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育思想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02 17:41: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育思想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育思想论文

篇(1)

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生活的年代,英国发生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正式在英国得到确立。洛克在政治上拥护由大资产阶级与贵族联合的君主立体,哲学观继承并发展了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教育思想受蒙田、弥尔顿等人实利主义的影响,反对空疏的学风,要求教育为现实生活服务,系统地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在其发表于1693年的著名教育著作《教育漫话》中,洛克总结了自己从事家庭教育的经验,为英国绅士的培养提供了详细的方案。洛克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身体强壮、品德及智力良好,具有处理实际事务的绅士、实干家。绅士要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学问”等品质,其实质是要求把儿童训练成具有清晰的理智和坚强的意志、掌握经营工商业的知识和技能,仪态高雅、举止适度,通晓世故人情,善于处理公私事务、勤奋勇敢的实业家和事业的开拓者,他们的能力既能满足个人幸福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充分反映了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奋发向上的开拓精神。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在广度与深度上均在不断加强,虽然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初见成效,但就我国现代化程度而言,仍处于起步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应该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什么样的儿童,如何增进个人幸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从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1“绅士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洛克十分重视教育在个人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在《教育漫话》中写道:“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1](凡只标页码均出自此书)他还认为国家的幸福和繁荣也靠儿童具有良好的教育。因此,洛克提出了一系列将儿童训练成“绅士”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1.1健康教育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洛克是第一个提出并制定健康教育计划的教育家。洛克认为健康的体魄对于一个绅士来说是必备的条件,是个人幸福和事业的基础。《教育漫话》的开篇就谈到了绅士的健康教育问题,他说:“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对人世幸福的一种简短而充分的描绘。”[P1]“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在世界上做个人物,也必须有强健的体格。”[P1~2]他反对父母对孩子娇生惯养,主张通过逐渐的训练,养成孩子健康的体魄,使之能够适应各种艰苦的条件和多变的环境,成为将来有用的人才。如要求儿童衣着不要过暖,每天用冷水洗脚,多过露天生活,穿宽松的衣服使身体得到自然的发展,饮食要清淡简单,能够忍受饥饿,不喝烈性饮料,睡硬板床,少用药物,使儿童从小就能忍耐劳苦,具有坚强的意志。

1.2道德教育在洛克看来,德行是绅士所应具备的品行中占第一位。在《教育漫话》中,洛克用了多半的篇幅讨论绅士的道德教育问题,他是从实用主义、从绅士的个人幸福的角度来讨论。他写道:“权力与财富,甚至德行的本身,其所以被人看重,也都是因为他们能够增进我们的幸福之故”。[P122]“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就都得不到幸福。”[P114]洛克认为绅士应具有理智、礼仪、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等品德。对于理智,洛克认为人是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具有高贵美善身份的“理性动物”,“要顺从理性所认为最好的指导”,去“克制自己的欲望”。[P19]培养儿童的理智感,就是在儿童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使其习惯于抑制有关财富、服饰和饮食的各种嗜欲,在享受自己的利益与幸福时考虑到别的伙伴的利益与幸福,并要儿童从小不要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使他们具有乐于赠予别人的美德。培养儿童良好德行的方法是形成儿童发自内心的羞耻心和对荣誉的崇尚之情。洛克十分重视绅士良好礼仪的养成。他说:“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他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P68]良好的礼仪主要表现为尊重别人、懂礼节、讲礼貌、有风度,“容貌、声音、言词、动作、姿势以及整个外表的举止都优雅有礼,”[P119]不要使儿童受到粗暴、轻蔑、非难、刁难等不良习气的影响,要恰如其分地表示一种礼节与尊重,而不可礼节太繁,使人疑心是谗媚、伪善或卑鄙。礼仪的形成要注意榜样和示范的作用,要多与品行高尚的人交往。礼仪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绅士事业的成功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孩子懂得人情世故又娴于礼仪,“他凭着这一点点成就,门路就可以更宽,朋友就可以更多,在这世上的造诣就可以更高。”[P69]洛克把“智慧”解释为“使得一个人能干并有远见,能很好地处理他的事务,并对事务专心致志”,[P117]即要求绅士具有善于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与素养。这种“智慧”与“狡猾”是相去甚远的,“狡猾的计谋只能使你占一次便宜,但是以后永远要吃亏”,“但是,坦白、公正、明智的人则人人都会为他让路,他可以直接去做他的事”。[P118]至于勇敢,洛克认为,勇气和坚韧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的品行”,[P94]绅士在事业上总是会碰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危险,他们必须受得住一切苦难,需要从小就训练他们克服懦弱和胆怯心理,遇到危险的时候,才能镇定自若,面临艰险毫不退缩,勇敢前行去获得事业的成功。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洛克认为,为了教育儿童,首先应该了解儿童,了解儿童的性情与特点,使教育符合儿童的天性与才能;要及早施教,形成儿童的习惯;要使儿童爱好名誉知道羞耻;要奖励与惩罚相结合,奖励不要变为引诱,少用惩罚,惩罚不要养成奴性;恩威并重,既要有父母和导师的威严,又要有慈爱;以榜样和说服教育为主,导师与父母要以身作则,让儿童与有德行的人交往等。

1.3知识教育洛克认为绅士需要的是事业家的知识,从绅士获取个人利益和幸福的角度,他为绅士安排了广泛的教学内容。绅士除了要掌握读、写、算的基本知识以外,还要学习地理、算术、天文、几何、历史、年代学等知识。法律对一个绅士来说是非常有用,必不可少,“从一个保安官一直到总长,我知道没有一个地方不需要法律”;[P159]年代学可以帮助绅士了解历史的进程;商业算学可以帮助他保持原有的财富;跳舞“可以使一个人终身终世保持优雅的动作,而且它还能够使得儿童具有一种大丈夫气概和一种合适的自信力”;[P172]城市的绅士要学习一点金工、油漆、雕刻等手艺,乡下的绅士学习细木工、园艺等手工艺,从这些有益的体力活动中得到消遣。在教学方法上,洛克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他看来,儿童能够独立思考的能力比掌握现成的结论要重要的多,他写道:“我觉得儿童能闲谈逗人喜欢,还不如善于推理来得使人高兴。”

105]要培养学生爱好知识,主动钻研的精神,“导师应该记住,他的工作不是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都教给学生,而在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使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去求知。”[P168]要培养和鼓励儿童的好奇心,“儿童的好奇心只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所以应该加以鼓励……他们可以用来除去生来的无知”。[P102]为鼓励儿童的好奇心,父母和导师对于儿童提出的问题要尽力给予善意的答复,切不可敷衍了事。此外,他还倡导实物教学,在学习中要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游戏与学习交替进行,把学习变成游戏,在游戏中学习,不要让学习变成学生的任务和负担,使其乐学。

2“绅士”教育思想的启示

虽然洛克当时提出的绅士培养计划是针对上层社会子弟,以聘请家庭教师的方式进行,这在今天教育普及化和民主化潮流下是应加以否定的,但其育子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我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就某些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2.1健康———个人幸福国家富强的基础洛克从儿童的长远幸福和国家的富强角度考虑,认为儿童的身体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要求儿童的身体能够适应各种恶劣的外部条件,能够忍耐劳苦,能适应开拓事业的需要。身体健康,事业有成,个人的幸福就有了物质基础,每个个人的富裕和幸福最终会聚成社会的繁荣与富强。为达到这个目的,他反对父母亲对孩子娇生惯养,要求对儿童从小就进行近乎残酷的体质训练,充分体现了他的良苦用心。现今,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家庭收入普遍提高,又加上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亲对孩子都是千依百顺,有求必应,生怕孩子饿着、冻着、累着,给孩子准备各种精细的食品,不让孩子做哪怕一丁点儿家务,甚至给自己孩子的东西少了或差了点,就觉得似乎在虐待孩子,平时整天关在家里,怕孩子在外面受到伤害;在学校里,由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于升学的压力,孩子们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学习,身体不仅没有得到锻炼,反而受到损伤。结果怎样呢?2001年底我国公民体质监测的大规模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与1995年相比没有提高而是全面下降。据介绍,在这次调查中,青少年的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爆发力素质、力量素质均全面下降,专家指出,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的身体机能发育水平落后于身体形态的增长水平,这为他们青春期发育结束后进入成年期留下了健康隐患,同时也会造成学生毅力、耐力、吃苦耐劳、承受挫败心理能力的降低。[2]这是铁的事实,而不是危言耸听,现在大多数的孩子连身体健康都谈不上,那还有什么强健的体魄?现代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没有强健的体魄适应环境就会遇到困难,同时,健康的体魄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保证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这一点上,洛克的思想对我们是有警醒意义的。超级秘书网

2.2德育观的转向———合理利己洛克承认人是有私欲的,“但这不是我们的错处”,[P21]关键是我们要用“理智与规范”去约束我们的欲望;对人道德,于己有利,“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就愈容易”,[P64]有良好的礼仪,“门路就可以更宽,朋友就可以更多,在这世上的造诣就可以更高”。[P69]洛克实际上在讲述这样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获取自己利益的权利,但前提是你必须尊重别人的利益,不侵犯别人的利益,否则就是不道德的,自己的利益也将得不到保证。洛克的德育观值得我们思考。我们不可谓不重视德育,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专职德育工作人员队伍,德育理论研究也异常繁荣,可是一谈到实际情况,人们就开始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感叹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不高,我们的德育观难道就没有问题吗?以前我们的德育理论总是强调个人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服从、奉献与自我牺牲,所宣扬的典型是那些“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大形象,似乎谁做出的牺牲越大,所遭受的损失越惨重,谁就越道德。事实上,这是一种普通人很难做到的“英雄人格”,很难内化到每个普通人的实际行动中去。正如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中所指出的那样,不存在不能落实为个人利益的国家利益或集体利益,[3]利己或自利,是人的本性和本能,在正常情况下,人总是趋向于做于己有利的事,而不愿去做使自己感到痛苦和不幸的事情。自利并没有错,关键是要合理合法,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否则就是不道德的。因此,在德育实践中,我们应该转变我们的德育观念,在承认并鼓励个人获取他们正当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如果我们能使儿童真实感受到道德是他们的个体需要,人格魅力是他们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使他们明白利他更有利于自己,才能调动他们履行道德义务的积极性,我们的道德教育将会步入另一番柳暗花明的天地。

2.3知识教育———重在发展思维能力在洛克看来,“学问应该是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二位,只能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掌握知识最终是为了帮助绅士做出自己的判断,使行动更符合理智的指引,教师的作用在于使学生热爱知识、尊重知识、掌握正确的方法,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更进一步进行研究。知识与智力并不是完全等同的,虽然智力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有赖于智力的发展,但是两者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智力的发展既与知识本身的智力价值高低有关,又与知识掌握过程中智力的参与程度有关。我国的教育素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扎实为荣,这种扎实是怎样来的呢?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然后为了掌握知识,又让学生背诵记忆,反复做题,因为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就是看你掌握了多少知识,至于这些知识“是死是活”则不管,连一向被认为最有智力训练价值的数学教学,都被演绎为老师在黑板上讲解题过程,学生只须依葫芦画瓢就行了。在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创造力一点点消失殆尽。难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杨卫平迷惑:“现在,我们一不缺钱,二不缺仪器设备,三不缺勤奋努力,为什么到头来原创性成果还是比不过别人?”[4]这种迷惑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重要的是增进心的活动能力,而不是扩大心的所有物。”[5]这是知识教育应该牢记的启示。

参考文献:

[1][英]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9.

[2]/GB/jiaoyu/1055/2075905.htm.l

[3]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篇(2)

无论是孔子“教会做人”的德育方法,还是陶行知的“教人求真”的德育论,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仍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在实践中指导我们的德育工作,展现“学做人”和“做真人”的崭新风貌,致力于培养知行统一的现代德育主体,将会使我们的德育踏上更广阔的发展道路。

二、孔子讲“有教无类”,陶行知倡“平民教育”,都强调公平教育

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子弟。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这一理论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并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孔子在招收学生时,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本人愿意学习,就可以成为弟子。事实上,他的弟子分布地区广、成分复杂,大多数出身平民,如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黎藿为食的子路,穷困至于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居室蓬户不完上漏下湿之原宪,父为家无置锥之地的仲弓。在孔子私学中,弟子品类不齐,除了出生平民的,也有个别商人出身,如曾从事投机贩卖的子贡。还有少数出身于贵族的,如鲁国的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宋国的司马牛等。弟子之中,各色人物都有,但他都能做到一视同仁,像他的弟子子贡是学生中最富有的,孔子并不因为他富有而特别优待他,还时常批评他夸夸其谈的毛病。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做到的“教育公平”,激励并要求着今天的教师们也必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我们的孩子拥有公平的学习机会,让我们的教育成为真正的全民教育。陶行知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也极力推崇教育的公平性。他在《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一文中指出:“我们必须拿着现代文明的钥匙,才能继续不断的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这个钥匙便是活用的文字符号和求进步的科学方法。普及教育运动之最大使命,便是把这个钥匙从少数人的手里拿出来交给大众。”在《民主教育》中又指出:“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全民教育,以实现全民政治。积极方面,我们要求教育机会均等。对人说,无论男、女、老、少、富、阶级、信仰,以地方说,无论远近、城乡,都应有同等机会享受教育之权利”。陶行知这一极具远见卓识的平民教育思想对我们实施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它的受益者不仅仅是个人,更多的是它直接关系到国民的素质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孔子和陶行知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他们都认识到:只有平等接受公平的教育,才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

三、孔子是“仁者爱人”,陶行知则“爱满天下”,都强调爱心教育

篇(3)

在人类思想的发展史上,有一次伟大的变革,即在把人理解为实践的基础上,同时也承认了人是社会历史和主观个性的统一,这就是。对人的科学理解也是的坚实基础。从哲学层面对人做了深层次的思考。关于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发展,都在“现实的人”的前提下做了考察。考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考察了人与人的关系,同时也考察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这一系列的考察基础上,对人做出了定义,指出人是自然存在物,也是社会存在物。除了人是统一体之外,还有机地结合了历史的研究,进而从不同视角对人的本质进行了分析。对于当今社会中出现的人的本质已经被“异化”的现象,也做了深刻的分析。对此的看法是,这正是人向自己的本质逐渐靠近的过程。通过“异化”,人最终会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同时要求结合教育环境的特点,不断改进和提升教育的途径及实践。

二、当代发展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正是在的发展视域下,需要重新看待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首先,从内出发,重新看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期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被看作是一种工具,一种政治的工具,一种经济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也被看作是一种完美之物,这种完美神圣高远、脱离现实人性。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把被作为约束人的一种外部力量。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驯化,在工作中强化人的无条件服从,强调人的机械的服从,强调人在行事时要遵从社会规则。而在视域下看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可以发现,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人得到了高度重视。这种变化正是来源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也是人学理论发展的结果。在发展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实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人的教育和引导,同时更要关心人、帮助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人的思想正是人性的具体表现。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把握人的本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了对人的关注,并明确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核心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绝非对人的约束和钳制。

其次,重视并利用中关于人的教育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把握以及对主导价值观的引导正是的价值意义所在。对当地社会意识形态的把握被社会个体广泛接受,并促使其在实践中自觉养成。实现理论被群众掌握,即大众化需要理论上的深入浅出,更需要实践途径的大众化。尤其对于高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因此,尤为需要探索适合青年学生的教育路径,这不仅是从理论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入挖掘和梳理的方法,更有助于在实际操作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效的实践中,教育过程以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建设也在得到持续的推进和丰富。在发展视域下,要扎根于大众化的现实要求。要考虑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纷杂,还要考虑教育信息以及教育媒介的多样化,要在实践环节中打破教育实践和教育途径的尴尬,进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实效性,这具有很广泛的现实价值。

再次,结合高校学生特点,调整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作为大众化实践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伴随着青年学生思想意识的心理成长。把握高校学生心理成长的规律,结合高校学生所具有的年龄及时代特点,要不断调整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第一,要以教育理论为基础,强调制度化、整体性和认知性,以专著形式或论文形式从教育学以及德育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等方面扩展教育途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程度和制度性规范程度。第二,要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多个方面如教育意识、教育内容、教育情境、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实践等分析在有效性实现的过程中,理清教育主导和主体的关系,要注意整合教育整体结构的匹配以及教育可持续发展等基础性问题。

三、结语

篇(4)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材目前是05方案规定的四本书、五门课,即《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本教材四门课加上“形势与政策”课程。这五门课程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即“中国化的主体修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基本原理概论”“中国化的实践历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化的最新动态——形势与政策”。可以用中国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红线,中国化是基本原理具体化的体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是社会创新的要求。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将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解释中国的现象和改造中国的现实,就是理论体系的创新。中国化是理论体系的生长点,也是与时俱进的生命线。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者坚持运用和发展基本原理而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历史。创新的本质就是主体遵循一定的规律将不符合特定目的的对象体系变换为符合特定目的的对象体系的过程。人类之所以能够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断创新。善于创新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根本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更多更好的中国梦的前提。一个不具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或迟或早会被历史所淘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蕴涵着丰富的创新教育元素。

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教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教学方法使用得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效果甚至成败。所以,加强教学方法的学习和研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是当前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学存在着“五多五少、五轻五重”的现象,即知识系统化多、抓重点少;理论讲得多,联系实际少;演绎方法多,归纳方法少;内容重复多,新信息少;课堂教学多,社会实践少;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灌输,轻启发;重明理,轻导行;重理性说教,轻情感激发;重言传,轻身教。另一方面,在现有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又难免会受到时间、空间、教师个人素质、学生整体素质、设施甚至教学经费等因素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希望以最受学生欢迎、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组织教学,却依旧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以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将丰富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在视觉、听觉、思维和创新上的诸多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的特点,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认识问题、教学的环境问题,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等,都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来加以解决。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也逐渐得到深化,取得很多优秀成果。

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互动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等几个大的类型。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相应的局限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将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整合,以实现优势互补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选择与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与本人优势相协调的教学方法组合。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在教学方法现代化发展趋势的过程中,教育科研的重点应是各种方法结合的理论和实践,以及根据相应条件选择一整套最佳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即应重点发展教学方法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用最优化方法培养人,培养最优化发展的人。所谓最优化,就是在给定条件下价值最大化。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在探讨、质疑、竞争、合作等活动中形成信念、提高能力、养成习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包括:一是强化三大认同,即强化大学生对中央政权、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强化对社会规范、社会秩序、社会理想的认同;强化对普遍真理、普遍规则、普遍价值的认同。二是培养三大能力,即培养大学生运用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用实践观为指导参与实践、自主实践、创新实践的能力;培养大学生以教育观为指导进行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三是养成三大习惯,即理性思考、理性表达、理性行动的习惯;善待自我、善待他人、善待自然的习惯;守信、守德、守法的习惯。从认识上解决“以学生为本”并不困难,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以学生为本”难度很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程度普遍偏低,这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共识和定见。我院左晓民教授、王思怀教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宝贵的探索。提出的主体多维式教学法、五步教学法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国内学者在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这些教学方法在普通高校运用起来困难重重,老师们运用时很难得心应手。根本原因还是没有寻找到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国内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正面回应大堂课的现实。许多教学方法并不适宜100多人的大堂课。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是用一种方法取代另一种方法,而是找到适合于任课老师、适合于学生特点、适合于课程性质的教学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体系因人而宜、因时而宜。以学生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逻辑起点。只有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主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引导大学生参与互教自育的实践才是最好的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向体系化、人本化、实践化方向发展是比较明显的趋势。通过理论研究和教改实验,探索出一套便于教师掌握而又受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Mutual-teachingandSelf-educating)。该模式以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主体精神巧妙耦合,将各类教学法进行优化组合,实现用最优化方法培养人、培养最优化发展的人这一根本目标。

“互教自育”教学模式以发挥教师积极性为主的专题式教学、以案例说理的案例教学法、团队学习法、实践性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方法融为一体,将其简化为便于师生操作的流程,即五环五步。学生的学习任务分为五环:第一环:听,听老师讲课、听新闻联播、听学术报告、听同学发言、听家长嘱托;第二环:看,看经典影视作品、看经典著作、看祖国大好河山、看社会发展新变化、看社会前进中的新问题;第三环:讲,学生讲演、学生讲课、学生辩论、学生谈体会、课堂发言。第四环:唱,唱国际歌、唱国歌、唱国内外经典歌曲、唱励志歌曲、唱校歌。第五环:行,搞调研、写论文、做志愿者、学雷锋、勤工俭学。教师的教学进度分为五步:第一步:分,以8到10人为一组将大班分组,将理论教学内容分解成专题,将实践教学内容分解成项目,每组分配大致相同工作量的任务;第二步:导,教师要对各小组长进行辅导,把其培养成小老师,由其对组员再进行工作辅导;第三步:选,各小组在内部对其成员的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比,推选代表本组最高水平的项目负责人准备参加大班评比;第四步:赛,选择活动场所进行正规比赛;第五步:评,学生分别给组长的组织能力打分,学生在自评、互评的基础上给任务完成情况打分,在此基础上教师出学生的最终评价。我国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行大班教学,规模从70-300左右不等,一般以120人左右居多。采用这种大堂课教学的主要理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不够、教室也不够。大堂课教学的效果总的说来不尽人意。近年来各高校“大力提倡运用启发、点拨、诱导等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和提倡综合、归纳、渗透为主的教学方法体系,灵活使用案例式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悬念诱导式教学法、信息反馈式教学法等,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在进行考试方式的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起着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关键作用。考试改革的思路和措施是: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充实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多样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翼,既要晓之以理,也要践之以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实践性的增强决定了在考试中要体现理论结合实际的内容。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利用假期、周末和课余安排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基本国情的了解,学会运用理论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并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为了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使学生能更好地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把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形式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把实践教学制度化,通过调研报告、小论文、热点专题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

三、结语

篇(5)

小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善于观察。正确引导他们观察周围事物,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这非常必要。例如,我们学习《平安回家》时,可以通过让孩子们认识交通标志,观看视频动画,告诉孩子们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不对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必须采用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活泼有趣的方式,帮助孩子们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对交通方面的认识最直接和容易接受的就是交通标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让学生通过认知进行判断,再通过播放视频让每个孩子理解标志的代表含义。同样,对于交通规则,我们要借助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通过动画方式,让孩子们先有正确认识。在识别交通标志和观看动画视频之后,让孩子们积极发言,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识别这些标志,如何遵守交通规则。再比如我讲《金色的秋天》时,给孩子们留两周的时间准备,让他们先观察再写观察小记,随时记录一些观察到的东西及实物资料的收集,还让孩子们亲自画一画,拍一拍,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体验秋天,了解秋天,感受秋天。同时交流孩子们在秋天里的发现。要特别结合家乡一年季节的变化,让孩子从中感悟到祖国的辽阔和资源的丰富。这样,就不再是自己一个人讲,孩子们被动地听了。体现了以孩子们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更重要的是把孩子们当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总之,孩子们由于做了大量课前观察和笔记,学习兴趣浓厚,热情高涨,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教学效果很好。

二、教育教学从孩子们的模仿层面理解

模仿是孩子们的本能,也是孩子们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在小学品德教育教学中引入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能让孩子们产生贴切自然之感。此外,在具体情境中,还能包涵丰富的信息,可供孩子们观察、体验和探究,进而作出判断。又如学习《我要向你学习》时,在“如何才能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我让孩子们凭借教材中的范例和他们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进行小组讨论。并且在小组内有效分工,进行情景扮演,最后在全班加以展示。在展示过程中,不要忽视孩子们的评价和老师的评价。小组评价中我们还要随机进行有效引导。这样孩子们通过观察、倾听和评价,明白了真正取长补短就是让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又如学习《遵守交通规则》时,我们课前创设活动情境,在校园内模拟过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孩子们分别扮演小交警、行人等,所有孩子一起参与活动。让他们“真实”地体验如何遵守交通规则,什么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在表演行人过马路时,让孩子们自己选择方式过马路,如果有孩子在模拟时闯了红灯,没有遵守交通规则,则不要急于纠正,而要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加以解决。小组讨论时孩子们自然会发表意见,并加以指正。然后我们一起归纳总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需要纠正的。最后在大家的一同努力下,使孩子们真正体会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我们要抓好时机,积极引导孩子们表达活动时的感受,加深理解。还有一点非常关键,现在由于一些成年人并不遵守交通规则,孩子们自然会产生困惑,为什么大人可以闯红灯,不遵守交通规则。我们展开有效讨论,没有一笔带过,而是创设生活情境:被家长带着闯红灯该如何办?设置问题让孩子们交流讨论,这样就尊重了孩子们的主体性,提高了孩子们的认识。讨论的结果不言而喻,更能够使孩子感受到自觉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的重要性。

三、教育教学从孩子们的社会实践层面

篇(6)

创新的基本特点就是独特、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是创新,创新教育可以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思想品德教学又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思想品德课能给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掌握初步的政治概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为将来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创新教育更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能力已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在思品课中实施创新教育也就成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二、创新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政治素质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经验告诉我们,创新课堂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有效手段。所以,作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每一位教师都要把课堂教学的创新作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敢于带头实践,积极推进创新教育理念。

三、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努力实施创新教育

1.教师主动树立创新榜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区别对待,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要引导他们树立创新意识,缺乏创新能力的学生从头抓起,力求使他们达到“基础等级”的各项要求。对不同秉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一个发展空间,提供开发潜能的机会。因此教师必须放弃权威态度,营造相互合作,宽松民主,相对自由的课堂气氛,使集体创造力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敢于独立思考,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敢于创新;不断学习新课题,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思维定势。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评价。

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积极的思想观点独立思考评价、充分探讨,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设置问题开展咨询式讨论、情景式讨论和研究式讨论,而教师不要急于展示问题的结果,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完善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

3.激发学生大胆质疑,思维呈现灵活性和多样性。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鼓励学生敢于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敢于挑战权威定论,提出新见解;敢于否定一向认为“是”的事物,通过创造性的认识,发现其中的“非”。

4.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必要时充分利用图片、录音、录像、投影、网络等,它们的特点是直观性、生动性强、信息量大。教师应熟练掌握和应用网络,教会学生使用网络技术查找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中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5.适当进行创新思维的专门训练。

其中包括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质疑和奇异的猜想;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主张;自己编故事、小品和游戏;鼓励学生积极发现日常事物的特殊用途等。

6.注重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要应用知识,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再是过去高分低能的人,而是要通过创新教学培养出知识与能力相匹配的人才。摒弃过去传统化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所学的内容有血有肉,学以致用;思品课教师要善于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寻找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点,做到实践中归纳理论,从理论中分析实践,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学与用,知与行有机的统一,由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7.重视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篇(7)

随着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素质教育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无论是领导还是老百姓,都对素质教育充满期待,也充满了迷茫。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呢?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行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是这样解释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和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的规定,素质教育是一种基于态度和能力,注重学生主体性,突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它面向的是小学生,是一群性格还在塑造、三观尚未成型、对世界充满疑问、渴望成长的孩子,孩子们的优点是好奇心强,没有固定思维,创新意识好,小学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对于他们未来发展尤为重要。

二、目前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于小学教育,小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应被限定,应该让他们自由判断、自由学习,这一点似乎并没有严格贯彻。另外,学校和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都有失偏颇,没有领会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深远意义,素质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一)学校在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展素质教育,基本上所有学校都开展了课程改革。学校认为素质教育就是给孩子们多上些文化课之外的课程,比如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等,有些学校甚至开展双语教学,花大代价聘请外教对学生进行外语教育。这些举措确实是积极的,我们并不否认给学生带来的丰富的课程体验和多样化的接触知识的方式,但课程内容并不符合学生实际,大多浮于表面,形式大于内容,学生们经常反映体育课就是在操场上跑步,音乐课就是听老师放儿童歌曲,而所谓双语教学也只发生在课堂上,学校对素质教育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收效却甚微。新形势也对教师的业务水准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但是有不少老师只有单一的专业知识,缺乏组织学生搞素质教育的其他相关素质,甚至一部分教师尚未意识到自己已经落伍了。学校老师应对不及,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老师受到的教育没有改变,对于如何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老师们并不知道,只能靠自己摸索,不同的老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同,导致不同的老师上课风格不同,有的老师觉得素质教育是放养式教育,有的老师觉得素质教育是方法论的教育,对于这种混乱,学生只能接受,效果注定不会太好。

(二)家长在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孩子是家长生活的重心,计划生育实施以来,大部分家庭就只有一个孩子,溺爱现象时有发生,在素质教育实施以前,家长对学生的成绩把控比较严格,认为好孩子的标准就是学习好、成绩好,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给孩子报补习班、强化班、冲刺班,现在,素质教育开展了,家长们也没有把握要领,在各种专家、各类广告的忽悠下,家长们觉得素质教育就是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就是让孩子多学技艺,所谓“艺多不压身”,于是,各类培训班便如雨后春笋般活跃起来,从最开始的钢琴班、二胡班,到后面的舞蹈班、歌唱班,有的家长则认为智力是根本,就给孩子报各种奥赛班、国际夏令营,殊不知,这种行为只不过是以前“填鸭式”教育的一种改变,以前是父母逼着孩子学习、考试,现在是逼着孩子上辅导班,殊途同归,孩子们都得不到真正的素质教育。

(三)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倡导素质教育以前的学生像是任人摆布的泥人,不管刚开始是什么形状,最终都被捏成相同的模样,素质教育倡导以后,学生被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学生的地位提高了,有了更多的自主性,老师和家长也从责备变成了更多鼓励,在学校,有老师呵护,在家里,有家长宠溺,学生的自律意识越来越差,对正统的学习产生抵触的心理,甚至嘲笑那些每天用功读书的同学,认为他们是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认为他们只有成绩好,其他什么都不会,这其实是素质教育的病态发展。一方面,学习好的同学反而得不到尊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下降;另一方面,学习差的同学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借口,认为素质教育的环境下,没必要学习成绩好,要全面发展,殊不知,这反而是对素质教育的否定。

三、工程教育思想对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工程教育是指对于学生工程能力、工程素质的教育,其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小学素质教育倡导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将工程教育的思想融入素质教育改革,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工程教育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目标,为素质教育开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一)工程教育思想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对于学校而言,将工程教育的思想融入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模式。学校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探索之路上走得很积极但又很缓慢,工程教育为学校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学校在校内建立工程教育的平台,与企业合作,打破现有师资来源仅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传统观念,政府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并吸引社会各行各业中的优秀人才到小学任教或兼职,充实教师队伍,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使得教育方式多元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取长补短,学校将工程教育的理念具体落实,企业将自己成熟的经验直接传授给学生,工程教育直接面向学生,学校可以将其他资源用在校园文化建设,校内硬件设施改善等地方,资源利用更加合理。对于学校而言,工程教育使之既找到了一种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方式,又改善了学校的软硬件条件,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都得到最大化应用。

(二)工程教育思想对老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对于老师而言,将工程教育的思想融入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方式。教育改革只是针对学生,只是提出了要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却没有对老师进行系统的教导和训练。实际上,国内对于如何使老师能够适应素质教育改革也没有好的定论,基本上都是老师自己摸索,方法的好坏没有判断的标准,工程教育的思想帮助老师打开了思路。将工程教育带入课堂之后,传统的老师与来自企业的工程师各自发挥所长,对学生进行互补式教育,减轻压力,同时创建了一个老师与工程师交流的平台,实则是传统教育者与社会发展中断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无论是从教学角度,还是从社会发展角度,都是非常有利的。

(三)工程教育思想对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对于学生而言,将工程教育的思想融入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体验。或许小学生并不明白什么是工程教育,由于他们对实践、对动手还保有最原始的热情,他们会积极参与老师组织的课堂讨论,会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科学知识,会积极配合老师整理的工程案例培训,对于学生而言,带有工程思维的课堂是一种新的接受知识的方法,这种方式对于知识的包容性强,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愿意理解,知识在学生面前不再是枯燥的公式、单调的课文、乏味的单词,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学生可以操作,可以异想天开,思维会越来越开阔,素质和能力会不断提高。这种学习方式体现了习而学的思想,通过实践知其然,然后学习课本的知识实现知其所以然。这种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顺序更加适合小学生。

四、工程教育思想在素质教育中具体实施的方式

1“引进来”,让企业渗透到学生培养全部环节,拓宽学校与企业合作新内涵。聘请企业的工程师到学校讲课,学校在制定教学管理计划时,企业可以参与制定目标,学校评定学生学习成果时,企业工程师可以占有一定权重,将企业工程师更加未来、更加全面的观念引入小学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走出去”,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在体验式教育中逐渐成长。小学素质教育要走出课堂、走向实践,去体会知识运用的感受,知道知识可以用来做什么,知识如何转换为生产力,虽然学生未必能懂复杂的机构,但学生的好奇心会驱使他们去探索、求知,这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培养。

3“搞实践”,提炼企业项目中的部分内容作为小发明、小创造的题目,让学生有条件自己动手实践。小学生对于小发明、小创造之类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可以适当提炼工程项目中的部分科普性内容作为课题,让学生经过适当的独立思考能够完成,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带着问题去学习”“、边做边学”的理念。

4“双师制”,企业老师与学校老师分工协作,共同指导学生。企业的老师与学校的老师共同培养学生,侧重点各有不同,学校的老师更倾向于知识教育,企业的老师更侧重素质的扩展,双管齐下。一方面,老师的压力小了,工作量变小的同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思索如何提高课程质量;另一方面,学生的课堂变丰富了,不再每天面对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程,学生可以接受更加多元化的教育,成长也会更加迅速。

五、结束语