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总结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07 16:31: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机械制造课程设计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总结

篇(1)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方法;高职学院;特点;内容;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026-01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深,主要以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工艺问题为研究对象,包括零件加工、装配和夹具3个方面,其指导思想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高效、经济的加工与装配。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采用符合该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为此,结合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听课学生的层次特点,总结了高职学院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应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1、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任何机械产品都是由合格的零部件组装而成的各种机械零件(如轴、盘、套、箱体、齿轮等).都要经过毛坯制造、机械加工来达到图纸设计的结构形状和质量,然后经过组件、部件和挂机装配来满足产品的性能要求。因此,机械制造工艺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机械零件加工和产品装配工艺中具有共性的问题。

1、工艺分析

工艺规程制订主要是设计一个零件完整的加工工艺。虽然机械产品的结构各不相同,但其制造工艺所遵循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却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就是要通过有关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基本规律有系统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工艺的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在高效率、低成本的目标下,设计出最优的工艺过程方案,同时对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分析和处理。

在实际生产中经常会发现同一零件可以用不同的工艺方案来完成。工艺方案不同,加工的质量、难易程度、生产率及成本也有很大差别。

2、课程特点

(1)实践性强。授课时应注意基本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分析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重视实践性环节。

(2)综合性强。该课程与金工、机械加工基础、公差、刀具、机床、夹具、企业管理等课程都有联系,要注意联系及综合应用以往所学知识。

(3)灵活性大。工艺理论与工艺方法的应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不同的条件甚至在相同的条件下都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因此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辩证分析。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授课对象是数控技术专业学生,他们在第一学期已经学习了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农业科技与装备等专业基础课,而该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课程设置是合理的。

二、多种教学方法应用研究

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课程讲授时应采取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传统教学所使用的板书、图表与教具等在教师的讲授中还占有重要地位,高职教师依然应该认真对待教学内容的直观显示方式,如术语、新词、概念、推导过程等适合于板书的内容要标题明显、书写工整、关系明确。课程讲述时可配合课件进行演示,课件制作采用动画效果会更加直观,如讲述齿轮零件的加工过程,通过多媒体可以清楚地看到每种方法在加工齿轮时的运动方向,这样既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可视性四,又降低了知识掌握的难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自制挂图、利用教具、放录像、带学生到工厂参观进行现场教学等方法,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易于被学生掌握。还可以请有经验的工人师傅做报告和讲解,从而了解工厂的生产管理情况和主要产品的加工工艺,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感性认识。

2、灵活运用教材,精选授课内容

机械制造工艺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内容上与其联系比较紧密的课程有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为方便学生学习,各课程教材中往往存在较多的重要知识点,教师在课堂上不应重复讲授,应根据培养目标,结合实际对教材进行详略处理或补充完善。

3、合理安排课程设计

理论教学是课程设计及实习的基础,课程设计、实习是理论教学的实施与提高,要使理论教学、课程设计和实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实习与设计能力。在课程设计中,可重点讲授夹具的组成、典型定位和夹紧机构、夹具设计的方法和步骤等,这样既可使实践性教学环节更加充实,也完善了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学过程。

总之,因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践性、灵活性和综合性较强,其内容更具有实用性与针对性,强调动手能力的实践锻炼与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的培养。因此,结合高职学院实际,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应突出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应特别突出数控专业的特点,在实习、课程设计等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实训的条件,使学生的工程能力得到较为全面的锻炼:二是各部分教学均应结合实际,采用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其对该专业课的感性认识;三是要彻底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象,使学生在实习中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学用结合。这样,学生不仅能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也大大提高了实践技能,为以后的课程设计和实际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建 荣.浅议多媒体在机械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1):58-59.

[2] 蜀 红,高 燕.关于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方法的几点看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9(3):440-442.

[3] 建 生,舒哥群.可视化教学法在复杂机械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402-404.

篇(2)

1.1针对有关课程的课程设计

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授课过程中,有许多课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这些课程进行学习及课程设计是学生进行实践的有利途径,其中最典型的课程就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在对这门课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学生根据课程安排,借助计算机进行相关零件的课程设计。具体来说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具体的任务安排,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要想有效的进行实践活动做好课程设计,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应对具体的任务进行全面的了解,对任务的类型,工艺的流程,细节的要求,进行了解,为课程设计的准确进行提供保障。同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需要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因此学生应熟练的运用计算机,掌握工程设计必须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确保工程设计的顺利进行。

(2)按照标准独立完成,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工程设计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学生在工程设计中应尽可能的独立完成。同时端正课程设计的态度,严格按照工程设计具体任务的规范进行设计,掌握工程设计的流程,规则等内容,将课堂所学知识综合的运用到课程设计中去,提高自身的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2针对数控加工的综合实践

数控加工技术综合实践,是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学校将抽出一周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数控加工的综合实践,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的来说数控加工综合实践包括几方面的内容:

(1)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训练。随着现在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了机械设计制造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因此在数控加工综合实践中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训练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2)完整的进行零件设计的操作。学生在日常的课程设计中对于零件的设计仅停留在某一阶段,没有完整的进行过零件设计的操作,因此在数控加工技术综合实践中,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完整的操作机会,从零件的设计,图纸的敲定,到零件的成型,学生全程予以参与。使学生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有效的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1.3机电综合课程设计

机电综合课程设计是在数控加工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又一次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其与其他实践活动一样,在实践过程中着重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顺应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较于前两种实践,机电综合课程设计其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要求更进了一步,对学生计算机的应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的来说机电综合课程设计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总方案的制度。在机电综合课程的设计过程中,总方案的制定是关键,其左右着课程设计的成败,因此学生在进行机电综合课程设计中首先要根据具体的课程设计内容,从任务实际出发,对制定的方案反复分析论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总方案,指导课程设计的进行

(2)重视机械设计中的重点部分。机械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各个部分,在这些部分中有些重点部分学生应给予注意,确保重点部位的设计。例如传动机构的结构设计等。

(3)数控系统方面的设计。数控系统的设计对于机电综合课程设计至关重要,其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学生在进行这方面的设计时应,认真仔细的进行设计,全面的考虑课程设计的需要,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

(4)课程设计说明书的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的编写是机电综合课程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其对整个课程设计的主旨,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说明,是对课程设计的概况。

2总结

篇(3)

    机械制造专业的课程实践性较强,其理论知识与实践生产进行有效结合,才能实现学校教学目的。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必然的选择,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将学生从课堂领进操作现场,面向机械加工企业,通过科研和实践教学中的联系,收集更多富有特色的适合课程设计的典型零件,进一步扩充并更新课程设计题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在校期间能够接受工厂训练,加强实践教学,有效减少机械设计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培养学生工厂实践、创新和动手能力,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为企业生产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机械制造课堂教学与实践课程的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的选择。

    二、科学有序的课程设置

    专业综合性实验课是实践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实验,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专业的喜爱,同时也进一步启发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积极动手、思考,在不同实验中总结所获与所感,在实验过程中反思还存在哪些需要在课堂学习中继续完善的理论知识。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示范和引领作用,课堂教学环境中需要实践操作的环节,教师要组织学生多进行相关实验课题的讨论和研究,把课本上比较空洞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实验课题进行学习,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考试检测时,把实验题目与综合能力考察的题目进行有效整合,列入考试内容。以此激发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重视自我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社会时展需求,紧跟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趋势,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式。在学校专业学科教学中抓好文化课教学,同时加强专业课教学,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开设丰富的中职文化课,如语、数、外、计算机等课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基础知识,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生活、人生,形成健全人格。专业是学生今后参加工作的基本,因此课时设置要结合今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来安排,狠抓专业课程,同时要跟踪当前领域的发展趋向,及时向学生渗透新技术,保证所学技能的实用性。

篇(4)

关键词:车间实境教学法;机械工程;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175-02

随着全球制造业水平的提高,如何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高水平、高能力机械工程类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机械工程类相关专业的实践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1]。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学方法息息相关,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工程意识,我校机械制造工艺教学团队的老师打破传统的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在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学和数控技术等课程中试用“车间实境教学法”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学生普遍反映较好。

一、机械工程类实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方面的问题。机械工程类实践课程现行教材的内容都偏于陈旧,大部分内容依旧是侧重于理论的讲解,与实际生产联系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生产实例,跟不上现代化生产工艺的发展步伐[2]。例如:《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学》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现行教材中跟现实生产联系紧密的案例不多,很多的零件图,工艺方法依然是十几年前甚至是几十年前的例子,更新速度不够,导致学生按照教材学习后,不能很好地与现代生产工艺方法有效衔接,学习效果不好。

2.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实践课传统的课程设置方法基本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老师相应地布置若干到题目给各组的学生,让学生对照之前讲授过的理论知识进行设计和实践。例如机械制图上机实践,老师给每组学生发放一个零件模型,让学生根据模型测绘,然后制图。学生几乎不去生产车间观摩这些零件的实物,导致虽然测绘出了图纸,但没有更深层次地了解这些零件的实际应用场合和制造工艺,只是为了制图而制图,影响后续工艺课程的学习效果。

3.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目前很多高校机械类和近机类工程实践课程的教学依然是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一般都是在进行课程实践或课程设计之前,先安排五六十个学时的课堂理论教学,然后再安排两至三周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期间也很少将学生带到生产现场进行教学,基本上是将理论教学跟实践教学分开,不能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糅合”在一起,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感到很空洞,没有什么落脚点,学习效果不好[3]-[4]。另外,在课程设计期间,若过分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际,就会造成学生几乎没法接触与设计题目相关的零件、工装以及加工设备的实物,不仅与车间一线的生产实际脱节,而且与机械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匹配。

二、“车间实境教学法”的含义

“车间实境教学法”是指针对机械工程类专业,突破传统的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安排一定的课时量,将学生带入企业车间现场或者学校的实习实训车间,结合车间现场的机床、刀具、工装等实物给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的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机械工程类相关专业课程(如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工艺学,数控技术)的实践课需至少安排二十学时的车间现场教学;二是尽可能地联系学校所在地的相关工厂、企业,让学生走进生产一线,在现场参观学习,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让感兴趣的同学现场操作;三是充分利用本校金工实习的车间资源,安排学生到实习车间现场观摩,教师结合相应的机床、加工设备以及工装夹具等实物进行讲解,让实践课的内容“言之有物”,不空洞,不乏味。

三、“车间实境教学法”在机械工程类实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我校已在多门机械工程类实践课程中试用“车间实境教学法”,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效果,学生反映较好。

1.在机械制图实践课程中的应用。机械制图实践教学(上机实践)的传统教学形式是给学生提供一系列的零件模型,给学生带到课堂或者机房,让学生测绘,然后将测绘的结果在电脑上用CAD软件绘制出来。利用“车间实境教学法”进行改革后的做法是,将学生带到我校机电工程园的金工实习车间和农业机械样机试制车间,在现场给学生讲解介绍典型机床设备、工装夹具等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我校工学院自己研制的新型农机装备,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看到的、所学到的、所理解的,各自选取相应的零部件进行测绘绘图。采用“车间实境教学法”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机械制图测绘孤立、片面、不系统、实践性不强的问题。

2.在机床夹具课程设计中的应用。铣夹具在结构上的关键点是对刀装置和在铣床工作台装配时的导向装置。设计铣夹具时,对刀块和定向键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部分,而学生几乎都是首次接触夹具课程设计,这些铣夹具的组成部分如果不在现场对照具体实物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和吃透的。所以要将学生带实习车间,对照常见的立式铣床和卧式铣床,讲解这两类铣床的异同,以及它们的结构和主要加工范围,以便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在设计时做到有依有据。要让学生特别注意铣床工作台T型槽的尺寸,让所选的定向键跟所选机床的T型槽相匹配;在进行对刀块设计时,务必要注意所选机床是立铣还是卧铣,在现场还要将利用专用夹具加工零件的全过程演示给学生看。这些重要的环节,如果不到车间现场讲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在数控技术实验课中的应用。数控技术是我校工学院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核心课程,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角度出发,数控的实验课理应要给学生提供可动手操作的平台,自从提出“车间实境教学法”后,我校机械类学生数控技术的实验课陆续地安排一定量的课时,让学生在数控机床上进行简单零件的加工。教学方法简介如下(以加工中心加工简单型腔件为例):首先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构建加工对象的模型,再设计数控加工工艺,将程序编写、调试好,用模拟软件先演示一遍,从理论上确认工艺可行后,再由数控指导老师将学生分组带到数控加工中心车间,对照加工中心的操作面板,教学生铣削的对刀找中,然后让学生依次上机床操作,最后用加工中心演示包括对刀、设定刀具编号等整个数控加工过程。让学生学会在机床的操作面板上进行程序的编写和修改以及对刀、记录、测量等实际操作,然后进行简单零件的加工,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这门课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总结

通过对“车间实境教学法”的研究,我校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已逐步形成了一种适合机械工程类实践课程教学特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现代生产特点相呼应的教学机制,使学生通过教学过程学会发现、分析并解决实际工艺问题的能力,在探索式的实践学习中主动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建立起工程意识,有效地提升了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后期的工作中,我校机制工艺课程组将更深入地探索和研究本教学法在机械工程类其他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以强化和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为目标,系统地构建机械工程技术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倪小丹,杨继荣.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葛云,王磊,魏敏.案例法教学模式在机械制造工艺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17):198.

[3]王伟,孟祥贵,安寅.基于工程教育的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0):170-171.

[4]张志光,张立文,董科.《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09,(2):28-32.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Realistic Environment of Workshop Teaching Method in Practice Cours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JIANG Rui,FANG Liang-fei

(School of Engineering,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Anhui 230036,China)

篇(5)

关键词: 高职机械制造专业 行动导向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高职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强、专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特别强调岗位的适应性。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逐步清晰,已成为教育主管部门管理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之一,并得到高职教育界的普遍认同[1][2][3]。

“行动导向教学”是德国职业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学科教育模式的职业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根本目标,以职业活动及与之有关的知识、能力、经验等作为教学内容。本文以行动导向教学为理念,建立高职机械制造专业行动教学模式,综合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所包含的各种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关键能力,实施“完整性教学”,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人才[4][5]。

一、机械制造专业分析[1][2][3]

(一)机械制造专业的特点。

1.工种众多。机械制造业面对的职业岗位纷繁复杂,特别是随着CAD/CAM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对机械制造工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掌握先进的制造技术,以适应社会发展形势。

2.实践性强。机械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大部分专业课程都是要求实训的,要掌握机械制造技术,就必须在实践中学习。实践教学既不同于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又不同于企业中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而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书本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具有复合型技术人才的过程。

3.高投入、高消耗。本专业各工种技能操作步骤较复杂,技能训练时间较长、设备工具配置多,材料消耗多,因此专业办学是高投入、高消耗,实习成本高。

4.安全生产是关键。机械制造主要通过操作机床将各种材料加工成零件,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必须让学生掌握机床操作规程和要领,因此对专业教师实践操作水平要求很高。

(二)机械制造专业的发展现状。

1.专业课程设置过分注重学科体系,忽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联系。

2.实践教学落后于企业需要。机械制造技术日新月异,设备更新比较快,这就导致学校的实习设备很难跟上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实习设备的短缺、落后就成为职业学校教育的最大问题。

3.“双师型”师资缺乏,不能适应实训教学需要。目前高职学校所谓的“双师型”教师,实质上很多只是“双证型”教师,既能从事理论课程教学,又能动手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教师较为缺乏,不能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能适应实践教学需要。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职业学校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现状,已不能充分适应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也难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职业教育的需要。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行动导向教学可以在不同层面上理解。从较为宏观的层面上看,行动导向教学的目的是在职业教育中实现关键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从中观层面上看,它以将关键能力的培养渗透在专业教学中为原则而实施所谓“完整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在微观层面上它集成了多种可以开发关键能力的教学方法,体现为一整套教学方法,包括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考察教学法等具体的教学方法[4][5]。

三、知识传授型教学体系结构与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结构的比较

知识传授型教学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体系的结构是从理论展开,各要素都是为知识传授和理论学习服务的,是“理论导向”结构。

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在行动导向教学体系中,每个要素中都体现“实践到理论”、“实践先于理论”、“实践多于理论”的观念,是“行动导向”结构,符合我国“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的高职办学理念。

四、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将课程设计、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整合成一个循序渐进、相互关联的整体,在过程中学习问题解决、信息收集整理、沟通交流和自我评价等社会能力;在过程中学会各种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并加深学习,提高自我综合职业能力。

(一)项目征集。

在第一学期末或第二学期初进行,结合认识实习,采用调查教学法和头脑风暴教学法,确定合适的产品,要求产品实用,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不太复杂,有一定难度,但经学生努力可以解决。

(二)任务确定和成员分工。

产品确定后,利用教学法,通过调查相关企业和查询相关资料,了解中小型企业的订单式工作过程,为成员分工和计划制订奠定基础;在成员中对任务进行初步分配。

(三)计划制订。

根据任务的划分,对每个班同学进行分组,采用引导文教学法,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对整个项目内容进行时间段的划分。

(四)计划实施。

1.材料选择。在《机械工程材料》课中,采用引导文教学法,老师给出引导问题,经小组讨论,确定出主要零部件的材料。

2.产品设计。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完成非标准零件的设计计算和标准件的选择,绘制出零件图和装配图。此过程可结合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和模拟教学法。

3.车间工作安全。在《金工实习》中完成,这个环节对人身安全和环境保护很重要,采用引导文教学法,老师精心准备引导问题,通过回答引导问题,引起学生重视。

4.成本计算。在《数控实习》初完成,采用引导文教学法,通过回答引导问题使学生掌握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

5.加工。加工工艺可安排在《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中完成,在数控实习中进一步完善加工工艺,完成加工,此过程可结合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

6.检测。采用引导文教学法,以表格的形式给出引导问题。

(五)项目评估。

通过组内评估让学生全面审视自己的项目,在评估过程中通过组内讨论总结得失,形成改进的方案和思路。通过互评让学生关注别的小组情况,能取长补短,也引导学生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

五、结论

实践证明,在高职机械制造专业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实施完整性教学,可以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增加各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计划和决策能力、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队精神、责任感等现代技术工人所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鉴.关于实践教学论的几个理论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1):25-26.

[2]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11-12.

[3]杨用成.当前高职实践教学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7):30-31.

[4]徐朔.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与原则[J].职教论坛,2007,(10):4-6.

篇(6)

数控机床

课程体系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当前社会需隶的数控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金属切削机床与数控机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和优化,构建了理论教学为引导,实验教学为补充,实训教学为提高的“教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来改变师资队伍的结构.

1前言

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数控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制造业的产品质里和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加人世贸组织后,中国正在逐步变成“世界制造中心”,为了增强竞争能力.中国制造业开始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这迫切需要既能利用计算机进行机械产品的辅助设计,又能应用数控技术进行制造的人才,作为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如何适应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进行余属切削机床与数控机床课程的教学改革,这是我们必须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z数控人才的需求和知识结构

当前社会需求的数控人才主要有三种类型:,>0蓝领层”数控技术人才:承担数控机床的具体操作及日常简单维护工作的技术工人,z>0灰领层’数控技术人才:承担数控编程的工艺员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3)“金领层,数控技术人才:具备井精通数控操作、数控工艺编程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所需要的绘合知识,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知识面广。133229.COm这三种类型的数控人才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蓝领型.:以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为墓础,掌握“数控机床原理及应用基础’和“数控加工编程技术’,掌握"cad/cam’软件.‘灰领型编程工艺员,:应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熟悉产品的三维设计,产品的加工工艺:“灰领型维修人员,:以机、电、光和液(气)控制技术为基础,掌握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的技术和技能。“金领型”: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全面地掌握数控设备的相关原理与技术,具备数控设备研制与开发能力,掌握网络技术,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3构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宽口径课程体系

根据“金属切削机床与数控机床.在系列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社会需求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和优化。课程采取理论教学为引导,实验教学为补充,实训教学为提高的“教学一体化”模式.

(1)通用机床突出重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通用机床部分,我们重点讲授车床、铣床和滚齿机的传动原理,传动系统的分析和主要结构.磨床和其它类型通用机床部分通过布置思考题,让学生自学然后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弄清磨床和其它类型通用机床与车床、铁床和滚齿机在结构上的主要差别,进而熟悉通用机房的工艺范围,为制订零件的加工工艺和机床的维护,维修和产品的开发奠定一定的基础。

(z)数控机床突出实践性

在数控机床理论教学中不过于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重在其应用。简要地讲述数控机床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原理,介绍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进给传动系统典型结构及附件,着重讲述数控加工工艺设计,cnc车床及其车削中心、cnc铰铁床及其加工中心,cnc线切割机床的手工编程技术及其操作,采用多煤体或录像进行教学,最大限度的展示生产一线的环境,将数控机床图片、所使用的刀具图片,机床附件、加工过程等展示给学生,将抽象的枯燥的概念和技术要领用形象生动的过程模拟来表现,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为了培养学生对数控设备的检修、调试、故隆分析能力和数控加工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保养与维修作为一个专题来学习,借助大盘现实案例教学来阐述常见故障产生的原因及排除方法,或采用现场教学等灵活的方式进行。

(3)课程设计,加强综合性

课程设计是理论教学中重要的一个实践性环节,其目的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概括和应用,是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一个综合评价,为了真正使同学们具备编制数控机床加工工艺规程的能力;具备选择工艺参数、编制数控机床加工程序的能力,具备操纵、调试和维护数控机床的能力,我们要求学生利用一周时间先进行程序编制工作,然后上机操作,亲自进行程序的输入,调试、运行,把课堂学习的知识在模书墩作软件上加以验证,使实际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课程设计完成后要求每人上交一份总结报告,包含工艺过程分析(路线安排+程序原点+工装十切削用量)、数控程序清单及设计心得等内容。

(4)依托职业学校资源,加强实训教学

工科专业学生理应姓“工’,应面向工程,面向生产,面向经济建设实际,因此,所培养的人除了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应有的实践能力包括必要的操作技能,既生产技能与实验技能,这是工科专业学生所必需的工程素质。而实践教学及基地建设往往对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提出严格要求,受财力、人力等办学条件方面的限制,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数控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一般比高职数控专业相对要薄弱一些,我们充分利用职业学校资源进行实践教学.通过与安徽省蚌埠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合作,做到资源共享,开展实训教学。各训练项目按照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实施,通过考核评定成绩,实训教学结束时组织学生参与加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考核,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取得相应的课程成绩和学分。

篇(7)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教学设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各门控制类课程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部分内容在某些课程中甚至是重复进行,因此可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PLC与电力拖动技术》《机电一体化》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控制类课程进行整合。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将课程归纳出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活动。由于课程部分内容不成系统。因此,在工作任务中未涉及到的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可通过其他形式的教学活动完成。

一、课程总体设计思路

结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在本专业的控制类课程设计时,分析《传感器与检测技术》《PLC与电力拖动技术》《机电一体化》等课程的教学大纲。同时,分析所培养学生的能力、就业趋势与职业技能,使理论知识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选取十个左右的能基本涵盖课程教学内容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工作任务为单元,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职业能力。

二、典型工作任务教学设计案例

1.典型工作任务选取原则

学习单元中的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或生活实际的典型案例,通过归纳、提炼,找出适合学生的学习型的工作任务。同时,课程模块的设计结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规律,从简单到复杂地设计学习单元。

2.典型工作任务教学设计

(1)“控制门”案例包含的知识点

通过对“控制门”整个装置的研究,可发现“控制门”这个案例中包含有气动和电动元件知识,包含有能实施控制的继电器,同时应包含有关于安全方面的知识。

细分各部分知识可知,整个“控制门”装置所涉及的知识点包括:传动器、阀、气缸、控制器、气动装置、气动管线、压力测量、电力元件、电压源、电路图、安全知识、PLC、控制系统基本组成。将这些知识点进行分类和归纳后整理出如下几类知识:控制方面基础知识,包括电路元件、阀、空气过滤器、气缸、气动装置、控制器、控制系统基本组成;气动液压参数,包括参数计算、编程;动力源,包括电压源、气动管线、空压机;电气气动控制图,包括电路图、气动图、编程;信号及压力值,包括压力测量、传感器;安全知识包括安全知识、门以及经济学及环保知识。

(2)课堂教学设计

①课堂教学设计整体思路

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应注重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课堂理论教学设计时同时应分阶段、目标明确,注重培养学生的资料收集整理能力、制订实施及巩固计划的能力以及检查、判断能力,同时还应学会将理论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教学内容也不能仅限于工作任务涉及的知识点,针对这些知识点所辐射的部分知识点,也应在课堂理论教学中进行学习。如“控制门”中虽仅涉及气动方面的知识,但与气动相关联的液压的基本知识、液压参数的计算也应进行相应学习。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一定不能忽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

②课堂教学设计举例

本文以安全知识为例说明通过阶段目标的完成来进行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

3.考核方式设计

为了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过程考核,同时将学生的工作与职业操守、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交流及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作为工作任务的公共考核评价纳入考核项目,以此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在工作任务的实施中,项目采用了专业知识占30%,专业技能占30%,职业素质占30%及总体评估占10%的评价权重。

三、教材建设

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与传统的大专、本科教材是有所区别的。在教材建设的思路上,绝不能套用本科教材的思路。因此,从项目实施至今,笔者与同事们一直致力于校本教材的建设,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将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学生自主的行动和教师有效的组织、合理引导实施教学进程,以此来满足职业教育中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的需要。

四、总结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而典型工作的任务的选取又保证了基本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我国职业教育的诸多模式许多吸取了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的经验进行的创新与试验。只有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考虑我国学生的真实文化水平、学习态度及学习现状,才能完成符合各校实际情况的课程改革,才能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子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机械制图课程设计.新课程,2010,(8):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