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5 11:56: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家规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朱福星在“九一八”后从正在就读的师范学校里投笔从戎,参加了保家卫国的,因英勇善战,曾在部队里官至团长。淞沪抗战中负伤后,他带了多年征战途中搜集的十多箱书籍回家,曾被乡亲们误认为是当官时攒下的金银珠宝。当大家了解了情况,又有人对他不带珠宝只带书籍回乡的行为嗤之以鼻时,他对大家说:“读书能提高素质。人的素质提高了,国家才会强大,才不会被列强欺辱。”
抗战时期,朱福星排难兴学,出资金,修校舍,求聘进步教师,免除贫困生学杂费,为东阳当地培养了许多后来的革命干部、科学家和教授。当时,由郭沫若带队的文化工作队前往浙江丽水考察工作,得知朱福星的事迹后,曾专门绕道东阳看望朱福星和他的学校,并对朱福星的行为进行了热情的赞扬和鼓励。
后来,朱福星立下家规:要求子女,不但要熟读东阳明代大儒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还要求以后凡参加工作者,必须对兄弟姐妹亲情助学。
上个世纪50年代,朱福星含冤入狱。长女朱秀迎为了父亲的嘱咐,高中毕业后便立即参加工作当了小学老师,用每月24元的微薄工资,同母亲一道撑起家庭,承担起自己7个弟弟妹妹的学业重任。
妹妹朱秀娟在姐姐的帮助鼓励下,在南京顺利读完大学,成为朱家兄弟姐妹中第二位参加工作的人。在领到工资的第一天,她就把钱汇到家乡,分担起姐姐的重担。在“家规”熏陶下,朱家兄弟姐妹8人,除最小的两个妹妹因历史原因在山区务农外,其他几乎个个成才:大妹秀娟任湖南大学应用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数学学科带头人;大弟惟精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0多年前,是长沙市唯一持有国家级“城市雕塑设计资格证书”的高级雕塑家,任长沙雕塑院院长,雕塑过、向警予、雷锋等许多伟人、名人城市雕像;二弟惟一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任湖南中山书画院教授……
有了出息的朱家人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决定把父亲的家规发扬光大。1983年,在政府为含冤去世的父亲的那天,朱家人从全国各地飞回东阳,商议成立家庭性质的“朱福星教育基金会”,把家规具体化、常规化、章程化。他们推选大姐朱秀迎担任主席,其他7个兄弟姐妹为常务理事。家规规定:凡朱家后代,不仅要捐出年收入的3%用于朱家大家庭亲情助学,基金会每年还要对评选出的优秀子孙按成绩优异进行奖励。
初临人世的孩子,不谙世事,世事在他们眼里亦无规则,做父母的要不要给宝宝订出一套家规,并以这一套家规来要求他,约束他,让他知晓尺度、明白限度,懂得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又是不可以做的。这些,做爸爸妈妈的你,想过吗?
正方
规则让孩子学会发现
姜峰(32岁,外贸公司 )
不给孩子订规矩,受害的不仅是父母,更殃及孩子本身。孩子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我在冉冉很小的时候就给她做规矩了,告诉她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虽然有过几次反抗,但都很顺利地过来了。现在我就很轻松了,冉冉自己能分辨事物,会有自己的判断了。
因此,我坚持认为规则在孩子"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做了规矩的孩子好带
钱芳华(56岁,退休干部)
家规是一定要立的。懂规矩的孩子听话,听话的孩子很好带。我给外孙立规矩从1岁左右,主要是给他讲道理。当然,讲的道理得是孩子能够理解的。我们常常给添添解释周围的事情:从爸爸妈妈为什么要上班,到垃圾车怎么收垃圾,到邻居哥哥为什么要遛狗,总之见到的东西随口讲给他。这样在他闹的时候讲道理,有了平时的基础,就容易多了。认识添添的人,都觉得他好像什么事都明白,很听话。带了添添三年多,我们觉得挺轻松。
立规矩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程亚(34岁,电视台主持人)
丫丫今年小学一年级,老师都说她比其他同学要懂事得多。其实,我就是在她很小的时候就锻炼她自主的能力。我给她定了简单的家规:自己洗澡,八点半睡觉,不吃饭也不喂等等,而且我很坚持,决不心软。几年坚持下来,她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每天自己起床,自己吃早饭,自己去上学,晚上做完作业看一会电视,然后自己洗澡睡觉,都不用大人操心。学习成绩当然也很优秀。
反方
上梁正了,下梁不可能歪
(35岁,公务员)
我不赞成给孩子定那些边边框框的规矩。在我的观念里,散养状态下的孩子更加快乐。作为大人来讲,刚刚起步的娃娃,我们更应该珍视他们的天性,而不是急于去给他们设限,成人的规矩还少了吗?为什么不让他们好好去享受一下幼年呢。
我小时候家规就比较多,比如入座时,长辈们不坐,我们就不许坐;吃饭时要等爷爷先夹菜……这些规矩在当时的我看来过于严肃,后来就成了一种习惯。也许有家规的孩子,人们总会夸奖他:“有家教”,但这种家教有时会束缚孩子天性的施展,他们会变得在大人面前有些怯懦,暗地里羡慕那些“没人管”的孩子。
所以我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的,没必要立成条文,反而家长要做好自己,在行为上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如此一来,上梁正了,下梁歪也歪不到哪去!
好孩子不是家规定出来的
王玲玲(32岁,公司职员)
我没给丁丁立过家规,基本上,只要不太过格,他想怎样就怎样。中午不想睡觉就不睡,饭这顿吃得少我也不勉强。小孩子嘛,什么都要定时定量是不是有点古板。大人还有给自己放大假的时候呢,何必总给孩子削枝剪叉。而且丁丁马上要上幼儿园了,群体生活肯定会磨合孩子的一些脾气与习惯,老师也会给孩子一些行为上的指引。
在教育上,我只要求他的本性是善良的,其他的都慢慢来,多接触一些外界,多读一些书。人生的路长着呢,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事物对人造成影响,单靠小时候那点家规就想扶植孩子的一生有些不太现实。所以对我来讲,目前培养孩子一种好的性情和一种善于发现的思维模式是最重要的。
不要教育孩子
伊能静(34岁,艺人)
唱而优则演,演而优则写的伊能静,被很多人称为“能妈妈”,当“能妈妈”被问到如何教育小宝宝哈利时,她以身为家长少有的姿态说:“不要教育你的孩子,只要爱他就好,爱是从教育而来的,教育感觉有一种从上往下看的态度,那是我最不喜欢的。”
伊能静常说,孩子不是你的产物,他的生命是他自己的,你只是他的过客而已。你怎么知道你的观念是正确的?当你开口教给他这样做是错的,你能够百分之百说你是对的?“我从来就不教育我的孩子,爱他就是教育他,但是不能溺爱。”
“能妈妈”举例说她印象中很深刻一件事:“我家小朋友很爱画画,像这种纸画两笔就不画了,有一天我带他到树面前,跟他说,这张纸是从树木而来的,如果你不把它画满就会有很多树木倒下来。有一天他在学校画画的时候,他竟教很多小朋友要画满。后来我带他到街上,他就对树说,我要把你画得满满的,我很爱你。我当时很感动,我没有教他尊重自然,但他自己懂了。”
名人家训
孔子曾言:“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西汉政论家、思想家、文学家贾谊亦有“习与知长,心与化成。心未滥而谕教,则化易成也”的论断。故历代名人大多家学严谨。现在就给大家列举几位前辈的家规吧。
可借鉴:明家规
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二、尽孝悌,除骄逸。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六、家事忌奢华,尚俭。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十、择良师以求教。
朱元璋
可借鉴:聘严师
明太祖朱元璋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为了使诸子做到“进德修业”,他聘请各地名师,精选经典著作,对诸子进行严格、系统的“德行”教育。他要求这些老师:“好师傅要做出榜样来,因材施教,以德教人。我的诸子是要治理国事的,教的法子,最重要的是要正心。正了心,什么事都可办好;正不了心,各种私欲便趁虚而入。你们必须教诸子以实实在在的东西,不要光背些华丽的辞藻,真正让他们进德修业。”
林宾日
可借鉴:亲力行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是一名教员,平时严格要求自己,在言行方面注意给儿子树立榜样。在日常生活中,林宾日很节俭,但亲朋、邻居有困难时,他却总是解囊相助。他经常告诫儿子:"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一次,一个土豪用重金想走父亲的"后门",为其保送文童,被父亲严辞拒绝。父亲说,花自己劳动挣的钱踏实,花不干不净的钱可耻。父亲的言传身教在林则徐幼小的心灵里转化成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朱熹
可借鉴:重言传
朱熹为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专门留有《童蒙须知》。“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正。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凡脱衣服,必整齐折叠箧中。勿令散乱顿放,则不为尘埃杂秽所污,仍易于寻取,不致散失。著衣既久,则不免垢腻,须要勤洗浣。破绽,则补缀)之”;“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当令洁净。文字笔砚,百凡器用,皆当严肃整齐,顿放有常处。取用既毕,复置元所。”可见,成大器者自小就要养成“小处不可随便”的习惯。
专家:
家规一定要订但也要有讲究
有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都源于童年时期。如果一个人在孩子童年时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将给其未来造成许多障碍。所以为了孩子的未来,就应该给他订家规,让他从小就明了是非曲直,以免误入歧途。
上述这些反方的意见也有些道理,但并非不要订家规,而是应该如何订的问题,这都有很多的原则和技巧。如何把规矩订得自然、订得愉快、订成习惯,都有很多的讲究。
更重要的是,在订家规的时候,都应该让他感受到这是缘于父母的爱心,要让孩子有安全感,切忌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觉得父母不爱他了。给孩子立规矩并不意味着不讲情面,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要给孩子,在他情绪不好时或者哭闹反抗时,别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应给予他安慰,引导他正确对待“规矩”。
订家规:原则一个不能少
给孩子“订家规”吧,怕影响孩子的发展,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吧,又怕孩子变得“无法无天”。这可能是很多爸爸妈妈在这个问题上碰到的一个典型矛盾。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你要确定到底该给孩子多大的自由?这个度在哪里?订家规又有哪些原则?
订家规总则:
孩子必须明白,自由并不是无限的,他必须接受并遵守一些规则。而你也要明白,对孩子进行合理的限制并不意味着他会失去自由,反而能让你更好地把握教育的分寸。
订规矩的细则
细则一.不要太早订家规
一般是在两岁以后可以开始给孩子定规矩了,因为两岁以前的孩子认知能力有限,家长可以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让孩子忘记一些不合理的需求。
细则二.家规不要太严厉
在给孩子订家规时,如果爸爸妈妈能用他愿意接受的形式进行,也许能避免很多矛盾。
细则三.家规也要有等级
家规要订,但不要让孩子成了机器人,要让他有自由的空间。有些事是必须要订规矩,可也有些事可以让孩子自己做主。
细则四:订规矩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爸爸妈妈们在订家规之前,要好好商量一下,制定出计划。一旦你定下了规则,就要坚持到底。
细则五:不要无休止地和孩子“讨价还价”
向孩子解释原因、顾及孩子的想法肯定要比简单地命令孩子好,但好言相劝也不能没完没了,孩子会利用这样的场合进行长时间的讨价还价。
细则六:不要有太多的惩罚和物质奖励
虽然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中,我们已经发现有时一个奖励或一个惩罚比一千句话都管用。但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方法一般只能在特殊情况下采用,否则孩子遵守规则的动力可能只是随之而来的奖励或惩罚,而非规则本身的意义。
细则七:有些家规你和孩子都要遵守
大部分家规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爸爸妈妈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而且,给孩子订家规,不要只是订规则,还要帮助孩子自己认识到为什么要守这些规则,只有他真正理解了,他才真的能够在一个自由的社会里做一个自由的人。
细则八:遵守家规要循序渐进
注意,家规并不是越多越好,有时,规矩多只会带给孩子压力,甚至遭到他的反抗。如果循序渐进,从执行几条简单但关键的规则开始,孩子比较容易掌握并遵守,效果也更好。
订家规的几大弊端
家规有时是出于对孩子的保护,比如:刀绝对不能碰,但切记不要扼杀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否则宝宝长大后会变得谨小慎微,更缺乏安全意识。
家规要有尺度。不要让孩子因此凡事都看家长的脸色,唯唯诺诺,会限制孩子今后的发展。
一般来说二岁到三岁之间的宝宝有个逆反期,你越不让他做的事情,他偏做。家长要了解这是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不要给予责骂。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实验小学二年一班 刘佳玮
中午,爸爸给我出了一道脑筋急转弯,题目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动物园有什么规(龟)?我说:“当然是乌龟了。这我早就知道了。爸爸,我们家怎么没有家规呀。”爸爸说:“这个简单,我们制定一个不就行了。”一听要制定家规我高兴极了。
我拿来纸和笔。爸爸说:“第一条?先说。”我说:“我先说,第一条爸爸不许发脾气。”爸爸说:“怎么只不许我发脾气呀,妈妈还发脾气呢。”妈妈在一旁说“我发脾气都是有原因的。”爸爸说:“这好办‘第一条家庭成员不得以任何理由发脾气’。这总行了吧。”妈妈说:“第二条我来说‘家庭成员要搞好自己的卫生,每天晚上要刷牙、洗脚,定期还要洗澡。’特别是某些人”爸爸说:“我怎么感觉第一二条都是针对我的。那第三条我来制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说:“完了,这条是说我的,那我做不了的怎么办?”爸爸说:“那就这样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做不了的可以请家庭成员帮助完成。而且家庭成员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例如:我让儿子你帮助做一些事,你可不能拒绝哟。”我想:我被爸爸给算计了。之后我们又制定了几条家规。然后举手表决。少数服从多数。家规就这样制定出来了。
从年初起,央视《新闻联播》对社会各阶层就家规、家风的认识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这样写道:“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家庭教给我们人生第一课。因此,树立良好的家风、家规,将使代代都受益。在新时期,重新思考家风、家规,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家规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源于先秦,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其内容和形式趋于成熟,是一种在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训诫后辈子孙的家教方法。家规家训是古代先哲留给我们后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我国教育的发展曾经一度走入误区,那就是过分依赖学校教育。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教育思想又多取材于国外的家教理念,舍本逐末,起不到应有的指导作用。今日之中国,教育正在面临一种严峻的考验,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围绕着应试教育、功利教育、精英教育而进行,孩子成了牺牲品,这是教育的极大失败。
为了孩子成功成名,家长的家教法可谓五花八门,在家长的苦逼下,虽然有些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去了,可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品行和相关的技能,却被丢到“爪哇国”去了。
人们在不断地探索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而有一种对孩子品行、能力和学习均有裨益的家教法,却早已被丢弃了,这种家教法就是大家熟悉而又陌生的方法――家规。说熟悉,是因为大家都听说过,说陌生是因现代家庭极少有订立家规的,而且还因为它早已淡出了很多现代家庭,被湮没于滚滚历史红尘中。
家规,对于很多现代家庭来说,仿佛是一个穿越时空的词汇。这里的“家”是指家庭,“规”则是规矩或规范,通俗的理解就是: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指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法律,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规矩,就是说做任何事都要懂规矩、讲规则。
现代家庭对家规的了解,大多是通过影视剧或书刊。在讲述古代家庭生活或教子故事时,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节:家里的长者,在动用家法惩治儿子或孙子时,总会先把家法读出来,然后再附上惩罚的办法。这里的家法就是现在我们所称的家规。
家法作为一种家庭自治规范,其产生与法律是同源的。二者都是源于原始的社会习惯规范,直到后来“国家”出现,二者才开始逐渐分离,各自发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家庭与国家一样,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从宗族到家族到大家庭,再到现在的个体小家庭。
由于产生于封建社会,传统家规也带有那个时代的一些弊端,有的家法甚至等同于霸王条款:其一制订不经过全家讨论,尤其是不征求未成年子女的意见;其二是很多家法只是强调惩罚,缺乏奖励措施;其三只对妇女、儿童有限制,对家中男性、长者则全无约束。现代家规则不同,有奖有罚,体现出现代的元素,即民主和平等,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
说起家规,最著名的莫过于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的嫡子孙、清代学者朱伯庐先生的《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同为清朝的李毓秀是康熙年间的秀才,他的著名典籍《训蒙文》,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弟子规》,也是经典教规,“弟子”的意思有两个:一是指孩子,一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弟子规》侧重于生活教育和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言行谨慎讲信用,对他人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学习有仁德的人,多学习经典文化艺术知识。对于塑造孩子聪慧乖巧、品行端正大有益处。
这两篇治家格言,可谓家规中的经典作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远超乎人们的想象,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幼童,很多人都能够背诵其中的重要文句。无论是《治家格言》还是《弟子规》均出自封建时代的文人笔下,肯定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仍不乏我们可借鉴之处。特别是这种“家有家规”的意识,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家规,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全家人的,是家庭“公约”,人人都应该遵守。朱伯庐的《治家格言》就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是针对孩子的,是家长用守则的形式来约束儿女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强制性。针对孩子的家规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不能成人化。对任何家庭来说,这两种家规都是需要的。没有“公约”式的家规,针对孩子的家规就难以执行,因为孩子会觉得不公平。
家规是一种文明和进步的体现。相比外国的家庭,中国的家庭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对长幼尊卑的秩序很看重,往往都是以家长的话为基准,尤其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更是很少考虑他们的感受,而国外的家庭环境相对民主一些,家长和孩子经常可以作为独立的个体进行平等对话,更有利于家庭关系的融洽和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思想,为人做事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所以家规应成为我们现在家庭必不可少的一种行为规范。但现在一些年轻的家长,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缺少家规意识,在家庭生活中,明显地缺少规矩的约束,不但对家庭建设不利,对孩子的成长也没有好处。
名人家规
(一)
王永庆家规:“要忍耐”,凡事不要只看眼前,要看长远。
“台塑大王”王永庆对子女的教育以严格出名。儿女们在美国的生活并不富裕,王永庆给的学费、生活费刚刚好。因为觉得打电话太贵,王永庆和儿女沟通都是通过写信,从来不打电话。儿女回信,还要报告花了哪些钱,连买条牙膏也要写上去。
王雪红是王永庆的三女儿,顶着“经营之神的女儿”的头衔,王雪红却坚持不靠家庭,独立创业,其唯一的经济支持来自于母亲送给她的一套房子,靠着用它抵押贷款来的500万新台币(合100多万人民币)王雪红创办了威盛集团。
(二)
有时候,不用文字表达,父母的身体力行也能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东方总裁俞敏洪在他的博客里讲过一个关于捡砖头的故事。俞敏洪的父亲是个木工,常帮别人建房子,每次建完房子,他都会把别人废弃不要的碎砖瓦捡回来,有时候父亲在路上走,看见路边有砖头或石块,也会捡起来放在篮子里带回家。
当时俞敏洪只觉得父亲一个人就盖了一间房子很了不起。长大后,俞敏洪才从一块砖头到一堆砖头,最后变成一间小房子中体悟到做成一件事情的全部奥秘。
“一块砖没有什么用,一堆砖也没有什么用,如果你心中没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拥有天下所有的砖头也是一堆废物;但如果只有造房子的梦想,而没有砖头,梦想也没法实现。”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的时候,依然能积攒足够的砖头来造心中的房子,捡砖头的精神后来就成为俞敏洪做事的指导思想。
(三)
周福仁家规:贫困是资本,而不是障碍。
在地图上看,海城位于辽宁省南部,辽河下游左岸,辽东半岛北端,市内有平原,适宜农业发展;市内也有矿山,但在开采之前,对填饱人们的肚子没有任何作用。
我们的社会是法制社会,我们的小家也是法制家庭,为避免类似行为再次发生,经“爸妈立法委员会”讨论通过,严肃认真地制定了我们家的家规,共16条,颁布如下,敬请遵守。
第一条 嘘嘘必须提前打报告!不得在地板、床、椅子等任何非如厕设施上嘘嘘,更不能在妈妈身上嘘嘘!(偶尔在爸爸身上嘘嘘,可以法外开恩,但不能过于频繁!)
第二条 你得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过程,比如说,猪身上长不出火腿,麦子也不会直接变成面包……同理,奶粉必须冲好才能喝!期间还得经历倒水、舀奶粉、冲泡、调匀等必要步骤,一步都不能少!所以,不得在等妈妈或奶奶给你冲奶的时候不顾形象地大哭!要学会等待!
第三条 你的牙齿明显已经具有足够的攻击力了,但是你得明白,牙齿是用来攻击食物的,不是用来攻击妈妈和奶奶的,尤其不能老是盯着咬妈妈的脸!妈妈还要出门见人的!
第四条 你得明白,你最亲的是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不是你指着要的那些妈妈觉得有危险性的东西,所以不得在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的情况下,就大哭大闹、耍赖要挟!更不得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中的任何一人“拳打脚踢”!
第五条 妈妈知道你对电脑很有兴趣,也很支持你往电脑奇才的方向发展,但是,你敲键盘的时候,不许用整个巴掌拍击!请尽快学会用手指灵巧地操作!尤其不许在妈妈聊天的时候,狂拍键盘!(不过,爸爸玩足球游戏的时候,再狂拍键盘也是没有用的,游戏手柄是关键!对此,妈妈会假装视而不见的!)
第六条 如果你对伙食标准不满意,可以提出书面申请或口头申请,不得以直接摔掉饭碗这种暴力方式引起“高层”注意!!
第七条 犯了错误是要诚心道歉!不能在咬完妈妈后甜甜地亲一下就想蒙混过关!更令人发指的是,你竟然在亲完之后张嘴又咬!这种行为之恶劣,简直“令人发指”!
第八条 当有人夸你漂亮可爱的时候,你应当保持淑女风范,不能谁一夸你就屁颠屁颠地给谁抱!
第九条 批评你的时候,你应当虚心接受并努力加以改正,不得毫无涵养地立刻表示愤怒,更不得做出攻击性举动!
第十条 你得明白一个乖巧听话的宝宝是不会整天往外跑的,所以不能一天到晚都想人家带你出去玩!
第十一条 爸爸和妈妈白天上班已经非常累了,你不能一个晚上都不睡觉,老要我们当小丑哄你!这一条最为重要,请务必执行!
第十二条 你要注意你是一个淑女,不能老是企图钻进小小的饼干盒里!你钻进去干什么呢?怎么可能钻得进去呢?最好能陈述一下你的理由。
第十三条 你要明白,你的小手不是冰棒,不要一天到晚塞给爸爸和妈妈吃!
第十四条 我们知道你是个爱干净的好孩子,但也不能一天到晚泡在澡盆里玩水,你得明白人的大部分时间还是要生活在陆地上的!!
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纵观前人,很多名人都有着非常严格的家规家训,这些家规家训培养了他们道德意识,造就了人格美德。我的家庭虽然没有成文的家规家训,但从妈妈经常和我谈心及严厉的要求中,能让我深深体会到我的家规家训,总结归纳起来就是“勤,俭,孝,礼,诚”五个字。勤,是指一个人要勤劳;俭,指简朴、节俭,不浪费;孝,是说子孙后代要孝敬长辈;礼,指要注重礼仪,尊重他人;诚,就是要真诚讲信用。
我 “勤,俭,孝,礼,诚” 的家风由我的妈妈培养出来的,是从小开始一步一步养成,一件一件小事做出来的。我的妈妈对我很严格,但却又非常关心我,正是由于小时候妈妈对我的严厉要求和关心,才使我懂得了“勤,俭,孝,礼,诚”这五个字的真正含义,并一直努力地去以自已的行动去实行。
小时候,每当我放学后就玩不做作业,难的作业更不愿意做时,妈妈都会给我讲各种勤奋好学的故事,并严格要求我要勤恳学习,勤能补拙,让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现在每当我想偷懒时,妈妈的告诫会在我脑子里闪现,促使我好好学习。每当过年长辈给了我的许多零花钱时,遇到好吃的食品馋得流口水,见到好的玩具爱不释手有都想买下来时,妈妈的勤俭节约、难苦朴素的话语总在耳边回荡,我就会省下这些钱花在该花的地方。当我因为做错了事,当父母及其它长辈对我进行批评教育时,我对其埋怨责备而想针锋相对时,妈妈要求的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的谆谆告诫便会及时出现在我眼前,我会立即明白自己的过错,虚心接受批评,并为自已的错事道歉。也是妈妈的做人要懂礼貌的要求和教育,使我在校时,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见到长辈主动打招呼问好,做一个懂礼仪的人。“诚实守信”,这是我家生活的基本准则,同时,我认为这也是做一个正直人的根本。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是我们代代相传的美德,我们的一切由诚信开始,如果没有诚信,世界将变的黯淡无光,现在,每一个人之间的信任、支持、帮助都是由诚信筑起的,是诚信,把每一个人的关系而拉近。
在浙江省东阳市,有这么一个家庭:祖孙四代81人,竟出了41位大学生,其中研究生7人,博士生2人;获中、高级职称的36人,有4人出国做过访问学者。他们共发表著作30多部,在国家及国际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科技论文190多篇,发表文化艺术作品200多件,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和文化艺术奖18项,国际奖项两次。这在素有“教育之乡”、“博士之乡”之誉的东阳,可谓首屈一指。是什么因素使这个家庭竟能如此人才辈出?
7月下旬,吕睿宾接到了浙江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此时,父亲因病刚刚去世,母亲在保险公司做临时工。作为来自东阳市六石镇看芝村朱家的后代,由于有曾外祖父名字命名的“朱福星教育基金”,吕睿宾无需担心读大学的相关费用。同样让她感到温暖的是:在父亲生病期间,她的叔叔、姑姑,还有叔叔、姑姑的孩子们都以各种方式给她以精神安慰和物质上的帮助;现在,叔叔、姑姑,还有许多表哥、表姐,都从全国各地,甚至从国外纷纷给她寄钱、寄物,祝贺她、鼓励她。
这令人动容的情景,28年来,在朱家经常温馨地上演着。
1993年,东阳市六石镇朱福星的外孙许大明接到湖南大学土木建筑系的入学通知书,欣喜过后,这位懂事的农家孩子不禁为一开学就要交纳的数千元费用犯起愁来。这时,他的秀迎姨妈从城里赶来了。姨妈说:“不要怕,我们有教育基金,我这老姨还有退休工资……”舅舅朱惟精也从长沙来信:“大明,你就想着好好读书吧,有舅舅的,就少不了你外甥的。”
几乎同时,还有许多充满鼓励、安慰的信和钱物寄到了大明手上。这是那些分散在全国各地,大明见过面或没见过面的姨妈、舅舅、表哥、表姐们寄来的。清华大学毕业、刚到珠海参加工作的表哥许格生来信对大明说:“我现在虽然工资还不多,但我要把可花可不花的钱节省下来帮助你。”从中央美院雕塑系研究生班毕业的表姐朱湘浪,则把自己参加全国美展并获湖南省银奖、长沙市金奖的奖金寄给了大明……
4年后,顺利读完大学参加工作的许大明,领到第一个月工资,便把其中的3%汇寄到东阳的教育基金会,从此也开始承担起那些有困难的表弟、表妹们的求学费用。这时,他的表哥,时任浙江省造纸工业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的虞超杰,在赴德国进修前夕,也把自己出国期间一年收入的3%,提前汇寄到东阳——“朱福星教育基金”。
朱家多骄子,缘是有家规
明代宋濂的励志名篇《送东阳马生序》,让天下知道了东阳学子读书之艰辛、勤奋。“七山一水两分田”的东阳,因资源匮乏,土地贫瘠,人多地少,只有吃苦耐劳才能生存。半个世纪前,朱家立下家规:要求子女,不但要熟读《送东阳马生序》,还要求以后凡参加工作者,于兄妹间亲情助学。
作为这一至今已延续了整整半个世纪家规的创始人,朱福星在东阳方圆百里是一位传奇人物。“九一八”后,当时在金华原浙江第七师范读书的朱福星,为保家卫国,投笔从戎。淞沪抗战他负伤回家,随身运回了十多只木箱。乡亲们都以为他在部队当了团长,一定带回了不少金银财宝。其实,每一只箱子都装满了书籍。面对人们的惊讶、不解,他笑着说:“一书抵千金,这十多只箱子不就价值连城了吗?”朱福星嗜书如命,回家乡后,每次做衣服都让裁缝给他的衣袋做得大一点,就是为了多装些书,便于随时阅读。他常对乡亲们说:“读书能提高素质。人的素质提高了,国家才会强大,才不会被列强欺辱。”
据东阳文史资料记载,抗战时期,山区教育落后。朱福星整顿乡校,排难兴学,培养人才,自兼校长(不取薪水),以己屋做校舍(不收租金)。他亲自求聘进步教师,为贫困生代交各种学杂费用。全校师生为之感动,四方应教求学者源源不断。在他的学生中,以后成为革命干部、科学家、教授者不乏其人。其时,郭沫若率文化工作队到浙江丽水,途经东阳时,得闻先生为学及领导乡民抗日的事情,特意绕道前往探视,给予了热情的赞扬和鼓励。
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兴办乡村教育和领导乡民抗日的事业中,父亲的言传身教,在子女心里深深根植了读书报国的思想。父亲立下的家规在子女的心目中,更是无比的神圣。
上个世纪50年代,朱福星一度含冤入狱。在家庭生活十分艰难时,想起父亲的叮嘱,高中毕业的长女朱秀迎,毅然放弃读大学的机会,参加工作,当了一名小学教师,帮助年迈的母亲,用每月24元的工资,承担起弟弟、妹妹完成学业的重任。
妹妹朱秀娟在姐姐的帮助鼓励下,在南京顺利读完大学。成为朱家兄弟姐妹中第二位参加工作的人,在领到工资的第一天,她就把钱汇到家乡,分担起姐姐的重担。在“家规”熏陶下,朱家兄弟姐妹8人,除最小的两个妹妹因历史原因在山区务农外,其他几乎个个成才:大妹秀娟任湖南大学应用 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数学学科带头人;大弟惟精,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0多年前,是长沙市惟一持有国家级“城市雕塑设计资格证书”的高级雕塑家,任长沙雕塑院院长,上个世纪,在湖南长沙,、向警予、雷锋等许多伟人、名人城市雕像都出自他手;二弟惟一,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中山书画院教授……
1983年,东阳市为朱福星昭雪。遗憾的是老人未能等到这一天,已于8年前去世。为了纪念父亲,也为了让父亲嘱咐的“家规”发扬光大,帮助、号召在农村或城市下岗的朱家子孙,也能顺利求学,在东阳为朱福星的这一天,老人的子女从全国各地汇聚东阳,一起商讨设立朱家教育基金会,把家规具体化、常规化、章程化。他们推选大姐朱秀迎担任主席,其他7个兄弟姐妹为常务理事。家规规定凡朱家后代,不仅要捐出年收入的3%用于朱家大家庭亲情助学,基金会每年还要对评选出的优秀子孙按成绩优异进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