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乡村旅游业发展

乡村旅游业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07 00:33: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乡村旅游业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乡村旅游业发展

篇(1)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业;发展对策

引言

报告中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处理好“三农”问题的关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分,也是逐步成为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当地的基础设施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进而产生许多工作岗位,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人民的生活质量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村民通过美丽的自然环境,得到了源源不断的收益,生活在生态宜居的地方,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就会大大提高。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也会被更深层次地发掘弘扬,一些古老建筑、优秀的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就会被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居民的思想会更加开放,与外界的交流会更多,为了更好地吸引外界游客,村民会积极学习,进而提升本村文明风气,这对于乡村精神文明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贵州经济的发展增速虽然较快,但相对于一些发达地区增长空间较大,乡村旅游业起步相对较晚,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本文将贵州省旅游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贵州旅游业实现乡村振兴提出了一些措施。

1贵州省旅游业的现状

贵州是名副其实的旅游大省,打造了“爽爽的贵阳”等脍炙人口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而且旅游业也是全省经济支柱产业。据贵州省统计局数据,2019年,贵州省接待游客113526.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318.8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7.21%、30.07%,占据贵州省2019年GDP的很大一部分。在乡村旅游业的推动下,国家政策的倾斜与扶持,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旅游+农业”等模式的不断发展,贵州省大部分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贫困乡村摆脱了贫困,建成了新型的农村。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好花红镇好花红村、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处纳灰村入选了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对于贵州省来说,乡村旅游业一直是当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产业。

1.1“山地旅游+地方特色”模式

贵州省依靠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拥有较多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舒适宜人气候条件。同时贵州的历史文化底蕴颇为深厚,从1930—1936年,的足迹遍及贵州的68个县(市、区),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如娄山关战斗遗址、会址、乌江渡口、四渡赤水等地点。这些丰富的资源条件,形成了目前贵州旅游产业的一个发展模式,创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主体功能区,形成了特色突破、多极拉动的旅游模式。

1.2“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模式

贵州省发挥交通与旅游区位优势,做好荔波、赤水、七星关、碧江、玉屏、盘州、独山、道真、威宁、桐梓、思南、从江、罗甸等多个旅游门户,创建了多个优质的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了“云游贵州”全域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和相关旅游服务APP,形成了以花溪青岩古镇、黄果树瀑布等景区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智慧景区,引领带动了贵州旅游产业的高质量、智慧型、全方位的发展态势。

1.3产业融合模式

贵州省创建了旅游业和农业相互融合发展的特色旅游模式,形成了具有贵州独有的特色乡村旅游。在贵州山地特色的基础上,探索研究出了观光体验、休闲创意等特色功能融合模式,通过发挥区域种植、养殖特色,合理系统地设计和规划,建设乡村商业品牌,充分利用品牌效应,同时依靠当地特色的民风民俗文化、生态田园风光等优质旅游资源,提供多种多样的体验式游玩服务,让游客充分地沉浸式观光畅游,创新打造了一批具有贵州独有特点的农业与乡村旅游休闲示范区,为突出“爽爽的贵阳”的城市形象定位和宣传多彩贵州作出贡献。

2贵州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2.1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由于地势原因,贵州省山区较多,导致乡村发展建设较为缓慢,一些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卫生等方面设施较为落后。而对于游客而言,这些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和旅游体验感息息相关,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游客的反馈将决定这些旅游景点是否可以长久发展。很多景区在村镇,然而有些道路坑坑洼洼,并未得到很好的修缮,停车场位置不足使得出行不方便,景点之间不能快速直达,基本没有公共卫生间,卫生间多为村镇村民自建,卫生环境较差,旅馆多为自家房屋改造,住宿条件简陋,卫生不达标等一些问题都将会带来游客一些负面反馈,导致游玩时间缩短,经济收益减少,甚至可能会产生负面宣传,不利于景区的长久发展。

2.2缺乏专业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而言,不可或缺的就是专业化的管理人才。然而对于乡村旅游业而言,很多景点都是依靠当地居民经营,以农家乐、民宿为主,性价比较低,村民由于缺乏专业的经营与管理知识,很多村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综合素质偏低,服务水平和质量均有待提高。同时,还因为管理制度混乱,缺乏规范化统一的管理制度,使得乡村旅游业呈现一种杂乱无章的粗放式经营状态。要想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个部门之间协同合作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然而现存的问题却是难以形成统一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以及缺乏现代化专业化的管理人才。

2.3乡村旅游品牌缺失

对于旅游业而言,一个知名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一些知名旅游胜地和城市文化旅游景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知名品牌,而对于贵州省当地的乡村旅游业而言,则缺少品牌。乡村旅游业主要依托于当地政府,靠政府的力量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很少会与第三方合作,如旅行社、旅游公司等。同时,由于乡村旅游规划并没有制定管理制度,因此政府对于乡村旅游的财政支撑可能是有限的,会阻碍当地乡村旅游业的优化配置和资源整合。临近的乡村之间未必能够形成利益共同体,产生集群效应。大部分都还处于“农家乐”这个层面,不能创新推出更具有发展前景的旅游品牌,缺乏竞争力。

2.4安全意识薄弱

安全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保障,目前贵州省的乡村旅游还存在一些安全问题。贵州地形比较复杂,有很多瀑布和大水潭,安全隐患较大。安全设施落实不到位,如,濒临水潭的地方没有安装防护栏,缺乏安全警告牌等。一些森林探险项目存在安全问题,如,一些岩洞没有开发,就对游客开放,探险项目没有配备专业的导游,而是由游客自行联系当地的村民来引导,甚至在旅游旺季,人手不够的时候,由当地未成年人充当导游,引导游客进山探险;而且山里部分地方没有通信网络,遇到突发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2.5环境保护不力

对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而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绿色手段,帮助实现乡村振兴。然而在实际的乡村旅游产业开发过程中,有些人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对当地的旅游景点大肆开发,一些洼地、峰林、峰丛、溶洞、暗河等遭到破坏,甚至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遗迹、生态资源等,使其变得面目全非,最终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而且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够,只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管生态环境的修复。如,直接将废水排到河里,就地焚烧垃圾等行为。

3贵州旅游业实现乡村振兴的措施

3.1推动基础设施与旅游区域的协调发展

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是要保证旅游景区有配套的基础设施,如加宽美化乡村连接县城的道路,修建公共卫生间并配备工作人员定时清扫,对餐饮及住宿情况进行持续监督,通信网络全覆盖等。只有拥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安全舒适的景区环境,游客才能在游玩时感到身心舒畅,扩大景区的口碑,游玩人次才会增加,乡村旅游才能更好地发展。由此可见,基础设施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基础性保障。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在规划区域旅游时应将基础设施建设考虑在内,将餐饮、住宿等行业与乡村旅游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共推贵州旅游业的经济发展。

3.2完善旅游业规划,保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自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贵州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紧抓这次机会,开发旅游资源,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利于贵州将自然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添砖加瓦。但是大开发不等于滥开发,不能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要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寻找平衡,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自然资源不受损害,要积极保护当地的峰林、峰丛、溶洞等自然景观,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当地居民和游客保护环境的意识,只有在保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旅游业经济才能持续稳步增长。

3.3挖掘民族文化特色,突出乡村旅游特色

通过挖掘各地民族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农耕文化等,把乡村旅游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起来,保留少数民族村寨的原汁原味,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突出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化,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感受当地的文化底蕴。乡村旅游要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将旅游产业延伸至其它产业。如,在保留传承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开发乡村养老、影视基地、婚纱摄影基地等其它旅游产品,打造独有的乡村旅游品牌。

3.4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乡村旅游专业服务能力

乡村旅游业面临着人才紧缺的现状,为了解决这种局面,要培养旅游专业人才,要开展好职员素质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能力。对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来说,可以将乡村居民进行统一管理,进行培训,并通过建立与培训相关的考核制度来评价培训情况,提高乡村旅游职员的整体专业能力。此外,还可以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为农村输送旅游专业人才,这不仅能够提高整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质量,还能节省大量的培训费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环境下,贵州省的乡村凭借着特有的旅游资源和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快速发展,但还存在乡村旅游品牌缺失、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贵州的乡村旅游业要积极查找问题、改进问题,激发乡村旅游市场,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加快贵州省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邓小海,肖洪磊.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旅游转向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8(05):42-49.

[2]董菁,毛艳飞,张良.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研究[J].农业经济,2018(09):50-52.

[3]王琳丽.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0(06):40-41.

[4]黄快林,黄立霞.以乡村旅游业助推乡村振兴[N].湖南日报,2018-11-18(002).

[5]陈永驰.河南省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旅游业发展路径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20.

篇(2)

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这次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安排布置全市旅游业发展工作,分析研判形势,动员全市上下积极行动起来,超前谋划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推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印发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会议传达了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市旅游局就旅游业发展和行业管理工作作了发言。刚才,市委张书记的讲话,充分阐释了发展旅游业的重大意义,对全市旅游业发展作出了全面安排安排,请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落实。下面,就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加快旅游业发展。发展思路上有新拓展。市加快旅游业发展具有丰富的资源、较好的基础,当前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放宽视野,把旅游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超前谋划,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一是与历史文化相融合。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近年来,市依托文化节会,为旅游业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但融合得还不够深、不够精。要大力推进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化,通过革命激进教育、香包刺绣、绘画等创作和演艺、节会、全国乃至国际性学术会议等多种载体,使无形的文化形象化,零碎的文化系统化,丰富旅游资源,拓展旅游空间,空虚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二是与城镇化相协调。城镇在现代旅游中扮演着客源地、集散地与目的地的三重角色,旅游业发展的支撑点和大本营。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无论是旧城镇改造,还是新城镇建设,都要充分考虑旅游功能,把每一个工程都作为一处景观来雕琢,更多地汲取人文元素,植入旅游基因,赋予旅游内涵,使城镇建设风格个性化、功能人性化、建筑风景化,使城镇文明和旅游发展和谐推进。三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农村是旅游发展的广阔天地,现代都市人向往田园生活,回归大自然,探寻原生态,乡村旅游成为一种时尚。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的要求,规划要与旅游相衔接,基础设施建设要与旅游相配套,环境建设要与旅游相适应,大力发展乡村游、民俗游、观光游、采摘游等,使新农村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大舞台。四是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积极盘活各类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带动旅游纪念品、民俗文化产品生产制作销售,带动餐饮服务、酒店住宿、交通运输、商贸物流、文化娱乐等产业发展,延长旅游业的产品链、服务链、经营链,提高旅游经济的整体效益。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林业、水利、体育、文化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加快发展工业观光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体育赛事和健身旅游等旅游新业态。利用我市2011年举办全国红运会的契机,大力推介和组织开展红色旅游,红运会与红色旅游的结合上实现创新和突破。

二、加快旅游业发展。规划编制上有新水平。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思路要新,起点要高,措施要实。新,要体现在思路和运作机制创新上;高,要体现在旅游业发展的定位上;实,要体现在规划的可操作性上。要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加快制定一个总体规划、四个专项规划,即: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红色旅游规划、民俗文化旅游规划、重点景区(景点)建设规划、乡村旅游规划,构成完善的旅游业发展规划体系。强化旅游规划的权威性,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加大监管力度,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加快旅游业发展。王牌景点建设上有新突破。立足建设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基地、西部重要的特色旅游基地,努力争取和实施一批在全国、全省叫得响、有较高知名度的骨干项目,做大做强标志性王牌旅游景区。突出打造我市旅游“四大名片”一是立足老区丰富的革命遗迹,打造红色革命旅游品牌;二是立足底蕴深厚周祖农耕文化和岐黄中医文化,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品牌;三是立足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打造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四是立足“天下黄土第一原”和子午岭自然风光,打造黄土生态、乡村旅游品牌。坚持在奇”字上造势,特”字上作文章,精”字上下功夫,充分挖掘景区、景点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进行全方位包装、精细化雕琢,使每一处景观特色鲜明、引人入胜。

篇(3)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对全市旅游工作进行再部署、再动员,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加快推进旅游经济强市建设。

一、肯定成绩,坚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信心

20*年,全市旅游系统按照市委、市政府保增促调的总体工作部署和“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工作要求,围绕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阶段性目标,合力兴旅,探索创新,锐意进取,克服多重不利因素,进一步加大旅游营销推介力度,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旅游经济逆势增长,旅游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主要指标再创新高,取得了不凡业绩。2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突破450.2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旅游外汇收入、接待国内旅游者、国内旅游收入等旅游业发展指标的增幅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幅,产业实力在全省排名第二,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六。旅游业发展直接带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成为保增促调的一个亮点,为我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合力兴旅氛围基本形成。近年来,各地、各部门进一步加大政府主导力度,明确产业定位,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研究出台政策措施,着力推动品牌建设,旅游经济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各有关部门进一步树立大产业、大旅游的观念,根据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加强部门协作,积极支持、推动旅游业发展,逐步形成了百业扶旅的良好局面。各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旅游,根据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变化,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充实旅游工作领导力量,强化旅游工作目标考核,进一步加大旅游发展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尤其在启动首批浙江旅游“十百千”工程创建工作中,各县(市)区坚持政府主导和部门联动相结合,强化创建活动与城镇综合建设、旅游重点项目推进、旅游目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进一步促进了各地旅游经济的发展。鄞州、象山进入省首批8个旅游强县(区)行列,*镇等5个镇(乡)、街道成为首批省旅游强镇,镇海九龙湖村等12个村成为首批省特色旅游村。

二是旅游营销推介卓有成效。20*年,全市各级旅游部门抓住*湾跨海大桥通车、北京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等重大历史机遇,坚持城市形象宣传、旅游线路推广及旅游产品促销相结合,不断创新旅游营销机制,拓展境内外客源市场。策划推出具有城市标志性意义、大众参与性强、综合带动力大、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旅游营销节庆活动。先后举办了“*旅游节、*旅游*推广年、中国开游节、中国开渔节、象山国际海钓节”等各类旅游节庆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利用*湾跨海大桥通车带来的旅游格局变化,进一步拓展长三角区域合作空间,充分挖掘历史人文、海洋岛屿、山地湖泊、生态乡村等系列旅游产品,整合资源,整体促销,加强与嘉兴、*、苏南等*湾北岸城市的区域合作,增强旅游整体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旅游在长三角的影响力,使这些地区成为我市游客增长最迅猛的客源地。

三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各地、各有关部门围绕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升需要和休闲旅游需求,积极打造“大海、大港、大桥、大佛、大湖”五大品牌,进一步加快休闲旅游基地和商务会议基地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推出旅游新产品,努力营造旅游产业发展新亮点。各地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业态的作用,积极引导旅游产品从单一的观光产品向多样化的休闲度假专项产品转型。精心培育海钓、滨海高尔夫、游艇等休闲旅游新业态,开发建设了慈溪达蓬山旅游度假区、奉化弥勒大佛、鄞州走马塘等内涵丰富、类型多样的旅游产品。同时,围绕“中提升”战略,积极推进都市旅游发展,着手启动一批旅游演艺、旅游购物商场、都市一日游专线等引导性项目。整合社区、广场、校区、博物馆等社会公共资源,推出了一批社会资源访问点,积极推动城市公共设施向旅游产品转化,进一步提升了*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

二、突出重点,着力推动旅游业发展任务的落实

全市旅游发展大会明确了我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紧紧抓住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机遇,自觉把旅游业的发展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把加快旅游业发展作为抓经济结构调整、抓经济增长点培育、抓城乡统筹、抓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提升”的发展理念,强化合力兴旅战略,在保增促调中推动旅游业发展,努力开创旅游经济发展新局面。

(一)着力推进休闲旅游基地和商务会议基地建设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休闲旅游基地和商务会议基地建设五年行动计划》要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积极培育核心产品、完善城市功能、提升营销能级,积极打造休闲旅游基地和商务会议基地,加快推进旅游强市建设。一是着力打造休闲旅游基地。要进一步完善旅游规划体系,充分发挥“大港、大桥、大海、大佛、大湖”的资源优势,加快休闲旅游基地建设,确立“一核四区二十大基地”的空间发展格局,推进旅游产业和要素集聚,建设不同能级的休闲旅游目的地体系,形成滨海度假、山水人文、运动休闲、会议度假等休闲旅游基地,培育游艇、游轮、海钓、户外拓展等休闲旅游新业态。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等区域性地块要积极研究休闲旅游客源市场,加快培育区域性休闲旅游度假分基地,根据发展定位、市场需求,有意识地打造一批主打产品,引进扶持一些新兴产业,开发几个区块,使之成为我市休闲旅游新的亮点,新的增长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把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推出一批面向大众休闲的具有乡土特色、能带动农民就业致富的乡村旅游精品,积极鼓励农村、山区、海岛大力发展农家乐、渔家乐,加快形成乡村旅游消费新热点。二是积极打造商务会议基地。我市是商贸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商务活动和商务客人较多,各地在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中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加强旅游与商务会议的融合,依托*商务会议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商务、科技、文化、旅游等各类会议、论坛、展示和节事活动。加快发展会议会展型、城市商务型、休闲度假型等特色主题酒店,完善各类会议场馆和设施,提供一站式会议服务,加强会展业与旅游、宾馆、餐饮、商贸等相关服务的互动发展,进一步完善商务会议旅游产业体系,着力打造特色鲜明、接待能力强、知名度高的商务会议基地,吸引更多的商务客人来*休闲旅游,形成商务会议、旅游、休闲消费的叠加效应,带动商贸等相关产业发展。

(二)加大旅游营销力度,进一步促进旅游消费。一是要加快推进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是我市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一项重要工程,也是对接*世博会的一个重要平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快地块拆迁和项目立项进度,尽早启动建设,尽快形成以旅游集散功能为主要依托,集旅游投诉、旅游咨询、旅游紧急救援、旅游信息化、旅游推广于一体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和对接世博的主渠道。同时要加快县(市)区分中心建设,形成市本级主中心,县(市)区分中心为支撑的全市旅游集散网络体系。二是要积极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拓展旅游发展空间。要借助*湾跨海大桥建成后交通格局的改变和世博营销战略,打好“*牌”,加强与长三角及舟山、绍兴等周边城市的“同城营销”,积极推进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尤其要加强世博旅游的对接,将*旅游产品纳入世博会整体对外宣传平台,着力做好滕头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等旅游营销工作,力争使*成为*世博旅游的换乘中心之一。三是创新营销手段,进一步开拓旅游市场。各级旅游部门要把传统的旅游宣传促销向旅游目的地整体营销转型,把我市的主要旅游景点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宣传推介。特别是要引导和整合旅游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力量扩大宣传促销,进一步提升*旅游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要大力开发推介城市周边和中短程旅游产品,把*旅游产品纳入新华东黄金旅游线,形成与黄金周、小长假、长周末等热点时段相适应的旅游消费热点,充分挖掘老百姓的旅游消费潜力。要依托*商务会议资源优势,促进旅游与商务会议的融合,把*旅游节培育成为较具影响力的品牌节庆;要不断提升中国开渔节、中国开游节、梁祝爱情节、弥勒文化节等品牌节庆,办好系列乡村农事节庆活动。同时要在*国际服装节、浙洽会等会展活动中充分融入旅游元素,提升*旅游节庆、会展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要按照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全国乡村旅游倍增计划”、“入境旅游发展计划”等要求,积极推动以“畅游阿拉*,共享甬城美景”为主题的国民旅游休闲推广行动,整合政府、企业、媒体等资源,积极开展旅游产品的研发和旅游形象的推广,包装推出生态旅游、乡村旅游、都市旅游等大众化旅游产品,进一步拓展城乡旅游市场需求,拉动旅游消费。

(三)加快旅游品牌建设,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紧紧抓住当前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我市的自然和旅游资源优势,从规划入手,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带动,进一步加大旅游投资力度,加快旅游品牌建设,努力推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素质提升,促进旅游业在转型升级中不断发展。一是积极推进旅游重大项目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点旅游项目建设,通过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全力抓好“中提升”等重点区域的旅游项目开发,重点启动建设一批事关长远的、引导性的的建设项目,投资建设一批高水准的旅游景区、休闲度假接待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道路、旅游救援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增强旅游业的有效供给。围绕全市“一核四区二十大基地”的旅游发展总体格局,加大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和优势集聚,进一步做大旅游产业规模,做精旅游产品质量。项目推进建设要落实责任,重点项目要有专人联系负责推进,确定的项目要抓紧落地,加快推进,使之早出形象,成为新的亮点。二是着力推动旅游业态多元化发展。要进一步加快旅游业与商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互动,扩大旅游产业链。积极推出都市旅游、海洋旅游、文化旅游、美食旅游、红色旅游等专项产品。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和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开发温泉、森林等多元化度假旅游产品。三是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市场主体,着力提振市场信心。旅游市场主体是旅游业的根本。在当前经济运行下行的严峻形势下,要利用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通过合资、联合、并购、重组等方式,促进旅游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扶持发展优势企业,着力提振市场主体的旅游投资信心,鼓励做大做强。要鼓励我市的连锁酒店兴办旅行社,发展专业旅游车队,促进旅游、餐饮、酒店实行产业集群式、品牌化发展。进一步规范旅行社的发展,引导旅行社做大做强与重组提升,推动旅行社向集团化、网络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积极引进和扶持一批以*为基地的区域性旅游集团、酒店管理公司、国际国内百强旅行社。鼓励大型企业集团进入旅游业,引导社会资金向符合旅游产业发展方向、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领域投入,充分发挥旅游业拉动投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作用。同时,要以《旅行社条例》实施为契机,着力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规范导游人员的劳动用工管理,大力推进旅游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旅游人才队伍,为我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三、强化保障,努力争创旅游业发展新业绩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围绕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目标,进一步强化合力兴旅意识,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争创旅游业发展新业绩,为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一是进一步强化合力兴旅意识。要实施合力兴旅战略,提升合力兴旅水平,把加快发展旅游业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市委、市政府保增促调总体工作部署、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来谋划,把旅游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突破行业、部门界线,加强协作,协同配合,主动关心、参与、支持、服务旅游经济,自觉把发展旅游业与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事业等方方面面融入旅游元素,努力推动我市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提升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贡献度。

篇(4)

深化认识,加快培育壮大旅游支柱产业。把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和小康湖南的重要内容,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强省富民目标的重要举措,进一步落实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浓厚氛围。坚持贯彻落实好省委关于“培育壮大旅游支柱产业,促进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决策,牢牢把握全省旅游业面临的消费升级、中部崛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要机遇。

转变增长方式,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宾至如归,拿出火火的热情拥抱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在继续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不断完善张家界、韶山、岳阳楼、桃花源等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把发展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旅游放在重要位置,按照“重点推动、以点带面”的思路,加快长沙、张家界、湘潭、衡阳、郴州、常德、湘西等地的一批重点旅游区休闲度假旅游发展。

宜景宜人,丰富旅游娱乐文化,迎合消费口味,寓景于情,回味悠长。借鉴《丽水金沙》、《云南印象》等主题晚会的做法,认真挖掘资源,创新表现形式,营造环境,加强招商。着力吸引大企业,运作大手笔、大制作,丰富游客的旅游生活,调动游客夜间娱乐的热情。特别是要配合全省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力争在湘西、张家界、南岳、韶山等地推出一些特色鲜明的旅游晚会、篝火晚会或是地方民族歌舞晚会,强化互动,增加旅客休闲度假的娱乐和趣味。

大力开发一批特色鲜明、便于携带、富有纪念价值的旅游商品,使游客乘兴而至,满载而归。用民族的来回报世界,以湘绣、湘烟、湘酒、湘茶和红瓷等传统和新兴的旅游商品为基础,开发一批砂岩画、瓷器等特色鲜明的地方旅游纪念品。适当加大对旅游商品研究、开发、生产的扶持,做大做优并做强几家旅游商品企业,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

大力开拓入境旅游市场。推行入境游奖励政策,落实入境游奖励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充分调动各方面发展入境旅游积极性。按照市场重点突破原则,在充分总结开拓韩国旅游市场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其他重点境外市场开发。利用泛珠三角区域和中部区域旅游合作的机遇,加强张家界、韶山、南岳、郴州、炎帝陵等主要旅游区(点)和周边省份的九寨沟、广东、桂林、西安等重点旅游城市(区)之间的对接。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省发展乡村旅游具有资源好、基础好、市场大的优势。根据全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在搞好调研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地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抓好乡村旅游发展的培训,使乡村旅游在保持乡土特色的同时,提供较为规范化的旅游服务,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

加强综合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旅游发展承载能力。按照“快旅慢游”的要求,以提高旅游的舒适性为重点,切实搞好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加强以交通为主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设置旅游专线、建设旅游专用码头、发展新型快速游船、增开旅游专列、增辟热点地区旅游航线等方式,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和便捷性。将长沙、张家界开辟为口岸机场,开辟与客源国间直航,增加与境内外旅游城市、景点的直航。强化城市旅游功能建设。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最佳旅游城市”为重点,充分发挥在旅游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快长沙作为全省旅游发展中心和张家界作为龙头的城市建设。不断加大旅游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提升旅游区的整体竞争实力。

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业发展品味。统筹规划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全省文化产业优势,深度挖掘湖湘文化内涵,把全省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娱乐活动和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文化设施和具有独创性的文化活动的旅游功能。认真挖掘和发挥全省电视文化娱乐在全国影响大的优势,加大这些活动中的旅游元素含量,促进文化和旅游的共同双赢。

努力打造文化旅游的有机载体。在长沙、张家界、韶山、岳阳、南岳、郴州等重点景区,认真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构思新颖、制作大气的主题文化旅游晚会,创作一批雅俗共赏、为游客所喜闻乐见的节目,丰富游客的文化旅游生活。充分利用全省影视文化在全国影响大的优势,调动景区、企业、民间艺人多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发展影视、歌厅、酒吧、茶艺、康体等休闲娱乐业,逐步形成具有湘楚风格的休闲娱乐品牌,使广大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感受文化、体验风情、追求健康、享受休闲。

壮大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扩大旅游业的内外开放。积极推动省内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合作,加快引进国内外大旅行商、旅游饭店集团的品牌、资本、管理、技术和人才,在国际化竞争中快速成长。在旅游招商引资中,更加重视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品牌和战略投资者,以大企业,大资金,大品牌促进全省旅游业的大发展。

加强龙头旅游企业的培育。从目前全省旅游企业发展情况来看,支持、培育、壮大以华天酒店集团、华天国旅、凤凰古城公司为代表的全省旅游龙头企业,打造湖南旅企品牌,将会收到积极的成效。

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加强对全省旅游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协调相关部门,着力加以解决。规范对旅游企业的执法程序,维护旅游企业合法利益。加强各类旅游企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加快旅游精品建设,增强全省旅游的整体竞争力。依托湖南高品位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按照“一个中心,一个龙头,八条精品旅游线路”的总体旅游精品建设要求,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着力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景区景点,着力抓好张家界、马王堆、凤凰古城、韶山、南岳衡山、炎帝陵、岳麓书院、岳阳楼、郴州温泉度假区、洪江古商城培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同时,要加强重点旅游景区依托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旅游产业发展多元投入渠道。切实加大政府对旅游业的投入。近年来,全省旅游发展势头蓬勃,2005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53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省GDP的6.93%。按照全省培育壮大支柱产业的决策要求,进一步扩大政府对旅游业的引导性投入,切实增加省级旅游发展资金,并保持每年适度增长,以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更好地引导各方面的资金,切实扩大旅游业的有效投入。

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培育壮大旅游支柱产业,必须以企业为平台,以资本为纽带,调动各类投资主体投入旅游业的积极性,多渠道引进内外资本,特别是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大财团以及民间资金投入旅游建设和发展,实现投资的主体多元化,投入项目的多元化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

篇(5)

>> 连云港旅游业发展基本条件分析 “一带一路”下连云港的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施 连云港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析连云港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开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韶关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连云港竹岛建设现状及管理模式研究 平昌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关于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民族地区旅游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崇礼县滑雪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舟山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鄂尔多斯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灾后重建背景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红色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连云港地区加拿大一枝黄花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 连云港市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连云港市植物检疫工作现状及今后发展对策 连云港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周永广.旅游业环境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7:45-46,237-238.

[3] 熊元斌.旅游业、政府主导与公共营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9:63-68.

[4] 周海燕.连云港水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模式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4, 12(4):99-101.

作者简介:

袁榕,女,四川省自贡市人,淮海工学院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营销管理;

李辉,淮海工学院商学院;

徐戴辰,淮海工学院商学院;

篇(6)

20*年,是我县旅游工作打牢发展基础、继续巩固提高的一年,以乡村旅游为重点的旅游业保持了强劲的发展态势,在20*年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全县共接待游客76万人次,同比增长96%;旅游综合收入2.9亿元,同比增长135%。

(一)抓住规划编制这个龙头,着力发挥自我优势

打造“特色旅游胜地”是我县“十一五”规划中的四大目标之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在机构、人员、资金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亲自牵头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问题,经常深入到基层督查督办工作进展情况。20*年,我县投入资金200万元,完成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完成了4个景区总体规划和7个风景点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同时完成了12个乡村旅游示范点的规划,通过修改完善和编制各种规划,为全县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抓住乡村旅游这个亮点,着力打造特色品牌

20*年,我县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四在农家”北线示范带的要求,在崇遵高速公路沿线全面开展以黔北民居建设为重点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新建黔北民居1500多户,做到“四在农家”创建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既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又解决了产业富民的问题,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效果。20*年,全县集中打造乡村旅游点12个,其中娄山村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县乡村旅馆发展到203家,床位数达到6526张,同比增长56%,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37.4万人次,乡村旅游直接收入4283.3万元,解决农民就业3500多人。乡村旅馆年均收入在10万元以上,最高的达到400万元。

(三)抓住资金投入这个瓶颈,着力健全投资机制

为解决好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资金问题,我县初步建立了“政府引导投入、企业重点投入、农民主体投入”的投资机制。其中政府引导投入部分达到5000万元以上,用于规划编制、民居改造补助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仅崇遵高速公路沿线的乡村旅游发展,县财政就投入1000多万元。在企业投入方面,20*年我县联系落实的意向性投资旅游重点项目有10多个,规划总投资30.7亿元,其中规划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8个,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或建成投入营运。在农民投入方面,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预计投入1亿多元。

(四)抓住宣传推介这个关键,着力扩大对外影响

为进一步提高*旅游的影响力,我县连续两年举办乡村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安排经费编印宣传画册和书刊,制作视频资料、高速公路大型广告牌,并主动邀请国内近百家媒体进行高密度、全方位的宣传报道,有效提升了*旅游的对外形象,特别是在重庆市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五)抓住规范管理这个基础,着力提高服务水平

在一手抓发展的同时,坚持一手抓管理,进一步规范乡村旅游收费标准,抓好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服务质量。20*年全县申报3家二星级酒店,县级评定“乡村旅游接待点”50家,省级评定星级“乡村旅舍”22家,建立了1家旅行社和5个游客服务中心。在全国率先推行了乡村旅游专项保险,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二、20*年工作打算

(一)在规模效益上下功夫,做强乡村旅游品牌

20*年我县旅游工作的目标是:新增乡村旅馆100家以上,新增床位2000张以上,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亿元以上,创建申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2个,申报成立旅游社1家,组建县级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创建星级乡村旅舍20家,申报评定2A景区一个。

要继续突出乡村旅游这个重点,开展《乡村旅游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政策,确保乡村旅游在规模、质量、效益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升,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这块品牌的含金量。

(二)在项目建设上下功夫,夯实旅游发展基础

对有投资意向的重点旅游项目,特别是遵义恒通公司旅游开发项目、水银河生态旅游、钓鱼台景区、楠木生态景区、夜郎水寨和古耕农业旅游等项目,要加强联系和争取,全力搞好协调服务,力争尽快开工建设。

(三)在融资机制上下功夫,开辟多元融资渠道

坚持企业重点投入、农民主体投入、财政引导投入的投融资机制,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干部职工参与发展乡村旅游。今年中央、省、市扩大内需的涉及“三农”和乡村旅游的项目特别多,加上县级增加了预算投入,旅游业发展迎来了新一轮机遇。

(四)在宣传促销上下功夫,树立良好对外形象

继续围绕乡村旅游这个主题,开展第四届娄山艺术节、第三届乡村旅游节、黄莲方竹采笋节等一系列大型宣传推介活动,在县政府驻重庆办事处成立乡村旅游营销中心,进一步扩大*旅游的影响范围。

(五)在行业管理上下功夫,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篇(7)

关键词:休闲旅游;经济发展;成效

1 引言

遂昌县境内拥有优越的生态环境、独特的高山气候和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是浙江省十大林区县之一,享有“钱瓯之源,江南绿海”、“金山林海,仙县遂昌”等美誉,是浙江南部地区的生态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区位。山区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责任,如何协调山区森林经济社会功能与生态功能,如何实现山区森林资源向资本转变显得尤其重要。2006年以来,遂昌县充分依托和挖掘山水、文化、环境资源,加大生态旅游产品建设开发,坚持旅游绿色化,着力打造“健康、快乐、休闲”县域品牌,带动住宿餐饮、金融房地产等产业较快发展。全县目前拥有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南尖岩、神龙谷三个国家4A级景区,飞石岭、中国竹炭博物馆两个国家3A级景区。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南尖岩、神龙谷、湖山等景区已经在长三角地区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开发出长濂、珠村畈、三井等一批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点,2009年农家乐工作考核荣获省、市一等奖。

2 坚持大旅游发展理念,推进休闲旅游业发展

(1)以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和省旅游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有效提升区域形象和旅游品牌。按照《浙江省旅游“十百千”工程创建实施意见》,科学编制新一轮《遂昌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遂昌县“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为目标,以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和省旅游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以乡村乡野为平台,以民俗文化为特色,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周密部署,精心安排,举全县之力,完善各项旅游服务功能,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提升旅游发展水平,在2010年通过省创强办的验收,成为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县。

(2)强力打造遂昌旅游品牌。坚持大旅游发展理念,突破行业、部门、区域局限,扩大旅游产业规模,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以旅兴农,以旅兴林、以旅促工,推进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突出发展温泉养生、乡村、会务、红色、自驾、节庆旅游,努力形成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多元化旅游业态,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实现观光型旅游向度假休闲型旅游延伸。加快制定和实施地方特色的旅游标准规范,进一步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规范旅游服务行业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按照“主攻上海、兼顾苏南、拓展省内、深化本地”的营销战略,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参与的营销经费筹集机制,每年坚持举办2~3场大型旅游推荐活动,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大力拓展旅游市场。“金山林海、仙县遂昌”的区域形象初步打响,“健康、快乐、休闲”的遂昌乡村旅游品牌得到有效提升。

3 大力推进景区建设,全力发展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

3.1 大力推进景区建设

在现有南尖岩景区、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神龙飞瀑景区3个国家4A级景区的基础上,努力把飞石岭景区、竹炭特色旅游区、石姆岩景区、湖山旅游度假区、长濂大明文化园、王村口红色古镇、白马山生态旅游景区等培育成国家4A级景区,打造更加经典、多元、特色化的旅游产品。加快现有景区扩容提升,加大通景公路、连景公路建设力度,按照“全县是一个大景区”的理念,力争把遂昌旅游建成一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成为名副其实的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

3.2 促进旅游产业与地域特色文化的共生发展

以钱瓯流域民俗文化为根基,深入总结中国竹炭博物馆和耕读人家项目中三产融合的经验,以县城、三墩、竹炭园区、遂昌金矿、长濂大明文化园旅游区为重点,结合周边乡村休闲旅游开发,深入挖掘和弘扬遂昌生态文化、汤显祖文化、好川文化、黄金文化、竹炭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快文化与旅游的渗透融合。加快长濂文化产业园、三墩风情小镇等的规划建设,积极开发汤显祖文化系列产品,做深汤显祖晚明文化。以“健康、快乐、休闲”为方向,以农事活动、民俗文化、经济产业等为内容,以“表演、展示、互动”为手段,以市场化、经济化为目标,总结优化业已形成的有区域影响力、有生命力的品牌节庆,继续创新推出新的节庆活动,加快打造区域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大幅提高文化对遂昌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效益的贡献率。

3.3 提升遂昌农家乐的品质和内涵

探索生态公益林、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和农房抵押贷款新机制,拓宽农民生产生活融资渠道,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户参与乡村休闲旅游开发,加快完成耕读人家、高坪景区、龙潭宾馆、旅游集散中心和红星坪温泉度假村的建设,让游客乐在其中,让群众富在其中,在更大范围实现“全民参与、惠及全民”。进一步提升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的特色和档次,不断凸显遂昌乡村自然之美和民俗文化魅力,使之继续保持全市、全省领先。

4 以旅游业为龙头,有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4.1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以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通过发挥旅游业泛产业化的综合牵引作用,推动以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快县城及周边旅游项目的谋划,加快推进石姆岩景区入景道路改造等通景道路及安保设施建设,推进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中心、汤公园、旅游集散中心停车场等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增强县城旅游接待服务功能、旅游集散功能、旅游购物和休闲娱乐功能。进一步建立完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在主要道路、旅游集散地设置大型旅游交通图和标识标牌。

4.2 大力推进旅游软环境建设

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开展“微笑遂昌、洁净乡村”文明素质养成活动,积极在各景区、宾馆饭店、旅游购物场所、农家乐经营村(点)等推行微笑服务,继续开展“十佳文明导游”评选,实践“不让一位游客在遂昌受委屈”的诺言。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升旅游从业人员自身素质,进一步创新旅游营销举措,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档次。

4.3 全面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按照旅游发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要求,改善遂昌旅游的薄弱环节,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一批宾馆酒店、购物、娱乐场所及自驾车营地等项目。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工作机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投资领域,加快推进工业企业主辅业务分离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商贸、仓储及现代物流业等生产业。加强房地产行业与市场的研究,积极推进普通商品房建设,探索和培育休闲、旅游房地产业,引导和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确保规划建设期内县域生态旅游空间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利用,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保持在12.0%以上。

参考文献:

[1] 吴爱丽.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12(1).

[2] 庄初阳.努力把湖山旅游度假区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区和乡村休闲旅游引领区[N].丽水日报,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