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5 17:26: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权责发生制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总预算会计其对外的信息披露基本方式为财政部门对人大的工作报告。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政府报告只向公众说明预算的贯彻、落实情况,提供简单的预算执行信息,不能客观反映财政实际结余和预算执行结果,已经难以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对政府财务状况、运行成本、绩效管理情况等信息需求。只有采用权发生制才能更全面、准确的对政府的财政、财务信息通过报告的形式对公众作出有力的交代,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体现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度。
二、权责发生制应用的必然性
1.国外的成功经验。
权责发生制会计在公共部门的兴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相比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会计在反映政府绩效治理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因此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赢得政府改革者的广泛关注,进一步推动和完善了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基础的政府会计和预算管理。权责发生制下政府预算和财政收支得到了公开透明,政府的绩效也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2.权责发生制引入的迫彻性。
在收付实现制模式下,政府的财政信息无法全面系统的揭示,已经难以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对政府财务状况、运行成本、绩效管理情况等信息需求。财政信息不够透明已成为当今政府财政的顽疾,期望引入权责发生制,不断的规范和细化面向人大预算报告制度,逐步建立面向社区公众的预算信息批露制度,做到预算信息规范、全面、及时地公开,最终实现预算在财政部门透明、政府透明、人大透明以至全社会透明。引入权责发生制后,财政报告更为全面,能够改变现行的总预算会计对人大的工作报告只能提供简单的预算执行信息,不能客观反映财政实际结余和预算执行结果尴尬境地。可以充分有力地向公众说明本年预算的贯彻、落实情况及往年结转项目资金的安排使用情况,将政府的很多隐性的负债加以揭示,提高政府财政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对政府财务状况、运行成本、绩效管理情况,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得到扩大,政府的绩效也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三、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目标
总预算会计工作是财政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环节,作好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日常核算与管理,对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编制预算,加强预算单位财务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标之一:通过权责发生制达到对预算收支的全流程控制与反映,确保政府立法、监督等内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包括公共财政、基金运营及国有资本金的预算收支信息,有助于对预算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使用效率与效果进行评价,实现政府预算会计的预算管理目标。目标之二:通过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能对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和预测,总结财政预算收支规律和特点,把握经济财政运行状况和预测下一步走势,达到及时发现预算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相关政策的意见和建议,为科学决策和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依据的目标。目标之三:通过权责发生制,达到对历年结转结余资金规模比较大的项目,与使用单位研究完善资金使用政策,督促单位强化预算执行,对符合资金支付条件的项目进行清理,及时办理申报用款计划,抓紧办理拨款手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目标。
四、权责发生制下的几个优点
权责发生制能全面反映政府的资产和债务,能充分有效分析政府资金的运用效果,帮助政府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以期实现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
1.能够督征清欠,整饬税务。
税收收入的持续平稳增长是地方财力支出的坚实保证,税收收入的完成程度与年度预算执行完成程度紧密相关,要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实行权责发生制,首先要确保税收的征缴能够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加强监管及征收。因此政府要与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手段有效结合,强化质量控管。不断加强重点税源在税收质量监管和纳税评估中的应用,并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不断扩大重点税源监控范围,达到堵塞漏洞,纠正偏差,提高税收质量的目的。
2.能完善预算管理。
新公共管理目的是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和公共资源使用效益。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的引入对于提升政府公共财物管理绩效、财政透明度、保障公共资源提供者和公共服务对象利益及知情权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的政府预算能够提供更完整的财务信息,稳定了政府支出,使权责发生制下政府预算和财政收支得到了公开透明,政府的绩效也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3.提高预算执行率,有效实施项目绩效评价。
首先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就要求预算部门编制项目绩效说明书,明确绩效目标,对经论证评估绩效较好的项目优先安排预算资金,对项目的进展、目标完成、资金使用效益等情况进行全面监督、考核,实行事中绩效评价,加大对部门和直接责任人的问责力度,这样逐步减少预算执行率低下,减少结转资金的闲置等问题,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4.能有效防范债务风险。
政府债务(包括利息),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债务或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基础性投资项目,采用权责发生制,不仅能反映当期实际的还本付息数,也将应由本期负担、以后年度偿付的利息数通过预提的方式在预算会计报表中反映出来,为决策者提供更有利的政府举债的决策依据,避免过度举债,减少政府的财务风险。
五、对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
做好财政管理工作关键是人,人是在财政管理中最活跃、最有决定性的因素,是财政管理的第一资源。因此,总预算会计核算体系从收付实现制到权责发生制的转变不是短期就能达到的,而需要在各级财政部门内树立明确的观念。首先,会计核算的落实重点在于会计从业人员,只有权责发生制的观念深入会计人员的心里,并且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及时有效地改变工作方式,会计信息的质量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会计核算方式的转变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其次,相对于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的核算方法对财务人员的工作要求更高,所以会计人员在树立正确观念之后应该及时学习权责发生制的具体工作方法,尽快适应新的核算体制。最后,在会计人员学习的同时,单位结合实际开展分级分类培训,并在全面提高财政干部岗位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一批业务骨干,加强对他们专业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职业继续教育。只有单位和个人共同努力,不断深入对权责发生制的理解,不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会计核算质量才会得到不断的发展。
六、结语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面对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具体目标,我国政府职能改革将进一步深入。而政府职能的转换、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和政府绩效评价制度的建设以及政府监督的加强,都对政府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会计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目前执行的是1998年实施的预算会计体系,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础。收付实现制虽然能够体现政府当期现金收付的平衡,但是“不利于对受托责任的评价,不利于准确地揭示政府的财政状况,不利于全面地评价管理者的工作绩效”,故有必要在政府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本文仅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方面阐述权责发生制在我国政府会计中的可行性。
一、我国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
主要在于说明我国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范政府财政收支的需要
政府财政收支的具体数量:如预算项目的投入产出分析、政府财政状况指标的计量等在收付实现制的情况下是很难实现的。而权责发生制要求把政府的财务状况以资源的形式进行系统地整合,为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专门指出:“只有采用权责发生制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资产和负债状况,以及政府的所有公共交易。”
(二)反映政府债务状况的需要
政府部门近年来承担的或有负债呈逐渐上升趋势,已成为一些地方财政运行的包袱。这些或有负债主要包括:政府为企事业单位融资提供的担保或承诺、地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下级财政收支缺口和债务等。“由于收付实现制只记录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无法反映尚未用现金支付的部分即或有负债;因此现行的政府会计对财政负债信息的披露无法做到真实、完整和及时,而给政府部门带来了极大的财政风险,对国家经济持续发展也造成了潜在威胁。如果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则能及时真实地反映政府的或有负债信息,有效防范财政风险。”
(三)评价政府财务绩效的需要
当然我国政府正在进行绩效改革,而财务绩效是重要的内容。在权责发生制下将产出预算与权责发生制预算结合起来,使全部成本与所取得的绩效密切相关,这将有利于加强管理。在权责发生制下,“成本”的概念取代了传统预算管理模式中的“支出”概念而处于主导地位,使得财务绩效可以用成本-收益等经济学方法等进行衡量,便于用量化和具体化的方式来对政府财务绩效进行评估。
(四)促进社会公众监督的需要
随着政府改革的透明化,财务公开越来越重要。在政府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后,政府资源将会得到有效的管理,各种财务作为资源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会计系统将会变得更加开放,人们可以方便地获取有关政府的综合信息,而这在收付实现制下是较难实现的。
二、我国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可能性
主要说明我国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的不断改革,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等给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随着行政改革和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必将带动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而权责发生制可以作为一种改革的方向与方法纳入国家改革体系之中。
(二)西方国家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新西兰率先对政府会计进行改革,将权责发生制全面引入政府会计起,包括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美国等成员国已开始在政府会计中不同程度地引入权责发生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对政府会计进行改革,逐步摈弃完全的收付实现制,一定程度上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给我国引入权责发生制提供了有益和有价值的借鉴。
(三)研究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学者越来越多,提供了理论基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会计学者针对政府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有益的建议和设想,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论文。翻开近几年的《会计研究》、《财会月刊》、《财会研究》等刊物,可以看到:发表这方面的论文有十多篇,具体设计改革必要性、可行性分析;改革的具体路径;改革的阶段性思考等。这些论文为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政府财政工作者不断进行的改革,提供了实践基础
由于现行收付实现制的政府会计制度,带来了很多问题,财政工作者在具体的工作中,探索各种改革路径,其中就包括权责发生制的探索,如通过实践发现: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之间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二者在某些方面是可以共存的,只要把财政工作的任务进行细分,结合二者的特征采取不同的工作模式。这些有益的探索将为今后全面的改革提供良好的实践基础。
三、我国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路径
主要论述我国政府如何引入权责发生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宣传教育,营造改革环境
权责发生制引入政府会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为改革的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环境。在宣传教育中,要对政府官员、媒体以及公众进行广泛宣传,使他们了解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改革能带来什么样的利益,从而加深对权责发生制相关改革措施的充分理解和认同。同时,要精心制定教育和培训计划,加大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权责发生制的有关内容,熟悉其操作程序,为政府会计改革培养大量有能力、有经验、懂专业的骨干人才,为改革营造人才环境。
(二)建立健全法制,做到有法可依
我国也应尽快修订和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明确权责发生制在政府会计中的地位。这些法律和制度应当包括制定政府会计法,政府会计制度,修订财政法规,财务制度以及审计法规。
(三)制定规章,做到有章可循
权责发生制的作用是通过一系列新的规章制度体现出来的,必须制定相应的规章规则来为其执行提供基础性制度保障。这里的规章包括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工作指导思想、思路、原则、方针政策等,还包括具体的运行规范、标准等,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政府会计准则”。我国应当在深入研究收付实现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国际上政府会计准则的发展动态,应尽可能地与国际通行的做法相协调。
(四)根据现状,采用双重会计基础
从国外经验看,几乎很少有国家在引入权责发生制后就完全摈弃收付实现制的,大多数国家都是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修正模式。例如:美国、丹麦、法国对于雇员养老金收益、公债利息以及第三国家的贷款或担保等特定会计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而对其他事项则采用收付实现制。因此我国在引入权责发生制的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根据政府会计的特点,针对不同的会计事项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不能因为引入权责发生制而否定收付实现制的作用。
关键词:预算会计;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
传统的政府预算编制和预算会计核算一般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一种较之收付实现制更加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政府综合财政经济状况的核算基础——权责制逐步被引入政府预算编制和会计核算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主要国家,在政府预算编制和政府会计核算中已逐步引入了权责发生制的概念,并取得显著效果,这一成果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和运用,逐渐成为当今世界预算编制和政府会计核算的一个主流趋势和发展方向。随着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是否需要进行政府会计基础的改革以及如何进行改革成为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我国政府预算会计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并提出应用权责发生制的基本思路。
一、应用权责发生制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提供更加全面透明的会计信息
权责发生制政府预算与会计可以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信息,可以更好地帮助决策者认识政府政策的长期持续能力,更好地在预算中确认负债并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来反映国家的财务健康状况。在权责发生制下,政府对所使用公共资源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对其全部资产、负债的管理责任履行情况,资金的筹集和满足资金需求情况,偿付债务和履行义务的持续能力情况,政府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以及政府在服务成本、效率、成果等方面的业绩情况等都可以在预算中得到披露,清楚全面地揭示政府的财务状况的全貌,避免隐性负债带来的问题,真正地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二)有利于加强对政府活动成本的计量
权责发生制强调在配比基础上确定产品或服务的真实完全成本,同时这种成本具有高度的可比性。政府活动具有了完整、可比的成本指标,就能为管理者提供宝贵的决策信息,同时也为进行绩效管理提供基础,使管理从现金控制转向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权责发生制还能提供资产的全面信息,一方面有利于政府对资产的持续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优化政府资产的购买和处置决策。权责发生制下,通过将资产成本与其使用相配比,更好地确认持有资产的成本,从而对资产进行持续管理。
(三)有利于更好地适应新公共管理的要求
新的公共管理更加注重绩效管理,重视财政和政府活动的效率,关注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权责发生制能够增强政府财务透明度,鼓励更有效的资源管理,强调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因此,应用权责发生制能更加适应新公共管理环境下拓展了的公共受托责任要求,有利于增强政府的竞争力,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环境,
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
二、应用权责发生制可行性分析
(一)有利因素分析
1、西方实践经验可供借鉴。西方引入权责发生制基础为我国预算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新西兰等国家率先对政府会计进行了改革。截至目前,包括新西兰在内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经有超过半数的成员国在政府会计中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引入了权责发生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对政府会计进行改革,逐步摒弃完全的收付实现制,一定程度上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给我国引入权责发生制提供了有益和有价值的借鉴。
2、国内理论研究提供支持。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会计学者、会计工作者针对政府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有益的建议和设想,发表了许多有建设性和指导性的文章和论文。同时,财政部也已经着手对政府会计改革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开研讨会、请国外专家来做讲座和到国外实地考察等方式开展了多方面的可行性论证和研究。
3、经济政治改革指明方向。预算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改革需要法律制度、组织机构、会计人员和技术设备等各方面的配套改革。虽然我国的政府机构设置尚不规范,国家正处于法制化进程中,法律法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修订,可能还不能满足全面彻底地权责发生制改革的需要。但党的十七大报告为我国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并且坚定了推进各方面的改革的决心。随着行政改革和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进行,应用权责发生制必将作为一种改革的方向与方法纳入国家改革体系之中。
(二)不利因素分析
1、理论的争论。预算会计应用权责发生制,具有收付实现制不可比拟的优点。权责发生制将是改革的方向和最终的选择。但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产生而带来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优劣的争论。收付实现制以预算资金为核算对象,能实现对预算收入和支出的控制,确保各部门的预算支出不超过全部收入。收付实现制提供详细的现金流量信息,在评价政府对经济的影响时,现成的现金指标既能提供现实的信息,又使控制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而权责发生制在某些情况下却并不具备优势。特别是由于权责发生制无法避免的人为因素,使得预算也最终成了一种受制于理念的计量结果,因而为调节、粉饰财务状况提供了可能。
2、高额的成本。现有的收付实现制基础存在至今,一直存在会计处理方法简便、易于操作,数据处理成本低廉的优点。而应用权责发生制的改革,则要在研究开发、制度设计、人员培训、电算化系统建设和维护等方面进行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根据有关资料,新西兰审计署估计,在1987-1992年间,该国财务管理改革的总成本是1.6-1.8亿新西兰元,约占同期政府开支的0.1%。另据2002年在昆明召开的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研讨会专家的说明,加拿大的改革成本约为616亿加元,澳大利亚估计也有相近的支出。因此,在政府机构和部门中全面推行权责发生制,高额的构建和运作成本也将成为影响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本文在分析了我国现代政府会计与传统预算会计的区别之后提出构建政府会计的的设想。在国外,预算会计和政府会计的概念是有区别的。西方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主要是政府预算资金的收支活动,政府会计的范围则比预算会计更为广泛,还包括了那些并不反映为预算收支的政府资金运动。我国至今还没有真正建立政府会计,即使有,也是政府的预算执行会计。随着经济国际化的发展,政府会计标准也趋于国际化。为加快预算会计向政府会计体系转换的进程,作者建议重新构建我国的政府会计体系。为此应先从现代政府会计与传统预算会计二者的区别出发。现代政府会计与传统预算会计不只是名称不同,更主要的是内容不同、职能作用不同。预算会计是反映政府的预算收支及其结果的会计,现代政府会计应是现代政府财务会计,即以财务收支为主导的政府会计。也就是说,现代政府会计除了包括传统预算会计的内容外,还要完整、系统、连续地反映预算收支对政府财务活动产生的累积影响。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如下。
1会计对象不同预算会计以预算资金及其运动为对象,以预算年度为会计期间,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当年的预算收支及结果。现代政府会计以政府单位为会计主体,除了包括预算会计对象外,还包括整个预算资金的连续运动及累积结果,将国有资产及政府的债权、债务的价值运动也作为政府会计对象。
2会计基础不同历史上,世界各国的预算会计和政府会计都是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近年来,随着预算体制改革和对政府会计信息需求的不断扩大,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逐渐成为各国政府会计的主流和改革方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的大部分国家已进行了政府会计基础改革,改革后采用的会计基础分为三种: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以及完全的权责发生制。GASB的第34号准则公告则要求政府会计根据财务报告视角采用双重形式的会计基础:政府整体报告、企业基金使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政务基金使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规定,除事业单位经营性收支活动采用权责发生制外,一般都采用收付实现制。对预算收支业务,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有其优点,但政府会计,由于其会计对象扩展、会计目标扩大,为了客观、真实地反映政府财务活动及其财务状况,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会计确认基础不应采用单一的收付实现制,而应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即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对某些会计事项要采用权责发生制。
3会计模式不同由于政府会计资金来源的特殊性,在其使用上,往往要限定用途,即通过预算限定。因此,为更好地体现专款专用原则,现代政府会计应从传统的预算会计模式扩展为基金会计模式。我国应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基金会计模式。
4会计要素不同我国预算会计有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要素,这种划分体现了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基本上符合国际惯例。但与GASB规定的政府会计要素作进一步比较后,发现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以下差异:首先,资产定义方面不同:GAS对资产定义的内涵是一种财务资源,我国则将其定义为一种经济资源。其次,GASB为了区分各年度的财务受托责任,将基金资产(负债)与固定资产(长期负债)分开处理,我国并未进行区分。中美两国政府会计要素差异具体。
5财务报告不同首先是财务报告的目标不同,现将中美政府财务报告目标的区别进行比较(具体见表2)。传统预算会计提供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是为政府部门、各级人大服务的;现代政府会计提供政府财务报告,政府财务报告应全面反映政府财务业绩、与受托责任相关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其次是财务报告的组成和具体内容不同,政府财务报告要复杂得多。最后是政府财务报告由于其使用者的广泛,为证明其客观公允性,一般需要进行财务报告鉴定,而传统预算会计是不需要进行会计鉴定的。长期以来,我们强调预算会计是预算管理的工具,预算会计主要为加强预算管理提供有关信息资料。由于预算分期,预算管理的重心主要在于预算当期的财务收支,预算会计也就自然把核算的重点放在当期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及结果方面。从另一个方面看,会计理论界也没有对预算会计与政府会计的区别与联系作深入的研究。作者认为,应从政府财政、财务收支的角度重新构建我国的政府会计,预算会计应当作为预算执行会计融合在政府会计之中。超级秘书网
因此,作者主张,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应当合二为一共同组成政府会计,国库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出纳保管业务,收入征解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收入业务,基建拨款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的基本建设支出业务,三部分都参与财政总预算的收支运行,因此也是政府会计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原有的预算会计应逐步向政府会计扩展,而且我国正尝试构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标准体系。因此,建立政府会计体系是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长期目标和思路。建立政府会计,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是适应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客观真实地评价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实现其会计目标。因为政府会计与预算会计相比,其涉及的会计事项要比预算收支复杂得多,政府会计应当对整个财务收支情况及财务状况承担受托责任。总之我们相信,只有不断地吸收其他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的优秀理论、思想、技术和方法,我们才能在强壮自身的过程中不重复发达国家的曲折和弯路,才能使自身的落后状态尽快适应其最新的发展,从而实现后来者居上!正如诺曼•马克斯所说,当今时代带给我们的是挑战和机会。
虽然我国在会计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但我们坚信在未来的发展空间里,只要我们正视问题并坚持努力开拓,一定能找到符合我国政府会计的实际理论、技术和方法,以期更高、更远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杜雁.基于公允价值的写作论文我国政府会计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10.
[2]王娟.我国政府预算会计改革的研究.天津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5.
【关键词】 新医院会计制度; 政府会计改革; 启示; 局限性
财政部和卫生部于1998年11月联合《医院会计制度》(财会[1998]58号,以下简称“旧制度”),自1999年1月1日起执行。旧制度在加强医院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旧制度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有必要对其进行完善。2010年12月财政部和卫生部联合新《医院会计制度》(财会[2010]27号,以下简称“新制度”),自2011年7月1日起在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执行,自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施行。
政府会计改革是一个极为庞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实施政府会计改革应寻求突破、循序渐进。改革之初理所当然应该从典型的事业单位入手。
一、政府会计改革:以医院为突破口
(一)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拉开了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大幕
众所周知,1997年我国建立了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三位一体的政府会计模式,会计确认基础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这种制度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工作量较小。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政府部门能提供更客观全面的财务信息和收入、支出信息,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政府公共部门内部管理和财政资金的有效运用,这使得政府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国家也在稳步推进政府权责发生制改革。2009年7月1日,海南省率先在海南省农业厅和海南医学院两家行政事业单位启动权责发生制改革试点。2011年9月9日,财政部印发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新《医院会计制度》第一部分“总说明”第三条:医院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寥寥数语,成为我国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的破冰之举,我国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的实践进入积累经验阶段,新制度的实施影响将是广泛和深远的。
(二)完善会计科目,设置灵活实用的会计科目
新制度吸收了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成果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应付社会保障费”、“应付福利费”、“应付职工薪酬”等账户纳入其中。为单独反映财政补助金和科教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问题,新制度创造性地设置了“待冲基金”会计科目,其他行政事业单位也同医院一样,面临类似问题。所有这些做法,为政府会计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融合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三)提高会计信息的完备性
新制度借鉴了《企业会计准则》的做法变“支出”为“费用”。“费用”要素的出现,体现了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是权责发生制的具体应用。新制度强化了对成本的核算,增设了成本类科目“医疗业务成本”,细化了成本费用的核算科目和明细账户,加强了医疗成本核算和管理,可为政府部门制定医疗改革政策、医疗收费价格以及实施医院绩效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长期以来,政府会计以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反映固定资产价值,同时以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固定资产修购基金,这种会计核算方法使得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仅仅反映历史成本,不能真正反映固定资产的现时价值,导致信息使用者无法准确了解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而且时间愈久,信息失真愈严重。新制度取消了修购基金和固定基金,实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制度,增设反映固定资产损耗的“累计折旧”科目,这种做法的结果是一石三鸟:一是计提的折旧费用计入医院相关成本,使医院成本核算资料更加完整;二是可根据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进行更新;三是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符,避免了资产虚增。新制度对无形资产采用摊销制度。无形资产摊销设置备抵科目“累计摊销”核算,期末累计摊销和无形资产科目相抵后的净额就是医院无形资产的净值,挤干了资产中的“水分”。通过这些完善会计核算,使得医院的资产信息更真实和可靠,也提升了单位财务报表的信息质量。以上做法,政府会计改革可直接效仿。
(五)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
新制度第一部分“总说明”第六条规定:“医院对外提供的年度财务报告应按有关规定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医院财务报表(也称会计报表)审计业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依据新《医院会计制度》制定了相应的《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会协[2011]3号)。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运用自身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工作经验,独立、客观、公正地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其审计报告具有鉴证作用,能够得到政府及其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同样,整个政府会计也应在积累医院会计制度的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使政府会计报告取信于社会公众,提高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局限性
(一)新制度改革对政府会计改革的适用性
新制度规定:“本制度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级各类独立核算的公立医院”。公立医院是特殊的事业单位。一方面,它接受国家的财政拨款,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公益性和非营利性,这能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另一方面,公立医院为了生存要像企业一样追求经济效益,而我国许多事业单位、行政单位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经费全部来自财政拨款,这决定了政府会计改革不能全盘照搬新医院会计制度改革。
(二)会计要素的定义方面没有取得进展
1.仍然没有明确资产要素的定义
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财政部令第72号)第三章第十八条规定:“资产是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新制度中资产的定义和核算范畴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一致,没有根据权责发生制要求修改资产的定义,导致核算尺度与权责发生制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也存在明显的缺陷,这有待于未来政府会计全面改革中改正并明确资产的定义和核算范畴。
2.未明确费用、负债和收入等要素的定义
新制度根据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变“支出”要素为“费用”要素,但这种突破还只是名义上的,因为在新制度中对费用概念的解释无处可觅,反而还保留了支出的定义,这必然会对成本核算和贯彻权责发生制基础有所影响。负债、净资产、收入要素的定义基本和旧制度没有区别,仍然停留在1997年的认识上。
(三)医院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对政府会计无普遍适用性
新制度明确界定了固定资产的含义,也明确医院固定资产范围包括房屋及建筑物、专业设备、一般设备、其他固定资产四大类,其确认和计量完全可借鉴《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比较成熟的核算方法。
政府固定资产范围广,有一部分固定资产(如基础设施、自然资源等)虽具有可定义性,但是要对其进行准确的计量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资产一般不是通过交换获得的,不存在历史成本。即使有些资产可通过交换取得,可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但其历史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不能反映其现时价值或虽可通过复杂的计量手段采用公允价值对其进行计量,但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可见,对以上政府固定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新制度不可能提供成功经验。
(四)医院负债的核算对政府特殊负债没有借鉴性
医院的负债基本上和企业负债一样,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医疗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社会保障费、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等,其确认和计量大多直接借鉴了企业的成熟做法,但政府负债范围广,除上述负债之外,还包括许多特殊负债(如货币发行、环境负债),在确认和计量时存在一定难度。
三、总结
医院作为“试验田”,新制度强调权责发生制基础、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信息的公信度,这些都为我国今后的政府会计改革提供了思路和经验,对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全面展开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政府会计改革还有一大批亟待攻克的难题,包括:政府会计、预算会计、政府预算之间的关系如何理顺;政府会计主体涵盖的范围如何界定;不同层次的政府会计目标该如何定位;权责发生制在政府会计系统中如何应用,应用的程度与范围如何确定等。这有待广大学者加强在我国政府会计特定环境下的政府会计目标、主体、要素、规范体系、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深度研究。
【参考文献】
[1] 梁红霞.新《医院会计制度》出台对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意义[J].财会月刊,2011(6):66-67.
[2] 财政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医院财务制度》的通知[S].2010.
[3] 王梅.浅谈新旧《医院会计制度的变化和衔接处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1(11).
[4] 朱建玲.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变化及其对医院会计核算的影响[J].经济师,2011(10).
[5] 李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关键词:预算会计;问题;对策;会计毕业论文
本文讨论和分析了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革我国现行预算会计的对策措施。
1.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从预算会计的适用范围看,相当于国外的政府会计。自1998年实施新的预算会计制度以来,我国的预算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以加强和规范财政管理为中心,在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编制部门预算、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等。改革的实施使预算会计制度在核算内容上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原来的核算内容及核算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变化,迫切需要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a.现行预算会计不能真实、完整地核算和反映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后出现的新业务;
b.现行预算会计不能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
c.现行预算会计不能全面、完整地揭示政府债务的真实信息;
近年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了大量的国债,我国还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借入了数量相当的外债,这些债务均为政府的现实负债,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反映。但是,现行预算会计不能提供这方面的完整信息;
d.现行预算会计不能提供完整、透明的政府会计信息;
虽然我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各有一套会计报表,并提供汇总的会计报表,但各套报表自成体系、分别编报,无法通过汇总生成政府整体的合并资产负债表,没有一套能够完整地反映各级政府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全貌的合并会计报表。现行预算会计虽然提供关于政府整体的预算报告(包括未来财政年度的预算收支报告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但由于许多类别的财政交易(例如政府基金和预算外交易)并未包括进来,这些报告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政府整体的预算报告。
现行预算会计不能适应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要求。近年来,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政府投融资主体多元化,随着私人部门介入公共领域,对政府部门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实现与政府部门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门提供充分的信息来对成本进行计价、核算和比较。现行预算会计不能适应wto及国际竞争的要求。中国的入世关键是政府的入世,经济全球化使政府变成了企业或使政府企业化,既然是企业,当然就要按企业规则办事,这样才能生存和发展,而企业会计核算确认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因此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现行预算会计不能较好适应政府公共管理的要求,不能实现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
2.改革我国现行预算会计的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公共财政框架的构筑以及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预算会计的弊端和不足越发显现,必须对现行预算会计进行改革,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参照发达国家预算会计实践的成功经验,发展更为全面的预算会计。
2.1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预算会计新体系
我国的预算会计体系是预算管理服务的,预算管理体系决定了预算会计体系的群体构成。新预算会计改革基本保持了我国多年来行之有效的预算会计体系,只是在体系内部进行了局部的重新划分,这就是总预算会计、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这一体系,是我国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的预算舍弃模式和运行机制,它对于保护国家公共财产的安全完整,强化预算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现有的预算会计体系随着预算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已界定不够准确。我们应按照国际惯例,预算会计体系由政府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构成,其中政府会计由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组成。因为,随着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财政部门对财政支出资金实施全过程管理,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临近对象已延伸到原来的单位预算会计,对单位预算会计的依赖减弱,财政支出就是实际的购买支出或转移支出。各行政单位由于它只是政府的组成部分,其所有的资金都是财政资金,都要通过国库单一账户收付,其资金活动已通过总预算会计反映。因此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是总和分的关系。
2.2逐步转向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权责发生制是使用者评价政府财政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必要手段,也是新公共管理体制下政府会计的改革方向,发达国家不同政府会计模式都不同程度地采纳了这一会计基础。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只有在政府提供服务时才加以确认,而且在政府接受服务以后,就应该将相应的义务确认为当期费用,并将其作为债务列入资产负债表,这样,政府的财务报告就可以完整地反映政府的财政状况和运行成果;同样,权责发生制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所有的经济资源,如新西兰将高速公路和其他基础设施确认为资产,并确认了其折旧费用,这样就会使政府更加注意其对有关资产的管理和维护,更好地认识未来的短期债务、更好地管理基础设施、更有效地重新分配预算。我国预算会计会计基础应是渐进式转变,先事业单位会计后政府会计,先报告系统后预算系统,先个体后整体,先地方后中央。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初期,我们可以考虑借鉴德法模式的修订的收付实现制,即首先确认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实现收入和支出在各个期间的平衡,明确政府当期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2.3改进完善政府会计信息体系
本文通过借鉴国外养老金会计核算中的成熟经验,针对我国养老金会计中的会计核算主体、核算原则、年金计划、处理方法和信息列示和披露等方面的理论缺憾与实践不足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随着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它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第二层次是企业年金(又称企业年金);第三层次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2006年3月,我国颁发了第一部规范企业年金基金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同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也对养老金的会计处理有了新的规定。本文试图通过借鉴国外养老金会计核算中的成熟经验,对我国养老金会计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养老金会计的顺利实施和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1.企业:养老金会计的核算主体
我国2005年颁布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要求,设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及其职工作为委托人与企业年金理事会或法人受托机构(以下简称受托人),受托人与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机构(以下简称账户管理人)、企业年金基金托管机构(以下简称托管人)和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投资管理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书面合同关系。作为企业年金委托人的企业则依照《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以企业为主体来规定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应当按照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和受益对象,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确认为当期费用。
而企业年金的受托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以企业年金为会计主体,规范企业年金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以及财务报表列表等内容。
因此,严格来说与绝大多数企业相关的养老金会计应依照《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实施,其会计主体是企业本身。而《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是用来规范企业年金的受托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要求他们以企业年金基金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确认、计量和列报,要求他们应当将年金基金与其固有资产和其他资产严格区分,以确保企业年金基金的安全。这有助于提供关于企业年金财务状况、净资产变动等方面的有用信息,进而反映相关各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2权责发生制:养老金会计的核算原则
以前我国对养老金的核算是基于收付实现制,而今年的新会计准则开始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这是由于以下两点原因:
2.1对于养老金的会计处理,国际上通常是在“社会福利观”或“劳动报酬观”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的
社会福利观认为:职工退休后不再从事岗位性的劳动,但却领取养老金,这是对剩余价值的再分配,实质上隶属于社会福利的范畴。与此相应的养老金成本的会计核算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企业职工在职期间并不确认养老金成本,只是在实际支付养老金时列为“营业外支出”或“管理费用”。劳动报酬观认为:职工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是职工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与职工在职时领取的工资一样属于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一部分。这种观点主张,养老金是递延的劳动报酬,属于“递延工资”的范畴。权责发生制要求,与当期收入相关的费用,不论其是否实际支付,都应在当期确认。因此,在会计核算中,按照权责发生制来确认养老金成本,能够保证在那些将来有权取得养老金的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将养老金成本(递延工资)系统的、合理的分配于各会计期间和各个成本项目。在实践中,绝大多数国家的会计理念都在由“社会福利观”向“劳动报酬观”进行过渡,与此相应,养老金成本的会计核算原则也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变,我国养老金会计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轨迹。
2.2在对养老金的成本确认和基金筹措之间的关系上,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也有根本不同的认识
基金筹措是一个财务程序,其目的是转移资产以实现有可动用的资金以履行将来支付养老金的义务;养老金成本的确认是确保将养老金成本系统的、合理的分配于那些将来有权取得养老金的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可见,养老金的成本确认和基金筹措是两个独立的环节。而收付实现制却将两者合二为一,即养老金成本直接等同于拨付给托管人的现金数。相反,权责发生制将成本确认环节与基金筹措环节分开,无论当期基金的拨付数是多少,都采用某种可接受的精算方法来计算当期的养老金成本。另外,由于企业的拨付数往往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所得税、企业的现金流量及是否有其他的投资机会,这时,某一会计期间的养老金成本不一定等于该期间企业拨付给养老基金的金额,使用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当期养老金成本有利于排除这些干扰因素。
无论从何种角度看,与收付实现制相比,权责发生制确认原则可以提供更为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3企业年金计划:既定缴存或既定受益
企业年金计划分为既定缴存计划和既定收益计划。《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87号———雇主对养老金的会计处理》对两种养老金计划都作了详尽的阐述,其主要观点是:
3.1既定缴存计划(DefinedContributionPlan)
既定缴存计划为每个计划参与者提供一个个人账户,并按照既定的公式决定参与者的缴存金额,并不规定其将收到的福利的金额;将来在其有资格领取养老金时,参与者所收到的养老金福利仅仅取决于向该个人账户的缴存金额、用该缴存投资赚得的收益以及可被分摊至该个人账户的对其他参与者福利的罚没款项。这样基金的主办者(企业)承担了按预先的协议向职工个人账户缴费的责任。当职工离开企业时,其个人账户的资金可以随之转移,进入其他企业的企业年金账户,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职工更换工作的成本,促进了人力资源的流动。企业仅承担按期向账户缴费的义务,不承担职工退休后向职工支付养老金的义务,也不承担与企业年金基金有关的风险(如通货膨胀、生活费用水平的提高、死亡年龄的推迟及投资风险等),这些风险将由企业年金基金的托管机构或基金参与者自行承担。因此,企业向基金管理者缴存的资产不再确认为企业的资产,企业当期应予确认的养老金成本是企业当期应支付的企业年金缴存金,确认的养老金负债是按照基金规定,当期及以前各期累计的应缴未缴企业年金缴存金。
3.2既定受益计划(DefinedBenefitPlan)
既定受益计划是指企业根据职工工资水平和服务年限等来确定未来养老金的实际支付金额,未来的养老金由企业预先承诺,与计划资产相关的风险完全由企业承担。养老金的金额通常是一个或多个因素的函数,如参加者的年龄、服务年数或工资水平;该养老金既可以是一笔年金,也可以一次性支付。在这一计划下,按期足额支付养老金的责任由企业承担,如果到期不能按照原先的约定支付养老金,则违约责任亦应由企业承担,换言之,企业承担了不能足额支付的风险、投资失败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一系列风险;而该基金的参与者如果提前离开企业,则他过去服务所赚得的养老金很有可能部分、甚至全部丧失。由于既定受益基金需要涉及大量的精算假设和会计估计,如职工未来养老金水平、领取养老金的年数、剩余服务年限、未来工资水平、能够领取养老金的职工人数的折现率等,故其会计处理比较复杂。企业当期应确认的养老金成本除当期服务成本外,还涉及过去服务成本、精算利得和损失和利息费用等项目。企业对职工的养老金义务应确认为企业的一项养老金负债。养老金负债是企业采用一定的精算方法、估计合适的折现率所计算出的未来需要支付的养老金总额的折现值。
我国的企业年金计划属于既定缴存计划,而许多企业年金会计比较成熟的国家采用既定受益计划。这是因为我国大多数企业按既定受益计划处理的条件尚不成熟,如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精算师队伍建设欠缺等,而且我国养老保险体制、资本市场、税收制度和企业年金的发展历程及现实状况和西方国家都有较大差异,这就造成我国在企业年金计划以及会计处理上同国际惯例存在较大的差异。
4养老金会计处理方法:专设“应付养老金”科目
以前我国基本养老金是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的缴费比例(20%,其中8%记入个人账户)以在职职工的缴费工资为基数计算出来,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其他应付款”。而企业年金基金则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应付福利费”。由于我国养老金的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在计提养老金时,借方科目发生了变化。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规定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根据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算,按照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分别以下列情况处理:
①应由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负担的职工薪酬,计入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
②应由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负担的职工薪酬,计入建造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成本。
③上述①和②之外的其他职工薪酬,计入当期损益。
笔者认为计提养老金时的养老金负债,作为一项经常性的短期负债不应计入“其他应付款”,作为一项递延工资,不应计入“应付福利费”,而是应该专设“应付养老金—基本养老金”和“应付养老金—企业年金”科目,专门分别核算基本养老金负债和企业年金义务的计提和支付情况。
期末“应付养老金”账户的借方余额表示企业预付的养老金资产,贷方余额表示企业已经计提,尚未支付的养老金负债。
5信息列示和披露:养老金会计的基本要求
养老金会计信息是企业会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未对养老金既定交存计划的列报提出要求,但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32号———雇主对养老金和其他退休后福利的披露》规定:雇主应对本期既定缴存计划已确认的养老金成本的金额进行披露,披露应包括对本期内影响可比性的任何重大变更的性质和影响的描述,例如雇主提取率的改变,企业合并或剥离股权。养老金既定提存计划不要求列报养老金会计信息,但要求对当期已确认的养老金成本数额进行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