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国际金融课程

国际金融课程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16 14:46: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国际金融课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国际金融课程

篇(1)

关键词: 国际金融 课程 教学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与巨额国际资金流动使国际金融从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逐渐成为既有成熟理论体系又有独特实际技能,既有宏观分析又有微观操作的独立学科。在我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对外依存度的提高,国际金融活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谓至关重要,国际金融理论的研究以及国际金融技术使用与创新受到高度重视,社会对国际金融方面的人才需求强烈。鉴于此,我院于1996年开始开设国际金融课程,尽管目前没有金融本科专业,但7个本科专业中,除会计专业外,其他专业均开设了国际金融课程,是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在课程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将10多年建设,国际金融教学各方面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对国际金融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国际金融理论和实践处于不断发展与变化中,国际金融的内容涉及也非常广泛。对于我院7个本科专业而言,国际金融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都必须掌握,但由于学时有限和专业不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其他教学内容必须有所取舍和改革,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合适内容充实到教学当中。对于经济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重点突出国际金融宏观部分的内容,主要围绕经济开放下的外部均衡问题展开,研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国际货币体系理论、汇率理论、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国际储备理论等,从而揭示一国经济开放条件下的国际收支均衡的规律。对于其他5个专业,由于属于管理学科,应侧重讲授国际金融微观内容,如外汇管制、外汇风险管理、外汇市场交易、国际结算业务、衍生工具交易等相关内容等。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必要调整和删减,可以突出各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另外,应鼓励任课教师重视教学内容的动态发展,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最新的国际金融前沿理论和当前世界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结合,丰富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中心环节。应彻底改革传统上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填鸭说教式的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知识的浓厚兴趣。通过课堂讨论,将基础理论寓于讨论之中,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选择适当的讨论选题成为课堂讨论的关键。首先,讨论的选题需要充分运用国际金融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因为讨论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理解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并运用基本理论观察和分析现实金融问题。其次,讨论的选题要紧扣现实,因为国际金融理论和业务日新月异,将金融领域的新问题、新趋势有机引入课堂,学生查找资料、获取信息很方便,并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把书本学活。最后,选题要能分割为多个部分,以便于学生划分相应的专门学习小组,集中针对所分配的选题进行准备。这样既可以避免面面俱到、使讨论难以深入,又能最终达到全面参与讨论的良好效果。

案例教学是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一方面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不少案例的解决方案并不是唯一确定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所选案例要具有代表性,案例千千万万,并非都有价值,所以精心筛选很有必要。另外,采用案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以生动活泼的事例启发和教育学生,变教条为鲜活,因此,案例教学应保持其生动性。

模拟教学可以通过参加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来实现。学生参加金融业务的实践,可以有效地解决书本上的疑惑,激发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可组织学生到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了解金融机构的组织构成、业务流程和具体操作过程,建立直观的印象,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也可以通过建立金融教学综合模拟实验室,引进金融教学软件,在专业实验人员和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金融业务的模拟。或利用某些证券网站提供的在线模拟炒股、炒汇交易等免费资源,模拟各种真实的金融交易环境,提高学生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

要掌握国际金融最新的发展动态和变化状况,国际金融这门课程有必要实行双语教学。从我院的实际出发,也应逐步开展国际金融的双语教学实验。从国内双语教学来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是采用外文教材,用汉语讲授;第二是中英文双语混合授课,平时作业和考试使用中文;第三是全外语授课,平时作业和考试全部或至少部分使用外文;第四是全外语教学,授课、做作业、考试全部使用外语。由于我院没有金融专业,金融相关课程比较少,在开展双语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我院的师资条件、听课对象的外语程度、课程要求等实际情况,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双语教学可以选用较简单的外文教材用汉语讲授,等条件成熟后,逐步过渡到全外语教学。

四、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手段是推动教学方法改进的有效途径,应用先进的国际金融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国际金融教学的市场适应性。当前,我院基本上实现了多媒体网络教学,只是还未有效发挥其作用。应鼓励教师更好地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以充分发挥其教学容量大、方式灵活、信息快捷、模拟生动的优点。另外,将教案、习题、案例资料制作成网页,供学生登陆学习,并利用网站论坛、博客等,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真正实现教学互动。

参考文献:

[1]蔡幸.论顺应本科教育的“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调整.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10.

篇(2)

关键词:国际金融;实践性教学;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278-02

1 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各行各业都会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压力。大到如何分析国际金融变化的规律,防范金融危机,维护本国金融秩序的稳定;小到如何防范汇率波动的风险,参与国际证券市场投资等等,知识都是我们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必须掌握的内容。

国际金融学正是研究国际金融诸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通过《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对开放经济的认识,系统而扎实地掌握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外汇与汇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等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掌握国际投融资、外汇交易和国际结算的基本技能以及防范外汇风险、利率风险的技巧,并在实际业务中进行一定的运用;了解我国涉外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学会在实际工作和个人理财中贯彻执行。通过对国际金融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为我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2 在《国际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几个现象

(1)与其他经济类的课程相比较,学生本身对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的兴趣较为浓厚。

由于国际金融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国内的一些媒体、财经类杂志都会报道一些与国际金融有关的信息。据调查,近几年来,国际金融发展中出现一些新的事件都是同学们比较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比如:1997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泰国突然爆发一场货币危机并发展成一个金融和经济危机,而且,很快波及东亚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连一向被称为是发展奇迹的亚洲四小龙也逃脱不了这场厄运。那么这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给东亚各国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中国政府为什么要做出力保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定?

(2)人民币汇率的问题。自汇改实施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屡创新高,升值幅度逐渐加快。2008年4月10日,在全球关注的目光中,人民币汇率开启了“6时代”的大门。

(3)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问题。中国在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下可兑换,资本账户的开放也在积极有序地推进。目前为鼓励资本的合理流动,政府推出了QDII、QFII的政策,媒体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也很多。

由于上述的一些热点话题学生们接触的比较多,所以他们很想通过对《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学习,对上述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这样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4)国际金融领域的新成就、新观点、新问题和新动向层出不穷,仅一本教材难以满足教学的要求。

随着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国际金融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取得新进展,一本国际金融的教材不可能囊括所有的内容。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仅要对教材里面的一些理论和概念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且也要不断地吸收和了解国际金融里面的一些新的发展动态,并在课程上把这些新的信息传达给学生。

(5)学生渴望在《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学习中增添进行一些实践性的操作。

教授《国际金融学》课程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如果教师就有关国际金融实务问题的讲授过程中,仅仅给学生介绍实务的操作技巧以及注意事项,那么学生对上述问题的只能形成一个抽象的认识。究竟在具体实务中如何进行操作,需要重点注意什么, 这些只能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才能找到答案。

3 国际金融教学教改的相关建议

3.1 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注重针对性、实用性、超前性和通识性

由于国际金融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出于专业教师的敏感与责任,我们必须力求以前沿的理论视野和较高的学术要求,对国际金融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改进;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映国际金融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状况的内容。具体可以是通过加强教材和教辅资料建设,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同时注重资料搜集和运用互联网,积极吸纳最新的教研成果,了解国际金融领域的新成就、新观点、新问题和新动向,并及时纳入课程教学。

3.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结合《国际全金融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国际金融课程学习中必须引入实践性的教学模式。

(1)在教学过程中开设外汇交易模拟,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拟以及黄金买卖交易模拟等金融交易环境。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相关的软件,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购买这些软件,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可以模拟操作的平台。

比如,随着银行利率的逐步降低,银行客户的理财观念不断发生着变化,外汇买卖作为一种风险较小的投资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另外,在期货市场中进行投机以牟取利润的方法,也是一种新兴的投资途径,在我国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采用。正是在这种市场需求下,市场上存在很多完全涵盖了实际运行的期货、外汇交易系统功能的软件,如智盛系统等

如果学校有条件买回这样的软件,那么学生就可以通过对这些软件的操作,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业务技能,以培养适应社会竞争的综合素质。

(2)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设置中,《国际金融》课程是该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国贸专业的学生讲授《国际金融》课程的过程中,除了让他们熟悉上述所讲外汇交易模拟,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拟以及黄金买卖交易模拟等相关的操作软件之外,还可以通过与他们之前所学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相配合,在学生的国贸实习和模拟操作中加入有关国际金融内容,如对外报价、汇率换算、出口收汇、结汇、外汇风险防范等,以便让学生领会本学科在实践中的应用,有针对性的加强有关国际金融操作的训练,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进出口贸易融资、出口信贷等相关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

3.3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授课内容

篇(3)

关键词 国际金融;翻转教学法;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0-0071-03

大学课堂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战场。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迫使高校课堂也悄然进行着重大变革,以培养出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能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新知,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复合型人才。

1 翻转教学法研究现状

5年前,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孟加拉裔美国人可汗,利用网络引导了教学上的革命性变化,创造了一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它反转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将优秀教师授课内容制成视频,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根据个人进度自行观看,而课堂则是导师与学生集中解决问题的场所。翻转教学模式契合信息化社会的需求,一经推出即产生巨大反响,2012年推广成为近年美国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的一种广泛实践。据不完全统计,据美国教育部最近的研究表明,“翻转课堂”应用使学生成绩提高了14%,而课堂出勤率从单纯把教学视频挂上网时的30%激增至80%。目前斯坦福大学正大力利用这种网络教育新方式,而且联合16所美国的大学共同推进探索。

2011年9月份,在包括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武汉大学、湘潭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全国的11所大学里尝试展开了以“翻转”为原理的大学生的创业启蒙课实验,也取得了喜人的效果。但是,目前这一教学方法集中应用于概念明确的理科课程中,在地方高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中的理论与实证探索还相对滞后。

2 国际金融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直面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授课信息量大,前沿知识更新快,要求交易技术与金融市场同步。因此,教学方法改革的紧迫性尤其突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存在下面几个突出问题。

2.1 教师资源未能公平利用的问题

首先,各地方高校教师的国际交流机会不均,国际视野及信息面差距较大,国际金融授课水平存在巨大落差,跨越同一道门槛公平入学的学生不得不接受水平参差不齐的课堂质量,公共教师资源也得不到公平、充分有效利用。

2.2 信息技术未能充分利用的问题

相当部分的大学课堂引进多媒体技术,就是教师简单地借助PPT展示教学内容,或者将授课视频挂上网络,忽视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互动,更忽视了给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空间以及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3 知识传递与知识内化脱节的问题

国际金融课程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国际金融市场运作与日常生活有距离,交易抽象,对国际形势的看法因人而异,学生更需要与教师正面交流沟通,而大学教授最宝贵的时间多用来在课堂上日复一日重复授课,课堂教学与课后自学各自为营,课堂教学一直徘徊在低层次的简单记忆、理解,而高层次的综合运用和创新在课外被放任自流。

2.4 学生被动学习问题

国际金融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当多的问题应持开放性的态度,但目前相当数量的课堂仍停留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依赖教师整理,被动接受知识,丧失质疑与主动钻研精神,相当部分学生成为课堂批量生产的书呆子,缺乏对国际形势的分析能力。

3 国际金融课程翻转教学法课堂应用

笔者认为,翻转教学法正是契合信息化社会改革需求,能解决以上存在于高校课堂突出问题的新型教学模式,但同时,这也给习惯于讲座式授课的教师带来更高的要求,其效果极大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把握能力。针对这个研究的空白,笔者以国际金融课程为例,力图构建一套具有操作性的,包括课堂准备、课堂组织和议题设计在内的课堂应用模式。

3.1 教学准备

在翻转教学模式中,尽管课堂依然存在,但课堂前的准备摆在了与课堂现场同等重要的位置,极大制约课堂的现场效果。首先,需要在课前整合优秀的师资来拍摄优质的授课视频,来作为未来教学重要的知识传递方式;其次,需要在课前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预习,观看视频,在线交流及完成各章节针对性测试;最后,教师要根据课前测试结果来安排课堂互动环节的内容设计及讨论重点,以在课堂上高效实现知识的内化。

下面针对可以预见的困难提出解决建议。

1)信息技术的鸿沟在很多地方院校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主要障碍。学校网络课程中心应成为主要的授课视频获得途径,高速网络运行要取得学校的大力支持,优质的视频制作可以与专业网络制作公司合作。

2)教师授课视频的拍摄、在线测试的开发等需要付出大量劳动,学生在课外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观看视频、完成测试,学校在课时上应予以灵活安排。

3)优秀师资的整合、网络课程的优化需要各院系、高校间的联合协作。

3.2 课堂组织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其过程的好与坏直接决定知识深化的程度。对于习惯了传统讲座式授课的教师来说,如果专业前沿知识更新滞后,概念把握尚未达到熟能生巧、运用自如的程度,这种新教学模式将极大考验他们的现场组织能力、临场反应速度。

1)划分小组。根据兴趣或者交流的便利,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5~6人,选出组长,保证人人参与,杜绝搭便车的现象。

2)分配议题。根据兴趣或者教学进度,定期由教师提前分配给各组研究的议题,作为下一阶段课堂教学的讨论主题。任务布置要给学生预留足够的准备时间。

3)小组分工。当议题涉及面广并可以划分成若干角度时,小组成员可以各负责一个子问题,最后进行整体探究;当问题涉及面较小,不容易进行划分时,小组成员可以各自对该问题进行独立研究,最后再进行协作探究。

4)小组互动。根据收集的信息,各组员需要将自己的认识与其他组员进行交流,常见的互动策略有头脑风暴、拼图学习等。

5)课堂成果分享。经过组内探讨,小组的研究成果集中在课堂进行分享,展示成果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举行PPT报告会、辩论会、演示操作等,成果展示中要注意体现小组分工情况。

6)导师点评。指导教师对学生互动过程中把握不准确的知识点进行评析,对每位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3.3 互动议题设计

由于笔者所在的地方学院秉承国际化办学宗旨,所主讲的国际金融课程立足东南亚视角。根据多年授课经验,笔者设计以下议题以供参考。时效性与开放性是设计问题的主要标准。

1)国际收支问题:以东南亚某个国家为例,对其近20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差额分析。

要求:思考如何判断该国国际收支是否平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国际收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

知识要点:判断国际收支平衡的标准、顺差与逆差的不同治理方向、国际收支对经济的影响。

2)外汇与汇率问题:日本的货币概况及汇率历史变动轨迹。

要求:思考日本历年汇率变动的主要决定和影响因素是什么;人民币升值背景与日本有何相似之处;如何防范我国经济重蹈日本覆辙。

知识要点:汇率的决定与影响、本币升值的利与弊。

3)汇率制度问题: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优劣之争。

要求:对东南亚国家的汇率制度进行分类,以这些实例为主要素材,小组内部分正反两方,就汇率制度优劣为辩题进行辩论。

知识要点:汇率制度选择的依据。

4)国际储备问题:对20世纪90年代末期遭受金融危机的东南亚国家及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进行比较分析。

要求:思考用国际通用标准判断我国现在的外汇储备规模是否适度;是否可以通过向老百姓无偿发放外汇的方式藏汇于民,来解决我国的外汇储备过多的问题。

知识要点:储备规模拇指法则、国际储备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国际储备规模的影响因素、货币发行的外汇渠道。

5)国际金融市场问题: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亚洲金融市场上的发展概况。

要求:演示几种国际金融市场行情的查询渠道,并结合离岸市场人民币产品的交易状况,谈谈人民币的国际化如何实现。

知识要点:国际金融市场的分类、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

6)金融风险管理问题:国际金融风险防范案例剖析。

要求:分别站在企业与银行角度收集并介绍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国家风险、操作风险的典型案例,重点分析其启示及防范措施。

知识要点:外汇风险管理的远期交易法、掉期交易法、BSI法。

7)国际资本流动管理问题:我国资本流动的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要求:分四个角度介绍我国外汇管制、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和对外债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知识要点:资本流动影响金融稳定机制、债务危机成因、投机冲击策略、次贷危机传染途径。

8)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前景。

要求:结合日益频发的经济危机谈谈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及学术争鸣,思考我国在改革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知识要点:特里芬难题、货币政策独立性、非货币、特别提款权份额分配。

9)国际金融组织问题:介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清算银行等几个重要国际金融组织的主要宗旨与作用。

要求:浏览国际金融组织的官方网站,翻译其主页主要功能,演示其网站资源库的某一组数据查询功能。

知识要点:金融协调、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

参考文献

[1]汤敏.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EB/OL].http://.cn/emba/news/20120712/

171512551695.shtml.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3]张跃国,张渝江.“翻转课堂”: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8-10.

[4]金陵.“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篇(4)

关键词:国际金融;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200-02

国际金融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财经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目前在全国各个财经类和非财经类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也是考研的热门专业之一。由于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熟练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原理,而且也与现实的前沿问题紧密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要学好该课程有一定的难度。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本身没有掌握好西方经济学原理、数学等基础课程;另一方面,还存在着教学理念、方法等滞后的问题。

1 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国际金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内外部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科学。从《国际金融》的内容结构和知识体系等方面看,该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知识综合性、关联性强。

从《国际金融》的内容看,该课程同许多课程有着紧密地联系:一是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例如,国民收入账户的推导、新剑桥学派和货币学派的国际收支理论、乘数理论和吸收分析法、汇率形成机制中的资产组合平衡理论、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等理论都必须以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作为基础。二是货币金融学中的系列理论。例如,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应理论、利率理论等方面。三是其他一些学科。例如,要用到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些原理,还要涉及到一些初级的高等数学知识等等。因此,要学好这门课程,必须具备较好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

(2)内容体系庞大、复杂。

从知识结构上看,《国际金融》的研究内容包括如下方面:一是有关国际收支方面的问题。例如,国民收入账户、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三大账户及其编制;国际收支口径及探求改善国际收支的各种理论等。二是汇率问题。它主要阐述汇率的相关概念、汇率政策的概念及汇率形成机制、外汇管制的概念、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演变及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等内容。三是国际金融市场及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四是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问题。五是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危机等方面的问题。上述研究内容使得《国际金融》的研究和教学口径宽广,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3)内容更新速度快。

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金融的理论和实践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例如,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金融海啸、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货币体系格局的新变化、WTO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和货币危机问题、国际金融市场的创新和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和升值压力等热点和核心问题。

上述《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基础理论的讲述、课堂讨论和案例教学等,让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其学习国际金融的兴趣和积极性。

2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重视教师把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由于《国际金融》课程理论性、专业性、时代性较强,因此,往往出现学生自以为很认真听课了,但真正学到的知识还是很贫乏或理论与现实无法衔接,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成绩均下降等困境。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1)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其学习主动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和知识内容的特点引起的,对自己希望看到或喜欢看的就有兴趣并能较好地理解和记忆。为了培养21世纪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人才,适应金融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不仅需要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方面的创新,而且还需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增加知识的传授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主要重视开发和引导学生对“国际金融”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2)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

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的经济交流和资金往来越来越密切,客观上要求传统的《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以及模式也进行相应的调整,不仅体现金融发展与运作的基本规律,更能及时吸收并充分反映现代金融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成果,而且要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特征,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时将前沿问题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使学内容得到优化,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3)突出实践教学。

国际金融业务的特点决定了金融教育的实践性品格。然而,从目前国内《国际金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看,普遍存在着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脱钩现象。为了使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适应时展的需要,《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改革还需重视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国际金融基本理论、金融应用科学与金融业务技术相结合,重视开发性应用理论和实务技能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实践教学时数,不仅校内建立实验室,而且还需要建设如银行、证券交易所等校外实验、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感性认识,同时,在能力培养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为将来就业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

3 向“启发式”教学方法转变

国外成功的经验和多年来教学实践证明,大学教育必须改革“灌输式”以及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要向启发式教学迅速转变。

(1)增加互动教学环节。

《国际金融》是一门结构完善、逻辑严密、研究方法独特的课程,任课教师可以将讨论、对答、辩论、写论文等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在相互争辩和交流中,增添知识,锻炼能力。几乎所有国际金融教科书中,都有两章分别论及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货币体系,涉及许多历史资料及发展的渊源,如果由教师讲学生听,常常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较好的教学方法是由教师设计出若干问题让学生自学,然后分组讨论,最后由教师做总结,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重点内容,而且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主动性,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近几年来,国内大学生的就业率持续走低,其中固然有很多供求方面的因素,但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很多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内容安排等不符合企业的要求所致。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和市场需要之间的脱钩已成为阻碍大学生就业的瓶颈问题。鉴于国际金融中的很多理论与现实中问题的紧密联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能空洞地说教或者照本宣科,而要善于向学生提问,刺激学生思考,有意识地在课前准备生动的案例,在课堂上组织课堂讨论,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正面的评价,多多鼓励学生。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增加,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学习效果也得到检验,而且还锻炼了随时应变不同问题和环境的能力。

(3)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国际金融》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开展实践教学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具体可包括:

①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对案例的介绍、讨论、分析、讲评、总结,使学生身临其位、身临其境地分析并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国际金融课程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案例,具有来源广泛、题材多样和时效性强等特征,如在讲解“外汇和汇率”一章时,便可加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案例,谈谈金融危机引起的亚洲各国汇率变动及汇率变动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在讲解“衍生金融工具”一章时,可加入巴林银行事件的案例等等。

由于案例教学本身的特点,选择案例应有遵循具体的原则:首先,案例选题一般是以往的事件。因为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从以往的事件中获得启示,避免重蹈覆辙。所选事件早已尘埃落定,选题的结论也已经确定,所以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事件的再展示,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其次,所选案例要具有代表性。案例教学是通过具体事件启发学生思考相关问题,案例本身应具有可探讨的价值。最后,案例教学应保持其生动性。采用案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以生动活泼的事例启发和教育学生,变教条为鲜活。

②课堂讨论。这是掌握课程重点难点问题,加深对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的有效方法。通过讨论,师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从中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情况,以便今后实行针对性地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讨论教学使封闭型的课堂教学变为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开展国际金融课程讨论教学前,教师应认真做好动员工作,拟定讨论题目时应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尽量选择一些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并且在事前做好讨论的组织工作,指导学生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在讨论中及时给予引导,最后,在讨论完毕后,做好讲评与总结工作。

篇(5)

如何在五年制高职《国际金融》教学实践中既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是国际金融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就此问题结合教学实践,从课程模块化设计、启发式教学、考核评定的安排等做了一些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

国际金融;教学体会;模块化;启发式

《国际金融》课程不仅专业性很强同时实践性也很强,而五年制高职的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如此,经常会形成这种局面:老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似懂非懂,课程结束时老师觉得该讲的知识都讲了,可是学生依旧觉得难以掌握。因此,探索一套适合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成为了《国际金融》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就此问题结合教学实践,从课程模块化设计、启发式教学、考核评定的安排等方面谈一谈具体做法及体会。

一、模块化设计,教学做结合

一般国际金融学的内容体系应包含国际收支、汇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四部分。笔者认为,只有在教学体系上从抽象到具体,从原理到实务,章节的设置注重内在逻辑关系,就可以使学生对国际金融知识体系有一个完整清晰的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考虑按照国际收支、外汇、汇率、外汇市场业务、外汇风险、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机构等设计成不同的模块,并考虑学生每一个模块包含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学生应该掌握的某项技能,将相关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利用辅助案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例如,在学习“国际收支”这一部分时,我们可以这样来构建教学模块:

(一)教、学、做内容安排1.教师通过多媒体讲解国际收支的内涵及各账户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国际收支的调节原理;2.通过案例给学生布置任务,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相关项目进行计算;3.小组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国家政策对国际收支的调节,并将讨论结果汇总。

(二)教学载体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理。

(三)培养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国际收支的内涵及个账户之间的关系;(2)理解国家对国际收支的调节。2.能力目标:(1)能够进行国际收支平衡表相关项目的计算;(2)能够对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理论归纳。

(四)实施步骤1.多媒体讲解;2.学生进行计算;3.分析讨论总结。通过模块化设计,循序渐进,学生边学边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加牢固,学生的实践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普遍提高,真正实现了专业教学的理实一体化。

二、方法多样化,关键在启发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国际金融》课程具体的教学中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就要根据班级学生情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学习“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这一内容时,就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情况,采用不同教学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1.发现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急于把现成答案告诉学生,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探索解决问题。在这里,可按如下步骤进行教学:(1)设问:合上课本,想一想一国汇率上升对进出口、旅游、资本流动有哪些影响?(2)思考:让学生自己思考上述问题。(3)启发:汇率上升后,本国货币对外升值,进而影响国内物价和货币购买力,从这个角度出发分析。(4)讨论揭示:学生经过讨论,再结合教师提示,揭示出答案。

2.情景教学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一定的场景,创造一种模拟环境,在这种环境下,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开发思维的目的。如就上述问题,当一国汇率上升时,分别由一半同学扮演进口国,旅游输入国,资本流入国,另一半同学扮演出口国,旅游输出国,资本流出国,让他们从本国利益出发分别互相质疑对方,寻求双方都接受的方案,然后,再派几个代表上台演示,双方各抒己见,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

3.案例教学还可以通过典型案例,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中揭示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组织案例讨论并要求学生对具体案情归纳,得出结论。最后在课堂上由师生对其方案进行提问,指出漏洞,从而达到掌握课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述方法的关键都在于启发,需要灵活运用:对于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的班级,宜提出具体问题,运用发现法;对于思维较活跃的班级,宜用情景教学法;而对于基础较好,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班级,宜用案例教学法。我们只要对班级学生有足够了解,对各种教学法有较深的认识,便能根据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法,并在教学中加以运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立体化考核,综合性评价

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也是教师完成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那种完全以考试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做法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需要。课程考核及成绩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综合评定。1.学习态度。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与教师的配合程度,作为考核的一项指标。2.平时作业。主要是评析与课程有关的资料或案例,考察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还可以考察学生有否独到见解,以此衡量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3.课堂提问。通过提问方式,经常了解和检查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回答情况予以计分。4.课堂发言。对于课堂提问或课后作业,有的要求学生上台作简短发言并评定发言成绩。5.考试。由于通过平时多角度评定学业成绩,传统的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占学生成绩的比重应大幅度下降,但仍不失为考核,掌握理论基础知识的一种手段。有时还可根据学科情况组织开卷考试。

四、结语

在《国际金融》的教学组织期间,教者通过模块化教学设计,加大教学活动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在对学生课程成绩考核中进行了多元化综合性评价。这种安排,不但有利于增强学生国际金融方面的知识、技能,还可以通过知识技能的迁移,有利于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应变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于淼.浅谈职业大学经济类国际金融教学的几点体会.北方经贸,1998,04.

篇(6)

关键词:地方高校 国际金融课程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132—02

国际金融课程是一门知识体系庞大的课程,要求学习者须具备西方经济学、会计学、国际贸易学和货币银行学等知识基础。由于国际金融还涉及到数学公式的推导及演算,因此要求学习者应具备较好的数学功底。由于上述原因,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该门课程在心理上存在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结合地方高等院校培养目标和国际金融课程特点,有必要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基础上,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以达到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地方高校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地方高校一般主要由当地政府出资办学,与综合性大学或研究型大学相比,其在人才培养方面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随着我国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教育方式也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在招生生源方面,由于地方高校的一些特点和限制,使得生源素质总体较综合性大学低,而且地方高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培养人才。这从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因此,地方高校培养人才目标主要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能更好地贴近市场需要,服务当地经济,而不是偏重理论性知识的研究型人才。

二、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分析

国际金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条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学科。在知识体系和教学目标等方面与其他课程存在诸多差异。因此,准确把握该门课程的特点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1.知识面宽,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国际金融课程知识点涉及广泛,包括国际收支和国际储备、外汇业务、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信贷和国际金融组织与国际货币体系等多个知识模块。每个模块又包含了众多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又与其他课程紧密相连。如学习国际收支平衡表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学基础,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信贷涉及到货币银行学和证券学等课程。因此,学生只有在学好相关课程的基础上,才能为学好国际金融课程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2.知识点更新快,紧跟时代步伐。国际金融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较强的课程,其内容更新速度快是不言而喻的。日新月异的国际金融实践也推动着国际金融理论不断深化和发展。近10年来,国际金融理论发展非常迅猛,尤其是在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国际金融监管理论和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因此,国际金融课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金融大事件在我们身边层出不穷。如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崩溃,到牙买加体系的建立,体现了在货币体系的变更的背后,全球金融发展的演变;从1997年东南亚危机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对原有金融监管的质疑以及如何构建新的金融监管思路的讨论;中美贸易问题引发的汇率大战,人民币升值问题等等。这些金融事件的出现,不仅要求国际金融这门课程更新知识理论和知识点,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3.要求学习者具备较好的数学基础。国际金融作为经济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要求学习者具备较好的数学尤其是高等数学基础。如在学习外汇业务和衍生金融工具时,对汇率的套算、进出口报价、外汇期权和外汇期货等问题,需要运用大量的数学方法演算。在这一点上,大多数文科类学生显得力不从心,经常在这几个知识点的考核上出现失分严重的现象。

随着全球金融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的开放程度逐渐提升,尤其是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得我国的金融行业、外贸企业等机构对既通晓国际金融实务,又熟知国际金融法律法规的综合性人才需求增强。因此,高校对国际金融课程的建设重新提上议程。显然,在课程建设中,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下面,笔者结合地方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以及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三、地方高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地方高校办学目标是为当地输送应用型人才,而国际金融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掌握了国际金融知识的实际应用,同时又符合市场的需求。

1.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结合教学目标与学习的一般规律,运用多样的教学形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在学中”。如根据启发式教学特点,笔者在讲解汇率变动影响时,结合2011年9月瑞士央行干预其汇市事件,采用事件导入法,设计了让学生思考瑞士央行干预其汇市的原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达到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2.采用案例教学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国际金融课程内容与实际联系紧密。如货币体系的变更、希腊债务危机、欧洲债务危机、人民币汇率升值等等。众多现实案例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原始材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重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选择恰当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换言之,即教师应结合所要讲解的内容进行问题环节的设计,突出知识点的综合运用,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讲授汇率政策手段实施时,可以安排学生先观看郎咸平关于中美汇率大战演讲的视频,然后要求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提出本组的观点,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除在课堂引人案例外,还可要求学生就当前发生的重大时事金融热点,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件开展小组作业练习。教师应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作业,并在课堂上讲解本小组的PPT内容,然后由其他小组成员针对该议题展开提问和讨论。通过这种互动方式,既让该小组成员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对其他小组成员能起到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

3.在传统教学手段基础上,运用多种教学辅助工具开展教学。教师在教学中,除利用PPT形式展示所学内容外,还可以利用网络结合讲解的内容,观看相关视频、最新评论以及有关网站信息。如在讲解国际收支平衡时,可让学生浏览国家外汇管理局官网,查找相关贸易数据,引导学生利用数据分析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分析我国进出口贸易变化以及不同行业进出口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此外,光盘和专题影像资料也是较好的教学辅助工具,它可以让学生在直观了解事件的同时,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拓宽知识结构。为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国际金融课程,学校还应利用网络建立网络课程。通过网络教学方式,打破传统时间、地点的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上网进行学习,或者在网上发表学习感言和做作业,达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无限制的交流。通过建立这种开放性学习环境,不但能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目的。

4.充分利用模拟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目前,国际金融课程大多缺乏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上,而国际金融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加强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地方高校应加强模拟实验室的建设,让教师能结合实验条件设计教学任务和教学重点。如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金融实验室,一般包括“金融教学”和“模拟交易”两大系统,既可提供即时证券、外汇、期货等金融市场的相关行情和资讯评论,也可同步进行相关模拟交易活动。除建立模拟实验室外,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也是一种训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途径。学校相关的学院可以和相关企业联合,如银行、证券公司或外贸企业等,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学习,能更好地理解课本上所学知识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枯燥和晦涩的理论当中。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学生毕业后也能较快地进入岗位角色,上手能力大大提高。另外,为加强校企互动,学校还可以聘请金融机构或外贸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来校开展交流活动,更贴近实际地讲解业务操作流程和当前行业资讯等,让学生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进行学习。

四、结语

国际金融课程独有的特性,如专业性、综合性和时代性,决定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应在结合本校定位和选用合适教材的基础上,运用日新月异的信息和科技手段,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力求将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和当前的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市场所需人才的目标。

篇(7)

关键词:技能培养 高职国际金融专业 工学结合 内容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14-02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适应这一要求,国际金融专业课程的规划、建设和教学应当坚持“能力本位”,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建设。

一、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创新的意义

1.市场的呼吁。目前,纵观我国的商业银行,从大银行到中小股份制银行,几乎家家都有相当分量的国际金融结算、担保、融资、理财、外币兑换等等业务,这些业务和相应的岗位需要学校培养和提供有国际金融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

2.专业人才的行业要求。据了解,金融企业需要具有一定金融理论水平和金融专业技能、具有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够胜任特定金融服务岗位的高素质金融专才;需要知识结构合理、金融专业技能过硬、能够胜任多个金融服务岗位的高素质金融通才。

3.强调技能培养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手段。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并向社会输送高技能的专业应用型专门人才,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理论功底、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熟练的专业技能,这些都需要通过实训教学达成,国际金融专业也不例外,国际金融专业技能的培养必须放在重要的位置。

二、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计脱离现实,与市场相脱节。课程设计的关键是体现市场的需要,行业的要求,专业的特征,原来的课程却注重学科的建设和系统完善,知识性强,实践性和市场适应性差。

2.国际金融课程普适性低。如原教学规划偏重于国际贸易和金融专业,没有考虑到本地区国际金融业务还不发达和农村银行网点几乎没有国际金融业务的事实,对金融专业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考虑不足,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基本技能不全面,对各种金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缺乏普遍适应性。

3.国际金融课程实践性低,能力培养的强调不足,方法不佳、课时不够,实训条件差。

三、国际金融专业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课程设计的理念。坚持“以培养能力为目标”,每个案例和实训项目都明确培养的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角色扮演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有明确的角色主体意识,自觉地将学过的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互补为用,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和知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是开始,“学”在其中,“做”是目的。我们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把课程内容与实训内容组合成一个个教学项目,用任务驱动法完成教学目标;“全方位考核”体系。建立严格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实训和案例分析均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程设计的思路。目的明确:以培养各类金融机构国际金融业务经营和管理中,以及和涉外企业财务会计人员所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能力与素质为目的;突出重点: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精神为灵魂,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内容模块化: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为目的,建立“四个模块”教学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化:以模拟实践教学为主线,建立参与式、交互式、模拟教学和实训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体系;手段现代化:通过建立多媒体课件、立体化教材、网上资源、第二课堂、企业基地等,丰富教学手段,建设现代化的、重实践的教学环境。考核立体化:以考核和激发学生提高自己的国际金融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水平、业务能力、职业道德为目的,建立全程化、立体化测试体系,包括基本理论测试和业务能力测试两部分。

四、国际金融专业课程新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

1.市场导向。在办学方向上,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根据社会需求来培养和造就人才;在办学内容上,以行业的要求来设计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训项目、教学方法;在办学效果评价上,“双证”要求;专业技能水平;就业率;就业方向;用人单位的评价。

2.工学结合。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内实训、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3.实施“双证书”一体化培养模式。该模式的推广和实施,不仅使70%以上的专业学生毕业前能分别拿到理财师、证券从业人员、保险从业人员等从业资格证书,关键是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的设计和组织运用上都必须考虑。

五、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规划

1.设计高职高专《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框架。本专业课程采取模块化教学,选取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因为,目前模块化教学已经是我国高职教育普遍认可的教育模式,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在针对性和适用性问题上,我们的操作方法和操作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从目标岗位出发。通过座谈会等方式,由银行、企业提出目标岗位的任职要求。

第二,分析目标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

第三,确定国际金融专业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第四,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确定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上,我们遵循两个原则:针对性。针对目标岗位知识要求和能力养成的需要设置教学内容。适用性。

2.设计合理的理论和实训课程体系,适宜的教学内容。拟增删的课程和相关内容和相关教材和教学资料建设。通过课程组教师对国际金融行业以及外贸企业的资深专家、富有业务和管理经验的从业人员进行的调查、分析和讨论为基础,根据实际工作岗位对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要求,并结合国际金融专业以及其他金融专业的建设方案和教学标准设计的,在强调“能力本位”原则、理论知识“够新、够用”的基础上,教学内容进行了修改。

3.研究和筛选有效的理论和实训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们研究和筛选使用以下教学手段和方法:

(1)充分利用现有实训基地,如模拟银行、国际金融业务模拟实验室、会计业务模拟实验室、多媒体机房等校内金融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并配备先进的教学设施,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由此,我们不仅可以在教室进行案例分析、业务操作训练,还可以再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实习,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完善了多媒体课件以及音像等教学手段。

(3)推广网络化教学。实施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化,运用相关的教学、软件系统,借助网络,及时补充传授课程内容、案例阅读、进行网上辅导、布置课外练习、与学生进行互相交流等。

4.编撰体现新思想、新观点、新内容、新方法的《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外汇交易》、《国际信贷》等相关教材。

5.建设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训过程如何强调以能力为本位注重科学化、程序化、目标化。

参考文献:

1.唐海燕.机制基础课程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初探.中国成人教育,2007(3)

2.首珩,陈维克.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11)

3.潘昊.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法律制度研究. 湘南学院学报,2010(12)

4.唐正荣,张乐乐.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师范院校教学团队建设.人力资源管理,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