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精神病调查报告

精神病调查报告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14 03:28: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精神病调查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精神病调查报告

篇(1)

1、常规工作:制定每月工作计划,完成结核病、精神病督导,完成居民死亡原因调查;每月上门服务访视≥90户,完成第二季度重点人群的随访指导工作;每月根据安排刊出健康宣教黑板报一期,组织大型多媒体健康宣教一次;按时参加例会,及时上报各类信息报表,完成领导委派的各项临时指令性工作;

2、完成社区居民花名册填写,掌握参保人数,为开展农民健康体检工作打下基础;

3、熟悉农民健康档案信息软件,完善家庭和个人健康档案信息数据,及时将随访信息记录入信息管理系统;

4、完成**流动人口调查摸底,完成**从业人员调查摸底,完成查螺筛查工作;

5、做好社区惠民政策宣传,配合做好一卡通的发卡工作;

6、规范填写各类台帐表册,迎接公共卫生半年度考核;

第二季度:1、与**村委主任、书记建立联系,确定公共卫生联络员,移交公共卫生联络员台帐,健全通畅**公共卫生信息管理联络渠道;

2、熟悉**基本卫生情况和居民健康状况,掌握**常住人口数、季度出生人数、季度人数、儿童人数、60岁以上老年人数、慢病人数、孕产妇人数、流动人口数,重点是流动儿童和孕产妇信息;

3、根据卫生院公共卫生年度总体部署制订工作计划,按照责任医生台帐要求,规范填写责任医生台帐日志;掌握**60岁以上老年人群、慢病人群基数情况,高血压、糖尿病人分级管理,完成第一季度随访工作;

4、完成**居民死亡原因调查报告、结核病人督导用药、新发精神病人的线索调查排查、从业人员信息收集报告等工作;刊出春季传染病防治健康宣教黑板报一期,开展第13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工作,发放外来建设者健康手册资料50份;

5、3月底前上报公共卫生信息报表,完成领导委派的各项临时指令性工作。

第三季度:

1、常规工作:制定每月工作计划,完成结核病、精神病督导,完成居民死亡原因调查;每月上门服务访视≥90户,完成第三季度重点人群的随访指导工作;每月根据安排刊出健康宣教黑板报一期,组织大型多媒体健康宣教一次;按时参加例会,及时上报各类信息报表,完成领导委派的各项临时指令性工作;

2、根据半年度考核情况查漏补缺;

3、完成**改水改厕工作,落实水质监测;

4、配合完成中小学生健康体检。

第四季度:

1、常规工作:制定每月工作计划,完成结核病、精神病督导,完成居民死亡原因调查;每月上门服务访视≥90户,完成第三季度重点人群的随访指导工作;每月根据安排刊出健康宣教黑板报一期,组织大型多媒体健康宣教一次;按时参加例会,及时上报各类信息报表,完成领导委派的各项临时指令性工作;

2、完成本年度责任医生全部工作,包括各类台帐表册,**家庭和个人档案建档率达到80%,重点人群建档率达到85%,慢病随访信息整理,健康档案信息化合格率80%以上,对各类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做好年度工作总结,积极迎接卫生局考核评估。

篇(2)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发病诱因 心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1-0087-02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中最常见的一组精神病,美国六个区的调查资料显示,其年发病率为0.43‰~0.69‰,15岁以上为0.30‰~1.20‰,我国部分地区为0.09‰,根据国际精神分裂症试点调查(IPSS)资料,18个国家的20个中心,历时20多年调查3000多人的调查报告,一般人群中精神分裂症年发病率在0.2‰~0.6‰之间,平均 0.3‰[1]。长期或急剧的压力(如天灾人祸等生活事件)等心理因素,往往是触发此病的诱因。精神分裂症作为重精神病,长期困扰着患者及其家庭。2006-1月-2009年12月回顾性分析我院11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史资料,探讨触发精神分裂症的诱因----心理因素,为指导临床护理干预提供依据,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研究组110例患者诊断标准都符合CCMD3,其中男25例、女85例,年龄16-71,平均年龄37.5±10.1岁。治疗的病程最短是3个月,最长是24年,平均4.5±1.6年。文化程度: 4例大专及以上,30例中专包括高中,40例初中,26例小学,9例文盲。对照组为健康受试者110名。比较分析两组性别、年龄、生活环境、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均为自行设计表①一般情况调查表,主要为社会人口学资料。②精神分裂症发病诱因的社会、心理因素调查表,内容包括家族史、个性缺陷、家庭经济条件、生活事件压力、社交与支持、生活环境、家庭对患者的关爱、躯体疾病、精神紧张度、正负性情感、社会功能、工作压力、婚姻与家庭的美满度等13个因素。每个因素按3等级(差1分、一般3分、好5分)评定,每个因素累计得分。量表的信度为0.9,测定内容的效度为0.8。

1.2.2 在精神分裂症初期进行调查。调查表由患者自行填写,文盲由调查对象逐项读予患者,根据其选择进行填写。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发放调查表120份,回收有效调查表110份,有效回收率92%。

1.3 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在FoxPro下建立数据库,用SPSS 10.0软件进行t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两组心理因素评定结果比较,见表1。

3 讨论

3.1 我们可以从表1可以看出,对照组在家庭对患者的关爱;婚姻与家庭的美满度;社交与支持;情感度;生活环境得分均高于研究组。而在躯体疾病;个性缺陷;神经紧张度;工作压力;生活事件压力均低于研究组,可以充分表明:心理因素是触发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诱因之一[2]。心理社会原因是指受到强烈的精神创伤,如父母离异、亲人死亡、升学未成等生活事件诱发精神分裂症者较为常见,而且心理社会因素对于病程的延续及预后也有重要影响。

3.2 精神刺激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诱发因素,诸如天灾人祸、亲人亡故、失业穷困等,精神创伤和重大生活事件均可诱发精神分裂症,这些精神刺激属于心理社会因素之一,心理负担重和心理社会应激多都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诱发因素。如果患者发病时间短,第一次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这时尽早使用疗效全面、副作用低的新型抗精神病药治疗是治疗疾病及早日康复的关键[3]。特别是发病于青少年时期的患者,只有迅速地控制症状,尽快地恢复其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力,才能使疾病不至于影响其今后的前程。

3.3 加强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护理

精神病患者有思维混乱的一面,也有其正常的心理状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是心理护理的主要内容。

3.3.1 精神病患者入院时,因到了―个陌生的环境,离开亲人常表现焦虑、孤僻以及被家人抛弃等心理状态,有的牵挂子女、有的受病态支配不愿住院治疗,整日吵闹等,护士首先要主动、热情地接待患者,向他们介绍自己和病室环境,使患者感到有人负责和关心自己,耐心倾听他们的叙述,关怀体谅、爱护尊重他们,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不伤害其自尊心,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宽慰而安心住院接受治疗[4]。

3.3.2 恢复期的患者其心理想法多种多样,有的担心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而成为家庭的负担,有的担心出院后被同事和亲友另眼相看,有的认为自己已经老了担心病情反复发作,自己对家庭是一种负担等,从而出现消极悲观情绪,甚至出现轻生念头,护士在了解病情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患者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讲解有关疾病方面的知识及预防,提高他们对精神病的抵抗能力,消除担心病情复发的恐惧心理,指导患者处理好人际关系及自我保护的能力,对生活充满信心,其次护士要有诚恳的态度,肯定的语气,切莫嘲笑、哄骗病人,在患者出院前,通知其家属或单位同事来院,向他们宣教有关精神疾病的家庭护理知识和出院的注意事项,因为只有社会、家庭和医院三者的紧密配合,才能使患者在心理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疾病康复[5]。

参考文献

[1] 周逸如,陈树乔,吴泽敏.社会支持对精神分裂症康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5,20 (19):3-5.

[2] 熊应菊,张希文,等.精神分裂症发病诱因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06,20 (1):66.

[3] 蒋珊琼.作业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2007,25(8):12.

[4] 冯月霞, 臧红敏, 李莉. 利培酮与氯氮平合用治疗精神分裂症引起恶性综合征1例的护理体会[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8(06) :741.

篇(3)

美国经济已经走出衰退,但是美国人由于劳动市场极不景气而仍然受困。今年1月失业率仅从10%下降到97%。2月与1月同,但企业精简的势头未减。现在美国失业人数已这1480万,另有940万人未能充分就业,如加上放弃觅职人员,失业率将达到16.8%(2月)。对于大部分美国人而言,“大衰退”并未真正离去。

美国劳动市场一向高度自由化,雇主可以随意裁员,这是美国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模式特点之一。近20年来由于企业应用新技术,实行精益化(Lean)管理,随意裁员愈益成为平常事,即使是企业在盈利的情况下也减员。

企业为了应对市场萎缩,裁员已成为惟一的方式。近30年来,汽车公司员工人数一直在下降。有的产业由于处在消亡之中,裁员是必要的,譬如当前的报业。但是在这次经济危机中进行裁员的大部分企业并未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如金融、零售、技术等公司,它们的问题仅仅是市场需求暂时下降,它们的困难不过是担心利润下降得太多。

企业裁员的理由都是错误的

其错有四:一是可以提高股价。根据一份对1990~1998年间进行裁员的美国1445家企业的研究报告,它们裁员后在股市都出现了负面效应,裁员愈多,负面效应愈大。二是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一份对美国14万家制造厂商在1977~1987年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研究报告反映,劳动生产率提高最多的都是增加员工的企业。在零售业,裁员可以降低人均成本,但人均销售额也下降了。三是可以提高利润。一份对122家公司的研究报告发现,企业精简后随之出现盈利下降,这种负面效应在研发密集型产业和销售额正在增长中的公司尤为明显。另一份对标准-普尔500家工业公司的研究报告反映,精简的企业盈利水平低于不精简的。再有一份美国管理协会(AMA)关于企业精简效应自我评估的调查报告反映,有一半左右的企业认为提高了利润,只有1/3认为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四是可以降低成本。实际上公司宣布裁员后,随即出现最优秀的员工要跳槽,想留也留不住,因为他们有技能,最容易找到工作。AMA的一份调查报告反映,约1/3有技能的被解聘员工找到了新工作,但是公司却失去了骨干和经验,再招工都是新手,不利于降低成本。

两种恶性循环对企业的严重威胁

学者们普遍认为,美国企业高管低估了为裁员所付出的代价。这种代价有的是直接的,如支付解雇费和职业介绍费。但危害最大则是间接性的,留下的员工人人自危,对主管产生离心倾向,工作积极性下降、怠工。

AMA的调查报告反映,精简公司88%的员工干劲不足。尤其是零售店,员工监守自盗所造成的损失超过了混迹于顾客中小偷的盗窃。精简的结果往往导致客户服务、创新和工作效率等方面的水平进一步下降,形成恶性循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早在几十年前就指出,失业者由于没有收入,只好降低支出,而尚未失业者,由于担心丢掉饭碗,必须省吃俭用,其结果是市场萧条,生意清淡,企业只好进一步裁员。于是导致另一种恶性循环。法国企业在这次危机中尽量减少裁员,因而能够比较从容地挺了过来。

篇(4)

性疗美容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性生活和谐、感情融洽的夫妻,双方虽然年龄也不算小了,但面容却显得年轻而有活力;相比之下,那些缺乏和谐性生活的男女,就常常显得面容憔悴,给人以未老先衰的感觉。

性生活使人兴奋激动时,全身血液涌向皮肤表层,这对皮肤起了一种清洗的作用,很多专家认为,这种作用能有效地防止皮肤的衰老。根据性专家提供的调查报告,适度的性生活可以使男性的睾酮分泌量增多,而睾酮的作用可以使男性的肌肉发达,提高骨髓的造血能力;对于女性来说,如果能经常在性生活中获得充分满足,卵巢的生理功能和内分泌能力就会增强,身上的肌肤就会变得更加柔滑而且具有光泽,头发会变得更加柔亮,精神会变得更加开朗,所以有句话这样说:规律的性生活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容师。

性疗控制体重

过去有一种看法,认为性生活一次,可消耗500卡以上热量。从数据上来说,一个体重55公斤的妇女时每分钟可消耗8卡热量,一个体重80公斤的男子则可消耗12卡热量。一般来说,一次性活动消耗的热能与快速骑15钟自行车所消耗的热能差不多。

研究结果表明,经常有性生活的人不易患肥胖症。和谐的性生活能起到控制体重的作用。

性疗促进心理健康

美满的性生活有益于心理健康。美国医学研究人员在对37500名成人的调查分析中发现,性生活美满的人往往忧虑较少,脾气较好,待人友善,很少随意将过失或不幸推诿于人。

生活中,有很多体育锻炼方法其实只能对身体有好处,对心理却没有直接作用,而性生活在这方面却有着独特的功效。能够享受到性生活愉悦的人不容易受到寂寞和孤独的折磨,与独身者相比,他们患抑郁症、精神病、自杀的比例要低得多,这主要是因为前者心理上没有压抑感。

性疗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国外有这样一个实验:在对一组妇女所作的临床研究中发现,性生活美满和谐者的免疫系统功能普遍优于性生活有问题者,而且前者比后者长寿。类似的研究还表明,过度的压力会损害免疫系统,使人易患感冒、高血压和溃疡等病。

性生活确实可以消除压力,使身体完全放松,尽管这种效果只能持续几个小时,但定期的性生活可以使人获得持续而稳定的轻松感,它不仅能消除男女双方时肉体上的紧张,而且还能消除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情绪上的紧张。性生活越是美满,事后也越易入睡,这能有效地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性疗减少心脏病和心肌梗塞的发生

篇(5)

1.沉湎于数字媒体。由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到2015年,普通人平均每天会花16个小时来接触数字媒体。这种行为会导致用户产生孤独感、工作倦怠感和技术上瘾。最好定期远离数字媒体。

2.压抑感情的宣泄。刻意回避烦恼反而会让人焦虑不安,压制情绪会让压力内生化,从而对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和行为科学系副主任大卫・施皮格尔说:“回避并不是最佳策略,越是回避,事情就会变得越糟糕。对造成压力的事件采用积极的方法应对,就能增强对它的掌控能力。”

3.久坐不动。研究表明,缺乏运动会给人的生理和心理带来挫败感,锻炼能很好地克制焦虑情绪。运动身体能让大脑释放出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低强度的锻炼能降低人体内压力激素(皮质醇)的含量。体育锻炼还能提高认知功能。

4.为金钱牺牲爱好。有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财富会引发压力效应,破坏幸福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内曼认为,很多人相信钱可以使我们感到幸福,但事实上,除了那些极度贫困的人,钱并不一定能买来幸福。

5.追求完美。完美主义者希望把一切事情做得都完美无瑕,这会迫使他们处于压力境地。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大卫・伯思斯认为,普通人不要刻意去追求完美,力争把事情做好即可。培养感恩之心有助于完美主义者适度降低他们的预期水平,从而减轻承压水平。

6.对一切事情分析过度。反复思考只会增添更多的焦虑情绪,尤其对女性来说更是如此。2013年的一项研究显示,这种过度思考的倾向会破坏心理幸福感,阻止了人们实现生活目标。

7.购物成瘾。据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进行的一项小型研究显示,倾向于物质至上的参与者出现创伤后应激症状的可能性较高,他们强制性或冲动性购物行为的几率会增加。研究人员还发现,物质至上主义者会增强压力的不良效应。

8.介入别人的压力。如果你为了友情很轻易地介入朋友所面临的困境,那么你就会承受所谓的“二手压力”。美国压力研究所研究员海迪・汉纳认为,大脑很敏感,当人们接近别人的压力圈时,就会向大脑发出感到担心的信号,让人容易做出承受压力的仿效行为。

篇(6)

【关键词】 精神卫生;家庭特征;对比研究;学生;农村人口

【中图分类号】 R 395.6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5-0439-03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单方外出打工0.5 a以上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的18周岁及以下的农村儿童[1]。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加速,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数量正以每年500万人的速度递增,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4]。为了解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为有效解决留守中学生问题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笔者对安徽省某劳务输出大县的2所中学全部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安徽省某县选取2所中学,以初一~高三6个年级的全部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3 410份,经资料检查和核对,剔除未完整填写及存在明显逻辑错误的问卷55份,收回有效问卷3 355份,有效回收率为98.4%。实际分析的样本人数为3 246人,未将无父亲或无母亲的109人纳入分析对象。

1.2 调查变量

1.2.1 学生的一般情况 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表,内容包括学生年龄、性别、住居地等社会人口学指标和父母、监护人的年龄、文化程度、外出打工情况等。

1.2.2 心理卫生问题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5]评定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SCL-90共9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无=1,轻度=2,中度=3,偏重=4,严重=5),分别评定总均分和10个因子分。10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附加因子。以因子分≥3,界定为有某一方面的心理卫生问题;以1个因子分≥3,界定某个体有心理卫生问题。

1.3 调查方法 在取得学校领导的支持后,对抽取的2所学校所有班级班主任集中统一培训,相互调换后到其他班级担任调查员。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集中填写问卷,统一回收,问卷采用无记名的方式,以保护学生的隐私。

1.4 资料整理和分析 资料录入前对原始资料进行了核对检查,剔除及修正了不符合要求的调查表。编码后,用EpiData 3.02建立的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1.1 父母外出打工情况 本次调查的3 246名农村中学学生中,父亲外出打工的有2 244人(69.1%),母亲外出打工的1 209人(37.2%),父母均外出打工的有1 130人(34.8%),留守率为71.6%。

2.1.2 留守中学生的性别、年龄分布 留守学生中,男生1 266人,占54.5%;女生1 057人,占44.5%。年龄为(15.77±1.46)岁。

2.1.3 留守中学生主要监护人 留守中学生在家上学期间,除了在家的一方父母对其的照顾(46.2%)外,监护其上学的主要是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监护的构成比为33.7%,少部分留守学生由哥哥姐姐或其他亲属照顾,分别占2.3%和6.1%,11.6%的留守中学生没有人监护。

2.2 心理健康状况

2.2.1 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心理症状检出率 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学生心理症状检出率(32.2%)高于非留守学生(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34,P=0.000)。留守学生SCL-90各因子阳性检出率亦高于非留守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2 留守学生不同心理症状检出率与父母打工类型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中学生有36.3%存在1个或几个的心理症状,而父母单方外出的留守中学生心理症状检出率为28.2%。两组在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因子等方面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3 留守学生心理症状检出率与监护类型的关系 为便于比较分析,将留守学生在家上学期间的监护类型分为单亲监护、隔代监护和其他监护3种,其中其他监护主要包括同辈或亲属监护、自我监护等。由表3可以看出,单亲监护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22.5%)显著低于隔代监护留守中学生(43.5%)和自我监护或同辈、亲戚监护留守中学生(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6.17,P=0.000)。单亲监护学生SCL-90各因子阳性检出率均低于其他2种监护类型留守中学生,除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4 留守对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以是否有心理卫生问题为因变量,以父亲文化程度(以文盲为参照)、母亲文化程度(以文盲为参照)、性别、年龄、家庭住居地为协变量,分析父亲打工、父亲打工年限、母亲打工、母亲打工年限、父母双方打工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发现,母亲外出打工、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是影响留守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主要危险因素。见表4。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的某县农村中学生留守率达71.6%,同黄艳苹等[6]的调查结果相近,高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农村留守青少年问题研究”课题组2004年对甘肃、河北、江苏等省5个县留守青少年的调查结果(47.7%)[7]。分析其原因,一是本调查学校所在的县为全国劳务输出大县,劳务输出为农民增收支柱产业,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二是近年来由于城乡一体化的加速,外出务工人口也越来越多;三是本次调查对象为农村中学初一到高三年级的全部学生,学生年龄越大,父母外出打工者亦相对较多。

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留守青少年学生的整体心理状况较差,留守学生中有1个或几个心理卫生问题的个体占32.2%,而非留守学生被检出有心理的个体为12.7%,说明留守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与父母打工导致的亲子关系的断裂密切相关[8-12]。对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控制父母文化程度、青少年性别、年龄、家庭住居地后,母亲打工和父母双方打工是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危险因素。隔代监护、同辈监护、亲戚监护和自我监护学生比单亲监护学生出现了更多的心理卫生问题,可能反映了非双亲教养在青少年的教育观念、性格特征、情感环境等方面与双亲教养存在差异[13-14]。Carbone等[15]调查发现,亲属抚养的儿童比普通儿童的生活质量明显较差,而且有心理卫生问题的亲属抚养儿童比没有心理卫生问题的亲属抚养儿童生活质量更差,应给亲属抚养儿童提供更多的服务和资源。Cole等[16]研究发现,亲属抚养人缺乏良好的健康经历、儿童时期的虐待、没有充足的时间履行监护责任是抑郁症状高水平的三大危险因素。所以,如果家庭经济条件许可,留守学生的父母应该有一方留在家中照顾子女上学,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4 参考文献

[1] 郝振,崔丽娟.留守青少年界定标准探讨.中国青年研究,2007,19(10):40-43.

[2] 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8(3):132-134.

[3] 王艳波,吴新林.农村“留守孩”现象个案调查报告.青年探索,2003,21(4):7-10.

[4] 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上海教育科研,2002,22(9):25-28.

[5] 张明园.精神病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27.

[6] 黄艳苹,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669-771.

[7]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青少年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29(1):29-36.

[8] MCLOYD VC.Socioeconomic disadvantage and child development.Am Psychol,1998,53(2):185-204.

[9] CLARK RD,SHIELDS G.Family communication and delinquency.Adolescence,1997,32(125):81-92.

[10]叶一舵,白丽英.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7(2):131-136.

[11]赵红,罗建国,李作为,等.农村“留守青少年”个性及自我意识状况的对照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6):633-634.

[12]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教育探索,2005,25(5):82-83.

[13]MARTIN-LEBRUN E,POUSSIN E,BARUMANDZADEH GT,et al.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parental separation on children.Arch Pediatr,1997,4(9):886-892.

[14]SMITH GC,PALMIERI PA.Risk of psychological difficulties among children raised by custodial grandparents.Psychiatr Serv,2007,58(10):1 303-1 310.

[15]CARBONE JA,SAWYER MG,SEARLE AK,et al.The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home-based foster care,Qual Life Res,2007,16(7):1 157-1 166.

篇(7)

关键词:音乐;心理治疗;作用

音乐治疗是心理治疗学的一个新领域,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边缘学科,目前的临床治疗方法多达上百种,形成了众多理论流派。音乐治疗以音乐的实用为基础,按照系统的治疗程序应用音乐和音乐相关体验作为手段来治疗疾病或促进身心健康的方法。音乐对心理的治疗作用由来已久,中国古典文献,如《黄帝内经》《乐记》《琴赋》《养生论》等都大量记载了关于音乐对心理治疗的论述;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疗疾”的理论,《左传》中更说,音乐像药物一样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长寿。在西方,如《旧约》上就曾记载扫罗王召大卫鼓琴驱魔(其实是精神不宁)的典故;毕达哥拉还谈到音乐的“净化”作用,有助于人体健康,恢复内心能力的和谐;中世纪天主教寺院用圣歌来治疗疾病,到了19世纪中,音乐疗法曾在欧洲一度风行,奥地利医生P・利希滕塔尔(1780~1853)则在1807年写成了4卷集的《音乐医生》,更详尽地介绍了当时的探索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大规模应用,用于治疗伤病员中的精神疾病。因此,研究音乐对于心理的治疗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音乐心理治疗的定义

音乐治疗(Music Therapy)是一门年轻的应用学科,涉及学科广泛,流派思想丰富,从音乐治疗学的发展状况来看,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学科定义标准。现代的音乐治疗最初起源于美国,再由美国发展至世界各国,所以最具权威的是美国的音乐治疗定义: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健康的目的。(美国Temple大学教授布鲁西亚K Bruscia,《定义音乐治疗》1989)

2音乐对心理治疗的原理

尽管对音乐治疗的原理研究较少,但综合许多的调查报告和实验报告,大致可把音乐对心理治疗的原理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用音乐刺激大脑某些递质的释放,如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从而改善大脑皮层功能。第二,通过音乐作用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等人脑主管情绪的中枢,对人的情绪进行双向调节。第三,刺激听觉中枢对疼痛有交互抑制作用,有利于提高垂体脑啡呔的浓度,通过脑啡呔能抑制疼痛。第四,改善大脑功能,协调大脑左右半球,从而促进人的智力发展。第五,影响个人的心理,心理学研究显示,情感培养对人格成长至关重要,而音乐包容了人的情感的各个方面,可以有效地铸造人格。

3音乐对心理治疗的方法

音乐对心理治疗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聆听、演奏、歌唱、即兴演奏、音乐和歌词创作、舞蹈和美术的结合,以及音乐投射和音乐联想,使被治疗者达到健康的目的。音乐治疗方法主要可分为:

(1)接受式。接受式音乐治疗的方法包括了聆听、歌曲讨论、GIM等等诸多的方法。

(2)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包括了歌曲创作、乐曲创作、音乐心理剧等等。

(3)即兴式。即兴式主要包括器乐即兴、口头即兴等方法。

目前在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音乐治疗被广泛地应用在医院、学校、诊所、社区、老人院、托儿所、监狱等,也同时应用于健康人群的精神减压、产妇分娩、生物反馈、疼痛控制。

4音乐对心理治疗的作用

在古代,医生就可以通过音乐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到了近现代,很多的精神病院、康复医院和综合医院都先后开展了音乐治疗,在国际上,音乐疗法更是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和心理治疗当中。现代神经生理学家已经通过大量的研究证明:音乐对神经结构,特别是大脑皮层,有直接影响。美妙的乐曲通过被人体吸收,使人体的能量被激发出来,节奏明快的音乐,具有兴奋作用,能使人心跳加快、肌肉绷紧、情感振奋;节奏缓慢、音调优雅的音乐,能使人产生欢乐、恬静的情感,从而对人体的机能起到积极调节作用。音乐对心理治疗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安抚情绪的作用。平稳柔美的音乐能调节人的心率和呼吸,使人消除精神紧张,起到松弛和催眠的作用,帮助人们解除疲劳,改善失眠状况。许多火车站,会播放古典音乐,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回家的释然,脚步不由得放慢下来,减少旅客神色匆匆、慌忙拥挤的现象。

(2)镇痛的作用。音乐具有镇痛作用,对于局部麻醉的病人来说,在手术时戴上耳机静听这类音乐,可起到消除紧张,减少恐惧不安的情绪,转移患者的精神注意力,起到一定的镇痛作用。

(3)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音乐通过神经系统,可分别对心血管、呼吸、内分泌、消化、肌体运动等产生调节作用。例如,轻松愉快的音乐对心血管系统产生良好的反射作用,促使血管舒张,紧张度降低,从而改善心脑供血状况,并使血压下降,减少高血压等疾病。

(4)增强自信的作用。缺乏自信的人聆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可以让自己更加的轻松愉快,忘记令自己伤心、自卑的事情,使自己转变生活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能帮助自己增强自信,找回自我。

(5)愉悦内心的作用。当一个人感到闷闷不乐时,听比较舒缓的旋律和欢愉节奏的音乐,可以让心灵享受平静、和谐,轻松畅快的旋律,会顿时挥去心头的压抑感,让内心充满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