在进行艺术价值高的作品的鉴赏时,这一点尤为重要。

(3)把握局部与整体间的关系。观众在鉴赏影片时必须对影片进行分解,再以分解为基础对影片进行综合,即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观影经验及相关影视知识,合理地整合分解的过程和结果。

(二)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容鉴赏。二是形式鉴赏。

(1)内容鉴赏可以从宏观角度、微观角度及影视风格进行,其中,宏观角度通常与文学息息相关,主要考察作品的社会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内涵。首先,用文学方式对主要用故事情节作为其叙事和抒情框架的影视作品进行鉴赏时,要紧紧围绕人物的活动和事件,把握该事件是如何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思想感情的。其次,结合情节及人物安排了解作品的主题及创作者的创作思想。然而,作品创作者由于审美视角、创作心态及创作手法的多元化,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及主题指向往往也带有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在这类影视作品的鉴赏中,既要从情节和人物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也要对创作者的创作思想进行体会,以把握住作品复杂而丰富思想内涵。

(2)形式鉴赏可以从听觉元素、视觉元素和综合元素的角度进行鉴赏。听觉元素的鉴赏特指对声音,即语言、音效和音乐的鉴赏,合理巧妙的音效能够突出作品中的造型表意。视觉元素与美术有密切的联系,主要包含镜头、服装、道具、化妆、特技和场景等元素。综合元素的鉴赏主要包括艺术和科技、形式和内容以及各部门间智慧的融合。

四、结束语

篇(2)

影视美学基于生态文化学角度的初步构建

由于电影根植于发达的工业生产和与此相应的精神体验,所以这种艺术的选择与创造常常反映当今这个时代的审美趋向。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电影不仅以光影的形式恢复了原始思维的具象性特征,而且还在新的起点上恢复了原始思维的逻辑性。直观形象信息在声音和屏幕的帮助下更加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世界的一体性,使得世界在更深层次上与人类产生密切关系。电影《地球脉动》的摄制组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通过对地球生命的神秘实录表现大自然美丽景象与野生动物纯粹的生死之搏,加之爱乐乐团的美妙配乐,将地球的魅力在大银幕上完美地呈现出来,而电影唯一的主旨仅在于呼吁人们保护环境。当信息文明与生态文明并建,在智能化机器武装的人类越来越强势的背景中,人类和自然的二元对立格局也就毫无悬念地愈演愈烈。正如电影中所展现的那样,纵然在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上还存在着热带雨林的黑毛蓝脖鸟欢快的求偶舞蹈,但这丝毫无法改变试图翻越高山而不能的黑颈鹤,试图寻找水源而不能的大象部落的悲剧。地球物种的快速减灭,生存条件的恶化,生态系统不可逆地趋于失衡甚至崩溃,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人类文明究竟是飞速发展还是快速奔向灭亡?这是自然系统对人类文化系统的无可置疑的否定。面对扑面而来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人类开始反省和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便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从古至今,人类对自然母体的情感便很复杂,依自然环境和生存方式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说来,生存在适宜人类居住的丰饶平和的环境中,人容易产生对自然的亲和依赖心理,神秘感、好奇心则易被抑制。而在海洋性气候的多变条件下,人对自然的敌意和畏惧及崇拜祈求的心理就更明显,科学探索热情也因需要而高涨。在电影《水啸雾都》中,伦敦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引发了洪水,暴雨夹杂着飓风席卷了泰晤士河。宏大的场面和逼真的声音特效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观影感受。以《后天》为代表的西方灾难片,除了享受视觉上的冲击,也在观影的过程中直视我们内心的恐惧。与此相比,更大的恐惧还是来自人类对隐秘欲望的挖掘,来自于面对危机时的不理智反应,来自于对自然的破坏和践踏,因此这类西方灾难片也成为了表现的主体。当灾难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需要反思的也就不仅仅是如何应对了。人类对自然的情感在大自然的全面报复来临时猛醒,而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已成难以逆转之势。所以电影《后天》因其制造出的视觉盛宴至今是灾难片中的翘楚。而作为灾难片,《后天》毕竟和恐怖电影不同,不需要那么多机关算尽的吓人段落,在叙事上更贴近传统电影,电影所设计的场面通常是人们真正害怕、真正假想过的,而曾有过相似体验的人对电影所表达的内容会有更加强烈的恐惧与排斥,所以会让人感觉震撼。这类电影在视觉感受上是否成功将完全取决于编导是否真的有了解和尊重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人内心真正的恐惧的能力。

影视美学基于生态文化学的解析

1.人对自然母体的本能的解析在高科技时代的人造虚拟空间中,人类的身体成为最后的自然,这是人与自在自然联系的最后纽带。对身体的关注是在智能机器威胁中的感性挣扎,身体成为哲学范畴,成为存在的实证。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是在人的主体意识明晰起来后才凸显的。恶劣生存环境和异常气候天象会给人类强烈刺激,引起恐惧和敌意,而风和日丽、环境宜人则带给人们祥和喜悦的情感体验。对自然整体的情感与人的生存能力相关,人对环境依赖性越强,对自然的功利性情感反应越明确。人越是独立,对自然的情感越接近审美体验,正向情感的对象范围越大。在生态文明的浪潮中,自然情怀不再只是文人雅趣而成为大众情趣,日常生活层面的对自然事物的真实情感逐步汇聚自然流露,形成生态艺术广泛流行的社会心理基础。人对自然中与自己利害关系密切的部分情感反应较强烈,而对关系较远的只能作为精神象征性对应物的情感反应则比较淡漠。正常人对利害、善恶的本能反应和理性判断往往不自觉地趋近,体现为良心良知的不约而同的一致性。情感模式受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影响很大,文化模式也会影响情感反应的内容与方式,如宗教、道德、习俗等都会影响人对自然的情感,这些在同质文化系统中自然而然的东西,在异质文化系统看来都体现出明显的奇特的异域文化风情。比如美国好莱坞不但开启了大制作、大成本、高回报的电影运作模式,而且使年轻的电影事业变成一种产业在良性运转。美国电影对末世情节和浓重的英雄主义有着特殊的喜好。而在电影《日本沉没》中,干脆整个国家都没有了。相较于中国而言,美国和日本这些几乎没有什么厚重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却会比经历过无数次分离崩摧的中华民族更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从文化交流到文化比较再到文化反思,从文化冲突到文化移植再到文化侵略,电影展现了在精神文化领域中个性突出、异彩纷呈的现象。在各国文化同台竞技的时代,文化交流强化了人类共同的美感,华人艺术实践越来越在国际范围引起广泛关注。如高行健的影视文化解析,张艺谋的电影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性透视和对中国新民间文化的符号提炼,李安电影中对中国文化景观的视觉触摸和中国文人文化阴柔气质的细腻表达,以及贾樟柯电影的民间视角、小人物生存实景等等。

2.人对自然审美的本能的解析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审美更显成熟,很早就脱离功利而趋于精神性审美,无论是道家的“天地游心、齐万物”,还是儒家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都体现出对自然本体的憧憬与亲和。山水作为精神意象和精神家园而成为文化人的审美焦点。有我之境显现画家博大超逸的胸襟,无我之境的营造也是理想主义的。这其中美学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它不仅展示了鲜明的时代性,更提供了具有持久性的艺术理论。在卡梅隆用《阿凡达》轰轰烈烈地挑战人类的视觉极限、爆发式地展现电影摄制和剪辑技术的革新之后,这种通过美学而得以享受的回归电影艺术本源的手法显得颇具魅力和耐人回味。电影美学的研究是为了针对电影作品的不同断层,分析电影作品在专门化和创造性两个方面的贡献。美学分析更着眼于电影作品的审美形态的分析与运用。浓厚的民族风格与民族特色在推动力量上可见一斑,这一点是电影文化史上的一个不争的事实。电影《可可西里》让我们看到一群悲壮的英雄和他们荒谬的生活现状,这是理想主义者的弱小和悲哀。一群连几百元工资都不能按时拿到的英雄并不比一只藏羚羊活得轻松,可是他们却背负着崇高的理想、沉重的责任艰难地生活。导演陆川说:“可可西里是天堂,也是地狱,还是见证生命与信仰的圣地!”电影所表达的正是典型的中国人的文化救赎,向死而生,用生命诠释信仰、道德和存在。都市文明迅速扫荡了田园文化的诗情画意,在钢筋水泥中,金属和玻璃的直线型的理性简洁而透彻,人们如机器零件般的样貌相似,但在位置和功能上又具有严格区分,各司其职又彼此配合,独立个体的生命感淡化而协作团队的功能性强大。这是文化碰撞的结果。现代生存方式的快节奏、交叉空间、单调重复以及人员流动、朝不保夕的模式形成现代影视艺术中变幻不定的基础,古典美学的和谐、静谧、优雅、从容在浮躁的现代艺术大潮中被冲刷殆尽。戏仿经典、重塑偶像、娱乐大众成为电影文化的新卖点,于是电影市场看似一派欣欣向荣却缺乏杰作。超女、快男戏谑传统审美意识,赵本山、郭德纲试图杀出绝境中的乡村文化和口语艺术的生路,却还是让人觉得商业气息过于沉重。港台电视剧大行其道,日韩剧和欧美片也极受欢迎,而大陆影视则长期在城乡矛盾和小资情调层次徘徊,让人不得不感叹中国影视事业在实验阶段酝酿得太久。中国快速现代化的现实催生着现代影视审美文化的崛起。

影视美学基于生态文化学的反思

生态艺术的兴起也是人类对工业艺术反思的结果。后现代时期对工业文明的审美消化表现在当代抽象艺术的怪异审美观中,表现在对无生命钢铁水泥环境中人类肉身和精神的脆弱性的刻画,对人类走向机械化的无奈和担忧弥漫于当代艺术中,自然的温厚情感成为淡远的梦境追忆。信息时代,新媒体的发展促进了当代影视文化与传统审美文化的大决裂,在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接受等领域中将作者、作品和受众进行了划分归类,以媒介之墙分割了精神疆土。沙发土豆在肥皂剧的浸泡中忘却了人类的真实生活,大众在视觉盛宴中忽略了心灵建设,人们的真情实感被无限稀释。多媒体打破了感官界限,使得科幻大片有了长足的发展,新媒体的传播路径和受众范围逐步扩展,将新艺术文化在全球范围播撒。视觉文化的全面渗透使得观众甚至产生只有“可观的”才是“可感的”心理,当3D电影大行其道的时候,电影产业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影视美学基于生态文化学的路径选择

当生产社会转变为消费社会,大众文化的非理性层面复苏,在精英文化对科技理性和精神领域的权力结构的反叛与解构的导向下,精神领域开始了后现代主义的情绪化反抗。从建筑艺术的后现代风格开端,解构、拼贴、混搭、、戏谑、反讽、狂欢之风席卷各领域,理性建构的巍峨大厦纷纷倒坍,隐蔽的精神制约和控制及精神专制也纷纷蚀解,人类情感世界以正面形象展现,不再是与神圣对立的妖魔化世界,也不是与理性对立的软弱混沌的感性泥潭,而是救赎技术理性辖制下的机械文化积弊的感性解放路径。

1.回归意识人对自然的回归意识一方面表现为生态保护、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的推广,另一方面表现为旅游热和自然遗产保护,还有一方面表现为生态伦理和生态艺术的兴起。获得强势的人类开始懂得责任和自律,懂得谦卑和敬畏,懂得仁爱和欣赏,自然从环境的人为框架中脱逸,开始在人类的审美眼光中复魅,人类对自然的功利态度开始全面转向审美态度,生态美学由此奠定了其现实基础。目前人类对自然的各种思考主要还是出于自身利害的考虑,生态伦理的伦理主体始终是人类,自然是被动的外在的客体。于是这样建构起来的生态伦理依然是人本伦理,这是现实的人很难突破的思维视域,而生态艺术则在非现实层面上又超越一步,达成人与自然之间的类似主体间的交流和平衡。

2.平衡意识深度生态观念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平衡,而且是包含人在其中的自我意识的清醒,是人类想要重回安然状态的渴望的外化。对人类无节制的人化自然行为的声讨和反思也表现为在情感和感觉领域中对自然的深度开发和精神渗透。人类是无法回归原始自然的,人类只是把自然人化进行到更深入的精神心理层面,以人的心理模拟自然精神构成假想模式,以自然生态平衡规律为人类文化导航。

3.替代意识在高科技和高情感交织的新文化时代里,美学规则已普及日常生活领域,大众热衷于在技术手段和经济条件支撑下美化生活玩赏艺术,而艺术家在拼命捍卫迅速消失的自在自然,以揭示生活中被遮蔽的人类的霸蛮和冷酷为责任,甚至远离了传统美学原则和艺术圈地,其叛逆和偏激使人警醒,也易使艺术本身在人类精神领域成为意识形态排斥和压制的对象。过分激进的生态美学和生态艺术往往自绝生路。生态艺术本身发展亦需与现有精神生态环境达成和谐并趁势发展。数码艺术中的自然被美化、幻化与变形,让我们看到美与生命的分离。抽象表达中生命质感被抽离,物质的实在性被精神的虚在性替代,自然的完整性成为虚化的时空符号,后现代的自然情感是凄美而绝望的挽歌。

篇(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现阶段,有很多中职院校中的学生英语基础水平较差,他们普遍人们英语是一门比较复杂的课程,并不会对学习英语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这就很难在英语教学课堂中集中住一起。但是,通过将英文影视资源引入中职英语教学之后,能够起到活跃英语课堂氛围的作用,为学生们创造更加丰富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逐渐对英语产生了好奇欲望,有效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且,学生在观看这些英语影视资源的同时,也会记住一些陌生的单词语句,加深学生的英语记忆力。有利于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场景。通常情况下,在进行语言教学时,为了保障教学质量,一般都需要构建起逼真的学习场景,特别是对于英语教学来说,英文影视资源体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而导演和编剧将这些生活元素重新加工处理之后,让一些复杂的语言变得更加通俗易懂,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加真实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同时也为提升学生英语技能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我们之所以能够喜欢英文影视资源,并去观看很多的英语电影,主要是因为我们常常会被电影中的人物、情节所打动,近而转换成了一种对外国文化的喜欢。尽管在语言并不相通的情况下,人们还是对这些英文影视资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当将这些英文影视资源灵活恰当的运用到中职英语教学中时,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到国外文化,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

二、引入英文影视资源的原则

针对性。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有目的、恰当地选择和引入影视资源,切不可只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忽视其客观的效果。另外,所引入的影视资源应围绕教学目标,联系教学内容,重点在于学生词汇、句型的积累、英语技能的培训以及相关背景知识的扩充,从而更好地投入到语言的学习中,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适度性。影视资源的引入只是对教学的有益的补充不能把它当做“万能”的教学手段,注意引入影视资源的时间分配和内容的取舍,不能喧宾夺主,失去木来的积极作用,避免学生在学习中依赖影视资源,产生不愿意动脑思考、动口练习的负面影响。师生互动性。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引入影视作品进行教学时,应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来组织教学,通过前期的背景介绍、主要情节阅读、主要人物的展示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三、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引入影视资源的方法

优化英文影视的选择标准。英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英语基础以及心理状况等,选择合适的英文影视资源进行教学。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英语老师应选择对白比较日常化、情节比较简单的影视作品,帮助学生在理解电影情节的同时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是选取的内容也不能太过简单。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梯度式的方法提升英语难度,从而引发学生的挑战心和好奇心,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课堂学习效率。向学生介绍英文影视的背景知识。英文影视是对外国社会的一种真实反映,也是一个国家文化以及国家精神的具体表现。因此,英语教师在进行影视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电影的内容,向同学们介绍影视的背景知识,使他们对这部影片有大致的了解,从而有利于学生在观看影视作品中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重现电影情节。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加深对英语知识的掌握,英语老师可以对英文影视的经典片段进行重现,让学生模仿电影情节或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配音,使同学积极地参与进来。另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观看英文影视作品后,对电影情节进行解读和评价,让他们站在编剧及导演的角度,对电影进行再处理加工。

四、结语

篇(4)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培养高职艺术生成人成才,离不开榜样的引导,榜样的镜鉴,榜样的正能量。学院每年都树立了教师典型,学生标兵典型等。针对学生就业上的困惑,发动师生推荐评比本校毕业生中的十名创业明星,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还把第一届毕业生组团回校与学弟学妹交流成功的酸甜苦辣,畅想未来的憧憬理想。榜样最有说服力,身教胜于言传,具体强过抽象,喊破嗓子不如树立好样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的好传统,并十分注重发扬光大。13级一学生患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家中生活困难,全校师生闻讯就伸出援助之手,第一批十万元善款及时送到医院。家长深受感动,患病学生更是树立了正确对待困难,坚定治病重返课堂的信念。他在病房中忍着病痛坚持读书学习,和老师同学通过微信、电子邮箱交流课程内容,完成作业,病友们都大加赞扬。学院把他乐观向上战病魔,病榻之上当课堂的感人事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典型事例大张旗鼓地在校园传播,使同学们深受感动和教育,珍惜宝贵时光,走向成功之路的正能量弥漫校园。

二、实践顽强拼搏凝聚正能量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追求、专业精神、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这些正能量是书本知识的补充和提升,是走向成功的必修课。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的实践教学除了最后一年的毕业实习外,在前两年的校内教学中都贯穿着实践教学。一是社团林林总总,达到全覆盖;二是注资兴办校内模拟企业,每个专业的学生都有模拟企业。无锡源点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江影东方演艺公司在社会上都有良好的口碑。三是建立科技创业园,为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创业孵化、创业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其中注资一千万打造的荣氏古宅服务类专业创业基地,被无锡市政府命名为无锡大学生实习基地。无锡教育电视台与学院合作打造的影视类专业创业基地也是成果纷呈,人才迭出,成为影视人才的摇篮。四是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各种途径补充正能量。红色旅游考察激发大学生们传承民族精神,激发报国之志;深入农村、企业、社区等体验调查,接地气,明实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专业实习、志愿者活动和勤工助学等,培养勤奋拼搏、乐于奉献的品格情操。

三、作品精益求精释放正能量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及时组织学的讲话,并将正能量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一张尘封60多年的老照片:一长辫子姑娘摇着小船送战士渡江攻占南京。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画卷,充满着浓烈烈的正能量,学院组织学生创作了舞蹈“背影”,声情并茂,感人肺腑,在2014年全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荣获一等奖。也是在这次展演中,所有项目的一等奖该校均名列其中。该学院惟精惟一地打造正能量作品,学生们在创作中受到正能量洗礼的同时,也在向社会传播正能量,构建真善美。

四、环境以人为本培育正能量

篇(5)

【关键词】普通高校 公共艺术教育 评价 多元化 复合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21-02

普通高校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基于教育部的一系列相关文件要求,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人文素养,培养其高雅的审美品位,实现其完美的心智和人格为目标的前提下开设的。由于学生对艺术科目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与评价考核息息相关,因此要想最大程度的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和机制,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较为全面的考核与评定。

一、评价在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评价是艺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记录、整理和研究,“assessment”是西方学者对评价的称谓,通常理解为以某些标准来评定学生的行为过程。在艺术教育中,通过相应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果,其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判断每位学生的潜能是否在教学中得到极大程度的发挥,并以此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均体现出不同的作用:在教学计划的制定阶段,测定性评价的运用有利于帮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方案进行完善;进入教学过程中,教学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则发挥另外的作用,可随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方便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重心;教学结束时,终结性评价又呈现出特殊作用,在反映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还能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并对教师制定新的教学计划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艺术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艺术教育有了快速发展。特别是高校的艺术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学科间更加注重相互的融合性,教学模式也更加科学且多元化,但在评价方面依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偏重主观感受

评价过程中教师容易偏重主观性,通常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评价主体较单一。一般由授课教师单独进行,很少听取其他方面的意见。二是评价标准相对滞后。教师通常以个人审美好恶为判断标准,缺少一个明确的让学生在每个阶段学习前就清楚了解的评价标准。

2.方式相对单一

目前艺术教育中常见的评价方式是将学生的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按某种比例整合起来,给出一个最终成绩。然而在阶段性的教育中,通常是将部分学习最终完成的作品作为考核对象,这种“终评性”考核形成的评价方式虽然能够反映学生当前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但却由于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及时考察,而不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能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与判断。

3.缺乏师生交流

评价中目前最常用的表现方式是等级或分值,看似一目了然,实则对艺术学科却并不适用,因为等级或分值无法将学生的优势与不足等相关信息细致准确地回馈给学生,更不能为学生明确指出问题所在和将来的努力方向。

4.忽略个体发展

艺术教育评价通常是以学生的整体能力和水平作为参照标准,这种评价虽然可对单位范围内学生的专业水平进行某种划分,但却更接近于数值范畴的常模参照,个体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成长和发展却被疏忽了。

由上可见,普通高校制定合理的艺术教育评价标准尤为重要。

三、艺术教育评价的标准依据和方式

(一)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制定艺术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

以中国政法大学为例,一所以法学为主,兼有文学、史学、哲学等多学科的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因面向全国各地招生,学生来源四面八方:有来自城市的、也有来自乡村的;有来自山区的、也有来自西部的;有来自外校的交流生,也有来自不同国度的外籍留学生。不同地区、不同国籍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基础和特点,受艺术教育的程度也不均衡。那些来自经济文化发展快的省市的学生(如北京、上海、浙江、山东等),因教育理念更新较快,受艺术教育的程度较高;来自山区、西部等偏远地区的学生,因家乡网络交通建设较慢,他们的艺术文化教育相对缺失,艺术视野较窄,审美鉴赏力偏低,但其对当地民族文化了解颇深;对于来自海外的留学生,他们对我国民族艺术文化了解甚少,很多存在国语障碍,学习困难较大,短期提高程度有限。由此可见,我们在制定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学生的接受能力、心理特点、普通话程度、文化基础等等,要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才能和个性为导向。从美育的视角来看,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不仅是单纯为某一门艺术理论的学习,或某一种艺术技能的实践,更是帮助学生构建相对完整的审美意识体系。因此,在进行评价时,要从艺术教育的特点出发,弄清重点和难点,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将定性和定量两种指标结合考虑,以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作出较为客观、公平和全面的评价。这种评价标准既不能让学生感觉考查方式过于简单而忽视对艺术课程的学习,也不能让学生感觉学习过程过于复杂高难而产生敬而远之的畏惧心理。

(二)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艺术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

学校中因各自不同的专业特色也富于了学生不同的特点和气质,如法学院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大都强化了抽象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而中文系的学生则强化了形象思维和辐散思维,体育系的同学则强化了直觉行动思维。以此推论,被弱化的思维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并逐渐有针对性地加强锻炼。根据上述特点,应该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及学习态度进行客观科学、实事求是的评价,避免教师因主观臆断和个人情感的偏好而对评价结果产生负面影响。在评价考查的方式和程序上力求实效简练,便于普及推广。

(三)艺术教育课程的环节及评价标准

可将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划分为三大环节,即艺术基础课程、艺术实践课程和艺术赏析课程,以下逐一探讨每个环节课程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1.艺术基础课的评价标准及方法

基础知识的学习, 是艺术教育的一个必然过程, 审美教育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的积累, 学习兴趣也只能是短暂的。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教育并不是要绕开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是要研究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为避免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产生枯燥心理,教师需要设计丰富的教学形式,可以将看、听、操作相结合,深化推行立体式的教学方式。面对没有任何艺术基础却渴望填补艺术知识空白的学生,教师应体现足够的耐心,不断坚定其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此环节的评价结果应以阶段时间内学生自身艺术修养程度的提高作为主要依据,同时兼顾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是否认真严谨,俗话说:“能力可以有大小,但是态度决定一切。”在评价方式上可以适当灵活,如可以采用笔试或口试的形式,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作品来展示对所学内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艺术实践环节的评价标准及方法

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伴随着对审美的体验,此环节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某一艺术门类有所尝试和了解,激发其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陶冶性情,健康身心,提升艺术实践能力和创作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使学生的个人素养更为综合全面。对于某一艺术技能的初学者来讲,想在短时期内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一般而言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为主,用长期的眼光来看待其内在潜力和学习成果。对于不同基础情况的学生要区别对待,提出相对合理的要求,力求使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提高。对于艺术技能环节的学习成果的评价应全面客观,既要考虑到学生在一定阶段时间内艺术修养与技能的提升程度,也要考虑其参加学校各类艺术团体活动的状态,此外要鼓励学生寻求机会开发自身艺术创作的能力并将表现纳入艺术考核范围。例如参加各类艺术技能竞赛且斩获名次;积极参加学校及社会各界举办的各种文化艺术类活动;公开发表艺术论文、创作歌曲、书法及绘画作品等。如此一来,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让自己真正地参与艺术活动,而让艺术活跃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不断提高和发展自身的创造能力。

3.艺术鉴赏环节的评价标准及方法

为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普通高校均开设各种艺术鉴赏类课程,此类课程教学中将音乐、文学、美术、舞蹈、影视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审美视野,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整合欣赏艺术作品的综合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最短的学习时间里,尽可能多的了解中西方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及经典成果,力求将本土特色的艺术文化发展与人类精神文明的精髓自然相联。与此同时,还需培养学生适当运用艺术批判理论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其辩证分析和解读作品的能力,最终实现其由感性认识至理性认识的深入。论及评价方法,笔者认为主要从三方面考虑:一是在平时测验中应考虑多设置一些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启用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对有代表性的典型艺术作品做出有新意和创造性的阐释;二是课堂讨论内容和问题的设计要科学合理,评价中应参考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深度思考的程度;三是终评考核时不要用固定答案来约束学生活跃的创造力,应以测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辩证分析能力为主,以便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课后查阅文献的一贯性,形成稳定成熟的艺术审美价值观。

四、艺术教育评价结果的说明

以往在艺术教育评价中通常用等级和分数来表明结果,教师大多忽略了对考查结果的说明及诠释。教师的公平准确的描述性评语可以使学生对自身的艺术感知力、艺术理解力、艺术创作力、艺术表现力等方面有更明晰的认识,教师诚恳的建议性评语又可以端正学生学习中不成熟的思路和方法,对于学生取得的成绩教师给予鼓励的评价表述、对于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教师也需直白地加以指出,以便明确其未来的努力方向。教师对评价结果的公布方式可以不拘一格,既可通过书面形式又可用口头表达。只是在公布评价结果的时候,对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应做进一步说明解释,让学生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教师的评价是中肯的、可信的。

五、艺术教育评价标准的理念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价需要树立动态、多元、复合性的评价理念,教师应分析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考查,考查方式尽可能多样化,成绩评定尽可能多元化。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性差异,在整场考核评定中封闭性试题的比例要适度合理,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了解他们对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又要挖掘和发展其在不同方面的潜在能力,将学生参与多种艺术活动的状况,艺术实践技能的提高,以及对艺术作品的独创解读等作为评价考核的重要因素。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也应以此为依据,扩展评价指标,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思考、创新能力等情况,进行动态的开放的复合性评价。当然,我们也要克服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目标指向不清楚、评价随意性较大、成绩衡量不规范等问题,力求给予学生的评价是公正、合理、科学的。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激励,自信心也不断增强,通过对不同门类艺术教育课程的学习,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其对艺术魅力的感悟力,最终实现心智和人格的完美。

参考文献:

[1]闫飞龙,《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本质问题与多元化》,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年第5期。

[2]荀振芳,《大学教学评价的价值反思》,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张希承,《建立多元化的艺术教育评价体系》,载《艺术教育》2011年第11期。

[4]翟天山等,《教育评价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赵建友等,《抓科研促发展创特色》,载《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

[6]埃利奥特・W・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李雁冰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