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1 10:10: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信息技术产业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关键技术,不仅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主要动力,也是促进其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近几年,信息技术产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壮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强,已经成为引领未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增长引擎。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结构大调整时期,作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信息技术产业不仅自身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对其他产业和技术进步也有巨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是提升综合竞争实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的必争之地。
一、湖南省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任务
目前,湖南信息技术产业还比较落后,无法为其他产业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因此湖南应着力突破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瓶颈,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解决困扰湖南发展的难题。
1、湖南省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湖南的信息技术产业非常落后,主要表现为基础差、底子薄、规模小,无法为其他产业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已经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统计资料表明:2009年湖南信息技术产业总产值仅400亿元左右,仅相当于全国(64000亿)的1/160,不及同期广东省(16000亿)的1/40,甚至不及广东省一个东莞市(4000多亿)的1/10。
从根本上来讲,制约湖南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缺乏等。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是典型的高技术人才、知识密集型产业,人才是决定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中、高端人才短缺,技术落后在所难免,与之相应地骨干企业少,自然就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尽管2011年末,湖南的总产值已经达到1380亿,但与先进省份相比,仍然处于落后地位。2011年,湖南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企业仅1家,过50亿企业仅3家,过10亿企业11家,过亿元企业仅160多家,且主要集中在产业下游的应用领域,如光伏电子、轨道交通电子、电力电子、软件开发等领域,而在影响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和最有发展潜力关键环节的上游领域,如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高端电子仪器设备及核心元器件、物联网、双网熔合、新一代移动通信等领域的骨干企业和领先技术几近空白。落后的信息技术产业无法为其他产业提供技术支撑,这也是湖南至今还依靠规模扩张式、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机械重化工产业为主的根本原因。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使规模扩张发展模式走到了尽头,湖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在面临严峻挑战,探索一条低投入、低污染、高效益、且有更大经济空间的发展之路,已经成为湖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2、湖南省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意义及任务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工业不发达,湖南的首要任务是要让2000多万闲置人员充分就业。在当前制造业产能全面过剩、经济面临转型的大背景下,依靠发展传统的制造业大规模扩张来解决就业问题已经不太现实,加速发展就业容量最大的服务业才是解决就业问题唯一可行的途径。由于信息技术产业及以它为技术支撑的现代服务业如信息、商贸流通、中介、研发设计、旅游休闲、物业管理等是就业容量最大的产业。因此,加速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是湖南解决就业问题最有效且最可能实现的途径。
信息技术产业是兼具制造业和服务业特点的高新技术产业,无论是制造业部分如芯片、元器件、光纤制造等,还是服务业部分如通信、网络、软件等都具备消耗资源、能源少,产出效率高的特点,符合两型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经济转型的目标和方向。因而加速发展湖南信息技术产业,既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又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同步优化的最佳选择。
湖南当前新兴产业的主力是工程机械、新材料和文化产业,但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而湖南工业化水平较低,制造业和服务业都不发达,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水平低,其他产业升级优化进展缓慢,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本省信息技术产业落后有关。按湖南省政府“十二五规划”,湖南要将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等发展成支柱产业,且将通过“两化融合”、“数字湖南”支持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实现工业现代化和经济活动的信息化。但若没有强大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支撑,其相关产业升级及相应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都将是空中楼阁,并且“数字湖南”和“信息化”目标的实现,也需要建立在本省信息技术产业的坚实基础之上。同时,与传统制造业相比,信息技术产业大多数项目投资相对较少,其企业规模可以较小,因而进入的资金门槛较低。对于像湖南这种经济落后但人才教育基础雄厚的省份,大量发展这类中小企业具有更大的可行性。
因此,湖南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任务,首先是要夯实产业基础,除了要继续做大做强现有的优势企业外,还要在最具爆发力的新移动通信、物联网、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三网熔合等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进而力争让其成长为湖南经济的先导产业甚至主导产业,使其能够为其他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以此来带动湖南其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解决困扰湖南发展的诸多难题。
二、湖南省信息技术产业取得突破的基本思路
基于任何产业发展都须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过程,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的推进次序应按先打基础,再提高,进而做强做大的顺序稳步推进。
一、 俄罗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成就
目前,俄罗斯信息技术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2011年,俄罗斯国内市场信息技术领域的产品总值达6200亿卢布(不包括手机、电话机和传真机)。其中,软件开发和服务所创造的产值分别为1200亿卢布和1500亿卢布。2012年,俄罗斯信息技术市场的增长率由2011年的3.9%提高至6%,同时,非设备部分的市场增加额超过10%。从出口方面来看,2005-2012年,俄罗斯企业信息技术产品出口的年均增速超过15%。到2012年,相关产品出口额已超过40亿美元,其中16亿美元为软件出口,24亿美元为相关服务出口。俄罗斯在世界信息技术产品市场的份额达到0.6%。
在此基础上,俄罗斯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各类型的企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首先,提供高技能外包服务的信息技术服务型公司有了长足发展。它们为国内、欧洲、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客户提供软件开发与测试、定制软件等方面服务。2012年,俄罗斯信息技术外包服务的贸易额超过2亿美元,占国际市场的近1%。
其次,俄罗斯国内专门从事软件和服务供应的企业在国内外发展良好。2012年,俄罗斯软件供应生产总额为750亿卢布,其中出口超过450亿卢布(合16亿美元)。这一类型的企业能创造出巨大的产品附加值。
再次,俄罗斯从事在线编程和通过网络提供各种服务的企业迅速成长。其主要市场是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收入主要来源于广告和终端用户支付。2012年,这一部门的产值超过20亿美元。俄罗斯是欧洲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同时拥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最后,俄罗斯从事信息技术的小企业也在快速发展。一系列的初创企业在国际市场受到了认可,并持续发展。其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是从事移动应用程序(包括游戏)开发的小企业。
二、俄罗斯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紧迫性和现存的问题
当今,信息技术产业在国民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俄罗斯信息技术产业仅能满足其国内市场25%的需求,且在信息技术设备领域的需求几乎全部依赖于进口。另外,从长远来看,随着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的更广泛利用,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和应用会越来越大,这可能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而俄罗斯基于信息技术生产的消费品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4%。俄罗斯利用信息技术带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俄罗斯军工企业和现代化武器的信息技术利用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俄罗斯未来国防力量的发展水平,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将会促进俄罗斯国防事业的现代化。同时,得益于信息技术产业的广泛应用,俄罗斯在太空、基因解码、新材料等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未来几年这些领域的诸多研究成果将进入应用阶段,并将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启全新的机遇。而未来俄罗斯在这些领域的竞争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综上所述,俄罗斯迫切需要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但在现实发展过程中,俄罗斯却不得不面临如下问题:(1)过去20年,俄罗斯企业通常是对国外生产好的组件进行组装,本土硬件和软件生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造成其技术和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国际标准;(2)俄罗斯信息技术设备制造商和服务供应商所占的国际市场份额低,以及缺少国际知名的大企业导致俄罗斯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低下;(3)俄罗斯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仅占俄罗斯总劳动人口的1.4%,远低于发达国家3%的比重,人才短缺问题亟待解决;(4)俄罗斯信息技术企业离岸率高,其创造的知识产权超过95%在境外注册,从而导致很大一部分的产品附加值也留在国外。
三、俄罗斯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主要目标及重点任务
根据新制定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路线图,俄罗斯在未来一段时期发展信息技术的主要目标是:到2018年,信息技术产业增速始终保持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快3倍;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出口总值由当前的44亿美元增加至90亿美元;信息技术产品生产总值由2500亿卢布提高至4500亿卢布;信息技术产业吸引风险投资的规模由180亿卢布增加至400亿卢布;国家级信息产业新技术研发团队由8个增加到50个;信息技术专业在中学毕业生择业热门专业排行榜排名上升至第4位;俄罗斯在国际电信联盟“信息社会测度”中的“信息通信技术知识与技能”分类指数排名由第27位上升至第15位。
该路线图还提出俄罗斯政府支持信息技术发展的重点任务:
1.加强人才培养。主要包括: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培养大学生商业技能和创业精神;创建交叉学科专业人才再培养中心和大学毕业后技能提高中心;支持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竞赛机制;吸引境外专家人才;制定或修改职业和教育标准和大纲。
2.改善商业环境。主要包括:减少行政壁垒,创造利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环境;取消进口高技术产品的关税壁垒;修订全俄经济活动和产品分类体系;简化境外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来俄就业程序;完善“云计算”相关立法。
3.扩大研究。主要包括:继续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信息技术研究;建立世界级的信息研究中心;推动高科技产品研发;支持企业研发;加强与来自国际知名企业的专家之间的交流。
4.完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建立高科技产业园区,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并加强政府的长期采购。
5.推动国际合作。主要包括:促进服务于全球市场的俄罗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制定行业发展机制,支持俄罗斯信息技术产品出口。
四、俄罗斯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具体实施措施
为保证该路线图的顺利实施,俄罗斯政府共提出了以下具体措施:
在发展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技能培养与提高体系方面:俄罗斯将在2015年上半年前制定并颁布不少于17个信息技术领域职业标准;2014-2018年间,将稳步增加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招收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数量,使预算内高校的信息技术专业招生达12.5万人以上、中专的信息技术专业招生达2.5万人以上;将通过补充教育、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培养总计不少于35万人的信息产业专业技术人员,以解决专家短缺问题;依靠现有高校、科研机构及中小企业的力量建立联合研究机构或企业,如建立联合研发中心或创新型小企业等;在联邦和地区层面采取措施,对青少年进行信息技术普及和教育;在青年团体和企业中开展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类竞赛;向中老年人传授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使中老年人了解和学会使用现代化电子设备和互联网。
在完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环境方面:俄罗斯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降低能够享受保险优惠的信息技术企业的工作人员数量门槛,由现在的30人降为7人;明晰俄罗斯国内信息技术产业类型和产品的分类标准,促进信息技术领域各类经济活动和产品的发展;简化信息技术产业部门聘请外国专家的程序,允许外国专家在俄罗斯企业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俄罗斯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建立完整的信息技术领域分析数据库。
在加强信息技术研发方面:2014-2018年,俄罗斯将在现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基础上建立50个高质量的从事突破性信息技术研发的新型研发中心;2014年,将制定和完善相关机制,推动跨国公司在俄罗斯建立信息技术研发中心,从事前沿领域的研发。
在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5年,为构建创新基础设施,俄政府将实施“建立俄罗斯联邦高技术科技园区”计划,计划建立11个高技术科技园区,创造高技能就业岗位不少于2.5万个;2016年,上述高技术科技园区计划投入使用,并形成企业发展支持体系,包括推动地方信息技术加速器建设、促进种子基金等风险投资的发展、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支持信息通信技术产品的出口,包括制定法律保护机制和产品出口推广机制等;建立开放的电子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对社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电子服务项目,向教育、医疗保健、住房及其他社会服务领域提供服务。
(作者:张丽娟,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与管理。)
链接:俄罗斯商务咨询网站1月21日报道,俄罗斯政府批准了新版“发展信息技术产业”行动计划。文件由俄罗斯通信和大众传播部制定,其依据是2013年10月25日俄罗斯联邦政府会议决定,同时考虑到2014-2025年俄罗斯联邦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的基本规章。
更新的“发展信息技术产业”行动计划路线图,能够实现2014-2025年俄罗斯联邦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战略设定的目标任务。行动计划包括,开展系统研究以期建立俄罗斯的云领域和超级计算机领域计算技术,发展俄罗斯超级计算机的技术,以及利用“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的基础设施和创新能力。
该计划的实施将能够维持俄罗斯IT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预计在计划实施整个期间至少高出2倍,至2018年IT产业的高技术工作岗位数量将翻一番,共计60万个工作岗位,同时将俄罗斯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值从2700亿卢布扩大到4500亿卢布,以及降低俄罗斯经济对原料出口的依赖,通过加速向其他经济部门推广信息技术来提高俄罗斯经济领域的劳动生产率。
信息技术是现代世界经济中最新颖、最独特的力量。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过这样一个时代,一种新的技术浪潮一旦出现,就如此急速地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如此大幅度地提高了全球的生产力,如此广泛地改变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面貌。而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信息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融合度最高、潜力最大、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世界各国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
当前世界各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主要有如下趋势:
在各国政府的积极应对和各项产业振兴政策的作用下,国际信息技术产业将保持向好的发展趋势,各国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加强。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出台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均将加强宽带建设和高速互联网建设等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的发展位置,并出台了详细的行动计划。
发达国家的电子信息产业在经过了长久的发展之后,积累了应对不同市场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市场操作经验,且其国内市场逐渐完善和饱和的态势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欧美等发达市场的萎缩,促使其将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加大对中国、印度、巴西、东欧、非洲等新兴市场的投资。发展中国家亦利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结构调整的机遇,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努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争取在产业链高端环节占据一席之地。中国出台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印度出台了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战略,均旨在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本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调整和振兴。
[关键词] 广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子信息产业;问题;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460 [文献标识码] B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内涵
21世纪以来,信息科学与技术发生了深刻的跃变,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新产业、新应用不断涌现,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方式。为顺应全球科技与产业变革的趋势,2010年10月,国务院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内的七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决定》明确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二、广东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广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重要基地,并涌现出一批竞争力较强的创新IT型企业群体。广东已将高端新兴电子产业列为发展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之一,着力推动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下一代联网等的发展和应用,加快推进数字广东和智慧广东的建设。2011年广东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继续居全国首位,总产值约占全国的1/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4201.61亿元,同比增长14.7%;移动用户已经达到了10953万户,普及率超过100%;互联网的网民数达到6300万人,普及率达60.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广东经济发展中的倍增效应与日俱增,龙头企业异军突起,华为、中兴通讯成为全球领先的综合性通信企业,腾讯跻身为世界著名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金蝶跃升为国内领先的企业管理软件及电子商务应用供应商,海思半导体产值居全国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之首。
三、广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
1.政府政策缺乏全局统筹和连贯性,产业集群协同式发展力度不够。政府政策和财政资源对市场各要素资源的引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产业路线图不明晰,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力度弱。
2.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及应用缺乏有效组织。总体上广东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缺乏核心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围绕国外成熟的核心技术来开展,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文化内涵和灵魂。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缺乏有效组织,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和创新仍然是以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为主要实施方式,对于产业链上下游和相关产业缺乏考虑,缺乏技术路线图的指引,这种“片段化”的支持方式其作用也就只能限于直接受助企业,对其他关联企业和产业链的其他环节的带动作用甚微。
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带动不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具有明显的倍增效应。由于缺乏明确的资金引导和信息技术在传统行业的应用示范,传统产业在短期的成本压力和对技术应用认识不足的情况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没有充分发挥出对传统产业的巨大提升作用。
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协同创新能力没有充分发挥。由于大型信息技术企业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应用市场逐步形成的垄断地位,一方面导致大企业本身内在的科技创新驱动不足,另一方面使科研院所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能力日趋弱化。另外,由于近年来金融危机和经济走向趋缓导致中小企业经营困难重重,使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产学研互动关系难以形成。
三、政策建议
1.强化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鼓励以行业龙头企业和大中型骨干企业为核心,在重点领域以共性技术和重要技术标准为纽带,形成产业技术联盟,重点开展技术研究和交流合作。有效组织产业核心技术研发,以技术路线图为指导,围绕产业关键技术、重点领域,围绕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组织联合攻关。整合骨干企业、公共平台、国内外研发机构和团队等力量,充分利用现有研发成果、人才力量等资源,灵活运用自主研发、国外技术引进消化、企业间技术转移、关键技术招标、知识产权服务等多种方式对项目的不同部分进行集成度高的联合攻关,实现关键技术的有效突破。
2.优化政府资源配置与资金支持模式。改变过去由政府支持单一企业、单一项目的投入模式,建立以龙头企业参与研发投入、政府补贴配套、吸引其他创业投资进入的多方投资模式,建设集核心技术研发、培养适应型人才、支持中小企业以及创业型企业发展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产学研合作平台。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里战略科技领域的中小企业。借鉴欧洲国家“创新券”模式,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进行有效扶持,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选择部分科技创新能力强,具有自主国家知识产权或自主研发创新产品的中小企业发放具有产业针对性的创新扶持券。
4.促进金融与科技创新的多元化对接。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通过发展政府产业基金、社会股权基金和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帮助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探索政府与担保机构、银行合作建立“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和风险代偿机制”,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发挥小额贷款公司融资作用,对该行业的小微企业从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获得的贷款给予贴息资助;鼓励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对采取并购、借壳等资本运作方式完成境内外上市的企业进行资助。加快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新三板市场资源培育,降低行业所属中小微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门槛,促进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
5.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在传统产业的应用。加快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以信息流组织与支配商品(货物和服务)流、资金流、技术流,形成开放互动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打造先进的商业环境,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带动新型经济业态蓬勃发展。普及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鼓励中小企业运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重点支持电子产品、服装、家具、钟表、印刷包装、黄金珠宝、旅游等行业积极运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在线采购、销售、外贸出口等生产经营活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6.加快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广东具备了良好的金融环境,金融创新和金融资本异常活跃,第三方支付具有较好的基础,截至2012年6月,广东已有20多家企业获得了牌照,其中财付通2011年交易额占当年全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额21610亿元的20.3%份额,全国排名第二。未来,广东需要进一步深化第三方支付在传统行业和生活服务业的应用,将加快全国资金汇集到广东,进一步促进我省金融业的发展和壮大。积极推广网上支付和移动支付等多种形式的电子支付,普及电子支付手段在各行业、各领域的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进一步完善在线资金清算体系,加强业务监督和风险控制,推进在线支付业务规范化、标准化。
7.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活服务业的应用。建设智慧城市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更是改善民生、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是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科技创新技术的带动的产业链经济。从搭建的智慧建设框架看,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建立平台引入客户、厂商,围绕企业、政府、居民三方的需求,通过信息共享随时解决城市公共服务与管理方面的问题。率先加快无线宽带、光纤网络的普及,降低市民信息通信成本,推动移动互联网、移动电子商务的创新应用。面向市民生活需求,建设“市民生活云”,打造集资讯、沟通、娱乐和商务服务为一体的社区云,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在线生活服务,培养市民信息化生活方式,拓展电子商务服务新模式;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家居领域的应用,建设智慧家庭,促进社会消费,拉动产业发展。
8.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创新应用示范。政府出台政策,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工业软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和技术改造等环节的示范应用,加快改造企业生产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智能化、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敏捷制造为方向,对传统企业设计、生产流程进行再造,实现生产信息化。加快传统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高传统产品中信息技术含量及附加值,引导传统产品向环保、节能方向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姚雯,刘传江.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分析[J].财政研究,2010(2):23-25
[2]付广军.运用税收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1(2):27-29
[3]米青,杨延军,于欢.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策略研究[J].科技前沿,2012(3):31
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指出,电子信息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的支柱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撑和物质基础。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党的十提出,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去年7月国务院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内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出了重要部署。这些都对电子信息产业,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进入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已经给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个人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但这只是刚刚开始。”杨学山在讲话中表示,在新的信息技术和产品支撑下,在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变换的前提下,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也就是信息时代。他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在原来的轨道上、新的方向上发生重要变化,信息技术体系正走向智能化阶段。而新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传感技术、大数据技术、显示和反映技术、软件和集成计算技术,也正是这些技术和原有处理存储传输技术一起构成了完整的信息技术体系,并为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传感技术像人一样能够感知外界的变化,并把这种变化变成系统处理的资源。所谓大数据技术实际上就是把系统所能得到的数据用最恰当的方式给予结构,只有结构化的信息才能变成系统。此外,在新一轮技术的推动之下,在网络和大数据的推动之下,显示和反映技术也在加速发展,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机器人。
未来的社会是什么样的?杨学山指出,从今天可预见技术可以发现,几乎有很少的工艺环节不能用机器来替代,绝大部分的工艺流程都可以实现无人生产。在信息技术支撑下,机器取代人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可以看到,智能化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近,不仅是生产线,未来将很快延展至服务和家政等行业。杨学山大胆预测,机器替代人,将会在未来几十年发生比过去两百年更加显著的作用。
“不能从概念到概念”
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起步于二十世纪中期,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方面也有了明显进步,应用范围明显增加,在国际范围内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主要经过了四次阶段性的转型,树立了强大的产业动力,产品结构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技术与开发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产品出口额有了明显增加,基本上实现在满足我国部分电子信息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走出国门的愿景。但随着应用的日渐广泛,使得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企业研发能力弱、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知识产权缺乏、信息化程度低等等,这些问题严重限制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长远发展,拉大了我国与世界信息技术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目前而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环境资源匮乏环境资源匮乏是限制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而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混乱,假冒伪劣、知识侵权现象猖獗,盗版产品走私贩卖以及企业间的不良竞争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均严重危害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使得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研发缓慢,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遏制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潜力。除了产业内部环境存在很大问题,我国法律对电子信息技术的保护力量薄弱也是很大原因造成盗版猖獗的一个原因,因为缺乏保护使得电子信息技术的科研成果很容易被不法分子窃取,科研工作者呕心沥血研究而得新技术在随后的盗版中被大量侵占,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科研工作者的信心,再加上国内市场电子产品的走私、贩卖现象猖獗,导致国内电子信息技术开发企业缺乏竞争优势。所以缺乏有效严格的法律环境也是我国致使我国电子信息技术问题频发的又一原因。
1.2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863”计划,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但也因为产业界限模糊,使得产业结构问题凸显,技术创新体系并不明显,使得我国的电子产品不能与国外顶尖电子产品相提并论。产业结构不合理,投入产出差距明显,使得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力薄弱,所以只有改变传统产业结构,重构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才能改变目前我国进步缓慢的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
1.3科研能力不足、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作为以技术为首要驱动力的电子信息产业,科研能力的强弱决定了技术进步快慢,而产业内从业人员的素质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随着我国教育普及程度的增加,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不少,可以说还在不断增加中,各方面的技术人员也很完备,但是很多人才都是单一型,他们或许是某一方面可以登峰造极,但是却缺乏其他方面的知识储备,甚至可以说毫无了解。现在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更需要这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也正是因为人才的缺乏,也严重的制约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目前我国仍有许多技术需要购买国外的先进专利,这种强依赖性,也是因为复合型人才的严重欠缺。
2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人类进步永无止境,技术发展更需分秒必争,每天有无数的新型技术诞生,所以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更不能满足现状,更应正确分析局势,不断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逐步完善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凭借高技术含量、高市场附加值、强大竞争力与明朗的市场前景,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其他产业都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电子信息产业是世界各国都大力争夺的技术产业,目前很多西方国家已经将注意力集中与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旨在通过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国家经济发展。总体来说,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的总体态势是:产业总体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产业内总体的经济效益比较好以及产业的发展后劲还是比较强的。综上所诉,我国应努力追赶世界潮流,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投入,不断完善电子信息产业,未来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将呈现出如下三方面的发展趋势:
2.1阶梯化、多元化发展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所以在未来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必然呈现处阶梯化、多元化的多元发展。目前,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凭借其雄厚的资金、技术以及品牌优势,进行有目标地系统的研究、管理和销售工作。前文已提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混乱,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所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必须遵循阶梯化网络化的发展道路,首先需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立法保护,不仅仅是急于复制他国的先进产品,而是培养先进技术人才,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师夷长技以制夷,一步步稳扎稳打,才能逐步加快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电子信息技术已渗入生活的各个领域,正逐步实现着与机械、能源、交通、建筑等其他技术的有机结合,所以电子信息技术必然不能独善其身,片面发展,只有将电子信息技术多元化发展,更多的应用于实际生活,才能真正使电子信息产业做到为人类服务。
2.2个性化、规模化发展众所周知,每个产品都具有显著得到规模效应,电子产品当然也不能例外。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很多是精密技术产业,所以其生产规模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否则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很快就会被淘汰出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很多大型跨国公司凭借其大规模的产量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有效的利用了规模经济,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收益,所以规模化发展必然是未来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眼光越来越独到,消费者逐渐成为市场主导,个性化消费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再加上电子信息市场更新换代速度惊人,人们对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所以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电子信息市场独占鳌头,个性化必不可少。
2.3国际化、全球化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是一国闭门造车的过程,而是国际性的发展过程,其采购、生产、加工、销售都具有全球化的特征,很多技术不是仅靠一国之力便可完成,再加上我国电子信息技术起步晚,所以必须加强国际化交流,学习世界先进技术,才能遵循全球化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必然要遵循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已经有不少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已经开始走出国门,海尔、华为在世界已经有了很大的知名度,但是依旧有很多电子产品走山寨、翻版的低端路线,所以加快电子信息技术国际化发展必然是未来发展趋势。
3结语
所谓新经济主要是针对传统经济而言。按照西方经济理论,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一旦失业率低于6%,通货膨胀率就会急剧上升。但自1991年3月以来,美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特别是90年代后期经济增速平均超过4%,失业率降至3.9%,而核心通货膨胀率却低于2%。一些经济学家把美国出现的这种“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即“一高两低”的经济称之为新经济。
尽管经济学界对是否出现了新经济、什么是新经济以及新经济形成的原因还有不同的见解,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经济持续高增长、经济周期特征淡化、同时伴随着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是“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经济全球化、不断创新完善的金融市场特别是急剧增长的风险投资、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务实和稳健的宏观经济调控等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电脑、通讯、网络和金融化了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发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所带动的经济增长成为度量一个国家(地区)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在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应用方面比美国落后是欧盟经济存在的弱点之一。为此,欧盟提出了一系列打造新经济的措施,力争在10年内赶上或超过美国,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和最有活力的新经济地区。
一、欧盟新经济的发展
过去十年来,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到2000年,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增加值达到493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3.6%上升到4.4%,年均增长15%左右,大大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2.5%的增长水平,自1995年以来平均每年推动欧盟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但和美国相比,欧盟仍相形见绌,1995年以来,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00年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8.3%,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从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说,1996-200年,欧盟只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相差近5年。各成员国的情况差别较大,爱尔兰、芬兰、瑞典、荷兰和英国等国家发展较快,其中爱尔兰的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美国,芬兰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美国。
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生产率的发展。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除了资金和劳动的投入引起的增长外,其他的都叫全要素生产率,实际上是技术要素的增长率。测算表明,1995年以来,信息技术对欧盟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为每年推动经济增长约0.2个百分点,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
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下跌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降低,20世纪80年代,硬件设备、软件和通讯服务的价格平均每年分别下降1.8%、0.3%和0.2%,90年代前半期,其分别下降3.3%、0.7%和0.7%,而到90年代后半期,其下降的速度分别达到10%、1.4%和1.3%。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下降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自1995年以来每年降低0.2个百分点。
新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方面是信息技术产品的使用,计算机拥有量、上网人数、移动电话使用量、电子商务发展等是主要的指标。在这些领域,欧盟远不及美国,根据初步的估计,1999年,欧盟每100人均拥有计算机为20台,不到美国的二分之一;欧盟只有14%的人上网,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电子商务额约为170亿欧元,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只有人均移动通讯电话拥有量和美国持平。欧盟人均对信息技术产品的支出约为1600欧元,不及美国的一半。实证分析也表明,在欧盟,信息技术以外的部门没有因为利用信息技术而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总之,虽然,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推动了其经济的增长,但从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等看,欧盟要比美国落后5年。
二、欧盟新经济落后的原因
从传统的工业化进程和形成的经济结构看,欧盟与美国同属工业发达国家,区别不大,有的国家如德国甚至比美国的工业化进程更加明显。但为什么新经济首先出现在美国而不是欧盟。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有比较优势;二是欧盟的经济体制僵化阻碍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不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要素禀赋和专业化分工的作用。按照这一理论,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建立了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拥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鼓励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及大量军工技术转为民用和军工产业的技术外溢等。人才优势是美国最主要的比较优势,美国的信息技术人员比例明显高于欧盟,在欧盟内部,芬兰、爱尔兰、瑞典等信息产业发展快的国家其受过自然科学和工程学教育的人员比例居于欧盟的前列。由于信息技术的网络效应和第一发起人效应,即使欧美在信息技术发展初期的差异很小,也可能由于研究与开发以及专业化生产的正反馈作用而使美国形成巨大的比较优势。欧美双边的信息技术贸易也说明了美国有比较优势,近几年来,欧盟从美国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占双边贸易的25%,而美国从欧盟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仅占双边贸易的6%。
经济体制差别的理论论证了欧盟僵化的经济体制束缚了新经济。首先是劳动力市场相对僵化。欧盟严格的解雇程序、高昂的解雇费用、最低工资限制、工作时间约束等各种就业保护措施和强大的工会势力使解雇工人的成本极高,抑制了企业利用节约劳动成本技术的积极性,减低了对信息技术产品的需求和应用。其次是金融体制不成熟,缺乏创新。美国实行的是股权资本主义,其发展的路径为:个人创业合伙制股份制,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风险投资在美国的出现和迅速膨胀被认为是一场金融革命和股权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为一些极具发展潜力和成长前景但又有高风险的新兴科技企业提供投资,催生了一大批信息技术企业并使之迅速发展,英特尔和微软等都是通过风险投资而成长为富可敌国的科技巨头的。而欧盟国家多为银行债权资本主义,其储蓄大多流入资产雄厚的少数大企业,许多依赖于科技成果创立的新兴企业因其无形资产不能做为抵押品而无法得到银行贷款支持,银行也不会提供风险投资,从而限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此外,建立新企业的各种行政障碍、公共研究和私人研究严重分离等科研体制僵化也阻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
三、欧盟发展新经济的举措
虽然在新经济方面,欧盟落后于美国。但欧洲具备赶上来的机会和条件,一是欧美从事新经济的企业已相互兼并和投资;二是可以利用美国现有的经验和做法;三是欧元启动以后,欧洲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筹资越来越方便。但欧洲必须在经济结构改革和科教两个方面行动起来。去年3月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提出了建立电子欧洲计划,并把该计划提高到和欧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联盟同样的高度,此外,还制定了金融服务行动计划、风险投资行动计划、欧洲研究区战略等各种计划,力争在2010年前赶上美国的水平。其发展信息技术的主要政策如下:
1.坚决实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把物价稳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减少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从而鼓励投资和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2.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步伐,改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法,实行统一的专利法。到2001年完全开放电信市场,2001年前欧盟境内所有学校上网,政府采购全部上网,加强网络培训,鼓励终生学习,。
3、发展风险投资市场。风险投资作为创新型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对高成长性的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与美国相比,风险投资在欧洲仍处于不发达阶段。1999年,美国的风险投资额达到了33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15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达到180亿欧元;而欧洲的风险投资额仅为12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7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为50亿欧元,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为此,欧盟提出了风险投资行动计划,主要措施为:加快欧盟内部一体化的步伐,使跨国金融活动更加便捷,专业投资人执行统一的结算规则,改善便于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金融条件,并斥资2.3亿欧元对企业获得贷款和风险投资等进行支持;成立7贤人委员会研究加快欧盟资本市场一体化政策。
4、培养企业家精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基础,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首先,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利用社会基金资助各种宣传和推广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活动,加强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创建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其次,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提高研发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利用统一专利法保护创新企业的技术安全;再次,放松政府对企业在开业和营业等方面的种种限制,优化企业发展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环境;第四,提供企业国际化经营和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第五,发展包括电子商务、网络、信息、老龄服务、特色旅游、社区服务等在内的技术型、经济型和社会型等新型服务业。
5、鼓励科技体系创新和技术成果的转化。创新是提高竞争力和促进就业的重要动力。在创新能力方面,欧洲远远落后于美国,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差距在进一步扩大。1998年,欧盟15国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占其GDP的比重为1.8%,而美国为2.8%。同时,研究与开发力量分散,研发和成果商品化脱节,没有形成统一的科技市场。欧盟委员会已计划设立欧洲研究区,以减少研究力量的分散,鼓励研究单位和企业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放宽移民政策,吸引国外的技术人才。
内容摘要:技术是决定一个产业产生、成长、成熟、衰退直至退出市场的基本因素,产业演变的道路与其技术基础密切相关。现在,信息技术渗透到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信息产业已成为重点发展的优先产业。因此,有必要研究信息技术及其发展对信息产业演变的影响,揭示其中的规律,进一步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技术 特征 IT产业道路
IT特征对现代经济社会最为重要的影响在哪里?它决不仅仅体现在新兴信息产业的崛起上。这是因为信息的交换与处理技术的变化,正慢慢影响着人与人、工作与工作、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而对整个产业结构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产业行为的变化,进一步引起产业绩效的变化。
纵向一体化
单主机时代的一体化
纵向一体化是指在计算机生产的早期阶段,大型的垄断企业生产从硬件、软件到提供支持服务的生产模式。但是与其他技术产业不同的是,信息技术企业的寡头们各自的产品具有高度的差异性。首先,信息的生产与处理的非原子特征,使得以比特为基础的计算机软硬件生产具有高度的创新性;其次,厂商为了使客户一直使用自己的产品,刻意与别的产品不兼容;最后,计算机技术的不成熟使得每一台机器都处在探索进步中。产品的高度差异性使寡头之间只有竞争而缺乏合作,竞争的压力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是有利的。
系统化时代的垄断与分化
几家寡头企业垄断计算机生产的格局持续到50年代末IBM S7000的问世,S7000形成了系统化的机型系列。这为批量化生产和迅速占领市场提供了可能,由此占领了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几家寡头的共同垄断变成了独家垄断。部分企业退出这一市场,但由于信息技术的高度创新性,一个成长性的高技术产业注定涌动着无数小的加盟者。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市场格局强力推动着技术的进步,并造就了良好的市场绩效。一方面,IBM的垄断使他聚敛了雄厚的财力,有能力投入更高水平的新产品开发;另一方面,无数小型企业开发出众多的软硬件产品,促成技术多维度发展。由于前者,IBM的S360得以在1964年问世,它以两倍于曼哈顿计划的资金,造就了这一可兼容、模块化的系统。由于后者,微型机一步步地走向现实,为80年代产业横向化发展蕴蓄着力量。
纵向一体化产业结构及变革的历程显示出技术的既成状态决定产业的结构,而技术变革首先通过产业行为的变化导致绩效的不同,进而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同时也说明垄断并不一定导致技术的停滞。大型企业的实力保证了在技术发展方面的高投入,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开放技术体制,允许中小企业自由的进入与退出是促进产业绩效良好的关键。这对于以人力资本为主、具有高度创新性和规模效益不甚明显的企业更是如此。信息技术产业中的软件、信息服务和部分硬件生产符合这一点。
横向分层发散
横向是指计算机生产的软件、硬件、服务以及更为细分的产品分别由不同的卖主提供,在每一个细分市场上也有多家卖主。分层表明根据软硬件的技术难度,信息产品的横向化水平不同,核心产品如:操作软件、CPU的生产较为集中,而一般产品的横向化水平高。
核心产品的垄断
IBM公司从S360系列开始,放弃权力,允许兼容的行为,重塑了计算机产业的结构。一方面,IBM的垄断地位继续巩固;另一方面,一些生产与IBM兼容设备的厂商进入产业,发展壮大。而生产与之不兼容产品的厂商退出了市场。80年代初,IBM进入个人电脑生产领域。随着PC的成功,它的兼容者们也随之成功并迅速成长,以至IBM的地位受到挑战。
微软和英特尔便是这一时期突显出来的英雄。对核心技术的把握使他们有着良好的市场绩效,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成长为同类中的巨人,改变了竞争的格局,形成了世界市场上的垄断结构。由核心技术形成垄断,又以技术壁垒限制了其他厂商的进入。微软和英特尔在整个世界的市场上攫取了高额利润。通过捆绑式销售推广自己的软件产品,通过不支持或不完全支持别的软件产品排除异己,巩固自身的垄断地位。当然借助资金、技术上的优势进行技术创新是其发展的主要方面。同样,英特尔公司在处理器生产领域也以同样的方式保持着垄断,获取暴利。
外层产业的发散
与核心产品的垄断地位相对应的是,技术层次较低的软硬件产品竞争激烈。实际上,在世界市场上,信息产业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乏挑战者,除了技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进入限制。各国厂商在每一个可能进入的细分市场上都做了尝试。结果是,在诸如:主板、显示器、光驱和应用软件等方面云集了各国的生产者,他们都不具有如微软或英特尔那样在操作软件和处理器方面的垄断地位。只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技术的比较优势,形成台湾的主板、韩国的显示器、日本的光驱、印度的应用软件等地域优势。但总的来看,这些领域都是全球竞争开放的,不存在绝对垄断的现象。
产业链的聚合与产业边界的模糊化
3C即:电脑(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消费类电子产品(consumer electronics)的融合问题是产业界长期争论的话题,毕竟它们都服务于信息这一共同内容。但直到80年代末期各C之间的产业界限仍较为清晰。进入90年代,万维网和多媒体的出现给3C之间的技术边界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这是由于数字技术把这些部门带到一起,三家产业都越来越围绕使用0和1作为其信息编码的思想。
技术的这一变革带来了电脑、通信和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硬件制造、软件开发和服务等方面的重新洗牌,许多重叠市场与竞争被消除。通过这样的变革,横向的产业结构贯彻到了通信领域和智能家电业中。比如:以前电信中的硬件网络与服务是融为一家的纵向模式,现在已被分开。不同的是,由于3C的融合,原来分属于各C中的硬件与硬件、软件与软件、服务与服务,聚合在了一起。
IT业务领域的扩大化
3C之间技术的融合诱致了IT企业之间的兼并、收购与重组。一些传统的IT技术公司除保持其原有领域的优势以外,也开始在新兴IT市场上提供更为广泛的、能创造更多经济利益的产品与服务。
这种技术变革导致的IT业产业边界的模糊化表现为两类经济现实:一方面,IT业的关联产业,如电信业和智能家电业等传统性的、电子和通讯类产品制造产业,为IT业所内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日益融合化这一趋势又加剧了IT业的产业边界向关联产业延伸的态势――电脑可以打电话,手机可以播新闻。传统上清晰的产业边界被搅乱了,生产“互联网”产品和“多媒体”产品的企业现在究竟属于3C中的哪一C呢?
IT产业企业内业务的重组
3C的融合还促成了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业务融合与再创新。北方电讯合并Bay网,是一种外部的电信商与网络商的联姻,之后,按照技术的要求进行了业务重组。大规模的技术融合与业务变革,为IT产业带来的是全新的经济模式。
正如Cisco公司管理者指出的:互联网推动了数据、声音、视频传输的融合,产业界的重组也将随之发生。伴随着这种重组,传统市场上的公司将调整内部的组织结构,来适应这种由互联网驱动的经济新模式。
信息产业的渗透发散
信息技术产业的渗透也就是一个传统产业和整个社会的信息化问题,它建立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基础之上,包括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对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带动,以及信息平台的社会应用等。
对传统产业的渗透
信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是指通过对传统产业及其生产要素进行科学合理,高效综合的改造、重组,促使其更新换代。它包括三个方面:
产品的信息化。随着IC技术的发展,具有特定功能的IC及嵌入式软件不断开发出来。他们被应用于传统的家电产品,移动定位功能产品上。如数码相机的使用,可以直接在打印机上打印,还可以存储在电脑里长期保存。在汽车上使用IC芯片大大方便汽车的驾驶,提高安全性,并且能节约燃油降低污染。
生产制造的信息化。现代生产制造的目标是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而达此目标的途径就是数字化、信息化。其中零部件设计和加工的信息化,即CAD技术的应用,是制造业信息化的基础;重要生产环节的信息化,包括DNC,FMS,和CAM,是制造业信息化的骨架;而生产全过程的综合信息化,即CIMS,则是生产制造信息化的归属,
管理的信息化。在管理科学和实践中,集权和分权始终是一个管理者必须考虑和难以选择的问题。但是信息化有可能使这一问题不复存在。因为,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决策可以在最接近于业务活动的地点完成,而同时却保留了对绝大部分信息的集中控制。随着网络时代和网络经济的来临,管理正由传统的金字塔模式走向网络模式。企业或单位必须由金字塔似的垂直结构向错综复杂的、水平的网状结构转变。管理的层次将被减少,代之以各种形式的通过网络与员工、与供应商、与分销商、与银行、与客户等的直接联系,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对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的带动
信息技术产业现在已经成为许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的平台,具有与材料工业,能源工业相似的地位。许多高技术产业正是在信息技术产业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人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工具设备和方法。
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和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信息化的社会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创新的土壤,科研人员可以方便的进行信息检索。任何高新技术产业都需要相关产业的协同进步。
信息产业对高技术产业最直接的促进是为高技术产业提供大规模计算服务。正如生物技术人员所说,如果没有计算机的帮助,研究人员将会淹没在大量的信息资料中。
技术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是基础的。迈克尔•波特说:产业结构分析或“结构分析”的焦点在于辨识根植于其经济与技术中的、基本的、深层次的产业特征。由技术和经济决定的产业特征是产业结构形成的基本力量,技术的、经济的特征是产业研究的出发点。当然也说明了技术对产业发展的作用不是唯一的,经济的状况同样是基础。本文的研究只是从技术的视角出发,经济等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是存而不论的。
参考文献:
1.[美]David•C•Moschella.权力的浪潮[M].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乌家培.信息经济学若干问题[J].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