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2 08:46: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图像法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关键词:曲面,测量,规划
正文
一、数字化测量方法分类
数字化测量方法主要有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大类。
1、接触式测量方法
接触式数据采集方法是通过机械探头接触被测表面,由机械臂关节处的传感器确定相对坐标位置。该方法稳定,即伪劣点少、精度高、重复精度高,缺点是测量速度慢。接触式数据采集方法包括基于力触发原理的触发式采集和连续扫描数据采集。
(1)触发式数据测量
触发式数据测量原理为采样测头的探针刚接触到样件表面时,探针尖端因受力而产生微小变形,触发采样开关,使得数据采集系统记下探针尖的坐标值,逐点移动到所需测量的点,便可以采集到样件表面轮廓的坐标数据。在采集过程中,由于探针需要偏移某个固定数值才会触发开关,而且一旦接触到样件表面后,探针需要法向退出以免过量而折断,因此数据采集速度较低。
(2)连续式数据测量方法
连续式数据测量采用模拟量开关采样头。原理是利用悬挂在三维弹簧系统中的探针的位置偏移所产生的电感或者电容的变化,进行机-电模拟量转换。当采样头的探针沿着样件表面以某一切向速度移动时,就发出对应各坐标位置偏移量的电流或电压信号。最常见的接触式数据采集方法是三坐标测量机。
2、非接触式测量方法
依据光学原理发展起来的非接触式数据采集方法主要有激光三角测量法、光干涉法、结构光学法、超声波、图像分析法以及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法等。
(1)超声波法
超声波法原理是当超声波脉冲到达被测物体时,在被测物体的两种介质边界表面会发生回波反射,通过测量回波与零点脉冲的时间间隔计算出各面到零点的距离。这种方法结构简单,但测速较慢,测量精度不稳定,目前主要用于物体的无损检测和壁厚测量。
(2)全息干涉法
利用光的相干性原理,测量分辨率可达光波长的几百分之一。但需要干涉性好的激光光源和精确的干涉光路,测量范围较小,在以内。
(3)立体视觉法
是一种仿效人眼观察物体的方法。通常情况下,测量精度不高,分辨率在毫米数量级。优点是能快速获取被测物信息,并可实现动态测量。主要应用于地形地貌测量、机器人视觉、物体特征识别以及三维物象分析等场合。
(4)工业层析法
最早应用于医学领域,目前工业领域已可对工件内部形状、结构、壁厚等进行测量,是目前极具发展前景的一种非接触式断层测量方法,可用于工业产品的无损检测和探伤。缺点是空间分辨率较低、获得数据需要较长的积分时间、重建图像计算量大、造价高,只能获得一定厚度截面的平均轮廓。
(5)核磁共振图像法
核磁共振断层成像法是世纪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式医疗诊断影像技术。具有深入物体内部且不破坏被测物的优点,对生物体无损害,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前景。不足之处是不适用非生物材料的工业产品,空间分辨率不及层析法,且测量时间长,设备昂贵。
(6)结构光法
结构光法是基于三角测量原理的非接触三维物体测量方法,又称为投影光栅法,是将具有一定模式的光源,如栅状光条投射到被测样件表面,用两个镜头从不同角度获取表面反射的图像,通过图像处理的方法得到整幅图像上像素的三维坐标,即对图像进行分析以确定表面上数据点的坐标。这种方法具有非接触、测量速度快、精度高、算法相对简单、系统实现方便、造价相对较低等优点,己成为逆向工程三维数字化领域的最重要的三维形貌测量手段。
(7)激光三角法
激光三角法的原理是采用激光作为光源,照射到被测物体上,利用CCD(ChargeCoup1edDevice)接受漫射光成像点,根据光源物体表面反射点、成像点之间的三角关系计算出表面反射点的三维坐标。这种方法已经相当成熟,并已广泛使用。
表1接触式与非接触式测量系统比较
优点
缺点
接触式测量系统
1、 因为机电技术的成熟,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与工件表面反射特性无关,与颜色曲率关系不大
3、 适合基本几何形状的测量
1、 有时需要特殊夹具,使测量成本增加
2、 需要经常校正探头直径
3、 操作不当容易损伤表面精度和探头
4、 逐点进出方式测量,速度较慢
5、 需要对探头进行半径补偿,会导致修正误差的问题
非接触式测量系统
1、 不必作探头半径补偿
2、 测量速度快
3、 软、薄、不可接触的工件可以直接测量
1、 测量精度较差
关键词:音乐欣赏,视觉图像,语言提示,形体动作,综合记忆
音乐欣赏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途径,但如何通过音乐欣赏教学进行素质教育呢?我认为,设法使学生准确理解音乐形象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归纳为以下四种方法,供同仁在音乐欣赏教学时参考。
一、视觉图像法
视觉图像法就是以图片、颜色、图解等方法使音乐成为可视的形象。欣赏课是让学生通过听来接受知识、信息,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所以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听觉疲劳。如果将听到的音乐用看到的图片来表现,让学生通过视觉接受信息,分担部分听觉任务,听觉系统就可得到适当的休息,从而缓解疲劳,提教学效率,如:欣赏教材六年制小学音乐第九册第七单元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时,听觉并举,我利用了录像,在学生欣赏时,我一股脑地播放录像,电视上出现了一个晴朗的早晨,苗族山寨的农舍顶上冒出了袅袅的炊烟,树林里的小鸟从窝里探出了小脑袋……学生从画面上看到了苗岭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景色,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再通过让学生涂颜色(红黄绿等)的方法把自己体会到的情绪表现出来,如绿色表示悠静,黄色表示舒畅如柔和,红色表示欢快的情感等。把听觉获得的信息通过可视的颜色来表现。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最后让小朋友根据欣赏的内容作一幅想象画,画的主题在表现歌曲的基本情绪和内容,学生可一边画一边反复听音乐。
以上围绕一首欣赏曲,通过让同学们看、涂、画三种不同的形式来完成对作品的欣赏,加深了学生对作品中音乐形象的理解。
二、语言提示法
在欣赏乐曲的关键处是简洁生动的语言加以提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师启发式的语言可在乐曲开始前或欣赏的中间,也可在乐曲结尾处,可根据不同的乐曲采用这几种方法。如在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六年制小学音乐试用课本第八册第六课乐曲《瑶族舞曲》时,可以在开始前用几句精炼的朗诵词来对乐曲作基本情绪的介绍:鼓咚咚敲、木叶声声叫。瑶寨喜庆丰收年,乐陶陶。话音一落,音乐立即开始。
在欣赏教学的过程加以富有创设情境的语言,会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音乐作品。如在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一年级下册《鸭子拌嘴》时,可在初听音乐时边听音乐边作解说:晨,大鸭子和小鸭子扑扇着翅膀先后走出舍门来到池塘,水打闹,拌嘴饶舌,然后又小心满意是地摇摇摆摆走回鸭舍的生动情景。在欣赏结束时用概括性的语言对乐曲内容对乐曲内容进行总结。如: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玩具进行曲》学生复听完全曲之后,用几句富有诗意的话作为语言提示:同学们听完乐曲之后,在我们脑海中是否出现了一幅这样的景象:深夜,孩子们进入梦乡,随着玩具箱子里响起的轻轻的军号声,灵巧可爱的玩具精神抖擞地从箱子里列队走出来,调皮的玩具兵随着乐曲欢跳起舞,天快亮了,玩具兵司令一声令下,玩具兵们争先恐后地爬入箱子,转眼间,一切都销声匿迹。
三、形体动作法
形体动作法可用身体(包括站立、行走、蹦跳等)来表现听觉体验。在欣赏音乐时让学生借助身体的动作表现乐曲中音乐形象,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一年级下册乐曲《猴王进行曲》时,让学生模仿“狮王”行走,把“狮王”的吼声学一学,让学生都来积极参与,从中感知音乐、理解音乐,创造音乐。又如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一年级音乐《我是人民小骑兵》,可让学生自己或分组进行,通过各种不同的形体动作表现乐曲情绪的变化,一开始用具有浓郁的内蒙民间特色的动作塑造小骑兵威武活泼,扬鞭催马在草原上巡逻的形象,再用优美抒展的形体表现美丽辽阔的大草原,抒发对草原的热爱,接着用刚强有力的动作描绘小骑兵顶风冒雨同大自然搏斗的情景,表现出英雄的气概,最后再用扬鞭催马的动作表现气氛的热烈欢快。这些都对学生理解音乐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综合记忆法
综合记忆法就是以音乐欣赏为中心把多门学科内容融洽进去,协助搞好欣赏教学,使学生不但能提高音乐修养,同时能获得多方面的知识能力。
如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六年级音乐上册《渴望春天》时,先把诗歌《春晓》与音乐教学结合,让学生在朗读诗歌、理解诗意的同时熟悉乐曲,接着联系自然课学到的有关知识编成律动:播种、插秧、收割等动作编成律动,最后结合手工课的教学内容,用各种树叶树本制作为我们报春的布谷鸟或蝴蝶等动物造型,这样将语文、自然、律动、手工各科教学合为一体,使学生在读、做、唱、跳中轻松地学到了知识,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欣赏力,也丰富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渗透。
参考文献:
[1]管惠璇.以学生音乐能力整体发展为目标 改进音乐欣赏教学[J].科教文汇,2010(7).
[2]高职音乐欣赏教学刍议[OL].互联网-学科教育论文-项目管理-道客巴巴.
[3]吴柯蓉.有效重复:音乐教学不可或缺的元素[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3(5).
[4]柯达伊教学法[OL].互联网.
[5]彭小芬.浅析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欣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6(7).
[6]束燕.浅谈如何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J].文理导航,2012(6).
论文摘要:回顾了全息术的历史,阐述了全息术的基本原理,然后介绍了全息术在实际中的应用及其发展方向。
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三维的、彩色的,这是因为每个物体发射的光被人眼接受时,光的强弱、射向和距离、颜色都不同。从波动光学的观点看,是由于各物体发射的特定的光波不同,光的特征主要取决于光波的振幅(强弱),位相(同相面形状)和波长(颜色)。如果能得到景物光波的完全特征,就能看到景物逼真的三维像,这就是全息术。全息术诞生到现在60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近代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
1全息术的历史和发展阶段
1948年,丹尼斯·盖伯提出一种记录光波振幅和相位的方法,随后用实验证实这一想法,即全息术,并制成世界上第一张全息图。盖伯本来是为提高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而提出的设想,虽然未能用电子波证实其原理,但用可见光证实了。从第一张全息照片制成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全息图制作具有以下共同特点:全息图都是用汞灯作为光源;而且是所谓同轴全息图,即物光和参考光在一条光路上得到的全息图。这一时期的全息图被称为第一代全息图,标志着全息术的萌芽。第一代全息图存在两个严重问题,一个是再现的原始像和共轭像分不开,另一个是光源的相干性太差。因此在这十多年中,全息术进展缓慢。
1960年激光的出现,提供了一种高相干度光源,为全息技术发展提供了可能。针对第一代全息技术出现的问题,利思和乌帕特尼克斯(1962)提出,将通信理论中的载频概念推广到空域中,用离轴的参考光与物光干涉形成全息图,再利用离轴的参考光照射全息图,使全息图产生三个在空间互相分离的衍射分量,其中一个复制出原始物光。该方法被称为离轴全息术,这是全息术发展的第二阶段。第二代全息术解决了光源的问题,并且在立体成像、干涉计量检测、信息存贮等应用领域中获得巨大进展,但是激光再现的全息图失去了色调信息。
科学家们开始致力于研究第三代全息图到。这是用激光记录,而用白光再现的全息图,在一定的条件下赋予全息图以鲜艳的色彩。第三代全息术已经在很多领域的到了应用,例如:像全息、反射全息、彩虹全息、模压全息等。
激光的高度相干性,要求全息拍摄过程中各个元件、光源和记录介质的相对位置严格保持不变,这也给全息技术的实际使用带来了种种不便。于是,科学家们又回过头来继续探讨白光记录的可能性。第四代全息图应该是白光记录白光再现的全息图,它将使全息术最终走出有防震工作台的黑暗实验室,进入更加广泛的实用领域。
2全息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全息术是一种“无透镜”的两步成像法,它能在感光胶片上同时记录物体的全部信息,即物体光的振幅和位相。全息照相过程分全息记录和再现两步:第一步称为波前记录(全息记录);第二步物体的再现(重现)。
波前记录依据的是干涉原理,物光波和参考光波相干叠加而产生干涉条纹。干涉条纹的反衬度记录了物光波前的振幅分布,干涉条纹的几何特征(包括形状、间距、位置)记录了物光波前的位相分布。就是说,全息图上的强度分布记录了物光波的全部信息-振幅分布和位相分布,它们分别反映了物体的明暗和纵深位置等方面的特征。应当指出,任何感光底片都只能记录振幅(或者说强度)的分布,而不能直接记录位相分布,全息照相之所以能记录位相分布,是利用了参考光波把它转化成了干涉条纹的强度分布。假如没有参考光波,或者它与物光波不相干,波前上的位相分布是不可能记录下来的。
波前再现的理论依据是衍射原理,照明光波(再现光)经过全息图衍射后出现一个复杂的光波场。全息图的衍射波含有三种主要成分,即物光波(+1级衍射波),物光波的共轭波(-1级衍射波),照明光波的照直前进(零级衍射波)。在现代记录和重现的全息照相装置中,这三种衍射波在空间彼此分离,互不干扰,便于人们用眼睛或镜头去观测物光波的虚像或其共轭波的实像。
全息术的原理决定了它所记录的全息图有下列特点:
(1)三维性——因为全息图记录了物光的相位信息,图像具有显著的视差特性,可以看到逼真的三维图像。
(2)不可撕毁性——因为全息图记录的是物光与参考光的干涉条纹,所以具有可分割性。它被分割后的任一碎片都能再现完整的被摄物形象,只是分辨率受到一些影响。
(3)信息容量大——同一张全息感光板可多次重复曝光记录,并能互不干扰地再现各个不同的图像。
(4)全息图的再现相可放大或缩小——因为衍射角与波长有关,用不同波长的激光照射全息图,再现相就会发生放大或缩小。
3全息术的主要应用及其发展方向
全息术经过60年的发展,已与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以及非线性光学技术紧密结合,成为一种高新技术,扩展到医学、艺术、装饰、包装、印刷等领域,在一些发达国家还兴起了全息产业,并且正在形成日益广阔的市场,实用前景非常可观。本文介绍全息术中几个应用较为广泛、产业化较成熟的领域并说明其发展方向。
3.1全息存储
全息存储是依据全息术的原理,将信息以全息照相的方式存储起来,它利用两个光波之间的耦合和解耦合,可以把信息存储和信息之间的比较(相关)、识别,甚至联想的功能结合起来,也就是可以把信息存储和信息处理结合起来。用于全息信息存储的记录介质较多,可永久保存信息的全息图用银盐干板、银盐非漂白型位相全息干板、光聚合物及光致抗蚀剂等;可擦除重复使用的实时记录材料有光导热塑料、有机或无机光折变材料等。全息存储在存储容量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原因是:
(1)全息存储具有存储容量大的优势。用感光干板作为普通照相记录信息时,信息存储密度的数量级一般为105bit/mm2;用平面全息图存储信息时,存储密度一般可提高一个数量级达106bit/mm2;如果用体全息图存储信息时,存储密度可高达1013bit/mm2。
(2)全息存储具有极大的冗余性,存储介质的局部缺陷和损伤不会引起信息丢失。
(3)全息存储具有读取速率高和能并行读取的特点,每个数据页可包含达1Mbit的信息,写人一页的时间在100ms左右,读信息的时间可以小于100μs,而磁盘的寻址时间至少需要10ms。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全息存储研究的热潮,并取得很大的进展,其主要表现在:
(1)存储容量迅速提高和性能不断改善,并逐步走向实用化。例如,1994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在1cm3掺铁妮酸锉晶体中记录了1000幅全息图,同年,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把经压缩的数字化图像视频数据存储在一个全息存储器中,并再现了这些数据而图像质量无显著下降。1999年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利用空-角复用技术,在同一块在掺铁铌酸锂晶体中存储了26000幅全息图。北京清华大学实现了在掺铁妮酸铿晶体中的同一空间位置记录1500幅全息图,并研制了具有紧凑结构的灵巧型全息存储装置。
(2)实用化的全息存储系统逐渐推出。例如,1995年由美国政府高级研究项目局(ARPA)、IBM公司的Almaden研究中心、斯坦福大学等联合成立了协作组织并在美国国家存储工业联合会(NS1C)支持下川,投资约7000万美元,实施了光折变信息存储材料(PRISM)和全息数据存储系统(HDSS)项目,预期在5年内开发出具有容量为1Tbit数据,存储速率为1000MB/s的一次写人或重复写人的全息数据存储系统。同样的研究在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也正在加紧进行。
近几年来,光电子技术和器件取得了系列重大进展,为全息存储器提供了所必要的高性能半导体激光器、液晶空间光调制器、CCD阵列探测器等核心元器件,全息存储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使这项技术日趋成熟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全息图的寿命问题尚待解决,虽然张泽明、谢敬辉等对Ce:Fe:LiNbO3晶体的全息存储和热定影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从方法上给出了记录角度越大,光栅周期越小,热定影所需最小离子数密度越高,存储系统的整体性能越好,但是目前还未解决的一个难题是寻找合适的记录材料。无疑,这将成为全息存储界研究的热门课题。
3.2显示全息
显示全息技术是在激光透射全息图的基础上来制作各种类型的全息图,如白光反射全息图、白光透射全息图等,各种类型的显示全息图可用于舞台布景、建筑、室内装饰、投影等;再如,以动态显示的全息技术、层面X射线照相术、3DCAD技术、3D动画片、雷达显示、导向和模拟系统等,每3年一次的显示全息国际会议上都有全息界泰斗展出令人吃惊的全息图,它们充分展示了全息技术创造性的魅力和艺术的美。
显示全息目前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Lippmann全息图,制作方法有Denisyuk的单光束法和Benton的开窗法。第二类是S.A.Benton的彩虹全息图,这是一种透射式显示全息图,可在白光照明下再现立体图像,且图像的颜色随观察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从红到紫如雨后彩虹而得名。随着高质量记录材料的发展,随后的一些研究者和艺术家不断追求更实用的拍摄技术,如假彩色编码和真彩色反射全息图等。美国光学学会主办的《AppliedOptics》和《OpticsLetters》在20世纪80年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论文报道。由SPIE主办的《Holosphere》和美国全息制造商协会主办的《HolographyNews》以往和近年都不断地报道有关显示全息图的最新制作技术和商业信息。但从这些报道情况来看,显示全息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
(1)视角范围、图像体积有限;
(2)没有获得特别有效的全息图的计算方法;
(3)由于全息计算数量巨大,导致动态显示异常困难。克服以上不足,将可能成为显示全息研究的几个热点。
近年来,显示全息技术掀起一场数字化变革,数字合成全息技术为全息三维显示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应用前景。随着计算机运行速度的提高和高分辨空间调制器件的发展,利用显示全息的大视场、大景深、全视差、真彩色、可拼装、价格低廉等特性,在不久的将来开发出真正意义的全息电影和全息电视,为显示全息技术创造良好的商业前景。
3.3模压全息
模压全息是1979年RCA公司为解决视频标准件的全息拷贝而提出的,它是将全息术和电镀、压印技术结合起来,使全息图的制作产业化,用白光再现时,可得到色彩鲜艳逼真的三维图像,并可通过印刷方式大批量生产,使得它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以商品形式走向市场。模压全息的制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激光摄制原片全息图;电成型制金属模板;模压复制。这三个阶段生产工艺和技术要求都比较高,因此,模压全息作为安全防伪首当其冲,是安全防伪技术的一个里程碑。正如全息图的新奇性、强烈的视角效果、制作的难度以及易于应用在钞票的包装上,不能去除性、价格低廉、容易验证等特点,使它很快占领了防伪领域。模压全息是一种技术与艺术结合的高科技产品,无论在高档商品促销、名优商品的防假冒或在有价证券(如信用卡、钞票、护照签证)的防伪和加密以及图书、印刷、印染、装磺、纪念邮票和广告标牌等都有采用模压全息技术,并备受使用者青睐。
模压全息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期已形成了一种产业,90年代达到了鼎盛时期。本世纪初,随着防伪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模压全息技术又有了新的突破:美国斑马图像公司推出了二维图像的数字化采集和拍摄技术;2003年,苏州大学研制成功并已批量生产“数码激光全息照排系统”;同年,倪星元、张志华等成功研制了可替代传统镀铝防伪薄膜的透明TiO2激光全息防伪薄膜。这些模压全息的一个个技术突破,使防伪功能有了提高,让激光全息防伪技术达到新的境界。
模压全息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迅猛,目前国内已有100多条模压全息生产线。为了使模压全息技术健康发展,我国模压全息产业发展必须在三个方向上引起重视:首先是开拓全息烫金材料,取代金膜和银膜,其次开发全息包装材料,实现立体防伪包装,第三个方向是模压全息技术和现代印刷术相结合,体现传统的美术效果和现代科技的艺术魅力。
3.4全息干涉计量
全息干涉计量术是将不同物光,在不同的时间记录在同一张全息干板上,然后利用全息术的空间波前再现原理,非接触地对物体表面进行三维测量而获得信息。全息干涉计量术是全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实现高精度非接触性无损测量,比一般光学干涉计量有很多优点。一般光学计量只能测量形状比较简单、表面光度很高的零部件,而全息计量方法则能对任意形状、任意粗糙表面的物体进行测量,测量精度为光波波长λ的数量级。目前,全息干涉计量术在方法上先后发展了实时全息干涉法(单次曝光法)、二次曝光全息干涉法、时间平均全息干涉法、双波长干涉法以及双脉冲频闪全息干涉法,此外,J.A.Leendertz开辟了全息干涉计量术的另一个新的分支-激光斑纹计量术。随着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CCD器件及光纤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全息干涉计量技术在信息采集和处理上更为方便、快捷和可靠,并得以在恶劣环境条件下对某些物理量进行定时测量。再加之相移技术、外差技术和锁相技术等,可使测量精度提高到λ/100或更高。
全息干涉计量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等西方先进国家已产业化,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有几所大学和科研单位的研究项目通过鉴定,其中有些达到当时的先进水平。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和研制,我国在全息干涉计量测试设备方面主要发展有:
(1)用于测试火箭发动机喷雾化特性的YSCI型离子瞬态激光全息测试仪;
(2)用于激光热核聚变稠密等离子体电子密度测量的SPQ-1型四分幅皮秒紫外线激光全息探测仪;
(3)包括记录、再现、图像处理三部分的瞬态激光全息干涉计量测试系统;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科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在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把重点放在考试大纲上,在教学理念上以考试大纲为教学要求,只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教授,没有去深度探究知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形成了教师的封闭式教学和学生的任务式学习,造成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所以在物理教学中一定要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把基础文化知识和科学学习方法教授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科学方法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物理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不仅是物理学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的产物,也是发展物理学的手段,科学方法以物理知识为载体,存在于丰富的物理知识中,物理知识与科学方法构成了统一的有机体。结合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大纲,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和创造才能,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原则
隐性教育为主,显性教育为辅
所谓隐性教育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隐蔽的发挥教学科学方法的导向作用;显性教育主要是指通过特定和容易让学生理解的方式,提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方法名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把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科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隐性教育的渗透性影响,为显性教育创造条件,实施隐性教育为主,显性教育为辅,最终以显性的方式展现出来。
应用性原则
物理科学方法是知识性和实用性的结合体。把科学方法教育应用到实践中,通过训练可以获得所学物理知识的反馈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参与能力,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循序渐进
在物理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接受能力等特点不同,实施循序渐进的科学教育方法。
传授知识、科学方法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物理知识是在科学探究方法的基础上得出的,因此方法是知识探究过程中的产物,知识与方法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科学方法教育与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不以任何背景为依托,即使在任何条件下,也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所以为了充分实现物理知识的价值,在物理教学上要正确处理好知识、方法和能力之间的关系。
三、在实验中的科学方法教育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法,确定实验的目标和方向,运用物理理论知识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把实验提升到理论高度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1、分析设计实验思想,挖掘实验科学方法
在每个实验精心设计的方法上,不仅有一定的规律,而且也具有创造性和启发性,蕴含了丰富的科学方法,例如:
(1)等效法:在高中物理教学试验中,在有限的器材等硬件条件下,通过运用等效法,利用简单的测量仪器测量出较难得出的物理量,例如: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和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试验中都运用了等效的方法。
(2)理想实验法:物理实验中,依据科学实验的理论,运用逻辑推理总结出物理结论的方法即理想实验法,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斜面研究。
(3)比较的方法:比较法就是在实验进行前,提前制定一个标准,然后通过实验与之相比较,例如通过比较的方法得出内接电阻和外接电阻的优缺点。
(4)试验放大法:通过利用放大法把很难直接观察到的微小变化显示出来,例如对万有引力的证明。
注重实验过程和实验记录的处理,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观察作为实验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科学方法,在实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的观察法有:
(1)重点观察法:保持物体质量一定并一定的控制力F,来观察加速与F和质量的关系,从而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a=F/m。
(2)对比观察法:例如蜡烛在焦点内和焦点外的透镜成像定律研究。
实验记录是科学方法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将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统一起来,把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好而理论分析,主要的数据处理方式:
(1)近似值法和平均法: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在物理教学实验中,得出的数据会有一定程度的误差,为了得到比较精确的数据,这就需要进行多次试验,最终选取其中的近似值或平均值。
(2)表格法:在金属电阻率实验中,把导线的电阻R、导线的长度L、导线的直径d和导线的面积等列入表格中,采用相应的仪器测量出他们的参数,进而算出不同数据的电阻率ρ。
(3)图像法:物体平抛运动的实验是图像法最为典型的应用,通过图像的方式勾画出物体的运动轨迹,最终求出重力加速度和初速度。
改进和设计实验,是检验科学方法掌握程度的最佳检测手段
改进和设计实验是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方式,选取物理教学中的经典实验,对其进行创新,改变原有的实验条件,强调实验目的,使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影响实验的主要因素;从实际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悬挂测试中心等)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步骤,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得出实验报告,这样不仅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参与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想,巩固了课堂知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结束语:
科学方法教育对摆脱传统思想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教学功用,在物理教学中要不断深化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推动科学方法教育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大昌.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国家研究理事会.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罗星凯等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0.
[3]王文英.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展科学方法教育之实践和探索[D]:[硕士学位
论文].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0.
论文关键词 民事案件 指印特点 检验方法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事活动日益活跃。当需要在合同、借贷、证言材料、授权书等民事法律文件上签名、盖章、捺指印时,一般在落款处先签名后捺印指印,起到双重印证的证明作用。在某些特殊的文件中出现当事人姓名或修改的地方时,需要捺指印,表示对签名、修改等法律行为的认可,这时指印比签名、盖章更令人信服。当发生纠纷需要进行民事诉讼时,指印检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民事案件指印的检验是对当事人一方是否在相关文件上“捺印过指印”这一民事行为的检验,即检验只需通过指印进行人身同一认定。虽然民事案件指印检验任务单一,但捺印双方通常不具备捺印常识,或沿袭一些民间的捺印习俗,使遗留在相关文件上的指印表现形式多样,反映出一些有利于检验的特点和一些不利于检验的特点。笔者依据在司法鉴定实务中的观察和思考,剖析这些特点,力图找到民事案件指印检验较好的方法与途径。
一、民事案件中指印的特点
(一)有利于检验的特点
1.造痕客体多为右手食指,指位相对固定
捺指印表示信用及个人识别的方法在我国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用右手来捺印,表示尊敬、慎重。民事案件中出现的指印大多为右手所留,一般情况下在一个签名处只捺印一枚指印,个别情况下出现两枚指印或多枚指印甚至整个手掌印。据笔者所在鉴定机构鉴定过的近百份民事案件中,指位以右食指居多,占90%以上,其次是右中指、右拇指,少数人由于手指残缺、左撇子习惯等原因,出现环指印、小指印或左手指印。
2.承痕客体多为纸张,客体单一
民事案件中出现的指印一般遗留在纸张上,承受客体比较单一。指印所留纸张的材质比较丰富,主要是办公、文化用纸、印刷用纸,如普通打印纸、复印纸、稿纸、作业纸、新闻纸、报纸等。纸张的成分、物理、化学性质,如光滑、粗糙、平整、凸凹、渗透性等性质影响指印的质量及指印在纸张上客观形态保持的状态。
3.乳突纹线明显,多为红色,可以直接观察
民事案件中的指印,均为有色纹线,多数为红色印泥或印油形成,偶尔也见黑色或蓝色指印,指印一般不需要显现,既可直观观察到有色纹线。纹线大多为乳突线痕迹,条条脊纹清晰可见,偶尔可见小犁沟痕迹或乳突线与小犁沟混合痕迹。
4.检验对象已知,样本范围确定
民事案件中出现的指印,均有特定检验对象,且指位相对固定,样本指印采集时捺印目的明确,可以进行重点捺印。一般情况下捺印当事人一方的十指指印,重点捺印右手食指,特殊情况下需捺印多人或进行多指位捺印。
(二)不利于检验的特点
1.捺印器材不专业,使用介质种类多,背景复杂
民事案件中指印的捺印器材、工具不专业。捺印盒内的衬垫物多为海绵或纺织品,少有以陶瓷板作捺印盒的,由此导致捺印介质在指肚表面上分布不均匀,指印捺印效果不理想,使流畅连贯的纹线断裂呈虚线状。捺印使用的介质种类多,有印泥、印油、鞋油、墨水等,颜色常见的是红色,但也有黑色、蓝色、紫色等,造成民事案件中指印虽然均为有色指印,但浓淡不一,以形成堆积,清晰程度不佳。另外指印一般捺印在纸张上有证明作用的文字、签名、修改、纸张的格线等地方,背景复杂增加了指印检验难度。
2.捺印不规范,指印残缺,多为指尖印
民事案件中出现的指印是当事人有意捺印,但大多捺印动作不规范,用力不均匀,局部变形大,如捺印时有的当事人手指沾取印油后,用手指尖在纸上戳几下;有的当事人担心捺印不清用力过大;有的当事人滚动手指捺印但滚动不到位等。捺印后呈现在文书纸张上的指印残缺、移位、扭曲、变形等情况非常普遍。其中指尖印较多,面积较小,有的留下一个轮廓几条纹线;有的特征量少不具备检验条件;有的乳突线和犁沟挤在一起、纹线清晰度差、稳定性差。
3.检材形成时间长,印油多扩散,不易寻找特征
民事案件中的指印从捺印到检验鉴定经过的时间一般较长,有的相隔三、五年,有的相隔十余年。由于检材形成时间长,文书保存不当,受自然环境温度、湿度及霉变的影响,纸张粘连或纸张变脆,出现印油扩散,致使乳突纹线和小犁沟糊在一起的现象,或出现指印纹线颜色变淡,特征模糊,不易寻找特征的情况。
4.出于多种因素,捺印往往不配合
中国是指印应用的发源地,在司法行政、民事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般公民都有“捺印行为代表契约和信用”的常识。在实际的民事活动中,由于多种原因,有的不愿意承担某种民事责任;有的态度轻率;有的想逃避责任,而不愿意捺印。所以捺印时往往不配合,故意使动作过大或过小,或随意捺印,致使指印残缺、模糊、变形,细节特征反映不充分、不稳定,增加检验难度。
二、民事案件中指印的检验方法
针对民事案件中指印的特点,在进行检验鉴定时,立足充分利用有利于检验的特点、克服不利于检验的特点,进行逐步检验。
(一)针对有利特点的应用
1.重点检验右食指,其余指位不放过
民事案件中的指纹,指位相对确定,可以减少工作量。检验时,一般先重点检验右手食指,从纹型、中心、三角、指尖等几个重点部位着手,确定种类特征,在种类特征相同的情况下再逐步寻找细节特征。当排除右食指后再依次检验右中指、右拇指。实践中罕见用环指和小指捺印的(有些地方认为使用小指捺印表示对人的侮辱)。
2.纸张客体,扫描放大检验
民事案件中形成指印的承痕客体多为纸张,属于平面承痕客体。检验时可以用放大镜直接检验原物,或者用扫描仪将文件扫描到计算机中放大观察。一般可以选择600~1200dpide分辨率,彩色扫描,反差自动调整等方式进行扫描,得到最真实或最有利于图像检验指印。指印在扫描、放大过程中无变形,能较好保持原貌,原有纹线、特征位置关系不变,为检验提供了有力条件。
3.检验有色纹线,省时省力
乳突纹线多为有色纹线,减少了区分乳突纹线和小犁沟的工作。但少数情况下因沾取印油过多,用力不均匀等原因,形成小犁沟痕迹,或形成乳突线和小犁沟混合的痕迹。小犁沟痕迹以特征出现的位置及特征相互关系为检验依据,不必再拘泥特征名称,注意与样本乳突线痕迹特征的相互印证;混合痕迹可分区检验,分区检验乳突线痕迹和小犁沟痕迹,注意两种痕迹过渡处的断线、错线。
4.充分捺印,制作实验样本
由于样本采集对象单一。捺印样本指纹时,可以充分捺印,如对十个手指进行三面捺印、平面捺印等,对重点手指、重点部位可以多次捺印,充分收集样本指印。遇到残缺、变形指印,可以分析形成指印的具体部位,形成动作,用力方向等,模拟原始条件,按照特定的部位、顺序、动作进行实验样本捺印。
(二)针对不利特点的检验方法
1.排除干扰,分离纹线
民事案件中出现的指印常有文字、格线、印刷暗纹等背景干扰;有的签名写在乳突纹线之上,朱墨顺序颠倒,难以判断指印真假;有的模糊红色指印粘连在一起。对字迹的干扰一般用多光谱照相法、或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颜色通道功能进行分离。红色、蓝色、蓝黑色字迹分离效果好、细节损失少;黑色碳素墨水字迹分离效果不明显。对朱墨顺序的辨别,先用显微镜观察法、交叉点切面镜检法、光谱成像法等进行分离,这些方法属于无损检验;效果不好时可用转印法、脱色法、粉末吸附法、扫描电镜检验法进行分离,这些方法对检材有一定耗损,并且不可逆,需慎重使用。对模糊红色指印可进行高分辨率彩色扫描处理,对经过扫描仪获取的红色印泥指印,效果不理想时,还可用《图像处理系统》进行调整处理。模糊红色指印还可进行高倍像素拍照处理,选择小光圈、高倍像素,通过透光、反射光拍照,可以取得比扫描效果更好的指印检材。
2.分析指印形成动作,定准遗留部位
民事案件中出现的指印一般是面积小、残缺、模糊、变形的疑难指印。针对这些疑难指印首先要判断形成动作,是一次形成还是晃动、重叠形成?是垂直向下静态捺印还是滚动中动态形成?手指与纸张是水平还是倾斜形成?可以通过检材指印形成的环境和手印遗留情况判断当时的动作。其次要判断指印遗留的部位,可以根据指印移动的方向、纹线的形态如弧向、弧度、粗细等确定具体部位,是指尖或是指侧等。在确定的具体部位中一般能寻找到的几个特征,但这几个特征在完整指印中是孤立的,很难确定这几个特征距中心、三角的距离,也就无法和样本指印相应位置特征进行定位检验。这时需要对残缺部位再次定位,即残缺部位在整枚指印中的具置,如距中心、三角的纹线数或距某一特殊特征的纹线数,可以根据纹线密度、稀疏、纹线弧度、形态来判断,确定残缺部位特征和中心、三角的位置关系。之后在样本指印相应位置上寻找对应特征进行检验。
3.灵活寻找指印特征,重点观察纹线细节
民事案件中出现的指印残缺、模糊、纹线少,寻找特征方法可灵活运用。如从印痕中心到外围、或从外围到中心,把不多的纹线逐个查清,从中发现特征。如用追迹法,顺着纹线追迹到有背景干扰的地方,如果干扰对纹线影响不大,可以按纹线的流向继续寻找细节特征,如果干扰影响较大,不能正常顺线追迹时,要把背景笔划、格线与乳突纹线分离,可用描绘法绘示意图;还可以观察残缺指印两头纹线的变化,从中发现细节特征。对发现的为数不多,异常“珍贵”的细节特征,要深入剖析每个特征的具体构成、有无变形、其形态、大小、位置、方向、角度等,以及各个特征间的彼此距离、方位构成的图形、相隔线数等,使每个特征更具个性化。检验时还需尽量运用褶纹、皱纹、伤疤及细点线、汗孔等特征。这些特征不但增加了特征的种类和数量,还提高了特征的质量,使指印特定性更强,为检验鉴定得出可靠结论提供了充足材料。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教育实施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困惑或误区:有人认为上活动课、成立鼓乐队、减少主课时、不打百分而改为“等级加评语”等就是创新教育,把创新教育误认为非知识教育、非考试教育、非升学教育。但实践证明,牢固的基础知识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而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所以,只有课堂教学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理解,须经过两次认识上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外界物理环境和学生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相互作用,重新组合、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接着,进入第二次飞跃,即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分析、解决物理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学生灵活地把理性认识运用于实际,思维从抽象上升为具体,使知识从弄懂到会用。物理课堂教学要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把握好这两次认识上的飞跃。
一、使学生自觉、主动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师要采用“引探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知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自觉、主动地完成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
1.构建适合创新教育的学习环境。
(1)教师应破除教学上的“师道尊严”观,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片面、甚至是有些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
(2)教师要营造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让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发展创新性思维。
(3)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看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看;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做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创新、自己去做;写、算、说等活动都是如此。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主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诱导、点拨,长此坚持,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创新能力就会得以发展。
2.注重物理研究方法的教学。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综合法、类比法、假说法、数学法、理想化方法等,我们可将这些方法灵活机动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够掌握方法,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三维空间”学习知识和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似浪费时间,实质上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有益处。
3.加强物理概念、规律间的逻辑体系
加强概念、规律间的逻辑体系,就是要弄清各个基本概念和规律在一个整体中是以何种方式结合起来的,并在知识体系中占据什么地位。例如学习了力学知识之后,可以画出概念、规律逻辑体系,知识就不再杂乱无章地堆积在头脑中,而是以一定的结构方式和逻辑体系储存着,从而增加了知识的有序性。这样,知识就容易被理解、提取和再现,也容易向应用和学习新知识中迁移,创新能力自然得以发展。
二、使学生积极、愉快地从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教师通过拓宽思维、多角度、数题一解、一题数解使学生积极愉悦地解决物理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新的疑难问题面前,往往从容不迫,思维兴奋,解决问题的路子宽,创新能力强。
1.教给学生灵活多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学物理解题方法有多种:整体法、隔离法、图像法、等效法、极端思维法、类比法、估算法、移植法、微元法、逆向法等。掌握了这些方法,可以使认识活动变得有序,可以把知识有效地组织起来,按照一定的规律去实现预期的目标,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从而发展创新能力。
2.发展新知识组块的创生能力
新知识组块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下列要素:①提出探索性新问题的能力。表现在不盲从教师和课本,对学习的任何内容都要问几个为什么,不轻易承认、附和、接受某种观点、思路和方法。②脱离习惯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经常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能够解决为过去的经验和习惯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上有创新,用新颖、巧妙的方法简捷地解决复杂问题。③设计探索性实验的能力。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研制教学仪器,根据实验任务提出新颖的、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并能独立完成。④创造超出已掌握知识范畴的新思维成果的能力。教学中应经常引导学生研读并习作小论文,让学生给出有创建的物理知识结构图,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这样能够在理论上提出新见解,总结出不同的知识结构体系,扩大物理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相互联系的范围。
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除了完成认识上的两次飞跃外,还必须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育。
——湖北省“十五”重点课题初中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阶段性总结会汇报材料
--县---中学课题组
我校“初中创新教育教学研究与实验 "课题,是XX年底申报,XX年1月正式启动的,至今已走过了两年半的研究历程。在市教科院和县教研室的指导下,回顾这两年多的研究,应该说,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绩。现在向各位作汇报,汇报的题目是《“链接”创新教育,“刷新”学校形象》。主要从创新教育的“着眼点”、创新教育的“着力点”、创新教育的“落脚点”,谈谈怎样“链接”;在教育创新的观念上、实践创新的过程中、研究创新的效益里,说说如何“刷新”。
一、把创新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教育创新的观念上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肩负着民族创新的特殊使命,因而,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主体,而能否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而教师的这种精神、意识与能力又完全取决于学校管理层的教育理念是否创新。
自XX年底接题以来,我校就形成了“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上台阶”的共识,明确提出了“把课题研究作为提升办学水平的阶梯、把课题研究作为培养教师队伍的机制、把课题研究作为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手段、把课题研究中的创新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的研究口号。把创新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教育创新的观念上。
一是理念,学校办学理念的的创新;二是观念,教师教学观念的创新;三是信念,学生求学信念的创新。
1、学校办学理念的创新:力争提升一档品味
在思维上创新
学校能否与时俱进,办学理念很关键。学校如何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我们觉得过去的办学理念缺少特色,于是将办学理念创新为与教育方针紧密吻合的十六个字。即:修德为先、启智为要、强体为本、成才为上。德、智、体浑然一体,构成办学主体行为。"德",要修;"智",要启;"体",要强,缺一不可,而"成才"是目的,有鉴于此,我们于XX年底就把当时有着32年办学历史的长冲中学的办学理念作了大胆创新,集中为八个字:修德、启智、强体、成才。
在运行中创新。再好的办学理念不付诸实践不行,如何在实践中应用办学理念?我们主要采用了"三合一"的办法来强化师生的理念。
一是"天天看"——将八个大字的办学理念铸成两米见方的大红烤漆字,高耸在教学楼顶上,醒目、耀眼,师生无时不在关注它、谈论它、践行它。
二是"时时唱"——我们把办学理念写进了《民族兴旺我担当》的校歌。通过对两小节歌词的反复吟唱,强化师生的理念行为。如:毕升故里大道旁,青纱环绕碧罗帐--长冲中学我的向往,长冲中学我的希望--清晨的阳光,傍晚的灯光--莘莘学子书声琅--修德、启智、强体、成才--民族的兴旺,我担当!国家的富强,我担当!并把她作为初一新生进校必学歌曲,五四或十一、元旦歌咏的必唱歌曲,艺术人才选拔必测歌曲。可以说,在----中学近XX师生中,第一会唱的是国歌,第二会唱的就是校歌了。
三是"周周讲"——我们规定国旗下讲话内容,无论哪个领导讲话,必须紧紧围绕办学理念的八个字来拓展,结合校本实际去生发,并收集整理编印成册,使办学理念的观念意识不仅物化为资料、更内化为行为。
此外,我们还在"校园之声"广播台开辟了"化理念为行动"的专栏,在《山茶花》文学社刊内设置办学理念实践专页。
总之,近两年,我校的办学理念不仅有形可见,有声可听,而且有更多的人在用心内化,努力践行。
2、教师教学观念的创新,彻底消除三个误解
一是科研创新“神秘论”。他们虽然向往上进,也崇尚创新,羡慕别人的成果,同时又觉得创新神秘莫测,高不可攀,徘徊在创新的门口。
二是创新“冒险论”,他们认为,科研创新是形式,有违常规,是“花拳秀腿”,“好看不好吃”,他们贪图安逸,墨守陈规,不会用心去思考如何教会学生上课,复习,也不懂得如何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去应考,更不会考虑怎样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种人是抵制创新的。
三是常规与创新“冲突论”,持这种观点的教师不懂常规与教研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他们认为科研影响日常教学,创新破坏常规秩序,不可否认,科研创新需要花一定时间和精力,创新必然要打破传统,然而“磨刀不误砍柴功”,创新会让教师从新的高度去审视常规,提高效益。
为了从根本上消除教师的误解,学校不断借助外力、挖掘内力,利用外派参观学习,利用周六举办创新论坛、创新实践、创新反思讲座,校长、副校长带头讲创新理论、教研组长、实验教师跟班谈认识,两年来,已举办讲座9期,54人为创新进行了讲析,外派学习63人次,印发创新学习资料16期,基本上消除了教师对创新教育的误解。
3、学生求学信念的创新,必须树立四种信念。
虽然好奇心是创新的首要成分,自信心也是创新不可或缺的因素。不少研究成果和经验表明,一个人将来创造力的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学阶段创造力发展的状况,而学生求学过程尤为关键的是四种与信念直接相关的内容。一是自信的求学信念,学会说“我会”;二是自爱的求学信念,学会说“我愿”;三是自觉的求学信念,学会说“我能”;四是自主的求学信念,学会说“我敢”。既要从本质上培养学生的智力创新能力,让他们获取成功的学习经验;更要从道德层面上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失败的痛苦,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1
二、把创新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实践创新的过程中
我们认为:创新教育的“着力点”应该是在实践过程中坚持创新。立项时的“实验”二字在去年10月的市教科院会议上,改为了“实践”,这就意味着,初中创新教育应全方位,大面积地投入到实践之中,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践行创新,不让实践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落空,针对实践中的“实”字,我校课题组明确提出了“五不空”,一是在实践的时空上不留空白;二是在实践阵地上不放空炮;三是在实践的机制上不说空话;四是在实践的关键处不挂空档;五是在实践的进程中不行空路。
1、在实践的时空上不留空白
我校实践创新教育的时段,大至分为四个阶段
(1)开题起步阶段(
XX.12~XX.7)
我们以学科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申报立项,当时确立了六个学科共8个子课题为创新研究项目,并确立了在六个班开展实验,还成立了科研处,确定双周六上午为创新教育学习研究固定时间,形成了系统的实验方案。
(2)实验运行阶段(XX.3~XX.7)
根据学科与课型的不同,不断地实践,反复地探索,创新了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如语文学科的个性化作文指导:启发——激趣——引导——动笔——互评,精读课文教学的“导——悟——创——评”;数学课思维为主线的“准备——发现——探究——质疑——应用——延伸”;物理课的八步教学模式:设疑——操作——观察——小结——质疑——讨论——解疑——归纳;化学课的问(激活思维)——动(多维互动)——探(探索求知)——导(归纳引导)——创(应用迁移);音乐课的兴趣感知——模仿感悟——参与体验——创新展现等。课题实验涵盖了大多数学科,涉及到绝大多数教师。
(3)全面实践阶段 (XX.9~XX.7)
是全面推行、全员参与,全方位实践阶段。即在全体教师中推广模式,通过讲、说创新研讨课,写创新实践、创新反思论文,召开学科创新说课听课研讨会,举办创新论坛、创新实践、创新反思讲座,不断调整完善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全面摸索新的创新策略。
(4)攻坚结题阶段(XX.8~12),随着实践的深入,借助研讨会召开,利用省级新课题立项,我们发现学科创新中的国家级课程、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以及活动性课程、展示型课程、研究性课程之间是有共性的,相对学科型课程内容而言,完全可以打破教材的束缚,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这三类课程均以活动贯穿始终,并注重学生的探究与尝试过程,为此,我们一方面加大这三类课程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力度,另一方面以综合实践活动课带动学科课的研究,努力寻找两者之间的结合点,随着创新课题深入开展,开放性学习的教学理念给了“自主、合作、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空间,我们相信,到结题时,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获知过程的开放性,教师评价的开放性,师生关系的开放性,会成为创新性课堂教学的评价主体。
我校实践创新教育的空间可谓面面俱到:
一是科科有课题。语文有“作文个性化与阅读个性化”、“生活源泉与个性化发展。”数学有“探究式学习研究与实验”、“课堂教学中求异思维研究”、“英语课阅读能力的培养与研究”、“物理合作学习研究”、“政治实践途径研究”、“音乐地方特色研究”、“美术乡土教材研究”等。
二是班班有研究。开题之初,我们只确定在三个年级共六个班中开展实验;实验运行阶段,就扩大到八个班;到今年初,已发展到全校24个班。
三是人人都实践。创新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我校107个任课教师都参与其中,人人都有自己的子课题,个个都有整套的方案计划、实践过程记录、阶段总结与反思,呈现在与会者面前虽然难免有些粗糙、简单,但仍能反映出我校实践创新教育教学的整体状况。
2、在实践的主阵地上不放空炮。
勿庸置疑,创新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让创新实践在主阵地上放空炮,我们的主要作法是三条:
(1)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培养创新能力。
如文科教师巧用“三境”培养创新: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提问;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交流情境,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三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思维。
又如理科教师培养创新学生的“三性”:有的采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有的采用“一题简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有的采用“一题优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2)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培养创新能力
主要是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三类创新性思维:
如理科主要采用“大脑激荡法”、“反问法”、“分散法”训练学生发散思维;文科主要采用“图像法”、“变换法”、“情境法”训练学生形象思维;综合学科主要采用“设想法”“追踪法”“类比法”训练直觉思维。
(3)以个性化发展为重心开发学生创新能力
如学科课堂教学中的作文个性化,阅读个性化,理科实验个性化,信息技术个性化,综合实践个性化,体音美特长个性化训练等都收到了较好效果。
3、在实践机制上不说空话
(1)增设保障机制。首先是组织保障。自XX年春季起,学校增设了科研处,配备了一名主任,落实一名副校长专门分管;其次是时间保障。常规教学本来就时间紧,要使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必须合理安排时间,为此,我们将周六定为课题研究时间,平时每周一次,忙时间周一次,要么“充电”:集中学业务,举办专题讲座;要么“放电”:说课、评课、写论文、搞制作。三是资金保障。除了围绕科研课题增设文本论文、报告,电子课件、演示等奖励项目外,还对周六参加专业学习的给予补助。 2
(2)完善管理机制。学校过去对课题 研究停留在表面说教状态,没有从管理上真正落实,自申请立项创新教育后,我们充实了对教师综合考核的指标,增设了课题研究项目,分配了过程量化分数。
(3)调整评价机制。一是对教师的评价:由刚性变成弹性,课题内容由缺失到充实,由只以考试成绩定论到既有定论又有评论,即每学期在学生中进行一次教师教育教学综合情况调查,反馈情况分析评价;二是对程序的评价:由轻过程重结果到过程与结果和谐统一,分值上统筹兼顾;三是对学生的评价: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只重视显性到显性结合,既重视直观显性的考试成绩,又重视隐性的品德行为的成长过程,设成长记录袋,填综合素质卡,上文明进步榜,如胡自琴,吴又红等一批教师长期重视学生隐性评价,一月一次红榜表彰,形成了班风好,学风纯的班务特色。
4、在实践的关键处不挂空档
(1)外派学习时不放过每一次机遇。近两年,我们先后派出86人次赴北京、武汉、黄冈、武穴、罗田、孝感、黄梅、蕲春观摩学习,参加研讨会。
(2)内部培训时不遗漏每一个环节。从讲课、说课、评课到撰写论文、举办讲座,环环相扣。
(3)巧借东风时不吝惜每一回投入。创市级示范时,添置了多媒体;申报立项后,购置了摄像机;最近又全部上了网。另外还从北京邮购教学光盘,到省教所购置创新专业书,每年为阅览室订图书近万元。
(4)说课评时不停留在恭维奉承状态。
(5)教学反思时不固步自封在经
验成绩里。
5、在实践的进程中不行空路。
无论是学校层面、实验班级还是参与实践的每一位教师,自开展创新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以来,一路上不断地从认识——实践到再认识——再实践,内化创新认识,外化创新方法,物化创新成果。沿途拾起一串串“创新”果实:方案、报告、论文、案例、记录、反思、总结、证书。
三、把创新教育的“落脚点”放在研究创新的效益里。
科研创新教育研究给我校带来了勃勃生机,学校声誉不断提升,学校影响不断扩大,教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培养,会学习,会探究,会创造,会展现自我的优秀 学生在不断涌现。
1、学校创新氛围越来越浓。
近几年来学校理念创新,育人环境创新,教师教法创新,学生学法创新,可谓与时俱进。
2、学校影响越来越大。
XX年初立项实验以来,学校步入快速良性发展轨道,XX年底学校步入黄冈市第23所、英山第一所农村示范初中行列。去年底,学校还被评为黄冈市普通初中先进单位,技术装备同时还获得黄冈市人事局、教育局颁发的先进单位。
图片新闻、《推管理经验,展示范风采》的办学事迹多次上了《黄冈报》、《鄂东晚报》。
3、学校科研成果越来越多。
两次参加全市创新教育阶段总结会并作发言,三月又申报并立项省级“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去年四月接受市教科院专家视导时推出一批阶段资料与成果,获良好评价。去年在县教研室组织的初中教学检查中,获得三项先进单位:一是综合的教学工作先进单位;二是学科竞赛先进单位;三是教研教改先进单位,
4、教师整体素质越来越高。
随着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观念的创新带来了教学方法的创新,方法的创新带来了水平的提高。校长获全省优秀教师和全县“十佳校长”称号,20多名教师获省市级骨干教师称号,1人获得全省综合实践先进个人,3人夺得黄冈说课一等奖,教师的论文在刊物发表和评奖的36篇,优质课、课件获市以上级奖的22节、件。
5、学生创新能力越来越强
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创新能力在新的大环境中得到熏陶和感染,课堂教学氛围中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潜能得到释放,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展示,学生健康向上,乐观的天性也得到自由发展。近两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6人次,省级奖54人次,去年全市优秀艺术人才比赛,我校获奖占全县三分之一,学生彭湃等多篇作文发表在《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上,尤其是在最近的第十四届茶叶节《茶乡放歌》全市征文中,一(8)学生王爽夺得初中组唯一一等奖(奖金500元),学生屡屡在全县运动会、艺术节、演讲赛等多项活动中获奖。
几点困惑
困惑之一:创新课题研究与实践在农村初中受到一定的局限,它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较为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设施作为后盾支撑,由于财力上的困难,难免受到限制。
困惑之二:现行的教育评价体制和中考压力对“创新”课题实践势必有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如何合理解决这一矛盾?需要作较深层次的研究。
困惑之三:由于目前正处于学生高峰期,班额过大,也是制约开展课题全方位研究的一大因素,因而如何加强教师的调控能力也是必须面对的一大课题。
“创新决定未来” 。在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今天,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提高民族创新能力的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时代需要创新教育,创新是教育的希望所在。只有打破传统教育的禁锢 , 建立全新的教育创新体系 , 才能为创新教育的发展注人生机 和活力 , 大力实施创新教育又会进一步推动教育创新。从创 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 , 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我们有理由相信 , 在各级教育行政业务部门指导和兄弟学校共同努力下,我校的创新教育必将开出灿烂之花。 《3》
附:
1、课题主要承担人:詹宇意 王万利 胡建议 萧本初 岳伯成 舒克章 潘 峰 孙教育 余盛国 刘 斌 杨 李 程文斌 沈立新 余荣新 姜文惠 王 林 汪 鹏 夏运贵 郑伦松 张长生 毕朝晖 许松华 张 泉 王富林 胡自琴 方 超 吴又红 黄 伟 张梅香 姜文惠 陈世平
2、参考文献:叶瑞祥等主编《创新学习能力论》
周庆林著《课题研究》
董奇译编《有效的学生评价》
李祖超、刘青春等主编湖北省教育科研成果选集》(XX.03)
执笔:520x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