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14 12:44: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但由于高职院校组建相对较晚,在办学条件、生源素质、社会形象、大学生的发展设计等诸多方面与普通高校有相当差距,并对高职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立足高职院校之际,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构建有针对性的教育模式,就显得日益重要。本文根据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针对高职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提出构建“以高职生主动自助为主体,全员参与、全程受训、全方位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文简称“一自三全”模式)。

一、“一自三全”模式的内涵“模式”

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施加积极影响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在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以什么模式来开展呢?我们认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当遵循人本主义思想,全过程、全方位地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相信学生,大力提倡学生自助,给学生潜能的发挥创造条件。依靠咨询员、辅导员和科任教师三支队伍,构建以高职生主动自助为主体,教育者全员参与、大学生全程受训、教育因素全方位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1.突出高职生主体地位,倡导大学生主动自助。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教育对象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其中,并力求实现自身素质优化的基础上,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大学生自我教育主体地位的落实。教育者应通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不断提高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能力,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2.强化全员育人观念,确保教育者全员参与。被教育者的成才依赖于教育者集体的共同作用,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而言,离不开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同样,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单单是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任务,也不仅仅是心理咨询人员和辅导员的应尽职责。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需要在大教育观的指导下,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行政管理以及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突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全体教育人员共同参与,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氛围,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3.从入学到毕业,做到大学生全程受训。提倡高职生自助,并非对其放手不管。在开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注重教育的系统性、阶段性、连续性。一方面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阶段性。对大学新生要进行以侧重新生活适应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训练,大二的学生应侧重人际交往、自我设计、恋爱与婚姻心理的训练,大三学生要侧重就业、择业心理的训练。另一方面,对高职生进行的生活适应、人际交往、自我设计、恋爱与婚姻心理、就业择业心理的训练要贯穿于高职生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相互之间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4.树立大教育观,实现教育因素全方位渗透。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从全局出发,加大工作机制建设和软硬件投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方位系统推进。一是建立家校互动机制,通过辅导员与家长的定期联系,发挥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因素,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二是既注重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载体的教育功能,将心理保健意识渗透其中;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心理健康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既要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还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渗透性。

二、“一自三全”模式的基础条件

鉴于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一自三全”模式的实施,需要具备如下基础条件:一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担任组长。下设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辅导室等相应机构;二是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人员队伍。选派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教师从事心理咨询与教育工作,并通过参加培训、学术交流和研讨会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三是保证必要的经费投091周刊入。要根据有关文件精神,依据学生人数、专业、年级、性别构成比例、工作开展情况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经费;四是保证固定、够用、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办公场地,并配备电脑、打印机、电话等必要办公设备,购置相应的测试软件。

三、“一自三全”模式的实施

1.端正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心理素质属于核心素质,是否达标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但在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中,人们往往过于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一定程度上忽视或忽略了心理素质的优化培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先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心理健康、有道德的人,要将心理素质与道德素质的培养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同时,加强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增强学生自信,在将来能够以健康的心态参与职业竞争。2.确保高职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正面教育,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立足大学生的身心实际,具有针对性,突出大学生的参与性。如拓展训练、心理运动会、心理剧展演等心理类社团活动;二是组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自助与互助小组,挑选热情开朗、具有助人意识的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培训,担任小组组长。定期组织小组同学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活动,并及时关注问题学生的情绪动向,如心理委员选聘与培训等;三是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针对经济贫困、学业困难、择业受挫等特殊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自信、自强、自立。3.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基础作用。一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到有针对性的动态监控;二是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保健意识;三是适时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和报告,立足学生心理实际,帮助其解疑释惑;四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做到校园环境优美、教风学风优良,对大学生心理实现潜移默化的保健作用;五是通过建立心理卫生三级保健网,形成由“心理委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业医疗机构”组成的心理危机监测、评估、预防和快速反应制度和运行机制。4.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辅导员的主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决定了他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一是在关注对象群体方面,要不断优化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辅导员心理素质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同时,还要积极做好学校教职员工群体的心理保健工作;二是在关注的方法内容方面,要做到善于观察,精于沟通,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有关学生思想与心理状态的信息;三是在家校合作方面,应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为家长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共同关心学生的心理保健。

作者:苏坦 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陶爱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考试周刊,2010年第4期.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依赖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剖析促成心理疾病的原因,科学有效的引领大学生远离心理疾病,及时以正确的方式帮助大学生排除心理障碍,走出心理阴影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责任。现如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由经济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以及情感问题带来的压力等方面的因素错综复杂的交织而形成。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1、心理健康的定义及衡量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人内心的一种安定、适应的状态。这种状态来源于人对内部环境的安定感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即在任何障碍和困难面前,都能以适当的方式去适应和接受,使内心感到安定而不产生心理失衡。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因此,衡量心里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从普遍意义上来说,衡量心理是否健康具有以下原则:一是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通常情况下,正常的心理活动其心理和环境具有统一性,即心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与其所处的客观环境相一致。二是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正常情况下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相互协调相互影响,具有统一性。三是人格的稳定性。个体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随着生活经历的不同会形成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而人格的稳定性即是对个体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2、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状况

大学是知识青年成才的关键时期,是知识青年自身发展具有突破性的黄金时段。因此,对大学生的教育更须倍加谨慎,使其向优良方向学习发展。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条件,是大学生吸收知识和提升能力的保证。健康的心理教育能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成就自我。目前,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广泛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由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历史不长,经验不足,尚存在诸多问题,也面临种种困境,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研范围不够广泛、分析不够具体深入、教育师资力量的匮乏,教学方法不完善等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相关研究人员积极寻找对策,制定出比较完备的解决方案,从教材、师生关系、教学方案、课程安排等方面一一着手,并对未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做了进一步的展望。但是否能有效实施,还有待考证。

3、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3.1、高校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心理素质由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组成,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个体对经历和知识的选择与内化,渗透到个体的人格特征中,实现心理的发展和成熟。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过程,而综合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取决于其心理素质,因此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从师资力量、教育方案两方面出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改革。首先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兼职教师自身培养入手,对兼职教师做专业性、系统性的培训,使其系统地了解心理问题的相关原理,全面地掌握科学的心理疏导,心理治疗的方法,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效。其次需要对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做适当调整,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多样性,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课程中调整心态,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高效落实。

3.2、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会阅历浅、经验少、适应能力差等问题,而社会实践对锻炼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保持身心健康都有着重要作用。学校可通过组织假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系列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加他们的社会阅历,提高其挫折承受力和社会适应力。在开展活动时,及时关注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并给予指导,提供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还可以班团活动为载体,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如:围绕人际关系、班级凝聚力、学习动机、自我探索、职业生涯规划等主题来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3.3、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组织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可自行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帮助更多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也为大学生和辅导老师交流沟通搭建了便捷的平台。社团可组织开展相关活动,鼓励更多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活动中来,还可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4.3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人的心理活动大多都是由身边的环境影响形成的,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等,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学校可通过创造优美的学习环境,缓解大学生学习压力。学校应相应党的号召,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大学生的学校生活多多关怀,满足学生健康合理的需求,为大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引导大学生乐观积极向上,避免负面影响对大学生心理造成危害。

3.4、突出“沟通平台”的多元性,信息传递方式朋辈化

朋辈传递符合沟通的理解同一性和接收连续性原理,是信息沟通的最有效方式;朋辈沟通是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化解心理障碍的最快捷办法。重视挖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朋辈资源,打造多元沟通平台,可以引导校园群体心理良性发展,促进学生个体心理健康,使沟通渠道贴心、温馨、无隔阂。1.打造第二课堂为团体辅导平台。心理健康教育办定期组织团体辅导活动,每月有一个固定开展心理讲座和团体心理辅导的时间。心理健康教育办负责计划和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团体活动,统筹学生组织结合各系专业特色,每月至少举办一次心理讲座、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或者是其他有关心理健康的团体活动。学生自主参与,形式活泼,正能量得以传递,学生群体关注点得以收集。

打造“阳光使者”热线为心理互助平台。心理健康教育办每年定期从学生中筛选两批“阳光使者”,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办根据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分别就热线电话接听、咨访关系建立、常用咨询技术解析等八方面拟定培训计划,对“阳光使者”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接受培训的“阳光使者”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相关知识,具备为同学们提供初步心理辅导的能力后,以老带新的方式为同学提供谈心服务,及时解疑释惑,化解矛盾。这一平台的建立,学院得以及时发现和排除个别学生心理隐患,及时解决在教学和管理上出现的学生群体聚焦的问题。

打造心理健康社团为健康常识推广普及平台。依托团委组建以班级心理委员为主要成员的“心理俱乐部”或“心理会社”等学生心理健康社团,以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助人自助能力为宗旨,及时发现有心理危机的同学并推介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学生心理健康社团负责组织开展心理文化专题活动,如每两周播放一次心理电影,不定期制作心理书签、宣传板报等心理健康宣传工作;组织校园心理健康调查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办的指导下,每学期开展若干次团体辅导活动。

4、结语

当今社会在充满机遇的同时也充满着挑战,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个人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学这一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期,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和重大责任。这不仅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和家庭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共同培养出能够肩负起社会责任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姚本先,陆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7,02:485-488.

[2]华杰.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篇(3)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事件频发,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探讨了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思想政治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90后甚至95后大学生已经成为了高校学生主体,这一代学生成长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信息高度发达的特殊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多元化信息的冲击、家庭过分保护、激烈的人才竞争等,对当代大学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和冲击。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伤害事件不断增多,这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是以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以思想政治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引导工作为基础,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全面掌握和及时跟踪、反馈;同时以学校或学院为单位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室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助和心理疏导。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上看,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是最基础、最广泛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高校辅导员负责教育和管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他们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最长,接触范围最全面,涉及内容最具体,辅导员通过与学生广泛而密切的接触,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鉴别和早期干预,成为了当前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1]。其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学校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具体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通过开展相关活动,例如举办心理讲座、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等,一方面可有效调节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困惑,另一方面可全方位的了解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及时发现问题学生[2]。再次,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的重要纽带,可以整合校内外资源,既可普及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又可跟学校、家长沟通,及时引导和帮助有需要的学生,借助多方力量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3,4]。

二、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不足

离开了家长的精心呵护,大学生需要有更强的独立性和自制力,对于这种转变的适应需要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引导和协调,但有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辅导员不够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辅导员与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沟通较缺乏[5]。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管理和协调着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内容,工作繁忙而杂乱,而且更加注重传统的党团建设、学风建设等工作,相当一部分思想政治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不足。在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以简单说教为主,没有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没有更丰富的专业处理措施,工作力度不够,工作层次较浅,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知识欠缺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一方面他们缺乏思想教育工作经验,依靠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另一方面他们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够完善,大部分思想政治辅导员并未接受过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理论学习。尽管在他们工作之初,大部分学校安排有心理基础知识的短期岗前培训,但仅靠几天授课、几次讲座的学习很难让辅导员真正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因此,辅导员在对个别有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帮助时,大多数辅导员仅仅抱有开放、尊重、共情的态度,采取倾听、以理说服、情感教育等方式,虽然有时也能起到适当的疏导、缓解作用,但实际效果有限[1]。

(三)角色冲突

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辅导员既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教育管理者,又是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和辅导者,二者在工作性质和工作原则上都存在冲突。作为管理者,要求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致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并且在工作中以比较明确的规章制度为标准,有明确的价值取向,遵循公开性的管理教育原则;作为心理辅导者时,需要师生双方相互配合,地位平等,心理辅导者需要尊重来访者的个人选择,不以自己的价值取向要求学生,遵循保密性原则。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双重角色冲突增加了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工作难度,也影响了其工作效果。

三、思想政治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一)端正态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新闻媒体时常报道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发生辍学、自杀、自残、他杀等极端事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与校园的稳定、教学秩序的维护、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着密切联系。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首先应在思想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挥自己工作优势,端正对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态度,切实负起责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能健康成长[6]。

(二)完善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素质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不具有心理咨询的专业素质,所以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常感到工作难以推进,因此,不断完善自身知识准备,提高专业素质成为了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心理健康工作中的必然选择。辅导员可采取定期培训、业务进修和专家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自主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了解、掌握教育及心理规律,丰富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发现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在工作中顺利、有效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5,6]。

(三)协调角色,发挥优势

尽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教育管理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的角色冲突,但辅导员可利用自身的优势,协调角色冲突,使二角色发挥“1+1>2”的效果。那么如何处理好两种角色的冲突呢?一方面,辅导员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学生对其有着天然的尊敬,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引导、劝说等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较大;另一方面,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融入心理工作者的沟通原则,关心学生,与之共情,能更轻易的获得学生的信任,这对进一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具备心理学专业素质的辅导员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能更好地把握学生心理状态和心理需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工作两种角色结合起来,相互辅助,相互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运用心理学理论,在心理辅导时发挥辅导员优势,这是辅导员发现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的基础,也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1]。

(四)开拓渠道,发挥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问题的预防,而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开拓多种渠道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的心理调整能力和适应力,积极发挥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的作用。首先,辅导员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组织心理学教师为学生开设心理学讲座或交流会,普及心理知识、使其掌握基本的心理调节和疏导的方法,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其次,辅导员可利用班会、例会等形式,如定期举行与心理有关的主题班会、心理沙龙活动等,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贴近、了解学生内心,与学生达到心灵的沟通;再次,辅导员可通过多种网络媒体工具,建立新型沟通平台,主动占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阵地,如公开专门的邮箱、微博、微信等平台,让同学们能够方便快捷地向辅导员表达自己的心声,这有助于辅导员随时掌控学生的思想动态,敏锐的发现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隐患,同时有助于实现与学生的良性互动[5]。

四、结束语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线力量,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探索有效的工作途径,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具实效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赵鹏,施永红,于志超.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53-55.

[2]裴鑫,李波.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的着力点[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8):78-80.

[3]冯祥.浅谈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科技信息,2007(26):144.

[4]周雯.高校辅导员要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科技信息,2007(34):163.

[5]樊瑞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辅导员工作中应用的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24-25.

篇(4)

1.重新定义心理问题,从源头上缓解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恐惧

从古至今,传统的文化思想意识均对心理问题有一个误导,就是认为心理问题是一种疾病,甚至认为心理问题就是精神疾病,因此大多数人对心理问题都避而不谈。所以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心理问题时,也成了“隐君子”,不敢去吐露心声,不敢去面对,久而久之,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最后以至于对大学生自身的身心以及家庭造成不良影响。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心理问题做相关的良性教育,从源头上去引导学生,让学生乃至全社会知晓,心理问题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它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会遇到的情绪问题,只要进行适当的调节,疏导,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不仅仅是高校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2.建立完善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2.1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寻常课堂。现如今,很多高校已逐渐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尝试的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然而事实上,不仅仅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能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更多的应该是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各个学科的课堂,打破学科界限,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结合思想政治课堂的特点,清楚的认识到思想政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再以此为基础,深入挖掘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之下的人的心理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培养良性的心理趋向。再例如,大学生语文课堂、历史课堂,可以结合历史与文化来注意疏导心理对于人的发展乃至社会走向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清自己的心理活动。2.2建立完善的大学生校园心理咨询系统。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建立了专为在校大学生服务的心理咨询室,以期为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做良性疏导。这是一项很大进步。然而这还远远不够。鉴于传统意义上人们对心理问题的误解,因此需要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心理咨询系统。在原有的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可以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网站,或以网络服务为基础建立网上咨询室。一方面,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比较多,现今网络通信也比较发达,所以利用好这一点可以很好的解决大学生不愿意亲身去咨询室咨询的难题。另一方面,更好的保护了学生的个人隐私。2.3建立强大的校园心理健康互助体系。良好的社会支持和互助系统对维护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学校要建立起立体的学生心理健康互助系统,帮助心理问题学生恢复健康,帮助学生提升心理素质。学校通过建立学生朋辈辅导小组,使学生彼此间开始关注自我心理健康,有效增强学生应对挫折、解决问题和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朋辈心理互助以学生为中心,能提升学生自我反思意识,增强学生心理品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3.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仅仅关系着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也关系着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发动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当通过全民有意识的健康教育,对心理问题进行重新定义,从源头上缓解心理问题的舆论压力;其次,在校园内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从课堂、从校园生活、从校园心理咨询室(网络咨询系统)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巩固“心理问题不是病”这个概念的同时,更好的服务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作者:吴新颖 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袁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才智.2014(31)

篇(5)

大学具备开发学生身心潜能的各种条件。开发每个人的潜能,原本就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遗憾的是,当下无论是初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没有能很好地发挥这种作用。甚至有人说,从小学学习开始到大学毕业结束,都没有能很好地发现自己真正的天赋,直到离开学校很多年后才从成功的事业中发现了自己的才能。中小学教育没能很好地开发学生潜能,甚至遏制了学生的潜能,是因现有的中考、高考政策和学生评价体系所致,且这些政策和体系也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彻底改变的。尽管教育行政机构正在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但是这些改革的推进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和问题。因此,期望中小学教育通过快速的改革来更好地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是不太现实的,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相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大学在学生培养方面存在较大的自,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教育培养的需要来设置和调整学生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评价方式,及搭建各种学生锻炼发展的平台,为开发学生发展潜能创设良好的条件。因此,大学教育具备学生潜能开发的各种有利条件。

大学生的发展现状对潜能开发提出了要求。近年来,各大学和教育行政机关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但随着所谓“最难就业季”现象的出现,不少大学生专业理论与技能不够扎实、社会交往能力不足等能力素质的欠缺问题暴露无遗。大学生不仅就业能力不足,创新创业能力更是欠缺。部分学生自上大学之后,没把学习和发展当回事。在中国,能考上本科层次高校的大学生其智商毋庸置疑,为什么还会出现上述现象呢?这些现象的出现,可能与学生自身不够努力有关,更多的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的教育管理理念等密切相关。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有些模式和理念确实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甚至阻抑学生的发展。比如,有些课程内容不能及时跟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差强人意,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特点,学生课堂学习的投入水平较低;实践育人的理念没能很充分的执行,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等等。所有的这些现象,严重阻抑了大学生潜能的挖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影响因素。所幸的是,这些现象已经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及许多教育人士的关注和重视,正在想方设法地进行改革。因此,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也是大学生的发展现状所要求的。

充分认识大学生潜能开发的重要性,积极思考并探寻有效开发大学生发展潜能的思路与策略,对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也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的成效。同时,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涵和功能,促进大学教育质量的提升,促使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了有效实施对大学生的潜能开发,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澄清功能认识,准确定位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各级行政领导、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以及从业教师应澄清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功能的认识,明确意识到潜能开发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一些专家和从业者的呼吁下,教育部已经修订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并把潜能开发纳入了新的纲要之中。从教育行政机构的角度,相关机构应尽快组织修订大学生的指导纲要,把潜能开发目标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中,并引导各高校认真研究如何在现有的工作机制中有效开发大学生发展潜能。当然,开展此项工作也需要一定的时日和程序。从各个学校的角度来说,应该把潜能开发立即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并尽快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中。

整合各种师资力量,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功效。近年来,由于充分重视和快速发展,许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包括实践工作的,也包括理论研究或经验总结的。从专家的视角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繁荣的背后,存在实效性的欠缺,大量的宣传讲座、普及性的心理健康课程等并不能让学生满意,没有能达到期待的功效。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心理学背景的专业教师非常欠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辅导员担任。尽管辅导员也接受过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掌握了一定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但事实上离称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有一定的距离。无论是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还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他们还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工作成效。因此,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大力度,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团队,引进更多的、具有深厚理论背景和实践能力的心理学专业硕士、博士进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心理学专家团队的建设和充实,可以为深入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有效提高工作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当然,要实现有效开发大学生潜能的目标,还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生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这两个方面的工作还没有充分结合,基本上还属两个系统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由学工系统的辅导员等完成,而辅导员对大学生的专业教育与发展不一定熟悉;专业发展教育一般由专业教师开展,而专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一定了解。因此,各高校应整合教育师资力量,形成一支综合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这支队伍应由心理学专家团队、各个专业的专业教师团队、辅导员等共同组成。心理学专家团队统领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由各个专业学科的专业教师团队和辅导员共同做好学生的发展教育与潜能开发的具体工作。当然,要对专业教师团队和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操作技能的培训,让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在充分把握学生心理与特点、充分运用心理学原理的情况下,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有效认知自己与专业特点、了解本专业发展的途径与学习方法,以便更有效的学习、锻炼和发展。

篇(6)

一、“90后”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表现

(一)难以适应大学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每年的大学新生来自全国各地,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教育情况、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不尽相同。特别是“90后”大学生普遍生活自理能力差,适应环境能力弱、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而当他们面临学业、生活、感情等方面的挫折时,一些人就会显得无所适从,进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二)学习状态消极,对所学专业兴趣不高。有一部分同学在高考填写个人志愿时,没有进行细致的了解,对所报考专业只停留在字面,没有进行深层次的认知。进入大学后,学习的模式较高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同学甚至放松了自我,学习懈怠,导致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不喜欢,缺乏学习兴趣,因而照成情绪低落和烦躁,进而使一部分学生对大学期间的学习产生了厌烦和抵触心理,成为影响“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压力。

(三)处理人际交往问题困难。“90后”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且多为独生子女,在相对优越的社会大环境中,他们往往是整个家庭的中心,在自己的家庭中往往“说一不二”,造成了他们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而大学校园里聚集了四面八方的学子,性格、背景、习惯各有不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能以某一个人为中心,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的遇到困惑、问题和困难。“90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问题上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使人际关系紧张,造成“不合群”甚至被“边缘化”,从而导致其心理压力加大,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甚至抑郁。

(四)受情感问题困扰。大学生处在青年期,性发育成熟是他们的重要特征。况且“90后”大学生普遍早熟,特别对于一些在外求学的学生来说,精神上的空虚和寂寞,形成了他们对感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异性的渴求。但由于经验的缺乏和处理恋爱问题能力的不足,常使他们为感情问题困惑。有时,他们处在感情漩涡中面对一些情感的挫折而难以释怀,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五)性格与情绪障碍。性格障碍是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也比较复杂,个别“90后”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和困惑,主要表现在自卑、怯懦、依赖、猜疑、偏激、敌对、孤僻和抑郁等,非常值得关注和重视。

二、“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和教育方法

(一)正确对待“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问题。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过多地去批评和指责“90后”大学生种种我们看不惯的行为和性格特点。我们应首先承认他们的个性特点,应该抱着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他们的个性特征和行为表现,并适当地利用这些特点对他们采取因势利导的教育方法和帮扶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高校应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高校应高度重视“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从不同侧面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建立综合档案,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要以预防为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让学生接受全面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经常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咨询活动,通过个别询问、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等形式,有的放矢地向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通过心理咨询引导“90后”大学生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篇(7)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专注于个人发展并研究积极的素质,如潜能和美德。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相比,基本理论上存在一些差异。积极心理学侧重于个人的积极素质和个人生活质量。然而,它并没有完全否认对个人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和令人沮丧影响的重要性。具体而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社会组织体系、人格三个方面[1]。

2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

传统心理学更关注有问题的学生,事实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是服务于学校的所有学生。有问题的学生只占学校人数的一小部分,而大多数普通学生需要心理指导。有些学生生活在安逸、闲散的生活中,有些学生不知道他们的生活动力是什么,也有部分学生每天过着非常积极和充实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在于引导这些学生愉快的做着积极有意义的事情,以便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2]。

3结合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心理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是串联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各学科间互相配合进步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提升整个教学规划的重要基础之一。现阶段,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仅是因为学校教育质量的原因,同样也是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需要学生自身注意相应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及学习环境,为学生搭建预防心理健康疾病发生的有效平台。

3.1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为所有学生

由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群体心理咨询与交互心理问题解决方法。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需要结合个人咨询和小组咨询,同时将咨询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作出相应的咨询判断,利用有效的信息化及网络化将发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并将预防信息传递出去,这样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再遇到这样的心理问题时可以对号入座。为了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个人交际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3]。

3.2心理健康教育侧重点为关注学生成长

以传统评价为基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必避免不了积极面对和被动习惯的不利情况,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是不利的,这也不利于普通学生的心理成长需求和健康的心理发展。针对当前形势,要着力抓好少数学生关注的问题,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就是关注学生的成长,由于现阶段,学生家长白天忙于工作,照顾孩子的事情基本涉及不到,更不用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了,因此学校就成为整个教育教学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3.3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让学生拥有幸福感,塑造大学生的积极心理

根据积极的心理学,主观幸福指的是个人的生活观和生活感,而幸福感的关键是个人的价值观和目标是如何与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生活质量相协调的。近年来,随着高校大学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数量增加,导致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和大学生找工作难,由于大学生的期望高,这种局面导致大学生实际与梦想的跨度过大,这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突出方面。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幸福感。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积极心理学基础下的实践

4.1培养积极心理的理念

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想法,并且要以发现和发展的愿景注意到学生的积极面。引导学生积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培养积极的三观。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相应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及提升的关键环节,需要教师及相关的关注者拿出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同时要体会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规范化,进而提升整个教学内容的有效性[4]。

4.2提供积极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心理咨询师应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平等对待每个访问者,相信每个大学生都有积极的心理素质,并与访问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和探索大学生的积极素质,使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心理能力处理当前的问题,树立自信心,提高他们的个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