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9 00:42: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信息化应用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0 引言
信息化深化应用是实现信息化目标和价值的核心途径,也是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电网公司将2010年定为信息化深化应用年,各单位纷纷采取各种手段,并且开展了同业对标等,推进信息化深化应用。信息化深化应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推进信息化工作与公司发展战略和核心业务间的紧密“融合”,发挥信息化支撑人财物集约化的应用实效,持续提升公司信息化水平,将公司加快建成应用深化、横向贯通、数据共享、组织完善的国网系统“信息化企业”,坚强支撑公司统一智能电网建设,可靠服务公司发展工作大局。
“十一五”期间电力企业在国家电网公司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建成了一体化信息平台,ERP系统覆盖全部市公司、部分直属单位和县公司,推广实施营销、生产等专业管理系统,建设完成业务应用的实施和全面推广,建立了信息化六大保障体系。
随着大批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的陆续投运,信息化工作由大规模建设阶段进入“建设与应用并重,着力深化应用”的新阶段。国网公司将过去的2010年定为信息化深化应用年,在这一年里,各单位采取多种组织和管理手段推进信息化应用,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信息化深化应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笔者认为如果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信息化深化应用工作推进起来可能更顺畅。
1 不断完善信息系统的实用性
信息系统开发时要尽量按照使用人员的工作流程进行,不可与使用人员的日常工作脱离,当使用人员的工作流程有变动时,信息系统也要及时进行更新完善,决不能使信息系统的应用变成用户的额外负担。满足用户需求的系统是最好的系统,单纯追求先进性而不把系统建立在用户的实际需求之上的系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信息系统如果仅靠管理制度来强行实施,使用人员必然怨声载道,深化应用也会举步维艰
2 不断增强信息系统的易用性
易用性是交互式IT产品/系统的重要质量指标,指的是产品对用户来说有效、易学、高效、好记、少错和令人满意的程度,即用户能否用产品完成他的任务,效率如何,主观感受怎样,实际上是从用户角度所看到的产品质量,是产品。对于信息系统的应用中来说,所有信息系统的价值都要靠数据来支撑,而系统的数据绝大部分来源于基层,这就要求应用系统要用友好的界面,无需经过复杂的培训就可独立使用,唯有这样系统的应用才能达到广泛性。
3 不断提高信息系统的可用性
可用性与易用性一样同样是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指标,这里信息系统可用性着重强调两方面的原则,一是状态可见原则,即用户在应用系统上的任何操作,不论是单击、滚动还是按下键盘,页面应即时给出反馈。“即时”是指,系统响应时间小于用户能忍受的等待时间;二是容错原则,即帮助用户从错误中恢复,将损失降到最低。很难想像一个半天得不到响应、稍有不慎就会死掉甚至丢失数据的系统能够得到深化应用。
4 提升信息运维能力,确保信息系统的可靠性
信息运维工作不仅仅是网络、服务器等设备级的运维,还应能对应用、业务级的运维有主动、有效的支持,满足公司专业化运维的要求,以此来保证信息系统的实用性、易用性、可用性和可靠性,唯有这样信息化深化应用才能够得到长期有效的开展。
5 健全管理考核机制,合理制定同业对标指标
关键词:生产 调度中心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162-01
1 生产调度信息化的意义
信息化逐渐成为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决策水平的推动力,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现代化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生产调度中心管理着全矿的人力、材料、设备、安全信息,是煤矿主要管理者。它的管理效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矿井的生产经营。而生产调度中心的信息化水平又是支撑调度中心效率的工具和手段,它所负责的工作就是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形成决策、协调指挥生产。信息化的管理正在成为调度指挥中心架构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提高生产调度中心的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生产调度信息化的概念
生产调度信息化的概念是指调度中心围绕安全生产目标,把信息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内生要素,在信息化与工业生产过程控制融合的前题下,实现安全、生产、运输、提升、洗选全流程的业务优化,实现各子系统综合集成,各部门业务协同。以此优化资源配置,变革生产方式,精简工艺流程、降低劳动强度、保证质量、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创新发展模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竟争能力。生产调度中心的信息化是建立在通信、网络、计算机技术之上的生产调度运行管理的信息化。
3 生产调度中心信息化内容
生产调度中心信息化应具有集调度管理、安全监测、视频监视、通信指挥为一体的信息化平台,应用计算机、网络、集成、智能控制,通过采集、处理、集成等综合自动化技术,实现对煤矿井下关键岗位及重要设备监控和监测,应该具有安全生产信息高度集中,分析透彻、管理科学,指挥方便、快捷的作用,要求生产调度中心能实时掌握整个矿井各生产环节的有效信息,实现“管、控、营”的一体化调度。
4 生产调度信息化的实现方法
生产调度的信息化主要是靠信息化与工业化的高度融合,变工业化中的一个个信息孤岛为网络中一个个信息点,煤矿各领域的自动化水平已普遍较高,譬如:电力系统、运输系统、瓦斯检测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等它们自成系统,但彼此孤立、相互封闭,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各子系统间的优化自动控制,形成完整的矿井综合自动化,实现由“有人值守”为“无人值守、有人巡视”。实现对安全重大危险源监测、生产过程和机电设备监控,实现安全管理的流程化、标准化,实现对生产安全的统一调度,集成生产过程中各种信息,为调度管理运行和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
建立千兆以太网络,解决系统的物理传输通道,对所要求子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分析、集成、处理、,完成统一的信息集中管控,将我矿井上、下各关键岗位生产过程信息通过自动化及工业电视系统集成实现远程监测,生产各项业务管理实现统一软件平台化的集中信息处理,包括生产计划、生产调度、设备管理、综合统计、重点工程、隐患排查、安全事故分析、安全点检管理、三违管理、人员定位、防治水等信息的管理,按统一的框架协议、统一的传输协议及数据接口、统一的数据编码标准,建立起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在系统网络中通过权限认证浏览相关安全生产信息。综合自动化信息集成平台以千兆以太网为高速传输通道,满足数字信息、视频、语音等传输需求。
4.1 硬件架构
设计采用二台IBM X3850服务器作为数据库服务器和管控服务器,保证系统的运行可靠性,WEB服务器采用1台IBM X3650服务器,作为访问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用户管理、认证管理,同时承担调用数据库服务器实时数据信息,满足局域网络的客户端访问需求,还配置1台IBM X3650服务器作病毒库服务器对平台系统生产网的网络安全提供保障。
4.2 软件系统架构
综合自动化系统软件是基于网络平台运行,以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2008 Server为运行环境,以关系数据库(SQL_Server 2008)为数据库支撑,它由综合自动化集成监控平台软件、实时WEB服务器软件、系统管理软件、数据采集软件(iFIX SCADA)等组成。
系统架构采用C/B/S(客户机/浏览器/服务器)混合架构。
服务端:主要负责对设备层数据的采集、存储与分析,硬件指令的收发,系统信息的监视、收集和通知。
客户端:主要提供简洁直观、快捷方便的人机界面,接受用户指令下发至服务端,同时从服务端接收经过分析的数据信息和报警信息提供给用户。
iFIX可以帮助您精确地监视、控制生产过程,并优化生产设备和企业资源管理。它能够对生产事件快速反应,减少原材料消耗,提高生产率,从而加快产品对市场反应速度。生产的关键信息可以通过Proficy HMI/SCADA-iFIX贯穿从生产现场到企业经理的桌面的全矿管理体系,以方便管理者做出更快速更高效的决策,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4.3 软件接口
软件接口及标准的信息协议是软件整合能否实现的关键,对于各现场控制单元(子系统),接入组件支持业界普遍认同的一些标准接口接入。譬如FTP接口、OPC接口、DDE/NetDDE接口。
4.4 子系统整合方案
综合自动化系统集成平台建设将包含矿井各个生产及监测子系统的数据有效整合。根据各子系统的控制点的分布、控制方式及控制对象的不同,结合各个子系统的实际特点而采用基于不同技术的数据集成解决方案。过程控制网络与操作执行层(设备层)网络间的集成主要是实现网络间信息交换与信息共享。根据目前设备、技术的情况和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全矿井自动化系统各子系统信息的集成主要有三种方式:与子系统控制器联接、与子系统主机联接、与基于PC的嵌入式子系统联接。
5 系统安全
综合自动化平台控制网络由各子系统主机及调度中心管理、控制终端、综合自动化平台服务器组成。为确保这些连接于控制网络中的各类计算机、服务器对网络中病毒的防护,此次网络安全部分防病毒采用服务器客户端的C/S架构模式。中心机房建立专用病毒库服务器采用趋势网络版杀毒软件构建病毒库服务器,各类终端安装趋势杀毒软件客户端通过病毒库服务器实现定时病毒库的升级。同时系统控制网络与管理信息网络之间隔离设计采用伟思物理隔离网闸设备内带相关防病毒引擎,可实现网络访问之间的硬件病毒防护。
在爱康国宾看来,体检有哪些变化和趋势?信息化是如何为其体检业务服务的?数量庞大的体检数据和样本是否进行了科研利用?就以上问题,记者在6月19日采访了爱康国宾北京区医疗运营副总经理李秀池。
李秀池曾任中日友好医院门诊部主任,后于2008年被聘入爱康国宾,“见证了爱康国宾的快速发展。”李秀池介绍,爱康国宾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从6家体检中心发展到48家。
作为共和国同龄人的李秀池职业干练、语速极快,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当天她已经开着车跑了两个体检中心,下午还要去一个检验中心。她说爱康国宾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对质量的严苛要求是重要原因,这一切都是为了“客户感受”。客户感受有时会体现为一个数字:负责北京区运营的李秀池的投诉指标是0.5/2000,这给了她不小的压力。
谈到这些年人们对待体检的态度变化,李秀池感受最深。她介绍,2003年之前,有些单位给自己的员工购买体检服务,甚至帮大家组织班车、买好牛奶面包,但是真正到医院参加体检的人还不到50%。“一场SARS把大家从睡梦当中惊醒了,”她说,“SARS之后,不光是大家都去体检了,个人购买体检的量也开始增多,一下子上升到了20%。”
对于爱康国宾的信息化应用,李秀池从业务流程的角度进行了介绍。体检人A在购买体检服务后,爱康国宾会提供给A一张体检卡,体检卡里存有A的个人基本信息以及体检套餐信息。如果A是团队客户,A会拿到一张体检表,体检表上会有一个条形码。体检卡或者条形码被激活后进入爱国国宾的IT平台系统,A就可以选择任何一家爱康国宾的体检中心预约体检。
爱康国宾IT系统的检索功能非常实用,如果A忘记带体检卡,只需提供姓名和单位名称就可以检索到。另外,IT系统还可以进行体检流程的追踪,体检者已经做了哪几项检查,正在进行什么项目,都可以追踪到。爱康国宾IT系统还有自动排检功能,如果第一站是采血,电子屏幕上会提示采血在某某房间,采血完毕,系统会自动提示体检者应该去做的下一项检查是什么。
还有体检数据的电子化传输,比如放射科的影像等信息的传输,就是通过体检中心的信息管理系统系统进行的。
检验对信息化的依赖更强,“一个人大概要做几十项检查,只靠人脑记录不知道要出多少错。样本运送到检验中心后,由设备上的扫描枪进行识别,检验完成后,检验结果通过网络传回报告医生处。”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您能谈谈这些年来,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吗?
彭文柱:多年来,在上级教育行政和电教部门的关怀支持下,学校信息化工作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以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和资源建设为核心,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化应用示范学校”的作用,整体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水平。学校信息化工作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连年被市教育局、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为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先进单位。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学校信息化的全方位发展,需要有具体的工作来支撑。那么,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具体实施落实到了哪些方面?
彭文柱:学校的信息化工作分别是从设施、资源、培训、科研、竞赛和活动等五个方面来着手实施的。
第一,狠抓信息化设施建设,全面创建多媒体教学环境。
学校先后建设了多媒体数字化校园网;3个计算机网络教室;36个教学班均配备了电子讲台、计算机、投影机、交互式电子白板、无线扩音机等先进的教学设施,实现了“班班通”、“班班多媒体”和教学现代化;音美、劳技、实验、计算机网络教室等专业教室设备齐全,均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为每位教师配备了规格较高的ThinkPad笔记本电脑,各教研办公室配备了台式电脑,方便了教师教学与办公;全数字化校园网连接校内外,有线无线网络无缝连接,让教育教学、教师办公、学校管理、教学资源等全面实现了信息化和网络化。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二,加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构建信息化综合平台。
把学校网站办成集各种功能于一身的信息大平台。使网站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对内管理的平台,同时又是各种资源的融合平台,师生学习的“数字化”园地。学校大部分教师掌握了网站建设技术,创建教师个人主页86个,个人博客网站32个,教研组网站5个,专题学习网站18个,小学一至六年级作文教学与作文批改大型网站1个,学校自动化综合办公网站、电子邮局、学校信息网站各1个,教学资源网站、电子图书阅览网站各2个,教师与学生及家长建立联系的QQ群15个,手机短信平台16个,构成了学校信息化大平台,彻底实现了教学、办公网络化,交流互动数字化。
全体总动员,开发整合教学资源。学校自主研制开发了小学作文教学网站,为学生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写作技巧指导,具有习作发表、作文在线批改、点评等功能,其作文批改功能系国内首创。各年级学科组共建教学资源库,达到了全校教师共建共享。
树立应用典型,带动全员普及。学校信息化硬件、资源完全满足了各科教学的需要,达到了“四率高”,即设备在课堂内外的使用率高、学科使用的覆盖率高、多媒体在教学当中的最佳应用率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高。所有教师均能运用多媒体教学,90%以上的教师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学校重视教师信息化应用考核与评优,每年教师节前,通过对每位教师平时教学媒体使用次数的统计,上传资源库课件的数量,论文、课件、教学设计参加上级评比获奖等次等十多项指标进行量化考核,最后评选15名校级“信息化应用工作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树立一批批信息化应用典型,通过教学活动比应用、学校考核查应用、树典型带动应用,促进教师媒体应用率和普及率的不断提高。
第三,常抓校本培训,全面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分层要求,全面培训,促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上新台阶。为了培养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制订了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培训规划,要求45岁以下教师会运用网络进行课程教学,会自制多媒体课件,会制作简单的Flas和专题网站;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每学期组织20学时以上的信息技术校本培训,并通过学校网站中的教师培训专栏和QQ群、Blog圈子进行网络培训和适时指导,使教师培训形式灵活多样且有互动性,使全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对全体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为落实国家继续教育条例和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在省市电教部门的支持与指导下,2010年暑期集中全校教师进行了为期7天56学时的教育技术能力专项培训,80位参加学习的教师,均取得了省教育厅颁发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合格证”。在随后几个月的实践应用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学校充分发挥示范校传、帮、带的作用。多次派教师送教下乡,现场执教并观摩教学。市教育局组织汉师附小多名教师到市内各区县,通过现场作公开示范课、学术报告及现场互动答疑等形式,进行“阳光师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促进了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蓬勃发展。
第四,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整体协调发展。
学校坚持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路子。学校在“十五”期间参加了全国课题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小学课程整合的研究》获评全国优秀课题,其成果获一等奖,学校获“全国十五课题研究先进集体”奖。在“十一五”期间,承担的中央电教馆“十一五”教育技术专项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研究》,在全体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地完成了作文网站的程序开发和资源添加,作文网站规划合理,其核心程序作文批改功能在国内属首创。作文网站受到省内外专家的赞誉,已在省内开始推广并获陕西省优秀课题奖。
第五,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级信息化竞赛和评优活动。
远程互动教学受上级领导的肯定。2008年3月28日,陕西省副省长朱静芝、陕西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等领导一行,视察了本校与陕飞一小和勉县周家山小学进行的远程互动教学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学生电子作品《廉政建设进校园》受到省市纪委领导的大力赞赏。2009年元月13日,省市纪委领导一行十五人到校调研“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情况。浏览了学生制作的廉政建设电子小报、电脑绘画、动画等作品,对信息技术与廉政建设宣传有机整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倡导各地要向附小学习,拓展宣传形式,认真做好“小手拉大手”廉政教育活动。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学校这样大手笔的规划,大力度地推进信息化发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最近,又取得了哪些成果?对于学校今后的信息化建设您又是如何看待的?
关键词:信息化;翻转课堂;汽车运用;专业教学;实训教学
一、背景
翻转课堂,又译为“反转课堂”,2011年在美国各地兴起,“翻转”的含义是颠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角色的变革,扩大教学的覆盖面,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并进一步改善学习效果。“翻转课堂”又与信息化教学、数字化资源建设相辅相成,成为信息化时代教学模式变革的关键性因素,同时与教学改革发展相契合。
通过发挥教学资源信息化的优势,可以实现多元化的课堂翻转,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现场实训方式、评价等方面。
二、工位翻转
工位翻转的主要特征是指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转变,伴随有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师职能转变等方面的内容。
利用信息化的实训环境,将学生进一步细分为三类学习群体,分别围绕:理论知识学习与自评、虚拟实训与师评、实物操作与互评三大主题进行学习与练习,并设置对应的“工位”。
由此拓展原先内涵单一的“工位”,使学生分工更为丰富,再通过“工位”的轮换,优化教学组织,实现工位间的翻转教学,同时也更为凸显了老师的管理、引导和组织作用。
1.理论知识学习与自评
借助动画和3D仿真,化解了“讲不清、看不见、摸不着”等教学难题。还可通过计算机终端实现多次测验,实现理论自评。
2.虚拟实训与师评
学生进行仿真实训,可以调阅实训记录,作为评价依据之一,与实物操作相比,操作效率更高,且突破了场地和时间的限制,避免了安全隐患,趣味性也提高很多。教师可以通过后台对学生的理论自评、实操互评以及仿真实训过程进行查阅,监督学生学习过程。
3.实物操作与互评
在每个工位上配置计算机并安装实训辅助软件,学生可查阅资料、调阅视频并现场互评,再进行工位轮换,实现工位间的翻转,拓展工位。
三、现场翻转
传统实训现场是老师演示操作、指导点评、学生实训的场所,在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师难于演示,无法人人看清;学生一味模仿,缺少及时指导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通过改变教师现场演示环境和学生现场学习方式来优化实训教学。
1.实训演示环境翻转
原先的实训演示立足于现场与实物,但在教师演示环节的短板效应仍尤为明显,通过虚拟实训,实现教师演示由现实环境向虚拟环境的转变,收到了一目了然、讲得清、看得清的效果。
2.现场学习方式翻转
实训现场常见问题有教师苦于反复演示弱化了指导的职能,操作过程中无法获得及时正确的指导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在实训现场设置工位机,学生可查阅资料、调阅视频并现场评分,增多了学生的可支配资源,改变了原先现场学习方式。
四、课堂翻转
学习方式转变是课堂翻转的主要特征。通过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在线学习课程为例。
不论是知识点还是辅助资源,共同的特点就是短小精炼,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阅读了知识点与辅助资源之后,紧跟着的4~5个小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及时地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汇总处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该平台,学生在课前完成“信息传递”,而“吸收内化”的过程则通过在课堂上互动来完成,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五、总结
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在理论知识教学方面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优化一体化教学过程,并进一步促进实操技能教学;教师演示由现实环境向虚拟环境的翻转,克服了教师演示环节的短板效应。将信息化平台运用到实训现场,改变了原先的现场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可支配资源;围绕理论知识学习与自评、虚拟实训与师评、实物操作与互评三大主题,设置对应的“工位”,拓展“工位”内涵,并通过“工位”的轮换,优化教学组织,丰富学习过程。
困难在于信息技术领域有行业发展快、技术改进快、更新快的特点,今后研究还应兼顾一定的即时性、前瞻性;对师资、设备、场地、资源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也增加了实施的难度;过程监控及评价有时会导致部分教学环节在进程上很难把控。
参考文献: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7.
(一)信息化的介绍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优化和重构业务流程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这涉及创新企业的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流程,重组管理团队和创新管理手段。
(二)信息化要素
第一,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模式,而不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其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仅仅是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手段。
第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概念是发展的,它随着管理理念、实现手段等因素的发展而发展。
第三,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集成技术。企业建设信息化的关键在于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即实现将关键的准确的数据及时地传输到相应的决策人手中,为企业的运作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第四,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人机合一的有层次的系统工程,包括企业领导和员工理念的信息化;企业决策、组织管理信息化;企业经营手段信息化;设计、加工应用信息化。
(三)信息化整合
传统认为企业信息化程度划分为四个阶段:基础应用阶段、关键应用阶段、扩展整合及优化升级阶段、战略应用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具体特征和判断标准。
先看第一个基础应用。在此阶段,企业主要进行的信息化应用内容有基础的协同OA、简单会计核算、企业网站、简单薪资核算和简单的员工考核等。
第二个是关键应用阶段。这一阶段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主要有全面会计核算、基本成本和资金管理、企业核心业务系统(采购、生产、营销、库存等)和人力资源管理等。
第三个扩展整合及优化升级应用阶段,信息化应用解决了关键应用阶段信息系统未集成的问题,主要应用内包含了全程供应链应用、CRM、PLM、电子商务等集成的ERP应用。
最后是战略应用阶段,这是中国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最高阶段。处于此阶段的企业经历了较为长期的信息化应用之后,其信息化应用将通过商务智能、全面的绩效管理和随需而变的架构及机制等应用来全面体现其效益。
二、企业信息化应用
(一)信息化的管理模式
管理属于模糊性的概念,其重要性不容置疑。在信息化时代,如何管理才能真正地促进企业的长效发展是企业每一个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必须面临的问题。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主要为人为管理,人为管理不仅效率不高,而且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有效地改善人为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简化人为管理的操作程序,同时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使企业由人为管理转向信息化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自动化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应用
天津滨海快速交通发展有限公司从公司成立之初,就把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公司管理工作的重点,不断优化完善各业务板块,进一步辅助提升其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目前,企业实现的信息化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企业内部OA智能办公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绩效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业务部门内部管理信息化模式。它形成了具有公司特色的综合信息管理门户,系统采用B/S架构,系统分为前台和后台管理模式。
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已经实现了对企业员工的人事信息、组织架构、考勤管理、绩效管理模块等的实际应用。实现了电子化登记、查询,达到了信息共享。安全管理系统是轨道交通行业的重中之重,此系统结合安全绩效、应急管理、隐患排查、风险管理、劳保管理等模块,把安全监察、检察和技术整合在一起,形成容易查找各种信息、报表分析,辅助公司的安全管理的模式。今后的方向是把这些单个的系统整合到一起,统一运筹、管理,形成集中的信息化管理网络,这也是今后要探索的方向。
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应用,使企业高管就算足不出户也可以快速查阅公司的各项信息。企业信息化管理采用大量有益的信息技术大大地改进了企业的资金、信息、物资、人员的统一管理。通过建立一个信息交流平台,解决了一些由于地域问题所造成的技术难题,在互相交流的同时也学习和进步并解决这些难题。与此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为技术交流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不同层次的交流,更大力度地带动了整体的发展水平。
三、提升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对策分析
(一)不断加强企业战略管理信息化建设
由于未来企业管理信息化必然走向战略管理层面,因此发展企业战略管理信息化就十分关键,对此首先要革新顶层设计理念,使之符合战略信息化管理的需求。企业的运营必须建立在战略基础上,只有关注战略,才能够更好地落实方法和工具。然后要关注战略以及支撑战略的相关业务,让信息化管理部门能够更好地理解企业的业务,这样才能够为企业业务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传统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管理模式主要致力于提升企业业务的操作效率,而战略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在于战略、目标以及绩效和决策等,其本质是为了提升企业的战略执行力,提升企业的效益。企业想要具体地落实以及执行这些战略就需要利用“以业务为驱动,以流程为导向”的这种方式实现信息化管理。只有将企业业务部门所涉及的业务管理内容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指标、目标以及决策等相关内容进行紧密结合才能够真正发挥业务系统的协同效用。只有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能够紧密地结合企业的整体战略,并且保障和落实战略能够被纳入管理信息化的系统之中,才能够更好地提升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的水平。
(二)进一步促进企业信息化的整合应用
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整合应用,就需要结合企业的整体业务模式,构建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这个一体化的管理系统要涉及到流程、战略、组织以及预算、计划和全面绩效管理等诸多内容。企业一方面在推进战略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对组织、流程以及计划和全面预算等管理工作进行强化,并将这些信息系统进行整合,从而使之能够更好地应用在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之中。当前企业管理信息化进行整合可以借助ERP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将战略管理、组织管理、计划管理以及全面绩效管理整合到一起,并梳理企业的整合业务流程,从而有效地提升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整合水平。
四、结语
关键词: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服务模式
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全球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和思考方式,使人们更加体会到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对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了合理利用,以不断提高政府行政管理质量和水平,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就行政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实践进行了探讨。
1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目前,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政府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实现自动化办公、加强局域网建设、采用信息公开方式、电子政务等,从中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在政府信息化建设当中,需要相应的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应建立健全信息化制度和流程管理,以促进政府服务工作更加规范化。政府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政府电子政务运作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及时作出正确处理。因此,在信息化应用的过程中,政府应结合我国国情,采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模式对信息化流程进行优化,以推动政府的信息化发展,提高政府行政工作水平和效率。
2信息化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
随着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政府抛弃了传统的办公模式,引入了信息化模式,以提升行政管理水平。在信息化应用上,政府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行政管理,简化了公共事务管理,优化了网络流程,提高了办公的效率,这是对行政管理体系的创新,使政府部门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模式,以提升政府的服务效率。政府的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在行政管理中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高办公管理效率的过程,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迅速地获取数据,实现信息平台的共享,保证信息的安全,并能及时和处理信息,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和水平,确保政府决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企业和公民提供更优的服务。
3政府行政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3.1信息化在政府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政府行政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在政府行政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不断完善政府机构的组织体系,同时,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在信息技术应用中,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加强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交流;②政府传统的服务模式受到信息化的冲击,采取了信息化管理模式,大大提升了行政管理的技术水平;③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了政府绩效。在政府信息化建设当中,其建设核心是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以提高政府的信息化管理与利用水平,重新安排政府行政管理流程,规范行政管理制度。信息化技术在政府行政管理中的应用,是政府信息化事务发展的过程,在行政管理中通过采用数字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了政府对民众的行政服务能力,提升了行政服务效率,减少了行政管理上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2使政府行政管理模式更加现代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确保了行政服务工作有效、有序进行,不断完善了行政管理制度,使行政管理模式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在信息化全面普及的时代,解决了以往行政管理中需要大量人力的问题,大大节省了管理时间。比如,在管理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数据统计、经济统计、信息核算等技术来提升自身的效率。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并将这些信息技术应用于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当中,以提高自身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为民众提供更好、更快的服务。
3.3实现行政管理模式网络化目标
以往,行政部门在传统的信息应用中,一般是通过文件的传送来实现管理目标,这将会导致文件不能及时到达,影响到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然而,通过采用信息化服务体系,可以确保信息的迅速传送,减少中间传递过程和时间,这大大节省了工作时间。政府信息化建设采用了完善的网络组织结构,实现了信息数据的共享,加强政府行政部门的联系与沟通,提高管理工作效能,减少了人力资源。与此同时,在行政管理中采用网络化管理模式中,能够确保组织成员良好沟通和协作,提高行政部门的绩效。
3.4体现政府行政管理模式灵活化
在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单一的管理模式,将会导致管理工作效率低、出现时效差等,且这种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加大了政府的经济投入。而通过建设信息化行政管理体系,以上问题将会得到有效解决。比如,电子监控设备在公路中的运用可以实现上路车辆的实时监控,且可以观测车流量情况,为政府部门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和依据。此外,社会公众还可以通过政府的电子信箱,积极参与到政府部门各种讨论当中,比如在网上讨论和收集的决策方案,通过它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发表个人的意见;同时,公众还可以通过信息网络,随时与行政部门、行政人员保持联络,实现相互监督。在政府行政管理工作中,通过信息化的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行政管理部门应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采用网络化发展模式,重视信息化共享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等问题,尽可能地提高政府行政部门组织管理的水平和工作效率,以降低行政管理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