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学地理重点知识总结

中学地理重点知识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05 17:02: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学地理重点知识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学地理重点知识总结

篇(1)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需求,就会学得轻松愉快,动力无穷。学习地理,首先就是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地理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等,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

比如,在举行天气预告的教学时,首先笔者开宗明义地用英语提问:“How 's the weather today?(本日天气怎么样?)”,学生听到老师居然用英语提问,感受很新奇,而且英语课上也刚刚学过,纷纷积极举手回覆:It 's sunny(明朗的) It 's cloudy (阴天的) It 's windy(多风的)It 's cold(冷的)……,然后请那些收听或收看了当地天气预告的学生向老师汇报,师生配合归纳天气包括的主要内容 。

又如,因为学生对沙尘暴现象没有亲自体会,在上课前,我给学生放了一段“沙尘暴”的录像,当学生眼见暗无天日,风沙肆虐的气象时,如临其境,传染力极强,使学生的情感发生共鸣,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忧患意识,这时老师引用《还珠格格》里的一句歌词:“你是风儿,我是沙,风儿吹吹,沙儿飞飞。”学生都露出会意的微笑,此时老师捉住机缘提出题目:“沙儿为什么飞,这种灾祸是怎么形成的?”,跟着牵挂的发生,学生的学习乐趣也高起来了,他们怀着浓密的乐趣,昂扬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正所谓“乐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学生只有怀着无比昂扬的乐趣,才能让知识的得到变得顺理成章。

二、扎实抓好学习常规,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习常规工作,是同学们获取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的常规性工作,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它通常包括确定目标,制定计划;课前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目标检测、总结等环节。切实做好这些环节,是同学们学好中学地理的最佳方法。

1.确定目标,制定计划

目标就是方向,有了目标,同学们就有了刻苦努力的方向,因此,同学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目标。要求同学们在教师帮助下明确自己在一个单元需要学习什么,知道能力水平要达到怎样的高度和自己采取怎样的办法措施等,每个单元目标实现以后(不论实现程度如何),都要及时进行学习小结,分析成败原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运用“制定目标计划—学习—目标检测—总结—调整学习策略”的模式,经过3至5单元的训练,使之成为同学们的学习行为习惯。

2.指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同学们接触新知识的开端,是学习新知识的第一环节。预习能培养同学们的自学能力、自学兴趣、自学习惯。为了提高同学们的预习质量,避免预习成为走过场的形式,同学们可以采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预习模式。预习时,对一般内容快速阅读,重点和难点内容则应详细阅读,要找出教材中知识结构的层次和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掌握重、难点知识的关键,从而在较高的角度上理解、掌握重、难点知识。

当然,预习方法,要不断尝试,力求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例如:预习时作简要的笔记,将重点知识画线,疑难知识打问号或作标记,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听课效率。

3.课堂专心听课

听课是同学们获取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释疑解难的主渠道,是学习常规的最重要环节。因此,同学们要认真听好课。同学们听课要带着疑问听,要特别关注老师是怎样讲解重点、难点知识,采用怎样的思路,怎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措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学们在听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知识,解决疑难,更要学会掌握知识,解答疑难的方法。同时还要认真做好地理课堂笔记。

4.课后及时复习和作业

复习和作业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及时巩固预习、听课所获知识而采取的一种有效手段。根据人类的遗忘规律,复习和作业需课后及时进行。一般来说,在复习完相关教材内容,笔记的基础上,再来独立完成作业效果较好。

三、多做练习,强化训练

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可以直接为生产建设服务,可以说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同学们学习时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将课本上、书本里尝到的知识和技能,同周围见闻的事物联系,同当地和祖国的生产建设联系,同国内、国际时事的热点、焦点联系。而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格言,对学习地理尤为重要。同学们应充分利用外出和各种书刊、新闻媒体网络等,尽可能地开阔自己的地理视野,了解自己所在地区难以感受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要尽可能地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使书本知识在野外观察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应用,这样既能有效地培养观察、实践、思考、分析能力,又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活学巧用,从而增长才干和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篇(2)

一、善于预习

预习是为听课打基础,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学生感知教材的第一步。初中地理课程的预习,主要针对政区图、地形图、等值线图、数据统计图、景观图及地理示意图等相关知识的阅读和思考。预习要带有目标性,要根据课文内容和所花时间而定,如果预习时间较紧,不一定对所有的知识深入理解,可以先做一般了解,等到上课时再认真听老师讲解,否则盲目性地预习,会欲速则不达。地理课的预习,必须注意对课本正文的加深理解,学会边阅读边用笔画一画、圈一圈、写一写,做上标记,知道哪些内容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未懂,从而增强听课的针对性。

二、善于听课

听课的关键在于会听,目的在于听懂,一个学生不会听课,直接影响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形成的效果,要提高听课效率,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学会抓住老师讲课的声音特征

一般老师在强调重点内容时,都提高音调或放慢说话节奏,或加重关键词的读音等以示重点,其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抓住重点知识。

2.学会带着问题来听课

听课时应注意听老师的讲解与自己的理解是否一致,自己不懂的地方,听后还有疑问,应及时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请教老师。听课时还要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之中,大胆回答问题,培养自己的勇气,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这样可避免上课“走神”。

3.笔记不可少

提起做笔记,不少同学认为,做笔记就是课堂记录,要把老师讲课内容或黑板上的板书全部记下来,这是错误的。对不同的知识层次,应采用不同的记录方式,可用提纲式记录,也可在课文上划一划,或课本边注一注,表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也可根据需要适当摘录某些必要的板书。做笔记的目的在于防止知识的遗忘,便于今后学习,过多的笔记会分散听课的注意力,造成顾此失彼,适得其反。

三、善于思考

长期以来,一提起思考问题,就是学生按照老师课案的提问,进行分析和解答,习惯地把思考问题与回答问题联系在一起,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发生根本变化,所学知识不再停留在课堂和课本的理论上,而应探究性学习,主动参与,理论联系实际,让知识生活化。新教材加大了“活动”的力度,比如一些图画、对话、照片、图表、数据的出现,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思考空间。正如前人所说:“知识不是靠记忆,而是要靠思考。”此话说得好,不会思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优秀学生。

四、善于复习

复习是整个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它不仅能使自己发现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以便查漏补缺,更主要的是站到高处,扫描整个知识网络,对熟悉的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全面,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复习要注重知识的点面结合,分清主次,识别轻重,把相关、相似、相通的知识点横向比较,对知识板块作纵深探求,学会构建重点知识框架,将有关知识综合归类,形成一个系统的复习体系。

篇(3)

关键词:文本研读;“大单元”;“走班制”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205-01

2012年我校开始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大单元”和“走班制”。“大单元”就是教师对课本内容进行重新的整合,让学生熟悉课本文本内容,对重要的问题进行探究,并且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然后在对这一单元的内容进行整理的同时进行限时训练。“走班制”是对问题探究和实战演练这两种课型进行班与班的交流,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在经过这一学期的教学对“大单元”和“走班制”的认识,当然进行“大单元”和“走班制”必须在我校第一轮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方可执行。学校制定了评价细则,在这个基础上,针对我们地理学科特点及课堂的时效性,浅谈一下我对文本研读课的实际操作。

高三主要是复习,虽然已经学过了,但是学生对于文本不是很熟悉,也需要两个课时来完成一个单元。

首先说一下自主学习课,自主学习课不是简单地把学道放给学生就行了,还要对学生做一些指导,主要是从几方面入手,给学生梳理文本,有哪些重点知识,哪些概念需要学生去区分,涉及到区域的要注意哪些区域特征,对于一些重点知识应该怎么记忆,给学生提供一些记忆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整个高中地理的文本部分做到融会贯通。高三学生有着不同的层次,并且不同层次之间的差距与高一和高二相比是非常大的,有的学生高一和高二基础好,做起来就比较轻松,但是有的学生基础不好,到了高三才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这部分学生就跟学习新课是一样的,但是时间又比较紧张,这就体现出教师的重要性,总之在自主学习课上我们教师要做到照顾到各种层次的学生。

其次是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文本研读课在学道中反映出的问题不是显而易见的,不过我们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学道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看学生的标注,学习习惯好的学生除了标注还有一些补充的文字,这些文字主要是教师强调的注意问题,主要是概念区内,区域背景等,但是有的学生仅仅是做了一些简单的标注,更有甚者学道是白白的,自主学习课就是看了看书,简单地把文本背了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课学习的情况,确定上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对于一些重点我们还需要再强调,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们教师不要怕烦、不要想当然地觉得说过了就不说了,其实多强调也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在平时教学时我们会发现这样的问题,有很多重要的东西学道里做了,上课展示了,课下也告诉学生这个是重点,下次出现学生还是不会,对于这样的事情我认为主要还是我们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

对于学生学道总结出的问题,要及时记录到我们的课堂记录本,再就是准备“两课一议”,高三的话主要就是准备值日学簇过关评价和组织培训,首先值日学簇必须非常数量的掌握文本内容,这样方可对学生进行评价,对于值日学簇怎样评价,一定要给出学生具体的标准,文本研读一般是从学生答问题多少、流利的程度、簇员参与的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再次是上课的具体操作,首先点评学道,主要就是针对我们教师批阅学道时发现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簇展有三到五分钟,先是簇内两人学习共同体,一对一互查互教识记内容、理解内容和拓展内容,三人或四人学习共同体以及六人或八人学习共同体在分组的具体操作上,我一般是将A级学生B级学生C级学生D级学生分别分为两人学习共同体,三到四人的时候就把A级学生和B级学生(C级学生和D级学生)组到一起,最后五分钟时全放一起,这样把同一个层次的学生组到一起,更能提高自己,对于学生每节课能在自己的基础上进步就离成功缩小了一步。

室展PK时要分出4甲和4乙,第一是将站位上领近的两个簇组织到一起,这样节省时间去移动,值日学簇对两簇的表现进行评价,但要注意几个问题,各簇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学道上的学习目标,问题不能随意性,第二要全员参与,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要有所体现,值日学簇综合各种情况给出甲和乙,有一点必须强调各簇必须无条件服从值日学簇,如果有什么问题课下可以和老师说明,在4甲里面PK2A和2B(2C和2D)依然是同样的办法,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评出2个D让两个学簇分别就本节课的重点问题给全班学生展示。

最后十分钟就是我们的评价、检测和导学环节,这个环节都是一样的,对于文本研读的评价也是参与到整个学习的评价,我们教师也要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不要让D学簇的学生灰心丧气,让学生以更自信的学习态度投入到我们的学习中去,告诉学生结果并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还是学习过程,一定要把各个知识点落实到位。

最后是课下,课下在辅导时间还要抽查几个学生到白板前梳理知识点,课堂虽然检测了但是还是有的学生落实、掌握不到位,让学生对每个知识点虽然不要求做到滚瓜烂熟,但是也要能梳理清楚各块知识之间的关系。

这是我对文本研读课的总结,当然针对不同的单元也略有不同,就看我们教师在平日教学中怎样操作,对于我校的模式要做到非常熟练,这样我们在具体操作中就可以灵活地运用,就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效果,在课改的路上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很多。

参考文献:

[1]高效课堂22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篇(4)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一堂课能不能吸引学生,开头是关键,如果课前的2分钟,老师就能利用多媒体提供色彩丰富、图像逼真的画面,配以轻松愉悦的音乐,创设身临其境的情境,营造出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那么学生不仅可以轻松地学到地理知识,还能对地理学科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例如在中图版初一地理《众多的人口》章节,首先以漫画形式进行教育,展示漫画“地球的哀求”,让学生在欣赏之后,自由讨论、分析为什么地球会哀求?这样可以将学生很自然地带入到学习中;其次,拓展延伸知识,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哪些问题?展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交通拥挤等的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认识到人口问题是目前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懂得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紧密联系。

二、运用多媒体能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地理课中有许多内容很抽象,特别难懂,原先教师都是挂图或者画草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是这些辅助手段的静止性和单一性,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而多媒体就不一样,它将抽象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形象化,学生容易消化、吸收,充分体现出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例:在讲授“海陆变迁”这一节时,就可以用动画,动态形象地表示出来。首先课前2分钟播放火山爆发和地震的动画(即片头),让学生对海陆变迁有一些感性认识;接着展示图片:南美洲突出的部分跟非洲凹进去的部分几乎完全吻合,引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最后让学生欣赏大陆漂移的动画,加深理解地球上的大陆本来是个整体,是后来分离才成了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样子。学生看到了生活中根本不可能看到,但又在实际中存在的漂移现象,从而使难于理解的重点、难点知识,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清楚易懂。

三、运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多管齐下,强化学生的记忆

在所有学习中,记忆是一大难题,

许多学生一提到要记忆头就痛。其实,要提高学生记忆效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的各器官要全运用起来,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其实还可以再加上一个“耳到”即“四到”就好了。例:在讲授“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什么水会往东流呢?说明地势西边要比东边高,水往低处流。用动画的形式展示我国美不胜收的山山水水,记忆山川河流,这样的设计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运用多媒体大大提高了学生读图、辨图、填图的能力

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是要求学生把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实到地图上,并能在空白填充图上填写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读图、辨图、填图的能力,而由于图片过于呆板,很多学生都是死记,过后又会忘记。多媒体既能看到全图,也可突出某个地点,做到点面结合,便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如讲到黄土高原,首先打开中国地图;接着点击黄土高原的位置,使学生一目了然,再点击放大,在高原上出现各种不同的黄土形态,直观地反映出“地表破碎、沟壑纵横”的景象;接着延伸拓展设计相关的问题“黄河的水是从源头开始就是黄色的吗?”让学生分组讨论,展示黄河流域图片,讲解从源头开始到河口为黄河上游,水是清澈的,而中游因为流经了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才将黄河水变黄的,到了下游,由于地势变缓,河道变宽,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出现了“悬河”(地上河),才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说法。及时检查学生是否掌握这部分内容,教师再从中进行引导、总结、归纳,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5)

常见地理自然现象的解答需要用到普通物理知识。如太阳能量的来源、地球椭球体形状的形成、地球运动的速度、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不同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作用下形成的风等较为复杂的地理知识用物理学知识才能做出精确的解释。以往的教学研究倾向于在各学科内进行,忽视学科之间的协调。学生在高一开始学习地理知识,其中所涉及的物理内容遍及高中物理的前前后后,有的知识在物理中还属于教学难点。这给高一地理教学带来了难度,教师讲解困难,学生理解这些知识也非常困难,致使学生对学习地理产生畏惧情绪,甚至会影响学习的自信心,丧失学习地理的兴趣。

人类生活的地球会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地球作为宇宙中的天体,其运动和变化又受到其他天体的影响,因此高中地理教材把“地球在宇宙中”作为全书的第一章,这是基于地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考虑的。但第一章所用的与此相关的物理知识,如天体、受力分析等教学明显滞后。显然,在教材编写中对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注意不够,给教学带来了不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兼顾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科间缺乏联系的问题,体现学科间的综合性。

此外,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了解不够,也是造成讲解与实际脱节的原因之一。比如在讲地球自转时,因为学生不理解角速度和线速度,很难理解教材中的结论: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则因各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学生一下子接触到这么多新知识,如果处理不妥当,必然造成理解困难。

高中地理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到很多的物理知识,有的知识他们还不很理解,如果物理教师讲到这些部分时注意和地理相联系,将会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对理解、整合这些知识是有帮助的。然而,有不少物理教师因为对地理知识和学生学习情况了解不够,不能有效地利用这些宝贵“资源”。

高中地理教师不熟悉高中物理知识,高中物理教师不熟悉高中地理知识的现象比较普遍。对高中物理和地理交叉部分的教学,我们很有必要进行探索和研究,寻求富有成效的方法。对同一问题,地理和物理研究的角度常常是不同的,对于能够讲清楚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初步了解;对于不能讲清楚的问题,要做一些简化处理,如地转偏向力是大学物理的内容,地理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该力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上,而不要放在讲地转偏向力本身上。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重点知识,还可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理知识埋下伏笔。

篇(6)

关键词 新课改 小组合作探究 地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1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地理学科的边缘性较为突出,无论是在师资配备、学分设置还是教师薪水方面较语数外等学科都明显落后,此外,少量的课时使得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非常微弱,地理教育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地理作为一门与生活十分接近的学科其地位大大提升,而面对文理性结合的地理,如何有效提升课堂及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成为了地理教育研究工作者非常重视的事情。显而易见,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不仅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也不再适用于对知识的渴求程度更高一层的现代学生。教师一味的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时代一去不返,要想实现教育的良性发展必须进行改革。地理课堂的改革在不同程度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切换自己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重点难点知识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讲”,教师只是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普通高中地理课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提出“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高中地理的综合性和科学性很强,不仅包括自然地理知识,还涉及到人文地理以及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对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问题非常重要,在这些地理问题中设置探究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合作能力,更有助于其树立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理念。

2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实施过程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的核心是“合作”与“探究”。合作是探究的前提,探究是合作发展的结果。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中,科学有序地划分小组显得至关重要。划分小组要在充分了解熟悉学生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状况,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问题,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差距不宜过大,应维持在合理的水平上,这样才能促进交流,避免恶性竞争,对小组内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所有的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有义务定时及时的向教师反应小组内成员的学习状况和心理发展状况,这对教师开展教学和管理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需要一定的过程及原则,总结起来一共分为五点:课前预习检测、小组成员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探究成果交流与思考、教师反思完善。以必修二第四章工业的区位因素内容为例,本节重点掌握的内容有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五中指向性工业以及区位因素的变化,内容知识性和探究性较强,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具体过程如下:

(1)课前预习检测,通过提前设置填空题或者问答题的方式检测学生在预习课上的成果,从而发现学生理解掌握较为薄弱的环节,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对学生自己而言也是个检测的过程。设置问题时要求言简意赅,充分突出重难点,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学情,避免超出学生理解范围或者繁、难、偏、旧题目的出现,此外,还应注意不应该为了探究而探究,否则起不到有效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作用。

(2)小组成员自主探究,通过前面有效的预习检测,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接下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重点知识的学习,比如设置探究问题一:如果你是一个工厂的总裁,你对工业的厂址的选择有什么要求?巧妙地引导学生自主对重点知识进行学习。这一部分的探究问题较为简单,主要采用组内成员自主解决的形式,如果组内成员自行解决不了可以举手示意向老师请教,这种方式既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简单问题的设置也提升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同时也为后面的合作探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3)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知道了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分别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水源、原料、燃料、劳动力、市场、科技、交通等因素,那么具体的不同类型的工业又要怎样布局呢?设置探究活动二:通过A、B、C、D、E五种工业部门的不同生产成本的对比,分析出影响每种部门的最重要的因素以及指向性工业的类型,讨论影响该种工业的区位因素以及布局原则,这部分的探究活动明显是本节课最重要的重难点,是学生较难掌握的内容,同时也是本节课内容的升华。小组内的五名成员各抒己见,互相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然后由小组长记录在草稿本上,在合作探究的思维碰撞中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和合作能力,整个小组的凝聚力也更加强。同时小组热烈的讨论氛围也会影响一些学习积极性不是很强的同学参与到其中来,推动教学整体进度。

(4)探究成果交流与思考,各小组成员在围绕上一问题合作探究完成后,还应对探究结果做一统一。教(下转第48页)(上接第44页)师可以随机抽取小组来进行成果汇报,鼓励其畅谈对问题的看法或者疑惑,将学生的观点记录在黑板上逐一解答,最后教师给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并作出点评。如果课堂时间充分,教师还应设置少许检测题来当堂检测学习成果,及时完成课堂评价。

(5)在收集完学生的课后思考成果后,教师应该积极进行反思,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设置的探究问题、课堂的反馈、小组的配合默契程度等,从而完善自己课堂中的不足,构建高质量的课堂。总结来讲,这就是小组合作探究的五个具体的环节,可以归结为静思、交流讨论、成果展示、教师总结点评、教师完善反思。可以看出小组合作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更是教师的探究和反思,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缺一不可,一起合作构建新式的具有创新力的课堂。

3总结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不仅仅是简单的设置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对于课堂的理解与把握,如何将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与课堂知识和学生的知情意行有效结合是做好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的关键,要让学生产生对地理学习的强烈兴趣,迸发出创新合作的火花。在小组合作模式中,学生对课堂的积极性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大大增加,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明显提高,优秀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和学生全员的参与,课堂再也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总之,在高中地理课堂中,一方面是要让学生在主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主动获得知识,另一方面必须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学习意识,新课标要求我们注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然而,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在发展中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还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如何确立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的评价体系,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加入到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的行列中来,从而充实这一模式,促进教育的现代化洪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爱盈.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的实验研究[J].生物学通报,2006,41(11):40-42.

篇(7)

关键词:初中地理 多媒体 教学 优势 误区 对策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很多,有助于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多媒体地理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达到图文统一的效果。利于学生读图、填图、图文转换,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少花时间,多学知识。多媒体地理教学,通过多媒体动态地模拟、演示,可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学生对上述知识的印象,并使学生较快速、深刻地理解、掌握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多媒体地理教学,将上述环节融为一体,以其形象直观、有声有色的特有优势,缩短了时空距离,把远方的东西呈现在学生眼前,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促进了学生多种感官直接参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而缩短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目前多媒体教学中的几个误区及对策

1.备课问题。在听评课过程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一些地理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呈现了大量素材,但教学过程死板生硬,教学设计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特征,产生“局部生动,整体松散”的现象。有的多媒体课件,仅仅是东拼西凑的素材积累,或是先制作课件,再根据课件来备课,教学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由以前的教师满堂灌,变成计算机的满堂灌,课堂显得机械而凌乱。有的老师把课堂的精彩寄托于视听效果的新奇,甚至迎合一些低俗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置学科思想学科方法于不顾,用取悦感官代替深刻思维,实际上是用表面的热闹掩盖备课的不充分。

对策:一节地理课,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是经过认真的思考与研究。地理教师在进行多媒体备课前,首先要对教材进行系统的分析,理清思路,对教材有整体的研究,准确体现课程目标,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知识目标与重难点,设计出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再围绕教学设计,合理添加素材。思路是否清晰,主线是否明朗应该是评价一节地理课的首要标准。地理知识包罗万象,用文字和图片呈现,如果只需要看懂的话,学生通过自学就完全可以掌握所谓的“知识点”。但教师要在备课过程中完成这样一个任务:把最能提纲挈领、引导思维、促进探究的的问题找出来,用解决问题来串联起知识。多媒体素材的搜集与使用,必须为教学体系服务,科学合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坚决避免先做课件再备课这样本末倒置的做法。

2.教学效果问题。本应产生生动直观、刺激思维的作用,但有的教师的课堂多采用静态的图片文字,成为图片资料的挪移,对学生思维刺激不够,教学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对多媒体声音、视频、符号、色彩等元素不能有效地掌握和使用,缺乏对教学素材的活化。未经活化的地图、景观、及图象,只不过是借助现代技术手段的板书效应,与传统的黑板、挂图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是利用多媒体加快了板书板图的速度,加大了知识灌输的容量。多媒体的突出主体、动态性均不能得以显示,效果当然打了折扣。

对策:加强教师现代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通过技术培训、业务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对多媒体工具的运用水平。要针对教学内容,对资料进行活化处理,按照突出性原则、重复性原则、局部放大性原则、新颖性原则等,使地理素材突出地、动态地、重复地呈现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定向感观刺激,使地理要素与空间形态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3.教学手段使用的问题。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大,速度快是其优点,同时存在弊端,如板书问题,课件即使具有很强的完整性,但很多图像与总结性提纲大多一闪而过,留给学生总结与整理思路的时间有限,一节课上完后,结构性板书对学生把握知识能力提高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同时一些重难点问题需要反复练习时,因时间、方式、器材等因素限制,不能实施,缺少灵活性。所以教学往往成了有趣的教学或是精彩的教学,而不是有效的教学,学生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对策:一是要重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在多媒体课堂,可以辅以小黑板、模型等工具,配合教学。二是地理教师仍然要重视传统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一些需要举一反三,反复练习、讲解的内容上及情境教学的生成中,教师采用传统的画图等方法,仍然可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如简笔画出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长江、黄河等教学素材,通过加大练习量,提高练习效率,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对知识要点与难点的突破

4.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问题。时下的许多地理公开课,几乎都演变成了PPT(powerpoint)展示课,出现了“现代媒体替代教师,电脑替代人脑,片面追求形式化”的现象。有些课甚至本末倒置――“教师”辅助“课件”,教师不是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而是执行课件程序,期望学生按课件的预先“设计”去从事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结果”。多媒体替代了一切,成了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权代表,而传统教学艺术却“马放南山”,这种过分的依靠多媒体教学形式,致使学生成了“看戏”者,教师成了“放戏”者,“演戏”的却成了多媒体设备及软件,教师和学生都丢失了自己。

对策: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准确确定自己在本节课上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地理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的心态,以感恩、敬畏、探究的心理对待地理学习。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在这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背景下进行地理知识的探究,地理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突出教师作为一个主导者和学生主体者的地位。学习是为了更好更正确地生活,而不仅仅是为了考取一个高分。

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为地理教学改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而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有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问题,有理念上存在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因此,在实现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要避免急功近利的现象。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需多论,但如何把好量与质的关系,是能否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功能的核心所在。单纯追求量而忽视质,只能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事倍而功半。因此,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当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的提高、现代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等方面做起,打好基础,才能实现地理教学改革质的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