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2 12:24: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古诗中的风花雪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渊源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诗,以它精练的语言,优美的文字抒发了作者的感受。
打开记忆闸门,我寻觅到了一首我最喜爱的诗。那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山行》。全诗共四句,是这样写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描写诗人深秋时节在山中行走时所见到的美丽景色。诗人巧妙地捕捉了山行途中所见的几副景观:远望一条山石铺成的山路蜿蜒曲折,伸向高山之颠近看山间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显现出几户人家,四周枫叶如火般,更显得红艳娇美,远远胜过早春二月的花。在这里,有白云、有红叶,色彩明丽;山路、枫林、人家,和谐温馨;还有因爱这枫林晚景而停车观赏的诗人也在这幅画中,使画面更显得有情有意。写秋景,全诗却无半点悲凉萧瑟的气氛。特别是最后一句,把枫叶与花相比,十分新颖。二月的鲜花固然美丽迷人,但春风一吹,春雨一淋,就零落成泥,随流水而去。而枫叶却是在同秋风、秋雨、秋霜的搏击中,变成火红,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诗人之所以特别喜爱枫林的原因。也是这首诗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魅力之所在。
漫步在古诗苑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各式各样的古诗。古诗中的离情别绪、春夏秋冬,古诗中的风花雪月、山水风光、名胜古迹,这些都是古代诗人为我们后代人留下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藏。
一、对比教学,领会古诗的魅力
在中华历史悠久的古文化中,古诗文具有一定的代表作用,它能反映出当代的风土人情,同时每一首诗歌都有属于自己的艺术魅力。在古时候,诗人只能通过古诗文来寄托自己的理想抱负、思想情感,当然古诗的写作风格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授课,让学生自由主动地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比如,笔者在教学中对古诗风格讲解时,讲解到婉约派和豪放派的时候,就让学生说一说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区别,其中有几个学生的回答让笔者印象深刻。
学生1:我认为婉约派和豪放派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不同的。婉约派是以一些男女之间思念之情、风花雪月为主;而豪放派则是以一些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为主。
学生2:婉约派的语言委婉含蓄、清丽脱俗、语言圆润,仅局限在个人的情感之中;豪放派的语言气势磅礴、不拘小节、意境雄厚,更突破了儿女私情的限制,是对诗词的一种革新和发展。
……
笔者通过让教师学生自行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让他们自主地去探讨,而不是由我平铺直叙地讲理论,学生不会觉得无聊,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而技校生在课下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途径,他们可以进行资料的查阅,学生把这一途径运用起来,无形深化了学生对这两个写作风格的理解。
二、解读词眼,领悟练字的妙处
词眼一般是一首诗词的点睛之笔,是精华之处,是一句话当中的凝聚点和升华点,往往这一个字,点亮了整首诗词。而语言的凝练性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不仅有着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还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比如,笔者在给学生讲解古诗中炼字的重要性中,并没有直接给学生讲述理论的知识,而是针对技校生的接受程度和接受能力,进行了一场探讨活动,让学生们对古诗中炼字各抒己见。下面截取了一个其中一个小片段。
学生1:我认为炼词是诗人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决定的,而诗人选的这个词,往往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使整篇文章得到了升华。
学生2:我认为炼字的主要目的就是用最合适、最恰当的词,去贴切而生动地表达人或是某一事物。
学生3:我认为炼字能够很简单地表达出诗人想要的氛围,同时也是对诗人写作水平的一种考验。
……
炼字在古诗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笔者让我的学生们了解古诗文炼字的重要性,不仅能提高他们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还为他们日后创作时,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同时也是为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而做准备。
三、扩写训练,领略古人的意境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们只能大致理解整篇诗文所讲的内容,但是,让学生走进古诗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即使有少数能理解的,也大多是夸夸其谈,这样,诗歌中真正精华的地方学生并没有学到,再加上技校生语文综合水平不是特别高,如果笔者只是一味强调教材,可能学生们也理解得不透彻。所以,笔者就对学生进行了扩写诗文的训练,以此来达到我的教学目的。
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笔者并没有一上来就照搬教材,而是带着学生们在郊区有大片农田的地方进行了户外活动,让学生们体会了不同于城市快节奏的一天。当下午笔者再向学生们讲解这首诗的时候,显然学生们都兴奋了不少,都争着想先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中就有几个同学根据当天的体验试着对诗词进行了扩写,其中有的学生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学生1:一直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儿依恋着曾经居住的林子,一直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着曾经生活过的深潭。
学生2:我依稀能够看到那融和在暮色中的村落,村落的上空升起了炊烟,随着风变换着形态。
……
通过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诗人的环境充分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而且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会感到无趣,反而会兴致勃勃地去用自己的感受来感知诗文的奇妙。
总之,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古诗歌就是一颗最闪耀的星,而我们提高学生对古诗歌的鉴赏能力不仅能增长学生们的知识面,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水平,相信在教师们的努力下,一定能显露出学习诗歌所带来的好处。让古诗的精髓深入学生们的心中。
分利用起来,较大程度的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也从整体上拓宽了学生的选材范围,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借鉴句式 流畅表达。
人教版的许多经典篇目都是我在教学中挖掘语言素材的典范之作。而写作的初始阶段让学生从模仿开始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如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中,可借鉴模仿的片段有“当我……的时候,当我……时候,或者当我……的时候,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还有“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这两句无论在句式的组成上,还是在用词用语上、感官的调用上都是极好的范例。 因此对学生提出仿写的要求,不乏精彩之作。
这样的语句训练不仅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表现力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也切实理解了作家端木蕻良对故乡黑土地的诚挚热爱,而且也调动了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并用笔生动地记录下来,完成对写作意义的再认识。
诸如此类的、可挖掘的课文中的句式有梁衡先生的《夏感》,如“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刘成章先生的《安塞腰鼓》,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身姿。”
借鉴形象,丰富题材。
在许多时候,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在丰富的阅读积累中完成的,但是,仅靠单一的阅读而不去深入思考或借鉴也好似徒劳的。所以老师或学生都会有这样的困惑,认为课也上得很好、很精彩,学生的阅读量也较为充分,但是写作的能力还是提不上去。当然,除却对文章的句式的模仿能给学生一些启发,但是模仿的痕迹太重也会让学生的作品流于俗套,特别是对经典段落的模仿太多时更难逃“千人一面”的审美疲劳。因此,再灵活运用一些文中出现的典型形象助学生一臂之力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借鉴词语,优化评价。
课堂上有许多不可预知的生成性,特别是学生的才情被点燃的时候,就会激发出很多灵感,这里只说语言的灵感。教授杜甫的《春望》时,我在梳理作者的情感是让学生兼顾句式和内容来以仿句的形式完成的。即我给出“忧城池荒草丛生,烽火不断,涌起心中无限伤怀。”学生续写的有以下精彩之句:①感山河风烛残年,荒芜破旧,勾起心中无限悲凉。②闻烽火接连三月,家破人亡,愁落君子千缕白鬓。③看烽火连传三月,国破家亡,泛起心中无限悲楚。④叹国土支离破碎,荒芜凄凉,难抚心中百缕愁丝。…… 又如,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巧用对联的形式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概括出来,于是就有以下妙对:①使秦国,对秦王,看唐雎不卑不亢对强权;图安陵,强压人,笑秦王前倨后恭谢布衣。②唐雎一身正气一言既出保国土;秦王万般无奈万念俱灰弃安陵。③秦王心怀鬼胎句句藏野心,唐雎正气凛然声声定乾坤。
这种训练使学生学习诗歌的角度又拓宽了一点,一方面领悟到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的起伏和变化,也在遣词造句上精心雕琢,并领会到文中炼词炼句的巧妙之处,当然,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也在争抢着上前板演的兴奋中被激发了。
借鉴短文,锤炼词语。
刘禹锡的《陋室铭》千古流传,除了理解和背诵的任务外,我认为这也是极好的语言训练资源,尤其是文言文典雅、凝练、含蓄的用词。于是课堂安排的环节就有仿写文章,题目和话题、主题自定。在写作中学生们为一两个词语的运用绞尽脑汁,斟酌推敲的场面切实激活了课堂。现附录优秀的习作若干。
美食铭
食不在精,独特则名。店不在远,兴隆则行。斯是小吃,唯吾喜爱。烤鸭泡馍香,冰峰豆奶甜。饿了吃砂锅,渴了饮油茶。可以流口水,咂嘴巴。无白菜之寡淡,无肥肉之油腻。新疆羊肉串,天津狗不理。吾云:“甚美味哉!”
铭
岛不在大,有土则成。海不在阔,有水就行。斯是寸土,日与吾争。岩缝插吾旗,国人登岛难。谈笑毁日本,往来灭倭寇。可以派军舰,扬国威。无野田之乱局,无美联之挑拨。国人云,何德何能?
借鉴诗歌,深化情感。
我国高校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一直是教学重点,这些经典作品是以古汉语语言为表现手法为我们提供古典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经验。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应以诗词文本赏析为主,避免教学形式大于内容。目前,语文课堂广泛应用多媒体等现代计算机技术,这种形式超过内容的模式喧宾夺主,淡化了语文诗词教学内容。教育部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语文课堂上,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所理解的,才能成为自己的,这才是真正掌握的知识。”因此,高校语文课堂上的文学诗词教学要体现并达到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避免授课形式的过分花样化,在基于古典诗词文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上,应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主选择,认真思考,探索创新。以下笔者就高校语文教学中的文学诗词鉴赏教学来具体分析。
一、语文课前预习:知诗人,解诗题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这既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对文学诗词创作的一种概括。中国古典诗词创作通常是将自然风光、四季交替与明月阴晴圆缺或周边人事的悲欢离合巧妙糅合,构筑出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诗词常常是作者的经历、思想、情感的外现。因此,在高校语文文学诗词鉴赏课程中,学生在课前要对诗人所处的创作时代、人生经历、诗词精神内涵等“创作背景”有所研究,这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所抒发的情感。
一是要在课前查询预习,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主要成就以及一些趣闻轶事,用这种方式来了解诗人所处时代与创作经历。在语文课前,让大学生利用各类学习资源(图书、网络、媒体等)进行了解诗人,通过收集整理作品的背景,培养了学生对资料的整合能力,并且有助于学生对文学诗词意境的理解和对整体感情基调的领悟。二是了解文学诗词的创作背景,解诗题:从《文心雕龙》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些流传千古的文学佳作都是诗人在人生不同阶段、相对独特的自然环境下、所处事情中等情况下因触动内心情感而创作的文学诗词。例如:唐代诗仙李白的七言绝句《赠汪伦》的赏析中,授课教师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的轶事,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两人相聚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于是这首诗就成为歌咏友情的千古名篇佳作。如此,学生会在兴趣大增的同时加深对此诗题的理解。
二、文学诗词鉴赏要求:抓字眼,明诗意
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其独特的特质,作者利用前后字词内容的“对仗” “平仄”“押韵”等文学手法,使作品内容丰富多变并突出了汉语的表现力。文学诗词的前后呼应与内容升华,诗词具有抑扬顿挫的鲜明节奏,回环往复的韵致读来令人豁然开朗,为作品带来诗句的形式建筑美和深刻的内涵。而前后语句的押韵与平仄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带来诗词的音乐律感之美。
古代文人在进行创作时利用词序的倒置、语句的浓缩、前后成分的省略等手法,这成为今天大学生赏析文学诗词的障碍。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语文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具体的教学方法简称“换、留、扩、补”四个关键点来对赏析的佳作进行解字析句、排除难点疑点,从而达到明意和扫除赏析障碍的目的。1.在赏析文学诗词时,更换一些古今用法、意义存在差异的字词,把这些字词更换为另一个词称之为“换”。如“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古今意义差异较大。但更换的词语通常不及原文中的词语传神,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更换为“到、过、来、回”等字,与原文比照不能更好地传达作品的意蕴。2.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赏析文学诗词时理解文学作品要保留古今通用的人名、地名、词语等称之为“留”。例如:在诗仙李白名作《赠汪伦》中的地名“桃花潭”、 人名“汪伦”和古今通用的名词“岸上”“声”等词语,在解析全文时候中要有所保留。3.把古典诗词中浓缩的词语,按照今译展开称之为“扩”。例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扩展为今译: 有一位头戴斗笠、身着蓑衣的老渔翁,在一条孤单的小船上。4.对古典诗词进行补充,来增添诗词中留白成分称之为“补”。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古诗作品《寻隐者不遇》中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句诗词中省略了人物是谁问和问的内容,在对诗词赏析时要给予补充使之意思完整。高校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文学诗词通常是篇章构思新颖、主题立意高远、语言底蕴深厚的千古名篇佳作。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诗词中生动传神的字词来引导学生在剖析其语言中品味赏析。
三、品读文学诗词:想意境,悟诗情
古典文学诗词往往只有短短的几句,所描绘的内容通常是自然场景、生活场景或表达个人所思所感的情景相融而成的文学境界。文学诗词语句精美的标准是看其内容是否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的境界,优秀的文学诗词在字里行间中满是意与境的和谐统一,字句珠玑所传达的感情表达的总是淋漓尽致。文学理论类学者把“意境”作为衡量文学诗词优劣的标准之一,意境之美也是基于通过优美的字词搭配来表达。因此,高效语文课堂中的文学诗词鉴赏的教学难点是对诗词的深层感悟。宋代诗人陆游曾云:“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这句诗道出了文学诗词鉴赏的真谛――“诗贵悟”。由于优秀的古代诗词本身所包含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等,对于读者的感染力非常强,因此高校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引导学生感受诗中蕴涵的情感及对诗中意境的想象与感悟。为了达到这个教学要求,教师要运用多元化的语文教学理念,使语文文学诗词鉴赏教学丰富起来,通过渲染意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例如,在赏析诗人陈子昂的代表作《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这首诗中并没有描绘很具体的场景与人物,但因在诗中表现了“心事浩茫连广宇”的空旷时空,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词中透露了诗人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壮志难酬的复杂心情,令我们久久回味。
文学诗词鉴赏中意境显得尤为重要,以下笔者以文学诗词中与“秋雨”相关的作品进行说明:伴随着斗转星移与四季交替,走过风花雪月的时空,那些风雨相伴的日子中,触动了诗人细腻多感的心田,吟咏出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今天,让我们品读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流年,感受那时那地作者独特的思绪与感悟。诗人王安石的代表作《江上》:“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风格萧散疏朗,清丽婉约,传达出浓郁的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诗人白居易在《秋雨夜眠》中写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秋夜的雨声敲打着人们的心灵深处,在四季的年轮中,秋夜的雨就如同人生的中年后阶段,经历了沧桑,有着人生浮沉后的沧桑之感,然而更多的是岁月洗礼后的沉静。诗人李商隐在《宿骆氏亭怀崔雍崔衮》中描绘了秋雨的场景,“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春天的雨浪漫,夏日的雨倾盆,而秋日的雨淅淅沥沥,点点滴滴地融入诗人的心田。秋雨对于历尽坎坷的人而言,更多的还是惆怅和哀伤。有时候反而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了。王维中年时期的作品大多带有一丝感悟与禅意,在佳作《秋夜独坐》中描写了秋夜的雨,诗人在雨天的孤寂场景中忘怀得失,在灯下心静如镜,悠然听“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山果落地、虫鸣山岩的声音夹杂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像是山林中一首优美动听的小夜曲。此外,宋代诗人文同的《北斋雨后》描写了秋雨之后的美妙场景,“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在他们的笔下,秋季的雨天是空旷的、静谧的,带有浓浓的安闲而疏淡的情感,就像生命的自由境界,随遇而安般的自然适意,在宁静淡远之中透出生机勃勃。
有意境的诗,都是有“韵味”的诗。诗人李商隐以《锦瑟》为意境的代表作也值得我们反复细细品读:“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通过既鲜明又朦胧的诗词意象,曲折地表现了作者的感怀情思,可算是韵味之致的典型佳作。因此,一首诗要有隽永的诗味,就不能只有表象的简单含意,而是要有“韵外之致”。
大学生对古典诗歌学习缺乏兴趣,教师在教学中程式化地去教,造成了古典诗歌艺术价值的贬值。其原因是多样的,主要有:大学生觉得古典诗歌意境不明晰,古诗词艰涩难懂,理解困难。第二,现代人们的性格浮躁,缺少深沉的品味和审美,而古典诗歌需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细细领悟而后内化为思想。显然,现代社会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不利于古典诗歌的成长和发展。第三,我们学习的目的往往急功近利,缺乏人文知识的累积。综上所述,多方面的不足与缺失,造成了在大学语文中古典诗歌不被重视,大学生学习古典诗歌兴趣淡薄。所以,我们需要研究大学语文的古典诗歌教学,激发大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使古典诗歌的精髓得以继承和发展。
二、大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学习古典诗歌是为了发展美、感受美、鉴赏美,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感悟风花雪月、人情世故,是为了陶冶情操,提升修养。但很多大学生无法了解学习古典诗歌的真正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师的督促下,学生也只能把学习古典诗歌当作苦差事,无奈地去做。因此,首先要让学生对学习古典诗歌有兴趣。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结合大学生的心理,激发他们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在精神美与文化美的层面上去教,将古典诗歌的教学提升一个品位层次。
(一)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
在古典诗歌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学习主体———学生,应该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育理论与方法在课前,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预习、准备,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包括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这个活动可分组进行,以小组模式去搜集,人人参与,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使其在搜集过程中加深印象。把这些搜集的资料整理到一个固定的本子上,当学到同一个诗人或同类型诗歌时,有助于比较学习,还可以随时复习。在课上,教师更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去学,乐意去学。在讲解时,可运用多媒体,包括相关歌曲或图片。比如,讲到李煜的《虞美人》时,可以放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作导入,讲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可以放一些图片,让学生感受一下境界之美。为了活跃气氛,教师可以让学生们玩诗歌接龙游戏等等。课后要巩固复习,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学以致用、大胆创新。鼓励学生以诗歌形式写日记或周记,然后评比优秀作品,贴于教室,以此互相学习和激励。
(二)讲解过程中学习诗歌文化
古典诗歌文化博大精深,它具有独特的体裁样式,非凡的文字内涵,含蓄的情感韵味。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还要熟悉诗人的不同风格。既要学习诗歌的文字内涵,又要体味诗人的情感流露。此外,还要领悟诗歌的奇妙构思、夸张想象、优美诗句及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等。
1.结合写作背景,反复吟诵。作为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在讲解古典诗歌时,首先要解说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人的生平。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回答或分组回答,运用他们收集的资料,教师予以点拨、补充和总结。古典诗歌需要反复吟诵,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朗读教学中,要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和韵律美,根据所含不同情感而选择不同的音调,用心去感受。如用愉悦、轻快的语调去读《钱塘湖春行》,感受西湖美景及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则要用感伤、低沉的语调,诗人吊古伤今,对人生苦难、生不逢时、理想破灭的愤懑之情一泻而出。
2.教师精讲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古典诗歌的教学中还可以选定作品精讲,同类型或易理解的诗歌可略讲或交给学生自己交流学习。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也可以锻炼学生。我国古典诗歌类型多样,但按内容主要分为:写景咏物诗、赠友送别诗、羁旅思乡诗、边塞诗、咏物怀古诗等。比如李商隐的《锦瑟》就需要教师详解。因为这首诗歧义多解,可以让学生讨论,自由发表见解,最后点明多以“悼亡诗”“身世诗”为其主旨。但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了解诗歌背景后,便可意会其为一首赠友送别诗,学生易理解。有些诗歌内容易理解,重点讲其艺术特色即可。比如柳永的《雨霖铃》,熟读后我们了解了这是一首离别诗,诉说了依依惜别的离愁别绪。但这首词,上阕为实景,写眼前的离别,下阕为虚景,写设想的离别后的场景,虚实相生,而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还用了点染手法。“点”表意语,“染”表情语,第一句为“点”,第二句为“染”,先点后染,情意更浓。在学习古典诗歌过程中,较容易或相似的古诗词让学生分析,可培养其自主分析作品的能力和鉴赏能力。例如,王昌龄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中所写四种景物很容易被找出,“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从字面也可以理解所写的北方荒漠的旷远荒凉之景。但深入思考一下“孤烟“”落日”的特点是什么?这个特点又说明了什么?“孤烟直”说明无风“,落日圆”更衬托了大漠的孤寂与荒凉。学生深入学习,也不难解。
3、比较中彰显诗歌多样文化。古典诗歌类型种类繁多,风格迥然不同,意旨也丰富多彩。这与诗人所生活的历史时期、思想信仰、气质性格、生活实践等有重大联系。古典诗歌按主题划分主要有:忧国忧民、感怀身世、寄情山水、淡泊世俗、离愁别绪等等。
(1)在诗歌教学中可以将同种题材或主题的诗歌放在一起讲解。比如,同样写愁,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使愁成了再生资源;秦观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使愁细化;“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形象地描写了多愁,将其量化。
(2)可以把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诗歌拿出来对比学习。比如,苏轼属于豪放派还是婉约派,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交流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热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可以读出他的激昂澎湃,可谓豪放洒脱;而“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又可见其柔情温婉;“一蓑烟雨任平生”又可体现其超然物外的旷达虚无。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苏轼在现存诗词中,多为婉约清丽的婉约词。
(3)还可将生活于同一历史时期而风格迥异的诗人放在一起比较。李清照、岳飞、辛弃疾都生活在金兵入侵的时期,都激愤难平,愁绪万分,但词作风格却不同。李清照感情温婉;岳飞则“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感情一泻而出;辛弃疾的《摸鱼儿》“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将激愤回荡在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